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海外商品市场分析
网络购物交易规模
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7735.6亿元,较2010年增长67.8%。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2.9%增至2011年的4.3%,2012年这一比重将突破5%。B2C交易规模达1791.1亿元,占中国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的比重为23.2%,较2010年的13.7%增长了9.5个百分点,占比增长近一 倍;B2C市场中平台式B2C交易规模为955亿元,占B2C市场交易规模的比重为53.3%,已经超过自主销售式B2C,并且平台式B2C将继续保持高 增速增长。“服装、鞋帽、箱包类”占比居首,市场份额为26.5%,排名其次的是“3C及家电类”,占比为24.2%。与2010年相比,服装、鞋帽、箱包类份额上升3.7个百分点,3C及家电类份额上升7.5个百分点,各品类中3C及家电类增速显著。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1.6%。
海外代购市场交易规模
近年来,中国海外代购市场增长速度远高于网上零售市场整体发展速度。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较09年涨幅达140%;估计2011年这一规模仍将将翻倍增长,达到241亿元。(因为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还没有发表,目前只有去年上半年的统计,所以全年规模只是个估计值,但相差不会太大)
随着之前欧元汇率不稳定,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不断诱使人们瞄准境外物,但一方面随着中国海关总署政策方面变化(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43号(关于调整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管理措施有关事宜)个人邮寄进境物品,海关依法征收进口税,但应征进口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由私人或抱团代购形式受到部分打击,海关关税增加了代购成本,但根据我个人了解成本增加并不大,首先快递方式产品都是抽检,就算快递单明确填写USD200海关90%也不会征税,但是电子产品特别是流行的电子产品几率就会非常高,比如iphone4s和ipad;另一方面代购所引发的价格、产品品质、退换货服务等风险问题仍有待解决。因此,代购环境未成熟,瓶颈众多,市场虽诱人但刚刚进入该领域者将需要投入不菲的成本。
海外代购前十大品类
在众多的海外代购产品中,我根据搜索引擎搜索量+淘宝海外销售量+搜索bid价格分析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十大品类分别为:化妆品、服装、箱包类、鞋帽类、奶粉、电子产品、高档手表饰品、食品、个人运动器材、海外特产。在税率上,占海外代购首位的化妆品要征收50%的进口税,代购热门的数码产品、手表类征收30%的进口税,金银首饰及文化用品等商品征收的税率最低,也要10%。但实际操作中这些关税都是没有缴纳的,一般代购都是从国外发到香港,然后香港快递进关,几乎全部免税。
目前,代购行业受政策影响,价格不断上涨。以代购美国商品为例:商品代购总费用=美国商品价格(网站明码标价)+美国国内运费(网站明码标 价)+美国
国内消费税(最高为商品售价的9%)+代购服务费(美国网站收费(商品价格+美国国内运费+消费税)* 10%)+国际运费(商品和包装的合计磅重*5美金)+海关关税。
可见,代购所带来的额外费用已经较为厚重,如外加高门槛的海关关税,经营代购者可获的利润空间将大幅缩减;对消费者而言,虽价格上涨,但因青睐境外品牌、高质量、多品类等因素,其对代购的热情仍持续上升。如代购奶粉并非价格因素,而是国内奶粉市场整体阴影重重,消费者对奶粉的质量产生疑问,使海外品牌奶粉的高品质形象倍增。
2011年中国服装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达到1455亿元,其中C2C服装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为1149亿元,占比79.0%;B2C 服装网络购物市场规模为306亿元,占比21.0%。这里说的服装定义为男装女装童装配饰和首饰,不包括箱包和鞋子。
从总体上看,2011年服装网络购物市场规模比2010年增长了61.1%,这表明电子商务日益成为重要的服装销售渠道。从市场份额来看,虽然C2C仍旧占据了服装网络购物市场的大多数份额,但B2C市场的份额较2010年上升7.4%,这显示了B2C服装网购正逐渐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主要代购产品来自美国、欧洲、香港、日本和韩国。
京东原来是以3C产品为主,但是2011年京东商城服装交易额达12亿元,跃居国内B2C服装网购第三位,市场份额达3.9%。2010年京东商城的服装交易额为2.33亿元,占据B2C服装网购1.9%的市场份额,2011年京东商城服装销售增长明显,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11%;而市场份额也上涨了一倍以上,京东商城过去两年以日用百货为代表的非3C业务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3C业务,2011年京东商城非3C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了整体的20%。今年根据财务预测整个非3C的日用百货的交易额占到整个平台的30%左右,估计在3年之内京东的3C和非3C将各占50%。
在凡客的上市申报材料里,2011财年,一张凡客的订单,构成大致如下:商品价格108元,产品成本71.5元,物流成本 14.5元;分摊到其中的营销成本26元,其它运营成本23元。就在2011年,凡客的总订单数为1797.6万,而每一张这样的订单,给凡客带来了约 27元的净亏损。
关于不成熟的代购目前的一些问题
目前的海外代购,无论是个人代购还是公司代购,都分为两类,即现货代购和非现货代购。现货代购的卖家已经有囤货,并且已对产品明码标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此类代购过程简单、周期短、下订单之后只需等待物流递送就即可,而且不必担心商品缺货。而非现货代购,是代购者手中没有商品,需根据 买家的订单采购,流程相对复杂,周期也长,多数需要两周以上,其间所涉及到的费用也不仅是商品的价格和税费。最终的价格至少包括商品原价、当地境内运费、当
地税费、代购服务费、国际运费、中国海关关税。此外海外代购还要考虑汇率的波动,因此价格风险很难控制。
为了避税,商家往往要将货品标签取掉,更不会携带货品小票入境。所以,通过代购渠道买到的商品一般拿不到正规票据,导致以仿制品充当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即使是真品,质量及后期服务也很难得到保障。
海外代购买卖行为发生在海外,而对最终消费者的损害发生在国内,消费者若想直接向海外零售商索赔,在法律适用上可能会产生冲突。
第二篇:中国公司海外上市优劣势分析
中国公司海外上市优劣势分析
本文来自代写毕业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摘要:海外上市,是指国内企业利用自己的名义向境外投资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并且该证券在境外公开的证券交易场所流通转让。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交流与创新推动了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在国际证券市场的上市不仅为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而且促进了企业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有200多家企业走出去,在香港、纽约、伦敦等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融资总额达上千亿元人民币。
