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基于风险案例的分析

时间:2019-05-15 07:4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基于风险案例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基于风险案例的分析》。

第一篇: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基于风险案例的分析

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基于风险案例的分析

在中国海外投资活动中,工程承包建设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规模不断增长,基本稳居全球第一。2015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40.7亿美元,同比增长8.2%,新签合同额2100.7亿美元,同比增长9.5%,带动设备材料出口161.3亿美元。

在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整体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评选的2014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名录中,中国内地企业上榜65家,占企业总数的26%,其中排名最高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从上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5位,上榜企业共实现海外营业收入8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营业总额占全球海外市场的17.2%,企业业务领域已从最初的土建施工发展到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领域拓展。

另外,按全球区域市场份额划分,目前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市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三大洲,其中,亚洲约占对外承包总额的45%,非洲占35%,拉美占10%。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从行业特性上看,与制造业、能源矿产、零售业等领域的投资相比,国际工程承包有着独特的行业特征,比如,建设周期长、合同管理难度大、参与主体多元化、项目不可转移、具有政治色彩、存在技术标准差异、长期室外或野外作业等。然而,国内对工程承包、制造业、矿产等所有海外投资领域所面临国家风险的研究,一般习惯于采用自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即由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汇率、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安全等基本的宏观风险要素出发,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研究这些风险如何产生,以及直接作用于微观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在这种研究体系中,往往缺少中观行业的研究视角。

可是,在实际经营层面,同一风险要素在不同的行业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过程,而这些区别正是基于不同的行业特征。因此,为了深刻理解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运营所遭遇的各种风险,本文选取其行业特征作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真实风险案例,对各个风险要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一、许多工程承包项目具有政府背景或由国际援建,鲜明的政治色彩使其容易遭受一些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的政治或经济风险的冲击

目前,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承建的领域主要涉及房建、水电、道路、机场、通讯等多个行业。这些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往往由政府部门组织建设或由国际社会援建,具有鲜明的政府背景和政治色彩,因此,一旦东道国发生政治动荡、出现政权更迭或者经济形势恶化等风险事件,这些标志性的政府项目极易受到风险的冲击。

1.政治动荡:泰国军事政变,新政府否定前政府签订的合同 北京城建国际公司曾经承揽泰国“仁爱屋”工程,该项目是泰国政府为解决该国低收入国民的住房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政府计划,按照合同规定,承包商必须先向业主支付履约保函,其金额为合同价的10%到15%。然而,在中国公司将几千万履约保函发到泰国方面账户之后不久,泰国就发生了军事政变,新政府对前政府签订的合同一概不承认,原先的“仁爱屋”工程也未能幸免。后来,北京城建国际公司通过外交途径,历经数番周折,才追回履约保函。这个案例中北京城建在外交部门的协助下最终追回了履约保函,但这只是极少数情况,而且发生在经济和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泰国,如果发生在非洲地区,追回损失的可能性极低。

2.恐怖主义风险:恐怖分子袭击西方援建项目,借以向政府和西方国家示威

中铁集团分别于2003年9月和10月连中阿富汗北部昆都士及东部贾拉拉巴德两个设计施工总承包公路修复项目,合同价总计5300万美元,合4.38亿人民币,业主分别为世界银行和欧盟。项目中标后,2003年11月下旬,中铁集团公司相关工作人员陆续抵达阿富汗,2004年4月开始施工,2004年6月10日深夜北部项目加劳盖尔拌合站工地遭受恐怖袭击,造成11名中国工人死亡,4人受伤。

这个案例中无法挽回的损失是人员的重大伤亡。此次恐怖袭击由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实施,当时正临近阿富汗大选,国内安全形势日益紧张,而且中国承建的两个项目分别由西方势力的代表世界银行和欧盟援建,因此,成为恐怖组织向政府和西方国家炫耀实力,破坏阿富汗重建进程的重要袭击目标。不过,事后中铁集团积极采取措施,经过与业主艰苦细致的谈判,业主同意对两个项目部增加375名武装警察,并负担253万美元的安全设施费用,北部项目工期延长三个月,最终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3.政府违约风险:也门政局长期混乱,使得政府财政实力单薄,履约能力严重不足

政府违约风险属于政府行为,一般归类为政治风险,但是排除政权更迭、政府换届、双边关系恶化等政治因素引发的新政权或新政府恶意违约,许多政府违约行为可能主要与东道国的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欠佳高度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违约也同时具备经济风险的内涵。目前,中国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或不发达地区,这些区域内有许多国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相对落后,一旦发生政治或经济危机,政府信用很难保证,违约的不确定较高。

以也门为例。2006年,北京城建集团以比当地竞争对手低1亿元人民币的出价,中标了也门萨那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工程,业主为也门民航气象局,工程中标价为1.15亿美元。该项目于2006年4月1日开工,原计划到2008年9月30日完工。然而,施工过程中,业主从未按施工进度拨款。北京城建集团认为业主是政府部门不会违约,坚持继续施工。当主体结构基本建造完成,装修材料及配套建筑材料大批从国内发货运往也门后,对方仍不按期付款,甚至将中国公司3000万美元的履约保函全部扣除,而业主总共只拨付了几百万美元的工程款,最后中国政府出面交涉也无济于事,对方甚至拿出合同对我方进行索赔。2014年,北京城建向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申请仲裁,指控被申请人也门共和国违反1998年中国与也门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强制剥夺即征收了申请人在也门的合同与资产,但估计很难利用仲裁渠道挽回损失。

长期以来,也门内有政党纷争、部落势力割据,外有经济制裁和恐怖分子的渗透,国家政治生态混乱,政府治理能力低下,在此情况下,政府的财政实力单薄,基本靠外部援助维持,因此,履约能力严重不足。这个案例中,中国企业遭受的损失主要包括:一是应收账款损失,有前期施工垫款、履约保函;二是固定资产损失,建成后的地面建筑不能转移,后期资产处置只能由东道国政府决定。

总之,上述三种类型的案例中,前两个案例是政治风险的直接冲击,第三个的案例是由政治风险影响政府的治理能力,导致经济形势恶化,进而传导至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经济风险的冲击更为直接。此外,墨西哥高铁事件以及与日本在东南亚市场上的高铁项目争夺,其中都掺杂着一定的政治因素,委内瑞拉高铁项目烂尾则是由东道国经济危机造成的,所以说从竞标到施工,具有政治色彩的大型工程承包项目都易受到政治或经济风险事件的冲击。

二、工程承包项目施工周期长,项目结款日期和方式一般事前约定,使得项目结汇自由度受限,而且承包项目部分人工、采购成本支付国际化,因此,与制造业、能源矿产等直接投资项目相比,工程承包更易受汇率波动风险的影响 工程承包项目从招投标、签订合同、施工、完工到后期维修,一般最少需要两年,大型或特大型项目会持续到十年甚至几十年,如此漫长的施工周期,甚至比一般性直接投资的经营性项目的生命周期还长,因此,这必然会大幅提升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遭遇不可预见风险事件的概率。而在所有风险中,能够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造成直接财务损失的主要是汇率波动风险。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海外投资活动都会受到汇率波动风险的影响,但与制造业、能源矿产等直接投资项目相比,海外工程承包项目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更大。

第一,工程承包项目的结汇自由度不灵活。因为制造业投资的利润汇回时间由投资者自由决定,在东道国货币对美元贬值时可以选择继续在当地投资或延后利润汇回,能源矿产投资企业更是可以根据投资协议的安排以产品出口到国内来代替利润汇回。而工程承包项目的结款日期一般由合同事前约定,不能随意调整。如果东道国汇率波动,承包商只能在固定的合同履行期限内,利用合同条款、金融工具和合理安排工程款进度等措施降低或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与制造业、能源矿产等直接投资项目相比,缺少主动权和自由灵活度。

