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
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 加尔文教 胡格诺派 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2、1684年 天主教神父拉·萨尔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 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1、胡格诺派学院
2、耶稣会学院
学院学制一般为7年,开设拉丁文、希腊文、数学、逻辑学、古典文学、算术、几何、天文学等课程。学院里经院主义色彩极其浓厚,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和理智能力,但不注意学生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耶稣基督圣乐会
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产生,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7世纪到大革命前,法国中等教育由于宗教团体和当权者的重视而获得的 较快的发展。1610年,胡格诺教派在法国各地创办了35所学院,学生人数达千人以上。1627年,耶稣会仅在巴黎一省就创建了14所学院,到1710年,耶稣会在法国创办的学院达到了612所。
(三)高等教育
到大革命爆发前,法国共有22所大学,如奥尔良大学(1235年)、蒙伯利挨大学(1289年)、里昂大学(1292年)、奥朗日大学(1365年)等,以巴黎大学为代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也处于教会管辖下,办学思想保守,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古典课程,教学模式脱离社会实际,极力扼杀进步思想。在当时的大学里,只有新出现的个别讲座,如数学或自然科学讲座,反映了文化科学上的进步。巴黎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停留在中世纪,守旧闭塞,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7世纪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受到关注。加之在这方面教会控制较弱,一些技术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得以建立,如自然历史博物馆(1636年)、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路桥学校(1747年)、皇家军事学院(1751年)、矿业学校(1778年)。这些具有实科性质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反映了法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准备,也促使法国传统古典大学缓慢地向实用化的方向进行变革。
二、资产阶级革命时的教育
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发动到1794年结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都提出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案。其目的都是想改革封建的旧教育,使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服务,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
(一)立宪派 塔列兰法案
立宪派的塔列兰代表公共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方案指出,为巩固新的政治制度,必须改造教育;必须教育公民认识与保卫宪法,《人权宣言》应成为“幼年时期的教义问答”;他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规定了小学、中学、专门学校和大学院四级学制。在教育内容上,既把公民道德及宪法列为各级学校的主要学科,又使宗教在各级学校的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专门学校中,培养教士的学校也居于重要地位,并且保留了教士在国立中学中担任教师的权利。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它的明显的折衷性质。
(二)吉伦特派 康多塞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
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应尽的职责,故应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前后衔接的、普及的、男女平等的和免费的学校系统:4年制小学、3年制高级小学、5年制中学校和专门学校、大学院。大学院是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中心,领导与监督各级学校。各级学校均应实施强迫、免费教育,坚决摒弃教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废除传统的宗教科目,增加与农业、手工业和国内生产等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减少古典学科的教学,扩大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增设政治教育课程,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以使学生及早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雅各宾派 雷佩尔提教育方案 雷佩尔拟订的教育计划比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前进的地方是就他企图解决初等教育的普及问题。他指出让贫苦儿童受教育,首先要给他们面包,建议由国家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开办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为儿童提供免费衣食,从而保证普及初等教育的实施。雷佩尔教育方案主张应向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和德育,特别提出以德育代替宗教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爱国的公民。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还有20多个,尽管这些方案的内容各异,但都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应当予以保护,实施普及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当然,其中的一些规定也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由于各派掌权的时间短暂,任何一个教育方案在教育实践中都较难实施,并且有脱离实际之嫌,但这些方案唤醒了法国民众对教育的热情,对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791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明确规定:“应该建立和组织起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教育体系,在所有人必不可少的那些科目的教学中实行免费教育。应该根据全国的需要提供各级各类教育。设置纪念日,以保存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记忆,在全体公民中发展博爱精神,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政体、国家和法律。”1791年法国第一部具有民主精神的宪法的颁布,为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法国和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程。
三、19世纪法国的教育
19世纪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法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各级各类教育获得了发展。
(一)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1799年,拿破仑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
