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参考答案5daan1

时间:2019-05-15 07:4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入行论参考答案5daan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入行论参考答案5daan1》。

第一篇:入行论参考答案5daan1

第1节课

1我们为何要学习《入菩萨行论》?有什么必要性?

答:1)在印藏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视的这部论典,另外《入行论》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所有经论。并以非常简单的文字表述出来,学习了它,很多人的相续肯定会得到一定的调伏。我们在末法时代短暂的人生中,要将所有的大乘论典全部学习恐怕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但如果认真学习《入行论》,相当于大乘菩提道次的所有次第和教言都已经了解了,这个意义是相当大的。2)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是解脱的种子,是断除轮回的因,学习入行论可以让我们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入行论》

2、《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汉地弘扬的状况如何?

答: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法要,是论典。2、1)印度: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在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

2)藏地: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有8本,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需要学习的,唯有这部《入菩萨行论》。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这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3)从现在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行论》还不足够。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答:《戒律》、《俱舍》、<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

第2节课

3、有关闻法规律,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应避免哪些过患?

答:

1、闻法规律有三种发心,具体分为不善的发心;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分为上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下士道发心。

2、闻法时应避免以下几种过患:

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的过失、心不专注的过失、杂烦恼的过失; 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

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第3节课

4、《入行论释〃善说海》是如何命名的?为什么叫“善说海”? 答:〖入行论释•善说海〗。是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命名的。“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相关知识点:

1、取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入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作用《贤愚经》《大解脱经》、地点《楞伽经》、眷属《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时间《贤劫经》与比喻《稻杆经》《金刚经》来命名。

2、论名用梵语有什么意义:1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2来源清静;3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第4课

5、对于本论的内容,善天阿阇黎和那波瓦阿阇黎分别是怎么分判的?

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相关知识:

1、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顶礼诸佛菩萨;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顶礼文殊菩萨。第5课

6、“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请从“断”“证”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并按《宝性论》的观点解释什么是“法身”。

答:

1、从断的角度: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从证的角度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

2、所谓的“法身”,《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依靠证悟法性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第6课

7、既然寂天菩萨自言“无利他心、文词不好、又没什么新内容”,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有何密意?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上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在《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第7课

8、请分别以比喻说明暇满人身、菩提心所依之心十分难得。

答: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暇满人身难得时,有时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用昙花难以现世、有时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有时用沉香木气味比喻其难得的程度。

菩提心所依之心也是十分难得的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此时,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果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名词解释:

1)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3)决定胜 :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4)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非人的四种: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

人中的四种:边地、佛不出世、持邪见者、喑哑。

5)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第8课

9、愿、行菩提心具有的共同功德有哪些?

答:依靠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以及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意义都会改变。第9课

10、请以点金剂、妙树、末劫火等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

1、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印度有种点金剂,只需要少量,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

2、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如意树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获得佛果之前,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不断增上。

3、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相关知识: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劫末火: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劫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

定业:异熟果报确定无疑要感受的业。

不定业: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第10课

11、“护送者”和“末劫火”的比喻有什么不同?(209页)华智仁波切和无著菩萨分别如何解释的?答“护送者”的比喻侧重说明了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定罪能被压服。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但并不能根除;而“末劫火”的比喻的则侧重于不定罪能从根本上遣除,这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认为罪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菩提心真正生起时可以压制定业,但不能根除定业,而不定业则可以完全根除。无著菩萨认为,如果菩提心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此处是有依菩提心对治力强弱方面的差别。第11课

12、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本体、功德有何差别?请以教证、理证成立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答:二者本体的差别就像欲行和正行。一个是“想要度化众生”,一个是“真正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心态。功德的的差别愿菩提心可以获得佛果的唯一因,也可令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产生极大的果报。但不能令功德增长,而行菩提心它的功德是刹那不断增长的。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2)教证合理性:《妙臂请问经》中专门宣讲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3)理证合理性:某人怀着慈悲心肠,仅用一些药物来治愈少数众生的头痛脑热,以此善良饶益之心,所获得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法穷尽的,如果我们发一个菩提心:“愿天下众生身苦、意苦全 部消失,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圆满无上佛果”,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有什么可疑问的。第12课

13、为什么菩提心的意乐所缘广大?答: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有什么可疑问的。

名词解释:

1)教证: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

2)理证: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第13课

14、为什么菩提心的加行所缘广大?

答: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我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发了这样一个愿菩提心,功德也超过了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那么实际行动中真正去以六度来行持愿菩提心那这个功德肯定更大,这一点无庸臵疑。《勇施请问经》里面也有:“于恒河沙数诸佛圣者面前,以无量无边的供品合掌而供养,与瞬间修菩提心的功德比起来,修菩提心的功德更大”。所以说菩提心的加行所缘更加广大。第14课 15、1)解释颂词:“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答: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如果有人对他生起嗔心,佛说这种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个劫恶报。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所得善报之长久广大程度远胜前者;

2)为什么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是真正的殊胜福田?答:如果我们对他供养、恭敬、起信,功德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说,如果对他生嗔恨心、毁谤,或是骂他,打他,过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他是一个殊胜的对境,也是特别严厉的对境。第15课

16、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从意乐加行的角度有哪些分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

1、答:广大意乐菩提心之本体,如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曰:“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从意乐加行的角度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自己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相续中必定能生起菩提心。《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16课

17、若问“发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经受了菩萨戒”及“受过菩萨戒,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对此如何回答?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算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

第17课

18、失坏了菩萨戒之后,应当如何恢复、还净?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有什么差别?

1答: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失坏了菩萨戒这后,应当重受可以每天受持,一旦损毁,通过忏悔能立 己恢复。

2答:无著菩萨要求一定要在人的面前忏悔还净,龙猛菩萨认为只要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即可忏悔还净。

第18课

19、解释颂词: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并说明我们为何要供养无主物?答:我福德微薄,十分贫穷,没有其余堪可供养的财物,祈求慈悲的怙主圣众,为利益我而纳受这份供养吧!这种供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方便、极广大的供养,因为像我们这种凡夫,多生累劫未积福报,所以在现在贫穷困乏,无有堪作供养之物,即使有少分财物,亦不堪供如海圣众。因此在诸多经论中,世尊开示殊胜方便的积资忏罪方法,以无主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第19课

20、为什么我们应将身体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几种?

答: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身体”而造业。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燃指供佛;燃烧身体、戒巴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

第20课

21、请以教证说明:即使以散乱心供养诸佛也有无量的功德。

答:《妙法莲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量佛。”这个教证讲的非常清楚:是以散乱心供养,没有要求安住在生圆次第或者禅定的境界中供养;是在墙壁的画像、唐卡或者佛像前供养,不是亲自在佛面前供养;是供养一朵花,不是供养许多花,以这样的供养也能逐渐见到无量的佛。再退一步讲,即便对佛没有信心,只是以某种偶然的因缘对佛作供养,这也必定有功德,第21课

22、名词解释:意幻供养,发愿供养,无上供养,赞叹供养。答:意幻供养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无上供养: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等以八大菩萨为主的所有菩萨,以及缘觉等圣者,他们如何对佛陀供养,我也如是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这就是无上供养。赞叹供养:赞叹具有无量无边功德的诸佛菩萨既是赞叹供养。

23、皈依的本体、分类及各自的自性分别是什么?

所谓的归依,就是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依处,这样的一种方法就是归依。

分类:归依分为世间归依与出世间归依,出世间归依又分为大乘归依与小乘归依两种。各自之自性 世间归依:为了摆脱世间上暂时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归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上的一些人。归依时间没有限定的。小乘归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归依三宝,这种归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是有生之年的归依。大乘归依是指为了救度无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种乃至菩提果之间的归依就是大乘归依

第23课

24、怎样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答:死主阎罗是不可信赖的,不管你的罪业有没有清净,有病也好、没病也好,他随时都会降临。可见人的寿命一点也不可靠,相当的脆弱,做为修行人千 万不能一拖再拖,要思维死亡无常,无常是非常恐怖的,所以大家要有一种紧迫感,“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我们应当抓紧归依诸佛菩萨精进修法,尽早忏悔这样修行才会成功的。第24课

25、为什么思维死亡极其恐怖就可以生起皈依之心?答:人在死亡时,阎罗卒就会现前,由于每个众生的业力不同,有些显现也不太一样,这些牛头马面,或拿着绳索,或拿着铁链把你捆绑起来,强迫你进入中阴的远途,当这种景象显现时,你会非常恐怖,至处寻找救护者,但哪里也找不到,无依无靠的即使有众多亲朋好友围绕在身边也毫无用处。这个时候,世间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用处,唯有善法功德才是最有用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可归依处。如果我们一生行持善法皈依三宝,在临死时所有的恐怖现象就会自然而然消于法界,同时阿弥陀佛或自己的根本上师会来迎接。可见唯一修持善法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除此以外,所以思维死亡极其恐怖就可以生起归依心。

第25课

26、请以比喻说明中阴界的恐怖情形,这个比喻有哪两种解释方法?答:中阴界的恐怖情形譬如一个罪犯被判死刑,当被押至刑场时,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因恐怖而口干舌燥、双目凸出、面目皆非,形貌与往常简直判若两人。这个比喻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犯了不是特别严重的罪业的人,被法官判处砍断手脚,只是这样的刑罚,那人也与以往完全不同,以前很英雄、很有勇气,现在的神情大大异于平常,非常害怕;另一种解释就是从判死刑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被判了死刑,一定非常害怕的。第26课

27、“皈依具有愿力的菩萨”,这里的“菩萨”指的是哪几位?各自所具有的不共加持是什么?答这里的菩萨指的是八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金刚手菩萨 普贤菩萨将诸佛菩萨之发愿聚会于一体,可以在实现愿望方面得到不共的加持。文殊菩萨代表诸佛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代表诸佛菩萨的大悲;祈祷虚空藏菩萨同时祈祷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可以清净相续中的罪垢;地藏王菩萨能满足众生所愿;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相修行遇到违缘时祈祷金刚手菩萨可以遣除违缘; 第27课

28、在讲到现行对治力时,有哪两种比喻教诫我们要精进修行佛菩萨的教言?答在现行对治力中以患者、险处两种比喻教诫我们要精进修行佛菩萨的教言。第28课

29、解释颂词:除忆昔经历,今吾复何余?然因执著彼,屡违上师教。

在轮回中也曾享受过一些受用,但现在除了忆念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来,但由于贪恋这些受用,我屡屡违背过上师与佛陀的言教,这实在不合理,但愿以后不再就犯。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29课 30、什么叫因随喜和果随喜?答: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第30课

31、本课的别回向是什么?请辨析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别回向:一为患病者回向,乃至所有众生的疾病没有完全康复之前,我愿成为治疗他们的医生、包治百病的妙药,以及照顾他们的护士。

二为饥渴者回向遇到饥荒的时候,祈盼诸佛菩萨加持,天上能降下饮食之雨,解除众生的饥渴危难,让他们获得饮食圆满。

三为贫穷者回向,为了赈济一切穷困潦倒的众生,愿我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就像古代的如意宝或大国王的宝库一样满足众生的所需,使各种各样的资具用品展现在这些贫困有情的面前。答:无垢光尊者说: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

第31课

32、在接受菩萨戒时,为什么要观想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布施给众生?原因有二:1)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我执与我所执,从而显露出心的光明本体,也即舍弃此三者,能脱离轮回、获得涅槃。2)“死时既须舍”。死时身体、受用都会舍弃,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如此一来,不但能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自己也可依此迅速积累成佛的资粮,如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第32课

33、如果别人从行为或意乐上对我做出什么,我应如何发愿回向?不管众生从行为或意乐上对我做出什么,我们都要发愿回向希望他们能得到利益。暂时不堕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第33课

34、在宣讲菩提心正行之前,为何先讲七支供? 答:因为发菩提心之前我们必须要通过七支供来积资静障。第34课

35、解释颂词: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答:乃至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以不同的途径全部获得涅槃果位之前,我愿变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种种界性帮助无量众生,成为他们生存的根本。第35课

36、请以桥梁、日月等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并阐述“因成办他利或自利而生欢喜”。答:“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璀璨红日。

我们相续中若真的有了菩提心不管你遇到了疾病、魔障,还是修行中的违冤都可以将其转为道用。那痛苦就会烟消动=云散了。由此可见,具有菩提心的修行人实在是非常快乐。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终都会想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善根、身体等全部布施给众生,这样一来,人天等一切有情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因为世界中有了一个菩萨,就会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会消失了们的嗔恨心,众生看到他的样子,听到他的声音,享受他的任意一分,也会获得无上善根,播下解脱的种子。因此一个人的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便可以令自他生起欢喜心。第36课

37、什么叫做不放逸? 答: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学集论》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 第37课 38、1)解释颂词: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答:由于具有堕罪与菩提心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而起作用,结果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如此必将拖延很久才能获得一地等。

2)请以教理说明为什么失去菩提心就会失毁利他行为?答:因为如果舍弃了菩提心,产生了我从此以后不再饶益众生,不学大乘佛法了”的恶分别念,势必直接或间接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第38课

39、如何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而不放逸?

