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时间:2019-05-15 08:4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第一篇: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的伟大构想,也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推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从理念构想到人心聚合,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在世界上迅速产生重大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要义

虽然“一带一路”建设借用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文化符号,但它既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也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翻版,而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创新。深入把握其核心要义,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宗旨和理念。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表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再次表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追求的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抓住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为的是沿线各国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逐渐成为沿线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思路。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使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处理好我国利益和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关系,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务实推进与舆论引导的关系,国家总体目标和地方具体目标的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任务。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迈进。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推进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坚持内外统筹,加强政企统筹,鼓励国内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经营,也欢迎沿线国家企业到我国投资兴业,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的结合,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

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出现了市场、资源、投资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内与国际的互动合作、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发展的短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扩大向西开放,把广大西部地区从开放的末梢变成开放的前沿。以开放促发展,可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助推东中西部地区梯次联动并进。

有利于周边国家与我国共创共享发展机遇。我国陆上有14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从相互关系看,周边国家与我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加强合作对彼此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带一路”建设注重我国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政策相互协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文交流互动,强化彼此之间的利益联结纽带,加强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既可以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又可以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为国内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一带一路”建设以亚洲国家为重点,以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贯穿亚欧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是世界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新兴经济带。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呈现低增长、低国际贸易流量的局面。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形势,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强调经贸规则的互联互通,倡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考虑各国的主张和诉求,有利于完善世界市场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世界市场效率,拉动相关国家经济增长。

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对现有国际合作机制的挑战和替代,而是与现有机制互为助力、相互补充,针对国际合作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提出“中国方案”,以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一带一路”建设聚焦“五通”,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各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衔接起来,推动沿线各国联动发展并加深经济融合。各国在此过程中将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响应

3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得到了广泛响应。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及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联合国希望将“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结合起来,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序开展。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纳·穆罕默德女士说:“在世界多边主义受到挑战的时候,‘一带一路’倡议出现了,它来得正是时候。”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全世界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会从中受益。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走出去新的长征,一方面让亚欧大陆重回世界中心,一方面帮助中国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解决中国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也解决欧亚大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俄罗斯财政部财政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萨文斯基认为,现在世界人民已经看到“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公平、务实的平台,让沿线国家享受到发展的福利。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是全面的、新型的发展,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的同时,兼顾人文、科技、环境各个领域,这将让沿线国家更早、更好地享受现代化成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原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进经济全球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穷国、一些被忽视的国家都被纳入进来了。帮助他们实现跟世界经济的联通,这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好方式。

外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关注。澳洲网2013年9月16日发表题为《中国新思路打通外交“新丝路”》的文章指出,就长远来说,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不仅惠及中亚地区,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改变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极具战略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重大外交布局,体现了新一届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新思路。西班牙《阿贝赛报》2014年11月25日的报道称,“新丝绸之路”为中国的国际新角色奠定基础。“义新欧”班列的开通是铁路运输史上的里程碑,将亚洲的东端与欧洲的西端连接起来,重拾丝绸之路的商业精神。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等国家的舆论普遍认为,作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全球化发展模式”,“一带一路”倡议对本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十分重要。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正如习近平同志2017年1月17日在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所讲的那样:“‘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

推动了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对接,如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计划、韩国“欧亚合作倡议”、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印尼“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澳大利亚“北部大开发”计划、英国“北部振兴”等,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3年多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超出预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空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有效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取得了远远超出预期的成果。比如,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有不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完成融资,恰希玛和卡拉奇核电项目进展顺利。又如,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推进,中吉乌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项目(乌境内)竣工通车,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桥隧项目一号隧道贯通。再如,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正在加快建设,雅万高铁启动先导段建设,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缅皎漂港等项目有序推进,中白工业园全面启动并已进入施工阶段。对非洲国家而言,设施联通的意义尤为重大。从已经开通的亚吉铁路,到即将完工的蒙内铁路,再到未来将实现贯通的东非铁路网,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大量基础设施将有力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进程。

