第一篇:小学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与思考(综合结合…
小学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针对目前小学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和原因,如何走出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困境,最为必要的要从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现状;思考
从事小学一年级少先队工作这一年中,组织一次次的队员们开展了少先队的品牌活动,设计了一些中队主题活动,并开展了中队主题活动,也观摩学习了同行们的主题队活动,欣喜地看到一年级少先队员们在星星火炬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在基层学校一线工作的一年级少先队辅导员,在组织少先队主题活动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当前小学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中队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片面强调少先队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一、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
目前,许多一年级辅导员已经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弊端中走了出来,突破了类似教学中“填鸭式”活动的桎梏,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的被动局面,进而探究队活动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能系统地开展少先队工作。辅导员在设计组织少先队大中队主题实践活动中也探讨和总结了一些新的模式和形式。如辅导员朋友模式、调查访问、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游戏、表演欣赏、讲演辩论、设计创意、队员听辅导员的讲解、观看专题短片视频、PPT课件和行为练习等等。可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些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
主题性是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一年级少先队活动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有价值的队活动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应该首先选择队员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队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实际上,我们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辅导员进行队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队员自身的特点,不能深入了解队员的实际生活;不能及时与队员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发现队员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更不能敏锐地感知队员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仅仅只是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布置,照抄照搬其它各种活动主题的设计,这必然使得这种队活动过于盲目而缺乏有效性。有效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是辅导员们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队员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队员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活动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引入的准与巧,活动过程的新与妙,活动结束后总结的得与失。
(二)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
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是以队员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实施形式,是一门政治性强、活动实践丰富的课。活动性是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活动中应实施活动化教育,采用以全体队员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
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辅导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队员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而有点不顾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面上的需要,并没有真心实意地考虑队员的实际情况,使得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队员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必然使得队活动表现出“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的特点。
(三)一年级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
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是引导队员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队员直接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课,发挥队员的主体性是队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不仅仅是队活动,还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其教学方式是辅导员老师和队员共同参与主题活动,辅导员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也可成为“主持人”、“导演”、“教练”等:中队活动的程序排练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导演”,中队活动主题的制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甄选”,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离不开辅导员老师的指导,辅导员老师在队员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辅导员老师可以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或不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来讲话,而是以情景中的角色来打动、启发队员,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室里“所有”的队员都在“活动”,似乎充分发挥了队员的主体性。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队员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些性格活泼、表现欲强的队员的天地。活动效率很低;有时则是拿着上网下载的文件资料诵读。而我们的辅导员成了旁观者,很少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不会适时的总结,见缝插针式的点拨;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倾听队员内心感受的朋友;活动中缺少师生灵活机动的对话;即使在队员汇报自己的感受时,辅导员老师有时也是不置可否;最后的辅导员讲话也没有将活动的意义提高到一定的政治高度。这对于绝大多数队员而言,并没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老师过分强调了队员的主体性,而辅导员只是跟着队员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也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四)片面强调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队员在活动中的发挥个体性是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确保队员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理解别人。亲自感受到事情的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所以队活动课不仅仅要发挥一部分队员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全体队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不只是让少数“乖孩子”做示范性表演,多数同伴只能当观众。而且还要求全体队员要自始至终以不同方式参与活动。而这正是活动的民主性。为了实现活动的民主性,辅导员在指导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所有的队员,能够给每一个队员参与活动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并没有使全体的队员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是有一小部分队员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绝大部分队员仍然处于活动的“门外”。这种现象必然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其活动中的民主指导作用。辅导员在主题活动的民主指导和参与中应注重与所有队员的平等交往,注重所有的队员心理需要和感情认同,而不是仅仅关注积极分子、活跃分子。同时,辅导员在具体少先队主题活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尽量使用说理、情感陶冶、榜样示范、暗示等多种方法,能够及时与所有队员进行活动之外的交流,使他们明白任何一个队员都是活动的主人,任何一个队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还要让任何一个队员都敢于讲心里话,敢于说出不同看法,允许队员在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暂时求同存异。当然,辅导员指导的民主性并不否定老师在队活
