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国外私立大学教师权利保障的经验及启示
关于国外私立大学教师权利保障的经验及启示
【字体 大 中 小 】 作者:岳鲁锋 郭桂英 时间:2010-11-22 来源:《民办教育研究》 阅读次数:
3关键词:国外私立大学教师 权利保障
摘要:国外私立大学教师的权利受到良好的保障,主要体现在: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聘任制度法制化、规范化,完善的救济制度,教师组织的维权功能,国家的财政支持。其经验对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权利的保障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一流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大学,日本、韩国的私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外的私立大学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关键在于其雄厚的师资力量。
一、国外私立大学教师权利的演变
中世纪的大学是学者行会,实行学术自治,大学教师的聘用、解聘及各种待遇都由大学自己决定。大学并不能随便处罚教师,必须经过正当的程序,受到指控的教师可以进行听证并为自己进行辩护,权利受侵犯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全体教师会议提出上诉。这说明古代的教师权利受到非常严格的程序保护,教师享有高度的职业特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私立大学教师的雇员身份越来越明显。大学教师与学校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因缺乏明文规定而纠纷不断。董事会很容易以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或品行不正等理由将其解聘或侵犯教师的权利,同时由于教师与学校间的聘用关系缺乏法律上的保障,使得教师的权利大大削弱。19世纪中后期,教育立法的进展和教师组织的出现,为教师的维权提供了必要的立法保障和组织保障。国外的教师组织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合法制度下的策略或手段来为组织成员谋求应有的福利、薪资,使教师的工作有保障。”这些组织通过咨询、协调、会谈甚至游行、罢教等方式或集体谈判的方式来维护大学教师的权益,使得教师的维权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国外私立大学教师权利保障的成功经验
1.私立大学教师的法律地位与身份有明确的规定
在国外,私立大学教师都是雇员身份,这为教师的权利保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如在美国,私立大学教师可以依据1935年的《国家劳动关系法》及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等联邦劳动法规定,可以组织工会与学校订立团体协约,可以在必要时通过罢课来争取或保护其权利。国外私立大学教师虽然是雇员身份,但私立大学教师的待遇多参照公立大学的标准办理,除了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津贴和资金,以及丰厚的社会福利待遇。教师法律地位和身份的明确,关系到教师维权时的法律依据,是教师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的聘任程序法制化、规范化
国外教师聘任合同在内容上非常具体,涉及面广,可操作性强。合同一般包括内容和附录两部分。以美国密歇根州的教师聘任合同为例,合同共有24条,内容包括:确认;联合会和教师的权利;董事会的权利;工资扣除;谈判程序;申诉程序;日程安排;教学环境;学校的改善;资格与委派;空缺、提升和转职;职员的挑选;职员的资历、裁减和回聘;假期;工作人员的补贴;评定;协商组成员的保护;课程参与和在职培训;会议资金;专项报酬;退休或离职;保险保护;各种规定;合同的有效期。还另有7份附录,这7份附录是:工资表;额外工作量工资表;学校年历;申诉表;个人合同表;事假申请表;教师评定表。合同中明确了三方(校方、教师、第三方维权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物质待遇及救济渠道等,尤其是合同中的附录部分,使合同有很强的透明性和实用性。
从合同的形式上来看,国外教师聘任合同种类多,在聘期上可分为终身聘任合同、短期聘任合同、试用期合同;在聘任方式上采用全职和半职相结合,外聘、联聘、互聘、特聘等相结合的形式;在合同类型上实行集体合同与个人合同相补充的合同制度。这种灵活的合同机制一方面使得高校保持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为教师注入了竞争意识,促进教师流动,使教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集体合同与个人合同相补充的合同制度,则保证了教师待遇的最低标准,并在维权时可以通过教师工会以集体的力量与校方谈判或交涉,更好地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考虑到个体因素,为有特殊要求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合同内容,体现合同的个性特色,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3.对教师权利保障有完善的救济制度
国外良好的法治大环境赋予教师很强的法律意识,国家在处理教育事件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事后救济制度。在私立大学中,校方与教师之间产生矛盾或纠纷时,教师可向校内的维权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如美国的高校大都设有政策和法律咨询办公室,为学校和师生提供法律援助;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与校方进行谈判,使合法权益得到救济。实践证明,国外的这种准司法制度为解决学校与教师纠纷提供了一条公正有效的救济渠道,在构建与完善教育纠纷解决机制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4.教师组织的维权功能