1、指导思想:使教育为国家服务,造就有效率的官吏和能从事生产的臣民,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一样。为此,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其次,颁布了很多重要的法令,比如1802年的《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1806年的《关于创办帝国大学的法令》以及1808年的《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等。通过上述改革,拿破仑逐渐建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2、特点:教育权利高度集中。表现在:
(1)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作为“统一管理、监督帝国公共教育事业的国家级教育领导组织”。帝国大学全面负责整个帝国的公共教育,未经帝国大学首脑的批准,不得在帝国大学外设立任何教育机构或学校。
(2)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27个学区,每一个大学区设总长1人和一个由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承担学区内管理工作。设置督学巡视各大学区的教育工作,并向帝国大学校长及评议会提交巡视报告。
(3)帝国大学及大学区的成员以致各级学校教师,都属于国家官员,有严格的任命制度。帝国大学的总监由拿破仑亲自选择、任命;大学区总长、中央和地方的督学,以及大学的教师,则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命。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帝国时期:由于拿破仑对初等教育不大感兴趣缺乏热情,国家对公共的初等学校没有专门的开支,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规定初等教育由教会管理,国家监督,教会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影响逐渐扩大。
复辟王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为初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向初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16年王朝政府颁令要求,每一市镇设委员指导初等教育,向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宗教或慈善团体在市镇要求下可以为初等学校提供师资。这样,初等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制更加强化。
七月王朝时期:《初等教育法》(又名《基佐法》)的有关规定为此时期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该法案初步建立了法国国民教育制度,确立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级,政府与教会应携手发展初等教育。初级小学的教育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读、写、算只是,培养其法国国民意识、民族意识和必要的宗教观念。高级小学则在初级小学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职业课程的教育。《初等教育法》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法国初等学校教育的面貌,初等学校数量及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法国男子初等小学的数量从1834年的22641所增加到1848年的32964所,女子小学数量从1837年的5453所增加至1848年的7658所,公、私立小学在校生数则从1831年的193.5万人增至1846年的324万人。
第二共和国时期:1850年《法卢法案》加强了教会在初等教育领域的势力,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并为私人办学创造了方便条件,从而促成了初等学校数量大发展,但并未就初等学校教育的免费和义务做出任何规定。
第二帝国时期:1863年迪律伊出任教育部长后,建议实施免费初等义务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初等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内容得以扩展,人数也得以增加。
巴黎公社时期:宣布实施普及性、世俗性的初等教育,教育与国家分离。巴黎公社仅仅存在72天,难以按照公社的意志实施普及免费的初等教育,但公社关于初等教育发展的计划却为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共和国时期:1881年—1882年间,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被称为《费里教育法》。儿童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免费;重申教师获教需获国家颁发的证书;宗教教育不再属于义务教育。两部费里法案的实施,最终确立起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的免费、义务、世俗三原则,不但使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而且为以后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帝国时期:所确立的由国立中学、市立中学和私立中学组成的中等学校教育体系,为19世纪法国中等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提供了良好基础。
复辟王朝时期:国立中学改为皇家中学,其教学实践的古典主义色彩渐浓。此外,天主教势力在中等教育领域的渗透日益强烈,教士在中等学校教士总数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七月王朝时期:中等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萨尔旺迪出任教育部长期间,强化中等学校教育的实用化改革。不过在基佐等持有古典主义教育立场者的反对下,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卢法案》终止了国家对教育的垄断,加强了教会对中等学校教育的控制,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获得同等认可。中学开办手续被简化,凡年满25岁,持有中学会考文凭者皆可开办中学。
第二帝国时期:皇家中学恢复了国立中学之名。帝国第一任教育部长福尔图尔于1852年提出了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的教育改革计划,前四年共同学习古典、人文及数学课程,后三年实行文、实分科。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文、实科教育,反对宗教束缚,要求中等教育承担起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职责。这一改革方案由于遭到教会和传统势力的反对,于1864年被帝国第三任教育部长迪律伊废除。迪律伊采取另立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的办法来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
巴黎公社时期:废除中等学校的等级性成为改造中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女子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被列为巴黎公社教育改革计划之中。
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中等教育取得明显进步,但其阶级性质没有改变。中学收学费,费用高昂。且教会在中等教育阶段仍然有很大势力,直到1904年取消《法卢法案》、1905颁布《关于国家与教会分离的法令》才得以改观。
总的说来,到19世纪,法国的双轨学制最终形成。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铺设的:免费的母亲学校(幼儿园)到公立小学再到高等小学或艺徒学校,另一轨是为资产阶级或其他上层阶级子女铺设的:收费的家庭教育或中学预备班,到收费的各类中学再到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体现了十分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一帝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创办了一批专科学校,组建几所军事学校,重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将其改组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大学设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以培养专门人才;设文学院、理学院,以授予学位(业士、学士)为主要职责,其课程是“国立中学学业的继续和补充”。
