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16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分16 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承 办 单 位:中国针灸学会
联 办 单 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省针灸学会、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分 会 场 主 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 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文碧玲 朱 兵 刘智斌 苏同生 杨金生 荣培晶 景向红 喻晓春
活动安排 月24 日上午
地 点:陕西宾馆
科协年会全体大会 9 月25 日上午
08 : 00-08 : 10 大会合影(18 号楼门口)地 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08 : 10-09 : 00 主 持:喻晓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欢迎致辞:刘 力(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开幕致辞: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马光辉(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诚杰(国医大师,教授)
09 : 00-11 : 40 主 持:刘智斌(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景向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针灸大科学发展的思考
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2.新科技革命与医疗领域创新服务
刘燕华(科技部原副部长)
3.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结合,推动针灸研究创新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4.微小植入诊治系统
刘大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专用处理器研究所所长,教授)5.针灸与机体稳态系统
朱 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6.多源图像协同处理与应用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7.针灸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
劳力行(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教授)月25 日下午
地 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00-17 : 00 主 持:朱 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许建秦(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感染免疫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严大鹏(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2.神经刺激与神经成像
李小俚(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3.基于细胞微环境活体成像的穴位可视化研究方案
韩鸿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4.Limb-angle-dependent frequency spectrum of electrical conductance for 12 Yuan acupuncture points
许胜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5.The Mechanism of Pain and Itching Formation, Chinese Medicine Analgesia and Relieve Itching
唐宗湘(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教授)6.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免疫接种的基础
刘 杰(华西医院感染与疫苗研究室主任,教授)
早 餐月24-25 日
07:30-08:3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午 餐月24-25 日
12:00-13: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晚 餐月24-25 日
18:00-19: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第二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一、总 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二、基本规范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勇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三、学术引文规范
(七)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八)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
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四、学术成果规范
(九)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十)应注重学术质量,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避免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
(十一)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力求论证缜密,表达准确。
(十二)学术成果文本应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十三)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
(十四)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十五)凡接受合法资助的研究项目,其最终成果应与资助申请和立项通知相一致;若需修改,应事先与资助方协商,并征得其同意。
(十六)研究成果发表时,应以适当方式向提供过指导、建议、帮助或资助的个人或机构致谢。
五、学术评价规范
(十七)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十八)学术评价应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十九)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建立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
评审意见应措辞严谨、准确,慎用“原创”、“首创”、“首次”、“国内领先”、“国际领先”、“世界水平”、“填补重大空白”、“重大突破”等词语。评价机构和评审专家应对其评价意见负责,并对评议过程保密,对不当评价、虚假评价、泄密、披露不实信息或恶意中伤等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二十)被评价者不得干扰评价过程。否则,应对其不正当行为引发的一切后果负责。
六、学术批评规范
(二十一)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学术争鸣。
