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哪些新进展
一 当前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哪些新进展?大学生在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两岸各项文化交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加强。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还受聘到大陆高校长期任教。两岸基础、职业教育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
两岸文化交流高潮迭起,两岸文化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一批两岸文化交流精品。通过举办各式活动,两岸文化界的交流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两岸科技交流继续向专业领域发展。上半年,两岸电子、通讯、纳米、生物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专家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持续不断,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及人员的合作研究继续升温。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两岸产业发展,增进了两岸学者感情。
两岸卫生交流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大陆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在推动扩大两岸医学教育、医学技术、医药团体交流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台湾同胞卫生健康问题的照顾。为方便台胞就医,卫生部门还在各省市全面展开建立台胞定点医院行动。两岸大学生自由进行交流沟通,把共同的民族情感传承给两岸的青少年,从而奠定彼此良性和互信的基础,增进认同和理解。进而促进两岸青少年间心灵认同感和亲近感。与此同时,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属于两岸民众发展的新趋势,为两岸未来的和平交流谱写新的篇章。
首先,当好两岸文教交流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与主人翁,做好两岸同胞友谊的传播者。以陆生、台生就学为例,无论是陆生赴台还是台生来大陆,都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深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
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再次,当好两岸共同价值的塑造者,“台独文化”的抵制者。陆生赴台出搞好学习外,还应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台独”论调,营造两岸一家氛围。
最后,当好大陆稳定发展的维护者,岛内少数人西化分化中国伎俩的反击者。针对岛内少数人以自由民主人权迷惑大陆生,配合西方文化西化中国的现象,青年大学生应珍惜当前大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善加分辩,为国家的稳定、民族复兴
一份心力
二、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沙群岛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许多国家觊觎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导致越菲马等国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五)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1东盟集体因素2大国的干预3)
四、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主要对策
中国政府在处理南沙争端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在新的世界局势背景下,从战略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南海行政建制
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理与开发。主权问题不容争辩。行政管理的触角需要遍及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周总理有句名言:任何边界的划定,最终以实际控制线为主。
(二)、海上执法力量
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在关系到主权的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被赋予全权的负责单位代表国家并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一个拳头打出去。怎样让这个拳头有力呢,中国发展准海军有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做法。目前,美国海军+海岸警卫队军警结合的体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当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拥有海岸警卫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和平时期海岸警卫队进行海上维权,战时海岸警卫队辅助海军作战,相当于我们的武警。
(三)、依靠法律力量
解决海权争端,立法要跟上来。菲律宾通过立法加紧对南海岛屿的争夺,反衬出中国在通过立法保护海洋权益方面的不足
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字国,许多邻国已通过立法、行政等不同手段,向所有国家阐明了他们的立场,现在中国也必须补上这一课。立法之后一定要行之有效。强大的军事力量未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这股力量,就会在许多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
(四)、增强国防力量 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建设强大的海军,就是为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加大海上防御纵深,实施全方位保卫海疆战略,脱海入洋迫在眉睫。涉足浅水者得鱼虾,涉足深水者得蛟龙。
(五)、增强全民意识
多专家学者认为,重陆轻海,是造成我国南海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公民参与是政府海洋管理的基石,它是海洋问题日趋复杂的必然要求,也是海洋管理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它有利于促进政府海洋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人海和谐的必经之路。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责任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有责任去了解南海、认识南海、开发南海。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大步前进,目前的中国已是飞龙在天,但这还不够,中国还需要蛟龙在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取得的新进展
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新进展
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分论坛在两岸专家学者的参与和研讨声中落下了帷幕。本届论坛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的主题,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三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达成19项共同建议.诚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该次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两岸的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的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的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吴伯雄讲的多好呀!他道出了两岸民众的心声和期盼,也说出了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强化根缘的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讲话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要不失时机地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合作格局,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感情。”两岸共同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陆与台湾同文同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史缘、地缘、血缘关系。
