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时间:2019-05-13 14:2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第一篇: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期中复习题集

(一)阅读《伤仲永》,完成19-25题。(共15分)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

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

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固众人或以钱币乞之..

20.‚之‛的用法主要有6种:①代词,一般用作第三人称②动词,到……

去③结构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凑足音节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指出下面‚之‛分别是哪一种用法。(只需写出序号,2分)

忽啼求之()卒之为众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送孟浩然之广陵()

21.翻译(2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2.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

答。(3分)

23.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王子认为是

‚‛,而这又是由

‚,‛造成的。(2分)

24.2005年5月,在中国斯诺克台球公开赛上赢得冠军的台球‚神童‛

丁俊晖,面对某体育报记者时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

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

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一时间,这些话语引起轩然大波,网民纷

纷进行评论。下面摘录的是一些网民的帖子。

网民甲:读书是为了成才,读书当然也是绝大多数人成才的一条大道。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读书是惟一的成才之路。

网民乙:用一个丁俊晖成功的例子来说明读书无用论,就好比是看到一

个买彩票中了500万的幸运儿,然后感慨说投机博彩才是人生的正道一样。

网民丙:书还是要读的,推动社会前进、撑起民族脊梁的都是读书人。

你对丁俊晖的话有什么感想?试着也发一个帖子简要表述你的看法。(2

分)

我:

25.面对仲永父亲和丁俊晖这些目光短浅、轻视学习的人,你能说出两则有

关‚读书(或知识)‛的名言警句来启发他们吗?(2分)

四、19.①隶,隶属,属于。②扳,同‚攀‛,牵,引。③固,本来。④或,有的人。

20.①⑤③②21.乡邻们对仲永感到很惊奇,渐渐地,把仲永的父亲当作贵客接待。

22.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③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24.略25.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

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父异焉()(2)收族()

(3)日扳仲永()(4)泯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23.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0、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奴隶。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

C、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D、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11、翻译句子不恰当的一句是()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文: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B、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译文: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文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译文:从此指定题材让他作诗,(他)马上就会完成。

D、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译文: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又到舅舅家里,问到仲永的情况。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世隶耕()②邑人奇之()

③日扳仲永()()

13.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3

分)

(—)10.A11.D

12.①隶:属于;②奇:对〃〃〃〃〃〃感到惊奇;③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扳:通

‚攀‛,牵,引。

13.虽然人的天资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

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学习,才可以成为有用之

才。(能够答出后天努力的重要性,言之成理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28.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尝()以()就()奇()稍稍()

然()扳()称()众人

()

29.下列加粗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0.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3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三、古诗文阅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

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33.解释下列词语。

策勋()强()愿()著()帖()安

()

34.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依次

是。

35.第2段的中心意思

是。

36.诗中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境的?试简略分析。

37.木兰在战争中战功赫赫,为什么她要执意辞官还乡?这样写对塑造木兰这个

形象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诗用了

哪几种修辞手法?是以谁的语气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7.(思念父母,出征不是为了功名,本是女儿身)等都可,更好的刻画了木兰

不贪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38.比喻、对偶、反问。这句话以木兰的语气来写,即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这样写既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觉,又能表现木兰开

朗、风趣的性格特点和自豪的神情。

四、古诗文阅读(11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

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22.解释下列词语。(4分)

策勋()强()愿()著()

23.解释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4.诗中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境的?试简略分析。(3分)

四22记功多余希望穿上

23(1)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

(2)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2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从这几句去分析是欢乐高兴的心情。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8.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卿()当涂()辞()孤()涉猎()孰()......

29.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A.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当涂:当道;涂,道路。

C.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D.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30.为下列词语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2分)

(1)大有所益: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1.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3分)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2.翻译下列各句。(3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结友而别。

28、īnɡtúcíɡūshèshú

29、B30、大有裨益(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31、(1)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2)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3)表现出吕蒙学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

32、你现在掌权管事,不能不学习。(2)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

第二篇:初三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

初三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测试

《公输》

一、⑴ 《公输》选自《》,这本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及其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是家的创始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虽杀臣,不能绝也2 起于鲁

3请献十金 4 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智6 不可谓仁

7不可谓知类 8然胡不已乎

9此为何若人10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宋无长木 12 善哉。虽然吾知所以距于矣 14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 公输盘不说 通()⑵ 于墨子九距之 通()

⑶ 于墨于之守圉有余 通()⑷ 公输盘诎 通()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夫子何命焉为?。

⑵ 宋何罪之有?

(3)胡不见我于王?。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5)虽杀臣,不能绝也。

五、1.墨子用激将法让公输盘说出,此句与下文中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公输盘陷入之中,最终折服,放弃的错误行为。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

(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亲戚畔之。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注音:

畎()亩之中傅()说胶鬲()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人恒过 ..

