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原理
1、简述法律的概念。
1)广义:与法的含义相同,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2)狭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按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2、简述教育法的概念。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3、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原则 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3)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4、试述教育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纵向和横向结构(P12)
5、试述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P19)
6、我国有哪些现行有效的教育法律? 七部
1)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最新修改 3)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5)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6)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第二章
教育法制与教育管理
1、如何理解教育法制。三种含义:
1)指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和制度,是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合。2)指有关教育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过程。
3)将其理解为依法治教,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和方式来管理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
2、试述教育法制的特征。(P36)
1)能保障国家教育权的有效行使 2)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3)能保障学校自主办学
4)有完善的立法制度和法规体系 5)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 6)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
7)有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文化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指依照法律管理教育事业。具体而言,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依法治教包括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 1)加强制度建设:
制定完善学校章程、教育教学、学籍管理等各项制度; 校规必须透明、公开; 校规内容要合法,应适时修改、废止、清理。
2)保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处分应合法、合理、符合正当程序)3)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校务公开;推进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校务的民主参与
4、简述教育法与教育道德的关系。(P55)
一致性 区别: 表现形式 调整范围 实现方式 发展前景
5、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关系(P51)
一致性: 教育法是根据教育政策制定的,也就是说教育法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教育政策是教育法的灵魂。
区别: 制定机关 范围
形式
实施方式
稳定性
第三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1、简述立法的概念
立法:国家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法规的活动。
2、简述教育立法的程序。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 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 3)教育法律的通过 4)教育法律的公布
3、教育法的实施有哪几种方式?
教育法的实施有两种方式: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遵守 法律的适用:一种特殊的国家管理活动
广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将法律运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狭义:专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法律的遵守: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都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去行为。
4、教育法律监督的方式和种类有哪些?
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每一层级的横向监督
种类: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教育督导制度 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社会力量的监督 第四章
中国高等教育行政
1、简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是指国家对教育进行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职权划分
2、简述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概念。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在对高等教育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或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3、简述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对教育行政管理负有最高、最终的决定权和监督责任 2)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分工负责、分级管理
3)教育部是全国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负有统筹规划、协调管理的职责
4、试述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主体合法:指做出行为的主体必须依法成立,并且具有教育行政主体资格 2)行政权限合法:教育行政主体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管理行为。
3)内容合法:行为所涉及的权利义务以及对这些权利义务的影响或处理均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4)程序合法:行为符合一定的顺序、步骤、期限和方式。第五章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1、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
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试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1)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则
2)确保公民依法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原则 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原则
4)保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自由的原则 5)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 6)鼓励高等学校开展交流与协作的原则
7)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原则
3、什么是高等教育学制?
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简称高等教育学制,主要包括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4、什么是高等教育学业证书?
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规定的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书。
5、高等学校学业证书的种类有哪些?
高等教育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非学历性的其他证书。学历证书包括毕业证书、结业证书和肄业证书三种。第六章
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
1、设立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组织机构和章程 2)合格的教师
3)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2、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有哪些权利?
1)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的权利(教育法第28条)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聘任教师及其它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高等学校特有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第32-38条) 制定招生方案和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 校内人事
3、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它职工的合法权益;
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它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依法接受监督
4、简述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公办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校长为法人代表 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由举办者决定,但 1)应设立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
2)理(董)事会由举办者或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组成;1/3以上成员应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3)法定代表人由理事长、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
5、哪些情况下学生应予退学?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
1)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2)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3)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4)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的;
6)本人申请退学的。
6、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类型有哪些?
纪律处分是对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一种处理,包括五种形式:
警告
严重警告
记过
留校察看
开除学籍
7、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学生应如何申诉?
1)校内申诉: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2)再申诉:如果对学校的复查决定有异议,应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 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
1、教师有哪些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培训
2、教师有哪些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文化、科技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条件有哪些?
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或者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校教师资格。
4、哪些情况下可撤销教师资格?
有下列情形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撤销其教师资格: 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5、简述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概念
高等学校和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高等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一定的工作岗位,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请具有一定任职条件的教师担任相应职务的制度。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
1、简述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地位。
公民:公民权
受教育者:受教者的权利
2、高等学校学生有哪些权利?
1)一般学生的权利: 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使用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和助学金;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学位证书;申诉、诉讼;其他权利。2)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 : 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
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活动。
3、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学生的一般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学生的特别义务:
按规定交纳学费及有关费用;
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4、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有哪些扶助手段?
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 建立奖学金制度
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 设立助学金
第九章
教育法律救济
1、什么是法律救济?
法律救济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社会生活中的纠纷,从而使权益受到损害的相对人获得法律上的补救。
2、简述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
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师法》39条。
3、简述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处理的制度。《教育法》第42条。
4、试述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
申诉人; 被申诉人; 申诉形式; 申诉时效
申诉范围:
1、认为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
2、对学校的处理决定不服。
3、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
受理机关:学校所属教育行政机关,侵权行政机关的同级人民政府或其上级行政机关。 处理:应在受理后30日内做出处理
5、试述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
校内申诉
1)申诉的提出。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均可提起申诉。具体应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2)申诉的受理。
3)申诉的处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 再申诉
学生如果对学校的复查决定有异议,应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 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 3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6、简述教育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1)2)3)4)5)不服行政处罚的;
对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对行政不作为不服的; 行政侵权的
行政变更、终止和撤销的
第十章
教育法律责任
1、简述法律责任的特征。
1)法律规定性 2)国家强制性 3)专权追究性 4)归责特定性
2、什么是教育法律责任?
是指由行为人的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3、教育法律责任有哪些类型?
行政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
4、《教师法》对教师的法律责任规定是什么?
