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驾校生源的衰减及对策
浅析驾校生源的衰减及对策
(2016-11-10 21:51:01)转载▼
标签: 驾校管理 驾校经营 分类: 行业广角
作者:刘治国
资源,本是大自然赋予人类进步的一大“祝福”。但任何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祝福”往往也会转为“诅咒”。曾几何时,依傍资源禀赋创造出惊人经济“成绩单”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如今正不同程度上面临经济转型发展的困局。2011年,中国公布了一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共有69个城市上榜。资源型或靠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城市,经过长期过度开发使用,如今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尴尬局面。譬如甘肃玉门,因油而兴,因油而衰,这里曾经灯火辉煌、整夜不息。在鼎盛之时,曾有13万人在玉门居住,因石油资源的枯竭,这一切悄然画上句点。2003年,玉门市政府驻地开始向西 80公里迁至玉门镇,9万人随之弃城外迁。
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资源,败也资源”。“我们缺乏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贪婪掠夺,最后必然导致无法再生的自然荒芜。”一位当地老人说。
由是推之,我们驾培行业的生源也会枯竭或者衰减吗?一个行业的发展规划及经营路脉的选择,过去如何?今日又如何?未来又将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员也是驾校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不站在增量资源还是站在当前消化存量学车意向学员(年满18—70岁)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大家会有更大的共识。理由如下:
一、学员学车是一生一次的消费 还是拿矿产资源作比方,驾校的校长朋友们,假如同样的条件,给您一个采矿权的资格,您愿意开采金矿还是挖采铁矿?我想答案一般偏向于前者,但事实上呢?!
在当前汽车文明还不发达的环境下,国人学车大都急功近利,以拿证为目标,而不是以学好安全文明驾驶技能知识为目的。如此,学车成为了学员一生只此一次的选择,几乎没有重复性的回炉再学车等消费行为。这就意味着,从存量来看,目前一个适龄的还未学车的学员只要他(她)学完车了就不可能再成为驾校的消费者。结业一个学员,存量学员就少一个。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的老中青意向学员是我们不可再生的资源,要珍惜,更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品质。这方面,驾校的经营管理者可以学学严谨负责的日耳曼人。
德国人讲究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德国人生产的一口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国人用的都是奶奶传下来的锅。对德国人来说,任何一样厨具,一辈子只需要买一次,不需要买第二次,因为你一辈子也用不坏它。有专家曾在柏林问一家菲仕乐锅具店的经理:“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细想一想,你们划得来吗?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该店经理这样回答道:“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人家干的是这个事。
专家也曾问过一位德国的企业家,为什么德国的产品动不动就“能用100年”呢?他这样回答道:“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没有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来的,所以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德国人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是否‘经久耐用’上。”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不与同行竞争,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德国人宁愿“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同时,让部分利润转化成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务”。
学车目的不只是为了考取驾驶证,而是为了更安全地驾驶汽车。一些学员不愿意多花时间来驾校练车可以理解,但练不练是由驾校决定的,驾培驾考主管部门对此已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管控。所以,脏水不能泼到学员身上,责任理应由驾校承担。
我们为什么要做驾校?有人说是为了赚钱,这个不需要掩饰,利润当然很重要,赚钱是驾校生存的基本条件,确实是天经地义。但是,赚钱的前提是做好本职的事情,履行自己的使命——通过驾校规范的驾驶培训,培养出一生无事故的合格驾驶人。
美国默克集团是世界制药企业的领先者,我们可以听听其创始人乔治默克的名言:“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就绝对不会没有获利;我们记得越清楚,利润就会越大”。不干坏事也能赚钱,所有驾校应该以大纲规定的学时为底限,用时用心地把每个学员教好、服务好,全力做好素质教育,就一定可以持续地赚钱!
二、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存量方面看,在七月召开的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的发言引发了这场讨论。她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亿人。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经历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两会期间表示,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我国2015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左右,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老龄化速度比较快。而按照国家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规定来看,年逾七旬将失去考证的资格。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如果现在不考驾照,以后他们将不再属于我们的意向客户。
中国驾培行业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庞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1960到1990年初出生的大量老中青人口。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85亿辆,其中汽车1.8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3.4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96亿人。如果按照全国总人口13.7亿人计算,目前全国有约22%的人已经学完了驾驶,获得了驾照。
从增量方面看,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80后共有2.28亿人,90后1.75亿人,00后1.46亿人,90后人口比80后少23.24%,00后比80后少35.96%,20年时间内,出生人口减少了36%。如果按照人口政策不变来预期,作为学员主力军的年轻人将逐步呈现下降趋势。
除了人口普查和抽查的数据之外,还有一些数据同样可以提供中国孩子在减少的证据。从教育部的在校生统计数据看,从1998年开始,小学在校生开始减少。从2004年,初中生人数逐年减少。从招生情况看,小学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2500万减少至2014年的1658万,初中招生人数也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去年的1448万人。
据人口学家估计,未来的劳动力人口将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00后、10后的总人口也将减少,每年出生人口只有1000多万,对于驾培行业而言,也就意味着学车人群增量基数的大幅下降。
从驾校经营角度来看,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就在释放一个又一个预警信号——驾校的生源不是无限量的,这种资源也是会慢慢衰竭的。“风物长宜放眼量”,驾校的经营管理者,该是戒贪婪、戒骄躁、戒“一时的快感”。简言之:科学、长远、可持续。
三、以质取胜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不赚钱的驾校是不道德的,因为它占用了社会的资源,而且浪费了社会的资源。正当的利润是推动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驾校的利润=单个学员所创造的利润*学员数量。现在的驾培行业,有一些不太理智成熟的做法,比如部分驾校经营者急功近利,只图短平快,以费用超低的价格争取更多的学员数量,然后质次价低的方式培训结业,学费低得无法想象——1480元全包学车,结果是双输的——驾校既没有从单个学员身上赚到多少利润,学员也没有从驾校学车多少安全文明的驾驶知识和技能,而行业的名声却进一步被败坏,最终成为不断被改革的对象。
现在一些驾校支撑它活着的方式,不是利润,而是靠低价吸引过来的学员所交学费带来的现金流,这种以价换量、寅吃卯粮的短视竞争之策,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叫竭泽而渔,是只顾当前不顾以后,它是对行业最大的破坏,也是对学员的不负责任,更是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机动车驾驶人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培训方式——只图多争取学员,只管考证快,根本不管不顾学员是否真正学到驾驶知识技能,是否形成安全文明驾驶意识。当有一天现金流也断裂了,驾校必然很难翻身,甚至引发行业不稳定。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道理,叫“囚徒困境”,用来形容驾培行业的经营竞争现状比较合适。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驾培市场的恶性价格战也是如此:假设我是一位培训驾驶人的驾校,在我驾校的周围有很多的竞争对手。现在我面临降价与不降价的选择:如果对手不降价,那么我降价是有利可图的。如果对手降价,那么我也必须降价,否则我就会面临学员都招不满的局面。所以,降价就成为我的优势选择。这对于我的竞争对手来说也同样如此。这样血拼到底的最终结果就是我和我的竞争对手都只有微薄的利润乃至赔本赚吆喝。而现在的情况是低价竞争原本希望能以价换量,没有料到最后却是量价齐跌。“价跌量也缩”将成为压倒驾校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一种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那就是市场诚信体系业已建立健全,无限次重复囚徒困境或者让局中人认为该博弈将重复无限次。“囚徒的困境”推论告诉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双方合作比双方背叛好,做得好的关键不在于干掉对方,而在于引导合作。一句话,合作优于背叛。人们为了长远利益,会放弃眼下的自私行为,转而携手合作。商家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中,当然可以获利,但如果可以预见这个消费者在未来有可能会无限次地购买或推介亲朋好友,那么商家就不太可能会在当下的一次买卖行为中采取商业欺骗行为。这不是因为商家良心发现,而是因为这不符合他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消费者才会放心地做出购买的行为。
结论与展望:
尽管我们对驾培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相信市场前景仍然大有可为。但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学车群体资源的逐渐衰减不是危言耸听。现在驾培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随着驾校及教练车导致的产能扩容,驾培供需已经逆转为“买方市场”,驾校需要转变现在基本依靠培训人数多少获得高利润的增长方式,这种获利方式我个人认为是不健康的,也是不能持续的,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今后应依靠服务质量和品牌效益带来利润收益,驾校需要增加利润获利点。
世界第一营销大师杰·亚伯拉罕提出三个增加营业额的途径:一是增加单次消费的金额,二是增加重复消费的次数,三是前端不赚钱,后端继续收费。而驾驶员培训收费是一次性交易,驾培行业增加营业额的唯一方式只有增加消费金额,提升消费品质。驾培行业也需要来一场供给侧改革,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切实做到优质优价,促进良性循环。
在此,呼吁行业有识之士齐心协力走出“囚徒困境”,形成良性竞争,倍加珍惜当前的人口红利,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好现在的资源,用心用时把每个学员培养好、服务好,培养成真正安全文明的驾驶员,获取正当合理的利润。如此才能细水长流,行业的发展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之路!
