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传播专题
1、亚里士多德否定“智者派”教师仅仅把修辞术看做“说服的技巧”的观点,认为“修辞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并进而指出,修辞术可以使真理和正义活得胜利,造成“诡辩者”(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意图: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修辞效果的肯定,强调“目的的合正当性”,只有善的、好的才能配得上“修辞术”)
2、弥尔顿:《论出版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座丰碑。
书中主要观点包括:
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2.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
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
3、密尔(通常又译作穆勒)《论自由》
1903年,严复译介进国内,名为《群己权界论》。
《论自由》是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集中探讨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命题。重点是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提炼
5、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与编码》
受众的三种解码方式
主导一霸权的地位。比如,电视观众直接从电视新闻广播或者时事节目中获取内涵的意义,并根据用以将信息编码的参照符码把信息解码。协调的符码或者地位。大多数观众也许非常充分地理解什么已被界定为主导的、什么已被指涉为职业的。在协调的看法内解码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它认可旨在形成宏大意义(抽象的)—的霸权性界定的合法性,然而,在一个更有限的、情境的(定位的)层次上,它制定自己的基本规则——依据背离规则的例外运作。它使自己的独特地位与对各种事件的主导界定相一致,同时,保留权力以更加协调地使这种主导界定适合于“局部条件”、适合于它本身团体的地位。
“对抗代码”。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这三种解码立场中,对抗代码是最为激进的一种。
6、辨别下列新闻采写方法:
用钱获取机密消息
未经允许使用被访者机密
与同行交换采访资料
引用别的报道不注明出处
为别的新闻媒体写稿
直接采用受访单位的稿件
以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稿件
7、伦理与道德的区分
伦理: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准则上的理性过程;
道德:表现为各种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体系。
8、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的表现 16个方面 p407 能够举例
9、大众传播与社会转型
10、社会转型与大众传播分化
社会转型的内涵:结构转换、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了解转型带来的问题
如何理解舆论表达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11、如何理解:麦奎尔:传媒不只是另一种商业。
承认传媒是一种商业,理解传媒必须借助于
12、何谓亚文化?
是宏大文化中的亚群体,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在社会中占据次要、辅助、边缘地位的次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从属阶级的文化。
13、亚文化的潜在功能
表达和解决母体文化中仍然悬而未决的矛盾(尽管可能是想象式的),以不同的方式唤起母体文化中的某种凝聚力。
14、亚文化的表达方式:风格化、仪式化
反主流的同时又适应主流的某些特征,其抵抗与反叛性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时尚、风格等方面。
15、收编:亚文化通常的出路
比如牛仔裤;
16、作为恶搞文化的亚文化(结构与消耗传统文化)
恶搞是一种以平面甚至是负面的视角表达思想情感和情绪见解的文化行为。
17、《Q版语文》、《武林外传》
原因:文化桎梏与虚无主义;外来文化;媒介技术
反思:对文化的伤害
18、吉登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现代性: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根本逻辑是主体—客体的二分法,最本质特征是设定了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征服关系。
后现代性: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
19、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主要论点
吉登斯:从时间/空间和个体的维度,把握现代性的特点,尤其是现代性必须由时间-空间的转换来定义。断裂和非延续性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
(2)脱域机制disembedding mechanisms 1、2两个重要关键字“在场”
造成disembeding的主要原因是“象征标志”symbolic tokens与“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3)制度反思性institutional reflexivity 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用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20.伯曼的3个核心概念:(了解)
现代性:社会经验的一种形式;
现代化:一种社会进程;(动作化过程)
现代主义:一种视野和价值观。
21、鲍德里亚关于海湾战争的著名论断:“海湾战争从来就没有发生过。”(1911)
我们离真正的海湾战争非常远,我们听到的都是媒介构建的海湾战争,媒介构成的超真实的真实成了一种超真实的存在。
22、传媒文化典型的现代性 “大众狂欢”
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画像的复制品
23、传媒文化与社会认同性
现代社会:我思故我在(迪卡侬)(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
后现代社会:我消费故我在(一切都被物化,消费非理性)
24、新闻专业主义
困惑与悖论: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问题;
专业名望带来的“成名的想象”:士子精神的期待?
新闻法能不能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直接驱动?
25、戴维德的五个标准:
提供一种重要的服务;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expertise);有特别的伦理维度(dimension),且一般都写在实践规范中;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自治,即独立判断权力。
26、(二)我们的观点(了解)
*作为一种职业形态,坚守新闻客观性包括三项承诺:
独立、平衡、客观。
27、西方的社会责任论(了解)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不约而同强调社会责任;
1957年,施拉姆出版《大众传播的责任》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
拓展新闻自由的概念的含量:传统的“不受„控制/约束的自由”变为强调“做„的自由”; 28、1.何谓“公共服务”?
