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自助餐自助学习
《文化生活》专题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山西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被审议通过,至此,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地已达38处。据此回答1-2题
1.五台山此次耗资5亿申遗,其目的是保护五台山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资源遗存的圣地,保护这一圣地的意义是
①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利于树立和改善景区的整体形象,更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和交流③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④有利于提高五台山自然与文化名胜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2.有人说: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这表明文化遗产 A.是在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 B.可以充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给予保护
3.被评为世界“口头遗产”的纳西古乐曾是唐朝的宫廷音乐。近年来,丽江纳西古乐演奏团到许多国家演出大获成功。人们惊闻中国边陲保存着古典音乐的“活化石”,纷纷到丽江寻访,称赞纳西古乐是“修身明性”“延年益寿”的雪山神曲。纳西古乐的演出成功,说明文化遗产 ①蕴涵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②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和世界文化的共性 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具有广阔市场不需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09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布朗向英国华人发表新年致辞,祝愿华人牛年愉快、成功。他说,在牛年,只有发扬华人一贯吃苦耐劳的“牛的精神”,英国才能在这种富有挑战的时刻取得成功。这告诉我们
A.民族文化具有开放性
B.民族文化具有包容性
C.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D.走出去的民族文化才是世界文化
5.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教育
D.口语传播
移动广播电视(CMMB)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采用数字编码,通过无线(卫星)发射,实现广播电视节目手持移动接收,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途径。据此回答6-7题
6.移动广播电视的出现
①说明新的传媒的产生意味着旧的传媒已失去作用 ②说明电视等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 ③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④充分显示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移动广播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它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D.教育的发展 8.“仁者爱仁”出自于《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些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上述材料 A.体现思想意识是永恒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相稳定性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D.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艾叶飘香、龙舟似箭、锣鼓喧天……自从成为法定节假日之后,今年端午节日味更浓,各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得到发掘复兴。据此回答9-10题
9. 艾叶飘香、龙舟似箭、锣鼓喧天,我们庆祝民族节日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认同并尊重本国的传统文化 ②可以集中展示本国民族文化③可以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④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 据了解,湖北省日前已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做
①体现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 ②可以让端午节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复兴③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表现 ④是固守我国民族文化的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其丰富的廉政文化底蕴和灿烂成果。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影响、激励了不知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国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这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C.传统思想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D.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12.春节拜年,潮汕人相互祝愿新年大吉,有“换柑”的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从“换柑”的习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具有 A.创新性
B.传播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1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科学技术的进步 C.思想运动
D.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4.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版本的《新华字典》在对同一个字词的释义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对“社”、“资”的新解释。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30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这表明文化创新
A.来自社会实践
B.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C.就是推陈出新
D.应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15.20多年来,注重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广东文化的内涵。而在新的转型期,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应成为广东探索粤文化和文化创新的要义。这说明了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创新必须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16.“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火”是西方文化的核心隐喻。文化上的水火交融,是指中西文化之间
A.多样性
B.继承、发展与创新 C.差异性
D.交流、借鉴和融合 17.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主要表明 A.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
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常常要面对其他文化。在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中,“见贤思齐”是我们的理念。据此回答18-19题
18.文化交流过程中要“见贤思齐”,要求我们
①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②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用优秀的民族文化改造本民族的文化④依照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9.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 “兼容并包、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根本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20.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前夕,作家们及出版社纷纷推出地震文学作品,以祭奠那场灾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艺术家关注抗震救灾,创作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文艺作品,勇担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这表现了艺术家
①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深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③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④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21.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表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到今一直在延续着。中国人有着浓重的“端午情结”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人有着浓重的“端午情结”的认识。
22.孔子学院是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盈利性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今天,孔子学院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而不同”这一理念。23.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2009年清明节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左右。将祭奠先人的文字和音像放在互联网上,让所有的亲人和故友都能在不同的地方同时或随时祭拜,这种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怎样看待清明祭拜形式的演变的?
