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弊端
中美高考之对比之后,让我们看到国内高考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而就在此前,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在中山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5所高校教育学院的教育知名专家云集广东,围绕教育特别是悬而未决的高考制度展开激烈讨论。在他们看来,高考在推进教育发展、选拔人才和教育公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教育不断发展之时,高考也屡遭诟病:包括以分取士让素质教育付诸东流;未能保障教育公平难以改变命运。
弊端1 高考成本35年狂飙18倍
“在上世纪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花费不到5毛钱;80年代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碗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花费5000元;‘10年代’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四五万元„„”近日,新华社的高考“成本路线图”如此写道。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从1977年以来的35年间,高考成本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万元以上。
网友指出,从1977年至今,高考已从“一个人的战斗”变成“全民战争”,从“一次升学考试”演变成全民的消费,继而形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包括保健品、补脑液、补习班、家教、营养餐、学区房、高考移民代理、高考房甚至考后的庆功宴、谢师宴等等。
弊端2 全社会陪考劳民伤财
广州一中副校长何茹说,“现在除了家长重视孩子高考,全社会都把高考当作第一大事来看待,说句笑话,真是领导出巡都没有这么紧张。” 对于社会来说,每年高考引发各部门高度关注:环保、交通、电力、消防等全市12个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为高考做准备。在高考当天,路上交警轮番上阵,送考生保交通,环保部门测噪音、信息部门无线电监控、消防部门检查安全隐患,电力部门查看有无应急电源、气象部门跟踪防雷击装置„„高考前1个月这些工作都要做好,确保高考万无一失。
弊端3 以分取士素质教育付诸东流
此外,由于高考以分数论英雄,因此也让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付诸东流。中山大学2001级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董凌波说,“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已经有好多年了,素质教育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由于统考制的存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非常困难,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状态,这样一种应试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培养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另外,一考定输赢、一份考卷定成败,有太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弊端4 寒门难出贵子教育公平难保 高考本来在维护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社会发展中也因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再让寒门出贵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东茅的研究小组,在北京8所学校做了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比例确实越来越低,而且逐年下降,越到高层院校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低。他们的调查数据表明,教育如果还是唯分数论,弱势群体永远是弱势,因为高考面前考不过强势群体。
人们对于高考意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批评人士说,高考助长了中国特有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方式,也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这给学生,尤其是高中最后几年的学生们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从各方面来说,高考制度照顾的都是从大城市来的、家庭条件优越的考生,尽管高考制度的本意是为了给中国所有年轻人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上个月,湖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钟山在电视节目中对高考进行了猛烈抨击,这个节目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成为对高考和中国教育制度强烈不满的焦点。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的还包括在湖北省一个教室里拍摄的照片,照片中有的学生一边打着点滴一边还在拼命地做最后的复习。
最令人震惊的是来自陕西西安的考生刘庆的故事。家人和老师为了不影响刘庆高考,将她父亲去世的消息隐瞒了两个月。中国媒体报道,刘庆直到考试结束后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报道指出,标准化的考试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而且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家长和学生也对大学录取委员会对这些考试的重视大为不满。但是,这些国家的录取程序仍然被认为比亚洲国家灵活得多。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对入学考试的强调带来了普遍的恐惧和挫败感,使得越来越多精英家庭的父母开始考虑其他的选择,例如把孩子送到国外。
但支持高考的人则表示,高考是英才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使得条件贫困或者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也能够在顶尖大学中争得一席之地。
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尽管高考可能令人讨厌、扼杀创造力,但很可能是中国目前能采取的最好办法。它还是能给弱势学生一个拥有更好未来的机会。有人认为高考是扭转不公平现象的重要手段,这点从很多高中教室张贴的励志口号便可看出: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报道称,这个“矫正器”本身并不十分公平,高校多的省份录取分数线就低。有钱人还会找其他渠道占便宜。中国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几年前重庆多名学生家长被查出贿赂官员,以使子女获得高考加分。这些漏洞引发强烈不满,但针对的是从这一制度中获益的人,而非制度本身。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主要弊端之四
