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在上海音乐学院创立
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在上海音乐学院创立
2016年5月9日,以中国音乐的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研究为其宗旨的高等研究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贺绿汀高研院”)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成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贺绿汀高研院”名誉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季平先后致辞,并共同为“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揭牌。林在勇为高研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赵季平、盛宗亮、叶聪、阎惠昌、高文厚、乔建中、居其宏、赵维平等人颁发了聘书。揭牌仪式后,赵季平主持召开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为期两天的“贺绿汀高研院”“中国钢琴音乐经典百年回顾”系列学术活动也同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林在勇在讲话中表示,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建院90年来,在中国音乐人才培养、中国音乐创作、中国音乐表演、中国音乐理论建构、中国乐器改良、中国音乐传播推广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今天,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的建立,既是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学校在办学方向、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战略思考和价值导向。“贺绿汀高研院”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学科群意识,搭建新型学科平台,汇聚中外一流人才,整合并提升中国音乐学科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建设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和标杆意义的中国音乐学科高地。“贺绿汀高研院”将首先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开展有关中国音乐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如中国音乐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中国音乐的原创性研究等,为中国音乐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推动国际语境下的中国音乐学科体系建设和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三是构建学科建设新平台和新机制,网罗延揽海内外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的招标、委约和个性化定制,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
赵季平在讲话中表示,一年多以前,听到林在勇院长提出的这个新构想与新意图时,为之感动和震撼。这个平台的立意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对中国音乐在当下、在未来、在世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众所周知,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音乐高等院校,本身就是近当代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改革开放后,上海音乐学院也日益成为音乐创作与推广的重要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诞生在“上音”,实有其必然性。赵季平指出,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到来,一方面国内知识界和文化界对中国音乐发展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正在发生格局的变化。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的发展状况。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吸收西方文化、创作技法,同时又对蕴含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音乐作品,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些作品还不够熟悉,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研究、保存、演绎推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贺绿汀高研院”以中国作品“经典化”作为平台的重要核心,不仅对中国作品的传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前瞻性,相信“贺绿汀高研院”一定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
“贺绿汀高研院”执行院长杨燕迪作了研究院筹备工作及建设规划的报告。他指出,“贺绿汀高研院”的创办宗旨在于传承以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为代表的“上音”优良办学传统和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凸显“上音”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推动、弘扬、整理和推广优秀中国音乐创作为工作核心,整合校内外资源,统合创作、表演、理论、教育和推广的各方力量,汲取传统精华,立足国际视野,对接国家战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扩大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力与社会辐射面,拉动和提升学校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上音”的独特贡献。高研院首先将开展中国音乐创作与推广研究中心、中国音乐表演艺术研究中心、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中心、中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1个基础数据库――中国现当代作曲家与作品辑录数据库、1个新型表演艺术团体――上海独奏家室内乐团,在国内外开展中国音乐的传播推广。