24.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世界各国经济均遭遇“寒流”,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加强对文化创新、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因为这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措施。为此,山东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发展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产业。切实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山东省推进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B 6.B 7.B 8.B 9.B 10.A 11.D12.D 13.A 14.A 15.B 16.D 17.A 18.A 19.D 20.A 21.①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古老的端午节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端午节文化习俗一经形成,具有极大的稳定性。④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端午节作为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延续。
22.①“和而不同”体现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②“和而不同”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3.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清明节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人们对先烈和先人的尊重和怀念情感。②对待民族节日应该在继承中发展。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不但要注意其形式的变化,更要注重其蕴含的文化精华的内容,不断为传统的民族节日丰富新形式,增添新内容,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方式对先烈、先人进行文明科学的祭拜,值得大力提倡。24.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山东省推进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关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的齐鲁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山东文化和国内其他地方文化及外国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⑤反对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扩大文化视野,兼收并蓄,发扬光大山东文化。(只要学生答出3点即可.)
第二篇: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人教版必修3详解
广州*中08-09学《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精选
一、单选题(共46题)
1、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
A.文化可以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部分
B.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C.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D.正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或发送短信来实现,年青一代对“拇指文化”是情有独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文化传播具有历史性
C.网络等现代媒体正逐步取代传统媒体
D.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3、节日风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一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其中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属于前者,宣传、弘扬、传承与振兴属于后者。以下选项属于动态保护方式的有 ①保存民间节日风俗
②传承尚有活力的节日文化 ③复活失去活力的节日文化
④记录失去活力的民间节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特点,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吉祥物的头饰从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符合北京奥运会将营造一个强烈人文色彩的视觉形象系统的要求。吉祥物设计特点告诉我们
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B.文化传播对文化传承起促进作用 C.文化只有是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D.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5、中国文化节于2005年10月1日晚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隆重开幕。这次中国文化节的30多个项目汇集了中国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精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团组及美籍华人艺术团共900多人参加了演出和展览活动。这次中国文化节的举办
①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文化开放与交流
②有利于缩小美中之间的“理解逆差” ③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友谊的重要桥梁 ④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上的区别,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对待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看法正确的是 A.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B.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7、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设立文化遗产日,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A.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C.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D.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8、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卫星上搭载并在绕月时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据此完成 “嫦娥一号”搭载播放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 ①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会形成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④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美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2007年11月27日上午,从38万公里远的太空中,传来“嫦娥一号”卫星播放的《歌唱祖国》歌声。“嫦娥一号”在绕月探测的过程中,将会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等31首歌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B.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C.能够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有助于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10、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搞得轰轰烈烈,而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备受冷落,甚至有些年青人不知道这些传统。为此,有专家和人大代表呼吁将重大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为传统节日立法。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 A.能够改变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现状
B.能够抑制外来文化污染 C.能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D.能够使年青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1、“黄土寻根”陕西民间美术作品展在陕西美术馆开展时,剪纸、皮彩、木版年画、面花、泥塑、陶瓷、布艺、民间绘画等十几个品种600余幅作品集中亮相,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据介绍,展览结束后,这些作品将长期陈列在陕西省美术馆,成为向海内外宣传陕西民间美术的一个窗口。以上材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唯一途径
B.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具有多样性
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2、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对以上传媒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们是现代传媒
②它们是古代传媒与现代传媒结合体 ③它们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1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谈到对文化的感悟时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中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明 A.文化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B.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世界文化的发展应该走向一体化
D.不同民族的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4、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10月由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在甘肃会宁县修建的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基础工程已竣工并对外开放。关于“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的正确看法有
A.它是具有纪念价值的自然景观
B.它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观 C.它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非物质遗产
D.它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保持和发扬 C.继承和传播
D.移风易俗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曾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这说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是 A.不断创新的过程
B.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C.学习外域文化的过程
D.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17、2006年9月13日,我国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这说明
A.要加强文化的创新
B.国家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C.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