答:的确,获得八暇十圆满的人身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个暇满的人身就如同一艘大船,我们依靠它才得以横渡生死轮回的大苦海。为了令自他一切众生都能从轮回大海中解脱出来,所以必须要不分昼夜,恒时不断地精进修行,不懈怠、不放逸。要跟随教导大乘正法的善知识,听闻殊胜的教法,并且深刻地思维教理,建立正确的知见而后付诸实际的行持。这就是佛子菩萨众利用暇满人身所应该实践的。第39课

40、请以教证、理证、比喻说明人身来之不易,以及堕入恶趣非常容易而从中解脱相当困难。答: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杂阿含经》、《花丛经》等大乘经典中,通过比喻进行了宣说:如果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汪洋,汪洋底下有只双目失明的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海面上有一个具有小孔的木轭,木轭被风吹动四处漂荡,没有固定的位臵。假设盲龟浮出海面时,龟颈正好进入木轭孔,这咱机会不能说永远没有,也有可能相遇,那人身比这还要难得。另外有些人认为:“现在的人类这么多,怎么可能难得呢?”其实若与旁生、饿鬼、地狱的众生相比,人类确实是不多的。比如一个蚂蚁窝一个湖泊、一座森林里的众生,若与一个大城市里的人比起来,几百万人实在不算什么。特别是能行持善法的,这种人身就更为难得了。《阿难入胎经》中比喻道:如以芥子撒向一根针,能穿过针眼的芥子基本上没有,而人身较此更难得。我们获得人身不珍惜,堕入恶趣也是非常容易的从中解脱相当困难。比如我们活在人间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当中造罪并不需要漫长的时间,有时对特别严厉的对境,生起了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堕入地狱感受多少大劫的痛苦。然而我们在殊胜的对境起恶念、嗔恨心,邪见等,造这样的罪业不是特别困难,而是相当容易。一旦堕入恶趣想从中解脱则是相当困难的。第40课

41、如何思维“愚笨之果报”而不放逸地修持佛法?答:我们有幸听闻到正法,如果一点也没修持,每天只是耽著世间八法,在没有意义的工作生活中虚度时光,那是非常可惜的!临死时必须要获得一种把握,就会像《正念经》中所讲的“一到临死际,心生极大苦”,没有认真地修学,临死时一定会非常后悔的。而且死后堕入地狱里面,后悔之心还是如影随形的。不仅感受后悔之心另一面不断被内外交加的地狱之苦所折磨,那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简直十分痛苦,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将行持善法一直往后推,作为一个修行人,有因缘的时候还是应该当下精进行持善法的。

42、烦恼的本性是什么?我们能断烦恼的原因是什么?答:不管用显宗还是密宗的智慧来观察,烦恼实际上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来去住等等,它的本体就像虚空中的阳焰一样,完全是一种虚伪不实的法。如果用智慧来进行分析,这些怨敌是可以对治的。2)答:因为它既没有抓我打我的手,也没有追我的脚,还没有诽谤我、挖苦我的嘴,更没有能力拿着兵器来摧毁我。大家应该清楚,不管用显宗还是密宗的智慧来进行观察,烦恼实际上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来去住等等,它的本体就像虚空中的阳焰一样,完全是一种虚伪不实的法。另外,烦恼随眠与懒惰相应,并不是像英雄好汉那样能摧毁无数的人。它没有崇高的智慧,也没有无碍的辩才,是与无明相应的一种心所。

第42课

43、为什么不能随顺烦恼呢?对治烦恼有什么方法?答:假如一直随顺烦恼,它就会把我们害得越来越惨。所谓的烦恼就像毒蛇一样,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处境就越危险,它没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么承侍它,它都会突然咬你一口,让你中毒身亡。对治烦忧恼的方法:

1、《修心八颂》中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在烦恼生起时,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来降伏它。

2、以无我空性来照迫烦恼的本体。

3、可以祈祷上师本尊来遣除烦恼

第43课

44、为什么烦恼不是我们的所依?答:在生死轮回当中,烦恼长期损害着我们,而且危害的程度相当高,世间上任何一个敌人也不能与它相比,因此对每个修行人来讲,不应该依止和亲近烦恼。无 始以来我们的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切祸害的根源、一切灾难的根源,全都离不开烦恼,故从危害的严重性来讲我们一定要清楚认识到烦恼并不值得我们所亲近。第44课

45、请以战士的比喻说明对治烦恼应该具有勇敢之心。用战士英勇奋战的比喻来说明在对治烦恼上应该具奋勇之心。世间上的英雄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不畏死伤,决不逃跑,奋勇杀死那些被烦恼缠缚不害也会自然死亡的敌人。更何况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承诺自己要利益众生而修学佛法,并且这些烦恼无始以来给我们带来了生生世世的痛苦,使我们不能脱离轮回之苦因此为了消灭一切痛苦的根源---自然烦恼敌,我们应具有对治烦恼的应勇之心。第45课 46、1)解释颂词: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答:我们应当执著这种对治之道,怀着仇恨与烦恼作战,这种类似嗔烦恼的心态,只会消灭烦恼,而不会带来痛苦。

2)以理破斥:既然一嗔能摧毁千劫的福德资粮,则对烦恼亦不应生嗔恨心。

答:对治烦恼没有一种嗔恨心,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我们对烦恼以嗔恨心作战是合情合理的。就像是以牙还牙一样,经中也有“以楔出楔”的教言,意思就是以烦恼来对治烦恼,这一点在没有获得佛果之前不用遣除。真正的嗔恨心生起以后,会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根,来世堕入恶趣,有不好的果报,而我们对付烦恼的这种嗔心,暂时来讲它不是属于真正的烦恼,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旦自相续中生起了烦恼,对它有不好的态度,这一点不会成为我们解脱的障碍,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是很好的,说明是在惩罚自己,这样以后应该会有一定的进步。第46课

47、请以理破斥:“烦恼即使现在断除了,以后也会反反复复地产生,故永远也没有脱离烦恼的机会。”答:不会这样的,烦恼跟世间的怨敌不相同,它断完了以后,就一去不复返了。普通的怨敌被驱逐出境后,仍然可以在力量恢复之际卷土从来,再向你挑战报复。可是烦恼的敌人不会这样的,如果有智慧宝剑从根本上断除了它的种子,就像是烧焦的种子再不会产生毒果一样,它不可能再度复返的。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三册 第47课 48、1)名词解释:正知,正念;答: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慧来观察三门行持善法。

2)我们为什么要以正知与正念护持自己的心?请结合狂象的比喻加以阐述。因为一个想要获得解脱的人在学习大乘行为的过程中,必须要守持应守的学处,而想要护持这些菩萨戒,就要一心一意地护持自己的心,护持自心的方法就是要用正知正念来看护身口意三门,无始以来众生生随分别念漂泊于轮回中,心散乱于色声香味等五欲导致了如今这样的轮回痛苦,所以如果能如理如实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心,必定会获得暂时或究竟的解脱,相反随便轻贱学处,散乱放逸则会招致不好的结果.世间上未经驯服的狂象,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旦这些大象无调伏的愤怒心极度发作,它们就横冲直撞,将面前的房屋、建筑物、人等统统摧毁踩烂。同样我们一定要护持自己的心,如果平时没有以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来加以护持,让心随无始以来的串习实执而产生贪心嗔心,以及散乱于外境,这样,就会造下杀生偷盗等各种各样的恶业,因果丝毫不爽,你的来世一定会感受痛苦的。

第48课

49、请以布施度为例,说明六度以心为主的道理。答:布施度是从心上安立的,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圆满六度须要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但真正的六度,完全是在自己心上圆满的。所谓的布施圆满,是指自己的舍心圆满,而不是要将全世界的贫困者全部遣除。假如布施度 是在外境上安立,那佛陀的布施度是不是没有圆满呢?并不是这样,佛陀的布施度已经圆满了。佛陀当时发愿时候都是要遣除一切众生的贫困,但这样的发愿过后,依靠愿心的推动,他们已经获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的,佛经中已经明白宣说了,布施度的界限就是什么时候心里产生了圆满的舍心,什么时候就圆满了布施度。其实持戒度、安忍度等六度的圆满,都是在心上面安立,我们为什么经常说“修心修心”其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第49课 50、有人认为,“持戒波罗蜜多就是使外境断绝一切损害”,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持戒波罗蜜多。

答:这个观点不正确。

理证:首先以杀生为例,倘若为了使守戒者不杀生,而将所有的鱼类、龟类等众生全部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是没办法做到的。同样,为了不造偷盗的罪业,将一切我和我所执的财物全部搬到另一个地方,让我们看不到任何财物……,这样的话,在这个地球上是做不到的。

因此,所谓的持戒波罗蜜多,并不是令所有对境断除损害,而是断除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教证:经中云:“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依靠寂天菩萨对此的解释方式,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做持戒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生起大乘戒体。

第50课

51、什么是静虑?如何理解“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答:所谓的静虑,是指心专注于某所缘境,没有其他执著的心态。

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身体历经百般苦行,但严格来讲,如果心散于他处,被外境所转而没有真实调伏,身体和语言的这些苦行功德不大。

52、(1)解释颂词:“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2)既然如此,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为什么?

答:(1)具有智慧的人应当以正念(念念不忘善法)善加把握、以正知(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善加守护这颗心。假如没有护心,大乘菩萨戒就无从谈起。

(2)不是。诸高僧大德们说,所有别解脱戒的戒条,都是为了护持这颗利他的菩提心,是护心的一种助缘,例如密咒师的装束是留着头发、披着白披单;出家人则是剃光头,身上披袈裟,这些威仪重不重要呢?从护心的助缘来讲很重要,但若对护心没有一点利益,仅仅是外表的形象,那就不太重要了。

第51课

53、以疮的比喻说明应怎样护持菩提心?

答: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伤口,生怕被别人碰到而增加痛 苦,因此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

同样,我们臵身于五浊恶世中,也要以正知正念小心谨慎守护这颗珍贵的菩提心,如果没有好好护持,心随外境而转,一直跟着它造恶业,那生生世世会在三恶趣中受苦,永远都没有解脱的机会。所以,应竭尽全力保护这颗菩提心,千万不要让它受到任何损害。

54、未护正知、正念分别有哪些过患? 答:未护正知:正知在修行中非常重要,不具正知的人,相续中的闻思修智慧,就像装在漏瓶内的水一样不会留存在记忆中,终将忘失无余。纵然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可是因为自相续中不具备正知,以此过患终将染上罪业而堕入恶趣。

未护正念:倘若没有正念的门卫,烦恼盗贼便会乘虚而入,将我们前世今生所积的善法功德一扫而光,摧毁我们获得善趣的命根。使我们卷入恶业的漩涡,后世堕入恶趣之中。

第53课

55、正念生起的内外缘分别是什么?

答:生起正念的外在因缘是上师的摄受,要恒常如法依止具相善知识,听闻正法。内在因缘则是始终要作意。对上师要有畏惧心、惭愧心和恭敬心。由于诸佛菩萨具有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慧眼,会了知我们的一切,想到我们做坏事,上师和诸佛菩萨会知道的若始终不离这种心态,所作所为必定如法,这样自然就会具足正念。

56、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两种果?

答:1)护持正念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2)正知也自然地随之而来,有时暂时失坏也能回复。

57、正知与正念的关系是什么?

答:如果正念没有了,经常观察三门的正知也会离开;如果有了念念不忘善法的正念,正知也会随时到来。所以,正知和正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54课

58、佛陀对身体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什么必要?

答:有必要。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

第55课

59、“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有哪两种解释方式?

答:1).按照无著论师的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

2).此颂还可译为“随眠不正知,由是而增长”,意思是说,若不依此智慧按部就班地行事,不但事情办不成,不正知的随眠烦恼也会由此而增上。60、佛陀开许放松之时有哪些?结合公案说明。

答:1所做发心是对众生有利的情况下纵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讲些无关的语言有时候有一些开许的;2假如你真的遇到生命危险之时开许的;3如果心实在无法专注,在不违背大戒条的情况下,也开许我们的心稍微散乱一下。

4、为供养三宝而举行一些欢庆节日,或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原来戒律中不允许的唱歌跳舞,那时候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佛经中说,以前文殊菩萨经常到未生怨王的皇宫里,跟王妃们一起唱歌跳舞。当时文殊菩萨现出家相,这种行为似乎非常不如法,但实际上通过他的这种善巧方便,后来度化了许许多多的众生。

第56课

61、佛陀为什么不允许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挖地?

答:假如毫无意义地挖掘土地、割砍草木,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要伤害小虫子的生命,于无义中违背圣教,积聚罪业。

第57课

62、请解释七种慢;并辨析差别:卑慢与傲慢,骄与慢。

答:1)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2)过慢:观待与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3)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4)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5)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6)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7)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卑慢跟傲慢的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骄与慢的差别:骄未外露于身语,是在内执己为胜的恶心。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第58课 63、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答: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

64、大乘行人应具足的八种善心是什么?

答:1)深信、2)极肯定、3)坚稳、4)恭有礼、5)知惭、6)畏因果、7)寂静 8)勤予乐

第59课

65、请以理证、教证遮破: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

答:这种观点不合理。如果认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令心改变故,身体就是心的因。那胆小的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吓得发抖,鲜血、老虎声也能令心改变,那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所以外境的所缘缘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

所以《释量论》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第60课

66、有人说,既然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我们为什么还要爱护身体呢?对此疑惑请引用教证解答。

答:尽管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但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说:“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利用这个身体守持净戒、行持布施等六度万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虽然它是非常不清净的东西,但却能依靠它让心得到永恒的解脱、永恒的快乐。鉴于此,我们不能随便糟蹋这个身体,而应依靠它来行持善法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第61课

67、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平时行为为什么应保持寂静?

答:1)从一些细小行为上,能反应出一个人的修行好坏。2)生活在大众中的修行人,行为一定要保持寂静,以防对他人产生干扰。3)如果经常能保持寂静的威仪,对修观自心也有极大帮助。4)行为调柔寂静,不但对自相续有很大帮助,也能感化世上许多不信佛教的人。

第62课

68、请以两种方法解释颂词: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答:第一种、从三层意思来解释:我们应善巧劝勉别人行善断恶;对未受委托也善意劝诫的饶益语,自己应恭恭敬敬地顶戴接受;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恒常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边每一个人。

第二种、从两层意思来解释:对于善巧劝勉他人行持善法的人,或者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地顶戴,恒常恭谦地做他们的弟子。

第63课

69、“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此颂说明我们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这样说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答:我们要掌握精通以下几种语言技巧: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我们活在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若能精通语言的技巧,那度化众生也好,自己修行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

第64课

70、“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此颂中寂天论师所讲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首先,不管修什么法一定要善巧,也就是说,善于精通其中法要。其次,对所修法门应该有信心,还应当恒常地修持。有了这三种条件之后,自己应尽心尽力修持对自他有利的善法,一切事情独立而为,不要依赖其他任何人。

第65课

71、“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与“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是否相违,为什么?