第二篇:企业家精神衰减的诱因和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家精神衰减的诱因和对策分析
史振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成了稀缺资源。由于体制、市场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国内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幻想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攫取高额利润,自然偏离了实业。在企业经营环境不容乐观的时候,很多企业家竟然选择了逃避甚至移民海外,致使企业发展后继无人;有的企业家盲目自满,过分依赖成功的经营,不愿意承担新的经营风险;有的企业家不讲诚信,唯利是图,漠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衰减的这些表现,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得到注解。本文提出要完善产权制度,建立良好的企业家选择和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无为而治的高效政府,完善政策环境和资本市场等,这都有益于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和弘扬。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衰减,诱因,对策
The Incentive and Solutions of China’s Entrepreneurship Deterioration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nexhaustible driving force, but rare in China.Owing to the structural, market and social factors, there exists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in the companies in China, fancying to grab high profits in the capital markets, thus deviating their original main industry.Under the grim circumstances, many entrepreneurs choose to evade or emigrate, leaving their companies no qualified successors.Others tend to be in complacent about their earlier success, unwilling to take new risks, and some even become in bad faith and venality, neglecting the business ethics and social accountability.Such appear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deterioration can be interpreted in the academic and realistic aspects.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to guard against the entrepreneurship deterioration,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property institution, building the selecting, appraising, _________ 作者简介:史振厚(1968——),男,管理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家精神和领导力的研究。motivating and constraining institutions of entrepreneurs, setting up an efficient government, capital market and good policy environment.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Deterioration;incentives;solutions “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但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家精神出现衰减乃至退化的征兆,终将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发展。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深入分析,探讨中国目前出现的企业家精神衰减的缘由,并试图从中找出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具体举措。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解读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个人素质、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胆魄魅力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和超越升华。国外著名学者围绕着企业家精神做过精辟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熊彼特的创新精神、艾伯特的合作精神和韦伯的敬业精神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要素。
创新能力是企业家品质、智慧、才能和心理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精神代表着适应市场挑战、不断创新的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但真正的企业家都擅长合作,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企业家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超人,应具有浓厚的结网能力,尽可能搞好团队沟通,加强多方合作。马克斯•韦伯认为,美国现代商人以增加自己的资本为职业责任,注重依靠勤俭和诚信的职业伦理。乐于经商和理性经商成为公认的商业精神,促使了美国现代商业的高度发达。
当然,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心理特征,不仅包括上述方面,还包括“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以及“自力更生、坚强、敏捷并富有进取心”,甚至诚信、不断学习和社会责任意识等,它们都属于企业家精神的范畴。
二、中国企业家精神衰减的基本现状
企业家精神是时代和社会造就的产物,只有在合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在当今中国社会,急功近利、金钱至上、人心浮躁。这种环境导致了企业家们的创新思想退化、冒险意识淡薄、担当精神缺失。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中国企业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都不宽松。
(一)投机严重,缺乏实业精神 撇开民间闲置资本的个人放贷不说,目前,国内众多上市公司、银行以及民企纷纷抛开本业,通过委托贷款或相互放贷的形式赚取外快。在银根持续紧缩导致的资金流动性不良的情况下,这无疑能赚取超出实体经济多倍的利润。然而这种短视行为终将导致实体经济萎缩,通货膨胀加剧。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家往往做出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造成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
山西商人李兆会在接手接掌海鑫后,便逐渐放弃实体,投奔虚拟经济,银华基金、民生人寿、山西证券等都曾是他的投资对象。与之对应,其钢铁业务却倍受冷落,2010年产钢只有区区400万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的非法集资、楼市运作和企业家跑路现象,无不诠释了企业家们的投机心理和行为。这种趋势的制度惯性使企业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寻租和投机上,投机才是企业家最热衷的行业,而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成为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悲哀。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的中国,大批青年才俊走出校门后,首选去当政府公务员,工作舒适轻松,收入有保障,社会地位高;其次是垄断性国企,大型国有企业代替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成为高收入、高福利的好归宿;选择私企被看作是无奈的权宜之计;愿意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少之又少。从长远看,这种缺乏创业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局面绝非是整个社会的福音,终将导致灭顶之灾。
(二)移民潮涌,企业后继无人。
2011年10月,中国银行与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我国千万富翁中,14%的人已经移民或正在申请中,46%的正考虑移民;其中,南部、东部、北部、西部分别有27%、24%、11%和9%已经移民或正在申请中,分别有46%、46%、50%、41%的正在考虑移民。与该白皮书数据吻合的是,2011年4月,招商银行联合贝恩资本发布了《2011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此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①。
当无力保护自己,若企业家“抱不到大腿,或抱大腿的成本太高,就跑掉了”。大量的企业家移民,企业外流外迁的现象从2009年就已经非常明显,这种趋势目前还在蔓延。移民之后,企业家就不再关心企业的发展,自然企业后继无人。
(三)固守经验,逃避经营风险
许多企业家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核心优势,却仍坚持固定的商业模式。除了以往令公司成功的领域,他们看不到其他领域的创新。他们不去考虑各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选择,而以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唯一的参考点,做曾令他们成功的事。
通常情况下,养成这种习惯的企业家,他们的职业成功应归功于某些关键的决策,让他们获得了最大成功。这个成功通常是他们最为人所知的事迹,他们后来的所有工作也是随之而来。问题在于,这些人如果成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他们就会让自己的“决定性时刻”来决定企业,不管它多么不现实,无论现实环境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他们满足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不愿意承担经营风险,缺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四)信用缺失,无视商业道德
仅在2011年1-9月间,浙江就发生228起企业主逃逸事件,共拖欠14644名员工7593万元薪酬②。跑路、欠薪、瘦肉精、毒豆芽、有毒胶囊等层出不穷,连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也经常违反伦理,屡曝短视行为。企业家如果不能坚持基本的道德底线,更遑论履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了。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一旦企业资不抵债导致破产,或者企业主扔下烂摊子玩跑路,隐患将是巨大的。我们看到是表面的跑路危机,但背后却是商业文化和信仰危机,即企业家精神的湮灭。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关系就是商机、财富和生产力。不重信用只重关系的“原罪”就成为企业家挥之不去的烙印。目前,我国的企业诚信建设缺乏统一引导,信用市场环境建设急需加强,诚信管理服务非常滞后。企业因信用缺失而付出的法律成本极为低廉,付出的社会成本也微不足道。不得不承认,一些国人对道德律令的不尊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钱和利益追逐远超过对礼法的尊崇。当企业主纷纷逃逸,正是以诚信的大面积受损为代价,是对企业家精神的玷污。
(五)唯利是图,漠视社会责任
近年来,以瘦肉精和有毒胶囊为代表的不卫生食品与假冒伪劣药品、企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各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事件,因缺乏防护造成的职业病和生产事故等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反映了政府制度规范的缺位。
当前的国有企业里,最高决策者们最了解正常的经营远没有政府的政策有效益,所以如何获取政府的政策与补贴是他们的首要工作。他们在制订自己的高薪时,在利益上是积极向发达国家靠拢,就连依靠政府财政补贴的企业也被他们统计成赢利单位;而当要他们上交赢利时,却又四处活动糊弄政府和公众。2010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显示,中石化和中石油在2010年少计利润分别超过13亿元。就是这些没有社会责任的决策者,在泡沫经济时制造假冒伪劣;在经济危机时,要求政府关照是他们的普遍行为。