华裔作曲家、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盛宗亮认为,在音乐院校设立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是世界首举,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世界范围的高研院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贺绿汀高研院”的成立在构想和主题的设立上都很好,但立意高则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第一”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他认为高研院的核心之一“经典化”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所谓的“中国经典”不仅是中国人集中研究的作品,而应该是能吸引外国人也来聆听并研究的作品。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必须要放眼世界。“中国音乐”一词不仅仅是指中国作曲家的创作,也不是特指具有中国风味的创作,而是一种文化融合。“中国音乐”如要被世界认可,那就必须寻求一种共同语言,并且其前提是对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
音乐学家乔建中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中国音乐相关元理论问题、基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贺绿汀高研院”理论板块的研究要从总结前人成果开始,进行查漏补缺,与一些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将它们进行整合。高研院的建设可以借鉴1956年“上音”中“民理、民作、民器”三合一的经验以及萧友梅先生“输入世界音乐,整理中国国乐”的思想。
指挥家、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学院主要研究对象似乎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音乐,对传统音乐研究尤其是传统音乐创作的研究则相对匮乏。中国最早研究民乐配器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胡登跳先生,上海音乐学院也是最早对民乐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业院校,希望“上音”能通过“贺绿汀高研院”的设立,进一步加强对中国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民族乐队以及中国音乐作品不能仅在华人圈中传播,还要吸引其他非华人作曲家参与,并逐步扩大他们的此类创作,将对中国音乐的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乐理论家居其宏在发言中指出,在中国音乐史上,贺绿汀先生对中国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在于音乐教育层面。而随着时代变迁,现在许多学生的感性积累却多是西方的,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性经验十分不足。因此,“贺绿汀高研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关注音乐教育,要把握“高等”立意,站在学科的前沿,以高质量成果来回馈社会。
音乐学家萧梅认为,我们应当关注作为世界的中国,它是如何与世界其他文化发生关系的?因而,“中国音乐”问题也应该是全人类所关心的问题,而非闭门而谈的内部问题。从理论角度出发,“高等”的前提是我们只有对中国传统音乐彻底挖掘,才能将中国音乐“经典化”的问题深入下去,从而进行后续的研究。目前而言,以专题研究为板块进行踏实工作,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形式。
《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于庆新认为,“贺绿汀高研院”在创作、表演、理论、教育等领域,如何体现它有别于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立意”更高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探讨。在教育方面,重点关注的应该不是大量存在的道德层面或体制层面的问题,而应该关注钱学森生前所呼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以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为己任。
“贺绿汀高研院”秘书长王瑞教授表示,对于中国音乐学科而言,需要在学科对象、学科范畴、学科内涵、学理规范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在发展模式上,“贺绿汀高研院”将不预设围墙、不追求体量和规模的扩大,不重叠不替代现行的学科单位和功能,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等研究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上音”办学实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弥补当前人才机制与学科建设机制的某些功能缺失,构建国际化开放式的学科建设新平台,为高研院的每一位学者提供个性化的学术研究项目和工作模式。
中国音乐研究专家、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认为,体现“高等”、促进研究进步有两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它们的核心都是保持“距离感”。其一,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方便从宏观视角进行观察,以获得全面内容;其二,研究者需要贴近目标,对其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他认为尤其在高研院的团队协作中,应当利用跨学科的优势形成研究合力。
盛宗亮十分赞同高文厚有关“距离”的观点,他认为实际上,“中国音乐”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了周边国家的影响,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今天的“国乐”创作与研究就更应该利用融合视角进行观照。另外在有关高研院研究主体趋向的问题上,他提出要更多地强调创作以及表演。音乐作为活的艺术,它们需要不断地被推出。通过不断地熏陶以及配套教育体系的形成,让“中国音乐”之魂犹如DNA一样植入作曲家心中,而非停留在表面技术语言。这样才能让“中国音乐”的经典化、留存及传播良好地进行下去。
指挥家、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认为,高研院平台应以创作、表演、理论以及教学四个点作为核心支柱,依照这四个点将现有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提高综合实力。同时,积极吸引外来力量来激活内部运作,形成新的合力。为了使得平台能更有效地运作,他提出要抓住重点形成突破口,要注意“中国音乐”的核心不是在于“民族音乐”还是“传统音乐”等概念的辩驳,而应该去追寻“中国魂”,可以从重抓老“上音”的经典品牌开始,表演艺术家要多参与国际活动,从中展现中国特色,希望“贺绿汀高研院”能立足上海、引领全国、走向世界。
围绕高研院发展模式及相关学术问题,韩锺恩、陈强斌、周湘林、钱仁平、李小诺、唐俊乔、杨学进、伍维曦等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研讨和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林在勇所言,“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从无到有,在发展理念、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必将为中国音乐的全面发展乃至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独特的贡献。
