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时间:2019-05-15 07:1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第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第四代电影导演艺术生命的起点与新时期的黎明同步来临。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迪了第四代的艺术灵感,又为第四代提供了前辈们所向往的可供驰骋的广阔银幕空间。中国电影的兴衰与政治风云的变幻从来就紧密联系,尤其在20世纪的后半叶。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化,往往是政治的直接延续,电影打上的政治烙印更格外鲜明。此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的一种基本特性。

第四代导演踏上影坛时,许多第三代乃至第二代导演仍担纲中国影坛。这些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前辈,大多被剥夺创作权达十多年之久。中断的银色之梦渴望延续,满腔愤懑和长久的积郁要在银幕上倾诉。他们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为新时期银幕投射下燃烧的晚霞。《曙光》(沈浮)、《南昌起义》(汤晓丹)、《西安事变》(成荫)、《伤逝》(水华)、《骆驼祥子》(凌子风)、《黄山来的姑娘》(于彦夫)、《归心似箭》(李俊)、《从奴隶到将军》(王炎)、《红楼梦》(谢铁骊)„„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等一批作品,纸贵洛阳。

新时期迎来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春天。对第四代来说,第一次执掌导演话筒号令三军之际,已是人到中年。第四代导演中的主体,在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后,尚未独当一面,青春岁月就蹉跎在“文化大革命”的**之中。

新时期百废待兴,第四代初显身手,崭露头角之际,第五代导演不期而至。这批1982年刚刚告别校园的群体,1983年、1984年提前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第五代一出手,石破天惊。《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以较第四代更新锐的历史视角、更绚丽的电影形态,令国际国内影坛刮目相看。

回顾近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状态,大体上呈现为两头热的格局。一头关注的是第一、二、三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从郑正秋、夏衍、蔡楚生、费穆到仍在影坛驰骋的谢晋等,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缺失的补课。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待拓展。另一头则关注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等代表人物自出道以来,每有新作问世,尤其新作在重大国际电影节获奖,评论界便给予极大关注,有关的研究专著已出版多部。相对而言,对第四代导演的研究较沉寂。两峰之间,留下一片谷地。然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生涯正处在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型期,在这个历史转型中,这一代人作出过不应忽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时期伊始,中国电影的“拨乱反正”,面对两大历史性的任务。一是人的觉醒,让人从匍匐在神坛前站立起来,让异化的人性复归。二是电影意识的觉醒,让电影扬弃工具论的桎梏,让电影回归电影。在人的解放和电影的解放奔腾澎湃的历史潮流中,第四代导演挺立历史潮头。反思“文革”,是那个年代的最强音。刚刚经历过的人生体验首先进入第四代的艺术视野。《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枫》、《巴山夜雨》、《春雨潇潇》等联袂而至。或以庄严的笔触描述黎明前夜战斗之惨烈,或以悲愤心境纪实年轻生命成为政治歧途之祭品;或以辛辣嘲讽揭示历史的荒诞性,或以诗情画意点染生活的血泪斑斑。它们的共同主题,呼唤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价值;呼唤被神道主义亵渎的、扼杀的人道主义复归。这些作品容或对历史的把握尚停留在较浅层次,新的电影形态、新的电影语言尚显生硬;可在当年,却令人耳目一新。这批作品较彻底地扬弃了长期统治影坛的八股模式,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多年久违了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这些对艺术不可或缺的美学素质,在第四代的处女作中已初显端倪。《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小街》、《青春祭》、《小巷名流》在对社会生活艺术概括的力度和对人性把握的丰富性上,有新的开拓。这开拓的走向,从政治反思向文化反思延伸。《良家妇女》、《湘女潇潇》、《乡音》等,均属其中出类拔萃之作。

在摆脱古代和现代沉重传统重负之际,第四代也致力于将审美理想锤炼在新人的形象之中:《沙鸥》(张暖忻)和《红衣少女》(陆小雅)便是代表作。作为国家女排队队员,沙鸥富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个人有权利自由发展个性,追求个人理想,而不应是被动的“驯服工具”。《红衣少女》中的花季少女安然,纯真坦诚,追求一种弃绝虚伪与谎言的理想人生。她力求排除各种外在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就是我”。这些萌芽状态的新人形象,尽管显得稚拙,尚欠丰满;但都在矢志追寻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第四代导演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近代史和现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20世纪中国几代仁人志士基本的精神素质。他们呼唤人的觉醒,乃我们时代中国文化的总主题,他们自觉地承担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满腔热情地进行文化的再启蒙。不少第四代导演,终身不渝地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第三代某些导演对历史性灾难的体验更真切、更充实,他们的某些作品,对历史曲折中人生沉浮苦难历程的呈现,更具感染力。第五代的某些作品,在历史文化反思上,艺术概括的深邃和胆识上,更富创新意识。他们共同担当着中国电影界的共同课题。第四代的贡献是卓越和无可替代的。

《小花》(黄建中)表现一个中国电影中常见的题材,一场革命战斗。在立意上,一反以往战争片纪录一次辉煌战役或表现某一战略思想,而着力于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人的情感波澜。为此而调动外国电影中所能用得上的各种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兼容并收。这部影片在电影形式上的大胆探索,当年产生过爆炸性的效应。

《苦恼人的笑》(杨延晋)几乎同样使用过《小花》的全部的新技巧、新手法。它的特色在于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表现人在异己力量支配下惊恐、苦涩、尴尬、愤懑、无奈中的感觉、臆想、幻觉„„大量使用时空交错、声画分立、声画对位、变焦矩镜头、扭曲镜头,直接表现人的深层心理,影片采用讽刺喜剧样式营造一种烘托主题的荒诞感。50年代之后,讽刺喜剧弃绝中国影坛,《苦恼人的笑》不仅让讽刺喜剧回归,而且注入更为狂放的闹剧和荒诞剧的因素,为后来的《小巷名流》等佳作开辟了道路。

在初敞国门文化引进中,这些影片大量运用的新手法、新技巧,诚然存在消化不良、饥不择食的问题。这是中国电影历史性突围难以跳越过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第四代(包括第三代和第五代)迅速地走过了这个学步过程,很快地融会贯通,并显示出自己的艺术独创性。百花初放的季节,也是百家始鸣的年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富于实践理性,而弱于抽象思辨。中国传统的诗论、文论、画论总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既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电影理论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代。在这个短暂年代,中国影坛先后展开过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观念、电影创新、电影民族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性论争。这些讨论有别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不再环绕着政治轴心旋转,而关注电影本体。这是电影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许多第四代导演既用摄影机来表达美学追求,也用笔和舌来挑起理论战斗、参与理论战斗;如郑洞天、谢飞、黄健中等,均属电影论坛上的活跃人物。作为第四代美学旗帜的,当推张暖忻、李陀在1979年发表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倾诉这一代人渴望电影回归本体的心声,要求“形成一种局面,一种风气,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大讲电影的艺术性,大讲电影的表现技巧,大讲电影美学,大讲电影语言。”(注:《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在结构形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上学习西方电影的成果。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对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理论观点,推崇在国际上已经退潮的巴赞纪实美学。认为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是人类对电影认识的重大成果和不可逾越的阶段”。诚然,如后来的评论者所言,中国开始引进巴赞纪实美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纠正“误读”,当然必要;然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误读”与否,并非关键。“误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并非个别现象,尤其在中国与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体系开始碰撞和融汇之际。“误读”往往出现在本土文化正处在变革的躁动之中,需要汲取外来文化资源以为奥援,并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进行读解。巴赞纪实美学开始进入中国,即属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纪实美学在80年代,对中国电影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电影本体的补课。有力地扫荡了“文革”虚假矫饰的遗毒,回归电影本源的逼似性;改变中国电影重叙事而轻造型的偏颇,出现了一次空前的造型意识的自觉;突破了单一的蒙太奇理论的垄断格局,促进电影多元化的发展趋向。80年代初,《沙鸥》(张暖忻)、《邻居》(郑洞天)等追求纪实美学的作品令影坛刮目相看。这种纪实风格很快地渗透到其他第四代及第三代的作品之中,风靡一时;中国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第五代横空出世震撼国际影坛的意象造型,也是在造型意识觉醒中,中国电影造型的一次升华。或者说第五代是站在第四代肩膀上完成的一次飞跃。回顾“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电影的状态,无论就社会思想、艺术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拉开不止一个档次。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或十七年电影相较,也是全面的大溃退。这种差距如果转换为时间,落后不下数十年。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电影已无需自惭形秽,一些电影精品受到中国观众广泛欢迎,也令国际影坛瞩目。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一次全面的质的飞跃。中国电影的历史性转折,凝聚着几代电影人的心血,第四代的贡献尤为显著。

追求个人风格的第四代导演,在广阔的题材、样式领域驰骋,其中三种类型片——诗电影、中国西部电影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最值得关注。关于诗电影。

从世界电影发展看,20世纪的20年代乃诗电影浪潮勃兴的年代。无论法国的先锋派或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均力图摆脱简单的物质现实的复制性,致力于形而上的开拓,向人的精神世界进军。

