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在圆满结束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后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在圆满结束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后,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下午乘专机回到北京。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国务委员戴秉国等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胡锦涛18日晚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的私人晚宴
1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私人晚宴。这是胡锦涛主席抵达时,受到奥巴马总统的热情迎接。新华社发 新华社华盛顿1月18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抵达华盛顿当晚,出席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欢迎他到访专门举行的私人晚宴。两国元首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详细阅读
胡锦涛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全文)
1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举行隆重仪式,欢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胡锦涛主席在欢迎仪式上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新华社华盛顿1月19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9日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南草坪举行的欢迎仪式并致辞。全文如下: >>>详细阅读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新华社华盛顿1月19日电(记者 刘东凯 田帆)国家主席胡锦涛19日在华盛顿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胡锦涛对克林顿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指出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关系虽然历经风雨,但总体上不断向前发展。双方在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太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在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两国政治上要加强互信,经济上要加强合作,人民之间要加强往来,国际问题上要加强沟通和协调。中美关系发展得好,不仅中国人民高兴,美国人民高兴,亚太及世界各国人民也会高兴。我这次来访的目的是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深化合作,推动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详细阅读
胡锦涛会见美国国会众议长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新华社华盛顿1月20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20日在华盛顿分别会见了美国众议长博纳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
胡锦涛祝贺博纳就任美国第六十一任众议长。胡锦涛指出,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是中方的既定政策和战略抉择,也是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历届政府的共识。过去32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始终保持不断向前发展。当前,中美两国经贸、能源、环境、反恐、防扩散、执法等双边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就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等地区热点问题和二十国集团发展、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保持着有效沟通和协调。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力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详细阅读
胡锦涛会见美国芝加哥市市长戴利并出席欢迎晚宴 新华社芝加哥1月20日电(记者 刘东凯 吴志强)国家主席胡锦涛20日在芝加哥会见了芝加哥市市长戴利。
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芝加哥会见美国芝加哥市市长戴利。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胡锦涛表示,中美建交32年来,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互利合作持续扩大,民间交往日益加强,不仅丰富了两国关系战略内涵,也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中美关系发展离不开两国地方各界和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目前,两国已建立36对友好省州、161对友好城市关系,两国地方交流合作已经扩展到经贸、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美关系不断发展,两国地方交流合作前景将更加广阔。>>>详细阅读
胡锦涛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第二篇:“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分享湖北当年的中考状元、“太空少年”、曾收到美国九所大学邀请后到华盛顿大学就读而后毕业的小伙郑人元写完的一篇日志。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
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
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说,找工作跟专业不相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肯定会有人说,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呢?挣不够钱买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呢...其实这些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允许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的话,我觉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说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让自己有饭吃啊,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我相信好姑娘会欣赏有梦想有志气的男生的,喜欢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们不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于是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真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好在现在的领导人都开始变成文科出身了)。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
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里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取得那个学位更有目的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习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们中国一窝蜂地读研大军,非常的盲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到这样的学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将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习地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去很多国家不需要很有钱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钱不带,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环游世界。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活,没有饥饿、战争,拥有住所、洁净的饮用水、充足的粮食,是多少人做梦都在渴望的生活啊!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也许就在印度活着非洲,每四秒钟就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因为贫困而死,你还会忍性浪费粮食吗?你还好意思去炫耀自己的包包和汽车吗?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关心一些更大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吧!
第三篇: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美国四年本科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写给大学的你们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困,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巨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月球!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
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我高中是理科,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可是在国内可能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
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每秒的事情!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或者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帮助别人吧!
