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取得的新进展
当前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新进展
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分论坛在两岸专家学者的参与和研讨声中落下了帷幕。本届论坛围绕“深化两岸合作,共创双赢前景”的主题,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三大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达成19项共同建议.诚如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该次论坛上致辞时表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一直在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两岸的发展有两座桥梁,第一座桥梁是经济的合作追求共同的利益,第二座桥梁是文化的交流,这两座桥梁都非常的重要,经济的合作就像手搭手、手携手,我们要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是心连心,血浓于水。吴伯雄讲的多好呀!他道出了两岸民众的心声和期盼,也说出了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强化根缘的手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讲话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经济利益,而且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增强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认同。要不失时机地深化两岸文教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合作格局,进一步密切两岸民众感情。”两岸共同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陆与台湾同文同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史缘、地缘、血缘关系。
台湾大多数民众祖籍来自大陆,这是不争的实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两岸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如同手携手。在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的前提下,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成为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重要议题之一被提上两岸交流的日程,这也充分说明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进一步强化民众对两岸同文同祖同源同根认同的有效手段,进而增强两岸民众的根缘意识。通过广泛推进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提升民众对中华文化感知,校正民众思想深层次错误的认知,真正地实现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达成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民心相连的平台。近年来,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但与两岸经济合作步入常态化和机制化相比,文教交流合作相对来说有些滞后。本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文教交流合作作为议题之一,足以说明文教交流合作引起两岸共同关注,有着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诚如,吴伯雄所言文教交流合作是民众心连心的桥梁。能够使两岸民众心贴得更紧,情连得更亲,靠得就是文教交流合作。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这个平台的搭建将为两岸民众更好地了解对方、了解历史、了解自己创造条件,为台湾民众就根在何处、来自何方解疑释惑,真正对历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解读,破解多年的误解或不解。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使两岸民众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下,两岸民众的心就会连的更紧,亲情就会更浓。大陆的文化交流团赴台开展交流活动,在岛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 “中原文化宝岛行”、东北二人转赴台演出、安徽省“铭传亲缘宝岛行”、宋祖英小巨蛋精彩演出等等,这些文教交流活动的开展,使台湾民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进了交流,也拉近了与台湾民众间的距离。
三、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是消除误解的良药。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为两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但经济的向好发展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误解。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加上台湾深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文宣的不良引导,对民众思想认识产生了大的影响。当前两岸民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针对这一客观现实,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是今后两岸交流的主攻方向,刻不容缓,肩负着以文化之的重要使命,逐步形成两岸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同步展开的局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的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
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缘源。回望过去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自从2008年以来,由于两岸文教交流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台独”势力强烈反弹,美国阻挠两岸文化整合,构建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面临复杂形势。
当前,我们应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凝聚两岸文化共同体夯实文化基础。
一、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 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
2012年1月14日,马英九在“大选”中赢得连任;,同一天,福建永定两岸客家文化研究院编著的《永定客家台湾缘》一书出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该书作序强调: “两岸经济合作手携手,文化交流心连心。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两岸关系未来能否产生实质性的更大突破,关键在文化平台上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经过30年发展,两岸文教交流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缺乏规划、总量有限、效果不彰等诸多问题。由于两岸政经社会制度截然不同、长期隔绝对峙以及台当局反共宣传教育,两岸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文教台独”政策强烈;中击中华文化,导致岛内民众中国认同削弱。20岁以下的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中国的认同度在各年龄段中最低。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前,两岸经贸关系总体上越来越紧密,但两岸社会对立却越来越明显,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朝不利两岸统一的方向发展。即使国民党重新执政,也未能根本扭转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表明,单纯的两岸经贸关系和浅层次的文教交流,仍难达成两岸文化统合和政治整合的目标。