《教师法》规定:
教师有以下情形的,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第二篇: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提纲--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法的概念
一、教育法的概念和性质(P1)定义: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它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是规范教育活动,调整教育行政关系(事实上也包括部分教育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答:理解教育法的定义,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层意思:(P2)
(一)教育法是国家干预、管理和协调教育的法(教育行政机关是一个管理者,而且也是一个协调者、服务者);
(二)教育法是规定教育管理过程中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法律;
(三)教育法是国内法,它是由各种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整体(我们所讲的教育法就是由上述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具有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教育法仅仅理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教育法的地位和作用:(P4)
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可以概括为:教育法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教育法是宪法的重要实施法。
三、教育法与党的教育政策的关系:(P7)
党的教育政策是党为完成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规定的活动准则,它是党实现对国家教育工作领导的基本方式。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教育法和党的教育政策又有区别。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
1、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党的教育政策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2、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法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形式表现,内容比较明确、具体;而党的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领、宣言、口号等形式表现出来,内容一般比较原则。
3、实施方式不同,教育法更主要的是依靠国家强制力,而党的教育政策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
4、调整范围不同,党的教育政策调整教育关系的范围比教育法要广泛。
第二节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10)
(一)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或方向原则
1、由工人阶级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3、宗教与教育分离。
(二)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则
1、教育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2、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第三节 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教育法的主要渊源(P17)
我国教育法的主要渊源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是制定教育法的重要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成了教育法中最高层次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基本制度;
2、宪法规定了教育活动中的德育原则;
3、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从事科研、文艺创作等文化活动的自由;
4、宪法规定了教育管理的权限。
(二)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1、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定,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共10章84条。
2、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律的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基本法。
(三)教育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及于全国。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即条例、规定和办法。
(四)地方性教育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专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基常务委员会制定。
(五)教育行政规章
1、部门教育规章;
2、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六)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四节 教育法律关系(P25)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特征
教育法律关系就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的法律关系,即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另一类是横向的法律关系,也称之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
(一)教育行政法律关系(P26)
这种关系反映的是国家对教育的纵向管理关系。
1、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中必有一方为教育行政机关(行政主体)。
而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则是发生在作为行政主体的教育行政机关与教育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行政机关居于支配地位。
2、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等性。
3、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先定性。
4、教育行政机关在实体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具有重合性。
5、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间争议的解决方式具有特定性。
(二)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教育民事法律关系则是一种横向的法律关系。
二、几种基本的教育法律关系
(一)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在我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则可分为三种模式:一类为由国家 1 教育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一类为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主办和管理的高等学校;再一类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办和管理的高等学校。
(二)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财产所有权关系、相邻关系、合同关系
(三)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1、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在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在国家举办的学校,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则是一种区别于劳动管理的具有人事性质的行政法律关系,即领导和服从关系。
2、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二章 我国教育基本制度
第一节 义务教育制度和扫除文盲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具有以下特征:(P39-41)
1、国家强制性(或强迫性);
2、普及性;
3、公共性;
4、免费性;
5、基础性。
(二)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学制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义务教育年限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国内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实行十二制的义务教育。
至于义务教育的学制在我国主要有三种形式:“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
二、个人脱盲的标准是农民识1500个汉字,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识2000个汉字。
(三)职业教育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
1、职业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P46):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有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P47)
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职业培训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1、与企业合作的培训;
2、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
3、配合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对当前经济建设短缺人才进行培训;
4、对农民的培训;
5、创业培训;
6、由于终身学习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对培训的需求不断增大。
二、成人教育制度
(二)成人教育体系(P51):成人教育体系从培养目标上则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第三节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P54)
我国现行的国家教育考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统一入学考试,如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
2、学历认证考试,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3、水平考试,如普通中学毕业会考等。※第四节 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P61)
一、学业证书制度
二、学位制度
(二)学位等级 我国的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三)学位的门类
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一共为12个,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军事学。
(四)学位的授予 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名。第五节 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一)教育督导的概念
教育督导,也叫教育视导,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
(二)教育督导的方式
根据《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第13条:“教育督导分:
1、综合督导;
2、专项督导;
3、经常性检查。
二、教育评估制度
(一)教育评估的概念
教育评估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认可的社会组织根据既定的目的,确定相应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依据客观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系统的功效和工作状态作出评议和估价的过程。
(二)教育评估的类型
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教育评估类型主要包括: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
(三)高等学校教育评估
1、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类型(P74)
(2)按评估的衡量因素区分,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分为成果评估、过程评估和条件评估三种基本类型。
成果评估,亦称总结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在完成任务后所表现出的成果、成绩、贡献、效益的数量与质量方面的评估。
过程评估,亦称形成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工作系统所处状态的评估。
条件评估,亦称配置性评估,是对被评对象的工作基础和办学条件的能量判断。第三章 高等学校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一、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一)公立高等学校的行政相对人地位 定义:
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的一方当事人,是依法接受国家管理的个人和组织,是被管理的一方。简答:我国的大学或高等教育与西方有所不同(P8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政教合一,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1、高等学校由政府出资兴办,教育经费由政府提供,因而在经费上严重依赖于政府,由其任意确定。
2、高等学校校长同时又是国家官员,与一般朝廷命官一样,通过吏部考核录用。教师也是国家官员,其选拔、考核、任免、待遇分不同层次分别由政府确定。
3、学生的入学名额、资格、待遇及考试等事务均由政府确定。
4、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由政府确定。
5、政府还要为高等学校制定学规,内容涉及学生的升学、退学、学校的教学、考试、假期诸环节。
※高等学校也并非仅仅只能被动接受政府的行政管理,作为行政相对人,它也享有一定的权利,(P86)如:
1、参加行政管理权;
2、受益权,即可以依据法律从行政机关处获得奖励;
3、了解权,高等学校对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有了解的权利,其了解权同时构成行政主体行政公开的义务;
4、协助行政权,在法定条件下,高等学校可以协助行政机关做某些管理工作;
5、批评、建议、控告、检举权;
6、复议和诉讼权,高等学校如果不服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有权依法向有关机关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
7、获得补偿和赔偿权,当高等学校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职务行为影响时,有获得行政补偿的权利。
※
(二)公立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P87)
根据《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事业单位成为法人要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当公立高等学校与其他平等的公民、法人发生民事关系时,其法律地位是法人,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
(三)公立高等学校的公法人地位
公法人地位具有以下含义:首先,公立高等学校是法人,具有一切法人所共同具有的法律地位。其次,它是依行政法设立的公法人,其设立、废除、变更和内部组织规则由行政法规定,不受公司法的拘束。第三,它是公法人中的特别法人,不同于行政机关等普通的公法人。作为公法人中的特别法人,公立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两个公法人之间的外部行政关系。作为公法人中的特别法人,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构成的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
二、私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具有法人的地位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设立
一、设立高等学校的原则:
(一)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原则;
(二)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三)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
二、设立高等学校的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三、设立高等学校的程序
(一)申请;
(二)审批。※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P99)
一、高等学校的权利
高等学校的权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为一般学校由《教育法》规定的权利;二是作为高等学校由《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权利。※
(一)《教育法》规定的权利(P99)
《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