国外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及协会,在维护教师权益、保证学术自由、维护学校自治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美国的教师组织最具代表性。美国教育行业的各种组织、协会非常多,一般可分为:专业化的职业组织,宗教教育组织,家长——教师组织、未来教师组织。全国性的教师组织有327个,其中影响最大的组织是全国教育协会(NEA)和美国教师联合会(AFT)。全国教育协会的成员大都是来自公立学校、大专院校或其他为教育事业服务的公共机构。私立大学教师一般参加美国教师联合会和全国天主教学校教师协会(NACST)。美国教师联合会建立于1916年,是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的下属机构。ATF在全美有超过3000多个地方分支机构,43个州级机构,其成员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40万。但无论是哪种教师组织,都把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维护教师的权益作为自己的使命或目标之一。教师只要注册成为其会员,并按期交纳一定的会费,就能享受该组织给予的特别福利,并能在解决纠纷时(如进行法律诉讼)得到来自教师组织的协助。这些组织还为会员安排进修课程,定期获得相关的教育刊物、优惠的储蓄方案、借贷方案、终身寿险特惠方案、医疗伤残补助方案、特别折扣等服务。20世纪60年代之后,集体谈判逐渐成为美国教师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维权方式。集体谈判又称集体订约,是一种谈判过程,即大学管理当局和地区主管部门与教师代表参与谈判,旨在达成雇佣双方都能接受的并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协议。集体谈判制度在美国是随着教师联合会(AFT)的成立而发展起来的,AFT从一开始就主张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维护学术自由。但早期的集体谈判制度仅在一些私立的两年制技术学院进行。1971年10月,AAUP采取重大举措决定加入教师集体谈判,把集体谈判作为实现AAUP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在AAUP等教师组织的联合推动下,集体谈判制度逐渐被所有的大学接受。集体谈判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谈判小组、确定谈判范围、进行谈判、达成协议。集体谈判制度使教师组织与校方的利益冲突在和谐的气氛中得以化解,有利于双方利益的共赢,在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参与民主管理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美国教师组织的政治化趋势不断增强。他们通过支持政治候选人,促成一些有利于教师利益的政策、法规的颁布。其它国家的教师组织,如日本的私立大学协会,拥有全国私立大学教师人数的60%,韩国教师联合会等在教师维权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5.国家的财政支持
一所大学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财政基础,教师的权利保障更与“钱”休戚相关。当我们把哈佛大学的经费收入部分地归功于那些有远见卓识和慷慨解囊的大企业家和金融寡头时,也不能忽视美国政府每年225亿美元的财政补助这一事实。国外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早以制度化、法律化。例如,美国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法》、1965年《高等教育法》,日本1970年的《私立学校振兴财团法》、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促成法》,韩国的《私立学校法》和印度的《大学补助金委员会法》等,都从法律上规定了
对私立高校的资助办法。美国私立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以多元化著称,除了学费这一最主要、最稳定的收入外,还有社会捐赠(14%)、政府资助(17%)以及私立大学的社会服务收入(23%)。其中政府资助占了不小的比例,资助形式也多种多样,为私立高校的发展和教师权利的保障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日本,学费是绝大多数私立院校的主要收人来源,约占其总收人的70%左右,但政府财政资助也是日本私立高校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后,尽管由于经济不景气,补助金的年增长率有所降低,但从1998年来看,政府资助在私立院校日常经费收人中比重仍占到11.8%。国家的财政资助部分地补充了私立高校经费上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教学、科研条件,从而保障了教师的权利。
三、对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权利保障的启示
我国民办高校对教师权利的保障目前存在问题是难免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已经形成的先进制度和经验扬利避害,加快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
1.加快民办教育法律体系
建设国外的法律体系一般比较完善,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步发展,私立高校教师的权利保障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程序。而我国的法制建设起步晚,法律条文表述也不够缜密,操作性不强,配套措施跟不上。比如教师申诉制度的申诉程序、申诉效力,聘用制的法律解释等都缺乏详细的规定。因此,各级政府还要在民办教育立法上下功夫。
2.重视教师权利的组织保障
建设国外的各种中介组织和教师组织为教师维权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在这方面,我国几乎是空白,教师工会作为民办高校教师权利保障的最主要的组织机构,却形同虚设,即便存在一些相关组织机构,如民办教育协会,也起不到国外教师组织所具有的维权作用这启示我们在民办高校教师权利保障上,要加强工会的维权职能,建立其他直接参与维权的教师组织。
3.完善民办高校管理制度
建设国外私立大学的一些管理制度,特别是聘用制的法制化、规范化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民办高校的聘用制度很不完善,聘用合同内容简单且形式单一,聘任程序“人治”色彩更重,因人而异解聘的随意性太大,缺少预警机制和听证制度。专职教师的合同大多为短期合同,聘期一般为1年或3年,兼职教师则更短,往往一学期一聘,基本上无集体合同之说,这些都不利于教师权利的维护。借鉴国外的聘任制度,探索、设计适合我国民办高校特点的集体合同,建立长期聘用制度,对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稳定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大有裨益。