有鉴于此,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两岸同属一中”观念,对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第一,加快对“文教台独”拨乱反正的进程,削弱“台独文化”对岛内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第二,促进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信任、凝聚历史记忆、培育共同价值、增强共有认同,避免两岸和平发展滑向“和平分裂”或“和平独立”。第三,加快推动两岸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程,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文化架构,为未来两岸政治对话与政治谈判创造条件。第四,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形塑中华文化的时代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二、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新进展
◆当前,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文教交流蓬勃发展,呈现“文化对话增多、产业合作增多、入岛交流增多、常态交流增多、相互招生增多”等新特点。这些重大进展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与互信、淡化“文教台独”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1.两岸文化交流呈现“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级提升、质量提高”的基本特征。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由2007年的552项、5000多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3000项、12000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等各领域。2010年9月2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名义率团访台,他的台湾之行“掀起一股超强的文化旋风”。2010年6月,台湾作家朱秀娟、陈映真、莫那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是中国作协首次吸纳台籍会员。
2.高端文化对话增多,并达成诸多共识。2008年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特别设立“文化沙龙”,加强两岸文化对话。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教交流为主题,达成6个方面、29点“共同建议”。2010年9月在台北召开的第一届两岸文化论坛上,两岸文化界代表呼吁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尽早商签文化交流协议,促使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化、常态化。两岸相关文化部门于2012年2月8日正式启动“中华语文知识库”,两岸数百位学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于2012年5月付梓,既是两岸文化界“累积理解和尊重的另类对话平台”,也是落实两岸文化共识的重大硕果。
3.文化产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等部门在厦门连续举办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台湾文创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其中在2011年11月底举办的第四届”两岸文博会”上,台湾参展企业和机构比上届增加71.08%,签约项目155个,签约金额近36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两岸文化交流成果迅速增加,为催生两岸共同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入岛交流日益增多,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文化部等部门积极策划、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务实有效、影响广泛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以品牌项目为依托,推动入岛交流,深受岛内民众欢迎。文化部促成“山水合璧——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轰动海内外。2009年11月、2012年2月第一届、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2011年9月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客家之歌》、《妈祖之光》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成功在台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期间,北京什刹海体校大型风情功夫剧《寻找功夫》和中国杂技团“3D”杂技音乐剧《再见,飞碟》赴台湾高雄驻场演出104场,收入10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两岸迄今为止历时最长、场次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商业演出。
5.常态化,固定化交流明显增多。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海峡论坛、“郑成功文化节”、“闽台对渡文化节”,都是涉及两岸文教交流的固定平台。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节、海峡两客家高峰论坛,成为客家文化交流的固定平台。中华文化联谊会举办的“情系”系列两岸大型文化联谊活动,两岸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两岸文化联谊行”等大型精品晚会活动,在两岸轮流举行。两岸诸多城市参与的“两岸城市艺术节”,进一步深化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2010年6月3日-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两岸城市艺术节——台北文化周”大型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两岸合作在大陆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
6.两岸教育交流更加深入,陆生赴台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交流全面展开,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高校相互招生不断增加。2010年,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台生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2010年8月19日,台“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一些大陆院校学历,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交流新纪元。截至201 2年1月,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累计达3万多人,目前在校生为7000多人。2011—201 2学年是开放陆生赴台就读的第一年,台湾高校可招收大陆学生2141人,实招928人,742人确定赴台就读。
与此同时,两岸各界积极探讨文教交流合作开创和平发展新局面,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11日在长沙开幕。海峡两岸各界共500多人出席论坛,研究探讨全面推进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本届论坛主题为“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这是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自2006年开始举办以来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
贾庆林在演讲中提出了五点意见:维护两岸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加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蓬勃活力;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吴伯雄在演讲中表示,经贸与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缺一不可。要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平台;要加强教育交流,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承认大陆学历,同时鼓励两岸学校与学生之间展开研究与教学合作,推动交换学生计划;要推动媒体合作,为两岸同胞搭起资讯沟通的桥梁。
文化部、教育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11日下午在专题研讨会上,还公布了多项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