关键词:海外上市 优势 劣势1 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成因在讨论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优劣势之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国内公司海外上市的原因。国内公司之所以前赴后继海外上市,是出于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选择,也是国内资本市场缺陷下的现实选择。促使国内公司海外上市的原因主要有国内、国际和企业自身利益等方面。
1.1 国内融资环境不尽人意 首先,国内资本市场在融资规模上与海外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且对企业再融资设置了多个行政审批程序。而海外融资门槛相对较低,并且只要企业有足够好的业绩预期,就可以随时增发新股。其次,国内上市融资从最初的股份制改造直至最终发行,至少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且最终能否上市的不确定因素特别多。而海外上市一般采取备案制,程序较为简洁和透明,周期相对较短。再次,国内欠缺许多资本市场应有的机制和功能,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不到位且多数投资者不够成熟和理性。另外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的鼓励(例如为内地企业垫付一部分上市费用,鼓励企业海外上市,树立政绩)。
1.2 国际资本市场的吸引与强势宣传 首先,海外市场制度比较完善,且程序透明、手续便利、发审时间短。其次,既有标准较高的主板市场,又有门槛较低的创业板市场,还有融资便利的场外市场,利于各类企业上市。再次,海外市场服务意识较强。为吸引我国企业到海外上市,海外交易所纷纷加强宣传和服务,降低准入门槛。同时,令战略投资者满意的退出机制也是海外市场的一大优势。
1.3 企业海外上市潜在的优厚利益回报 具体表现在:①及时获得融资支持,解决最迫切的资金“资金短缺”问题,避免国内上市过程中辅导、审批、排队等诸多繁琐的程序和由此带来的时间成本。②转换公司治理机制,树立国际品牌形象,得到国际认可。③利用全流通市场,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提升公司高管人员和大股东利益。④国内企业可以通过海外上市,避免税收麻烦。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方式2.1 直接上市。即直接以国内公司的名义向国外证券主管部门申请发行的登记注册,并发行股票或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即通常所说的H股、N股、S股等,然后向当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交易。通常海外直接上市都是采用IPO方式进行,程序较为复杂。
2.2 间接上市。即国内企业海外注册公司,海外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取得国内资产的控股权,然后将海外公司拿到海外交易所上市。这种上市方法是在缺乏条件下的一种变通方法。这种借助海外公司上市的变通方法,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已经有了多种方式,主要有买壳上市、分拆上市、控股公司上市、合资公司上市、附属公司上市等模式。其本质都是通过将国内资产注入壳公司的方式,达到国内资产上市的目的,壳公司可以是已上市公司,也可以是拟上市公司。国内公司海外上市的优势和劣势面对国内公司不断高涨的海外上市热情,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是优劣势并存的,我们既不能一味的鼓励,也不应因噎废食,而应该对其优劣势进行客观的分析。
3.1 国内公司海外上市的优势3.1.1 海外上市可以建立便捷、有效的融资平台。对于国内诸多有产品、有实力但却缺乏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资金而寻求出路的企业,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融资是一个长期以来的难题。加上国内的资本市场容量有限,企业家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是理所当然的。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成熟,资金供给充足,相关法制成熟,监管完善,手续相对便捷,并且各交易所勇于创新,适应市场的要求开发出针对不同企业不同要求的上市相关产品。
3.1.2 有助于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海外上市接受更高层次投资者和更规范的国际市场监督,对企业自身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国外资本市场对企业上市以后持续的信息披露要求比较高,上市是融资的开始而非结束,按时真实地披露信息,维持与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长期良好的关系对于再次融资从而实现长期发展非常重要。同时,要想使上市成为持续的融资渠道,公司对自身管理和资金运用乃至发展规划的要求必然要提高到一个较高档次。十余年海外上市的实践,也培育了一批熟悉国际资本市场的人才。
3.1.3 提升公司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公司因在海外上市往往赢得声望,并加入了国内和国际大公司的行列。新闻媒体对海外上市的公司也通常予以高度关注,这必然带动起公众对上市公司财务表现和股票的广泛持久的兴趣。同时,可以带来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可以通过吸引高质量的投资者来提高企业本身的信誉度。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和来自各方面的合作机会完全有可能成为促进企业走向长期大规模发展的契机。
3.1.4 方便建立员工激励体系。在海外上市后,为了培养员工视企业为家庭的意识和吸引更多人才,企业可以设立股票期权,低成本地建立员工激励体系,有助于吸引外部经理人才和技术专业人才。
3.1.5 避开国内市场的隐形成本。企业发行上市的成本包括直接支付的经济成本和间接的隐形成本国内上市存在的隐性成本包括上市过程的不确定性、持续时间长,持续融资难度大等等。在一个不发达的证券市场中,大量隐形成本的存在使企业的实际成本高于名义成本,这也促使企业到境外上市。
3.1.6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内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可以学习到国外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对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国际竞争力大有裨益。
3.1.7 拥有令战略投资者满意的退出机制。海外市场没有法人股和流通股之分,战略投资者待法定的禁售期满以后,就随时可以以较高溢价的市场价格出售自己拥有的股权。
3.2 国内公司海外上市的劣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充分肯定海外上市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效应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海外上市的劣势。