答:并不相违。如果对今生来世有重大利益,且不会成为解脱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施身。假如悲愿意乐已经得以清净,布施身体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第66课 72、“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具体指什么?

答:对具有信心悲心、堪为广大法门的根器者,不应当只传授简单浅显的法。如果别人是大乘空性法门的根基,而我们根据自己的宗派、自己的爱好,给他宣说一些声闻乘的法要;或者别人是无上密法的根基,却只给他讲一些显宗的法要,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第67课 73、为什么所有菩萨学处可归纳为“修持净心行”?请以六度为例说明。

答:对于菩萨的所有学处,《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但归纳而言,就是要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比如六波罗蜜多中:布施度就是修持将自己一切施予众生而清净悭吝之心;持戒度就是修持不造恶业之心断除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安忍度就是修持息灭嗔心;精进度就是修持对善法生起欢喜的心态,断除懈怠放逸的心态;静虑度就是修持专注所缘没有其他执著的心态;智慧度也是通过修心断除无明,持通达心的本性。《学集论》说:“菩萨的一切学处,皆可包括于修心中,故修心乃一切万法之根本。

第68课 74、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答: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 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第69课

75、解释颂词: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答:我们务必要以取舍的智慧来再三观察身体和心的状态,间接也包括了语言的状态。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

《预科班入行论教材》第四册

第70课

76、论述:

1)什么叫“一嗔”?“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要具足哪几个条件?

答:“一嗔”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这里的刹那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而不是最细微的“时际刹那”。

具足条件:

(一)、所毁的善根,是未以大小乘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随福德分善。

(二)、能毁的嗔恨心,具备三个条件:(1)对境严厉,如上师或已发心菩萨;(2)嗔恨心十分猛烈;(3)生起后也无有后悔等对治法。

(三)、摧毁方式: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则从根本上断除。

2)《入中论》讲嗔心能摧毁百劫的善根,而《入行论》讲能摧毁千劫的善根,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答: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还有论师说,此二者之差异是因为所引经典不同,《入中论》根据《文殊游舞经》,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而《入菩萨行论》的依据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3)按无著菩萨观点,会被摧毁的善根和不会被摧毁的善根分别是哪些? 答:会被摧毁的善根是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以大乘无我智慧和缘众生之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还有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一般都不会被摧毁。

第71课 77、论述:

1)嗔恨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

答:嗔恨心依靠两种因产生,一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2)以比喻说明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并以理证成立:应想方设法遣除此因。

答:就是不悦意的食物。此处“食物”是一种比喻,指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壮,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有智慧的人,若要消灭势力强大的敌人,要么通过武力交战,要么将他的粮草断掉,同样,我们要摧毁嗔恨心的敌人,也一定断绝它的食物,把相续中不快乐的心态灭除。78、嗔恨心的对境具体可分为哪几种?主要是依靠哪几个因素而产生?

答: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有36种: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这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而产生。

第72课 79、在修“忍受痛苦之安忍”中:为何要串习安忍?串习的结果是什么?.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长久地串习,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不能成办的绝对没有。同样的道理,若逐渐修习忍受小小的损害,一旦大的危害临头,也就能够安忍了。

大家若不断串习安忍,由安忍小小的损害,到大的灾难也能泰然接受,最终必能获得《父子相会经》中所说的“诸法安乐等持”。那时候即使大象踩着你的身体,别人把你的肉一块块割下来,相续中的念头也都是快乐的,所有的损害侵扰,全部都成为快乐之因,一地菩萨到佛陀之间的境界完全能现前。

第73课

80、痛苦可以产生哪些功德?为什么说“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痛苦可以产生四种功德:生起厌离心,遣除傲慢的心态,对众生萌发大悲心,羞耻作恶而乐于 行善。

因为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当然,要对治烦恼,难度也相当大。我们跟世间敌人交战,获得胜利不是特别困难,即使偶尔碰运气,也能战胜对方。但战胜烦恼敌人并不是这样,《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第74课

81、安忍有那些修行方法?请从“缘起性空”的角度论述。

答:在修安忍时我们可以观因果;观无常;以菩提心进行自他交换;观万法因缘生,观本体空性,忏悔法门等几个方法来修行安忍对治嗔恨烦恼。

从缘起生空来看,万法因缘生,缘起性空,嗔恼豪不例外也皆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如梦如幻,本体不存在,它本身也是一种假合,找不到真实的本体,如同土片瓦石等材料建造的房屋,只不过是暂时的缘起现象,根本无有实存的主体,嗔恨心从本体、因缘体性上观察,也是了不可得,既然本体都不存在,若了达这个道理,也就不会生各种执着和嗔恼了,总之,自己遇到别人加害时,应想到诸法因缘生,而缘起性空。因缘相遇时会显现,因缘散灭时一切又皆会消失,没有恒常存在的实执。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若能在安忍方面不断的努力,修持佛法定可日进千竿

第75课 82、解释颂词: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答:总而言之,世间万物均是依靠缘起力而生,所以,世间上自主的任何事不可能有,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应该产生嗔恨心,去嗔怒无实中显现如幻化般的一切事物。

第76课

83、为什么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以事例说明。

答:九十年代,有位出名的诗人叫顾城,当时在中国小有名气,他后来移民新西兰,有一次也是为了感情问题,先用斧头把妻子砍死,然后用绳子吊死自己。他生前不管是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应该说非常得体,文化素质也不错,成千上万的人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然而,一旦烦恼起现,甚至连最喜欢的人和自己也杀掉,那么对其他众生作损恼自然无法避免。理解到这点,我们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又怎么会不生悲悯呢?

第77课

84、如何通过“观察作害者之自性”修安忍?

答:作害者损害他人,是不是他们本性如此呢?如果是的话,那生嗔也没必要,因为他的本性如此,无论接触谁,都具有如是的损害性,并不是只对我个人有如此的伤害;如果不是的话,他本性善良,只是以暂时的因缘害我们,那也不要生嗔恨心,因为这不是他的本性。

第78课 85、如何通过“观察作害者自身的过失”而修安忍? 答:我们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以前曾对众生如此加害过。现在别人来同样损害自己,这也是合乎因果规律的事,自己应该毫无怨言地安忍。

另外自己的身体质量很差,自己有又具很强的我执所以感受痛苦是咎由自取。

第79课 86、为什么嗔恨敌人是颠倒的分别念?

答:依靠敌人而修安忍,能使我消除多生累劫的罪业,可是敌人却因加害我们而堕入地狱,长期受苦,所以没有理由对他生嗔恨心。

第80课

87、如果敌人以“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侮辱毁谤我,我应如何修安忍?

答:如果敌人侮辱毁谤我,说一些恶语、粗语、离间语,也不应该生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语言对我的身体没有害处,对心也没有害处,除了身体和心以外,我又没有其他的所依,故没有必要生嗔。

88、什么叫邪命养活?有哪几种?

答:所谓的邪命养活,从广义上讲,指凡是通过不正当的非法手段而得来的财富,有些佛经中说,我们的六根识散于外境所带来的财富也叫邪命养活。

分五种邪命:

1、诈现威仪

2、谄媚奉承

3、旁敲侧击

4、巧取讹索

5、赠微博厚

第81课

89、如何以理遮破认为利养有实质之妄念?

答:为谋取利养而造恶业,此举无有任何实义。人生就如一场梦。本来虚幻没有什么是真实可得的,可现在的人不明白此理要依靠邪命活在世间,表面上看来风光无限,自己也认为好像能活百年千年,所以越富越想享受,认为这样活是一种快乐一种成功。然而跟生活简朴的人比起来,邪命养活的人生前造了无数恶业,死后定会堕入恶趣,而后者尽管今生没有多大财富没有任何享受,但他造作恶业的机会也是比前者少的,来世却不一定会堕入恶趣。,这些道理足以说明人活着若造了很多业,肯定没有希望解脱了,其实我们临终时就像梦醒来一样,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什么利养亲友都带不走。所以我们不应追逐如梦如幻的利养。

第82课 90、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为何怨敌不应该是嗔恨之对境?请分三方面论述。

答:1)、与无情损害相同:怨敌的损害与无情法的损害相同,但我们偏偏对怨敌生嗔恨心,对无情法却不生嗔恨心,这是不合理的。

2)、与嗔者罪业相同:怨敌由于愚昧而作加害,你因为愚痴而生嗔恨心,这两者同等具有过失。3)、害由业生故不应嗔敌:今生你被人摧残殴打、诽谤诋毁,全是前世的恶业所致。

第83课 91、以“屋着火”的比喻说明为何对治嗔恨烦恼要先除贪?

答:比如房屋着火了,如果这间屋子实在保不住,为了防止火势蔓延而燃烧周围的房厦,人们会迅速移开草木等易燃物,即使这些东西再贵重,为了抢救其他的房屋,人们也会忍痛割爱,在很快时间内,把这些东西全部拆除舍弃。

第84课

92、如何破斥“嗔恨赞誉怨敌者”?请从三方面分析。

答:1)倘若对方因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他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那么你为何不同样称赞,而让自己也一起享受快乐呢?

2)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而你不希望他们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该支付酬资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种做法,会使你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失去。

3)当别人称赞你有功德时,你就希望他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而当别人称赞你的仇敌有功德时,为什么你就感到不乐意呢?

第85课 93、今生得不到利养,为何应对自己生嗔恨心?

答:人家得到利养恭敬,这是他前世恭敬上师三宝、对众生有悲心、持戒清净、闻思修行等功德所感,而你现在没有福报,任何人都不愿意供养,是因为你以往没有积累过这些资粮。既然如此,你非要嗔恨的话,应对自己生嗔心,不应该嫉妒别人。

第86课 94、以渔夫的比喻来说明盼望敌人痛苦的心念有害。

答: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其实不会起任何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但是,这种心念对自己却是有很大的危害。这种过患犹如被嗔恨的渔夫投下利养的铁钩所擒,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中,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第87课

95、为何说“赞誉无有利乐”?以比喻说明世间人名声遭损时所做的纯粹是幼稚之举。

答:有了名声之后,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从此对因果等不太重视,最后因为名声而毁坏了身心。因此普通人得到名声之后,很容易毁坏戒律和善根,对自己确实没有利益可言。

譬如孩童在玩耍时,用沙子堆成一些房屋,他们执为真正的房屋,如果沙屋倒塌了,孩童就会伤心哭泣。孩童的这些执著,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成年人若为了拼命追求名声而丧失财产、生命,一旦失去就痛苦不已,那跟愚童因沙屋倒塌而哭有何区别?在智者的眼里,这是也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

第88课

96、当有人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为什么不应嗔恨反应视为有益?

答:有了名声的话,利养、恭敬、财产等世间八法的同品就会产生,令心不断地往外散乱,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和出离心,如果自己贪执名声,就会为了它嫉贤妒能。摧毁一切圆满的功德资粮。因此,当有人阻碍我们得到赞誉时,依靠他的力量,可使我免于堕入恶趣,所以我不但不能生嗔恨心,反而应把他当作亲人那样来报答恩德。

第89课

97、为何嗔恨是福德之障碍,而怨敌作害是福德之顺缘?以比喻来说明。

答:所有的苦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功德最大,忍受敌人的诽谤,不但于福德无损,且功德越来越增上。倘若自己无法忍受诽谤,对敌人生起嗔恨心,那么就失去了修安忍的机会,这才是障碍了福德的积累。

譬如你有了财富,想将这些布施给可怜众生,若没有乞丐,你的布施善行也不可能成功。因此,布施的人不应对乞丐怀恨在心。

第90课

98、以理遮破“敌无助忍想、敌思为害,故敌非应供”的想法。

答:敌人确实没有想帮你的念头,然而世间上很多法都没有饶益人的分别念,但我们也会对它极力供奉。如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佛塔、佛像、舍利等,这些都是没有心识的法,如果以没有利益你的心就不应对其供奉为理由,那对这些都不应去顶礼供奉,甚至连佛陀也不能去供奉了。但这是每一个三宝弟子不会承认的。

第91课 99、论述:请以教证、理证建立“众生与佛同等”。

答: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同时没有佛陀也不行。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

第92课 100、请以教证、理证说明为什么要尊敬供养有情?

答:众生能作为所缘缘,令我们生起佛陀的功德。仅以这一点,就理应供养众生。《华严经》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依靠众生可圆满六度万行,所以要尊敬供养有情。

第二篇: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20170519

入行论23课课后答题--20170519

《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二十二课复述

顶礼上师三宝!各位师兄好!