(二十二)学术批评应该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批评者应正当行使学术批评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被批评者有反批评的权利,但不得对批评者压制或报复。
七、附 则
(二十三)本规范将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十四)各高校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学术规范及其实施办法,并对侵犯知识产权或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
(二十五)本规范的解释权归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
第三篇:2015中韩妇科微创学术高峰论坛
2015中韩妇科微创学术高峰论坛 暨榆林博爱妇产研究院成立
活动背景:近年来,微创妇科技术蓬勃发展,微创技术以其“手术时间短、创口小、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住院时间短、保留女性机体的完整性”等优势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和广大患者的好评。微创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逐步改变了传统治疗妇科疾病需要再腹部切开一道长长的口子,而且需要漫长的恢复期的局面。目前,妇科微创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并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女性仅以微小的创口换来身体的健康,大大减轻了病痛带来的伤害为女性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我国,微创技术引入时间较短,大部分患者对于微创技术还不够了解,尤其是在榆林这样的三线城市,妇科微创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对于还在担心剖腹手术的疼痛而忍受病痛折磨的女性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活动主题:2015中韩妇科微创学术高峰论坛
暨榆林博爱妇产研究院成立
活动内容:首先,活动将邀请榆林市权威人士为榆林博爱妇产研究院揭牌。其次,活动还将邀请来自韩国的微创专家□□□和西京医院妇产科专家在会上做关于妇科腹腔镜微创技术及不孕不育等最新诊疗和治疗技术的专题讲座,与我院妇产科医生就在临床工作中的一些疑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与我院妇产科医生对有预约的疑难病患者进行会诊。另外设置专家门诊,让患者能够与西京名医面对面交流,享受名医诊疗。
活动目的:此次微创学术高峰论坛是在本市举行的第三次高端学术交流活动,是一次大规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典,是促进榆林在微创诊疗领域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一次良好契机。利用本次学术高峰论坛的机会,我院能全面推广和升级微创诊疗技术,学习权威专家在微创临床诊疗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使医院的微创整体诊疗水平得以进一步的全面提升,用更好的技术、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环境,为榆林地区群众健康做出贡献,同时进一步树立我院品牌形象,提升医院知名度,推动我院业绩的进一步提高。
活动宣传:
1.前期预热: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公交站牌等发布活动即将举行的宣传,进行活动预热。院内通过医院LED屏发布活动即将举办的信息进行宣传。另外,导医台可以对前来咨询的疑难病患者进行口头宣传,告知活动内容,促成预约。
2.活动宣传:活动期间,对活动当天情况进行图片采集,并在网络媒体做实时报道。
3.后期推广: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做总结性评估性的宣传报道,并对活动推出的各校公益性的项目及优惠活动做进一步的宣传及推广。活动时间:2015年5月1日—2015年5月31日
活动地点:长兴国际酒店
主办单位:榆林市医学会
承办单位:榆林博爱医院
支持单位:西京医院
媒体支持:榆林电视台、榆林日报、华商报榆林站、榆林新闻网、新浪网榆林站等
活动安排:
1.专家的邀约接待及日程安排。
2.社区卫生服务站及诊所负责人的邀请及接待。3.媒体的邀约及接待和安排。4.患者的预约及登记。
5.活动物料的设计制作:杂志、公交站牌广告、妇科研究院铜牌、学术会背景、水牌、医院门口横幅、会议厅横幅、会议指示牌、专家门诊指示牌的设计制作。
6.媒体宣传文案、活动主持人串词、嘉宾讲话稿的准备。7.会议用品准备:纸、笔、音响设备、水果等。8.杂志及卡等宣传材料发放。详细内容见excle表。
第四篇:针灸临床教研室 大讨论
《针灸治疗学》教学方法大讨论
针对科室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以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为主线,以强化质量意识、明确质量建设责任、理清质量建设思路为宗旨的《针灸治疗学》教学方法,引导教研室教职员工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具体工作,推进教育教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和谐发展。
针对在《针灸治疗学》教学方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讨,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讨论在工作中如何增强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服务的意识,如何转变工作作风,如何积极主动地工作、如何思考本职工作,形成若干新的理念和共识,最终在系内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撰写综述报告。
由科主任组织老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明确讨论内容、主题和目标要求。①如何加强基础教学工作。②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③教研室在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④教师在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⑤在院院融合理念下如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⑥影响我院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因素有哪些。现状分析
《针灸治疗学》是从《针灸学》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在开设本课程的初期,其教学方式仍沿循传统的教学模式。针灸治疗学课时为108学时,实践课为36学时,大部分时间为课堂讲授,仅有极少时间用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根据附院学生近几年临床实习及在监考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虽说考试成绩优良,一旦接触临床,遇到病人就无从下手,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说明教学与临床相脱离,教学与针灸自身规律相脱离,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先从针灸科的专病—十种病进行教学改革。以十种病之一的中风病为例分析.“中风”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新疆地区的人们养成了较为独特的生活习俗,人们多喜食高盐、高脂食物,是中风的高发区,多呈现为痰瘀互阻、脾肾两虚型。因此,中风病的防治也是一项重要课题,现代医学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以溶栓再灌注、控制脑水肿主要治疗原则,但预后很不乐观,在存活患者中残疾率较高,仅30%可完全恢复工作。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针灸治疗作用的重要性,实践证明针灸疗法治疗中风有其独到之处,以体针、头针应用比较广泛,体针在“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指导下应用比较广泛,其它诸如耳针、腹针、芒针透刺等均有应用。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我科已形成了一整套治疗新疆地区中风病的以针灸为主的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案,为选择针灸科的专病—中风病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临床基础