在受到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或影响时显得很脆弱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中期的“中专热”,就造成近十年高考的生源非常态分布,相当部分十分优秀的生源由于急着就业等原因放弃了高考。20世纪90年代曾经实行过几年的高校招生“双轨制”,实际上导致高考作为高校招生标准的公正性发生了变异,相当一部分考分相对偏低的考生被允许用金钱获得弥补。前些年存在的高校大扩招现象,导致录取率过高,客观上使高考的选拔性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淡化,在上大学很容易甚至不少高校降分拉生源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低分(不少是低到与其应有的知识能力极不相称)的考生也能获得录取机会。还有的因为高校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招生计划差异性很大,同样的高考实力在不同的省(市)存在不同的升学机会,从而出现了“高考移民”等现象。
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相互矛盾。高校招生的专业数量以及培养均以计划型为主,而学生毕业后求职已经完全被推入人才市场。一些高校招生培养过程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同社会人才市场结合小而紧密,造成“人才过剩”的假象。高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走入职场的必经之路,一些学生学非所好,学非所用,上大学,读硕士、博士主要目的是增强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和提高就业层次,学习的内容同工作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小而紧密,教育资源浪费较严重。不利于中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现在考试科目设置除了普遍实行的“3+文/理综合”这种模式之外,还现了“3+X+l”、“3+文理大综合”等模式。从2006年山东、海南等省高考新方案出台开始,总的来说,改革的方向是越来越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减轻考试的负担。但是,文理分科的总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学生偏科、中学应试的现象还很突出。同时,从实际施测情况来看,综合科目测试基本是各科试题的拼盘,尤其是理科更为突出。因此,这种科目设置模式对高校选拔到符合学校培养意愿的优秀人才效果不明显;社会各界对此也反响不一,认为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多年以来,英语一直是必考科目。也就是说,无论文史、理工、艺术、体育等考生都必须过英语这一关。这种“一刀切”制度越来越显示出诸多弊端甚至是危害。
高考压力大,片面追求升学率。经过长期努力,人们虽然普遍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追求升学仍然是人们利益追求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导向。高考最为人们所诟病的一点就是在很多地区的很多学校,高考在事实上被当成高中教学的指挥棒。在这种错误定位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班级,层层下高考指标,签订责任状;学校评级评优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准;教师、教学管理、学校行政领导的奖金根据高考升学率来定;学生依据各种高考模拟考试的成绩排名被加以区别对待。在教学上,高考考试说明列什么,高考有可能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围绕高考转。当前的升学竞争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竞争目标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家长在发展预期上追求高学历,不仅仅都想上大学,而且都想上重点大学。二是竞争重心不断向下,许多家长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为孩子增加大量的校外辅导班、兴趣班、家教等课程,各种社会补习班十分火爆。三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部分大中城市择校现象愈演愈烈,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四是扭曲了教育的目的和学校教学行为,一些地方的学校和教师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工作压力,教育教学片面地适应升学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难以落实,许多初高中往往提前一至一年半结束课程,实行题海战术,反复考试训练;有些学校甚至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学生承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压,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在整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除了学会做题和考试外,其他几乎什么都没学到,成为做题和考试机器。试想,这怎么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出真正创新的人才?在现行高考的“游戏规则”下,下足了引导学生“应试”的功夫,也出了高考“成绩”,并在客观上强化了现行高考的弊端。少数有识之士惊呼:现行的高考,已经将我国基础教育引向死胡同,发展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严重阻碍了学校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扼杀着一代又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创造灵魂。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之一: 一考定终身,综合评价体系欠缺
