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时间:2019-05-15 07:4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第一篇: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

名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掌握它的运用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词语,避免翻译文句时望文生义。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以作为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特征,来描绘和修饰动作行为的方式或情状,通常翻译成“像„„一样(似的)”。例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醉翁亭记》)——(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的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

例子中“翼”放在动词“蔽”的前面作状语,描绘出了动作行为的状态。„„ 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把甲(动词支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乙(用以修饰动词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一般可翻译作“像对待„„一样地„„”或“把„„当作„„”。例如: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

例子中的宾语是表示人的名词,“隶”用以修饰动词“使”,表示对待或处置对象的方式。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用”“拿”“当”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畚箕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畚箕(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例子中“畚箕”表示的是“运”的工具,应翻译成“用畚箕”。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在哪里”产生。翻译时,可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补上介词“在”“从”等,构成介宾短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廷上(按礼节),接见了蔺相如。

例子中“廷”表示动词“见”所涉及的处所。

5.表示情势或道理。在古汉语中,有些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所依据的情势或道理,可以加“依”“按”这类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来解释它。例如: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后序》)——我按道理应该自杀。

例子中“分”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根据某种情势”或“按照什么道理或规定”而 产生某种行为的意思。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曾减少吧? 2.表示渐进。例如:

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单纯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趋向。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在”“到”或“往”“向”等来理解。

1.表示方位。例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就日何时离人近的问题在争论。2.表示趋向。例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泉水。

例子中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上、向下。【强化训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1.北收要害之郡。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4.蜂房水涡。5.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7.有大石侧立千尺。8.陈涉瓮牖绳枢之子。9.日削月割。

10.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1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第二篇: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第三篇: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在安)(同上)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

第四篇:文言文词类活用 之名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⑤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2.如果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如“能、可、欲、肯”或副词等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⑤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⑥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

⑦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名词后面如果接介词结构,这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四子侍坐》).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5.许多常见的成语中也存在名词作动词的语法现象,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应该注意体会,例如:

①草菅人命:草菅,茅草;把人命当茅草对待,指任意残害人命。..

②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天地。..

用于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

第五篇:寻路:名师文言文课堂教学例析

寻路:名师文言文课堂教学例析

一、新课标下文言文教材的编排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教材文言课文在数量、编排、题材上作了的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文言课文数量增多,每学期课内阅读教学由义务教材每册3至5课(五、六册共14课稍多一点)增加到5一10篇,课外要求诵读的10首(篇)古诗词集中编排在书后,其中多数篇目在以前属于讲读课文。

2.义务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合组成单元以分散难点,八、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集中组成八个单元(每册两个单元),以强化训练。新教材每册集中两个单元编排古诗,由分散趋于集中。

3.难度加大,原八、九年级的课文已提前到七、八年级学习,而且新增加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古诗文,这无疑给刚进初中的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从选文来看,所选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文学性,思想性都很高。

仅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结合考试命题情况来看,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也正因为重要,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则显得手足无措了,文言文教学到底该落到哪里,是“文”还是“言”?

二、当前文言文教学倾向 1.文言文教学成了古汉语教学

在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只见文言不见文。文言文教学俨然就是古汉语教学。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老师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学生一字一字的记,一点一点的背。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记好了再听写,听写完成了,教学也就结束了。

2.把文言文教学当成了纯粹的鉴赏课

因为文言文选文多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艺术性、思想性都是一些现代文难以比及的有的老师仿佛就发现了新大陆,再加上流行的教改之风,在教学中就紧紧围绕鉴赏进行,分析写作手法,分析艺术特色,以至于忘了文前面的文言两字。也有的老师没忘“文言”两字,怎么办,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对照资料翻译读两遍就行啦,以为这样学生眼前就是现代文了,就不用讲文言知识了。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想还是先看看当今一些名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吧。

三、名师文言文课堂教学展示 1.肖家芸,课例《狼》

环节一:由图片导入

环节二:读。形式一为个体放声自读,读到基本能背下来,先进行方法指导。形式二为小组竞读,读得整齐,读的响,读的有滋味,在点评中结合文言知识讲解,如“犬坐于前”的停顿,以此为触发点对其他知识进行讲解,如:、“一狼径去”的“径”。

环节三:译。形式一为个体自译,师生点评,补充,结合文言知识讲解。形式二,小组竞译,进一步点评,补充。

环节四:演。分四个角色,一个屠夫,两匹狼,一个故事叙述者。环节五:评,师生共同进行,深入到文章的讽刺性。

2.蔡明,课例《山水小品两则》——《晚游六桥待月记》与《湖心亭看雪》

第一则

教学环节一:字词猜读

(1)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2)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参考解答。然后全文翻译,在学生翻译的基础上,教师强调 环节二:适度拓展。关于“苏堤春晓”。第二则

环节一:字词疏通和大意翻译均由学生亲自解决,教师适当补充。环节二:比较阅读:

(1)两则山水小品中,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和句子?试着说说你的

理由。(教师作出提示,如写景、叙事、抒情)学生回答,并解读。

(2)还有没有让你们喜欢的句子?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拓展作者写作背景。落在“痴”的分析及作者的意趣上。