第二篇: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电影论文

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代导演踏上影坛时,许多第三代乃至第二代导演仍担纲中国影坛。这些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前辈,大多被剥夺创作权达十多年之久。中断的银色之梦渴望延续,满腔愤懑和长久的积郁要在银幕上倾诉。他们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为新时期银幕投射下燃烧的晚霞。《曙光》(沈浮)、《南昌起义》(汤晓丹)、《西安事变》(成荫)、《伤逝》(水华)、《骆驼祥子》(凌子风)、《黄山来的姑娘》(于彦夫)、《归心似箭》(李俊)、《从奴隶到将军》(王炎)、《红楼梦》(谢铁骊)„„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等一批作品,纸贵洛阳。

新时期迎来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春天。对第四代来说,第一次执掌导演话筒号令三军之际,已是人到中年。第四代导演中的主体,在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后,尚未独当一面,青春岁月就蹉跎在“文化大革命”的**之中。

新时期百废待兴,第四代初显身手,崭露头角之际,第五代导演不期而至。这批1982年刚刚告别校园的群体,1983年、1984年提前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第五代一出手,石破天惊。《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以较第四代更新锐的历史视角、更绚丽的电影形态,令国际国内影坛刮目相看。

回顾近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状态,大体上呈现为两头热的格局。一头关注的是第一、二、三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从郑正秋、夏衍、蔡楚生、费穆到仍在影坛驰骋的谢晋等,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缺失的补课。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待拓展。另一头则关注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等代表人物自出道以来,每有新作问世,尤其新作在重大国际电影节获奖,评论界便给予极大关注,有关的研究专著已出版多部。相对而言,对第四代导演的研究较沉寂。两峰之间,留下一片谷地。然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生涯正处在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型期,在这个历史转型中,这一代人作出过不应忽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时期伊始,中国电影的“拨乱反正”,面对两大历史性的任务。一是人的觉醒,让人从匍匐在神坛前站立起来,让异化的人性复归。二是电影意识的觉醒,让电影扬弃工具论的桎梏,让电影回归电影。在人的解放和电影的解放奔腾澎湃的历史潮流中,第四代导演挺立历史潮头。

反思“文革”,是那个年代的最强音。刚刚经历过的人生体验首先进入第四代的艺术视野。《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枫》、《巴山夜雨》、《春雨潇潇》等联袂而至。或以庄严的笔触描述黎明前夜战斗之惨烈,或以悲愤心境纪实年轻生命成为政治歧途之祭品;或以辛辣嘲讽揭示历史的荒诞性,或以诗情画意点染生活的血泪斑斑。它们的共同主题,呼唤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价值;呼唤被神道主义亵渎的、扼杀的人道主义复归。这些作品容或对历史的把握尚停留在较浅层次,新的电影形态、新的电影语言尚显生硬;可在当年,却令人耳目一新。这批作品较彻底地扬弃了长期统治影坛的八股模式,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多年久违了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这些对艺术不可或缺的美学素质,在第四代的处女作中已初显端倪。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小街》、《青春祭》、《小巷名流》在对社会生活艺术概括的力度和对人性把握的丰富性上,有新的开拓。这开拓的走向,从政治反思向文化反思延伸。《良家妇女》、《湘女潇潇》、《乡音》等,均属其中出类拔萃之作。

在摆脱古代和现代沉重传统重负之际,第四代也致力于将审美理想锤炼在新人的形象之中:《沙鸥》(张暖忻)和《红衣少女》(陆小雅)便是代表作。作为国家女排队队员,沙鸥富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个人有权利自由发展个性,追求个人理想,而不应是被动的“驯服工具”。《红衣少女》中的花季少女安然,纯真坦诚,追求一种弃绝虚伪与谎言的理想人生。她力求排除各种外在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就是我”。这些萌芽状态的

新人形象,尽管显得稚拙,尚欠丰满;但都在矢志追寻自由思想,独立人格。

第四代导演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近代史和现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20世纪中国几代仁人志士基本的精神素质。他们呼唤人的觉醒,乃我们时代中国文化的总主题,他们自觉地承担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满腔热情地进行文化的再启蒙。不少第四代导演,终身不渝地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第三代某些导演对历史性灾难的体验更真切、更充实,他们的某些作品,对历史曲折中人生沉浮苦难历程的呈现,更具感染力。第五代的某些作品,在历史文化反思上,艺术概括的深邃和胆识上,更富创新意识。他们共同担当着中国电影界的共同课题。第四代的贡献是卓越和无可替代的。

《小花》(黄建中)表现一个中国电影中常见的题材,一场革命战斗。在立意上,一反以往战争片纪录一次辉煌战役或表现某一战略思想,而着力于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人的情感波澜。为此而调动外国电影中所能用得上的各种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兼容并收。这部影片在电影形式上的大胆探索,当年产生过爆炸性的效应。

《苦恼人的笑》(杨延晋)几乎同样使用过《小花》的全部的新技巧、新手法。它的特色在于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表现人在异己力量支配下惊恐、苦涩、尴尬、愤懑、无奈中的感觉、臆想、幻觉„„大量使用时空交错、声画分立、声画对位、变焦矩镜头、扭曲镜头,直接表现人的深层心理,影片采用讽刺喜剧样式营造一种烘托主题的荒诞感。50年代之后,讽刺喜剧弃绝中国影坛,《苦恼人的笑》不仅让讽刺喜剧回归,而且注入更为狂放的闹剧和荒诞剧的因素,为后来的《小巷名流》等佳作开辟了道路。

在初敞国门文化引进中,这些影片大量运用的新手法、新技巧,诚然存在消化不良、饥不择食的问题。这是中国电影历史性突围难以跳越过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第四代(包括第三代和第五代)迅速地走过了这个学步过程,很快地融会贯通,并显示出自己的艺术独创性。百花初放的季节,也是百家始鸣的年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富于实践理性,而弱于抽象思辨。中国传统的诗论、文论、画论总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既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电影理论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代。在这个短暂年代,中国影坛先后展开过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观念、电影创新、电影民族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性论争。这些讨论有别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不再环绕着政治轴心旋转,而关注电影本体。这是电影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许多第四代导演既用摄影机来表达美学追求,也用笔和舌来挑起理论战斗、参与理论战斗;如郑洞天、谢飞、黄健中等,均属电影论坛上的活跃人物。作为第四代美学旗帜的,当推张暖忻、李陀在1979年发表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倾诉这一代人渴望电影回归本体的心声,要求“形成一种局面,一种风气,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大讲电影的艺术性,大讲电影的表现技巧,大讲电影美学,大讲电影语言。”(注:《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在结构形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上学习西方电影的成果。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对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理论观点,推崇在国际上已经退潮的巴赞纪实美学。认为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是人类对电影认识的重大成果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诚然,如后来的评论者所言,中国开始引进巴赞纪实美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纠正“误读”,当然必要;然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误读”与否,并非关键。“误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并非个别现象,尤其在中国与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体系开始碰撞和融汇之际。“误读”往往出现在本土文化正处在变革的躁动之中,需要汲取外来文化资源以为奥援,并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进行读解。巴赞纪实美学开始进入中国,即属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纪实美学在80年代,对中国电影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电影本体的补课。有力地扫荡了“文革”虚假矫饰的遗毒,回归电影本源的逼似性;改变中国电影重叙事而轻造型的偏颇,出现了一次空前的造型意识的自觉;突破了单一的蒙太奇理论的垄断格局,促进电影多元化的发

展趋向。80年代初,《沙鸥》(张暖忻)、《邻居》(郑洞天)等追求纪实美学的作品令影坛刮目相看。这种纪实风格很快地渗透到其他第四代及第三代的作品之中,风靡一时;中国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第五代横空出世震撼国际影坛的意象造型,也是在造型意识觉醒中,中国电影造型的一次升华。或者说第五代是站在第四代肩膀上完成的一次飞跃。回顾“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电影的状态,无论就社会思想、艺术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拉开不止一个档次。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或十七年电影相较,也是全面的大溃退。这种差距如果转换为时间,落后不下数十年。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电影已无需自惭形秽,一些电影精品受到中国观众广泛欢迎,也令国际影坛瞩目。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一次全面的质的飞跃。中国电影的历史性转折,凝聚着几代电影人的心血,第四代的贡献尤为显著。

追求个人风格的第四代导演,在广阔的题材、样式领域驰骋,其中三种类型片——诗电影、中国西部电影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最值得关注。关于诗电影。

