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安徽省委九届委员会
中共安徽省委九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名录(2011.10.30.)
书 记
张宝顺(5002,河北秦皇岛)(20100531,山西省委书记)中央委员 副书记
李 斌(女,195410,辽宁抚顺)20111211,省委常委、副书记,安徽省代省长,十七届中央委员(20080317,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原省委常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5212,山东单县)20111211 调任甘肃省委书记]
孙金龙(6201,湖北省钟祥)201107 中央候补委员,合肥市委书记 常务委员会委员
余欣荣(5906,江西樟树)201104 中央候补委员,副省长(20110422,南昌市委原书记)徐立全(56)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副总警监
王宾宜(5609,河南汝南)(201009,原任西藏自治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纪委书记 詹夏来(5508,怀宁)200505 常务副省长20110422,省委秘书长(200807,芜湖市委原书记)王炯(6409,河南淮滨)安徽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201108,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唐承沛 1964-09 安徽省副省长,(200802,原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沈素琍(女,5805,江苏涟水)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央候补委员
陈树隆(6411,巢湖)芜湖市委书记(200807,原市长)
吴存荣(196305,无为,200602任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201109合肥市委书记,201110,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宋海航(195505,河南武陟,201106月任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原总政治部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基地政治委员、党委书记,200510),少将
中共安徽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共76名,按姓氏笔画为序)于 勇(196005,安徽涡阳)201105 阜阳市市长、市委副书记(2008,原安徽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 炯(196409,河南淮滨)安徽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201108,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三运(5212,山东单县)中央候补委员,省长(已于20111211 调任甘肃省委书记)王秀芳(女)1953-01 安徽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
王启敏(5411,六安)省政协秘书长(20090117,原副秘书长)
王明方(5211,黑龙江龙江)中央候补委员,安徽省政协主席(20110122十届四次,200211-201107省委副书记)
王宾宜(5609,河南汝南)(201009,原任西藏自治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王福宏(5512,山东黄县)黄山市委书记(200806,省商务厅原厅长)
牛弩韬(196209,安徽无为)201011,淮北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200805,原亳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方西屏(5810,南京)安徽省商务厅厅长(20110422,池州市原市长)
方春明(6405,枞阳)毫州市委书记(200807,原市长)
毕美家(5708,山东昌邑)淮北市委书记(200807,省农委原主任)
朱读稳(5707,舒城)安庆市委书记
刘 莉(女)安徽省人社厅厅长
刘 健(5512,江苏铜山)原任安徽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至20101218)
刘铁流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江 山(196209,安徽歙县)200906 滁州市市长、市委副书记(200509,原安徽省旅游局局长)许 武
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务副书记
许崇信(195607,山东微山)省国资委主任(200801 原淮北市市长)纪 冰(195608,安徽天长)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
孙云飞(6211,明光)六安市委书记(20110428,阜阳市原市长)
孙金龙(6201,湖北省钟祥)安徽省委副书记(201107,200304省委常委)孙爱民(195712,安徽舒城)200704 安徽省计生委主任(原安庆市委副书记)花建慧(女,5509,淮安)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100225,原省长助理)
李 明(095802,安徽肥西)201012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200801,原铜陵市委副书记、铜陵市市长)李宏鸣(5709,巨鹿)宿州市委书记
杨振超(6008,金寨)淮南市委书记
杨敬农(安徽怀宁)200808 芜湖市市长
肖超英(女,5806,芜湖)安庆市委副书记,市长(20080528,省妇联原主席)
吴存荣 1963-05 合肥市委书记,(201109,原合肥市市长、副书记)吴旭军(5507,桐城)安徽省民政厅厅长(20101218,宿州市原市长)
余欣荣(5906,江西樟树)201104 中央候补委员,副省长(20110422,南昌市委原书记)闵光辉(195705,江苏金湖)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 汪家驷(195712,安徽六安)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沈 强(196106,安徽宿州)201012 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原宿州市委常委)
沈素琍(女,5805,江苏涟水)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央候补委员
宋卫平(5412,江苏沭阳)阜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11,原省交通厅厅长)宋国权(196003,安徽太和)201001 黄山市市长(原巢湖市市长)
宋海航(195505,河南武陟,201106月任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原总政治部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基地政治委员、党委书记,200510),少将
张华建(1955,安徽涡阳)200808 安徽省农委主任
张庆军 合肥市代市长(201109,原国土资源厅厅长;2007原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富(195508,安徽合肥)200804 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原宿州市委副书记)张宝顺(5002,河北秦皇岛)(20100531,山西省委书记)中央委员
张曙光(196609,安徽涡阳)201101 宿州市市长(2003.10-2010.11 池州市副市长、副书记)陈 强(195610,安徽宁国)200908 巢湖市委书记(200908,黄山原市长)陈启涛(5602,天长)蚌埠市委书记(200807,原市长)
陈树隆(196211,安徽巢湖)201110 省委秘书长、芜湖市委书记(200312-201110 先后任巢湖市副市长、市长、书记)邵国荷(5607,合肥)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200806,亳州市委原书记)罗忠安(195402,四川仪陇)安徽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武警少将
周春雨(196807,安徽天长)201012 蚌埠市代市长、市长(200704 原马鞍山市副市长、市长)郑为文(5803,歙县)马鞍山市委书记(200908,原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赵馨群(女)196304,安徽巢湖,201104 池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胡连松(195310,安徽桐城)200711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1 原阜阳市委书记)侯淅珉(196407,河南淅川)201012,铜陵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 姚玉舟(6003,枞阳)铜陵市委书记
倪发科 1953-12 安徽省副省长(200802,原六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立全 1956-02 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副总警监 徐根应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
高登榜(6102,江苏泗洪)宣城市委书记
唐承沛(196409,安徽桐城)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黄 红(女)1957,安徽肥东,200806 安徽省妇联主席 黄海嵩 1953-07 安徽省副省长
梅 劲
安徽省交通厅厅长、党组书记,(200711,原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曹 勇(196502,安徽舒城)200804 淮南市市长
梁卫国(5511,宿州)安徽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200806,蚌埠市委原书记)兼省政府秘书长200912 韩先聪(5509,肥西)滁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程 艺
安徽省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童怀伟(5901,怀远)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虞爱华(196509,安徽天长)200804 宣城市代市长、市长
詹夏来(5508,怀宁)安徽省委常委200505、秘书长(200807,芜湖市委书记),常务副省长20110422 臧世凯 1952-09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缪学刚(6202,河南固始)省环境保护厅厅长(200906,滁州原市长)候补委员(共14名,按得票多少为序)
李维勇(1955,安徽全椒)2008年9月任安徽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程 桦(195609,安徽巢湖)安徽大学校长 王正忠(196008,江苏江都)
王 宏(女)1970-淮南市委副书记(201104,原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省青年联合会主席)张飞飞(195909,安徽利辛)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胡道新(195807,湖北天门)200406 安徽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 红(女)197208,安徽桐城人,(2011年7月25日任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党组书记,2008.01—2011.07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 乐 201012 安徽省安全厅厅长、党委书记
孙丽芳(女)(196206,安徽怀远)201012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省民委(宗教局)主任(局长)、党组书记(2004,原巢湖市委副书记)操建华(195509,安徽潜山)201011 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董介林(195409,安徽芜湖)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机关党组副书记 金启建(195504,安徽肥西)200704 省工商局局长、党组书记
尹同跃(196211,安徽巢湖)200402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 任泽锋(1967,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人)200806 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
王宾宜(5609,河南汝南)(201009,原任西藏自治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副书记
吴秀兰(女)1954-06 安徽省纪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仲兆宁
安徽省纪委副书记
