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时间:2019-05-15 08:4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第一篇: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曹竹虚族兄遇鬼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曹兄不管,一定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他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摘下自己的头放到桌子上。曹兄又笑着说:‚有头的我都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待到他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鬼就唾骂道:‚又是那个扫兴的东西吗?‛鬼最终没有进去。

词解

1族兄:堂兄。

14亦:也,也是。2歙:古地名,今安徽境内。

15何:怎么,为什么。3延:邀请。

16足:够得上,值得。4是:这。

17案:几案,矮长桌。5魅:鬼。

18技:技艺,本领。6蠕蠕:小虫爬动的样子。

19穷:穷尽,完结。

7乃:原来是。

20倏(shū):迅速,极快。8殊:很。

21再:第二次。9作:做,进行工作或活动。

22甫:刚。10状:......的样子

23辄:就

11犹:副词。

24唾:轻视,鄙弃 12还,仍然。

25竟:最终 13但:只是。

句子

暮欲下榻其中。

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 忽披发吐舌,作缢死状。

那女子忽然披散头发吐出长舌,装成吊死鬼的样子。鬼技穷,倏然灭。

鬼的招数出尽了,一下子消失了。

疑鬼

译文

姓毛的人是浙江一带的人。当时他正逢雨在晚上赶路,左顾右盼的,心中非常害怕。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准备伞,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走。毛氏没有办法,勉强答应了他。两个人沉默了很久。毛氏怀疑这个人是鬼。到桥上时,便将他挤了下去,急忙狂奔离去。没过多久,天微微亮,一个卖饼子的店铺开门了,(姓毛的人)便进了这家饼店,身体发抖。老板问他这是怎么了,他说遇到了鬼。不久,又有个人来到这家店,浑身湿透了,自称被鬼推了掉到了河里。两人相互看着,哑然失笑。

字词

1毛氏:姓毛的人。

12假:同‚借‛ 2越:今浙江一带。

13强:勉强 3值:适逢,正赶上。

14良:很 4行:走路。

15狂走:狂奔 5悸:心里害怕。

16未几:不久 6夜:在夜里。

17启:开

7自:从。

18所以:表原因 8及:赶上。

19肆:店铺 9言:说。

20具:准备 10具:准备。

21遂:立即 11乞:请求。

整句

忽一人自后及,言未具伞,乞假之而同行。

翻译:忽然一个人从后面赶上来,说没有准备雨具,请求借他的伞一同行走。遽狂走而去。

翻译:急忙狂奔离去。

启发

两人都以为遇上了鬼,事实上并不是鬼。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就会疑神疑鬼。

畏鬼致盗

译文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小偷了解到这一点,便乘着夜晚潜伏在墙边装作鬼叫。(楚人)心中恐慌,不敢瞟一眼。像这样四五次,然后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家收藏的宝物。小偷骗他说:‚这的确是鬼拿去了。‛他虽然有些疑惑,但暗地里却认为讲得对。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拿了出来也总认为是鬼偷了给他的,不相信是偷的。郁离子说:‚以前 赵高诬陷蒙恬将军,应为秦二世的畏惧所以轻微地触动他。秦二世心中已经怀疑了,所以压抑他的请求来激怒蒙恬,又煽动他的愤怒来刺激秦二世。(赵高)知道李斯有谏言,就揣摩他的的想法先告诉秦二世,多次没有不成功的。所以君臣之间的猜忌不可缓解了,虽然告诉他(秦二世):‚赵高确实做了这事。‚(秦二世)不相信。所以说,谗言不会自己来,因为猜疑而来。离间不会自己来,凭借空隙进入。由于聪明先被蒙蔽了。

词解

1.荆(jīng):楚国。

6.诳(kuáng):欺骗 2.垣(yuán):墙壁下。

7.蔽(bì):蒙蔽 3.《郁离子》:明朝刘基馔。

8.宵:夜里 4.谗(chán):谗言。

9.明:智慧 5.间:挑拨离间。

10.致:送给,给予: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招引,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意态,情况:大致。别致。景致。兴(x宯g)致。细密,精细:致密。精致。

句子

1.莫不以为鬼也。

翻译:没有不认为是鬼来了。2.惴,弗敢睨也。

翻译:楚人心中恐慌不安,都不敢瞟一眼。3.空其藏焉。

翻译:偷光了他收藏的财物。4.纵物出于盗而以为鬼窃之。

翻译: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找了出来他也还认为是鬼偷的。

畏影恶迹

译文

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足迹,为了抛弃它,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跑得越快,脚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他自己认为还是跑得太慢了,于是拼命地跑不停止,终于力竭而死。他不知道,只要走到阴暗的地方停歇,影子就没了,停下来,足迹就没有了,也太愚蠢了。

注释

1去:除去,去掉。

9尚:还

2走:跑。

10迟:慢,缓慢 3举:抬起。

11绝:断,断绝 4愈:更加,越发。

12处:停留,止息 5数(shuò):屡次,多次。

13休:停止,结束 6而:表示承接。

14静:静止不动 7迹:脚印。

15息:消除 8疾:快。

成语“口诛笔伐”的意思: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词语释义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世上没有鬼,猜疑过了头,就会疑神疑鬼。

鸲鹆噪虎

译文

有座山叫女几之山,喜鹊都喜欢在这里筑巢。有老虎出没在树丛之中,喜鹊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鸟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寒鸦见了问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动物,跟你们有什么瓜葛,而对它大叫?‛喜鹊答说:‚它一吼叫起来会产生风,我们怕风会把我们的窝从树上掲下来,所以才大叫赶跑它。‛然后问到八哥鸟,八哥鸟竟无法应对。寒鸦笑道:‚喜鹊的巢在树梢上怕风,所以忌恨老虎;你们是住在树洞里,怎么也跟着乱叫呢?‛

词语注释

(1)女几之山:虚构的山名。

(9)畏:畏惧(2)乾鹊:喜鹊,因其厌湿喜晴,故叫乾鹊。

(10)故:所以

(3)朴蔌:树名,此指树丛。

(11)何以噪为:为何鼓噪呢(4)出:出没。

(12)噪:乱叫(5)集:聚集。

(13)颠:覆盖

(6)鸲鹆:八哥鸟。

(14)无以:没有什么可用来(回答的)(7)鹎鶋:寒鸦。

(15)对:回答(8)末:树梢。

(16)忌:忌恨

启发

这是一则寓言,作者讽刺了那些没有目的与主见,盲目地模仿他人的人,告诉人们要会独立思考。

孟母戒子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我把布剪断了,还能继续织吗?"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4)织:织布。

(10)引:拿来,拿起

(11)裂:割断(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

(12)戒 :告诫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7)渲:这里指‚遗忘,忘记‛之意。(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

孟母不欺子

译文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孩子正好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词语解释

1、适:正好。

11、明:表示,证明

2、豚:猪。

12、欲啖汝:要给你吃

3、少:年少时。

14、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4、何为:为什么。

15、割:切肉

5、啖:给……吃。

16、妊:怀

6、汝:通假字,同‚你‛,意思如今。

17、席不正不坐:正:端正

7、是:这。

18、割不正不食:正:位置居中

8、信:诚实,真实。

9、乃:于是,就。

10、席:坐席。

13、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如今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

启发

家长是孩子的首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言行应当注意,‘言必信,行必果’

秦西巴纵麑

译文

从前鲁国有一名贵人孟孙,猎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把它带回去。幼鹿的母亲跟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听它叫得哀伤,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小鹿跟随着母鹿离去了。孟孙生气地说:‚我猎到一只小鹿,你却把它放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秦西巴说:‚只是不忍心罢了。‛孟孙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孟孙把秦西巴提升为了太子傅。左右的侍从说:‚秦西巴对您有罪,今天又让他当太子傅,为什么?‛孟孙说:‚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会伤害我的儿子呢?‛

注释

1猎:打猎。

9安:哪里 2麑(ní):小鹿。

10诚:的确 3使:派,命令,让。

11窃:私自

4持:拿着。

12但不忍耳:只是不忍心罢了。忍:忍心 5烹:烧,煮。

13逐:赶走 6其:他的。

14居:过了

7啼:啼叫。

15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8纵:放走。

16以为:把……当作

启发

1我们要知人善用。

2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3知错就改。4不计个人恩怨。

5自己认为正确就不要怕得罪人

屠夫杀狼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来吹狼。屠夫用尽全身力气吹了一会儿,觉得狼动得没那么厉害了,这才用带子把狼捆缚住了。出来一看,那狼的全身已经胀得像牛一般大了,大腿伸直不能弯曲,嘴张大闭不上。屠夫于是把狼背了回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

词语

1、行室:搭建在野外的临时房子。

12、令:让

14、移时:过了一段时间。移,改变

2、傍:通‚旁‛

13、迥: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3、苫(shān):用草编织的席子。此指挂在窗户上的遮风挡雨的草帘。

4、顾:只是。

15、惟:只

16、方缚(fù)以带:才用带子绑住吹气口。方,才。缚,捆绑

5、以吹豕之法吹之:豕,同‚猪‛;旧时宰猪后要在皮下吹气,使猪膨胀。

6、股:大腿。

17、暮:傍晚

7、负:背

18、为:被

8、时:一会儿

19、行:行路

9、乌:怎么

20、道:道路

10、遗:留下

21、遗:遗弃的

11、焉:那里

启发

1、对待恶人要敢于斗争,用智慧去做斗争。

2、要善于利用外物;要有智慧,临危不惧。

3、抓住时机,当机立断。

4、狼缺少智慧

郢书燕说

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注释 ⑴ 郢(yǐng):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⑽受书:收到书信

⑵ 遗(wèi):送给。⑾说之:即解释它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说‚是通‛悦‚,意思是高兴,愉悦。‛说之‚是‛为此而感到高兴‚。这也是为什么‛郢书燕说‚有两种读法 ⑶ 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楚国以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⑿尚明:崇尚光明。尚:重视、崇尚 ⑷ 书:信。

⒀举:推举

⒁白:禀告,告诉

⑸ 夜书:晚上写信。

⒂国以治:国家因此治理的很好。治:太平,指治理好 ⑹ 火:烛光。

⒃治则治矣:治理是治理好了 ⑺ 举:举起。把烛火举高。

⒄类:像 ⑻云而过书‚举烛‛:意思是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云:说。过:误。

⑻ 非书意也:不是原来信里要说的意思。

初一一班 汤语桐

第二篇:走进文言文第4单元

第4单元

神钟辨盗(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陈述古密直①,曾②知③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④为盗者。

①陈述古,字密直 ②尝:曾经。

③知:做知县。

④莫知的:不知道。

陈述古,字密直,曾在建州浦城县当过县令。当时,有家富户被盗,丢失了不少物件,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盗贼。

2、述古绐⑤曰:“某寺有一钟,至灵⑥,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⑦祠之⑧。

⑤绐(dai):谎称 ⑥至灵:特别灵验。⑦ 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处。⑧祠之:把它(钟)祭祀起来。祠:供奉。

陈述古把那些囚犯带到钟前,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特别灵验,能辨认盗贼。”于是,就派人把那口钟迎到县府衙门的后阁里去。

3、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接着,把囚犯们带到钟前,当面告诉他们:“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

4、述古自率同职⑨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⑩围之。

⑨同职:同僚,同事。旧指同在一部门做官的人。⑩帷:围幕

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向钟祷告,态度很是严肃,祭祀完了,用帷幕把钟围起来。

5、乃阴⑾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然后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很久,才叫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

6、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⑿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⑾阴:暗暗的 ⑿独:唯独

摸了一会,叫他们把手拿出来检验,只见手上都有墨汁,独有一囚犯手上无墨,这就是真正的盗贼,因为他怕钟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

7、讯之即服⒀,遂承为盗。

⒀服:认罪

经过审讯,这个盗贼立即承认了犯罪事实。

辨别加点字的意义:

(1)讯之即服,遂承为盗 之:代词,代手上无墨的偷窃者

(2)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之:代词,代涂了墨的钟

中心思想: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启示: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1.盲子窃钱案

1、有瞽者(1)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2)五千,次晨相哄(3)鸣于官(4)。

瞽者:盲人。瞽,gǔ。次晨:第二天早上。钱:铜钱。哄:争吵。鸣官:到官府去告状。

2、官即提讯(5),问贩者钱有无记认(6),贩者曰:“此乃(7)日用之物,有何记号!”