末学复述的是《入行论》第一册的第二十二课,该课主要讲了皈依支和忏悔支。

在皈依支中,我们通过了知皈依的本体、分类以及各自之自性,知道了如何来抉择皈依,并且也知道了如何随皈依而行持。在论义中,我们了知了大小乘皈依的区别是什么及我们要皈依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在忏罪这一支里,通过总义和论义,我们知道了所净罪业的六门都有哪些,能净罪业的四种对治力是什么,以及净法时的加行、正行和后行分别是什么。最后一个颂词通过总说忏悔罪恶之方式,让我们如何应用四对治力中的厌患对治力来净除罪业,这一课内容很多,但是颂词只有三个。

其中在皈依支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六个重点,它们分别是:

一、我们之所以皈依是因为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都特别害怕某种事物,又为了避免这种恐怖,而要皈依一个比较可靠的对境,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皈依处。

二、找到了的皈依处,我们就要知道,这皈依处有哪几种吧,以及本具特点和区别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要清楚的地方。皈依处分为两种:有世间皈依和出世间皈依,世间的皈依,它是多种多样的,如佛在《胜幢经》中说:世间人在处于恐怖的时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有的皈依寺院或**塔。但因发心不同,他们所皈依的并不是最究竟最殊胜的皈依处,这样的皈依处也解除不了轮回的大痛苦,因为这种世间的皈依,只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所以很难获得解脱,比如有的人为了躲避追杀、讨债而皈依了寺庙等,只是暂时的躲避。而出世间的皈依又分为大小乘的皈依,大小乘的皈依区别在时间上和目的上也都是不同的:小乘皈依的目的是自己害怕轮回的痛苦而要获得解脱;大乘皈依的目的是为了救度无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而发愿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小乘皈依的时间是有生之年皈依三宝;大乘皈依的时间是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一定要皈依三宝。世间皈依的时间也是没有限定的,他们没有时间概念,实际上这种世间皈依不属于真正的皈依。

三、我们要明白皈依的真正涵义,无论显宗和密宗都是大乘,不要有分别。

四、我们了知了皈依的本体、分类及各自之自性后,我们又将如何随皈依而行持呢?在法本中,我们了知了阿底峡尊者的五条皈依戒和《瑜伽师地论》中的八条皈依戒,总之做为一个佛养子,受过了皈依戒后,就一定更要清楚皈依的最基本的戒律。

1.皈依佛陀后,就不能在皈依其他外道。2.皈依了法后,就不能故意损害众生。

3.皈依僧后就不能与外道徒交往,如果违反了这些皈依学处,就不算皈依,另外一点,我们也不要因不慎失毁了戒体而害怕,皈依戒是可以多次受戒的,以来净除相续中的罪业,但是这里最关键的是,在受皈依戒前的发心一定要清净,一定要缘着为了救度无量无边的可怜众生而发愿受皈依戒。

五、通过论义的学习,我们就更加清晰了大小乘皈依区别在于发怎样的菩提心,并且要明白我们要皈依什么?皈依是一切断证究竟功德圆满的佛陀,皈依的是教法和证法,皈依的是大乘僧众以及大乘中的大僧众和小僧众。皈依的方式是以佛陀为导师。以正法为正道,以僧众为伴侣,结伴前行,直至菩提果之间。

六、皈依和不皈依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行持善法时所得的功德是不同的,皈依的功德我们可以从法本中404页两个教证可知,只要皈依了佛陀,百万魔众都不能害,定能获得解脱,并且如果发了利益,众生而皈依的菩提心的功德,是诸佛及得地菩萨都无法言说的。还有就是不要做形象上的佛教徒,只注重皈依证,而是要做发大乘菩提心的佛教徒,要做注重皈依戒的佛教徒。

以上是末学归摄总结的皈依支的六个重点,下面是末学归摄总结忏悔支的四个重点,它们分别是:

1.时间上有无始劫来至现在所造的罪业和近期所造的罪业,有时间长的有时间短的。

2.依三毒五毒烦恼为因所造的罪业。

3.依三门、身、语、心所造的罪业。

4.依行为由自己或让他人所造的罪业。

5.依严厉对境或一般对境而造的罪业。6.依自性罪或佛制等不同形相而造的罪业。依这6门所选的罪业是我们要净除的。

二、所净罪业的来源我们知道了,根源找到了,那么又将如何净除呢,我们要依靠四种对治力,它们分别是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

1.这里的厌患对治力是指一种强烈的后悔之心。

2.所依对治力是指我们要摆脱这种罪业得有个所依,那这个所依是谁的呢?是金刚萨埵,是金刚上师,是菩提心,是佛像等。

3.现行对治力就是让我们在实际行动去做,而不是光依止了就啥也不干了。

4.返回对治力就是就此发愿纵遇命难,永不再造此罪业。只要我们对佛陀和佛得教言里具足信心,依靠这四种对治力,无论任何罪业必得清净,对此在净除罪业时,不要有教派之分,无论哪一教派,只要能有净除罪业,最殊胜的方式方法,我们就接受立行就好。

三、我们一定要清晰如何忏悔罪业。

1.一定要把殊胜的对镜观想在自己的头顶上方。

2.真诚恭敬合掌顶礼发自内心深处真正的后悔,用真诚的渐悔之心来做忏悔。

3.忏悔的内容,有自己已知的,不知的,自己造的,指使他人造的和随喜他人所造的,一并在诸佛菩萨面前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忏悔,因为我们的死期是不定的,人生无常,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且通晓了佛理,就要抓紧忏悔罪业,否则真的是来不及了。

四、最后上师给到了我们几个诀窍:

1.真正的修行,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将每天的所学内容再三思维,就是所谓的修行了。

2.忏悔罪业就是要我们依止四种对治力在实际行动中尽心尽力改正过错。

3.生起菩提心的首要是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忏悔罪业。《入行论释·善说海》第二十三课串讲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框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能净除我们无始以来所犯的罪业的有效方法就是殊胜的四种对治力,分别是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关于这一点,在忏悔支的总义中已经明确说明,而在论义中,对这四种对治力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释,厌患对治力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依殊胜对境忏罪特殊罪业之方式,关于总说忏悔罪业之方式,上师在上节课中已经讲完了,本节课继续宣讲第二点,依殊胜对境忏罪特殊罪业之方式。颂词如下:

这里的“惑”指的凡夫之人无始以来如影相随的烦恼、无明,贪嗔痴等,当这种烦恼增上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自控能力,于是,对三宝,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恩重如山的殊胜对境以及其他众生依靠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犯下了弥天大罪,比如,以嗔恨心对僧众用身体殴打、用语言毁谤、在心里起恶心或生邪见。这些深重的罪业足以让我们在来世堕入三恶趣。而作为凡夫之人,犯这样的罪轻而易举。在这里,上师要求我们反观自己,作为修行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没有对三宝时时刻刻恭敬?我们对父母有没有做到所谓的孝顺?我们对根本上师或有法恩的上师是否心存感激?观察之后,如果发现自己对他们的行为还十分恶劣的话,说明我们的罪业是相当严重的,我们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佛陀与上师的教言。

继续看颂词。颂词的意思是,由于往昔我们在业力的驱动下身不由己的犯下了滔天大罪,现在成了罪业深重之人,这一切难以饶恕的罪过,我在诸佛菩萨面前以极大的追悔心,惭愧心发露忏悔。接下来,上师讲了忏悔的必要性,慈悲的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忏悔,就永远不能摆脱轮回或恶趣的痛苦,只有精进地忏悔,我们才有解脱的机会。在这里,上师引用了《金光明经》中的教证和百丈禅师的公案来分别说明凡夫之人忏悔的必要性和忏悔时态度的重要性。《金光明经》中说:我昔日所造的严重罪业,在具势力的诸佛菩萨面前全部诚心忏悔,而忏悔切忌做表面文章,一定要真心诚意。以前百丈禅师在丛林中做香灯师,有一天起晚了,迟到五分钟,他特别后悔,拿着戒尺跪在佛前发自内心地忏悔,心里想:我一个人耽误了五分钟,但几百个僧众的时间加起来,那是多长的时间啊!他深切地发露,后来也造了很多忏悔文。

既然佛陀,高僧大德对忏悔是如此的重视,那么,我们作为福报浅薄的凡夫之人,对自己的父母、上师,以及有恩德、无恩德的其他众生,曾经造过难以弥补的罪业,那更加应该忏悔。对于一个对佛教具足信心的人来说,为了表明自己忏悔的决心,即使毁坏自己的身体甚至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这样的公案:有一个在家人,他的上师是出家人,上师经常要求他看破世间,舍弃现在的一切琐事,到寂静的地方一心一意修持,但他却对上师生起了邪见,认为:可能是上师嫉妒他享受的福报才这样说的。后来,他突然醒悟过来,反观内心,认为世间的琐事无有任何实意,于是放下世间的一切,精进修持,但始终没有得到一点感应。后来天尊托梦告诉他:“之所以没有感应是因为曾经违背了上师的教言。”并且还告诉他忏悔的方法是必须要砍断自己的四肢,于是他依教奉行,自断四肢精进忏悔。因他曾经违背过上师教言,即生中没有成就,中阴时才获得了成就。对于这样的公案也许有些人会产生邪见,认为这种忏悔特别残忍进而对佛法产生怀疑,其实,末学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了解佛教的教言,当我们读了佛陀的传记,了解到佛陀在因地时,为了得到佛法中的一句偈颂曾无数次不惜布施妻子儿女,头目脑髓,还有藏传佛教中的许多高僧大德在开悟之前,经历了种种苦行,再比如,为了表示对佛陀的诚心,有些大德曾燃指供佛。所以,为了迁除我们对佛法的怀疑,我们应该不断的闻思修行,当我们对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的时候,自然会明白上面公案中的人之所以砍断四肢,是为了表明自己忏悔的决心。

接下来,上师以严肃的口吻将古人的忏悔和今日的忏悔进行了比较,古人的忏悔是如此的彻底,给自己不留余地,那么现代人的忏悔似乎更多的是一种表面上的应付,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根本不可能清净自己的罪业。上师告诉我们,现代人对殊胜对镜遭罪很难避免,原因是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因果正理,生活完全离开了因果取舍的轨道,造下了无数罪业。在这里,上师还举了各行各业的杀生的例子,比如,有一位居士是妇产科的医生,她说这辈子可能杀过一万个胎儿!再比如,以前有个人,他开了几十年的餐厅,杀过不计其数的众生。像他这样老板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他们看起来财力雄厚、生意兴隆,但背后造下的恶业罄竹难书,无数众生因他们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里,我反思自己,无始以来就不说了,就今生来来说,由于以前不懂因果,杀害了很多苍蝇,蚊子,蚂蚁,蝌蚪之类的小动物,现在回想起来,十分后悔,所以,自己一定要好好忏悔。

厌患对治力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开始讲解所依对治力。子二(所依对治力)分三:

一、皈依原因;

二、所皈依之对境;

三、如何皈依。

丑一(皈依原因)分二:

一、略说;

二、广说。寅

一、略说: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颂词首先讲了忏悔罪业的原因,我今生或前世所造的罪业相当深重,在没有得以清净之前,很有可能会提前死去,到那时有什么办法能摆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呢?正如《四百论》中所说,凡夫人造业相当严重,大多数都是往下堕。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提前死亡,那我一定是堕入恶趣,不能解脱。所以我心中特别着急,迫切希望能在诸佛菩萨面前,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忏悔清净,祈请十方诸佛菩萨尽快加持护佑我,让我千万不要堕入恶趣,否则,一旦堕入恶趣,就很难摆脱这种痛苦了。

上师告诉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最好能在死之前得以清净,并且反复强调,一定要精进念完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如果没有念完就死去,这些罪业会一直伴随着你,来世有没有把握获得解脱,这也是很难说的。此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突然意识到,修学佛法,忏悔罪业一定不能一拖再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诚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师说,他有一个向往,很想在晚年时候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两三年中专门忏悔、观自己的心。因为他出家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给别人讲经说法,自己也长期闻思修行,但真正依靠四种对治力来忏悔、观察自心的时间并不多。但这个梦想能不能成真也不知道,毕竟寿命太无常,死主阎罗什么时候降临,谁也定不下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续中的罪业如果没有得以清净就死去,来世这些果报一定会成熟在身心上,这是非常可怕的。在这里,上师又讲了一个公案,《贤愚经》中讲过:拘留孙佛时有个人贪污僧众的财产,并且以恶语骂人,后来没来得及忏悔就死了。死后变成一条特别丑陋的怪鱼,生生世世处于肮脏不堪的粪坑中,即使贤劫千佛出世也不能得到解脱,累劫都在恶趣中受苦。上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讲了这个公案,目的是,让我们明白,忏悔罪业是多么的重要,本着对自己的来世负责的态度,一定要忏悔。上师还提醒我们,只有内心有所改变,佛法对我们来讲才是最有帮助的,这种帮助,唯一是从自相续的改变上来安立的,其他的形式不管多么隆重,都徒劳无益。寅二(广说)分二:

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

二、思维死亡极恐怖而生起皈依之心。

卯一(思维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三:

一、略说;

二、广说;

三、摄义。

一、略说:

这里是讲以皈依作为所依对治力。实际上,汉传佛教中也有四种对治力,比如白云禅师的忏悔法中有三种忏悔法和七种发心,其中三种忏悔法是指作法、取相、无生,作法是指观想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在他们面前忏悔;取相与厌患对治力没有差别,即反观自心,对所造的罪业生起极大的后悔心;无生指发起惭愧之心,发誓今后绝不再造这种罪业。此三种方法类似于四种对治力。七种发心包括惭愧心、恐怖心、菩提心、厌离心、平等心等,以这些心态来忏悔。此处的“略说”对应的是四对治力中的所依对治力。

死主阎罗是不可信赖的,不管你的罪业有没有清净,有病也好、没病也好,他随时都会降临。可见,人的寿命一点也不可靠,相当的脆弱。

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也说:“死主大敌如暴雷,谁也不知何时到。”所以,死神就像打雷一样,什么时候到来,谁也无法了知。

上师在这里一再强调,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到我们头上,“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因缘品》中也是这样教诫的。藏族有句俗话:“一个病人的眼里,会死一百个没有病的人。”也就是说,病人虽然长期卧床不起,但一直却死不了,在他眼里,很多健康的人反而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突然死去。可见,我们的生命特别脆弱,不管坐车也好,睡觉也好,死亡的因缘随时都会出现。关于生命的无常,我想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身边的亲朋好友,今天还和你谈笑风生,明天却突然得了不治之症,或者遭遇了横祸,突然离世,至于和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只要打开网页,每天都有死亡的消息出现,还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随时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人为的战争也肆无忌惮地摧毁着人类的生命,当我们看到着一切的时候,应该明白,谁也无法确定下一个死亡的是不是自己。