动中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坚持了辅导员老师在队活动中指导的民主性。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
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要立足于教育的主体——少先队员,不仅要强调他们的个体性,还需要创建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需要辅导员对队员人格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党对我们少先队的要求。辅导员老师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充分认识坚持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意义,把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原则。建立人性化的道德观。二、一年级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必要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如何走出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教学的困境,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辅导员。我认为最为必要的是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和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转变辅导员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实施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但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辅导员观念的改变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因为队员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辅导员老师依据《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这种指导作用深刻表明了辅导员角色的巨大变化。主题活动赋予了辅导员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需要辅导员首先转变教育观念。主题活动要求正确处理好辅导员与队员的关系,辅导员老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共同学习进步的作用者、参与者。因此辅导员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应重视队员的“学”的主体地位,强调队员的能动作用,它要求辅导员老师从队员的实际出发,设计活动。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在活动中注重过程,暴露思想的思维过程,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思想得到净化,活动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尤其要重视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队活动的教育目的。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辅导员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突破、创新。
5.由“教书型”向“创新型”转变
作为教师就应具有创造性,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更是如此。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向水平高,创造兴趣浓厚,具有创造理想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独立性强,认真细致,不畏权威,敢于冒险,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二)要精心设计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提高少先队活动的实效性
一年级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大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活动的设计应浅显易懂
结合小学一年级的年龄特点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知识面狭窄是他们认知结构的一大特点。所以,辅导员老师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队员的认知结构,在最大教育含量的基础上,尽量减缓思想道德知识的坡度,以便于队员能够顺利地接受。如果活动涉及的知识难度大,思想水平深奥,体验难以获得,这势必挫伤队员的参与意识,进而增强队员的拒绝意识。反之,如果队员参与活动只注重活动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而不注重优良品德的获取,久而久之,必然会使队员产生腻烦心理,使得活动不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一年级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应贴近队员的生活
孩子的认识和感知都具有趋熟性,他们的行为总喜欢在自己生活周围近距离徘徊。所以,一年级少先队活动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队员对自己生活圈里的事物非常敏感。而对生活圈外的事物的反应却灵敏度极差。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对已知领域及其边缘的事物的认识欲相当强烈。反之,对已知领域以外的事物的反应表现得很迟钝。同时,他们的感知也具有趋熟性。对已往所熟悉的知识必然感觉十分亲切,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感知觉和认知的趋熟性原理,一年级少先队活动的内容设计,实际存在着一个较明确的范围,这就是队员所熟悉的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少先队活动要密切联系队员的生活实际,贴近队员的生活,那么活动的召引力就会很大,队员投入活动的兴趣和激情就会增加,这就使得活动成效明显;反之,如果活动的设计远离了队员的生活实际,那么活动的召引力便小,队员投入得少,活动效果就差。
3.一年级少先队活动的主题要从“小”着手
在学校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许多重大主题,特别是品牌活动,主题很大,对于这些大主题,我们可以利用孩子认识事物的错觉原理。将它们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主题。利用这些小主题开展少先队小活动,队员们会错误地认为标准降低了,目标变近了,一努力就能做到,容易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所以参加队活动都很主动,教育效果也非常好。而少先队小活动开展多了,其效果的集合也相当或更高于大主题。而少先队活动主题的“小”,主要表现在题材小、环节小和类型小三个方面。首先,选用小题材,不仅能使少先队活动贴近队员生活实际,而目选材也很方便,可以顺手拈来。同时,小题材与队员关系密切,易与队员情感产生共鸣。队员能够在关切情绪极其旺盛的情况下,接受其运载的主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活动的环节小和类型小也被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是合理的,因为队员不能对某一事物进行长时间的稳定注意。所以,活动的每个环节占用的时间要少;在活动中,要增加各环节间的变化幅度,使队员大脑皮质各部分轮流兴奋,时刻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组成整个活动的链条不宜太长,最多不超过五六十分钟。
4.一年级少先队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别致
假如主题是一年级少先队活动的灵魂,那么它的形式则是附着灵魂的外壳,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对各种主题的活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赋予其崭新的外壳。让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每次活动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当然,这个新鲜是建立在固定的队仪式上的新鲜。只有使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形式新颖别致,才会调动队员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兴趣,这就为下一步队员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少先队主题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两点必要的对策,一年级少先队主题活动才会真正吸引全体队员,发挥队员的自主性,才能真正体现一年级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广大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让所有的一年级少先队员健康生活、快乐成长,都能成为“四个好少年”!