高校招生制度以单纯文化课知识的一次考试决定终身,有时并不能正确衡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造成了“高分低能”和“漏才”现象。同时,现在的考试基本上测量的是带有共性的内容,难以考查学生的个性品质。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知识能力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培养的如科学态度、学习兴趣等内容,无法考查。考试本身应主要是有利于选拔,其基本原则亦应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在我国统一录取体制下,只能以一个客观条件录取,表面上十分公平,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但由于分数在录取中的决定作用过大,以及考试形式的统一性和单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破坏着考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个性、特长的显露,不利于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不利于发现有潜在能力的特殊人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靠的是创新,靠的是不断在各个领域打破常规,发现新知。如果我们高考的录取标准仅仅看分数,也许就把许多有创新精神、有个性、未来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才给忽略了。
第二篇:2014湖北高考弊端
2014湖北高考
高考成本35年狂飙18倍
“在上世纪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花费不到5毛钱;80年代买套好文具,花费10元;90年代买复习资料,喝碗鸡汤,花费350元;‘00年代’请家教、租宾馆,花费5000元;‘10年代’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四五万元„„”近日,新华社的高考“成本路线图”如此写道。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从1977年以来的35年间,高考成本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万元以上。
网友指出,从1977年至今,高考已从“一个人的战斗”变成“全民战争”,从“一次升学考试”演变成全民的消费,继而形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包括保健品、补脑液、补习班、家教、营养餐、学区房、高考移民代理、高考房甚至考后的庆功宴、谢师宴等等。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高职高专排名靠前的学校,其计算机软件——移动互联应用开发专业、计算机软件——三维动画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4G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商务专业作为重点专业。
全社会陪考劳民伤财
“现在除了家长重视孩子高考,全社会都把高考当作第一大事来看待,说句笑话,真是领导出巡都没有这么紧张。” 对于社会来说,每年高考引发各部门高度关注:环保、交通、电力、消防等全市12个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为高考做准备。在高考当天,路上交警轮番上阵,送考生保交通,环保部门测噪音、信息部门无线电监控、消防部门检查安全隐患,电力部门查看有无应急电源、气象部门跟踪防雷击装置„„高考前1个月这些工作都要做好,确保高考万无一失。
以分取士素质教育付诸东流
此外,由于高考以分数论英雄,因此也让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付诸东流。“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已经有好多年了,素质教育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由于统考制的存在,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非常困难,现在我们的教育还是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状态,这样一种应试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培养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另外,一考定输赢、一份考卷定成败,有太多的偶然性和片面性。寒门难出贵子教育公平难保
高考本来在维护教育公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社会发展中也因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再让寒门出贵子。
第三篇:新高考之选考弊端
改革弊端
1.学业负担由原来的高三一年到高中两年甚至三年
表面上看,浙江新高考制度通过选考科目制度设计,将原来统一、集中的“高考”分散至高二与高三阶段。但实际上,“多次分散”考试具体到教学实践后,其复杂性远远超乎当初的预想。有的高中学校为应对2015年10月底的第一次高考选考而加强了必修模块的教学,同时又加开了生物、技术等课程,这样便导致了高二上学期特别是学考、选考之前一段时间内修习科目多、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针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4%的高二学 生表示自己该学期所学课程超过8门,而其中又有 65.5%的学生共修习了11门课程。原本可能是高三紧张一年,现在是三年都很紧张;原来是高三忙碌一年,现在三年都忙碌。
(我不知道大家当年高中三年是怎么过的,我记得我们高中高
一、高二的时候还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到了高三才真正感受到高考的紧张气氛,下课出去玩的人也少了很多,但是现在,由于将高三的高考分散到了高二高三共同完成,特别是第一次选考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导致老师和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很紧张,暑假时间缩短,占用假期时间补课,学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往往需要同时学习大约十来门课程,无论对于他们的身体还是精神来说都需要承受一种很大的负担,而且学习效果又难以保证。学业负担从高三一年挪到了高中两年甚至三年。)2.高考选考科目确定草率、功利化
由于浙江新高考选考最早一次安排在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确切说来为当年10月底。因此,高考选考科目确定时间的下限,即是高一下学期结束之前,那高一学生知道该如何确定科目吗?这终究像是在一个“似乎什么还都不知道”的年龄,却要决定“人生大事”,存在“一选定终身”之弊。但如果选得太晚,学校的教学计划会受影响,学生学业负担也很重。
据了解,在某些高中校学生无法依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高考选考科目,因为他们不得不迁就学校的现有师资力量,在某些高中,学校甚至劝导学生或者选择“全文”或者选择“全理”。(有老师透露全浙江真的完全由学生选择选考科目,校方不进行干涉的只有3所)兴趣因为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因为考试分数最大化需求而被压抑,高考的教育功能被异化。
如果某学校的考生报考的选考科目只有十几个人同时报名,那么考生只能选择走班或者更该科目,在大学其实也是一样,选课只能是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