从世界电影发展看,20世纪的20年代乃诗电影浪潮勃兴的年代。无论法国的先锋派或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均力图摆脱简单的物质现实的复制性,致力于形而上的开拓,向人的精神世界进军。他们探索电影画面的光影、构图、节奏、镜头结接产生的象征、隐喻等等,大大丰富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并诞生诗电影。那么,各种不同艺术部类的诗情共同本质何在?我倾向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诗情诞生在通过显现在场的东西揭示出与之相联系的背后的更本原的隐蔽的不在场的东西(注:参看张世英:《艺术哲学的新方向》,《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传统的各种艺术审美理想均趋向于诗。但诗电影却未能在中国获得长足的发展。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诗电影,《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刚一诞生就遭受政治批判。其原因在于,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于急功近利直奔政治性主题以及直白显豁的表达方式,而诗则倾向于较恒久而普泛的人性主题和含蓄隐秀的艺术风格。新时期提供了电影向诗王国进军的宽松的文化氛围。许多第四代导演都热衷于向哲理与诗情进军。其中率先发起冲击的,首推吴贻弓。《巴山夜雨》获得首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这意味着中国电影评论界对诗传统的青睐。影片表现“文革”后期一艘川江航轮上的旅客群相。这个群体的突出特征是,每个人物都处于与自我本质极度矛盾的异化情态,群体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全面异化的小社会;这个江轮中异化的小社会,又折射了整个大社会并成为它的缩影。江轮航行在三峡雄伟瑰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奇绝的自然景观与扭曲的人文情态形成尖锐对比。以诗意盎然的画面描叙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编导从尖锐的矛盾对立中揭示出不在场的异己力量强大到无所不在而又必然消亡的时代走向。这颇有点近于中国诗论中的境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虽然影片中个别人物的真实性曾为评论家诟病。

吴贻弓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童年往事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选择了小说中三个基本上互不关联的故事联缀起来,以小主人公主观感受——所有的人物都“离我而去”——作为贯穿的心理情绪线索。在中国电影结构中,可谓别开蹊径。当年中国电影正在热烈争论突围单一的戏剧电影模式,《城南旧事》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案例。这种以人物主观意绪为主轴的结构方式,“形散意不散”,意蕴隽永。在电影语言探索上,更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运用诗歌音乐中的叠句,重复与变奏。在画面上一再重复那些富于时代、地区特色并在小主人公心灵上烙印深刻的场景,井窝子、西厢房„„在不同季气时候中的变化;在音响上主题音乐《骊歌》的旋律在不同场景和心态下的复奏和变奏,更撩人心绪。童年往事,离愁别绪,浸润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电影语言上的另一特色,继承先辈

们对诗的电影语言的探索成果,大量运用空镜头,使人物融入环境,环境渗透人物性格,营造气韵深远的意境。这是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上的一大贡献。费穆、水华、郑君里等前辈在这方面都曾惮精竭虑地进行过开拓。《城南旧事》结尾处,一组短促的香山火红的枫叶的空镜头特写叠化,与离去的马车和得得的马蹄声构成的情绪高潮可成为诗电影经典性的蒙太奇段落。

胡柄榴是第四代另一位执著于诗电影的导演。他在《乡音》中出色地运用视觉造型,尤其是音响造型构成的山区环境氛围及时代变革的脚步声,很见独到。重峦叠嶂包围中的小镇,在暮色苍茫中显得秀丽、恬静而封闭。古老的油榨坊阵阵木榨声,是小镇的歌唱,吟诵着古老农耕社会凝滞不变的生活方式。山外隐约飘来的铁路大桥工地上的哨音和机械轰鸣声,意味着现代文明正在叩开锁闭小镇的大门。结尾处,当患上癌症的女主人公坐在独轮车上“吱吱呀呀”在山间小道上蜗行,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围困她的群山(更意味着精神上的围困)看一眼山外的广阔天地。轰轰隆隆的火车飞驰声,自远而近;一声长鸣的汽笛,震撼群山河谷,淹没了独轮车的“吱吱呀呀”的浅唱低吟„„《乡音》运用音响的象征、隐喻,丰富了中国电影语言。虽然影片对人生际遇的开掘,尚嫌单一浅近,缺少更丰厚的文化底蕴。

吴贻弓、胡柄榴的诗电影,着力于电影造型的开拓,淡化电影的叙事。在随后的《姐姐》、《乡民》中,这种倾向进一步走向极致化。电影在本质上乃通俗的大众艺术,诗电影则趋于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皇粮”渐断,不得不更多关注市场需求,诗电影的探索走向衰微。但诗电影毕竟是提升中国电影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在于我们有优秀的诗电影传统,更由于我们有悠久厚重的诗文化资源。关于中国西部片。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久长,拥有56个民族。中国文化源头并不单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更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国自秦代以还,两千多年来基本上是大一统的帝国,文化上较少关注地域文化特色。新中国建立后,从政治上强化这种文化的大一统性。从中国电影发展看,解放前中国大陆的制片中心长期集中于上海一隅,电影题材在地域上也侧重于上海。后来电影制片厂虽遍布东西南北,却很少自觉地致力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这是中国电影贫乏单调的原因之一。在艺术上,如果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越富于地(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域文化特色的越能丰富和突现民族风格。过去有些电影艺术家,如水华的《林家铺子》,把江南水乡的风情描绘得酣畅淋漓,我们却未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育成一种新的电影风格或类型。在中国,第一次自觉地以地域文化为轴心的类型片雏型,则是中国西部片。

中国西部片形态臻至完备之作,恐怕要数第五代的《黄土地》。这片荒凉、贫瘠、裸露、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远不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它具有自己的历史、个性独特的精神风貌,并成为影片中最活跃的角色。不过中国西部片的主力军,还得数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人生》、《老井》,颜学恕的《野山》,滕文骥的《黄河谣》等,均属扛鼎之作。80年代中期,中国西部片名声大振,饮誉海内外。吴天明尤为活跃,他既是有代表性的导演,又是中国西部片生产中心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

中国西部片虽未如美国西部片那样具有比较定型的形态,确已大体形成其特定的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积淀着深厚的华夏文明。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这块曾经孕育过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之一的土地,如今格外贫瘠而荒漠化,并远离现代文明欧风美雨的浸润。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使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循、保守、愚昧,但却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华夏文明风情习俗,保留着华夏文明淳朴的人文气质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一旦捕捉到新的历史机遇,就会爆发出震撼心灵的伟力。《老井》是中国西部片的高峰。干旱的老井村,祖祖辈辈为缺水,为生命源泉的匮乏而困扰。影片从文化历史的宏观视角和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既是剧作层面,也是影像层面),表

现家庭伦理、爱情婚姻、人与自然抗争和人与自我搏斗的广阔生活场景,从而展现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演进变化及发展趋势。《老井》是一部沉甸甸的现实主义力作,“真景逼,神景升”。直观形象的逼真感,宏观的历史气度和开掘的深邃,在纪实层面上升华出象征层面。那块“老井村打井史碑记”,似乎镌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有评论家指出,吴天明和另一些第四代导演如胡柄榴、滕文骥等人的创作,往往出现一种倾向,导演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分离,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错位。理智倾向于未来,情感则对传统缅怀眷恋。在《人生》里,导演过于钟爱体现传统美德的巧珍,对开放性的黄亚萍持有偏见;《老井》则抹去原著中巧英的现代性色彩向传统文化靠拢,才闪烁人性美的光泽。我以为批评文章所指的现象是符合作品实际的,但这种现象是否纯属负面,尚可商榷。一则是这种理智与情感的分歧乃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民族心理情态,表现这种情态是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其次,审美判断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理性判断、历史判断。暖昧、模糊、歧异,往往更富艺术魅力。当代文明在取得历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抹去了某些历史积淀的人性的光彩。

90年代之后,中国西部片趋于声销迹匿,这很令人遗憾。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浪潮滚滚。中国西部片,魂兮归来!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拥有两千多年从未中断过信史的古老文明。从神话年代的三皇五帝到20世纪民国的历史,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历史小说给中国平民百姓普及历史知识。如《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家喻户晓。中国戏曲舞台上,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这种文化传统培育了中国人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审美偏向,也遭致“文革”有关舞台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的政治性判决。中国电影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提倡,其初衷并非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建国之初意识形态上向苏联一边倒的产物。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电影兴起史诗样式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宣誓》、《攻克柏林》等几乎垄断当年苏联影坛。在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是电影主旋律的主要形态。这种电影类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过于浓烈的政治宣传意识及其派生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但也产生过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艺术精品,成荫、汤晓丹等老导演,披荆斩棘,立下汗马功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突出困境,首先要从各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只有经过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在80年代才能获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不少第四代导演在先辈们开辟的道路上在一个较为开阔的空间里纵横驰骋。衡量一部重大革命历史片的价值,首要的一条,是能否还历史以真实的内容,澄清那些笼罩着历史上的茫茫迷雾,让扭曲的历史重现庐山真面目。

《开天辟地》(李歇浦)撩开了中国党诞生史神圣化和神秘化的面纱,擦掉了多年来堆聚在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脸上的积垢。这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文化闯将,引进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第一次在银幕上恢复了历史上的风采。抗日战争乃中国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百年来反帝斗争第一次全面胜利。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抗日战争则是跛脚的,回避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翟俊杰、杨光远导演的《血战台儿庄》填补了这个历史的缺失。电影以纪实性手法表现的国民党军队的浴血奋战之惨烈悲壮,亦足以动天地、泣鬼神。抗日战争之能够坚持并取得胜利,正因为是一场动员全民族的战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超越党派视角乃至宗派视角,尤为重要。

《大决战》表现中国现代史的另一个重大转折。就场面之宏伟、建构之雄浑而错综复杂,气势之磅礴和投入人力物力之繁浩上,《大决战》堪称中国电影史之最。影片基本上以纪实的全景式再现神州大地上规模最大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大战役。从双方统帅部之战略部署,地区司令部之运筹帷幄,各级指挥员之临战举措,直到战场上战士的冲锋陷阵,尽收