3.2.1 海外上市成本相对较高。海外上市成本包括融资成本和制度成本两个方面,融资成本是企业首次融资的花费,制度成本是企业每年维持上市所需的费用。上市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上市地点、上市方式、筹资规模、市场情况和中介机构。一般来讲,国内市场的IPO成本和制度成本都远低于海外市场,反向收购成本则高于海外市场。由此看来,我国企业要想在海外上市,如何控制成本规模,更合理地运用资金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2.2 得到市场的认同更为困难。国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上市的标准虽然较低,但企业能否达到上市目的,仍然要取决于投资者的认同。第一关是承销机构的认可,即便是进入创业板以至于要求更低的OTCBB(由全美证券商协会监管的一个非交易所性质的交易市场),承销机构也需要企业具备很有吸引力的经营状况;第二关则是企业要处在所处行业的前几位,企业股权结构清晰,主营业务突出,年销售收入必须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净利润在850万元人民币以上,同时销售额和净利润能够保持15%~20%的年增长率。
第三篇: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已经变成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消费所占的比重。对广大游客来说,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购物,游览过程中选购一些当地的传统工艺品作为纪念,是一种旅游的乐趣。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商品的销售是赚取外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已成为衡量当地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产业是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能否最大限度开发旅游商品市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发达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国旅游产业将持续带动旅游商品市场上升,运作管理成为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瓶颈。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在这20多年里,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入境、国内、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的大量推出,成为延续旅游效应的必然,所以,旅游商品也就成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满足人们休闲和消遣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40%~60%。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旅游商品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这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发展旅游商品成为国家和地区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现状
1.旅游商品资源丰富
我国乃泱泱大国,不仅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品种繁多、技艺精湛的各种传统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土特产品及各种物产。其中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非常丰富。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类、旅游食品类、土特产品类等。种类繁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和土特产品等,历来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喜爱,为我国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2.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小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一直徘徊不前,这与我国旅游业快速的发展步伐不相适应。而且我国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状况不仅与我国旅游发展总体水平极不相称,也与我国所拥有的丰富的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量极不相称。
3.我国旅游商品的特色不明显
虽然我国可供开发和生产旅游商品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国旅游商品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一些传统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包装粗糙,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并且各地景区、景点销售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商品结构雷同。如椰壳工艺品、小工艺品等,在其他地方、景区内都有销售,体现不出当地特色、景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纪念性、实用性不足,因而难以获得旅游者的认同。目前各省在旅游商品销售方面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具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销售方面占有较强的优势;反之,在哪里都能买到,特色性不强的商品则在销售方面比较困难.。旅游商品的特色可以从它所属的景点特色、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等多方面进行反映。
4.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网络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商品的销售,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一是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商品零售商在景区、景点内或附近的购物区设点销售;二是在旅游集散地设有零散的旅游商品购物商店或专营柜台销售旅游商品;三是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自行设置的销售点销售本企业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旅游商品网络尚未形成,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
二、我国旅游商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商品发展尚未走上正轨,缺乏正确引导
我国目前的旅游商品主要由一些小企业生产,这些小企业对旅游商品生产的管理和销售网络的布局还处于模糊状态,旅游局都难以实际履行协调管理的职能。所以,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正因为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旅游商品开发缺少发展规划的正确引导。