(特约编辑 于庆新)
第二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揭牌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揭牌
作者:徐瑞哲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2-11-28 15:14:1
5昨天(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验收大会在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召开。通过验收后,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和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共同为上海高研院揭牌。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主持。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等参加验收仪式。
根据2008年中国科学院党组(扩大)会议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院市合作协议精神,上海高研院由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研究院定位于原始创新研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集成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研、产、学、用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科教机构。
上海高研院筹建工作组组长、院长封松林介绍,历经3年筹建,全院15万平方米的科研用房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1.5亿元的科研装备也已到位并运行,建成了交叉前沿与先进材料、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科技、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与技术共5个研究部,集聚形成了一支近800人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队伍,初步具备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能力。
目前,上海高研院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863”、“973”和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以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各类项目,开展了广泛的院地、院企、国际合作。上海高研院正与上海交大、帝国理工等国内外名校展开科技合作,培养高级创新创业人才;与上海电气(601727,股吧)、壳牌等国内外企业和组织,或设立前瞻研究基金,或建立联合实验室,或联合进行技术开发,或成立技术公司,实现共性技术研发与集成。
第三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
管理条例
(2011年5月修订稿)
一、宗旨与目标
建设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的根本宗旨是:建立有别于我校现行管理体系的科研特区,实施特殊的科研政策,发挥学科研究的团队作用,吸引国内外杰出研究人才、集聚和稳定优秀科研队伍,加快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鼓励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和基础研究,以获取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和为解决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目标开展研究工作。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的基本任务是“引领土木学科基础研究、支撑土木工程持续发展”,达到“前沿基础研究起引领作用、工程技术研究起辐射作用、设计理论研究起开创作用”,最终实现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目标。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近期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5年内争取有10项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15项重大工程项目研究课题;获得3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省部级一等科技成果奖。
2.提倡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达到人均2篇/年。
3.加强和加快优秀科研青年人才的培养,使他们早日成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计划的获得者;争取在5年内有1-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4.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吸引国际一流乃至顶级大师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展前沿研究工作,如吸引1-2名“千人计划”国聘教授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
二、运行模式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的性质是校长领导下的科研特区,实施相对独立的特殊人事、财务、科技政策。1.人事管理机制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对进入院内的科研人员实行聘任制。高等研究院遴选研究人员的依据是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将以学校所确定的前沿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国内外招聘科研人员,以校内人员为主。
(1)高门槛、有目标的准入制度
高等研究院应制定高门槛、有目标的准入制度。应聘人员应有突出的前期工作基础,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有结构合理的协作团队。
(2)相对稳定考核周期
进入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应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周期,一般以5年为一个周期,有较为宽松的探索和积累过程。
(3)实行目标考核与潜能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工作考核不采用工作量考核制度,采用小结、3年检查和5年任期总结的考核办法。小结的目的是总结进展,提出改进措施,只是对明显不适合继续前沿基础研究的个别人员实行淘汰;3年进行中期检查,考核任务目标完成的情况与发展趋势,对于明显不能实现目标要求的人员和团队,实施任务中止;5年进行总结,考核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对于研究进展顺利、有望取得高水平系列成果的研究团队,或者对于崭露出良好发展潜能的青年科研人员加以延聘,延聘周期仍为5年。2.人员薪酬制度
