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家看,这首古体诗以七言为主,间杂有三言、五言、十言等。共二十八句
(二)用韵上:
1、近体诗: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唯独首句押韵时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用平声韵。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并且句尾都是仄声。
2、古体诗:
用韵不严格。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例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干树万树梨花开。(十灰)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体诗,几乎句句押韵,中间多次换韵。
(三)平仄上
1、近体诗:严格讲究句内平仄相间交错,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平仄粘对规则。
2、古体诗:
不讲平仄粘对规则。可以用三平调、三仄尾;也可用拗句。这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最大区别。例如:
《古体中秋赏月有感》
阴晴圆缺本自然,聚散离合亦难免。目送嫦娥西飘去,旦日朝霞映满天。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诗的平仄,几乎无规律可循。
(四)对仗上:
1、近体诗:
讲究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要求颔联颈联要对仗,且对仗有很多讲究。
2、古体诗:
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对仗是极端自由的,追求随意而古拙。例如: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大家看,这首古体诗的对仗就很不工整,而是非常的古朴随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句中出现很多相同的词语。
三、律绝和古绝的区别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一)律绝和古绝的共同之处:
1、都是字数固定,五言四句二十个字,或者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
2、都是第二、第四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二)律绝和古绝的主要区别
1、“古绝”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古绝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必须押韵。如押平声韵,则第三句的尾字应为仄声;如押仄声韵,则第三句的尾字应为平声。第一句尾字可平可仄,第一句的尾字的平仄如果和韵的平仄相同,多入韵。例如: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平平仄仄仄* 处处闻啼鸟。仄仄平平仄* 夜来风雨声,仄平平仄平花落知多少? 平仄平平仄*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绝”的押韵,一、二、四句押仄声韵,第三句是平声。
“律绝”一般押平声韵,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绝”往往也可以认为是入律的古风。“律绝”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例如: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桂,平平平仄仄 素手玉房前。仄仄仄平平* 欲得周郎顾,仄仄平平仄 时时误拂弦。平平仄仄平* 这首“律绝”的第二、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是仄声。
2、“古绝”除每句末一字外,句内是不讲究平仄粘对的;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举头望明月,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平平平仄平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绝的平仄。其句子的平仄是不符合律句的要求的。“律绝”对于平仄粘对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看这首“律绝”的平仄,是完全符合格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则的。
总之,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因此我们在习作古体诗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平仄对仗,但还是要尽量注意字数、句数和押韵,以追求一种整齐和谐之美。
第二篇: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什么是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六句称小律或三韵律诗,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第四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律诗要求全首通压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压韵。声调应平仄相对。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的创作实践中都存在变例。如崔颢《黄鹤楼》前半首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也有有意不依常格,变动平仄规定,称为“拗体”。除变动第二、四、六的平仄外,还着重变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杜甫以创作拗体力矫圆熟,为后人仿效
什么是绝句?
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甲)五言绝句(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乙)七言绝句(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则比较平起式稍为少些罢了)。
跟律诗一样,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跟律诗一样,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拗句的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跟律诗一样,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上面所引八首绝句当中,就有五首是不用对仗的。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 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诗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的,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的。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是可以认为古绝。古绝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是首联平仄不对,尾联出句不粘,也还是不合律诗的规则的,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了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这里把它们分为两类,只是要说明绝句既不可以完全归入古体诗,也不可以完全归入近体诗罢了。
第三篇:原创古体诗
思钓台之一
无言卧立两难安,白襟如雪水如芒。两岸彩歌浊酒故,江东明月照愁长。陶郎乱弃金方玉,安可青桑换酒尝? 三吴甲卸沉浮日,放翁也敢叹篇章!
思钓台之二
亭台出浴百云羞,碧烟如洗诉离愁。此中归羽如相问,啼歌泣血望九州。浮生六记清白历,顺风相送吾流求!平生固有中华姓,贼倭安可计长谋?
神玉赋
东海有神玉,撼潮动三津。龙衔玉树至,明月照烟云。朝霞及日履,暮览鱼人啼。本是玲珑木,何求凤凰栖?
山晨
青山乍秀醒时分,竹层海海与人闻。不晓林中笛何处? 邻家小童牧牛深。
忆夏琛
提壶叹叙夏花间,不闻蔓密踏歌前。我笑素荷不竞艳,低声切切把鱼怜。碧烟千里晴方好,窈窕倒映波光倩。待到重阳人再会,定端好酒等君闲!
霸王
放眼江山豪情满,江东自古多才郎。若考成败多枚举,霸王焉可叹乌江?
