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第3版)5篇

时间:2019-05-15 08:0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第3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第3版)》。

第一篇: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第3版)

第一单元 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下午好!作为校长,我非常自豪地欢迎你们来到这所大学。你们所取得的成就是你们自己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你们的父母和老师们多年努力的结果。在这所大学里,我们承诺将使你们学有所成。在欢迎你们到来的这一刻,我想起自己高中毕业时的情景,还有妈妈为我和爸爸拍的合影。妈妈吩咐我们:“姿势自然点。” “等一等,”爸爸说,“把我递给他闹钟的情景拍下来。” 在大学期间,那个闹钟每天早晨叫醒我。至今它还放在我办公室的桌子上。让我来告诉你们一些你们未必预料得到的事情。你们将会怀念以前的生活习惯,怀念父母曾经提醒你们要刻苦学习、取得佳绩。你们可能因为高中生活终于结束而喜极而泣,你们的父母也可能因为终于不用再给你们洗衣服而喜极而泣!但是要记住:未来是建立在过去扎实的基础上的。对你们而言,接下来的四年将会是无与伦比的一段时光。在这里,你们拥有丰富的资源: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趣的学生,有学识渊博又充满爱心的老师,有综合性图书馆,有完备的运动设施,还有针对不同兴趣的学生社团——从文科社团到理科社团、到社区服务等等。你们将自由地探索、学习新科目。你们要学着习惯点灯熬油,学着结交充满魅力的人,学着去追求新的爱好。我想鼓励你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经历,并用你们的干劲和热情去收获这一机会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有这么多课程可供选择,你可能会不知所措。你不可能选修所有的课程,但是要尽可能体验更多的课程!大学里有很多事情可做可学,每件事情都会为你提供不同视角来审视世界。如果我只能给你们一条选课建议的话,那就是:挑战自己!不要认为你早就了解自己对什么样的领域最感兴趣。选择一些你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的课程。这样,你不仅会变得更加博学,而且更有可能发现一个你未曾想到的、能成就你未来的爱好。一个绝佳的例子就是时装设计师王薇薇,她最初学的是艺术史。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薇薇把艺术史研究和对时装的热爱结合起来,并将其转化为对设计的热情,从而使她成为全球闻名的设计师。6 在大学里,一下子拥有这么多新鲜体验可能不会总是令人愉快的。在你的宿舍楼里,住在你隔壁寝室的同学可能会反复播放同一首歌,令你头痛欲裂!你可能喜欢早起,而你的室友却是个夜猫子!尽管如此,你和你的室友仍然可能成为最要好的朋友。如果有些新的经历让你感觉不那么舒心,不要担心。我保证快乐的经历会多于不快的经历。而且我保证几乎所有这些经历都会给你带来宝贵的经验教训,从而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带着热切的目光和欢乐的心情,去拥抱这些新的体验吧!我们相信,你们的自我发现之旅和对爱好的寻求带给你们的将不仅仅是个人的进步。我们相信,当你们成为我们的学者群体中的一员时,你们很快就会认识

到,大学不仅提供大量自我充实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责任。一位智者说过:“教育代代相传,它就是社会的灵魂。” 你们是你们家庭辛勤劳动成果的传承者,也是无数前辈辛勤劳动成果的传承者。他们积累了知识,并把知识传递给你们,而这些知识正是你们取得成功所必需的。现在轮到你们了。你们会获取什么样的知识? 你们会发现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你们怎样做才能为你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强大昌盛的未来? 我们很高兴能为你们人生旅途中这一重大阶段开启大门。我们很高兴你们将获得许多机会,也很高兴你们将作为社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公民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欢迎你们!

我们的期望

我亲爱的孩子: 你即将踏上人生的下一段旅程。这让我们感到喜忧参半。当你离家、步入大学的校门,激动人心的崭新世界将会展现在你面前。这将带给你鼓舞,也会使你面临挑战;你将获得更大的进步与成长。这也是令人伤感的时刻。离家去上大学就明确意味着你不再是个孩子了。没有什么比看到你走到今天这一步更令我们欣喜的了。你曾经是我们最大的挑战,现在却成为我们最大的骄傲。虽然是我们把你带到了这一步,但是看着你离开仍然很不舍。记住,最主要的是,我们会想念你。大学将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只有在大学里你才会真正发现学习的真谛。你经常会问:“为什么我需要知道这个?” 我希望你保持好奇心,但是记住:“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你学什么并不如学习本身更重要。做学问的精髓就在于它可以使你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直至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学习能动力的自学者。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如果某门课不能马上吸引你,不要绝望。把它当作一个挑战来接受它,设法使之成为你自己所喜欢的。当然,你还必须注意,要选择那些能够激发你的热情、拓展你的智力的课程。不要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史蒂夫•乔布斯曾说过,在大学里,你的激情将会创造出很多个点,以后在生活中你会把这些点连接在一起。所以,不必过多担忧你将来会做什么样的工作,不要太现实。如果你喜欢法语或韩语,就去学,即使别人对你说学这些没用。尽情采集你的那些“点”。要坚信有一天,你会找到你自己的有意义的事业,你会把那些点串连成美丽的曲线。你知道我们总是希望你竭尽全力,但不要让分数的压力困扰你。我们只关心你已经尽了力,并且学到了知识。你尽了最大的努力而分数不高比你没有努力却得了像样的或更高的分数更有意义。分数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努力的回报不是分数,而是你所学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结交朋友并信任他人。大学里结交的朋友可能是你会结交的最好的朋友。在你步入成年的这些年里,你在大学里结交的朋友比家人离你更近。你会结下将绽放几十年的友情。选择坦率真诚的人做朋友。选择几个朋友,真正走近他们。不必计较他们的爱好、成绩或长相。相反,结交新朋友时要相信你的直觉。你是坦率真诚的人,任何人都会喜欢和你做朋友,所以要自信,别害怕,要积极主动。如果你认为自己喜欢某个人,就告诉他。你不会损失什么的。不要害怕去信任别人。即使有所怀疑,也要相信别人,不要对任何人抱有成见。人无完人。只要他们真诚,就信任他们,善待他们。他们会给予回报的。还要记住,你的青春充满力和美,只有到青春逝去时你才能理解这一点。你必须要呵护和培养你的力和美。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思想是你将拥有的最大的资本。享受生活吧。想跳舞就跳舞,不用担心别人怎么想。但也要让自己平平安安的。不要让各种各样的新体验带走你的纯真、健康或好奇心。珍惜青春,珍惜你眼前的大学经历吧。在大学这一段时光里,你会:初尝独立的滋味,拥有最多的自由时光,享有最大的可塑性,承担最低的犯错代价。用满腔的热情拥抱大学时光吧!充分利用好你的时间。成为一个你注定会成为的优秀的思考者。使你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无所畏惧!勇于尝试!坚持学习,并不断成长!我们对于你已经取得的成功深感自豪,我们也迫不及待地盼望看到你未来的成就。

你的父亲

第二单元

儿时百宝箱 老大归家梦 我看着她在车道上倒着她的新卡车。车太大,而且太贵。她就是不愿意考虑买辆开起来省油、停起来省心的实用型汽车。我想,原因在我。她买这辆车就是为了让我看看她的能耐。“我18岁了,”她经常这样对我说,以至于听得我牙都疼了。“我是成年人了!” 我心想,真的吗? 昨天你还在看动画片呢。今天和昨天又能有多大的变化? 今天她走了,远离我去寻求成年人的独立。我很高兴她离开了。这意味着她成功了,而我也终于可以从18年的责任中脱身了。但是我还是担心她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她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她的卫生间真是凌乱不堪,有没拧干的毛巾,有生锈的剃刀片,散落在面盆里的头发,还有几支快挤空了的牙膏。我拿了一盒大号的黑色垃圾袋上了楼。眼影、面霜、指甲油——这些统统扔进垃圾袋。我把抽屉清空,把架子打扫干净,还把面盆擦洗干净。我打扫完后,卫生间就像酒店里的那样井井有条,丝毫没有人情味儿。在她的卧室里,我发现床下有不配对的袜子,壁橱底板上扔着紫色的裤子。书桌的抽屉里满是学校的卷子,按照年份和科目归了类。我发现自己竟然在翻看她的诗歌和作文,欣赏着考卷上的高分,端详着每张考卷右上角她用印刷体工工整整书写的或是打印的她的名字。我把书桌里的东西收拾到一个盒子里。六个月,我心想。如果过了六个月她还不来拿她的东西,我就会把它们一股脑儿全扔了。这算讲道理了吧。成年人存放东西是要付费的。轮到整理书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了。连环漫画册、青少年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还有课本。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每本书都是心爱之物。原本我想现实一点,把这些书塞进纸袋,然后送到旧书店。但是我跟女儿一样爱书如命,于是我把她的这些书归置到一个单独的书架上,等日后再作处理。接下来,我着手整理她的衣服。那些她从七年级起就不再穿的裙子、毛衣和鞋子都被装进了垃圾袋。就像蝗虫洗劫一样,我清空了壁橱。理出高高的、乱蓬蓬的两大堆东西:一堆捐给慈善机构,另一堆扔掉。可是还有更多的鞋子、填充动物玩具、大大小小的招贴画、发箍和粉红色的卷发夹。我越理,要理的东西就越多。一个小姑娘怎么能在短短的18年里收集了这么多东西? 我把东西往垃圾袋里塞,直到塑料袋快要被撑破了。我把垃圾袋拽下楼梯,一次拽两个。要捐给慈善机构的都放在我汽车的后备箱里;要扔掉的都放在路边。我弄得浑身是汗,肩膀酸痛。她把卧室弄得乱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盖被掉在地板上,床单掀到一边。我把床罩、毯子、床单和枕套都拆了下来。等到她开始投币洗衣的那一天,她就会感激我这些年来为她无偿提供的干净衣服了。我打算把她的房间改作手工室,或者改成一间我一直想要的漂亮客房。13 我把床翻了个个儿,只见一个棕色的大信封,上面写着“不要扔掉”。我打开一看,又是纸。我把信封里的东西都倒在地板上。其中有家里的老照片、书信、贺卡、我们写给她的爱心留言,还有从报纸和杂志上剪下的漫画。信封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亲手给她的。我们以前给她的东西都在这里了。刹那间,我心潮起伏。

14“不要扔掉”。我的孩子——我那爱收集小玩意儿的收藏迷——对我太了解了。我一边翻看着卡片和留言,一边想:也许她买那辆卡车也不算什么太糟糕的主意。也许这能让置身于大千世界中的她不至于感到太渺小。我改变了主意,把垃圾袋从车里和路边又拿了回来。衣服和鞋子放回壁橱。重新铺好床,再堆上填充动物玩具。我丈夫回家了,对着楼上喊我。17 “我把房间稍微整理一下,”我告诉他。“你能找些盒子来装她的东西吗?” 他从地下室拿上来几个盒子。19“她弄得真乱啊,”他说。20“我不介意,”我回答。沉默。然后他轻轻地说道:“她不会回来了。” 他伤感的语气让我喉头一紧。我努力克制,不让眼泪流下来。我的小宝贝儿,那个什么都让我操心的孩子,不再回来了。但是有一天,我的女儿,那位独立的女士,会回来的。家里有她童年的纪念品在等着她。我们也在等着她,张开双臂等她回来。

那一刻,时光驻足 “爸爸,我们去散散步吧。” 这是弗吉尼亚四月的一天。他点点头,把手放到轮椅的扶手上,嘟哝着谁也听不懂的话。我试着扶他起来,但是他太重了,而且也太虚弱了。3 “去散散步,然后呢——我给你带来了一个惊喜。” 4 微风吹过,白色的窗帘飘了起来。他哆嗦着,抱怨天太冷。“冷,我累了。我们现在回家不行吗?” 6 突然间,我们仿佛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来到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港口。那时是十二月份,在芝加哥,我五岁,我很冷。一只手套丢了。我也走不动了。他的腿长多了,大步流星地走过正在融化的雪地,走向一群装着大门的像是飞机机库一样的建筑。这是我到过的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忽然之间,我的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可以一直在这里走下去,起码可以一直走到我设法登上其中的一条船为止。8 我们放慢了脚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小一点的货棚,还有一间绿色的小餐馆。四周弥漫着鱼和烟的味道。我们走进一个小棚里。里面是一桶桶的海水,一网兜一网兜的贝类海鲜,还有一捆捆放在冰块上的鱼。9 “爸爸,快看那条蛇!”

10“不,那是鳗鱼,” 爸爸说。“烟熏的。我们买一段回家当晚饭吃。” 11 “我才不吃那个东西呢!” “好吧,”他说道,然后拿起那包腥味很重的鱼。我们往回走的时候,他给我讲鳗鱼向马尾藻海洄游的故事:鳗鱼怎样从达尔玛提亚地区的河流游过地中海,再游过整个大西洋,直到抵达温暖的马尾藻海。它们在那里产卵,然后幼鱼再游回到它们的父母原先待过的河流。我们终于回到了公寓。他拆开鳗鱼包,打开折叠小刀,小心地切片。14“我不吃,”我狐疑地说道。15 “尝一口,就算为了我。” 16“我不会喜欢它的。” 当他在挂我们的外套时,我尝了一丁点儿。很腥,带着烟熏味,还咸咸的。18 他去厨房帮我热牛奶,并给他自己热茶。我又尝了一丁点儿。然后,又尝了一点儿。他从厨房回来,端着热气腾腾的杯子。19 鳗鱼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是星期天,我又只有五岁,他原谅了我。时光在此刻驻足,爱意在此刻流淌——从父亲流向女儿,又从女儿流向父亲。十九岁的时候,我飞去日本。父亲和我一起登富士山。我们爬了几小时后,在俯瞰太平洋的山坡上野餐,吃着鳗鱼干、海苔饼干和鳗鱼皮包的冷饭团。他第一个登上山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游遍了世界各地的江川湖海。他步子大,所以经常走得比我快。我不知道除了他,还有谁能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有些日子,时间在快乐中飞逝,也有些日子会像不新鲜的鱼一样,令人难受。今天,在弗吉尼亚的养老院里,虽然明知他不太愿意,我还是大胆地请求他、鼓励他:“来吧,爸爸,就走一小会儿。你应该锻炼锻炼。” 他无法从轮椅上站起来。不是说他能常常靠自己站起身来,但是偶尔,他会突然来那么一股子劲儿。我弯下身,把他的脚从脚蹬里拿出来,收起经常把他脆弱的、薄纸般的皮肤擦伤的金属脚踏。“来,你现在可以站起来了。” 26 他抓住助步车,努力往前起身。慢慢地,我连拖带拽地帮他站了起来。他站在那儿,有点儿不稳,摇摇晃晃,然后才站稳了。“看,你做到了!太好了!好吧,我就跟在你后面,我会用手扶着你的腰。好,往前,往前走!” 我陪着他往餐厅走,一路上他对助步车很不耐烦。我扶他在椅子上坐下,递给他一把勺子。勺子从他的指间滑落。塑料餐盘上是一堆金枪鱼肉糜。我鼓励他吃,唱老歌给他听,给他讲故事,但是他不肯吃。当我举起一勺灰灰的鱼肉糜送到他嘴边时,他客气地说:“我一点儿也不想吃。” 29 换了我,我也不想吃。于是,我从一个塑料袋里取出一小包用白纸包着的带着腥味的东西。他喜欢礼物。他伸手用不怎么灵活手指试着打开纸包。房间里满是鱼腥味。31 “看,爸爸,他们已经断货好几个月了。今天早上,我终于在波托马克河附近的鱼贩子那里找到了一些熏鳗鱼。”

我们把纸包打开,然后我拿出我亲爱的姨妈送给我的那把“防身用”的瑞士军刀,切开银色的鱼肉。

“多么美妙的野餐啊,”父亲笑容满面地说。

他呷了一口香槟,然后用一点儿也不哆嗦的手指捏起一片鳗鱼肉,轻松地咽了下去。接着,他吃了一片又一片,直到把整块鱼吃完。再一次,时光在此刻驻足,爱意在此刻流淌——从女儿流向父亲,又从父亲流向女儿。

第三单元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 大学校园长久以来都是学术之地,也是新技术的前沿。现在随着手提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大量出现,加上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连接,大学校园正在转而进入电子设备的新时代。在典型的现代校园里,每幢建筑和大部分室外公共区域都提供无线互联网接入, 学生可以把手提电脑带到任何地方。课堂上,她用手提电脑记笔记,有时如果教授的课一点都没意思,她就会给朋友发送即时信息或电子邮件。在寝室,她

甚至会给近在咫尺的室友发送即时信息。她离不开智能手机,甚至对住在楼上的朋友也要发短信;在从上一堂课去下一堂课的路上她也要用智能手机听音乐。3 欢迎来体验21世纪的大学生活: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课堂作业之间建立了电子化的联系,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从不间断。在许多学校,无线互联网连接覆盖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学整体上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互联网最普及的地方。学生们说他们非常看重动动手指就可获得无限的网上信息,还可以在凌晨两点给教授发电子邮件,并能在第二天早上收到教授的回复。一位工程专业的学生说:“我觉得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都拥有一种交流手段。” 很多学生不仅使用智能手机自创语体发短信,而且也用智能手机来做更正经的工作,比如练习外语、分析戏剧课的脚本等。在一所大学的有关美国广播电台历史的课上,学生们用智能手机录下他们自己的广播节目。教授这门课的教师说:“这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奋感。” 学校也鼓励教授录下授课内容并发布到网上。一位一流大学的主管说:“我们意识到,像这样一种能够引起学生关注、并促使他们深入思考的工具也许大有潜力。” 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永不间断的互联网是大学生活的动力。网络工具不只是玩具,而且是储存和管理几乎各种信息的强大工具。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些工具,它们已经变得不可或缺。所以,学生应该运用互联网所创造的奇迹来完成作业、复习讲座提纲、参与课堂讨论、与朋友们进行网上社交。但是在做这些的同时,学生们必须记住,要控制和平衡好时间。上网时间过长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学习、锻炼或和朋友叙谈的时间过少。学生们不应该让电脑屏幕上的互联网世界使他们脱离外面的现实世界。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互联网,那时许多大学开始给学生寝室接入高速网络。在过去的几年中,学校率先把校园变成了被无线网络覆盖的世界。事实上,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投入占高校预算的5%-8%,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约2%-3%的投入有所增加。有一所大学里,学生用无线网络发送即时信息、复习家庭作业以及查看银行账户余额。而就在沿公路往前九英里处,另一所大学一直有种技术不如别人的自卑感。为了弥补这一点,该大学花了数万美元给每一名入学新生免费赠送了一台苹果iPad。有些大学甚至要求所有学生拥有或租用一台手提电脑。有人说注重技术可以使学生作好准备面对被网络连接的世界。一位大学校长指出:“你必须与世界保持同步,学生们期望通过高带宽获取信息。如果你不能提供,你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其他大学正努力从同行当中脱颖而出。大学之间用最现代的网络和最热门的系统来吸引学生的竞争已经达到狂热的地步。一些商科专业的学生可以领到免费的便携式电脑。在永久在线模式下,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一