第二,工程承包项目需要更多国内的技术工人,采购也更加国际化,这些成本一般都用人民币或美元支付,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中国的工程承包项目,主要采用的是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压缩工期的低价中标策略。其中,中国工人成熟的技术和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是该策略的重要支撑,虽然东道国普遍设置了严格的外国劳工名额限制,但与制造业投资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不同,工程承包商为保证工作效率还是需要雇佣国内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业务骨干,并对当地工人提供技术培训。另外,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制造业投资也是就地取材,可是,工程承包则不同,由于许多东道国企业对工程建设材料的生产能力不足,往往质量和价格都不能满足承包商的要求,因此需要从国内或其他地区市场持续不断地采购。一般情况下,国内人工和原材料采购以人民币支付,国际采购以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支付,如果在项目施工期间,遭遇人民币升值或者美元贬值,就相对增加了承包商的人工和原材料成本支出。

1.项目本息偿还期限事前约定,履约期间人民币升值,预期利润受损

国内某国际工程公司2003年以设计供货(EP)的方式中标了某国外工程项目,合同金额4000万美元,预付款比例15%,其余85%采取卖方信贷方式提供。合同约定建设期一年,项目验收通过后,业主分8年、每年2次偿还本息。项目建设初期,按2003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8.3预测,项目总成本约2.8亿元人民币,利润约4900万元。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按照8年还款期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6.5计算,企业最终收回2.6亿元,项目将亏损2000万元。为了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企业决定采取应收账款买断的补救措施。但是,如果人民币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持续升值,企业将损失部分收益。

2.人民币升值导致工程承包企业成本增加 2006年,中国中信-中铁建联合体中标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该项目是当时国际上最大的国际招投标公路建设项目。业主在签订合同时,以美元作为国际部分的结算货币,并签订了封顶条款,这意味所有汇率波动风险由承建方承担。框架合同额约为62.5亿美元,按56%美元付款计算,工程款中美元金额达35亿。项目实施两年过程中,人民币出现大幅度升值,2006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7.973,到2008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842,涨幅达到14%。这样大幅度的汇率变动,使得承包方在项目融资和项目履约收汇期间都遇到较大的汇率风险。

造成的损失主要有:

(1)人工成本增加。当时,海外承包项目大量的劳动力都来自国内,支付薪酬时普遍选择以人民币计薪方式,或固定汇率模式来稳定劳动力队伍,由承建商来承担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大幅提高了承包商的人工成本支出。

(2)采购成本增加。首先,在国内以人民币结算的物资设备采购支出增加。东西高速公路项目中西标段合计采购金额为129903万元人民币,按50%支付货款。由于汇率损失,中西标段合计多支付货款1346万美元。其次,国际原材料采购成本也大幅增加。承包商在工期压力下,在未收到业主预付款的情况下,2008年用美元垫资(以人民币归还)兑换2550万欧元从欧洲采购了一批钢材,后因美元贬值造成支出增加548万人民币。由于材料费用在工程造价中占整个工程预算的35%左右,所以汇率变动导致原材料支出成本增加,对承包商利润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劳工和原材料成本是决定海外工程项目成本的两大主要因素,严控两大成本也是中国企业低价中标策略的基础优势,但东道国相关领域的法律政策,可能会限制这种优势的发挥,进而激发一定的风险

1.东道国劳工人数限制和许可证制度,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障碍 许多国家对于工程承包项目中外籍劳工数量设定了严格的比例,或者不允许外籍普通劳工进入本国劳动力市场,只能引进一定数量东道国缺乏的技术工人。但一般情况下,可能东道国的劳工素质、工作习惯和效率不能满足中国承包商的工程管理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要求很高的工程,如果当地劳工无法胜任大部分工作,为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中国企业只能花钱买“进入指标”,由此造成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另外,一些国家的法律还针对外国劳务专门设定了“工作许可证”制度,即只有持有劳工部门签发的“工作许可证”,并在工作许可证规定的单位工作才是合法的,否则劳工和雇主都将被罚款。此外,外国劳工还要办理签证、临时居住证等其他各种证件。总之,这些劳工领域的制度限制都给外国承包商正常的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障碍。

比如,2009年,由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及波兰贝科玛有限公司组成的中海外联合体,成功竞标波兰A2高速公路工程,但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工程进展缓慢,项目逐步陷入亏损。2011年6月初,中海外总公司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因为如果坚持施工,中海外可能因此亏损3.94亿美元(约合25.45亿元人民币)。波兰业主则给中海外开出了2.71亿美元(约合17.5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要求和罚单。此项目失败的关键原因就是中国企业没有对当地的法律政策进行充分调研,只是按照自己国内的承包经验设计方案,最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陷入被动。中海外急于进入高端市场,制定了低价中标的策略,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以及当地廉价的原材料降低成本。可是,预想的策略并未实现。当地劳工法规定,海外劳工必须按当地工资水平雇佣,很多设备必须在当地租赁,需要当地有资质的工人操作,无法雇佣中国劳工,两项规定导致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成本大幅提高。此外,还有签证问题,由于来自非欧盟地区的人员进入工地需要办理波兰政府颁发的各类证件,包括临时居住证、劳动许可证、特种资格作业证等,而办理这些证件耗时很长,使中海外联营体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影响了工期。

再如,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对国外劳务实行严格限制,以配额形式限制外国劳动力的进入,同时申办获取外国劳动力许可证的程序十分繁琐,而且许可证的数量还有限制。另外,哈政府经常毫无理由地拒绝给外国公司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发放签证,或者只提供短暂的居留期限。这些限制性规定,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进度。同样,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存在类似的规定。例如,东南亚某国政府要求所有外籍劳工在当地工作时,均应办理劳动许可证,承建该国燃煤电站项目的中方某公司不熟悉该国外国劳工法规,为中国工人办理商务签证即派赴现场直接开展安装工作,被当地政府移民管理部门发现后,全部中方工人被拘留并被遣返,不允许再次入境。该公司不仅遭受了人员动迁费用的损失,还导致项目工期拖延了3个多月。

2.东道国与原材料相关的法律规定可能会导致项目成本增加、影响工期

(1)波兰《公共采购法》禁止因原材料成本提高更改中标价格。中海外联合体中标时,受欧债危机影响,当地经济不景气,原材料价格较低,到了2011年,由于波兰经济复苏以及2012年欧洲杯带来的建筑业热潮,波兰国内一些原材料价格和大型机械租赁费大幅上涨,砂子的价格从8兹罗提/吨飙升至20兹罗提/吨,挖掘设备的租赁价格也同时上涨了5倍以上,中海外曾在2011年5月向波兰公路管理局提出,由于砂子、钢材、沥青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要求对中标价格进行相应调整,但公路管理局依据《公共采购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拒绝调整。因为以前波兰也经常出现竞标时报低价,后来不断发生变更,以至最终价格比当初竞标对手还高的情况。为了避免不正当竞争,波兰《公共采购法》禁止建筑企业在中标后对合同金额进行“重大修改”。最后,中国企业只能无奈接受原材料成本上升造成的损失。