18、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制约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对此我们应 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
20、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1、在传统文化中被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22、文字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不同,尽管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律诗翻译成其它文字,但是和日本的俳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十四行诗对比,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韵味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说明
A.民族文化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B.文化是民族的,但更是世界的 C.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D.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
23、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求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已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4、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发明,是的电视连续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种;电脑的出现,使得网络语言兴盛一时;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B.科技进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C.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25、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今天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产生与当初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据此回答
之所以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及影响与控制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教育思想
26、今天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儒家思想
A.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基本没有影响
B.其消极作用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
C.已经不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要求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批判继承
27、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
D.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8、目前很多青年人对一些外国的节日津津乐道并进行热烈庆祝,却对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淡忘了。对此我们应该
A.全面吸收外来文化
B.通过立法禁止国外节日 C.大力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D.熔铸百家、博采众长
29、明末清初注明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代肺腑不能安入我腹肠。我自收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意思是说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定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30、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形象,是中国艺术家的杰作。“福娃”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版画、年画形象,而“福娃”的五种颜色是奥运五环的色彩。“福娃”造型生动活泼、寓意深刻、创意新颖,受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喜爱。由此可见
A.中国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形式
B.文化对经济、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C.只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31、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表明
A.文化创新来自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32、据有关研究发现,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一批文化家、诗人、画家。这说明 A.每次社会变革,都会出现一批聪明的文人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33、在当代中国,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做到 ①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4、2006年,有一些专家说:“中国人今后不要把“龙”当作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了,因为在西方,龙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充满霸气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而新华社驻外记者对美、法、德、俄罗斯、日本和越南等国居民访问的结果,却发现外国人根本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甚至认为中国专家应挺起腰杆来,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专家的看法属于
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一位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倾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C.一位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D.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观点,有利于文化交流
35、“福娃”设计组的负责人韩美林说:“我要设计出一种形象,代表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我要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里揉进‘中国’这两个字。”福娃的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这说明 A.艺术创新离不开继承
B.艺术创新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C.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上 D.艺术创新来源于传统文化
36、“没有创新就无从谈及文化的先进性,一部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据此完成 上述观点说明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
B.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推动者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 D.文化先进性在于能够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7、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立足于社会实践
C.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38、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风格和特点,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
④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9、2006年5月16日《光明观察周刊》载文指出,发展出民族的、人本的、科学的、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就一定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这说明 A.文化创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B.文化创新的作用巨大 C.文化创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40、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华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 当成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作者观点不相符的是
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B.反对我们把传统文化固化,当作物件当以传承 C.启示人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勇于重新打造和丰富传统文化 D.暗示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用心
爱心
专心
41、下列对“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世界上各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注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其存在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为后人创造更多“新”的文化遗产。这里强调“新”说明了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4、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揭晓,会徽的图样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本身设计融合了亚洲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岭南文化元素。亚运会会徽在今后将会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留下一笔宝贵的亚运遗产。材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5、时下,在广告市场上,有些企业竞相采用篡改古诗或者成语的方式追求广告效应,喜欢利用谐音修改成语,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创造”:“默默无闻”改成了“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广告);“天长地久”变成了“天尝地酒”(啤酒广告);“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药物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化的继承
②妨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④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6、近年来,发达国家高度产业化的文化商品和文化资本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如今面临巨大的挑战。“国粹“艺术——京剧,备受西方人的青睐,但在国内,京剧艺术却遭遇了日剧、韩剧的强大冲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A.全面吸引各种艺术的精粹
B.把传统的艺术推向世界
C.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D.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多选题(共8题)47、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07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保护文化遗产