(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权利(P102)
《高等教育法》第4章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具体包括:
1、招生权;
2、专业设置权;
3、教学权;
4、科学研究权;
5、对外交往权;
6、校内人事权;
7、财产权。
二、高等学校的义务(P106 了解)
(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义务(P108
了解)
1、招收残疾学生;2依法办学;
3、实施继续教育;
4、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5、接受监督和评论;
6、进行人员考核;
7、支持勤工俭学;
8、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
9、按照规定管理使用学费;
10、依法管理财务。第四节 高等学校管理
二、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
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即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高等学校宏观管理解决的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
高等学校微观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114)
1、教学计划管理;
2、教学质量管理;
3、日常管理。
※
(二)高等学校科研管理(P115)
1、科研计划管理;
2、科研组织管理;
3、日常管理。
(三)高等学校后勤管理。
(四)高等学校宏观管理与高等学校微观管理的关系。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主要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简答:如何进行有效的高等学校管理?一致性原则主要有:
1、清楚地、有说服力地、经常地向教师、学生、董事会成员、校友、工作人员、资助人及各种类型的公共服务机构宣传高校的目标与理想;
2、学校的一些重大决定,必须首先告诉学校的教师、学生及职员;
3、讨论某一问题时,有权首先作决定的人应该是与问题关系最大的人,应该由他们首先采取行动,与之关系最大的负责人予以裁决;
4、教师是高等院校的主人,而不是雇员;
5、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保护、激励、培育学术自由;
6、行政管理单位是有意义、有权力、有声望的机构,但是不能把行政机构与暂在这个行政单位工作的人等同起来。第四章 高校教师
第一节 高校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已经明确规定教师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这一法律地位既不同于传统的自由职业者,也有别于国家公务员,是一种专业人员。
简答:
一、为什么说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P128)《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一)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
(二)多方面拓展大学生智力与能力;
(三)塑造身心健全的人。
二、高校教师是创新科技和文化的重要实现者(P132)
(一)广泛开展科学研究;
(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三、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第二节 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P135)
※简答:
一、高校教师的权利(P136)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二)从事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权利;
(三)指导学生和评定学生的权利;
(四)按时获取报酬的权利,《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
(五)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六)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权利。
※
二、高校教师的义务(P143)
(一)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二)教育教学的义务;
(三)思想教育的义务;
(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五)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六)提高自身水平的义务。第三节 高校教师的资格与作用
(一)教师职业是否能被视为专业性职业。
以文理学士学位作为教育专业训练的前提;在教育研究院中实施新的教育专业课程,颁发教育硕士学位。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条件,依据《高等教育法》第46条规定,包括以下方面:
1、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具备研究生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3、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
4、具备以上条件的中国公民,只要经有关部门认定,即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
(三)高校教师的职务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四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教师聘任合同期限的内容可包括试用期,一般为一年。根据聘任期限的不同,可将教师聘任合同分为以下几类:(P160)
1、有固定期限的聘任合同,又称定期聘任合同;
2、无固定期限的聘任合同,又称无定期聘任合同;
3、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聘任合同。第五章 高校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P171)
1、学生是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高校学生的法律地位(了解)第二节 高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高校学生的权利
(一)受教育权利界说:
1、受教育权利的涵义;
2、受教育权利的性质
※
(二)高校学生的权利由两部分组成(P183),一、作为学生,他享有与其他层次学生一样的基本权利,《教育法》第42条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作为高等学校的学生,他又享有其他层次学生不具备的具体权利,而这主要由《高等教育法》规定。
1、学生的基本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这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2)获得学金权;(3)获得“公正评价权”;(4)获得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权;(5)申诉起诉权。
2、高校学生的特殊权利(1)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权;(2)组织社团权。
(三)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 第六章 教育法律责任和教育法律救济 第一节 教育法律责任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一)什么是法律责任(P206)广义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是同义语,如守法义务、赡养义务等,法学上称其为“第一性义务”,狭义的法律责任则是指因违法、违约或者直接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这种不利法律后果在法学上又称为“第二性义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说到法律责任时,通常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教育法律责任具有以下特点:
1、责任的法定性;
2、责任的国家强制性;
3、责任主体的确定性;
4、归责主体的特定性。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种类和承担方式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P209)
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将法律责任条款适用于具体的个人和组织,确定其责任的有无和大小时所必须考虑的基本条件。包括:
1、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无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或精神病人不可能成为实施违法或违约行为的主体);
2、违法或违约行为;
3、损害事实;
4、因果关系;
5、主观过错,排除意外事件。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
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P211)
1、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的规定而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类。(1)行政处罚是由特定行政执法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犯罪的公民、法人所给予的一种惩戒、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撤销、取消、停考、责令停止、吊销许可证。(2)行政处分:由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或违反内部纪律的所属人员实施的一种惩戒措施。行政处分有时也称“纪律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P213
可能出案例分析题)违反教育法的民事责任(P213)《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也明确规定,下列行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1)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的;(2)侮辱、殴打老师、学生的;(3)体罚学生的;(4)将学校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挪作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
3、(P214
可能出案例分析题)违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责任(P214)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一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在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7条对挪用、克扣教育经费;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招生中徇私舞弊的行为的刑事责任作了规定。
第二节 教育法律救济(P219)
定义: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解决解决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纠纷,维护受损方的合法权益,并给予其法律上的补救的制度。教育法律救济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属于行政救济,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在教育领域还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二、教育行政复议
(一)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
※定义:行政复议是行政法律救济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上述机关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教育行政复议机关是依法享有行政复议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因此,享有行政复议权或承担行政复议职责的只能是国家行政机关。而国家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不能成为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期限(P227)行政相对人应当在知道相应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天内提出复议申请,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行政复议决定(P230)复议决定有五种:
1、维持决定;
2、补正决定;
3、履行决定;
4、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的决定;
5、赔偿决定。在中国只对直接的实际发生的损失进行赔偿,不对精神损失进行赔偿。
三、教育行政诉讼 ※
(一)教育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P232)
教育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管理相对孔径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以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
(二)教育行政诉讼与教育行政复议的区别(P233)
1、性质不同。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行为;教育行政诉讼属于司法行为。
2、受理机关不同。教育行政复议的受理机关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或所属的人民政府;教育行政诉讼的受理机关恒定为人民法院。
3、审理的内容不同。教育行政复议的审查力度要大于教育行政诉讼。
4、受案范围不一致。人民法院所受理的教育行政案件,只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案件。而复议机关所受理的教育行政案件既有行政违法的案件,也有行政不当的案件。
5、审理的依据不尽相同。人民法院审理教育行政案件,只能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法规为依据,规章只能作为参考。而行政复议机关审理教育行政复议案件,则可以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颁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为依据。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下列事项不予受理(P236):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国家行为);
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抽象行政行为);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内部行政行为);
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
(四)教育行政诉讼的管辖(P236)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
(五)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P239)
1、起诉和受理;
2、第一审程序;
3、第二审程序。
四、教育行政赔偿(P244)
(一)教育行政赔偿的含义及特征
定义:教育行政赔偿,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的赔偿。
(二)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P246)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由职务行为主体、职务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与因果关系四个部分组成。
1、职务行为主体;
2、职务行为的违法性;
3、损害事实;
4、职务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教育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250)
1、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依法履行行政赔偿义务,接受行政赔偿请求,支付行政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真正赔偿的是国家(代表国家履行赔偿)。提出教育行政赔偿请求的途径(P252)
1、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首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在赔偿义务机关不予赔偿或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才可以依法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2、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一
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是指赔偿请求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
3、允许提出数项赔偿请求。
五、教师申诉制度
(一)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定义: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或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法定权利,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对内部行政行为可以采取教师申诉制度,但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行政性的法律救济制度。
(二)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
教师申诉制度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形(P254):