* * * * * *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金融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保障体系正在形成。据统计,目前设立的各类多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总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0多个沿线国家央行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开业运营,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设立的丝路基金已参与了一些项目的融资。这些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建设提供了投融资支持。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是伟大的构想,“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思想,就要在充分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不断推进和深化“一带一路”建设,使其进一步扎根开花结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多地惠及沿线国家和世界人民。

第二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年10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党章,今年3月载入中宪法,向世界宣誓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纳入联合国文件,今年6月又被写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外媒评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

总书记两次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的一次,也就是第二次是在2017年1月18日,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后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就是第一次,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举行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标题是《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人类面临重大抉择,是重走封闭僵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回头路,还是开创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普惠的新时代?是固守冷战思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旧理念,还是合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执着于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旧唱本,还是谱写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的新篇章?破解一系列难题,需要把握国际形势,树立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我们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

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正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事,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妥善应对和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今年6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外交工作所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实现,并不是关起门来发展,更不是要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各国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历史潮流潮

流,回应时代要求,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篇讲话的主干有五部分,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正一一对应着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理念。同时也呼应着国内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4月,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谈到,“不论是国内治理还是全球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目标,要不断为民众提供信心和稳定预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总书记从人类发展进程的高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

导人的天下情怀和品格风范。

下面我分别汇报五个部分的学习体会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我们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力。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

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务实合作,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同非洲国家共谋发展,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新发展。其中,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

我们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面对美国不断以单边主义行动挑起贸易争端,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行为,我国在按照自身既定节奏,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气魄与担当。15年宣布设立为期十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现在,基金已正式投入运营,将把资金优先用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提出的和平与发展项目。

第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

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积极变化,在事实上实现了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给世界安全带来了挑战,当前,难民数量已经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历史纪录,这些问题都与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中国提供2亿人民币人道援助用于帮助叙利亚难民和流离失所者。

第三、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启示我们引导全球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

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去年9月,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等重大问题,首次将发展问题纳入全球宏观政策框架,并制定了行动计划。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也对降低世界经济波动风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对于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成功探索出一条减贫与发展相互促进、并行推动的增长之路。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4000多亿元人民币。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出口提供新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互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在全球掀起合作共赢的热潮。2013年至2017年,中国同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为沿线国家与地区创造了数以10万计的就业岗位。

第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新世界。

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谐相处,包容发展。

第五,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

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书记为万物谋和谐的使命情怀,贯穿国内国际工作大局,始终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6月1日,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

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背景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考点链接】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有利于维护东盟各国的自身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4)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的。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6)主权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构成的,主权是构成国家最重要的因素。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8)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做好准备。

(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4)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解决南海问题不非一帆风顺。(5)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区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6)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跟踪试题】

1.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表明: A.中国与东盟已无利益冲突 B.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C.中国与东盟已成为战略结盟 D.国际关系反复无常

2.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因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充分表明:

A.世界已经形成多极化格局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东盟已经根本改变了其外交政策

4.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周边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④中国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参与东盟各国合作的基础是: A.综合国力 B.国家力量 C.睦邻关系 D.共同利益

6.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下列关于国家主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②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③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因素 ④主权和人权是辩证统一的,人权至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B.中国与东盟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C.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

8.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这有利于:

A.打击敌对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寻求战略盟友 B.国家实力增强,炫耀军事力量,促进世界和平C.增强国家力量,主导世界格局,展示大国形象 D.综合国力上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

9.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重做准备。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12.“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13.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表明:

A.矛盾次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支流 B.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反对均衡轮和一点论

14.《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来源于诗仙的创意和天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性,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盟方赞赏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中方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签署,是中国与东盟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宣言》已将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目标,双方也就此举行了相关工作组的磋商会。中方对条件成熟时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态度,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落实《宣言》进程,开展务实合作,同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但时至今日,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峻,此时制订“南海行为准则”远够不上是条件成熟之时,因此现阶段只能是“探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为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几点建议。(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南海行为准则”。