思友
经年言志与西追,白马长啸展凌眉。天涯海角离别处,今植杨柳盼君归。
叹虚生
轻罗雨泪怜红豆,采撷难顾此情垂。但寄相思于何处,半山秋水半山霏。杜鹃无悔南归意,断肠离歌泣为谁。甘为君研三生墨,君可画我半世眉?
乡愁
但闻北风萧萧过,不见长江滚滚流。登高白头独望远,自端浊酒叹低愁。
夏之晨
望舒婉转洗辰梦,羲和俏浴彩云湾,渔人轻与萍儿点,愿早提鱼把家还。伴有佳歌晴美卷,晨风笑岸羡小郎,若堪此生安如许,管那夏暑与冬寒!
夏之恋
池城七月无限好,下渡白桥换柳裳。妙目平天谈曙雀,秋浦踏墨画莲忙。朝茶坐看夕行雨,慢写诗歌笑紫棠。更有卿颜如暮槿,倚声伴我到梦乡。
夏之枫
菱芽嫩俏百荷间,红榴唤倦鲋鱼肥。望却青山如浸墨,笑羡苍林伴柳回。燕雀不闻晴初好,自顾平凡指画眉。暗把碧芽荫满路,不教浔汩做纷飞。
咏荷
北院莲池新雨后,沉鱼无意彩云羞。无穷碧叶争余艳,缘来只道敝荫绸。
风声小雨
远山本无意,无意知我心。梦里入春风,春风吹碧萝。古木根已死,已死可重活? 朝霞无限好,好后又黄昏。
汇景桥送陈辰
万家浊酒对黄昏,满亭清絮浅离人。举杯明月皆愁韵,莫道梨花又消魂。春风几度斜阳路,秋蝉何至梦中云。人生处处是知己,遍闻庐州尽识君。
洲头望长江
春分满城絮,夏至遍塘荷。渔长惊飞羽,笛舒羡太虚。
杂诗三首
其 一
提壶斟南绣,执笔叹白头。晨帆升远际,夕阳落晚舟。
其 二
佳期何望止,风雨又相知。山川浮沉日,落花肥瘦时。
其 三
竹庐皆云鬓,幽院满棠心。莫问君何往,把酒洗愁琴。
七 夕 七 首
其 一
又上穿针夜,兰月尽相思。年年悲寒晓,岁岁惹红丝。
其 二
恩缘盼七巧,慧鹊绣锦桥。举杯斟泪水,醉月对思谣。
其 三
真心谙四世,柔情定三生。不怨天河老,何须羡红尘。
其 四
彩脂添倩影,花衣唤素琴。云深归忙鹊,彩桥话良音。
其 五
寒风瑟瑟寄秋雁,茫水遥遥盼紫绢。良宵匆匆难尽意,岁月迢迢又一年。
其 六
佳期不度人间冷,夕阳无处下黄昏。欲付真心与云汉,彩桥飞梦会良人。
其 七
望尽银河争华发,三生白头叹晚秋。但停杯影空入月,不知天上几多愁?
秋 记 八 首
思亲有感
大风倾山下,秋雨上寒峡。胡箫催落雁,冷月醉流沙。
雨后上白杨河
寒衣归竹榻,何处海棠花? 遂如秋水愿,城北望烟霞。
观丰收景色有感
乡野金风遍,喜雨汗满天。相逢忙无绪,丰收大旧年。
咏老骥
美人归兰芷,夕阳未可知。白琴音正好,何叹岁月迟?