受聘人员每学年除承担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与培养任务外,主要承担国际前沿基础和瞄准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研究课题。受聘高等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实行准年薪制。
3.组织管理体制
(1)设立管理委员会,由校级领导、人事处、财务处、科技处、学院和高等研究院等领导组成,负责制定和审批各项政策和管理办法,协调校内各方关系,审批团队申请、核准团队考核、决定团队资助。
(2)设立学术委员会,由我校两院院士和校外顾问教授组成,负责团队申请评审、团队中期考核和团队水平评估。
(3)聘请高等研究院院长、常务副院长、副院长和行政助理各一名,负责高等研究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4)聘请评估委员会,由校外和境外著名专家组成,受学术委员会委托对团队5年聘期的研究工作进行水平评估。4.实施范围、考核方式
(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在土木工程学院范围内实行,可面向校外和境外人员招聘。
(2)水平评估:由评估委员会通过通讯评审或评审会的方式进行考核。(3)人员数量:近期选拔10个左右的团队,形成40人左右的队伍,适时再选拔若干个团队或个人。
三、实施方案
先期在土木工程学院现有人员的基础上,选拔一部分人员进入高等研究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实行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资助和考核体制,配备行政助理、研究助理和高级研究员。
1.团队选拔
首批团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级重点实验室中选拔,确保成熟一个选拔一个。具体选拔条件与程序见附件1。
2.团队成员组成
(1)团队由4-5名在职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2)团队由负责人——首席研究员领衔组建并负责。(3)团队允许从校外或境外聘请1名高级研究员。(4)团队可以聘请行政助理1名和研究助理若干名。团队成员和外聘人员薪酬和人事管理见附件2。
3.团队考核方法
(1)团队成员需以团队集体进行定期考核,包括报告、三年中期检查。(2)完成五年聘任期工作的团队最后需进行水平评估。团队考核与退出机制见附件3。
4.人才引进与培养
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培养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是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实施办法见附件4和附件5。
四、本条例的解释和修改由院管理委员会负责。
附件1 团队申请条件与选拔程序
1.1 团队申请条件
申请团队以目前土木工程学院的自然研究团队为主(适当向校外和境外聘请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必须长期坚持基础研究、具备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在近3年来取得过下列研究成果;
1、团队多数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团队成员间不重复计)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的SCI论文,并需达到人均1篇。
2、团队承办过国际学术交流会,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均参加过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
3、团队首席研究员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主持过国家973项目的课题或重大国防科研项目;
获得过国家三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2位;二等奖排名前1位)。
1.2 团队选拔程序
团队成员以校内为主、实行境内外公开招聘的方式,海纳优秀团队和个人。具体程序如下:
1、申请团队由首席研究员向高等研究院提出书面申请;
2、高等研究院院长负责研究团队申请的资格审查工作和从境外和校外聘请的高级研究员的资格审查工作;
3、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对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团队和高级研究员进行评审;
4、通过评审的团队和高级研究员上报管理委员会审核。
附件2 团队成员和外聘人员薪酬
2.1 薪酬标准
1、团队负责人——首席研究员:30~40万元/年;
2、研究团队成员——研究员:25~30万元/年;
3、研究团队成员——副研究员:20~25万元/年;
4、研究团队成员——助理研究员:15~20万元/年;
5、获得或曾获得国家人才计划的团队负责人薪酬可取为上限;
6、任职不足3年(含3年)时,成员薪酬取为同级职称薪酬标准的下限,超过3年可取为同级职称薪酬标准的上限;
7、研究团队成员的年薪酬总数一般为100万元(4人)、120万元(5人);
8、现行国家、学校的高层次特殊人才津贴计入以上薪酬;
9、团队成员薪酬标准将随学校教师工资和津贴的变化进行调整,调整方案需由高等研究院院长提出、经高等研究院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报学校批准。
2.2 外聘人员薪酬
1、每个团队可与人事处人才交流部门联系,向校外招聘1名没有工资性收入的行政助理从事团队的事务性工作,其薪酬由团队科研经费支付;
2、每个团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工作需要,向校外招聘若干名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研究助理从事短期研究工作,研究助理的薪酬由团队科研经费支付;
3、每个团队可以根据自身研究工作需要,向校外或境外招聘一名没有工资性收入的高级研究员从事阶段性研究工作,高级研究员的薪酬由团队科研经费支付,满足条件时可以与光华特聘教授挂钩。
2.3 团队人事管理
1、团队成员若为同济大学在职教师,其人事档案关系隶属于同济大学;若是校外兼职人员,其人事档案关系隶属于原单位;
2、团队外聘人员为同济大学的临时工作人员,其人事档案隶属于与学校相关的人才管理公司和学校的人才中心。
附件3 团队考核与退出机制
3.1 团队考核指标
1、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达到人均2篇/年(授权国际发明专利可以替代2篇SCI论文)。
2、五年中承办1次以上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国外参会人数不少于20人),并平均每人每年参加1次以上的国际会议。
3、五年中至少取得下列研究成果之一:
获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获得主持国家973项目的课题、863目标导向性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课题或重大国防科研项目;
获得国家三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3位;二等奖排名前2位); 主编工程设计规范(担任国家标准副主编或行业和地方标准主编); 撰写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3部(其中至少1部为国际知名科学出版集团发行的英文学术专著)。
4、五年中至少取得下列国际化成果之一:
主持100万元以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参加国际相关专业规范的编制工作; 担任国际一级或二级协会的主席或副主席; 担任国际学术刊物的主编或副主编;
