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全球化和多元化看奥斯卡奖[范文模版]
从全球化和多元化看奥斯卡奖
全世界的电影奖林林总总有几百种,而美国的电影奖数最多,大约上百种,既有权威机构(如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学院奖等,又有影评人协会(如全美评论委员会、全美影评人协会)颁发的各种影评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颁发的金球奖、主流媒体(如《时代》)评选的“年度最佳影片”,还有行业公会(如美国导演公会、电影演员公会)颁发的各种公会奖,更有与学院奖唱反调、评选烂片的“金酸莓奖”等等。其中最具规模、影响和权威的当推学院奖。该奖又称奥斯卡奖,创设70多年来,倍受全世界关注。现在,每年约有10亿人收看其由电视直播的颁奖典礼。美国电影的“晴雨表”
每一届奥斯卡奖评选既是对上年度美国电影业绩的总结,并预示来年美国电影的趋向;又颇能显示出美国电影在社会思潮和大众趣味影响下艺术类型、流派、技巧的演变和技术的精进。
纵观奥斯卡奖的历史,它不啻是美国电影的“晴雨表”。每一届评选既是对上年度美国电影业绩的总结,并预示来年美国电影的趋向;又颇能显示出美国电影在社会思潮和大众趣味影响下艺术类型、流派、技巧的演变和技术的精进。特别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美国社会矛盾加剧,以暴露黑暗现象为主的“新好莱坞电影”不胫而走,其代表作《午夜牛郎》《法国贩毒网》《教父》《骗中骗》《飞越疯人院》等社会片、警匪片均登上了奥斯卡授奖台。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总体风格从浪漫主义演变为现实主义。进入80年代,美国家庭危机日趋严重,《克雷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等片切中时弊而捧得金像。此后美国经济持续景气,电影业日益繁荣,影片题材、类型、风格更加多样化,传记片《莫扎特》、怀旧片《走出非洲》、越战片《野战排》、励志片《雨人》、西部片《与狼共舞》、惊悚片《沉默的羔羊》、二战片《辛德勒的名单》、历史片《末代皇帝》等相继夺魁。90年代后期适逢世纪之交,一些奥斯卡奖最佳影片都缅怀、追溯昔日黄金岁月,如《阿甘正传》褒扬美国传统的价值观,《英国病人》等则把个人命运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此时美国电影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9项奥斯卡奖的《泰坦尼克号》利用电脑特技,极其逼真地再现了20世纪初那场灭顶之灾。《角斗士》也借助电脑的合成和复制功能,让现代观众置身于古罗马的竞技场。然而好景不长,美国国内枪杀、乱伦、吸毒等肆虐,大制作让位于写实的小制作。《美国佳丽》《毒品交易》等捧走多项奥斯卡奖。“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整个社会遭受到极大冲击,民众恐惧与逃避现实的心理在《哈利·波特》、《指环王》系列里找到了慰藉,魔幻电影大热,《指》第一集囊括13项奥斯卡奖提名,第二集又获得两座金像,第三集更是赢得大满贯,11项提名全部中鹄。去年第77届,奥斯卡的“反罗曼蒂克”(antiromanti c,《纽约时报》语)定律又应验了:获7项提名、呈现美国社会阴暗面的《百万宝贝》居然击败了获11项提名、呈现美国黄金时代的《飞行家》。今年第78届正值后“9·11”时代,入围的政治性和争议性题材影片甚多。它们顺应了当今美国民众反思和反伊战的心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电影也渐趋全球化,如跨国企业购并电影公司,多国集合资金、技术和人员拍国际性题材,许多名导明星纷纷出走到他国拍戏等等。奥斯卡奖从第29届增设最佳外语片,到现在是越来越国际化了。首先,本来只是小奖的最佳外语片由于报名参赛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现已成为一项相当引人注目的重要奖,不亚于各大A级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其次,最佳外语片以外的各项奖、尤其是最佳影片等一些主要奖都已向非英语国家影片和影人开放。例如2000年,《卧虎藏龙》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9项奖提名,最后也中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外加最佳外语片4项奖。好莱坞一直觊觎中国这个全球潜力最大的电影市场,近年来哥伦比亚等公司资助拍中国片,米拉麦克斯等公司为报名参赛的中国片造势,奥斯卡小金人更是多次邀请中国影人如成龙、周润发、章子怡等出任颁奖人。某种程度上说明奥斯卡奖也是电影全球化的“风向标”。
两极评价毁誉参半