既然生命是如此无常,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确实再也不能推迟忏悔的时间了,不要认为“我明年再修、明年再忏悔”,或者“我老了以后再忏悔,现在应该好好地工作”,这不是修行人的做法,我们一定要马上修、马上忏悔,不要再拖了,否则,我们的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无明愚痴所蔽,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死时必须要舍弃亲友受用、万贯家材、名声地位等一切的一切,所以为了亲人与仇敌,无端造作了种种罪业。即使拥有十万眷属的高僧大德,在临死时也不可能带走一个弟子,就像在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每个人死时只有孤独一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但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短短的人生中,天天为了生活、地位、名声而奔波忙碌,他们拼命地赚钱,不择手段地获取地位,可是,这一切又有何意义,他们根本不知道,唯有善法才对自己有利,为这些没有用的东西造了无数罪业,死后将会感受可怕的果报。所以,上师告诉我们,能够学佛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我们会了知这些真相,但不信佛的人大多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见解十分正确,看到学佛的人就认为他们的精神有问题,仔细想想,他们非常可怜,未来的前途堪忧,所以,末学觉得,我们在自己学习佛法的同时,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身边的有缘人,让他们对佛法生起正见,从而把自己未来的前途导向光明。上师还告诉我们嫉妒心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可能曾经为了自己的亲友,自己喜欢的人无数次生起过嫉妒心,如果不忏悔的话,会堕入恶趣。在这里,上师讲了汉地著名的 还有一个公案:魏朝有个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当大。在妒忌心的驱动下,她连续用残忍的手段伤害其他女性,犯下了严重的罪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最后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禅师的帮助下,努力忏悔,罪业才得以清净。所以,为了自己的亲友,众生所造的恶业是很可怕,对于怨恨的敌人,以嗔心等造的业就更不用说了。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自己有时候也有妒忌心,有嗔恨心,未学佛之前,根本不知道有这些恶心的严重后果,所以,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忏悔。

二、广说:

不管是怨恨的敌人还是亲戚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在死亡来临时,都会化为空无。所以,活着的时候,我们不应为了这些而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

世间人为了保护亲人、消灭仇敌,一生中造了相当多的恶业,这些亲怨若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观察,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无常的:所谓的怨敌,到了一定时候,有些已经离开了人间,有些与你冰释前嫌、化敌为友;所谓的亲朋好友,暂时虽与你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但到了一定时候,也不见得对你如是的亲热,而且他们迟早也会离开人间,最终全部灰飞烟灭。虽然我们生前对身体相当的执著,但到了一定时候,我们一定会死亡的,那时又有什么可值得生贪、生嗔的呢?不管声名显赫还是地位超群,在死的时候,最终的结局都一样,什么都带不走,只有生前所造的恶业形影跟随,所以我们现在活着的时候,必须要将自己的罪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同时,不再为了亲怨而继续恶业,否则,果报定由自己来受,任何人都是代替不了的。

上师告诉我们,《入行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寿命无常、人身难得、轮回痛苦、因果不虚,这些佛教中的基本道理没有一个不讲的。假如学得好,不管是大乘的基础,还是小乘的基础,一定都会打好的。反之,如果没有通达《入行论》,很多人的佛教基础就不扎实。藏传佛教中经常有种说法:一个人出家后,首先要看《大圆满前行》和《入菩萨行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若能把这些全部搞清楚,以后自己应该是个非常好的修行人。最后,上师提醒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好好珍惜,一定要将每一个道理反复观察,真正运用起来。上师还指出了世间人的可怜之处,愚昧之处,他们竭尽全力对外面形形色色的事物进行观察,研讨,却忽略了内在的自我、生死问题、发心问题,这是非常遗憾的。上师还提出了对我们的要求,作为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我们虽然也要观察外界的社会情况,了解世间上的各种学问,但最关健的一点要知道:我们的生命非常短暂,自己应该有所准备,如果明天就死的话,自相续中的罪业清净了没有?好好忏悔了没有?大圆满和大手印等方面下过功夫没有?菩提心和出离心生起了没有?

随着《入行论》学习的逐渐深入,末学越来越感觉到上师的慈悲,感觉到自己的幸运,感觉到自己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近,感觉到和师兄们一起学修的快乐,末学一定会以佛陀为导师,以佛法为正道,以师兄们为伴侣,在修行路上,一路向前。思考题:

对于《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的那个公案,你是怎么看待的?

2R04明慧16(录音)

答:一方面,上师是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生恶心,哪怕仅是违背上师教言,果报也是非常可怕的;另一方面,这个公案乍听起来,也许有些人觉得害怕,认为这种忏悔特别残忍。但这是没有深入了解佛教教义的原因,如果真正是将佛法融入内心的一些虔诚弟子是会这样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忏悔。我们必须要认知这些罪业,生起厌患对治力,在佛前或殊胜上师面前,忏悔罪业。我们想要清净相续当中的罪业,也必须发露忏悔。本小节的颂词也有讲到必须忏悔依殊胜对境而造的特殊罪业,因为这些罪业难以清净,如果现在再不忏悔就更难以清净了。另外,这些罪业的果报也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现在如果任其发展,根本不忏悔的话,业果一旦成熟,我们就会极难忍受,所以现在有忏悔的机缘,必须要忏悔。所以针对殊胜对境所造的恶业一定要忏悔。

你为自己的来世考虑过吗?不忏悔会对来世有什么影响?

顶礼上师三宝,末学是入行论2班6小组的洲子,今天法供养的题目如上。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人常说:人死如灯灭。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唯物论,主流媒体对待生死轮回问题从来都是持否定态度。甚至是如果你相信来世周围的人们会觉得你的思想有问题,所以末学在信佛以前不相信有来世。后来,末学开始信佛以后,慢慢地有转变,也知道了轮回的痛苦。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佛学院一些师父的指点,开始接触金刚萨埵心咒和百字明。因为明白不管是在即生还是累世中我们都造过太多恶业,末学开始学会了忏悔。也就是在每年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一起共修报数。然而,虽然最开始忏悔时,末学有相当大的感应,但是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也没有真正去闻思,那时的忏悔并没有那么深刻。直到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入行论,慢慢生起了信心和定解,尤其是看到法本上师的开示。上师说,对现在的很多人而言,不要说以身体、生命来忏悔,就算平时的口头忏悔也并不深刻,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应付,不可能清净自己的罪业。这无疑就是在指末学当时的心态。颂词中也说了,“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我们无始劫以来犯过太多罪业,就算是砍断自己的四肢甚至付出生命,尚且很难清净,所以趁现在“暇满人身极难得”时,更应该精进地在殊胜的对境前进行忏悔。否则,根据因果正理,犯下这么多罪,不要说下辈子修行,连来世转成什么都难说。第二个问题,颂词也说,“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因为我们今生或前世所造的罪业相当深重,在没有得以清净之前,很有可能会提前死去,到那时有什么办法能摆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呢?正如《四百论》中所说,凡夫人造业相当严重,大多数都是往下堕。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提前死亡,那我一定是堕入恶趣,不能解脱。而一旦堕入恶趣,就很难摆脱这种痛苦了。类似的公案有很多,包括《贤愚经》中讲的拘留孙佛时有个人因为没能在死前忏悔,死后变成了一条很丑的怪鱼,生生世世处于肮脏不堪的粪坑中,即使贤劫千佛出世也不能得到解脱,累劫都在恶趣中受苦。因此上师开示说,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最好能在死之前得以清净。我们这届也非常有福报,在学入行论《忏悔品》时刚好准备要有学院的“金刚萨埵法会”的共修,应该是四月初八开始,共8天,今年公历是6月2日~9日。具体以学院通知为准。不过其实,在5月初《法华经》共修时上师已经说过,40万遍的金刚萨埵心咒可以开始念起来了,末学还没开始,但是已经发愿今年要和去年一样念够40万遍心咒。而且要比去年更精进,像上师一样,尽量真正依靠四种对治力来忏悔、观察自心。也发愿有更多师兄们能共修圆满,同时,如果能使用佛珠的也尽量用佛珠。

有些人说:“忏悔是应该的,但我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等以后有时间了再忏悔。”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顶礼上师三宝。这种说法不对。

理由:

一、如果没有忏悔罪业就死亡,我们会堕入恶趣得不到解脱。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我今生或前世所造的罪业相当深重,在没有得以清净之前,很有可能会提前死去,到那时有什么办法能摆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呢?《四百论》中所说,凡夫人造业相当严重,大多数都是往下堕。如果来不及忏悔就提前死亡,那一定是堕入恶趣,不能解脱。

二、死神何时会来,谁都不知道,凭什么我们会认为自己以后会有时间来忏悔呢?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死主阎罗是不可信赖的,不管你的罪业有没有清净,有病也好、没病也好,他随时都会降临,他不可能等你所有的罪业都清净了,所有的修法都圆满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才姗姗出现带你步入死路,而是会突然降临在你的头上,令你不得不承受所有的业报。人的寿命一点也不可靠,相当的脆弱。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是病后死亡的,但有些人根本没有任何四大不调就突然死了。假如现在还不赶紧忏悔,总认为有时间以后再忏悔、退休以后再忏悔、儿女结婚后再修行,可是,谁知道以后你有没有时间!《因缘品》中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死亡到来之前、在还有机会、还自在的时候,要有紧迫感,千万不要推迟忏悔的时间,要依靠殊胜的皈依境,一定要马上修、马上忏悔,4、怎样才能将佛法融入内心,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请具体说说你的体会。答:

1、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罪业深重,生起惭愧心。

颂词云,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因为无始到今生造很多罪业,对一切众生都做过伤害,犯了许许多多的过错,成为了有罪的人,如果我们不是业障深重,又怎么会生在末法时期,不见佛的相好光明呢?所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生起惭愧之心是第一步。

2、一定要进行忏悔,皈依上师三宝祈求护佑和加持。颂词云,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在深重的业障没有被清除清净以前,就有可能无常了,业障所带来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要想清除罪障,一定要皈依上师三宝祈求救护。

3、无常迅速

颂词云,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死主阎罗是不可以相信的,不管你业障有没有业清净,也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死亡没准就会降临的。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罪障之后,依靠上师三宝的救护和加持进行忏悔,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法器,才能堪受佛法,认识到无常的迅速才能够精进的修法而不懈怠。我们也要尽量的多闻思,尽量的去背诵一些经文,思考法义,用观察修的方法让法义融于生活,多多串习,多多发心这样就会发融于心。

“梁皇忏”的来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各位师兄:大家晚上好,末学是04小组的心语,很荣幸有机会法休养。我回答的题目是,《梁皇忏》的来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梁皇忏》也叫“梁武忏,梁武宝忏”,共有十卷,是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一部慈悲道场文,它的来源是这样的:梁武帝的郗皇后经常对六宫嫔妃心生嫉妒(另有说法是: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原配郗夫人妒忌侧室,动心发口有如毒蛇,30岁时忽然夭亡,后被梁武帝追崇为皇后),她死后梁武帝非常伤心。有天晚上房顶上出现一条丑陋的蟒蛇,它以人语对梁武帝说:“我生前嫉妒成性,故现在转生为这样的旁生,感受极大的痛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脱离这样的恶趣?”说罢就不见了。梁武帝遂召集宝志禅师为主的高僧大德,制忏悔文十卷,请僧众礼忏。法会方毕,有一位天人出现在梁武帝面前,谢道:“我现在已脱离了恶趣之身,转生于天界,此次前来答谢。”

基于对《梁皇忏》的理解和对法本的学习,末学有以下三点感想。

1、由于我们凡夫人愚痴无明,心中充满了贪嗔痴三毒,而因嗔恨心和嫉妒心所造的罪业更是无量无边,如果不及时忏悔,会堕入恶趣,转生在旁生道中。

2、这部忏悔文的加持力很大,就像讲记所说,在我们内地流传很广,受到很大的重视。如果以后有心力末学也会学习修持。

3、说明忏悔的功德很大。梁武帝的夫人造了那么大的恶业,通过忏悔就升入了天界,这说明忏悔的功德很大。上师索达吉堪布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说“念修金刚萨埵,不管是什么罪业,只要忏悔就没有不能清净的。有一个关于“未生怨王杀父忏悔获解脱的公案”是这样的:‘未生怨王虽然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但后来通过忏悔而恢复清净,结果仅仅感受了如绸线球触地即刻弹起般短暂的地狱之苦,便从中获得解脱……’”在我们学习的入行论法本中上师还引用了《日藏经》等经典来说明忏悔的功德。这些都说明忏悔的功德很大。、就像上师在本论讲记中所说:无始以来,我们亲自造,让他人造,随喜他人造的罪肯定相当多,为了不使自己堕入恶趣,我们要诚心诚意地依止善知识,皈依三宝,精进修持菩提心,励力持戒,依靠三宝的加持,依靠上师的引导和师兄们的帮助,为了众生,时时反观自己的言行意识,彻底忏悔自己的罪业,尽心尽力地改正,清净自己的身心,圆满自己的修行。

6、为什么说依靠佛教的观点,亲人和仇人都是一样的?

顶礼上师三宝,末学是06小组学员王杰良,现在由我来回答为什么说依靠佛教的观点,亲人和仇人都是一样的这道题。佛在经中讲到,处在生死轮回时,亲人与怨敌的关系是无常的,所谓的怨敌,就是暂时的可能与你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可能有些已经离开了人间,有些与你已经冰释前嫌,化敌为友,所谓的亲朋好友,暂时可能与你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不见得与你一如既往的亲密无间,而且他们迟早会离开人世间,最终全会灰飞烟灭。所以,依靠佛教的观点,无常主宰着一切世间的人事物,亲人也好,怨敌也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最终都会消失于无常的变化之中。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珍贵的菩提心,去面对不论是亲人或者仇人等等的一切众生,依靠佛法帮助众生早日离苦得乐,而不要产生任何的分别念。以上是末学的答题内容,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向上师三宝忏悔,感谢师兄们的聆听。阿弥陀佛!