1、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2、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
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由《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
六、学生申诉制度
(一)学生申诉制度的含义及特征(P256)
定义: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重新处理的制度。《教育法》第42条对学生申诉制度有明确规定,即学生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学校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害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服有提出申诉的权利。附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四条 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第十二条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第十四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十八条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第二十六条 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第二十八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三十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四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
第五十三条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六条 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宽薪休假;
(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十一条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第十四条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第十六条 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十七条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第二十五条 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第三十五条
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第三十九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第三条 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第八条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第十三条
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者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第十四条
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第十七条
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第九条 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第十三条 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
第十六条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第十七条
专科教育的基本企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
第二十四条 设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四十七条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第四十八条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第四十九条
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高等学校的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第六十条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保证国家兴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办法(属于地方性法规)
第八条 高等学校依法行使下列办学自主权:
(一)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省人民政府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二)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三)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确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并配备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工资及津贴分配。
(五)管理和使用高等学校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和受捐赠财产。
(六)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办学自主权。
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
第三篇:2012年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笔记
第一篇:学法 导入篇
法的起源
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
法的概念
法是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法的特征
法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特殊之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特殊之二: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特殊之三:法规范人们的权利义务 特殊之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提示:权利义务产生在特定人之间
解决教育社会关系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最主要手段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尽管风俗、宗教、纪律等手段依然在维护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但是,道德和法律却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最基本的手段。
法律反映谁的意志,它的内容会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经济决定法,决定法的性质、内容和变化。其他因素对法有影响
法的作用
1、规范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2、社会作用:维护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职能评价
人类历史上有多少类型的法律
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法的价值
自由价值;正义价值;秩序价值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第二篇:知法 原理篇
最早进行教育立法的国家:英国;工厂法中的教育条款,是最早的现代教育立法形式。
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有三大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世俗性
教育法制的基本内涵 P 49
和基本特征P50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123
4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依法办事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1、道德与法律的都是行为规范
2、以德治国的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法律,法规,规章的异同:他们都是规范性文件,都具有的法律约束力。
它们的法律效力不同。掌握:
(一)教育法法律渊源的体系P63-7
1(二)教育法最高层次的法律渊源,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三)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四)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掌握:教育法制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机构设置、职权范围P72-7
4《教育法》第17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制度P78-991、学制
2、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4、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与学位制度
6、扫除文盲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评估的定义和类型 P97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社会关系2)是权利义务关系3)是体现意志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的客体, 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分四类:(1)物2)行为3)智力成果4)工程项目 法律关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法律规范 和 法律事实
法律依据: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现实依据: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立法四步骤:法案提出——法案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律公布
法律规范三个构成要素:适用条件——假定,行为标准——处理,法律后果——制裁(奖惩)第三篇:懂法 解析篇要点
重点掌握:
我国教育的性质:3条 P138 社会主义
我国的教育方针: 5条 P139
“两个必须和一 个培养目标 ”
我国的德育原则:6条 P140
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原则:8条 P140
我国当前的学制:17条 P1
42义务教育的年限:18条 P144
学业证书的定义和种类:22条 P150
学业证书的发放:P150-1
51学位的定义:P151
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条件P1
51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26条 P154-155
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30条 P156
学校的权利:28条九项权利P156-159
学校的义务:29条 六项义务P159-161
重点掌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作为公民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宪法》规定
二、作为受教育者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教育法》规定 24条 P166-17
1掌握和理解;
第48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我国教育经费的筹措体制:P175-177
对各种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P184-190
重点掌握和应用
教师及其地位与作用和《教师法》的制定(掌握)
重点知识点:教师的法律概念和地位P191-19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 作为教师)
一、教师的权利: 7条 P193-19
5二、教师的义务:8条 P195-196
教师的资格、聘任制度(掌握)
掌握重点:
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10条 P197
教师资格的认定:P198
教师资格的禁止取得和丧失:P199
教师职务制度:P199
教师聘任制度的基本特征:P200
教师的各种待遇P 201-203教师医疗保险教师养老保险
社会保险包括五大项:失业、工伤、养老、生育和医疗保险等五项
教师考核的内容P206-207 《教育法》 34条 《教师法》22条
法律责任(掌握)
掌握知识点(P208-210)
侮辱、殴打教师行为的法律责任;
打击、报复教师行为的法律责任;
教师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挪用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行为的法律责任
重点知识点:
高等学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行政管理与被管理
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单位与职工
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教育与被教育者
高等学校法律关系的性质—行政、民事法律关系
掌握 知识点: P234-2
42一 法人的分类
二、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和性质
高等教育三大基本职能:
一是根据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书育人;
二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
三是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掌握)
一、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业标准;P25316条
二、高等学历教育的入学条件;P254-25
5三、高等教育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P255-256
高等学校的设立(重点掌握)知识点:P258-260
一、设立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
二、设立高等学校的条件
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重点掌握)
一、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七项权利 P262-26
5二、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P266-267
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掌握)
一、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条件:P269 三条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制度:P270 四级
三、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
高等学校的学生(掌握)P36356,57,58
第四篇:守法 养成篇 学习要点
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加法律实践
第五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一)诉讼途径 二)非诉讼途径 三)寻求法律帮助 我国有三部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重点掌握教师申诉制度特点 P201 教育行政复议的特征和适用 P323
第四篇: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第一章 绪论
1、教育心理学
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老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与老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和高校老师的教学心理规律.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age 6)1.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怎样开展教育 3.研究高等学校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 4.研究大学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重点研究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心理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研究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具体开发 8.研究现代技术与个别化教学的问题 9.讨论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10.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其他方面的问题.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1.客观性,2.发展性,3.理论联系实际,4.教育性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践观察法-上课的时候看到学生表现有一些不积极的,有一些值得纠正的地方,如现在学生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如果我们发现了学生不愿意上课或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上课积极性不高,这是我们观察到的.问卷调查法-到底想干什么?想学什么?最后想成为什么人才?你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学习方法和学习课程? 经验总结法-教师应该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经验的总结.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统称为实验法)-做比较试验,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经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会呈现出一些基本规律.比如,有的班可以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心理素质的拓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看两个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个案分析法-为什么学习动力不足,为什么人际交往不良,为什么就业压力大,有助于我们自身的学习与应用,有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开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1.心理动力,心理倾向-为什么上大学,为什么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社会需要是什么,他的兴趣是什么(专业兴趣,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是什么,等等