(除了高校目标专业的必选科目要求外,影响学生确定高考选考科目的主要因素可以简化为学生兴趣与考试分数最大化。但是根据我的调查,学生和老师现在一般是哪门课能拿高分就选哪门,不会去考虑将来选学校、选专业的问题,也不去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当然不能否认很多时候能拿高分和感兴趣是画等号的,但是如果两种出现矛盾,学生往往也会选择容易能拿高分的科目。这就使得将来填报志愿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某学校的考生报考的选考科目报名的人很少,那么考生只能选择走班或者更该科目,选课只能是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其实在大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3.竞争方式不合理 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所采用的是等级赋分制。采行等级赋分制,很容易出现“田忌赛马”的错位竞争问题。中等水平、能力的考生如果与高水平、高能力考生同场次竞争,排名势必靠后,一般所获等级分较低;但其若与低水平、低能力的考生同场次竞争,则可排名靠前,从而获得高的等级赋分。因此很多比较好的学校都会选择和差的学校一起参加选考。同时,好学生即使考出了好成绩,也会参加第二次的考试,仅仅是为了防止比自己成绩差的学生拿到高等级。
(据了解,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所采用的是等级赋分制。大家小时候都学过田忌赛马,采取等级赋分制,就很容易出现“田忌赛马”的错位竞争问题。我解释一下这句话什么意思。有些地区的老师反映,中等水平、能力的考生如果与高水平、高能力考生同场次竞争,排名势必靠后,一般所获等级分较低;但其若与低水平、低能力的考生同场次竞争,排名就靠前,从而获得高的等级赋分。这就出现有些好的学校会选择和差的学校一起参加选考。同时,好学生即使考出了好成绩,也会参加第二次的考试,仅仅是为了防止比自己成绩差的学生拿到高等级。)
4.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成绩对高中后续学习的影响
如果某一选考科目第一次考试即获得高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完全利好的;但若没有发挥好,则会形成一系列的负面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学习计划。
假设某一考生在高二上学期依靠能力或运气获得高分,而之后则集中学习其他科目而暂停或者忽略该选考科目,那么可能出现一个问题是其进入大学之后该科目无法适应大学课程。
假设某一考生在第一次选考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那么他心理负担就可能出现过重的情况,没有勇气重头再来。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社会,高考对于中国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我是说如果,学生在在第一次选考时没有取得理想成绩,这对于一个人的打击将是非常大的,我不知道他还有没有信心和勇气重头再来,继续完成接下来的学习和考试。)
5.学生高中基础知识不能适应大学专业需求
在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中,高校可以设置不同专业的选考科目规定,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最少为零门,最多为 3 门。据有关统计,在招生院校提出选考目要求的专业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 81% ;其次为化学,及64% ;再其次为技术,涉及 36% ;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 32%、19%、15%、13%。而据我们了解,考生报考选考科目时,为了拿高分,选择物理的人极少。(根据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规定,高校招生可以设置不同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高校专业设限选考科目范围最少为零门,最多为 3 门。在招生院校提出选考目要求的专业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的 81% ;其次为化学,涉及64% ;再其次为技术,涉及 36% ;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 32%、19%、15%、13%(图表形式给出数据)。但是我们经过多方询问得知考生报考选考科目时,为了拿高分,选择物理的人极少。)
第四篇:绩效考核弊端
现在的企业,特别是很多中小型企业,似乎都异常重视一件工作:绩效考核。有的企业就几十个人,也像大企业一样搞一大堆各式先进的考核工具,各种表格、图型、指标应有尽有,似乎很带劲。但在实践中却往往走了形,变了味。就像下面的故事描述的那样。
一位人士在郊外游玩时碰到一桩很奇怪的事:有两个人,前面的一个人在使劲的挖坑,后面的一个人在拼命的填土。他很奇怪,为什么挖了又马上填上了呢,便上前询问。挖坑的人回答道:“我们在种树。”这更让人迷糊了!挖坑的人又补充说:“我们单位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考核的。我挖一个坑可以得到20元,他填满一个坑可以得到15元,本来还有一位同事的,他负责种树浇水及施肥,每种一棵树可以得到10元。不过他今天生病了没有来,但我们的工作不能停啊,所以,你就只看到我们俩在这里挖坑和填土了。”
怎么样,碰到这样的事你是不是有点啼笑皆非,甚至无语呢?身为管理者,我们首先应该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有人会说员工猪脑子,水平太差,素质太低,只顾干自己的活挣钱。但先不要去埋怨员工做事太差,其实这两个员工各自的活都干得挺好啊,挖坑的、填土的都很卖力。况且,作为员工干自己的活挣钱有什么错呢?他有义务去管企业的目的吗?所以,管理者要先要反思自己,根本原因是你规定的考核制度出了问题,所以结果才会出问题。人们常说,“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却可以使好人做不了好事”,正在于此。
那么,考核制度上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管理专家指出:企业关注绩效,重视成果这本没有错,也是应该的。问题在于,企业很容易在复杂的考核体系下偏离了绩效考核的本意,迷失了本来的目标,忘了自己究竟是要什么,变成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
绩效考核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流于形式,成为员工和管理者的负担,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关注以下四点,平时注意即“三重一轻”,让绩效考核渗透到日常工作每个环节,真正发挥效力。1)重积累:平时的点点滴滴,正是考核的基础;
2)重成果:大大小小的成果,才可以让员工看到进步,才有前进的动力;
3)重时效:指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考核,往往想不起来当初发生的事情。考核,应该就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而不是过了很久之后; 4)轻便快捷:复杂的绩效考核方式,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才可能取得预定效果。
在上面的故事中,显然,那家企业要的不是挖了多少个坑,也不是填了多少个坑,而是最后有多少棵树在挖好的坑里按要求种起来了。
所以,作为管理者有必要全面反思一下企业的绩效考核:为什么要做呢?耗费时间精力有多大呢?达到你预定目的了吗?员工都认同吗?千万不要让你的绩效考核也变了味!