“近20年来,奥斯卡奖越来越讲排场,砸金搞宣传。„营销‟活动升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有一样未变,亦即好莱坞一直处于„涨潮‟:摄制和营销成本不断上涨。而主流电影的质量持续下滑,投票人难以找出值得褒奖的影片。”
奥斯卡奖作为美国影坛的第一大奖,对于大多数电影人来说显然是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该奖在黄金时期誉大于毁,最极致的誉是曾4次荣获该奖的费德里科·费里尼,他说:“在电影的神话中,奥斯卡是至高无上的奖。”但随着各种弊端和评选内幕的暴露,对该奖则是毁大于誉。最极致的毁是马龙·白兰度,他称奥斯卡是“好莱坞体制工具”,1972年还拒领因《教父》获得的最佳男主角奖,这“标志着好莱坞的死亡”。
介绍奥斯卡奖的专著不少,有两本堪称对该奖评价最两极化。一本是经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授权和认可、由罗伯特·奥斯本编著的《奥斯卡七十年:学院奖正史》。另一本则是未经该学院授权和认可、由梅森·威利和达敏·波娜合著的《奥斯卡内幕:学院奖外史》。前一本是“献给学院奖的创建者”,援引许多得奖人的赞美之辞,大量照片由A.M.P.A.S.和各大电影公司提供,十分精美。后一本虽是平装本,但颁奖前后鲜为人知的内幕披露却赢得了美国媒体和理论界好评;著名电影理论家安·萨里斯称该书是“了解好莱坞过去60年你死我活争斗的十分有用的社会学和美学指南”。这部《外史》迄今已出到第5版。2002年由波娜独自写了《奥斯卡内幕2:学院奖新6年——1995至2000年外史》。波娜写道:“近20年来,奥斯卡奖越来越讲排场,砸金搞宣传。„营销‟活动升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有一样未变,亦即好莱坞一直处于„涨潮‟:摄制和营销成本不断上涨。而主流电影的质量持续下滑,投票人难以找出值得褒奖的影片。”这些都点到了好莱坞和奥斯卡的伤处,对那些过分迷恋好莱坞电影、过于崇拜奥斯卡金像的人来说也不失为清醒剂。
好莱坞不再一统天下
当代世界影坛不再是好莱坞一统天下,各国民族电影蓬勃兴起,已出现了“亚莱坞”(东亚)、“高莱坞”(法国)、“孟莱坞”(印度孟买)、“尼莱坞”(尼日利亚)等多极。世界电影的多元化,电影节和电影奖的多元化,使得我们没有必要对奥奖太当真。
既然奥斯卡奖是剖析美国电影发展轨迹的最佳切入点,其70多年的历史恰也是美国电影70多年发展的缩影,那么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或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奥奖的研究范围不限于奥斯卡奖作为一种艺术现象,还应涉及其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文化时尚、商业营销等因素。每年颁奖典礼上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涉及社会政治的事件,主持人或一些颁奖人会乘机拿美国政府及其政策或国际大事开涮,会场外又有民权团体等举行示威,抗议堕胎、种族歧视等。近几届会场内外都发出一片反战之声。小金人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已深入全球各个角落,美国文化和美国价值观通过电视实况直播向世界各国传播,这是不是法国人所指出的“文化侵略”?入围或中奖影片里人物的穿戴和星光大道上明星的穿戴,都会作为流行标志带出一股时尚热。像《断背山》和《艺伎回忆录》就将给今年春夏的国际时尚界带来粗犷、狂野的牛仔衫裤风和花朵织锦缎加腰带的和服风。还有,影片什么档期发行入围奥斯卡奖的机率更大?如何拉票才能胜出?须知,一旦获得最佳影片或最佳外语片,票房就可以增加1200万——2000万美元,演员获奖的话,片酬也可增加300万——400万美元。难怪好莱坞各大公司都有一批专门搞“奥斯卡竞选”的高手。总之,对奥斯卡奖的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从艺术、社会、政治、文化、时尚、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对奥奖的研究还应该包括对奥斯卡奖“潜规则”即所谓的评选标准等研究。众所周知,奥斯卡奖常常爆出冷门,让权威预测者跌破眼镜。曾两次获奖的捷克裔名导米洛什·福尔曼说过:“学院奖是奇妙的游戏,不过你要是认真对待它,那就麻烦了。”该奖是由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5800多名具有投票资格的会员票选出来的。他们大都是富裕的白人,中老年为主,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比较保守,深信美国梦和美国价值观。经过70多年的投票已形成一系列不成文的“潜规则”。