竭诚“服务公众”;
守护“公共利益”;
建构“公共领域”;
29、《纽约时报》阿道夫.奥克斯的新闻报道理念:
记录性,使报纸成为一份时代的记录;
注意从新的角度严肃的报道犯罪行为,力求将之变成社会学的记录书;
将事实与议论分开;
注意掌握报道分寸;
迅速翔实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用事实的力量打动读者。30、1937年《大公报》:“要公要勇要诚”;
《新闻调查》对记者的要求:
质疑的精神;
平衡的意识;
平等的视角;
平静的心态。
31、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不同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角度。
(1)场域是表示各种要素关系的结构体系;
(2)场域是一种相对自主的社会空间;
(3)场域是具有策略性和倾向性的系统;
(4)场域是一些动态的界限。
32、新闻场域:“与大多数我们所见到的场域一样,新闻场域自主性(low autonomy)也很低,它基于两级的矛盾对立中:一端是不受任何制约的“纯粹的”自主场域,如国家、政治、经济权力,另一端则几乎完全依赖于这些权力和商业力量的场域。”
33、新闻场与政治场
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合作与冲突并存的互惠关系。
政治主导游戏规则:
34、政治权力的刚性禁止分别包括:法律控制;控制消息来源;新闻检查制度;威胁恐吓;宣传纪律;其它宣传政策。
35、政治权力的柔性规训包括:新闻发言人制度;背景吹风会;新闻公关;感情投资;总统的新闻管理
36、新闻场与经济场(了解)
1.市场导向新闻学
2.反思与批评
“白痴文化”;
商业逻辑与新闻逻辑存在根本冲突;视读者为公民或是消费者的矛盾。
37、什么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使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文化。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及其困境:科举制解体、经济大潮来袭(80年代全民下海)
如何保持社会的良心?
安身立命的价值:做社会的良心
如何保持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性? 被政治包养
民国时期的报人的“士子”情怀
38、电视分子与文化市场: 通过传媒来谋取自己的名利,如于丹。把文化资本转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知识分子应不为世俗权利所折腰。
39、新闻场域内的争斗
(1)场域惯习与从业者的社会化(2)信息选择与“新闻网”(3)新闻叙事与新闻制作模型(4)从业者自主权与决策参与权
内部新闻自由的两个考察点:记者的工作自主权&新闻部门之决策参与权(5)新闻场域内的妥协与抵抗
40、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
美国学者阿多尼&曼恩:提出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用以分析媒介建构社会的问题。
客观真实:不容质疑的真理,无需验证也无法验证。
符号真实:以符号描述的真实。如以文学、艺术或媒介表达和呈现的真实。源自传播者的立场。
主观真实: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多半来自社会情境及媒介的建构。源自受众的角度。
41、三者关系如何?
符号真实影响了客观真实,影响了的形成,如流行歌曲、种族偏见等;
符号真实影响了主观真实,如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尤其是对远离自己的宏观事项 的理解与判断;
42、理解媒介真实的三种模式(等同于“符号真实”)
照相论:媒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真实存在并可被认知。有图有真相?
建构论:媒介主动结构化社会真实,客观真实不可知。内容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
拟像论:媒介真实就是客观真实,甚至比客观真实还要真。文化不再复制真品,而是生产真品。对真实的模仿,产生了超真实。
43、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它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
44、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了解)(1)宏观层面的社会学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通过对于社会角色、社会情境的诠释,使人们能够了解特定行动场景中自己应有的交往行为和表现,从而协调与他人的行为,使日程生活井然有序。框架就是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期望。这是所谓的象征互动视角。
(2)微观层面的认知心理学
心理层面的研究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信息和建构信息的方法。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认知框架去体验现实,并根据这种框架采取行动,从而建构现实。这就是预期理论。
45、消息来源对媒体真实构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了解)
记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可信度问题;
花费不菲的信息源容易获得记者的信任;
信息本身的垄断性。
46、麦奎尔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新闻偏差:(了解,5种)(1)新闻内容充斥着社会高层与官方的声音;(2)新闻的注意力聚焦于政治及社会精英;
(3)其所强调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现状呈现一种相互同意、支持的状态;(4)国外新闻以较为临近、富有与权势的国家为主;
(5)在新闻主题的选择以及意见的表达上,存在着一种国家主义(爱国的)和种族主义的偏差,且以一个已被家丁或是被描绘出的世界观来处理新闻;(6)新闻所反映的是父权社会里的价值和权力分布;(7)少数族群被特别的边缘化、忽视与污名化;
(8)对于犯罪新闻的报道过度呈现暴力与个人犯罪,二忽略了真实社会中的其他风险;(9)在相关的政治新闻上,重视居于中立立场或是支持特定政党,选择正确的政治道路。
47、如何进行具体分析?
