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文言文应用大全
53.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
单独拿出来意思就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就没有坡道(平坦的道路终将会有坡起),(如果你)不离开(家),就不用回(家)。
5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在多比喻坏人相互勾结在一起。55.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意思是说,羊跑掉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现问题后,只要及时纠正,补救,还不为迟。5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5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5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59.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老学奄笔记》
【比喻】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6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小小的火苗也可以燃烧掉整片大草原。毛泽东诗词用过这句话——当时是比喻共产党的实力虽小但必将燃尽神州大地,取得胜利!61.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老子》
每个人都有羞耻与恶毒的思想。62.不出户,知天下。《老子》
不离开“家园”,也可以懂得怎么去经行天下; 6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缘吹萧》
释 义: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男子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6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俗语》
【解 释】:障: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6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6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译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6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68.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荀子》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话说得有一定道理。6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就是即使你满身的优点,可是还会有优点的:同样就算你满身的缺点,还是会有一两个闪光点的。不能太绝对地看待一个是,要全方面的看待与思考。70.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孟子》
飞黄腾达了就兼顾帮助别人,有福同享。贫困的时候就顾及好己,保留实力,寻找机会东山再起。7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成语释疑: 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7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记》
释义: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7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史记》
释义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7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就是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在写作的有时候就会像有神仙的帮助一样。
75.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
不断则乱.意思是该放手,该决定的时候。就要果断解决。7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7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释 义 表示与其羡慕,不如动手去干。78.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红楼梦》
解释】: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7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80.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警示通信》
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国家的政体清廉为民这样才能顺应天意符合民心,自古以来只有当官的为政清廉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8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82.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释 义:千里长的大堤,由于有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溃:溃决。蚁穴:蚂蚁的洞穴。
83.穷则变,变则通。《易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一旦到了极限就要改变它,改变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得长久。8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师是“借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85.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前赤壁赋》
【解释】: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86.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8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8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8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9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易》
常用义: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本义:只看到事物的部分特征,片面的,局部的分析问题,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全貌。9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石雕刻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在原诗中,这两句的意思是形容一个青年男子修饰得像切磋琢磨过的象牙、玉石那样美丽而有文采。
9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意思是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9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明:指看是清楚;暗:昏暗,糊涂。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
94.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墨子》
9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四疏》
居安思危中性词,居:处于。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戒奢以俭的意思就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戒奢倡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积极倡导节俭,力戒奢移浪费,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9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到死为止。后来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97.已所不欲,勿失于人。《论语》
98.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
疾风知劲草,就是说,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是能够活下来,生命力强的;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最后凋谢的。这是比喻,只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事物的本质。99.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100.三军可多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01.来者不惧,惧者不来。《警世通言》 来的人就不害怕
害怕就不来了。102.两刃相割,立顿乃知。《论衡》
10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争报恩》
成语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10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105.水至清者无鱼,人至察者无徒。《汉书》
水过于纯净就没有了鱼,人过于严格苛刻就没有了徒弟。106.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107.漫招损,谦受益。《尚书》
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则会获得利益。这句话点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自满使人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谦虚才能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有所得。
10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解释】: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09.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庄子》 比喻力量微薄,不自量力。
1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饮冰室合集》
意思是说,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这里的“天下”其实在现代即是代表祖国,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111.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左传》
将别人的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而且这功劳是指利国利民的大功。11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现在的意思是你给我一些好处,我还报你多一些好处,也就是有礼尚往来的意思。113.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宋史》
因为同类的消逝,死亡,而感慨自己以后的命运。114.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钓鱼,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1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116.泰山不让其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 11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能把握住。118.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红楼梦》
子系中山狼——“子”,对男子表示尊重的通称。“系”,是。“子”“系”合而成“孙”,隐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语出无名氏《中山狼传》。这是一篇寓言,说的是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狼将被杀时遇到东郭先生救了它。危险过去后,它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所以,后来把忘恩负义的人叫做中山狼。这里,用来刻划“应酬权变”而又野蛮毒辣的孙绍祖。他家曾巴 结过贾府,受到过贾府的好处,后来家资饶富,孙绍祖在京袭了职,又于兵部候缺题升,便猖狂得意,胡作非为,反咬一口,虐待迎春。1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知道别人的长处并善于用别人的优点的人是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是聪明人。120.知足不辱,知止不止。《老子》
是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12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 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12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意思相近的还有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吃亏是福。1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信言:真实的话。美:华丽。真实的话未必好听,华丽、好听的话未必真实。12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俗语》
