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电影影评
《武林外传》电影版:老去的光影 武林外传》电影版:
电影版的武林外传更像一部电影了,它具备了情景剧里面无法比拟的画面,声效还有电影硬件里 面的一切元素。但它少了的是情景剧里面那些观众发自内心的捧腹与编剧,演员的贴地式演绎。电影版的武林是一集被抽掉灵魂的情景剧。
敢把电影版呈现在观众眼前就免不了和情景剧的武林做一番比较。在这里,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 电影版的武林没有完全的逃出国产喜剧烂片的桎梏,牵强的把网络热词和社会热点事件放到电影 里面。电影中,导演编剧把炒房这一长效热点事件作为电影进程的主要推力是非常失败的。有多 少国产烂片用过房价高这一主题?而且千万不要以为在电影中你能说几句次贷危机,能痛骂一下 ZF 就能够逗乐观众,什么年代了,笑点还那么低,财神你退步了。
《让子弹飞》:革命的狂欢 让子弹飞》:革命的狂欢 》:
“辛亥是一个革命”,但《让子弹飞》却不是一部向辛亥革命百年献礼的影片。或许正因如此,寂寞高手姜文不可思议地凑一场贺岁档的热闹,比捱到 2011 年凑一场更宏大、壮观、普天同庆 的政治贺岁档,更接近我们对姜文的“常识”。
历史这东西充满了马克思说过但不总被提起的“偶然性”,革命的历史尤其如此。无论是以“吃着 火锅、唱着歌”作为革命的开始,还是革命过程中爆出一段始乱终弃的故事,亦或是革命结束后 谁要替谁娶谁,对于革命的演进、电影情节的推动,都没有本质上的意义。这就是姜文的电影叙 事,一种类似于后现代审美的狂欢碎片的拼接、缠绕,折射出一种复杂的革命观,一种并不纯粹 的历史观。
《让子弹飞》:就剩下好看了 让子弹飞》:就剩下好看了 》:
当姜文把片子定在年底的时候,就隐约觉得这部片子可能有些往贺岁上靠的意思,再加上又借来 了冯小刚葛优这对特种兵,以往一支独大的冯家在今年,自是要分出一杯羹,好在韩三平放话年 底三大片十个亿票房,所以冯小刚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他拿最大头毋庸置疑,因此连吹捧带客串 有话好好说做个顺水人情,姜文再牛逼,这个情也是领的,在纯商业片上,他是晚辈。
这些年中国导演挨骂的原因是越来越不会讲故事,除了哭天抢地就是佯装纯情,我们期待说人话 办人事的作品出现就像中国导演期待奥斯卡垂青一样,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一种遥远。文青泛滥成 灾,口味空前一致,标签各种雷同,以至于姜文已经不仅是一个名字,还是一个名词,具有象征 性,甚至是某种保证,当然这不能称之为盲目,毕竟姜文的前两部片子不仅涵容了我们对电
影最 直接的期待,还给予了额外惊喜,这也是姜文的影片最为期待的因由,我也不能幸免,然而看完 这部片子后,却有种莫名的失望挥之不去,按理说不该这样,整部片子该笑的地方我一个没落下,
中途也经历了尿点考验,怎么就失望了呢?思前想后,大抵是被外强中干的假象迷惑出错觉引起 的不舒服。大一是第一次看过这部电影,对于陈蝶衣的角色除了华丽,颓靡,出彩的感觉之外,其实并没有 太多共鸣。我觉得共鸣通常都与自己有关,我只是理性地感慨一下这个角色,一如许多人。对于 这个人物承载的文化内涵,还有这部电影所蕴藏的历史意义,讲了太多太多,反倒是人云亦云的 感觉,集体无意识了。各人凭自己的喜好,经历去臧否人物,本就无可厚非。不过时宜景移,自 己回头看过几回,竟然每回都是别样滋味。所以,天下之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去看问 题,若想寻得人与人之间的真相,就必须得感同身受体会他人的角色。近几天又回想起这部电影,竟发现此电影一直被误解的人是段小楼!