第四篇:“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分享到:30
2013年10月15日 19点40分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摘要: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
湖北当年的中考状元、“太空少年”、曾收到美国九所大学邀请后到华盛顿大学就读而后毕业的小伙郑人元写完的一篇日志。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的选择。
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
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
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
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说,找工作跟专业不相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肯定会有人说,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呢?挣不够钱买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呢„其实这些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允许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的话,我觉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说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让自己有饭吃啊,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我相信好姑娘会欣赏有梦想有志气的男生的,喜欢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们不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于是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真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好在现在的领导人都开始变成文科出身了)。我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
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里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
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在银行„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取得那个学位更有目的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习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们中国一窝蜂地读研大军,非常的盲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到这样的学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将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工、去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习地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在争吵声中落棋„
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
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去很多国家不需要很有钱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钱不带,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环游世界。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
育可以差得那么远„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活,没有饥饿、战争,拥有住所、洁净的饮用水、充足的粮食,是多少人做梦都在渴望的生活啊!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也许就在印度活着非洲,每四秒钟就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因为贫困而死,你还会忍性浪费粮食吗?你还好意思去炫耀自己的包包和汽车吗?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关心一些更大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吧
第五篇: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启示
2010-06-17 11:00:51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作为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能够迅速崛起,后来居上,并且持续领跑全球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这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其倍受世界各国标榜的人才战略密切相关。我这次到美国学习培训,在课堂学习、实地考察之余,以更多精力对其人才战略进行研究,结合组织工作实践,感到其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如何抓好人才工作、引领区域跨越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后发展地区应该重视学习美国的人才战略
透视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就是美国人才资源开发史。从建国之初的人才贫国逐步走向人才大国、人才强国。美国不但在起步阶段注重抓人才,而且在发展阶段、腾飞阶段更是持续抓人才。在一些关键历史时期,美国更有人才突破的惊人之举。比如二战期间,苏联等国家都忙于抢设备、抢技术资料,美国则花大本钱抢人才,运回科学家2000多人。经过两百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人才体系,蕴含着许多人才发展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学习美国的人才战略,就是要学习美国始终重视人才发展的理念,学习美国善抢人才发展机遇的胆识,学习美国人才发展的先进成果,从而探索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人才之路。
二、美国人才战略对后发展地区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人才战略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无论是宏观上的人才战略规划、政策体系构建、市场机制建设、发展环境打造,还是微观层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作用发挥等,都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更具针对性。
(一)人才优先发展的定位推动人才立国战略的确立。美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是从殖民掠夺下的奴隶社会起步。为赶超欧洲列强,独立后的美国始终把人才战略作为谋求国家发展的首要战略。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源自于人才的突破,工业腾飞更得益于其人才的集聚和鼓励科技创新。上个世纪5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促使美国进一步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战略上的高起点定位带来人才建设的累累硕果。仅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就占40%以上。美国这个人口只占世界5%、建国只有200多年的国家,超越了欧洲2000多年的发展,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新一届的奥巴马政府明确提出,要培养世界一流的21世纪人才队伍,继续保持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
(二)包容并蓄的移民文化汇聚全球精英为其所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有2/3是移居美国的外国人才。移民立法是美国吸引人才的政策保障,为适应发展需要,美国先后3次对移民法进行修证,并于1990年实施H-1B工作签证计划。美国还是当今世界吸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全世界1/3以上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留下来在美国工作,进入美国国家人才库。此外,美国还采取高薪报酬等方式,依托庞大的猎头组织,面向全球网罗高级领军人才;依托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其它国家建立研发中心,通过就地聘用方式间接引进人才。
(三)实用主义思想促使企业与高校无缝对接。美国把人才开发视作经济活动,注重人才投入与经济产出,因
此非常重视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除了推进专利许可和技术转化外,美国还创造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比如,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的辐射建设高新园区,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科学园即“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创办企业“孵化器”,迅速推广科技成果,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办高技术企业,或者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开展课题研究。目前已建立这类研究中心55个,合作企业近700家。
