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受 过高层次教育的失业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实施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在我国,创业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工作。目前创业教育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因此,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国外的大学创业教育是怎样的呢?
国外的创业教育最先起步在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而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以美国最为先驱。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教育发起最早、程度最高、普及最广的国家。总体上看,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较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新企业的创立、企业成长管理、创业企业融资、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组织内部的创业、家庭企业管理学、经营和税务课程、兼并收购、创业型企业营销、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创业相关法律等。美国的创业教育有十个特点:一是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二是把创业教育拓展为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创新与创业天然的内在联系,即便某个学校明言自己某个计划是“创业教育”,但在教学内容上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将创业教育细分化,诸如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四是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教学,教学组织多采用学生分组结合项目进行,同时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结合实践学习。同时注重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其中创业竞赛尤为凸显。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接着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类竞赛,并逐渐波及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五是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如美国MIT设有创新创业中心,美国百森商学院、滨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克雷顿大学等都设有创业研究中心。六是创业教育直接诱发了师生的创业活动。以MIT为例,该校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雇用110万人,创造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七是学校一般设有创业教育中心,专门从事创业教学和研究。中心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教授从事教学,同时还聘请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投资专家等参与教学活动。八是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尤其成功后的创业者的赞助。高成长性公司的创立人、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家、法律专业人士、财会专业人士都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九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重点,从专业看主要是商学和管理学学生,从层次看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这一方面是由管理学、商学等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不大,而高等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十是美国大学都设有创业教育基金,基金来源一般是企业或校友捐款、学生的创业研究成果的转化等。另外,美国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创业资金支持。如百森商学院设立了“种子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有志于创业的本科生创业团队和研究生创业团队都可以申请到5000美元到20000美元之间不等的创业基金。该学院在校学生第一年的创业课程,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向学校贷款$3,000启动一家公司,且必须返回本金和利息。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创业计划、如何管理公司并实现盈利。公司在学年结束时清算。除去原始资本的利润成为由下一级学生开办的慈善事业的基金。而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印度和新加坡大学的创业教育最具特点。特别是,近些年国内不断有人提及“印度追赶中国”的话题。美国硅谷初创企业里有印度移民创始人的占15.5%,他们都是与美国本地人共同创业的。这些印度移民企业家未必都在印度大学里接受过专门的创业教育,但是他们都受过印度创业教育的某些影响。印度的创业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新兴国家中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印度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自就业教育”概念(今天看就是“创业教育”,且这恰恰是我国大闹“文革”的那一年)。“自就业教育”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二是理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尤为凸显。以印度加尔各答管理学院和理工学院创业教育为例。两个学院主要都是通过体系化的课程设置、辅助课程计划、创业项目孵化等系列机制来实施创业教育的。加尔各答管理学院是亚洲最好的商学院之一,有硕士、博士和高层经理培训三个层次的培养计划。三类计划共同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关于经济、技术、文化、商业环境的全球视野,并把创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多方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他们在主流学科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社会学等等之下,开设了创业管理、创业财务服务、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家研讨等与创业相关的主干课程;同时,在学生创业协会的支持下,设立了创业辅助课程,诸如每年举办亚洲最大的创业计划大赛、121-创意实施大赛,先后有200多所国内外大学参与竞争。开设“主干课程+辅助课程”的目的,即在于培养未来领导者的创业精神和实战能力。基此,加尔各答管理学院毕业生中30%多后来成了创业者。印度理工学院是亚洲著名理工院校之一。该校1998年设立KanwalRekhi信息技术学院,办学密切与工业界互动,把教育教学重点置放于创业领域,目标是培养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企业和行业领导者。该院围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开设了一些创业课程,诸如信息产业创业、企业资源计划、有效的创业沟通等。开设这些课程之外,该学院还建立了学生创业与创新社团,以促使学生、教员和校友积极参与相关创业活动。校方的目的皆在于促进学生创建具有潜在价值的企业,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促进知识的创造、创新与学生的创业活动,为大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KanwalRekhi信息技术学院特别重视实践性创业教学,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占总学分的60%左右,诸如研究开发实践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参与工业企业资助的研发项目。三是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学校基本都设有创业中心。创业中心十分关注为学生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创业服务,诸如创业初期的企业孵化、建立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企业孵化的支持系统、促进网络资源的发展,甚至提供创业辅导教师、咨询专家
及顾问公司。在帮助学生创业的同时,还帮助教师和学生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除了印度,新加坡的创业教育也是值得关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竟然把创业教育原模原样地搬到了中国来办。其之“创业与创新中文硕士课程(MSc TIP Chinese)”是针对近年来华人世界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而开设的中文创业学硕士课程计划,所有课程内容与同名英文课程相同,但以中文为教学语言,在创业生态圈构建上纳入了华人创业所需要的元素,同时安排学生深入海内外市场考察创业环境。该计划涵盖创业学的6个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涉及“创业运筹、创业营销战略、创业融资及财务管理、创业中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创业家战略管理、新企业的建立”等。该计划通过相关课程教学和演练活动,力图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用于未来可能的创业活动。其中,创业运筹主要讲授如何捕捉创业的灵感,发现和鉴别商业机会,筹划公司的创立,组建创业团队,创业资源的整合,商业计划的撰写。创业营销战略主要讲授市场分析与新产品的设计,目标市场的确立,市场细分与定位,营销整体业务流程设计,品牌的创立,创业环境中的营销战略实施。创业融资及财务管理主要讲授企业财务报表的理解,财务预测与计划,预算的编制,比率分析,融资渠道,融资条款及洽谈,企业的财务监控和退出计划。创业中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主要讲授品牌战略,特许经营,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评估,专利许可和协议。创业家战略管理主要讲授管理原则与管理工具的使用。新企业的设立主要通过电脑模拟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市场环境,学生可藉此进行创业模拟,分析市场环境,制定企业战略,进行营销方案策划,调度资金,协调公司各部门的功能和运作,争取竞争优势;全过程有专家指导,辅以决策分析,教学形式生动形象,效果显著。为开展创业教育,南洋理工大学2001年与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联合创办了南洋创业中心,其之主要任务是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研究。力图通过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并促进学生的科技创业精神;提倡教师、学生、校友、风险投资人及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咨询、知识和信息。该中心创立以来,已有35%的毕业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综合上述,我们得到许多启示。(1)要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是经济发展之源,是民族富裕之源和一种民族精神,是培育新兴产业之路,是缓解就业困境的可能途径。一个社会中创业的活跃需要大量的创业者,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部分高校毕业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正如1999年4月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所强调的那样,“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必须革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来培养”。