16.2014年7月,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期间,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到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综商品价格震荡、贸易投资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长模式、动力来源、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来自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呼声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地区热点不断,地缘政治因素凸显,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突出,更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重要典范,对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塑造更健康的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分)

材料二 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8日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经济全球化问题发表了重要主张,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两次重要演讲中,集中阐述了亚太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以“四个促进”指明了亚太经济发展的行动方向——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促进改革创新;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12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C 8.D 9.B 10.C 11.D 12.B 13.A 14.D 15.(1)①贸易、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东盟各国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创新贸易方式,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加快对外投资力度。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各国应充分鼓励本国企业主动走出去,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倡导开放型经济发展。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各国应该互通互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形成一套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共同迎接挑战,实现趋利避害、多方共赢。④各国要彻底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益相同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东盟各国的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必需的要素,不仅有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便于有效落实各方达成的共识,有利于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各国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时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解决地区冲突创造条件。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各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共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④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16.(26分)(1)解析:本题属于政治生活措施类题目。问题虽未直接限定答案范围,但从设问的落脚点上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范围应该在“当代国际社会”。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分解为“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如何促进世界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从材料可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题,这是本题总体观点;再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促进世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①“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或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②“中国方案”符合发展的主题,(1分)有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2分)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进世界经济发展(2分)。③“中国方案”倡导并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享共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和平的主题,(1分)有利于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2分)。(如果考生回答下列观点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分别给2分。如:“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目。解答本题时,可以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方面内容,结合“中国方案”的内容,具体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促进经济一体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重振亚太经济。(3分)②促进互联互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分)③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有利于增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促进各国平衡、稳定发展。(3分)④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有利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刺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以促进亚太经济的复苏。(3分)例题40.(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么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 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言体现了中囷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晴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囯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 “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10 分)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12分)(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 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4分)

40、答案(1)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文化对外交流。(3分)

②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他国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4分)

③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3分)

(2)①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各异,竞争激烈,具有斗争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性方面。(4分)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各国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主张包容差异,鼓励各国在自己的差异性基础上发展。(4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就是遵循相互作用规律,大胆运用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这两方面的推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动力,使之产生正能量,来推动世界和我们国家各方面的繁荣发展。(4分)(3)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4分)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7

第四篇: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逻辑教案(供参考)

“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逻辑

口 林华

教学目的: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吸引众多国家的关注和参与。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正式发布,“一带一路”建设逐步进入实施阶段。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我国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将会怎样等重大问题,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课程内容:1.什么是“一带一路”

2.为什么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3.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与挑战

2015年6月25日,一列载有l万件德国产净水壶的渝新欧国际班列,历经14天的旅程,从德国杜伊斯堡出发,途经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从新疆阿拉山口入境驶入重庆铁路口岸。这是国内跨境电商第一次采用国际铁路运输将货物进口回国。走“渝新欧”围际班列每箱运费大约3500美元,与海运基本持平,但时间缩短近1个月,只有空运价格的l/4,每件商品平摊运费只有大约1美元,售价将大幅度下降。在很多企业眼中,这就是“一带一路”孕育的千载难逢的商机。

从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 和友好。如今,“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正在将沿线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一、什么是“一带一路”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中国既需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也有能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了解了“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我们要深入理解“一带一路”的基本定位。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其基本定位和目标既反映中国和平发展的利益诉求,又符合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需要。

1.“一带一路”是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第二阶段是从南方谈话到中国“入世”;第三阶段是“入世”后的l0年过渡期。目前,“入世”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换言之,“入世”所带来的开放红利已经实现,中国经济面临新一轮对外开放并通过开放促进国内改革的强大诉求。

在前三个阶段,对外开放呈现出一系列共同特征。一是开放的区域重点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并未实现同步的开放,这是造成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把WTO(及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主体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作为开放的参 照系。但进入21世纪之后,WT0的“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多边主义陷入停滞,世界主要大国都从多边主义的倡导者转变为区域主义的支持者,构建和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以至于WT0都开始认同区域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开放的目标集中于消除边界上的贸易投资壁垒,而近年来的区域合作重点正在拓展到“边界后”的贸易投资壁垒问题,如环境保护、劳工权利、金融监管、数据保护及全方位的生产要素流动等诸多领域。