讯: 审问。记认: 记号。乃: 是。

3、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8)字(9)对字、背(10)对背穿成。”

系:是。字: 有文字的一面。背: 无文字的一面。

4、对之良是(11)。贩者不服。

对之良是: 核对铜钱确实是这样。

5、官命瞽者伸手,则(12)两掌青黑,铜痕宛然(13),其为(14)摸索一夕而穿无疑。

则: 果然。宛然: 清晰的样子。为: 是。

6、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15)。

去:离开。

译文:有个盲人和小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盲人偷了小贩5000个铜钱。第二天早上他们互相争吵着报官。县官当即提审,问小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时,小贩说:“这是我每日要使用的钱,有什么记号!”县官问盲人,盲人回答说:“我做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小贩怎么也不服。这时县官让盲人伸开两手,只见他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绿的颜色十分清晰。这一定是盲人摸索了一晚后穿成的。县官便责罚盲人,并命令小贩拿钱离开。

阐发与应用

⒈ 同一个“官”字,既可指官府,也可指官员,因此容易搞错。上文“次晨相哄鸣官”中的“官”,指官府。又,《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以于官。”即向官府报告。上文“官命瞽者伸手”中的“官”,指官员。另外,它还指“官员的职权”。《答司马谏议书》:“命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又指“属于国家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皆官军所尝行。” ⒉ 上文有“晨”“夕”两字,它们的意义到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另外还有“旦”,指晨,晌(shǎng)指中午前后,昃(zè)指日偏西,“暮”指傍晚,“晡”(bū)指黄昏,“旰”(gàn)指晚上。

3.上古以贝壳作货币,之后以铜钱代替。“钱”本是农具名称,古代可以用来交易,故仿照它的形状铸成货币,随后广泛流行。铜钱一般为圆形,中间有小方孔,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以便携带。上文说瞎子“摸索一夕穿而无疑”,就说明铜钱是可以穿起来的。除了钱外,古代还以金、银作货币。

2.张佐治遇蛙

1、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

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郡守:郡的长官。

2、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

导:引路。导:前导:在前面开路。焉:在那里。异之:感到奇怪。异:奇怪。皆:全部,都。

3、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

挈:提。汤:热水。未几:不久。

4、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

市:到市场上去。适:去到。

5、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

清渊:深水。渊:深水,深潭。虽:即使。

6、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

从:跟随。斤:斧头。、从之:跟随他们。

7、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

并:同时。

8、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

俱:都。

9、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译文

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对这事感到很奇怪,便下车步行,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又跳地来他的面前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力气大,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微微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挑着竹筐去集市,筐中有许多青蛙。我对此感到很可怜它们,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池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去。前面有一潭深水,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派人逮捕杀人的两个贩子。不久,人和银子都缴获了。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张佐治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来的钱财归还给商人。启示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有适当的戒备心,保护自身安全。文言知识

现代汉语中在数词之后一般总跟着量词,如“三个人”、“五辆车”、“八匹马”、“十朵花”等等,而在文言文中只说“三人”、“五车”、“八马”、“十花”。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量词极少,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把确当的量词加进去。如上文“三尸”、“二人”“二仆”、“一讯”,要译为“三具尸体”、“两个人”、“两个仆人”、“一次审讯”。句子翻译

(1)未几复苏:不一会儿,那人就醒了。(2)不日人金俱获:不久便人赃俱获。(3)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在集市路上看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

3.焚猪见真情

1、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邑有妻杀夫者,因放火烧舍,称“火烧夫死”。

县,当地。吴:即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为:是。句章:古地名。令:县令。邑:同乡 者:······的人。因:趁机。舍:房屋。称:谎称

.2、夫家疑之,讼于官。妻不服。

讼:告状。服:认罪。讼于官:(夫家)到官府告状。

3、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而积薪焚之,活者口中有灰,杀者口中无灰。

举:指张举。积:堆。薪:柴草。

4、因验尸,口果无灰也,鞠之服罪。

因:于是。鞠:审讯

译文

张举是吴国人,担任句章县官。该县有一妻子杀丈夫,再放火烧毁自家房屋,谎称丈夫是被大火烧死。丈夫家的人感到怀疑,便将女人诉讼到张举那里。妻子不服罪.于是张举就牵来两头猪:一头杀死它,一头活着,都用柴火焚烧,活活烧死的猪口里有灰,杀死再烧的口里无灰.接着将妻子丈夫尸体检验,口里果然没有灰,。审讯妻子,她认罪了。

5.谜语一则

1、王荆公戏作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荆公:即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

2、吉浦解云:“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吉甫:吕吉甫。更:再。戏:娱乐。时:时间。脊:脊梁。

译文:王荆公开玩笑写了一个谜语:“画的时候是圆形的,写的时候是方形的;冬天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夏天则比较长!”吉甫解释谜语说:“东海有一条鱼,没有头也没有尾巴,再去除脊梁骨,就是这个谜底!” 谜:谜语。

谜语的谜底:答案是日。太阳本来是圆的,写下来相当于两个方块叠在一起。把太阳写下来时“日”是方形的。鱼这个字如果去掉上面的“刀字头”,田中的一竖和田下的一横去掉,就是“日”

蜜中鼠屎案

1、孙亮①出②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

孙亮:吴国皇帝。出:路过。苑:皇帝游猎的花园。黄门:太监,官名,无需翻译。渍:浸泡 至:到。至:到。方:正要。

2、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

向:早些。汝:你。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3、曰:“向求,实不敢与。”

向:早些。向求,实不敢与——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

4、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⑤推尽⑥。”

侍中:官职名称。启:陈述。狱:司法机关。推尽:彻底查问。

5、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⑦,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

矢:同“屎”。耳:罢了。若:如果,若是

6、黄门首服⑧,左右莫不惊悚。

首服:自认服罪。左右:上下不等;在文中指身边左右的大臣。惊悚:惊讶、感到害怕的左右莫不惊悚——左右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译文:孙亮路过西边的花园,正在吃生梅,于是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但是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向你要过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太监不服罪。宫中官员刁玄、张邠陈述:“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老鼠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左右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太监陷害藏使的原因是:曰:“向求,实不敢与。”(按原文)

第三篇:走进文言文

欧阳修家教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但是)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结束),而已能诵其文,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2注释编辑

先公四岁而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家贫无资:贫:贫穷。资:钱财。

太夫人以荻画地:以:用。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划。教以书字:以:用。书:书写。教他用荻书写汉字。使学为诗:使:让,派。为:写,做。

及稍长: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稍:渐渐地)

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乡里,街坊。((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而读之:借。

或因而抄录:或:有时。因:凭借。以至尽夜忘寝食:达到尽头

唯读书是务:唯:只。是:无意义。务:致力。(唯....是.....为固定搭配)中心意思是逆境出人才,不怕困难,不怕贫寒,只要有意志就一定能成功。

3译文编辑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4启示编辑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

[1]

司马光幼时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词语

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2.瓮wâ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3.足跌:失足。4.迸:水涌出。5.生:长到。6.退:回去。7.自是:从此。8.释:放下。9.至:甚至。10.没:沉没。11.皆:全,都。12.闻:听。13.去:离去。14.戏:玩耍。15.《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给《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16.如:像。

17.之:它,指《左氏春秋》。18.了:清楚。

19.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句子

即了其大旨:(司马光)就明白了其中的主要意思。众皆弃去:很多小儿都扔下他离去了。

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释词

1、盖:大约。

2、暝:同‚眠‛,瞌睡。

3、侍立:陪立在旁。

4、去:离开。

5、既:已经。

6、觉:睡醒。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现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3注释

笃:专

一、专心。常:同‚尝‛,曾经。之:动词,到……去

曝麦于庭:曝(pù),晒。庭,院子。

令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令:让。护:监护。经:指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潦水:雨后地上积水。乃:才。

暴(bào):突然。还:回来 省:醒悟。

怪问:惊奇地询问。怪:使……感到奇怪。持:拿 觉:发觉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庭院里晒了麦子,叫高凤看护好鸡。正值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省悟过来。

赵某误子

赵某者,吴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三子皆不学无术,恃父多金,朝夕挥霍,不务正业。有一叟善意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殁,将何以自食?当戒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勿之听,恣子放荡。寻赵氏卒,其家财竭。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 然岂非其父之计浅也!2译文

有个姓赵的人,是吴国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财产,他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一位老头好心劝告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靠什么去生活?应当让他们现在学习本事,以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不久赵某死去,资产更加都被他的儿子挥霍光了。三个儿子中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得趴倒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在计划孩子的未来时没有远见吗? 3注释

1.恃:凭借,倚仗。2.恣:放任。3.俱:都。

4.寻:副词,随即;不久。5.或:有的。6.仆:向前倒下。7.乃:是。

8.戒:同‚诫‛,告诫。9.叟:老人。10.殁:去世。11.当:应当。12.弗:不。13.益:更加。14.然:然而。15.岂:难道。

16.计:计划、策略。

17.术:学问,也可指技术。18.竭:竭尽,用尽。19.殁:死。20.尔:你。21.或:有人。22.挥霍:浪费。23.仆:趴

有一叟相劝:有一位老人好心劝告他

将何以自食:他们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寻赵某卒:不久赵某死去

然岂非其父计浅也:这不是他们的父亲计划孩子未来没有远见吗?