大陆文化主管部门正在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演艺界的政策,如鼓励台湾业者在大陆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支持台湾演艺经纪公司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等。
教育部决定,参加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且考试成绩达到台湾一流大学录取标准(顶标级)的台湾考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学校面试达到录取标准即可入学。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实施互换学生计划,并相互承认学分。
广电总局将允许台湾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公司,在福建省提供有线电视设备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大陆主管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并将适时出台惠及台湾电影业的政策,鼓励台湾业者经批准在大陆参与合拍影片,建设、改造电影院,发行大陆影片等。
新闻出版总署将把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浙江作为两岸出版交流试验区,支持两岸业者以版权贸易形式合作出版科学技术类期刊。台湾业者参加大陆书业活动相关费用与大陆业者一致。鼓励台湾企业到大陆相关新闻出版行业的产业园区或基地投资落户,享受园区或基地优惠政策。对在大陆台资企业开发并入围国家重点网络出版工程的精品项目,在表彰、奖励、宣传、资助等方面与大陆企业同等对待。
两岸新闻界代表还特别研讨了两岸新闻交流问题。代表大陆新闻界发表演讲的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表示,两岸新闻界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即将全面实现直接双向“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的同时,尽快实现双向直接的“信息通”,以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周锡生提出进一步推动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五点建议:尽快实现两岸媒体常驻;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合作设立“两岸新闻报道奖”。
台湾联合晚报社社长项国宁代表台湾新闻界发言时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他说,两岸应开放媒体常驻,互设办事处,促进新闻采访正常化;对媒体驻点家数及人数放开限制,促进新闻资讯的流通;开放广告的刊登,促进商业资讯的流通;健全网络交流的机制与环境;思考特殊性质媒体合作经营的可能性。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消除两岸民众思想认识存在分歧与隔阂,破解民众认识误解的良药。因此,对于同为一家人的两岸同胞需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来化解不解,来理清两岸历史的渊源。新时代,新世纪,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亟待深化合作,而深化合作规则章程的重要一步则是两岸尽早签署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两岸文教交流已到下一站重要路口!
第二篇:当前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哪些新进展
一 当前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取得哪些新进展?大学生在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
两岸各项文化交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加强。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还受聘到大陆高校长期任教。两岸基础、职业教育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
两岸文化交流高潮迭起,两岸文化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一批两岸文化交流精品。通过举办各式活动,两岸文化界的交流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两岸科技交流继续向专业领域发展。上半年,两岸电子、通讯、纳米、生物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专家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持续不断,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及人员的合作研究继续升温。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两岸产业发展,增进了两岸学者感情。
两岸卫生交流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大陆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在推动扩大两岸医学教育、医学技术、医药团体交流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台湾同胞卫生健康问题的照顾。为方便台胞就医,卫生部门还在各省市全面展开建立台胞定点医院行动。两岸大学生自由进行交流沟通,把共同的民族情感传承给两岸的青少年,从而奠定彼此良性和互信的基础,增进认同和理解。进而促进两岸青少年间心灵认同感和亲近感。与此同时,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属于两岸民众发展的新趋势,为两岸未来的和平交流谱写新的篇章。
首先,当好两岸文教交流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与主人翁,做好两岸同胞友谊的传播者。以陆生、台生就学为例,无论是陆生赴台还是台生来大陆,都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深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
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再次,当好两岸共同价值的塑造者,“台独文化”的抵制者。陆生赴台出搞好学习外,还应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台独”论调,营造两岸一家氛围。
最后,当好大陆稳定发展的维护者,岛内少数人西化分化中国伎俩的反击者。针对岛内少数人以自由民主人权迷惑大陆生,配合西方文化西化中国的现象,青年大学生应珍惜当前大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善加分辩,为国家的稳定、民族复兴
一份心力
二、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沙群岛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许多国家觊觎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导致越菲马等国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五)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1东盟集体因素2大国的干预3)
四、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主要对策
中国政府在处理南沙争端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在新的世界局势背景下,从战略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南海行政建制
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理与开发。主权问题不容争辩。行政管理的触角需要遍及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周总理有句名言:任何边界的划定,最终以实际控制线为主。
(二)、海上执法力量
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在关系到主权的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被赋予全权的负责单位代表国家并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一个拳头打出去。怎样让这个拳头有力呢,中国发展准海军有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做法。目前,美国海军+海岸警卫队军警结合的体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当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拥有海岸警卫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和平时期海岸警卫队进行海上维权,战时海岸警卫队辅助海军作战,相当于我们的武警。