台湾大多数民众祖籍来自大陆,这是不争的实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如同手携手。在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的前提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重要议题之一被提上两岸交流的日程,这也充分说明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进一步强化民众对两岸同文同祖同源同根认同的有效手段,进而增强两岸民众的根缘意识。通过广泛推进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提升民众对中华文化感知,校正民众思想深层次错误的认知,真正地实现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达成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民心相连的平台。近年来,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但与两岸经济合作步入常态化和机制化相比,文教交流合作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本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文教交流合作作为议题之一,足以说明文教交流合作引起两岸共同关注,有着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诚如,吴伯雄所言文教交流合作是民众心连心的桥梁。能够使两岸民众心贴得更紧,情连得更亲,靠得就是文教交流合作。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这个平台的搭建将为两岸民众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历史、了解自己创造条件,为台湾民众就根在何处、来自何方解疑释惑,真正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解读,破解多年的误解或不解。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使两岸民众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下,两岸民众的心就会连的更紧,亲情就会更浓。大陆的文化交流团赴台开展交流活动,在岛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 “中原文化宝岛行”、东北二人转赴台演出、安徽省“铭传亲缘宝岛行”、宋祖英小巨蛋精彩演出等等,这些文教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台湾民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进了交流,也拉近了与台湾民众间的距离。
三、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消除误解的良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但经济的向好发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误解。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加上台湾深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文宣的不良引导,对民众思想认识产生了大的影响。当前两岸民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是今后两岸交流的主攻方向,刻不容缓,肩负着以文化之的重要使命,逐步形成两岸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同步展开的局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的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
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缘源。回望过去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自从2008年以来,由于两岸文教交流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台独”势力强烈反弹,美国阻挠两岸文化整合,构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面临复杂形势。
当前,我们应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凝聚两岸文化共同体夯实文化基础。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 “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中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
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快对“文教台独”拨乱反正的进程,削弱“台独文化”对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第二,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凝聚历史记忆、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有认同,避免两岸和平发展滑向“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第三,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第四,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新进展
◆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发展,呈现“文化对话增多、产业合作增多、入岛交流增多、常态交流增多、相互招生增多”等新特点。这些重大进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互信、淡化“文教台独”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呈现“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级提升、质量提高”的基本特征。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由2007年的552项、5000多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3000项、12000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等各领域。2010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名义率团访台,他的台湾之行“掀起一股超强的文化旋风”。2010年6月,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籍会员。
2.高端文化对话增多,并达成诸多共识。2008年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特别设立“文化沙龙”,加强两岸文化对话。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教交流为主题,达成6个方面、29点“共同建议”。2010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文化论坛上,两岸文化界代表呼吁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尽早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两岸相关文化部门于2012年2月8日正式启动“中华语文知识库”,两岸数百位学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12年5月付梓,既是两岸文化界“累积理解和尊重的另类对话平台”,也是落实两岸文化共识的重大硕果。