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2翻译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3注释

1.王充,字仲任。2.京师:京城。

3.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早创的。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5.市;集市。肆;店铺。6.称:称赞、赞扬

7.师:拜······为师 8.辄:就 9.遂:就

10.太学:中国古代专攻经书的大学。11.好:喜爱

12.少孤:少年死了父亲 13.之:代词,···的 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16肆:书铺

17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 18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 19屏居:隐居 20教授:从事教学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注释

①闵,同‚悯‛,担心,忧虑;揠,拔

②芒芒然归,很疲劳地回到家里。芒芒然/茫茫然,疲劳的样子;归:回家 ③其人,他家里的人。④病矣,累极了。

⑤趋,急行,跑;之,代词,它,代禾苗。

赵伯公肥大

赵伯公为人肥大,夏日醉卧。有数岁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内其脐中,累七八枚。既醒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乃泣谓家人曰:‚我肠烂将死。‛

明日,李核出,乃知是孙儿所内李子也。

2翻译

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几岁大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乘机用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累计有七八枚之多。赵伯公醉得完全没有感觉到。几天之后,他才感觉到疼痛。这时,李子已经腐烂,流出李子汁来,他以为是肚脐破洞穿孔,害怕死去,就叫他的妻儿赶快安排家事,他就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第二天,李子核掉出来,才知道这是孙子塞进去的李子。3注释

1、缘:攀援(爬)。

2、累:积累,共计,一共。累计。3、既:已经。4、穴:破洞穿孔。5、且:将要。6、处分:安排。7、了:一点也……

8、因:于是。

9、内(na):放入。

10、且:将要。

11、因:顺着。

12、因以李子内其脐中:(他)借机把李子塞进赵伯公的肚脐里。13.乃知痛:才。

燕人返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冢。‛乃涓然⑤而泣。‛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⑨若,此晋国耳。‛及⑩至燕,真见燕国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2译文

有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他老了的时候回自己的国家。路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欺骗他。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燕国的城。‛那人的脸色变得凄怆。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土地庙说:‚这就是你们乡里的土地庙。‛那人便喟然叹息起来。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先人的墓。‛那人便伤心地哭得无法控制了。同行的人哑然失笑,说:‚我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啊。‛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楼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舍和坟墓,悲凄心情反而淡薄了。3注释

1、诳(kuáng):欺骗。

2、愀(qiǎo)然变容:凄怆悲伤地变了脸色。

3、若:你。里:乡里。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4、喟然:叹息的样子。

5、涓然:流泪的样子。

6、垅:坟墓。

7、冢(zhǒng):坟墓。

8、哑(â)然:笑出声的样子。

9、绐(dài):哄骗。

10、及:等到。

11、禁:禁得起,受得住。

12、庐:房舍。

13、愀然:凄怆的样子。

14、社:古人祭土地神的地方。

15、里:乡里。

16、更微:(反而)更少了。17,城:都城。

18、昔:以前

砚眼

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2字词

1、于:在

2、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3、尝:曾经。

4、佳:好的

5、砚:砚台

6、议:议论

7、定:确定

8、既:已经

9、还:返回

10、邸:官办的旅馆。

11、使:派

12、往:前往 13金:银子。

14、易:换

15、归:返回

16、持:拿

17、坚:坚持

18、是:正确

19、鸲鹆:鸟名,俗称‚八哥眼‛。20、何:为什么

21、幸:幸好

22、余:多余

23、平:使.......平坦

24、大:非常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府邸之后,让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数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2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他,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几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

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 过路人心服也口服地离开了。3解释

1.息:呼吸。2.行者:过路的人 3.哂:嘲笑;讥笑。4.术:方法。5.移时:不多时。6.竭:完;尽。

7.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8仆:倒。

9.谓:对…说。10.亦:也(是)。11.然:这样。12.服:心服口服。13.退:离开。

14.焉:…的样子。(喘喘焉:气喘吁吁的样子)15.作:发出 16.惰:懒惰 17..去:离开 18.于:这。

19.速:速度,快速。

稚犬

某村赵氏,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子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噬。赵氏呼邻里壮丁,持矛逐之。二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稚犬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稚犬亦勇矣。2翻译

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狗生三只小狗,刚两个月,小狗就随着母狗出来走。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树林冲出来,飞快地奔向母狗。母狗急忙召唤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咬住。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人,拿着刀和矛来追老虎。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拖着两只小狗跑。小狗被荆棘挂住胸部,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始终不肯脱口。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尾巴摆动还是不能摆脱,越走越慢。众人呐喊着冲上前,追上了老虎,老虎终于死在众人的刀下。啊!两只小狗真勇敢啊!3注释

行:走

甫:刚刚,才。殆:几乎。掉:摆动。疾:迅速。

亟:急忙,赶快。持:拿着。噬:咬住。为:被

壮丁:年轻人

鷧鸟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鸬鹚仍下啄,飞上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鸬鹚不能脱。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但是老有一群鸬鹚总是偷偷地啄鱼吃,那人就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一开始在天空中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然后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站着,自然不再被它所吓着了。那人看见这种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间,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字

1.鷧:即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2.为:做。

3.回翔:盘旋飞翔。4.刍人:草人。

5.慑:使……恐惧、害怕。6.束:捆绑。7.窃:偷偷地。

8.恬:坦然,安然的样子。9.植:竖立;树立。10.去:拿走。11.已:后来 13.故:原来。14.初:刚开始时。15.即:立即。

16.久之:过了很久。17.执:握,持。18.审:详细,周密。

第四篇:走进文言文第八,九,十单元译文

黄衣裳济友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交往的时候,一点也不牟取私人利益。后来田雪龛被免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口袋中只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分出一半(银子)送给(田雪龛)。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急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 刘氏善举

刘某某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点着烛火在织机上纺织,一年到头都是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她总是能够拿一升一斗的粮食周济他们。偶尔有没有穿的,她就拿自己的衣服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说她太好了。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很有怨言。母亲就告戒他,说:“对别人做好事,是人的本分,哪一个人没有急窘的事情遭遇呢?”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都被烧毁,乡邻们都主动地给予他们衣物,并且为他们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念刘寡妇的情呀。到这时刘寡妇的儿子才明白善举的作用。

李氏之友

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把他邀请到家,杀鸡做饭。晚上10点左右,黄生的肚子就很疼,疼得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李氏夫妇非常惊恐,打算找医生(赶快)来看看。黄生坚持不让他们去(找医生),说是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从,坚持去请医生。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走。过了大半夜,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做针灸,一会(病)就好了。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朋友,应当很仔细耐心的对待你,你为什么要说(报答的)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田真兄弟

京城地区,田真与弟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别的财产都已分妥,剩下堂前的一株紫荆树不好处理。夜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荆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田真去截树时,发现树已经枯死,好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十分震惊,就对两个弟弟说:“这树本是一条根,听说要把它截成三段就枯死了,人却不如树木,反而要分家。” 兄弟三人都非常悲伤,决定不再分树,荆树立刻复活了。他们大受感动,把已分开的财产又合起来,从此不提分家的事。张用良不杀蜂

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所以十分憎恨蜜蜂。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扑杀。一天快要靠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蜘蛛急忙缠住虫子,缠得很紧。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义气所感动,从这以后不杀蜜蜂了。

赛跑定案

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抢劫,呼喊捉强盗,路人追赶上去为老妇人捉住强盗。强盗反而诬陷行人,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其中哪个是(强盗),于是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苻融见到他们后笑着说:“这很容易知道,可以让两个人一起跑,先跑出凤阳门的人不是强盗。”不久回来了,苻融严肃地对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是真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强盗终于低头认罪。原来是因为强盗如果跑得快,必然不会被行路人捉住,苻融正是凭着这样的分析判断,因此知道跑得不快的那个人是强盗。

拷打羊皮露真相

大路上,一个背着盐袋子的和一个挑柴草的结伴进城。中午时,两人在树下歇息,下面铺着背盐人带的一张羊皮,担柴人歇了一会后,准备赶路,扭头一看,发现

背盐人睡着了。担柴人于是便起了贪心,把羊皮偷走上路了。背盐人醒来,发现羊皮不见了,便认定是担柴人所偷,急步赶上去。但担柴人见此,反问道:“明明是我的羊皮,怎么说是你的呢?” 为争羊皮,二人告到了县衙。县令听了二人的诉讼后,立即令两名衙役拷打羊皮。打了一会儿后,县令喝住了衙役,令二人到羊皮跟前看一看,结果,背盐人高兴了,但担柴人吓得浑身发抖,只得如实地交代偷羊皮的经过。原来,衙役用木棍拷打羊皮后,从羊皮里散落不少盐末,证明这张羊皮是背盐人的。

钱若赓断鹅

万历年间,钱若赓在临江当太守,有许多突出的政绩。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就去了别的地方。回来后乡下人想要回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一群鹅都是我的。”乡下人觉得不公平,把这件事告到衙门钱若赓处。钱若赓命令人取来店里的鹅,共四只,给它们笔和墨,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到惊讶的。一顿饭时间,钱若赓派人问鹅有没有写供状。那人回答说:“没有。”又过了一会儿,钱若赓到堂下看过鹅后说:“鹅已经供状了。”钱若赓就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旁人很奇怪,太守说:“乡下人的鹅吃野草,鹅粪的颜色是青色的;店里的鹅吃谷物粮食,鹅粪的颜色是黄的。”店主于是认罪。

欧阳晔破案

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螳螂杀蛇

有个姓张的人,偶尔行走在溪流山谷之间,听到山崖上有非常凄厉的声音。找路爬上山崖去观看,看见巨蛇身围像碗口那么粗,在树丛中摇摆甩动,用尾巴击打树木,树枝随之崩裂断折。看它身子翻来覆去倾斜跌倒的样子,好像是有东西控制了它。但是仔细察看实在没见到什么,非常奇怪。渐渐走进面对着它,原来是一只螳螂蹲坐在它的头顶上,用刺刀抓住它的头,甩不下去了。一段时间后,蛇竟然死了。看蛇的额头上的皮肉,已经破裂了。

人有卖骏马者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的卢救主

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怎么相信刘表。刘表曾经邀请刘备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就此杀掉刘备。刘备觉察到了,假装上厕所,悄悄逃去离开了。他所骑乘的马的名字叫做“的卢”。刘备骑着“的卢”逃跑时在城西的檀溪河边,过不去了。刘备着急地说:“的卢啊,的卢啊!今天危险了!你要努力啊!”“的卢”就一下跃起三丈,于是得以渡过檀溪河水。

马啮盗髻

董熙载接受朋友邀请,到朋友家赴宴喝酒吃饭,(董熙载)从中午饮至傍晚已经大醉,朋友见喝醉酒想要留他住宿,董熙载说:“不需要,我还能骑马回家.”当天夜黑风大,(董熙载)不一会因醉酒而从马上掉下来,直挺挺地卧在路边,缰绳还握在手里,突然有一个小偷路过,见状很是高兴,自言自语道"老天爷帮助我啊!”就脱掉他的衣服,又想盗他的马.正当贼弯腰拿起缰绳,马便急忙用牙齿紧紧咬住贼的发髻,(贼)虽极力挣扎也不得逃去,等到董熙载酒醒后,又把所失的东西都穿戴好,马才把贼放了.王行思爱马

一个有钱的人叫王行思,尝试养一匹马,十分喜欢,用好饲料养马.一天乘坐这匹马去本地,正好碰到河水暴涨.船先载马过去,回来后去接王行思,到了中流,风大了船翻了.他的马从岸上跳入大浪里,救他的主人,在开阔的水面上,就没淹死.