眼底。兼及政治态势,社会动向及广大群众支援的描绘。战场上军情变易无常,突发事件难测;时空转换频繁,人物、场景走马灯式的更迭。《大决战》继承中国历史小说、戏曲的特色,更重视人物性格描写。既有全局性的整体观照,又要有敌我双方各个等级的细部摹写;既不致突出局部而模糊全局,又不致使宏观鸟瞰而失之于空疏。《大决战》非凡的艺术概括功力,值得高度赞赏。影片除总导演李俊外,其他执行导演基本上属于第四代,包括杨光远、蔡继渭、韦廉、景慕奎、翟俊杰。

丁荫楠执导的《孙中山》在历史人物传记片中独树一帜。影片摈弃一般传记片中或平铺直叙历史人物生平,或选择一个或几个重大戏剧性转折为枢轴的结构方式,而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按情绪的发展、起伏、流层的积累为结构原则。强化视听元素的剧作作用,构成完整的情绪氛围,创作了一部史诗风格的哲理心理片。这样的艺术构思追求的美学效应,能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是历史长卷中的孙中山,这是反射到孙中山心灵中的历史,时代沧桑浸润着人物的情思。这样的艺术构思还大大扩展了影片的容量,将这个伟大历史人物一生的繁复事迹浓缩在上下两集之中。影片运用中国绘画中大写意的笔法,以意象造型在客体中融入主体的意绪,汪洋恣肆,气度恢宏;留下不少耐人寻味的篇章。丁荫楠后来拍摄的《周恩来》、《相伴永远》亦不乏独到之处。就表现中国党的历史而言,我认为最具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者当数李前宽、肖贵云执导的《开国大典》。在把握这一历史的转折点上,影片高屋建瓴,泼墨挥洒,时代风云尽收眼底;间以工笔细描,绘心灵之波澜。数十位历史人物纵横捭阖,百万大军逐鹿神州,林林总总,熔于一炉,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影片以毛泽东、蒋介石两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支撑,既有运筹帷幄之针锋相对,又有儿女情长、含饴弄孙的日常生活之衬托对比,情趣盎然,深得中国历史小说之三昧。尤堪称道之处,视野辽阔,立意高远。立足于历史制高点,回首当年灌注历史以现实感和现代感;重现历史画卷中,寓以古今兴衰嬗变之道。对历史人物超越单一歌颂和暴露之立场,力图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揭示人物承载的丰厚历史内涵。某些游离于军国大事之外的场景和情节,貌似闲笔,却能以小见大,显微知著,尤能发人深省。韶山冲的老乡来到中南海会见毛泽东,“这江山我们得替你看着点”。把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引进了现实,拓展了历史的纵深感。解放军战士冲进蒋介石的总统府,将地毯分割为一人一小块作为睡觉的床垫,将花园当成马厩。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角色转换,还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观念转化过程。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谈到黄炎培的警句,中国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取得政权,诚然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在还历史以历史本来面貌的基点上,升华出历史哲学的意蕴,这是《开国大典》的一次飞跃;恐怕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突围的方向!关于第四代导演,还有一点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这个群体性别构成上的变异。此前,中国导演队伍中只有如王苹那样的少数个别的女导演,第四代却一下子涌现出一批女导演,而且许多人在创作上均有不俗的业绩。妇女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在电影界,最显见的尺度就是导演,因为导演是摄制组的三军统帅。即便在发达国家,也罕见第四代这样众多的女导演群。例如日本,基本上没有女导演,摄制组的男性三军,抗拒一位女统帅来发号施令。压制在封建宗法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一旦获得实现自我的机遇,往往能迸发惊人的力量。第四代女导演在创作上可能有两点显示出女性特色。

一、对女性青少年形象的关注,对她们在成长中心理状态的细腻把握。除前面提到的《沙鸥》、《红衣少女》外,还有史蜀君的《女大学生之死》,王好为的《香雪》,王君正的《山林中的第一个女人》等。

二、以女性的艺术敏感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上述这些影片及其他女导演的作品,往往都有一些情景交融,撩人意绪的华采乐章。如《香雪》,第一列火车闯进沉睡的山沟,现代文明敲击着情窦初开的少女们的心扉。新生活憧憬的欣悦和惶惑,萌动初恋的期待和失落,与山区秋色的灿烂绚丽交响,像一首回荡着时代足音的散文诗。

也许黄蜀芹的《人·鬼·情》最足以代表中国女性电影的丰采。秋芸,一个出身戏曲世家的天才女艺人,渴望献身于舞台。出于各种社会原因,她不能扮演淑女,甚至不能扮演人,只能扮演外形丑陋的鬼神钟馗。秋芸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现实人生世界,一个是舞台的艺术世界。在人生世界,从出生到学艺、献艺乃至婚姻家庭,充满中国女性成长的坎坷和艰辛。她的人生体验和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钟馗形象,化丑为美,丑中见媚,攀登上艺术高峰。影片中的两个世界在艺术处理上风格迥异。人生世界,是叙述性、情节性的,很实;却又高度简约和浓缩。钟馗世界则是虚幻的,描绘性的,写意性的,挥洒自如。两个世界处于内在和外在尖锐矛盾对立的强烈对比之中,真与幻,美与丑,男与女,人与鬼,此岸与彼岸,相互交错;从而大大拓展了人物精神的空间和强化人物心灵困扰的力度,并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虚实、阴阳的转化、过渡中,导演作了许多富于独创性的大胆的艺术处理。影片的高潮,惑于人生之谜的秋芸带着酒兴走上村口破旧的舞台。黑黝黝的大地,只有天边一角透露的一点光亮。钟馗走来了,自远而近。钟馗,她在舞台上创造的另一个自我。人鬼对话。钟馗:“悲欢喜泪,人间常事。”秋芸豁然有悟,“我痛快,我嫁给了舞台。”三十多年的人世沉浮,只有舞台才是她真实的拥有。这是秋芸与自己灵魂的答辩,秋芸对人生之谜的回应,也是她生命境界的升华。

中国电影,往往过于务实。人生的终极关怀不应排除在电影的视野之外。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辉煌的年代之一。第四代的崛起和兴旺主要在这个年代。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持续低迷。一则是多媒体尤其电视分流了电影观众,再则是主流意识形态强化了对电影的制约。多数第四代导演执著于电影艺术,孜孜不倦地在崎岖道路上艰难跋涉。谢飞,乃第四代之佼佼者。

80年代初第四代崛起,纷纷崭露头角之际,谢飞并不出众。谢飞电影的思想内容并不以新锐大胆而富于震撼力,在电影语言,电影形式上亦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谢飞电影并不背离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却坚定不移地扬弃那些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封建宗法社会流毒,展现被异化的芸芸众生的人生悲情。谢飞电影的形态比较传统,传统中却融入了现代电影理念。谢飞沿着自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过来,坚定不移。《我们的田野》、《湘女潇潇》、《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希卓玛》,题材迥异,均专注于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的精心思考,渗透着忧患不安的拳拳之心。多年艺术经验的积累,对电影的把握亦趋于得心应手。他最近的作品《益希卓玛》,表现一个藏族妇女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情节复杂错综,故事延续半个世纪。这个故事与西藏政治风云变化多端相联系,涉及西藏文化的广阔领域。影片在叙事上能做到脉络有条不紊,繁简得宜,很见艺术功力。西藏是国际上审视中国的一个焦点,国外拍摄过多部带有偏见的影片。出于一种政治使命感,谢飞才决心拍摄这部真实反映西藏历史与现实面貌的中国电影。但这种题材处处都会触及政治雷区,鲜有问津之勇士。知难而进,这就是谢飞。在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撞击和磨砺中,谢飞执著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关于第四代,还应提上一笔。许多第四代导演为电影、电视两栖。新时期兴起的中国电视剧,如雨后春笋,高速发展。中国电视剧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达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电影导演输入的电影艺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第四代拍摄的电视剧值得特别提到,黄蜀芹导演的《围城》。在电视剧中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哲理性的人生意蕴和幽默感,超脱的艺术品位,难能可贵。郭宝昌编导的《大宅门》,豪门家族的历史沉浮,足显中国传统文化之大观;传奇叙事之起伏跌宕,适应民族审美情趣。陈家林从80年代中期之后,似乎从电影导演转化为专职的电视导演。他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王朝》,均属历史宫廷大戏。宫闱中的权力争斗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交辉,多能赢得观众之青睐。

踏入新世纪门槛,中国进入WTO,文化领域的直接冲击就是低迷的中国电影如何面对雄霸

全球的好莱坞电影。以中国电影之现状,如何“与狼共舞”?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曾经“与狼共舞”,并未被狼吞食,还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今天中国电影在硬件上远优于当年,如果软件能跟上,怎么就不能在“与狼共舞”中再创辉煌呢? 第四代导演,已是花甲之年。这六十个春秋,正逢中国社会大起大落剧烈震荡的年代。“文章憎命达”,复杂的社会经历和坎坷的人生体验,是孕育大作品的沃土。

本文《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电影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www.eduZhai.net。