2.心理过程-每个人面对客观刺激,面对自己主观成长的需要,都会有必然的共同的过程,第一个是认知过程,第二个是通过认知而产生了情感,最后通过情感而推动了意志,产生意志行为
3.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的状态(兴奋,抑郁,低落,觉醒)4.心理特征-第一,心理倾向;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
8、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理论来自于治疗精神病临床经验,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各个手段,去发现病人潜在的东西,心理动机,使得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清除心理障碍的目的.精神病学派非常重视异常心理,非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意识现象(有意识的做某些事情,比如树立理想,树立目标),还要研究无意识现象(为什么无意识的做出这样一个行为,这样一个动作).精神分析心理学是我们掌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方面.9、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开卷,重点,教材2-3页)1.明确教学目的
2.分析任务-目标分解.比如,高等心理学的目的是,5个认知,2个应用-a.认识大学生的心理任务,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促进,b.认识自己,即高等教师的心理现象,促进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c.认识教学规律,在课堂上把我这些规律,提高教学效果,d.认识育人规律,育人有功能性,对象性,和具体的效率性,e.高校教师要承担教学管理,课外班级管理,及其他活动管理,认识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3.确定学生水平-学生是几年级,什么层次,他们本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学习的效果如何,比如本科和专科就不一样,成人和普通高等教育就不一样
4.设计课程-通过前面几个环节,来设计我们怎样去教,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率,取得好的效果 5.实施教学 6.进行教学评比
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通过学生水平确定研究对象,设计课程,以及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可以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把这个过程进行实践的应用.10、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5,第6题综合起来回答.11、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重点)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了解这门课程的基础,重要前提.1.是一门应用课程,但是具有丰富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应用相交叉的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应用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3.是古老的话题与新的不成熟的学科-只有十几年历史,很多高等学校教师不是科班出身,需要补充教育心理学素质,需要探讨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应用心理学,因为教育心理学更多应用于普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还探索了新的领域.12、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两段话的涵义(开卷)这两段话对高等学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或者叫学生的教育工作,就要了解学生最细腻的精神领域
2.要认真分析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精神领域的基本规律,我们整个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在研究这些规律
3.用我们自己教师群体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学生,他们有他们的情感,老师群体同样也具有,我们要注重影响
4.师生间的相互接触,亲密的沟通,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不能上课来,下课走,效果并不好 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章 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 1.波动性
2.延续性-一旦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情感会持续很长时间,比如三好学生,当班干部落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落选
3.丰富性,深刻性-本身情绪多元,来自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的体验,对不同问题体验的深刻性 4.内敛性-收敛的,含蓄的表达 5.激情性-有激情,奥运加油,四川加油,当然也可能出现负面激情,比如与老师,同学对立
6.情感升华-感谢生活,感谢社会,创造了情感升华的境界,比如经历大的事件,奥运,地震,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理发展对生理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比如青春期的变化,人的生理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完善,一个人地心理肯定不能再把自己当小孩,不能够处处依赖,所以有积极地推动作用.2.生理发展对生理发展也有间接的影响,比如家庭,同伴,学校,社会,因为你是成年人,因为你已经长大成人,因为你有自己的生活自主能力,因此对你的期待,对于你的要求,赋予你的任务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心理的成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重要.3、心理发展(17页)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发展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人面对的社会刺激,也面对自己的心理成长,必然的发展规律.4、情绪情感的分类: 按照心理学分为三类: 情绪-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反应,表面的,肤浅的,较低级 情感-较高级,较深刻的,较内敛
情操-更内敛,更高级,与一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相结合
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有一定的必然性,规律性.认知发展也叫做思维发展,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心,对外部事物,包括人物,知识,做人交往,办事,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应.1.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对思维能力认识更深刻,也叫做形成了对思维的原认知.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什么? 三个阶段: 低年级-心理适应,对高等学校的学习,生活,人际等适应的问题;中间的2,3年级-对适应容易出现问题,往往是大学生问题最多的年级;毕业班-对找工作,升学就业,自己创业有很多困惑,遇到很多矛盾
第三章 学习理论概述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非常重要)广义的学习是指,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和动物在外界环境中都要学习,来适应这个社会.次广义的学习,专指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语言为中介,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经验,个体经验 狭义的学,专指学生的学,指老师指导下,学校情景中,较短的时间系统的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还要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潜能,培养行为习惯,以促进人格的发展,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即学做人,学做事,学交往,学学习.因此延伸的学习就是社会学习.因此学习就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在头脑中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与适应环境的过程,学习的涵义就是为了适应社会,还可以促进行为和行为潜能的持续变化.学习给人知识,给人力量,给人发生变化.2、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重点)内容的特点:a专业程度较高,职业定向较强;b,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高层次性,同时不完善性,不整体性 方法的特点:a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决定学习的成败;b独立性,评判性,自觉性不断增强;c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
动机的特点:a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希望有所建树;b希望通过读大学提高社会价值,得到别人的尊重;c家长与亲友的期待
经常遇到困扰:缺乏动力,成绩不理想,方法不适应,考试焦虑,目的不明确,创造能力随着年纪提高有滑坡趋势
3、什么是观察学习?(什么是社会学习?)(重点)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而间接的产生学习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4、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8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接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5、简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5 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言语信息学习,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学习
6、简答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7、简答我国的学习分类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发展能力,学会学习,做人,做事,与人相处
8、请结合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page 52)1.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多集中于人类学习的研究,强调人类学习是建立,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2.逐一分析三个代表人物,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部分概念,小部分简答,闭卷)
1、学习需要的形成与有效运用
原始的学习需要是指人和动物对新异的,新奇的刺激所反应的一种倾向性,是人和动物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学习需要是由于生存发展而直接形成的.新的学习需要是指:a直接的发生,在原有基础上,即为了生存与发展形成的;b间接的发生,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二来的,利用直接的途径,组织信息,组织信息量更大的知识,进行有吸引力的教学,同时利用间接的途径来满足学生各种需要和爱好.2、学习动机
直接推倒学习的动力,如学习的需要而引发的学习意向,对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补充)1和层动机居多-综合的,多种动机越来越多 2外部诱因趋减-评三好,内部诱因趋多-自己想学习的作用越来多 3社会责任感导致学习动机增强 4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动机不断发展
学习动机种类:为祖国富强,为现代化建设,1/3;既为祖国,又为自己获得高尚职业,50%;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亲友帮助,10%;个人出人头地,9%.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宏观的社会因素-社会需要,职业评价,社会强化;微观的教育因素-教师,教材,教学.4、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认为: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心理学实验)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 也可以分为:外部强化、自我强化 这一理论有局限性,应合理运用
5、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倒“U”曲线或抛物线——最佳激起水平理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
任务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增加难度)任务适度,最佳激起水平适度(最佳水平)任务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较低(降低难度)
6、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对于失败者,则要少安排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以强化,评定分数时可以稍稍防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批评指责。
7、归因理论
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8、自我效能理论
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自我效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物,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是否具有高度的效能.9、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66-67 推倒,引导,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的学习心理过程,动力-正确的,错误的,近景的,远景的,内部的,外部的,具体的,一般的
动机分为三类:学科的兴趣,提高社会价值,为了亲友的期待
10、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培养动机-从无到有, 激发动机-从原有基础上激活
具体方法途径:培养动机要与激发动机相结合,要不同的方法相结合,要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下教育相结合
1.从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专业意识,引导,实践,应用,正确利用学习迁移,去培养对新学科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动机要靠以下几点: 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讲究教学艺术,学习目标整合,开展竞争评价,鼓励学生赞赏挫折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习得的经验对其它学习的影响,当学习迁移与情景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经验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纵向迁移,横向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特殊迁移,普遍迁移.2、学习迁移的类型
1.按照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按照迁移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3.按照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3、学习迁移的作用
(1)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2)学习迁移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地有效作用。