然后能改衡于虑,而后作 ...

而后喻。行拂乱其所为 .

三.翻译: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四.填空:

1.说明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可用“”来激励自己,在自处顺境时,应用“来警戒自己。

2.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五.简答:

1.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2.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蹴尔而与之

(3)乡为身死而不受:(4)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选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扁鹊见蔡桓公》

1. 文常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_________》,体裁_______,作者__________,年,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时代重要的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

1).不治将益深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桓侯故使人问之4).汤熨之所及也

5).臣是以无请也 6).使人索扁鹊

7).火齐之所及也8).立有间

9).桓侯不应10).居十日

11)桓侯又不悦12)桓侯遂死

4.翻译下列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桓侯病重致死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成语),这个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④少选:一会儿。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三、文中的“骥”比喻,“伯乐”比喻。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标注字音: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四、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时见日。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到达。.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乖张。3.一词多义

指: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争高直指(向)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负势竞上(向上)无:直视无碍(没有)

横柯上蔽(在上边)猿则百叫无绝(不)百: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5.同义词:俱—共 见—视 奇—异 穷—绝 6.特殊句式

省略句:(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倒装句(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

五、布置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二、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一样的颜色。船只随着江流飘浮荡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水路),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问题:

1、“共色”二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第一节除了总写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白色,千丈深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问题:

1、体味“缥碧”、“游”、“细”、“箭”、“奔”的艺术效果

——①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②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③“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2、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段落小结】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陡峭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不仅交待上文所写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负„.峰”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和谐旋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像鹰一般飞到天上的人,望一眼这些雄奇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阳光。问题:

1、作者又是如何直接写“奇山”的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3、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4、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6、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7、齐读文章最后描写山上的树木两句话,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段落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三、总结

1、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①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②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味作者情感和志趣?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之“美”

结构之美——总起分写、先“水”后“山”、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意境之美——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欢乐祥和、盈盈生机; 语言之美——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节奏琅琅; 志趣之美——含蓄抒情、志趣高雅,情怀高洁,崇尚清淡,鄙弃世务; 4赏析写景之妙:

(1)多角度写景:如形、声、色。

(2)多修辞手法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3)寓情于景,情境交融。(4)总分布局,描绘生动。

四、归纳主旨:本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刻画出富春江一带充满生机的山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水景观,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感。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P64-67的练习。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2.听MP3领读,注意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

三、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造饮辄尽 古义:往、到 今义:制造

赞曰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赞美

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2、一词多义:以:介词,用(因以为号焉); 介词,凭借(以此自终)

如:„的样子(晏如也); 像(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他的(亦不详其姓字);代词,这个、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4、特殊句式: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因以为号焉; 性嗜酒。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四、整体感知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翻译课文大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先生不知道是那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 为号。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情闲静,言语不多,不贪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本中的内容有所体会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没有舍不得离开之意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寒风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结,盛饭和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的,但他仍旧安然自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过完自己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以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限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五、课后作业:研讨与联系一、二

第二课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一、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①好读书。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②性嗜酒。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③常著文章。展示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吃:箪瓢屡空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实为不愿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静自足;

③“不求甚解”——志存高远,不舍本逐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⑤“曾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5.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①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豁达、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

②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二、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性格、志趣、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延伸: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是的。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段话。

五、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老师讲有关千里马的故事

二、再导入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爱莲说》。

2、作者简介(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养,通“饲”。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华,通“才”。才美不外见(xiàn),见:通“现”,表现,显露。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

(三)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餐、顿,量词)

执策而临之(马鞭)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食不饱(动词,吃)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助动词)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名词)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执策而临之(连接状语和谓语)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真—— 其真无马邪(难道,疑问代词)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不知马也(代词,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五、研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后:这样以后。而:表转折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只是。辱:屈辱,埋没。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称:称呼,动词。译文: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奴隶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用“千里(马)”称呼(它)。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反面承上,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陈述没有人识别好马,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一段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是不是这样呢?没有伯乐,千里马会如何?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通“饲”或:有时。尽:形容词用做动词,吃尽、吃光。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谷子,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通“饲”。下文的“而食”、“食之”的食也是此意。其:回指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而:连词,表顺接,联系“不知”和“食”两动词 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

译文: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是:指示代词,这。也:语气词,表停顿,强调“是马”。虽:即使 能:才能,能力。

才美:才能和优点。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尚且,况且。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可得:能够 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也: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文: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无识马者则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4)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课文说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长马了?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鞭打 以:按照。道:规律,正确的方法。其:指示代词,那。这里译为“正确的”。尽:竭尽。材:才能,通“才”。(第三个)之:无实义,凑足音节,兼表停顿。通:通晓,理解。意:意思。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发挥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ã)?其真不知马也。——策:马鞭。而:连词,表顺承,不译。临:面对。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其:(第一个)难道,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第二个)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译文: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那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呀。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六、归纳总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主旨。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中心:本文用“托物寓意”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雄酬的愤懑心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情。