第一、不要把注意力放到“考核”上,而是要去做一套激励员工成长的正向的激励机制。不要把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到考核结果的奖惩上面,无论是对考核的结果是“奖”还是“惩”,都不应该是企业要的,如果把所有员工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关乎利益的考核游戏,那么企业的团队管理也就进入一个死胡洞,因为,仅仅靠利益驱动的团队,当企业还在成长时,还可以支撑,而一当企业遇到挫折,业绩下滑,利益杠杆失去效力,企业团队抗压的韧性就很成问题。因此,即使要做考核,考核的落脚点也是基于员工的成长!这一点才是战略,一定要反复在内部讲清讲透。
第二、在考核之前,老板要更多的去推动内部管理层去思考、制定、完善企业的作业标准。
考核是末,标准才是本。没有标准何来公平的考核?此外,这个标准如何来定?是自己按自己的标准定,还是按照行业标准、世界最优秀的企业标准定?光要做到这个标准,就需要绝大部分企业奋斗几年甚至几十年,所谓的优秀企业做标准即为如此。因此,把注意力放在标准及追求更高的标准上面,才是真正找到了企业成长的入口与方向。
因此,对于中小成长型企业来说,参考意见是,不要迷信“绩效考核”的所谓管理功效,更不要吃错“绩效考核”这副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营销与发展上的持续突破,其战略意义永远高于你在内部管理上的精雕细琢。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老板的责任远远大于员工的责任,要考核,也是在考核老板是否合格,是否足够优秀,而员工则是跟着企业的战略走的,直接的说是跟着老板的方向走的,你去考核员工不是本末倒置吗?进一步说,员工考核不合格,或则因为员工的不能胜任对公司造成损失,那也是企业老板及最高决策层负有最大的责任。反过来看,不管在针对企业员工所做的绩效考核方面出现任何问题,不都是反映老板的方向有问题、老板的格局有问题、老板的用人有问题、老板的能力有问题吗?
第五篇:中国应试教育弊端
中国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体制上的问题,同时也与中国的人的传统观念有着千丝万褛的关系!概括起来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中国学生没有明确而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动力(这个主要是观念所引起的问题)
二、中国的教育把人脑打造成电脑(这个是体制所导致的)。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最后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这到底是谁的错?父母?老师?都不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那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的产物!中国的父母很多时候就是虚荣心太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儿女要求非常的苛刻!过度的强求而不是理智的引导给自己的儿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物极必反,中国的父母要切记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时候是赞美有时候却是讽刺。是谁把你们弄得那么疲惫?是孩子的不听话?是孩子不争气?也许是的!但是又是什么使他们不听话?不专心学习呢?是你们自己啊!我曾经也是一个坏孩子(当然我现在也不敢说自己是好孩子),小学是跟着一群小混度过的。逃课、捣乱等等,基本上坏事都已经做完了。因为没有好好读书,结果连小学毕业考试都没
有参加!后来因为自己的伯父是一个中学的校长,所以有幸继续读初中。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我也是一个不读书的学生,尽管相比小学时候听话多了,已经不跟那些小混在一起了。到了初二我才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并专心读书。到了初三自己竟然成为那时候学校里面的尖子生,而且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我的伯父就更加开心了,到处给我做宣传,大会小会都提到我,叫那些读书差的学生向我学习!中考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使得我与重点高中失缘!而且进入一个普通高中的普通班!失落和沮丧是那时侯我家常便饭!但是我还是成功地克服了这些情绪。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后面进入了尖子班,到了高三我又一次感受到成为榜样的快感。最后我顺利地挤过了那条独木桥,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了不幸中的万幸儿!小学时候那群小混,听说有很多都已经走进了监狱,那些曾经的佼佼者很多也都没有走完中学的读书之路;初中那些曾经我的榜样也没有几个有我这么幸运,很多只考上了大专;而高中那些竞争对手,也都落后于我!我感谢自己,更加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原谅、感谢他们的开明、感谢他们的鼓励、感谢他们教育我做人的道理!今年寒假的时候,在家里面没有什么事情做,就经常练习毛笔字和钢笔字还写写文章!母亲看见我那么买力,练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笑着说:假如小学时候如此用功,现在就不用那么辛苦了!我只是笑笑,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我并不后悔。那时候我没有用心学习,是因为我并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尽管经常听到大人们的唠