与前三个阶段相比,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目标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一带一路”需要推动更广区域的开放,既要包括东南沿海地区,也要延伸到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一带一路”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沿线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会高于WTO所规定的开放程度,不仅涵盖贸易投资自由化,而且还将延伸到互联互通、货币合作、政策协调、人员往来等。

2.“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

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目前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与贸易顺差来源地,尤其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同并没有出现同步提高,在某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认同感与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反向走势。近年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许多周边国家在中美之问寻求“骑墙”战略:经济上希望能够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安全与政治上希望美国能够对中国形成制衡。这和创造稳定周边环境的目标显然是不符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很明确,中国与周边国家原有的经济合作模式不适应和平发展的新要求。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关于睦邻、安邻、富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等一系列理念为新时期周边战略确定了方向。要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践,显然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依靠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一带一路”作 3 为新时期周边战略的依托,需要把亲诚惠容等理念付诸实践,进而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

3.“一带一路”是实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外交为经济服务成为中国外交的一种共识。然而,伴随和平发展进程的加快,作为一个大国,面对日趋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国要实现稳定周边、打造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目标,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经济合作显然是不够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对经济外交的诉求开始浮出水面。按照经济外交的理念,既需要外交服务于经济,也需要经济服务于外交,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如何把经济与外交有机结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

4.“一带一路”将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一种新路径

由于具备开放、多元与包容特征,“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做到与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行不悖,而且有可能会成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种新路径。“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合作原则,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这意味着其他自贸区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一带一路”的成员。“一带一路”并不把构建统一的、高标准的自贸区作为优先目标,这适应了亚洲发展的实际需求,让更多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通过合作实现多赢。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模糊的目标,但它无疑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目标。一旦“一带一路”实现上述目标,这将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

改革开放前20年中,尽管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经济领域、综合国力方面,没人将中国看作一个世界大国,只是作为一个区域内的大国来看待。而在进入21世纪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强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由大到强发展关键阶段的重大决策,是助推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重大战略。这也预示着中国角色的一个新变化:从国际规则的旁观者变为遵循者、再向制定者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为什么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从低级到高级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一体化、政治经济一体化。其中,最常见的是自由贸易区,只有欧盟经历了这五个发展阶段。

与现有的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不同,“一带一路”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一方面,中国并不期望通过“一带一路”构建一个统一涵盖沿线所有围家的自由贸易区或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更不期望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排他性的国际组织。另一方面,亚洲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目前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自由贸易区或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与现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合作、共赢理念,以运输通道为纽带把众多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

从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到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开创古丝绸之路既不同于欧洲人的“十字军东征”,也不同于开发新大陆。无论是“十字军东征”,还是开发新大陆,都是以军事为手段建立其殖民体系的。而古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贸易通道,带给沿线国家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文化的平等交流。新时期继承并发扬这种理念是和中国和平发展的目标一致的。

“一带一路”以古丝绸之路为基础(但不限于)把沿线国家纳入进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显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从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史看,区域贸易集团通常是在地理上毗邻、文化上相通、政治上认同的国家之间首先形成的,如欧盟的前身“煤钢联营协定”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体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北美地区国家为主体的,东盟是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体的,南方共同市场是以南美洲国家为主体的,等等。而“一带一路”的成员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60多个同家,它们的联系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丝绸之路作为纯粹的运输通道并无特殊的价值,在这种联系纽带背后所体现的是古丝绸之路的理念。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基础

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并不需要首先开展一场互联互通运动,尽管互联互通会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而发展。原因是,地理上相互毗邻、文化上相通为开展合作提供了自然前提条件。而“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之多、国家间自然距离之远、文化差异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互联互通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在亚洲,多数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预计2010—2020年期间,亚洲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总需求大约在8万亿美元。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亚洲新兴经济体多年来的高速增长阶段已宣告终结,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成为这些国家的普遍共识。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将为其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区域内外国家参与亚投行的热情之高从侧面反映了各方对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互联互通抱有信心。