所大学甚至为新生配备了智能手机,以丰富其大学经历,为他们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取得成功作好准备。大学还为那些不喜欢随身携带手提电脑的学生提供了若干个机房。而且,许多大学为那些熬夜学习的学生开设了24小时电脑维修店,电脑第二天就可以修好,而且在电脑送修期间,学生可以使用维修点提供的代用电脑。在过去10年里,世界各地的大学都在更换其计算机系统,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最先进的免费系统。随时随地的网络连接使教育深受裨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将培养出善于解决问题和善于思考的一代人,这对于世界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过犹不及——真正的成瘾 现代世界经历的最大变化也许就是互联网的崛起。我们难以否认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通过网络,人们能够迅速地查到诸如地图、新闻和网上商店等,网络使生活变得简单。作为研究工具,互联网是无与伦比的。它是我们与朋友保持联系的极好的途径。它给我们提供多样的媒体渠道以及各种各样的新闻来源。有条件上网以及有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是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像任何技术一样,随着我们开始依赖网络,网络的负面因素就显现出来。正如伴随着汽车的便利而来的是污染和交通堵塞一样,互联网的大行其道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流行病,那就是网瘾。看看下面的报道。几年前,美国一对夫妇被指控疏于照顾孩子。正是因为他们迷恋网络游戏而疏于对两个幼儿的照顾。最近还有个关于一位男子的新闻报道,他因为上网时间过长,导致睡眠不足而丢掉了工作。最终,他连房子都没了,但他保留了手提电脑,仍然整日上网。大学生们也受到影响。有很多报道是关于一些优秀的学生由于成绩差而失去奖学金,还有的学生因此而无法毕业,这全是因为他们上网时间过长所致。有一个学生不仅没有毕业,而且体重减了12磅。他过于沉迷网络,结果连饭都忘了吃!想一想,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这些事情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愚蠢,而是因为他们上网成瘾。新入学的大学生,甚至是那些最聪明、最成功的大学生,受此影响的风险最大,因为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业很重要,也因为他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他们的上网习惯不再受到关心他们的父母的监督。没有家人的监督和约束,学生们只能自己管理上网时间。在第一学期,他们可能成绩骤降、健康受损、友谊中断。那些不受网络巨大吸引力影响的人,也就是那些可以轻松控制上网时间的人,容易把网瘾问题看作是假想的问题,或者把网瘾的根源归咎于软弱的性格。但是,网瘾的背后有其脑部化学病理,这不是想象出来的。许多常见的网络互动,如在网络游戏中得分﹑接收电子邮件或即时信息、寻找新的博客日志,所有这些都会引发大脑中内啡肽的释放。内啡肽是大脑中与成功和快乐这些正面情绪相关的重要化学物质。鉴于网络互动经常包含成功应对挑战或进行社会交往,因此网络互动能引起内啡肽的释放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活动,我们的大脑一直在给予我们奖励。互联网的问题在于,它可以造成过于长期的、非自然的内啡肽释放,也就是来自大脑的持续不断的奖励,就像点击鼠标一样快速。这些奖励不是真实的、有用的、现实的奖励,它们只是引发大脑中正面反馈的简单刺激。在现实生活中,内啡肽促使我们和朋友、家人交往或者尝试学习新东西。而一旦上网成瘾,内啡肽只会使人更加迷恋电脑。有网瘾的人的行为就好像那些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徒们不断拉动赌博机的操作杆,虽然这样做不理智、妨害他们的学业或损害他们的健康和生活。所以,要留意你在网上花了多少时间。节制是对抗网瘾的最好的防御方式。利用网络创造的奇迹来充实你的学业、与远方的朋友保持联系、探索多样的新世界。只是要小心。留意一下,看自己不上网时是否还惦记着网络,或者你是否更愿意上网而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在一起,或者你是否对上网时间进行掩饰和撒谎。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那就要停下来想想了。去寻找其他享受生活的方式。做些运动,运动是内啡肽的重要来源!参观博物馆或去逛逛美丽的公园。和朋友们一起学习或安排娱乐时间来放松一下。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是要确保能明智地利用它,来获得它所能带来的一切好处,确保不会因过度使用而使它变成害人的东西。

第四单元

我们身边的英雄 谁是当今的英雄? 在一个英雄主义发扬光大的时代,“英雄”一词已经变得更加常见。我们把各种困难和悲剧的受害者和幸存者都称为“英雄”。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人是英雄呢? 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枪击案发生后的日子里,许多人都把20岁的政界同事丹尼尔•赫尔南德兹描述为英雄。在骇人的枪击案发生时,他勇敢地冒着危险,去救助受害者之

一、也是他的上司和朋友的加布里埃尔•吉福德议员。丹尼尔把她的头托高,便于她呼吸,并用力摁住她的伤口。他用温柔体贴的话语安慰她,告诉她他会把她的丈夫和父母找来,告诉她一切都会好的。而且,他一直守护在她身边,在去医院的路上,他也一直在救护车里陪伴在她身旁。图森枪击事件中的另一位英雄是多利•斯托达德。多利为保护妻子梅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多利和他的妻子自小青梅竹马。一听到枪声,多利马上扑在妻子

身上为她挡住扫射过来的子弹。在葬礼仪式上,牧师说道:“多利一生英雄,非死才为英雄。” 多利•斯托达德一直以来以精神高尚、富有爱心而为大家所熟知,他至死也同他生前一样在帮助他人。这些都是平民英雄。他们在特别危急的情况下,本能地做出勇敢而高尚的举动。5 但是,那些应急救援人员是否也算是英雄呢?用一位已故警官遗孀的话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迎着危险上”。在加拿大多伦多市,11,000多名警察和其他应急救援人员肃穆地在大街上游行,纪念一位具有高度保护和服务意识的“好男人和好警察”、35岁的瑞安•罗素警佐。当时整个市中心的其他活动都停止了。罗素警佐迅速采取行动,保护他人免受伤害。他仅凭着一辆警车和一颗帮助他人的善良的心,试图挡住一辆醉驾司机驾驶的偷来的扫雪车。不幸的是,他没能拦住醉驾司机,不幸牺牲。7 在过去,“英雄”一词仅限于称呼那些做出超乎职责范围的特别英勇的行为的人们。一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去抢救其他战友,他被看作英雄。同样,超凡卓越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领袖人物也是英雄,比如纳尔逊•曼德拉。被囚禁于单人牢房27年后,曼德拉终于摆脱了牢狱生活。他没有抱怨,作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努力奋斗,致力于创建和谐国家,促进社会化解以往的矛盾。8 但是今天,我们的英雄是平凡的男男女女,他们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平民英雄”,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虽然很多人尊重罗素警佐,但有些人在试图理解像罗素警佐这样的悲剧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些应急救援人员在帮助他人时没能获得成功,而自己却受伤或牺牲了。这些人不是因为他们成功帮助了别人,而是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时所遭遇的不幸才成为英雄的吗?” 我问道路交通安全倡导者埃莉诺•麦克玛农,她是否认为罗素警官是位英雄。麦克玛农女士的已故丈夫曾是一名警官,2006年的一天,他未当班,却在骑车时因一名醉驾卡车司机肇事而丧生。在悲伤和愤怒中,麦克玛农女士创立了“道路共享单车联合会”,一个自行车协会。她不懈地努力,直到政府颁布了格雷格法案,授予警察在路上一旦发现醉驾司机就当场予以扣留车辆的权力。11 麦克玛农女士回答说,她认为罗素警官确实是英雄。“想象一下,在狂风暴雪中,这位警官想道:我必须挡住这辆扫雪车,不让它伤及他人。” 麦克玛农女士概括了为什么她认为许多警官都是英雄的原因:“害怕危险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因害怕危险而奔向安全之处躲避危险,这也是正常的。而英雄则恰恰相反。他们迎着危险上,为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指望应急救援人员冲向危险,尤其是当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身处险境时。这正是我们对应急救援人员的期望。所以,当他们中的一位因冲向危险而遭遇不幸时,我们应认可他们的英勇行为,哪怕我们可能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勇气。英雄们激励人心的事迹有助于提醒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不管是履行职责,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向消防员、警察和普通平民致敬,赞扬其大无畏的精神。也许,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改变让他们遭遇不幸的环境来向他们致敬。通过缅怀他们,我们可以从中得到鼓舞。一旦有情况召唤我们挺身而出时,我们会当英雄吗? 但愿我们会!

一位英雄的愿望 琼达警官的心跳加快了。在那个寒冷、漆黑的冬夜,路况险恶。狂风暴雨令人视线不清,但她能感到前面的车出了麻烦。那辆车开得歪歪扭扭。虽然歪得不是很厉害,还勉强开在车道里,但在十一月大雨滂沱中的蜿蜒道路上,这已经够悬的了。琼达对事故有着第六感,并且自从很多年以前那个可怕的夜晚之后,她一直生活在对事故的恐惧中。那个十几岁的少年呼喊求助——向她求助——的骇人情景至今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她当时无能为力,因为汽车燃起的大火使她无法靠近。她在事后的事故报告中按照以前的培训要求,就事论事地记录了事实,并没有对尖叫声和伤痛的描述。记录的是一种形式,即警方报告中的一连串事实;而回忆却是另一种形式:熊熊燃烧着的金属、湿滑水泥地上深深的车胎痕迹,还有散落在血泊中、如天然水晶般闪烁的安全玻璃碎屑。记录和回忆竟会如此不同,着实令人奇怪。这些成为琼达脑海中始终摆脱不掉的记忆。她靠着受过的训练来支撑自己。现在,她再不会放过任何预示下一起事故的征兆。她动手要去打开巡逻车上的警灯,但是她的搭档戴维抢先一步打开了警车顶灯,他也觉察到了险情。“我们让那辆车靠边停下,以免有人出事,”他说道。那辆大轿车的司机猛踩刹车,车子慢了下来,但还是来不及停在警示线内。车子滑下公路,掉进了道尔顿河。琼达急忙停下警车,来到车外。她一边喊着让戴维呼叫支援,一边沿路肩下滑到河边。雨水使河水猛涨,变成一头凶猛的怪兽。它咆哮着冲上两岸,夹杂着被急流冲下的树枝,汹涌奔腾。那辆车一半已被水流淹没。尽管车不小,但是水流的力量把它顶在一棵树上,副驾驶座一侧被淹没,河水漫过挡风玻璃。“我的上帝啊!”琼达祈祷道。“不要再像上次一样啊!”这样的事让人受不了,太熟悉了,琼达心想。琼达知道,司机肯定来不及脱身。倾盆大雨中,她手电的光亮几乎没什么用,但是她还是能够看到被困司机在叫喊着,拍打着车窗。河水正在灌满车厢。7 “戴维,我需要破窗锤!” 琼达向对讲机呼叫,并冲向车子。当她来到驾驶员一侧的车门时,水已经涨到她的腰部,而且冰冷刺骨,她的双腿就像被冰包裹住一样。如果她动作不够快,她的下半身可能就会失去知觉,她就会瘫倒。透过车窗,琼达看到那位妇女,水已经淹到她的胸口。她胸前别有一枚工作胸卡,写着她的名字桑迪。她年事已高,有65岁或70岁。她在冰冷的水中支撑不了多久。她的眼中流露出极度的恐惧,直直地盯着琼达的眼睛。“救救我,”她大声呼喊着。戴维赶到琼达身边,把破窗锤递给她。“夫人,”她透过车窗喊道,“请你转过身,避开玻璃!我要把车窗砸开!” 那位妇女转过头去,琼达砸向车窗。这辆旧车车身大,窗玻璃也厚,砸一下几乎不见裂缝。这时,琼达感到车起伏了一下,她不禁心头一沉。水流正把车推离那棵树。琼达用尽全力又砸了一次,谢天谢地,这次车窗碎成了小片。水灌了进来,车又起伏了一下,它很快就会被冲到下游。那位妇女颤抖着双唇,努力想说些什么。“告诉我的孙子孙女,我爱他们,”她呜咽着。琼达探进身子,用自己的双臂箍住妇女。“桑迪,我们不会让你死的!你抱住我的脖子,抓紧!戴维,搂住我的腰往外拉!” 戴维搂住她的腰往外拉。同时,琼达在冰冷的水里用尽全力把那位瘦弱的妇女拖出驾驶座,从砸破的车窗拉了出来。车最后又起伏了一下,那位妇女刚被救出,车就被水吞没了。那位妇女在琼达的怀里哭了。“没事了,夫人,”琼达说道,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滚落下来,她抱紧那位妇女不愿松开。“我们没有失去你!我们没有失去你!”她哭着说。四肢僵硬酸痛的桑迪也哭着说道:“谢谢你!” 自从那次车祸之后,两位女士成了亲密的朋友。“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桑迪说。“她绝不让我死。我永远感激她。” 但是琼达感到她也同样很感激。因为她内心的创伤终于愈合了,她终于摆脱了过去痛苦的噩梦。

第五单元

克里夫·杨,令人意想不到的英雄 澳大利亚一年一度的悉尼至墨尔本的马拉松比赛全长875公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对任何年龄段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来说都是一项严酷的耐力考验。体能超好的年轻选手在赛前要进行数月的训练,而且还和像耐克和阿迪达斯这样著名的赞助商签约,这些赞助商通过强大的资金和装备支持机制为选手提供资助和装备。这项比赛历时七天,即使对那些为荣誉和奖金而赛的世界一流运动员来说,这项比赛也是对体能和力量的严峻考验。1983年比赛那一天,克里夫·杨,一个牙齿已全部脱落的61岁的农民业余选手也来参加比赛。他脚穿橡胶靴,年龄也比其他选手大得多。没有人注意到这

个外表古怪的老头,他就跟个隐身人差不多。聚集的人群以为克里夫只是来观看比赛的。当克里夫明确表示自己是来参赛的时候,他周围的世界级选手先是表示出明显的怀疑,继而予以鄙视。显然,人们认为这只是媒体的炒作而已。3 但是媒体记者颇为好奇,所以当克里夫领好自己的参赛号码,走进配备昂贵的特殊装备的参赛选手队伍时,镜头对准了他,聚集的记者们向他抛来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问:“你是谁?”“你来做什么?” “我是克里夫·杨。我来自墨尔本郊外的一个大农场,我们在那里养羊。” 5 他们接着问道:“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有能力参加这项比赛?跑完全程要花一周的时间,而且每晚的睡眠不足六个小时。”

6克里夫回答道:“我放羊时每一次都要跑上两三天。这项比赛只是需要再多花几天而已。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很快,马拉松比赛开始了,年轻的运动员把克里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人们笑了,有些人还大声地笑,因为克里夫甚至连跑步的姿势都不正确。他跑步的样子怪极了,因为他似乎是在拖着脚走。随着比赛的进行,体育解说员和观众们的注意力都放到了那些领先的选手身上。想象一下第二天早上看到新闻报道说克里夫还在比赛的队伍里时,人们有多么惊奇!不仅如此,他还彻夜未眠,一直在跑。而且,看起来他决意要一直跑到终点,或一直跑到病倒或受伤为止,这正是许多观众现在开始担心的事情。他们变得不安起来,而且非常担心他的身心健康。许多人在说,甚至更多的人在想:“不用说,应该有人制止这疯狂的老头儿,免得他真的把自己弄伤!” 但是克里夫没有要停下的意思。虽然他仍然远远落后于那些世界顶级的选手,但他还一直坚持着。当他抵达一个大城镇时,有人问他对接下来的比赛有什么计划。他说他会继续跑下去,而且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随着每一小时的流逝和迈出的每一次拖拖拉拉的步履,他一点一点地接近领先的选手们。事后,他告诉人们,整个比赛过程中他都很专注,他把自己想象成是在赶着羊群、努力与暴风雨抢时间。到了第五天夜里,他追上了所有的选手。到了第六天,他把整个队伍甩开一大截。他一路领先,直到终点,以5天15小时4分钟跑完875公里的赛程,打破了纪录,比之前最快的选手还快了9个小时!在那一刻,克里夫·杨成为受人爱戴的民族英雄。当克里夫得到一万元奖金时,他说他不知道比赛还有奖金,并坚持说他不是为了钱才参赛的。他说:“还没有到达终点的那五位选手,他们比我跑得更艰苦。”他给他们每人2,000元。他自己一分钱都没留。这一举动提高了他的声望,使他受到了所有澳大利亚人的爱戴。克里夫在1997年75岁时又一次赢得了声望。当时他试图成为环澳大利亚长跑年龄最大的人,并为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筹集善款。在他的余生里,克里夫一直坚持在跑。多年来,尽管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但是他还是参加了许多比赛,并赢得了其中的多次比赛。据说克里夫从未为自己留下过任何奖品。因为他从没戴过表,所以人们就送他手表。他会感谢送他手表的人,因为他不想伤害他们的感情。但是随后,他就把表送给沿途上他看见的第一个孩子。他说:“我不需要手表。我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什么时候肚子饿了。” 他对跑步运动的热爱从未衰减。但在2000年,他得了轻度中风,从而结束了他具有英雄色彩的跑步生涯。2003年11月2日,克里夫·杨这位长跑传奇人物与世长辞,享年81岁。直到今天,克里夫·杨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标杆和辉煌的榜样。他向世人表明,普通人也能凭潜在的能力取得非凡的成就。有句名言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 有坚定的决心和充分的准备,我们就能获得殊荣,也能成为别人的光辉榜样。