(2)要将创新的内容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按照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既有的生产体系之中。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仅仅哪些具有创新内涵的创业活动才是可持续的。也只有这样的创业企业才有可能生存下来,甚至有所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向其中融入创新的内涵。所谓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新的内涵,即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3)创业教育要有所分类。创业教育志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技能,国外学校就此也根据学生类型而有一定分类。其中,对于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偏重于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研究生特别是MBA的创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则是全面的创业精神、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可见,就创业教育而言,国外不是有教无类,而是区别对待,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目的有异、开设的课程也不同。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4)加强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除了在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中创业教育往往是专业教育、专业课程外,在本科生及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创业教育都仅仅占教学课时中很少一部分。要在很少的课时中要使学生对创业的相关知识有所理解和把握,课内课时都是不够的。再加上创业教育很难在实验室里进行。基此,国外学校普遍重视实践性教学。这一点,也是国内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借鉴的。(5)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和平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高校、风险投资商、社会要形成合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现在许多关心中国大学生创业的人都提到一个词语,“大环境”。河这边的人们都知道要去河的那头,并为之不停疾呼,可就是找不着桥在哪儿。社会要提供“桥和船”的支持。这里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机会给予、资源共享等。如建立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网站上可以设立创业教育案例库,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包括组织学术活动、经验交流,与国外的信息交流,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还要加强创业教育所需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6)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创业教育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十分重要。对创业的资金、政策、服务等的有力支持是创业教育的源泉,否则创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时创业教育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外联活动、教学活动等方面也必须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等各方的支持。政府可以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如银行开设由高校担保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小额贷款,企业提供大学生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所需的技术等。政府应加强和企业、高校的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给予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一定的投资、税率方面的优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能够推动企业转化大学生创业成果的效率。
第二篇:国外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对提升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业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比较成熟。本文分析了国外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创业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自主创新国外高校
“创业教育”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博尔将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失业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实施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
在我国,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等9所大学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始了推行创业教育的实质性工作。目前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国外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我国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一、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征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发展比较成熟,至今已经颇具规模。纵观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
1.起步较早,政府重视
国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国家之一,其于1919年就开始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一门正式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共有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德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50年代职业院校的“模拟公司”。“模拟公司”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是创业教育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在澳大利亚,大学里的创业教育已经进行了40年,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针对创立小企业,积极开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印度在1966年就曾经提出过“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国外很多国家都比较早地设立了专职创业教育机构,具体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方案的实施和管理。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小企业中心。日本特别重视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放到了必修课的位置,日本高校于1994年创设的“综合学科”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目、选修科目和自由科目组成,其中《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学生的必修创业课程。印度政府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德国政府更明确地提出,高等学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2.课程丰富,形式多样
国外很多高校不仅开设了创业课程,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澳大利亚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实行课程结构改革和调整,并开发了四套模块化教材,即综合性介绍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教材,每套教材分别有管理自己,即对创业者和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评估、开发和培训;管理他人,即策划、创建、经营与运行、财经与保险、市场和教学评估等可以独立地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学30~200课时。在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277个与创业有关的职位,44种相关的学术刊物,核心的管理杂志也对创业非常关注,有100个以上的创业中心。美国斯坦福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已经开发了21门创业学科领域的课程,特别热门的课程有《创业管理》、《创业机会评价》、《创业和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和创业财务》、《管理成长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的战略管理》等。百森学院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开设了20门课程,UC伯克利开设了23门课程。肯尼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开发了创业教育课程大纲,明确规定了创业的内容,如创业机遇、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
3.注重实践,强调应用
国外创业教育非常关注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美国的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让学生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活动,循序渐进,体验创业活动。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商业计划大赛(类似于我国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许多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很快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而这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商业计划大赛影响最大。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有几家新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计划以高价转让给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由商业计划直接乳化出来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即成为营业额为数十亿元的大公司。印度的大学也非常重视创业实践教育,很多大学成立了创业中心,协调课程、活动、项目和资源,印度管理学院创业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商业计划书大赛,该项赛事为亚洲最大的商业计划书大赛之一。技术学院和商科院校一样,也设有很多创业中心,并且设有乳化器,向学生企业提供从复印机到会计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在印度,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校在组织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创新大赛、创业大赛,这些比赛对于促进创新、倡导创业很有好处。