(三)、依靠法律力量
解决海权争端,立法要跟上来。菲律宾通过立法加紧对南海岛屿的争夺,反衬出中国在通过立法保护海洋权益方面的不足
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字国,许多邻国已通过立法、行政等不同手段,向所有国家阐明了他们的立场,现在中国也必须补上这一课。立法之后一定要行之有效。强大的军事力量未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这股力量,就会在许多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
(四)、增强国防力量 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建设强大的海军,就是为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加大海上防御纵深,实施全方位保卫海疆战略,脱海入洋迫在眉睫。涉足浅水者得鱼虾,涉足深水者得蛟龙。
(五)、增强全民意识
多专家学者认为,重陆轻海,是造成我国南海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公民参与是政府海洋管理的基石,它是海洋问题日趋复杂的必然要求,也是海洋管理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它有利于促进政府海洋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人海和谐的必经之路。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有责任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有责任去了解南海、认识南海、开发南海。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大步前进,目前的中国已是飞龙在天,但这还不够,中国还需要蛟龙在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当前两岸形势新进展的认识
学号 XX 班级 XX 姓名XX
在两岸关系出现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认真总结理论成就,积极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众多爱国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关键要把握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国民党和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由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国民党本土化的趋势有增无减,以及国共两党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可行的对台政策,切实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当前亟须处理好以下六组关系:(1)要协调好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感情、价值观、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2)要协调好国共两党、海峡两岸对“一个中国”原则在内涵认识上的差异;(3)要协调好海峡两岸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现实要求之间的差异;(4)要协调好两党两岸全面交流、合作和逐步签署、实施各种协议之间的差异;(5)要协调处理好两岸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各宗教组织之间的关系;(6)要协调好两岸双方在事务性商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具体认识上的差异。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展,台海局势开始进入结构性变化阶段。结构性变化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两岸民众福祉,也符合两岸人民的期待。概括起来说,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两岸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过几十年发展,两岸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局面。特别是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等相关文件的签署,以及未来ECFA的讨论和签署,都将推动两岸经济进一步整合。
二是两岸民众心理距离更加接近。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扩大,两岸人民之间的敌意逐渐被化解。民众对和平发展的认同是两岸能够实现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在台湾重建统一动力的重要基础。
三是两岸的社会整合加速。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加,两岸一日生活圈形成的速度加快,两岸关系已经由开始经济整合向社会整合过渡。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定居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不断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未来随着台湾对大陆居民入台限制的放开,同样的情况也会在海峡对岸出现。
四是两岸生命共同体加速形成。两岸之间的隔阂逐步化解,联结逐步加强,命运休戚与共。一个横跨海峡两岸的生命共同体已经隐然成型。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 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局势动荡不安的祸根,只有坚决遏制分裂,才能维护台海稳定,促进台海和平。尽管目前对台工作重点已由反“台独”转为“和平发展”,但反对“台独”的斗争仍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民心向背不仅最终决定台湾走势,而且影响两岸趋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台胞关切的问题,才能使“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转化为现实推动力;(3)台海局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共、国、民(进党)三党的不等边三角关系,中国共产党只有妥善处理这个关系,加强两岸之间的合作,才能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导权。党的“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3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和根本基础。认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维护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引导台湾主流民意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转变,为两岸最终统一构建广泛的民众基础,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这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大陆要采取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有利、有益、有力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无论台湾内部发生怎样不利于两岸统一的突发事件,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要以影响,甚至牺牲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为代价。两岸和平统一本质上取决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中国大陆在与台湾社会各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及交往的过程中,让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及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使台湾社会始终保持现有管制和生活方式、方法不变,就必然能赢得台湾社会及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在台湾社会及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遇到内外困难、问题和风险时,两岸应视为“反独促统”的机会,要不分蓝绿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台湾政府和相关责任人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和信任,让台湾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深入交流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台湾社会各界关心的民生困难、军事威胁和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中国大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摘要:经贸和文化是连接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动力,也需要文化动力。而从长远来说,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将触及基本价值观,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所可能带动的认识与价值观的趋同,将比经贸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关键词;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和平发展