第三篇:《入行论》第11讲对应文字

《入菩萨行论释〃善说海》

著:无著菩萨 译讲:堪布索达吉

第十一讲

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偈颂: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偈颂:

玛威桑给钦饶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加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德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我们正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第一品中,宣讲菩提心特殊功德的内容,此中分发心的分类、本体、功德之差别三个方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发心的差别。颂词说: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大家必须要搞清楚。什么叫愿菩提心呢?我们昨天也说了,愿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必须要具足这两种条件,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要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愿菩提心,这是仅在心里面的一种发愿;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情。这时,它就不仅是一种发愿,而是在实际上行动中不离此愿而行持六度万行,这叫行菩提心。这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就如颂中所讲:

行有两种:一种叫欲行,另一种叫正行。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或是拉萨,首先,在还没有去的时候,我心里必须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就相当于是愿菩提心(因为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立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 1 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还没有进行具体操作)。然后,在这个“我想要去”的基础上,准备好自己的路费、衣服行李等,真正起程前往印度金刚座或拉萨,这个正在起程的过程中,就相当于是正行,是真实地前往那里。那么,“真实前往那里”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度化,是发愿后的行为。比如说我要以法布施的话,首先我得发愿,发愿后我正如此以法而布施的行为就叫行菩提心。

因此,所谓的菩提心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这算不算行菩提心呢?应该说还不能叫行菩提心,因为没有以愿菩提心来摄持。比如刚才的例子,在前往印度的路途中,是不能舍弃自己刚开始所发的愿的,如果舍弃了刚开始的发愿,很有可能在路途中半途而废,或干脆返回不去了。以前萨加派的全知果仁巴大师也说过: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离开愿菩提心,一旦离开愿菩提心,很有可能导致行菩提心不能成功。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以上的比喻,我们说明了欲行和正行的差别。具有智慧的人通过这种比喻,就能完全精通菩提心的目的、本体和分类,能了知什么叫行菩提心、什么叫愿菩提心,以及领悟它们之间的次第差别。比如我们首先一定要有愿菩提心,如果没有愿菩提心的基础,就根本没办法行菩提心,所以愿和行这两个菩提心都一定要安立在一种心态上。

在菩提心心态的这个问题上,印度和藏地的高僧大德们也有各种观点。比如,以前印度解脱部的狮子贤论师认为:菩提心实际上是一种心王;印度的世亲论师在《菩萨地论》里面说:菩提心是一种欲求,实际上是一种心所;印度的无著菩萨也讲:所谓的菩提心实际也是一种思维,因此包括在心所中;藏地的无垢光尊者认为:只要是产生这种菩提心,就是心王,有心王时,心所自然而然会来,就像有太阳的时候,它的光芒也会自然而然出现一样。

关于菩提心到底是心还是心所的问题,高僧大德们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说法,但不管它是心也好、心所也好,在座的各位必须要明确一点的就是:我们今天一定要发这个菩提心的愿。过一段时间我们要真正受持菩萨戒,所以在这之前,大家心中应该有所准备,要明白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当然,表面看来这二者好像很容易懂,一个是“想度化众生”,一个是“真正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心态”,但实际上,他们的作用、功德、仪轨以及戒体这方面的分类还是比较难懂。

这次能够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所有佛友、学员,大家应该被称为是大乘佛子,如果是大乘佛子,那我们的相续中应该受了菩萨戒,如果受了菩萨戒,那么 对于菩萨戒的学处等等,大家应该要搞清楚。比如,在利根者面前,佛在《宝积经》中宣说了十八条或二十条菩萨的学处;如果是中根者,就像《学集论》中所讲的那样,佛宣讲了四条戒律;在钝根者面前,如同《教王经》里面所讲,只有一条学处,就是不舍弃愿菩提心。因此,对我们在座的人而言,最起码也要发一个基本的誓言,就是“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我都不舍弃菩提心”。

一方面,我们这几天都讲了很多菩提心功德相当大的道理,但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想度化众生而舍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话,这个过失也相当大(舍弃菩提心的过失,在《般若摄颂》中讲得比较广)。

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菩提心的分类、本体这些内容。对从来没有受过正统佛教教育的在家人而言,这些内容恐怕有点难懂。一方面是内容比较难懂,一方面他们也不一定有信心,因为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讲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故事,比如家庭、工作、结婚、离婚等这样的话题,而且大家都很喜欢听。但我想,我们这次学的是《入菩萨行论》而不是世间法,在家人,尤其是外面大城市里面的人都已经很精通世间的各种名词、概念,世间的各种行为了,没有必要由出家人来宣讲这些内容。

那我们这次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呢?是大乘佛法的各种教义、修法、观想和功德,这方面的内容是很多人都比较欠缺的。因此,很多佛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难懂佛教的有些名词、或有些道理,但希望大家不要放弃信心,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看法本。

下面,论中说: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什么叫愿菩提心呢?就是如同“我想要前往印度或拉萨”的这种心态一样,“我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这种发愿,就是愿菩提心。我们已再三再四地讲了这个内容,大家一定要记在心间。

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就如正式启程前往印度或拉萨一样,这个行菩提心,就是以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智慧波罗蜜多等六度四摄的大乘善巧方便方法来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心态。

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同时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顺序。所以,具有智慧的人才会懂得、通达讲解愿、行菩提心差别时所运用的比喻以及两种菩提心的意义和不同次第顺序。没有智慧的话,恐怕口头上能说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但实际上不一定能完全明白。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一个本体,只是反体上有所不同。以前宗喀巴大师、贾曹杰等很多论师也认为这二者是一个本体不同反体。比如菩萨戒,我们有时说菩萨戒就是菩提心,有时说菩萨戒就是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律,那这到底是怎样区分的呢?实际就是我刚才所讲的那样,它们是一个本体,只是不同层面的不同反体。就像一个如意宝,它能遣除黑暗,又能遣除别人的疾病,同时也能赐给人们一切所欲,虽然是一个如意宝,但它有不同的作用。同样的道理,在受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行持一切善法,因此这可以叫摄持善法戒;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可以叫饶益有情戒;然后,在行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禁止自己身口意的恶行,所以也叫禁止恶行戒。这就是用不同的反体来说明菩提心,我们也应该这样从不同的反体来了解菩提心。

当然,不管印度还是藏地,到底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在凡夫阶段、还是圣者阶段的相续中存在的问题,不同论师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以前印度的智足论师认为:愿菩提心应该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存在,行菩提心从一地菩萨开始才会存在;印度大论师无畏论师、智成论师认为:愿菩提心在资粮道时存在,行菩提心从加行道到佛地之间存在;然后,印度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布达论师,在他的《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讲:愿菩提心实际上是不依靠仪轨而获得的一种戒,而行菩提心是依靠仪轨而获得的一种戒律(宝源论师、海云论师等也这样认为);还有以前印度非常出名的慧源论师,在他的《入菩萨行论大疏》(学《入菩萨行论》时,在印度论师的八大讲义中,常以慧源论师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大疏》讲义为主)中讲:没有以菩萨行为来摄持的菩提心称为愿菩提心,而以菩萨行为来摄持的就叫行菩提心(藏地萨加派的荣敦大师也这样承许);阿底峡尊者认为:缘果方面的发心叫愿菩提心,比如“我想要获得佛果”,而缘因方面的发心叫行菩提心(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与此基本相同)。

因此,通过以上这个简单的介绍,大家也可看出,印、藏两地论师对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概念都有不同观点。希望每个人都能思维一下,看到底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不是像刚才有些论师所说的那样。但按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很多藏传佛教大论师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胜义菩提心的确是在第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

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在我们凡夫的行为中应该是存在的。比如,如果我今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发誓言,然后中午就开始尽量帮助众生,这个就是行菩提心。因此,在我们凡夫位的时候,应该是既具足愿菩提心,又具足行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菩提心功德之差别,因为我们前面宣说的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的共同功德,此处讲这二者的特殊功德。首先我们讲愿菩提心的功德: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论中说:愿菩提心在我们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意思是说,愿菩提心是获得圆满无上菩提的一种发心,正因为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所以它的功德也跟前面所讲的那样,是无量无边的。当然,在最后获得佛果时,它的功德自不必说,即便暂时来讲,当我们在生死轮回中时,愿菩提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比如依愿菩提心的功德,当转生天界的时候,你可以转成梵天、帝释天等具有威望名声的天王;当转生人间时,你可以成为转轮王、或是大施主、大长者等。现在世间有些万贯家产、或是地位显赫的企业家、世间名人等所享的世间福报,实际也是愿菩提心功德的果报。因此说,当一个人还没有解脱而仍在人间时,有愿菩提心功德的人跟一般人是完全不同的,不管从他的财力、势力还是相貌端严等各方面来讲,这个人都会具有一定的福德威望,这就是愿菩提心的果报。也就是说,愿菩提心具有这样的功德。

但愿菩提心不像行菩提心那样能让相续福德增上。那么,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呢?就如下面所讲那样:当行菩提心从自相续中生起以后,它的功德是刹那刹那不断地向上增长;愿菩提心虽然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但它不像行菩提心那样能令功德增长得特别高。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问:如果愿菩提心的发心功德不像行菩提心那样不间断或刹那刹那地增长,那是不是就像前文所讲的芭蕉树那样,功德一旦成熟后就灭尽了?或者是同一般的树一样,它的功德成熟一次后就耗尽了,会不会这样?并不是这样的,这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愿菩提心实际跟上文所讲的如意树一样,它也有不断的功德,但跟行菩提心相比,它的增长率并不那么高。这就像是我们银行里面定期存折上的钱,在没有取这笔钱之前,也就是在这个定期的时间没有到之前,这笔钱就一直放在那里,一直用之不尽。同样,一旦有愿菩提心摄持,这个功德是乃至佛果之间也永世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的,但像行菩提心那样,不管你睡眠、昏厥、散乱或是任何时候,它的功德都越来越增上的这种情况是没有的。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有些讲义里面讲得不是很明显,希望大家思考一下。

《教王经》将愿菩提心的功德说得非常清楚。当时,释迦牟尼佛给国王这样的教诫,他说:作为国王,你的事情非常多,工作也非常繁忙,你无法像菩萨那样不管白天晚上一直连续不断行持从布施到智慧般罗蜜多之间的六度万行,但如果你能发起、行持“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菩提果、圆满正等觉” 的这种愿望和意 乐,并具有这种发心信心的话,那么,即便是你在睡眠、行住坐卧或散乱的时候,你菩提心的功德实际也是越来越增长的。从这个教证我们可以看出:愿菩提心决定具有我们前面所讲的如同如意树、妙宝瓶那样的功德。同时,《华严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以前,在所有的珍宝中有一种金刚宝(现在有些论师认为这是金刚钻石,不管怎样,金刚钻石的价值实际也极为昂贵),即使依靠其他的外缘将它损坏、破坏了,但因为它的质量相当好,因此即便残片的质量也完全胜过所有金子做的耳环、这样那样金子的装饰品,也不会失毁金刚宝的名称。就像有些很值钱的珊瑚念珠,一般来讲,当它被毁坏后,还可以拿它来镶嵌其他的装饰品。金刚宝的价值就是如此珍贵。

《华严经》中继续说,“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此处很明确地说了,发菩提心就相当于金刚宝一样,虽然已经离开了勤奋(离开勤奋指的是行菩提心),还没有开始行菩提心的行为,也就是说,我已经发了愿,但还没有以行菩提心来摄持,真正行为上的勤奋还没有,但这也胜过了一切声闻缘觉的功德。

虽然声闻缘觉已具备很大的证悟人无我空性(部分法无我)的功德,但在真正度化众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因为声闻缘觉的发心是自我解脱的寂灭涅槃果位,并没有缘众生解脱的广大发心)。因此,虽然声闻缘觉的这种功德如同以金子而做的装饰品般庄严,但发菩提心的这种智慧和利他的心,完全都已经胜过了他们的功德。这种金子的饰品,你们以后不要将它解释为:“啊,菩提心已经胜过了声闻阿罗汉在身上戴着金子的装饰品、缘觉身上戴的金子的饰品。” 不要这样解释,此处完全是一种比喻,以金子和金刚宝来比喻菩提心的功德,此功德能完全压服声闻缘觉功德的意思。

《华严经》还说:“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然而,它并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样接连不断产生福德。”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愿菩提心能遣除轮回的根本、轮回中的各种贫困包括精神的贫困、物质的贫困,也就是说轮回的所有无明都能被全部遣除。此处单独讲了愿菩提心的功德。

下面讲行菩提心的功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颂词中说:虽然愿菩提心的功德很大,但比较起来,行菩提心的功德确实更 大。什么时候我们相续中生起了“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种愿,并且这种发愿一直不退,有些注疏里面说是“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我也不退转”的这种发愿时,就是所谓的行菩提心。

关于行菩提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前文说的发菩提心后用行为来摄持(愿菩提心只是心里发愿“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一种是发了菩提心后,你再三地思惟,比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的菩提心的信心是不会退转的”、“哪怕我的身体粉身碎骨,我今天发的菩提心的誓言也永远不会变,我一定要受持这样的菩提心。” 这就如同我们世间所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吧,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己所说的语言永远也不会变”,不会今天我发了这种誓言,明天就出尔反尔,而是自己心里面真正说了这一句话后,从此再不会失毁。所以,行菩提心时,是有“我一定要受持菩提心”的这种立志不退的决心。

什么时候我们的相续中生起这样的心时,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在行持善法过程中的功德,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时候,即使你的行为有点散乱,比如在晚上睡眠的过程中、或是在唱歌跳舞等放逸的行为中而不是如理如法地安住着、甚至在昏厥的过程中、在平时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因为你有“缘一切众生”的这种菩提心,所以你相续中的功德、福德是永远也不会耗尽的。不仅不会耗尽,相反会刹那刹那逐渐增多,变成无边无际如虚空一样的广大。

所以,大家的相续中也应该有行菩提心的这种发心,这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生起,那我们今天做一件善事,也就只是一件善事,当这个善事的功德用完以后,就再不会有。但如果我们真正是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那这件善事的功德是相当大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他说:行菩提心,比如你相续中已经生起“死也不会退转”的行菩提心时,以此心摄持来念观音心咒“嗡吗呢叭咪吽”,哪怕只是念一遍的功德,到你成佛之前,这个功德也会一直越来越增长;如果你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那不管你念了多少咒语、做了多少善事、发了什么样布施等这样那样的心,但实际上,这个功德的量是有限度的,到一定的时候,这个功德就会被用完的。

因此,在平时的行为中,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这种发心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自己的心相续中有没有真正产生过这样的行菩提心的发愿?