第三篇: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总结

电影民族化的深入开掘: 影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结合的新途径,把中国传统中的审美意境渗透进影片创作中。尝试叙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

第四篇:健身房群体研究

个案研究报告

《健身房群体的个案研究》

健身房群体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12家北京健身房内健身群体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外商独资5家、中外合资1家、私营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5家,中等规模2家,较小规模5家。

二、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设计健身会员调查问卷,调查表属“不记名式”,填写问卷采用计划时间内组织健身会员填写,填写完毕收回的形式。2.2、访谈法:通过对健身房健身群体及管理人员、教练的访谈进行了解 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的内容及调查数据用统计学处理。2.4、比较法:就不同的比较依据,比较不同健身机构健身群体特点。2.5、资料查阅法:翻阅与健身相关资料数据,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2.6、实地观察法:到各场所进行实地观察。选取北京近10多个在规模、名气、特色具有不同特点的健身房进行实地了解、以点带面。

2.7、个人经历及历史印象总结:我是个健身爱好者,做个案研究为我提供了对身边的健身房群体更深入、细微了解的机会。在这个个案研究报告里,我也是站在被研究群体其中的一份子来观察和分析和总结的。

三、结果与分析

1、健身群体健身意识伴随着健身事业的发展而成长、成熟

中国的健身业发展历史并不长。数据:中国最早的健身房开设于80年代,经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健身房在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注册的健身场所有10%是1988年开业的,90%是1998年后开业的,50%是1996~1997年开业的。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北京、广州、上海、安徽、四川等地的健身场所数量均在千家以上。

我97年我开始迈进健身房。就是在那个时候去健身房锻炼的人也并不多,健身群体大多数属于把健身当作时尚生活的类型,健身费用相对于当时的 2 社会个人收入也偏高。根据老百姓的一般购买心理,人们愿意去购买那些能够快速、恒久体现其价值的商品。而健身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体验健身的良好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很多人不愿意在刚迈过温饱线以上就去将钱奢侈花费在锻炼健身方面。那个时候,大多数健身人对健身的了解仅处于懵懂、初级的阶段。那个时候我和我身边的健身人一样,去健身房是一种好奇。对于健身器械的具体功能、健身课程的设置目的并不是很在意,基本属于盲目随从。教练与健身会员之间沟通也很少。

就像中国健身业的发展那样,2002年以前,健身业的发展非常缓慢,健身群体的数量也增长缓慢。2002 年北京国际健身大会第一次召开,规模不是很大,但很多国外健身机构开始开发中国内地的市场了。随着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人们的健身意识加强了,尤其是 SARS 以后人们更重视健身。我和健身群体中的每位成员一样,目睹并伴随着健身业的成长。这个阶段,很多健身房如雨夜后的新芽,一夜之间便跳入人们的视野,鲜绿、新活,有着 强劲的生命力。一些外资健身房有着先进的管理和更贴近的服务,器械设备更加专业。他们提供更为详尽的让顾客了解健身和健身目的及如何科学量身测试的资料和说明性资料。在会员加入这些健身机构之前,健身机构都会有会籍顾问为健身客户做尽可能的详尽的介绍,包括他们提供的健身项目,其用途、设置目的,如何与健身个体的结合。还会有关于健康、饮食、营养方面等的建议。这些都促进了健身群体对于健身概念及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他们开始懂得健身不是减肥,健身存在科学的程序,健身需要依自身情况安排设计公共课程、一定时间周期之内的健身频率安排等等。

中体贝利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开始全国范围连锁经营的健身机构,它是国家体育产业总局和美国贝利公司合作的产物。北京最早、姿态最高的青鸟健身机构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扩张自己。浩莎、英派斯、奥力、一些高档社住宅区的会所等健身机构之间争夺市场和顾客的竞赛开始了。广告宣传、优惠政策、店面装饰粉墨登场,健身群体的数量在扩张,健身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改变以前时尚消费一族占主要比例的格局,健身的“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事物的成长成熟总是有为其提供发展土壤的前提条件的,根据我对身边健身伙伴、教练、及其他健身机构人员的访谈,了结到无论健身历史时间长短与否,基本上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对健身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甚至误解到逐渐正确认识的过程。健身群体也在依据自己的这种认识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场所。

2、健身群体年龄结构中青化。

调查结果表明,到健身场所进行健身的,以20~40岁这个年龄阶段为主,占了90%。这与我国体育人口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刚好形成互补态势。到健身房消费,对经济有一定的要求,中青年这个年龄阶段都有经济自理的能力和较强的支付能力,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价值观念。而且中青年这个年龄阶段工作都比较紧张,余暇时间相对较少。但目前几乎所有的健身机构一般开放时间都比较长,有的大的健身机构营业时间从早晨7:00-晚10:30,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消费。20岁以下的基本上属于各类在校学生,但有些学生也利用寒暑假到健身房消费。年龄结构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健身房锻炼的很少,由于他们有很多余暇时间,有的就在社区里公共免费健身区练习,即可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可以充实生活,互相交流,消除孤独寂寞感。

3、健身群体的健身消费选择结构特点

如今北京健身房根据消费价格、服务内容、器械档次、场地面积、消费人群可分为高、中、低三类。

据调查,高档健身房健身群体一般为私企老板、成功者、演艺明星、企业高级白领。高档健身机构设备和器材大多是国外进口,环境、服务较为高级,所提供的健身娱乐项目较多,此外,还有专门的私人教练陪练。如:青鸟、英派斯、中体倍力、奥力等被大多数消费者定格为高档健身俱乐部,它们在经营方式上有一个共同点:这样的健身机构一般采用年卡会员制,基本不售月卡或次卡。每年消费价格在5000元至8000元不等。例如青鸟的一年健身费用总计6800元,半年需4500元,其中包含入会费1800元;英派斯的年健身消费价格为6466元;要想在中体倍力健身一年,消费价格则接近8000元。奥力健身的年卡也将近7000元,其中含入会费1500元。然而上千平米的健身场地面积、健身器械的档次、室内空气质量、服务内容满足了不同需求者的要求。消费者在选择芭蕾舞、踏板操、跆拳道、瑜珈等特色课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桑拿、蒸气浴、中医保健按摩、网吧,会员还可以在俱乐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享受健身以外的乐趣。(见后附《理想环境调查表》)

中档健身房的健身群体一般为场所面积较大,健身器械和辅助设施较为齐全,服务项目比高档健身房较少;低档健身房场地、设备较为单一,服务项目较少,且大多没有专业的私人教练陪练。北京中低档健身场所年消费价格没有太大差别,一般在2000元左右,对消费者实行年、季、月、日以及单次消费的方式。但由于费用便宜,故受到多数健美健身爱好者的青睐。例如,北京体之杰俱乐部年卡价格为1999元,季卡为698元、月卡298元、日卡60元、单次健身30元;浩沙健与美俱乐部年卡为1800元,月卡239元、单次30元。高档社区里的会所如都会国际会所面积不大,器械也较少,月卡280元,季卡680元,年卡3300元(含游泳、健身、桑那、按摩等服务),次卡40元。而作为典型的中档俱乐部,体之杰的服务内容有所不同,专门的体质检测仪器可以帮助所有入会者进行体质检测,健身者可以根据其检测结果,科学和有针对性地健身。另外,近千平米的场地面积和采用VR技术的网络健身器是吸引锻炼者的“法宝”。相比较而言,浩莎健与美俱乐部的服务内容较少,健身者锻炼后仅仅可以淋浴、更换衣服或是短暂休息,而且这类低档健身俱乐部会员活动也不多。

健身群体一般会根据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机构。如大多都会考虑与自己的单位或住所的远近问题。有些健身者就近选择工作所处的写字楼里的健身场所,有的利用上班中午的一小时吃饭休息时间还可以练习瑜伽等课程。就是下班也很方便;有的选择距离自己的处所很近的健身场所和居住社区的健身会所,平时下班或周六日可以就近健身。

还有的健身者不愿一次性消费较高的年卡费用,或者经常性出差,健身时间不固定的,中、小场所的健身场所提供的月卡、次卡为这部分群体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健身群体选择消费健身除了考虑地点以外,经济收入也是选择的前提基础。健身群体的健身消费数字也基本和其收入成正比例增长。有数据调查表明,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月内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年支出也在1000元内。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1500-2000元/月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年支出达到1500元以上。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达2500-3000元/月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年支出跳到2700元。可支配收入达3000-4000元/月时,用于娱乐消费 4 的年支出在3700元。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到4000-5000元/月时,用于娱乐消费的年支出也跃到了8000余元。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象到后期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大部分用在了文化娱乐消费上。这正好说明人的需求是有阶段不同的,在初级阶段首先要满足的是衣、食、住、行。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衣、食、住、行基本满足了,消费支出的投入就向文化娱乐消费倾斜。

4、健身群体的健身目的分析

(图标请见后附《健身目的调查表》)