3.文化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在厦门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文创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其中在2011年11月底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博会”上,台湾参展企业和机构比上届增加71.08%,签约项目155个,签约金额近36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交流成果迅速增加,为催生两岸共同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入岛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文化部等部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推动入岛交流,深受岛内民众欢迎。文化部促成“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海内外。2009年11月、2012年2月第一届、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2011年9月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客家之歌》、《妈祖之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在台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大型风情功夫剧《寻找功夫》和中国杂技团“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赴台湾高雄驻场演出104场,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两岸迄今为止历时最长、场次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商业演出。
5.常态化,固定化交流明显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郑成功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都是涉及两岸文教交流的固定平台。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海峡两客家高峰论坛,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固定平台。中华文化联谊会举办的“情系”系列两岸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两岸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行”等大型精品晚会活动,在两岸轮流举行。两岸诸多城市参与的“两岸城市艺术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2010年6月3日-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大型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两岸合作在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
6.两岸教育交流更加深入,陆生赴台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交流全面展开,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高校相互招生不断增加。2010年,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2010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一些大陆院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新纪元。截至201 2年1月,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累计达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2011—201 2学年是开放陆生赴台就读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可招收大陆学生2141人,实招928人,742人确定赴台就读。
与此同时,两岸各界积极探讨文教交流合作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海峡两岸各界共500多人出席论坛,研究探讨全面推进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本届论坛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自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
贾庆林在演讲中提出了五点意见: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蓬勃活力;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吴伯雄在演讲中表示,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缺一不可。要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平台;要加强教育交流,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承认大陆学历,同时鼓励两岸学校与学生之间展开研究与教学合作,推动交换学生计划;要推动媒体合作,为两岸同胞搭起资讯沟通的桥梁。
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11日下午在专题研讨会上,还公布了多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
大陆文化主管部门正在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演艺界的政策,如鼓励台湾业者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支持台湾演艺经纪公司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等。
教育部决定,参加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且考试成绩达到台湾一流大学录取标准(顶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学校面试达到录取标准即可入学。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实施互换学生计划,并相互承认学分。
广电总局将允许台湾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公司,在福建省提供有线电视设备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大陆主管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电影业的政策,鼓励台湾业者经批准在大陆参与合拍影片,建设、改造电影院,发行大陆影片等。
新闻出版总署将把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作为两岸出版交流试验区,支持两岸业者以版权贸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学技术类期刊。台湾业者参加大陆书业活动相关费用与大陆业者一致。鼓励台湾企业到大陆相关新闻出版行业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投资落户,享受园区或基地优惠政策。对在大陆台资企业开发并入围国家重点网络出版工程的精品项目,在表彰、奖励、宣传、资助等方面与大陆企业同等对待。
两岸新闻界代表还特别研讨了两岸新闻交流问题。代表大陆新闻界发表演讲的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表示,两岸新闻界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即将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的同时,尽快实现双向直接的“信息通”,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周锡生提出进一步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五点建议: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合作设立“两岸新闻报道奖”。
台湾联合晚报社社长项国宁代表台湾新闻界发言时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他说,两岸应开放媒体常驻,互设办事处,促进新闻采访正常化;对媒体驻点家数及人数放开限制,促进新闻资讯的流通;开放广告的刊登,促进商业资讯的流通;健全网络交流的机制与环境;思考特殊性质媒体合作经营的可能性。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渊源。新时代,新世纪,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亟待深化合作,而深化合作规则章程的重要一步则是两岸尽早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两岸文教交流已到下一站重要路口!
第三篇: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学号 XX 班级 XX 姓名XX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爱国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展,台海局势开始进入结构性变化阶段。结构性变化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两岸民众福祉,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期待。概括起来说,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两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过几十年发展,两岸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局面。特别是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等相关文件的签署,以及未来ECFA的讨论和签署,都将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