第二篇:小学少先队论文: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小学少先队论文:
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针对目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和原因,如何走出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困境,最为必要的要从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少先队主题活动;现状;思考
从事小学少先队工作这几年中,组织一届届的队员们开展了少先队的品牌活动,设计了一些大队主题活动,帮助中队辅导员开展中队主题活动,也观摩学习了同行们的主题队活动,欣喜地看到少先队员们在星星火炬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在基层学校一线工作的少先队辅导员,在组织少先队主题活动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当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中队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片面强调少先队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一、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
目前,特别是《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实施以来,许多辅导员已经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弊端中走了出来,突破了类似教学中“填鸭式”活动的桎梏,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的被动局面,进而探究队活动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能系统地开展少先队工作。辅导员在设计组织少先队大中队主题实践活动中也探讨和总结了一些新的模式和形式。如辅导员朋友模式、调查访问、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游戏、表演欣赏、讲演辩论、设计创意、队员听辅导员的讲解、观看专题短片视频、PPT课件和行为练习等等。可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些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
主题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少先队活动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有价值的队活动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应该首先选择队员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队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实际上,我们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辅导员进行队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队员自身的特点,不能深入了解队员的实际生活;不能及时与队员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发现队员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更不能敏锐地感知队员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仅仅只是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布置,照抄照搬其它各种活动主题的设计,这必然使得这种队活动过于盲目而缺乏有效性。有效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是辅导员们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队员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队员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活动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引入的准与巧,活动过程的新与妙,活动结束后总结的得与失。
(二)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
少先队主题活动是以队员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实施形式,是一门政治性强、活动实践丰富的课。活动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活动中应实施活动化教育,采用以全体队员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辅导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队员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而有点不顾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面上的需要,并没有真心实意地考虑队员的实际情况,使得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队员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必然使得队活动表现出“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的特点。
(三)中队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
少先队主题活动是引导队员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队员直接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课,发挥队员的主体性是队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不仅仅是队活动,还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其教学方式是辅导员老师和队员共同参与主题活动,辅导员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也可成为“主持人”、“导演”、“教练”等:中队活动的程序排练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导演”,中队活动主题的制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甄选”,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离不开辅导员老师的指导,辅导员老师在队员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辅导员老师可以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或不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来讲话,而是以情景中的角色来打动、启发队员,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室里“所有”的队员都在“活动”,似乎充分发挥了队员的主体性。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队员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些性格活泼、表现欲强的队员的天地。活动效率很低;有时则是拿着上网下载的文件资料诵读。而我们的辅导员成了旁观者,很少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不会适时的总结,见缝插针式的点拨;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倾听队员内心感受的朋友;活动中缺少师生灵活机动的对话;即使在队员汇报自己的感受时,辅导员老师有时也是不置可否;最后的辅导员讲话也没有将活动的意义提高到一定的政治高度。这对于绝大多数队员而言,并没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老师过分强调了队员的主体性,而辅导员只是跟着队员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也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四)片面强调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队员在活动中的发挥个体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确保队员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理解别人。亲自感受到事情的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所以队活动课不仅仅要发挥一部分队员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全体队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不只是让少数“乖孩子”做示范性表演,多数同伴只能当观众。而且还要求全体队员要自始至终以不同方式参与活动。而这正是活动的民主性。为了实现活动的民主性,辅导员在指导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所有的队员,能够给每一个队员参与活动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并没有使全体的队员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是有一小部分队员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绝大部分队员仍然处于活动的“门外”。这种现象必然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其活动中的民主指导作用。辅导员在主题活动的民主指导和参与中应注重与所有队员的平等交往,注重所有的队员心理需要和感情认同,而不是仅仅关注积极分子、活跃分子。同时,辅导员在具体少先队主题活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尽量使用说理、情感陶冶、榜样示范、暗示等多种方法,能够及时与所有队员进行活动之外的交流,使他们明白任何一个队员都是活动的主人,任何一个队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还要让任何一个队员都敢于讲心里话,敢于说出不同看法,允许队员在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暂时求同存异。当然,辅导员指导的民主性并不否定老师在队活动中的主
导作用,相反,只有坚持了辅导员老师在队活动中指导的民主性。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少先队主题活动要立足于教育的主体——少先队员,不仅要强调他们的个体性,还需要创建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需要辅导员对队员人格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党对我们少先队的要求。辅导员老师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充分认识坚持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意义,把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原则。建立人性化的道德观。