复辟王朝时期:复古宗教逆流冲击高等教育,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1822-1830年又被逼停办,文理学院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七月王朝时期:资产阶级自由派致力于大学的世俗化改革,教育专业人士在帝国大学中的发言权得到加强。这一时期,大学未能较好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施改革,僵化保守,主要精力只是放在维护既得利益上。
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时期,法国高等教育发展没有表现出实质性内容。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农业、商业、金融及建筑业发展迅速。1856年和1867年两届巴黎国际博览会的召开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向高等学校提出了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为适应此形势,迪律义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应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为此,1868年创设高等研究实践学校,不过未能实现。
第三共和国时期:高等教育步入复兴发展时期。表现在对普法战争失利的反思中,法国民众将发展新型高等教育作为走出危机的教育选择;分散的学院联合为一所大学,出现了综合性大学;获得经费、教学、纪律等方面一定的自治权;国家在教育经费上投入增加。
概括说,19世纪法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可以表现为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这一成就的取得是对法国教育传统继承与创新的结果,并未20世纪法国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法国现代教育制度
四、20世纪前期法国的教育
为回应20世纪前半期法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教会势力的挑战,进一步服务于法国该时期社会变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法国教育管理在继承大学区制的基础上,明确中央教育行政管理的具体职责,不断强化国家教育意志的权威。
(一)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加强
20世纪初期,法国仍实行拿破仑时期的大学区制,与19世纪不同的是,大学区由过去的27个减少到17个。在中央教育管理体制上,设立了公共教育部(1932年改为国民教育部),部长由总统任命,对全国教育实行统一管理。1902年,政府解散了50多个从事传教和教育活动的教会组织,关闭3000多所教会学校。1905年,法国通过一项重申教会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废除了《法鲁法案》中教会掌握国民教育领导权和监督权的相关规定。
在学前教育上,政府管理作用的加强体现在对母育学校的关注和对学前教育独特性的界定上。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公立学校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育部颁布章程决定。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必须遵循官方的课程计划,其卫生和道德规范受政府监督。在考试组织和文凭颁授上,所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公立教育的考试,只有国家才有颁发正式文凭和认可私立学校证书的权利。
为强化中央集权管理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领域的作用,20世纪前半期法国教育管理机构着力将两次《费里法案》所确立的国民教育免费、义务、世俗化发展的三大原则变为事实。
(二)统一学校运动与教育改革
1、统一学校运动:1919年新大学同志会在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认为统一学校是“属于所有人并且为了所有人的共同的学校”,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统一学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新大学同志会的这些要求和主张,引起了法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法国很快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2、初等教育改革:1923年,法国政府决定实施统一的初等学校教育体制所有初等学校遵循同样的教学大纲,实施同样的教学计划。1933年,政府设立统一的中学入学考试,进一步强化了初等教育阶段的统一性建设。
3、中等教育改革:这一时期,法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和争论主要围绕课程设置的古典学科与现代学科之争进行。1902年《莱格法案》在为现代科学科目进入中学课程体系提供历史契机的同时,还成为此后改革抨击和改革的对象。1923年的改革增加了古典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强化了中等教育的古典主义特征。1926年和1936年的改革则试图在中等教育学习内容上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19年《艾斯蒂埃法》获得议会通过,内容:明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完善职业学校体系建设;18岁以下的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职业教育的内容有初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作为职业基础的各门教育和获得劳动技能的劳动学习。该法案为法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框架,将职业教育纳入法国公共教育体系,进一步唤起了产业界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关心,被称为法国历 史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宪章”。
五、20世纪后期法国的教育
二战后的50余年间,法国教育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重建”与“改革”,法国教育选择了一条在重建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的道路。
(一)基础教育 1、1947年《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法案》以教育结构理应适应社会结构为今本理论依据,明确分析了实施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一方面法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脱节严重。依据公正原则和定向原则,规定6至18岁为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决定阶段教育进行;教学中注意学生特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该法案为战后法国教育重建提供了纲领性的框架和方向性的引领。2、1959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年限由8年延长至10年;强化中等教育为初等教育之上的自然阶梯的观念,以统一学校作为实施初中教育的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正规中等教育体系。20世纪60年代,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中学,市立中等教育机构的出现,将不同类型的第一级中等教育机构统一起来,成为法国政府实施统一的中等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并发展为实施中等教育的主要机构。