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八年级下人教版第五单元详细文言文知识归纳
《与朱元思书》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xiáng),南朝梁文学家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超过、胜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借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没有风,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一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峦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看见太阳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藐视,含蓄的表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的句子 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7、本文运用的写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形声兼备、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骈散结合、句式多变„„
本文运用的修辞:比喻、夸张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
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 沃灌:浇洗以:用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
10、礼愈至至:周到
11、弗之怠弗:不之:指代抄书
12、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以:来 人多以书假余以:把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1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大概之:的若;像此:这
14、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chǔ)其间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若:像则:表转折,却缊:旧絮敝:破其:指同舍生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获得了见识(或 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自己不能和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五柳先生传》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造:往、到辄:就尽:尽兴
2、箪瓢屡空,宴如也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如:„„的样子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其:这兹:这若:这之:这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的样子于:对、对于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何:哪、什么许:处所
6、每有会意会:领会、体会意:内容
7、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旧:旧交、旧友
8、因以为号焉因:于是,就以为:把„„当作焉:语气助词
9、以此自终以:凭借
10、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既:已经曾:竟、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离开
11、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对于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因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闲静少言)。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作
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昌黎先生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以:按照其:驱使千里马的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而:表修饰的连词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其: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4、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虽:虽然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等:一样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故:即使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1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是于:在之:的
13、不以千里称也以:因为
14、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15、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样
1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欲:想要与:和等:等同、一样得:办到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在喂马人的手里受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打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或 饲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7、体现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作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发出的感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本文采取的主要写法: 托物寓意
10、主旨: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11、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识别人才的人(贤明的君主)比作伯乐,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的观点;怀才不遇的人常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的不幸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这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标注字音: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四、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转:通“啭”。鸟叫声。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窥谷忘反。
见:通“现”。例句:有时见日。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到达。.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乖张。3.一词多义
指: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争高直指(向)猿则百叫无绝(断,停)上:负势竞上(向上)无:直视无碍(没有)
横柯上蔽(在上边)猿则百叫无绝(不)百: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5.同义词:俱—共 见—视 奇—异 穷—绝 6.特殊句式
省略句:(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倒装句(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
五、布置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二、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一样的颜色。船只随着江流飘浮荡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水路),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问题:
1、“共色”二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第一节除了总写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白色,千丈深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问题:
1、体味“缥碧”、“游”、“细”、“箭”、“奔”的艺术效果
——①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②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③“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2、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段落小结】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陡峭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木,山峦凭借(高俊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笔直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不仅交待上文所写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负„.峰”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和谐旋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像鹰一般飞到天上的人,望一眼这些雄奇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阳光。问题:
1、作者又是如何直接写“奇山”的呢?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3、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4、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6、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7、齐读文章最后描写山上的树木两句话,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段落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三、总结
1、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总后分。①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②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2、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味作者情感和志趣?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之“美”
结构之美——总起分写、先“水”后“山”、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意境之美——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欢乐祥和、盈盈生机; 语言之美——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节奏琅琅; 志趣之美——含蓄抒情、志趣高雅,情怀高洁,崇尚清淡,鄙弃世务; 4赏析写景之妙:
(1)多角度写景:如形、声、色。
(2)多修辞手法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3)寓情于景,情境交融。(4)总分布局,描绘生动。
四、归纳主旨:本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刻画出富春江一带充满生机的山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水景观,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感。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P64-67的练习。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字注音:
嗜(shi4)辄(zhe2)吝(lin4)褐(he4)箪(dan1)汲(ji2)俦(chou2)觞(shang1)2.听MP3领读,注意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
三、文言知识积累
1、古今异义:造饮辄尽 古义:往、到 今义:制造
赞曰 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义:赞美
亲旧知其如此 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2、一词多义:以:介词,用(因以为号焉); 介词,凭借(以此自终)
如:„的样子(晏如也); 像(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他的(亦不详其姓字);代词,这个、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3、词类活用: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4、特殊句式: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因以为号焉; 性嗜酒。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四、整体感知 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翻译课文大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先生不知道是那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 为号。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情闲静,言语不多,不贪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本中的内容有所体会时,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得到。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没有舍不得离开之意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寒风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结,盛饭和饮水用具经常是空的,但他仍旧安然自若。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过完自己一生。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一边喝酒一边赋诗,以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限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吧?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五、课后作业:研讨与联系一、二
第二课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一、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①好读书。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②性嗜酒。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③常著文章。展示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穿:短褐穿结
吃:箪瓢屡空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 “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实为不愿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②“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静自足;