台湾学者藏国仁认为,“对框架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以及低层次结构。分别对应哪些具体的。
其中高层次的框架结构是对主题的定性,是宏观视野的展现;主要通过标题等;
中层次结构,包含事件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最终结果、事件评价等,属于中观视野; 通过主要内容、新闻来源等;
低层次结构,是指通过使用某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具体意义的符号呈现文本的基调,属于微观视野。主要为关键词语运用。
第二篇:中外传播专题
中外传播专题
题型:
1、填空题:10×1分=10
2、名词解释4×5分=20
3、简答题5×6分 =30
4、分析题2×10分=20
5、新闻专业主义20分
第一讲 传播学经典文本导读
1、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否定“智者派”教师仅仅把修辞术看做“说服的技巧”的观点,认为“修辞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并进而指出,修辞术可以使真理和正义活得胜利,造成“诡辩者”(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能力,而在于他们的意图: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修辞”与“诡辩”的区别:目的性和正当性 修辞学是传播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2、弥尔顿《论出版自由》1644 核心观点:争取言论出版自由,废除检查制度。主要观点:
(1)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2)限制言论自由即是妨碍真理本身,唯有保障言论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谬误;(3)“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的修正过程”概念。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论出版自由》: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是新闻传播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处处洋溢着对理性和真理的热爱和信任,体现了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
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3、密尔《论自由》 1859 1903年,严复译介进国内,名为《群己权界论》 《论自由》是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集中探讨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的命题,重点是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了解)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
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 揭露启蒙意识形态的实质——极权主义观念 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4、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概念 历史语境 公共领域
以具体的历史为背景,讨论了公共领域的形成,发展以及不同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意义和功能。随着公共领域借以存在的基础的消失,公共领域随之瓦解。
作者所研究的公共领域是特定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自由主义模式下的公共领域)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 公共领域的行动者是私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对立表现为,行动的公共性,然而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公共性的行动也是从私人行动中分化而来的,同时其目的总也摆脱 1 不了私人性。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关键词:能指和所指 历时和共时 任意性
6、霍尔《电视话语的解码和编码》
三阶段:
(1)意义的生产阶段;电视专业工作者对原材料的加工;(2)“成品”阶段,也就是电视作品的完成状态;(3)第三个阶段(最重要的):观众的解码阶段。受众的三种解码方式:
(1)主导一霸权的地位。比如,电视观众直接从电视新闻广播或者时事节目中获取内涵的意义,并根据用以将信息编码的参照符码把信息解码。
(2)协调的符码或者地位。大多数观众也许非常充分地理解什么已被界定为主导的、什么已被指涉为职业的。在协调的看法内解码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它认可旨在形成宏大意义(抽象的)—的霸权性界定的合法性,(3)“对抗代码”(最为激进)电视观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
第二讲 大众传播与伦理道德
1、辨别下列新闻采写方法:
用钱获取机密消息;未经允许使用被访者机密;与同行交换采访资料
引用别的报道不注明出处;为别的新闻媒体写稿;直接采用受访单位的稿件; 以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稿件。
2、(了解)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伦理: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准则上的理性过程; 道德:表现为各种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体系。消极义务与积极义务
3、(了解)伦理困境与现实选择:
面临困境,需要解决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做出取舍。运用理性原则
大众传播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成熟的职业道德与伦理规范,通常以消极义务为主。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是大众传播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核心。
4、(了解)可运用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
中庸之道,绝对命令和功利主义 伦理学焦点的变化 :
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 康德“绝对命令”
边沁:功利主义←少数服从多数
5、(了解)人道主义伦理五原则
生命价值,善良(正当),公正(公平),诚实,个人自由原则
6、(了解)容易引起公众反感的道德问题
(1)假新闻(2)唯利是图(3)冷血煽情(4)调侃悲剧
7、(了解)关于新闻职业伦理问题的讨论
(1)救死扶伤与本职工作的矛盾
2(2)公众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
隐性采访的正当性与边界 审思正确&欲望正当
(3)消息源保护(2009年,线人“深喉”去世)(4)媒体自由与公正审判
(5)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有无关联 •