论中说: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后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么即便处在睡眠或陶醉等放放逸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这个意思是说,什么时候你的 相续中真正生起了“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所有轮回中的可怜众生” 的菩提心,并且在生死轮回未空之前真实受持,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即便你是在喝酒的陶醉中、昏厥中、或是在放逸的状态中等等,你相续中的功德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增长,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

当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像你已经坐上了火车卧铺而不需自己步行一样,即便是你睡着了,也自然而然会很快从成都到达北京。但如果我们没有踏上菩提心的这趟列车,那不管你走多少步路,也只有你能走的这么一段路程。藏传佛教中有些人特别能持苦行,有时候他们这种苦行的精神真是非常值得我们佩服和赞叹。比如,有人从康巴地区一直磕大头前往拉萨,这中间的路有几千公里,他每天都是三步一拜而行,这样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一般人确实是受不了这种苦行。从行为上讲,这个苦行相当大,但如果自相续中没有菩提心,这个苦行的功德也不一定非常大。若一个人具有菩提心,他以菩提心摄持在这里磕一天的大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功德,是哪一个人的功德大呢?应该是在这里依菩提心这个方便方法来摄持而修的人的功德大。

所以,在行持各种善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菩提心来摄持,这个重要性大家一定要清楚。而且,修行也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要修行有成也确实是很困难的。比如现在汉传佛教中有些修行人也非常苦行、也很精进,早上四点多就开始起来念佛,一直念到晚上八、九点钟,虽然一直不断地在这样念,但如果相续中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那这个功德大不大?对这一点,大家也应该非常清楚。

因此,我们以后行、住、坐、卧或是做任何一个善事,首先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有了菩提心的摄持,则就如刚才论典中所讲,什么时候你的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时,在没有产生“我从此以后再也不发心度众生”这种恶念之前,你相续中的功德都会一直增上。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定要看清楚,究竟什么样的功德才最大?这个问题很最要。

如果有了菩提心,广大无边的功德就会在他的相续中不断地产生,而且,对具有这样菩提心的人来讲,即使表面看来他好像造了一些恶业,但实际上,这些也变成了积累资粮的因。

在说明这个问题时,无垢光尊者常引用我们学过的《大明善巧方便经》中的公案,其中一个是说大悲商主(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的一世曾为大悲商主)因发悲心救五百商人而杀了短矛黑人,表面上看,一位菩萨商主杀了一个人,他就应该失毁了自己的菩萨戒,但实际上,因为特别清净的利他发心(救五百商人),他以此而圆满了 十万劫的资粮。还有一个公案,是说星宿婆罗门以善心与商主之女行不净行而圆满了二万劫的资粮。这两个公案中,一个是杀人,一个是行不净行,从表面来看应该都是有过失的,但在具有菩提心的人的相续中,这种即便看来不如法的行为,也反而变成了功德。当然,这种境界并不是一般凡夫可为的,如果一般的凡夫人以利他的心为借口而行各种各样的非法行为,这恐怕也是不如法的。

这里的意思也并不是让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可以整天都不起床睡懒觉、整天都在昏迷状态中,并不是说即便我们一直处在懒惰之中,功德也能一直不断地增长。就比如有人说:“我的钱已经存在银行里面了,我现在已经变成富翁了,光靠利息我就能活多少多少年。” 有个富翁就对我说很多很多这样的大话,他说,“我现在把钱全部存在银行里面,光是吃利息我这一辈子也够了。” 同样,我们有些人也可能会这样想:“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菩提心也没有失坏,所以从此后我不用行持什么善行,不用背书、也不用看书,我天天睡觉就可以了。” 这里所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的相续中真的有了不退转的菩提心,这么做倒是可以,一些真正的大成就者应该是具有这种功德的。以前我们出去外地,到了中午时,上师如意宝有时会睡着一会,这个时候,我们在旁边,心里面真的产生一种信心:上师跟我们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现在睡着,但实际上他老人家相续中菩提心的功德一直是增长的。因为像他老人家那样真正的菩萨,不管我们哪一个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根本不会有任何怀疑“究竟上师老人家是不是菩萨?会不会有菩提心?” 不会这样想的。所以说,真正的一些菩萨不一定整天都是坐禅、念佛或者看书,即使显现上他整天都是游山玩水、或者整天都是看一些杂书,但对一些真正的大成就者而言,虽然他们有些表面看来好像不行持善法,但实际上,他菩提心的功德一直不断地在增长。这种现象也是有的。

但有时候也很难说,修行或证悟的功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人不知道你,但自己是明白的,应该看你自己相续中的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发了度众生的愿没有?你发了愿后,还要看当遇到一些违缘时,自己会不会退转?如果有根本不会退转的这样一个心在你相续中生起,那么从此以后,你的功德确实会越来越增上的。如果没有以这颗菩提心来摄持的话,表面上不管做了什么样的事,它的实际功德也不是特别大。

因此,趁这个机会,我也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以菩提心来摄持,这是我再三祈祷大家,也是劝勉大家的一个重点--关于菩提心的重要性。同时,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能不能把这么好的佛法介绍给其他很多佛教徒和非佛教 徒?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现在虽然有很多的佛教徒,但他们相续中有真正菩提心的人并不一定非常多。就如我前面所讲,大多数的佛教徒只是求一些人天福报而已,所以,能不能把这些人的发心方向转变过来,让他们变成具有利他发心的佛教徒?这个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想的。还有,就是对没有信佛教的这些人,我们能不能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皈依佛教,因为这些众生非常可怜,不要说胜义谛的空性,连世俗谛基本的前世后世、业因果、菩提心的功德他们都不懂,每天都是为了钱、为了生活、为了工作而奔波,因而荒废了自己宝贵的人身。

所以,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这一年左右时间中,能不能每个佛友都影响一个人来学佛,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菩提学会需要很多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那哪怕是有几亿人参加这个学习也没什么用,但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那即使是十几个人在学习,这也足够了。弘法利生的事业依靠每一个人,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哪怕遇到一个人,如果你也乐意把佛法的精神讲给他听、让他通达佛法教义,这就是真正地度化众生。

各位学习的佛友现在应该是已经发了菩提心吧,如果发了的话,你不能光是想“我现在已经发愿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到时候我再去度„,或是我长大后再„”其实不用这么想。虽然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能真正度化所有众生的能力,但自己身边就有好多亲朋好友,如果我们在这些人面前宣讲佛法的功德、宣讲大乘菩提心的功德,很有可能这些人就会发心。即使他们没有发心,那你也可以再试一次,开头的时候失败一次、两次也不要紧,这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凡夫的种种反应都是正常现象,无始以来他们所重视的就是自己种种迷乱的执著相,因此,即使他不承认、即使他反对我们所宣讲的佛法功德,对我们来讲,这也没有什么可失望的。

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希望大家对自己身边的人能起一点佛法传播的作用,让他们能逐渐学习佛法,让他们能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一种利他的心。我前两天也讲了,这种利他的心对家庭非常重要、对社会非常重要、对国家来讲也非常重要,是非常珍贵的一种发心。如果发“利他心”的人越来越多,那整个世间的各种饥荒、战争、灾难等都会逐渐消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爱心、有慈悲心、有无私奉献一切的这种心,这种心量的影响力、这种正面心态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大家也应该清楚现在这个社会有多少个人,如果大家都能发起菩提心的话,我觉得这个发心对社会是相当大的一个贡献,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发菩提心也是对佛法、对弘扬佛法的一个大贡献。

这以上我们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下面,我们宣讲行菩提心和愿菩提具有如此 功德到底合不合理的问题,此处通过教证和理证两方面来宣说这个合理性,首先宣讲:教证之合理性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怀疑:虽然说菩提心有如此的功德,但这个功德到底合不合理?怎么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产生这种怀疑的人中,有对佛教不了解的人,也有不信佛教的人,有些即使已经了解了佛教,比如像小乘行人,但他们也仍然无法堪忍佛陀这种漫长时间的苦行、无法接受佛陀布施自己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行种种难行能行的求道精神,因此,这样的小乘行人也会怀疑菩提心到底会不会具有如此大的功德?

为了解除这些只寻求自我解脱而信仰小乘道行人的疑惑,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专门宣说了菩提心无量功德的合理性,佛说“菩提心有无量的功德是完全合理的”,就像龙猛菩萨所讲那样:“众生就是无边无际的,我们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菩提大愿,这个功德实际上也是无边无际的,这是极为合理的。”

如同龙猛菩萨所讲,本论在此处也宣说了这个合理性。堪布根霍在他的《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讲了四种不可思议的道理来宣说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缘菩提心所得的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菩提心所持久历经的时日也是无边无际的。因此,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也能合理地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如此无边无边”。

论中说: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我们这次按无著菩萨的讲义来宣讲《入菩萨行论》,确实是很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所引用的教证,都是不管哪个教派都能接受、都会承认的大乘经典中的教证。否则,很多人可能会有这种疑问:虽然印度寂天论师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有很好的利益,但到底能不能在佛经中找出他所讲的每句话的依据?还是说这个论是他自己随便想象而造的?

从无著菩萨的这个讲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大的一些问题上,他基本上都是引用一些大乘经典来予以说明,由此也直接消除了上述的这种疑问。此处引用的是《妙臂请问经》中的教证(《妙臂请问经》可能有几种版本,所以很多藏传佛教的讲义在引用这部论的内容时,会有文字上不太相同的地方)。

论中说: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众生趋入大乘。此处的“所有”是“相当一部分”的意思,为了让相当一部分小乘根机的众生或其他对佛教不太明白的这些人 趋入大乘。

讲到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我们有些人不要认为“我是大乘佛子,我很了不起”并由此而特别小看小乘行人,不能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小乘行人的阿罗汉实际上已经通达了人无我空性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很高的。如果他们通达了人无我的空性,那他们的智慧肯定是超过我们的,对众生也肯定是有一定悲心的。

有时候,有人心里面会想:“你这个小乘道、你这个小乘根机„”好像很不以为然的样子。但实际上,如果拿凡夫人跟小乘根机中的阿罗汉相比,无论悲心还是智慧,不管哪方面,我们都肯定是不如阿罗汉的,很有可能我们现在的相续中连出离心都还没有。今天我就碰到一个喇嘛,他说:“现在我们学院真是特别舒服,春暖花开,多么舒服啊!”我说:“你不要太特别地这样说,不然你相续中的出离心是一点也不能生起来的。”他就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觉得轮回是多么快乐、多么舒服,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想出离这个轮回?你怎么会想超离轮回而获得解脱呢?”虽然是开玩笑,但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

有时候,我们有些人就会认为“啊,这是个小乘根机的很可怜的众生!佛陀跟我们的观点一样的。”不能这么想的。我们有时也真是很可怜,虽然自称是大乘佛子,但经常对佛教的真正教义生不起信心,自己的这种我执、法执都特别强烈。所以,此处,佛陀也是说对小乘根机中的一部分行人、对其他不太明白佛教的这些人宣讲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

佛陀在此经(《妙臂请问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 这个教证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讲得特别细致,意思是说:众生是无边无际的,如果我为了利乐这些无边众生而披上信心的盔甲,则我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无边的,所得的功德是无边的,所回向的善根也是无边的,众生所得的快乐也是无边的。此处也有几种无边,将这样的无边结合起来,则菩提心无边的功德也是成立的。如果这样,则即使是在睡眠的状态中,只要行菩提心已经在你的相续中产生而没有退转,菩提心的功德就一直在增长。

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观察自己,看自己的相续中有没有生起菩提心?当然,也不一定每天都是想:“我今天做了一件事,今天我没有发菩提心,今天我发了菩提心„”不用这样来想,最关键的问题是:你先发菩提心的誓言,发誓以后,从此不要出现违品。然后,在平时生活中对此引起注意。比如:早上共修的时候,你心里就应该想: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誓愿的人,从现在乃至佛果之间,我都要 利益众生;如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我应该一步一步地走向这个目标,因此,在今天这一天中我都不应该害众生。

大家每天早上都应该这样想一下,如果能这样想,那这一天中不管你接触什么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你心里面都会想:早上我已经发过愿了,今天我要尽量地修忍辱,今天我一定要以行持善法来摄持。如果每天我们都能以这种方式来约束自己,以这种方式来对治自己的烦恼,那自相续中的菩提心应该会越来越增上的。这个相当重要。

所以,作为凡夫人,不管走路、吃饭,还是平时的其他行为,都要经常提醒自己:我跟其他人是不同的,我是在诸佛菩萨、所有上师前发了菩提心的人,所以不如法的事我不能做。比如一个出家人,也应该这样想:我是出家人,所以不应该像在家人一样无恶不作,不能做杀生等各种各样的恶行。就好像遥控器能起控制作用一样,同样的道理,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以后,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始终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自我提醒,这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如果能这样,比如你是住在城市里的一个在家人,你相续中真实地有了菩提心,那么和一个没有生起菩提心的寺院出家人相比,你们两人同样行持善法的功德,究竟是谁的大呢?我认为,应该是在家人行持善法的功德大。虽然这个出家人在寺院中整天都是念佛、五欲也已全部断除,但因为他相续中并没有生起菩提心,全都是为了自己获得解脱、或是为了自己混日子,而那个在家人平时也没有念佛的时间,也没有做功德的条件,但他有一颗善良的菩提心,依靠这个善良的菩提心,他相续中的所有功德都是增上的,因此这个在家人的功德大过那个出家人的功德。