临床直观教学: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使用先临床教学。具体方法:(1)示教病例由教师事先选择中风病人, 为确保学生能看得仔细,便于教学双方的提问和解答,将5名学生编为一组,由临床带教老师示范,从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和针灸施治。让学生直接面对中风患者,通过望、闻、问、切对此疾病有感性认识;(2)由带教老师讲解中风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及我科结合新疆地域、气候、饮食特点,制定的针灸、中药内服、拔罐、TDP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3)介绍霍迎春主任医师在总结的“治督益脑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针灸特色疗法;(4)对于上肢恢复较慢的中风病人,演示采用纳络酮穴注手三里配合针刺治疗此病,也使学生对于中医理论中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理论有感性的认识。通过临床教学,使学生尽早了解、熟悉中风病的诊断及针灸治疗方法。带教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体疾病进行理、法、方、穴的分析和处理,使学生了解临床思维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1)让学生从临床回到课堂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重点讲解中风病的治疗,学会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对中风病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为临床实践作好准备。(2)有目的地将课堂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说出亲身感受,这样既可巩固、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进行课堂讨论,交流感受,加强和巩固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同行听课,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让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与笔试测试进行效果评价。
加强教学见习、集体备课、随堂听课为重点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并检查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
组织学习交流,汇报各自讨论改进的情况,并安排典型个人和教研室发言。通过三大讨论,使每位老师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落实教育教学质量责任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全面推进教育质量建设,促进学院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自治区中医院针灸临床教研室
2009年12月10日
第五篇:《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有感
原创: 复兴
最近看有关古代解剖与早期中医理论形成的资料,涉及经络理论部分,友人便推荐看黄龙祥,于是借来了这本《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随翻即受益匪浅。
黄师从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内涵入手,旁征博引,史料详实,其以手阳明脉为例阐述学说建立的历程:古人在长期脉诊实践中发现,大指次指间(合谷穴)至手腕桡侧阳面(阳溪穴)诊脉处可以诊候口齿部病症,同时针灸这一区域又能有效治疗相应的口齿部病症,古人将事实、规律与推测、理论交织在一起,因此,经络学说中带有很大主观推测成分的“解释”成分是以一种貌似客观性描述的形式出现,它遮蔽了含有较多实践成分的“规律”部分,而在中医学说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并非只存在于经络学说之中。同时,中医学说“规律”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既有来源于实践总结的成分,还有主观的成分。主观成分又有两种情况:其一,用想象、猜测充填缺少的事实以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二,并不缺乏客观事实,但为了维护体系的完美,采取“削足适履”的方式对事实进行剪裁、修饰。因此,作者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古代经络学说即古人对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一种解释,它的精髓在于其中的观察对象本身——人体上下内外联系的规律,而不在于其直观、类推式的理论说明——十二经脉循行线。同时,中医学说科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学说中“规律”部分的实践含量,而不在于其对于“规律”的解释以今天的标准衡量是否合理。
作者在本书经络部中详述了经脉概念的形成与经络学说的建立,试概述如下:
首先,参考《灵枢》、《甲乙经》等文献,经脉的概念源于脉诊,对比十二经标本部位与三部九候脉诊部位可以发现,手太阴、少阴、阳明,足少阴、足阳明之本的部位与三部九候相应的脉诊部位完全相同,可见十二经标本原本是脉诊部位。在上下二部脉中,腕踝处脉可诊远隔部病症故称“本”,相应的上部脉称为“标”或“末”,《灵枢》中“人迎”与“寸口”以及《伤寒论》“人迎”与“冲阳”即是此例;
其次,古人发现手足腕踝处脉可诊断局部病变,还可诊断远隔部位的病变,而后在实践中发现刺灸局部还能治疗相应病症,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古人从上下相应的两脉相联系,()形成最初简单的“两点连一线”的经脉循行线,参考连线上的其他脉动处,描绘出一幅与马王堆出土帛书经脉文献记载酷似的静脉循行图;
最后,在古人观念中,“经脉”虽不可见,但其“出”于体表之脉动点可见,体表这些脉动点的轨迹便是“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之经脉的走行分布。《灵枢·经脉》篇十二经中不少分支正是为实现一个内外相连、上下相贯的复杂经络网络系统而增设的。而这类设定是汉代“天人相应”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此外,作者还对针灸的实验研究感到了深深地困惑与忧虑,一方面,流传至今的经络文献中因种种原因有一部分经文是错误的,却也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另一方面,古代文献并没有错,但实验研究者不能正确理解,根据片面、错误的理解所设计的实验也能得到阳性结果。
本书有点大部头,上文只是概括了“经络部”一个章节,专业性较强,因愚本非针灸专业,也只能浅尝辄止,但独到见解确实令愚豁然开朗,不禁慨叹此书不仅从业针灸者必读,凡中医业者皆应读之,方能于杂乱的中医学说之中有所超脱与感悟。
文末想到一则故事——叶公好龙,中医业者大都喜欢无比骄傲和自豪的鼓吹中医的伟大,其理论不知比西医先进几千年,然而诸君若知道中医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耀眼,甚至粗鄙不堪,问君是否还会如此热爱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