第三讲 大众传播与社会转型
1、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
从不同的社会形态考察,不同形态的媒介与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有某种对应关系。P308(举例)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原始、口语、文字媒介;印刷、电子媒介;新媒介
(结绳狼烟 口语号子 甲骨文羊皮书竹简书 报刊书籍杂志 广播电视电影 多媒体互联网手机)
2、(理解)社会转型与大众传播分化
(一)社会转型
(1)内涵:结构转换、机制转换、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广义&狭义
• 现代社会特征的核心:与传统联系削弱、理性观念发育、社会分工专业化(2)各主要国家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传播体制比较
(二)中国社会的双重转型及存在的问题(1)中国社会转型的“双重内涵”
• 从农业社会向知识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同步转型(2)中国社会转型的“断裂与失衡” • 两极分化&城乡差异巨大
(三)中国社会转型与舆论表达(1)社会转型中的舆论表达
• 舆论表达作为机制的作用:减震器&减压阀(2)社会转型对舆论表达主体的影响 • 转型后的身份变化与认同
(3)舆论的充分表达是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 • 稳定与和谐的要求
思考题:如何理解舆论表达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中国社会转型与舆论表达
“去神圣化” 党管媒体导致的政治话语表达 媒介被蒙上神秘面纱 经济领域的权利寻租还原媒介社会角色 意识形态与市场的逻辑
第四讲 明星制造与偶像崇拜之文化分析
1、小结:
传媒文化从根本上说,其内涵侧重于在当代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的变革,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以现代传媒和电脑科技为支持的、以金钱资本为动力的、3 以包含信息和价值的光电影像或虚拟互动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产品,及其外围性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活动。
受传媒文化浸淫逐步丧失思考能力的人类,正距离人的自由王国渐行渐远。
2、广告具有功能和文化的意义
广告话语的文化意义隐藏了其功能的实施。
3、亚文化
(1)定义:是宏大文化中的亚群体,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在社会中占据次要、辅助、边缘地位的次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从属阶级的文化。
(2)青年亚文化的实质:与主流霸权斗争,以反叛的形式抵抗成人文化。(3)亚文化的潜在功能
表达和解决母体文化中仍然悬而未决的矛盾(尽管可能是想象式的),以不同的方式唤起母体文化中的某种凝聚力。(4)亚文化的表达方式:风格化、仪式化
反主流的同时又适应主流的某些特征,其抵抗与反叛性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时尚、风格等方面。
(5)反抗方式:颠覆日常符号系统或霸权规则,以挪用、拼接、改装造成表意体系的失调,以此实现“有意为之”的交流,从而将注意力引向自身。(6)收编:亚文化通常的出路
4、恶搞文化的成因
文化桎梏与虚无主义;外来文化;媒介技术
• 第五讲 传媒文化与现代性
1、作为历史时间概念解释的现代与现代性:
现代:指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
现代性:一种新的社会知识和时代,由此而产生不同于中世纪的新的模式和标准,其特征和贡献在于个人自由。(哈贝马斯)
福柯:一种和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
吉登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利奥塔:元叙事理论
2、(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性:核心是人的主体性。根本逻辑是主体—客体的二分法,最本质特征是设定了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征服关系。
后现代性: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
时间与空间:现代性的中心坐标
3、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主要论点
现代性必须由时间-空间的转换来定义。
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Giddens认为造成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动力质量的三组主要因素,分别是:
(1)时空分离
(2)脱域机制:主要原因是“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
4(3)制度反思性: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用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
4、(了解)流动的现代性,充满着不定、不确定,也充满着机会。
5、现代性的内涵
伯曼的3个核心概念:
现代性:社会经验的一种形式; 现代化:一种社会进程;
现代主义:一种视野和价值观。
6、(了解)现代性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关于时间与空间、自我和他人的体验;
第二阶段:18世纪末现代国家的建立带来全新的感觉,与此同时伴随失落感与不安全感。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的现代性最突出的体现范围——文化领域。大众狂欢成为当今社会现代性突出的特点。
7、现代性与后现代
鲍德里亚关于海湾战争的著名论断:“海湾战争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现代性:对错与否,否定
后现代:无原则的学说,否定之否定,解构
8、(了解)都市消费与视听形式的变迁
传统社会:阅读,少量的图片; 现代社会:视听
机械复制技术的双重后果: 促成艺术的易得性和民主化; 原有艺术“灵韵”的消失。
9、传媒文化与后现代性
拒绝深刻,非理性; 主体的稳定性出现动摇; 去中心化的图像文化。
• 第六讲 新闻专业主义
1、什么是“专业”?
戴维德的五个标准:
提供一种重要的服务;
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expertise); 有特别的伦理维度(dimension),且一般都写在实践规范中; 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
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个人自治,即独立判断权力。
2、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客观些”和“追求真理”;“自由度”的问题;“社会责任”等等 陆晔&潘忠党:
传媒是社会公器,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从业者必须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而不臣服任何权力或势力; 接受专业社区的的自律,不接受此外任何权力和权威的控制。
3、客观性理念
客观性是一个迷思?