③“不求甚解”——志存高远,不舍本逐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⑤“曾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5.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①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豁达、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人。
②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二、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性格、志趣、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三、课外延伸: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是的。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段话。
五、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3.马 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老师讲有关千里马的故事
二、再导入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爱莲说》。
2、作者简介(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养,通“饲”。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材:才华,通“才”。才美不外见(xiàn),见:通“现”,表现,显露。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形容词做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数量词做动词。)
(三)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餐、顿,量词)
执策而临之(马鞭)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食不饱(动词,吃)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助动词)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千里马)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名词)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执策而临之(连接状语和谓语)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真—— 其真无马邪(难道,疑问代词)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不知马也(代词,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五、研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后:这样以后。而:表转折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只是。辱:屈辱,埋没。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称:称呼,动词。译文: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奴隶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用“千里(马)”称呼(它)。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反面承上,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陈述没有人识别好马,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一段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是不是这样呢?没有伯乐,千里马会如何?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通“饲”或:有时。尽:形容词用做动词,吃尽、吃光。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谷子,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喂,通“饲”。下文的“而食”、“食之”的食也是此意。其:回指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而:连词,表顺接,联系“不知”和“食”两动词 也:语气词,表肯定的语气。
译文: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是:指示代词,这。也:语气词,表停顿,强调“是马”。虽:即使 能:才能,能力。
才美:才能和优点。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部显现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尚且,况且。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可得:能够 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也: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译文: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无识马者则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4)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5)课文说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长马了?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第二课时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试着翻译课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鞭打 以:按照。道:规律,正确的方法。其:指示代词,那。这里译为“正确的”。尽:竭尽。材:才能,通“才”。(第三个)之:无实义,凑足音节,兼表停顿。通:通晓,理解。意:意思。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发挥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ã)?其真不知马也。——策:马鞭。而:连词,表顺承,不译。临:面对。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其:(第一个)难道,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第二个)指那种说“天下无马”的人
译文: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那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呀。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六、归纳总结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主旨。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中心:本文用“托物寓意”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雄酬的愤懑心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情。
七、课后延伸: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找出并体会其作用。① 不以千里称也。——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 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③ 是马也,虽有„„——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④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⑤ 其真不知马也。——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八、作业:背诵课文
九、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从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自主学习课文。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引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宋濂: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和 缓解、暖和——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 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既加冠
请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 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 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2.古今词义
汤 古义:热水 例: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菜汤 走 古义:跑 例:走送之
今义:行走
趋 古义:快步走 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趋势 或 古义:有时 例:或遇其叱咄
今义:或者
卒 古义:最终 例:卒获有所闻 今义:士兵 遗 古义:赠送 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今义:遗失
假 古义:借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假期
3.词性活用
腰 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例:腰白工之环 4.通假字
支 通“肢”肢体,例: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 通“披” 穿着,例:同舍生皆被绮绣 5.虚词
以 之
介同 用,例:以衾拥覆 代词 他,例:录毕,走送之 介词 因,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助词 的,例: 无鲜肥滋味之享 连词 来,例:无从致书以观 助词 提宾的标志,例: 弗之怠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助词 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 不必若余之手录
五、翻译课文
1、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余:我。即:就。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①:连词,相当于“来”。以②:相当于“而”,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每:常常。于:向。笔:名作状,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 走:跑。之:指所借之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都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是:因此。以:把。“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因:于是,就。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 既:已经。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益:更。
7、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叩问:同义复词。叩,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门人、弟子,学生。填,这里是拥挤的意思。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心地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以:连词,相当于“地”。
或:有时。至:周到。俟:等待,等。焉:语气词,不译。复:这里指辩解。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够有所收获。——卒:副词,终于。
第二课时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意义,不译。负箧(qiâ)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冬:严冬。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到了客舍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舍:这里指书馆。支:通“肢”。僵劲:僵硬。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浇水洗。衾:被子。以:用。拥:围着。而:表修饰,不译。乃:才。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我)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寓:寄居。逆旅:旅店。逆,迎。日:名作状,每天。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1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和我住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同“披”,穿。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
容臭:香袋。臭,气味。烨(yâ)然:光彩耀眼的样子。则:却。缊(yùn)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缊(yùn)袍敝衣.缊,旧絮.敝,破.于:在。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1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以:因为。
16、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盖:大概。
六、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艰苦条件。
——(1)幼时求学的艰难:①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借书抄录)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 ①、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跋涉艰难)
③、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绵袍敝衣处其间”。(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第三课时
过渡: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 专心 尽心
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七、拓展练习:
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请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2、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靠的是勤奋、专心、坚韧。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实际谈启示、收获。
3、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八、写作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九、总结: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从而勉励马生要勤奋、专心的学习。
十、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第三篇:初三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
初三语文第五单元文言文测试
《公输》
一、⑴ 《公输》选自《》,这本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及其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是家的创始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虽杀臣,不能绝也2 起于鲁
3请献十金 4 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智6 不可谓仁
7不可谓知类 8然胡不已乎
9此为何若人10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宋无长木 12 善哉。虽然吾知所以距于矣 14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 公输盘不说 通()⑵ 于墨子九距之 通()
⑶ 于墨于之守圉有余 通()⑷ 公输盘诎 通()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夫子何命焉为?。
⑵ 宋何罪之有?