蝶衣,小楼,菊仙三个人的纠葛,这其中的情感以及利益真的是解不断,理还乱。青少年时期的 小豆子和小石头朝夕相处,必定有情,及至蝶衣小楼后由情生爱也不是不可能,更何况我想那时 代戏子之间本就有许多暧昧风气。
《疯狂的赛车》:国产喜剧机遇与希望同在 疯狂的赛车》:国产喜剧机遇与希望同在 》:
《疯狂的赛车》,昨天晚上吃饭时间的场,上座率并不高,但爆笑声如雷贯耳,灰常叫好的一部 片子。电影院已经没有所谓的淑女,这么精彩的的故事,不笑也可惜了,一定要放声大笑。
《疯狂的石头》 的成功相信绝不是偶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的享乐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宁浩給我们带来了希望。还记得是《石头》红火之后,一位朋友塞了张碟給我看,的确是幽默,但自我感觉谈不上疯狂。多年后在第一时间观赏到《疯狂的赛车》,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担心,最后还是跟着导演疯狂的 HAPPY 了一把。
《疯狂的赛车》: 宁式喜剧 正式雄起 狂的赛车》:“宁式喜剧 》: 宁式喜剧”正式雄起
这是一次绝妙的体验,以至于在看完电影后意犹未尽;这是一次超值的享受,能在春节之前在电 影院里欣赏如此精彩的电影而激动。《疯狂的赛车》,带给了我们属于电影中精彩。
超越疯狂
片名虽为《疯狂的赛车》,可是再用“疯狂”来形容本片实在有些过时了。自从 05 年那块“石 头”以疯狂的姿态撞击地球之后,一夜之间,国内喜剧电影似乎都被注入了一支《低俗小说》中 那样的大号强
强心针。随后几年里激活了国产喜剧片市场,但可惜这支强心针没有深入到心脏中,只是打到了皮肤上。所以,一系列表面“疯狂”内心“平静”的效颦之作纷纷的摆上台面,其中既 有《即日起程》这样诚意与心意并存的小成本搞笑精品,也不乏《十全九美》此等挂羊头卖狗肉 的烂俗劣作。如今事隔多年,在国产大制作影片延续“高票房’底口碑”的定律,国产小成本喜剧
依旧续写不温不火局面的环境下,曾经把“疯狂”元素引入到国产喜剧片中的那帮不务“正”业的 家伙们回来了,带来了一部更为专业、更为精致的武林秘笈—— 《疯狂的赛车》 或许。用再用“疯 狂”这帮祖师爷级的人物有点无聊或者多余,因为这部电影中不仅继承了“石头正版厂家”一如既 往的疯狂,而且做到了令观众疯狂的地步,绝对达到了“疯魔”的境界。有点“葵花在手,江山我 有”的感觉。霎时间,一批劣质疯狂产品纷纷落马,吐血而亡。
《疯狂的赛车》:很会玩电影的宁浩 疯狂的赛车》:很会玩电影的宁浩 》:
两年前,影片《疯狂的石头》的出现曾经令国内众多影迷疯狂不已,在我们这个类型电影严重缺 乏的国度,这部像模像样的黑色疯狂喜剧的横空出世,对于影迷来说不啻是一个“天上掉下个林 妹妹”般的意外惊喜。虽然导演宁浩毫不否认自己对于英国导演盖里奇的全方位的模仿,但宁浩 对于欧美同类型影片的成功的本土化改造依旧无法被忽视,可以说,《石头》虽然师承盖里奇的 英伦摇滚式黑色犯罪喜剧,但细节之处却处处透露着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情。1 月 20 号,在竞争 激烈的春节档期,宁浩的新片《疯狂的赛车》将借助前作两年来积累起的人气强势登场。
整体上,《赛车》堪称《石头》的升级加强版,线索更多,人物关系更复杂,各路人马的盲 打误撞更巧妙,笑料更丰富,效果更疯狂。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石头》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成功 之后,宁浩对于新片《赛车》的制作更加的从容自信,玩的更加开放。
《越光宝盒》:无厘头的衰亡 越光宝盒》:无厘头的衰亡 》:
四个字简评“什么玩意”!