三、企业家精神衰减的理论分析
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受到企业家精神衰减的直接影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 都以各自的学科理论为基础, 解释了企业传承中的富不过三代的现象根源于企业家精神的衰减和蜕化。而企业家精神的衰减缘由于以下方面:
(一)企业资源的视角
科斯认为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内部进行的交易越来越多, 交易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家以独特方式识别机会、利用资源, 并将投入转化为独特产出的能力就会慢慢丧失, 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就可能被削弱, 企业家精神出现衰减③。
企业家精神在小型企业中作用明显, 而在较大规模的企业中往往弱化。这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核心能力产生的惯性和僵化带来的对外部环境反应的迟滞;二是不断尝试新机会的实验减少;三是当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时激励频度大大减少;四是战略透明度不断增加使竞争对手更容易预测公司的行动。这些因素都会阻碍企业家精神带来的收益。部分学者将企业家精神视为资源的一部分, 认为只有企业家精神资源得以保持和传承, 才可能实现家族企业的传承。
(二)熵变理论的视角
复杂理论认为,家族企业的成长是个熵变过程。正向熵变的存在对系统稳定有序的状态具有破坏力, 表现为步入衰败阶段以后, 企业缺乏灵活性, 失去可控性, 此时的企业家精神处于衰退状态。负向熵变的存在则具有良性反应, 对系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表现为处于成长以及之前的阶段, 企业既灵活又可控, 企业家精神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到第三代时, 家族企业就会出现混沌状况, 企业家精神丧失, 遭遇“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三)生命周期的视角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创业者衰败主要是由于创新削减。企业领导的心理年龄、领导风格、感知的相对市场份额, 以及企业结构的功能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当企业从发展的创业阶段向较成熟阶段转变时, 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以及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愿望同时下降④。有学者认为,当第一代创业者传承其事业时, 家族企业已具有较大规模。而此时的企业家精神状态已开始削弱。如果不能变革和创新, 就很可能影响家族企业的传承⑤。
(四)心理契约的视角
有学者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的衰退。随着企业成长和创业团队成员的变化, 团队成员与创业团队乃至与组织之间开始经常出现心理契约的关系破裂, 从而引发以失望和愤怒为特征的心理契约违背。当成员感到不公正时,就会产生怨恨、辛酸、愤慨,进而导致成员降低参与集体创新、分享认知、协作进取和共担风险的努力程度。情况严重时, 成员会选择离开创业团队, 这些都将导致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退化⑥。
(五)创业理论的视角 从创业理论角度看, 创业者、机会、资源是创业实践及创业研究的核心。有国外学者认为,创业由发现机会和利用机会两大过程组成⑦。其中, 发现过程包括创意的形成、机会识别、机会形成和机会提炼等活动, 而利用的过程则包括资源获取、新资源的协调等活动内容。对于价值创造活动来说, 发现过程和利用过程缺一不可。“发现”是创业者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价值创造的来源,“利用”是企业家精神的动态延续。因此, 企业家精神的保持需要在不断发现机会和稳步利用资源之间实现平衡。
总之,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企业家精神衰退的种种原因, 基本回答了企业家精神衰减的个中缘由。虽然这些理论未必都很成熟和令人信服,但为分析企业家精神的衰减提供了可行的解释,是企业家精神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企业家精神衰减的现实原因分析
企业家精神的衰减不仅在理论上得到解释,更能从中国的社会现实找到有说服力的的注脚。
(一)垄断行业排挤民企进入。改革近30多年来,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享有绝大多数资源分配权,民营经济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冲破既得利益者的层层障碍。一些优秀民企可以整合国外企业,但无法整合国内企业,限制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步伐。这导致企业家们只好采取回避策略,不与国企正面冲突,只好在夹缝中寻求出路。即使像冯仑这样的商界大腕也无奈得表示,民营资本从来都是国有资本的附属和补充,最好的自保之道是要么远离国有资本的垄断领域,偏安一隅;要么与国有垄断资本合作,使民营资本获得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二)民企生存困局不容忽视。中小民企在起步阶段,大都是自筹资金。而仅靠自筹资金,企业很难做大做强。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在1300万家左右,其生存状况普遍不乐观,盈利压力较大。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企业经营成本持续攀升,表现在原材料、物流、能源和人力成本上升明显,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二是相对于超过60%的GDP贡献和77%的就业人口,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同期贷款的36.8%⑧,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所获资源比例严重失调;三是中小企业税负依然偏重;四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策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三)贪大求强导致管理幻觉。许多企业家在某项业务上一旦取得成功,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过分夸大主观作用。许多老板从创业时的自信转变成自负,无论管理模式还是管理组织架构,都刻意体现层次管理而降低了效率,盲目追求规模而增加了隐性成本,过度贪求市场效应而增加了广告宣传费用,不切实际的多元发展分散并耗费了企业有限的资源。结果是企业和老板的知名度大了,企业的效益却降低了。而且众多模仿者和追随者的出现骤然加剧了竞争,破坏了企业原有的主业计划,使企业不得不动用超出预计数倍的资金才能维持主业优势。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结果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一旦因为资金断链,企业就面临着发展停滞甚至倒闭的危险。
(四)政府干预导致企业家精神退化。近年来,在巨大利益的吸引下,政府从游戏规则的执行者变为游戏的参与者。不仅国企挟政策、资金、资源和意识形态的优势,强力扩张,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政府各部门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也日益频繁。政府干预增加了企业负担,搅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预期的稳定,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且,高税负的制度环境也导致企业家精神的退化和保守化。
企业家精神的退化不仅导致短期金融风险上升,也会导致长期经济增长下滑,经济活力逐步消退。国内东部地区的企业家在过去三十年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但这个群体目前很多选择放弃实业,将直接导致东部地区的生产率下降。中西部主要以政府主体作为经济发展引擎,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水平高企,企业家主要围绕政府而不是市场进行寻租,生产率的提高非常有限。
五、防止企业家精神衰减的若干对策分析
乔治•索罗斯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开放社会中最值钱的资源。有识之士感叹,如今要创造富翁很容易,创造一家优秀的企业就很难,而创造企业家精神更难上加难。一般而言,要从以下方面挖掘乃至弘扬企业家精神,防止企业家精神衰减:
(一)保护产权,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
西方国家大多明确保护公民的私人财产,私人财产的明晰与保护是绝大多数法律制度的基石。追求利润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家创新的内在动力源泉。至今中国宪法还未明确保护私人财产,导致许多企业家忧虑其合法财产会忽然化为乌有。在个人合法产权得不到保障的环境下,必然导致企业家的短期行为,抑制了企业家继续扩大再投资。我国现存的国企治理结构是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实质是企业家缺位。无论是内部人还是政府官员,既不是资本所有者,也不是资本所有者选定的代表。这种制度安排下,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企业家,经营者也缺乏足够的激励去经营企业。
因而,要挖掘与弘扬企业家精神,首先必须实施包括财产权利和知识产权在内的产权保护。不建立起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使经营者真正关心资产价值,不可能造就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二)政府主导,建立企业家市场的选择和评价机制
培养企业家必须建立企业家流动的市场,改变用行政手段调配人才的方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选拔机制,自觉运用价格机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配置企业家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必须完善企业家的市场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家社会评价体系。要制定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测评指标,对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等进行客观测评,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发扬和传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刚柔相济,建立有效的企业家激励和约束机制
企业家的经营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紧张并且必须承担巨大风险的活动,企业家的能力与资本、土地、劳动一样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企业家理应获得相应的较高的报酬,对剩余利润的占有是企业家创业的基本激励动机,企业家在其创立的企业中占有的份额越多,其提高企业效益的动机就越强烈。国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评价时,很看重经营者持股。实行年薪制、经营者持股计划、期权制,对保障企业家的合法利益,激发企业家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少完整有效的企业家约束和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经常导致企业家损害相关利益相关者。为预防企业家的不规范行为,必须确立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监督机构,完善会计审计和外部监督。
(四)放松管制,建立规范高效的政府
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解除了对农业、航空、电信等行业的行政管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放松管制后,大量中小企业进入这些行业参与竞争,使这些行业的效益大为提高,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即使在今天,中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制和干预依然过多,严重损害了企业的自主权。政府的过多管制压制了企业家的投资热情和创新动力,妨碍企业家精神的发挥,窒息了经济的活力。因而,一个规范、高效和廉洁的政府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扬作用重大。政府要主动退出经济,让市场发挥基础作用,让企业和民众回到舞台的中心;放松和解除管制,强化市场功能,弱化官员的造租和寻租能力。尽管一些企业家也参与了寻租活动,但多数企业家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实际上也希望在透明、规范、法治、公平的商业环境中运作,不愿意冒法律和政治上的风险。
(五)鼓励创业,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