A.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C.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48、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贴窗花,写春联等等,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唱圣诞歌等等。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B.民族节日展现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全部内涵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49、小到亲朋好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这说明
A.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B.文化传播不需要具体的传播媒体 C.文化传播只在本民族内部进行
D.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50、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就是“和”。它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与发展问题的关系,包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进入21实际,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渗透着“和”的文化思想。这说明“和”的传统思想
A.具有继承性
B.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是变化发展的,不可捉摸
D.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5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诞生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优秀文化作品。据此完成 由此可见
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运动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C.多种思想观点的对立、争论是《诗经》等作品产生的源泉和动力 D.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52、《诗经》等文化作品的产生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当时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的事情。这表明
A.经济是基础,决定着文化
B.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一致
D.社会制度的更替能影响文化的发展
5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A.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B.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C.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D.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用心
爱心
专心
54、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富有启迪。这说明 A.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B.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C.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D.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答案
1-5 DCCAD 6-10 ACACC 11-15 CCDBA 16-20 DBABA 21-25 CCCCC 26-30 DACDD 31-35 BBDCA 36-40 ABCBD 41-45 ACADB 46 C 47 ABD 48 ACD 49 AD 50 AB 51 BD 52 AD 53 ACD 54 ABD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文化大师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就是指优秀的民族文化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民族兴旺发达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
2.为庆祝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展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丰富内涵及独特魅力。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展演属于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思想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建筑的继承
3.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包括《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老子》等在内的古文(书)。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这一观点表明
①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儿童成长的消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那些专门从事“脚户”工作的人,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顺乎自然地以唱
歌自娱,于是便有了“信天游”。这主要表明
A.文化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B.文化现象是自发形成的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草根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5.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B.创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相结合C.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小学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体
D.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
6.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通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把汉字带进了信息时代,让中华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这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7.世界气象组织规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的命名由该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我国提供了龙王、悟空、玉兔、杜鹃、海棠等10个名字。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有许多故事或者寓意,其中有6个名字来自我国的神话传说。从我国提供的台风名称可以看出()
A.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D.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8.以富春江两岸秋色为主题的《富春山居图》系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作,清初被焚为两段,2011年6月1日,《剩山图》(由浙江博物馆收藏)与《无用师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聚首。一卷曾经充满悲情的绘画,在此成就一段文化佳话。这幅600多年前的古作,在断为两半300多年之后,双卷合璧,山水梦圆。这表明()
A.传统文艺对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促进作用
B.传统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被人们世代沿袭
C.传统文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9. 2011年5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深圳进行调研。在参观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院(深圳)有限公司时,李长春强调,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牢牢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大众传媒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已成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唯一手段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给我们的文化启示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B.实现我国文化发展就要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根本改革
C.要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思想运动
D.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摒弃传统文化的过程
11.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美国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时至今日,全美已经成立了70多所孔子学院。这表明
A.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日渐融合B.中华文化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2.我们到回族地区或进清真饭店时,要忌谈猪肉;要忌说“肥”字,一般用“壮”代
替“肥”。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谈举止②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
③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3. 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的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巡演将近两百场。对此,下列说法最贴切的是()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D.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14.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推动文化的繁荣
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D.发展先进文化
2011年中国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产业领头人为中国文化产业号脉,认为相互模仿和抄袭是我国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的症结所在。回答15~16题。
1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B.学习外来文化
C.继承传统D.进行文化创新
16.之所以要进行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清代学者叶燮说得好:“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这主要表明()
A.文化发展需要博采众长B.优秀文化必然代替落后文化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18.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这表明发展中医()