齐人攫金

从前,齐国有个人非常想得到金子。有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集市上去。到了卖金子的地方,乘机抢了一把金子就走了。缉捕的官吏把他抓住,问他:“人家人都在那儿,你怎么拿人家的金子跑呢?”他对缉捕的人说:“我抓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人,真的是只看见金子啊!”

第五篇:走进文言文-七年级

喜嗔(chēn)之人

原文

昔有众共坐于屋中,赞一外人德行殊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促。尔时,此人适过门外,闻是语,便嗔恚(huì),即入其屋,禽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扑打。傍人曰:“何故打人?”其人答曰:“吾何时喜嗔、仓促?而此人者道我喜嗔恚、作事仓促,是故打之。”傍人曰:“汝今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返生尤疾,苦引证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

翻译

从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其中有一个人称赞另外一个人德行很好,但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喜欢生气,二是做事急躁。这个时候,正好被说到的那个人从门外经过,听到这个话,非常恼怒,立即进入房子,抓住刚才说他缺点的人,用手打他。旁边的人就问:“你为什么要打他呢?”那个人说:“我什么时候喜欢生气了,又怎么急躁了?但这个人却说我喜欢生气、急躁了,所以我才打他。”边上的人说:“现在你生气、急躁的样子已经证明了,有什么好避开、隐瞒的?”

注释

1、过:缺点

2、殊:很

3、尔:这;那

4,讳:避开,隐瞒

5、是:这。

6、适:恰好。

7、恚(hui):恼怒

8、仓促:急躁

9、嗔(chen):生气

启示

别人指出自己的过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击对方,结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来他的愚蠢和迷惑。这就好比世上有一个酗酒的人,发酒疯后被人呵斥,心里老大不愿意,对前来呵斥的人产生怨恨的心理。还苦苦寻找各种理由,企图证明自己是清醒的。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家伙,为了隐瞒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说他的缺点就忍不住打人,结果自然原形毕露。

艾子邻人卖犬

原文

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外,见其邻肩两犬而西。艾子呼而问之曰:“子担犬安之?”邻人曰:“鬻诸屠。”艾子曰:“是吠犬也,乌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艾子曰:“善!”

译文

艾子吃完早饭,在门外来回走动,看见他的邻居挑着两条狗向西边走去。艾子叫住他问:“你挑着狗到哪儿去啊?”邻居说:“将要卖给屠夫。”艾子说:“这是能看门的狗啊,为什么要杀了呢?”邻居指着狗呵斥道:“这畜生,昨天夜晚盗贼横行,(它因为)害怕只顾猛吃,不开口叫一声。今天开门,也不看人就叫,群起乱咬,伤到了贵客,因此我想杀了它啊。”艾子说:“好!”

注释

⒈肩:用肩挑着

⒉西:向西走

⒊斥:骂

⒋行:做

⒌启:打开

⒍是以:因此

⒎善:对,好

⒏安:哪里

⒐诸:之于

10.辟:开

11.噤:闭嘴

12.逍遥:悠闲

13.是以:因此

14.善:好15.艾子:文中虚构的人物

寓意

有功劳才会被取纳,不好的事物只会带来难处。

句子解释

1.子担犬安之?:你挑着狗到哪去啊?

2.见其邻担两犬而西:看见他的邻居挑着两条狗向西边走去

3.是吠犬也,乌屠?:这是能看门的狗啊,为什么要杀了呢?

理解性题目

主人所以要把狗卖掉,其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

越人道上遇狗

原文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掉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礼以人。狗得盛礼,日益倨(音jù),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尽啖,将何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其领足,走而去之。

翻译

有一个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拉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精米和肉食,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款待,一天天的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才停止。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给他吃的喝的,捕猎到的野兽,它却全部都吃了,那你凭什么还要养它呢?”越人醒悟了,于是和狗分野兽的肉时,给自己留了多一点。狗很恼怒,咬断了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跑着离开了。

注释

1掉:摇动

2若:你

3引:牵,拉,带领

4俱:一起,一同

5食:吃

6粱:精米,上好的米

7以:用

8倨:傲慢,骄傲

9啖:吃

10已:停止

11或:有人

12嗤:讥笑

13啮:咬

14领:头颈

15悟:明白

句子翻译

1狗下首掉尾人言曰:狗低下头摇动尾巴像人一样说话

2我善猎,与若中分:我擅长于捕食,(如果捕到兽)跟你平分

3尔饮食之:你给它喝的吃的

4将何以狗为:那(你)为什么还要养狗呢

拓展

填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

寓意

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

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张五不复猎

原文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译文

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张五,靠打猎谋生。张五曾经追逐一只母鹿。母鹿带着两只鹿仔走,不能迅速逃跑,将要被张五所追赶上。母鹿知道自己不可能幸免于难,回头看见旁边有一个土堆,于是带着鹿仔到土堆下,用土覆盖在小鹿身上,而自己却投向张五的网中。正赶上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她就跑到布网的地方,把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儿子。立刻割破了猎网放出母鹿,连同两只小鹿仔也放了。她说:“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而两只鹿仔变成孤儿,所以割破了猎网放了母鹿。”张五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动。因此焚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了。

注释

1尝:曾经。

2逐:追逐,追赶。

3将:带领。

4遂:于是。

5及:追赶上。

6度:估计,考虑。

7顾:回头看。

8引:带着。

9覆:覆盖。

10值:恰巧。

11所:地方。

12具:全部。

13并:连同,一并。

14纵:放。

15由是:从此。由,从。是:这。

16焚:烧毁。

17复:在。

18乃:于是,就。

启示:

1母爱伟大,珍爱生命

句子翻译

1遂为张五所及:就被张五赶上(抓住)。

2具以所见告子:把所看到的情况全告诉儿子。

拓展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文言文助读)

隋侯救蛇得珠

原文

昔隋侯因使入齐,路行深水沙边,见一小蛇,于热沙中宛转,头上出血。隋侯怜之,下马以鞭拨入水中。一夕,梦见一山儿持珠来,见隋侯,且拜且曰:“昔蒙大恩,救护得生,今以珠酬,请勿却。”及旦,见一珠在床侧。其珠璀璨夺目,世称“隋侯珠”,乃稀世之珍也。

译文

从前的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路过深水的沙滩边看见了一条小蛇,被困在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下马用马鞭将它挑入水中。一夜,梦见一个山中的孩子拿着宝珠,拜见隋侯,一边拜一边说:“当初蒙受你的极大的恩惠,救我令我得以生存下去,现在用宝珠来报答你,请不要推却。”到早晨,隋侯看到床头有一颗宝珠,美丽璀璨,光彩夺目,世称为“隋侯珠”,是稀世珍宝。

注释

昔:从前,过去

隋侯:分封在隋地的一个诸侯国君

使:出使

齐:齐国

宛转:身子扭曲,显得痛苦的样子

持:拿

蒙:受

哀:可怜,怜悯

夕:夜晚

且:一边

今:现在

酬:答谢,报答

却:推辞

及:等到

旦:早晨

见:看到

句子翻译

1曩蒙大恩:从前承蒙极大的恩惠。

2乃稀世之珍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拓展

古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文言知识

且„„且„„。“且”在文言中可解释为“而且”、“将”等。“且„„且„„”相当于“又„„又„„”。上文“且拜且曰”,意为一边拜一边说。又,“且战且却”,意为一边战斗一边退却;“且怒且喜”,意为又怒又高兴。

华隆因犬获救

原文

华隆好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出必从。一日,隆至江边,为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奋而咋蛇,蛇死焉。而隆僵仆于地,不省人事。犬疾走至家,嗥(haï)吠不止。举家怪之,因随犬往,见隆闷绝委地。车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日不食。如此爱怜,如同亲戚焉。

翻译

华隆喜欢打猎,他喂养了一只狗,取名叫“的尾”,每次出门它一定会跟随。有一次,这个叫华隆的人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周身围困。那条狗极力咬蛇,蛇死了。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的尾”马上跑回家,狂叫不停止,一家人感到奇怪,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发现华隆晕倒在地,急忙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华隆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更加爱护,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家人一般。

注释

1畜:饲养

2怪:对„„感到不解,疑惑,奇怪.3咋:咬

4仆:倒

5疾:快、迅速

6走:奔跑

7乃:于是

8苏:苏醒

9从:跟从

句子翻译

1为大蛇围绕周身:被大蛇周身缠住。

2举家怪之:全家对这事感到奇怪。

填空

“不省人事”解释为昏迷过去,失去知觉;死亡。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古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齐人有好猎者

原文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急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狗,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买狗)。想要得到好狗,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猎人自己思考,莫非想让我集中精力在耕田上再买好的狗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种田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注释

1.齐:齐国。2.好猎:喜好打猎。好:喜欢,喜爱。3.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形容荒废时间,拖得很久。4.知友:相识朋友6.故:缘故,原因。7.恶:恶劣,不好。8.良:良好。9.对:回答。10.无从:没有办法。指无从买狗,没钱买狗。11.疾耕:努力耕田。12.独:只 13.入:在家14.出:在外。15.宜:应该16.所以:表原因

句子翻译

1.家贫则无以。

但家里穷没有钱。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不止打猎(是这样),无数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3.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莫非想让我集中精力在耕田上取得大的收获,再买好的狗吗?

4.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

要点导引

1.“齐人有好猎者”先因“狗恶”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后因“良狗”而“田猎之获,常过人矣”,二者鲜明对比,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做事如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努力是必要的条件;否则,美好的愿望就难以变为现实。

2.本文除了鲜明对比外,在叙述上也颇有特色,如“于是还疾耕--数得兽矣”几句步步紧逼,层层推进,连贯而紧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表达效果。又如,以“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句结尾使全篇简洁有力,又由点及面,发人深思。

启示

1.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知难而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2.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充足的准备。

3.有了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

4.要勇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去改正它

5.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我能把这件事做好

6.凡事要努力、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含义相似的谚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磨刀不误砍柴工。

相关链接

成语:旷日持久

【拼音】:kuàngrìchíjiǔ

【注释】:旷:历时久远。这里有荒废的意思。

【解释】:荒废的时间持续很久。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

沟垒。”

【示例】:这厮们死守不出,便要旷日持久。(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八回)。

【近义词】:经年累月、长此以往、长年累月。

【反义词】:昙花一现、弹指之间。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

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其内容以儒、道为主,也吸取了墨、法、兵、农等各家学说,涉及范围很广。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余字。吕不韦编撰此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者提供长治久安的方略。

文言知识

得无:副词形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意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如“天晦,得无雨乎”,意为天色昏暗,莫非要下雨了。又,“久无音信,得无有恙乎”,意为长久没音信,该不会有病害吧!