(2)海关要求原材料采购出具正规的质量认证文件。国内某企业中标东南亚电力工程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除按合同采购的永久设备外,施工企业自制了许多施工设备、专用工具和材料,但这些产品并不具备出厂试验报告、产品合格证、指定机构的质量认证等文件。当承包商按合同统一发运的永久设备和施工机具到达该国港口时,却发现无法进行清关提货。因为根据该国海关的相关规定,所有进口的机电设备、工具、材料等,都要有出厂试验报告、产品合格证、必要的质量认证等文件。由于从国内运去这些设备和材料需要补办上述手续,造成全部物资滞留港口。为此,企业承担了高额的滞港费和罚款,也严重影响了工期。

总的来看,东道国在劳工和原材料领域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基于两种原因会对承包商产生法律风险。一是东道国带有明显倾向性和保护性的规定。这种原因引发的法律风险很难完全规避,或多或少都会对承包商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只能采取弥补性措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比如为了克服国内劳工人数的限制,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优化项目管理,增加对当地工人培训的成本支出,不断提高当地工人的效率,并适应他们的工作习惯,最大程度上保障工期和利润。二是承包商对东道国的相关法律不熟悉。实际上,很多损失都来自这个原因,因此,中国企业开展竞标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提供决策咨询。

四、工程项目不可转移、前期投入资金较多,一旦遭遇风险致使项目中断,会给承包商带来巨大的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损失

工程承包项目一般有固定的施工现场,在现场建有大量的临时性设施,包括住宅、消防、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以及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等物资,而且施工过程中,承包商还要付出履约保证金、预付款保证金、维修保证金、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必须垫付的流动资金。因此,一旦遭遇战争、**等致使项目中断,需紧急撤离东道国的风险,这些固定资产只能留在原地,完全处于失控状态。如果在风险过后,当地政府不注重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权利,承包商前期付出的资金作为应收账款也基本难以收回。

典型的案例就是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利比亚战争爆发,当时在利比亚有75家中国企业承建的50个工程承包项目,涉及金额188亿美元。利比亚政局动荡造成中资企业有十多人受伤,企业工地、营地遭到袭击抢劫,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人民币。再加上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项目暂停,利比亚危机带给中国的损失估计超过200亿元。

五、合同条款设计复杂、参与主体多元化,合同管理难度较大,容易产生风险

工程项目的合同风险是指由于合同条款制定的不完善以及合同执行不力等因素给工程施工带来的风险。工程承包合同内容较多,条款设计详细,直接关系到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利益的分配和承担风险责任的划分,如果合同条款制定不完善,合同中许多条款都是为业主服务的,将有利于承包商的条款删除,而忽视了承包商的权利,或者借助熟悉东道国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优势,将业主可能承担的风险全部转嫁给承包商,这些合同缺陷肯定会使承包商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合同执行过程中,承包商将与业主、分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咨询机构等各种主体开展交流与合作,而且这些主体可能还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如果承包商不能依据合同中约定的权利和责任,处理好各种关系,就可能会遭受损失。

1.对合同审查不清、合同谈判不重视

在前面提到的中海外联合体承建波兰A2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案例中,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合同意识,对合同审查不清,没能发现合同中许多关键条款缺失,导致后期施工过程中合同纠纷频发。(1)合同翻译工作不到位。A2项目招标采用国际工程通用的FIDIC合同,中海外中标后与波兰公路管理局签署的是波兰语合同。但是中海外只是请人翻译了部分波兰语合同,英文和中文版本的合同只有内容摘要。此外,由于合同涉及大量法律和工程术语,摘要的翻译也不到位。一般来讲,对合同进行专业和详细的翻译,是承包商了解项目内容,保障自己权利的必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可能会使承包商在合同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将严重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营和最终收益。(2)对合同中关键条款谈判不重视。中海外急于拿下该项目,认为一些工作不必过细,其中甚至包括关键条款的谈判。这种思想促使中海外在谈判中主动降低姿态,立场不够坚定,没有达到通过合同谈判规避风险,保护自己权利的目的。(3)合同中关键条款缺失。例如:业主需要支付预付款的关键条款被删除使中海外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因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工程成本上升时,建筑企业有权要求业主提高工程款项”,“建筑企业实际施工时有权根据实际工程量的增加要求业主补偿费用”等关键条款的删除相当于把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承包商,形成了一份“总价固定”的合同,使本来成功概率就较低的工程变更索赔变成不可能;而且FIDIC文本中关于仲裁的纠纷处理的条款也被全部删除,代之以“所有纠纷由波兰法院审理,不能仲裁”,这使得中国企业失去了在国际商业仲裁法庭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2.对合同条款理解出现争议

主要是投标时对招标文件及业主要求的理解不透彻,比如中铁建承建的沙特轻轨项目遭受巨额亏损的原因之一就是双方对开通35%的运能的理解存在偏差,中铁建认为在车站建设方面只需要开通四个车站就可以满足业主需求,而业主则要求九个车站要全部开通,每个车站达到35%运能。由四个车站增加到九个车站,工作量和前期投入成本都会大幅增加,整个工程管理计划也需要重新制作,这些都是中铁建无法承受的损失。

3.对合同的把控和执行能力不足

麦加轻轨项目采用的是EPC+O&M总承包模式,这种合同又叫“交钥匙”合同,即从最初的项目设计到完成之后的项目运营与维护,由总承包商全权负责。但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中铁建不仅没有把握到总承包商的主动权,反而很多职责被分解,受制于人。在设计上,麦加轻轨项目土建采用美国标准,系统采用欧洲标准,设计分包商均是由业主指定的西方公司和当地公司,直接听令于业主,中铁建丧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设计权,这给土建和系统工程施工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不仅如此,很多关键设备的采购也是由沙特业主自行完成,这些设备采购价格相当昂贵,远远超出了当初的价格预期。设计与采购权的缺失直接造成成本失控并导致工程量大幅增加。陷入这种被动局面主要是因为中铁建对中东地区工程投标和操作模式不熟悉,以及事前对可能遭遇的合同风险和合同陷阱评估不足。

六、国际上各种技术标准存在差异,中国标准未获国际认可,给中国承包商海外施工带来不便

技术标准在国际工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决定了工程材料的选购、施工方案的确定、验收标准以及工程造价等。目前,中国企业采用的是国标(GB)或中国标准,其他国家除了自己国家的规范外,有的使用美标、英标、欧标、南非标准,甚至有的规定采用上述两种以上的规范。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要求和现场条件严格把握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比如:东南亚某国燃煤电站项目,该项目规定其电站锅炉的现场传接检验必须遵循美国的ASME标准,但中方公司在投标阶段未提出偏差、在执行阶段又忽略此要求,自行决定在检测中应用中国标准,被业主发现后勒令停工整改,最终导致中国承包商工期违约并遭受罚款。这个案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承建方与业主之间就技术标准的差异缺少沟通,承建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违约。

与之相反,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则是承包商就技术标准差异与业主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沟通:东南亚某燃煤电站项目,该项目招标书中提出保温绝热技术规范按澳大利亚标准执行,但中方公司对此规范不熟悉,因此一面请求业主同意采用中国相关规范,一面抓紧组织技术人员查阅澳标。最终业主在谈判中仍然坚持使用澳标,而且中方公司经过研究发现澳标较中国标准的具体差异十分有限,对成本和工期影响很小。最终业主和中方公司决定仍在该项目使用澳标,解决了预计的技术标准差异问题。