叨。那个年龄的孩子,那里有能力思考得那么远。那个年纪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喜欢什么。而他们所喜欢却那么不幸,因为那些东西在大人看来都是无聊的没用的!就这样孩子们做喜欢的事情的权利被剥夺了,被强迫去做父母觉得好的东西!无可厚非,大人们觉得有用的东西,对于孩子长大以后真的很有用。如果孩子能够用心学,他们以后一定可以少吃很多苦头!但是父母们,你们也应该知道他们还是孩子啊!他们还不应该这么快就拥有老人们的思想!多给他们一点自由吧,让他们在长大以后再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感觉童年是多彩的而不是灰色的!
下面就要说一下中国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事情,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中,桂冠荣誉很多时候都属于中国的学生,已经可以说是专利了!同样也是一个让人注目的国际大奖——诺贝尔!在里面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席位。多遗憾啊,多可悲啊!是谁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美国人把电脑打造的像人脑一样的灵活,而中国的教育却把人的大脑变得像电脑一样的死板!人之所谓为人,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处于统治地位,是因为人类善于发明并利用工具。也就是我们的祖先所说的“善假于物”。可曾几何时,我们却把这教导给忘掉了。也许很多学生,都可以把那篇文章倒背如流,可是他们是否又真的懂得其中的真正内涵以及其中的深刻哲理吗?曾几何时,我们的大脑已经变成了一个存放东西的硬盘!曾
几何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别人的工具!中国的学生那克服学习的精神以及他们所懂得的东西让很多外国人汗颜。可是这其中又有多少是必须学会的呢?有多少是垃圾?有多少是我们沉重的负担?世界没有垃圾只不过是资源放错了位置或者我们没有利用好罢了!所以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育学生利用资源上呢?既然机器可以做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我们那么辛苦去做呢?背了那么多,记了那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要期望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全才,那是非常幼稚的想法。前阵子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物理学家的妻子写的。尽管她的丈夫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绩,让不少人仰慕。但是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根本就不懂得放松自己和享受生活。想想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很多都是懂得享受生活的!比如说爱因斯坦,他是一个奇才,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他的生活并全部都是物理。他酷爱艺术,尤其是音乐,而且还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仅仅是荣誉吗?不是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快活的生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和朋友。
1、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随便说话,学生却要举手申请发言权限才能够对老师进行提问和回答
2、作业是负担,教师无法令学生爱上学习,却只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
3、限制学生的种种自由,甚至出现在校必须购买校服等种种封建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从前的经济观念要求学生,本身就是违背国家政策,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愚蠢的行为。
4、学生压力过大,学生真正毕业到社会上所需要的,并不是一纸文凭和儒雅的学生作风,老老实实做人的人,在客观事实上,是混不开的,即便是他有再高的学历和知识,面对社会的惊涛骇浪,也只会以一个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劣势。
5、学校不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常以自己的利益为第一利益,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这违背的,是服务第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学生本身应属于消费者,而学校作为服务方,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位,而客观实际上,有多少学校,真的做到让学生满意呢?