一、中华文化是两岸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引起两岸人士的强烈共鸣。
千百年来,随着大陆居民不断迁徙台湾,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节日礼仪等早已传播至整个宝岛,使中华文化深植台湾、茁壮成长。
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台湾寺庙及教会教堂计14841座;其中庙宇超过1.1万座,而寺庙最多的是道教,有寺庙9137座,排在第二位的是佛教寺庙,有2281座。在台湾,所谓的“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相同的语言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纽带。台湾流行的还有“闽南话”、“客家话”。台湾居民中,说闽南话的约占57.1%,说客家话的约占21.4%,讲原住民方言的约为2%,其余则讲其它汉语方言。无论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都是由大陆移民带到台湾并流行于台湾的。
在台湾,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台湾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台湾的孩子从小就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里长大,小学开始就已经有大量文言文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历史和哲学,而这种教育正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的传统礼仪,民间的生活,民俗的传说和节庆,包括信仰,都和整个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人开玩笑说,连鬼都是从大陆过去的。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和脊梁,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拥
有的精神财富,是连接海峡两岸最牢固的心灵纽带。两岸因为独特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从而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的局面。因其如此,两岸透过取长补短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经过30年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融合已是相当广泛与深入,然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必然影响两岸同胞深层次的认同感,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交流,就不能建构两岸同胞的共同认同,这必将有损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两岸交流如潮水从未停止
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但长期以来,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由于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成本高,有效性与动力不足,而“台独”势力对两岸交流的排斥、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刻意建构“台湾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国家”认同感,把台湾主体意识包装歪曲成“台独”意识,更使两岸文化交流全面化、正常化的步履艰难,使两岸同胞之间仍然存在着诸多隔阂和误解。相对于两岸经贸交流的趋于正常化,逐渐走向制度化以及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所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性成果,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还显得相当滞后。贾庆林指出:“这种局面应当改变,需要两岸有识之士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共同建议”虽只是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却反映出两岸各界的认知和期待,预示着两岸文教交流发展新的方向,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这对两岸双方研究和制订政策十分有益
三、两岸期盼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
“现在我们期盼两岸文化交流也能日益走向全面化、正常化和制度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说,这正是两岸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如何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格局?此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的“共同建议”凝聚了两岸文化产业界对此的思考与智慧。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如果海峡两岸适时商讨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将有效地集中双方的资源、资金和
智慧,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由感性交流向理性交流阶段跨越。”
中华文化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形塑着台湾同胞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但百多年来所经历的几度分离与回归,所受到的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多重外在环境的影响,又使台湾文化十分丰富多元,这是我们所面对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现实。这种现实使两岸文化交流比经贸交流更为复杂,成效也将更为缓慢,因此需要我们更大的耐心和包容。
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不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宝贵贡献,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弘扬中华文化,把这种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汇集起来,势必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参考文献】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人民网2009年1月1日 《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
胡锦涛,新华网2011年7月12日 《在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贾庆林,中国台湾网2012年7月28日
第五篇:江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最终版)
江苏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江苏改革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按照《江苏省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改革财税分配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各项改革都有新的进展。