老实说,看完这部电影我真的不想说什么了,因为真的没有什么好说,只能发出无可奈何的感慨,为了迎合内地市场的香港电影已经堕落到这般田地了。可能以前我们真的是高估刘镇伟了,他这 次拍的已经不是喜剧了,而是闹剧。片名起的是《越光宝盒》,里面也有紫霞仙子、紫青宝剑,有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有菩提老祖…还硬说是和《大话西游》系列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自从《大 话西游》之后,刘镇伟就已经对这种“
宿命爱情”+“最后的悔悟”干上了,从《天下无双》到《机 器侠》,刘镇伟一直在这样复制再复制,只不过是大环境不同,人物不同而已。追其根源,他仍 然是想重塑造《大话西游》的辉煌。可是当初那部《大话西游》也是时隔多年在内地被大学生以 “后现代结构主义”而被捧为经典,刘镇伟那时候拍摄的时候哪想到这么多,他当时的状态和电 影也是完全碰巧造就了这么一部影片,现在硬是去拍一部“纯后现代结构主义”的影片是拍不出 来了,反倒是一部比一部烂,这种电影是不能模仿的来的。
《财神到》:样板式贺岁 财神到》:样板式贺岁 》:
港式贺岁片曾经遭遇了许多次不能称为贺岁的贺岁,例如《投名状》或者《门徒》这些在元旦、新年前后公映的电影,虽然都打着贺岁的旗号,但究竟这些片子有多少贺岁的氛围,相信看过的 观众心里都有数。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个档期实在赚钱,去电影院的观众大把大把,用某人话说,就是电影院放 狗打架都会有人看。再加上大家对电影的消费意识上来了,电影院的建设也越来越多,于是现在 贺岁档期的电影也开始扎堆。2009 年,黄百鸣拍《家有喜事 2009》大获成功,称为 09 全港票 房最高的华语电影,于是乎今年大家都一窝蜂的扎堆到这里,黄百鸣继续翻拍经典,他拿出的看 家宝贝是《花田喜事 2010》;TVB 则联合旗下众多明星拍摄了《72 家租客》;而谭咏麟则与第 三次获得 TVB 最受欢迎女歌手的杨千嬅一起,拍摄了这部由优质编剧阮世生所执导的 《财神到》。
《全城热恋》:意外且惊喜 全城热恋》:意外且惊喜 》:
对于处处雷声阵阵的华语大片与非大片而言,《全城热恋》就像是带给观众的一缕温馨阳光。
按照常理说,像《全城热恋》这种讲述当代都市男女爱情的电影应该是很好拍的,尤其是在意识 形态做崇,处处都是禁区的内地电影而言,要不就拍主旋律,要不就拍古装,一年到头却少有几 部电影是讲这些儿女私情的。去年好不容易有《非常完美》,其质量却也堪忧;《爱到头》虽然 稍微有些诚意,但温吞水的故事节奏还是让人无法对其提起兴趣。仿效《真爱至上》,这部《全 城热恋》搞起了拼盘式爱情故事,虽然故事依然是老套无新意,但胜在导演有想法,这一锅家常 可见的材料,倒也调得相当的有滋有味。
以张学友 X 刘若英、谢霆锋 X 大 S、徐若瑄 X 吴彦祖、井柏然 X 杨颖四段爱情为主,《全城热恋》 所讲述的是北京、镇江、深圳、香港四个城市,在酷夏最热之际所发生的故事,若是看过《真爱 至上》的观众,应该可以大致了解出本片的架构。和《
第二篇:中国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活着》是张艺谋十六年前拍的一部电影,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的电影。尽管在此之后,张艺谋在电影艺术上仍不断地尝试创新,依我看来《活着》作为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的地位至今仍未能被撼动。《活着》是一部史诗般的影片,它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没有一部其他的张艺谋的电影具有《活着》这样深刻的内涵。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以前老是瞧不起“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老师也叫我们“生得伟大死的光荣”。但是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是先人通过平凡但不平静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无奈,有希望,有努力,有生生不息。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外国人能懂文革吗,能看懂秋菊那种复杂的村里人的关系吗?在这部电影中,我在心里呐喊了好多遍“活着就是好啊!”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红军投降的时候,我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五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活着就好,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第四次是凤霞难产死了,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电演在最后出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面,,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当时我的感觉就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生与死,人还是要活着。吃饭,睡觉,干活,说话!总之,活着就好啊!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每每谈到“活着” ﹑“活着的意义” ﹑生命的价值,是不免会严肃、沉重甚至迷茫的,但这恰恰是人生无法逃避的问题,尽管在完成生命旅程时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答案。对于这些问题,《活着》很成功的用叙事的方式做了自己的探讨和诠释,这也就注定了作品的经典和不朽。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是渺小的,而语言是空白的,也许是因为问题太过本质了吧。
取的。也许终究无法彻悟为何“活着”,但只要还“活着”,那就好好“活着”!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宝莱坞之王1965.11.2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沙鲁克·汗如同一个“印度梦”。他双亲早逝,出身平凡,凭借自身努力成为了宝莱坞近20年来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人物。1992年进入电影圈,第二年,1993年开始拿最佳男演员奖,此后凭着努力敬业的态度,出色的演技获奖无数,成为印度头号男影星。本世纪初,《阿育王》和《宝莱坞生死恋》成就了他的国际巨星身份,曾被《时代》评为“影响亚洲的人”。他每次去英国出席颁奖典礼都如同一场风暴来袭,2004年前往芝加哥取外景时曾造成万人围观交通堵塞,2008年被《商业周刊》世界最具影响力50位人物排名41位(唯一入围影星)。2010年出品《我的名字叫汗》更像是他代表宝莱坞向好莱坞发起的一次宣言。推荐!2010 《我的名字