6、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添压式的传统学习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试问各个学校,和各
个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各位家长,如果让你们背着巨大的包袱去工作去发展,去赚钱,你们会开心吗?你们会工作好,会发展好,会赚钱好吗?所以如果不给学生减轻压力,就不要妄想学生学习好了
7、遵守纪律的问题,纪律是维系一个社会环境稳定和井井有条的一个规范和规章制度,是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定的,并不是某某个学校领导或者教师,为了一己之快漠视学生感受而定的!学生在走廊里不许说话,在课堂上保持肃静,这样死气沉沉的环境,学生还能够算得上是祖国的花朵吗?凋谢了吧…………
8、乱收费问题,这个问题是最敏感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些学校,用分数来为自己提高档次,用分数线来向学生压榨钱
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敛财方式,合理的收费我们并不反对,但是动辄几千几万的所谓“借读费”这能算是合理吗?学校需要建设,那是学校自己的发展,试问学校的建设壮大又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真的因为学校的扩建,学校的拼命敛财而获得成绩和知识的提高了吗?
9、补习班的问题,补习班的存在令广大家长头痛不已,某些教师为了在工资之外赚些外块,甚至上课的时候不把知识全部讲
完,待到补习班再一一点明知识要点,这样的教师还怎么样为人师表,怎么样教好学生,学校要提高升学率,有这样的教师存在,请问,又有多少学生可以顺利地通过中高考试?考进自己满意的学校呢?知识是学校提供的,却被教师倒卖升值,叫学生们怎么相信他们的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呢?
10、早恋、性教育的问题,这是目前最敏感的话题,但是越是敏感,大家就越不敢提出,因为我们的学生在青春期的年龄,都是在读书,所以校内的性问题,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大责任,有些学生直到结婚都不清楚男女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因为接触了不正确的性教育走上歧途,这有哪项不是学校的责任?一味的隐瞒压制,就能让学生们明白真理吗?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花季的学生最困惑的时候,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学校能够给他们的,并不是“受业解惑”而是一味的隐瞒压制,甚至蔽斥,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让这些尚且懵懂的学生走上正途,成为一个由生理到心理完全健康向上的人呢?
11、叫家长,学生一旦犯了什么事情,就要叫家长,把责任一把推到家长这里,老师啊老师,家长让学生上学,是把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血肉交给你们教育,你们没有能力把他们教育好,却把责任推回给家长,的确,在教育上,家长的确要比老师方便很多,但是,处在叛逆年龄的这些懵懂的学生,需要的并不是管教,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合理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训斥,和推来推去,学校把责任推给家长,那么还要学校干什么?学生还上学干什么?还要你们这些老师干什么?
12、教学生做人,还是教学生做贼?学生有哪个不欺骗自己的父母,不欺骗他们的老师?往往学生幼稚的骗局被揭穿的时候,学校也好,家长也好,都会大动肝火,你们怎么不仔细想想?学生为什么要骗你们,“人之初,性本善”,谁是生来就会骗人的,这责任到底在谁?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本来就幼稚无知的年龄,面对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让隐瞒把一切平息,没有了诚信的为人,在社会上怎么混啊!这责任到底在谁?到底在谁?!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照搬了前苏联的国家主义教育模式----奉行极端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唯理工科教育、唯智育至上,细化专业、学科,实行精英教育,以全部资源训练特殊专家,以举国力量把特定的技术搞上去;为此实行淘汰多数、层层选拔的应试教育,组织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的考试。漠视人文教育以及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公民道德、公民权利义务、诚信守法等基本做人的教育,热衷于圣人道德说教、效忠的奴化教育,一味地宣扬空洞的理想、拔高的英雄和榜样。教学、教材内容皆突出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官僚化、政治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理说,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多元化要求相应的丰富多彩、鼓励创新、完善人格的素质教育,但是,匪夷所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仍然死守着国家主义的阵营,不肯顺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越来越远离工人、农民、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中国教育成为计划经济和落
后体制的最后堡垒。
当代中国的教育凸显精神的贫困: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独立的教育思想,没有教育学大师,没有创造力勃发的人才,缺乏主心骨和教育精神,甚至连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都罕有——有的只是对上司的负责和阿谀,对权力和利益的维护。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没有雨点,反而迎来了酷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培养出来的,许多是无个性、无创新、无道德、无健康心理甚至无人性的“五无”“有用人才”和“螺丝钉”;同时,许多教育工作者使用话语霸权,维护“师道尊严”,铲除一切“旁门左道”的思想。在中国难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只有谩骂和门户之争;难有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封闭的垄断的伪学术。
中国的学校“‘政’‘校’不分”已成为痼疾,教育行政化,校长不是独立的教育家,而是政府官员,学校成为行政权力和官场的延伸,处处体现了权力意志——权力决定招考,权力决定课程,权力决定职称,权力决定荣誉和学术地位。学校的服务也官