另外,工程设备和材料标准往往与技术标准相配套,由于中国标准并未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因此,中国物美价廉的设备和材料走向世界面临一定的障碍。实际上,我国大量的设备和材料已经能够满足美标和欧标的要求,只是缺少一份美标和欧标的认证证书,而国内的这种经认可的认证机构非常有限。比如,在沙特轻轨项目中,业主请英国的设计单位按欧洲标准设计,因此订购了大批欧洲的控制设备,其价格大大地超出了原合同的预算,导致承包商成本大增。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引入中国标准,原材料和设备成本都会大幅下降,可以进一步提升盈利空间。

七、工程承包项目一般都是室外或野外作业,如果对东道国地理环境信息掌握不全,或遭遇不可抗力的环境灾害,更易引发自然环境风险

常见的自然环境风险有:地质结构复杂、地震、台风、泥石流、山体滑坡、高温、强降雨等,这些环境风险有的是由于对东道国的地理环境信息不够了解,导致对施工难度预估不足或施工方案与现场条件不匹配,有的是难以预计的具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工程承包项目如果遭遇自然环境风险,可能会导致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工期延长、工程费用增加、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等。

1.地质复杂 中国某工程公司作为EPC总承包商,承建印尼某电站项目。虽然在前期勘察过程中发现项目临海地区存在发生海啸、地震烈度偏高等风险,但在施工过程中又发现大量液化土层,需要增加碎石桩作为地基处理的辅助设施,由于前期桩型分析资料不全面,延误了预先计划的施工进度。

2.多雨

中国某建工集团承建老挝万象通芒钟盐矿工程,该钟盐项目所在地万象,地处老拋中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分雨季和旱季。项目矿区内施工区域温度较为恒定,但湿度相对较高,在雨季的时候由于雨量过大,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长期的阴雨天气影响室外建设项目正常施工,导致矿区工地积水过多,迫使工程停工,影响工期。而旱季的时候因为缺水,也会拖延工期。

3.高温

在中铁建承包沙特麦加轻轨项目时,由于该项目施工地段处于温度很高的特大风沙区,夏季最高温度在70度左右,缺水情况比较严重,大幅提高了工程管理的难度,工期一度出现阶段性延误。

4.飓风灾害

2007年,某中国企业承建某中东国家首都的污水管网收集工程,遭遇特大飓风灾害,工程项目现场遭遇洪水,主要设备被淹,材料被海水冲走,现场损失惨重。施工方及时要求业主依据合同的相关规定调查工程损失程度、制定修复的范围和程度,并确认补偿承包商修复损失所发生的费用。但业主和工程师否认飓风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制性,拒绝补偿要求。为了维护自己权利,承包方根据合同相关条款向业主宣布“合同落空”,通过当地法院起诉业主违约。后经多方沟通,双方启动争端裁决委员会程序,最终承包商获得合理补偿。此案例说明,承包商在经受自然环境风险后,要依据合同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该由业主承担的赔偿或损失,必须要全力追偿,尽量减少自身损失。

八、社会文化风险

社会文化风险主要指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承包商所在国与项目所在国之间存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务惯例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给项目运营带来一些不确定影响。比如,在国外施工需要雇佣大量的当地工人,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工作习惯的差异,影响到了工作效率,给工程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国内很常见的三班倒赶工的工作方式,在国外基本不可能实现。

1.宗教因素

以沙特轻轨项目为例,轻轨有一段要在麦加城内施工,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对于非穆斯林人是关闭的,业主并不会因为麦加轻轨项目而破例。中铁建不得已委托劳务公司在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招募上千名穆斯林农民工送到麦加工地。上千名穆斯林工人的宗教习俗、生活和工作习惯极大提高了工程管理的难度,而且沙特当地缺乏专业的穆斯林工程师,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工程延期和人力支出成本攀升,加剧了项目的亏损。

2.中国企业不尊重当地居民的利益,引发冲突 在埃塞俄比亚,一家中国公司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料场用地时,挖过地界30多米,与村民发生冲突,200多名村民手持步枪、冲锋枪和棍棒,与中国员工发生了暴力冲突,将中方人员追赶到营地围困起来,最终造成十几名中国员工受伤。

九、在一些治安形势严峻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时常发生针对中国或其他外国企业的犯罪活动,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目前,非洲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的主要市场,但非洲国家的治安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不管是在经济发达的南非,还是持续动荡的北非地区,都时常发生针对中国企业或华人的犯罪行为。以中非合作的典范——安哥拉为例,自2015年10月以来,连续发生多起针对中国工人的绑架、抢劫事件,造成了多人伤亡和一定的财产损失(见专栏)。这仅仅是一个国家近期发生的案件,如果放眼非洲,肯定还有更多的类似案件。

总结此类治安案件频发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第一,这些治安犯罪事件主要发生在警察力量薄弱的郊区,城市治安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很多施工项目都集中在郊区或者野外,因此,很容易成为作案目标;第二,受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类似安哥拉这种资源出口依赖型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失业率上升,导致治安状况有所恶化;第三,中国海外企业安保工作滞后,首先,中国领保力量严重不足,在海外,中国一个领保人员需要负责20万人次的领保工作,而美国是1:5000,所以急需非政府机构提供安保服务予以填补,但中国安保市场发展缓慢,不能满足企业的相关需求。其次,国内法律规定,中国公民不能携带武器出境,而且在许多国家,外国安保公司持枪也需要当地政府审批,因此,中国安保在国外不能持枪,只能雇佣西方或者当地安保公司,可是,西方安保公司费用高昂,一般企业承受不起,而当地安保不负责任,一旦发生危险难以依赖。

第二篇: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一、经营风险识别:识别影响经营有效性和效率的潜在风险

1、经营风险识别程序、制度、责任、资源支持

2、明确经营目标:目标与战略一致性、目标之间逻辑关系、目标与环境关系

3、经营风险范围:

A、人力资源风险,包括招不到合格员工、培训不足、流动率高、人才不足、岗位能力过剩等。

B、产品设计风险,设计周期过慢、脱离工艺能力、脱离顾客需求、设计结构不合理、设计材料成本过高等。

C、采购风险,包括采购周期达不到生产要求、质量要求,采购成本过高等。

D、生产风险,包括效率过低、延迟交货期、成本过高等。

E、销售风险,包括客户流失、市场份额下额、营销过度、回款延期等。F、质量风险,包括客户退货、投诉、返工、报废、质量折让、产量过剩等。G、服务风险,包括客户投诉、承诺过度、营销过度、服务质量等。

H、财务风险,包括利率、汇率、资金使用率、投资回报率、资产周转率等

4、绩效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5、经营风险信息库

二、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

1、经营风险:由于产品销售与收款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及价格、信用政策等与目标要求不一致,或出现舞弊和差错。

2、客户资源

3、信用管理

4、计划管理

5、合同管理

6、对帐开票

7、折让、佣金

8、退货

1、业务费用订单受理与编制销售计划

市场信息

订单评审

2、审定销售方案和信用政策

销售政策

客户资源

信用管理

生产订单

6、签订销售合同

7、组织销售与收款

8、财务开票与记帐

9、销售折让或退货

10、盘点对账

清理、终止

三、采购与付款

1、经营风险: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物资及价格偏离目标要求,或出现舞弊和差错。

2、供应商管理

3、采购计划

4、采购价格

5、投标管理

6、发票、付款管理

7、质量、数量验收入库

四、生产进度控制

1、经营风险:交货期、成本控制

2、PMC3、材料库存

4、在制品库存

5、产成品控制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企业经营风险通常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的变化对行业、产品的影响(宏观经济调控及产业政策导向)

2,市场风险:是指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有无市场竞争力(技术、质量、服务、销售渠道及方式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应收应付款及现金流问题等)