4.专兼结合,师资合理
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研究理论的高低。因此,国外大学在选聘教师的问题上特别谨慎,他们不仅选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授,而且还根据创业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特别注重选聘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国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实践管理经验,这样能有效避免教师理论和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国外高校承担创业课程的教师既有学术水平高的专任教师,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如企业家、公司管理人员。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培训中的教师专兼比为4∶6,其中绝大多数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一个课堂由2位教师一起上,一位是正式的教授,另一位是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而《创业机会识别》和《技术创业》则有3位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共同开设,其中《创业机会识别》任课教师还专门为选课同学组成的商业计划开发团队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创业投资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指导,后者每月定期和团队成员见面,并具体建议指导。印度的大学创业学课程或者全部由来自企业界的访问教授承担,或者由本校教师和来自企业界的访问教授共同承担。
二、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提升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实践落后于西方国家很多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和回顾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给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1.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我们要改变认为实施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工作的观念,要把实施创业教育作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创业教育的定位不仅仅在高校与学生个人之间,其根本在于社会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关注和支持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我们需要培育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与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虽然近年来,许多高校也相继推出鼓励学生创业的有益举措。如清华大学为了鼓励在读学生的创业,制定了相关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开创“休学创业”之先河。随后,教育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担负起倡导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没有政府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与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我国政府针对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相关职能还相对滞后,例如各种相应审批手续繁琐,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相应限制太多,这导致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去处理一些琐事,增加了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另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局限性也为大学生的创业设置了一定障碍,使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太窄,难以使一些好的创业构思转化为现实的公司。政府部门要加强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扫清障碍,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联合银行、高校和企业设置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如银行开设由高校担保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小额贷款,企业提供大学生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所需的技术等。政府应加强和企业、高校的密切合作,加快对大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给予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的企业一定的投资、税率方面的优惠。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能够推动企业转化大学生创业成果的效率。
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由于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宏观教育理念层次上,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做支撑,缺少可操作性。赵延忱曾用“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来概括当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现状。因而,在我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若想取得理想的成果并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应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发出一系列实用、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有这样,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实施才能有章可循,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抽象、宏观走向具体,从而取得实效。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紧紧围绕创业过程的具体环节而展开,全面开展面向全校学生必修和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创业教育课程也应在传统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商务知识、财务管理、法律知识、公关和交往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同时,大学的创业教育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创业导师是创业教育的教学主体,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国外的创业导师大都有过创业的经历,因而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创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变化,也能够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们可以聘请创业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商、律师等担任创业导师,形成创业导师团,对各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教学,并通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完善创业导师团的构建。高校也可以从专业实习基地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及咨询师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参与讲授大学的一些创业课程。另外,也可以鼓励创业导师参与企业咨询、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
3.加强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建设匆到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创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服务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服务于大学生现实创业需求的重要体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完善,可以有效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有计划地开辟学生创业实践场所,按照“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些稳定的创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采取委托、联合、短期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构建社会化的络,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相互连通的学习援助系统。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和特点联系孵化小企业的大、中企业,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与大、中企业牵手创办小企业。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还可鼓励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以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另外,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国外及我国的创业教育活动大都起源于创业计划大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见效快、收获大。学生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提供平台、提供环境。大学生在创业园中创业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解决实际的创业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0-71.[2]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9-63.[3]郑如霞.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7,(6):63-66.[4]史永安.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第三篇: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范文]
摘要:从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创建创业型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指导。
关键词:创业教育,国外;特点,启示国外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动因