员化、衙门化,大学50%以上的教职工是行政后勤人员,社会上流传着顺口溜:“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领导一礼堂,科级领导一操场”,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高校机构臃肿的现状。中国大学的媚俗、屈从权力与堕落已令大学的神圣性荡然无存。一些所谓的“一流大学”把港台明星有些甚至是没上过几天学的影星、歌星聘为教授,把主管意识形态的高官请为博导。近几年,政府高官也纷纷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往往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只需让秘书代为上课,而堂堂的大学则为获得官员的权力资源暗自庆幸。现在中国的学术腐败也已经发展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剽窃、花钱出半抄半编的论文已司空见惯,为争当院士,单位和个人“公关”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乱发文凭则令自身大为贬值,据报道,中国每年授予的博士学位即将超过美国,而中国大多为低水平重复研究,我们的一流大学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仅为美国的一百至两百分之一。中国义务教育的惨状则是各级政府失职的典型。《南方周末》报道: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的75%以上是由农民负担的!只要你到中国的许许多多的乡村学校去看看,你心中就会有“惨不忍睹”的感觉:教师衣服脏旧,学生蓬头垢面,桌椅板凳破破烂烂,校舍大多属于旧房破房危房。现在,由于农村中小学合并,连这点可怜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远离农村,许多边境学生纷纷到学费相对便宜、条件更好的缅甸、越南求学(《南方周末》),另外一
些学生则失学。而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各地却普遍虚报、高报,据《法制晚报》:福建某地教育局官员称当地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但记者调查发现大量的少年儿童不上学。
近几年中国又刮起了教育产业化之风。教育产业化本应指:民办教育一定程度的产业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决不应是义务教育和公立学校高收费,教育当局从学生身上敛财!所以,各级政府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义务教育,他们有着不可推辞的全部责任,不能尽责,就必须问责、罢官;对于公立大学,应当促其转制,代之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多层次的私立学校。实际上,如果不能取消对私立学校的种种歧视和限制,不能利用社会力量来办大学,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保证大量的公立学校的经费,学生也无法负担公立学校庞大的行政后勤开支,中国也不可能有钱去办义务教育。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
教育不公平也是中国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人为地制造教育鸿沟,巨额投资重点学校、重点中学,甚至打造星级学校,使之成为权贵、富人子女入学的场所,成为政府财政的来源。而上了好中学,往往就可以上好大学,中国的重点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主要是为强势群体服务的。据杨东平教授领导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成果,北大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18.5%下降到1999年的16.3%,清华从1998年的20.7%下降
到2000年的17.6%。对于热门专业,管理干部、技术阶层的子弟占57.3%,工人、农民、下岗人员的子弟仅占25.4%。2003年北京某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农民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8.8分,下岗人员子弟平均高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子弟35分。现在,弱势群体的子女多进入非重点院校和无人愿意学的冷门专业学习。中国教育起到了分离器的作用——以政府财力打造重点小学、中学、大学,供强势群体的子女进入学习,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大多无缘其中,社会分化将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政府财力的“锦上添花”与扶优倾斜政策,另一方面是中国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发达国家在5%甚至7%以上,而中国2001年为3.19%,2002年为3.41%,均未达到国家制定的在2000年达到4%的目标。再看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就更惨,瑞典为2000美元以上,美、日、德、法等在1000~1500美元,中国仅为9.4美元(据《南方周末》2003年新年特刊)。中国的教育经费占世界1%,却要教育世界25%的学生。钱少尚不足惜,可叹的是这一点钱还没有用在政府理应承担责任的义务教育上,而是大多用在了本应依赖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上,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据《发展经济学》刘伟、魏杰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
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域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广为诟病,不仅造成了区域不公平,而且明显违背宪法的教育平等条款,然而有关教育当局依然我行我素。有的省市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甚至相差100分到200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上重点大学的分数,在江西、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连大专也不一定能上。而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建立和维持的,理应对全体人民平等开放。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为借口,实际上,一些官员搞分数线差异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特权利益和他们自己的特殊利益。还有,特招生、定向生政策成为腐败渊薮、广为人们质疑而不被废除,以及最近的“独立学院”和“名校办学校”政策允许降低分数线、乱收费,都成为维护私利、制造不公平的利器。
尤其令人绝望的是,教育腐败在中国已经“分利集团化”。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
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
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