七、课后延伸: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① 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 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③ 是马也,虽有„„——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④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⑤ 其真不知马也。——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八、作业:背诵课文

九、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从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自主学习课文。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引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宋濂: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和 缓解、暖和——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 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既加冠

请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 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 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2.古今词义

汤 古义:热水 例: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走 古义:跑 例:走送之

今义:行走

趋 古义:快步走 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势 或 古义:有时 例:或遇其叱咄

今义:或者

卒 古义:最终 例: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遗 古义:赠送 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今义:遗失

假 古义:借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3.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例:腰白工之环 4.通假字

支 通“肢”肢体,例: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 通“披” 穿着,例:同舍生皆被绮绣 5.虚词

以 之

介同 用,例:以衾拥覆 代词 他,例:录毕,走送之 介词 因,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助词 的,例: 无鲜肥滋味之享 连词 来,例:无从致书以观 助词 提宾的标志,例: 弗之怠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助词 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翻译课文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余:我。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①:连词,相当于“来”。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常常。于:向。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 走:跑。之:指所借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是:因此。以:把。“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因:于是,就。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 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叩问:同义复词。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学生。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心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连词,相当于“地”。

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等。焉:语气词,不译。复:这里指辩解。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卒:副词,终于。

第二课时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意义,不译。负箧(qiâ)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冬:严冬。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舍:这里指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浇水洗。衾:被子。以:用。拥:围着。而:表修饰,不译。乃:才。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日:名作状,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1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和我住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同“披”,穿。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

容臭:香袋。臭,气味。烨(yâ)然:光彩耀眼的样子。则:却。缊(yùn)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yùn)袍敝衣.缊,旧絮.敝,破.于:在。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以:因为。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盖:大概。

六、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1)幼时求学的艰难:①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借书抄录)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跋涉艰难)

③、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绵袍敝衣处其间”。(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第三课时

过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七、拓展练习:

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请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2、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

3、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八、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九、总结: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从而勉励马生要勤奋、专心的学习。

十、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第四篇: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小石潭记》

一、《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理解性默写及简答题

1、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 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水尤清冽 间接写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写小石潭全貌(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因)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写潭上景物的句子: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9、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⑪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⑫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⑬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10、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本文按游踪或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中气氛)

11、文中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 用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四个角度 ①水声 ②水的清凉 ③水中鱼 ④水之源 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水清的特点

12、作者怎样表现小石潭水的特点?

(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13、我们学过许多古诗文写水清,请你写出一处来并赏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水清澈的特点

14、“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中的“乐”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

(写出了作者观赏鱼的(喜悦)心情。)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它虚实相生,有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6、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

(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岸势曲折(其岸势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环合 幽静 深远幽邃)

17、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要想表现怎样的思想?

(表现了作者被贬官后愤懑难平的孤凄悲凉之情)

18、结合背景和课文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变换。

(革新失败被贬到偏远的永州,他内心充满愤懑孤凄悲凉之情,想要通过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抑郁愤懑之情,所以心乐之,看到鱼儿与游者相乐,得到暂时的快乐,但一经凄清的环境,孤凄悲凉的感情又流露出来。)

19、请用第4段中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水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0、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

各自特点是: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2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2、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3、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4、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⑪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⑫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⑬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25、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26、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水的清。

27、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28、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

29、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30、《三峡》写水、《与朱元思书》写水、《小石潭记》中写水,有何不同?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三峡》写水从客观上体现水的特点;《与朱元思书》中写水清、急,表现景美,表现作者想要寄情山水的想法;《小石潭记》中写水 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

31、小石潭开辟成了风景区,请你介绍一下这处风景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大约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青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送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32、“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33、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答: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影布石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3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35、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答: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36、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答: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37、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答: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38、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答: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39、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1)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2)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着月字,也生动传神地写出乐月光的澄澈透明。40、小石潭记的比喻句是哪句,表达效果是什么? “如鸣佩环”“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是比喻句。表达效果:(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写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的声音来形容,写出小石潭溪水的清澈和悦耳,引人注意,表明作者来到小石潭的欣喜。(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石潭溪身和溪水的特点,衬托表现出作者对这里美景的陶醉。(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小石潭石头的特点,体现小石潭景物的与众不同。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字词 古今异义

1.微 古义:如果没有.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2.气象 古义:景象的变化.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3.越 古义:及,到。例句:越明年。今义:越过。