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必要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如何走出少先队主题活动教学的困境,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辅导员。我认为最为必要的是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和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转变辅导员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实施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但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辅导员观念的改变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因为队员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辅导员老师依据《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这种指导作用深刻表明了辅导员角色的巨大变化。主题活动赋予了辅导员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需要辅导员首先转变教育观念。主题活动要求正确处理好辅导员与队员的关系,辅导员老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共同学习进步的作用者、参与者。因此辅导员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应重视队员的“学”的主体地位,强调队员的能动作用,它要求辅导员老师从队员的实际出发,设计活动。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在活动中注重过程,暴露思想的思维过程,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思想得到净化,活动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尤其要重视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队活动的教育目的。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辅导员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突破、创新。
5.由“教书型”向“创新型”转变
作为教师就应具有创造性,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更是如此。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向水平高,创造兴趣浓厚,具有创造理想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独立性强,认真细致,不畏权威,敢于冒险,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二)要精心设计少先队主题活动,提高少先队活动的实效性
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大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活动的设计应浅显易懂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队员而言,知识面狭
窄是他们认知结构的一大特点。所以,辅导员老师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队员的认知结构,在最大教育含量的基础上,尽量减缓思想道德知识的坡度,以便于队员能够顺利地接受。如果活动涉及的知识难度大,思想水平深奥,体验难以获得,这势必挫伤队员的参与意识,进而增强队员的拒绝意识。反之,如果队员参与活动只注重活动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而不注重优良品德的获取,久而久之,必然会使队员产生腻烦心理,使得活动不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应贴近队员的生活
孩子的认识和感知都具有趋熟性,他们的行为总喜欢在自己生活周围近距离徘徊。所以,少先队活动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队员对自己生活圈里的事物非常敏感。而对生活圈外的事物的反应却灵敏度极差。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对已知领域及其边缘的事物的认识欲相当强烈。反之,对已知领域以外的事物的反应表现得很迟钝。同时,他们的感知也具有趋熟性。对已往所熟悉的知识必然感觉十分亲切,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感知觉和认知的趋熟性原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设计,实际存在着一个较明确的范围,这就是队员所熟悉的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少先队活动要密切联系队员的生活实际,贴近队员的生活,那么活动的召引力就会很大,队员投入活动的兴趣和激情就会增加,这就使得活动成效明显;反之,如果活动的设计远离了队员的生活实际,那么活动的召引力便小,队员投入得少,活动效果就差。
3.少先队活动的主题要从“小”着手
在学校少先队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许多重大主题,特别是品牌活动,主题很大,对于这些大主题,我们可以利用孩子认识事物的错觉原理。将它们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主题。利用这些小主题开展少先队小活动,队员们会错误地认为标准降低了,目标变近了,一努力就能做到,容易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所以参加队活动都很主动,教育效果也非常好。而少先队小活动开展多了,其效果的集合也相当或更高于大主题。而少先队活动主题的“小”,主要表现在题材小、环节小和类型小三个方面。首先,选用小题材,不仅能使少先队活动贴近队员生活实际,而目选材也很方便,可以顺手拈来。同时,小题材与队员关系密切,易与队员情感产生共鸣。队员能够在关切情绪极其旺盛的情况下,接受其运载的主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活动的环节小和类型小也被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是合理的,因为队员不能对某一事物进行长时间的稳定注意。所以,活动的每个环节占用的时间要少;在活动中,要增加各环节间的变化幅度,使队员大脑皮质各部分轮流兴奋,时刻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组成整个活动的链条不宜太长,最多不超过五六十分钟。
4.少先队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别致
假如主题是少先队活动的灵魂,那么它的形式则是附着灵魂的外壳,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对各种主题的活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赋予其崭新的外壳。让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每次活动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当然,这个新鲜是建立在固定的队仪式上的新鲜。只有使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形式新颖别致,才会调动队员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兴趣,这就为下一步队员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少先队主题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两点必要的对策,少先队主题活动才会真正吸引全体队员,发挥队员的自主性,才能真正体现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广大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让所有的少先队员健康生活、快乐成长,都能成为“四个好少年”!
第三篇:小学少先队论文: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与思考 2
如何走出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困境
南溪区阜鸣小学校 作者:徐文芝
摘要:针对目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和原因,如何走出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困境,最为必要的要从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少先队主题活动;现状;思考
在参与小学少先队工作中,帮助组织队员们开展了少先队的品牌活动,设计主题活动,帮助中队辅导员开展中队主题活动,也观摩学习了同行们的主题队活动,欣喜地看到少先队员们在星星火炬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在基层学校一线工作的少先队辅导员,在组织少先队主题活动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当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中队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片面强调少先队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
一、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
目前,许多辅导员已经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弊端中走了出来,突破了类似教学中“填鸭式”活动的桎梏,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的被动局面,进而探究队活动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能系统地开展少先队工作。辅导员在设计组织少先队大中队主题实践活动中也探讨和总结了一些新的模式和形式。如辅导员朋友模式、调查访问、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观看专题短片视频、PPT课件等等。可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有些少先队主题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
主题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少先队活动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有价值的队活动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应该首先选择队员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队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实际上,我们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辅导员进行队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队员自身的特点,不能深入了解队员的实际生活;更不能敏锐地感知队员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照抄照搬其它各种活动主题的设计,这必然使得这种队活动过于盲目而缺乏有效性。有效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是辅导员们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队员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活动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引入的准与巧,活动过程的新与妙,活动结束后总结的得与失。