4,法律风险:是因签定合同不慎,陷入合同陷阱,造成企业严重经济损失(违约、欺诈、知识产权侵害)

5,团队风险:是指核心团队问题及员工冲突、流失和知识管理等。建议: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经营风险。

每个企业都是在风险中经营的,相对而言,风险对小企业来说远远超过大企业。小企业虽然“船小好掉头”,但它由于“本小根基浅”,故只能“顺水”,不能“逆水”,不能左右风险的发生。从实际情况看来,小企业消化吸收亏损的能力十分有限。小企业经营会遇到什么风险?小企业更应了解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创业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在企业创业的初始时期容易发生。它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的所有经营风险之中最早到来;二是它有相当的隐蔽性,业主不易觉察或无暇顾及;三是它是小

企业其它经营风险的根源。这类风险尤其值得创业者防范。小企业容易出现的创业风险有:业主过分注意产品的研制、生产而忽视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如企业产权的明晰、管理体制的规范等;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透彻;对市场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对宏观行业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经营者缺乏全面管理的能力;没有建立必要的财务帐目;设备和技术选择不当;低估所需资金,忽视税务。

现金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损益表上利润的期末余额巨大,但实际上企业现金表中的期末数额却小到几乎为零甚至是负数。经营者以为,帐面上的利润就是现金,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这是因为赊销虽然也计入收益,但销售时并没有收到现金。另一方面,赊销增加了销售/存货的成本,但并没有立即支出现金。这种误解往往使企业的现金状况发生假象,经营者因而在企业扩张或新项目上马时忽视了对现金供需的平衡核算。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从日常经营活动看,只有提供足够的现金,企业才能正常运转。

没有充足的现金,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因而降低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信用等级,最终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资不抵债,走向破产。现金风险主要表现在:业主只对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感兴趣,而忽视了指标掩盖下的问题;过分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而忽视手中掌握的现金;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使企业的变现能力降低,导致资金沉淀;企业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相应的短、中、长期计划。

授权风险

许多成功的小企业,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业主或经理发现由他一个人唱“独角戏”管理企业全部业务的局面难以为继。此时就需要将部分管理工作授权其他人承担而由自己抓主要工作。一般认为,生产过程比较简单的企业,职工人数达25人以上便会产生这种需要。

如果生产工艺和销售职能较为复杂,即使职工人数达不到25人,仅靠经理和业主个人也难以有效地经营企业。授权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人员选择的不确定性;不能授权别人分担沉重的责任和繁杂的决策事务;存在心理障碍,授权者认为“只有我才能干好”,缺乏选拔和指导别人的能力;对下级缺乏信任感;业务发展,责任增加,但业主或经理用于经营管理企业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领导风险

当小企业发展到有职工150到250人的水平时,就会面临企业的领导风险。处于扩张趋势的企业一到这个阶段,经营者就需要一套新的管理体制和技巧。经营者应该放弃过去曾经为自己带来成功的老经验、老办法,重新学习现代管理知识。领导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仅业主或几个合伙人无法承担逐渐变大的企业的管理责任;不愿授权别人分工负责并建立一个管理班子;不采用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方式,一切靠自己的老办法;对具有领导才能的专门管理人才不能坚定不移地起用。

筹资风险

当企业经营达到一定阶段,原业主已无力继续提供所需资金。尤其是发展迅速的增长型企业,往往会面临资金不足的筹资风险。它们便会从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发起人增股;向公众招股或寻求无担保贷款;请金融机构认股或给予定期贷款;从租赁公司租赁设备等。问题在于每种获得资金的途径都是各有利弊,如果经营者不善于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便会陷入困境。

成就风险

有些小企业在度过了一段好时光后开始自满,过分自信,急于求成,企图来个“大跃进”,但没有做好跃进的准备。或者放弃了过去获得成绩的踏实作风,把精力和时间范在投机或其他事务上。许多事证明,这些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的企业经营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结果还是被成就风险所压垮。成就风险的主要表现:满足于眼前成就,开始注重个人享受,对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的下降不以为然;不注意新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原材料替代、新产品和消费者爱好的变化。

持续经营风险

随着时间的延续,企业的原管理者会逐渐衰老,年龄的增大,事务的繁忙,会使其越来越无法像当初那样胜任自己的工作。而当创办人或业主死亡、长期生病或丧失工作能力时,持续经营风险就会降临。此时出现三个问题,首先是由谁来照看企业的管理;其次是解决表决权或控制权的分散,推动统一的控制,尤其是家族制企业,家属间在企业一控制上的意见分歧,将为企业带来灾难。

最后一个问题是接班人要求获得其他所有者(股东)、职员、雇员的拥护和支持,还要获得金融机构、客户和供应商的信任。深谋远虑的企业所有者从企业一开始就能认识到迟早都会遇到这一问题。但是许多小企业所有者不愿考虑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出现的问题,而企业则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持续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在风险降临时没有准备好由谁来接替管理责任;二把手在企业里没有占有必要的股份;没有授权,缺少规划,过分自信;遗产税产生的债务。创业谋生

第三篇: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及对策

学 年 论 文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及对策

学 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摘要]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不仅是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建立现代跨国石油集团的重要途径。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竞争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对各种海外经营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应做好分析预测,采用有效的应变措施,规避和降低经营风险: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努力化解地缘政治风险;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海外经营风险以及发挥企业文化融合功能,营造国际化经营和谐氛围。

[关键词] 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对策

目录

引言......................................................1

1、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现状...................................1

1.1、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简要回顾.....................................1 1.1.1、探索起步阶段(1993—1997年)...............................1 1.1.2、稳步发展阶段.............................................1 1.1.3、快速扩张阶段(2006年至今)................................2

2、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存在的问题......................................2 2.1从投资地区来分析.............................................2 2.2从进入方式来分析.............................................2 2.3与国际石油大公司比较来分析...................................2

3、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的风险.................................2 3.1、地缘政治风险...............................................3 3.2、政策法律风险...................................................3 3.3、国际竞争风险................................................3 3.4文化管理风险.................................................4

4、石油企业应对海外经营风险的对策..............................4 4.1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努力化解地缘政治风险........................4 4.2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5 4.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海外经营风险............................5 4.4发挥企业文化融合功能,营造国际化经营的和谐氛围................6 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引言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对石油经营进行了大量投资。通过国际投资寻求海外石油资源,是中国未来石油战略的重要步骤。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科威特、卡塔尔、阿曼、摩洛哥、利比亚、尼日尔、挪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9个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外投资被列入其中。显而易见,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以及变化莫测的石油市场,海外石油经营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分析风险并构建相应的解决对策,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当务之急。

正文

1、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现状

1.1、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简要回顾

1.1.1、探索起步阶段(1993—1997年)

1993年3月5日,中国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这一阶段是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尝试和起步阶段,在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已牢牢控制富油区经营的国际资源市场环境中,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之路必定会充满艰辛。同时也应看到石油企业在探索中学习了跨国经营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1]。1.1.2、稳步发展阶段(1997—2006年)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经营好现有海外项目,进一步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规范海外项目和分支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为更大规模的扩张阶段的到来奠定基础。截至2005年底,中国石化共有海外项目40个,分布在非洲、中亚、中东、东

南亚、俄罗斯和美洲,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中石化海外工程项目开发和执行能力也得以显著提升,并逐步向大型化项目发展,海外市场扩展到26个国家,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在这一阶段,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参股或收购的方式获取海外石油资源,在国际石油资源竞争中越来越显示出积极主动的姿态。