二是两岸民众心理距离更加接近。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扩大,两岸人民之间的敌意逐渐被化解。民众对和平发展的认同是两岸能够实现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台湾重建统一动力的重要基础。
三是两岸的社会整合加速。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两岸一日生活圈形成的速度加快,两岸关系已经由开始经济整合向社会整合过渡。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定居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不断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未来随着台湾对大陆居民入台限制的放开,同样的情况也会在海峡对岸出现。
四是两岸生命共同体加速形成。两岸之间的隔阂逐步化解,联结逐步加强,命运休戚与共。一个横跨海峡两岸的生命共同体已经隐然成型。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 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大陆要采取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有利、有益、有力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无论台湾内部发生怎样不利于两岸统一的突发事件,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要以影响,甚至牺牲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为代价。两岸和平统一本质上取决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中国大陆在与台湾社会各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及交往的过程中,让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及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使台湾社会始终保持现有管制和生活方式、方法不变,就必然能赢得台湾社会及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在台湾社会及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遇到内外困难、问题和风险时,两岸应视为“反独促统”的机会,要不分蓝绿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台湾政府和相关责任人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和信任,让台湾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深入交流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台湾社会各界关心的民生困难、军事威胁和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中国大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两岸电子商务交流合作发展情况
厦台电子商务交流合作发展情况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 2013年3月25日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的交流与合作。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举办海峡电子商务发展论坛
自2008年4月10日举办第一届“海峡电子商务发展论坛”,随后共举办了五届(2008年-2012年)。论坛邀请嘉宾包括商务部信息化司领导、海峡两岸各地电子商务协会、全国各地电子商务精英的参与,规模不断扩大,并受到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届精英以及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论坛已经成为海峡两岸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盛会。
(二)组织举办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
在成功举办电子商务论坛的基础上,2011年12月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台湾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合作,共同举办了“首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首届博览会充分发挥海西优势,吸引众多台商来参观参展。博览会期间,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台湾中华电子商务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意向书,进一步增进两地交流、合作。在博览会开幕式上,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与中国联通厦门分公司签订《全面通信战略合作协议》。据统计,首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81.1%的企业参展以企业宣传为主,34%的企业参展是为介绍新产品,28.3%的企业是以销售产品为主,45.3%是企业是为了开拓市场,43.4%的企业参展是为了寻求合作。
(三)建设海峡电子商务创业园
在思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半年多的施工改造,累计投入1500万元建设资金,园区于2012年6月27日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园区现有建筑面积1万4千平方米。目前已有厦门五八同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bay旗下的Paypal、厦门思赢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厦门电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与园区签约,其中12家企业已正式入驻,总承租面积1万多平方米,注册资金累积达1亿多元。盛大“盛付通”也有意在园区设立销售分公司。
二、两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岸电子商务合作已经取得诸多亮点成绩,无论是台湾业者,还是大陆业者,都从中分享到了实实在在的“果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登陆”的台湾电子商务业者,数量已逾数千家,且已在大陆扎下深根。2006年,台湾网劲科技与北京全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结盟。随后,百余家台湾商铺通过与淘宝网、新浪网合作,进一步带动了两岸电子商务的往来。大批台湾商铺将产品发往内地,不少商铺更是直接在大陆租用仓库,以克服两岸高昂的物流成本。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具有地缘优势。加之近年来,两岸经贸往来密切,都将有利于两岸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电子商务合作。2011年初,中国电信与中华电信签署了《海西经济区信息化建设业务合作意向书》及《iEN智慧节能服务商业合作协议书》,尤其双方计划成立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跨足网络购物市场,创两岸电信业先例。据了解,通过中国电信与中华电信合作成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两岸商家可上架贩卖商品,两岸用户未来都可通过该平台,上网购买热门商品。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的合作,不管官方或是民间企业,社团也多都积极交流,台湾方面更拟订了华文电子商务发展计划,协助台湾商品与服务拓销至大陆,并辅导相关企业跨境经营大陆电子商务市场,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一些有待突破解决的问题。
1、电子商务经营方面
目前ICP执照,台商企业仍无法单纯以台资企业取得,透过合资或是第三方取得经营资格则存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个单纯的网络零售买卖的平台到底是要有ICP执照或是ICP备案即可,不仅在台湾有不同的说法,在大陆实际也是各有不同见解。因此台湾服务商遂采取了合作对接的方式,而商家也在这些合作的平台中求发展,但不免仍有许多限制。