于(於)是:因果连词,因此。《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史记•郑世家》:“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於是郑伐滑。”《北史•宇文贵传》:“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鬭,雄大败轻走,赵育於是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清杭世骏《质疑•左传》:“又四凶之恶,漏网於尧,而放流於舜,於是先儒遂纷纷致疑。”

疾:“疾”除了作“疾病”解释外,常作:“急”、“猛然”、“迅速”用。上文“疾耕,意为努力耕作。又,“疾风”指猛烈的风;“疾呼”指急促地呼喊;“疾行”指迅速地走。“疾”的反义词是“徐”,意为“慢”。

好:

1、美(《饮湖上初晴后雨》)

2、良好(《春夜喜雨》)

3、喜爱,爱好(《滥竽充数》)

今多用于良好或是优秀

韩信始为布衣时

原文:

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者。尝从下乡亭长乞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怒,竟绝去。数年后,信封淮阴侯,见下乡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译文:

韩信,是淮阴人。最初是普通百姓的时候,生活贫穷,没有突出的品性,不能被人推举担任官吏;又不能作买卖为生,经常向人乞讨食物,很多人都十分讨厌他。曾经向亭长(官吏名称)乞讨食物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件事很担心,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吃饭的时间到了,韩信来了之后,也不给他吃的食物。韩信很生气,于是决然离开。多年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见到下乡亭长,赏赐百钱,说:“你,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积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贯做下去。”

注解:

1.布衣:平民

2.亭长妻患之:亭长的妻子(对这件事)非常担忧

3.推择:推举挑选(推选出来去做官的意思如果要分开,那么:推:推举,择:挑选)

4.具:准备(不为韩信准备饭的意思)

5.无行:没突出的品行。

6.治生商贾:做买卖谋生。

7.下乡亭长:下乡地方的亭长。下乡,淮阴县的属相;亭长,古代十里一亭,设亭长,负责地方治安等。

8.竟绝去:于是决然离开

9.为德不卒:积德行善之事未能一贯做下去

10.始:最初

11.得:能够

12.为;成为

13从;相当于“向”

14为:是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韩信简介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天下有大勇者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

古代所谓豪杰的人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勇气,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注释:

1过:超过

2节:节操

3见:受到

4临:来临

5卒然:突然

6卒:同“猝”

7挟持者:指内心怀抱的。

句子翻译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普通的人受到侮辱,(就会)拔出剑站起来。

主旨理解:

有勇气的人有着就一定会有超出平人的毅力、决心与坚韧不拔的品质。

中心意思:

有大志向的人,能克制自已。

韩娥善歌

成语

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

原文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主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十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译文

从前韩娥东行到齐国,不料缺乏钱粮,(她在)经过齐国的雍门时,以卖唱来换取食物。(她)离开后,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三天不绝于耳,周围的人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旅店里的人羞辱她。韩娥为此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整个村子的人们,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人们)急忙追赶且挽留她。韩娥回来了,又拖长声调高歌,引得乡里的老少个个欢呼雀跃,不能自禁,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追而谢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雁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赏析

文中表现韩娥善歌哭,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字词解释

1.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2.鬻歌:卖唱。

3.假食:糊口。

4.既:已经。

5梸.:屋上中梁。

6.以:认为。

7.逆旅:客店。

8.曼声:拖长声调。

9.遽:急忙。

10.一里:整个乡里。里,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

11.放:通“仿”,依照,仿效。

12.欐(木丽):中梁。

13.遗:留下。

14.善:善于;擅长。

15.禁:控制。

16.匮:缺乏

17.抃:拍掌

18.去:离开

19.之:到

20.之:她,指韩娥

21.涕:眼泪

句子翻译

1左右以其人弗去也:周围的人认为她还没有离去。

2忘向之悲也:忘记了早先的悲伤。

冯相与和相

原文

冯相与和相俱(1)为朝中(2)重臣。一日,和相谓(3)冯相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其左足示之,曰:“九百钱。”和性急(4),顾(5)谓小吏云(6):“吾靴何以耗(7)一千八百钱?”因诟(8)小吏,疑其有贪。继而冯徐(9)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左右(10)哄堂大笑。(据《归田录》改写)

译文

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的重臣。一天,和相对冯相说:“你买的新靴子,它值多少钱?”冯相抬起他的左脚给和相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个铜钱?”于是就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抬起他的右脚说:“这也就九百个铜钱。”身边的侍臣都哄堂大笑。

字词解释

1.俱:皆、都

2.中:里面的 3.谓:对....说

4.急:急躁

5.顾:回头看

6.云:说

7.耗:花费;耗费

8.诟:责备

9.继而:接着

10.徐:慢慢的

11.左右:身边的侍臣

12.亦:也

阅读练习

1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你新买的靴子,它的价钱值多少?

2既而冯相徐举其右足曰。

一会儿冯相慢慢地抬起他的右脚说。

3冯相买的靴子到底多少钱?

一千八百钱。

4从文中看,和相与冯相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和相性格急躁,冯相诙谐幽默,说话慢。

南方多没人

基本信息

名称:《南方多没人》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体裁:散文

出处:苏轼《日喻》

原文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译文: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一起生活,七岁时就能徒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时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人。

注释

涉:徒步过河

得:得到,获得

道:道理,规律,技巧

虽:即使

求:请求

没人:能潜水的人

苟然:随随便便

畏:害怕

以:方法

所以:全部

公孙仪不受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fú)

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注释

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相鲁:做鲁国宰相。相:做宰相。

3公仪子:对公孙仪的尊称。

4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5下人:迁就他人。

6枉:违法曲断。

7即:假如。

8给:供给。

9一:全

10谏:规劝

11唯:只因为

12既无:若不

13弟子:学生

14嗜:喜欢,喜爱

15之:代词,代公孙仪

16.弟子:学生。

17嗜:十分喜欢。

18既无:若不。

19受:接受。

20.故:所以。

21.虽:虽然

22.尽:都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

2、将枉于法:就会犯法

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就是说明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道理

道理:

不要随意接受别人的恩惠,要思考清楚,该不该受,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杨震四知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后汉书》

译文

杨震到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拜见,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呀?”

王密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他为人奉公廉洁,不收别人的钱,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荣誉’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词语解释

1、杨震:东汉人,东汉时高官,博学而廉洁。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昌邑:汉代县名,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4、茂才:即秀才,因避东汉光武帝刘秀讳,而改称茂才。

5、举:推荐。

6、怀:怀揣。

7、遗(wâi):送给,赠送。

8、故人:老朋友(杨震自称)。

9、知:了解。

10、何也:为什么。

11、故旧长者:老朋友及德高望重的人。

12、为:担任。

13、之:到...去。

14、治:置办。

15、迁:搬到。

16、公廉:公正廉洁。

17、或:有的,有的人。

18、道:路,道路。

道理

主要说明做人要诚实,要自律。不能因为别人没有看见就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自觉,也不能贪财。

迂公修屋

版本二

是人迂氏,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儿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夫?何以为父?”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译文

有一个姓迂的人,大家都叫他迂公,他个性小气。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突然下起了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和孩子东躲西藏但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边喊边骂,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做我的丈夫?你凭什么做孩子的父亲?”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把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马上(就)不下雨,这不是白白浪费钱财吗?”

——《迂仙别记》

注释

1迂:迂腐。

2卒:终。

3诟(gîu):责骂,责备。

4葺(qì)治:修理。

5霁:天晴。

6竟:整个,全。

7折(shã):白白损失。

8竟月:整整一个月。

9徒:白白地。

10雨:下雨

11良:很。

12交:一起。

13适:指女子出嫁

14雨兆:下雨的征兆

15适:刚。

16号:大喊,大叫

17修:修理,整理

18夜半:半夜

19何以:(以何)凭什么

20匿:躲

21妻子:妻子和儿女

22旦日:第二天

23延:邀请

24诘:责问

25治:修

26意:想到

思考与借鉴

迂公是个吝啬小气并且为一点钱而计较的人。

寓意

这个故事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见识短浅,不求上进的人。

庖夫

原文:

昔有庖夫,甚迂。于市市鸡及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庖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犬猫似不闻,啮之愈甚。庖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人曰:“迂哉,庖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己乃是。”

译文:

从前有个厨师,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中。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于是就进屋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师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厨师立刻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越吃越凶了。厨师又说:“我一向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现在你们想欺负我吗?”过了一会儿,满地都是吃剩的骨头,一片狼藉,猫、狗摇摆着尾巴都跑了。有人说:“这个厨师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

注释

1庖(páo)夫:厨师。

2造访:登家门。造:到,去。访:拜访

3损:亏待。

4向:一向。

5移时:不多时。

6掉:摆动。

7亟(ji,第四声):立刻,马上。

8造:前来。

9迂:迂腐。

10愈:更加。

11素:向来。

12市【第一个】:市场

13市【第二个】:买

14或:有人,有时【在这是指“有人”】

15甚:很

16乃【第一个】:是

17乃【第二个】:才

18是:对

启发与借鉴:

把仁慈赐给恶人,结果会比厨师更惨。

治驼

原文

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

重点字解释

1.媒:介绍,夸耀

2.延:请,邀请

3.鸣:告发

4.诩:夸耀

5.矢:箭

6.业:职业

7.昔:以前

8.使:让

9.但:但是

10.索:要

11.直:笔直

12.以:用

13.置:安放

14.于:在 15.践:践踏

16.亦:也

17.欲:想要

18.诸:兼词,之于

18.为:做

19.异:不同

20.曲环:圆环

寓意

本文主要说明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以科学有效的措施。一定要分清轻重,不能本末倒置。

一生之计在于勤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原则,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因此邵子说:“一天的作为决定于早晨,一年的作为取决于春天,一生的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勤劳。”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可惜人的一般情况是,喜欢闲散而厌恶辛劳,希望能吃好穿好,整天整年的游玩荒废年月。用这种态度去务农,就不能彻底耕种,把杂草除尽;用这种态度去当工匠,就不能每日工作有进展;用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用这种态度当读书人,就不能专心行事。白白地活在世上只知道吃喝休息,就是一个蛀虫!这天地变化,每天更新才不显得衰老,因此门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水因为流动不会腐臭,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人的心灵、行为,什么东西不是这样的呢?劳苦才能思考,逸豫就会忘记自己的本分,事物都是这样的。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陶侃这样的贤人尚且珍惜每一分,何况我们这些贤能不如大禹、陶侃的人呢?