因此,哪怕你早上起来只是念一句“嗡玛呢巴咪吽”或“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以菩提心来摄持,这个功德、或是你这一天无论做任何善事的功德,都是一直不断、乃至佛果之前都一直增长的。而如果是刚才这个寺院的出家人,尽管他每天都是念阿弥陀佛,但因为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他念诵的功德是不会增长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出家的功德不大,出家的功德当然非常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的。但发心的功德,并不是以形相、而是以每个人的心态来区分的。所以大家能不能时时刻刻督促、要求自己发菩提心呢?在跟任何人接触、或是对待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能以菩提心对自己有所约束,那你肯定不会是牦牛,而是非常珍贵的一个人,所以你的行为是肯定会有所改为变的,如果有了改变,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今天讲到这里,请大家回向功德…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四篇:入行感受

一篇

转眼间从进入XX银行那时算起已经满了第N年。N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时间让我对于XX银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通过自身的学习、领导和同事的教育帮助,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更加胜任自己从事过和正在从事的岗位工作。最近这一年,我作为一名XX银行员工,亲身感受了XX银行股改给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如经济增加值、关键绩效考核指标等概念的引入,使经营部门的经营理念真正从过去只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岗位分工和收入分配的显著变化。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我们XX银行“规范经营”提出了许多更为明确和细化的要求,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精细化管理,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也有了更多的预防和惩戒措施,特别是行内开展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活动”向我们再一次地敲响了警钟——工作不仅要做得“好”、“快”还要“合法”、“合规”,不仅要懂得“亡羊补牢”,重要的还在于“未雨绸缪”。2008年末,我报名并经行内的择优选聘有幸被调动至XX地审批组担任合规性审查岗工作。从南区支行理财中心的个贷综合岗转到原先从未接触过的以公司类信贷和个人大额信贷业务为主的审批组合规性审查岗,这个跨度不可谓不大。但领导的教育关心、同事的帮助指导和我个人的自学努力下,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解读文件规章,我很快渡过了起初的不适应,迅速地融入到现在的岗位角色中。从2007年初至2008年7月末,我总计完成了109笔公司类贷款、3笔公司类授信业务的合规性审查工作,合计金额47435.2624万元;完成了67笔公司类信用等级评定的合规性审查,其中AA级29笔、A级34笔、BBB级4笔;完成332笔个人类贷款的接收、送审、下发决策意见工作,合计金额6463.475万元。较好地完成了本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XX地审批组属于行内审批部门,面对的都是行内的经营部门,受理审批XX银行信贷经营部门报送的各类信贷业务。因此,树立内部客户理念,把经营部门作为我们所服务的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服务,是我作为一名审批组合规性审查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日常业务中,我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经营部门工作,耐心解答他们对于审批中存在的各种疑问,并时常通过各种合规、有效的渠道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经营部门的现实情况和问题,及时向领导、专审进行汇报,尽可能帮助解决审批与经营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为行领导与专审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实现XX银行利益的最大化。XX地审批组是行内一个日常工作量较大、工作较为繁忙的一个部门。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在工作中发现,大量工作时间都是消耗在一些相对机械的简单重复劳动中,如在合规性审查工作中对申报单位一些财务指标的验算,计算比较简单,但要检查多个单位的多个财务指标也要花费合规性审查人员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我通过自学,运用我们常用的EXECL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公式与函数编制了一张表格,只需要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据填入表格,相应的各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速动比、利润率、本息保障倍数、抵押率、担保率等数据就能自动计算生成,极大地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我还把这张表格与周围的同事、经营部门的同事共享,力求大家都能更高效的工作。我还将部门内部许多相关的报表进行了关联共享,相互取得所需数据,消除了很多重复劳动,也使许多数据更为精确;把一些常用表单进行了优化,本着简单、易用的设计,在规定的位置录入数据,电脑就能自动生成相应的规范页面供使用了。此外,我在许多工作流程的细节上想点子、找方法,在符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审批组的工作,是一项全面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对全行的各项业务都有深入的了解。加强对各类文件和制度的学习,是我履岗最基本的要求;积极参加行内、部门内组织的各种定期不定期的专题培训和例会、学习会,则是对我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在XX地分行与XX地人寿保险公司共同举办的“盈向未来”客户经理培训班上,我学到了不少营销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方式,明白了团队协作的至关重

要;在由XX地分行组织、省分行有关部门领导与相关业务人员讲解的“XX银行优势产品与营销”培训班上,我对于XX银行的各类信贷业务有了明确而充分的认识,知道了哪些是应该重点向客户推荐的,哪些是正在开发并着力推广的,以及如何办理,有何优势与不足;在省分行组织的由总行资深贷款审批人讲解的全省专职贷款审批人培训班上,我对于原先工作中一直存在的一些难点、盲点都有了一些全新的理解,如对于企业集团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关注,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从一些表面的绩优或是绩差中发现企业的真实状况,合理判断,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岗位的重要性与任务的艰巨性——需要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来当好“XX银行资产的看门人”。除此之外,每当有新的有关行内发文,我也认真参加部门内的例会和学习会,学习文件精神,在工作中落到实处。特别是有时还请来行内相关部门人员现场讲解业务中的疑难点,更是我学习的好时机。学习制度、理解制度、在制度的要求下办事,掌握全方位的知识,了解政策变化、行业风险,才能在审批组岗位上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作为XX地分行系统团委的宣传委员,参加了团委组织的多项活动。将行内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团员的美文佳作、学习心得推荐给大家,是我与另几位团刊《青年风采》的小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我组织搜集各类优秀的稿件,对原稿进行合适的排版、美化,套上精美的插画与底纹,最后上挂网站上与大家一同分享,得到了广大团员的好评。其中大量佳作被省分行《XX周刊》选取上挂,为全省的XX银行系统所了解。系统团委组织的“规范化阳光服务演示”,我积极参与了多份演示文稿的编写工作,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意见也为领导与同事认同和采纳。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银行的工作也时时变化着,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新的情况发生,这都需要我跟着形势而改变。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巧,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提高自己的履岗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业务全面的XX银行员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我所努力的目标。当然,在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操作上我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磨练自己,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中提高自己,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第二篇

一年来,本人在支行党组的领导下,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金融知识学习,转变工作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廉洁自律,自觉遵纪守法,认真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

一、在德的方面: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纲,法纪、政纪、组织观念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顾全大局,服从分工,勇挑重担。尊重一把手,团结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作风端正,工作作风踏实,敢于坚持原则,求精务实,开拓进取,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负责分管和协管工作,大力支持一把手的工作,促进支行三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在能的方面:熟悉和掌握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法律法规,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较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较高,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专业理论水平较强,具有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能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具有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经验较丰富,知识面较宽。

一年来,本人先后主持召开辖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会议、外汇管理工作座谈会、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会,协调县政府召开国库工作座谈会。在上述会议上,分别组织学习有关

金融方针政策,把“一个规定两个办法”、外汇管理政策、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帐户管理、现金管理、国库管理规定等传导到辖区金融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并通报相关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较好地发挥了基层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作用和窗口指导作用。2004年初,本人组织支行中层干部学习“四法”,并进行考试。通过组织学习和考试,提高了中层干部金融法律法规水平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根据分管工作和协管工作的职责、范围和上级行的要求,一年来,本人先后组织开展现金管理情况检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办法》执行情况检查,《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执行情况检查,并协调中心支局检查科对辖区外汇指定银行开展外汇业务检查和对辖区外贸公司开展出口收汇核销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了有关问题,促进了辖区金融机构和外贸公司依法依规经营和管理,较好地协调了各有关方面的关系。

本人具有较强的指导、管理、协调能力。在指导工作中,总是先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深思熟虑,拟定一套工作方案;然后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把文件精神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在工作过程中,坚持靠前指挥,找准工作重点、难点,抓住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管理工作中,坚持每月初主持召开一次分管、协管部门负责人会议,听取上月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当月工作安排计划;坚持每月对营业室、外管股进行一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加强管理,督促内控制度的落实。在协调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复杂、繁重的工作任务。

本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一年来,下基层50多次,30多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许多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撰写了多篇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文章。其中:《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金融工作》一文,分析了惠东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盲目搞开发区给经济、金融造成严重损失的问题,阐述了“明确金融限制发展的领域和支持发展的重点,科学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实现信贷投放平稳较快增长,人民银行要搞好金融服务”的观点。《坚持用好的作用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一文,分析了近几年来,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数据和腐败分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得出了选人用人的问题至关紧要的结论。明确指出:“首先,在选人时要有好的作风。一是要坚持任人唯贤;二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三是要坚持党委集体讨论。第二,要选作风好的人。一是要坚持以德量人;二是要坚持以能用人;三是要坚持以勤识人;四是要坚持以绩取人;五是要坚持以廉择人”的观点。《关于当前外汇管理政策的若干思考》一文,从基层外汇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当前外汇管理政策涉及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改进外汇管理的有关建议。《关于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一文,分析了惠东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其原因,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六点建议。

三、在勤的方面:本人事业心、责任心强,奋发进取,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认真,态度积极,雷厉风行,勇挑重担,敢于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勤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故不迟到、不早退。一年来,本人基本无休工龄假,节假日较常值班和加班,坚持每个月底参加营业室的加班,协调有关工作,审核有关报表。由于本人工作较忙,因而多次放弃了应邀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和赴外考察活动的机会。

四、在绩的方面:本人工作思路清晰,计划性、前瞻性、前导性强;开拓进取,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获采纳,完成较重的本职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效率较高;能按时或提前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工作成绩比较突出,效果良好。

在外汇管理方面,2004年上半年,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县外贸公司增加较多,领用出口收汇核销单大幅度增长,出口额大,收汇额小,核销率较低,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的问题,在支局局务会上提出了加强核销单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出口收汇核销风险的意见,获得局务会的采纳。随即,本人制定了《关于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出口收汇核销单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有保有压的措施,加强核销单管理。并组织开展对部分外贸企业外汇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贸出口的指导意见》,对辖区外汇指定银行提出了六条窗口指导意见。此外,还组织对部分私营企业运作情况的调查,分析其运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私营外贸企业出口收汇核销管理的措施。从而,促进了我县外贸企业领单、出口、收汇、核销的良性循环。

在支行制定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方案的过程中,本人提出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主张选拔任用中层干部的方式要由“相马”改为“赛马”,让人才的本领得以施展,在年龄的条件上不宜定得过低。本人的主张最终被支行党组采纳。

五、在廉的方面:

1.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准则》,自觉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一年来,本人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自觉做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2.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行员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推动支行用人机制的改革,并逐步走向法治化的轨道。

3.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本人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坚持以制度用人,以制度管人,并引导、教育员工自觉执行支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爱行如家、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

4.密切联系群众,努力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人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5.按规定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

总的来说,一年来,本人分管、协管的股室较多,工作范围广、任务重、责任大,由于本人正确理解上级的工作部署,坚定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支行的规章制度,较好地履行了作为行政职务和作为专业技术职务的职责,发挥了领导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分管和协管股室全年的工作任务。

第五篇:入行小结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转眼我到XX银行工作有半年之多了。回顾这半年来的工作,感受颇多。在我行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引下,在广大员工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改进和提高,自觉地融入XX银行的氛围中来,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XX”人。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这个阶段的工作做一下小结,借以勉励自己,扬长避短,不断奋进。

首先,在业务上,我紧紧围绕我行的考核目标,不懈努力。截止X月X日,我名下累计争揽存款XXXX万元,其中X月份日均存款XXXX万元,X月份日均存款XXXX万元。于此同时,我积极营销我行的中间业务,截至半年末,我完成累计中间业务(含基金、保险、信托、理财产品等)收入XX万多元。此外,我在专项XX产品的预约数上达到了XXXX万,为以后业务的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半年内,我争揽到已来我行办理客户数达百余名,并且未来会有客户源源不断流入我行。

在思想和行动上,我始终紧跟行领导思路,和我行发展步调保持一致。每次有新产品和新活动,我都是事先及时准备,事中积极参与,事后延伸拓展,力图最大发挥每次活动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我行开展的文艺和其他活动我都踊跃参加。在岗位和人事安排上,我按照上级要求,服从大局。

在学习过程和工作态度的细节上,我自身也很重视。在这半年中,我先后获得了标委会颁发的AFP理财师证书、XXXX个人理财资格证书、XXXX个人贷款资格证书,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必要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努力做到对客户亲切,对同事亲善,对组织亲和,让我行“XXXX”的经营理念在我身上更加拓展和升华。

回顾过去,我在各方面做了点点滴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我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迎着我行发展和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最终为我行事业谱写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下载入行论参考答案5daan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入行论参考答案5daan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入行感想

    2011年,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入了焦作农行的大门,结束了学生生活,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转眼间,三年时间过去了,这三年里,我由普通的柜员,做到了现在的客户经理,加过班,熬过夜,与同事......

    入行心得

    入行心得 2013年7月24日,第一次来黄南,第一次踏入人行黄南中支,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开始我新的起点。 在人事科各位老师的热情接待下,很快对人行黄南中支不再有陌生感,通过人事科领......

    古诗文阅读习题daan

    观沧海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观 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答案: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

    骨科护理试题daan

    护理考试题 姓名: 时间:分数: 1、 脊柱损伤伤员的正确搬运方法是()B A、 二人分别抱头抱脚平放于硬板上后送B、 二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头、肩、臀和下肢,动作一致将伤员搬起平放于......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93课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93课 下面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宣讲菩提心的专著——《入菩萨行论》。 本论分十品,内容分别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不退”、“不退而增上”。通......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第七课

    生西法师入行论讲记第七课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寂天菩萨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主要是让我们趣入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学处。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修菩萨行,我们的......

    经济管理基础习题(daan)(定稿)

    经济管理基础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需求: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

    新员工入行体会

    三个月前,我还是象牙塔中无拘无束又略带书生气的青年,而今,时光飞逝,原本以为三个月漫长的实习期就这么仓促的结束了,仿佛是自己做了一场梦,一觉醒来,我已嫣然成为一名血液中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