另外,许多台湾企业发现即便想通过网络零售来开拓跨境市场,但各种规范将使得企业最终还是要落地设立公司。此时税务、办公室、员工等等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尤其是两岸税制不同,商标申请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等,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几乎都必须交由专业人员协助才能妥善解决,其他各种两岸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差异也是多有不同,这也阻挡了许多台湾中小企业的大陆电子商务之路。
2、物流快递方面
首先在商品准入方面就会让许多中小厂商为难,不仅耗时而且成本高,后续还有检体标签、商品检验、流通许可等等,办理手续繁杂。大三通之后大宗贸易的物流通关问题不大,然而网络零售的往往是少量多样,直接快递费用偏高,不适合单价较低的商品。从小三通进则往往无法取得正式发票,且通关并不稳定。
目前有厂商为使两岸物流更有效率,正在推动共仓共柜共配的方式。先在台湾集中共仓,透过海运共柜到大陆,再依据各电子商务平台需求进行共配。此模式是否能满足台湾企业的需求尚有待观察,其中包含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服务速度与到货速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此模式稳定,将可使物流费降低,库存量下降。
3、资金流方面
两岸网络零售业者熟悉的在线支付工具并不相同,台湾方面更习惯于信用卡的支付模式。目前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由平台服务商引入台湾之后,解决了网络零售部分收款问题,但透过第三方支付收完款后,资金仍停留在大陆的账户之中,受限于外汇资金的汇兑,厂商如何顺利解决资金周转仍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4、网络营销方面
大陆网络营销方式之多,就连本土企业也未必能熟悉,更何况是一海之隔的台湾企业。加上不少企业习惯只当平台供货商,更少深入对网络营销的了解,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网络营销工具和方法,也就无从规划起,另一方面台湾商品在网络市场知名度低,本身产品单价较高,因此投入的营销成本自然不小,但也由于对于大陆网络市场的陌生,也就不容易评估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三、2013年主要活动
1、举办“第二届海峡电子商务博览会”。
2、组团参加“2013两岸云端服务与电子商务发展论坛”,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将于2013年6月在台湾举办该论坛,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作为论坛协办单位,将组织厦门电子商务企业代表团参会。
3、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根据《商务部关于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将在市商务局等有关部门指导下,努力将“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创业园”打造成为厦门市第一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第五篇:两岸农业交流走向深度合作
两岸农业交流走向深度合作
本刊讯(记者 高妙红报道)近日,漳州海峡两岸农博会1花博会开馆第一天,馆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周丽珍所在的福建周宁县紫馨兰园花卉有限公司公司在今年花博会上展出的大花蕙兰让不少懂行的人眼前一亮,在台湾从事兰花育种五十多年的陈隆辉老前辈当然也不吝啬夸奖。
陈隆辉:“非常的好,而且这些植物都做得很不错,很用心的。”
周丽珍:“我们主要是想把这种造型和品质做得是最好的。”
从1999年第一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参会以来,陈先生一直关注着大陆兰花事业的发展。他说,早期花博会上的兰花造型比较单一,现在兰花品种、造型各异,争奇斗艳,许多获奖作品很不错,有的水平甚至超过台湾,大陆兰花事业进步相当快。
每年农博会花博会期间,许多台湾同胞借此机会来到福建漳州与大陆同业人员进行交流。十几年间,已累计有超过3000家台湾企业前来参展,上万名台湾嘉宾、客商参展参会。
海峡两岸(漳州)休闲农业项目
对接会现场签约台商项目12个
本刊讯(记者 斯蒂芬?斯尔伯格报道)近日,海峡两岸(漳州)休闲农业项目对接会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休闲农业界业者、行业嘉宾及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相聚一堂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副市长张翼腾,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理事长蔡胜佳、监事长钟祥铭出席会议。
会议举行现场签约仪式,共签约台商休闲农业项目12个,总投资额2.83亿元。推出重点招商项目108个,总投资255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45个、休闲农业项目36个。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形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目前,台商在漳投资规模以上休闲农业项目有16个,总投资12.3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216个(规模以上58个),年接待人数达653万人,农民直接就业人数1.16万人,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国家级品牌总数全省第一。
琼台农业青年交流 鼓励年轻人
返乡务农当新型农民
本刊讯(记者 李晓梅报道)近日,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澄迈县召开。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200余人围绕创新合作模式、培育新型农民、拓展就业服务等内容展开研讨。“知识农民”?p“新农场主”、“职业农民”成为研讨会的热词。
“通过两岸交流,最重要的是改变大家对现代农业的看法,培养现代农民的意识。”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说,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新的农民,培训农民要像培训中小学教师一样,让他们具备现代管理意识、科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
近年来致力于两岸农业合作的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前“农委会主委”孙明贤表示,海南与台湾同属岛屿经济,地缘相近、气候相似,农业资源丰富,合作潜力大。他建议,琼台农业合作应当重视新生代青年的农业知识培训,重视家庭农场经营,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琼台农业合作
重视新生代青年力量
本刊讯(记者 伍鲲鹏报道)近日,首届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海南省澄迈县召开,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表示,琼台在农业合作方面存在很大的潜力,未来应更重视两岸新生代青年的培训与交流,让他们愿意返乡务农,成为知识农民,创造更多价值。
孙明贤说,农民老龄化是两岸“三农”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台湾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未来谁来种田”愈发突出。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更多年轻人将农民作为职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精致农业,加强两岸新生代的农业培训与交流,为两岸培养出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两岸青年携手创业
琼台农业合作共赢
本刊讯(记者 杰克佛里报道)为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加强琼台农业经贸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澄迈示范基地运行,进一步增强琼台两地青年情感认同,促进共同创业创新,推动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海南省农业厅、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台办、澄迈县人民政府主办,海南省农业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海南省农业厅机关团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省琼台交流合作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澄迈县琼台全面战略交流合作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澄迈县农业局、澄迈县台湾事务办公室协办的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活动将在海南省澄迈县举办,并到海口、儋州等地进行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