4.增大政府扶持力度
国外私立大学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政策的优惠和资金的投入上。与国外私立高校经费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收人除了向学生收取学费以外,几乎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补贴,社会捐助收入也几乎为零。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但“可以”一词过于勉强,对资助办法也没有从法律上加以细化,为各级政府逃避吃紧的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借口。因此,我国政府要从政策人手,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向民办高校流人,同时要将部分民办高校纳入教育财政下拨计划,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
转自 《民办教育研究》
第二篇:国外私立大学的教育经验
国外私立大学的教育经验
目前,教育的民营化和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这种趋势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部分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二是平衡公立和私立学校部分,即增加私立学校的比例;三是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如教育券为一种形式;四是增加对公立学校的私人投入,如家长支付学费。
在西方,公立学校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学费相对较低,有的甚至不收学费。但这样的学校教学条件、设备和质量都相对较差。而私立大学则实力雄厚,教学质量高,办学灵活。在美国的3500多所高校中,私立大学占70%,人们熟知的美国长青藤联盟中的名校,像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等全部是私立大学。在亚洲,泰国的私立大学就很有特色。泰国现有大学65所,其中国立大学24所,私立大学41所,后者占63%。一是教学质量,二是经费使用效率,三是在多大程度上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泰国博仁大学东盟国际学院采用中英双语授课,他们的教师有国际知名华裔学者和中国顶尖大学的知名教授,因此其国际化程度很高。2010年在泰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国家学术会议上,荣获“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最佳奖”此次获奖的泰国大学共有三所,分别为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和博仁大学。也是全泰国唯一一所获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的亚洲最佳大学排名,泰国一共有5所大学跻身前100名,朱拉隆功大学(私立学校)第47名,中国大陆的北京、清华大学分别排在第13、16位。
私立大学的创立能充分发挥私人企业和团体的办学积极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注重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私立教育的大力发展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的民主和机会均等以及实现国家富强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国外私立医院经验
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模式与国外医院管理模式相比,管理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希望通过对国外医院的先进管理模式的简要介绍,对国内医院管理者有所启迪。
1、美国医院管理模式
大多数实行董事会。院长由董事会任命或直接由医院职工民主选举产生。院长、资深副院长、副院长和院长助理组成医院的院务委员会,医院设立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执行委员会和行政执行委员会。美国的医院都设有护理副院长,属于医疗资源副院长领导,相当于我国的护理部主任。
院长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商学硕士,或卫生管理硕士,或公共卫生管理硕士的学位;参加继续教育计划,对于经济学、市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商业法学、信息技术学、市场策略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接受过强化教学。
医院人事制度全部实行公开招聘、逐级雇佣办法。
2、英国医院管理模式
英国是一个社会保障齐全的福利国家。实行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为全体国民提供广泛的医疗服务,支付大部分或全部医疗费用,实行初级服务(全科开业医生提供)、地段服务(当地政府提供)和医院服务(专科医疗服务)三级服务体制。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国有化,医务人员为国家工作人员。英国居民均可享受国家医院的免费医疗,因此英国是国家医疗服务制度最完善的西方国家之一。
医院院长负责全面指挥,下设医务、人事、财务(司库)、护理部主任,其职能相当于美国的助理副院长。
院长基本上都是管理专业毕业或经济、法学专业毕业通过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各部主任也必须有管理硕士学位或通过管理专业修学后才能担任。
3、日本医院管理模式
医院经济管理体制可分为国立医院、地方公立医院、社团或私立医院。
医院领导成员由院长、副院长领导下的诊疗部长、事务部长、护理部长组成的。也有的医院在院长领导下,设诊疗部长、助理医疗部长、事务部长、护理部长、研究部长、药剂部长、营养部长七个部长的管理体制。
院长必须是医师,除从事本专业外,主持医院全面工作;副院长也应由专家担任,在业务上有权威性,事务部长又称运营部长,全权负责医院日常管理人员。
4、法国医院管理模式
法国医院属于福利事业单位,公立医院面向低收入居民,私立医院面向高工资家庭,法国公
立医院分为地区大学医院(医学中心)、省级中心医院、地方医院、专科医院、急诊医院五类。政府对医院控制较直接,包括医院登记注册、床位增减、大型设备购置都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核批。