知名奥斯卡奖专家约翰·哈克尼斯在《学院奖手册》里就例举出以下几条:其一,在最佳影片上厚“大”薄“小”,亦即史诗片或具有史诗规模的影片夺魁最多,迄今77部最佳影片中就有21部属于此类型,它们都很长,平均为152——156分钟。另外,小金人偏爱正剧片。科幻片、惊悚片、动作片等都不受青睐;而得过最佳影片的喜剧片或音乐片内中定要有较多的“戏剧份量”。其二,在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上厚“重”薄“轻”,亦即凡饰身心残废者、精神变态者等“重型角色”的演员总是胜率大,像《雨人》的达·霍夫曼、《我的左脚》的丹·戴——刘易斯、《阿甘正传》的汤·汉克斯等以及《沉默的羔羊》的安·霍普金斯、《危情十日》的凯·贝茜等封帝封后皆因小金人厚“重”。反之,歌舞片巨星弗·亚斯泰、喜剧泰斗鲍·霍普从未捧过金像而终生遗憾。其三,饰真实的名人角色也容易得奖,例如《甘地》的本·金斯利、《莫扎特》的墨莱·亚伯拉罕等。其四,年纪越大越容易得奖,但这是安慰性质的,例如1982年一届4座表演奖得主都年过七十。另外,口音特别也是获奖一个要素。知名女记者珍妮·贝金格在一篇报道中还补充了以下几条:其一,偏见,好莱坞过去很歧视黑人而偏爱亲犹太人的演员。像伊·泰勒两次封后只因她在埃以战争中同情以色列。现在黑人得奖略多起来,但黄种人仍无一例,另外,“作者电影”的导演作者如希区柯克、奥·威尔斯等也遭冷落。其二,惊奇。如果转型得叫观众大吃一惊,像女星反串男角或相反,笑星改演正剧角色,风流小生转饰正义汉子等,也常常会得奖,例如《雷》的杰·福克斯、《铁面无私》的肖·康纳利等。其三,偏爱,“重型角色”范围扩大到自杀者、凶杀者、告密者、聋哑者、双重人格者、酒精中毒者、虐待儿童者等等,可见只有扮演性格复杂或心理忧郁的角色才有望得奖。至于最佳外语片,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评选标准似乎是厚“小”薄“大”,不青睐大片而青睐小片,亦即规模不宏大,但拍得很精致、内心戏十足、温馨有人情味的小品。
“金球奖是娱乐;奥斯卡奖是商业。”曾获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的著名影星兼导演沃伦·比蒂如是说。的确,奥斯卡奖的商业味十足,且不说每届颁奖典礼要耗资数千万美元,电视转播每30秒钟广告费高达百万美元,就连报名参加后要获提名,也必须投入巨资,在报上登大幅广告,给5798名投票人寄礼品和DVD,设宴款待他们等。一些小公司的小制作因无钱公关,落选是必然的。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竞逐最佳外语片失败就是因为忽略了造势与公关。
许多国家和地区把获奥斯卡奖作为进军全球最大电影市场——北美的跳板。要获奥斯卡奖,首先要了解奥斯卡奖的评选标准。否则,再砸巨金拍大片,再造势炒作,也会误打乱撞而败北。万一不成,也应该像福尔曼所说的“别当真”,因为奥斯卡奖毕竟是美国的电影奖,它有美国文化的意涵,而投票人又有美国文化的背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奥奖是美国对其他民族的一种“文化侵略”。近几年美国银幕上掀起的“东方热”,其实仍然是原先的东方主义,以猎取东方奇异、神秘的东西为乐。现在这个“东方”主要是指日本。好莱坞正是在对日本文化的浓厚兴趣下拍了《艺伎回忆录》。该片以好莱坞的思维模式把三种不同的文化硬凑在一起,结果在日本也招来了批评声,难怪只得了6项奥斯卡小奖提名。
当代世界影坛不再是好莱坞一统天下,各国民族电影蓬勃兴起,已出现了“亚莱坞”(东亚)、“高莱坞”(法国)、“孟莱坞”(印度孟买)、“尼莱坞”(尼日利亚)等多极。世界电影的多元化,电影节和电影奖的多元化,使得我们没有必要对奥奖太当真。电影虽说是一种可比的国际艺术,但只有“民族”的才能是“国际”的。而“民族”的随时代发展也获有新的涵义。当代中华民族电影应该无愧于改革开放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伟大时代。
第二篇:从韩国农业抗议看反全球化
从韩国农民抗议看反全球化
2005年11月15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数万名农民举行集会,并且和警方发生冲突,他们反对全球化,并且反对政府开放农产品市场。而他们还准备前往釜山以及香港进行示威活动。
数万名韩国农民聚集在国会附近,首先用传统的方式,悼念几天前为了反对开放韩国大米市场而自杀的韩国农民。农民们高呼反美以及反对世贸的口号,并且焚烧美国总统布什的画像。之后农民们步行前往国会们门口,并且和戒备的军警产生冲突,军警要动用水枪维持秩序。
随着韩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量的增加,一直以来受到政府保护的韩国农产品市场慢慢开放,目前只剩下大米市场。这次示威的组织者指出,在开放市场之前,韩国农民的负债平均每人每年七千美元,而现在达到了三万美元。而丧失工作的农民即使进入城市,也往往从事低收入的工作。除了在首尔抗议,他们还准备前往釜山,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期间,和其他的抗议团体一起表达意愿。他们更会有一千五百人前往香港,在下个月举行的世贸部长级会议期间抗议。韩国的农民一向采取激烈的手段,不过组织者表示,在香港,会透过和平手段(示威加上打架)表示不满。