在西方国家,注册创办企业比较容易。然而在我国,创办企业时手续复杂,门槛很高,创业成本太高。这极大地抑制了创业热情,压制了创业的积极性。长期以来,政策和融资体系等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因其资产总量小、行业分布广、内部控制弱等原因造成整体信用状况较差,企业的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可有效降低企业家创业的社会成本。一旦创办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会很大程度上得以发挥。
(六)容许失败,构建宽松的市场环境
创新并不容易,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容许失败。企业家注重的是长期利益,而非急功近利。由于所从事的工作带有冒险性,失败难以完全避免。有时为了成就更大的事业,必须冒着失败的风险。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对于企业家而言,任何失败都能被其内化为可观的精神财富,并进而为他人提供经验或教训。对于身处逆境仍坚忍不拔的企业家来说,今天的失败往往就是明天成功的前奏。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例子。商圣范蠡、巨人史玉柱、股神巴菲特、金融天才索罗斯等,无不在经历失败的涅槃后,成就了显赫的商业传奇。
结语
中国从不缺企业家,缺乏的是企业家成长的土壤,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所依赖的制度和环境的支持。企业家精神的挖掘与弘扬必然有赖于上述环境的改善。企业家不能以追求财富作为使命而要有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向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商业上的成就不应该是终点和唯一,应探究本源的企业家精神。“看似谋利之外,却是谋利之源”。在中国这样一个企业家精神稀缺的国度,老板们更应具有企业家精神,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参考文献
①冯立果.公权力无限膨胀 企业家精神衰落[N] 财经网2012年4月13日
②仇锋平.浙江前9个月228名老板逃逸 欠员工薪酬7593万[N] 东方早报2011.10.11 ③G.Dale Meyer, Kurt Allen Heppard.Entrepreneurship as Strategy: Competing on the Entrepreneurial Edge[M].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0, 55.④周长城、吴淑凤.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机遇、创新与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1.1 ⑤张玉利.新生创业者需要更多关注[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09月13日
⑥陈忠卫.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退化:基于心理契约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⑦黄先可,孟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中国创业资本系统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4月 ⑧李思.民间融资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N]上海金融时报2012年05月29日
联系方式:史振厚 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450015 E-mail:shichenhow@126.com;469825938@qq.com Tel: *** 0371-68253859
第三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7-25 09:38:00 ] 作者:张前友 编辑:studa20
摘要: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生源现状出发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的具体对策,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对策
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生源质量对学校生源的影响
笔者通过平时观察和谈话得知,我校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根本没有从未来职业去要求、认识自己,思想素质、行为习惯都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喜欢用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还有经常的抽烟、赌博、沉迷于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现象。学生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极大损毁了学校的声誉,从而使得招生更加困难。职校就在这种“生源差——招差生——生源差的困境中恶性循环。
(二)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些人思想僵化、守旧。鄙视职业技术教育,认为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洗礼才是受人尊重的人才,瞧不起普通劳动者。所以许多家长与学生宁愿花大价钱挤在普通高中拥挤狭窄的教室里,也不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而职业学校为了多招生,他们利用家长希望学生上大学的心里,高举“对口升学”的招牌。诚然对口升学是学校招生的一大亮点,可导致的结果,若没有“对口升学”学校就根本招不到生,最后步入死胡同。比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农学专业”在2007年以前由于“对口升学”这条路子办得很是红火,然而,自从2007年开始取消“对口升学”,该专业的生源就一落千丈。
(三)就业难导致学校可信度差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历,使许多中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差、生源差,从而导致办学质量差,所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无法上岗。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安排在电子厂或机械厂等,造成社会反响差。还有部分中职毕业生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求职中“眼高手低”。在择业时一旦达不成他们及家长的心愿,便认为是学校没有能力。甚至诋毁学校,最终不相信职校。
(四)中职学校本身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
长期以来,部分学校领导注重严格教育教学管理,重视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师队伍培养的力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却忽视了对外的宣传工作,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在职业学校普遍出现生源荒时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其他职校通过各种方式打出宣传招式时,而这些学校却没有很好地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致使招生被动,生源大减。
2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吻合。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层次要求职业教育具有多层次性。而实际上,许多中职教育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准确把握,培养目标过分规范化、单一化,学校专业设置过窄,降低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难以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造成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
一些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专业不对口,部分教师由教文化课改教专业课,从教期间很少参与实践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并不扎实,知识陈旧,观念落后,不懂现代化教育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而新引进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扎实,但实际教学经验欠缺。此外,由于近年来学校招生难,生源差,教师对职业学校发展无信心,不安心工作,于是,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这种师资队伍的匮乏和不稳定是导致生源不足的又一原因。
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对策
(一)提高对中职教育的认识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先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使大家明白我国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学是不现实的,要培养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过各种形式面向社会宣传“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树立新的人才观。除了加强政策宣传转变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宣传力度,例如组织各地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利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专题访谈,向社会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组织优秀毕业生进行巡回演讲,让社会各界人士明白“技能在身,百业可为”,从而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吸引力。
(二)改革办学模式,满足市场及学生需求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实行长学制模式。笔者认为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现有经济及劳动者本人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利于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也不符合学生、家长较高层次的教育消费需求。因此,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势在必行。近几年来,大部分中职学校在搞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人才需求基础上,大胆冲破办学方向单一,培养层次过窄的弊端,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灵活办学。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校在校学生达四千六百余人,形成了融五年制大专、中高级技工、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中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如 “2+1”模式;“3+2”模式;“1+1+1”模式。
(三)规范招生政策
每年三月至五月是职校争抢生源的高峰时间,各校纷纷利用报刊、电视、媒体宣传等手段拉拢生源,更有甚者不惜利用请初中学校领导吃饭,送慰问金给毕业生班主任等不正当手段达到争抢生源的目的。大部分职校内部出台了所谓“送一名学生,给若干奖金”的做法,鼓励初中班主任送生。这样一来,许多老师便盯上了这一笔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好买卖。于是他们不再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素质跟不上。上述情况有关部门应该管管,严令禁止招生的恶性竞争,阻止回扣事件的发生,按严格的程序录取学生。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踏入社会后,用人单位往往不在对其进行培训,要求毕业生直接上岗。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接受实践性教学,模拟各岗位的操作。作为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职业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些都必须有完善的实习基地,较强的实习设备为基础。
(五)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的专业教师。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使“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教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主要参考资料