(3)学习迁移对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4)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4、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一种学习习得的经验对其它学习的影响,只有当学习迁移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迁移.5、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种学习习得的经验对其它学习的影响,当学习迁移与情景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经验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纵向迁移,横向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特殊迁移,普遍迁移.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英语,法语, 2已有的经验概括水平,学习的认知技能与方法 3学习的定势-那些重要,那些应该把握
7、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 99-101 强调有效的条件:合理确定目标,科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内容,有效设计程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8、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附加论述题)经验总结,四个环节 1.教学准备阶段
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 应该了解学生需要,确定学生水平; 应该熟悉教学环境,合理设计课程; 应该大方服饰发型,充分精神准备。2.开始阶段
应该提前到达教室,做好教学准备;
应该采取有效方式,给学生良好第一印象; 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 应该了解学生需要,鼓励表扬学生。3.进行阶段
应该分析教学大纲,突出教学重点; 应该准备丰富案例,激励学生的兴趣; 应该合理设计课程,采取多种方式教学; 应该注意学生的反馈,积极合理的应对。4.结束阶段
应该简要总结课程,突出教学重点; 应该布置课外作业,布置预习内容; 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问题; 应该留有提前量,激发下次课的兴趣。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1、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自我意识,又称为自我的概念,是指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意识,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特别是人我关系的认识,是人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2、什么是自我教育?(重点)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实施的教育,在对自己正确的评价,对社会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规划,自我实施,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等等.3、自我意识的结构 1.生理的自我认知 2.社会角色的自我认知 3.心理上的自我认知
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可开卷,可闭卷)1.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水平发展较高,比其他同龄人发展高.2.大学三年级是自我意识的转折期,这点特别重要,是我们教育的依据.二年级末,三年级初,恰逢大学生平均在20岁前后,生理18岁成熟,20岁基本上心理成熟,这是普遍规律.个别穷人孩子早当家,也有个别滞后.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认识更加积极,主动,自觉
2自我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更具有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3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增强 4但是有时还片面.6、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具有丰富性,波动性
具有敏感性,情景性.有的同学自尊心,自尊感或者自卑感相互交织,时而自尊,时而自卑.当取得成绩的时候,自尊心增强;在失败的时候,或者某些方面不如人-学习成绩,交往能力,多方面素质的差异,包括兴趣,爱好,特长等等,会产生相应的自卑感.有的因为口音,很多是因为物质决定的,比如相貌,家庭经济困难,等等,造成自卑.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1.理想与人生观的树立-正确的理想与正确人生观会对学生自我教育起到好的倾向性作用
2.要求,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自我,客观的,辨证的认识自我,包括通过他人分析,他人评价,自己的成果,以及自己的反思,自己的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3.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要积极的,高兴的接纳自我
4.有效的控制自我,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管理自己的世界,因此学习效率低.最富有的是精力,却最浪费的是精力.还要控制交往,与老师,同学要积极的交往,要适度的交往,要合理的交往.5.努力的完善自我.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
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2、从众(从众心理)
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3、社会助长
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背称为社会助长作用.4、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指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心理距离的远近,它影响的因素既有距离的远近,态度的相似,印象的好坏,需求的互补,以及交往的频率,等等.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互相联系又区别的概念.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两者的区别在于: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侧重于行为方式的程度;而人际关系则侧重于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和结果状态.从时间上看,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结果.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迫切性,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
6、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闭卷)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需要主动交往,需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需要尊重别人,帮助别人,自助助人,自尊尊人,自信信人
2.维护-不是避免争论,而是避免争吵,不要直接的责怪别人,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批评别人,也要学会批评的艺术,讲究批评的方法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1、健康新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不仅仅是生理健康或躯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还要社会适应良好,还要做到道德健康,要做到生殖健康.2、心理健康的概念
在不违反社会原则或社会法规,不影响别人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种高效的,满意的,可持续的,最佳的,或良好的心理状态.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乐于学习2.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3.适应环境
4.善于交往,人际和谐 5.自我调解,情绪稳定 6.心理行为反应年龄特征 7.意志坚定,正视挫折 8.人格统一,言行一致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重点,举例说明,选一两个方面举例即可)1.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成长滞后,社会化程度低-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偏差,自己的某些心理,行为,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在环境适应上容易出现问题-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3.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很快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习目标过高,学业困难,有的学习方法不得当
5.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自我封闭,自卑 6.异性交往与恋爱问题
7.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学生上网成性导致不及格
8.就业压力,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问题.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开卷,page139-142)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个人主管因素
6、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哪些?(开卷,page152)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小组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
7、心理咨询的过程与重要原则是什么?(开卷,page150-151)建立关系,收集问题,澄清问题,确定方案,检查反馈
8、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重要)1.有组织,有纪律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作为高校老师,必须承担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妨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会提供有效的帮助-生源的基本信息,来自何方,家庭状况,心理素质调查,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的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2.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好心理危机的预案,必要时候请心理老师进行帮助,或者转入社会医院进行积极治疗
9、举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附加题)首先调查研究,我的班级哪些问题最多,影响最大,比如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情感就业 分析问题的原因,包括客观,主观,生理,遗传,社会,家庭,教育因素
讨论怎样促进发展.学习上困难,同学最好的老师,帮助.同学互动,同学之间有丰富的智慧,共同解决.共同克服自卑,共同抗震救灾,老师当学生的心理调解员,转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转入社会医院治疗.第九章 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重点,闭卷考试,开卷论述)知识的传授者,良好个性的塑造者,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的心理调解者
2、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果断灵活,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方式多样;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3、教师的教育能力
包括组织教学,言语表达,了解学生,独立创新,实际操作,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才能有效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操作某种技能.4、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重点)教师威信是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如四川大地震,优秀教师体现出优秀的行为.伟大的爱是教师威信形成的重要基础.威信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老师的思想道德,渊博的知识,高操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和学生长期而密切的交往,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习惯.树立威信,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1.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正确的认识,合理的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诚性的品质
5、师爱的涵义。
师爱是指老师对学生的爱.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心理智慧,教师的审美感,教师的道德感所凝聚而成的一种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积极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同时,还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情感基础.比如同学染头发,乒乓外交,引人注目不应该仅仅凭借外表,而是通过自己的才华.从知识角度教育学生.6、师爱的特征。
1强调热爱学生,2按培养目标要求每个学生,3对学生一视同仁.7、师爱的心理功能。
师爱具有鲜明的心理功能,这种心理功能激励学生成长,感化学生变化,调节学生功能,具有榜样的力量-要求别人的,自己要先做到-服装庄重,学术严谨.8、师爱的表现形式(要联系实际,老师对我的爱,我对学生的爱)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学生.9、分析题
上课铃声刚刚停止,讲授经济学的贾老师提着书包匆匆走进教室。在宣布上课以后,他说:“我今天因为感冒,有些发烧,所以音量可能受影响,请同学们注意听讲。”他象往常一样先是讲评作业:“说实话,你们是我遇到的学习风气最差的班级,有的人写作业是三言两语应付老师,有的人是相互抄袭、欺骗自己。某某来了没有?某某某呢?站起来!你们已经两次没交作业了,知道吗?课下找我一下。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
贾老师正式讲课了,他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他的板书少,语速快,常常有许多学生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每当这时,贾老师看到一些学生迷惑不解的样子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下面都没有回音,于是他又继续讲课。临下课时,他的手机响了,他赶紧关掉,继续说:“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
下课铃声响了,贾老师对围着他提问的学生说:“对不起,我有急事。”然后匆匆地离开了教室。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贾老师的教学过程。
1、上课应有提前量,以便调整好情绪,不要来的太晚,更不能迟到
2、声明自己有病,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3开场白的点名批评影响学生的情绪,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
4、“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属不良暗示
5、他的板书少,语速快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
6、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倒不如说“我讲清楚了吗?”把责任留给自己
7、手机在上课前应当关掉,否则算教学事故
8“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有些多余
9、、应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不要来也匆匆。走也匆匆
10.实例分析:
赵老师是某大学的一位青年女讲师,今天她穿了一套漂亮的吊带裙,脚上穿着一双高级皮拖鞋,显得分外精神。她走进教室,把随身带来的教具放在讲台上,这才发现不少学生正在热烈讨论什么问题,连上课铃声都未注意到。
她和蔼地向大家招手示意后便开始讲课:“„„”她备课认真,讲得流畅而快速。
她偶然注视一下学生,才发现有一些后排的学生又在开小差了。这是她最不愉快的事,便当场点名要求他们收敛。她讲到重点处,习惯地提高了音量,然而竟还有同学说没听清楚,要求重复。她上课的内容很丰富,常常到下课铃响才结束授课,然后布置一些作业。
今天是她教学中最平常的一次,就这次教学活动而论,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
1、她穿的服装,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服装应以庄重、大方、朴素为宜;
2、把随身带来的教具放在讲台上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学生正在热烈地争论什么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并因势利导
4、她和蔼地向大家招手示意后便开始讲课:“„„”,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应改进。
5、她备课认真,讲得流畅而快速。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把握好节奏。
6、她偶尔注视一下学生,更多的时间干什么了?看讲稿?