受邀在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至少1次。
说明:(1)主持研究项目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的负责单位应为同济大学;
(2)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著作的第1作者应为团队成员,并以同济大学为第1单位。
3.2 团队考核与退出机制
团队管理办法主要包括自律条例、报告、中期检查、水平评价和成员调整等五个方面:
1、团队自律条例: 自愿申请加入高等研究院前沿研究团队,为同济土木工程学科的长盛不衰贡献力量;
团队每个成员每学年至少承担1-2门课程或相当于68学时的教学任务,并全身心投入到前沿研究中去;
不承担低水平的科技咨询项目,原则上研究团队成员不再提取所承担的科研 项目的酬金;
如果难以胜任前沿研究团队的工作或个人志趣发生变化,可随时申请退出高等研究院。
2、团队报告: 报告在工作最后一月中旬提交,主要报告3.1节中所列4项团队考核指标;
报告采用互联网公开提交的方法,接受监督检查; 高等研究院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抽查研究团队的工作情况。
3、团队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在第三的最后一月进行;
主要考核每个团队3年来的研究工作情况,并评出等级; 通过中期检查确定继续资助或停止资助的团队。
4、团队水平评估: 对通过中期检查的团队在聘期第五的最后一月进行团队水平评估; 团队水平评估程序:团队负责人根据水平评估提纲,编写团队水平评估报告,经高等研究院审核通过后,由评估委员会以通信评审或评审会的方式进行评审。
根据团队水平评估结果和当时的条件,由学术委员会审批是否继续下一轮资助。
5、团队退出与成员调整: 研究团队中途退出高等研究院需由团队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经高等研究院批准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在5年聘期内允许每一团队调整团队成员2人次。团队负责人可在每年提交报告时,提出团队成员调整计划,说明理由,报高等研究院批准备案。
附件4 人才引进实施办法
4.1 申请条件
作为校外人才引进的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申请人应具备如下条件:
1、若申请人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公民(简称境外申请人),应具备从事前沿和基础研究的能力。近3年应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连续从事科学研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满足下列条件: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3篇SCI论文;
受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或受邀作为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专题的召集人。
2、大陆申请人应长期坚持基础研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在近3年来取得如下成果:
在国际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SCI论文;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或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主持过国家973项目的课题或重大国防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三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前2位;二等奖排名前1位)。
4.2 聘期与薪酬
1、申请人的聘期一般为5年;
2、境外申请人应聘方式为短期(每年在研究院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和全时(每年在研究院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两种方式;
3、校外申请人应聘方式同本校申请人的要求;
3、被聘校外科研人员的薪酬实现年薪制,薪酬标准可参考附件2中研究团队成员的薪酬标准, 境外短期应聘人员按实际工作月份计算;
4、纳入国家和省市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的校外科研人员的薪酬高于附件2中研究团队成员的薪酬标准时,依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
4.3 申请和审批程序
1、校外科研人员填写《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校外科研人员申请表》,向高等研究院提出书面申请;
2、高等研究院院长负责校外科研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
3、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对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人进行评审,每一季度评审一次;
4、通过评审的校外科研人员材料上报高等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和学校人事部门审 核批准。
4.4 考核
1、受聘校外科研人员的考核办法可参考附件3中研究团队成员的考核程序;
2、受聘校外科研人员在完成聘任工作后可申请成为同济大学正式教师,应按同济大学人事处有关程序办理。
附件5 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申请条件与选拔程序
5.1 申请条件
校内外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作为非团队成员的研究者申请加入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应具备如下条件:
1、申请人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的可放宽到40岁;
2、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连续从事科学研究,并: 在国外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1-2篇SCI检束的学术论文; 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或其他重要科研项目; 在土木工程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有探索性研究设想(高等研究院重点鼓励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之外的新研究方向的探索)。
5.2 聘期与薪酬
1、申请人的聘期一般为5年;
2、被聘科研人员的薪酬实现年薪制,薪酬标准可参考附件2中研究团队成员的薪酬标准,校外应聘人员可适度提高;
3、纳入国家和省市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的校外科研人员的薪酬高于附件2中研究团队成员的薪酬标准时,依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
5.3 申请和审批程序
1、申请人填写《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高等研究院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申请表》,向高等研究院提出书面申请;