3.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实施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是它的重要特征

亚洲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一带一路”必然要寻求多元化合作机制。未来,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合作机制。比如,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应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往上进入到南亚,中印之间暂不可能有自贸区,就需要新的合作机制,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着印度洋有中巴经济走廊;到斯里兰卡,自贸区在洽谈中;再往前到中东,中国和海合组织也在洽谈自贸区协议。除了以自贸区为基础的合作机制,还有以次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机制、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合作机制、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以海洋为基础的多重合作机制等。

在一个统一的合作框架内存在多元化的合作机制,这是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所不具有的。所以,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特征,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适应了亚洲发展的多样 6 性。

4.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的目标

“一带一路”所要达到的目标,既不同于现有自贸区的目标(区域内成员国之间实现零关税),也不同于现有关税同盟的目标(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零关税,而且还要对外实施统一关税)和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比如,TPP所追求的是构建适应21世纪高质量的自贸区协定;东盟正在致力于完成从自贸区向经济共同体升级的谈判,以期成为一个“RICH”(弹性、包容、竞争、和谐的简称)东盟;欧盟正在迈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政治经济一体化,期望达到统一的准主权国家目标。

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本身并不是对成员国有强制约束力的目标。它所体现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与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发展方向。从逻辑上说,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在操作层面,实现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需要落实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之上。很显然,根据“五通”的内容来判断,“一带一路”与现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有相同之处,但却无法归入其中的任何一种。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亚洲特色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安排。

基于“一带一路”的上述定位、内涵和目标,我们可以对其做出这样的界定:“一带一路”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三、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的讲话指出,“互联互通”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应该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 7 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习近平主席对加强互联互通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为了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没,中国政府在围家层面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一带一路”的各项工作。

在政策沟通方面,中方与沿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卡塔尔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科威特签署了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丝绸城”有关合作的备忘录,与摩尔多瓦、白俄罗斯签署了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框架内加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5年5月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同到访的习近平主席谈话时表示,哈萨克斯坦支持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伙伴,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强同中方在经贸、产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加强在亚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内的合作。2015年5月10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与到访的习近平主席谈话时表示,完全支持中方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设想,白方愿成为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柱,支持扩大同中方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此外,中国还与马来西亚启动了海洋领域合作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文件,与南非签署了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与瓦努阿图签署了海洋合作协议。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一批引人注目的早期收获项目。例如,中(国)俄(罗斯)同江铁路桥已开工建设,中(国)巴(基 8 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疏港路)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建设了一批跨境信息通道项目。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一批国际航线,新增一批“72小时过境免签”机场口岸。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投入运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T建设。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热电站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2号火电站二期工程开工。

贸易畅通方面,与俄罗斯、马来西亚分别推进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与印度签署在印度开展产业园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印度尼西亚签署印尼——中国综合产业园区协定。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工业园、中(国)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与俄罗斯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政府问协议和企业购销合同,签署西线天然气合作项目政府间备忘录。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和中国——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区谈判,完成了中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联合可行性研究。

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这两大投融资平台,已启动筹建。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2015年6月29 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在北京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标志着成立亚投行及其日后运营有了各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大法”,迈出筹建最关键一步。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同年l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开始运行。丝路基金入股三峡南亚公司,与长江三峡集团等机构联合开发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这是丝路基金成立后的首个投资项目。此外,中国积极推动与沿线尚未正式建立监管合作机制的国家签署银行业、证券期货业双边 9 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推动在区域内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积极支持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金融机构间合作,加快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新批准了6家沿线国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