(二)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
少先队主题活动是以队员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实施形式,是一门政治性强、活动实践丰富的课。活动性是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活动中应实施活动化教育,采用以全体队员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辅导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队员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而有点不顾实际的教学效果。从而对队员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必然使得队活动表现出“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的特点。
(三)中队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
少先队主题活动是引导队员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队员直接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课,发挥队员的主体性是队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不仅仅是队活动,还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其教学方式是辅导员老师和队员共同参与主题活动,辅导员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也可成为“主持人”、“导演”、“教练”等:中队活动的程序排练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导演”,中队活动主题的制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甄选”,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离不开辅导员老师的指导,辅导员老师在队员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辅导员老师可以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或不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来讲话,而是以情景中的角色来打动、启发队员,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室里“所有”的队员都在“活动”,似乎充分发挥了队员的主体性。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队员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些性格活泼、表现欲强的队员的天地。活动效率很低;有时则是拿着上网下载的文件资料诵读。而我们的辅导员成了旁观者,很少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不会适时的总结,见缝插针式的点拨;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倾听队员内心感受的朋友;活动中缺少师生灵活机动的对话;即使在队员汇报自己的感受时,辅导员老师有时也是不置可否;最后的辅导员讲话也没有将活动的意义提高到一定的政治高度。这对于绝大多数队员而言,并没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必要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如何走出少先队主题活动教学的困境,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辅导员。我认为最为必要的是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和活动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转变辅导员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实施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但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辅导员观念的改变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因为队员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辅导员老师依据《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这种指导作用深刻表明了辅导员角色的巨大变化。主题活动赋予了辅导员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需要辅导员首先转变教育观念。主题活动要求正确处理好辅导员与队员的关系,辅导员老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共同学习进步的作用者、参与者。因此辅导员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应重视队员的“学”的主体地位,强调队员的能动作用,它要求辅导员老师从队员的实际出发,设计活动。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在活动中注重过程,暴露思想的思维过程,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思想得到净化,活动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少先队主题活动中,尤其要重视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队活动的教育目的。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少先队主题活动需要辅导员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突破、创新。
(二)要精心设计少先队主题活动,提高少先队活动的实效性
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大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活动的设计应浅显易懂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队员而言,知识面狭窄是他们认知结构的一大特点。所以,辅导员老师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队员的认知结构,在最大教育含量的基础上,尽量减缓思想道德知识的坡度,以便于队员能够顺利地接受。如果活动涉及的知识难度大,思想水平深奥,体验难以获得,这势必挫伤队员的参与意识,进而增强队员的拒绝意识。反之,如果队员参与活动只注重活动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而不注重优良品德的获取,久而久之,必然会使队员产生腻烦心理,使得活动不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应贴近队员的生活
孩子的认识和感知都具有趋熟性,他们的行为总喜欢在自己生活周围近距离徘徊。所以,少先队活动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队员对自己生活圈里的事物非常敏感。而对生活圈外的事物的反应却灵敏度极差。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对已知领域及其边缘的事物的认识欲相当强烈。反之,对已知领域以外的事物的反应表现得很迟钝。同时,他们的感知也具有趋熟性。对已往所熟悉的知识必然感觉十分亲切,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感知觉和认知的趋熟性原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设计,实际存在着一个较明确的范围,这就是队员所熟悉的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少先队活动要密切联系队员的生活实际,贴近队员的生活,那么活动的召引力就会很大,队员投入活动的兴趣和激情就会增加,这就使得活动成效明显;反之,如果活动的设计远离了队员的生活实际,那么活动的召引力便小,队员投入得少,活动效果就差。
3.少先队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别致
假如主题是少先队活动的灵魂,那么它的形式则是附着灵魂的外壳,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对各种主题的活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赋予其崭新的外壳。让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每次活动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当然,这个新鲜是建立在固定的队仪式上的新鲜。只有使少先队主题活动的形式新颖别致,才会调动队员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兴趣,这就为下一步队员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少先队主题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两点必要的对策,少先队主题活动才会真正吸引全体队员,发挥队员的自主性,才能真正体现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广大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让所有的少先队员健康生活、快乐成长,都能成为“四个好少年”!参考文献
1《新概念情感教育》
2《新课程标准》
3《教育心理学》
4《小学生心理学》
5《小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
6《班主任》
第四篇:少先队主题队课的现状与思考
小学少先队主题队课的现状与思考
扬大附小 蔡培培
【摘要】
从事小学少先队工作这几年中,组织一届届的队员们开展了少先队的品牌活动,设计了一些大队主题活动,帮助中队辅导员开展中队主题活动,也观摩学习了同行们的主题队活动,欣喜地看到少先队员们在星星火炬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作为在基层学校一线工作的少先队辅导员,在组织少先队队课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当前小学少先队队课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少先队队课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活动的实效性;中队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片面强调少先队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针对目前小学少先队队课的现状和原因,如何走出少先队队课的困境,最为必要的要从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少先队课 活动 现状 思考
【正文】
一、少先队主题队课的现状