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2009 《好运理发师》2008《天生一对》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加油印
度》2006《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爱无国界》《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故土》
2003《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阿育王》《花无百日
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情字路上》 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
是我》就出自里面 1998《怦然心动》《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烈
火恩仇》《缘来是你》/《我心狂野》1995 《勇夺芳心》一
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 向800周冲刺2 阿米尔·汗 Aamir Khan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1965.3.14出身演艺世家,8岁时就是国民童星。随后却坚决不愿从影,但最终在九十年
代初重返影坛。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印度影坛最具才气和创造力的明星,2001年还以制
片人的身份获得了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印度往事》),就艺术成就而言,他甚至高于沙鲁
克·汗。他是片酬最高的印度演员(约2000万人民币),也是唯一主演一部电影时从不接受
其他工作的明星,2007
年至今每年只有一部作品,《地球上的星星》、《未知死亡》、《三个傻瓜》,却都是全年票房最
高、口碑最好的佳作。推荐!2009 《三个傻瓜》/《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
2008《未知死亡》 2007《地球上的星星》 2006《为爱毁灭》《青春无敌》/《芭萨
提的颜色》 2005《抗暴英雄》2001《印度往事》奥斯卡外语片提名 3萨尔曼·汗 Salman
Khan 宝莱坞坏小子1965.12.27父亲是印度电影界最著名的剧作家,1988年出道,凭
借《家庭秘密》和《我的爱人吉娅》中的出色表演而成名,一直是印度最有人气的演员,2010
年出演的史诗片《威尔》也取得不错口碑。萨尔曼·汗的人气也来自于他银幕下具有争议的私生活——他脾气暴躁、放荡不羁,1998年他因在猎杀濒危动物瞪羚而入狱,2003年又因
醉酒驾车导致一死四伤;他和印度第一美女艾西瓦娅·雷分分合合、比皮特朱丽更具肥皂剧
效果的爱情故事,更曾是印度民众最不可缺少的八卦谈资。或许哪里都需要坏小子吧。他的电影看了一些,由于看不惯他,他的电影也就没有留下多大印象。爱装酷,动不动秀肌肉,四十好几的人了,还走偶像派的路。哎!
第三篇: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影评——浅谈《蝶变》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影评
电影:《蝶变》
作者:崔
学号:2011xxxx
学院:光电工程学院
变幻莫测,起伏跌宕
——浅谈《蝶变》
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时代,千百年前的冷兵器也早已被尘封,但是与刀剑并行的武侠却依旧活跃在影视中,并凭借着不断更新换代的拍摄技术与特效手段,令武侠剧不衰反盛,成为影视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从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到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再到今天火热的商业武侠大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武侠”作为中国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不仅深受大众青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在“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等“武侠”味十足的经典成语中都可以得到应证。
通过在课堂上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学习,并有幸欣赏到武侠片中的经典作品——《蝶变》,我对中国武侠电影有了更深的认识。《蝶变》是导演徐克早期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对香港电影乃至中国电影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侠电影。制作于三十年多年前的《蝶变》虽然没有商业大片《阿凡达》那般华丽炫目的特效,也没有金庸武侠中那样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但是却凭借着巧妙的拍摄手法,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而博得观众的认可。
影片以《蝶变》为题,“蝶”字表明影片将以“蝴蝶”为线索,一步步的将故事展开。“蝴蝶”伴花丛而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美丽、浪漫的代名词,而影片中却为其渲染上一层惊悚、阴暗的色彩,这种违反常规的变化无疑会在一开始激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令观众带着诸多的疑问与猜想走进剧情,在观影的同时,随着方红叶的推理和一个个新发现的线索,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猜想。题目中另一个字——“变”也颇有深意,“变”字不仅仅指蝴蝶的变化,也暗指江湖多方势力之变,帮派关系之变以及昔日手足反目成仇之变,诸多的变化更令影片的剧情起伏跌宕,可以说一个“变”字贯穿全文。