北国忆江南
风雪梨花恨,烟雨岁月闻。可奏南乡曲,江上正黄昏。
观落花有感
秋荷欢晨晓,杨柳睡丝绦。可怜花正好,风雨又萧条。
芦洲望江
无言江舟立,芦花遍千里。何事临秋风,此梦成追忆。
不眠风雨夜
庐寒茶先冷,秋雨伴钟声。不眠惊风起,萧瑟满池城。
第四篇: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现在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蒸 尤 侵 职 缉
例如:
伤宅 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醉歌 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瞭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字。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一律都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第五篇:古体诗
古体诗
篇一: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见《唐诗三百首.》封二总结
关于古体诗的概念,在《近体诗的格律》一文开篇已经提到。在此再作简要说明。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这种分类方法是随着格律诗的问世,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盛行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故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体”。
由于古体诗不讲究格律,因此有些同志误认为古体诗好学、好写,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近代知名文人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所以,我们对于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应该有所了解。
古体诗的种类颇多,有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杂言诗(通常归入七古)、古绝、乐府诗、柏梁体、歌行体、入律古风等。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1、五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押仄声韵、平声韵均可,不讲究对仗。后来人写五古,为区别于格律诗,有意避开四句、八句,有意用仄声韵和拗句的较为多见。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尤其是“起”;在表现手法上习惯通过对景致与人物表情地描写以抒情。《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例如:〔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2、七古
七古,除了都是七字句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例如:〔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舠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泊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窝,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舝舝师所呵。
3、杂言诗
杂言诗是将长短句掺杂在一起,诗句字数少者仅一字,长者达九、十字以上,但三、四、五、七字相间者较为多见。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通常将杂言诗归入七古。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古代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到这是与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例如:〔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古绝即不入律的绝句。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诗词格律》(王力编著)中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但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历代诗话词话》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例1:〔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粘,“低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例2:〔唐〕李绅《悯农(二首)》
(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例3:〔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此诗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两句平仄不对仗,尾联出句与上联尾句平仄不粘,所以不合律绝规则。
例4:七言古绝〔唐〕杜甫《三绝句》(现选二首)
(一)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二)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注: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均不合律句;尾联上句与首联下句平仄不粘,而且尾句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5、乐府诗
“乐府”一词始于西汉,汉惠帝始设“乐府令”(掌管音乐的官名),汉武帝时设乐府(管理音乐的官署),具体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随之,人们渐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体,称“乐府诗”,用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唐代以后文人摹拟乐府体写成的古体诗虽也叫乐府,但已不再配乐。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乐府诗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歌唱,多“感于哀乐,缘事而作”。
例1:〔魏〕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曹操的诗今存20多首,全是乐府诗。
例2:〔唐〕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将进酒》,又名《惜樽空》、《惜空樽酒》,系汉乐府《鼓吹饶歌》旧曲。李白此作是利用旧题。柏梁体为七言诗,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据说汉武帝建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因此而得名。
例1:〔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例2:〔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 篇二: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家看,这首古体诗以七言为主,间杂有三言、五言、十言等。共二十八句
(二)用韵上:
1、近体诗: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唯独首句押韵时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用平声韵。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并且句尾都是仄声。
2、古体诗:
用韵不严格。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例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干树万树梨花开。(十灰)
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
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
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
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体诗,几乎句句押韵,中间多次换韵。
(三)平仄上
1、近体诗:严格讲究句内平仄相间交错,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平仄粘对规则。
2、古体诗:
不讲平仄粘对规则。可以用三平调、三仄尾;也可用拗句。这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最大区别。例如:
《古体中秋赏月有感》
阴晴圆缺本自然,聚散离合亦难免。
目送嫦娥西飘去,旦日朝霞映满天。大家可以看看这首诗的平仄,几乎无规律可循。
(四)对仗上:
1、近体诗:
讲究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要求颔联颈联要对仗,且对仗有很多讲究。
2、古体诗:
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对仗是极端自由的,追求随意而古拙。
例如: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大家看,这首古体诗的对仗就很不工整,而是非常的古朴随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句中出现很多相同的词语。
三、律绝和古绝的区别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一)律绝和古绝的共同之处:
1、都是字数固定,五言四句二十个字,或者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
2、都是第二、第四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二)律绝和古绝的主要区别
1、“古绝”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古绝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必须押韵。如押平声韵,则第三句的尾字应为仄声;如押仄声韵,则第三句的尾字应为平声。第一句尾字可平可仄,第一句的尾字的平仄如果和韵的平仄相同,多入韵。
例如: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平平仄仄仄* 处处闻啼鸟。仄仄平平仄* 夜来风雨声,仄平平仄平
花落知多少? 平仄平平仄*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绝”的押韵,一、二、四句押仄声韵,第三句是平声。
“律绝”一般押平声韵,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绝”往往也可以认为是入律的古风。“律绝”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
例如: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桂,平平平仄仄
素手玉房前。仄仄仄平平* 欲得周郎顾,仄仄平平仄
时时误拂弦。平平仄仄平* 这首“律绝”的第二、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是仄声。
2、“古绝”除每句末一字外,句内是不讲究平仄粘对的;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平平平仄平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绝的平仄。其句子的平仄是不符合律句的要求的。
“律绝”对于平仄粘对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看这首“律绝”的平仄,是完全符合格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则的。
总之,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因此我们在习作古体诗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平仄对仗,但还是要尽量注意字数、句数和押韵,以追求一种整齐和谐之美。篇三: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互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