(3)胡不见我于王?。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5)虽杀臣,不能绝也。
五、1.墨子用激将法让公输盘说出,此句与下文中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公输盘陷入之中,最终折服,放弃的错误行为。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
(3)池非不深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亲戚畔之。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6、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注音:
畎()亩之中傅()说胶鬲()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人恒过 ..
然后能改衡于虑,而后作 ...
而后喻。行拂乱其所为 .
三.翻译: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四.填空:
1.说明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可用“”来激励自己,在自处顺境时,应用“来警戒自己。
2.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五.简答:
1.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2.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蹴尔而与之
(3)乡为身死而不受:(4)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选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7、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扁鹊见蔡桓公》
1. 文常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_________》,体裁_______,作者__________,年,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时代重要的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
1).不治将益深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3).桓侯故使人问之4).汤熨之所及也
5).臣是以无请也 6).使人索扁鹊
7).火齐之所及也8).立有间
9).桓侯不应10).居十日
11)桓侯又不悦12)桓侯遂死
4.翻译下列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桓侯病重致死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成语),这个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
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③方鼓而志在太山: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鼓,动词,弹奏。太山,指泰山。④少选:一会儿。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伯牙子鼓琴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3.伯牙破琴绝弦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三、文中的“骥”比喻,“伯乐”比喻。
第四篇:八年级第五单元知识小结
第五单元
61.水生动物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6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那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多为胎生、哺乳。
63.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64.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65.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结构: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66.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67.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在生态平衡中心重要作用(2)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68.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
(1)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鞭毛
莢膜 细胞壁
有 细胞膜(2)细菌的结构 细胞质 DNA区域成形细胞核
没有
叶绿体
(3)细菌的生殖方式:①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由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②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④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⑤芽孢小而轻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不能萌发成细菌。69.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
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生活,并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
70.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利用现成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71.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
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7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①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CO2,水,无机盐
②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 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
根瘤(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第六单元
73、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74、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75、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76、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1. 怎么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 答: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无脊动物体内无脊椎。
2. 鱼的特征有哪些?哪些动物叫鱼却不是鱼,哪些动物是鱼却不叫鱼? 答:①两个特点;⑴、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⑵、能在水中呼吸。②鲸、海豚、海豹叫鱼却不是鱼。因为鲸、海豚、海豹的体表没有鳞片、都不用鳃呼吸,而是用肺进行呼吸,而且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点,因此属于哺乳动物。海龟也是用肺呼吸,而且不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爬行动物。海龟、鲸、海豚和海豹与鱼类一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它们的四肢的外形呈鳍状,适于游泳。
③海马是鱼却不叫鱼。
因为海马有鳍、用鳃呼吸,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而且是终生生活在水中,海马属于鱼类。
3. 鱼怎么运动?什么提供动力?各种鳍起什么作用? 答:①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4. 鱼为什么适合在水中呼吸?(上岸为什么会死亡?)观察鱼的呼吸的实验怎样操作?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答: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而死亡。)
在清水中,用吸管吸一些墨水,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5.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各有什么特征?代表动物是什么?
答:①腔肠动物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代表动物有海葵、海蛰和珊瑚。
②软体动物是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的身体的动物。代表动物有乌贼和章鱼。③甲壳动物是体表长有坚硬的甲的动物。代表动物有虾和蟹。
6.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水域环境的破坏?
答: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许多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会造成水域环境的破坏。7. 陆地生活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⑴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和甲,昆虫具有外骨骼;⑵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形式,以便觅食和避敌;⑶除蚯蚓外具有能够在空中呼吸的,在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不如气管和肺⑷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8. 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怎样区分蚯蚓的头尾?蚯蚓怎样呼吸?蚯蚓怎样运动?
答:①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②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③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9.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型体节构成的。
10. 家兔的牙齿、消化道有什么特点? 答:①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②兔拥有发达的盲肠连同蚓突,与体长相近,里面生活着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草料中的纤维素就是依靠这些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进行发酵分解的,分解成的简单物质,可被大肠壁吸收入体内。11. 哪几类动物是恒温动物?它们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
答:①哺乳动物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②他们的体温恒定,除了靠体表的皮毛保温外,还要靠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协调作用共同完成。呼吸系统使气体交换能力加强;发达的循环系统可以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提高;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则可使兔(哺乳动物)的代谢加强或减弱,并调控散热过程。
12. 鸟类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答: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13. 鸟类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答: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14. 昆虫的特征有哪些?