关于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值得一番探讨。影片的开始从方红叶的角度总结了近数十年武林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过渡,引出下文蝴蝶杀人之谜。方红叶并非武林中人,不懂得武功,更在纷杂的武林争斗之外,但是多年来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整个武林世界,并将各种恩怨纠葛记录下来。电影中,方红叶以叙事者
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存在。灞桥血案因伪造的红叶手札而起,沈堡主为了让自己的阴谋掩人耳目,也请来了方红叶与田风协助查案,所以方红叶也作为旁观者走进沈家堡。与其说方红叶是一名写书人,倒不如说方红叶本身就是走进剧情的观众,完全以观众的视角和逻辑来对故事的发展进行观察和推测,甚至与故事的主角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令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观众与剧中人的对话。导演徐克将方红叶的位置安排的很是恰当,方红叶既没有直接参与到案件中来,却又与整个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借方红叶之口将整个谜底和盘托出。这样的叙事风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拖沓之嫌。
在影片的拍摄角度方面,也有很多值得赞赏的方面。在影片初始回顾武林争斗的历史时,导演没有选择直接拍摄打斗的场面,而是拍摄了打斗之后的惨状,从侧面反映出武林争斗之恶。另外,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了黑烟、乌鸦等事物,甚至在沈家堡庭院中拍摄树木时,也将其拍成黑色,阴沉的色调给整个故事蒙上了令人恐怖的基调。在拍摄人物时的角度也多有考究。例如田风在山岗上给手下安排任务时,只有田风一人立在山头,身体笔直。由于光线的原因甚至连面庞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手下的人在镜头里只露出小半身或者只能看见脑袋,这样的构图一方面说明田风位高权重,武艺高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个帮派老大,心高气傲,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要与天雷帮的几位当家有一场生死之斗。在沈家堡地道里的拍摄则更为诡异,在拍摄人物的时,有若干组镜头从斜下方拍摄,众人的鼻孔一览无余,背景则为黑色,说明由于气氛的惊悚,众人都心惊胆战,各自揣测着已有的线索。由于地道中采光不良,人物往往只露出半身或一张脸,其余身体则淹没在黑暗之中,在暗示地道的地理条件复杂的同时,也暗合了中国的古玉“知人知面不知心”,试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身边的人敌我不明,留在心里的,怕是只有恐怖和猜忌了。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个人认为他们在镜头中稍显僵硬。虽然通过演员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观众虽然可以完全掌握故事形态与结构,但是僵硬的表演却显得不甚合常理。相比之下,近年来武侠片的表演在此处有很大进展。同为徐克执导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演员的表演都显得比较自然、成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稍生硬的动作与惊悚的电影主题相配合,也渲染了压抑、紧张的气氛,没有太多的影响观影体验。
在通常的武侠电影中,各位武侠高手都神通不凡,颇有妖魔化的味道,但在《蝶变》中,导演却将许多邪乎无比的武功具体化,各种招数不再违背物理规律,例如:铜头铁臂其实就是全是铁甲,飞檐走壁的轻功就是利用绳索移动,威力惊人的铁砂掌就是利用火药的爆炸。看来,想要成为一名武林高手,不仅需要扎实的身体基础,还需要一个灵活的脑袋并善于利用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在展现各种“高科技”的同时,导演或许也想揭示另一个隐含的主题: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掌握了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冶炼金属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国人将其用于帮派争斗、屠杀手足、消灭异己,原本可以成为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发明却成为斗争的恶源,实在令人痛心。(戏言:倘若不是天雷帮出现内乱,或许那最初的“火枪”也会在中国诞生,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也会有另一番景象吧。^_^)
通览全片,故事情节紧凑,逻辑推理严密,但是却又一处情节个人觉得稍不合情理:沈堡主请方红叶值堡中,本意是想借方红叶之笔来掩人耳目,以达成自己精心设计的阴谋,但是事情的真相被方红叶揭穿后,为了封口,连结发夫人都没有放过的沈堡主却并没有将方红叶除掉。剧情本身则直接跳过此段,田风与方红叶仓促的离别后便是最后多方的乱斗。从道理上讲,整个阴谋的幕后主事沈堡主精明至极,武艺高强,却在阴谋即将达成之时莫名其妙的任由方红叶离去,这样相当于将自己的丑行完露于天下,于情于理都合常理。这究竟是剧情中的败笔,还是导演另有深意?
总之,《蝶变》是一部经典的武侠电影作品,作为武侠电影的铁杆粉丝,在欣赏经典之作的同时,也期待着中国武侠电影能不断发展,推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2544字)
第四篇:中国电影VS中国影评,哪个更烂?
中国电影VS中国影评,哪个更烂?
有些“听说过中国当代艺术”的影评人感叹,当代艺术评论家有的可以拿到每字十块的稿费,可真高啊,但那是因为那些艺术批评家写的确写的好,有技术含量,会对艺术作品的地位及价值产生影响。刻薄的说,中国“知名影评人”大部分的文章写的还不如IT网站上的手机
“影评人们说中国电影很烂、问题很多,那中国影评比中国电影好吗?”