一、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强化规范管理,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认真搞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省三大合作上半年新增入社农户数为75万户,完成目标任务数62万户的120%。今年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目标任务数为300万亩,上半年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为285万亩,完成目标任务数的95%。
二、抓好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推动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
布置推动省属企业资源整合工作,指导省属企业制定内部资源整合方案。大部分省属企业已制定内部资源整合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农垦集团计划将二级控、参企业由51户整合到42户,国信集团确定了24户子企业、4户参股企业的清理重点范围,华泰证券吸收合并信泰证券工作进展顺利,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审批。支持省属企业积极稳妥地清理退出劣势企业。做好协调服务,鼓励省属企业通过合并重组、产权转让、清理注销等多种方式,加快清理退出四级企业、劣势企业、低效参股投资。截止6月底,开元集团、海企集团、丝绸集团等省属企业已完成6户企业的清理退出,其中三级以下企业3户,劣势子企业2户,低效参股企业1户。
三、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加快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将新增中央和省投资计划项目纳入新一轮规划统筹安排。《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待进一步征求意见后,上报国务院审批。13个市的规划大纲已基本编制完成,正按程序组织审查论证。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继续采取直接点供安排的办法予以保障。积极实施“万项良田建设工程”试点,目前全省已有16个市、县提交了试点申请,申请总建设规模达30多万亩,今年内将建设集中连片耕地10万亩以上。
四、财政体制继续深化
实施好增值税转型等税费改革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执行取消和停征12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的规定,重点实施好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措施,从严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规范收费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财税环境。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258亿元。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开展省政府《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的起草。继续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效。
五、银行业改革取得新进展
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指导常州市5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试点组建省辖市级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南京、南通市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并工作。睢宁农村合作银行获准开业。扩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批准溧阳、通州、铜山3家村镇银行开业,全省村镇银行数量达到7家。
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稳健发展。江苏银行深圳分行、南京银行北京分行已开业,6家城市商业银行县域支行获准设立。支持符合条件的省外城市商业银行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南京分行、宁波银行苏州分行、徽商银行南京分行获准开业。
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沙钢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的申请已上报银监会。批准苏州信托和国联信托以固有资金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资格。推动中山财务公司重组工作,华西集团重组中山财务公司和新财务公司开业申请已上报银监会。
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指导菲律宾首都银行总行和南京分行的筹建工作,保证江苏首家外资银行法人机构的顺利设立。南洋商业银行无锡分行、东亚银行苏州分行获准筹建。
六、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城乡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优先解决困难对象的就业再就业问题。1—6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4.7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4.4%;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9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83万人,均已提前半年完成全年目标;帮扶389户城镇零就业家庭中的534名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5年持续回落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6月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7%,比去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一手抓常规的社保扩面工作,一手抓特殊群体的充分保障,努力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惠及更广大的城乡民众。截止6月底,全省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三大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1252万人、1538.1万人和1020.5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84.6 万人、102.3万人和5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86.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8.5万人,参保率达96%,提前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确保参保率达到90%的目标;《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出台实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更加有力地推动,6月末全省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均超300万,分别达到315.8万人、337.7万人、365万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年1月1日起再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183元,保持并巩固了连续七年按时足额发放的成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全省已有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参保农民达213.1万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围绕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全省系统部署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年”活动,着力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上半年共为42.39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为44.38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3.65亿元,督促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1.45亿元,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和
社会稳定。