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19.一个民族的发展,当然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攸关民族自信、自尊和自强的问题。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④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流行歌曲、欣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及拳击争霸赛或职业篮球赛„„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回答20~21题。
20.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为此必须()
A.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B.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C.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D.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在学习借鉴其他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时,我们要()
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一味推崇、否定传统
C.全部拿来、尽情吸收D.拒绝接受、全面复古
22.近年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学校都把相当大比例的课程放到网络
上,网民轻点鼠标,就可以学习国外名校的开放课。一场开放的、彰显着互联网共享精
神的教育革命来到了我们身边。这说明
A.科技是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B.中华文化主动走向世界
C.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D.教育体制在不断变革
23.“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青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青一代 ②加大向年青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24.纪念圆明园罹难152周年筹委会表示,2012年10月18日将邀多国嘉宾出席纪念圆明园罹难152周年纪念活动,一同纪念和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这一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是①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
二、简析题: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共52分
25.材料一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1世纪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经》所蕴涵的理念与主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当然《道德经》里面也有一些消极的道理和理论,如不提倡竞争和主动学习等。
材料二 “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而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1)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8分)
(2)阅读材料二回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8分)
26.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日韩两国的文化也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形成一股“日韩流”。如在某市校园内,许多中学生竞相模仿日韩明星的发型、服饰、劲舞等,成为日韩的“中国新生代”。因此,学校政教处作出禁止上述一切行为的决定,一些学生对学校的做法表示不满,说:“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何错之有?真是小题大做。”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上述现象的。(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古人曾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当时人们的追求和理想。对于这些思想,中国共产党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党章,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材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哪些观点?(4分)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8分)
(3)现阶段,我国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2分)
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BCBCA/ACDBA/CBAAD/AABAC/AAAA
二、简析题26.[答案](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2)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7.[答案]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必须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②发展、创新文化,需要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但学习外来文化,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能丧失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更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③对外来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学生一味模仿日韩明星和学校政教处强行禁止的方法都是不妥的。应辩证对待外来文化成果,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取长补短”。
28.[答案](1)①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②文化创新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要进行文化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④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文化上的“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四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卷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单元测试(人教版必修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2年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是:“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文化遗产日活动旨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我国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③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④它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韩国歌曲《江南Style》描绘了韩国江南区的风土人情,它以其简单、欢快的旋律,模仿骑马的滑稽舞步,火速成为全球Style,76天网络点击数破3亿,被誉为2012年“神曲”。这主要说明()A.韩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多样
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世界文化是通过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
3.2013年7月,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第1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各国专家学者就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问题进行研讨,并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之所以要挽救和保护濒危语言,是因为()①语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②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③保持文化多样性才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中央电视台播出的2013开年神话剧《妈祖》,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火爆荧屏,创出该类剧种收视新高。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2013泰国·中国广西文化年——美丽广西”展演交流活动于7月10日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本次活动包括中国传统织绣艺术展、图片展和舞台艺术综合展等,还配以民间传统技艺例如织壮锦、编绣球等现场表演。开展“中泰文化年”活动有利于()①促进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②增强泰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我国福建、台湾两地闹元宵的风俗礼节大致相同,都是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等习俗。这表明()A.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文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D.文化的具体内涵始终不变
7.古代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①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②践行孝道的方式要顺应时代的变迁 ③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泉 ④“孝道”的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①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集艺术家和科学家于一身的达·芬奇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这表明()A.科技是艺术发展的源泉
B.科技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C.科技是艺术创新的动力 D.艺术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10.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之所以要大力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①教育在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②受教育已成为现今学习型社会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国家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2013年10月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文化在继承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一位参加“走转改”活动的记者在采访手记中写道:越走近基层,越能触摸到现实的坚硬,也越能感受到希望的生长。这说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3.山东沾化传统戏曲渔鼓戏,在保持独特渔鼓曲唱法的同时,吸取了现代京剧的服饰、动作等优点,新编了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现代曲目,得到一致好评,渔鼓戏的改编体现了()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科技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在交流和借鉴中自然发展