目前,特别是《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实施以来,许多辅导员已经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弊端中走了出来,突破了类似教学中“填鸭式”活动的侄梧,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的被动局面,进而探究队活动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能系统地开展少先队工作。辅导员在设计组织少先队大中队主题实践活动中也探讨和总结了一些新的模式和形式。如:辅导员朋友模式、调查访问、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实践、游戏、表演欣赏、讲演辩论、设计创意、队员听辅导员的讲解、观看专题短片视频、PPT课件和行为练习等等。可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不难发现当前小学少先队队课的开展,实效性不是很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有些少先队主题队课的主题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教育性。主题性是少先队队课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是少先队活动成功的一半,而一个有价值的队活动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必然要求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应该首先选择队员实际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队活动,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实际上,我们辅导员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的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活动的主题选择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二是活动的主题设计缺乏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辅导员进行队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并没有结合队员自身的特点,不能深入了解队员的实际生活,不能及时与队员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发现队员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更不能敏锐地感知队员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仅仅只是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布置,照抄照搬其它各种活动主题的设计,这必然使得这种队活动过于盲目而缺乏有效性。有效性是少先队队课的生命力所在,是辅导员们要花大力气去追求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效”,是指是否真正让队员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追求活动的有效性,就应当强调活动的针对性,队员的兴趣和主体性、参与性,以及活动过程的最优化。活动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活动前的充分准备,活动引入的准与巧,活动过程的新与妙,活动结束后总结的得与失。
(二)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忽视了队课的实效性。少先队队课是以队员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实践活动为实施形式,是一门政治性强、活动实践丰富的课。活动性是少先队队课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必然决定了在活动中应实施活动化教育,采用以全体队员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然而,辅导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只是挖空心思地设计了许多能激发队员兴趣的活动,片面追求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而有点不顾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辅导员在活动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面上的需要,并没有真心实意地考虑队员的实际情况,使得活动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而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从而对队员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必然使得队活动表现出“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收效甚微”的特点。
(三)中队主题活动中过分强调队员的主体性,忽视了辅导员的辅助性。少先队队课是引导队员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队员直接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的课,发挥队员的主体性是队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不仅仅是队活动,还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其教学方式是辅导员老师和队员共同参与主题活动,辅导员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也可成为“主持人”、“导演”、“教练”等:中队活动的程序排练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导演”,中队活动主题的制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甄选”,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离不开辅导员老师的指导,辅导员老师在队员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辅导员老师可以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或不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来讲话,而是以情景中的角色来打动、启发队员,也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室里“所有”的队员都在“活动”,似乎充分发挥了队员的主体性。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一下,队员的发言、议论有时离题万里,吵吵闹闹缺乏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些性格活泼、表现欲强的队员的天地,活动效率很低,有时则是拿着上网下载的文件资料诵读,而我们的辅导员成了旁观者,很少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不会适时的总结,见缝插针式的点拨,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倾听队员内心感受的朋友,活动中缺少师生灵活机动的对话,即使在队员汇报自己的感受时,辅导员老师有时也是不置可否,最后的辅导员讲话也没有将活动的意义提高到一定的政治高度。这对于绝大多数队员而言,并没有使他们深切体会到这种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老师过分强调了队员的主体性,而辅导员只是跟着队员走,并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所体会到的认识也只是肤浅的、表面的,并不能上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四)片面强调活动的个体性,忽视了活动的民主性。队员在活动中的发挥个体性是少先队队课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确保队员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理解别人,亲自感受到事情的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但是队活动课不仅仅要发挥一部分队员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要调动全体队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都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而不只是让少数“乖孩子”做示范性表演,多数同伴只能当观众。而且还要求全体队员要自始至终以不同方式参与活动。而这正是活动的民主性。为了实现活动的民主性,辅导员在指导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所有的队员,能够给每一个队员参与活动的机会。然而,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并没有使全体的队员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是有一小部分队员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而绝大部分队员仍然处于活动的“门外”,这种现象必然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其活动中的民主指导作用。辅导员在主题活动的民主指导和参与中应注重与所有队员的平等交往,注重所有的队员心理需要和感情认同,而不是仅仅关注积极分子、活跃分子。同时,辅导员在具体少先队队课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尽量使用说理、情感陶冶、榜样示范、暗示等多种方法,能够及时与所有队员进行活动之外的交流,使他们明白任何一个队员都是活动的主人,任何一个队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还要让任何一个队员都敢于讲心里话,敢于说出不同看法,允许队员在认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暂时求同存异。当然,辅导员指导的民主性并不否定老师在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坚持了辅导员老师在队活动中指导的民主性,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
少先队队课要立足于教育的主体—少先队员,不仅要强调他们的个体性,还需要创建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教育氛围,需要辅导员对队员人格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党对我们少先队的要求。辅导员老师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充分认识坚持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意义,把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原则,建立人性化的道德观。