字解释:

治生:谋生

邵子:即邵雍,宋朝人

岁:年

无如:可惜

恶:厌恶

逸:安适

愒:荒废

易耨:把杂草除尽

功:效果

士:读书人

笃:专心

行:实行

户枢不蠹:门轴因经常转动而不生蛀虫

徒然:白白地、浪费

蠹:蛀虫

化:变化

敝:旧

物:人

陶侃:东晋政治家,他认为要爱惜每一寸光阴

彼:他们

曰:说

句子翻译:

莫尚乎勤:没有比勤更重要的了。

言虽近而旨则远:说法虽然浅显而道理却很深远。

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用这种态度去当商人,就不能抓住时机追逐利润。

诚不欲其常安也:做人实在是不能够长期苟且偷闲。

张溥与七录斋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明朝人张溥,当时文采高超。他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拿毛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冬天手的皮肤都冻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多次。后来他把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有人向他要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高。

注释

1.钞:通”抄“,抄写

2.嗜:爱好,喜欢。

3.已:毕,完。(止、罢了)

4.是:这样

5..管:笔管。(笔杆)

6.皲(jūn):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7.沃汤:用热水浸。汤,古代指热水。

8.斋:书房。

9.索:索取。(讨取、要)

10.立就:马上完成。

11.名高一时:名声在当时最响。

12.即:立刻。

13.名:命名。

14.俄顷:时间词,一会儿。

15.毫:毛笔。

16.始:才。17.文:同“纹”,思路18.如是:像这样。

19.《张溥与七录斋》又名:张溥七录

张溥介绍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用力多者收功远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注释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死后被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他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患:担心。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

迨:直到。

乃:才。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倍诵:“倍”通“背”,背诵。

若:如。

游息:玩耍休息。

曰:说

寝:睡觉

人物简介

司马光(公元1019年11月17日~公元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是学习的准则。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奋苦学的精神。

全文主旨句:书不可不成诵(读书不能不背诵积累)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韦编三绝”

为者常成 原文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修而已矣。”(选自《晏子春秋》)

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初谭集》

翻译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比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经常做了便不(轻易)放弃,经常行走便不(轻易)停下罢了。”

心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尝试了,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不尝试,则百分之百不会成功。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注解

梁丘据: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大臣。

晏子:齐国的相国晏婴。

至:到达。

为:做。

成:成功

置:放弃。

而已矣:罢了。

不及:比不上。

及:赶得上,达到。

婴:晏子的名。

闻;听说

为者:不断地实践的人。

至:达到目的地。

非有:没有。

异于人:跟别人不同。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

于:介词,表比较。

休:停止。

故:同”胡“,怎么。

文言知识

夫子:“夫子”是对人的敬称。上文“吾至死不及夫子矣”中的“夫子”,是指晏子。孔丘世人称孔子,也有孔夫子的,可见称“子”与“夫子”一样。孟轲,世人称孟子,也有称孟夫子的。俗称的“老夫子”,是对老先生的敬称。

启发

“为者常成”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任何事情只要去做,而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总会成功的,最怕的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望梅止渴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ã)》

注释

役:打仗

失:丧失,失掉,没

汲:水源

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乃:就

饶:富足,多

饶子:果实结得多

闻:听说

乘:利用

源:水源

及:到了

译文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作者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韩云门与盲女偕老

原文

项城韩云门,名堳(mãi),聘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戚不得已,媵以美婢。云门曰:“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后于壬子出为教谕。挚妇偕行,伉俪无间。豫人称其笃行,以为宋之刘庭式再现于今。

译文

项城有个韩云门,名叫堳,聘娶戚家的女儿,不久,戚家的女儿双目失明了。戚家认为韩云门年纪轻轻就能作文章,以后肯定会成大器,但是许配一个瞎女,是不适合与他相配的,想要退婚让女儿终老在家。韩云门的父母准备答应,但韩云门坚决不同意,仍然按照礼数将(盲女)迎娶回家。戚家无奈,只好陪嫁了一个美丽的婢女。韩云门说:“人们看到(美色)就会心动,还不如不见,这样能保全家庭美满。”于是把婢女退了回去。后来韩云门在壬子年在乡试时中举,(被派)去外地作了一个叫教谕的官。带着妻子一同上任,夫妻亲密无间。河南人称赞韩云门品行纯厚,认为是宋朝刘庭式的做法再次显现于今日。

解释

聘:约定婚姻关系。

未几:不久。

谓:认为。

远:大。

偶:佳偶。

许:答应。

如:按照。

遣:打发。

笃:忠厚。

项城:古地名,今河南商丘市.壬子:指壬子年,即康熙十一年。

氏:姓

毅然:坚决。

教谕:掌管教育、祭礼的官吏。

媵以美婢:把一个漂亮的侍女作陪嫁。

氏:的孙泰

原文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服泰之义。秦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出自《唐摭言》

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寓意

善良诚实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德;相反不能为人心理阴暗、贪婪自私

注释

1、师:拜...为师

2、操守:品德,品行

3、古贤之风:古代贤人的风格

4、颇:相当地,很

5、副词,就是

6、姨妹:表妹

7、先是:在此以前

8、子:女儿

9、损一目:一只眼瞎了。

10、取:娶妻

11、女弟:妹妹

12、或:有的人

13、诘:追问

14、适:嫁

15、风:风范

16、长:大女儿

17、卒:亡故

18、市:买

19、亟:急切

20、讫:完

文言知识

子。古代女性也可称为“子”。上文“以二子为托”中的“二子”即两个女儿。又“女弟”即妹妹,“汝可取其女弟”,意为你可以娶他的妹妹。又,“卫人嫁子”,意为卫国有人出嫁女儿。

二犬情深

原文

咸溪县⒁童镛家,畜⑾二犬,一白一花,共出一母。性狡狯①,解人意。日则嬉戏,夜则守门。后白者倏②目盲,不能进牢③自食。主人以草藉④檐外卧之。花者衔饭吐而饲⑿之。夜则卧其侧,几⑤二年余。及⑥白者死,埋诸⑦山麓⑧。花犬乃朝夕往,至葬处则默哀,若⑨拜泣状⒂,良久⒀乃反⑩。

译文

咸溪县童镛的家里抚养了两只狗,一只白的狗一只花的狗,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生性聪灵,理解人的心意。白天嬉戏,晚上看守大门。后来,白狗忽然眼睛瞎了,不能进入栏圈自己吃东西。主人用草垫铺在房檐外让它睡在那里。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给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将近两年有余。等到白狗死了以后,埋在山脚下。花狗于是朝夕前往(去看望它),到埋葬白狗的地方默默伤心,像悼念的样子,很久才返回。

注释

1.狡狯:狡猾,此指聪明可爱

2.倏:忽然

3.牢:饲养牲畜的栏圈(笼子)

4.藉:垫

5.几:将近

6.及:等到

7.诸:之于,在 8.山麓:山脚下

9.若:好像

10.反:通“返”,返回

11.畜:养

12.饲:喂,饲养

13.良久:很久

14.咸溪县:古地名

15.状:样子

句意解释:

1.主人以草藉檐外卧之:主人用草垫在房檐外让它睡在那里。

2.埋诸山麓:(主人将白狗)埋在山脚下。

3.良久乃反:(花狗)很久才返回。

启示

写出了动物之间的相互友爱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和睦相处,互助互爱.习题 1及白死及:等到

2良久乃反反:通“返”,返回

1花者衔饭吐而饲之

花狗便衔了食物吐出来喂给它吃

1白犬目盲时,花狗做了什么

花狗衔食物吐出来喂给它吃,夜里就睡在它的身旁

雁冢

注音

冢:zhǒng

鹜:wù

唳:lì

原文

无锡荡口镇,有人得一雁,将杀而烹之。有书生见而悯焉,买以归,畜之以为玩。惧其逸去,以线联其两翅,使不得飞。雁杂处鸡鹜间,亦颇驯,唯闻长空雁唳,辄昂首而鸣。一日,有群雁过其上,此雁大鸣。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于屋檐,二雁相顾,引吭奋翅,若相识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书生悟此二雁必旧偶也,乃断其线,使飞。然此雁久系,不能奋飞,屡飞屡坠。竟不得去。檐上之雁,守之终日,忽自屋飞下,相对哀鸣。越日,则俱毙矣。书生感其义,合而葬之,名曰“雁冢”。

译文

无锡县荡口镇有一个老百姓得到一只大雁,准备杀了烹饪后吃掉,有一个书生看见觉得很可怜,就把它买回家后养着玩。书生怕它逃掉,就用绳子缚住大雁的两翅膀,使它不能飞。大雁寄居在鸡和鸭之中,(大雁)也变得很温顺,只有听到空中大雁叫时才抬头叫喊回应。一天,有一群大雁在上空飞过,这只大雁大叫,忽然有一只大雁从空中飞下来,栖在屋檐上,两只大雁互相看着,都伸长脖子鸣叫,努力展翅欲飞,像认识的一样,一只要让它下来,另一只要让它上去。书生看了后明白两大雁必定是旧相识,就剪断了绳子让它飞走。但是这只大雁的翅膀被绑了很久,不能展翅飞翔了,每次飞起又掉下来,始终不能飞走。屋檐上的大雁守了一天,忽然从屋檐上飞下来,两大雁相对悲哀地鸣叫。过了一天,两只大雁都死了。书生被两只大雁的情义所感动,把它们埋葬在了一起,命名为“雁冢”。

注释

鹜:鸭子

悯:同情,可怜

颇:很

唯:只有

逸:逃

唳:鸣叫

冢:坟墓

畜:畜养

集:栖

竟:始终

启示

大自然的万物都是有情谊的,动物也不例外。

禽亦有情,何况人乎?!

义犬报火警

原文

城之东,民家畜一犬,甚羸(1)。一夕,邻火卒(2)发,延及(4)民家。民正熟寝,犬连吠不觉。起曳(3)其被,寝犹如故。复踞(6)床以口附民耳大嗥(8),民始(7)惊。视烟已满室,急呼妻女出,室尽烬矣。民遂谓所亲曰:“吾家贫,犬食恒(5)不饱,不谓今日能免我四人于难也。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译文

城的东边,有一个人家里养了一条狗,非常瘦弱。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蔓延到了这一家。家里人正睡得沉,以至于狗连续叫也不醒。狗就起来拉他们的被子,他们还像原来一样睡着;狗又蹲在床上把嘴贴着那人的耳朵大叫,那人才惊醒过来。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已经烧光了,急忙喊妻女出来,屋子却被烧成了灰烬。那人就跟他亲近的人说:“我家穷,狗经常吃不饱,没想到今天能救我们使我一家四口免于死难。那些每天享受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他们看到这狗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想法呢?

重要字词

(1)羸:瘦弱。

(2)卒:同“猝”,突然。

(3)曳:拖;拉。

(4)及:到。

(5)恒:一直。

(6)踞:蹲。

(7)始:才。

(8)嗥:(兽)叫

翻译句子

原文:室尽烬矣。

翻译:房屋都被烧毁。

原文: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翻译:那些每天享受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他们看到这狗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想法呢?

解释“延”的意思

1、延及民家:蔓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延年益寿:长

中心思想

彼日厚享其人之食而不顾其患难者,其视犬为何如耶?

那些每天享受着别人的丰厚食物却不顾他人患难的人,他们看到这狗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想法呢?

陈谏议教子

原文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出处吴曾《能改斋漫录》)

翻译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没有一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仁人之风。

注释

1.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2.驭:驾驭,控制

3.蹄:名词活用动词,踢。

4.啮:咬。

5.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

6.因:于是。

7.遽:立刻。

8.安:怎么,哪里。

9.贾(gu)人:商人。

10.直:通“值”,价值。

11.诘:问。

12.贵臣:朝廷中的重臣。

13.制:控制,制服。

14.彼:那。

15.厩:马棚。

16.曰:说,回答。

17.汝:你。

18.售:出卖。

19.戒:通“诫”,告诫。

20.劣:烈性的马。

21.是:这。

22.可:能够

23.啮:啮齿,哺乳动物的牙齿。

启示

1:为人处事要像陈谏议一样淳朴,忠信,宽容,宽宏大量。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做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欺骗别人。

5.做人要像陈谏议一样忠信、宽容。

6.诚信是金的重要性。

练习

用现代汉语翻译

1.贾人安能畜之

2.是移祸于人也

3.尝其直

文言理解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2.你赞同陈谏议的做法吗?为什么?