以增肌、塑造身材为目的的。根据调查,目前去健身房健身一族,以增肌、塑造身材为目的的占据38.2%的比例,这类人群一般在感觉自身形体不够完满或者因为过度肥胖而选择去健身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保持和塑造体形一类,通过丰富的集体课程和器械的配合锻炼,可以轻易达到塑身的目的。对于肥胖一类人群,现在健身房都配有付费私人教练,可以根据会员的体形特点量身制定健身计划,有的一个月下来就痩20-30斤。而且有些健身房也以此为穴头组织暑期或寒假的付费减肥健身训练营,由专业健身教练带领做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并设立一定的奖项,鼓励肥胖会员参加来修正自己的体形。目前这样的训练活动很受一些目的性减肥者的青睐。央视5台《早安中国》的一挡节目就专门是减肥训练营的全程报道,痩身者前后体形的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

消遣娱乐、调节情绪为目的的。现在城市的就业和职业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承受着很重负荷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一些健身者利用下班和空闲的时间泡在健身房里释放压力找回自我。一些带有趣味性、技巧性的集体课程如拉丁、爵士舞蹈、现代舞蹈、能带给健身者愉悦的感觉,课程中的技巧要求有助于刺激、激进人脑的应变和记忆功能。在公司和朋友聚会中,来一段风情拉丁、刚柔并济的爵士舞蹈既活跃气氛又增加人格魅力。富有刺激、挑战性的课程如搏击、跆拳道、动感单车能给健身者征服欲望、超越自我的感觉;而芭蕾具有艺术气息、瑜伽可以平和心境,这些课程符合期望颐养心神的健身者的味觉。还有一些健身者还将商务消费“搬”进了健身房,“请吃饭不如请出汗”就是时尚的健身房商务消费的体现。请客户去健身房健身,在健身的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增加合作机会。据调查,把消遣娱乐、调节情绪最看重。

“时尚生活的一部分”为健身原因的。健身房不乏并不以塑身塑形为目的而当作时尚一部分的人,也不乏每逢假期带着稚嫩青春面孔的学生族。这些人大多相对生活条件优越,买了健身卡也不经常去健身房,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灵在这方面的需求。有些时候锻炼结束和和健身教练聊起来,教练还会提到这一类人群:通常是刚刚接触健身房,还有就是认为健身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是一见引以为傲的事。有些学生去健身房一般都是家长“资助”,现在中学生中存在虚荣攀比的现象,健身也是谈论的话题之一。

“增肌、塑造身材”为目的的。这类人到健身房一般都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增肌、塑造美好身材。造成人体臃肿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身体的脂肪含量过多。打个比方,有的女性年龄过了30岁,体重没有变化,但是以前的有些衣服就是穿不进去了,原因就是身体中的肌肉少了,而脂肪含量多了。这里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减肥并不是减体重。而是减掉了身体中多余的脂肪。健身的主要变化是人的身体的三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是塑形。我是一个健身爱好者,健身这么多年,我的体重基本上没有很大变化,但是三围确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得三围是84、64、89(cm), 5 基本上算比例匀称的体型。国际上通用的单位是英寸,使用cm单位测量三围的就根据1英寸=2.5400 厘米换算。另外,还有懂得了很多其他的健身知识,在健身时除了私教指导以外,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调节,如:每个人的最佳减脂心率是:(220-正常心率)×(60%至80%),那么比方说在跑步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自己速度和频率了。

目前的健身房在会员入会以前都会提供免费的服务,就是帮会员检测其身体中的脂肪含量。目前北京市健身房通用的一套标准是,先用专业的塑料脂肪测量标尺(外形很像塑料钳子,但在两个尖端有回勾,在其前端有数字度量,以确定脂肪含量)取身体的五个点分别测量脂肪含量,这五个点分别是:上臂后侧、腰部、背部、大腿前部、小腿

,然后根据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推出数值,接着在已经做好的对照表找对应的数值,来确定会员的脂肪含量的状况。我们常人的体内脂肪含量一般不要超过20%,会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脂肪含量超过20%以上,就进入了肥胖或超肥胖的行列。目前世界上身体脂肪含量最少的人是美国NBA职业篮球运动员乔丹,他的身体脂肪含量只有3%。也就是说如果体重100斤的话,身体的中只有3%是脂肪,其余都是肌肉。我的健身俱乐部给我做的脂肪含量测试是16.7%,对于平常健身的女同胞一族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一般对于脂肪含量在20%以下的健身者来说,健身的重点就放在身体的局部塑形方面了。

以“社交”为健身目的的。包括很多种形式,如健身爱好者之间的“物以类聚”、单身一族健身同时希冀增加更多结识朋友的机会。通过调查,只有5%单纯以社交为目的的,占健身目的的比例很少。

5、健身群体相互之间的沟通及传播状况分析。

健身房健身者之间的沟通。健身房健身者之间通常是在健身进行中来相互交流的。一般围绕和健身有关的话题较多。如沟通彼此的健身历史,在此当中提及彼此对于某个健身项目的评价和认识。一个和我一同健身的大姐讲述她在1997年在深圳的时候就开始健身,她很感兴趣的健身项目有动感单车、踏板和拉丁。经常锻炼的人比起同龄人总体上看起来年轻、精神焕发。这位大姐今年快50的人了,很多人都说她看起来象30多岁的样子。很多健身者在健身时讨论如何能科学塑身?讨论如何能快速减肥?还有些看着已经很“骨感”几乎接近“排骨”形的女性还总爱嚷嚷最近又胖了几斤如何如何。旁边一些体态较胖的就感觉在无形中刺激她们的神经一般。健身者沟通的话题最多的还有关于健身教练,沟通场所可能是健身房的各个角落:饮水处、更衣室、浴室、按摩房、桑拿房、器械区、集体课前的跳操房、瑜伽室……..谈论的内容一般为教练所负责集体课程的质量,教练专业水平、教练的敬业精神等。

健身会员之间的谈论和沟通往往也反映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些健身者是邻居、朋友、亲戚等搭伴一起锻炼,很多谈起自己健身之余的生活,有成天打麻将的、有连夜泡酒吧的、有忧虑工作业绩的、有刚逛街买的新衣服拿出展示的…..还有一起交流某些观点的:如现代女性要不要经济独立?、健身的最重要目的是什么?、超级女生到底支持谁?《大长今》电视剧吸引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等等。

在这些交流沟通中,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文化修养等有了初步的判断和定位,同时交流了很多社会现象及彼此的观点。健身房教练与健身者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

集体课程是为了配合器械设立的健身会员的综合性课程。器械一般在肢体的力量训练方面、短期塑形方面具有优势;而集体课程一般注重综合全方位的训练,有侧重训练柔韧性的、有侧重训练技巧性的、有侧重训练体能的等等。由于目前国内健身市场,健身者对于私教课程的效果不是太了解和接受,对于大多数健身者与健身教练接触较多的场合还是在健身房的集体课程中,如:有氧健身操、瑜伽、拉丁、踏板、搏击、太极、爵士舞蹈等大多安排集体课程。教练会在集体课程中编排每节不同内容的小段,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完成整个计划的训练,一般教练会通过会员做动作的标准程度、肢体语言来了解不同会员的身体素质、接受难易程度、协调性等判断和掌握健身会员的总体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有专门关于会员选择私教的考虑因素调查。因为安排私教课程赚取收益是健身房除了收取较高会费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收益点。目前北京市的健身房一般私人教练的训练价格是100元/小时,健身房私教部的主管训练费用为180-200元/小时,知名一点的教练费用在300-500元/小时不等。一般训练时间健身房见建议每次不超过2小时,但健身房会针对健身会员制作量身的私教课程的话,一般为一个月时间,所以,这样下来,要想只通过私教课程达到理想体形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在这次调查中,体现了健身会员对选择私教共同方面因素考虑的重要性。调查显示,教练的专业水平还是选择私教的最重要因素,占21.0%的比例,13.3%看重教练的知名度,18.2%看重训练中的安全度,主要考虑自己身体的承受度&教练专业度结合方面,21.7%会考虑教练的沟通能力,此项最看中的因素比例占9.2%。表明健身者选择私教时,其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如果教练沟通能力很好,那么专业度就占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还有,会员认为,除了上私教课,定期的会员集体活动也是增进沟通的很好的方式。(见后附《沟通相关调查表》、《选择私教考虑因素表》)健身房内部的其他传播形式

好的健身房内部一般装有内部传播系统,一般前台设有话筒和一些音控设备,前台设有话筒,信息可以传达到健身房的各个角落,包括集体课程的时间安排、天气预报、最新活动等,设施较差的健身房一般是只有等会员中途休息时另外传达

其他的新型传播形式

在现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沟通中。健身者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运用网络、QQ、MSN、健身论坛等网络工具等方式进行沟通。现在很多健身俱乐部都有自己的网站,里面经常滚动发布俱乐部的动态消息,健身爱好者也很多有自己的QQ群,以方便相互之间的联络和沟通。举一个例子,是我参与过的最近一次关于健身的沟通的活动,就是2005年 12月 14日 下午1:30 《体线fitness》杂志的主编和北京青鸟健身俱乐部的一个知名教练坐客腾讯女性频道,谈论关于“冬季健身房如何健身”的话题与网友互动。约定的时间,腾讯网络频道主持人和《体线》杂志主编和北京青鸟健身俱乐部的知名教练与网友现场视频沟通,网友通过QQ消息提问自己关心的话题,现场嘉宾进行解答和沟通,相关网页是:http://lady.qq.com/a/20051214/000065.html