院长负责医院全面工作,一般设副院长4人,设有院务委员会以及医疗咨询委员会、急诊医疗委员会、安全保险委员会、技术协调委员会、卫生保险委员会、预防医学委员会等非常设机构,帮助院长发挥协调、咨询、监督作用,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5、德国医院管理模式
德国医院划分为社区服务医院、跨社区服务医院、中心医院和特级医院四个层次。医院的性质有公立医院、社团医院(宗教、慈善团体或各类基金会捐资)和私人医院三种。
医院领导体制的最大特点是设行政院长、医疗院长和护理院长“三驾马车式”结构,医院不设职能科室建制,由三院长在配有秘书的情况分别负责各自的职责,其中行政院长是医院领导人和最高决策者。
行政院长的任职由董事会在全院进行考核绩效后决定。要求是经济类、管理类或商业、法学高校毕业后经2年医院管理培训取得硕士学位者;医疗院长通常为资深医生担任,还需经过接受经济学或社会学以及医院管理、卫生经济等硕士课程教育;护理院长的任职资格培训要求通过医院管理强化教育一年。
6、俄罗斯医院管理模式
俄罗斯在经济体制上属于正在转轨的以社会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模式。
在医院管理组织形式上,较早实行院长负责制和科主任负责制,院长下设医务、行政等若干副院长,院长和临床科主任都由医生担任。
从总体来说,俄罗斯的医院管理模式比较严格,政治党派已不再是决定医院的领导体系的主要因素,医院工会仍发挥较大的作用。
7、新加坡医院管理模式
新加坡将卫生部直属公立医院转变为私人有限公司管理体制,卫生部派人员参加公司董事会,原股权由国家卫生保健局管理,但医院则全部按私人企业管理方式管理。医院的管理体制是,由董事会委派行政总监全权负责,行政总监一般由非医务人员的企业管理专家担任,下设医药委员会、医院筹划委员会。这种模式就是医院所有权(国家所有)和经营权(私人有限公司)分离的模式。
新加坡医院分为国家津贴医院和私立医院,政府对国家津贴医院补助约占医院总支出的58%,公立医院收费标准由政府定价,病房分A、B1、B2、C级四等,政府分别补贴0、20%、65%、80%,说明严格控制了医疗需求的导向。
新加坡政府规定专科医师不超过医师总数的40%,也就是60%医师将受训为全科医师。
第四篇: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摘要:在我国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运动中,教师是影响着新课程改革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着新一代成长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又取决于教师教育的质量,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育的改革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已在多个方面展开,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我们思考我国教师教育改革问题时,检视国外教师教育变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变革状况是有所裨益的。
关键词:国外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一、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积极影响
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直接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便是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教育改革不仅呼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
(一)国外教师教育的主要措施
构建面向教师专业化的全程教师教育体系是国外教师教育的主要措施,表现在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个主要方面。
1、职前培养
各国充分认识到优质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性作用,因此非常重视采取措施,从教师教育的源头抓起。第一:提高入学标准,选拔优秀生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教师专业潜质鉴定”,即根据优质教师的公认标准对教师候选人的身心特点进行鉴别和认定,以决定其是否适合于当教师。第二:确定培养目标,注重全面发展。
各国在实施教师教育之前,总会对其培养对象——未来教师有一个理想形象。这个形象形成于社会文化大背景,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二战后至70年代之前,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社会期望教师成为技术员“,技术型教师”是当时的教师形象。20世纪70、80年代,认知科学取代行为科学。社会期待的教师形象也随之转变“:教师成为专家”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新目标。第三:加强课程设置,促进专业发展。在国外教师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课程设置总是居于核心位置。从课程结构来看,各国的师资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广博的综合性文理知识、所执教的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类课程等,尽可能实现多学科交叉,文理兼通,科学与人文融合。此外,加强教育类学科的学习,注重教育实习,突显师范性,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新趋势。第四:实行全程监控,把好出口质量。各国教师教育机构十分重视毕业生的质量,因为这关系到各培养机构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整个大局。这些国家意识到:仅仅依靠毕业时的质量把关是不够的,只有对未来教师实行全程监控,推行淘汰制,才能最终把好出口关。
2、职后培训
在国外,教师教育毕业生不一定能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不一定能从事教职。新教师的录用要经过一套严格的程序。
美国的基本程序是:各学区根据发展需要将教师缺额上报学区;学区刊登招聘广告;应聘者准备好应聘材料;学区根据书面材料选择面试候选人;面试后提出录用建议,由学区决定录用并签发合同。而日本的教职竞争更为激烈。在日本要
想当教师必须得过三关:首先,必须获得学士学位,修完教职课程;第二,毕业以后,获教职许可证;第三,持许可证参加选考,合格者被派往中小学接受为期一年的试用与研修,合格则成为正式教师。
(二)国外教师教育的积极影响