来自对客观新闻学的挑战: 新闻报道不客观;
新闻报道难以客观;新闻报道不必客观。
*作为一种职业形态,坚守新闻客观性包括三项承诺:独立、平衡、客观。
4、(了解)公共服务
《报纸的良知》(美)弗林特著;
竭诚“服务公众”;守护“公共利益”;建构“公共领域”
5、《新闻调查》对记者的要求:
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
6、新闻场域
“与大多数我们所见到的场域一样,新闻场域自主性(low autonomy)也很低,它基于两级的矛盾对立中:一端是不受任何制约的“纯粹的”自主场域,如国家、政治、经济权力,另一端则几乎完全依赖于这些权力和商业力量的场域。”
7、(了解)新闻场与经济场
(1)市场导向新闻学
(2)反思与批评 “白痴文化”;
商业逻辑与新闻逻辑存在根本冲突;视读者为公民或是消费者的矛盾。
8、(了解)新闻场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及其功能;什么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使命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及其困境:
如何保持社会的良心? 如何保持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性? 民国时期的报人的“士子”情怀
9、新闻场域内的争斗
(1)场域惯习与从业者的社会化(2)信息选择与“新闻网”(3)新闻叙事与新闻制作模型(4)从业者自主权与决策参与权
内部新闻自由的两个考察点:记者的工作自主权和新闻部门之决策参与权(5)新闻场域内的妥协与抵抗
10、(了解)新闻专业主义的困惑与坚守
(1)与狼共舞:政治经济利益的侵蚀(2)自律他律:社会责任的承诺与守望(3)新闻教育:新闻专业主义的艰难开拓(4)社会功能:信息传递者和时代监督者
《新闻调查》的实践: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5)行业范例:专业主义的回归与坚守
第七讲 媒介的真实建构
1、媒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
• 取决于不同社会时空下的政治、文化气候和受众趣味等要素。• 拟态环境;
2、美国学者阿多尼&曼恩:提出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与主观真实,用以分析媒介建构社会的问题。
• 客观真实:不容质疑的真理,无需验证也无法验证。
• 符号真实:以符号描述的真实。如以文学、艺术或媒介表达和呈现的真实。源自传播者的立场。
• 主观真实: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多半来自社会情境及媒介的建构。源自受众的角度。
• 三者关系如何?
• 符号真实影响了客观真实,影响了形成,如流行歌曲、种族偏见等; • 符号真实影响了主观真实,如个人对真实的了解与信仰,尤其是对远离自己的宏观事项的理解与判断;
3、理解媒介真实的三种模式
• 照相论:媒介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真实存在并可被认知。有图有真相?
• 建构论:媒介主动结构化社会真实,客观真实不可知。内容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 拟像论:媒介真实就是客观真实,甚至比客观真实还要真。文化不再复制真品,而是生产真品。对真实的模仿,产生了超真实。
4、关于意识形态与真实构建 • 雷蒙.威廉斯的观点:
某一特定阶级或族群的信仰体系;虚假的信仰体系,即假意识; •
意义与思想产生的一般过程。
意识形态是一种架构,具有自然化的效果。•(了解)霍尔的观点
意识形态:是一套“将现实按照特定方式重新制码的系统而非一套已被决定的符码 化完成的信息的组合。”
• 由能指与所指的任意关系决定了解码与编码的多重可能性。• 意识形态具有使新闻框架自然化的功能。• 表现在:
• 新闻从业人员受到框架限制时毫不知觉并使之为理所当然;
• 受众在貌似公允的报道前交出自己的判断能力,自觉接受意识形态。
5、关于框架及其理论: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是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 框架: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6、(了解)框架理论与新闻传播
• 坦克德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伍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7、麦奎尔提出的几种典型的新闻偏差:
•(1)新闻内容充斥着社会高层与官方的声音; •(2)新闻的注意力聚焦于政治及社会精英;
•(3)其所强调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现状呈现一种相互同意、支持的状态; •(4)国外新闻以较为临近、富有与权势的国家为主;
•(5)在新闻主题的选择以及意见的表达上,存在着一种国家主义(爱国的)和种族主义的偏差,且以一个已被家丁或是被描绘出的世界观来处理新闻; •(6)新闻所反映的是父权社会里的价值和权力分布; •(7)少数族群被特别的边缘化、忽视与污名化; •(8)对于犯罪新闻的报道过度呈现暴力与个人犯罪,二忽略了真实社会中的其他风险; •(9)在相关的政治新闻上,重视居于中立立场或是支持特定政党,选择正确的政治道路。
8、台湾学者藏国仁认为框架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
• 高层次的框架结构:对主题的定性,是宏观视野的展现;主要通过标题等; • 中层次结构:包含事件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最终结果、事件评价等,属于中观视野;通过主要内容、新闻来源等;
• 低层次结构:是指通过使用某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具体意义的符号呈现文本的基调,属于微观视野。主要为关键词语运用。
第三篇:中外地理学家(共)
中国地理学家
裴秀
裴秀(224—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魏晋时期大臣、学者。少年时便颇有名气,时人称赞道:“后进领袖有裴秀。” 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 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出生入死。其足迹踏遍黄山、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魏源学识渊博,著作很多,《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该书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种。《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此书主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它与成书时间相近的《瀛环志略》是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相文
张相文(1866~1933)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教育家。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人。在上海南洋公学、北京大学等长期任教。1901年出版中国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8年出版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地文学》。1909年在天津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并当选为会长。次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地理刊物《地学杂志》。还著有《泗阳县志》、《佛学地理学》、《南园丛稿》和《地质学教科书》等。
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今属上虞县)。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21年在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到1949年担任了13年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62年在南京大学建校60年之际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先。男女同校,唯此首创。外御强敌,内抑豺狼。天下有道,黉舍乃昌”。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李四光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1]。(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其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去英国留学,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胡焕庸
胡焕庸,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地理学家 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cyrene,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埃拉托色尼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除了他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第一个创用了西文“地理学”这个词汇,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这是该词汇的第一次出现和使用,后来广泛应用开来,成为西方各国通用学术词汇。
克罗狄斯•托勒密
克罗狄斯·托勒密(古希腊语:ΚλαύδιοςΠτολεμαῖος;拉丁语:ClaudiusPtolemaeus,约90年—168年),又译托勒玫或多禄某,相传他生于埃及的一个希腊化城市赫勒热斯蒂克。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托勒密著有四本重要著作:《天文学大成》(Almagest)、《地理学》(Geography)、《天 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学》(Optics)。
吉哈德斯•墨卡托
吉哈德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1512年3月5日-1594年12月2日)是16世纪的地图制图学家。精通天文、数学和地理。1540年在卢万开设地图作坊,印出依比例实测地图,引起广泛重视,并制成了地球仪,1568年制成著名航海地图“世界平面图”,该图采用墨卡托设计的等角投影,被称为“墨卡托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线(即等角航线)导航,并且第一次将世界完整地表现在地图上,1630年以后普遍被采用,对世界性航海、贸易、探险等有重要作用,至今仍为最常用的海图投影。晚年所著《地图与记述》是地图集巨著,轰动世界,封面上有古希腊神话中的撑天巨人阿特拉斯像,后人将“Atlas”用作地图集同义词,至今沿用。墨卡托是地图发展史上划时代人物,结束了托勒密时代的传统观念,开辟了近代地图学发展的广阔道路。