李 猛(安徽凤台)安徽省纪委副书记,(201101,原芜湖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车建军
安徽省纪委副书记,(201110,原安徽省纪委常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
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45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 宜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纪工委书记 王 唯 王大军(196112,安徽定远)铜陵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王宾宜(5609,河南汝南)(201009,原任西藏自治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纪委书记 车建军 安徽省纪委副书记,(201110,原安徽省纪委常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牛向阳(196310,安徽肥东)201012 安徽省六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方 无 省国资委纪委书记 左振国 省纪委常委
石德和(195710,安徽凤台)200912 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高级法官 朱 斌(196807,安徽凤阳)201108 淮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200801-200802,团省委原副书记)仲兆宁 安徽省纪委副书记
刘 苹(女)201107 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原安庆市纪委书记)刘 浩 省财政厅纪检组长、党组成员 刘大群 安徽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汤 涌 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 祁述志 省公安厅纪委书记 许苏跃 省监察厅副厅长
李 猛(安徽凤台)安徽省纪委副书记,(201101,原芜湖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秀兰(女)1954-06 安徽省纪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何一枫 省纪律常委、监察厅副厅长 汪学致 黄山市纪委书记
汪建国(安徽舒城)省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少国 省武警总队副政委
张正耀(195804,安徽肥东)马鞍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张海林 芜湖市纪委书记
张祥根(196211,安徽当涂)宿州市纪委书记
陆秀宗(195812,安徽六安)淮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陈学东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
陈超英 浙江宁波人,巢湖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金春忠 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周建春 安徽池州人,省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
郎 涛(安徽桐城)宣传部副部长(原安徽广电局局长)
胡文森(195708,山东胶州)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纪委(监察厅)派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组组长 俞秀国(196210,安徽霍山)200708 省直工委副书记、省直纪工委书记 施建华(195609,安徽寿县)200607 池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聂 苏 省农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夏小飞(196401,安徽庐江)宣城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顾世平(195606,江苏泰兴)200806 蚌埠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200604,原滁州市纪委书记)徐恒秋(女)(196010,山东牟平)200604 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程 斌(195610,湖北武汉)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纪检组长、党组成员 鲍国友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
雍成瀚(196412,安徽含山)合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樊 勇 安徽省纪委常委
戴克柱(195707,安徽寿县)省审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原省财政厅副厅长)戴启远(196304,安徽五河)201104 滁州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第二篇: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安徽省总工会 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 共青团安徽省委
皖安监综„2005‟67号
文件 关于开展2005年全省“全国安全生产月”
活动的通知
各市党委宣传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广播电视局、总工会、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团市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业: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知识,倡导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五部门《关
2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二)突出重点,完善形式,丰富内容。要重点组织好6月12日的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要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普及全新的安全文化理念,传播安全知识。要在总结以往“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突出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与健康的人文关怀,强化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提高全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创造安全生产的法制环境。要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加强以企业和城市社区为重点的安全文化建设,树立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倡导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强化宣传,提供动力,形成合力。各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宣传报道工作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做好舆论引导和监督。在本次活动期间,要相对集中地开展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宣传报道。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可通过开办专栏、制作专题、刊播公益广告等有效形式,反映各地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情况,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工作先进经验,报道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典型,搞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倡导先进,鞭策落后,强化人们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规范人们的安全行为。在全社会形成“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合作,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各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把开展2005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于5月10日前)和活动总结(于7月15日前)报送全省安全生产月活动办公室。
附件:1.安徽省“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
2.安徽省2005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省 委 宣 传 部
省安全监管局
省 广 电 局
省 总 工 会
安徽煤监局
团
省
委
二OO五年四月二十日
6报道咨询日活动情况。
三、“全国安全生产月”大型专题巡回演出
6月1日至30日,组织艺术团体在部分地市举行安全生产月大型专题巡回演出。
四、全省首届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大赛
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组织全省首届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大赛。各市、各行业从预赛中选拔优胜队参加决赛。
五、在新闻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报道等
1.从5月中旬开始在省及各市人民广播电台专题播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
2.从6月1日开始在安徽电视台播放安全生产“广而告之”节目。
主题词:安全生产
宣传
活动
通知
抄送: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办公室,有关新闻单位。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2005年4月27日印发
共印200份
第三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0-06-17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1、从2010年起连续六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收。
2、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区。
3、区位、交通及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集聚区可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可同时设立为省级高新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4、在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对其进行整体开发。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
5、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6、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7、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
三、保障建设用地供给
10、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
11、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15%,专项用于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对投资额1亿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单列。集中区单独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计划指标单列。
12、示范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示范区外市、县新增耕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示范区市、县。支持示范区市、县为其他地区土地整理垫付前期资金,整理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垫付资金方使用;也可用新增的建设用地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
13、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市场。
四、充分发挥税费优惠和价格政策效应