影评,对一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很重要。影评人们,大多因对电影有一颗热切之心而开始动笔,期待像法国《电影手册》那批人一样,不但可以发出有价值的、被倾听的声音,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电影发展方向。但可叹心比天高,但命比纸薄,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不一定是“进步“)的今天,日益边缘了。他们在不断的批评不争气的中国电影,不吝反复用“烂”这样的词,虽然这种声音很微弱,虽然被大部分的创作者和片方置若罔闻,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电影在整体上的确还很烂,那反过来看,中国的影评整体上烂不烂呢?笔者认为,两者是烂的不相上下的。所以,中国影评人的命比纸薄,除了和大环境太差有关,更和他们普遍的“手比鞋低”有关。
在展开讨论之前,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所述的影评人,不包括“红包影评人”等水货。不夸张的说,微博上认证为“著名影评人”、“知名影评人”和“影评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水货。他们都不值一提。本文仅仅针对那些自觉在从事“真正影评”写作的,不受营销公司操纵的影评人。这样的人,还是有一大批的,他们的评论遍布一些电影类媒体及综合性媒体的评论板块,还有一些“自媒体”。这说明他们有生存空间,说明受众有这个需求。至于他们的作品抛出后有没有反响,那全看水平了。遗憾的是,中国影评整体上并没有超出中国电影的水平。笔者近日和长期旅居韩国的朝鲜族导演张律聊天,他说韩国电影人都很重视影评,韩国一流的影评人的文章能造成很大影响,可能让导演甚至片方如坐针毡。也经常发生不同观点之前的论战。这些,在中国当下都是没有的,因为举目四望,太难看到一篇像样的影评。
泛化的来给中国当下的影评分类,大概分为学术性影评、大众影评(通俗易懂但较有章法),以及吐槽性的,大部分所谓知名影评人,特别是网上比较有人气的,仅仅停留在吐槽而已,观点浅薄,文字粗糙,这样的影评,实在难以让人产生什么尊敬,在哗众取宠之余,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价值了。而中国的学术性影评,大都观点陈旧行文繁琐,难以卒读。能发表在正经媒体上的大众影评,现在几乎也被“网络影评人”承包,质量难堪。稍稍可看的,可能就是发表《电影世界》《看电影》《大众电影》等期刊上的影评了,但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从这些表象上可以看到,中国的影评人们,可能曾心比天高,但现在大多已经没有“做一个牛B影评人”的追求,在边缘化的处境中自暴自弃了。而那些期刊,很多在日益衰败中丧气了心气,难再以高标准行事。
牛B的影评人是怎样的?首先,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所以,影评人是评电影的“文艺评论家”,不是随便什么网络写手、编辑或者资讯帝、资源帝都能叫影评人的。扎实的文艺素养要有,视野要有,深刻的洞察力要有,立场要有,文采要有,严谨的写作态度要有——还有几个“知名影评人”会对自己提这些要求呢?以上的要求,体现到最后,就是能不能在文章里提出独到的观点,能不能帮助影迷了解被主流忽略的作品。而他们,“知名影评人”们,太多只是停留在吐槽层面,或者说一些被别人说过千百遍的话,他们最拿手的就是去“评论”那些已经被公认为为经典和杰作的电影,但却没说出任何新鲜的观点或体验,而面对一个非常新非常独特的、没几个人评过的电影,他们却是失语的。所以,在中国影评人普遍埋怨中国电影没有原创能力的同时,中国影评人们的原创能力也是半斤八两。
那么,中国有没有好的影评人?当然有了。就像中国每年有不少好的独立电影,现在那批知名影评人却无视一样,中国那些好的影评人,也一样在主流视野之外,甚至,由于主流视野里的中国影评太差太烂,这些好的影评人已经羞于接受这个身份了。以笔者之见,中国最好的影评人有崔子恩、杜庆春、张亚璇、张献民、王小鲁、卫西谛等。但他们写的越来越少了,却做更有建设性的事去了。而有更多有很强的电影评论能力的人,做了导演、编剧、电影策划等等。比如贾樟柯,比如王超,比如程耳,真写影评的话,现在那些“知名影评人”没几个是对手吧。上述这些人,都在影评人的“金线”之上,而现在大部分“知名影评人”,恐怕只是在影评人的“底线”之下而已。所以,中国影评界的现状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知名影评人”们在“评论”国外经典的时候还可以唬唬人,面对国内的新片,则很难写出什么值得看的。有一种经典借口是说“国产片那么烂,实在没什么好评论的”,但在《白日焰火》《心花路放》《一步之遥》这样有很大的评论空间的电影出来后,那些“知名影评人”又贡献了什么好影评了吗?具体到《一步之遥》,我看到的最好的影评来自朱白,文章标题是《摆脱脑残粉才是姜文的第一步》,没看过的可以找来看看。朱白可不是什么“知名影评人”,却在文章里展示了真知灼见,以及文采。相较之下,那些“知名影评人”可谓只是打着“影评人”旗号的电影寄生虫而已,毫无建设性可言。联想到中国影评的“黄金时代”,真是令人感叹今不如昔。想当年,以“电影夜航船”、“后窗看电影”为基地,好的影评是层出不穷的,影评人之间的交锋也是激烈犀利的。最经典的案例是在“后窗看电影”上关于电影《安阳婴儿》的争论,很多笔者心目中的杰出影评人都参与了,跟帖长达百页以上,太多真知灼见在其中。现在,太多“知名影评人”的文章看着费电而已,他们很少追求就一部新人新作写一篇能有反响的文章,彼此之间,也是一团和气。