2.重景区轻旅游商品,思想存在偏差
目前因为我国旅游景区大产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很多景区负责人还停留在对旅游业最肤浅的认识上,以为搞旅游就是加大对门票的销售,靠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旅游业收入。在我国的旅游业六大要素所产生的效益结构中,主要收入结构仍然是门票、餐饮、住宿,特别是对景区的门票收入依赖性很大,而游客在旅游景区内的消费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常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宾馆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旅游商品的开发一直没有列入旅游业重要内容来研究落实,这将导致旅游业结构中各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不能形成相互协调、平衡发展的旅游产业链,无疑会影响我市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我国旅游商品缺乏少创新,单调
当今这个时代,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旅游商品来说更是如此。旅游商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创新,只有刻意求新,才能在商品市场上长盛不衰。
三、我国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策略
1.旅游商品应反映出其所属景点的特色、地方的特色、民族的特色
旅游景点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由于旅游景点所表现出的在白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种吸引力,使得旅游景点一直是在旅游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旅游者到了旅游景点参观后,希望留下景点所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以及到此地参观游览后的一些纪念,在各地的调查中也显示和旅游景点特色结合比较紧密的旅游纪念品是目前在景区比较旺销的商品.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旅游者的旅游日的之一就是为了了解各地的地方文化、风俗以及地方特产。因此各地的特色文化、特色商品、特色饮食通过加工和包装,同样的也可以成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商品.在旅游者的旅游六大要素中“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尤其是在中市流传的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旅游者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已经成为旅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的一种乐趣。同时很多旅游者除了希望在当地品尝美食外,也希望把各地的特色美食带问家,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的独有风情以及生活习俗由于与汉族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旅游者而言,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以及购买其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是在旅游活动中非常典型的旅游行为.2.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
我们要转变观念,提升对旅游商品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发展旅游商品生产,扩大旅游商品销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增加旅游业的收入、获取经济效益,使旅游产业的各构成要素能够协调平衡发展,从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3.完善市场机制,顺畅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一手抓产品,一手抓销售”是我们在旅游商品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旅游商品工作能不能做好,销售这个环节也非常关键。不光要有好的商品,同时也必须为商品的流通创造良好的销售渠道。只有抓好销售这一环节,使旅游商品货畅其流,才能充分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要。为此,必须克服商品销售上的“两多两少”:旅游商品市场中一般性的、全国哪里都能买到的商品多;一些景点景区销售粗制滥造的、无地方特色、无景点特色的旅游商品多。在市级、地区级商业中心,旅游商品的专营店和专营柜台少;在景点景区中的商店和摊点,销售与景点特色有关联的旅游商品少。
4.政府的宏观指导是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重要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在政策方面的倾斜,这是旅游业包括旅游商品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现在我国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特点,要鼓励这些企业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无论是从政府的角度也好,还是旅游经营企业的角度也好,重视和开发旅游商品这一环节,必将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旅游商品企业的发展,对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地方的税收以及本地经济的发展都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总结日前我国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的一些经验作为借鉴,当然更应该意识到的是我们日前在旅游商品这一环节和国外旅游业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树立新的观念,改进现有的经营模式,开发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教学总结
《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教学总结
刘天祥
《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是笔者多年来在商品流通领域进行理论探索的总结,于2001年开设出的一门特色课程。
作为地方高等商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中小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商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将学院的办学定位落实于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商品流通领域进行理论探索,瞄准人才市场对商业人才的需求,尝试着通过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沿着“个人在专业前沿潜心调研——全院性任选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课”这样一个思路,开出了这样一门商科特色课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认真学习、虚心求教