3、1975年《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①教育管理体制上,学校成立各种组织方便教师和家长参与学校行政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②教学体制上,规定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学制;③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④教学方法上,实行工具课程、启蒙课程、体育课程的三分制教学法,积极开展教学实验,援引教育心理学有关儿童个性特征及能力差异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该建议的颁布与实施,使得单轨制学校体制借助于综合制初中的设立而延伸至初级中等教育阶段。中小学课程设置于内容选择上的教育现代化和实用化特征有所增强。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管理与教学事务的参与程度也得到提高。不过,这次改革也导致初级中等教育过早职业化、学生负担加重、总体教育质量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二)高等教育 1、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确立高等教育机构任务:承担着发展与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研究和培养人的教育职责;性质:大学是拥有法人资格和财政自治权的公立科学文化性机构;原则: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该法案以此为原则通过组建新型的教学与科研单位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是以对法国高等教育传统症结和现实矛盾的正确把握为基础的,表现出明确的教育民主化理想。但法国长期集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集权型高教管理体制与自治原则存在着极强的排斥性,许多大学生对参与教学与科研单位管理并未表现出真正持久的积极性,影响了此次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2、1984年《高等教育法》(又称《萨瓦里法》)提出高等教育应以现代化、职业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新原则。现代化指办学方向与方法应面向现代社会,教学内容应迅速反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职业化指重视向学生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就业方向指导教育。民主化意味着政府进一步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大学事务管理。关于公立高等教育的性质,公立高等学校 是世俗性机构,免受任何政治、经济、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支配,享有在教学、研究方面的自由。
(三)21世纪法国教育改革的主题
1、教育民主化改革 2004年,《为了所有学生的成功》以何为“为了所有学生的成功”和“如何实现所有学生的成功”为主题,强调未来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总体框架中统筹实施,坚持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致力于构建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事业,要满足经济发展及劳动市场提出的人才需求。
2005年,《面向未来学校的方向与计划法》在较大程度上以法律形式将上一报告中的教育理念确定下来。该报告确定了未来法国学校教育的目标,还提出要建立一个更公正、更开放、更高效的学校教育体系。
2、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2年,法国信息技术战略委员会强调学校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机构。教育部着力建设名为“知识数字空间”的法国中小学信息网,目的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免费提供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校内外获得学习资源。
3、教育世俗化推进
2004年,法国政府重申《费里法案》颁布以来所坚持的教育世俗化原则,强调公共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向学生传授共和国的价值观,不得接受具有任何宗教色彩的信仰干涉。
进入21世纪,法国在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世俗化方面所推行的改革是法国政府对国际教育思潮和国内教育实践做出判断和思考的结果,体现了法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努力和追求。
第二篇:法国教育制度法国属于中心集权制的国家
法国教育制度
法国属于中心集权制的国家,在教育治理上长期实行高度的中心集权制。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确立了教育的优先地位,强调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均等;规定中小学实行学校、家长、学生合同制;设立“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定期审查修改教育内容,改革学制,简化考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从教,建立教师培养学院,强调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重视教育改革,重点放在消除教育治理中的官僚主义和加强技术教育上,强调教育、科研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法国强调教育治理要统一,教育部垂直治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结构全国统一,小学为五年制,初中为四年制,高中为三年制。初中分为适应阶段、中间阶段和专业定向三个阶段。高中阶段分为确定阶段和最后阶段。
尽管法国基础教育是统一治理,但在小学、初中拓宽知识的基础上,高中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科选择的多样化,共有文科、经济与社会、科学三大类专业和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工业科学和技术、实验科学和技术以及医学社会科学四个技术专业供学生选择。法国的职业高中属于短期教育,学制为二年,通常出路只有就业,做普通技术工作,但对进入职业高中的优秀学生,政府为其打通了进入普通与技术高中的通道。
近年来,法国借鉴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教育治理经验,将部分权利下放给地方。地方教育行政分为大区、省和市镇三级治理,大区负责高中和一些专科学校;省负责初中;市镇负责小学和幼儿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中小学的教育规划,分级负责中小学的基建和日常教育经费投入及其日常教学治理。例如,里昂玛利王市政府拨付学校的日常经费,以一所只有200名学生的小学为例,一年就支出40万法郎。与此同时,在人事治理上实行减政放权,将中小学教师由国家治理改为由学区治理;赋予小学教师新的职责,教师在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其他诸如学制、教学大纲、教材治理等方面也逐步下放权力,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形成了教育治理体制的多样化。
法国中小学实施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的一员,既是校长又是任课教师。法国校长同教师一样,均是国家公务员,聘任权在国家,而不在学校,工资直接由国家教育部发放。法国对校长的选拔非常严格,既注重资格,也注重经历,竞聘校长职务的教师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和培训。这些措施既保证了校长的质量,又提高了其权威。[1]
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法国的公立大学一律免费,只需支付一定的注册费(约200€)。法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现有80余所大学和300多所专业高校和研究中心。十分发达的教育体制使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得以保证,法国的文凭国际公认,并且学费低廉。法国大学与2004年开始现实行与国际接轨的LMD教育制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Licence)三年,毕业后获大学基础文凭,相当于我国学士文凭;第二阶段(Masteur)两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第三阶段(Docteur)三年,毕业后可获博士学位。