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工作也是这样,虽然开始什么都不懂,但只要不懂就问,坚持勤快工作,最终什么都能学会的。12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致人於死地。12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12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128.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
凡事有准备就会处与掌控别人的局面中,而没有准备的话就会受制于人。
第二篇: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方正县第一中学 孙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各种意义,明确应用语境。2.提高文言阅读和知识的扩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实词意义及具体应用的语境。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高考分析
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应教会学生掌握要求的课文中150个关键文言实词,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150个文言实词成为我们教学的关键。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形声推断法
汉字中有90﹪的字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组合分为形旁和声旁,要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可根据形旁判断其意义,例如“口”字旁我们知道和说有关,“⺮”字旁和竹子有关等。
例题练习:
(1)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2)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意思为 石阶(3)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二)语法结构推断法
根据所要分析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来判断其意义,而语法分析法是从语法的角度的分析意义。一般情况下语法中句子成分充当的词性是固定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例题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
(三)结构相似推断法
在同一种结构中,词语的意义往往是相近或是相似或相反等,利用它相邻的结构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例题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词义为 依仗、凭借(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词义为 被任用(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 掩饰
(四)、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例题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五)、想象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题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好
《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方正县第一中学
孙
健
第三篇:语文文言文总结
第四册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 阖通“合”,全 7.昂其直 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 裁通“才” 9.翼日进宰 翼通“翌”,第二天
10.飨德怀恩 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 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 斯:则,就 4时则不至 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 恶:何
7属而和者 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 信:确实 9.靡计不施 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虽:即使 啻:止
12.未几、斯须 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 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 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 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 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图谋 5.而控于地 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 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 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凭借 9.下迨蔀屋 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 衢:大路
11.栉比如鳞 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 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 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 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识:记着 16.居为奇货 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
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 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 诣:到„„去 20.唇吻翕辟 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 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 被:遭受
23.气息 然 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 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 造:到
26.则虫集冠 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 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 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 贴:抵押 31.疾逸道左 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 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34.吾君方幸玄珠阁 幸:驾临 35.坐贻聋瞽 瞽: 瞎子 36.远罹构害 罹:遭受 37.项掣金锁 掣:拴 38.不遑辞候 遑 :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宥 :宽恕 40.君怃然曰
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 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 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 岁:名词作状,每年 4.笼归 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 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
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 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 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 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2.焚拜如前人。3.掭以草尖。4.既而得其尸于井。5.覆之以掌。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2.折藏之,归以示成。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2.之二虫又何知!3.彼且奚适也?4.其自视也。5.彼且恶乎待哉?6.子何苦而自辱如是?7.是何可否之谓乎?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第五册(仅重点语句)一:文言虚词 之:
1.蜀道之难,主谓之间,取独立 2.六龙回日之高标,结构助词,的 3.舍之,代词,代牛
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7.君子之于禽兽也,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之间,起强调宾语的作用,表衬音无意 8.予忖度之,代词,代别人的想法 9.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1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道者,衬音无意 11.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的标志 12.故王之不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立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后衬音无意 14.寡人非好古人之乐也,结构助词,的 15.王之好乐甚,主谓之间 16.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1)衬音无意(2)动词,到 17.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又顾而之他,均为动词 18.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代妻子知道真相这件事
19.惟弈秋之为听,此处“之”与“为”结合代表“是”字,句子即成为“惟弈秋是听”的宾语前置句,“之为”共同作宾前标志 而,以:
1.保民而王,连词,表修饰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连词,表修饰 3.若无罪而就死地,连词,表转折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养也,连词,表因果 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介原因 6.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用,拿 7.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
8.举疾首蹙额而相告,连词,表修饰
9.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连词,表修饰 10.而未有显者来,连词,表转折 11.所仰望而终身也,连词,表并列
12.思援弓缴而射之,连词,表目的,来 二,特殊句式
1.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
2.臣未之闻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3.莫之能御也,同上
4.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状语后置
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以是,介词宾语前置 8.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表解说的判断句 9.有复于王者曰,状语后置
10.然则一羽之不举,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1.构怨于诸侯,吾何快于是:状语后置 12.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包括后四句),状语后置 13.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14.未之有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5.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 16.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
17.而良人未之知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8.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相当于“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六册(仅重点语句)
1.教以慎于接物,即:以于接物慎教,双重状语后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3.拘于羑里,被动句
4.安在其不辱也,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动词作被动,被拘禁;而,连词表因果,因而
6.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状语后置,即:近于无能之辞自托。于,介词,在。近来我在无用的言辞上寄托自己的心愿。(“自托”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托自)7.曼辞以自饰,即以曼辞自饰,介词宾语前置。用美好的言辞粉饰自己。(“自饰”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饰自)8.廉颇者,赵人也。典型的判断句。