2、高等研究院院长负责申请人的资格审查工作;
3、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对通过资格审查的申请人进行评审,每一年评审一次;
4、通过评审的科研人员材料上报高等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和学校人事部门审核批准。
5.4 考核
受聘科研人员的考核办法可参考附件3中研究团队成员的考核程序。
第四篇:2018年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2018年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安全责任协议书
甲方(组织方):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乙方(营员):
电话(手机):
为保证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组织方和营员的安全意识,保护营员的合法权益,强化营员的纪律观念,明确双方的责任,现依据有关法律,达成如下协议:
活动时间:2018年7月9日-7月13日
甲方责任:
l.保障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的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营员食品和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
2.保障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的住宿卫生和住宿安全。
3.保障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的医疗救护工作,对突发伤病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违反以上规定造成后果者,甲方承担相应责任。乙方责任:
1.认真学习和遵守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爱护消防设备设施。严格遵守甲方和住宿宾馆管理规定,保证做到不在房间内使用电炉子、热得快等违规电器,不私拉乱接电源,不在房间内做饭和焚烧废弃物,不卧床吸烟,不随意丢弃烟蒂。
2.不得隐瞒自己的病史;不购买、食用没有正规包装、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食品、饮料。
3.继承弘扬节约美德,节约电力资源,做到人走灯灭、设备断电,离开房间要自觉关窗锁门。
4.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保存好个人物品,严防受骗上当;关心公共安全,随手关(锁)门,确保自己和他人财产安全。
5.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不做其他有可能损害自身或他人利益或安全的事。
6.遵守交通法规,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保证做到不违章,不出现交通责任事故。
7.认真听取甲方的各项指导,按时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不掉队,不单独行动;分散活动时在指定地点和区域开展活动,保持与甲方辅导员的密切联系。8.活动过程中如发现或发生有关安全问题,乙方要在第一时间向甲方辅导员报告,乙方不得在未经甲方许可情况下擅自对安全事故采取措施或发表相关言论,如遇紧急情况乙方可以采取正确的救援措施以减轻事故损失,但仍需及时向甲方辅导员报告相关情况。
9.不得私自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以外的其它活动,以免造成损失及人员伤害。
10.乙方在暑期夏令营期间,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外宿,宿舍内不得留宿其他人员。
11.乙方在进入实验室时,需服从实验室工作人员指挥,不得违反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因违反实验室相关规定所造成的后果,将由乙方自负。
违反以上规定造成后果者,乙方承担相应责任。附 则:
1.本协议从乙方报到时生效,乙方离院时自动失效。提前到达或延后离开期间,责任由乙方自负。
2.因不可抗力导致或乙方自发的疾病、伤害等情况,甲方除承担未及时救助致使损害扩大的过错责任外,不承担其他责任。
3.本协议随夏令营通知一起发布,乙方报名即视为自动认可,报到时正式签署。
4.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持一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五篇: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2013 年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 序 号 岗位 类别 从事岗位 所学专业 学历 招 聘 人数 备注 1 设计 咨询 岗位 水工设计 水工结构 硕士 8 2 电力设计(水电、变电项目)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硕士 6 3 输电线路 输电线路(偏结构)硕士 3 4 电力设计(风电项目)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硕士 4 5 风电规划 海洋水文 本科或研究生 2 6 水文水资源 本科或研究生 2 7 水工 水工结构 硕士 2 新能源 8 电气设计(民用建筑项目)电力系统及自动化 硕士 2 9 规划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会 数模)硕士 5 10 水利水电工程(水能)硕士 5 11 水利水电工程(泥沙)硕士 5 12 金属结构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 程机械方向)或水工结构 本科或硕士 7 13 水力械机设计 水力机械(流体机械及工 程)或热能与动力工程 本科或硕士 4 14 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工程 硕士及以上 2-3 15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工程 硕士及以上 2-3 16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 硕士 3 17 概预算 工程管理(造价)本科及以上 2 18 施工组织设计(结 合现场管理)土建工程类专业或工程管 理 本科及以上 3 19 地质勘察 地质工程 本科及以上 3 20 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 本科及以上 2 21 建筑设计 建筑学 硕士及以上 3 22 暖通设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硕士及以上 3 23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 硕士及以上 3 24 监检测 机械电气 本科及以上 2 25 水利水电工程 本科及以上 2 26 工程测量 本科及以上 2 27 监检测 岩土工程 本科及以上 2 28 建筑原材料 本科及以上 2 29 招标咨询员 工民建、水工 本科及以上 2 院属子公 司翔波招 标咨询公 司招聘职 位 30 监理员 水工 本科及以上 2 院属子公 司东华工 程咨询公 司招聘职 位 31 工程测量 本科及以上 2 32 地质 本科及以上 2 33 金属结构 本科及以上 2 34 水机 本科及以上 2 35 造价 本科及以上 2 36 研发岗位 研发工程师 海洋工程结构(博士期间研 究方向为海洋工程结构,要 有流固耦合的基础理论知 识)博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