国外较早就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提出创业素质应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都非常重要。要求高校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提升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进一步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鉴于创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创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积极倡导创业,专门为创业者、微小企业量身定做了国际化的、标准的社会化创业全程扶持指导体系——SYB(Start Your Business,意思即“开创你的企业”)。针对严峻的青年就业形势,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专门开发了一个新项目——KAB(全称是Know About Business,即“了解经营”、“了解企业”的意思),这一项目由一系列培训资料与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所组成,项目内容是教育和培训青年怎样开办与经营企业。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全球20多个国家实施。针对青年就业率过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于2001年组建了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Youth Em-ployment Network,简称YEN),目的是为创造青年就业机会和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提供咨询和支持,明确要求把就业能力、青年男女机会平等、创业精神和创造就业机会作为所有国家行动计划的四个高度优先事项。这是应对快速全球化引起的就业挑战,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为青年创造新的、有质量的就业机会的一个平台,YEN把青年创业作为就业问题解决方案之一,并通过KAB项目对YEN活动给予技术支持。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
(1)重视与发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小企业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解决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小企业经营素质,推动整个企业界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创业教育,不是针对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甚至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也不作深刻的研究,而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上对小企业创业者与经营者本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要求,进行评定、启发和引导,对企业创业与经营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和综合论述,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于能力挖掘和素质教育。
(2)师资专兼结合,教学内容模块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亚太地区国家小企业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多年,积累了成功经验。如澳大利亚TAFE的小企业培训中的教师专兼比为4;6,其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小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
(3)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创业体验。求职者就业是自己需要雇主,在就业方面是被动的,创业教育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并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美国的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让学生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设计商店店面。寻找商店地点,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等活动,循序渐进,体验创业活动。
(4)创业教育渗透每一教学科目。美国创业教育涉及面十分广泛,所有教学科目均体现创业教育思想,因而所有科目的教师均须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英语教师要能够讲授企业语言或教授通过国际网络与其他国家作生意的方法,历史教师能够将企业家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杰出企业家的事迹,并使学生了解企业家们失败之后获得成功的原因。在商业、市场和教学等学科中,创业教育单元包括商业成本,利润概念,资金流动计划。收入记录,价格结构,税收,市场分析和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内容,将创业教育内容渗透至每一门教学科目中,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目标。
(5)注重教师培训。创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正因如此。美国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创业教育培训。这种培训表现在t首先教师参加创业模仿活动,获得创业体验;其次,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能够了解有关创业教育教学知识;再次召开讨论会,互相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自1982年以来,创业教育国际协会赞助了每年一次的创业教育研讨会。
此外,国外创业教育组织极为活跃。创业教育取得了社会部分资金的支持。对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内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学校,理应对“创业革命”做出积极的、快速的回应,适应“创业革命”的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首先,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在传统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入以相关课程有机集成、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原有课程结构和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课程设置。实施创业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份额,满足学生求职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确立强调素质教育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立体教学模式。,转变学籍管理体制,由管理型、封闭型向服务型、开放型转变。我国教育界在本科教育阶段虽号称是“学分制”学籍管理体制,但实践中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学分制”,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因为创业而推迟学习,几乎没有学生能因为创业在修够学分的情况下提前毕业。为方便学生创业,我国教育界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甚至休学制、转学制等弹性学制。应该允许学生因创业而休学或转学。
(3)创建创业型师资队伍。
在创业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双主体的师从关系。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真正行使名副其实的主导作用,除了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素质之外,还应具有特定的、适应创新的创业性素质,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创业教育能力;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人才,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兼职讲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创业课程。
(4)进行创业指导。
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除科研功能外,还负责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计划、协调等工作,兼有教学功能和其他功能。开展创业组织活动,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在实验教学方面,高校可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第二课堂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重视和发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企业联系网络。
第四篇:国外智慧城市启示
自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大张旗鼓,如火如荼,把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推向另一个高度。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智慧城市建设配套政策正在逐步推出,众多地方政府也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了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截至2012年10月,我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2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
进入2013年,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跃跃欲试加入智慧城市建设大军之中,如贵州的贵阳、六盘水、铜仁等地正在编制智慧城市方案。部分经济条件较好、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已经完成从理论探索、概念包装向实施和落地阶段的转移,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相对平缓
与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热火朝天、政府和企业界热情高涨形成对比的是,国外智慧城市发展相对平缓,大张旗鼓的规划和建设浪潮并未出现。各国以点带面,城市信息化的升级正积极有序推进。
其中,亚洲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相对较为体系化。亚洲智慧城市建设较为活跃,政府往往制定详细的信息化规划,确立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智慧城市战略地位,从技术、产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例如,新加坡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建立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大力发展通信和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意图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
欧洲的智慧城市则侧重绿色低碳主题,以科研带动并引领智慧发展。在建设理念和发展主题上,欧洲智慧城市以绿色、低碳、环保的智慧应用示范和局部试点为主。比如阿姆斯特丹启动的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在202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0%。
相对来说,北美地区以市场化机制来推动智慧城市,更加注重数据开放和建设实效。北美地区采用“企业推动为主,政府引导促进为辅”的发展方式,该地区政府重视公共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规划,城市管理者并不在意其发展的是智慧城市还是数字城市,而更加注重技术应用效果和项目所发挥的效益,但是其发展理念、应用范围均很超前。比如美国联邦政府牵头组织的一些开源数据项目催生了一批智能化、数字化应用,为市民带来了实际便利。