一是赴同类高校参观取经。三年中,先后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南京经济学院、云南财贸学院、兰州商学院、山西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河北财经学院、扬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学习他们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向有关专家求教,学习其在商科专业教育的认识与经验,反复启迪自己。二是到工商企业进行调查,三年中,走访了湖南商业集团总公司、湖南金键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0多家商业企业,采集了较多的商品市场建设与发展信息;三是借用因特网这一阵地,利用google搜索下载了有关“商品市场”的大量的专题教学参考资料,利用网上下载、图书馆查找、平时收集的方式,收集到300多张图形与文稿,一一进行扫描,作为课件建设的素材;经常登录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网站,学习人家的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为课程教学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个人在专业前沿潜心调研
1、几年中,我在课程所涉及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运行机制”、“市场宏观调控”、“商品市场培育”、“商业市场管理”等专题教学中,累计撰写了80篇学术论文,全部发表在省级或者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1个,省级科研课题3个。在专业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不仅使教师自己的视野大大开阔,知识面大有扩展,为搞好课堂教学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也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方法与提升专业素质的导向。
2、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成果、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我在国内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农村商品市场培育问题,第一个申请了国家级社科基金课题——闲置商品市场启动问题研究,多年的研究中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我便在课堂教学中既讲述前人的论述,也介绍任课教师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观点。这样,讲述教材观点时也介绍任课教师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缩短了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课程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专业分析与专业创新的能力 课程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1、训练学生学习从国民经济运行全局的角度来分析与思考《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一是反复提醒学生:《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虽然属于应用经济学类的课程,但其根源是经济学,学好经济学课程是学习《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的基础;二是在主要知识点的教学中,始终训练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先前学过的各门经济学的课程,从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角度来审视商品流通与商品市场均衡问题,始终训练学生从宏、微观经济学中找流通、市场问题的理论渊源;以培养学生较开阔的视野。
2、训练学生对于商品流通与商品市场的实证分析能力。一是注意训练学生养成实证分析意识。课程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国内商品流通与商业经营将产生何种影响?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国内商品流通与商业经营将产生何种影响?随后向同学讲解,建立一个实证分析导向,尔后布置类似作业,让学生在做练习之中体会实证分析方法。二是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大量统计数据与典型案例来论证观点、分析思考。本课程组教师在《中国商品市场运行概论》课程教学中,大量采用《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中国商业年鉴》中的最新统计数据来说明观点,并训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归纳与提升出学术观点;告诉学生不能先杜撰一个观点,然后找一些数据来勉强佐证;训练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如何围绕选定的专题系统地收集、整理数据资料,从哪里去收集与整理资料。这样,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又给了学生研究、分析专业问题的示范,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也受到了较好的训练。
3、在课程学习中,我经常安排学生就课程教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撰写小论文与小调查报告,让学生独立完成。训练学生的综合思考与独立创新能力。学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独立思考,就需要绘合运用以前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经常这样训练,不仅会实现能力提升,也会启发教师进一步研究专业问题。
4、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培养大胆创新精神。教师先将课程知识框架、重要背景资料以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数据制作成胶片,通过电教手段展示给学生,既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活跃了课堂教学,还压缩了板书用时。在此基础上,(1)允许鼓励学生当堂提问。对所提问题,或者是教师当堂回答,或者是请另外的同学回答,老师最后补充,以创造一种探讨气氛;(2)每讲完一个重要的问题,便安排一 定时间给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中能实现相互启发,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提高,也活跃了课堂。(3)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回答的,要求教师课后去研究,下一次上课一定回答此问题,并以此形成教学相长。