(四)法制理念和市场体制带来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在人才开发过程中,美国政府积极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但又恪守规则,坚持以法律和制度进行调控。比如,关于人才在职培训,美国制定《成人教育法》,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的1%用于雇员的教育培训,未达标企业必须上缴其工资总额的1%作为国家技能开发资金。美国联邦关于保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最低工资额和最长日工作时间等相关法规始终得到严格执行。而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则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美国是全球人才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全世界最有实力的人才中介公司及猎头公司近80%集中在美国。由于市场完善,人才供求的双方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整合、推进之下,通过有效竞争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最佳组合。
(五)认同个人价值形成人才向往的美国梦想。美国吸引人才的优势,既有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高工资、高福利待遇,更在于美国有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取得成就的社会文化环境。美国有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尊重个人价值,崇尚个人自由,鼓励冒尖、张扬个性,政策设计上以人才成长为着眼点,给人才以发展的空间,通过完全的竞争机制激发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
三、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展地区要想摆脱经济继续边缘化的局面,必须借鉴美国人才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一)找准工作定位,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影响全局。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讲,如何解决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性关系问题非常重要。从实践来看,很多地区往往要么不太重视人才,要么被动地去发展人才,在要素积累上过于偏重固定资产等物质资本和资金投入,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发展成本高、前景差、竞争力弱,实现产业提升、发展转型困难重重。后发展地区不能再走物力资本优先的发展弯路,而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把人才战略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切实摆上重要位置,转变工作导向,强化考核推动,把人才开发成效纳入区域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
(二)突出海纳百川导向,运用比较优势错位吸纳人才移民。外来人才的移民式集聚是美国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发展地区人才规模小、层次低、活力弱,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固然是缓解的重要途径,大量集聚外部人才更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后发展地区在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加快人才移民步伐。一是抢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和人才梯度转移机遇,大力引进领军人才。结合区域实际,切实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宿迁市于2008年实施“百名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已引进各类领军人才300多人,初步实现了引进一个领军人才、提升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良好成效。二是抢抓大中城市普通人才相对饱和的机遇,鼓励、扶持本土企业加快引进紧缺人才。当好人才与企业对接的媒介,大力推进人才市场建设步伐,积极培育人才中介组织,由政府组团“走进高校、走进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公益性、跨区域、抱团式专题招聘活动,以帮助企业广纳贤才。三是抢抓国家重视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发展。宿迁市把引进的837名大学生村官“当后备干部来培养、当优秀人才来服务、当自家孩子来关爱”,在导师帮带、多岗锻炼培养基层工作能
力的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宿迁模式”。
(三)坚持“实用、实效”原则,广泛借助外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产业发展与科研载体建设相结合是美国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强劲的重要经验。后发展地区虽然区域内高校院所较少,但高校院所的资源辐射范围是广阔的,资源利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要立足省内、围绕周边、放眼全国,主动对接,搭建平台,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就有很大空间。借鉴美国经验,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校地合作共建高新技术园区。依托高校院所人才科技支撑,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究院。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推动技术中心升级发展,共享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人才合作打造企业“外脑”。政府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帮助规模以上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宿迁市正在实施的人才“双千计划”,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建成企业技术研究院或技术中心1000家,引进长期合作的外协专家1000人。
(四)创新政企联动机制,充分激发企业人才开发活力。后发展地区大部分企业由于创建时间短、经营层次低,在人才规划、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方面非常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从政策、制度、机制入手进行规范引导。一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学习深造、外出考察等方式,切实开阔他们的眼界和视野,增强他们的引才意识、聚才能力、用才水平。宿迁市依托清华大学、青岛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无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培训基地,连续多年开展企业家高端培训,成效非常显著。二是实施人才开发示范企业推进计划。充分发挥机关行政管理经验和优势,通过典型引路、定期辅导培训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强人才资源管理,重视人才职业生涯体系、薪酬体系设计,激发企业人才发展的活力。三是实施企业职工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中的能动作用,通过劳动者权益保障等手段、税收调节等杠杆,推动企业切实加大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保障人才的在职教育培训权益。
(五)提升人才环境魅力,着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人才环境建设是后发展地区加快人才开发的最薄弱环节,造成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要超前做好人才发展规划。确立一批重点人才工程,把人才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要切实加大人才工作投入。财政要专门设立人才资源开发资金,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以经费保障推动各项人才基础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人才引进和培养等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营造关爱人才的“四尊”氛围。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和“三创”成果的表彰奖励力度,切实保护人才的劳动、工资、保险等合法权益。健全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优化“一卡通”服务措施,开通“人才工作热线”,大力建设人才公寓、专家公寓,让人才安心发展,功成名就。通过事业鼓励、待遇激励和荣誉奖励,使后发展地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逐步成为人才施展才干、创新创业的热土。
(三)内留外引,提供智力资源。
西部开发,人才是关键。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因素,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留住人才。
所谓留住人才,就是将西部自己培养的人才留下来,防止人才外流,让他们在西部工作和创
业,为西部开发作贡献。二是引进人才,即从南部、东部地区,从国外引进人才。当然要留
住人才,引进人才,必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要有良好的政策筑巢引凤,如重庆市
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创业者以充分优惠的政策和十分周到的服务,引进了一批留学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