14、根据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示范区内市、县政府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并报省政府备案。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其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15、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省转移到示范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16、对以省政府名义表彰的有关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等方面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17、示范区内的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实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对其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8、对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建企业的水、电、气工程设计和安装价格实行监管,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制定最高收费标准。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9、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按收入归属3年内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20、支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农村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银行增资扩股。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2年前示范区每个县至少成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1、鼓励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级以下留成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22、加大金融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建立担保风险基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争取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23、建立便捷高效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示范区内免费通存通兑。完善跨省金融结算,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24、科学编制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25、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26、开展审批“绿色通道”,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上报环保部的项目积极提供服务,争取加快审批速度。
七、强化人力和智力支撑
27、依托高校、技师学院、科研院所、中职学校、骨干企业,建设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支持若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和引智示范基地建设。
28、加快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6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
29、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省财政加大对示范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鼓励国内高校到示范区联合办学、兴办分校或独立学院,并落实建设用地、规费减免、设施建设、税收等优惠政策。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0、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31、支持示范区建设物流园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对新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32、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抓紧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合肥出口加工区尽快获批。为芜湖保税港区建设准备条件,快速审核、审批或转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场所建设项目。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33、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覆盖全省、联结长三角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立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劳务合作机制。支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加大对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
34、制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衔接办法。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35、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
36、对列入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申报核发选址意见书时,不再编制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
37、整体搬迁的企业在沿海评定的管理类别,来示范区后予以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38、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39、扩大县级和部分试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形成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
40、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激
第四篇: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皖办发„2010‟1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主线,进一步推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1、实行对口扶持制度。省民委委员单位要认真落实《省民委委员单位对口扶持民族乡村方案》,帮助民族乡、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帮助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经济,发展公共事业。辖有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负起责任,实行分类指导。建立市、县(市、区)直相关部门对口扶持民族乡村制度,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援助工作,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编制专项规划。要把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省发改委和省民委要认真编制《安徽省“十二五”少数民族和民族聚
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辖有民族乡村和少数民族较多的市、县(市、区)也要把加快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和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当地“十二五”规划之中。同时,结合实际编制民族乡村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相衔接。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省财政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市、县(市、区)财政根据本地少数民族人口总数情况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市、区)应当设立扶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
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4、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办发„2009‟3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带头进行民族团结宣讲。中小学要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课程,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中充实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面向基层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大力宣传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成就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舆论氛围。
5、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在全省城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谐民族乡、村”、“和谐民族社区”创建等活动。开展创建活动要与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与排查化解不安定因素结合起来。对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
6、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做好清真食品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特需用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保障和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需要。对实行土葬民族的非经营性公墓用地,要本着节约够用的原则,实行划拨供地。
7、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把与民族问题无关的问题归入民族问题。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来解决。同时,要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三、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领导
8、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县(市、区)两
级都要成立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进一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族工作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9、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05‟16号)的要求,切实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工作。加强民族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注重选好“一把手”。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有计划地选派机关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采取各种途径,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