5、安排学生大剂量地阅读课外专业读物,上网查阅专业信息。通过大剂量的阅读来积累专业知识,以此来感受专业文化,形成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一是教师课堂教学段落结束时,布置较多的参考读物,引导学生读书(详见集体备课教案);对于专业学生,则布置专业阅读参考书目表,让学生在一个明确的读书目标(详见专业读书目录);二是我个人制作了《商品市场运行分析》课程网页(http://jjxx.hnbc.com.cn/jjx/ss/index.asp),课程网设有教材简介、教学大纲、经济文献、主讲教师、参考试卷、教学辅导、课程习题、教学课件、网络资源、课程总结、文章导读、留言互动等12个栏目。通过网页发布较多的专业信息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大量读书;三是在课程考试中从指定的参考书目中出一点试题,以引导学生较大剂量地积累知识,提升素质。
7、积极组织课堂外与实践性教学,在课堂外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中增长学生的专业能力。每一个学期上课时,我都尽可能地组织现场教学,或亲自带队参观,或安排学生自己到长沙市的有影响的商品市场参观。先后组织学生多次参观长沙红星大市场、高桥大市场、全国糖酒食品交易会,让学生感受商品交易专业运作的气息,在课堂外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中增长学生的专业能力,领悟专业品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几年努力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我作为学院产业经济学科方向的责任教授,在学院暂时还没有安排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独自开出、建设了一门新课程——《商品市场运行分析》:撰写了课程教学课件;收集课程教学资料;独自编写了教学大纲,撰写了课程教案,共计10万字并免费让学生共享;走出了一条教师个人在“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科研与教学相互推动”的良性模式。也为学院的课程建设树立了一个模式。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院所开的专业课程中,本课程课堂纪律好。普遍反映课堂气氛活跃,讲课思路开阔。
3、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的长进。从对已经毕业的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的追踪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这门课程给出的商业意识、商品市场流程的知识是实践中最需要的专业知识点,用人单位的总体评价是学生的心态稳、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好使用。
2005-3-27
第五篇:中国海外救援机制
建议构建海外中国公民跨国救援机制
2011-05-01 中央统战部网
九三学社浙江省特邀信息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桂芬,九三学社浙江省社科支社主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陈六一说,海外中国公民广义上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外地区的、具有中国国籍和护照的中国公民。今年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以华人为目标的暴力犯罪呈急速上升趋势,海外中国公民遭受伤害、致命案件屡屡发生。本月,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受劫持事件再一次敲响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问题的警钟。无论香港还是大陆,人们的强烈反应远超出一般劫持事件,除了对绑匪凶残的愤怒外,更多地是对菲律宾警察处置能力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实际上乃是我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矛盾。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应该具有跨国救援本国公民的风范、能力和实际行动,构建起跨国救援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做的较好的是在异国发生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如年初从海地撤侨、6月份从吉尔吉斯坦撤侨,都有效保障了中国普通国民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的赞誉。在此方面中国无疑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令人鼓舞。但是,除了重大灾难和动荡外,危及中国普通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目前尚未见成熟的应对体系。
一、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相关法律规则缺失或不完善
1、外交保护和领事保护的有限性。中国政府对具有中国籍的海外中国公民拥有属人管辖权,可以对其提供领事或外交保护,但通常需满足以下法定条件:该海外中国公民持续地保有中国国籍,用尽了当地的司法救济,其合法权益受到了当地国家非法侵害等。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外交保护需结合具体案件性质和进展综合判断。中国政府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可以拒绝或主动对海外中国公民进行外交保护。除外交保护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实施的是领事保护。领事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等双边多边协定和有关国际公约;二是国内法,包括《国籍法》、《继承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海商法》等。目前,这种领事保护本身是有限度的,因为使领馆在驻在国没有行政权力,更无司法权力,不能使用强制手段,也不能干涉他国司法主权。
2、中外领事关系的不对等性。中国在外国设立的领事机构共有65个,同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互免签证协定共有140多个,但一些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所在国并没有和中国签订领事条约。据司法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2009年1月,只有61个国家与中国缔结了《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引渡条约》,其中尚有部份未生效。由于目前各国跨国救援的双边协议并不是很多,而我国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因此,遇到针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突发事件,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种双多边法律的空白或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