用运动塑造年轻人的生活 未来的领导者塑造并培养于当下。正如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的一句名言所说的:“健全的心智来自于健康的体魄。” 对家长﹑老师和教练而言,最大的责任莫过于让我们的年轻人保持身心健康。成长中的孩子需要精神激励和身体刺激。团队体育运动是提供这些特质的极好途径!运动不仅是娱乐,年轻人还可以通过运动学到让其在日后的成年生活中得以受益的重要技能。有能力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凸显了团队合作的价值。胜不骄、败不馁强调了在所有人际交往中保持优雅风度是彼此的义务。我们的年轻人从中学到的经验将伴随他们终生,而运动场正是帮助年轻人学习这些经验的最佳场所。当然,年轻人所获得的最重要的经验是父母和老师教给他们的。然而,只有在生活中真正经历过之后,许多经验教训才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你可以说柠檬有多苦或者蜂蜜有多甜。但是,只有在你真正品尝过柠檬和蜂蜜之后,你才能体会“苦”与“甜”的真正含义。概念只有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变成知识。运动可以让人最好地学习和理解策略、团队协作和合作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团队体育运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然场所,让他们去努力奋斗并学习宝贵的生活经验。当然,那些有运动天赋的人将会在运动场上花更多的时间,也将会出名。他们有机会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并赢得团队伙伴的尊敬。然而,能否从参加团队体育运动中受益并不取决于天赋。年轻人不是非得成为体育明星才能从团队体育运动中受益。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运动上有没有天赋并不重要。正如一位美国著名体育记者所说的:“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比赛中如何表现。” 运动能激励和鼓舞那些天分并不太高的人做到最好。一个人天分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训练和向其他榜样学习来弥补。天分不足的人绝不该嫉妒他人,他们可以比那些有天赋的运动员更多地了解真实的世界,因为他们很早就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而且要想在现实世界中取得成就,就必须不断地付出努力。通过运动,他们会认识到个人努力奋斗的价值,以及合作和团队协作更重要的价值。他们还将认识到,作好计划与准备对于实现人生理想来说极其重要。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他们整个人生,包括他们的事业和个人生活,都是宝贵的。6 当然,参加竞技团队体育运动也并非没有危害。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对年轻人体育竞技的激烈程度表示出相当大的忧虑。他们认为,当一味强调要赢得比赛时,孩子们经常遭受到心理上的伤害。一位以体育竞技精神闻名的橄榄球教练曾说:“赢不是一切;但赢是唯一重要的事。” 这样的观念对孩子们来说有些苛刻,因为他们会迫于身边大人的压力去赢得比赛。儿童心理学家经常责怪父母和教练对孩子们要求过高。如果过分强调输赢,孩子们就失去了从运动中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运动就会暴露出负面的﹑令人身心疲惫的和有害的后果,从而也就抵消了体育运动带来的诸多益处。体育运动教给我们的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多得多。年轻的运动员每次踏上运动场都能学到一些东西。运动远不只是让年轻人保持健康的体魄并健康成长。运动能给年轻人带来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并教会他们很好地对待成败。体育运动帮助年轻人了解处世之道,使他们认识到肯努力和有决心的益处,以及学会如何与他人、甚至是那些自己其实不怎么喜欢的队友相处以实现共同的目标。体育运动使年轻人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然后为了这一角色去作出相应的改变或调整,并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长,重新界定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在现实世界中极其有用的品质。早期培养这样的品质会为年轻人未来生活的成功铺平道路。

第六单元

打工还是不打工——这是个问题 要衡量工作经历对学生成就的影响有许多可靠的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几种方法。我们比较了打很多工的学生和打工时间有限或者根本不打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也对比了打工学生和不打工学生在学习投入程度方面的不同指征。另外,我们长期跟踪学生,了解他们在打工时间增加或减少时的表现。而且,我们还评估了不同的打工模式如何改变学习成绩和学习参与度。2 我们把数据加以简化和归类,得出的结论很明确:学生打工付出的代价很大。在学年中花过多精力兼职打工,比如,一周打工20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会影响和严重干扰学习成绩和学习投入程度。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证明,每周打工超过20 个小时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及班上其他同学。他们的分数更低,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更少,逃课更频繁,作弊更常见。而且据反映,他们的学习投入程度较低,学习志向也不够远大。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模式。每周打工大约10个小时或更少的时间对学习成绩似乎没有持续的影响。不过,鉴于一半的大四打工学生、约三分之一的大三打工学生以及约五分之一的大二打工学生的打工时间都超过20个小时的上限,由此表明,有很多学生面临因打工而危及学业的风险。4 虽说一开始确实是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更容易长时间地打工,但是打工看起来会让他们原本勉强的学习状况变得更糟。换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打工时间越长,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就越少。但是,当学生退出打工队伍或者减少打工时间后,结果也引人注目: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被重新激发起来。所以,这是个好消息,即打工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并非是永久性的。我们发现了打工对学生学习参与度产生负面影响的很多种原因。首先,由于紧张的打工日程,打工的学生用来完成学校作业的时间就减少了。面临这样的时间压力,打工学生一个普遍的应付办法就是偷懒,比如选择较容易的课程、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逃课或者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间一长,当这些变成习以为常的做法以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也就一点一点地减少。第二,为了每周能打工20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许多学生必须要在晚上工作。晚上工作不仅影响做作业,而且影响睡眠和饮食。研究表明,与不打工的学生相比,打工学生的休息时间更少,饮食也不够健康。熬夜让打工的青少年在学校时感觉更疲倦。老师们经常抱怨打工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在我们的调查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说,他们经常因打工太累而不做作业。第三,挣到数量可观的零花钱所带来的兴奋感似乎让上学显得没意义和乏味。虽说在学校学习时心不在焉是年轻人的通病,但是据反映,打工的学生比不打工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糟糕。事实上,赚钱和花钱带来的快感也许过于强烈,以至于有长时间打工史的学生,比如从大二开始就长时间打工的学生,实际上比其他同学面临更大的辍学风险。最后,长时间打工与饮酒和吸毒的增多有关。打工的学生吸毒和饮酒的概率比不打工的学生要高出大约33%。我们的长期研究显示,长时间打工导致打工的学生更多地饮酒和吸毒,他们借此来娱乐和消遣。每月多收入200至300美元的青少年通常比其他同学有更多的零花钱,而且他们也常常习惯于把自己赚来的钱花在吸毒和饮酒上。我们的研究表明,饮酒和吸毒相应地可能造成学习兴趣减弱,因此很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总而言之,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一直认为,早期的工作经历能锤炼性格。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每周打工20个小时或更多时间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以及吸毒和饮酒的增多。我们知道这些研究结果可能在许多人看来是有争议的。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促使我们质疑,为何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坚守着那种打工有利于我们成长的传统想法。现在是摒弃这种诱人的错误观念的时候了!我们的结论是:要想学业成功,学生就应该下决心做到每周打工不超过10个小时。

勤工助学? 随着近20年上大学费用的急剧攀升,高等教育费用应该由谁支付的问题引发了坦诚而激烈的争论。在有些国家,人们总是希望学生通过打工或贷款来承担部分或全部的学费,而在另一些国家,上大学的大笔费用一直由有关教育部门或者父母提供。我是少数派学生中的一员,通过“勤工助学”、克服种种困难去承担自己的学费,我为此而感到自豪。至于其他大多数人,我问自己:“是我情况特殊,还是现在的学生就是懒惰呢?” 大家都说自己没有支付大学学费的能力。我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不想自己出钱或不愿分担学费。在大学时,我一直忍受着其他同学的评论。他们拿着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或者开着崭新的汽车、住着昂贵的公寓。他们会瞪大眼睛问我:“你是说你的父母一点资助都不给你吗?” “那你怎么付学费啊?” 我的回答很简单:“我打工。” 然后他们就会一脸不解地看着我,仿佛我告诉他们我去过月球一样。读本科时,我做了整整两年的日托保育员,拿的是最低工资。后来,我还照顾过失聪儿童,也当过私人学校的助教,以此支付我其余的学费。回顾过去,我都不清楚我是怎么设法付清了我所有的学费的。但是,我做到了。而且,每一本课本、每一支铅笔也都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有时候,我也有点儿为自己感到难过,尤其是当我把自己跟家境富裕的同学相比时。有一次,我问另一个同学她是否打工。“哦,我不打工!”她说,很吃惊的样子,“我是全职学生。” 她只上13 学分的课,但竟然“没有空”去打工。她接着解释道,她的父母负担她的所有费用,为她提供一切日常所需,还有许多奢侈品!说真的,我有点儿嫉妒她那轻松的生活。因为为了能在四年内毕业,我得上18个学分的课。另外,我每周打工25个小时,这样我才能付清学费,将来不会有贷款债务。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我门门功课都得A,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期末的某一天,我瞥见了那位女生的成绩单。她得的大多是C,以及几个B,成绩不佳。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要做到努力打工,并且要同时做好几件事,这就迫使你按轻重缓急来安排事情,而这种技能她还没有学会。我明白,我这种半工半读的做法并不普遍,而且有很多颇有影响的研究声称半工半读会给学习成绩带来负面影响。他们引用的证据包括上升的退学率、下降的成绩以及减少的终身收入。而且,这些研究还提供证据说,在大学期间许多学生并没有把大部分赚来的钱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娱乐和聚会上。这些研究还表明,酗酒和吸毒现象有所增加,这让我质疑这些学生缺乏意志力和责任心,对待生活不够认真。对我来说,“勤工助学”最切实的好处之一就是,毕业时我没有还债的巨大压力和焦虑感,而这种压力和焦虑感让许多人忧心忡忡、忐忑不安。没有了这个

大包袱,我确信我能明智地选择能让我获得更大的个人满足感、并保证今后有更称心收入的职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以及“谁应来负担上大学的费用?” 对我而言,回答始终是:我上大学的目的是接受正规的教育、获得高等学位;一切费用应由我自己来承担。我知道有些人会不赞成我的这种不同寻常的教育筹资途径。但是想想看,我所选择的道路能带来教育上、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好处!让我尤其感到自豪的是,由于选择了自我资助,我解除了父母的负担,使他们不必承担我上大学的费用。而且,我不靠父母的帮助,自己照顾自己,这给了他们满足感,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将我成功地培养成人了。我乐于承认,勤工助学并非一直都充满乐趣。这并不好玩!但是,你一旦接受了你要靠自己负担学费的做法,你就会成长、成熟,并学会能让你受益终生的重要技能。你想知道一条通向快乐并能持续发展的人生之路吗? 那就考虑加入我们“勤工助学”一族吧!

第七单元

当诚实消失时 “有真正诚实的人吗?” 我们的报纸版面和电视新闻充斥着不计其数的有关欺骗、说谎和诈骗的报道,诚实似乎已经成为正在迅速消失的价值观。而且这些报道表明,全球范围内腐败和不诚实现象蔓延范围之广已经危及到了社会的安康。这些报道中包括诸如此类的故事:学生因考试前贩卖大学期末考题而面临犯罪指控;一名学生因提交买来的、还夹着收据的学期论文而被勒令退学;一名职员用公司的邮资机来邮寄自己的圣诞贺卡,他在寄了一张贺卡给公司的财务主管后被发现!我们都读过或听过类似的事情,更别说社会各层面存在的种种不诚实行为,如偷窃东西的顾和索取贿赂的政客。去年一年,一家大型连锁酒店的大量毛巾被游客偷走,酒店因此花费了300万美元来添置新毛巾。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世界范围内有关学生不诚实行为的报道越来越多。不过这些报道确实是真实的还是言过其实了呢? 我们该不该因这些关于行为准则和道德水准下降的报道而感到不安呢? 人们认定现在学生中的不诚实现象比20年、50年或100年前更为广泛。如果是这样,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情况确实属实,那就令人十分担心了,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的领袖!也许现在学生骗人的欲望并不比从前大。然而,由于大学学位至关重要,这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使他们在学术上造假。毫无疑问,现代科技使人更容易获得造假的方法和机会。写学期论文这一艰巨的任务即便不是最可怕的作业,也一直是导致学生神经紧张和沮丧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网络唾手可得,点击几下鼠标就能找到非法的资源。现在的学生如果想要伪造学期论文的话不必在网上浏览太长时间。他们只需要找到合适的网址,然后购买或订购网上论文,或者甚至免费下载论文。一个网络服务站提供“质量最高、价格最低的论文”,每页只需5.95 美元。忙碌的、注重节约成本的学生还会找到其他出售“低价”论文的网站,这些网站向顾客许诺“你会既开心又成功。” 有些人担心,曾经被奉为最棒的学习工具的互联网会成为作弊者最得力的帮手。为解决作弊泛滥的问题,世界各地的大学现在都在使用反抄袭软件,并且针对作弊和抄袭行为有严厉的惩罚政策。如果学生被抓到以任何方式抄袭或作弊,他们就会立刻被勒令退学。一些大学的教师不再只是谈论日益增多的学生作弊行为,他们决定采取行动。一所重点大学的教授发起一项运动,努力消除一种作弊行为。当409名学生排队离开“心理学入门”考试的考场时,他们发现除了一个出口以外,其他所有的考场出口都被堵上了。考官们要求学生出示带有照片的身份证件。如果他们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身份证件,他们就可以离开。如果他们把证件落在家里了,考官们就会当面质问他们,并拍下他们的照片。这项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揭露那些雇来的作弊者,即替其他学生考试的学生。这所大学的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新举措拍手称快。随着人们意识到当今社会的不诚实行为日益增多,有时这就暗示着在“过去的好时光”里,人们更好、更快乐、更诚实。过去的人更诚实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很久以前,所有的美国学童都知道亚伯拉罕•林肯步行5英里去归还他多收顾客的一便士的历史故事。这是那种我们认为是杜撰出来的故事。但是,发生在林肯身上的这个故事的确是真实的。就像林肯的故事一样,每个社会都有强调诚实的绝对价值的故事。这些故事正是学生在受到作弊的诱惑时需要记住的。不管是否会被发现,不诚实都会给任何一个作弊者带来不利影响。同样重要的是,作弊不仅仅只给作弊者带来负面影响。没有诚信,有序的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承诺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我们承诺要付出的就一定要付出,自己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写,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也许我们的学校要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大家要彼此信任。当诚实消失时,信任这一积极的、持久的纽带就会消失,我们都会迷失。我们社会的未来依赖于我们彼此间的相互信任。

粗鲁现象虽增,希望之光初显 粗鲁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不喜欢,也得忍着”,或者“管好你自己的事”,或者“闪开”。这种粗鲁的语言和态度在公共场合越来越常见——在公路上、在电影院排队的队伍中、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管是有人在公共场所吸烟,还是有人插队,这样的例子几乎数不胜数。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认为大城市的居民比较小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更为粗鲁。如果你走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大都市的街上,你都会遇到那种出租车司机,他们把人行通道上的“行人通行”信号当作他们去撞行人膝盖的自动邀请。最近,一位愤怒的行人用踢出租车的方式回应了这样的粗鲁行为,结果却招致该出租车司机下车追赶他。还有,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事:办公室职员不得不和一

个用手机大声打电话的人同乘一部电梯,而这个人完全不顾自己已经明显干扰到了电梯里的其他乘客。最近,有个在电梯里打手机的人告诉电梯里反对他大声打电话的乘客说:“如果你不喜欢,出去换乘另一部电梯。” 在纽约和其他城市里,安安静静地步行已成为过去的事了。这是谁的错? 是那些打手机声音太大的人的错,也是那些令人讨厌的按喇叭的司机的错。在一些大城市里,地铁站里挤满了通勤的上班族。大家互相推搡,争抢座位,吓坏了老人、小孩、残疾人和孕妇。经常听到有人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非常大声地打电话,着实令周围的人厌烦。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端倪呢? 一些专家说,这种趋势早在几十年前人们抵制传统价值观及传统习俗时就已经开始了。还有人指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催生了人们无暇顾及礼貌的社会。在人们身边充满陌生人的大城市里尤其如此。正如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所说的:“在小城镇里,你对一个人粗鲁,明天你更有可能还会遇到这个人。” 在城市里,如果你和某人有个小摩擦,很可能你不会再碰到这个人。压力也是造成漠视行为的一个因素。辛迪·克拉特是一位辅导过劳护士的咨询师。她说,医院里的无礼行为与人们总是在生死攸关的环境下工作所面对的压力相关。“如果医院的上层领导粗鲁无礼或不关心员工,粗鲁就会向下层传播,影响每个人的行为。” 人们因为压力而变得粗鲁,这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机动车司机经常迫使骑自行车的人让路,大货车威逼着他们前面那些开得太慢的汽车。因车道限行,心情烦躁的司机会脱口骂出难听的话,甚至会向养路工人丢掷瓶子和垃圾。6 公共机构的官员常常是人们发泄不满的对象。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说,一些人对他们说出粗鲁的、充满敌意的、有时是威胁性的话,因为这些人觉得政府机构对他们粗鲁或者没有善待他们。在公共交往中粗鲁行为是双向的,由于市民感到公务员对他们总是熟视无睹,他们反过来也对公务员咄咄逼人、气势汹汹。7 有时候,这种行为不只是言语辱骂。当一名餐厅的员工告知一位顾客两小时之内餐厅无空位时,这位顾客扇她耳光并咒骂她。最近美国一名男子起诉一妇女得到了损害赔偿金。说他在抱怨那个妇女大声喧闹、口吐脏字后遭受到身体伤害。那个妇女对他说“滚开”后,又用雨伞打他,她的同伴也挥拳打他。据大城市里的公共事业工作人员反映:对电力公司有怨气的用户对他们施以暴力的行为越来越多。“有些公寓房里的很多住户不得不住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我们的维修人员去那里工作时很不容易。”一位公共事业公司的管理人员说道,“空间狭小使住户爱发脾气,愤怒和粗鲁的行为也就随之出现。” 这种情况现在是否有所改善,大家对此意见不一。很多人对于如今无礼行为是否会减少不抱什么希望。事实上,有些人看到城市中正在出现一种新的模式,一位心理学家称之为“不介入模式”。另一些人则感到比较乐观。例如,一个叫“随机善举基金会”的国际组织鼓励人们行善,并把友善传递给其他人!该组织指出,有各种迹象表明,更友善和更富同情心的市民大有人在。越来越多的人自愿花时间从事社区项目而且,捐给慈善机构的钱物也有所增加。这些友