二、辅导员素质的提高、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是必要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少先队队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如何走出少先队队课教学的困境,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长期奋斗在一线的辅导员,我认为最为必要的要从提高辅导员辅导素质、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要转变辅导员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实施少先队队课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但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辅导员观念的改变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因为队员的主体实践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辅导员老师依据《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指导下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这种指导作用深刻表明了辅导员角色的巨大变化。主题活动赋予了辅导员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这就需要辅导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主题活动要求要正确处理好辅导员与队员的关系,辅导员老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共同学习进步的作用者、参与者,因此辅导员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应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应重视队员的“学”的主体地位,强调队员的能动作用,它要求辅导员老师从队员的实际出发,设计活动。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主题活动倡导辅导员老师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过程,暴露思想的思维过程,从而使队员在队活动中思想得到净化,活动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在少先队队课中,尤其要重视辅导员老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队活动的教育目的。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少先队队课需要由辅导员老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围绕《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突破、创新。
5、由“教书型”向“创新型”转变。作为教师就应具有创造性,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更是如此,其主要特征是,创造意向水平高,创造兴趣性浓厚,具创造理想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励,想象丰富;独立性强,认真细致,不畏权威,敢于冒险,意志坚定,持之以恒。
(二)要精心设计少先队队课,提高少先队活动的实效性
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大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队员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活动的设计应浅显易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其身心发展特征,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队员而言,知识面狭窄是他们认知结构的一大特点。所以,辅导员老师在选择和设计队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队员的认知结构,在最大教育含量的基础上,尽量减缓思想道德知识的坡度,以便于队员能够顺利地接受。如果活动涉及的知识难度大,思想水平深奥,体验难以获得,这势必挫伤队员的参与意识,进而增强队员的拒绝意识。反之,如果队员参与活动只注重活动过程给他们带来的满足,而不注重优良品德的获取,久而久之,必然会使队员产生腻烦心理,使得其不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2、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应贴近队员的生活。孩子的认识和感知都具有趋熟性,他们的行为总喜欢在自己生活周围近距离徘徊。所以,少先队活动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鹜远。队员对自己生活圈里的事物非常敬威,而对生活圈外的事物的反应却灵敏度极差。反映在学习上,他们对己知领域及其边缘的事物的认识欲相当强烈。反之,对己知领域以外的事物的反应表现得很迟钝。同时,他们的感知也具有趋熟性。对已往所熟悉的知识必然感觉十分亲切,增强了他们的兴趣。因此,根据学生的感知觉和认知的趋熟性原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设计,实际存在着一个较理想的涉及范围,这就是队员所熟悉的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少先队活动要密切联系队员的生活实际,切近队员的生活,那么活动的召引力就会很大,队员投入活动的兴趣和激情就会增加,这就使得活动成效明显;反之,如果活动的设计背离了队员的生活实际,那么活动的召引力便小,队员投入得少,活动效果就差。
3、少先队活动的主题要从“小”着手。在进行学校少先队队课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许多重大主题,特别是品牌活动,主题很大,对于这些大主题,我们可以利用孩子认识事物的错觉原理,将它们化解成一个个的小主题。利用这些小主题搞少先队小活动,队员们会错误地认为标准降低了,目标变近了,一努力就能做到,容易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所以参加队活动都很主动,教育效果也非常好。而少先队小活动开展多了,其效果的集合也相当或更高于大主题。而少先队活动主题的从“小”着手主要表现在题材小、环节小和类型小三个方面。首先,选用小题材,不仅能使少先队活动贴近队员生活实际,而且选材也很方便,可以顺手拈来。同时,小题材与队员关系密切,易与队员情感产生共鸣。队员能够在关切情绪极其旺盛的情况下,接受其运载的主题,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次,活动的环节小和类型小被教育心理学家认证,队员不能对某一事物进行长时间的稳定注意。所以,活动的每个环节占用的时间要少。在活动中,增加各环节间的变化幅度,使队员大脑皮质各部分轮流兴奋,时刻表现出旺盛的精力。组成整个活动的链条不宜太长,最多不超过五六十分钟。
4、少先队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别致。假如主题是少先队活动的灵魂,那么它的形式则是附着灵魂的外壳,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对各种主题的活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赋予其崭新的外壳。让多种形式交替出现,每次活动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当然,这个新鲜是建立在固定的队仪式上的新鲜。只有使少先队队课的形式新颖别致,才会调动队员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兴趣,这就为下一步队员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少先队队课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两点必要的对策,少先队队课才会真正吸引全体队员,发挥队员的自主性,才能真正体现少先队组织是中国广大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让所有的少先队员健康生活、快乐成长,都能成为“四个好少年”!
第五篇: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
现状与思考
淮安市茭陵乡章集小学 章培剑
《综合实践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可见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一门课程,它强调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能力、发展能力。它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笔者是一名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深深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农村的课程改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笔者还发现,在很多农村小学其开设情况和活动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的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的弄懂,从组织管理到活动的开展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笔者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管理者的意识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开好的前提和保证
在农村小学,应试教育十分普遍,而且根深蒂固,管理者的意识问题,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由于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在管理形式上,农村小学普遍采取的教师兼课,而兼课的老师大多都兼任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主课”,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相对较难,且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标准,从而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勉强达到了“开全”的要求就很不错了,离“开好”还有很大的距离。
㈡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教师的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好的关键
首先是任课教师意识的提高。从现在课程开设方案看,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三节,仅比数学课(三、四年级)少一节,这样的课程方案恰恰说明了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并不一定接受这样的设置,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深深地感觉到“主科”重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应付性”课程,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老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对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和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假上”、“迎查式地上”等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教书匠型”的教师想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学生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再者,教师的角色也亟待转变。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教师包办现象严重,一切活动安排教师说了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㈢学生与家长的认识也亟待提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也普遍重视考试学科的分数,对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甚至出现“造假”应付老师的现象。此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家长理解与支持难。农村广大的家长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语文、数学、英语,轻其他学科的倾向依然相当的严重,再加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配合老师的工作就很不积极,无形中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㈣活动选题指导必须加强