1、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使教师学术素养不断加强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将所有的教师教育均合并到大学中进行,有的甚至还要求小学与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具有相同的年限,只是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有所不同。不仅如此,各国还纷纷延长了受业年限,提高了中学教师的学历要求。许多国家都把教师教育办成学士后教育,主张在4年制学士教育的基础上进行“4+2”模式的硕士教育。据美国国家教育中心资料统计,1993年至1994年,美国的公立中小学教师中获硕士及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就高达47%。
2、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教育研究能力
各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实践取向。美国为了培养未来的“反思型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就推行了“反思型教师准备计划”———把反思教学的能力贯彻到职前培养中去。另外,美国在教师教育中十分推崇“案例研究”。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更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教师职业声望
综观国外教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得失,可知:凡是教育发达的国家,教师专业水平较高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如日本和德国。而在美国和英国,中小学教师往往频频告急,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虽然一再提出要加强教师专业化,但其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原因就在于教师行业背景差、职业声望低。为了吸引优秀青年选择教师职业,建议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同或略高于同等学历的其他专业的从业人员。
(二)严格师范院校的录取标准
美国师范院校的录取标准历来低于综合大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严把师范生入口关,其标准已与综合大学其他专业标准大体一致。建议我国提高师范生录取标准,在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前提下,有必要对申请者进行资质鉴定,挑选出真正有专业潜质的优秀青年接受师资养成训练。
(三)明确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各国在确定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总是面向自己的“顾客”“、消费者”———中小学的需要。世纪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使国外纷纷把培养“专家型”的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目标。
(四)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加强通识教育,拓展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在深化执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学术修养的同时,加大教育类学科在总课程中的比例,实现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另外,要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科学素质的养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育实习,探索实习效果最大化的实现形式,与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
第五篇: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来源:国土资源报作者:李珂 高晓巍2010-08-30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农协提供服务
日本的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买卖和租赁两种方式。日本的农地改革和1952年制定的《农地法》,不允许拥有土地的农户离开村落,凡是那些离村就职的农户必须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土地;1962年对《农地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开始允许农地出租和出售,但是,由于地价的不断上涨,阻碍了农地耕作权的让渡;1970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修改《农地法》,突破了土地占有和使用方面的限额,以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为中心内容,鼓励土地的租借和流转等;1980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农用地利用增进法》对农地的有效流转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机构,来促进农地的流转。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地租借转让的桥梁,他们接收租出的农地,再将这些农地租给那些有需要的人们。1993年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农地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向“认定农业者”集中,并且那些认定农业者可以获得农地方面优惠的政策支持。