4.制 古义:规模。例句:增其旧制。今义:制度。

5.备 古义:完全,详尽。例句:前人之述备矣。今义:准备。

6.景 古义:日光。例句:至若春和景明。今义:景物。

7.尝 古义:曾经。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今义:品尝。

8.去国还乡 去:古意指离去;今义指到、往。

9.作文 古义:写文章。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今义:文章,文体

10.国 古义:国都。例句:则有去国怀乡。今义:国家。

11.集 古义;鸟停歇在树上。例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今义:集会,集体。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 通 “嘱”,嘱咐。

具:通“俱”,全,皆。一词多义

1.以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观 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一 一片:一碧万顷

全,都:长烟一空

4.开 放晴:连月不开

打开:开我东阁门

5.则 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于是,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极 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尽:此乐何极

通向:南极潇湘

7.或 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8.为 心情:或异二者之为

做,为:全石以为底

9.空 天空:浊浪排空 消散:长烟一空

10.通 顺利:政通人和

通向:北通巫峡

11.和 和乐:政通人和

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词类活用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1.百废具兴(形作名,各种废弃的事)

2.先天下之忧而忧(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先)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4.然则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政务顺畅,人民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几个月不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感情吧。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观赏那巴陵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

1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衔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汹涌,宽阔无边,早上阳光照耀,晚上乌云蔽天,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16、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象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1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举酒迎着清风,那心情真是喜气洋洋啊。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1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庭上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四、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 气象万千 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2、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景物特点怎样?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悲 和 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或二者之为)”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⑧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⒁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3、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6、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景色一: 天气阴冷(阴); 相关览物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 相关览物之情: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8、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9、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1、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2、“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照应 “居庙堂之高”,“退”照应 “处江湖之远”。

13、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 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 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6、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7、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

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辄(zhé)林霏(fēi)开 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îng)觥(gōng)筹交错 颓(tuí)然 阴翳(yì)

3、重点词语解释: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5).名之者谁 名:命名。(6).饮少辄醉 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9).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发:开放。

秀:草木茂盛。繁阴:形成浓阴。

(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14).休于树 于:在。(15).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16).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8).弈者胜 弈:下棋。(19).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树林阴翳 翳:遮盖。(22).鸣声上下 上下: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

(23).太守谓谁 谓:是。

4、重点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到处的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二)内容主旨: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重点把握: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4.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5.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8.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9.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四、知识点归类:

1、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颓废的样子

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义:花朵 今义:芳香 山间之四时也 时: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到极点,以为绝妙; 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⑨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⑩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⑾穷:①乐亦无穷也:尽。②欲穷其林:走完。

⑿归:①云归而岩穴暝:归集,聚拢。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3、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③名之者谁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④自号曰醉翁也 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⑤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4.特殊句式以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弯着驼背的老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

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满井游记》

一、词语:

(一)重点词语

1、余寒犹厉:仍,还

2、冻风时作: 时:时常 作:

...

3、局促: 拘束

4、未百步辄返:就

5、偕数友:一起 ..

6、天稍和:暖和

7、土膏:

肥沃

8、于时: 在..这时

9、波色乍.明:初、始

10、鳞.浪:

11、娟然:美好的样子

像鱼鳞似的浪

12、披风:在风中散开

13、风力虽尚劲:猛,有力 .

14、汗出浃背:湿透

15、曝(pù)沙之鸟:晒 ..

16、呷(xiā)浪鳞: 呷: 吸

鳞:代鱼

17、..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18、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19、适与余近:正好 20、恶(wū)能:怎能 ..(二)一词多义:

①时:冻风时作 时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②之:脱笼之鹄 表修饰,可译为“的”

如倩女之靧面 舒缓语气,不译 郊田之外 限定关系,以 未之知也 代词

③乍:波色乍明 初,开始 冷光乍出于匣也 突然,忽然

(三)词语活用: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用原文语句回答)?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1 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勾画春盎然做了铺垫。

3、第2 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答: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由远到近,由面到点,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拟人,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

4、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 答:对城里人不知春天已来表示惋惜,也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和自豪,反映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投身大自然的欣喜之情。此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赏析品味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写水为“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出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3、比喻的妙用。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要点

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情景交融 如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就融入对春景的喜悦之情。

四、参考译文:(注:划线粗体的为难句重点句)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第五篇:第三单元文言文翻译

9.三峡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与朱元思书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下载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1-3单元文言文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五单元文言文翻译

    6口技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走进文言文23-24单元

    曹竹虚族兄遇鬼 译文 曹竹虚说:他的堂兄从安徽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便受邀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朋友说......

    初二语文第一至三单元文言文练习

    初二语文第一至三单元文言文练习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八年级资源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 ......... ......

    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 在国庆前,我们就已经完成了高中课程必修五第四单元文言文的学习。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这个单元的一些学习情况。 一 、首先是掌握重点通假字: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教案[大全5篇]

    用心 专心 尽心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

    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语文文言文虚词.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1、但但欲求死,不复顾......

    语文文言文 《朝三暮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

    高二语文文言文汇总。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