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测算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相关测算数据。牵头成立专门的实施意见起草工作小组,起草省委省政府贯彻实施意见,报省医改办。认真抓好配套文件起草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牵头的全省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文件的起草工作。
改革新农合基金拨付方式。为保证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到位率,按照中央财政补助政策,调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政策,拨付方式改为年初预拨,年底据实结算。目前,全省新农合参合人口共4390万人,参合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各市、县(市、区)参合率都达到95%以上;全省人均筹资139元,其中苏中苏北全部达到100元以上,全省最高达到425元。已预拨全省补助资金151005万元。
八、环保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情况。2007年11月,省政府批准实施《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和《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方案》,当时在太湖流域确定胥河、丹金溧漕河、通济河等7条入湖河流的9个补偿试点断面。经过1年多的摸索,今年2月,省环保厅、水利厅、财政厅正式出台《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方案》,将补偿范围从9个断面扩大到30个断面,涉及21条河流,包括太湖的主要入湖河流、苏南运河、重要的清水廊道以及主要出省跨界河流,实现全覆盖。
2、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情况。根据《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2008年1月9日,省物价局、财政厅和环保厅联合下发了《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管理办法》。8月,财政部、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无锡联合举行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启动仪式。11月,我省制订出台《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方案细则》,对试点的范围、内容及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细化,要求各类新、改、扩建项目排污单位新增的排污指标必须从完成当地减排任务后的余量中有偿获取或通过交易获得。对于年排污量超过该申购核定指标的排污单位,将依法实施处罚。根据试点方案,今年上半年,我省又制订了试点实施方案以及排污指标核定和申购等配套办法,加快推进试点工作。目前,无锡等地已已有600多家企业完成排污指标申购,金额达1386.7万元。
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新进展
全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08]50号)、省政府办公厅《清理审核省级行政权力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08]87号)的要求,组织完成了省级行政权力的审核确认工作。纳入清理审核范围的省级59个部门报送行政权力8209项,经审核,减少或合并行政权力10
21项,依法确认行政权力7188项。专门编制《省级行政权力总目录》,初步形成了省级行政权力数据库。起草并由省政务公开办印发了《编制省级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编制要求、方法步骤、配套措施等。
深入推进城管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上半年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省政府批准了徐州市新沂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省政府审查批准了宜兴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向建制镇延伸。召开了全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省辖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法规处负责人座谈会,对全年工作进行部署。起草了《江苏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规章草案,目前正进一步修改论证。组织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三规范”(规范行政执法文书、执法标志、工作服饰)专项检查。目前,我省已有13个省辖市、26个县(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积极推动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继续组织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部分省、直辖市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
[2008]71号)等文件要求,制发了《关于在部分市、县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试点范围、试点内容和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组织召开了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座谈会、试点城市研讨会,五个试点市中,苏州、江阴、海门、宜兴试点方案已报当地政府批准实施,泰州试点方案也已经制定完成,待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在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中,海门市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由市行政复议委员会统一受理申请、审理案件、作出决定,市公安、工商等行政复议机关不再行使行政复议权,这一做法受到了国务院法制办的充分肯定。
二是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行政复议听证办法》。对重大复杂、群众关注的案件,通过公开听证、当面核实等多种方式,增强行政复议透明度和公信力。采取公开听证方式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是推动“阳光复议”、“复议为民”的创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办案质量的提高。
积极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研究、规范中心和审批项目名称等密切联系人民生产、生活的审批事项为切入点,研究制定了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十项具体措施,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了具体部署。为加强与行政服务中心的沟通和交流,下发了《关于加强与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联系的通知》,初步建立了与行政服务中心的信息交流、情况通报等工作联系机制。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和运行情况,下发了《关于开展对“四级便民服务网”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对当前全省便民服务网络运行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和研究。
认真开展依法行政考核。组织起草了2009省辖市政府、省级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考核实施细则。统一设置了依法履行职责、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制度建设等七个考核项目。在“严格行政执法”部分,把国土、交通、房管、环保、规划等部门是否存在涉企收费,征地管理、拆迁安置和食品安全领域是否存在执法不力,是否存在环境和安全生产监管不力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考核重点。
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进展
苏州市委、市政府上报了《关于要求将苏州市列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的请示》。今年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的请示》。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南京市和无锡市先后向省政府提交了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方案。宿迁市的改革方案正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