善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并有助于减少社会上的压力。我们希望这样的乐观看法可以流行开来,并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世界。

第八单元

友情中的性别差异:矛盾还是不矛盾? 想到我的好朋友们,我就会用看电影的眼光看待他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拍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我对女性朋友的“电影式”记忆是开放的、亲密无间的。我们交谈着,像磁铁般互相吸引着。她们直视我的眼睛,她们善解人意,她们用心倾听。相比较而言,我对男性朋友的记忆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部影片。那是一部动作片或者冒险片!对话不多。习惯性的行动,或者说一系列的动作,弥补了对话及坦诚倾诉方面的不足。我回想起我儿时最早的朋友唐纳德。那时候我还住在欧洲,我家房子附近有一辆战后遗弃的德国旧卡车。没有轮子,没有挡风玻璃,没有车门。但是方向盘还完好无损。我和唐纳德一直开着这辆卡车——也就是我们的“飞机”——“飞往”美国。即使到现在,我还记得我们每天飞行的那个套路。我们飞过欧洲,飞越大西洋,去执行救援任务。那时候的我们单纯,形影不离,有着最好的朋友之间才有的那种高度安全感。自然,对于我们彼此间显而易见的感情,我们从未吐露过一个字,一切尽付诸行动。每天,当我们飞翔在大西洋上空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那精彩的时刻:“ 发动机故障!”我总会对着麦克风大叫,“我们必须跳出去。” “啊-啊-啊-啊-啊-!”唐纳德发出像发动机出现故障时的声音。他看了我一眼,说:“我不会游泳啊!” “别怕!我会把你拉上岸的。”我总是勇敢地回答。于是,说完这些后,我们两人都从卡车里扑到满是尘土的街道上。我在尘土中游泳。唐纳德淹没在尘土中,一边咳嗽,一边大叫:“有鲨鱼!” 但我总是会把他救上来。第二天,我们交换角色,那精心策划的一幕又重复上演。“我不会游泳啊!”我会喊道,而唐纳德就会来救我。我俩数百次地把对方从必死的境地中救出,直到最终有一天我家真的要去美国了。我和唐纳德在火车站呆呆地站着,准备道别。我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次我们谁也救不了谁。于是,当火车驶离时,我俩只是默默地流泪。现在,杰西卡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释我的行为。当时,我们正在大西洋的一个海滩游泳。就是我曾经和唐纳德坐在德国卡车里“飞越”过的那个大西洋。猛然回头,我们发现我们已经离岸很远了。我俩都认为发现了一条鲨鱼!海水不仅导电性很强,传递恐慌也很快。我们开始发疯似的噼里啪啦地游向海岸。惊恐之余,我突然意识到我有多爱我的朋友杰西卡,而且她是一位多么难以取代的朋友啊。虽然我游得比较快,但是我还是落在后面保护她。最后,所谓的“鲨鱼”证明并不存在。但我对我朋友的深情厚谊却是真真切切的。回到海滩上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我们有点惊魂未定,同时又因逃命成功而激动地大笑。我们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睛,杰西卡脱口而出:“我爱你!” “我也爱你!”我答道。说这些时,我意识到我的交流方式是多么地因对方的性别不同而不同。和女性朋友在一起,我可以是开放的、真情流露的、直截了当的。但和男性朋友在一起时,不管我们之间的友情有多深,我似乎都无法表达对对方的关爱之情。对我的母亲、姐妹和女朋友,我可以轻松地说出“我爱你”;然而,我有生以来从未能做到看着一位男性朋友的眼睛并说出同样的话。这完全不可能!这样的情况只是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还是说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面对着类似的困扰呢? 是我情感不发达还是因为我只是个“男人”? 我决心找出真相!让我颇感欣慰的是,研究表明我实际上是一个“正常的男人”。男性和女性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和理性处理方式。部分是“先天因素”,部分源自于“后天养成”。我们生来就有极其不同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被社会强化为“男子气”或“女性化”。约翰·格雷的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使这些行为和交流风格上的差异变得众所周知。这本书和其他文章使我认识到我那样的做法是正常的。男性确实往往在情感表达方面比较克制。我认识到,我其实爱我所有的朋友——只是表达的方式男女有别而已。这真让我松了一口气!

各有异同:不同文化中的友谊 从五岁起,我就有幸周游世界各地。我很幸运,曾在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生活过,并且在那里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总是饶有兴趣、充满好奇地向我提出一大堆的问题,例如:在外国你怎么开始一段友谊? 外国人跟我们有区别吗? 那些国家的人看重友谊吗? 其实,友谊的准则和价值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相似的。但是友谊的表达方式则因国家的不同而有着巨大的差别。当来自两个国家的陌生人相遇时,交友的困难不是不珍视友谊,而是想当然地认为对方跟自己一样。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什么是友谊、如何建立友谊、如何表达友谊这些方面,双方有着不同的期待和微妙的差异。因此,谁是朋友? 朋友之间该如何相待? 这都取决于你身在何处!2 在美国,社会流动性极高,人们因为新工作、教育或其他许多原因而在国内搬来搬去是司空见惯的事。所以,“朋友”这个称谓可以宽泛地适用于一系列关系——朋友可以是与你一起做礼拜的人,可以是亲密的生意伙伴,可以是儿时的玩伴,也可以是可依赖的盟友。朋友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他们可以是孩子朋友的家长、邻居家的客人、某个委员会的委员,或者来自另一个城镇、甚至另一个国家的生意上的客户。对美国人而言,这些关系是有着真正的区别的;友谊可以是浅浅的、泛泛的、应景的,也可以是深厚而长久的。但是,一个到美国家庭做客的外国人几乎看不出其中的任何差别。对一个外来人而言,他们只看到表面的表现。即使他们发现其中有任何差别,他们也觉得这种差别似乎并非美国人有意为之。朋友之间气氛很轻松,也不太讲究礼数。不管老少,多数人都直呼其名。而且家人和朋友们都自由地交流,轻松随意地谈话。相比之下,在其他国家,友谊似乎更为复杂。在法国,如同在许多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朋友一般是同性的。许多法国人都对异性之间的友谊持怀疑态度。对法国人而言,友谊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需要十分了解对方的个性和特殊兴趣。友谊作为一种特殊关系,是基于法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些方面,即拥有共同的思想、一致的世界观、对艺术表现的共同欣赏、对美食的喜爱、相同的人生哲学或者对

体育的喜爱。法国人的友谊是带有明确界限的一种私人关系。一个人可30年来与一位朋友下棋或者与另一位朋友讨论诗歌,但他可能对这两位朋友的私生活或家庭情况一无所知。在德国,友谊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喜爱。年轻男孩和女孩结成灵犀相通的盟友,一起漫步、交谈,其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变得更有智慧,不如说是为了分享他们的希望、忧虑和理想,以及为了共同参与对彼此内心世界的挖掘。在家庭中,一生中最亲密的关系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德国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最亲密的同性朋友身上可以找到兄弟般的忠诚或者姐妹般的挚爱。英国人的友谊则又是另一种模式。英国人友谊的基础是共同参与活动。他们或许拥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在一个委员会共事、一起享受体育活动或都喜欢散步。英国人之间的亲密友谊可以建立在同性之间,也可以是异性之间;朋友关系可以建立在两个人、两对夫妻甚至是一小群人之间。英国人的友谊是在家庭以外形成的,但是往往因其成为家庭社交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得到进一步发展。6 那么,什么是友谊?友谊的意义何在? 概括而言,友谊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品质,它能使人们一生紧密相连。而且,和家庭不同的是,友谊具有选择的自由。朋友就是你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你。我的朋友们各不相同。他们中有些彼此也是朋友。另一些则相反,他们甚至互不喜欢!这就是友谊的奇怪之处。仅仅因为我喜欢两个人并不能保证这两个人也彼此喜欢。不过,我对他们都心怀感激。无论在哪个大陆、哪个国家,人们都伸出友谊之手,欢迎我走进他们的生活。通过向我打开友谊之门,他们在我的心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生活经历,因为无论我在哪里,只要跟朋友们在一起,我就感到舒适自在。友谊的奇妙之处是一样的。只是人们需要时间去理解世界各地表达友谊的许多不同方式。

第二篇: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班级:09

级金融二班

学号:0965147227

姓名:梁丽丽

公司的力量观后感

这次的选修课我选了公司法要以这门课,上课时老师为我们放了公司力量10集纪录片,看完以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是激动、是迷茫、是迷惑、总之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我不明白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公司和公司之间会有这么大的不同,是什么阻止了我们中国公司的发展,是创新、是权力、是欲望、还是文化?从整个公司发转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公司能站在世界舞台的屈指可数,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公司的发展?我百思不得其所。《公司的力量》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集集精彩,发人深省,充分论证了公司作为社会的组织,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力量。说到心得体会,实际上在观看的过程中,时时有感想,处处觉震撼,常常受启发,可谓百感交集、受益匪浅。既然要写成文章,还是拿出影响较深的两点,片面的说说自己的感受吧: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创新。

先说文化:片中开幕就说,“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第七集《各领风骚》中,开幕又说,“人们发现,公司归根到底是人的组织,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调动人、激励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也是效益和利润的新来源,只有那些善于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出自己独特新文化的公司,才可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在第七集中还说道,“员工喜欢以公司的名字为自己命名,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等,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称为„忠‟,公司对日本人来说就象是一个更大的家。员工需要这个家,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经营者则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努力让家庭保持和睦、团结和秩序,让家庭成员分享幸福,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松下公司始创的终身雇佣制的年功序列制被广为使用,几乎成为日本企业的象征。”最后还引用专家的观点说,“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逐渐建立了这样的观念,公司不是股东的,也不是经营者的,而是公司职员的,这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感受与联想:文化,实际上包罗万象,作为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那么为什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文化和公司的文化相融合呢。良好的企业文化,其目的和作用,简单一点说就是两点,即对内提高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在对内提高凝聚力方面,如果一针见血的指明,就是要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围绕这个目标,就要全方位的培养、建立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以人为本”。从人力资源的视角来看,就是,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引进认同公司价值观,能够和公司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人;引进之后,要注重培养,每个人的兴趣不一致、特长各不同,要将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和成长,最后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培养和发展;这就涉及到怎样使用人,使用好人的同时,还要给予好的待遇,用优厚的待遇来留住人、鼓舞人、激励人。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好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在对外扩大影响力方面,如果直截了当一点,就是要塑造企业文化,加强宣传工作,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形成有自主企业特设的企业文化理念,不仅用这套理念来武装内部员工的头脑,而且要让外界知晓,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当然,公司终究是公司,他要以营利为目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一个公司专门做慈善,不考虑成本,那绝对是假话,或者说那不是公司行为,而是其他方面的行为。因此,作为一个公司,在加强宣传工作的同时,要有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宣传,促进品牌建设,扩大影响力,进而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做上去了,再反辅过来,支持企业文化建设、支持宣传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说到底,作为一个公司,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就是对内提高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而公司终究是要营利的,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以市场宣传为目的,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再说创新:片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说,“如果个人没有自由,法律、文化不鼓励人们冒险,不鼓励人们创新,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企业家。”第八集《创新先锋》开幕说,“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当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创造利润的能力后,公司对财富的追逐就直接变成了对技术发明的热爱。19世纪中后期,德国大公司们率先设立工业实验室,并在化学和电气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生产链:贝尔实验室负责研发,交由西方电气生产,产品由贝尔系统运营商销售,并按一定比例付给贝尔实验室专利使用费,以保证研发经费。如此循环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业务迅猛扩张,„公司以创新为荣,我们有创新的优良传统。不仅追求创新的数量,还追求颠覆性创新。‟”

第十集《地球无疆》说到,“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碰巧成为全球企业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创新!需要那些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无论这样的公司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此,不要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公司走向国际化要带着他人不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东西。”

还说到,“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公司已经开始上演全球化时代的变形记。”

感受与联想: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面装。虽然是句调侃话,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立志永葆青春、实现基业长青的企业,创新是必须的,拿国家领导人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中,首先应该是观念创新,只有从思想上追求革新,才可能在行动上表现进步、敢为人先。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一个企业,机制和制度创新是保障,且非常重要,在现实中,有很多国有企业长期停滞不前,搞不好,就是因为机制和制度墨守成规、不能突破。因为有国家养着,所以从思想上总是等、靠、要。有些经过改制,进行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后,经过“鹰之锐变”的改革,就有了生机和活力,形成了较好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关键,片中提到,“当科技创新日益显示出创造利润的能力后,公司对财富的追逐就直接变成了对技术发明的热爱。19世纪中后期,德国大公司们率先设立工业实验室,并在化学和电气工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还包括ABB、西门子、施耐德等电气企业,他们往往在科技领域有很大的投入,也因此给企业带来突飞猛进的收益。为什么在我们投标的过程中,知名品牌有时候最高价也可以中标,而不知名品牌即使是最低价也不一定中标,这就是科技创新的直接功效。正如片中所说,“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碰巧成为全球企业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创新”!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司员工,我的感觉就是,“不要通过廉价的重复劳动和廉价的普通产品去乞求用户的同情,赚取微薄的收入;而要创新工作,通过卓越的技术、一流的品质、精湛的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赢得高额的回报”。

市场创新是灵魂,企业不同于研究机构,他必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将产品和服务卖出去转化为现金收入。这就需要做好市场和销售工作,有的时候甚至需要先做市场,在市场调研中取得数据和分析结果,反过来指导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因此说,市场创新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管理创新是基础,在一个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人在变、事在变、环境在变;内部员工在变、外部竞争对手在变;客户在变、供应商在变;社会在变,政府在变,有时候甚至国家和政权都在变。难怪片中说,“这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要在竞技场上长久保持领先者的席位,惟有创新。创新管理、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技术,公司已经开始上演全球化时代的变形记”。而在所有创新中,管理创新是基础,应贯穿始末、包罗万象。

说到底,作为一个公司,应该重视创新,其中,观念创新是前提,机制和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关键,市场创新是灵魂,管理创新是基础。

通过上面的分析联想到我们中国企业目前的现状,中国企业发展现状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达1.1亿万元,比2007年增长6.9%,低于当年我国总体对外贸易增速10.9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1.1%。其中,出口6751.86亿美元,增长9.3%,增速回落11.7个百分点;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增速回落11.9个百分点。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造成这些状况出现的原因如下: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

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

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国际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无论是在市场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际品牌的缺乏不仅会带来表面的国际地位以及直接的经济利润的下降,更会进一步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国外企业赚取了丰厚的品牌溢价,而中国制造业仅仅赚到很小部分的加工费。然而缺少自主品牌,主要是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缺乏树立品牌的观念意识。

3、人才瓶颈问题突出

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调查发现,某些技能人才、高级技工在一些地区供不应求,缺乏高级技师这样的骨干技术技能人才已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共同问题。进一步说,我们更加缺少创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这样我们就很难将现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难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难以推进技术革新,从而削弱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忧虑,然而没有发达的制造业,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眼下“中国制造”面临如此大的困境,除了低廉的成本和充沛的劳动力,制造业的出路究竟在哪?