10、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建设。要适应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注重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充实民族工作部门。继续执行《关于县(市、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机构设置问题的通知》(皖编办„2007‟248号),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和广大民族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维护团结稳定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精选)
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
为实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提供
强大支撑
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 孙政才作重要讲话
12月5日至6日,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在长春松苑宾馆举行。(宋锴 摄)
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于12月5日至6日在长春召开。会议听取了省委常委会关于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以来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省委书记孙政才作重要讲话。
省委常委会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儒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巴音朝鲁,省委常委黄燕明、马俊清、高广滨、金振吉、荀凤栖、房俐、常跃、陈伦、张安顺出席会议。出席全会的省委委员53人,候补委员9人。不是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的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负责同志,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政府秘书长;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专职副秘书长;省纪委委员;各市(州)党委、政府和长白山开发区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各市(州)党委宣传部、长白山开发区工委党群工作部主要负责同志;中直、省直各单位,部分重点企业、大专院校主要负责同志;省直宣传文化系统部分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双阳区、江源区)党委书记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吉林振兴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政治安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会议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吉林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吉林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要着力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决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定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会推动文化更加自觉。从大的外部环境看,必须通过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风气,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谋求共识、多变中把握方向,确保党和国家在统一的指导思想指引下不断前进。从文化自身发展阶段看,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点,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看,必须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文化改革创新,进一步焕发中华文化的蓬勃生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提供强大支撑。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吉林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推动吉林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方向、突出工作重点、注重抓好落实,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工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实施公共文化强基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实施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工程,挖掘传承发展吉林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长白山文化品牌;实施文化创作繁荣工程,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更多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活跃繁荣文化市场;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工程,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和骨干文化企业,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动文化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本聚集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实际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坚持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着力增进社会共识,切实加强示范引领,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建立长效机制。要大力倡导、培育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等价值取向,切实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良好道德风尚。二是坚持正确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主流文化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文化产品正确创作导向,大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三是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基惠民。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形成有利于文化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五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把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统筹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起来,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文化创新统筹起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筹起来,把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起来。六是坚持突出特色,进一步增强吉林地域历史文化的影响力。着力在传承保护上、深入挖掘上、宣传推介上、整合利用上下功夫。
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进一步提高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保证。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造就一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熟知文化建设工作的干部队伍。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会议强调,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都已经明确,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文化改革发展牢牢抓在手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争当一流的干事精神、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在细化工作措施上下功夫,把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层层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组织推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着力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不断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工作系统性,着力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会议强调,现在距离年底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把岁末年初的各方面工作做好。要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加强金融创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全面做好十二届冬运会赛事组织服务、开闭幕式演练、安全保卫等各方面工作。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保证居民冬季正常供暖,更多关心城乡低收入家庭、灾区群众和困难群众的生活,认真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早谋划节日期间商品供应,结合开展“三帮扶”活动,做好访贫问苦工作,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要精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监管、校车安全管理、应急值班工作,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高度重视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坚决防止出现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要认真做好换届工作。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导向上更加鲜明,纪律上更加严格,责任上更加明确。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党的凝聚力,是党的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依法行政、权责统一、简政放权、公开透明。干部的执行力,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增强干部的执行力,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切实做好结合文章,大力倡导务实作风,努力形成正确导向。制度的约束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就是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根本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关键是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凝聚智慧力量、赢得群众信任、推动事业发展。
会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荀凤栖就《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作说明;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黄燕明就《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草案)》作说明。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决议》。(张景波 王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