9.以勇气闻于诸侯,以,介词,凭;句式,状语后置,即:以勇气于诸侯闻,凭着勇气在诸侯各国闻名。
10.谁可使者,即:可使者谁,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重;以,同而,连词表修饰
12.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以,副词,表时间、方位、数量的限制,如:从此以后,四海以内,除此以外,三千以上等。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的固定结构;而,连词表因果 14.公之视将军孰与秦王,之,主谓之间;孰与秦王,即:与秦王孰„„表比较 1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介词,介对象,经由„,通过„
1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皆是状语后置句,明,形作动,明白,通晓。
17.平伐其功:其,代词,代他,指屈原,译为:屈原夸耀他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1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是形容词作名词。三个“之”均为主谓之间。19.盖自怨生也,盖,句首发语词,引发后文的议论。20.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21.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2.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是表现得很透彻的”。23.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2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26.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而,连词表并列
27.公子从车骑,从,动作使动,使„„跟随,即带领。
2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用来„„的方法。者,句中表停顿。29.如姬之欲为公子死,之,主谓之间;为,介词,替。
30.北救赵而西却秦,北、西:名作状,向北、向西;而,连词,表并列 31.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即:不敢自于人比,不敢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32.公子亦自知也,即知自,宾语前置。
第四篇:语文文言文 《朝三暮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4.文言字词积累。【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④生竞读;点评。
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
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3、说故事(翻译)
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
(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布置作业
背诵《朝三暮四》。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2.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在学过的成语中,找出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利用字典自学生字。
(2)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匀称,美观。2.朗读指导
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读的时候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文言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注意断句。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3.阅读教学
(1)狙公赋芧。赋:给。芧:橡实,橡子。曰:说。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
(2)朝三而暮四。朝:早晨。暮:晚上。这句的意思是:早晨(给猴子)三个(橡实吃),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吃)。
(3)众狙皆怒。众:许多。皆:都、全。猴子们都不高兴了。
(4)然则朝四而暮三。然则:古汉语虚词,“然”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实。众狙皆悦。悦:高兴。这句的意思是:猴子们都很高兴。4.活动提示(1)朗读。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再让学生自读,直至读熟。会背诵。(2)思考与交流。
“悦”的意思是高兴。回答这个题目时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要意思对,可以各抒己见。(3)拓展与运用。
这段文字中的“朝三暮四”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意思不同。这段文字之中的“朝三暮四”是临时凑在一起的短语,就是早晨做三件事,晚上做四件事,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已经凝结成一个成语,而且意思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4)积累。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复现学生以前学过的成语,并从中找出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它们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寓意。我们学过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南辕北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不要求学生全找出来,能找出几个,了解寓言故事内容,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即可。
背诵课文。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比较短,学生有能力背下来。积累一点文言文。
5.课时安排:建议本课用1~2课时。相关资料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等尤为后世传诵。
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养猴子的人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猴子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第五篇:语文课外文言文
(一)(2014浙江宁波中考)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2.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1.【解析】在平时多积累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推测其在句中的正确用法,加以辨析。D项“盗”不是强盗,应理解为小偷。【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答案】观君形状非罪人,应由贫困。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回答本题,一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二要回答出人物的品格。【答案】⑴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⑵陈寔对梁上君子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
附:译文——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二)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1.解释加点的词。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2)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2.翻译句子。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二)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积累与运用。考查点均在课文中出现过,要学会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的问题。“延”,《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是邀请的意思;“宜”,是适宜的意思,至今仍在沿用,如“因地制宜”。【答案】邀请 适宜
2.【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翻译。翻译时要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抓住关键词“使”的用法,一词多义,在句中第一和第三个意为派遣,第二个和第四个意为出使。注意做到句意通畅。【答案】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的国君。
3.【解析】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要结合文段和学过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以及读过的其他关于“士”的故事如“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等,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发现“士”的共同品格,都把国家使命看得高于一切,勇敢无畏,大义凛然。【答案】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附: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 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友人来过()②逾年而事暴()..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0.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三)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对于课外文言文,要善于活用课内所学,以已知应对未知,答案:①访,探望 ②暴露,显露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会运用课内所学翻译,注意重点字“固”、“果然”、“窃”的解释,补充缺少的成分。答案: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要有自己的感悟。答案: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②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笑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④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也!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选自《浑然子》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移时:不多时。④ 仆:倒下。8.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 数息()②子之术()..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甚矣,农之惰也!
10.谈谈这篇短文给你的启示。(2分)
(四)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要会利用课内所学解决课外文言文中遇到的问题。答案:①呼吸 ②方法、手段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这是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和《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相同。答题时要按照正确语序翻译。答案: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要体会主旨,才能言之达意。
答案:欲速则不达,做事不能只讲究速度,应遵循相应的规律和原则,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陈叔达①,字子聪。尝赐食于御前,得葡萄,执而不食。高祖②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高祖喟然③流涕曰:“卿有母可遗乎!”未几,丁母忧④。叔达先有疾,太宗⑤虑其危殆,遣使禁绝吊宾。
注释:①唐朝人。②唐高祖李渊。③喟然:感叹的样子。④丁母忧:母亲死。⑤太宗:指李世民。
8.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执而不食()②求之不能致()..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太宗虑其危殆,遣使禁绝吊宾。
10.请依据选文内容评价高祖其人?(2分)
(五)8.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这两个词在《马说》“执策而临之”和《送东阳马生序》“无从致书以观”中都曾有涉及,要活学活用。答案:①拿着
②得到
9.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虑”、“危殆”、“遣”、“吊”“等的解释。答案:太宗担心他支撑不住,派遣使者禁止人们去吊丧。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从文章叙述的事件中概括人物特征。
答案:重情义,关心臣子的病情,替下属着想,考虑事情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