横向比较,中国的影评在整体上和中国诗歌评论、当代艺术评论,乃至乐评,都有很大差距。有些“听说过中国当代艺术”的影评人感叹,当代艺术评论家有的可以拿到每字十块的稿费,可真高啊,但那是因为那些艺术批评家写的确写的好,有技术含量,会对艺术作品的地位及价值产生影响。刻薄的说,中国“知名影评人”大部分的文章写的还不如IT网站上的手机测评呢,手机测评至少还有点干货。所以,中国的“知名影评人”们应该继续骂中国电影烂,但是,也要清楚自己所在的群体整体写作水准如何,水份多大,对中国电影的进步有多少正面的价值。一边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糊弄事,一边做义愤填膺状指点江山,那就成中国电影病态风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希望未来会好,笔者是个爱读影评的人。但是此刻,我必须再说一遍,中国影评整体上和中国电影一样烂,一样的任重道远。责任编辑:有之
第五篇:中国电影百年
《中国电影百年》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电影百年》的十个专题
专题一:尹鸿谈走出国门的中国电影 专题二:尹鸿谈中国电影的传统与伦理专题三:尹鸿谈谢晋电影专题四:冯小刚走红之谜专题五:冯小刚归来专题六:刺秦行动专题七:从《中国式离婚》看家变专题八:专题九:论《英雄》张颐武专题十:破解十面埋伏
戴锦华
戴锦华
戴锦华
张颐武
张颐武
张颐武
《可可西里》悲壮的独行者 《中国电影百年》专题九 论《英雄》
无剑·大仁
《英雄》是张艺谋于2002年倾力打造的作品。他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别样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这里,演绎着“人不离人,剑不离剑”的凄美爱情,阐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剑客友情,传达出“胸怀天下”的悲壮豪情。这是一部借中国古代的传统英雄之“义”,宣扬当代“和平”精神,用现代“英雄”眼光去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挖掘不一样的历史价值的影片。
《英雄》讲述战国末年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大侠残剑、飞雪、长空都要刺杀秦王,来自赵国的无名获得了离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的机会。在与秦王对饮的时候,无名讲述了他是如何杀死三位大侠的,在他的描述下,三位大侠不过是一群自私的小人。但是秦王始终不相信,并道出三大刺客败于无名剑下的另一种版本。在秦王看来,这些侠客都具有非凡的气度,事实也正如秦王所料,是三位大侠帮助无名获得了刺杀秦王的良好时机。
无名的杀气吹动了自己面前的蜡烛从而泄露了他的动机。无名决定孤注一掷,但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无名告诉秦王,残剑曾劝说自己不要刺杀他。因为秦王是唯一能够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君主,而无名自己在与秦王的谈话中印证了这点。
残剑知道无名刺杀失败,觉得愧对妻子飞雪,只得以死谢罪,而飞雪最终殉情自尽 秦王有意放走无名,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度,还是忍痛处死了他。
一、向经典致敬:多线索叙事
在叙事内容上,本片讲述了一个“英雄舍小义行大仁”的故事。无论是无名还是残剑,他们都放弃了“小我”,放弃了为家族报酬,而且目的就是酒黎民于水火。这本是中国传统武侠文化所旧有的精神内涵。不过,导演在这里又加入了“和平”的概念:列国分治,战火不断,造成了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只有统一,实现和平,百姓的生存才能改变。
在叙事结构上,本片采用了一种多元叙述的叙事框架。无名和秦始皇都从各自的角度叙述“无名如何获得残剑和飞雪的宝剑”这件事,在他们各自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前后截然不同的残剑和飞雪。这也引起了他们寻求各自的兴趣;而这恰恰是这种叙事结构存在的意义,经典艺术电影《公民凯恩》、《罗生门》都采用了此类叙事结构,但是这样的叙事结构并不为主流商业电影所喜爱,因为它相对于强调引起观众的思考,而且是多元叙事特别是对同一件是的重复叙述,容易引起观众的疲劳,从而失去兴趣。
对比《公民凯恩》、《罗生门》等影片,《英雄》摒弃了多元叙事结构所固有的探索精神——导演最终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英雄》借无名,秦王之口讲叙无名如何击败长空、残剑、飞雪及其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辅之以残剑之口回忆往事,每一个叙述者的闪回也充满着个人经验,并且出于各自的目的而进行人为的改造,使之与客观事实似同似异。但最后却以一个权威性的故事讲叙整个事件,这样使影片跌宕起伏,却又明白清晰。
《英雄》的叙事模式是一种革新。一个单线索的故事被叙述得多头绪和复杂化,而且推理都有其合理性。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符码,强化人物的心态意蕴,建立新叙事框架,因而在影片中人物行为的顺序性已经放到了次要位置,强化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脱离观众的期待视野,达到“陌生化”,可以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英雄》通过多元的民主式叙述方式体现一元的历史结局,从而达到解构历史的目的。
二、强烈的视觉盛宴:颜色参与叙事