(3)再抛问题“两人何以要爱山水呢?” 分析山水与文人关系 环节三:品读,结束全文 3.欧阳代娜《岳阳楼记》 预习提纲

(1)查阅工具书弄懂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2)数度并口译文章的一、二自然段。(3)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

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 „„

教学环节一:介绍学习目的

(1)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理想抱负。

(2)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和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

(3)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则”“然而”“乃”的用法。环节

二、介绍自学文言文的方法和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音及作者、写作背景、对学生翻译的检测并加以点评与指导,并重点挖掘作者伟大的人格精神

环节三:总结课文,包括整理作者思路脉络,归纳中心思想。以上是我列举的三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其他的就不再赘举了,虽只是他们的个别教学案例,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现就此做一总结。

四、课例分析

以上所举三位老师应该是目前语文教育界较有代表性的老师了,如果不仔细分析,我们会觉得名师上课也不过如此,不也是文言知识、作品赏析都有吗。其实仔细分析则不然:

1.文言文教学因人而异。这里的因人而异并非仅指通常的个别学生素质的差异,它包括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也即所处学段。一般在七年级阶段,学生由于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对文言文知识非常陌生,所以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对文言文常识的讲解就要相应多些,不仅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方法的指导。随着学生学段的提高,文言文相关知识的积累不断增多,教师就可以适当放手,方法上可多样、灵活。如肖家芸老师的《狼》,蔡明的《山水小品两则》教师基本没有给学生过多的讲解,大部分都是由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加以补充完善罢了。

2.文言文教学因“文”而异。虽然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样式不一,但仔细归纳还是可以分类的。结合选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的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二是关系社稷的

爱国精神,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文章。三是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如《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四是优美的山水小品,如《三峡》《满井游记》等。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文章概括进来,但大体也就这些。那么结合文章自身特征,教学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如《岳阳楼记》欧阳老师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就把重点放在了思想的探讨,作者高尚的理想抱负,人格精神的挖掘上。蔡明老师的课例是山水小品,他在教学中则把重点落在了赏析上。

因文而异的另一体现则是文章本身的难度。这里的难度主要是指文言知识方面,如果文言本身很深,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即使借助工具书也很难理解,教师在文言知识的教学上就要多花工夫了。如果文章本身就很浅显,教师就不必一成不变、面面俱到的进行教学了。仍以肖家芸老师的《狼》为例,这篇文章本身就很浅显,所以老师就没有花什么时间去做无用功了。

3.文言知识教学应有重点,不能离开文。首先,文言知识的教学不应是眉毛胡须一把抓,更不能和稀泥,文章翻译教师从头教到尾,一字一字来,一句一句过,这样以来,只会主次不分。欧阳老师在教学中就明确了“则”“然而”“乃”的用法。这样就重点突出,有目标,且能达成目标。其次,语言是有环境的,理解语言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而孤立进行。如果在文言知识的教学中把一个个字从文中单独抽开,孤立的教学,学生即使记住了,也是死记,一旦换个环境他就很难应付了,更谈不上理解了。所以,从以上几位名师的教学来看,文言知识的教学多在文章中进行,这样记有利于学生识记、理解,更有利于

学生融会贯通。

文言文教学该怎么教,也是争论已久的事了,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正确,这里很难说。总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只要能达成这个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也不必计较该怎么走,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寻找到一条最近的路,一条最平坦的路。

下载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名词作状语例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过去分词作状语练习

    分词作状语 单项填空 1. Generally speaking, _____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s, the drug has no side effect. A. when taking B. when taken C. when to take D. when......

    过去分词作状语教学设计

    GRAMMAR 教学设计 V-ed form as adverbials what&how Teaching aim: Help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key rules to use the ed-form. Teachering method: From example to t......

    过去分词作状语练习含答案(★)

    1. Though ____ of the danger, he still went skating on the thin ice. A. warning B. to warn C. warn D. warned 2. ____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question wi......

    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状语

    一、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可以作状语,表示行为方式或伴随状况。有时,它会像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一样,表示意义上的增补,其逻辑主语是句子的主语。例如: 1. Crusoe stared at the foot......

    作文品析

    (1)有你相伴 一片土地,荡开一缕朝阳;一生光阴,带来一寸希望。一种馨香,叫有你相伴,一路放飞,涉万水,过千山,你一直在我身边。 有你相伴,展开的是一幅翰墨飘香的画卷。 曾几何时,我还......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即 “三标准” 、“十六字方针”;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 以......

    邀请函例析

    邀请函例析 常见的邀请函比较简短。下面是一篇邀请参加活动的例文: 邀请函 ×××局长: 2008 年×月× 日上午9 时30 分在深圳机场进 行2008 年度深圳市民用机场应急救援综......

    对联例析

    一、1950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4周年,上海市市长陈毅编了一副对联,采撷先生之语,总结先生战斗一生,堪称奇联,对联例析。要打叭儿落水狗,宁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