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大力开展人文合作。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以及国际电影节、国际旅游节等活动,在斯里兰卡、老挝等国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组织实施了“丝路书香工程”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推动与沿线国家在图书出版、影视作品创作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年多来,已累计向沿线有关国家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l.8万名。与南亚、东南亚、中亚国家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迈出实质步伐,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成效显著,中国——东盟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此外,中方特别注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与印度签署了加强跨境河流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俄罗斯签署在防洪减灾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柬埔寨、老挝签署了水资源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与土库曼斯坦签署林业与荒漠化防治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波兰、伊朗签署林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罗马尼亚签署森林、湿地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新加坡签署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与东盟各国合作制定并实施《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行动计划(2014—2015)》,启动制定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16-2020)》。推动实施《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建立了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环境联合实验室。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与挑战

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相联系,“一带一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系统工程。这项工程能否做到可持续,关键看能否直面挑战,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随着“一带一路”步入实施阶段,探索其 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这些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猜疑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在亲近中国的过程中掺杂着畏惧和担忧。多数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心态比较矛盾。他们一方面期待并肯定中国的扩大开放,希望得到更多中国的资金、技术、无偿援助等,增加本国产品到中国市场的出口。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又担心本国的进一步开放会造成对中国的更大依赖。东盟国家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非洲国家对中国资源政策,都存在不同的疑虑、担心和质疑声。西方国家的舆论不遗余力地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剧了我们推进开放战略的难度。而如何打破这种疑虑,与有形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相比,我们推动的力度与广度尚远远不够。“一带一路”如何将分享的理念贯穿于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让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更多地惠及他国,需要更加注重换位思考,运用恰当合理的语境去谈合作、谈共赢。

2.来自大国的掣肘

“一带一路”途经世界自然资源主要产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要冲。相关国家近年来纷纷提出针对这一区域的战略构想,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欧盟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等。美国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阿富汗为中心,致力于维护美国在欧亚大陆腹地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影响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上合组织的凝聚力。欧盟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希望通过修建“纳布卡天然气管线”,加强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在能源、商贸、人员、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在保证自身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增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日本要做新亚欧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缘政治的操盘手,不断增强与中亚国家的往来。近年来,俄罗斯又提出整合中亚地区的倡议,即“欧亚联盟”的设想,加速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政治天平11 上,大国都有着自身利益的打算,如何在这其中避免来自其他大国的掣肘,扎扎实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需要认认真真研究的课题。

3.沿途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一带一路”地区内各国之间存在各种领土、宗教争端,这些争端直接影响战略的安全顺利实施。例如,印巴之间关于克什米尔地区争端、中印边界争端、巴以领土争端依然没有解决;在中亚地区,苏联解体之后中亚五国之间的领土划界也没有完全完成,如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有20%的边界没有划定,争议地区超过70处,2014年两国还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在海上,南海问题、钓鱼岛及东海专属经济区等问题依然存在。短期内,这些争端难以解决,也不利于深化中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此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特别是在与沿线国家实现“五通”中,要防止相关地方的恐怖主义对中国中西部的影响,需要与这些国家共同反恐。“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内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4.政府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作用

具体地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应集中于下 述领域:

从外部来说,第一,外交先行。“一带一路”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合作。要获得沿线国家的认可,既要克服来自这些国家的某些误解或猜疑,又要应对来自区域外大国的阻挠与反对。第二,构建合作机制。未来的“一带一路”将会包含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在沿线不同地区构建什么样的合作机制,需要政府在国家层面进行规划。

从内部来说,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个别地方政府可能会从本地区利益出发,更多地考虑经济目标,忽视非经济领域的国家目标,甚至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第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导向的误解。一些地方政府把它理解成税收优惠的新措施、上投资项目的新机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对外 12 开放,进而是促改革的新机遇。第三,各地不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打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旗号大规模上项目。这样做,有可能导致新一轮产业雷同、基础设施缺乏互补性的投资热潮。

总之,我们要与沿线国家一道,和衷共济、相向而行,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以智慧化解挑战,共同谱写“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第五篇: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稿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间问。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说------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用体而努力。”

一、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数千年求索不止;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时代之问在等特解答。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优,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向世界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1.顺应时代新发展,提出治理新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格局变乱交织,思想观念激荡交锋,国际社会处于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上升,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也重塑着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秩序。