对于韩国农民采取这样的方式表达不满,韩国政府官员表示,韩国的农业一向生产力低,一直以靠政府的补助,特别是大米,目前的价格是中国的八倍。全球化是一个趋势,而政府已经为农民提供了一整套的补偿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这段困难时期。
韩国农业部副部长李铭洙说,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的趋势以及自由贸易的趋势迫使韩国农民要透过开放来面对国际竞争,虽然农民认为很难适应,但是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实际上,早在1999年全球范围内就已经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除了以召开社会论坛的形式抨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外,除了频频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各种全球性经济机构组织的网站以发泄自己对当前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之外,反全球化运动采取的主要形式应该说是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及其控制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近几年来,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国际会议开到哪里,反全球化的抗议者就跟到哪里。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2000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00年2月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0年9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2000年12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2001年4月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魁北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2001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盟峰会,2001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这些大型会议的会场外到处都是情绪激昂的反西方全球化的抗议人群。一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热那亚八国峰会的会场外被枪杀身亡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就说:“如果没有什么原因触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这里来游行示威的。无论对错,肯定存在某种焦虑、某种困难。对此,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
严格说来,“反全球化”这一词本身并不确切,因为人们并不对全球化本身,尤其不反对那种作为客观趋势和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那些强烈抗议全球化的示威人群自己都不大使用“反全球化”一词。准确地说,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反对的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社会问题。正如1998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说的那样,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地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当然也免不了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
(资料来源:覃莉.他们,反的是什么?——反全球化运动扫描[J].海外星云,2001,(24).)