1、郝克明《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0年9期。
2、蒋乃平《职业学校生源忧思录》,《职业与职业》1999年11期。
3、杜屏《职业中学生源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月。
4、刘春生《21世纪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天津教育报》2001年8月。
5、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第四篇: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报告
《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报告
刘晨华
摘要:由于中学阶段的条件限制,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相比,在英语学习中的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农村生源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的差异,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农村生源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对策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2006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YB065]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
作者简介:刘晨华,女,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江西南昌330013)
一、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我国的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农村生源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英语成绩平平,甚至感到吃力。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和情商水平的发展形成差异,这种差异与学业成绩的差异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和联系。因此,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教育需要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不少研究阐明了不同生源学生大学英语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非农村生源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多元化,且竞争意识较强,有条件接触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所在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先进。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目标要求较高,家长尽力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较好的保障。而农村生源学生思想相对单一,竞争意识相对淡薄,经济上相对贫困,交通、信息不畅,精神文化生活较贫乏。而且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家长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普遍较低,几乎无法在学习上提供保障和帮助。城乡差异必然会导致城乡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然而,国内对于大学生城乡不同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甚少,较少关注影响外语学习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研究。
2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国内要全面一些。例如,在瑞典,政府通过设立瑞典语学校或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半日或全日教育。切实保障人人有免费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大多数学校都有由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成员组成的董事会,负责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事宜。在芬兰,各城乡政府与学校真正做到了使所有居住在不同地区、智力不等的同龄人,都有机会免费接受同样的教育,因此不存在因贫困、智力差等因素而上不了学的学生。同时,还尽量满足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和个人发展。另外,日本的“轮岗制”、韩国的“平衡制”等制度,通过交流、互派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量”和“质”的均衡分布,改变城乡教育分割和城乡教育分治及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同时,按城乡交流与结合的原则,把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小村庄及边远村庄都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以便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城乡教育需求与利益。要同时考虑一地区内大小村庄、中小城镇和大城市的需要,同时反映全球化的要求,即使最边远的村庄也要纳入国家和区域教育的发展计划内,即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有效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同时它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教育,把农村作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农村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3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学生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然而,由于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等院校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确实存在英语发音、口头交际能力及听力等方面能力的相对不足。虽然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农村生源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而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新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1] 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在国内有关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英语教育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课题研究较少,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重视,从而造成高校农村生源学生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新时期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增强。大学英语教学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2] 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生源地的不同,入学前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大相径庭,导致来自于农村和城市的大学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不同态度及英语水平客观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材和教学软件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特点。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早,中学时英语教学条件较好,在英语听力、口语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而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中学英语学习环境相对差一些,听说能力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课堂活动的有效参与。而且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面还有一些困难。这些差异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存在不同的需求,对大学教师的方式和手段有着不同的期待,在英语学习目的、心态和策略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文秋芳,王立非(2004)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包括学习外语的动力和努力程度两部分。学习外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找到好工作;有人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有人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科学技术感兴趣。[3]在全国各大学中,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占60%以上”。[4] 在我校2006级机电、经济管理、电信、土建等非英语专业院系的本科新生中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我校非英语专业院系新生中农村生源学生占了49.3%,占非英语专业院系大学生总数的近一半。因此,了解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背景、学习态度和对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看法及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差 异,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助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二、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过程受到语言习得环境和情感智力因素的深刻影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和情商水平的发展形成差异,这种差异与学业成绩的差异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和联系。重视差异是因材施教思想体现在教学上的重要表现之一。本课题就当前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新生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找出农村生源学生和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是否存在着不同特点,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态度、学习背景、学习需求等方面是否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对学生适应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为解答这些问题,帮助农村生源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本课题希望能通过分析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他们学习的具体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上创新,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将网络课堂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制定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依据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倡导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通过建立帮扶小组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协助。然后,教师应引导农村生源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顽强的意志、善于交流等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促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研究方法