四、中国企业发展出路

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解决战略转型问题、持续增长问题,就应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

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什么是“中国创造”呢?“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表示。作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海尔集团在2002年就已经成功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打进日本市场,在日本本土和日本制造“短兵相接”,并提出“中国创造”才是取胜之道。国家前商务部部长***也曾打过这样的比喻:“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A380。”这一鲜明的比喻,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问题,没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没有中国企业发展。“中国制造”已不新鲜,也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更长远、更强劲的动力支持,中国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企业。只有技术才能转变成金钱,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美国的微软,20世纪70年代,比尔·盖茨仅以区区几千美元创业,但到1998年他创下了1000亿美元资产的纪录,也就是说20年他的资产增加了上千万倍。这一切都是技术创新带来的。

那如何走向中国创造?如果简单了解一下近几十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几个地区存在着相似之处——以前都曾作为全世界成本最低的制造中心,经济活跃、中国企业发展飞速,缺乏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其制造业主要以OEM为主,依靠大量的出口拉动经济发展,企业的生命线被拥有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牢牢掌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进行了经济的转型。拿日本来说,60年代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收取低廉的加工费。70年代进入自主开发阶段,实现在主导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再大力开发尖端科技,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完成了“日本制造”向“日本创造”的成功转型。看到日本等外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我们应该从中归纳学习,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找到自己的道路:从单一生产到品牌塑造。这就要求我们国家的企业应该从简单的制造转型到品牌塑造,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成功转换。

首先是依靠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

我国企业要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效益,促使我国制造业转向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如此既有利于减少贸易抑制,也有利于改变我们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中靠后的位置,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争夺在世界产业发展中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这一方面,中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日本制造”同样遇到过类似问题,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不断取得在美国的优势,因此遭遇了美国制造的种种贸易摩擦,日本被逼上另外一条道路,以更高档的技术含量产品进军市场,从而更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当前中国也要转变思路,寻求和打造“中国制造”的技术优势,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性。

中国企业发展在依靠技术时,企业该如何获取技术呢?一是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专门针对自己的产品改进技术。二是通过与研究所,高校合作委托技术研发、改进。三是企业可以在社会上广泛获取技术。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多关注一些有关于专利技术的网站,比如“中国应用技术网”它所提供的是全国各地的专利应用技术。还有一些期刊杂志之类比如《中国发明与专利》。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需求的技术,把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从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给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依靠技术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

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制造”的正面国际形象,促使“中国创造”的出现。所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率,特别是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监控与管理,改进制约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与因素,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采用以品质、品牌为主导的贸易营销策略取代目前某些企业以“拼价格、拼数量”作为代价来占领市场的方法,这才是恢复“中国制造”形象的重要出路。这与关键的技术紧密相连。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生产出来的高品位、精品化、品牌化商品才能开拓更广的国际市场。

再次还要依靠技术培养高技术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随着中国企业发展,大量初级工的使用使得劳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仅出现了劳动力“双低”(低成本与低效率)的现象,而且还表现出成本不低但效果不高的趋势。因此,如果不迅速提高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势必削弱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对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竞争力也很重要。高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也就是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依靠先进的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劳动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带动中国企业发展。

公司,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公司如何诞生?如何发展演进?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所有疑问凝聚成了一个关于“公司”的故事。金蝶与央视联合摄制大型电视记录片《公司的力量》一一为我们解答“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这是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说的,也是我看完《公司的力量》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今天,“公司”一词的出现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我们有些熟视无睹。公司已经无处不在。我们的财富来源、创业理想、衣食住行、情感寄托、人际交往,都与公司这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一个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国都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劳资矛盾、贪欲膨胀、欺诈横行等等。这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型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

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一方面将一切明码标价,是千夫所指的商业化祸首,另一方面又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器。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自利的本能和道德的底线,让公司自身矛盾纠结。作为有机体的公司,既有长大成人的冲动,也有成长的烦恼。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人们用贪婪和欺诈来解释灾难的根源时,当人们呼吁政府救市加强监管时,当人们担忧下一次危机是否还会降临时,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一个对象就是这个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组织,这个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的组织:公司。

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公司一路走来的脚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公司能扩展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商业活动的高风险。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公司已不仅仅一个经济性组织,而已经成为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社会性组织:促进自由公平的竞争、建立和完善法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彼此间关系、改变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公司的力量日益壮大??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领域正向推进的力量之外,也不乏因公司自身弊病或制度环境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公司在大力推进的,因为全球化就是由公司组成的一个网络。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这是公司梦中的美景。公司就从没有停止过自我更新,那些并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一直并将继续吸引着我们。

看完本片,让我看到的除了是公司对个体公司的影响外,还看到了公司、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从第一节罗马的兴盛与意大利的繁华离不开公司的贡献,凝结个人力量而成就的公司展示了1+1>2的现实能力,各阶级力量水平发生变化矛盾激化,产生了世界史的开端:资产阶级革命。再到第二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全球积累血腥资本。英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全球市场打开。第三节,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自由市场中蕴含有巨大的生机。许多平民企业家通过技术和管理发家致富,从普通的工人一跃成为资产大亨,聚集了大量资本,公司开始蓬勃发展向上。而拥有这些成就的美国一跃成为强国。第七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打开了市场在东方的大门,日本一度崛起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而今,在第九节讲到中国的体制也开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而改变,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公司的不断产生和壮大,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发展。

那么公司在哪里?首先,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离不开公司,其次我们未来将要做的人生规划也要在各种公司中做出选择。我记得在第七集对日本的介绍中京瓷公司的董事长说他劝说了那十一个要辞职的人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原来公司所完成的梦想已经不单单是创业者、管理者的梦想,而是所有员工的价值实现,他们在进入公司前,也是怀揣着梦想的。公司成就了许多人,也正在激励着许多人为之奋斗。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斗志昂扬的去公司为的也是实现自己理想追求。

我们如何进入公司?公司是一种管理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每个不同的公司都有不同的历史和其价值观念。首先,根据本片我认为要提升自我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以及做事效率,这样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公司中,才能站得住脚。尤其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对公司各项了然于心。其次,在公司中要有准确的定位和努力方向,逐步实现计划,为公司创造最大利益,不仅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更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第三,要融入进公司文化中,以最佳合作制造最大效益。

公司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一边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一边面对经济危机的威胁,选择投入公司在吸引中将更加谨慎。中国的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在《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中,让我们冷静的看着西方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不断为中国未来经济壮大注入着力量。汲取营养,取精华去糟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我们手里

第三篇:新视野大学英语3课文翻译

新视野大学英语3课文翻译

UNIT1

我哥哥吉米出生时遇上难产,因为缺氧导致大脑受损。两年后,我出生了。从此以后,我的生活便围绕我哥哥转。伴随我成长的,是“到外面去玩,把你哥哥也带上。”不带上他,我是哪里也去不了的。因此,我怂恿邻居的孩子到我家来,尽情地玩孩子们玩的游戏。我母亲教吉米学习日常自理,比如刷牙或系皮带什么的。我父亲宅心仁厚,他的耐心和理解使一家人心贴着心。我则负责外面的事,找到那些欺负我哥哥的孩子们的父母,告他们的状,为我哥哥讨回公道。父亲和吉米形影不离。他们一道吃早饭,平时每天早上一道开车去海军航运中心,他们都在那里工作,吉米在那搬卸标有彩色代号的箱子。晚饭后,他们一道交谈,玩游戏,直到深夜。他们甚至用口哨吹相同的曲调。所以,父亲1991年因心脏病去世时,吉米几乎崩溃了,尽管他尽量不表现出来。他就是不能相信父亲去世这一事实。通常,他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人,现在却一言不发,无论说多少话都不能透过他木然的脸部表情了解他的心事。我雇了一个人和他住在一起,开车送他去上班。然而,不管我怎么努力地维持原状,吉米还是认为他熟悉的世界已经消失了。有一天,我问他:“你是不是想念爸爸?”他的嘴唇颤抖了几下,然后问我:“你怎么看,玛格丽特?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接着,我俩都流下了眼泪。六个月后,母亲因肺癌去世,剩下我一人来照顾吉米。吉米不能马上适应去上班时没有父亲陪着,因此搬来纽约和我一起住了一段时间。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他好像适应得很好。但吉米依然想住在我父母的房子里,继续干他原来的工作。我答应把他送回去。此事最后做成了。如今,他在那里生活了11年,在许多人的照料下,同时依靠自己生活得有声有色。他已成了邻里间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你有邮件要收,或有狗要遛,他就是你所要的人。

当然,母亲的话没错:可以有一个家,既能容纳他的缺陷又能装下我的雄心。事实上,关照像吉米这样一个深爱又感激我的人,更加丰富了我的生活,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之相比。这一点,在9·11灾难后几天更显真切。那天是吉米57岁生日。我在纽约自己的家里为他举办生日宴会,但是我们家的人都没能来参加,因为交通困难,而且灾难带来的恐惧使他们依然心有余悸。我邀请了我的好友,请他们来帮忙把宴会弄得热闹些,增加点欢快气氛,没去理会他们多数人在情感上都有些疲惫这一事实。于是我一反常态,没说“请不要带礼物”,而是向他们喊“请带礼物来”。我的朋友──吉米认识他们多年了──带来了中意的礼物:乡村音乐CD、一件长袖运动衫、一条有“吉米”字样的皮带、一顶编织的羊毛帽,还有一套牛仔服。那天晚上,我们先是送礼物,然后是切从他喜欢的面包店里买来的巧克力蛋糕,当然还唱了“生日歌”,否则宴会就不算完整了。吉米一次次地问:“该切蛋糕了吧?”等用完餐和送完礼物后,吉米再也控制不住了。他焦急地等着点上蜡烛,然后在我们“生日快乐”的歌声中,一口长气吹灭了蜡烛。户然而吉米对我们的努力还是感到不满足。他纵身跳到椅子上,直挺着身子,双手食指朝天,一边喊一边指挥我们唱歌:“再──来──次!”我们全力以赴地唱。待我们唱完时,他翘起两个拇指喊道:“好极了!”本来我们想让他知道,无论世上有多难的事情,总是有人来关心他。现在反倒是提醒了我们自己。对于吉米来说,我们唱歌时的爱心,是他心中额外的礼物,但是他原先更想看到的,是别人再次感到快乐。有如父亲的去世一夜之间改变了吉米的世界,9·11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熟悉的世界不复存在了。但是,当我们为吉米唱歌,相互紧拥,祈祷全球和平时,我们也意识到,朋友、家人间永恒的爱和支持可以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吉米以朴素的方式为我们协调了眼前的一切,他做到这一点并不令人吃惊。吉米的爱可以征服一切,这是任何东西都限制不了的。

UNIT4

自由女神像

19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正在设计一个大项目,名为“自由照耀世界”。这是一座庆祝美国独立和美法联盟的纪念碑。与此同时,他爱上了一位他在加拿大认识的女子。他母亲不赞成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她没有见过的女子恋爱,然而巴托尔迪不为所动,和心中所爱于1876年结为伉俪。同年,巴托尔迪组装完雕像的右臂和火炬,并将它们陈列在费城。据说,他用了妻子的手臂为模本,但觉得她的脸太漂亮,不适合做雕像模本。他需要这样一个女人:面容沧桑却不失坚定,庄重多于美丽。他选择了自己的母亲。1886年,自由女神像在纽约湾北部落成。雕像综合了他母亲的脸和他妻子的身材,不过巴托尔迪称之为“我的女儿,自由之神”。

芭比娃娃

在现今销售的各式各样的芭比娃娃之前,原本部门只有一种芭比娃娃。实际上,她的名字叫芭芭拉。芭芭拉·汉德勒是马特尔玩具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艾略特和鲁思·汉德勒夫妇的女儿。鲁思是在见到女儿玩纸娃娃之后才想到做芭比娃娃的。芭比娃娃的三维模特是一个德国洋娃娃,一个哄成年人开心的礼物,被描绘成具有“风尘女子”的模样。马特尔公司将这个娃娃做了一番改造,变成了体面而地道的美国版本,尽管胸围有些夸张。它以当时10多岁的少女芭芭拉的名字命名。自从1959年面世,芭比娃娃就成了全球公认的“娃娃女王”。马特尔公司说,一般的美国女孩拥有10个芭比娃娃,全球每秒钟就有两个芭比娃娃售出。如今芭芭拉已有60多岁了,她拒绝接受采访,但据说她非常喜欢芭比娃娃。她可能是当今世上最著名的不为人知的人物了。1961年,芭比娃娃的男朋友面世,按芭芭拉的弟弟肯的名字命名。真正的肯于1994年去世。他对令自己全家名扬天下的娃娃极为厌恶。他在1993年说:“我可不想让我的孩子玩这洋娃娃。”

《美国哥特人》

1930年,格兰特·伍德因其画作《美国哥特人》一举成名。此画体现了美国农民庄严的自豪,常常被人复制。画面展示了一位神色严肃的男子和一位女子站立在农舍之前。伍德深受中世纪艺术家的影响,他的灵感来自于一所古老农舍的哥特式窗户,但最令世界注目的是画中人物的脸。伍德喜欢画他熟悉的脸。为画神色严肃的农夫,他选择了他那表情木讷的牙医,至于站在他身边的农妇,他选择了自己的姐姐南。他把模特的脖子稍稍画长了一些,但无疑能看出谁是画像的原型。南后来说道,《美国哥特人》带给她的名誉使她摆脱了一种非常乏味的生活。

B>野牛镍币

今天,美国的硬币都用来纪念美国政府的杰出人物,其中大部分是著名的前总统。但1913至1938年间发行的野牛镍币,却是为了纪念由美国拓居引起的两起相互关联的悲剧──野牛群的灭绝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毁灭。此前一直是白人被用作美国镍币上的模特,而著名的艺术家詹姆斯·厄尔·弗雷泽却反传统而行之,起用了三名真正的美洲印第安人作为自己创作的原型。由于大草原上不再有野牛漫步,弗雷泽为了镍币另一面上的野牛,只好到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素描一只老野牛。

两年后,即1915年,此牛以100美元的价格售出,然后被宰杀取肉、剥皮,牛角制成了墙上的装饰品。

山姆大叔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14岁的山姆·威尔逊离家出走,加入父亲和哥哥们的行列,为美国殖民地独立于英国而战。23岁时,他开始从事肉类加工业,并因为人诚实、工作勤奋而赢得声誉。

此后在1812年的战争中,威尔逊获得了一个职位,为美国军队检验肉食。他的合伙人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一份合同,给军队提供肉食。送到军队的肉桶上面都印有EA-US标志,EA代表公司名,US代表原产国。传说有一回,有个政府官员来参观加工厂,问及这些字母的含义,一个想象力丰富的雇员告诉他,“US”是“山姆大叔”威尔逊的缩写。

很快,士兵们都说所有的军需品都来自“山姆大叔”。战后,政治漫画里开始出现一个名叫“山姆大叔”的人物。他的原型是一个早期漫画人物,名叫乔纳森大哥,此人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非常出名。很快,山姆大叔就取代了乔纳森大哥,成了最受美国人欢迎的象征。最令人难忘的山姆大叔的画像是由画家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创作的,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画的很多著名的征兵招贴画上。

山姆大叔的形象是:高个子,白头发,下巴上有一小撮白胡子,身着深蓝色外套,头戴一顶高帽,上有星星点缀。这模样其实就是弗拉格的自画像。

UNIT6

从理想上说,人们希望知道地震什么时候发生,破坏程度会如何。在日本和中国,人们长期以来一直相信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在日本,科学家在陆地上和海洋中铺设电线,以监测它们的运动。而中国人的传统做法是观察动植物以获取地震的警示信号。例如,中国人注意到,地震之前母鸡的行为会有所异常:它们夜晚不肯进笼。他们还注意到,蛇会爬出地穴而冻死,狗会狂吠不已,甚至那些平常很安静的狗也会叫个不停。日本的阪神地震发生之前,有报告说大批鱼群游到了水面。有些鸟,如鸽子,也显得特别聒噪,据说地震前它们飞行的方式也与往常不同。也许最有趣、也最容易测量的,是地震前地下水发生的化学变化。实验数据似乎表明,地震前地下水中氡的含量会增高。

人们还希望能够预防地震会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要知道,多数在地震中丧生的人都是被倒塌的建筑物砸死的。所以,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结构是关注的重点。钢似乎是最佳的建材,但一旦被焊接成僵硬的结构就不行了。许多新式结构都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钢接合方法,即I形接合,它看来是最耐用的一种接合。这种钢接合在移动时不会断裂。同样,为了预防财产损失,建筑师如今设计楼房时会使房屋的支柱和横梁力度相等,而垂直支柱则深深插入坚实的地基中。此外,许多新型房屋都采用了较轻的屋顶和坚实的墙壁。高架桥的水泥柱先前只是在内部有钢筋,如今外面也包上了钢板。

除了设法改善建筑结构外,地震频发区的人们也需要为可能发生的大地震做好防备工作。他们应当定期检查和加固房屋,将重物放在低处,将橱柜和柜子贴墙放置,加固房门以防地震时意外脱开。除做好房屋的防震外,这些地区的人们还需要为自身做些防备。他们应该在家里和工作地储备些水和食物。最好每人储备几加仑水。储备一些可以净化水和消灭病菌的东西也很重要,这样就可以安全地饮用其他来源的水了。每人准备一周的食物。地震救生储备还包括无线电接收器、手电、备用电池、急救用品、铁锹、帐篷、绳子和保暖衣物。此外,专家们还提出了以下建议:手边备有灭火器。应该在住处、工作场所和汽车里(如果你有车的话)都存放一个。灭火器应该是可以扑灭任何火灾的那种。有必要的话,准备一些能关闭煤气和自来水管道的特制工具。准备一个备用的户外烹调和取暖用具,可以准备一个便携式露营灶和几小罐煤气。在住处、工作场所和汽车里放一双厚重、舒适的鞋或靴子。发生地震时会有大量的玻璃碎片。轻便的鞋子不能像厚重的鞋子那样保护好你的双脚。每个家庭都需要制定地震应急计划。如何让一家人在地震的混乱中安全离开? 大家应该商定一个地震区外的会合点──可能是在几英里外的某个市镇。同样,协商好地震时家人的联络方式也很重要。地震若发生在大城市,市里的许多电话线路很可能中断,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可用线

路会很忙,因为灾难之后自然会有许多电话,要从市里的一个地方打到另一个地方会很困难。但可能通向市外的电话是通的。明智的安排是,让所有的家人都给一个住在一百多英里之外的朋友或亲戚打个电话,以报平安。尽管科学家们仍无法预测地震,但对地壳中的大板块如何移动,板块间的压力如何,地震如何发生,某地区发生地震的一般概率为多少,他们了解得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精确预测地震将成为可能。然而,即使可以预测,居住在地震频发区的人们还是应尽力预防灾难,办法是建造能够抵抗地表运动的房屋,同时做好个人准备。在挽救生命和防止家庭损失方面,这些预防措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教育人们如何在地震中求生,应该是所有政府规划和地震研究项目的重点所在。

UNIT7

“我19岁看到了未来,并将我的所见当作我事业的基点,结果证明我是对的。”──比尔·盖茨

他是当今世上最著名的商人、最有钱的富豪──1997年他的资产预计为400亿美元。

毫无疑问,他与托马斯·爱迪生、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以及其他改变世界的伟人属于同一行列。这个自称为“黑客”的人主导着个人计算机革命,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整个世界现代化。的确,将他划入任何其他行列,都可能大大淡化他对世界的影响。

盖茨的成功源自他的人格:他才华横溢、冲劲十足、争强好胜,这些加在一起令人难以置信,有时甚至令人畏惧。当这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走过微软大楼的走廊时,他身边的人和物就像被打开了电源,充了一万伏电。盖茨树立了榜样,微软的员工紧随其后。他的工作安排暗示着他对员工的期待。这位“微软校园”的“校长”经常每天工作16小时。的确,如果说盖茨的风格与他人有别的话,那就是他把握时间的技能。节约时间、精力充沛和专心致志是他的突出特点。他一会儿充当技术时代的国际代言人,一会儿在微软总部谋划经营策略,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最大限度的开展工作。他总是准时,总是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他习惯利用白天的点滴空闲进餐、与朋友交谈或娱乐。微软人笑话他的接待员是天底下最勤奋的人。事实上,他有几个接待员。他或许需要有人专门安排他的旅行计划和去国外的签证。