发展条件存差异
国外发展智慧城市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重心与国内不同,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国内外工业化发展基础、城镇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条件以及政府运作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国外是在工业化条件较好、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国外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工业化,已经或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城镇化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因此,绿色低碳、惠民服务、信息共享成为其发展智慧城市的主要诉求。此外,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较早,其信息化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信息基础条件较好,民众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并且国外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多以纯市场推动为主,政府更关注单项工程的效益,更加注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国外智慧城市启示
虽然国内外条件存差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总结出如下启示。
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国外智慧城市的发展注重吸收市场、社会的力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市场为主体,通过机制设计和制度建设,培育社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建立智慧城市建设基金,基金由政府和企业各自出资50%,这样吸收企业参与基金运营管理,有效吸收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
全面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共享。全面统筹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统筹政府引导与社会力量参与,制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城市全局出发,打破条块分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集约化建设,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服务民生为本,改革机制体制。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让信息化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民生改善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方便快捷、高效低碳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区域均衡建设,创新引领发展。政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引导,做好先进区域和落后区域的平衡、先进行业和落后行业的平衡,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区域均衡建设,逐步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
建立健全信息化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化地方立法,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依法制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法规制度,通过法规制度规范网上工作、信息资源采集和开发利用、信用体系建设、个人隐私保护、信息化普遍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法规制度保障,规范网络秩序,培育健康文明的信息化环境。
第五篇:国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文/李艳
作者简介:李艳(1970.8-),女,天津人,现任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国外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起步较早,有许多成熟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启示我们:高校要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整合各门课程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开着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64-03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凝练,是国民共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它对国家和社会的维系、发展和繁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外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研究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的开展,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国外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经验
很多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根据自己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特点,凝练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如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个性自由、自力更生、机会平等、竞争意识、追求财富、敬业进取”;欧盟国家共同的价值观“尊重人的尊严、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及人权”;英国强调共同的的核心价值观是:言论自由的传统、自由、民主;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日本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其爱国、合作、感恩、秩序、法治、尊重、友谊等价值观念。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方面,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核心价值观灌输和渗透的主要阵地。总的来说,国外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各有其特色,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纳入国家战略和规划。
政府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西方国家认为,教育不仅要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历史与传统,接受与认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因此,西方国家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主题非常鲜明,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并给予各种形式的大力支持。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其核心价值观研究与教育在塑造合格的美国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以“公民教育”作为其常抓不懈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受到政府、社会的普遍重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与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并与高校的教育体制、管理体制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新加坡在高校开展国民教育计划,推广“共同价值观”,灌输国家意识形态与责任感,在国家层面确立了“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案。法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由国家统一制定价值观教育方案,拟定教育目标。因此,国外很多国家都把价值观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高校进行直接的监督和指导。
(二)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创新助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
在国外推进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美德袋”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模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多种道德教育模式。各种教育模式各有其特色和优缺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研究人的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与过程,有的强调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的关注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有的主张加强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认为个体经验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脉。这些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推动了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全方位灌输渗透核心价值观。国外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既重视通过课堂教育进行理论灌输的显性教育,也辅之以通过校风熏陶、校园活动等渗透的其他隐性教育方法,注重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方面,课堂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新加坡高校的“共同价值观”教育是以“国民教育”课程为主要载体的渗透性教育,“国民教育”包含着若干门理论课程,如伦理道德、法律意识教育等。除国民教育课程外,其他很多社科人文类课程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承担着“共同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新加坡高校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项目,例如,社会实践项目、人文素养专题讲座项目、纪念日项目等,这些教育教学项目有的是总体服务于“共同价值观”的教育,有的是侧重于“共同价值观”某一方面的教育,这些实践型的教育教学项目的开展为不同种族、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培养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各种隐性教育的渗透、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西方国家认为,校风、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榜样作用、校园活动、校园环境等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价值观教育目标应渗透和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美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会体现在高校所制定和实施的规章制度中,也会利用全国性的节日、纪念日和入学、毕业仪式性活动等开展价值观教育。例如,美国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等方面都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理念。利用全国性的节日、纪念日和入学、毕业仪式性活动等开展价值观教育。欧美高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科学、艺术、政治、体育等各方面,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四)道德认知选择能力培养与道德实践能力提高并重。