答: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头上两根触须。
15. 昆虫怎么呼吸?昆虫的呼吸器官位于何处?
答:昆虫胸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排小洞,叫气门,这是昆虫的呼吸器官。16. 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的是节肢动物 17. 两栖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答: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18.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动物是生产者,植物是消费者。19. 骨骼肌、骨和关节是怎样协作是躯体产生运动的?
答: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运动。
20. 画一个关节模式图,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21. 科学家用哪些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答: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
22. 怎样区别一种动物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答: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
23. 动物的社会行为有什么特征? 答: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24. 黑长尾猴、蚂蚁、蜜蜂和蛾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25. 动物在自然界中起什么作用? 26.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生物防治? 27. 什么叫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能生产什么?利用生物反应器有什么好处?
28. 举例说明什么叫仿生?
29. 菌落是什么?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有什么区别? 30.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包括哪几步?
31. 细菌是谁发现的?哪位科学家被成为“微生物学之父”?
32. 细菌有哪几种形态?细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细菌怎样获得营养?细菌怎样繁殖?芽孢是细菌的生殖细胞吗?
33. 常见的真菌有哪些?真菌和细菌的区别是什么?真菌的结构是怎样的?真菌怎样繁殖?真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34. 在生物圈的二氧化碳循环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起什么作用?
第五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汇总
国庆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
白逢平整理
一、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的文体常识。
2.识记本单元出现的生字生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记。3.品味文章,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和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
1.结合阅读提示仔细品读课文,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并学习课文所涉及到的表达技巧。
2.通过练习课后练习题以及《同步练习册》,深度理解课文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
说明:
1.学习层次四个★,就是四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达标过关。一个★,就是A层学生必须达标过关。
2.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重点,也是课文学习要点,也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3.学习目标与知识汇总基本呈对应关系。
课文学习目标及知识汇总
17.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时所出现的生字词、成语和文学常识,做到理解、运用。(★★★★)
2.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并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点。(★★)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知识汇总】: 1. 文学常识: 作者:梁衡,当代著名学者、记者,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
2.文体知识: 山水游记: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或有议论、说理、抒情的文学作品。(★★★)
3.生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需要理解的词语:
推搡:推来推去。驰骋:(骑马)奔驰。寒噤:寒战。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哟呵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4.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在这里运用一连串的“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一段着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感受本篇课文所描绘的壮丽景色,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③文章重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说明。5.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5题:文章第五、六自然段仅仅写的是黄河之水吗?还写了什么?
②阅读理解第6题: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来到壶口瀑布的所见所感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③表达应用第(2)题:请表达你对设立“世界读书日”这一举措的看法。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3.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知识汇总】:
1.文学常识识记:(★★★★)
作者:马丽华,当代作家,散文集《追你到高原》《西藏之旅》 2.需要理解的生词:(★★★)
黧黑:形容颜色很黑。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懈怠:松懈懒惰。敦实:结实粗壮。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毛线、布料等。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者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课文学习要点:(★★)
①含义丰富的句子:(1)“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对于这一段,说说你的阅读感受。(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3)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除了描写各拉丹冬的景色,还想要表达别的什么呢?说一说你的看法。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3小题:本文记述了什么内容?
②阅读理解第5小题:在作者的眼中,冰塔林是什么样子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19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以及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3.体会本文优美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马克吐温,美国著名小说家,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乞丐王子》等。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翌日:第二天。
穹顶: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穹或穹形面。巍峨:形容山或者建筑物高大。缭绕:回环旋转。巉峻:险峻陡峭。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轻歌曼舞:轻快柔美的音乐和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而快。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名副其实:民生和名义与实际相符。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2.课文学习要点:(★★★)
①课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1)“我们拾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2)第五段写“彩霞满天,白云缭绕”的斑斓景象,其视角是怎样的?(3)“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是一种怎样的的旅行感受?
(4)通读全文,感受作者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
3.练习册要点:(★★)①知识理解第二小题; ②阅读理解第6小题;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和成语,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理解“水”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与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汇总】:
1.文学常识:(★★★★)
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尘埃落定》《大地的阶梯》。2.需要理解、识记的生词: 轻盈:形容身形苗条轻快。喧哗:声音大而杂乱。矗立:高耸地立着。
翡翠:一种玉石,一般为绿色、蓝绿色,质地较硬。硕大:高大,肥大,巨大。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形容所见到的情景让人讶异。2.课文学习要点:(★★★)
①雪——水——冰的蜕变历程说明了什么?
②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为什么单单要选取四方街来浓墨重彩地描绘呢?
③作者将自己比作水,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练习册重点:(★★)
①阅读理解第4题: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阅读理解第5题:那“一滴水”都到过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③表达应用第11题。
作文
【学写游记】(★★)
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篇游记,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