点评:在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培育了良好的农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也为农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另外,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也发挥了其作为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的作用。日本农协的良好发展是各国农民组织发展中的一个比较典型例子。它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合作,也成为了农地流转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介,加快了流转的速度,保证了流转的成功率,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美国:产权边界清晰市场自由度高
美国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美国农村的土地有国有和私有两类,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出售国有土地,它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法案,如《土地先购权法》、《宅地法》来鼓励拓荒和土地的开发。二是市场交易,如果要使用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土地,都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土地流转的目的主要在于扩大农场的规模,加快生产要素的有序组合以及促进先进科技与管理知识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常都是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一般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除此之外,美国还通过信贷支持、政策引导、利息调节、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各种优惠性的政策来鼓励和诱导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扩大。
点评: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够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地的权利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英国:市场为导向科技做带动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英国的农业发展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过去由大地主、租地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所组成的租佃制农场开始走向衰落,转变为目前的以自营农场为主导的经营形式。促成这种转变,与英国政府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英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倾向于保护自营农场主的利益而限制地主的权利,促使了自营农场的快速发展。颁布的法律、法规包括1906年的《农业持有地法》、1941年的《农业法》等。之后,英国先后对《农业法》进行了修订,继圈地运动之后,英国政府为了扩大农场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从政策的制定上支持大农场的发展,排挤合并小农场。1967年,经过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对合并小农场,政府提供所需费用的50%。除此之外,政府对农产品差价补贴的数额也基本取决于各个农场的播种面积和销售数量,也就是说,农场的规模越大,其所获得的补贴就越多。因此,在政府鼓励、市场竞争、农业技术的改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的农用土地得到了顺利流转,农场的规模也逐渐地扩大。
点评:英国农地流转的模式主要是扩大农场规模,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业科技的带动下,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土地的流转速度。同时,也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形成了良性的流动机制。
法国:中介完善运作规范
法国农地流转的一大特点就是实施土地集中政策,扩大农业经营规模。20世纪20年代,法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进小农场的合并,促进和支持中等农场的发展。颁布了《农业指导法》,成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来负责收购小片土地,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大农场,并通过租赁经营(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加速土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对中等农场在土地购买、贷款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年老农民发放终生养老金,鼓励他们离开农业,优先安置达到中等规模的青年农民,达到改善农场结构的目的。
除此之外,法国还通过一些法律上的规定来保护土地,促进土地的流转。如私有农地一定要用于农业、不准弃耕、劣耕和在耕地上搞建筑;土地转让不准分割,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置土地事务所和土地银行等相关机构促进土地的有效管理和流转;对于土地市场的管理和规范,法国采用直接干预的方式,控制土地的收购和转卖。
点评:法国农地流转制度的成功在于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有完善的市场中介组织。如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这种中介组织去收购和转卖,使得法国的农地得到了流转。二是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保障,规范了农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了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也降低了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促进了农地的有效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