在价值观教育中,西方国家重视学生道德认知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认为只有注重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才能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判断真伪,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美国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价值灌输、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和价值分析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他们认为价值观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价值判断选择方法的训练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注重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来引导学生认知和认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国外高校非常重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七十年代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和八九十年代利库纳等所提倡的“品格教育策略”都形成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实践课程的范例,因此美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重视实践体验教学,是以实践体验为主导的,而且活动的形式与方式不断变化,例如“民主教室计划”、“服务教育”等实践活动,都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体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价值实践能力。美国学生经常参加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多种社会服务活动。
(五)形成政府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渗透的多渠道教育模式。
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从青少年开始,通过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社会引导的途径全面展开,是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开展的。托马斯.里克纳认为“新式价值观教育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和社区必须共同努力,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①。”品格教育联盟提出,家庭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应开展与家长的积极有效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策略与方法,并尽可能取得家长的认同与合作。学校还应当广泛争取政府、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帮助。为充分发挥家庭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了解家庭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促进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美国非常注重营造宏观教育环境,国家不惜大量投资建设各类博物馆、纪念堂等教育场所,这些场所成为美国向国民和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美国还建立了社区“服务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参加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中提高其公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西班牙、比利时的很多大学专门开设社工课,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服务工作获得学分。
二、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必须把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和责任,认真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整合各门课程资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教育是培养公民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国历来重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确实在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国外经验来看,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门课程来实施,还应该发挥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人文素质课程的作用,共同开展价值观教育。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内容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重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梳理和重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观取向的内在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角度,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尽可能从理论说教、政策宣讲向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转化。在方法上,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国外的社会教育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都主张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道德认知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个体对各种道德理论和矛盾冲突主动学习、思考、澄清、选择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和体会,最终认同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仰,并最终落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把价值观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重视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任课教师要认真梳理与挖掘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将其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和人文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报告等多种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这些课内与课外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最终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
美国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很少讲授抽象的、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把这些大道理都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问题,把学习变为一种感悟,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纯理论说教的层面,而是应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努力摆脱那种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或者听而不信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体验中,在生活中感悟理论的真谛,促进价值观的养成。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目的,通过一定的载体和途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各类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国外高校非常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潜移默化渗透价值观教育。我国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要认真研究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价值追求的特点,确定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稳定的实践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实习实训、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理念,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整合社会资源、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国外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都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我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教育资源丰富。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在行业和社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依托基地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根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对其的影响和教育是最先产生的,可以说,每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是家长,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会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行都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这是学校和社会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学校要建立和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在网上开设家长电子信箱和家长论坛,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建立家长和学校及时沟通的有效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内容,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得以在家庭延伸和渗透。同时,学校要积极挖掘和搜集家风教育中的优秀因素,并积极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素材,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