有些教师盲目向城市学校教学看齐,活动主题假、大、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太远,如“汽车的研究” “饮食与健康”等,选题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效果的低下。
㈤“假”课现象严重 有的教师只上课题确立课,对学生的活动不进行科学有序的指导,学生放任自流,学生搜集的材料杂乱无章,有的还不上成果汇报课,只是把材料一订应付检查了事。有些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凡事总想依赖现成答案,患上了“网络依赖证”,从主题确立到活动设计,直至自己的反思,都无一不依赖网络上“现成”的东西,甚至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活动设计或“教案”当成教条。更有甚者,有些老师完全包办了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从网上、报刊上找一些资料让学生抄抄应付学校和上级部门的检查。可见,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仍是当前培训的重点之一。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㈠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熟悉,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㈡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与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把握了这些,教师才能熟悉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乡村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另外,让教师要从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要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还要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出问题、导向实践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活动指导实践中逐步由“教书匠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特别重视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校本培训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听评课、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㈢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有关推行素质教育文件中关于考试评价的规定,把主动权还给学校,还给老师,还给学生
积极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逐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功能。中小学期末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学校自行命题考试,最大限度地给学校、老师松绑,给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有利的氛围和有利的环境,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制定出一套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的评价机制,以评价的改革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
㈣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农民们常年外出打工,对教育改革认识不足。学校和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多沟通,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向他们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充分认识和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综合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学生的进步,逐渐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㈤贴近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体现地域特色,拓展 活动主题的领域
适宜的内容是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本地特色的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面对农村实际,避开农村的局限性和劣势,充分发挥乡土优势,突出一个“农”字,让学生融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挖掘农村的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笔者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系列:(1)结合自然时令的变化确立活动主题
农村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在每个时令都有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在春天可确立的活动主题有:“走进植树节“、“走进清明节”、“春天里的花卉”、“风筝的世界”等;夏天,天气炎热,正是万物生长的旺季,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就更多了,可确立“欢庆端午节”、“走近六一”、“水稻的种植”等活动;到了秋天,可确立“中秋节的研究”、“庄稼地里的故事”、“有趣的秋叶”、“动植物在秋天里的变化” 等活动;冬天的山村白雪皑皑,正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季节,主题更加丰富,比如可确立“美丽的小雪花”、“动物怎样过冬”、“走进春节”、“春联的研究”等活动。(2)结合大自然领域确立活动主题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农家新居美,大自然的花草鸟虫、山野河流、田间地头、—草一木都可作为学生探究的内容。花生、玉米、小麦、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这些都是学生观察活动的极好主题资源。可以开展“走进美丽的春天”、“介绍家乡特产” “我和动物交朋友” “走进昆虫世界”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挖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发展变化很大。可以开展“我爱我家”、“交通工具的变迁”、“农具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周围的环境调查”、“小河的变迁”等活动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让学生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家乡美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结合农村劳动领域确立活动主题
农艺农技是农家的传家宝。农村学生热爱劳动,对农民的劳动也有较多的了解,亲身经历劳动的机会较多。可以开展“玉米的栽培”“怎样腌咸鸭蛋”“兔子的饲养”等活动,让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
(4)结合农村民风民俗确立活动主题
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的孩子很容易获取活动的材料。据此可以确立许多的活动主题,这样的活动主题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例如:“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小吃”、“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红白喜事研究”、“我们来做村干部”、“细谈农活要领”、“家乡迷信文化研究”、“乡村趣闻知多少”等
另外,还要从农村儿童生活与学习的角度确立活动主题,如开展“农村小学生压岁钱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情况调查”、“农村小学生传统游戏调查”、“学生上放学交通方式调查”等,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好活动主题后,要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好活动主题方案设计、活动过程记录和自我评价记录,评价记录要体现学生发展的轨迹。
教师评价要把重点放在过程性评价上,要以质性评价、诊断式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学生评价要重点放在讨论交流上。在学生活动成果的体现上,期望学生获得多么重大的活动成果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在进行学生的活动成果评价时,要重“过程”,对一些创新性的做法和思维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成为继续活动、探索的动力。
㈦根据学科特点,上好农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课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课有助于学生回顾、梳理整个研究过程,明确探究方法,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农村上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课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安排有农村特色的成果汇报 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成果展示的形式。在农村小学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交流课,就要设计有农村特色的成果汇报。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实物展示,表演展示,录音展示,活动日记,宣传单、手抄报、宣传画、书法、广告等形式是很适合农村小学生进行成果汇报的(2)如何进行总结交流课上的现场研究
总结交流课既要展现结果,更要突出过程。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比较少,家长文化水平低,又没有图书馆、科技馆,电脑网络也不是很普及,所以有一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我在每次进行总结交流课时,都将有关的老师、村长、有丰富经验的村民请来,有时也会请来一些专业人员参加我们的活动。在总结交流课上,学生通过现场研究,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活动主题为《我和动物交朋友》的总结交流课上,学生们针对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采访参加活动的老师、村民,还有兽医站站长,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广阔的农村,村美,物美,人更美。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开发一切可用的乡土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