说到旅行,他节约钱和时间也是出了名的。出差时,他尽可能坐普通民航飞机;为了节省时间,他从不托运行李。接待他的东道主也发现,他住在城里时他们很省钱。他的时间表上没有计划旅游的时间,日程表上也没有游览或观光计划。有的只是工作,工作,工作。

另一个使他与众不同的特质是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多任务操作”能力。他办公时使用两台电脑,一台开有多重窗口以编排从英特网上不断接收的数据,另一台处理他接收的数以百计的电子邮件。甚至他在用可视电话主持会议时,还能审核数据。盖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经营他的公司:他每天(和每晚)发出100封或更多电子邮件;他大约每月与由专家和顾问组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会晤一次;更重要的是,他每天召开两三个小型碰头会,接连与会的是研发公司各种产品的团队。他不作指名道姓的个别谈话,也不作太多的表扬,只作顺时针方向的圆桌会谈,仔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遇到不太明白的说法,他就询问甚至质疑他的手下。“请就此明示,”他会这么说,希望把不清楚的地方弄明白。他作出的每个决定,都是基于对其价值的了解。他不需要依赖个人权术。

比尔·盖茨读六年级时,他父母送他去看心理医生。一年后,经过多次看医生和检查,医生有了结论。“您管不了他的,”他对盖茨的母亲玛丽说。“最好接受现实,打他是不管用的。” 自从盖茨从哈佛退学转去攻克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22年来他一直是那些企图挤进这个市场的竞争对手的死敌。

1975年初,他19岁,还在哈佛大学读书,他和保罗·艾伦写了一份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供MITS(微仪表和自动系统公司)的Altair电脑用,这是第一台商业个人电脑。

盖茨是个勤奋的编码者和竞争对手,而艾伦却是个充满幻想的梦想家,正是他们的这种密切关系给微软垫定了第一块砖。1976年,盖茨开始许可计算机生产商直接配销微软软件产品,这大大增加了微软的利润。尽管MITS很快就关闭了,微软却已吸引住了新的顾客,还包括当时一些小硬件公司,如苹果公司,柯摩多尔公司和坦迪公司。1980年,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邀请微软为其新产品即IBM个人电脑(IBM PC)编写一整套程序设计语言。盖茨提议微软也可以生产操作系统(即微软磁盘操作系统,MS-DOS)。于是IMB PC和MS-DOS便捆绑在一起,并于1981年8月面世。整个20世纪80年代,微软稳定发展。到了90年代,MS-DOS已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了独霸全球的软件平台。到1995年,全世界大约85%的个人电脑使用微软操作系统。如今,“微软校园”成了新思想和新产品的“家园”,产品数量目前超过200种。其雇员迅速增加到将近18,000人,利润达到60亿美元。到1992年,至少有3,400名微软雇员因持有微软股份而成为百万富翁。盖茨说,他希望再经营微软十年,并许诺之后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家庭和捐赠自己的钱财上。但是这不会是你听到他的最后的故事。在发达国家,几乎人人都已使用或正在使用含有他的部件的产品。人们借用微软浏览器上网,观看梦工厂带来的影片。人们唯独不知道的是,不久的将来他还会干什么。

第四篇: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A

美国人认为没有人能停止不前。如果你不求进取,你就会落伍。

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投身于研究、实验和探索的民族。时间是美国人注意节约的两个要素之一,另一要素是劳力。人们一直说:“只有时间才能支配我们。”

人们似乎把时间当作一个差不多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对待。

我们安排时间、节约时间、浪费时间、挤抢时间、消磨时间、缩减时间、对时间的利用作出解释;我们还要因付出时间而收取费用。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许多人都深感人生的短暂。时光一去不复返。

我们应当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外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常常处于压力之下。城里人看上去总是在匆匆地赶往他们要去的地方,在商店里他们焦躁不安地指望店员能马上来为他们服务,或者为了赶快买完东西,用肘来推搡他人。白天吃饭时人们也都匆匆忙忙,这部分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人们认为工作时间是宝贵的。

在公共用餐场所,人们都等着别人尽快吃完,以便他们也能及时用餐,你还会发现司机开车很鲁莽,人们推搡着在你身边过去。你会怀念微笑、简短的交谈以及与陌生人的随意闲聊。不要觉得这是针对你个人的,这是因为人们都非常珍惜时间,而且也不喜欢他人“浪费”时间到不恰当的地步。许多刚到美国的人会怀念诸如商务拜访等场合开始时的寒暄。他们也会怀念那种一边喝茶或喝咖啡一边进行的礼节性交流,这也许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一种习俗。

他们也许还会怀念在饭店或咖啡馆里谈生意时的那种轻松悠闲的交谈。一般说来,美国人是不会在如此轻松的环境里通过长时间的闲聊来评价他们的客人的,更不用说会在增进相互间信任的过程中带他们出去吃饭,或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球。

既然我们通常是通过工作而不是社交来评估和了解他人,我们就开门见山地谈正事。因此,时间老是在我们心中滴滴答答地响着。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我们发明了一系列节省劳力的装置;

我们通过发传真、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与他人迅速地进行交流,而不是通过直接接触。虽然面对面接触令人愉快,但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马路上交通拥挤的时候。因此,我们把大多数个人拜访安排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里或周末的社交聚会上。就我们而言,电子交流的缺乏人情味与我们手头上事情的重要性之间很少有或完全没有关系。在有些国家,如果没有目光接触,就做不成大生意,这需要面对面的交谈。在美国,最后协议通常也需要本人签字。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电视屏幕上见面,开远程会议不仅能解决本国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卫星解决国际问题。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美国无疑是一个电话王国。

几乎每个人都在用电话做生意、与朋友聊天、安排或取消社交约会、表达谢意、购物和获得各种信息。

电话不但能免去走路之劳,而且还能节约大量时间。

其部分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电话服务是一流的,而邮政服务的效率则差一些。有些初来美国的人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其他国家,在他们的国家,人们认为工作太快是一种失礼。

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花一定时间来处理某件事的话,那么这件事就好像是无足轻重的,不值得给予适当的重视。

因此,人们觉得用的时间长会增加所做事情的重要性。

但在美国,能迅速而又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则被视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工作越重要,投入的资金、精力和注意力就越多,其目的是“使工作开展起来”。

第一单元B

你认为在异国留学是一件听上去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吗?

你会像许多离家去另一个国家学习的年轻人一样感觉很有趣吗? 这当然是一种崭新的经历,它会给你带来机会,让你发现许多迷人的东西,获得一种自由感。然而,尽管有这些好处,你也会遇到挑战。

因为你的观点可能会与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信念、准则、价值观念和传统发生冲突。你也许会感到很难去适应一种新的文化以及该文化中你不熟悉的那些部分。这就是“文化冲击”。

人们经历文化冲击的过程至少包括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叫做“蜜月期”。

在这一阶段,你会感到生活在一个不同国度里很兴奋,而且每一样东西看上去都妙不可言。你什么都喜欢,而且好像每个人都对你很好。另外,新的文化中的生活乐趣好像是无穷无尽的。然而,文化冲击的第二阶段终究会出现,这就是“敌对期”。

你开始注意到并不是每样东西都像你原先认为的那样好。你会对新的文化里的许多东西感到厌倦。

此外,人们也不再把你当作一个客人来对待了。

所有最初看上去非常美好的东西现在变得让人讨厌了,而且每一样东西都使你感到苦恼和厌倦。

通常,在你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这一阶段中,你会想出一些防卫性的办法来帮助你应付难关,保护自己免受文化冲击的影响。其中一种办法叫做“压抑法”。当你假装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接受,没有什么东西令你感到烦恼的时候,你就是在运用压抑法。另一种防卫性办法称做“倒退法”。

当你的行为举止开始显得比你实际年龄要小的时候,你就是在运用这种办法。这时,你的行为举止像一个小孩。

你把什么都忘掉了,而且有时你会变得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第三种防卫性办法叫做“孤立法”。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你宁可一个人呆在家里,不想和任何人交流。

你想把自己封闭起来以避免文化冲击的影响,至少你是这样认为的。孤立法也许是人们用来对付文化冲击的最糟糕的办法之一,因为你把那些能真正帮助你的东西和你隔离开来了。

最后一种防卫性办法叫做“排斥法”。

这一办法让你觉得自己不需要任何人帮助。

你觉得你可以独自把事情处理好,所以你就不想求助于人。你在敌意阶段使用的这些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你仅仅是偶尔运用一下其中一个应付办法来帮助你生存下去,这也无妨。但是你必须谨慎。

这些办法可能会真的使你受到伤害,因为它们会阻碍你对新的文化作出必要的调整。在克服了自己的敌对情绪后,你就会开始认识到文化冲击的短暂性。然后你就会步入被称为“恢复期”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你开始变得积极起来,而且你会努力去理解所有你不理解的东西。整个形势开始变得对你有利了,你会从前面两个阶段出现的症状中恢复过来。而且你开始使自己适应新的准则、新的价值观念,乃至这个新的国家的各种信念和传统。你开始明白,虽然这种新的文化的特点和你自己国家的文化特点有所不同,但其中也必定有值得你学习和欣赏的东西。

文化冲击的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适应期”。

在这个阶段,你真正达到了感觉良好的境界,因为你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已经能理解这种新的文化了。

最初使你感到不舒服或陌生的东西,现在已成了你能理解的东西。这种理解会减轻你的许多压力。

现在你感到自在了,你已经适应了新的文化。文化冲击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无法避免的东西。

当你在经历文化冲击的这四个阶段时,它似乎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

然而,当你完全适应了某一种新的文化时,你会更加充分地喜爱这种文化的。你学会了如何和他人交流,而且还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大量生活情况。

此外,了解其他各种文化,以及懂得当你身处其中时如何去适应所受到的冲击,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第二单元A

尼克莱·彼得罗维奇·安尼金一点都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吓人。不,他不可能是我父亲特地送我来见的那位前苏联教练。可他的确是尼克莱·彼得罗维奇·安尼金本人。

他请我进门,在沙发上坐下,又拍了拍身边的垫子,让我坐在他旁边。在他面前,我真的很紧张。

“你还年轻,”他的英语带着俄语口音:

“如果你愿意试着向奥林匹克运动会进军,我想你能行。

长野奥运会来不及参加了,但你可以准备参加2002年盐湖城奥运会。” “完全可以,不是吗?”看到我脸上惊愕的表情,他又说道。

我那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业余滑雪运动员,但在国内决不是顶尖选手。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当然,你需要进行很多艰苦的训练,你会哭鼻子,但你一定会进步的。” 的确,后来我经历了无数痛苦的训练,还为此流了不少眼泪。但在后来的五年里,我总能从尼克莱讲的有趣故事和他的幽默感中得到鼓励。

他开始总是说:“我的朋友们常去看电影,去跳舞,去和女孩子约会,”然后他会压低嗓门接着说:“我就在运动场上训练、训练、再训练。

第二年,我的15公里滑雪比赛成绩缩短了1.5分钟。”

“朋友们问我:‘尼克莱,你怎么做到的呢?’我回答:‘你们去看电影、跳舞、和女孩子约会,而我一直在训练、训练、再训练。’” 故事通常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有一次──后来我们知道那天是他结婚25周年纪念日──他穿着一件旧的毛衣,很自豪地站着,微笑着轻声说道:“告诉你们,我可是在26岁那年才第一次亲吻女孩子。她后来就和我结了婚。”

不管他是不是懂得浪漫,尼克莱知道什么是爱。

他以一贯的幽默、默默的感恩、敏锐的感觉和真诚的态度为爱设立了奥林匹克般的标准。即使在我结束了滑雪生涯之后,我仍一直努力去达到那个标准。但他又从不娇惯我。

二月里的一天,我头很疼,感到十分疲倦。

我在一片空地上遇见了他,在寒风中的雪地里滑了大概十五分钟后,我赶上了他,有点小题大做地说:“嘿,尼克莱,我感觉我要死了。”

“如果活到一百岁,人人都会死的,”他对我的痛苦无动于衷,态度坚决地接着说:“但你现在必须滑、滑、再滑。”

在滑雪板上,我照他说的去做。但在其他事情上我会反抗他。

在一次经费并不宽裕的滑雪露营活动中,他让我们十个人挤在一个单身汉住的芬兰式屋子里。第一天我们醒来时发现尼克莱正在做早餐。然后我们坐在临时拼凑起来的椅子上,围着张小小的牌桌,用勺子很快地吃完早饭。吃完后,尼克莱把摞起来的油腻腻的碗向我和我唯一的另一个女队友前一推,武断地说:“女孩子们,现在去洗碗吧!”

我把餐巾往地上一扔,向他骂道:“让该死的男孩子们去洗吧!这不公平!”他没再让我去洗碗,也没对我的大发脾气显得太在意。他只在滑雪时才显露出强烈的情感。

训练的时候,他会岁着我们迈步的节奏大声发出指令:“对,就这样,一二三,一二三。” 我祖父的一个好朋友──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看了尼克莱带我训练的录像带后问道:“他也教舞蹈吗?”

在训练时,我一刻不停地纠正着尼克莱指出的错误。每完成一个动作,我都会问他自己是否有了进步。

“是的,还行。但如果膝盖能屈得更快些就更好了。” “可我滑得够快了吗?”我坚持问他。

最后他会皱起眉头说:“你得无数次地重复,动作才能达到完美。”他提醒我“必须有耐心”,言语之间流露出“我已经告诉过你无数次了”的意思。

尼克莱的耐心和我的勤奋使我赢得了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并开始为奥运会季前赛做准备。但后来我没能被选拔去参加2002年奥运会。去年夏天,我回去拜访尼克莱。

他给我沏了茶......还自己洗了碗!我们坐在沙发上聊天。怀念起前一年的奥林匹克队,我一时沉默,回想起自己曾经获得的一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我和这个穿着颇具热带风情衬衫、个子不高的男人之间形成了并不张扬但又牢不可摧的纽带。尼克莱教会我即使需要无数次的努力,也要凭借勇气、热情和严格的纪律来坚持下去。他还教会我为了能在这世界上生活一辈子而预先心存感激,并每天提醒自己:即便面临许多挑战,“现在心里有的必须是爱、爱、爱。”

第二单元B

奥林匹克运动会依然是一个为竞争而竞争的最纯粹的例子。

运动员们在事业和身体上作出牺牲,他们冒着受伤、受挫和彻底失败的危险,仅仅为了国家和自身的荣誉而竞争。为了获得这样的荣誉,运动员必须发挥在自己的项目上的最佳水平,在世界最大的竞技舞台上发挥模范作用。

虽然必须承认,有的运动员利用兴奋剂来提升自己的表现,从而取得优势,但他们从未获得过奥运会所能给予的唯一真正的奖赏,那就是荣誉。

而且他们也从未体验过通过刻苦训练与决心这些美德而获胜所带来的光荣感。迄今为止,卡尔·刘易斯是奥运会田径项目最伟大的选手,也是奥运精神的典范。这不仅是因为他屡屡获得金牌──刘易斯在四个项目的比赛中获得过九枚金牌,在100米短跑和跳远比赛中保持世界记录──而且是因为他天性中所富有的竞争力和从1984年到1996年间在每一届奥运会上所表现出的竞争和获胜的能力。

如果不是美国拒绝出席1980年奥运会,他也会参加那一年的奥运竞赛。

凭着速度、稳定的发挥、诚实,尤其是获胜的渴望,刘易斯的表现非秒表所能计量,甚至使时间也停滞不前。

他要求自己发挥出最佳水平,而且他取得最好成绩靠的不是服用药物,而是无与伦比的自制力和训练时的完全投入。令人惊讶的是,卡尔·刘易斯的父母在他年幼时鼓励他去上音乐课,而不是去参加田径训练。但是他不愿去,而是把一条胶带粘在地上,以此标出跳远世界记录的距离,然后以非凡的决心开始向着目标练习跳远。

他的父亲评价道:“有些孩子今天想着以后当消防员,明天又梦想成为电影明星。卡尔决心练习田径,后来始终没有改变。他说他想成为最好的,就这些。”

他多年的训练和从容的自信为他以后卓越的田径生涯打好了基础。然而在1985年,卡尔·刘易斯的运动生涯蒙上了一片阴影:加拿大短跑运动员本·约翰逊在100米短跑中频频击败刘易斯。

虽然1988年刘易斯参加汉城(现称首尔)奥运会时满怀信心,但就算对径赛知之甚少的旁观者们也都认为约翰逊会获胜。

全世界都急切地观望着,等待着,想知道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当选手们在最后一轮比赛中站在起跑线上时,所有照相机的镜头都对准了刘易斯和约翰逊。发令枪“啪”地一声响过之后,运动员从起跑线上冲了出去。人们习惯于看到刘易斯在赛程的前一半落在后面──他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最后来个大跨步的奋力冲刺。因此,当他们看到约翰逊凭着起跑时的爆发力领先时都屏住了呼吸,不知道刘易斯最后的冲刺是否能够击败对手。

当他们逼近终点线的时候,刘易斯奋力加速,但是,可惜的是,刘易斯9.92秒的个人最好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成绩不敌约翰逊9.79秒的世界记录。

约翰逊被称为“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而刘易斯看来在以后的比赛中只能争夺第二名了。但两天以后,约翰逊因赛后的药检结果显示其服用了类固醇而被取消了金牌,并被国际奥委会遣送回国。

金牌被转而授予刘易斯,可很多人并不认为他获得了真正的胜利,而他也被席卷进对田径赛的一片指责声中。

更糟糕的是,刘易斯以前的一个对手指控他也服用了类固醇。刘易斯对此坚决予以否认,并在法官面前证明杂志刊登这样的消息是毫无根据的行为,以此作为反击。

他一次次地参加药检以证明自身的清白。

刘易斯反对在比赛中服用类固醇。除了在谣言中,他从未和使用药物的丑闻联系在一起过。凭着对运动的持续奉献和对竞技的热爱,刘易斯消除了人们对径赛项目的一些疑虑,阻止了汉城奥运会后民众对奥运会支持下降的颓势。