1.1.3.快速扩张阶段(2006年至今)

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之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现在已进入规模快速扩张阶段。目前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支持力度,中国石油外交的作 用也在日益显现,再加上中国石油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决心,石油企业海外扩张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投资1000亿美元的伊朗亚达瓦兰合作项目是中石化2006年海外经营的重头戏。亚达瓦兰油田位于伊朗南部,据测蕴藏有1180亿桶原油和855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未开采油田,同时也被公认为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一旦合同正式签署,将大大巩固中石化在中东地区的地位。2008年11月17日,中石油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协议,这是中石油进入中美洲的第一个油气合作项目。这一协议的签署,对加强和巩固中哥两国的政治外交关系,促进中国石油集团在中美洲开展能源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近期,中海油和中石化收购美国MarathonOilCorp.所持安哥拉一油田股份的交易已接近达成协议,中方两公司已同意支付18亿美元。

2、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存在的问题

2.1从投资地区来分析

投资区位集中度过高,截止到2006年,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已达139个,其中中东占18%,非洲占27%,欧洲占15%,东南亚占22%,拉美占12%,其他地区占6%。不难看出接近60%处于政治敏感地区。2.2从进入方式来分析

大多是以股权并购的方式进入,整合风险加大。2.3与国际石油大公司比较来分析

中国石油企业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上游业务,对国际油价的依赖程度较高,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尽管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国际化经营,但与国际化大公司相比,在成本控制、经营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石油产品本身独有的差异性较少,因此,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会面临更多风险[2]。

3、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的风险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是指石油企业在其海外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不确

定因素影响或经营失误,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地缘政治风险

从地缘政治来看,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不稳定和矛盾最为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比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科威特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从石油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石油是导致冲突升级为战争的一个重要变量,将来围绕石油资源的国际争夺仍会存在。由于石油分布不均衡及民族

矛盾、宗教矛盾,中东、里海、北非这些富有石油的地区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3]。随着恐怖组织跨国化和恐怖活动全球化,以及中东、亚太等产油国成为恐怖分子滋生地,将使能源安全、尤其是能源设施和运输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而东道国政府经常性的更迭或重组,民族纠纷、宗教争端引发的武装冲突等政治环境的变更,往往给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2、政策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资源国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稳定、不健全或执行不规范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的风险。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业务活动发生在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又有各自的法律体系,这种多重司法管辖最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成倍增长。在通常情况下,当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与资源国的国家利益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石油收益最大化,资源国往往会动用外贸、财政、国际收支与汇率等政策手段,甚至不惜对法律法规进行更改,以限制中国石油公司的经营,剥夺石油利润[4]。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是各国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为此,中国石油企业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费用,这大大增加了经营成本。此外,除了受资源国法律调整的影响外,石油企业的海外经营有时还会受到国际法或第三国政策与法律的约束。中化国际曾经拟以5.6亿美元独资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在签署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时,中方没有意识到应该增加附加条款,以便用法律手段限制对方再提价,结果韩国仁川炼油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出要抬价至8.5亿美元,大大超出了中化国际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收购失败。

3.3、国际竞争风险

近年来国际竞争出现了干预主体的多元化特点,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石油公司、东道国利益集团等纷纷对中国的石油跨国经营进行干涉。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控制了世界约70%的石油资源。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的油气争夺尤为激烈[5]。此外,中国海外石油经营还受到国际石油公司和东道国石油公司的排挤。目前全球超过80%的优质油气资源的开采权已经落入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英美跨国石油公司之手,中国海外石油业务拓展中所能得到的是开采殆尽的地区、高风险或者战乱地区。国际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企业展开全面争夺,对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百般阻挠。除了跨国石油公司的挤压,东道国的石油公司常常通过游说政府、操纵舆论等非市场手段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进入。

3.4、文化管理风险

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与发达国家的石油跨国企业不同,中国石油企业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石油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等还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民族主义势力影响,很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中国石油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从而加大了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6]。

4、石油企业应对海外经营风险的对策

对各种海外经营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应做好分析预测,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规避和降低经营风险及其损失,以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1、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努力化解地缘政治风险

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中国的能源外交战略重点应着眼于亚洲地区。这一地区既是中国的近邻,又有地缘政治优势,而且,亚洲地区集中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应是中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7]。中国政府应及时提出亚洲石油输出国和进口国共同研究中长期亚洲能源国际合作的总体构想和基本框架,适时建立亚洲能源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带头发起

亚洲能源合作行动。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有1/2来自中东地区,1/4来自非洲,其他来自俄罗斯、中亚等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是保证中国石油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今后减少对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依赖,中国政府应积极尝试从中亚、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寻找新的石油资源。国际能源专家们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开展的一系列能源外交活动从整体上符合中国的能源策略,这些努力正在试图尽可能实现其利益多元化,以防止任何类似俄乌天然气之争的能源危机。

4.2、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要了解国内法律与相关条约,熟悉资源国有关石油企业经营方面的法律;要妥当设计中国石油海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石油海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该属于投资资源国的主权管辖范围,从控制法律风险和减少经济责任看,石油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形式无疑是最佳的方式[8]。严格遵守海外经营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并同当地政府和工商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障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业务的利益得到合法保障。其次,要加强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维权

意识,在资源国政府正式启用征用或国有化政策时,中国石油企业要寻求法律的保 护,以期维护其合法权力。如果在资源国无法得到合理结果,中国石油企业可以向国际仲裁法院等申请国际商事仲裁,也可以通过解决工业纠纷国际中心(ICSID)、国 际商会(ICC)和多边投资保证机构(MIGA)的仲裁,以解决与资源国之间的争议。再次,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始海外经营之前,要分析该资源国法律的效力和该国政府的态度,以保证利益能得到保护。加入双边投资协定和参与一些有声望的国际机构,可以保证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经营业务得到保护和公平的待遇。近年来许多国际石油公司已加入主要的国际投资公约,这种公约比依据资源国提供的协议更可靠,因为资源国的协议容易被单方面修改。

4.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海外经营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石油国际供给安全靠一国的努力难以实现,开展国际合作是最有效的措施。在解决国内石油需求方面,一味地主张与其他石油大国开展竞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因此,风险互担,降低成本才是中国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9]。中国石油企业可与有经验的国际大石油

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种方式既可以分散风险,获得利润,又可以学到国际大石油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培养锻炼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作业队伍,这也有利于积累海外项目的运作经验,扩大对外影响。这种相互依存和合作的关系,不仅保护了投、融资双方利益,也促进中国石油企业的有效经营,增强抵御竞争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的能力。

4.4、发挥企业文化融合功能,营造国际化经营的和谐氛围

“相互尊重、促进和谐”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融合原则。在海外经营中,外籍员工数量很多,如何使他们真正融入公司,成为公司的一员,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导中国员工形成雇员本地化和国际化是公司长远发展必由之路的共识,向员工传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分国籍,不分岗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严格招聘,甄选高素质人才,提升外籍员工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认同中国石油的企业文化理念;经常征求外籍员工意见,尊重外籍员工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关心外籍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增强外籍员工的归属感。在海外经营中应始终以尊重职工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应急预案,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文体活动,缓解员工长期在海外、远离亲人的孤寂和紧张情绪,创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5、结束语

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升高,石油安全问题日渐严峻,中国需致力于在海外寻找资源。海外经营本身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石油行业的海外经营,更具有高风险、高技术等特征。因此,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经营,仅仅依靠资金和低成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风险规避方面有充足的准备和高质量的运作。在竞争异常残酷的国际石油市场中,中国石油企业只有积极应对海外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努力提高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竟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继侠.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5):106.p7-8 [2]王进东.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2):81.[3]李岩,田泽.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若干风险及对策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7,23(30):4|7.[4]王妍婷.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12):13|14.[5]赵庆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与法律防范[J].新疆大学学报,2008(3):24.[6]马玲.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J].消费导刊,2008(6):58.[7]成金华,童生.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J].中国软科学,2006(4):30.[8]李萍.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67.[9]王成龙.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策略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42.[10]王妍婷.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12):13|14.[11]赵庆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与法律防范[J].新疆大学学报,2008(3):24.