收集数据的方法以问卷为主,并进行了一些访谈、讨论和观察,尽最大努力保证材料的客观性。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农村生源学生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了解差异产生的根源。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9份,有效问卷225份。3数据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四、研究内容
我国城乡差距较明显,农村生源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城乡视角考察高校英语教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城乡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地区英语教学上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老套陈旧,基本的英语教学都很难得到保证。而且在农村,绝大多数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而中学英语教学又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高校农村生源入学前英语学习成绩,对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与城市生源相学生相比,高校农村生源新生在语音、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单位。加上不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和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等,他们不能很快适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和自主式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而且部分农村中学生 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英语成功与否又十分敏感,遇到挫折容易影响其继续学好英语的信心。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源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存在的差距,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村生源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英语水平。因此,本课题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构建适合农村生源学生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近些年许多高校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长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特殊时期,在学习策略、学习要求等方面尽快帮助农村生源新生,让他们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帮助农村生源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分析影响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成功的情感因素。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劣于城市学生,特别是人际关系。这主要来自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地位低下产生的自卑心理;另外,由于社会交往和社会阅历的匮乏,使他们形成错误的归因,认为城市学生聪明而自己愚笨;而且受中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条件限制,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相比,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发音、听力和口语等。尽管他们花了比城市学生更多的英语学习时间和努力度,但学习成效甚微,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无助感;再加之他们不能适应角色转换和环境变化,“焦虑”、“忧郁”、“强迫”和“恐慌”等消极情感会严重影响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基于农村生源学生的情感障碍和起因分析,课题组成员建构了一套消除学生消极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刚开始阶段,教师应花时间了解并关注农村生源学生,主动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原有的英语水平、学习习惯、心理状况等情况,无条件地关怀与接纳学生,放下主观立场设身处地感受学生内心体验,进行心理沟通;同时,依据皮格马翁效应,教师的期待会给学生带来戏剧性变化。教师应常用表扬、赞许、鼓励的目光、言行来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成功心理暗示。在教学中,农村生源学生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值得关注;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让他们认识到与城市学生的差异是由于外在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而并非智力因素。在口语练习过程中宽容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最后,农村生源学生有些自卑、压抑情绪,但他们在潜意识中自尊自强、好学上进,渴望通过努力摆脱贫困。因此,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激发和培养他们积极的英语学习动机。
3培养了农村生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农村中学,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学习管理模式和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上比较被动。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教师制定一系列措施,为学生设定长远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确定学习策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独立使用教学(包括网络)资源,自主分工合作和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要懂得自主管理,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批评。
首先,大多数同学对电脑、上网并不陌生,但有些农村生源学生对上网、上机还缺乏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上网和上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并要对上网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作出说明,让学生知道如何进入课程网站,如何利用网络工具搞好学习。同时把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告诉新生,以减少英语学习的盲目性,还要督促上机学习打字慢的同学加强课外训练。其次,加强学习策略和技巧的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便利。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课内容的能力。根据这一观念和农村生源特点,课题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课题组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从中学的“保姆式教育”到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和督促计划的执行,使学生从依靠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并尽快学会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课、检查学习效果。总之,在刚开始阶段应重视学习策略和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一些教学活动。除了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外,学生课外可利用各种条件和教育资源来提高和发展自己。
4强化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课题组按照合作学习理论,针对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非常不理想的实际情况,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加强课外听说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及英语水平组织各类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小组。例如,农村生源的学生可分在同一小组,老师集中辅导。让学生通过多听、多读、多模仿,不断纠音、正调,在语音,听力和口语方面得到提高;或者,农村生源学生和来自城市素质较好的同学形成帮扶小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了英语学习参与意识。
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差,所以特别要做到“听、说”先行。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通过举办新生杯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举办英语角等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必要的口语和听力实践机会,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有良好的体验英语机会。
5课题设计(1)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共有20项,其中一项为自由回答,希望了解学生的建议和需求。(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来自于华东交通大学06级机械、经济管理、电信、土建等非英语专业院系的本科新生,随机抽取8个英语分级班共250名学生。(3)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8 ——2006.11):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开题论证,申报立项;拟定课题方案,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做理论和技术指导;广泛调查研究,做好资料收集、分类工作。
第二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06.11——2006.12):梳理当前关于农村生源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后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调研分析阶段(2006.12——2007.3):进行调查研究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教学中注重考察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具体特点,发放问卷,了解学生英语学习背景和态度,根据问卷反馈信息广泛征求意见,改良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7.3——2007.6): 提出对已形成的若干思考和建议进行反思和实践检验,撰写研究报告根据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做出总结,撰写论文并发表以确定其理论的正确性和研究的可行性。
(4)数据分析