凡申请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生,需通过法国使馆的法语考试。法国大学接受取得国内大学录取资格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赴法攻读本科;中国大学在校生可去法国大学插班学习;中国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可去法国攻读硕士学位。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课程设置和入学条件也各不相同。众多公立、私立学校各有千秋,公立学校由国家资助,相比之下,学费低廉的近乎于免费。按教学机构划分,现有三大类教学机构并存:
(1)综合大学:遍布法国全国各地的87所综合大学,通过各种学科的划分实施基础及应用教学,分短期和长期学制。入学条件:招收持有法国高中会考证书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向校方递交申请材料,学校根据候选人材料择优录取。(注:由于中国高中毕业证书不能等同于法国高中会考证书,因而中国学生入学条件限于获得中国大学录取通知书者,中国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综合大学教育含义下的3个阶段,各阶段文凭均属国家级文凭,第一阶段实施大学基础知识教育;
二、三阶段的学习趋向于专业化。
(2)重点高等专科学校:重点高等专科学校为政府机关、工业界、服务业培养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及行政人员。其中一大批隶属于政府各部门,专门负责培训工程师、教师及行政人员。其中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如:国家行政学院,高等师范学院)则是法国一大教学特色。此外,还有私立学校(如:部分商业学校与工程师学院),经审核后可获得国家认可。高等专科学校属于长期学制,为期5年。入学条件:入学要求严格,校方通过候选人的法国中学会考成绩与申请材料择优录取,被选拔的学生需在2年预科班学习后(或通过综合大学1至2年的学习),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被录取者继续学习3年,落选者可进入综合大学第一阶段学习。
(3)其他高等院校:该类院校大部分在艺术、建筑等创作性领域进行高等专业教育。属于长期学制。入学条件:大部分学校自行组织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除长期学制以外,法国短期学制的职业教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法国的教育体制由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构成。高等教育制度又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法国的公立大学一律免费,只需支付一定的注册费(约200€)。法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现有80余所大学和300多所专业高校和研究中心。十分发达的教育体制使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得以保证,法国的文凭国际公认,并且学费低廉。法国大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二年,毕业后获大学基础文凭,相当于我国大专文凭;第二阶段一年,毕业后获学士学位;第三阶段是研究生阶段,毕业后可获硕士或博士学位。
凡申请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生,需通过法国使馆的法语考试。法国大学接受取得高等录取资格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赴法攻读本科;中国大学在校生可去法国大学插班学习;中国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可去法国攻读硕士学位。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课程设置和入学条件也各不相同。众多公立、私立学校各有千秋,公立学校由国家资助,相比之下,学费低廉的近乎于免费。按教学机构划分,现有三大类教学机构并存:
(1)综合大学:遍布法国全国各地的87所综合大学,通过各种学科的划分实施基础及应用教学,分短期和长期学制。入学条件:招收持有法国高中会考证书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向校方递交申请材料,学校根据候选人材料择优录取。(注:由于中国高中毕业证书不能等同于法国高中会考证书,因而中国学生入学条件限于获得中国大学录取通知书者,中国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综合大学教育含义下的3个阶段,各阶段文凭均属国家级文凭,第一阶段实施大学基础知识教育;
二、三阶段的学习趋向于专业化。
(2)重点高等专科学校:重点高等专科学校为政府机关、工业界、服务业培养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及行政人员。其中一大批隶属于政府各部门,专门负责培训工程师、教师及行政人员。其中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如:国家行政学院,高等师范学院)则是法国一大教学特色。此外,还有私立学校(如:部分商业学校与工程师学院),经审核后可获得国家认可。高等专科学校属于长期学制,为期5年。入学条件:入学要求严格,校方通过候选人的法国中学会考成绩与申请材料择优录取,被选拔的学生需在2年预科班学习后(或通过综合大学1至2年的学习),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被录取者继续学习3年,落选者可进入综合大学第一阶段学习。
(3)其他高等院校:该类院校大部分在艺术、建筑等创作性领域进行高等专业教育。属于长期学制。入学条件:大部分学校自行组织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除长期学制以外,法国短期学制的职业教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都说法国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时尚的地方,这些信息我们都可以从传播媒体中寻找到,但是法国高等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体系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法国的高等教育名声卓越,文凭世界公认。法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教育经费长期居财政预算首位,约占23%,居世界第一位。公立教育体制占绝对主导地位,巨额教育经费开支保证了所有公立学校的教育费用都由国家承担。所有公立大学的学生,包括在法国留学的外国学生都能享受免学费教育,同时还可获得法国政府的住房补贴及伙食、交通、医疗保险等优惠。
法国的高等教育实行3、5、8制,又称LMD制,即大学本科(LICENCE)3年、硕士(MASTER)+2年和博士(DOCTORAT)+3年。
法国的高等教育分为“限制性教育”和“非限制性教育”两大系列,以适应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普通综合性公立大学的大多院系属于“非限制性教育”系列,入学门槛低。而“限制性教育”系列指的是对入学有严格要求的院校,主要有“大学校”(Grandes Ecoles)和大学科技学院(IUT)两大类。
“大学校”主要是工程师学院和高等商校,以培养社会各领域的管理人才为主要目的。“限制性教育”和“非限制性教育”两大系列的并行使法国能够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精英性和普及化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高度重视科技、工程及管理教育是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突出特点,法国科技行业与大工业极其发达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强大的科技和工程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
法国教育体系的特点:
注重应用性:教学计划由课程和实习两部份组成,课程中又分上课、指导作业课(TD)、个人作业课(TD)、作业课以应用知识为主,理工科以做实验为主。开放式教育:与中国大学不同,法国的大学专业学习无课本,上课老师发讲义。学生上课以记笔记为主,老师列出需要阅读的指导书名,学生去图书馆查询自学。