第四篇: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及对策 文档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及对策

字数:3336字号:大 中 小

[摘要]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不仅是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建立现代跨国石油集团的重要途径。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竞争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对各种海外经营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应做好分析预测,采用有效的应变措施,规避和降低经营风险: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努力化解地缘政治风险;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海外经营风险以及发挥企业文化融合功能,营造国际化经营和谐氛围。

[关键词]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2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4-0001-(04)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对石油经营进行了大量投资。通过国际投资寻求海外石油资源,是中国未来石油战略的重要步骤。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科威特、卡塔尔、阿曼、摩洛哥、利比亚、尼日尔、挪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9个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外投资被列入其中。显而易见,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以及变化莫测的石油市场,海外石油经营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分析风险并构建相应的解决对策,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现状(一)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简要回顾1.探索起步阶段(1993—1997年)

1993年3月5日,中国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这一阶段是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尝试和起步阶段,在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已牢牢控制富油区经营的国际资源市场环境中,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之路必定会充满艰辛。同时也应看到石油企业在探索中学习了跨国经营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1]。

2.稳步发展阶段(1997—2006年)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经营好现有海外项目,进一步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规范海外项目和分支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为更大规模的扩张阶段的到来奠定基础。截至2005年底,中国石化共有海外项目40个,分布在非洲、中亚、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美洲,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中石化海外工程项目开发和执行能力也得以显著提升,并逐步向大型化项目发展,海外市场扩展到26个国家,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在这一阶段,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参股或收购的方式获取海外石油资源,在国际石油资源竞争中越来越显示出积极主动的姿态。

3.快速扩张阶段(2006年至今)

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之后,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现在已进入规模快速扩张阶段。目前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支持力度,中国石油外交的作用也在日益显现,再加上中国石油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决心,石油企业海外扩张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投资1000亿美元的伊朗亚达瓦兰合作项目是中石化2006年海外经营的重头戏。亚达瓦兰油田位于伊朗南部,据测蕴藏有1180亿桶原油和855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未开采油田,同

时也被公认为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一旦合同正式签署,将大大巩固中石化在中东地区的地位。2008年11月17日,中石油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资公司协议,这是中石油进入中美洲的第一个油气合作项目。这一协议的签署,对加强和巩固中哥两国的政治外交关系,促进中国石油集团在中美洲开展能源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近期,中海油和中石化收购美国MarathonOilCorp.所持安哥拉一油田股份的交易已接近达成协议,中方两公司已同意支付18亿美元。

(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呈现以下不足:一是从投资地区来看,投资区位集中度过高,截止到2006年,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已达139个,其中中东占18%,非洲占27%,欧洲占15%,东南亚占22%,拉美占12%,其他地区占6%。不难看出接近60%处于政治敏感地区。二是从进入方式来看,大多是以股权并购的方式进入,整合风险加大。三是与国际石油大公司比较来看,中国石油企业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上游业务,对国际油价的依赖程度较高,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尽管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国际化经营,但与国际化大公司相比,在成本控制、经营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石油产品本身独有的差异性较少,因此,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会面临更多风险[2]。

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的风险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风险是指石油企业在其海外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不确定因素影响或经营失误,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缘政治风险

从地缘政治来看,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不稳定和矛盾最为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多次发生战争,比如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科威特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从石油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石油是导致冲突升级为战争的一个重要变量,将来围绕石油资源的国际争夺仍会存在。由于石油分布不均衡及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中东、里海、北非这些富有石油的地区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3]。随着恐怖组织跨国化和恐怖活动全球化,以及中东、亚太等产油国成为恐怖分子滋生地,将使能源安全、尤其是能源设施和运输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而东道国政府经常性的更迭或重组,民族纠纷、宗教争端引发的武装冲突等政治环境的变更,往往给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政策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资源国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稳定、不健全或执行不规范给中国石油企业带来的风险。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业务活动发生在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又有各自的法律体系,这种多重司法管辖最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成倍增长。在通常情况下,当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与资源国的国家利益目标不一致时,为了使石油收益最大化,资源国往往会动用外贸、财政、国际收支与汇率等政策手段,甚至不惜对法律法规进行更改,以限制中国石油公司的经营,剥夺石油利润[4]。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制定了反托拉斯法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是各国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为此,中国石油企业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费用,这大大增加了经营成本。此外,除了受资源国法律调整的影响外,石油企业的海外经营有时还会受到国际法或第三国政策与法律的约束。中化国际曾经拟以5.6亿美元独资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在签署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时,中方没有意识到应该增加附加条款,以便用法律手

段限制对方再提价,结果韩国仁川炼油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出要抬价至8.5亿美元,大大超出了中化国际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收购失败。

(三)国际竞争风险

近年来国际竞争出现了干预主体的多元化特点,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石油公司、东道国利益集团等纷纷对中国的石油跨国经营进行干涉。美国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控制了世界约70%的石油资源。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等的油气争夺尤为激烈[5]。此外,中国海外石油经营还受到国际石油公司和东道国石油公司的排挤。目前全球超过80%的优质油气资源的开采权已经落入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英美跨国石油公司之手,中国海外石油业务拓展中所能得到的是开采殆尽的地区、高风险或者战乱地区。国际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企业展开全面争夺,对中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百般阻挠。除了跨国石油公司的挤压,东道国的石油公司常常通过游说政府、操纵舆论等非市场手段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进入。

(四)跨文化管理风险

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与发达国家的石油跨国企业不同,中国石油企业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石油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等还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民族主义势力影响,很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中国石油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从而加大了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6]。

三、石油企业应对海外经营风险的对策对各种海外经营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应做好分析预测,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规避和降低经营风险及其损失,以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努力化解地缘政治风险

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中国的能源外交战略重点应着眼于亚洲地区。这一地区既是中国的近邻,又有地缘政治优势,而且,亚洲地区集中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油气资源储藏,应是中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7]。中国政府应及时提出亚洲石油输出国和进口国共同研究中长期亚洲能源国际合作的总体构想和基本框架,适时建立亚洲能源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带头发起亚洲能源合作行动。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有1/2来自中东地区,1/4来自非洲,其他来自俄罗斯、中亚等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是保证中国石油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今后减少对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依赖,中国政府应积极尝试从中亚、俄罗斯、拉丁美洲和非洲寻找新的石油资源。国际能源专家们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开展的一系列能源外交活动从整体上符合中国的能源策略,这些努力正在试图尽可能实现其利益多元化,以防止任何类似俄乌天然气之争的能源危机。

(二)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要了解国内法律与相关条约,熟悉资源国有关石油企业经营方面的法律;要妥当设计中国石油海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国石油海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应该属于投资资源