第三篇:从达沃斯经济全球化,看个人全球投资机会
从达沃斯全球化主旨,看个人全球投资机会
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于达沃斯当地时间1月17日开幕。每年的开幕全体大会上,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先生都会发表欢迎致辞。之后,会有一位全球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就全球重大问题发表演讲。今年的情况不用相信大家已经都知道了。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先生
既然是重量级人物发表的重要演讲,那么“主旨”演讲的内容,无疑是未来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致力方向。“全球化”一直是“达沃斯”的一面大旗,也是世界经济论坛一直以来研究和探索的领域。今年年会的主题为“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
今年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主旨演讲,展现了中国的“领导力”,演讲呼吁世界各国,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演讲引发了强烈反响,不仅赢得了与会各方人士的高度赞誉,也令各国各界学者纷纷点赞。而演讲着重讲的“经济全球化”,无疑是未来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而对于个人而言,该如何把握这一趋势,实现个人的事业发展、财富升级呢?
演讲就如何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并且强调了“一带一路”未来将发挥的经济动能。而对于个人而言,真正的机遇正暗藏其中!
大门打开,双向投资促共赢
当前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是什么?原因有三: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习近平提出,一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二要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三要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四要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不会主动打货币战”。
演讲中给出了一组数据:“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这不仅是对于各国工商界的机遇,对于国内投资人而言同样至关重要。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个人的海外投资机会以及方式也将随之增加。
诚如演讲中所说:“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我们希望,各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公平敞开。”
投资标的,锁定“一带一路”朋友圈 既然投资是双向的,那么作为个人海外投资,未来该如何选择标的呢?这在此次达沃斯的开幕演讲中也不难发现。在提出“中国方案”后,习近平特别强调了3年多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
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习近平指出,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他讲道: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侨外精选投资国家与项目
国家:匈牙利
机遇:“一带一路”首个协约国 项目:匈牙利国债移民 优势:30天起快速获永居 全家移民
通行欧盟国与申根国
方式:投资30万欧匈牙利国债 适于:商务通行,子女教育规划
国家:美国
机遇:不打“货币战”,双币资产配置 项目:EB-5投资移民
优势:成熟的投资移民方式 适于:商务通行,子女教育规划
提示:面临投资额由50万美元涨至135万
国家:英国、意大利
机遇:投资敞开,投资当地企业获身份 项目:企业家投资移民 优势:低投入移民发达国家
全家移民
工作+身份双享炮
方式:英国20万镑投资成型企业
意大利10万欧投资初创型企业
适于:全球资产配置,创业、就业、子女教育
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机遇:出境游预计达7亿人次,租金回报高 项目:50万欧购房移民 优势:三代移民
投资自住两相宜
办理简单
方式:50万欧购买当地房产
始于:投资、移居、养老度假、资产配置
第四篇:从就业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从就业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摘要: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各国的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显严峻。本文主要以我国就业形势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就业带来的机遇和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简析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与弊端,进而针对目前突出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就业、机遇、挑战 正文: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就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展开;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大大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本和产品的全球性流动,科学技术的国际性扩张,世界范围内各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21世纪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科技金融全球化进一步加深,跨国公司更深层次的发展以及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优化配置和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全球化带来就业岗位空前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就业机会,但同时,工资差异化现象以及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变化等问题的出现也使解决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纵观中国就业态势的转机,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公司。外资公司涉足中国产业,必将引进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这些公司借助中国本土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在中国逐步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避开外资直接引进成品的关税、物流、人力物资等各种费用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新型产业的兴起与扩张,扩大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其中包括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由于外资公司进驻中国开拓市场、创新领域、扩大产能而增加的工作岗位大大增加了中国劳务市场上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即是国际资本全球化的优化配置与国际间的重新分工。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但是劳动力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对外主要是引进外资、科学技术和信息,输出劳动力资本。生产要素市场的国际化为中国的提供了大量的国外工作岗位,为劳动力的输出提供了平台,中国富余的劳动力部分在国外工作岗位上就业,有利于缓解国内的激烈的就业竞争态势。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对外贸易对就业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制成品的出口促进作用和引进外资扩大产能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化的市场中,中国主要凭借其农业大国的身份、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相对优势,大量生产出口农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扩大了劳动力的内需从而促进了就业。