纵观历史,在国际格局大变动时用,人类可能实现和平过渡,也有可能兵戎相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中肉强食的从林法则甚尘上,追求本国利益至上奉行赢者通吃,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根源,给世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正如习近平主席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文章中指出:“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穷兵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时至今日,零和对抗的旧思维仍有市场。一些国家放弃多边主义,突出本国利益优先,强调实力竞争,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传统思维观念的局根性暴露无遗。

当今,人类社会已形成“地球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平”,地球村越来越“小”,不管什么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理应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把这个世界建设成和睦的大家庭,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而非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你死我活。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全球性间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三大“赤字”的严峻挑战:和平赤字,表现为地区热点持续动荡,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发展赤字,表现为世界经济増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表现为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单靠一国之力已经无济于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是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根本动力。

2.不谋一枝独秀,但愿命运与共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偶然掉到中国人头上的一个苹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奋斗目标,源自5000多年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源自60多年来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也源自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与各国人民福祉融为一国的世界情怀。

中国拥有延续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合”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融入到当代中国内外交政策的方方面:在思想理念上体现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国家治理上体现为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在対外关系上体现为以德服人、亲仁善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华文期兼善包容的处世之道与当今世界合作 2 共的潮流深度契合,赋予中国理念独特的魅力,激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人类命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案例:中国企业拉动非洲

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吸引到非洲市场。一项麦肯锔大型调研项目报告给出了新数据:在非洲大陆的中国企业目前超过1万家,而10年前只有340亿美元,扉用非洲当地员工多达数百万人。意外的是,麦肯锡的调研告称,在非洲的中国公司90%都是私营企业,而非国有全业。这些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非洲雇员比例为81%,经理级别的非洲雇员比例为35%,与中国建交的所有非洲国家都获得过来自中国的投资,其中中投资额最高的五大投资目的地分别是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在美苏尖锐对抗的冷战时期,中国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对外方针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启了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作为中国外交创新的核心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目标。这种发展与创新突出表现在,确立构建人类命世界传递了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美好愿景,而且将这一美好愿景的目标具体化,路径清晰化。

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世界期待我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作出更多贡献。“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面对国际呼声,中国责无旁贷。“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国别,超越了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也愿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我们的贡献,必将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二、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等与共,怒

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一饱含东方智慧与世界情怀的中国议日益深入人心,正一步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繁荣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中国倡议:蓝图已绘就

党的十九大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明提出我们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构建”概括了中国外交今后努力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拿出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的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推动建设“五个世界”。

一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就是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和平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要奉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国家间出现子盾和分岐,要通过平等协商处理,以最大减意和耐心,坚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二是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就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各方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和领土上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等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

三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就是经济上要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发展伙伴关系,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四是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就是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劣之分。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竟争比较中取长补短,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五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就是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保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2国际共识:得道者多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繁荣和长治久安给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从理念走向共识,国际认同越来越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多次载入联合国相关决议,取得历史性突破。2017年2月10日,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这若干个“首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重要思想的高度认同,充分彰显了 5 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将加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洪流,成为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行动队”,携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二是从承诺变为行动, 合作平台越来越大。2015.4.14-15日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方共同愿望,贏得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建立了南南人权论坛,倡导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新平台,将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从蓝图变成现实,合作范围越来越广。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历来是和平与发展的同路人,具有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天然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首先就是立足周边,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将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稳步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攸关世界的未来,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长期奋斗,才能最终实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三、为世界梦想付诸中国实践大

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首倡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组建联合国第一支常备维和部队,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金„„中国以实际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产品。“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起手来,乘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习近平主席的言语,传递着中国的世界情怀与天下担当。1.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并为构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要牢牢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3个关键词。

相互尊重是前提。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画日内瓦总部发衣演讲指出:“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自身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多年来中国对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各国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阶段性特点,为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注入活力。

案例 在国际援助方面,中国在自身从长期处于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国援助方面,中在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从1950年至2016年,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