国的主权管辖范围,从控制法律风险和减少经济责任看,石油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形式无疑是最佳的方式[8]。严格遵守海外经营业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并同当地政府和工商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障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业务的利益得到合法保障。其次,要加强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维权意识,在资源国政府正式启用征用或国有化政策时,中国石油企业要寻求法律的保护,以期维护其合法权力。如果在资源国无法得到合理结果,中国石油企业可以向国际仲裁法院等申请国际商事仲裁,也可以通过解决工业纠纷国际中心(ICSID)、国际商会(ICC)和多边投资保证机构(MIGA)的仲裁,以解决与资源国之间的争议。再次,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始海外经营之前,要分析该资源国法律的效力和该国政府的态度,以保证利益能得到保护。加入双边投资协定和参与一些有声望的国际机构,可以保证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经营业务得到保护和公平的待遇。近年来许多国际石油公司已加入主要的国际投资公约,这种公约比依据资源国提供的协议更可靠,因为资源国的协议容易被单方面修改。

(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御海外经营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石油国际供给安全靠一国的努力难以实现,开展国际合作是最有效的措施。在解决国内石油需求方面,一味地主张与其他石油大国开展竞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因此,风险互担,降低成本才是中国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

[9]。中国石油企业可与有经验的国际大石油公司联合投标或组队施工,这种方式既可以分散风险,获得利润,又可以学到国际大石油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培养锻炼自己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作业队伍,这也有利于积累海外项目的运作经验,扩大对外影响。这种相互依存和合作的关系,不仅保护了投、融资双方利益,也促进中国石油企业的有效经营,增强抵御竞争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发挥企业文化融合功能,营造国际化经营的和谐氛围

“相互尊重、促进和谐”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融合原则。在海外经营中,外籍员工数量很多,如何使他们真正融入公司,成为公司的一员,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导中国员工形成雇员本地化和国际化是公司长远发展必由之路的共识,向员工传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分国籍,不分岗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严格招聘,甄选高素质人才,提升外籍员工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认同中国石油的企业文化理念;经常征求外籍员工意见,尊重外籍员工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关心外籍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增强外籍员工的归属感。在海外经营中应始终以尊重职工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应急预案,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文体活动,缓解员工长期在海外、远离亲人的孤寂和紧张情绪,创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升高,石油安全问题日渐严峻,中国需致力于在海外寻找资源。海外经营本身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石油行业的海外经营,更具有高风险、高技术等特征。因此,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经营,仅仅依靠资金和低成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风险规避方面有充足的准备和高质量的运作。在竞争异常残酷的国际石油市场中,中国石油企业只有积极应对海外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努力提高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继侠.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5):106.

[2]王进东.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2):81.

[3]李岩,田泽.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若干风险及对策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23(30):4|7.

[4]王妍婷.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6(12):13|14.

[5]赵庆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治风险与法律防范[J].新疆大学学报,2008(3):24.

[6]马玲.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J].消费导刊,2008(6):58.

[7]成金华,童生.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J].中国软科学,2006(4):30.

[8]李萍.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风险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67.

[9]王成龙.我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策略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42.

[责任编辑:张岩林]

第五篇: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例分析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纠纷

原告:中国建筑公司 被告:美国集团公司

1993年3月5日,中国建筑公司通过招投标获得美国集团公司高级商务楼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权。1993年4月12日双方在美国签订一份《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合同约定:

1、商务楼工程的设计、施工全部由中国建筑工司承包负责,承包人保证工程质量达到美国建筑工程质量要求。

2、美国集团公司作为发包人保证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逾期付款承担每日10万美元罚金并工期顺延。

3、发包人承担建筑材料、机器设备的购买,1993年5月28日前交舆承包人,逾期承担每日10万美元的罚金.。

4、建筑施工期为1993年6月1日至1995年5月30日,逾期竣工承担每日罚金10万美元。

5、工程总造价为4100万美元,1993年6月1日前先支付30%预付款,1994年6月30日前再支付30%,验收合格后10日内付清余下40%。

6、争议解决,按诉讼方式在美国法院起诉,适用美国实体法和程序法。合同履行过程中,发包人提供的建筑材料、机器设备未能按期交于承包人,导致承包人无法按期施工,要求追究发包人逾期交货的责任.。发包人告知:其在英国某公司购买的建筑材料、机器设备,已收到卖方的装船通知,到港时间为1993年5月26日,价格条件是CIF(洛杉矶)。提单等单据也寄送至美国集团公司所在地的信用证开出行,现迟迟未收到货物,其也不明原因。发包人最终收到货物的时间在1993年8月14日,拖延工期76天。承包人要求发包人承担逾期提供建筑材料、机器设备的责任并工期予以顺延。发包人不同意,理由是海上运输遭遇大风暴,货物迟到属不可抗力,英国卖方不承担责任,运输方也不承担责任,当然其作为买方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最后,承包人虽经努力施工,工期伦拖延30天,于 1995年6月30日竣工。工期质量得到发包人验收认可,但在结算工程款时发包人要求扣除30天逾期罚金300万美元。承包人提出异议,双方发生争执。

中国建筑公司依据合同约定诉讼至美国法院,美国法院根据其法律规定判决发包人胜诉,中国建筑公司应支付罚金300万美元。

评析:(经验教训)

中国建筑公司在本案败诉的关键,就是《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中未界定美国集团公司供货的不可抗力内容。

首先:中国建筑公司明明迟于合同约定收到美国集团公司的供货,不能按期施工,工期却得不到顺延,最终承担逾期30天罚款300万美元的赔偿,教训可谓深刻。

不可抗力,是建筑工程合同条款的内容。联系本案不可抗力的免责,应在合同中明确界定当事人的具体行为。发包人供货遭遇不可抗力,承包人也应为此免除相应责任,有权要求工期顺延。

其次:涉外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工程逾期的罚金是重要条款,尽量要求延长准备工期,明确工期计算日期为正式开工之日。

另外:若单项工程较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尽量争取单项工程的峻工验收,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逾期罚金也应扣除单项工程已完工部分内容。

还有:涉外合同中争议解决应争取仲裁,尽量选择苏黎士仲裁院或斯德哥尔摩仲裁院,这样裁决的结果比较公正。选择诉讼解决,难免受所在国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影响,案件的审理对方可能遭受不公正待遇。

下载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基于风险案例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基于风险案例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例分析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纠纷 原告:中国建筑公司 被告:美国集团公司 1993年3月5日,中国建筑公司通过招投标获得美国集团公司高级商务楼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权。1993年4月12日双方在美......

    企业工程审计案例分析

    企业工程审计案例分析 某建设工程项目,属于企业自筹资金。 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标文件中要求,该项报价方式为工程量清单方式,其清单工程量和清单子目需要投标单位在约定时间内核实......

    国际工程承包案例

    国际工程承包案例 《案例1》:某工程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承包商报价时业主仅给了初步设计文件,没有详图。同时由于做标期较短,承包商没有时间细算。承包商就按经验匡算了一下,估计......

    浅谈海外工程总承包(epc)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海外工程总承包(EPC)管理 浅谈海外工程总承包(EPC)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逐......

    土地承包案例分析(★)

    土地承包案例分析 案例1:自行换地无效 裁决恢复返还 日前,江苏省丰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依法对石淑华与张爱金等8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作出双方将互换的......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分析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的水平在逐步地提高,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步......

    国际工程总承包案例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甲在某市老城区参与旧城改造建设,投资3亿元,修建1个四星级酒店,2座高档写字楼,6栋宿舍楼,建筑周期为20个月,该项目进行了公开招标,某建筑工程总公司乙中标,甲与乙签......

    中国人寿在海外上市案例

    中国人寿在海外上市案例 2002年12月重组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2003年6月,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股份公司)组建,2003年4月正式启动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