3.陈尧咨的错误在于哪里?

4.劣马的劣具体表现在哪里?

5.本文体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

用现代汉语翻译

1.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2.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3.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文言理解

1.①告诉儿子不能把灾祸转移给别人。②命人把马追回,并赔偿价钱。③告诫仆人把马养到终老。

2.同意,因为这是一种品德的表现,不为了自己利益去破坏人家的利益,有长者风度,要诚实忠厚,不能做祸害他人之事。.3.因为他欺骗了别人,自己不诚信

4.性情暴烈,难于驾驭;踢伤、咬伤了好多人。

5.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陈万年教子

原文

陈万年乃朝中重臣也,尝病,召其子陈咸戒于床下。语至三更,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万年乃不敢复言。

译文

陈万年是朝中的重臣,曾经有一次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告诫他。讲到半夜,陈咸打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想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打瞌睡,(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立刻)跪下叩头道歉说:“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知道,主要的意思就是教我奉承。”陈万年于是就不敢再说话了。

注释

1.尝:曾经。

2.其:陈万年的儿子(代词)。

3.之:代词,代陈咸。

4.咸:陈咸,陈万年之子。

5.戒:同“诫”,告诫。

6.语:说

7.睡:打瞌睡。

8.杖:用棍子打。

9.曰:说。

10.乃公:你的父亲。

11.谢:道歉。

12.具晓所言:您说的话的意思我都明白。具:都。晓:明白显:显赫。

13.大要:主要的意思。

14.谄(chǎn):谄媚,奉承。

15.乃:于是,就。

16.复:再。

17.三更: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启发

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印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说,作为父母千万要做一个合格“产品”.但是也有教孩子走歪道的父母,文中陈万年就是其中一个。

②在这个世界上有长辈教唆小辈学会阿谀奉承的,陈万年就是这类反面角色的代表之一,但也有一些好的长辈。

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不要光阿谀奉承与听信谗言。

④.父母不要为儿女做坏的榜样。

文言知识

①谢。“谢”在文言中除了解释为“感谢”外,多作“认错”、“认罪”、“道歉”等解。上文“咸叩头谢”,意为陈咸叩头认错。

②睡。文言中的“睡”,一般指打瞌睡,而不是指睡觉。睡觉在文言中说“寝”。上文“咸睡”,意为陈咸打瞌睡。又,“汝反睡”,意为你反而打瞌睡了。

思考练习

①问:“万年乃不敢复言”的原因是? 答:因为儿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文化常识

古人晚上是用“更”计算时间的。一夜“五更”,对照今天的计时方法:19:00-21:00为“一更”(戌xu时);21:00-23:00为“二更”(亥时);23:00-1:00为“三更”(子时);1:00-3:00为“四更”(丑时);3:00-5:00为“五更”(寅时)。成语中有“半夜三更”,因为“三更”正好是半夜(23:00-1:00之间)。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之(又作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倾,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卞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译文

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一位儿童制止他,说:“两只虎正要去吃牛,当它们要吃的时候一定会互相打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他说的是对的,就站着等待(它们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这一举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字词解释

(1)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2)馆竖(shù)子:此处指卞庄门下的客卿或仆人。竖子,小子(蔑称),或地位低下的人。

(3)方且:正要。

(4)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5)止:劝阻

(6)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7)然:正确。

(8)须:等待。

(9)有顷:表示时间的词语,指过了一会儿。

(10)毙:倒地死亡。

(11)旋:一会儿。

(12)功:效果。

(13)曰:说

(14)名:美名

(15)举:举动,行为

道理

从童仆的角度上看: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掌握的时机、处理的方法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两只老虎身上看: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卞庄子杀双虎的功效的原因?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成语表述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一举两得卞庄刺虎

要点导引:

面对强大的对手怎么办?贸然进攻?还是看到敌人内部的矛盾,耐心地等待这种矛盾的激化?智者往往会利用对手内部的矛盾,在对手内部你争我夺、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收拾他们。这样,才可避免重大牺牲,取得预期的胜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

势利鬼吴生

原文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广席,见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见主人代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半揖,但乞补还,勿复为劳。”时人嗤之。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译文

有一姓吴的人,老是奉承有权势的人。偶然参加一个宏大的宴会,见到一位穿着普通的人过后到来,只是马马虎虎地鞠了半个躬,神情颇为傲慢。不久却看到主人非常恭敬地对待他,偷偷地询问旁人,(这人是谁?)得知原来是著名戏曲家张伯起,再想向前弯曲身体敬礼问候。张伯起笑笑,说:“你刚才已经鞠过半个躬了,只希望弥补一下还我半个躬,不要再辛苦了。”人们都讥笑他。

上文“老而趋势”中的“趋势”,可用成语“趋炎附势”来表示。

句子翻译

1.略酬其揖:马马虎虎的向他鞠了半个躬。

2.意色殊傲:神情非常傲慢

3.张伯起:即张风翼,字伯起,明朝著名戏曲家

4.但乞补还:只希望弥补一下还我半辑,词语翻译

1.已而:不久

2.乃:是

3.更:又

4.嗤:讥笑

5.偶:一次

6.意色:神色

7.适:方才,刚才

8.但:只,仅,只是

9.乞:向人讨、要。

10.为:

张伯起:原名张凤翼,明朝著名戏曲家

成语表示趋势:趋炎附势:

11:曰:说,回答

12:询:问

偷鸡贼的托词

原文

今有人日①攘②其邻之鸡者,或③告之曰:“是④非君子之道⑤。”曰:“请损⑥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⑦然后已⑧。”如知其非义,斯⑨速已矣,何待来年⑩.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注释

①日:每天。

②攘:偷;盗。

③或:有人。

④是:这(种行为)

⑤道:行为。

⑥损:减少

⑦来年:明年。

⑧已:停止。

⑨斯:就。

⑩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是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学富五车。

文章主旨

明明知道做错了,却不愿意彻底改正,只是以数量减少来遮掩已有的错误。这则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偷鸡贼的心态和逻辑吗?它启示我们:知道错了的东西,要及时改正,决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葛洪苦学

原文

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葺,常披榛(zhen)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所藏典籍尽。乃负笈(ji)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选自李贽《出谭集》)

译文

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字词解释

葛洪:东晋人,研究炼丹术,似今之化学家

丹阳:古地名,今江苏丹阳市。

篱落:篱笆。

葺(qi):修建。

排:推开

负:背负。

披:(1)用手分开【为本文中“披”释意】。

(2)翻阅。

榛:杂乱的草木。

负笈:背着。笈:书箱。

排:推开。

典籍:文献著作。

然:同“燃”,燃烧。

薪:柴草。

披览:翻阅。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信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后增„)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释

(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牧牛。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学生们。

(7)已:毕。

(8)辄:就。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此指一心一意。入迷,痴迷。

(12)听:听凭。

(13)去:离开。

(14)依:投靠。

(15)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执策:拿着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旦:早上。

(19)偶:偶像。

(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狞,凶恶。

(2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2)录:收。

(23)弟子:学生

(24)遂:成。

(25)通儒:博学多通的儒生。

(26)卒:死去;死亡。

1.词类活用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2.通假字

曷不听其所为曷,通“何”,为什么。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被,通“披”,穿。

赏析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欧阳修家教

原文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释

欧阳修四岁而孤:失去父亲

家贫无资:贫:贫穷资:钱

母以画地:写字。

教以书字:书写。

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乡里

假而读之:借。

或因而抄录:有时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其它

“以至昼夜忘寝食”可以用成语废寝忘食来表达。

司马光幼时

原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就讲给家人听,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救了。

词语解释

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2.瓮(we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3.足跌:失足。

4.迸:水涌出。

5.生:长到。

6.退:回去。

7.自是:从此。

8.释:放下。

9.至:甚至。

10.没:沉没。

11.皆:全,都。

12.闻:听

13.去:离去

程门立雪

原文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心(9)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8)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6),颐既觉(7),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注释

1.选自《宋史•杨时传》。2.属(zhǔ):撰写。3.见:拜见。4.瞑坐:打瞌睡。5.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6。去:离开。7.颐既觉:程颐已经睡醒。盖:大概。8.看见9.用心专而深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î)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那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赵某误子

原文:

赵某者,吴①人也。家富多藏,有子三。三子皆不学无术,恃②父多金,朝夕挥霍。有一叟相劝,曰:“尔之子,俱游手好闲,一旦尔殁,将何以自食?当戒之从学,而后自立。”赵某勿之听,恣③子放荡。寻赵氏卒,其子益挥霍无度。未久,资财尽。三子者,或乞食于街市,或盗窃于邻人,或饿仆于路侧。人曰:“此乃自食恶果也!”然岂非其父之计短也!

译文:

有个姓赵的吴国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收藏品,(还有)三个儿子。他的儿子们没有任何学问或本领,倚仗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有一位老人劝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应当让他们学习本事,然后才能够独立生活。”赵某不听他的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不久赵某死了,他的儿子们更加挥霍没有节制。没多久,资产都被挥霍空了,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倒在路边。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啊!”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的谋划短浅吗!

注释:

1.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

2.恃:倚仗。

3.恣(zì):放任。

4.俱:都。

5.寻:不久。6.或:有的。7.仆:向前倒下。8.乃:是。9.戒:同“诫” 10.叟:老人 11.逝:去世 12.当:应当 13.弗:不 14.益:更加 15.然:然而 16.岂:难道

17.计:计划、策略

18.术:学问,也可指技术 19.竭:竭尽,用尽 20.殁:死(亦作“没”)启发:

做父母的要以此为戒,不要太过于溺爱孩子!