14.某音乐学院学生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演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既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特点,又让外国人欣赏和领悟了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②文化发展要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文化融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土壤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以现实的深度与情感的浓度穿透人性,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文化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一提出就深受各国欢迎,这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
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创新
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7.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
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8.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人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19、阿拉伯人有长衫、印度有纱丽、日本有和服、越南有奥黛。中山装曾作为中国人一度推崇的常式礼服,离我们的生活虽然有点遥远,但其文化的密码却在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得以保存下来,比如人权思想、革命精神和民族复兴精神,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礼仪、一份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说明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具有传承性和民族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0.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表明
①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④要承认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21、《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2、2012年7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英国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英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英国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①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3、许多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的文物古迹和名人故居,在所谓“发展需要”、“旧城改造”等名义下,被粗暴地从文化记忆中抹去。保护好文物古迹,刻不容缓,主要是因为文物古迹
①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③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标志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4、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这主要体现了()
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是中华文化生态观的重要理念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时下,在广告市场上,有些企业竞相采用篡改古诗或者成语的方式追求广告效应,喜欢利用谐音修改成语,于是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快的“创造”:“默默无闻”改成了“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广告);“天长地久”变成了“天尝地酒”(啤酒广告);“刻不容缓”变成了“咳不容缓”(药物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化的继承
②妨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④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13年9月18日,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此次博览会为期3天,展出了来自美国、法国、西班牙等12个国家,300多位现当代名家和实力派艺术家的6 000余件作品,涵盖中国国画、油画、书法、雕塑、装置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艺术门类,其中更不乏毕加索这样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会期间还举行了19场论坛和讲座,内容包括艺术品的鉴别、与艺术大师对话、油画和水墨画的研究等,为艺术投资人和艺术爱好者们奉献了一道中秋节的“艺术大餐”。
(1)上述材料蕴涵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8分)(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举办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的意义。(8分)27.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0分)
28、每年日本太地町渔民要捕杀数千头海豚。“蔚蓝色纯净的海水,瞬间漫出大片鲜红的血色,整个海湾都被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地跳跃、挣扎,发出惨死的哀号声„„”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里的一幕,因为赤裸裸的真实影像,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也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这些动物遭受的灾难而流下同情的眼泪,同时也在深深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海豚湾》获奖后,太地町政府发布声明:“在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饮食传统,这些传统有着漫长的历史。尊重和理解地方饮食文化非常重要。”
分析说明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29、材料一 2011年11月18日,《人民文学》推出英文版试刊号,刊登了张炜等5位2011年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介绍和作品节选。张炜用20年的时间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它主要讲述的是一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的经历,围绕地质队员宁伽不断探究父辈及家族的兴衰、苦乐、得失和荣辱展开,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质。这部鸿篇巨制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包括古典、现代、梦幻、意识流、魔幻、武侠叙事、寓言、童话等风格。每卷既可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被学界称为“囊括了19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实验”。
(1)结合材料,谈谈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的创作过程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8分)材料二 茅盾文学奖与诺贝尔文学奖相比,国内的读者反应不一。有个留洋归来的读者说,读中国历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给我“吃苍蝇”的感觉,而读任何一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给我一种沉厚和震撼的重量感。但事实是,目前国内的更多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并没有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度高。据统计,诺贝尔文学奖在过去20年中,13位得主均来自欧洲。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长恩达尔曾批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
(2)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8分)
第五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习题(共)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一、看和选(仅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50分)
1. 2010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24万到30万家农家书屋,覆盖全国40%到50%的行政村。之所以建设农村书屋,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C.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D.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某地木板年画的模具传统是木板手工雕刻,但为了印刷的速度和降低成本,开始进行平板机器印刷;同样某地制作皮影,为了最求速度和利润,开始了机器压制制作。这将导致()①正宗的传统手工工艺受到冲击②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趋流失
③传统文化不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④经济发展为文化开发创造新机遇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各国政府在大规模破坏文化遗产③各种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各种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⑤各国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4.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三者都不可偏废。这三者是()
A.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B.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关系
C.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关系D.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5.《喜羊羊与灰太狼》前期投入两千万元,赚回的播出费以及带动的玩具、图书等产业链,产值将超过四个亿,让沉寂已久的中国原创动漫“羊”眉吐气。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动漫产业已成为我国的龙头产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6.2010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景天魁委员说:未来国与国的竞争,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要想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先要在人才总量上相当或超过美国,要想在人才质量上与美国比肩,先要在数量上占先。之所以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是因为()
①我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③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④综合国力的较量就是人才的较量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7.2010年山东省启动了孔子博物馆和孔子学院总部国际青少年研修基地项目。下列对待孔子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立足实践,推陈出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筹委会表示,2010年10月18日将邀多国嘉宾出席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活动,一同纪念和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这一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