鼓励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在大学学习中占很大的比例,尤其在经济法、管理、法律等专业。学生分4—5人一组,对老师所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习:实习是法国大学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1—5个月不等。学生在企业做完实习,要求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有严格的内容要求,如页数的最低限制,摘抄的内容和图表的数量限制等。学生还需要对所写的实习报告进行答辩。通常答辩由学院一位课任老师,一位专业老师和企业的实习带教老师参加,实习报告获得10/20,才算通过。
第三篇:近现代历史论文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之魂
【摘 要】抗日战争的烈火硝烟已经熄灭了半个多世纪,抗日英雄们绝大多数也早已长眠于祖国大地。但是,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却将永世长存,其时代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爱国、团结、民主正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之魂,这种民族之魂催生的伟大力量,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近代第一次抗击外国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辉煌历史。
【关键词】爱国 团结 民主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能够维系、引导和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而不溃败且富于经典的力量,在近现代特有的历史契机中有了巨大的飞跃。抗日战争的爆发,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国人民与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国战场经历了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毋庸质疑,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促使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日的钢铁长城。那么,这种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爱国之魂,驱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开始踏入中国,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候,中国人民弘扬了比起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激昂、更博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爱国之魂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22日,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州事变的决议》。30日,再就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事件发表第二次宣言。这些宣言和决议,愤怒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发出了“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等呼喊。1934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发表《对日宣战通电》,宣布要“领导工农红军和全中国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实行瓜分中国,以求得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为保卫华北,保卫中国而战”。并且命令共产党员“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即使如此,抗日军民并没有悲观失望,他们始终百折不挠,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坚持与敌斗争,经受了生命的极限。
当民族面临危亡之时,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地战斗在抗日杀敌的战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就立即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抗战。1936年 2月又组织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开赴华北前线直接对日作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在军队数量少,武器装备差的情况下,一方面积极配合友军作战,血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救援娘子关;一方面开赴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在整个防御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对敌作战千余次,歼敌 5万多人,牵制了 40万侵华日军,对加速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国难加剧。中国共产党在仅有十八万武装力量的情况下,以民族利益为重,忍受极大的牺牲,勇敢地肩负起抗日主战场的重任,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使战争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发展。
二、团结之魂,集结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在强敌当前,国难当头之际,团结御敌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他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大团结的壮丽画卷。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了团结抗日的号召。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就强烈呼吁“一切愿意抗日的政治派别,武装部队和群众团体,广泛地联合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不管我们相互间有着怎样不相同的主张与信仰,不管我们相互间过去有怎样的冲突与斗争,然而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我们共同的要求。为抗日救国而大家联合起来,为抗日救国而共赴国难,是所有我们中国人的神圣义务”。为了实现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决然以民族大义为重,以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摒弃血仇,不计前嫌,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主动与国民党联手,共赴国难。
三、民主之魂,激励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抗战
能不能实现民主,直接关系能不能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到抗日战争能否胜利的大问题。因此,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争取和实现民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首先,作为民主运动先锋的中国共产党把争取民主和实践民主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工作。1933年 1月 17日,中国共产党在其发表的抗战宣言中就提出了“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的呼吁。1937年 2月 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提出“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的要求和“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的保证。1937年 5月,在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争取民主自由,成为当前保证抗战胜利的中心环节。全体党员要努力为实现民主而奋斗。1939年 9月 9日,中国共产党的参议员毛泽东在第一届国民参政会第四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战时民主,严惩对民众和青年大非法压迫行为。切实保障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武装抗敌之权利”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发动和领导民主宪政运动,作出了推进民主宪政运动的指示,要求共产党员要积极参与。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延安各界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九周年大会上,作了《关于宪政与团结》的演讲,强烈要求“要实施宪政,就要给人民以民主自由”。