高凤笃学gāofângdǔxuã

原文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

全文翻译

高凤,字文通,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注释

①高凤:汉朝东汉人,(南阳人)高凤由于认真专注笃学,终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现河南平顶山叶县常村乡西唐山)教学生读书。叶县常村乡的漂麦河得名缘于此。

②笃:专

一、专心。

②常:通“尝”,曾经。

③之:动词,到。。去

③曝麦于庭:曝(pù),晒。庭,院子。

③令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

④经:指儒家经典著作。

⑤潦水:雨后地上积水。

⑥乃:才。

⑦暴:突然。

⑧字:人的表字。

⑨还:回来

⑩省:反省。

⑩怪问:惊奇地询问。

寓意:赞扬了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的人。

王充市肆博览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②,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④。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⑤,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翻译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记硬背。(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长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著作。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注释

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轻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迁居到这里。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

2.京师:京城。

3.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早创的。

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5.市;集市。肆;店铺。

6.称:称赞、赞扬

7.师:拜••为师

8.辄:就

9.遂:就

10.太学:中国古代专攻经书的大学。

11.好:喜爱

12.少孤:死了父亲

13.之:代词,•的 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

赵伯公肥大

原文

赵伯公为人肥大,夏日醉卧,有数岁孙儿缘其肚上戏,因以李子内其脐中,累七八枚。既醉了不觉.数日后,乃知痛。李大烂,汁出,以为脐穴,惧死,乃命妻子处分家事,乃泣谓家人曰:“我肠烂且死。”

明日李核出,乃知孙儿所内李子也。

翻译

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几岁大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于是用一只只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累计有七八枚之多。赵伯公醉得完全没有感觉到。几天之后,他才感觉到疼痛。这时,李子核已经腐烂,流出汁来,他以为是肚脐破洞穿孔,害怕死去,就叫他的妻子赶快安排后事,他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第二天,李子核掉出来,问过后,才知道这是孙子塞进去的李子核

注释

1.缘:攀援(爬)

2.累:共计

3.既:已经

4.穴:洞;窟窿

5.且:将要

6.处分:安排

7.了:一点也„„

8.因:于是

启示

不要不摸清底细就瞎乱猜

不要大惊小怪要弄清是非

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燕人返国

原文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①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②。指社曰:“此若里之社③。”乃喟然④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庐。”乃涓然⑤而泣。指垅⑥曰:“此若先人之冢⑦。”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⑧大笑,曰:“予昔绐⑨若,此晋国耳。”及⑩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另一版本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读音dai四声,欺哄)若,此晋国耳。”及至燕,真见燕国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翻译

(有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他老了的时候回自己的国家。路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欺骗他。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燕国的城。”那人的脸色变得凄怆。(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土地庙说:“这就是你们乡里的土地庙。”(那人)便喟然叹息起来。(同行的人)指这(一栋)房舍说:“这就是你先人的房子。”那人便流出了眼泪哭泣(起来)。(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先人的墓。”那人便(伤心地)哭得无法控制了。同行的人哑然失笑,说:“我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啊。”那人非常羞愧。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楼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舍和坟墓,悲伤惆怅的情绪(就)很弱了。

注解

1、诳(kuáng):欺骗。

2、愀(qiǎo)然变容:凄怆悲伤地变了脸色。

3、若:像。里:乡里。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4、喟然:叹息的样子。

5、涓然:流泪的样子。

6、垅:坟墓。

7、冢(zhǒng):坟墓。

8、哑(e)然:笑出声的样子。

9、绐(dǎi):哄骗。

10、及:等到。

11、禁:禁得起,受得住。

12、庐:房舍。

13、愀然:凄怆的样子。

14、社:古人祭土地神的地方。

15、里:乡里。

16、更微:(反而)更少了。

17,城:城市。

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⑪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⑫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⑬无益⑭,而又害之。(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宋国有个人担忧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或疲劳的样子。

⑤其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枯干。

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⑫耘苗:给苗锄草

⑬非徒:非但。徒,只是。

⑭益:好处。

成语启示

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的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做事不要急于求成。

砚眼

原文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还没有定。到了府邸之后,让仆人前往,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叫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字词注释

1.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2.既:已经。

3.邸:官办的旅馆。

4.金:银子。

5.易:交易。

6.是:这。

7.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8.何:为什么。

9.值:遇到。

10.幸:幸亏。

11.大:非常。

12.先:先前。

句子翻译

1.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对那砚台不是原来的感到惊讶。

2.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主旨引导

这方砚台之所以博得陆庐峰的厚爱,因为它有这个可贵之处:有个“八哥眼”,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可是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明白,结果,这个仆人把砚台上的珍奇之处当成了多余的突起之物,擅自决定花钱打磨,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说明了陆庐峰仆人不懂装懂。自作主张,必定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陆庐峰才觉得可惜。

启发与借鉴

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那砚台值钱的地方正在“微凸”处,而仆人却以为是疵点,结果做了适得其反的事。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有些事物的缺点,正是它价值的所在。

文言知识

“平”为使动词。上文“令磨而平之”中的“平”,要理解为“使......平整”,意为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如果不这样理解,译成叫石工摸过平整它,那就不通,因为没有“平整它”这种说法的。因此,在这句话中“平”就成了“使动词”(使动用法)。还有一种叫意动用法

农夫耕田

原文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④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⑤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⑥,气竭⑦汗雨,喘喘⑧焉不能作声,且仆⑨于田。谓⑩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也!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一个月也干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向我示范耕地的方法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还没过多少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汗如雨下,气喘吁吁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困难。”农夫说:“困难的不是耕田,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口服地走了。

注词解释

1.息:呼吸。

2.行者:过路的人

3.哂:嘲笑;讥笑。

4.竟:满;竟月即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5.术:方法;

6.移时:不多时。

7.竭:完;尽。

8.喘喘:气喘吁吁的样子

9.仆:倒

10.谓:对••说

11.亦:也(是).12.然:这样

13.服:心服口服

14.退:走了

文言知识

作。“作”在文言中是个多义词,解释为“工作”、“做”、“发出”、“发起”、“站起来”等。上文“不能作声”中的“作”,指“发出”,意为连声音也发不出。又,成语“一鼓作气”,意为第一次击鼓进军,战士就能激发出勇气。

启发与借鉴

1.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实践胜于说教4.事非经历不知难

拓展

欲速则不达:越是想要快就越是做不成事。

稚犬

原文

村民赵某家,犬生三子,甫二月,随母行。一虎呼啸出林,疾奔母犬。母犬亟召子伏身下。然一子已为虎所噬。赵氏呼邻里壮丁,持矛逐之。二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走。犬为荆棘挂胸,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因尾为稚犬累,掉尾不得脱,行渐迟。众人呐喊而前,追及,毙于众人刀下。噫!稚犬亦勇矣。

全文翻译

某村有一个姓赵的人,家里的狗生三只小狗,刚两个月,小狗随着母狗出来走。有一只老虎呼啸着从树林冲出来,飞快地奔向母狗。母狗急忙召唤小狗躲伏在身子下面。然而一只小狗已经被老虎吃掉。姓赵的人叫来村里的年轻力壮的人,拿着矛来追老虎。两只小狗跑过去咬住老虎的尾巴,老虎拖着两只小狗跑。小狗被荆棘挂住胸部,身上皮毛几乎掉光了,始终不肯脱口。老虎因为尾巴被小狗咬住,尾巴摆动还是不能摆脱,越走越慢。众人呐喊着冲上前,追上了老虎,老虎终于死在众人的刀下。啊!两只小狗真勇敢啊。

注释

行:走

甫:刚刚,才。

殆:几乎。

掉:摆动。

疾:快速。

亟:急忙

持:拿着。

累:牵累。

及:到。

壮丁:年轻力壮的人。

为:被

尽:完

亦:也

噫:啊!

故事来源

稚犬又名稚犬毙虎

出自清代翰林徐谦所著《物犹如此》卷一

启发

连刚出生不久的稚犬也那么勇敢,人就更应该勇敢一点,敢于拼搏!

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杜”,解释为杜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

鷧鸟中计

草人虽说是农夫随意想出来防范鸡鸭,鸟雀夺人之力的权宜之策,但它蕴涵着一种亦真亦假的智谋。

原文

旧版

人有鱼池,苦群鷧(yi)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也?”

新版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选自《权子•假人》

译文

新版

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鹚(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过了很久,(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了。有看见这情况的人,(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鸬鹚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鹚脱不了身了。

词解

1.鷧(yì):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善于潜水捕鱼。

2为:做

3回翔:盘旋飞翔

4.刍(chú)人:草人

5.慑:使„„恐惧、害怕

6.束:捆绑

7.窃:偷偷地。

8恬:坦然,安然的样子

9.植:竖立;树立

10去:拿走

11.已:不久

12.假假:拟声词

13.故:原来

14初:刚开始时。

15即:立即

16久之:过了很久

17执:握,持

18:审:审问

寓意

鷧鸟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善观察,不会变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千万不可以自以为是,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变通。不会变通的人,始终都会吃苦头的。

扩展

矫枉过正

【释义】矫:纠正,变弯为直。枉:弯曲。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练习

•写出与文中鷧“飞止如故”相照应的句子。

答:不敢即下。

枭将东徙

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

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徙。”

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声就行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你的叫声仍然会被人讨厌。”

词解

枭(xiāo):同“鸮”(xiāo),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

东徙:向东迁徙。东,动词,指向东。徙(xǐ),迁移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你,对方的尊称。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去。

故:原因。

皆:都,全部。

恶(wù):厌恶,讨厌、憎恨。

以:所以。

更(gēng):改变。

犹:仍然。

寓意

1“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2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世无良猫

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翻译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词意

某:某个人;有个人。

恶:厌恶,讨厌。

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

益:更加。

厌: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毯:毯子。

率:全部。

蓄:养。

以为:认为。

暴:凶暴。

逐:驱逐,赶走。

遂:于是;就。

故:原因

益:更加。

暴:凶暴。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暴。暴:凶暴。

餍以腥膏:用大鱼大肉去喂它。

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河豚之死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离开)。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竖鬣(liâ)。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翻译

河里的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河豚)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鱼鳃立起鱼鳍,(因恼怒而)鼓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老鹰飞过抓住了它,撕裂它的鱼腹把它吃了。

启示

喜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胡乱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注释:

去:离开。

颊:面颊,这里指鱼鳍。

植:直竖起。

鬣:(liâ)这里指鱼的鳍。

攫:抓取。

鸢(yuān):鹰类猛兽。

磔:原指分裂,此指撕裂。

触:撞。

莫:不。

寓意

人们在受到打击之后,不能自暴自弃,将错怪在他人身上。

河豚之死的主要原因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

喜好游动却不知道停,因为游动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反而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

练习

衣冠楚楚(yīguānchǔchǔ)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指形容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多为贬义)

刻舟求剑

原文

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察今》

楚(周代诸侯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小舟里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舟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2.水:掉进了水中。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鹬蚌相争

下载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文言文 试题

    第十一单元 乌鸦喜谀:广西桂林,附近是荒村,有很多树,树上栖息着很多乌鸦.一只狗抬头看着枝头,一只乌鸦正在它的上方吃食.犬想爬上树,无奈爬不上去,趴在地上喃喃自语,抬头望着......

    九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 【走进文言文(9)】 【第一单元】 1、《华佗巧治》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弃他而去,留......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6单元译文[五篇范文]

    【第十六单元】 王荆公旁听文史 【原文】 王荆公介甫①,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③。公坐其下④,人莫之顾(莫顾之)。有一客徐 ⑤问公曰:“亦......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0单元译文5则范文

    【第二十单元】赵广誓死不屈【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③作马,几能乱真 ④。建炎中⑤陷贼⑥。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女。广毅......

    《走进文言文》(9)翻译1-38单元(共五则范文)

    【走进文言文(9)】 【第一单元】 1、《华佗巧治》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弃他而去,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27单元译文(推荐五篇)

    【第二十七单元】 师旷撞晋平公 【原文】晋平公①与群臣饮,饮酣(畅快、尽兴),乃喟然②叹曰:“莫乐为人君③,唯其言而莫之违(莫违之)!”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④。公披衽⑤而避,琴坏于......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翻译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 【第一单元译文】 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按顺序传到杨修......

    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6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