亚历山大•洪堡
亚历山大·洪堡 1769~1859 德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地理学家,19世纪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洪堡1859年5月6日在柏林逝世。洪堡是伟大的自然斗士、真理的追逐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事业,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洪堡的主要著作有《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陆热带地区 旅行 记》30卷等。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德国科学院在1860年建立了洪堡基金会。
李特尔
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W•M•戴维斯
W•M•戴维斯,(1850年2月12日—1934年2月5日)是美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地貌学家以及气象学家,常被称为“美国地理学之父”。W·M·戴维斯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创立“地理轮迴”(Geographical cycle)学说。
阿尔弗雷格·魏格纳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他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去世30年后,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
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年4月21日-1969年3月9日)是一名德国地理学家,专门研究城市分布规律。他于1933年创立出“中心地理论”,被视为地理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
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
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年2月15日—1947年3月6日),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本来是地理学家,后来也介入政治理论与经济学。历任牛津大学高级讲师和第一任地理系主任、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院长、英国下院议员。认为地理学是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提出陆心说,首次以全球战略观念分析世界政治力量。对英国大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历史的地理枢纽》、《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等。
维达尔•白兰士
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他的代表作是《人生地理学原理》(1921),此外还有《法国地理大纲》(1903 年)、《东部法国》等书
第四篇:中外政治思想2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a)把政治理解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A.中国古代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埃及
2.奥古斯丁的传世作(b)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A.《世人之城》(或称《地上之城》)B.《上帝之城》 C.《政治学》 D.《理想国》
3.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a),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A.神学政治观 B.人文主义 C.权利政治观 D.自由主义
4.恩格斯高度赞扬(d),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A.宗教改革运动 B.英国革命 C.巴黎公社 D.文艺复兴运动
5.17世纪初,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传统国家的包围之下,(b)突破封锁,首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为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带来了一些希望。A.英国 B.尼德兰 C.意大利 D.希腊
6.(a)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该运动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思想启蒙(或启蒙)B.文艺复兴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7.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是法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c)正是这一主张的典型代表。
A.保守主义 B.民族主义 C.自由主义 D.国家主义 8.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d)。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9.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b)。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A.天人合一 B.谶纬之学 C.纲常名教 D.玄学政治
10.王通主张的(a),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A.三教可一 B.三教合一 C.三教归儒 D.独崇儒术 11.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b)。
A.改革土地制度 B.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C.三教合流 D.强本节用
12.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c)的思想本质。
A.上帝崇拜 B.祖先崇拜 C.集权与专制 D.重民和政治调节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12分,共36分)
1.柏拉图
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青年柏拉图受到苏格拉底的深刻影响,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成果,设计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提出以社会分工原则为基础建立正义城邦。柏拉图一生著述丰富,并比较完整地流传下来,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政治问题有关。集中阐述政治哲学的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2.霍布斯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沦的系统阐发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现代人之父”。从自然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解释国家权力的产生过程,以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论证人权正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家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霍布斯就是这一潮流的创始人。霍布斯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著作.《论法的原理》、《论公民》、《利维坦》是其主要著作。
3.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其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三、简答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要点: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
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冶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由于西欧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吸收到基督教神学之中,神学统领一切,政治领域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各门学科包括政治学,都没有独立的地位。它们在内容上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在形式上被降为神学的不同分支。
(2)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
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的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由于中世纪国家以分封和私人占有为基础,国王与臣民之间的联系以分封时的契约为保障,成为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国家”概念。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3)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主流。
(4)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下。所以,政治理论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
2.什么是无为政治?