。我得问题是关于如何瘦脸和冬季如何瘦腰腹部的问题,嘉宾都给予了解答。

5健身群体的健身项目分析

瑜珈术成为跑步机后的新热点

受访者感兴趣的健身项目很广泛,主要集中在动感单车、器械、有氧健身操、瑜珈等常规的项目。动感单车,也被人称为“脂肪杀手”,17.2%的人会考虑它,因为它对人的体能的训练效果很好,减肥效果也很明显;但因为它的运动量过大,对人的体能 要求很高,最喜欢这个项目的人还是不多,只有4.2%。大约16.2%的最看重器械,一般这样的健身者为较专业的或健身历史相对较长的人群。他们深深知道人们经常参加得具体课程对于相对局部得训练永远都难以与器械相比。在国外也是这样,人们都注重器械的训练,因为它更有针对性。比方说腰腹部是最容易囤积脂肪的地方,那么有专门训练上腹的器械,也有专门训练小腹的器械,还有仰卧起坐机训练腰腹,还有训练侧腰的。但如果对于集体课程是不可在一次课上全部都训练到的,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训练腰腹。21%对感兴趣有氧健身操,有些健身者还是认为大运动量,大出汗的有氧健身操是她们的首选。15.3%的人最感兴趣的是瑜珈,11.3%的人最感兴趣的是现代热舞,4.8%的人最感兴趣的拉丁操,还有4.8%的人最感兴趣的是爵士舞等等。从受访者最感兴趣的项目来看,考虑选择的项目之间的比例相差并不大,这也足以让健身房感到众口难调。但在最终的最考虑因素中还是有了明显的健身区别。(见后附图《最感兴趣项目表》)

6调查表的其他统计结果 关于健身结果满意度的调查

由于健身房不会对关于健身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因为他们认为要只能让会员对他们的健身效果满意,即使暂时不满意他们也会通过销售私教课程来提高健身房的业绩。那么我对一些身边的健身朋友&同事进行了访谈,结果是:42.6%的表示满意,7.4%表示非常满意,50.0%的人对健身结果表示一般,仅7.4%的人对健身结果不满意。另外,其他一些专业数据也显示女性对健身结构的满意度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表示满意的人中,女性比男性高2.6个百分点,但不满意的比例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

一、对健身房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41.7%的人认为器械太少,35.7%的人认为教练不够专业,23.8%的人认为体操项目太少、单一,还有人认为服务水平差、器械太单

一、陈旧、性别失调等。

7、相关其他数据

女性去健身房比男性多坚持29.5天

健身房每天都有关于健身者的健身记录,一般是健身者进入健身房,前台会对健身者进行姓名登记,每天如此。数据表明:41.0%的人在最近一年中去过健身房。在去过健身房健身的人中,女性比男性高9.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去过健身房健身的人平均坚持了四个月的时间,最短的只坚持了一天,而最长的则坚持了四年时间,坚持健身一个月的人最多;女性则比男性更能够坚持,平均比男性多坚持了29.5天。

8、选择私教考虑因素

私人教练作为一种职业,正伴随着健身业在蓬勃地发展着。北京市目前健身房的私教费用是100―500元/小时,他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专业技术帮助顾客完成健身目标。据了解,目前健身教练大多毕业于体育专业,再通过培训,获得亚洲体适能、澳大利亚体适能等机构颁发的从业证 8 书。现在通行的惯例是,私人教练不但要有相关的证书,还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由于目前国内对私人教练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而且各个俱乐部在挑选私教时,标准也不完全相同,所以难免鱼龙混杂。

身边的朋友开玩笑说,选择私教首先要看他的体形是否健美、有形,这样自己就会对自己健身的未来抱有很大信心。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其中不无道理。据调查12.7%的健身者在选择私教时会考虑私教的外在体形,他们认为私教的体形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的训练能力。仿佛也代表着健身者自己未来的健身效果。一般,大型的健身俱乐部,对私教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定期对他们有综合培训,所以质量相对有保证。健身者在选择私教时,还会考虑其教育背景以及从业资格。其次再看经验。一年资历的私教和三年资历的私教相比,后者有更多的课时量,势必会有更多的经验。一旦选择了某个私教,健身者本人还会在上课时对其进行更深入了解。比如他安排的课程是否丰富有趣,能否不断调动被训练者的积极性;是否在运动中以被训练者的安全为第一要素;是否能根据健身者的锻炼情况及时调整计划;是否会及时了解最新的健身资讯等等。调查有33.8%的健身者对考虑健身私教的专业水平、21%较最看重教练的专业水平。

此外,私教要懂得人体解剖学,尤其对肌肉和骨骼方面的知识更要熟悉。知道做哪一个动作,练的是哪一块肌肉,这都是他们的基本功。好的私教就像我们的运动启蒙老师。

撇开专业技术,其他如私教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也都是考察的标准。毕竟,谁都不想花冤枉钱。

9、健身房经营管理者目前状况

目前健身房管理上来说,很多健身房的经营者是半路出家,缺少相关的健身历史以及专业知识,故在选拔专业私人教练和进行健身房业内规划时显得底气不足。经营者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人才,但由于受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他们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既不是体育专业的人才,也非经济型人才,他们缺乏有关健身娱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体育场所的发展。由于经营管理者业务素质不高,因而他们所使用的经营手段普遍比较落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关键在于经营者,经营型体育场所作为一个体育企业,也需求一批精明强干,懂技术、懂业务、懂法律的经营管理人才,否则企业很难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求得发展。目前,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经营状况不大理想,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有16.6%的场所持平,处于亏损和赢利状态的场所各有41.7%。尤其是一些私营者,完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对各种税收和沉重的场租负担,投资信心已经动摇。作业体育市场的管理人员,应该是识体育,懂法律、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六、下一步个案考虑的主题。

由于此次今就健身的大范围情况进行调研和概括,除了传播沟通方面还涉及目前北京健身市场的发展、运作等的情况。因为我们是学习传播学的,所以,下一步进行个案研究,我想就健身这个主题,研究一下,“健身者对于健身的认识是如何从单纯减肥到健康意识转变的?”,受了那些因素影响?那些因素对其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等等。不同的健身者会有不同的认识转变,也会有不同的健身体会及经历。以此来做综合个案研究。

附件1、2、3、4、5:《相关沟通调查表》、《健康目的调查表》、《理想环境调查表》、《最感兴趣项目表》、《选择私教考虑因素表》

第五篇:动画导演研究(最终版)

我最爱说角色人物。

比起表面上铁面无私实际是法海二代的白云和十方两师徒,一把大红胡子性格爆烈的燕赤霞明显要可爱上一百倍!

小狗金坚颇得徐克宠爱,由之亲自配音,有遗传了好莱坞血统的苗头。在一边蹦蹦跳跳浑身打颤,让人忍不住想上前捏一把。

以前凶神恶煞的黑山老妖这次却恶搞成了唱着由名家林夕作词的“黑山老妖”之歌的万人迷,惹得片中众女孩(女鬼?)个个桃面加眼冒爱心。哪知本性难移,他是个超爱自己头发的变态狂。人家小倩不小心扯了根头发丝,他就一幅要杀人的面孔。结果发脾气时引来了两个法海二代。不用说,自然是无情到底,烧光他所有的头发„„(做鬼也不容易啊~)看到字幕后我发现黑山的配音是陈小春„„当场吐血。

至于一直扮黑面的姥姥一角此次则由陈慧琳配音。片中的姥姥是个不涂粉炳就会皮肤龟裂打回原型的超级爱美又十三老太婆。凭着我看动画片那么多年(5年了吧?)的经验以及曾经一度有过声优癖,直觉告诉我除了那只可爱赚钱的小狗金坚以外,配的最得精髓的就是姥姥的声优陈慧琳。啊!听她在那里看到皮肤裂了一小缝就大惊小怪大呼小叫的声势,还真是可爱呢。

再顺便提一提,中文版本的声优(配音)阵容也不可小觑。除了霹雳虎吴奇隆,张艾嘉,还有奶茶刘若英,大叔(以我这年纪称声大叔不过分)罗大佑。甚至连郑中基也来凑热闹,一凑还是粤语国语通吃。(忒厉害了!)

恩,至于画面。不用说,除了华丽就是华丽,明显有带东瀛特色。好像也是香港首次在动画片中加入3D元素吧?所以也可以算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了。

从《倩女幽魂》故事延伸出来的动画长片,人物与叙事仍具强烈的徐克风格。但映象构成则有很浓的东洋风味,而且也在平面动画的基础上尝试加入了3D立体效果的片段,整体说来对香港影坛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到这部动画长片,《小倩》的情节与人物已距离原作甚远,几乎变成了“倩女幽魂”故事的“大话版”。阴森恐怖成了幽默诙谐,轻松调侃取代了刻骨铭心。片中常有令人捧腹的场面。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国语版的配音,张艾嘉献声的“小倩”令人有“姐弟恋”的感觉,而罗大佑配音的“黑山老妖”则更是其酷无比,尤其是影片中的“地狱演唱会”,真仿佛是这位“音乐教父”来到了现场。

《小倩》是徐克蕴酿已久的一个梦想。他总是问自己别人行,为什麽我们不行?当他的朋友知道他有意花两年的时间来投资拍动画片时,都说他疯了!而今,这个别人眼中的疯子,花了四年的时间,终於完成了足以傲视全球的中国第一部动画。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必看的电影!回想创作之初,因为制作环境并未成熟,不仅电脑技术落后,更是缺乏专业人才,根本难以进展。然而,在徐克一片决心催化下,说服了一些对动画制作有理想抱负的人,并耗费巨资,买下昂贵的电脑配备,一步步完成这个梦想。克服种种困难后,我们看见了《小倩》惊人的成绩!不仅是全球华人的骄傲,还得了金马奖最佳动画奖!