看《英雄》除了体会刀光剑影之外,我们肯定会感受到“颜色营造角色”的绝妙创意。《英雄》中的人物,都淡化成了一个英雄的符号,在服装颜色的变化中写意英雄的风情韵致。“张曼玉、章子怡大战胡杨林”一场戏,让我们看到的绝对不是红色的喜庆,一片片漫天飘舞的红树叶,仿佛代表滴血的两颗心,张曼玉朱红的长衫显示她的冷艳和内心的成熟;章子怡的橙红代表着年轻的稚嫩。而宁静的湖绿色是以映衬出“心如止水”的人物内心世界,所以梁朝伟领会到“书剑”的深髓时,绿装素裹,一双忧郁的眼神永远停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原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毫无疑问,《英雄》是视觉的盛筵。在《英雄》中,张艺谋把色彩分成几大块,配合故事段落。所有色彩的设计都是为了叙事。《看电影》是这样评判《英雄》的色彩运用的:“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织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
在细细观看过程中,我将其逐一分析了张艺谋选择用红,蓝,绿,白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别讲述的原因。列为一下几点:
第一种色彩:红。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而红色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
第二种色彩:蓝。蓝色本身有客观,冷静的特征,蓝色部分的故事也是比较真实的部分,很写实的叙事。这是秦王发现了无名真实的意图时,心态依然能保持平稳,英雄惜英雄时所想象的完美的残剑飞雪的故事;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顶点。第三种色彩:绿。这是残剑给无名讲述的故事,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绝美。
第四种色彩:白色。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仿佛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苍白的现实逐渐展现,最后残剑飞雪在沙漠中相拥而逝,在哀转忧伤的音乐中,让我们深深体会美丽宁静的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提到的黑色。《英雄》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黑色被导演认定为秦朝的颜色。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身穿黑色的无名代表了坚韧、刚毅、以及最博大的胸怀。
三、离不开的民族情怀:中国元素的表达
影片中的道具可谓五光十色:战马、秦士、黄沙、黄叶、山水、戈壁、大漠、宫殿、书馆„„这些都阐释了《英雄》生存环境。常规电影的环境造型,多是作为故事发生地的交代,至多增添几分气氛和意境的意味,少有直接作为电影语言参与剧作主体的构造。在《英雄》里,那环境场景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地的交代或一般地貌的介绍,而且是直接作为艺术形象出现,是广阔地展现英雄的丰富土壤。张艺谋为表现规定的情境,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琴棋书画、刀枪剑戟尽皆糅入影片的情节发展和人物行为当中,使影片从头至尾充盈着中国文化的氛围。这不仅宣扬了背景文化,而且直接叙说东方神秘,叙说英雄大义之境,叙说民族的大气,更上升到艺术境界、哲学境界和英雄境界。例如“剑”这个特殊道具,它在影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是侠士身份的标志物,而且不同的剑诠释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一种境界的象征:剑与书法同道,借秦王之口道出“士”的最高境界。剑还是主旨的一种象征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如多次弃剑,实际上说明了“英雄”放弃刺秦,从而喻示着对暴力的否定。
长空与无名的那一场伴着古琴的决战,拍得是何等绝妙。尽管此段落只是两位武林高手一展“绝技”之“武打”。可是,在张艺谋镜下,却秉承了中国画的传统技艺——大写意手法,忽然撇开具体的“十八般武艺”,决战于一种非凡的“意念”之中。此时,镜头由彩色转为黑白,人物由现实进入梦幻,动作由激烈瞬间凝固„„此刻,我的心不能不同样在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画面“单调”了,语言“停顿”了,一切似乎变得十二分的简单。然而,此时无色胜有色,此刻无声胜有声!便是中国画的留白而不白,中国文化的“化实为虚”而不虚,全部在此一镜之中得以神奇体现。那一种空灵那一种深邃那一种悠远„„其语言之复杂,其内涵之丰富,怎能不让人叫绝。喜欢或者不喜欢《英雄》的人,在这一点上却惊人地统一:都不能不承认影片拍摄得美轮美奂,不能不承认其视听效果的蔚为壮观。大漠风烟、秦王军阵,九寨风光、平湖出侠,几重画面便有几重色彩,一种叙述又是一种气势。张艺谋通过这些画面色彩营造出一种极具风格化的豪情,这种豪情甚至体现在镜头中的每一滴水珠上。
把这样一个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的“刺秦”的历史,用如此一种诗情画意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事实上,张艺谋无意用《英雄》说历史,他仅仅是借助历史表达电影艺术的未来。这一点,影片主演张曼玉有深刻领会,她在影片的新闻发布会上就说:《英雄》其实是一部“很未来的电影”。是的,张艺谋正是以未来的眼光放眼世界,才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如梦如幻的又一种风格样式,又一种影片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