对外贸易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吸纳了大量的国外资本和技术,外来资源的进入,为国内产能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撑,也扩大了劳动力的需求,引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虽然对促进就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有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平均GDP都保持9.4%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失业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失业率一度上升至顶峰,近两年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政府政策的宏观调控,经济态势虽有较大幅度的回升,就业率相比之前也有相当大的改观,但是,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带来的挑战是不可小觑的。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矛盾也日渐凸显;其中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之间的矛盾表现最为突出。中共十六大之前,国家治理战略的重心完全集中在经济建设领域,其显著结果就是一切以效率为中心,国家将就业战略定位于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底线,将改革转换为劳动力市场的动力。在这一时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表现非技术性和非专业性的特征,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当时的就业形势出现转机,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压力暂时得到缓解,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我国逐步走过了和谐时代进入了创新时代,在这两个发展阶段,就业矛盾日益尖锐。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谐时代和创新时代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始的非专业型非技术型的劳动力已经无法适应市场机制的灵活性,而且无法满足其对特定劳动力群体的需求;由于经济体制由“粗放式”向更为持续有效的经济成长模式转型,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服务行业异军突起,劳动需求结构的变化应运而生,由于不同产业对于劳动生产率的高标准严要求,劳动力需求结构明显倚重于技术化、专业化和高素质,从而对中国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挑战,劳动力就业能力不足加大了就业的困难,从而导致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结构性失业。
全球化带来的另一挑战表现为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比不上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发展,资本、信息、生产要素等在国际上的流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但是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面提升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单位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大幅度增长,加上技术引进,生产产业向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等等,诸多因素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而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就业岗位因此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就业与全球化的矛盾已逐步深化。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资源优化组合和重新配置使非熟练技术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全球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生产要素跨国、跨产业的流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使非熟练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更方便迅速找到替代品,增加了非熟练技术劳动力的可获得性,从而导致供求平衡乃至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非熟练技术劳动力的就业和工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全球化的深化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的不稳定性使这类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风险有所增加。
全球化对我国就业现状另外一个负面影响表现为劳动力需求弹性发生变化,不同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不同劳动力的工资差异日渐显著。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变化降低了非熟练技术劳动力在雇佣谈判中的竞争力,从而使其工资收入相对偏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我国的贸易自由化、外包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了高技术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收入,同时,国内产业知识技术的提升提高了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收入,由于市场上专业技术人员处于稀缺状态,高技术的专业劳动力供不应求,故其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与非熟练技术劳动力工资水平差异表现显著,其不良后果表现为工资差异使劳动者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拉大,从而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就业秩序的混乱。
从以上对就业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双向作用。一方面,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市场结构以及环境文化建设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球化给国内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带来了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但是,大量外资企业的进驻却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外资的吸收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与风险度,也加大了国债危机的可能性。综合评价,经济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促进了就业的同时也使就业面临挑战,促进我国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客观存在的尖锐矛盾。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好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如何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发展契机?我国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研究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杨伟国,陈玉杰,十二五时期中国就业形势、战略定位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2】 杨宜勇,池振合,2009年中国就业形势及对策建议,2009第1期 【3】 牛蕊,国际贸易对工资及就业的影响,2009.5 【4】 邓丽东,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工资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2009.9 【5】 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2005.3 【6】 王小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和工会改革,2007.10 【7】 张圣兵,经济全球化与就业体系创新,群众,2003年第4期 【8】 吴景森,论经济全球化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04.5 【9】 钱晓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劳动力跨境就业研究,2009.5 【10】 蔡昉,如何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11】 勾淑玲,当前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高失业问题分析