为了要让动画版的《小倩》呈现出现代感,不仅在人物造型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修改造型性格使人物年 轻化,在故事内容里更是着重於笑料的散,笑点处处可见创意,令人爆笑!在鬼世界里,趣味事不断 地发生,鬼的名字与性格都很好笑,楼梯鬼会救人,还有抬胎火车,连燕赤霞的捉妖法宝都变成了一个 超巨型的机器人,可谓创意十足,足以凌驾於迪尼士的五彩缤纷与宫崎骏的感性深度!

1992年徐克拍《青蛇》期间开始准备此片,直到1997年推出,给人以旧瓶新酒借尸还魂之感。故事出自连拍三集的《倩女幽魂》,二维人物动作结合三维背景电脑处理,成为卡通漫画版。由于是和日本人合作,人物造型神怪场面设计有很强的东洋味。背景是中国山水画,配音是林海峰、袁咏仪、黄沾、葛民辉、黄毓民的港式粤语,风格驳杂。

不过,徐克为《开心鬼救开心鬼》等片负责的特技仅是局部动画,他始终有意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1996年,徐克的梦想终于有望完成,他找来极富经验的动画制作人陈伟文做导演,自己担任编剧、监制,全力制作动画片《小倩》。此次徐克尝试3D与2D动画结合,为了达到平面人物与立体背景交融的最佳效果,徐克绞尽脑汁,相继找来日本、韩国、印度提供技术做效果,务求尽善尽美。事实证明,《小倩》画面绚烂、创意十足,徐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配以无所不能的动画片技术,简直让观众大开眼界,比如白云、燕赤霞的声势震天的降妖伏魔,郭北县鬼气森森的“热闹”景象,都令人印象深刻。

无可否认,《小倩》人物造型及画面风格有极强的日本卡通风格,但也不要忘记,《小倩》的故事蓝本,1987年的电影《倩女幽魂》同样有扶桑风格,原来徐克电影受漫画及黑泽明影响颇深,所幸仍能体现自己的风格。具体到这部《小倩》,故事改自徐克版《倩女幽魂》,人物除了原作中的小倩、宁采臣、姥姥、黑山老妖、燕赤霞外,又加入《道道道》中的白云、十方和全新创作的宁采臣前女友及其丈夫等角色,至于情节则有些支离破碎,但场场精彩好看,使得片长仅80多分钟的《小倩》显得热闹非凡。而较之电影版人鬼恋的凄美动人,动画片《小倩》更加通俗轻松,最精彩之处则是将“黑山老妖”塑造成万众拥趸的天皇歌星,尽显徐老怪的讽刺揶揄风格。

宁采臣为早日和意中人成亲而在外努力打拼,却不意冷落了女朋友小兰。一日,突然得知小兰要结婚了,但新郞却不是他,连送给小兰的定情小狗金坚都惨遭退回。宁为了忘记小兰又接下了一份差事,去郭北县一家店铺收帐。

一日走到一五光十色的热闹城镇,号称郭北县,实际却是座鬼城。糊里糊涂的宁采臣完开始完全没有发觉,收完帐在街市上遇到上了美貌的女鬼小倩,为之倾倒,而小倩也是情意绵绵的样子实际上却一心想吸取宁的阳气好向姥姥交差。

关键时刻道士燕赤霞驾着一台巨型机器人般的道神道来到郭北县捉鬼,灵符象雨点一样落下,将光怪陆离的郭北县炸的稀里哗啦,各色鬼怪争相逃窜。小倩因为不甘心放掉到手的宁采臣,走慢一步,被燕赤霞追杀,最后反而是宁采臣护着她死活不许燕赤霞动手。小倩的姥姥——一棵千年树妖利用根须攻击道神道,小倩和宁采臣两人乘机逃走,不料却掉上投胎火车。在车上宁采臣得知小倩死后迟迟未投胎的原因是留恋鬼界的歌星男友,颇受打击。姥姥的另一个手下小蝶抢走宁采臣打算向姥姥邀功,小倩追上去欲将他抢回来。两人你争我夺,最后小倩和宁采臣掉了下去,而此时天也亮了。宁采臣醒来发现蜷缩在树阴里发抖的小倩,原来鬼最怕阳光,这样下去等太阳全出来了小倩会被烧死。宁采臣灵机一动掩护小倩进了一个小湖,然后用自己的伞将小倩带走。

转危为安的小倩又吵着要去听男友的演唱会,半路上遇到燕赤霞,宁采臣再次向他保

证小倩不会害自己,燕赤霞只得无奈的叫他自己小心。正说着另一个捉鬼专家白云大师带着弟子十方赶到,不由分说就认定燕赤霞他们帮鬼,要将他们一起消灭。燕赤霞和白云大师斗法,并叫宁采臣带着小倩先走,自己坐的道神道却被击中,空中解体。

演唱会上小倩的男友黑山老妖因为小倩不小心弄掉了他两根头发而大发雷霆,当场要杀死小倩,宁采臣挺身而出与之理论,小倩终于看清黑山老妖的真面目。白云大师赶来打退黑山老妖,还烧光了他最珍视的头发。为了鼓励小倩,宁采臣主动提出愿意帮她完成任务,于是小倩将他的元神带回姥姥那里。

正当姥姥要吸掉宁采臣的元神时,小倩突然良心发现,将宁采臣的元神从姥姥那里抢回,姥姥也因为太长时间没吸到阳气变回原型。小倩和宁采臣相约一起重新投胎。

黑山老妖为报复阻碍投胎火车前进被燕赤霞干掉。白云大师和十方也来阻碍投胎火车打算杀光里面的鬼,燕赤霞和他们打成一团,最后一起滚进投胎门。小倩和宁采臣约好她会降生在北村门又有棵桃花树的那间,不料宁采臣却掉出投胎门没有投胎成功。

宁采臣醒来人正在北村,找到有桃花树的那间竟看见过去的恋人小兰抱着个婴儿。宁采臣抢过婴儿发现是个男孩„„原来小倩看见宁采臣却掉出投胎门也放弃了投胎跟了来。虽说人鬼殊途,小倩决定不再去投胎,而直接跟宁一生一世在一起。

上面的图片就是此片的海报了。记得当时我看这片电影时候是在小学时跟婶婶到邵武时到朋友家里看的。早已记不清当时的场景了,只是看到这片时还是很激动。少时的记忆又勾起了。今天重温了一遍。有了不同的理解。首先感觉到的是这片很日风,很有宫崎骏的感觉,但是这片确实比《千与千寻》早上映的。所以我还是要力挺徐克导演的。其实对于他的电影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了,那时看的最多的就是黄飞鸿系列了。真的是很精彩。这片呢也同样很好看。电影情结不落俗套。这时看也同样觉得充满欢笑,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同的宁采臣,他相较于我看过的连续剧或者电影里的更加憨厚,更加充满小点啦。但是同样也不能否张国荣拍的啦,他一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演员。说演员不能确切,应该是大人物!

下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体突发性事件策略研究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常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

    2011年近代传奇剧导演研究

    2011年近代传奇剧导演研究 2010-2012年十大卫视播出市场,近代传奇剧共48部,占近三年播出剧目8%。以2011年近代传奇剧为例,共有17部,其中涉及导演19位: 一、2011年近代传奇剧导演......

    中国电影产业问题研究 (中文1000字)(5篇)

    中国电影产业问题研究 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运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资本运作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电影产业真正实现以资本为核心的发展之路,还面临着很多现实......

    中国电影影评

    《武林外传》电影版:老去的光影 武林外传》电影版: 电影版的武林外传更像一部电影了, 它具备了情景剧里面无法比拟的画面, 声效还有电影硬件里 面的一切元素。但它少了的是情景......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观止影视 www.xiexiebang.com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1.萌芽和尝试阶段 (1896年至1931年) 中国电影事业,是从输入和放映西方电影起步的。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电影在世界上正式诞生的第二年,......

    中国电影百年

    《中国电影百年》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中国电影百年》的十个专题 专题一:尹鸿谈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 专题二:尹鸿谈中国电影的传统与伦理专题三:尹鸿谈谢晋电影专题四:冯小......

    农村留守群体的研究[范文]

    1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留守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已逐渐显现: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往往还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面临着各种......

    体育部群体竞赛研究室主任职责

    1、群体竞赛研究室在体育部群体竞赛副主任领导下负责全面开展校内外的群体与竞赛活动。广泛收集校内外的群体竞赛相关信息与文件及时向主管领导通报。 2、群体工作坚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