7、发现有一些后排的学生又在开小差了,这是她最不愉快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力集中,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影响自己的情绪,8、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表现,如说话等,不要当众批评,可静默数秒,或课下教育。
9、她讲到重点处,应当配合板书教学,教学重点应当重复。
10、拖堂不是好习惯,有时会影响其他课程,有时会影响学生生活和休息。课后作业应提前布置,并注意学生的反应。
11、从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六种功能, 知识的传授者,良好个性的塑造者,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的心理调解者.任务有五个方面,认识对象,认识自己, 认识教学,认识育人,认识管理 老师要做到: 1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2刻苦钻研,严谨督学 3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4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5做好教学,育人工作.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除了3,都是重点)
1、知识的概念
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是主客观的统一.类型: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具体知识,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2、知识的学习
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3、教学直观的形式及评价(开卷,P197)
实物教学,模象教学,言语教学.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评价
4、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试误理论(尝试错误),顿悟理论(突然理解),杜威五个理论(疑难,分析,假设,检验与评价,结论),华莱士四个理论(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知识的储备,个人能力,问题难度,合理步骤,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状态
6、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闭卷,如果开卷,要联系实际)1.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2.老师创造气氛,适合解决问题 3.学生熟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4.把重点放到课题的知识上,特定的知识上
7、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1.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2.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3.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4.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8、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瞬间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大概是5秒到2分钟,这个信息既有来自短时记忆的,又有来自长时记忆的.-电话号码,车牌号,人的名字.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重点)1.现代化的教学技术
2.现在教学的媒体多样化-网络,远程教学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重点)正面: 1促进教学信息多媒体化,提高学习效率;2实现教育网络化,构建了信息化的教育环境;3促进教育全方位开放,推动教育的社会化;4实现教育多元化,使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深入发展;5实现教育智能化,促进个性教育.负面: 网络垃圾,减少身体锻炼机会,网络沉迷,网络犯罪
3、研究材料初步揭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大约发生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是否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请你谈谈对这转折时期的看法。(附加题)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调控
大三的学生自我认知日趋辨证,自尊心占主导,自我调控更加自觉,是自我意识的转折期。联系自己教学中的实际,谈如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4、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我们并不对教师说,你们得这样或那样做,但是,我们得对他们说,你们要研究你们想支配的那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并且在工作中考虑这些规律和那么想应用这些规律的情况。”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附加题)(第一章)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1,3题重点,其余为附加题)
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测量: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测,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学习成绩测验所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为什么这个班平均分高,原因.教学测量是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教学评价是教学测量的结果和目的.2、效度和信度
效度就是有效性,正确性,目的性 信度就是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
3、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1.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 2.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 3.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4.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机
4、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所预期的结果.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知道即可)对教学事先有计划,有安排,教学有评价和反馈,同时对教学有主动的调解和有意识的控制进度,重点,发展趋势.6、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辩证法,红军小战士刘炽随众听讲。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辨,刘不明所以,不久便在台前酣睡起来。旁有红军干部急欲唤醒刘,毛泽东微笑止之。
毛泽东在课堂上何以纵刘酣睡?
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辨,是毛自身的问题 毛泽东微笑止之。是毛泽东师爱的体现。
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如何处理?-遇到事情怎样做更有效,更尊重学生的个性
第五篇: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资料2016年最新版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第70期复习资料2015年最新版_含69期及历年考试真题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五期闭卷真题 含第69期(2015)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闭卷全部题目
两科均由4道名词解释(每题5分)和4道简答题(两道7分,两道8分)组成: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69期: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集体,心理发展 68期:群体,心理发展,社会助长,成就动机
67期:群体(集体),自我意识,知识的概念,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66期:集体,自我意识,心理发展,高等教育心理学 64期:群体定义和类型,知识的定义和类型,教学目标 59期:群体、意识、最佳刺激理论、心理发展 简答题
69期: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8期: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正迁移负迁移(举例)
67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测验的分类,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哪些
66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群体对个体影响,教学测量与评价,正迁移负迁移 64期: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情绪情感的分类
59期: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教学测验的种类、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学 名词解释
69期: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文教育,专业设置,教学评价 68期: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教育方针,学生观 67期:通识教育,课程,学生观
66期: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全球化,学科
64期: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名词解释: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功能、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简答题
69期:高等学校职能的基本内涵,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68期: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教师教学能力,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7期: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关系,教师教学能力,高等学校的职能,教学测量与评价 66期: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关系,人文教育的内涵,群体对个体影响,正迁移负迁
64期: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如何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校的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理解高等教师的作用
59期: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教学能力包括那些内容、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北京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第69期(2015最新版)四门课程复习资料(包含开卷,闭卷全部内容)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68闭):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中国的高等教育:
(1)传说在虞夏之时已有了高等教育的萌芽,五代以后书院具有高等教育性质。(2)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把高校分为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两种。
外国的高等教育:
(1)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出现高等教育,世俗与教会的高等教育学习七艺,至文艺复兴)
(2)中世纪(现代大学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他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3)近代和现代(洪堡建立柏林大学。。)
四、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66开)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66闭)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66闭)(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66闭 69闭)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66 68闭)(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66闭,原题: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三个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三个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
六、培养目标(66闭)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68闭):(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任务: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1)坚定的政治方向(2)高尚的道德情操 的建立健全。
(2)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3)人力资源管理教职工聘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级、离休退休、退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
(4)财力和物力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土地房屋、校园环境、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第六章 高等学校制度
一、高等学校学制:(66开,论述我国的高等学校基本制度)
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2年、课程比中学稍深稍广、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或转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大学一般4-5年,也有3、6年,独立专门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教育)
(3)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后层次)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1)全日制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职业高等学校(2)成人高等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
四、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66闭,学科名词解释)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学科的发展潜力)(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3)社会因素
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2)专业设置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
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文化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68闭)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原则(69闭):(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5)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五、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66闭 69闭)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教学测量——考试——试卷编制、施测、评分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考察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66开)(特点,68闭)(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2)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4)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搜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结果)(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三、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途径:
(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
(2)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第九章 高等教育全球化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66闭,69闭名词解释):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
(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1)留学生培养(2)合作办学(3)远程教育
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66开)请自己看看 第十章 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66闭,69闭)(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二、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1)教学方法的改进(2)师生关系的改善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
(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1)发展规模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特点(教育观念提升、课程设置改进、办学形式多样)
(3)应注意的问题(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师流动
人事管理原则(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柔性开放、科学激励)流动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66闭,69闭 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4P6-7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P12-13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 闭
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3.问卷调查法4.个案分析法 7P2~3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
1、明确教学目的 n激发学习动机 n树立行为目标 n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知识的准备 n能力的要求 n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n心理发展水平n知识能力水平n个体差异 n需求差异 n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合适的教材 n适当的教法 n理论讲授 n实践环节 n课外练习n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n老师的教学 n教学互动 n教学相长 n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举例分析 n详见教材P2。
第一,学习方式日益占重要地位;
第二,学习的批判性、独立性、自觉性不断增强; 第三,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相结合。3 p60非常重要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9-10讲)全是闭卷形式
1P66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种类:
(1)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强化动机理论)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再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强化必不可少)
(2)成就动机理论(68闭)(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3)归因动机(66开,论述如何正确指导归因理论分析)(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地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
(4)自我效能理论(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11讲)1(69闭)P85概念: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包括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66闭,68闭论述迁移和正负迁移,举例)
2P85(69闭)1.按照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写好毛笔字有助于写好钢笔字;汉语拼音对英语发音的干扰)
2.按照迁移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加减法学习对乘除法学习的促进;直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相互相互影响)
3.按照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物理概念平衡对化学、生态、经济概念平衡产生影响;动物概念在学习植物、微生物的概念后更加丰富)
4.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跳水项目将基本动作重新组合;将原理、原则、态度运用到具体事例中)简答P99-101 ?精选教学材料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讲授学习方法(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3)概括原理说(4)关系转换说(5)学习定势说
(6)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7)迁移理论的新发展
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1 P103(66闭,名词解释,自我意识)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自我,从内容看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从在自我意识中发挥的机能看,可以分解为主格我和宾格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也就是主格我对宾格我的存在、活动及活动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是对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反映。
p104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1)自我中心时期(2)客观化时期(3)主观化时期(69闭)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
(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化)(66闭,简答)
从积极方面讲,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社会上不良风气,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从众。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
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一致程度)
个性因素(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关系;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4130(66闭,69闭简答)
特点(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放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意义(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1136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从广泛和根本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目标是:(1)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并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3)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内容:
(1)智力发展的教育(2)非智力因素的教育(3)环境适应教育(4)协调人际关系的教育(5)健康人格的教育
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 66开卷(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3)设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九章 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1(非常重要170-174牢记)闭卷和开卷会反复考。
1、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传授功能)
4、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为人师表)
2、年轻一代良好个性的塑造者(教育功能)
5、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良师益友)
3、学生集体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功能)
6、学生的“心理调节者”(身心健康保健员)185-187(66闭,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哪些)
是指教师为成功的进行教育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包括:
1、组织教学的能力
4、独立创新的能力
2、言语表达的能力
5、实践操作的能力(1)教师的认知特征(智能、学科知识、学术方面的准备)(2)教师的人格特征(理解别人、与别人相处、了解自己)(3)教师的威信:是指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第二,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
第四,教师要在全体学生中建立威信,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得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脑力激荡法(开窍反应):集体讨论(2)隐喻训练法
(3)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捷。n许多大学还购买了一些专业资料网站的使用权,“中国期刊网”等资料库已被很多学生所熟悉并使用,在这里可以精心研读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吸取来自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
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器,而是主动的信息处理器,他们从各种渠道主动参与和得到立体多媒的相关知识。随意采集信息、加工知识和整合思维;网络上的自主学习方式,已经成了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负面效应 ? 网络垃圾 ? 伦理失范 ? 减少锻炼 ? 网络成瘾 ? 网络犯罪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 强调P 248-249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成绩测验所得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教学测量是教学评价的前提和手段;教学评价是教学测量的结果和目的。2强调250
1、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效
2、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卷考试6道简答,4道论述组成。开卷考试复习指南,下面的资料,只是把教学大纲上写的,罗列出来,当然前人帮忙把页数都写出来了,但是其实考试的时候,如果不是太笨,找到是很快的事情。开卷的题量不小,要抓紧速度把答案的骨干写好,如全都答完还有时间就往里面再添一些内容,没有时间就算了。你可以做的是对着提纲把书上的内容划一下。高等教育法规概论
第一章 教育法基本原理 法律的概念P1 教育法的概念P6 教育发的基本原则P91、2、3、4、教育法的体系结构P11 我国现行的基本教育制度P19 第二章 教育法制与教育管理 教育法制的概念P35 教育法制的特征P36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关系P51 教育法与教育道德的关系P54 结合实际谈如何依法治教P44—
48、P71 第三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立法的概念P57 法律适用的概念P61 遵守法律的概念P62 教育立法的程序P59 教育法律实施的主要方式P61 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 教育法律监督的方式和种类P65—66 第四章 中国高等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P73 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概念P76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体制P75 高等教育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P77 第五章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高等教育学制P94 高等教育学业证书P97 高等教育的方针P90 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P92 高等学校学历证书的种类P98 第六章 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
设立高等学校及其它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P108 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而基本权利P112 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义务P113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P114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P116 何种情况学生应予退学P121 对退学决定有异议的学生应如何申诉P122 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类型和条件(此部分内容教材缺失,建议教师授课中增加并与退学作比较)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P131 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P132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取得与丧失P134—136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制度的概念和特点P137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概念P138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 高等学校学生的法律地位P148 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P149 高等学校学生的义务P160 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扶助手段P156 第九章 教育法律救济 法律救济的概念P164 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P169 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P171 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P169 学生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P171 教育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P173 第十章 教育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特征P198 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P199 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P199 学校的法律责任P208 教师违犯教师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P211
2、教师的教育公正是学校组织核心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劳动的客观要求p68
3、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教师威信确立的重要资源p69
4、教师的教育公正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p69 人道主义原则p70
一、师德人道主义原则的内涵p71
二、师德人道主义原则的依据p72
1、遵守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p72
2、奉行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坚守大学理念和精神的必要基础p73
3、践履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师合格与否的最基本尺度p75
4、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p76 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及依据p77
一、师德主体性原则的内涵p77
1、关于主体性本质的探讨(三点)p77
2、关于主体间性的思考p78
3、师德主体性原则的含义(四点)p79
二、师德主体性原则的依据p80
1、师德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的客观要求p80
2、师德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p82
3、师德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的需要p82 第四章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道德规范p90
一、依法执教、廉洁从教p90
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道德意义(三点)
2、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
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p94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意义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要求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p97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意义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
四、严谨治学、探寻规律p101
1、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的道德意义
2、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的道德要求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德性发展和美德境界p105 德性发展
一、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德性发展的条件p108
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德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2、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德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3、教师自身的主管因素是教师教书育人德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德性发展的要求p110 首先 其次 再次 最后
美德境界p111
1、求生之有我境界
2、执迷之忘我境界
3、超越之升华境界 第五章 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道德
高校教师“学术人”的角色、功能及作用; 高校教师学术研究道德规范的内涵p120 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是指“从事学术型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高校教师学术研究道德规范的内容p122
一、追求真理、学术至上
1、献身学术
2、持之以恒
二、严谨求实、学术诚信
1、严谨治学
2、实事求是
3、诚信第一
三、勇于探索,学术创新
1、勇于创新
2、勇于探索
3、注重继承
4、理性怀疑
四、团结协作,学术民主
1、相互协作
2、公平竞争 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的德性价值p133
1、德性升华了人格的境界
2、德性提升了人生的价值 第六章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道德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内涵、类型p146 高校教师在社会服务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p151
一、利益交换中的道德规范p151
1、诚实守信
2、义利兼顾
二、义务履行中的道德规范p154
1、遵纪守法
2、承担责任
三、奉献取向中的道德规范p157
1、造福人类
2、追求公益
3、维护正义
四、校内职责与校外服务关系的道德规范p162
1、以服务校内为主
2、正确处理利益冲突 高校教师处理校内尽职与校外服务关系的原则p162 第七章 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道德 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内涵、类型p172 内涵:
高校教师人际交往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高校是社会 其次,第三 类型: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2、教师间的交往以及教师与领导间的交往
3、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交往 高校教师人际交往的重要性p174
1、高校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实现职业目的
2、高校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职业幸福
3、高校教师在人际交往中推进职业发展 高校教师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规范p176
一、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道德规范p176
1、尊重信任学生
2、理解接纳学生
3、严格要求学生
4、公正对待学生
二、高校教师与教师交往的道德规范p183
1、融于集体,荣在集体
2、尊重互敬,平等互谅
3、取长补短,竞争共进
三、高校教师与领导交往的道德规范p185
1、服从支持领导
2、理解支持领导
3、配合协助领导
四、高校教师与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p188 第八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p200
1、致知与践履 致知——学习践履——实践
2、内省与慎独 内省: 慎独: 高校教师职业美德功夫“觉解”的阶段p210
1、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2、陶冶炽热的职业道德情感 热爱学生 钟爱本职工作
3、磨炼坚忍的职业道德意志 勇敢 自制力 果断性坚持性
4、强化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 责任感 规范性 第九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热点问题
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大众背景下应该遵循的师德规范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市场化下应该遵循的师德规范? 答:P-223
1、克服功利化倾向,恪守公益性原则
2、转变传统角色,树立服务意识
3、树立竞争观念,发扬合作精神
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下应该遵循的师德规范? 答:P-231
1、遵守政治纪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更新传统教育理念,吸收国际先进文化
3、增强教学反思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应该遵循的师德规范?
答:P-238 充分尊重学生民主权利,贯彻公正、公平原则;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要重视学生能过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教育教学意义的理解、生成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