3、国际法的缺失。在国际法中,外国人在接受国应享受何种待遇并无统一规定,要根据接受国在不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的前提下依照其国内法予以确定。而接受国完全有可能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或不严格遵照其国内法给予外国人相关待遇,损害外国人的利益和安全。
4、国际劳工保护法的不健全。国际法的缺失也制约了境外务工保护。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统一国际公约、协定、原则或规范以保护各国外派劳工。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有关国际公约主要包括:1949年移民就业公约(修订)、1949年移民就业建议书(修订)、1975年移民工人公约、1975年移民工人建议书。它们原则性地规定了公约批准国有义务采取行动,对跨国流动人员在社会保险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但对于具体的保障、救护等事项,并无明确规定。在对劳务案件的裁决中,由于各国法律法规在关于社会保险的设立、参加、支付等方面差异很大,特别是有关工伤事故的界定、处理规则及赔偿金标准等参差不齐,很难达成统一的协定,一些接受国的雇主甚至随意变更原有的赔偿标准。
二、建立健全跨国救援机制的对策建议
虽然立法是双边的,但出现海外中国公民受伤害状况,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设立应急机制和预案,能在最大程度上尽我国政府属人管辖权职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跨国救援一是指间接的跨国救援,是合作的形态,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协商处置方案,选择上策,预备下策;二是指直接的跨国救援,即本国第一时间派出武装力量,协助当地警方进行救援行动。派遣武装力量去海外营救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牵扯到国家主权问题,除非该国主动提出请求,批准进入,或者两国之间签署相关协议,否则是不可行的。构建中国跨国救援机制应侧重于前者。具体建议如下:
1、将跨国救援程序化、法制化。象遭遇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一样,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危及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予以最高关注,给受害公民予以最大臂助。为此,必须制定《中国公民海外安全法》,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旦遭遇突发危机,即可援引该法立即启动全套程序介入,抓紧抢救中国公民生命的每分每秒。
2、及时通过高频的外交游说、密集的新闻轰炸施加最大限度的压力。目的是迫使事发国重视,迫使事发国绝对保证把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中国媒体可以第一时间飞赴现场展开全方位报道;如果因事发国的失误导致中国公民生命的重大牺牲,中国政府保留采取对前往该国旅游及商务合作发布黑色警示等反制措施。纵然最后仍难免惨剧,中国政府极其强硬的态度,能反映出政府对同胞生命的高度关注和专业的危机处置能力,不仅是对心灵上遭受重创的中国公民的一种安慰,也是对其他恐怖分子的一种威慑,对事发国政府的一种压力,从而间接地提升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感。
3、快速组建境内救援协调小组。当危及海外中国公民生命安全的危机发生时,中国政府应第一时间在境内成立应急小组,与事发国应急管理机构快速沟通、协调,向事发国提供专业的救援建议和策略,请对方帮助救援。或经事发国政府特许,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派出专家飞赴现场紧急指导,协助当地警方实施救援。
4、建议我国组建跨境营救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主要由我国现役军人,类似特警部队组成。他们将在未来的类似事件中,发挥救人于危难的关键作用。结合我国日益强大和多元的外交工作,今后如果突发类似的“劫持人质”事件中,我国外交部门将于第一时间和事发国协商,提出我们有必要派出“跨境营救突击部队”的要求,在得到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与事发国营救人员合作解救人质,甚至独立解救人质的任务。如果这个要求一旦被事发国当局拒绝,也至少我们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声誉,同时也给事发国当局无形中有“不得不处理好”的压力。所以,建立一支富有经验的跨境解救人质的快速反应部队,不但能够起到更好解救人质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在类似的紧急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树立起负责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4、签订双边协议。我国可以与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国家签订合约,一旦中国公民出现意外,对方开启绿色通道,允许我们的精锐特警参与决策、营救。这种协议能够理顺中国政府和事发国在跨国救援行动中的合作关系,并确保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延续下去。
建议构建海外中国公民跨国救援机制
2011-05-01 中央统战部网
九三学社浙江省特邀信息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桂芬,九三学社浙江省社科支社主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陈六一说,海外中国公民广义上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外地区的、具有中国国籍和护照的中国公民。今年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以华人为目标的暴力犯罪呈急速上升趋势,海外中国公民遭受伤害、致命案件屡屡发生。本月,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受劫持事件再一次敲响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问题的警钟。无论香港还是大陆,人们的强烈反应远超出一般劫持事件,除了对绑匪凶残的愤怒外,更多地是对菲律宾警察处置能力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实际上乃是我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矛盾。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应该具有跨国救援本国公民的风范、能力和实际行动,构建起跨国救援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做的较好的是在异国发生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如年初从海地撤侨、6月份从吉尔吉斯坦撤侨,都有效保障了中国普通国民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的赞誉。在此方面中国无疑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令人鼓舞。但是,除了重大灾难和动荡外,危及中国普通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目前尚未见成熟的应对体系。
一、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相关法律规则缺失或不完善