根据回收的225份问卷调查统计来看,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为111人,占了调查总人数225人中的49.3%,其它地区生源的学生为114人,占50.7%。这说明农村生源学生在高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英语学习背景分析。从表一数据信息来看,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师素质及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农村生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时条件更艰苦。农村生源学生拥有磁带和复读机的人很少,几乎没有练听力的(课上除外),口语练的也不多。再加上这些学生小学没学过英语,记住这些单词也很困难,时间一长就“厌学”、“弃学”。农村生源学生有21.6%曾就读于乡镇中学,81.1%曾就读于县城及以上中学,而非农村生源学生仅有10.5%曾就读于乡镇中学,曾就读于县城及以上中学的占了91.2%。乡镇中学在师资、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与县城及以上中学存在的差距是勿庸置疑的。数据显示,44.1%的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仅拥有录音机,拥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设备的学校仅占55.9%,而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仅拥有录音机仅占19.3%,拥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设备占80.7%。乡镇中学大多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室缺乏中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杂志,许多学生没有机会上网、看英文报刊杂志和收听、收看英语节目。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其次,中学英语教师素质从整体上有明显提高,但农村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还是低一些。农村中学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了16.2%,而非农村中学教师仅7%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大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存在英语发音问题、听说能力有限,因而导致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且许多学生存在发音上的问题。而且,由于条件限制,许多英语老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上网搜集教学资源、吸收外面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外,在所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开设有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和阅读课的比率分别为11.7%、83.8%、63.1%和73.9%,而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则分别为24.6%、91.2%、65.8%和69.3%。不难看出,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的口语课和听力课设置少于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写作课设置比率基本持平,而阅读课设置多于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由于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也存在差异。农村生源学生存在听力困难的有49.5%,而非农村生源学生仅为 24.6%;农村生源学生存在说方面困难的有68.5%,而非农村生源学生则为63.2%;写作上存在的困难比例基本相同,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的比率分别为36.3%和36%;而在阅读方面,农村生源学生存在困难的占了6.3%,而非农村生源学生为10.5%。数据表明农村生源学生在中学阶段听力、口语等方面能力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而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对投入更多,因此,他们听力和口语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表一
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背景差异
生 源 地 农村生源学生非农村生源学生项 目
(n=111)(n=114)
n % n %
中学就读学校 乡镇中学 24 21.6 12 10.5 县城及以上中90 81.1 104 91.2
学
英语现代化教学手录音机 49 44.1 22 19.3 段
计算机、多媒体62 55.9 92 80.7
及网络教学设备
英语教师学历 大专及大专以18 16.2 8 7
下
本科及以上学93 83.8 106 93
历
中学开设的英语课口语课 13 11.7 28 24.6 程
听力课 93 83.8 104 91.2 写作课 70 63.1 75 65.8 阅读课 82 73.9 79 69.3 英语学习主要困难 听 55 49.5 28 24.6 说 76 68.5 72 63.2 写 40 36.3 41 36 读 7 6.3 12 10.5
其次,英语学习态度分析。从表二的数据分析来看,农村生源学生学习更刻苦,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略多些,课前预习的人数也略多些。每天能用1~2个小时学习的占了62.2%,能用3小时及以上时间学习的占了6.3%,且34.5%的学生能够做的课前预习,比率略高于非农村生源学生的59.6%、4.4%和28.1%;而花一小时以下时间学习的,非农村生源学生略多些,为36%,而农村生源学生为31.5%。在依靠其它方式提高英语成绩方面,仅有14.4%的农村生源学生愿意参加课外提高班,而非农村生源学生则占了23.7%,这可能更多的是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而不管是农村生源学生还是非农村生源学生,愿意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提高英语水平的分别占了57.7%(农村生源学生)和57%(非农村生源学生),这说明合作学习值得提倡,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也能从心理上接受自主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绝大多数学生(68.5%的农村生 源学生和71.9%的非农村生源学生)考虑了社会需求,还有32.4%的农村生源学生和29.8%的非农村生源学生考虑了学校的要求,而考虑个人兴趣的仅为46.8%(农村生源学生)和47.4%(非农村生源学生);而认为四级考试与就业有关系的分别为92.8%(农村生源学生)和99.1%(非农村生源学生),这说明学生学英语更多是从就业方面来考虑,更为现实,动机略显不足,同时数据也体现出非农村生源学生对现实社会有更多关注。在课后英语学习侧重点方面,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能够重视综合能力的训练,而农村生源学生(33.3%)更多的希望侧重于说的训练,非农村生源学生(30.7%)更多的希望侧重于阅读的训练。
表二
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学习态度差异
农村生源学生非农村生源学生生 源 地 项 目
(n=111)(n=114)
n % n %
学习英语时间 1小时以下 35 31.5 41 36 1~2小时 69 62.2 68 59.6 3小时及以上 7 6.3 5 4.4 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38 34.2 32 28.1 课堂认真听讲 74 66.7 79 69.3 课后认真复习35 31.5 36 31.6 其它 25 22.5 19 16.7 提高英语 参加课外提高班 16 14.4 27 23.7 同学间的合作学64 57.7 65 57
习
请家教 0 0 2 1.8 其它 41 36.9 34 29.8 学习动机 学校要求 36 32.4 34 29.8 个人兴趣 52 46.8 54 47.4 社会需求 76 68.5 82 71.9 父母的意愿 2 1.8 5 3.5 其它 3 2.7 8 7 四级考试与就业关有关系 103 92.8 113 99.1 系
毫无关系和没感8 7.2 1 0.8
觉
课后英语学习侧重听 18 16.2 28 点 24.6 说 37 33.3 33 28.9 读 30 27 35 30.7 写 19 17.1 22 19.3 综合 60 54 59 51.8
然后是英语自主学习模式适应性分析。表三的数据显示,虽然自主学习模式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绝大部分同学对自主学习模式是认可的,有信心学好英语,这部分同学的比例高达92%以上,分别为92.8%(农村生源学生)和92.1%(非农村生源学生)。对于现有教学设备比较满意的也达到79.3%(农村生源学生)和84.2%(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方面,愿意请教同学的为61.3%(农村生源学生)和59.6%(非农村生源学生),而且有84.7%的农村生源学生和86%非农村生源学生愿意通过查资料的方式解决困难。对自主学习模式模式的满意度也基本达到一致,分别为70.3%和70.2%。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数同学对目前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农村生源学生和非农村生源学生在学习背景等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他们对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看法基本一致。
表三
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看法差异
农村生源学生非农村生源学生生 源 地 项 目
(n=111)(n=114)
n % n %
学好英语的信心 有信心 103 92.8 105 92.1 没信心 8 7.2 9 7.9 英语学习设备满意满意 88 79.3 96 度 84.2 不满意和没感觉 23 20.7 18 15.9 解决困难途径 请教老师 16 14.4 31 27.2 请教同学 68 61.3 68 59.6 自己查有关资料 94 84.7 98 86 不会就不会 8 7.2 5 4.4 对自主学习模式看满意 78 70.3 80 法 70.2 不满意和没感觉 33 29.7 34 29.8
最后是学生的建议和要求。在最后一道开放性问题中,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也反映出自主学习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学生抱怨英语教材内容平淡,教学设备陈旧,并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小,希望英语课时能增加一些,老师能把课文讲解得更详细些,讲课速度放慢些,并希望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增加课堂讨论和课后同学间相互讨论。也有一些同学希望老师加强监督,多讲题、增加语法知识的传授,平时多组织英语考试,让学生多做试卷。这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摆脱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能增加课外活动,培养英语学习培养兴趣及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口语水平。
这些意见和建议反映出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因此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不少同学还存在衔接上的问题,许多学生习惯了老师一言堂的应试教育,很难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当然,大多数同学对当前的自主学习模式持肯定态度。
6主要成果:
(1)论文《引导新生适应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策略》发表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重要)”2007年第5期。
(2)论文《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发表在“华 东交通大学学报(重要)”2007年第6期。
(3)论文《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发表在“江苏工业大学学报(重要)”2007年第6期。
(4)论文《农村生源新生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激发策略》发表在“湖北教育学院学报(重要)”2007年第9期。
(5)论文《高校农村生源新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发表在“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重要)”2007年第12期。
(6)论文《基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英语词汇教学》发表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重要)”2006年增刊。