第五篇:从社会组织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看第三方评估
从社会组织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看第三方评估
[摘 要]社会组织评估模式有多种选择,但如果能在总体上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则有利于形成竞争,提高评估效率。在我国,社会组织评估主要由民政部门发起,由民政部门实施,总体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但是,目前政府正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实质上是把具体的评估工作委托给独立的第三方承担,体现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思路,这对提高评估的专业性、公正性以及评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应该从制度上完善政府部门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第三方在社会组织评估中的作用,实现政府在社会组织评估方面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组织 评估 第三方评估
社会组织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由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作出评估等级结论;其中,政府是社会组织评估的重要主体之一。我国社会组织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有关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探索,评估也作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发展起来。在我国,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是从2007年开始的,当年民政部启动了首批基金会的评估工作。2008年、2009年又分别启动了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评估。2011年,启动了学术类社团和涉外基金会的评估。2012年,又启动了联合类、事业类和公益类社团的评估管理工作。2010年,民政部正式颁布了《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以推动我国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上述评估办法对评估对象的参评条件、评估机构及职责、评估程序及方法、评估等级管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近几年来,民政部对所管辖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每年都安排了评估,并向公众公布评估结果。在民政部政策指引下,地方各级政府也逐步加强了对地方性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越来越规范化的评估工作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政府逐步加大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以及越来越多地将社会组织评估等级与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及其他资金扶持挂钩,笔者认为,社会组织评估将越来越引起社会组织的重视,成为其内在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社会组织评估模式进一步完善,以真正发挥对社会组织发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一、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模式
社会组织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由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作出评估等级结论的活动。因此,社会组织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程序和指标、评估客体、评估结果的应用以及资金来源等。本文对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以归纳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模式。
(一)评估目的
2010年,民政部公布了《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依法实施社会组织监督管理职责,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我国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实际上是将评估作为一种监管手段,以此实现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在实践中,由于政府逐渐加大了公共服务购买的力度,并且将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格与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挂钩,因此,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评估实际上间接地为政府选择合作伙伴提供了依据。
(二)评估主体
本文指的评估主体既包括评估活动的组织者,也包括评估的具体实施者。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提出了区分公共服务的“提供”(provision)和“生产”(production)的问题,这种区分大大增加了政府发挥公共经济职能的多样性。按照奥斯特罗姆的理论,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实际上也可以分成两个角色。角色之一是评估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发起评估,建立标准,提供资金,并对评估活动进行监督;角色之二是评估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负责按照发起方的要求具体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当然,上述两种角色可以同时集于一身――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也可以二者分开,组织者负责安排评估,提供资金,实施者具体进行评估。在我国,目前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发起的社会组织实施评估,民政部门提供资金。而评估的实施者在各个地方,各个政府层级则各有不同,有的是由民政部门自己进行评估,而有的则被民政部门委托出去,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当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从理论上既可以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也可以是营利性的企业,甚至可以是其他政府部门,但目前民政部认定的第三方机构主要指的是独立的社会机构,大致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市场中介机构和事业单位等专业评估机构。
(三)评估程序和指标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程序和指标主要由民政部门确定。2010年,民政部公布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对评估的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并且对评估内容也进行了原则性规定。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是分级分类管理,因此,社会组织的评估标准实际上根据类别有所不同,包括社团评估标准,民办非企业单位评估标准,基金会评估标准等等,但这些标准无一例外是由民政部门制定的。
(四)评估客体