他以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对短跑与跳远的诚实参与向世界证明,奥林匹克精神并未消亡。1992年,刘易斯第三次参加奥运会,并在跳远和4×100米接力赛中获得两枚金牌。他在公众中所受到的欢迎不亚于一位国王受到的礼遇。令人惊叹的卡尔·刘易斯已经证明自己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位运动员。这并不是因为他能获胜,而是因为他能诚实地获胜,他热爱竞争,他能在最长的时间里做出最大的努力。他对体育竞技的热爱真正为奥林匹克的卓越设立了新的标准。

第三单元A

我和盖尔计划举行一个不事张扬的婚礼。

在两年的相处中,我们的关系经历了起伏,这是一对情侣在学着相互了解、理解和尊重时常常出现的。

但在这整整两年间,我们坦诚地面对彼此性格中的弱点和优点。我们之间的种族及文化差异不但增强了我们的关系,还教会了我们要彼此宽容、谅解和开诚布公。

盖尔有时不明白为何我和其他黑人如此关注种族问题,而我感到吃惊的是,她好像忘记了美国社会中种族仇恨种种微妙的表现形式。

对于成为居住在美国、异族通婚的夫妻,我和盖尔对未来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互信任和尊重才是我们俩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许多夫妻因为错误的理由结了婚,结果在10年、20年或30年后才发觉他们原来是合不来的。他们在婚前几乎没有花时间去互相了解,他们忽视了严重的性格差异,指望婚姻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各种问题。我们希望避免重蹈覆辙。

事实更说明了这一点:已经结婚35年的盖尔的父母正经历着一场充满怨恨、令人痛苦的婚变,这件事给盖尔带来了很大打击,并一度给我们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当盖尔把我们计划举办婚礼的消息告诉家人时,她遇到了一些阻力。

她的母亲德博拉过去一直赞成我们的关系,甚至还开过玩笑,问我们打算何时结婚,这样她就可以抱外孙了。

但这次听到我们要结婚的消息时,她没有向我们表示祝贺,反而劝盖尔想清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这么说我跟他约会没错,但是如果我跟他结婚,就错了。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妈妈,是不是因为他的肤色?”盖尔后来告诉我她曾这样问她母亲。“首先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时我对异族通婚是有保留意见的,也许你甚至可以把这称为偏见。但是当我见到马克时,我发现他是一个既讨人喜欢又聪明的年轻人。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因为有这样一个女婿而感到脸上有光的。所以,这事跟肤色没有关系。是的,我的朋友们会说闲话。

有些朋友甚至对你所做的事表示震惊。但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不同。

因此你要明白,马克的肤色不是问题。

我最大的担心是你也许跟我当初嫁给你爸爸一样,为了错误的原因而嫁给马克。当年我和你爸爸相遇时,在我眼中,他可爱、聪明、富有魅力又善解人意。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令人兴奋。而且我们两人都认为,我们的婚姻是理想婚姻,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而且一切迹象都表明我们的婚姻会天长地久。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在我们结婚时,我并不十分理解我所爱的人——你的爸爸。” “但是我和马克呆在一起已有两年多了,”盖尔抱怨道。“我们俩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彼此多次看到对方最糟糕的一面。

我可以肯定时间只能证明我们是彼此深情相爱的。”

“你也许是对的。但我还是认为再等一等没坏处。你才25岁。”

盖尔的父亲戴维——我还未见过他的面——以知事莫若父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决定。

他问的问题基本上和盖尔母亲的问题相同:“干吗这么匆忙?这个马克是什么人?他是什么公民身份?”

当他得知我办公民身份遇到了问题时,就怀疑我是因为想留在美国而娶他女儿的。“不过爸爸,你这话讲得太难听了,”盖尔说。“那么干吗要这样着急?”他重复地问。

“马克是有公民身份方面的问题,但他总是在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盖尔辩解道。

“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结婚的时候,他清楚地表明了一点:如果我对任何事情有怀疑,我完全可以取消我们的计划。”

她父亲开始引用统计数据说明异族通婚的离婚率比同族结婚的要高,而且还列举了接受过他咨询的、在婚姻上有麻烦的异族通婚夫妇的例子。

他问道:“你考虑过你将来的孩子可能会遭受的苦难吗?” “爸爸,你是种族主义者吗?” “不,当然不是。

但你必须得现实一点。”

“也许我们的孩子会遇到一些问题。但谁的孩子不会呢? 可是有一样东西他们将会永远拥有,那就是我们的爱。” “那是理想主义的想法。

人们对异族通婚生下的孩子是会很残酷的。” “爸爸,到时候我们自己会操心的。但是假如我们在做什么事之前,就必须把所有的疑难问题全部解决的话,那么我们几乎什么都干不成了。”

“记住,你什么时候改变主意都不晚。”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第三单元B

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让里奇与我妈妈见面,并把她争取过来。事实上,让我妈妈特地为他掌勺烧饭是我做的安排。一天,妈妈打电话给我,要我参加爸爸的生日宴。我弟弟文森特将带上他的女友莉萨·卢姆。我也可以带一个朋友去。

我知道妈妈会亲自下厨的,因为烧菜做饭是表达她的爱、她的自豪和她在家中权力的方式,也可用以证明她比其他任何人都懂得多。“千万记住在饭后告诉我妈妈,说她做的饭菜是你吃过的饭菜中最可口的,”我对里奇说。“相信我的话。”

爸爸生日宴的前夜,我坐在厨房里看着妈妈忙乎,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告诉她我们的结婚计划。我们已决定在7月结婚,大约还有7个月的时间。

她正在把大蒜切成小方块,把卷心菜切成小片,同时闲聊着有关素媛姨妈的事:“她只会看着烹饪指南烧菜,而我对烹饪了如指掌。

我只要用鼻子闻闻就知道该放什么佐料了!”她切得很快,好像一点也不注意她手中那把锋利的切菜刀,我真害怕她的手指尖也会成为紫色蔬菜烧猪肉的佐料。我希望她会先提起里奇。

我注意到了她开门时的面部表情,她当时勉强地笑了笑,从头到脚地打量着里奇,以验证素媛阿姨对里奇的评价。

我尽力设想她会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里奇不仅不是华人,而且他还比我小几岁。

更糟的是,由于他那头红色的卷发、光洁白晰的皮肤以及鼻子两边一片桔黄色的雀斑,他看上去比我年轻了很多。

他稍微矮了一点,长得很结实。

他身穿深色套装,看上去讨人喜欢,但让人过眼就忘,就像追悼会上遇见的某个人的侄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公司里一起工作的第一年里我没有注意到他的原因。但是我妈妈却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你认为里奇怎么样?”终于,我屏住呼吸问道。

她把大蒜扔进了烧热的油锅里,发出了刺耳的响声。“他脸上那么多斑点,”她说。

我听后感到背上起了鸡皮疙瘩。“那是雀斑,你知道雀斑象征着好运。”

我感到我得为他辩解。我提高嗓门压倒厨房里的噪声,我自己也感到我太激动了点。“哦,是吗?” 她不经意地说。

“是的,雀斑越多越好。人人都知道这一点。”

她想了一会儿,然后笑了,接着用汉语方言说:“也许是这样。你小时候得过水痘。长了许多小痘痘,你只好在家里呆了10天。可真走运啊,你想想!” 我在厨房里救不了里奇,后来在餐桌上我也救不了他。他买了瓶法国葡萄酒,并不知道我父母不喜欢这玩意儿,我父母甚至连像样的红酒杯也没有。

接着他又犯了个错误:他喝了不是一杯,而是满满两大毛玻璃杯的葡萄酒,而其他人的杯子里都只有半英寸高的酒,大家只是“尝尝而已”。

最糟糕的是他批评了我妈妈的烹饪手艺,而他竟然没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我妈妈总是要对她自己的烹饪发表一些评论,说一些自己的菜烧得不好之类的话,这是中国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厨师的习惯。

那晚她原打算说说自己的拿手菜——梅干菜蒸肉,上这个菜时她总是特别得意。“唉,这个菜不够咸,没味道,”尝了一小口后,她抱怨道。“太难吃了。”

这句话在我们家意味着让大家来尝一点,并且还要说这道菜是妈妈做得最好的一次。

但是我们还没能来得及说一些这样圆滑得体的话,里奇就说:“嗯,这菜只需要加一点点酱油。”

接着他无视我母亲惊诧的眼光,把许多咸乎乎、黑溜溜的东西倒进了瓷盘里。

虽然吃饭时,我一直希望我妈妈能从某种角度看到里奇的善良、幽默感和魅力,但是我清楚里奇在她的眼里已经是一败涂地了。很显然,里奇对那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那晚我们回到家里,安置肖莎娜上床睡觉后,他谦虚地说:“嗯,我觉得我们相处得很不错。”

第四单元A

大中央车站问询处桌子上方的数字钟显示:差六分六点。约翰·布兰福德,一个年轻的高个子军官,眼睛盯着大钟,看确切的时间。

六分钟后,他将见到一位在过去13个月里在他生命中占有特殊位置的女人,一位他素未谋面、却通过书信始终给予他力量的女人。

在他自愿参军后不久,他收到了一本这位女子寄来的书。随书而来的还有一封信,祝他勇敢和平安。

他发现自己很多参军的朋友也收到了这位名叫霍利斯·梅内尔的女子寄来的同样的书。他们所有的人都从中获得了勇气,也感激她对他们为之战斗的事业的支持,但只有他给梅内尔女士回了信。

在他启程前往海外战场战斗的那天,他收到了她的回信。

站在即将带他进入敌人领地的货船甲板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她的来信。13个月来,她忠实地给他写信。

即使没有他的回信,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写信给他,从未减少过。在那段艰苦战斗的日子里,她的信鼓励着他,给予他力量。收到她的信,他就仿佛感到自己能存活下去。

一段时间后,他相信他们彼此相爱,就像是命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当他向她索要照片时,她却婉然拒绝。

她解释道:“如果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和真诚的,那么我长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假如我很漂亮,我会因为觉得你爱的只是我的美貌而时时困扰,那样的爱会让我厌恶。假如我相貌平平,那我又会常常害怕你只是出于寂寞和别无他选才给我写信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会阻止自己去爱你。当你来纽约见我时,你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

记住,那时候我们两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停止或继续下去──如果那是我们的选择……” 差一分六点……布兰福德的心怦怦乱跳。

一名年轻女子向他走来,他立刻感到自己与她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她身材修长而苗条,漂亮的金色长发卷曲在小巧的耳后。她的眼睛如蓝色的花朵,双唇间有着一种温柔的坚毅。她身穿别致的绿色套装,犹如春天般生气盎然。

他向她迎去,完全忘记了她并没有佩戴玫瑰。看他走来,她的嘴角露出一丝热情的微笑。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当兵的,跟我同路?”她问道。

他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了一步。然后,他看见了霍利斯·梅内尔。

她就站在那少女的身后,一位四十好几的女人,头发斑斑灰白。在年轻的他的眼里,梅内尔简直就是一块活脱脱的化石。

她不是一般的胖,粗笨的双腿移动时摇摇晃晃。但她棕色的外衣上戴着一朵红色的玫瑰。绿衣少女快速地走过,很快消失在了雾中。

布兰福德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压缩成一个小水泥球,他多想跟着那女孩,但又深深地向往那位以心灵真诚地陪伴他、带给他温暖的女人;而她正站在那里。现在他可以看见,她苍白而肥胖的脸上透着和善与智慧。她灰色的眼中闪烁着温暖和善良。

布兰福德克制住跟随年轻女子而去的冲动,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他的手抓着那本在他去战场前她寄给他的书,为的是让霍利斯·梅内尔认出他。这不会成为爱情,但将成为一样珍贵的东西,一样可能比爱情更不寻常的东西──一份他一直感激、也将继续感激的友情。他向那个女人举起书。“我是约翰·布兰福德,你──你就是霍利斯·梅内尔吧。我非常高兴你能来见我。我能请你吃晚餐么?” 那女人微笑着。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她答道:“那位穿绿色套装的年轻女士──刚走过去的那位──请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

她说如果你邀请我和你一起出去,我就告诉你她在公路附近的那家大餐厅等你。她说这是一种考验。”

第四单元B

1942年冬季的一天,寒冷刺骨。

但在纳粹集中营中,这与别的日子没有什么差别。

自我从家中被人带走并随着数万犹太人被带到这儿以来,我已濒临死亡,只能活一天算一天,活一小时算一小时。

我们在纳粹可怕的皮鞭下受尽煎熬。明天我还会活着吗?

今晚我会不会被带到毒气室去?

或是被警卫简简单单地用来复枪射杀? 我在铁丝网边踱来踱去。我并没有留意自己的脚步,只是机械地在这块地上移动,在发现可以用来生火的一小块木头或其他东西时,我偶尔跪下来查看一下。突然,我看到一个小女孩从铁丝网那边走来。她的步履轻盈,仿佛不受重力的影响,宛如仙子。她停下来,用忧伤的眼睛看着我。集中营里的生活已经损害了我的健康。

我想把目光挪开,因为我一副病容、枯瘦如柴,又穿着破烂肮脏的衣服,被一个陌生人这样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打量,我感到特别害臊,但我的目光却无法从她的眼睛移开。这时她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一个红苹果。噢,我有多久没有看到这样的苹果了!

它又是多么地闪闪发亮——比任何水晶都耀眼!

她非常谨慎地左右看看,然后一下子把它抛过铁栅栏。我把它捡起来,用我冻僵的手捧着它。

在这充满死亡的世界中,这苹果无疑代表了生命,而她的举动就是爱的果实。我抬头瞥见那女孩在远处渐渐消失。

第二天,就像被磁力吸引一样,我又来到了铁丝网边的那块地方。我希望她再次出现。我是不是疯了?当然是。但在这里,我不放弃任何一丝微小的希望。她又来了。

她又一次给我带来了苹果,比上次更精确地将它抛过了铁丝网。苹果飞过铁丝网,正好从我的头顶上方落下来。我在空中接住了苹果,高举着让她看。她的眼中闪着光芒。

接下来的七个月我们就这样相会,而我也习惯了这样的苹果餐,但不久一切都结束了。一天,我听到一个骇人的消息:我将被押往另一个集中营。

第二天,当我再见到她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我几乎无法说话,但我必须说明白:“明天别再给我带苹果了,”

我告诉她说:“我将被押往另一个集中营。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

在我完全失去控制前我转身从铁丝网边跑开了。我实在不忍心再回头看。

如果我转身,我知道,她会看见我的脸颊上滑落的眼泪。岁月流逝。转眼到了1957年。

我住在纽约,生活状况与纳粹德国期间的情景相差何止天地。我做铝栅栏安装和回收的生意,并且发了点小财。我一个做保险的朋友劝说我与他的一位女性朋友相亲。我勉强同意了。她人还不错,叫罗玛,像我一样,她也是移民,因此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有共同之处。

“你是在战争期间流亡来到这里的吗?”罗玛用移民相互之间问及那段岁月时所特有的体贴方式柔声细语地问道。

“不是。那时我在德国的集中营里,”我答道。

我没有说明哪个集中营,也没有说其他任何细节。这个故事太乏味了,因为我已经重复过许多次了。

罗玛的双眼透出若有所思的神色,好像回忆起了某件痛苦而又甜蜜的事情。“你怎么了?”我问她。

“是这样,我小时候住在集中营附近。

那儿有一个男孩,一个小囚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去看他。我记得我常常带苹果去扔给他。

我把苹果从铁丝网上扔过去,那时他会非常开心。”

我的心猛地一下子剧烈地跳动起来。我凝视着她问:“是不是那个男孩有一天对你说‘明天别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给我带苹果了。我将被押往另外一个集中营’?” “没错,是啊,”罗玛用颤抖的声音应道。“但你怎么会知道的?”

我从桌边站起身来,拥抱着她说:“因为我就是那个小男孩,罗玛。”

第五单元A

我女儿抽烟。

她做作业时,脚搁在前面的长凳上,计算器嗒嗒地跳出几何题的答案。我看着那包已抽了一半、她随意扔在手边的“骆驼”牌香烟。

我拿起香烟,走到厨房里去仔细察看,那里的光线好一点──谢天谢地,香烟是有过滤嘴的。我心里十分难过。我想哭。

事实上,我确实哭过。我站在炉子旁边,手里捏着一支雪白的香烟,制作得非常精致,但那可是会致我女儿于死地的东西啊。

当她抽“万宝路”及“普雷厄尔”牌香烟时,我硬起心肠,不让自己感到难过。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抽这两种牌子的香烟。

她不知道我父亲、也就是她外公生前抽的就是“骆驼”牌香烟。但是在他开始抽机制卷烟之前──那时他很年轻、也很穷,眼睛炯炯有神──他抽的是用“阿尔伯特亲王牌”烟丝自己手工卷的香烟。我还记得那鲜红的烟丝盒,上面有一张维多利亚女王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照片,他身穿黑色燕尾服,手里拿着一支手杖。

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我的家乡佐治亚州的伊腾顿已没有人再自己手工卷烟了(而且几乎没有女人抽烟)。烟草业,再加上好莱坞电影──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烟鬼──把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完完全全争取了过去,他们无可救药地抽烟抽上了瘾。

然而我父亲从来就没有像阿尔伯特亲王那样时髦过。他还是一个贫穷、过于肥胖、为养活一大家人而拼命干活的男人。他是黑人,嘴里却总叼着一支雪白的香烟。我记不清父亲是什么时候开始咳嗽的。

也许开始时并不明显,只是早晨一下床点燃第一支香烟时才有点微咳。

到我16岁,也就是我女儿现在这般年纪时,他一呼吸就呼哧呼哧的,让人感到不安;他上楼时每走三、四级楼梯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而且,他常常一连咳上一个小时。肺部的病痛把我父亲折磨得虚弱不堪,一个严冬,他死于被称为“穷人之友” 的疾病──肺炎。他咳嗽了这么多年,我想他的肺部已没有什么完好的地方了。去世前几年,他的呼吸已经很虚弱了,他总得倚靠着某个东西。

我记得有一次全家聚会,当时我女儿才两岁,他抱了她一会儿,好让我有时间给他俩拍张照片。但是很明显,他是费了好大劲儿的。

生命行将结束前,他才戒了烟,主要是因为他的肺功能已极度受损。戒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几磅,但当时他太瘦了,所以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我到第三世界国家去旅行时,看到了许多像我父亲和女儿那样的人。

到处都有针对他们这两类人的巨大广告牌:强壮、自信或时髦的成熟男人,以及漂亮、“世故”的年青女子,都在吞云吐雾。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就像在美国的旧城区和印第安人的居留地上一样,在这些贫困的国家里,那些本应该花在食物上的钱却流进了烟草公司。久而久之,人们不但缺少食物,而且还缺少空气,这样不但大大地损害了孩子们的体质,还使他们染上了烟瘾,最终还会致他们于死地。

我在报纸还有我订阅的园艺杂志上看到,烟蒂的毒性很强:一个婴儿如果吞下了一个烟蒂,就很有可能会死去,而沸水加一把烟蒂就成了很有效的杀虫剂。作为母亲,我深深地感到痛苦。有时我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我记得自己怀孕时,吃东西的时候是多么小心啊!之后在教她如何安全穿过马路时,又是多么耐心啊!有时我纳闷:自己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她今后大半辈子有气无力地挣扎着呼吸,然后再像她外公那样自己把自己毒死吗?