1、外交保护和领事保护的有限性。中国政府对具有中国籍的海外中国公民拥有属人管辖权,可以对其提供领事或外交保护,但通常需满足以下法定条件:该海外中国公民持续地保有中国国籍,用尽了当地的司法救济,其合法权益受到了当地国家非法侵害等。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外交保护需结合具体案件性质和进展综合判断。中国政府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可以拒绝或主动对海外中国公民进行外交保护。除外交保护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实施的是领事保护。领事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等双边多边协定和有关国际公约;二是国内法,包括《国籍法》、《继承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海商法》等。目前,这种领事保护本身是有限度的,因为使领馆在驻在国没有行政权力,更无司法权力,不能使用强制手段,也不能干涉他国司法主权。
2、中外领事关系的不对等性。中国在外国设立的领事机构共有65个,同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互免签证协定共有140多个,但一些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所在国并没有和中国签订领事条约。据司法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2009年1月,只有61个国家与中国缔结了《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引渡条约》,其中尚有部份未生效。由于目前各国跨国救援的双边协议并不是很多,而我国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因此,遇到针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突发事件,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种双多边法律的空白或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
3、国际法的缺失。在国际法中,外国人在接受国应享受何种待遇并无统一规定,要根据接受国在不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的前提下依照其国内法予以确定。而接受国完全有可能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或不严格遵照其国内法给予外国人相关待遇,损害外国人的利益和安全。
4、国际劳工保护法的不健全。国际法的缺失也制约了境外务工保护。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统一国际公约、协定、原则或规范以保护各国外派劳工。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有关国际公约主要包括:1949年移民就业公约(修订)、1949年移民就业建议书(修订)、1975年移民工人公约、1975年移民工人建议书。它们原则性地规定了公约批准国有义务采取行动,对跨国流动人员在社会保险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但对于具体的保障、救护等事项,并无明确规定。在对劳务案件的裁决中,由于各国法律法规在关于社会保险的设立、参加、支付等方面差异很大,特别是有关工伤事故的界定、处理规则及赔偿金标准等参差不齐,很难达成统一的协定,一些接受国的雇主甚至随意变更原有的赔偿标准。
二、建立健全跨国救援机制的对策建议
虽然立法是双边的,但出现海外中国公民受伤害状况,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设立应急机制和预案,能在最大程度上尽我国政府属人管辖权职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跨国救援一是指间接的跨国救援,是合作的形态,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协商处置方案,选择上策,预备下策;二是指直接的跨国救援,即本国第一时间派出武装力量,协助当地警方进行救援行动。派遣武装力量去海外营救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牵扯到国家主权问题,除非该国主动提出请求,批准进入,或者两国之间签署相关协议,否则是不可行的。构建中国跨国救援机制应侧重于前者。具体建议如下:
1、将跨国救援程序化、法制化。象遭遇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一样,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危及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予以最高关注,给受害公民予以最大臂助。为此,必须制定《中国公民海外安全法》,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旦遭遇突发危机,即可援引该法立即启动全套程序介入,抓紧抢救中国公民生命的每分每秒。
2、及时通过高频的外交游说、密集的新闻轰炸施加最大限度的压力。目的是迫使事发国重视,迫使事发国绝对保证把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中国媒体可以第一时间飞赴现场展开全方位报道;如果因事发国的失误导致中国公民生命的重大牺牲,中国政府保留采取对前往该国旅游及商务合作发布黑色警示等反制措施。纵然最后仍难免惨剧,中国政府极其强硬的态度,能反映出政府对同胞生命的高度关注和专业的危机处置能力,不仅是对心灵上遭受重创的中国公民的一种安慰,也是对其他恐怖分子的一种威慑,对事发国政府的一种压力,从而间接地提升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感。
3、快速组建境内救援协调小组。当危及海外中国公民生命安全的危机发生时,中国政府应第一时间在境内成立应急小组,与事发国应急管理机构快速沟通、协调,向事发国提供专业的救援建议和策略,请对方帮助救援。或经事发国政府特许,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派出专家飞赴现场紧急指导,协助当地警方实施救援。
4、建议我国组建跨境营救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主要由我国现役军人,类似特警部队组成。他们将在未来的类似事件中,发挥救人于危难的关键作用。结合我国日益强大和多元的外交工作,今后如果突发类似的“劫持人质”事件中,我国外交部门将于第一时间和事发国协商,提出我们有必要派出“跨境营救突击部队”的要求,在得到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与事发国营救人员合作解救人质,甚至独立解救人质的任务。如果这个要求一旦被事发国当局拒绝,也至少我们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声誉,同时也给事发国当局无形中有“不得不处理好”的压力。所以,建立一支富有经验的跨境解救人质的快速反应部队,不但能够起到更好解救人质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在类似的紧急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树立起负责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4、签订双边协议。我国可以与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国家签订合约,一旦中国公民出现意外,对方开启绿色通道,允许我们的精锐特警参与决策、营救。这种协议能够理顺中国政府和事发国在跨国救援行动中的合作关系,并确保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