(7)《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因此,在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学环境的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加强与高校农村生源新生的沟通,让来自农村的同学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同时,制定相关的学习制度,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把“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意识地深入到高校农村生源新生的精神世界,使得从压力到动力的转化得以实现,使来自农村的同学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形成帮扶小组,鼓励合作学习,让农村生源学生和非农村生源学生结对子,取长补短。同时,我校还开展了全校性的体验英语节等各类英语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英语教学确实取得一些成效,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成绩由入学摸底考试时的平均58.7分提高到期末考试时的平均68.7分,平均分提高了10分。而非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成绩也由平均61.2分提高到平均66.5分,平均分也提高了5.3分。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幅度要大于非农村生源学生。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农村生源学生的勤奋学习,加上有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是完全能适应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5.[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3] 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28-32.[4] 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English Stud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Countrysid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U Chen-hua(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330013,China)Abstrac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in high school, there is a certain distance between students from countryside and students who are not from countryside in some aspects.Therefore, in English teaching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from countrysid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study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rom countryside and students who are not from countryside and explore relevant teaching strategies.Key words: students from countryside, college English study, strategy
第五篇:驾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驾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1年第27期科技置向导◇科技论坛◇ 浅谈驾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郭莹
(内蒙古自治区运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要】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轿车已经逐渐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汽车驾驶现如今发展成为人们的基本技
能,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随着参加驾驶培训学员人数不断增加,对于驾校的要求也逐步提升,而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很多驾校存在着管
理不规范的现象,致使驾校的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驾校培训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从驾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 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关键词】驾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1.驾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驾校教学环节管理不规范.大纲没有落实到位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许多驾校缺乏规范的制度建设,档案管 理,职责分工等,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设置,在相关文件的填写, 报表统计环节存在着虚假信息.在管理岗位缺乏充足的人员配备.有 些驾饺没有设置培训记录环节或者虽然存在培训记录,但是记录不规 范.敷衍了事.这给结业证书的发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有些驾校对于 学员的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驾校学员的档案信息填写不完整,不规 范.这给学员的管理工作造成障碍.此外,有些驾校为争取生源竞相压 价.致使驾校培训费用的收取较为混乱 1.2驾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练整体素质不高
有些驾校为了节约成本.在选择教学车辆方面存在选用老旧,淘 汰车辆的现象.有些车辆是没有经过等级评定的.甚至是存在安全隐 患的车辆.这给驾驶培训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学员的安全构
成了严重威胁有些驾校存在教练员整体文化素养不高,语言表达能 力差,对于相关政策不熟悉,教练员没有持证上岗,管理相对滞后,人 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驾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3驾校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作为驾校培训监管部门的交通运管部门在对驾校的监管方面存 在着监管手段不到位,不科学的现象,没有发挥有效的监管作用.交通 运管部门为保证驾校的培训学时.要对学员的培训记录进行严格的审 查.然后对审查合格的培训记录加盖公章.作为参加驾照考试的基本 考核指标然而.有些学员和驾校为了早13取得驾照.一起进行培训记 录的作假.这给交通运管部门的监管过程带来了影响.不利于监管的 顺利开展.1.4驾校的整体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
大部分驾校分布在经济发展快,人I;q密度大的地区.因此在经济 较为发达的地区驾校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驾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 源.采用恶性竞争的手段打击同行对手.如压低培训价格,缩减培训课 时,进行异地培训等方式,严重干扰了驾培市场稳定的市场秩序在驾 校市场上,有些驾校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单人单车 培训,而有些驾校却是“两根杆子,一块场地”的严重不合格驾校,驾校 的发展不平衡使得驾培行业的管理困难重重 2.解决驾校管理问题的主要策略 2.1切实提高驾校管理的力度
要从各个环节加强对驾校的管理驾校要顾全大局.严格按照规 范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同时做好培训日志的填写.对于学员的档案 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与填写.不制作虚假信息交通运管部门要认真履 行监督管理职能,对驾校培训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可以设置 驾校质量排行榜.对于表现出色的驾校进行宣传与表扬.对于违反规 定的驾校进行批评,并进行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资格只有加大 奖惩力度.才能使驾校的管理具有实效性? 2.2不断增强教练队伍的综合素养
教练员素养的高低和驾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驾校 要不断对教练员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把他们培养成理论 知识扎实,驾驶技能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加强对教练员队伍建设力度.可以采取内部培训的方式.组织相关课程的学习.大力加强教练员的 政治思想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实施教练员持证上岗帝4度,着力提高教 员对于教学原则及方法的掌握程度.促进教练员综合素养的提高.推 进教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增加驾校的硬件设施投入力度
驾校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质量过硬的教学车辆.进 一
步完善培训环境和教学设施.有条件的驾校可以发展扩大成为现代 化,功能强大,规范化的专业的驾驶培训基地.采用现代化管理设施和 手段.充分利用电子桩考仪,夜训照明和监控系统等,为学员提供舒适 的培训环境.驾校要加大对于硬件设施的投人力度.大幅度提升驾校 的竞争实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满 足时代的发展需求.使驾校管理规范化.提高驾校的培训水平.2.4对驾校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交通运管部门要定期对驾校进行相关的监管.督促管理培训的科 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对于驾校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师资力量,设施配 备,教学场所等进行规范.对于理论课程培训内容进行系统化管理.使 学员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安全驾驶,交通法规,伤员急 救,车辆常见故障检修与维护等.同时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联系,使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轻易理解和接受.使驾校的培训工作能够有 的放矢.3.结语
综上所述.驾校在对学员的培训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树立以品 质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和宗旨.不能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忽 视了对驾校的管理和长远规划只有对驾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 从根本上提高驾校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
生存与发展.驾校提高管理培训质量,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驾驶水平, 还能够减少道.tlt~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切实确保交通安全,有序,畅 通的进行,为构建和谐交通事业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平崩晰专业驾校品牌传播平台价值『J1.经营者,2007,(24-).[2]袁华东.培养高素质的驾驶员是驾校的神圣职责IJ1.辽宁警专,2007,(o4).[3]周晓炜.试论汽车驾驶培训中如何对学员进行心理教育m.中国科技信息, 2007,(14).[4]夏青,毕思东.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驾培质量——关于驾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fJ1.交通职业教育.2006,(O4).[5]殷晓章.驾校背后的利益博弈【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6,(07).(上接第270页)第二,监理职业道德需进一步加强.全面建立监 理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严肃监理工作纪律,加强廉政建设,这些 已成为树立监理职业道德形象不可缺少的保障.第三,很多地方上的建设单位往往不重视监理.建筑市场也不规 范,监理地位也比较尴尬,权限狭窄,监理工作难以开展.I76 5.结束语
在建筑事业全面发展的今天.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国家法 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发展,全过程监理工作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