2.要点:
(1)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做“为无为而无不为”。(2)主要内容有二。
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就能使上下相安无事,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达到治的效果。
其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要在政治上和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办法,如“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尚贤,使民不争”,以消除能使民有为的种种条件,于是国家大治。
四、论述题(20分)
试述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这种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因此,公民非常自然地具有城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2)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公民们把权力掌握着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法律和民主制度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正是由于具有这样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才能够对政治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等作出最早的说明。
这种理性的政治思考也成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基础。苏格拉底创造的“辩证法”,对于柏拉图以演绎方法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通过溯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实际调查的方法研究城邦的本质。
此外,在前几代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柏拉图创立了第一个政治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人类知识体系进行划分,确立了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这些都使希腊政治学具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实现了学科划分。
(3)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希腊政治思想中有关政体的分类、政体的形式、政体的治理方法、不同政体的比较,理想政体的特征等内容十分突出。
希腊政治思想家留下了丰富的政治学遗产,经过后世政治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流传到现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说明:主观题不要求学生答卷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只要求学生答题内容符合基本要点。如果答题内容观点正确,认识深刻,思路开阔,可酌情给予较高分数。
二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1.所谓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c)。A.表象和实际 B.片段和部分 C.本质和规律 D.宏观和微观 2.(b)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梁。A.古埃及 B.古罗马 C.迈锡尼 D.马其顿
3.马西略写作《和平的保卫者》的目的,是要(a),以实现意大利的和平和秩序。A.排除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涉 B.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C.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D.阐述国家产生于上帝安排的说法
4.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d)为主要特征的。
A.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 B.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C.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 D.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
5.荷兰政治思想家(b)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地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理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A.奥兰治 B.格老秀斯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6.(d)步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尘,继承了它的精神财富,使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达到“顶峰”,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A.文艺复兴运动 B.尼德兰革命 C.英国革命 D.启蒙运动
7.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最系统、最丰富的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他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a)国家。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 C.民主制 D.君主制 8.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a)的时期。
A.产生到繁荣 B.繁荣到衰落 C.确立到发展 D.延续与完成
9.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在历史上被称为“(b)”。
A.百家争鸣 B.百家余绪 C.罢黜百家 D.从谏如流
10.柳宗元民本思想中“(a)”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官为民父母,官治理民,民服从于官是天然的、合理的观点。
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 C.吏为民役 D.民众必胜
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a)为归宿。A.维护君主政治 B.民族统一 C.社会改革 D.富国强兵
12.清中期,汉学家(b)在考据的基础上,对程朱理学的方法、学风及其理论内核进行了全面批判。他重新阐释了天理的内含,又主张人性自然。由此,他批驳了理学存理灭欲的观点,揭露了统治者以理杀人的罪恶行径,对解除人们的思想禁锢有积极意义。A.唐甄 B.戴震 C.王守仁 D.黄宗羲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12分,共36分)1.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2.群己权界
近代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密尔继承了洛克以来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最精辟地阐述了个人自由.提出了著名的“群”(社会)“己”(个人)权界论。
密尔把人的全部行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行为会涉及他人,另一部分只涉及本人。以此为基础,密尔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妨害他人,就应有完全的自由:但当他的行为妨害了他人,这行为就被排除在自由的范围之外,而被放进道德或法律的范围之内了,人类就有理有权干涉他的行动自由。因此,是否危害他人,就是“群己权界”的“界”之所在。密尔认为,无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手段是法律的物质力量还是舆论的道德压力,都要绝对以此为界,这是一条原则 3.韩愈
韩愈,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复兴运动的集大成者,也是唐中叶著名思想家。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排斥佛老,提出道统论,性品说。有关论著主要收入《韩昌黎文集》。
韩愈以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不遗余力排抑佛老,但对佛老又有借鉴和吸收,用以改造儒学,开理学思潮的先声。在政治上,他较保守,维护君主专制,反对革新,但又重视人才,奖掖后进,关心民生,有积极的一面
三、简答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简述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1)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提出了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包含了两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即分权,孟德斯鸠把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即制衡。