评估客体即评估对象,既可强制也可自愿。民政部对参与民政部评估的评估对象的资格进行了规定,取得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满两个,未参加过社会组织评估的,或者获得的评估等级满5年有效期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可参加评估;同时也对不接受评估的情形进行了规定。总体上,我国民政部门目前发起的社会组织评估实行的是自愿原则,满足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选择参加评估,也可以选择不参加评估。除了自愿原则之外,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实行分级登记、分级管理,因此社会组织评估也是分级评估,即不同层级的民政部门分别只负责在本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评估。例如,《民政部关于开展2015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通知》中显示,2010年前(含2010年)参加评估,有效期已满5年或2012年12月31日前在民政部登记成立,未参加过评估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可参加2015社会组织评估。简而言之,在哪里登记,则在哪里评估。
(五)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结果应用是决定评估效果的重要因素,再完美的评估过程,如果结果不能得到恰当的使用,则评估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总体上来讲,评估结果要与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挂钩,使评估良好的组织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使评估差的组织在不同程度上丧失机会。为了发展,社会组织应重视自身能力建设,重视评估工作。民政部2010年发布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实际上并没有对社会组织评估的结果、应用有明确的表述,事实上,在很长时间里,民政部进行的评估主要是一种监督手段,其评估结果对社会组织并未产生明显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一评估活动的影响力。当然,随着政府逐步向社会组织开放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机会,逐步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民政部发起的社会组织评估也逐步引起了社会组织的重视。在实践中,很多地方政府将评估等级与政府资源支持联系起来,如2014年合肥市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中,该市有关政策规定3A、4A、5A等级社会组织将分别获2万元、4万元、8万元财政资金奖补,并优先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本文认为,对于需要外界资源支持尤其是政府资源支持的社会组织,如果能将评估结果与资源支持挂钩,如果能确保及加大政府资源支持力度,则评估将会成为社会组织的内在需求。总之,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结果主要是政府在使用,由于评估的公众影响力偏弱,其结果对捐赠市场以及服务供给方选择的影响还很小。
(六)资金来源
评估的发起者一般是资金的主要支持者,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具体可能是来自于民政部门的工作经费,也可能是来自于同级财政的专门拨款。总之,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主要是民政部门进行的社会组织评估,即由政府发起,评估标准由政府制定,实施者则可能由政府部门或是独立第三方(社会组织、学术机构、营利组织)来担任,结果主要供政府部门应用,资金由政府部门承担,这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
二、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多元化的选择
本文借鉴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将社会组织评估的主体分为两个角色。角色之一是评估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发起评估,制定标准,提供资金,并对评估活动进行监督;角色之二是评估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负责按照发起方的要求具体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根据上述对我国社会组织评估主要模式的分析,很显然,目前负责发起评估,制定标准,提供资金,并对评估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是民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评估的也主要是民政部门,有少数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主要是一些社会组织及市场中介机构和事业单位等专业评估机构。总之,我国社会组织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由评估机构根据评估标准对社会组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作出评估等级结论的活动。因为评估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它完全可以被视为私人物品,由市场来提供,企业也可以参与。当然,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也可以将之作为公共物品向社会提供。如果将供给主体分为组织者和实施者两个部分,那么社会组织评估在理论上可以有如下多种供给模式:
(一)政府组织,政府实施
指政府发动评估,提供资金支持,并且由政府部门自己具体实施评估。
(二)政府组织,社会组织或企业负责具体实施
指政府发动评估,提供资金支持,但是政府部门自己不负责实施评估,而是把具体的评估事宜交给非政府部门去做,这里的非政府部门可以是社会组织,也可以是企业,政府部门实际上是向社会组织或企业购买公共服务,目前在我国被政府大力提倡的第三方评估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
(三)社会组织进行组织并具体实施评估
指有的社会组织将评估作为一项非营利性活动来面向社会提供,在发动、组织,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全面负责。
(四)企业组织并具体实施评估
指企业将评估作为一种商品,向客户提供评估服务,并且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就像普通的市场交换一样,这也是社会组织评估的一种模式。
综上,在理论上无论是评估的组织者,还是评估的具体实施者都可以有多种选择。在社会组织评估的组织者方面,既可以是由政府部门发起的评估,也可以是由社会组织发起的评估,甚至可以允许有关营利性企业将此作为一项有偿服务向市场提供。在社会组织评估的具体实施者方面,实际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均可以参与。
当然,无论哪种评估模式,实际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各个评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企业,它们各自的运行逻辑是不一样的,理论上不存在最理想的评估主体,也不存在最优的评估模式。但是,对一个国家总体而言,如果能够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则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竞争性的评估市场,从而确保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如果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单一,评估体系封闭,则有可能影响评估的质量和效率。举例而言,如果只有政府部门组织并实施的社会组织评估,即使政府制定的评估指标有缺陷,评估程序有问题,作为评估对象的社会组织也别无选择,它们也许有选择是否参加评估的权利,但是没有选择评估模式的权利。正如有学者对我国社会组织评估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主要是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但是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暂且还不能够全面地反映社会组织的状况,这难免会使具体评估结果产生一定偏差,不足以完全、准确地体现出社会组织的真实水平;而且评估程序中容易存在缺陷,其客观性需要加强。这种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即使有缺陷,但在我国,目前社会组织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从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效率来看,只能寄希望于政府部门自身不断完善评估模式。但是由于并没有其他评估力量与之比较、竞争,政府评估部门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加上还可以依靠行政力量强制要求社会组织参与它组织的评估,因此,政府部门自我完善的动力并不能高估。简而言之,如果社会组织评估主体单一,尤其是在政府垄断评估市场的情况下,评估的质量和效率会受到影响,最后可能演变成一种对行政资源的浪费,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形式,甚至成为部分人牟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