其次,中国共产党努力地模范地实践民主。中国共产党严格要求自己的党员“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然后去做”。强调“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当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减政”的议案时,毛泽东立即给予肯定,并亲自为此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在抗日根据地推广这个政策。中国共产党还率先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实行普选的民主运动。民主党派和广大的民主人士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运动的生力军。他们大力倡导实施民主:救国会在其《纲领》中,明确指出“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各党派合作的基本条件;结社、集会、言论、出版的自由,是联合战线丝毫不能让步的要求。”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其《抗战时期的政治主张》中认为,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关键在于国民政府必须实行政治大改革,实行民主抗战。中国民主同盟把“实行民主政治”作为同盟的宗旨,同盟主席张澜强调“非实行民主来唤起民众,团结官兵,修明内政,不足挽救危亡”,“而目前挽救危亡,尤其需要民主”。他们还在参政会上提出“发扬民主,而利抗战”的提案。
民主党派和广大民主人士还积极在国统区策动民主运动,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积极与中国共产党联手发起的民主宪政运动。
正是这种民主之魂,激励中国人民勇敢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铁流中,他们把打败日本帝国
主义和建立一个民主中国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抗日战争新的意义。
诚然,中华民族精神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凝聚民心、引导方向、催人奋进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崛起和腾飞这一近现代历史主题的世纪。
参考文献:
[1][4][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社1991,第1033、1322、857页
[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第196、28页
第四篇:近现代名言
近现代名言 第八部分——近现代名言
鲁迅
114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1146.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1147.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无题》 1148.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1149.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 1150.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151.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1152.望崦嵫而勿迫,恐鶗鴂之先鸣。
115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忘却的纪念》引诗 1154.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杂家
1155.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156.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157.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158.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159.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160.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1161.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162.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16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1164.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1165.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166.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16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毛泽东
1168.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16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1170.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117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117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73.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送瘟神》 117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175.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176.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1177.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178.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17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180.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1181.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
1182.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1183.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184.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18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186.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1187.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1188.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189.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1190.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1191.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19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19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1194.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1195.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119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1197.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198.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199.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200.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1201.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202.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03.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120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205.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1206.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1207.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第五篇:近现代名句
高淳湖滨高中
高三语文
课外名句名篇之近现代
近现代名言 鲁迅
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无题》 4.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5.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题三义塔》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7.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8.望崦嵫而勿迫,恐鶗鴂之先鸣。
9.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了忘却的纪念》引诗 10.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杂家
1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3.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5.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6.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17.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18.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9.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20.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杨超 21.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22.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毛泽东
24.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2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26.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2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2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9.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送瘟神》 30.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31.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32.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3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3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5.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6.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37.早已森严避垒,更加众志成城。38.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39.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40.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高淳湖滨高中
高三语文
课外名句名篇之近现代
4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4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43.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4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45.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46.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47.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48.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49.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50.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51.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5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53.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5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55.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56.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57.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58.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59.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60.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61.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6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6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请设计一套考题,八句8分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