公平正义是准则。中国顺应历史潮流,反对一切形式的权主义、丛林法则和冷战思维。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国际法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坚持独立目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合作共赢是目标。中国为化解全球性挑战贡就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世界稳定发挥大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寻找与各国的利益对接点、共同点,零和博弈,做大利益“蛋糕”,实现共同发展。

2.完善外交布局,倒灶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并建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既是对自身外交布局的完善,也是对传统要么结盟,要么对抗的国与国关系模式的超越。中国的朋友遍天下,目前已经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致力于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打开交往大门46年年来,各领现合作全面铺开,各层次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利益来越相互交融,共同利益已经远远超越分歧,两国关系在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中向前发展。中俄全面战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中俄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的检验验,日益示出坚韧性和稳定性,成为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7 安宁、主持公平正义、倡导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石。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国始終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双方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的考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立体合作格局。我们通过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与东盟携手建没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我们同中亚国家实施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将继续支持中亚各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维护独立、主权及领土完整所做的努力,形成中国--中亚紧密伙伴圈,树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减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诚伙伴。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无偿授助、优惠贷款,大量技术、人员和智力支持。我们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同拉美国家创立中拉论坛,同阿拉伯国家致力于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同太平洋岛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中国将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契机,同非洲的兄弟姐妹共商未来发展大计,就中非合作推出新举措,打造新亮点,迈上新台阶。我们将融合中国向西开放阿拉伯国家“向东发展”两大趋势,发挥产业互补和资源互补两种优势,用好工业化和文明对话两个抓手,谐写中阿传统友好新篇章。我们将坚定支持拉美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

坚持正确义利观

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即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风范。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倾力打造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 8 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5年来,我们们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一带一路”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中国加强与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欧洲投资计划、照《2063年议程》等的成路对接,推进中巴、中老、中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以及雅万高铁、中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一帯一路”建设动力转换和提质升级。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位外国元和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出席论合作平台强大的行动力和实效性。论坛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达成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具体合作成果,再一次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版权属于中国,成效惠及世界。

4.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全球性挑战增多,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大势所趋。

一带一路建设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茶酒→共商: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遺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地瓜”→共建

地瓜的藤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終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设亚太、造福亚太

百花园→共享

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课求势力范图,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 9 享的百花园。

合唱→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建设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的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我们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意味着另起炉姓、推倒重来,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联合国是当代国际体系的核心机构。我们们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 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处理国际事务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世界的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字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支持一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亚信、东亚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就献。近几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演绎了精彩“三部部曲”,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习近平主席成功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领全球化发展方向,给世界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积极探索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倡导并践行“解决热点问题三原则”,这就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强加于人;坚持客观公道,反对谋取私利;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2017年12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平人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为巴以搭建对话平台,推动双方达成了《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解决巴以冲突》的共识文件,始终为推动巴以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12月末,中国还成功推动举办了首次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外长对话会,达成八大共识,为阿巴和解牵线搭桥,推动双方改善关系、建立互信、开展合作,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有目共睹的努力。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2500多名中国官兵不畏艰苦,在8 10 个维和任务区履行使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难民等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正成为国际体系变草中最积极的因素和最活跃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参与、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实现各国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携手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打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中国外交将继续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欢迎世界各国都加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来,一超规划,一起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月絜不解奋斗,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视野:古老的中国智慧焕发新生机

“命运共同体”一词,根植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

追本溯源,这一概念可以在“和”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徳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外交是历史文化的的映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 接续传承,同即使你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勢,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的责任担当。

世界经济疲弱,低增长、低利率、低贸易和低均衡的态成为不少国家的通病务中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成为导致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减少一半以上的重要原因;南北贫富差距明显,8亿人生活在极瑞贪困之中„„面对种种发展困境,该如何推进共同繁荣、给全球经济注入持久的增长动力? 11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给小岛国和沿海发达城市带来灭顶之灾;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文明的延续;关于人工智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担忧一度甚嚣尘上„„面对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种种隐忧,该如何书写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捍卫人类共同的家园?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逃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通过细心观望,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全球性挑战面前,认清了一个道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吾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唯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胸襟,“穷则变,变则通”的眼光,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