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10月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B.大众传媒已经取代旧传媒
C.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10.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说明的道理是()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径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
女书是湖南江永等地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女性文字,两千多年来,只在女性中流传。随着最后一位自然传人的去世,女书面临失传的危险。回答11-12题。
11.女书是妇女当中流传的、表达她们喜怒哀乐的文字。女书一旦失传()
A.意味着民族文化将自行消亡B.说明民族文化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
C.会使中华传统文化惨遭灭顶之灾D.会使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受损
12.“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拯救女书这一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行动。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①是为了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②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能够使民族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侵蚀④能够确保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也有鲜明的个性。京剧是我国戏曲之大成,被称之为中国的戏剧“国粹”。回答13-14题。
13.在演员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角色的性格和品质是京剧的特色。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这一特色()
①是中华民族文化个性和特性的标识②体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应在实践中得以继承和发展④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它艺术精华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他艺术的冲击
传统无处不在,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之中。今日中国的发展,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回答15-16题。
15.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______等特点。
①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②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③不仅存在于历史,而且存在于现实之中④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钳制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习俗②海峡两岸同根同种,血脉相通③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同④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相同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7.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易传》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18.下列对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
19.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的活动,它的特定文化功能有()
①选择文化的功能②传播文化的功能③创造文化的功能④培养“四有”公民的功能
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从1998年手机短信业务在中国大陆开通以来,手机短信就以其______等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①言简意赅,内容丰富②便捷、经济、及时③融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于一体④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1.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C、广播的出现D、网络技术的推广
22.如今,依托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大众传媒能够()
①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限制,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②确保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较大程度地实现文化传递、沟通和共享④消除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差别与冲突
A.①④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3.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4.“城市文化的多元与文化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之一,这个主题一提出就深受各国欢迎,这是因为()
①尊重文化差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前提②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文化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创新④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25.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B.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想和写(共50分)
26.自从1992年麦当劳在北京腹地王府井开设了第一家分店之后,麦当劳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被中国的广大年轻人接受。与此同时,作为我国政府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牟利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的开设数量已突破300所。2010年6月5日,位于加拿大安省圣凯瑟琳市的布洛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最近获批建立孔子学院,这使安省的孔子学院上升到三家,也使加拿大全国的孔子学院达到七家。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创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远播到世界的许多角落。
有感于此,有人认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就是为了传播本国的民族文化。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12分)
27.英汉两种文化在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如使用英语的人对年龄、收入、体重、婚姻状况等问题都要回避,而中国人对这些事情都是公开的,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了刺探别人隐私和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谈谈你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12分)
28.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一精神,某班开展了合作探究并收集到下列材料: 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时代,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是当前特别重视的一种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两个过程。因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③近年来,江苏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创建文化大省。连续三年都有两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苏州的儿童戏《一二三,起步走》、无锡的舞剧《红河谷》正式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十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省文物节、世界遗产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江苏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假如你是研究组其中一员请参与研究:
(1)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8分)
(2)在文化创新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2分)
(3)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
一、看和选
二、想和写
26.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称为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②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频繁快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开展文化交流,既是主动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增进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对本国的了解,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国力,也是为了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促进本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③因而,上述观点对文化交流的理解是片面的。
27.(1)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见诸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不同民族文化有其共同规律,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自己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互了解,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 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8.(1)①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①“古为今用”: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洋为中用”:就是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3)①选题要切合社会实际和中学生自身的实际;
②要综合运用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收集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③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④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矛盾的对策;
⑤要把正确的认识运用于自己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