我特别喜欢一条写在受虐妇女收容所里的语录:“人间和平,始于家庭。” 我认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

我还想起了另一条写给那些想戒烟的人们的语录:“每个家庭都应该是禁烟区。” 抽烟是一种自我毁灭,而且也毁灭着那些不得不坐在你身边的人。那些人偶尔也会取笑或抱怨你抽烟,可常常只能无可奈何地坐在一边看。

我现在意识到,从我还是个孩子起,这些年来我实际上是一直坐在旁边,看着我父亲自杀。对那些生意兴隆的烟草公司的巨头们来说,能在我家取得这样一种胜利,肯定是够满意了。

第五单元B

我四处奔波,应约作各种演讲,常在别人家里过夜,也常被安排在孩子的卧室里。我发现孩子房间里的玩具实在太多,甚至连我小小的梳妆盒也无处可放。壁橱通常也是塞满了衣服,我几乎无法把夹克衫塞进去。我不是在抱怨,只是在表明一种观点。

我发现父母给孩子们买的玩具和衣服越来越多,这种倾向在美国家庭已是司空见惯。我认为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们都把家长的慷慨大方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种做法的后果实际上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有害的。

家长为什么要给孩子们那么多的东西,或者要给孩子们他们买不起的东西呢? 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个颇为常见的原因就是父母亲们出于内疚而溺爱孩子。

两人都是全职工作者的父母也许会因为不能常常和孩子在一起而感到内疚。他们可能想通过给孩子们大量物质的东西作为对他们的补偿。还有一些父母给孩子买这买那,是因为他们想让孩子拥有他们自己童年时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以及那些他们过去想得到而未能得到的东西。

还有一些家长不愿拒绝孩子们永无休止的买玩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害怕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或者害怕如果他们得不到和小伙伴们相同的玩具会被人取笑。当家长无法应付孩子的无理要求时,也会发生溺爱孩子的现象。这样的父母会在拒绝和让步之间动摇不定──但是好像哪种办法都不能使他们满意。如果他们拒绝孩子的请求,他们会因为对孩子太严格或太不慷慨而立即感到后悔。如果他们让步了,也会因为太容易让步而感到懊悔和自责。这样的摇摆不定不但削弱了父母管教孩子的能力,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味,从而使家长和子女间失去了存在于健康家庭中的某些幸福和相互尊重。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但是,用物质的东西来溺爱孩子并不能减轻父母的内疚感(因为父母从不会感到他们已经付出了足够多),也不会使孩子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更多的爱(因为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父母的时间和对他们的注意)。

相反,给孩子们太多的东西可能是有害的。

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可能会变得贪婪、自私、忘恩负义,对他人的需要和感情变得麻木不仁,而且首先从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开始。

给孩子们的东西太多会逐渐削弱他们对父母的尊敬。

事实上,孩子们已经开始感到父母的无限制的慷慨大方是不对的。这种矛盾的结果可能是这些孩子会反过来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下意识地希望,如果他们逼得更紧一些,他们就能迫使父母对自己设立些限制。

另外,被宠坏的孩子也并不比那些没什么玩具的孩子在做游戏时被激发出更大的创造性。由于有求必应,他们了解金钱价值的机会就比别人少,而且当他们的要求无法即刻得到满足时,他们也不知如何去应付。

我讨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告诉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才适当。确切地讲,我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已经意识到自己也许是在宠坏孩子、但又不知道如何纠正这一做法的家长们。

有时你也许会对自己是否要对孩子提出的许多要求作出让步感到没有把握。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改变。

首先,你应该设法弄清楚是什么东西使你让步,或者让你感到内疚。

然后,即使没能找出原因,你也应该开始作出果断的决定,试着对孩子的要求作出迅速明确的反应。

一旦你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你也不能指望马上有效果。有时你肯定会摇摆不定。

关键是你要对逐渐的进步感到满足,要预见到并接受可能伴随这种改变而来的偶尔失误。还有,即使你以更坚定、更自信的方式实施着你的决定,也不能指望你的孩子会马上作出反应。

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继续对你施加曾经很有效的、老一套的压力。

但一旦他们知道不停的抱怨和争论再也不起作用时,他们最终会尊重你的决定。这样做的结果是:你和你的孩子都会感到比以前更加开心。

第五篇:新视野大学英语2课文翻译

Unit 1 注重时间的美国人

美国人认为没有人能停止不前。如果你不求进取,你就会落伍。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投身于研究、实验和探索的民族。时间是美国人注意节约的两个要素之一,另一要素是劳力。人们一直说:“只有时间才能支配我们。”人们似乎把时间当作一个差不多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对待。我们安排时间、节约时间、浪费时间、挤抢时间、消磨时间、缩减时间、对时间的利用作出解释;我们还要因付出时间而收取费用。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许多人都深感人生的短暂。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应当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外国人对美国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每个人都匆匆忙忙──常常处于压力之下。城里人看上去总是在匆匆地赶往他们要去的地方,在商店里他们焦躁不安地指望店员能马上来为他们服务,或者为了赶快买完东西,用肘来推搡他人。白天吃饭时人们也都匆匆忙忙,这部分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人们认为工作时间是宝贵的。在公共用餐场所,人们都等着别人尽快吃完,以便他们也能及时用餐,你还会发现司机开车很鲁莽,人们推搡着在你身边过去。你会怀念微笑、简短的交谈以及与陌生人的随意闲聊。不要觉得这是针对你个人的,这是因为人们都非常珍惜时间,而且也不喜欢他人“浪费”时间到不恰当的地步。

许多刚到美国的人会怀念诸如商务拜访等场合开始时的寒暄。他们也会怀念那种一边喝茶或喝咖啡一边进行的礼节性交流,这也许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一种习俗。他们也许还会怀念在饭店或咖啡馆里谈生意时的那种轻松悠闲的交谈。一般说来,美国人是不会在如此轻松的环境里通过长时间的闲聊来评价他们的客人的,更不用说会在增进相互间信任的过程中带他们出去吃饭,或带他们去打高尔夫球。既然我们通常是通过工作而不是社交来评估和了解他人,我们就开门见山地谈正事。因此,时间老是在我们心中滴滴答答地响着。

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我们发明了一系列节省劳力的装置;我们通过发传真、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与他人迅速地进行交流,而不是通过直接接触。虽然面对面接触令人愉快,但却要花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马路上交通拥挤的时候。因此,我们把大多数个人拜访安排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里或周末的社交聚会上。

就我们而言,电子交流的缺乏人情味与我们手头上事情的重要性之间很少有或完全没有关系。在有些国家,如果没有目光接触,就做不成大生意,这需要面对面的交谈。在美国,最后协议通常也需要本人签字。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电视屏幕上见面,开远程会议不仅能解决本国的问题,而且还能通过卫星解决国际问题。

美国无疑是一个电话王国。几乎每个人都在用电话做生意、与朋友聊天、安排或取消社交约会、表达谢意、购物和获得各种信息。电话不但能免去走路之劳,而且还能节约大量时间。其部分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电话服务是一流的,而邮政服务的效率则差一些。

有些初来美国的人来自文化背景不同的其他国家,在他们的国家,人们认为工作太快是一种失礼。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花一定时间来处理某件事的话,那么这件事就好像是无足轻重的,不值得给予适当的重视。因此,人们觉得用的时间长会增加所做事情的重要性。但在美国,能迅速而又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则被视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工作越重要,投入的资金、精力和注意力就越多,其目的是“使工作开展起来”。

Unit 4 真爱的考验

大中央车站问询处桌子上方的数字钟显示:差六分六点。约翰·布兰福德,一个年轻的高个子军官,眼睛盯着大钟,看确切的时间。六分钟后,他将见到一位在过去13个月里在他生命中占有特殊位置的女人,一位他素未谋面、却通过书信始终给予他力量的女人。

在他自愿参军后不久,他收到了一本这位女子寄来的书。随书而来的还有一封信,祝他勇敢和平安。他发现自己很多参军的朋友也收到了这位名叫霍利斯·梅内尔的女子寄来的同样的书。他们所有的人都从中获得了勇气,也感激她对他们为之战斗的事业的支持,但只有他给梅内尔女士回了信。在他启程前往海外战场战斗的那天,他收到了她的回信。站在即将带他进入敌人领地的货船甲板上,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她的来信。

13个月来,她忠实地给他写信。即使没有他的回信,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写信给他,从未减少过。在那段艰苦战斗的日子里,她的信鼓励着他,给予他力量。收到她的信,他就仿佛感到自己能存活下去。一段时间后,他相信他们彼此相爱,就像是命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当他向她索要照片时,她却婉然拒绝。她解释道:“如果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和真诚的,那么我长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假如我很漂亮,我会因为觉得你爱的只是我的美貌而时时困扰,那样的爱会让我厌恶。假如我相貌平平,那我又会常常害怕你只是出于寂寞和别无他选才给我写信的。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会阻止自己去爱你。当你来纽约见我时,你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记住,那时候我们两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停止或继续下去──如果那是我们的选择……”

差一分六点……布兰福德的心怦怦乱跳。一名年轻女子向他走来,他立刻感到自己与她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她身材修长而苗条,漂亮的金色长发卷曲在小巧的耳后。她的眼睛如蓝色的花朵,双唇间有着一种温柔的坚毅。她身穿别致的绿色套装,犹如春天般生气盎然。

他向她迎去,完全忘记了她并没有佩戴玫瑰。看他走来,她的嘴角露出一丝热情的微笑。“当兵的,跟我同路?”她问道。

他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了一步。然后,他看见了霍利斯·梅内尔。

她就站在那少女的身后,一位四十好几的女人,头发斑斑灰白。在年轻的他的眼里,梅内尔简直就是一块活脱脱的化石。她不是一般的胖,粗笨的双腿移动时摇摇晃晃。但她棕色的外衣上戴着一朵红色的玫瑰。

绿衣少女快速地走过,很快消失在了雾中。布兰福德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压缩成一个小水泥球,他多想跟着那女孩,但又深深地向往那位以心灵真诚地陪伴他、带给他温暖的女人;而她正站在那里。现在他可以看见,她苍白而肥胖的脸上透着和善与智慧。她灰色的眼中闪烁着温暖和善良。

布兰福德克制住跟随年轻女子而去的冲动,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他的手抓着那本在他去战场前她寄给他的书,为的是让霍利斯·梅内尔认出他。这不会成为爱情,但将成为一样珍贵的东西,一样可能比爱情更不寻常的东西──一份他一直感激、也将继续感激的友情。

他向那个女人举起书。“我是约翰·布兰福德,你──你就是霍利斯·梅内尔吧。我非常高兴你能来见我。我能请你吃晚餐么?”那女人微笑着。“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她答道:“那位穿绿色套装的年轻女士──刚走过去的那位──请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她说如果你邀请我和你一起出去,我就告诉你她在公路附近的那家大餐厅等你。她说这是一种考验。”

Unit

5为女儿抽烟而哭泣

我女儿抽烟。她做作业时,脚搁在前面的长凳上,计算器嗒嗒地跳出几何题的答案。我看着那包已抽了一半、她随意扔在手边的“骆驼”牌香烟。我拿起香烟,走到厨房里去仔细察看,那里的光线好一点──谢天谢地,香烟是有过滤嘴的。我心里十分难过。我想哭。事实上,我确实哭过。我站在炉子旁边,手里捏着一支雪白的香烟,制作得非常精致,但那可是会致我女儿于死地的东西啊。当她抽“万宝路”及“普雷厄尔”牌香烟时,我硬起心肠,不让自己感到难过。我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人抽这两种牌子的香烟。

她不知道我父亲、也就是她外公生前抽的就是“骆驼”牌香烟。但是在他开始抽机制卷烟之前──那时他很年轻、也很穷,眼睛炯炯有神──他抽的是用“阿尔伯特亲王牌”烟丝自己手工卷的香烟。我还记得那鲜红的烟丝盒,上面有一张维多利亚女王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照片,他身穿黑色燕尾服,手里拿着一支手杖。

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我的家乡佐治亚州的伊腾顿已没有人再自己手工卷烟了(而且几乎没有女人抽烟)。烟草业,再加上好莱坞电影──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烟鬼──把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完完全全争取了过去,他们无可救药地抽烟抽上了瘾。然而我父亲从来就没有像阿尔伯特亲王那样时髦过。他还是一个贫穷、过于肥胖、为养活一大家人而拼命干活的男人。他是黑人,嘴里却总叼着一支雪白的香烟。

我记不清父亲是什么时候开始咳嗽的。也许开始时并不明显,只是早晨一下床点燃第一支香烟时才有点微咳。到我16岁,也就是我女儿现在这般年纪时,他一呼吸就呼哧呼哧的,让人感到不安;他上楼时每走三、四级楼梯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而且,他常常一连咳上一个小时。

肺部的病痛把我父亲折磨得虚弱不堪,一个严冬,他死于被称为“穷人之友” 的疾病──肺炎。他咳嗽了这么多年,我想他的肺部已没有什么完好的地方了。去世前几年,他的呼吸已经很虚弱了,他总得倚靠着某个东西。我记得有一次全家聚会,当时我女儿才两岁,他抱了她一会儿,好让我有时间给他俩拍张照片。但是很明显,他是费了好大劲儿的。生命行将结束前,他才戒了烟,主要是因为他的肺功能已极度受损。戒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几磅,但当时他太瘦了,所以没人注意到这一点。

我到第三世界国家去旅行时,看到了许多像我父亲和女儿那样的人。到处都有针对他们这两类人的巨大广告牌:强壮、自信或时髦的成熟男人,以及漂亮、“世故”的年青女子,都在吞云吐雾。就像在美国的旧城区和印第安人的居留地上一样,在这些贫困的国家里,那些本应该花在食物上的钱却流进了烟草公司。久而久之,人们不但缺少食物,而且还缺少空气,这样不但大大地损害了孩子们的体质,还使他们染上了烟瘾,最终还会致他们于死地。我在报纸还有我订阅的园艺杂志上看到,烟蒂的毒性很强:一个婴儿如果吞下了一个烟蒂,就很有可能会死去,而沸水加一把烟蒂就成了很有效的杀虫剂。

作为母亲,我深深地感到痛苦。有时我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我记得自己怀孕时,吃东西的时候是多么小心啊!之后在教她如何安全穿过马路时,又是多么耐心啊!有时我纳闷:自己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她今后大半辈子有气无力地挣扎着呼吸,然后再像她外公那样自己把自己毒死吗?

我特别喜欢一条写在受虐妇女收容所里的语录:“人间和平,始于家庭。”我认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我还想起了另一条写给那些想戒烟的人们的语录:“每个家庭都应该是禁烟区。”抽烟是一种自我毁灭,而且也毁灭着那些不得不坐在你身边的人。那些人偶尔也会取笑或抱怨你抽烟,可常常只能无可奈何地坐在一边看。我现在意识到,从我还是个孩子起,这些年来我实际上是一直坐在旁边,看着我父亲自杀。对那些生意兴隆的烟草公司的巨头们来说,能在我家取得这样一种胜利,肯定是够满意了。

下载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第3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第3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翻译

    Unit 1 我哥哥吉米出生时遇上难产,因为缺氧导致大脑受损。两年后,我出生了。从此以后,我的生活便围绕我哥哥转。伴随我成长的,是“到外面去玩,把你哥哥也带上。”不带上他,我是哪......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第三版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永不放弃 1 英国的伟大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 小时候在哈罗公学上学。当时 他可不是个好学生,要不是出身名门,他可能早就因为违反纪律被开除了。谢天谢地,他总算从哈罗......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2课文翻译

    Unit 1 Section A 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Para. 1 美国人认为没有人能停止不前。如果你不求进取,你就会落伍。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投身于研究、实验和探索的民族。时间是美国人......

    新视野大学英语1课文翻译_第一册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第一册 Unit 1 学外语 学习外语是我一生中最艰苦也是最有意义的经历。 虽然时常遭遇挫折,但却非常有价值。 我学外语的经历始于初中的第一堂英语......

    新视野英语2课文翻译

    Unit1 My mother In my eyes, my mother is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n the world. Her eyes are as clear and bright as the night sky, and whenever she smileds, the......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5_课文翻译

    教育界的科技革命 如果让生活在1900年的人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辨认出我们当前课堂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那盛行的讲座、对操练的强调、从基础读本到每周的拼写测试在内的教......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翻译(双面,一页一面)

    Unit 1 Text A 一堂难忘的英语课 1 如果我是唯一一个还在纠正小孩英语的家长,那么我儿子也许是对的。 对他而言,我是一个乏味的怪物:一个他不得不听其教诲的父亲,一个还沉湎于......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读写教程课文翻译

    新视野大学英语二级读写教程翻译(第一版) Unit 1 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 --------美国人认为没有人会停止不前。如果你不求进取,就会落伍。 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决心投身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