(2)孟德斯鸠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3)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2.泰州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泰州学派最具特色。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艮。王艮之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何心隐等。
(1)道的世俗化:王艮将道世俗化。他认为道的内容是百姓日用,并无神秘之处,凡、圣之间没有根本差别,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上智下愚旧说和封建等级制度。(2)王艮的平等思想:人我平等和身与道平等。
王艮提出人人君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反映了王艮对现实社会中的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强烈不满,有一定的进步意义。(3)何心隐的平等思想:肯定人的自然欲求,讲仁义,何心隐的理想政治是君臣师友。
(4)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他们从万物一体,人性自然出发,否定道的神圣性和凡圣差别,肯定个人利益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向往人人君子、君臣师友的平等社会。泰州学派有力地冲击了礼法名教等传统教条,批判了社会政治弊端。也因此被视为异端,并遭到迫害。
四、论述题(20分)
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
要点:
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他们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建立和巩固统治秩序。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1)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本质上是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2)仁、仁政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们在理论上阐述忠孝仁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品德,并以此为据形成了“仁政”理想政治。关于仁的内涵,孔子认为主要有两层,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应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有:其一,制民以恒产。其二,赋税徭役有定制。其三,轻刑罚。其四,保护工商业。(3)德治教化
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在孔子看来,统治者要在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孟子也认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习是实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条件。
关于教化,孔子有一套方针,叫做“庶、富、教”。就是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政治宽松,以招徕百姓。治下的人口多了,国力才能强盛。人多了以后,就要使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人们生活富裕,国家的赋税收入自然也就多了起来。然后,就要对民众进行教化,这样,就达到了孔子向往的有道社会。
说明:主观题不要求学生答卷文字与本答案完全一致,只要求学生答题内容符合基本要点。如果答题内容观点正确,认识深刻,思路开阔,可酌情给
第三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自但丁发表《神曲》到培根发表(A)和笛卡尔发表(),文艺复兴历时三百余年。A.《新工具》《方法论》 B.《十日谈》《君主论》 C.《论战争的艺术》《罗马史》 D.《基督徒的自由》《太阳城》
2、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C)全面走向繁荣。A.意大利 B.罗马 C.欧洲各地 D.英国
3、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B)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A.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B.反封建、私有教会 C.建立城邦民主制 D.消灭私有制、消除贫富分化
4、托马斯·康帕内拉所著(C)一书是继《乌托邦》一书之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贡献。A.《理想国》 B.《波斯人信札》 C.《太阳城》 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的衰落和(D)的兴起是17世纪欧洲大陆内部兴衰变化的一个极为显眼的特征。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尼德兰
6、与荷兰早期的殖民扩张相适应,荷兰的政治思想家在(A)方面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A.国际法 B.公法 C.商法 D.民法 7、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D),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它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恩格斯层高度赞扬它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18世纪意义上的)”。A.洛克 B.布丹 C.牛顿 D.霍布斯
8、(A)运动发生在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
A.思想启蒙(或启蒙)思想启蒙(或启蒙)B.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C.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9、伏尔泰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以自由、所有制和平等为公共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个人自由,主张共和制,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D)思想特征。A.封建贵族阶级 B地主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10、18世纪的德国政治思想深受法国的影响,在对法国政治思想进行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最初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表现除了自由主义的倾向。()以伦理国家观确立了其政治自由主义基本倾向;(B)则主张划定国家的范围来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
A.黑格尔 贡斯当 B.康德 洪堡 C.霍布斯 洛克 D.马丁·路德 加尔文
二、名词解释
1、权利政治观
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2、莫尔
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莫尔深受柏拉图《理想国》的影响,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尤其是圈地运动的残酷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试图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1516年莫尔发表了《乌托邦》。该书模仿《理想国》的对话体裁,以文学游记的形式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罪恶,并展示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称。
3、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解释国家权力产生的出发点。他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但是,人都有一种利已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以及对名誉的追求都可能使人们从自由而平等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战争状态。因此,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的状态。他明确提出人权是自然权利,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不可剥夺。
4、洛克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政府论》上下篇等著作。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5、社会契约论
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
6、杰斐逊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缔造者。从1801-1809年,杰斐逊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执政期间,杰斐逊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杰斐逊以明确而坚定的语言将近代以来西方权利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创造性地将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积极性的权利融入到自然权利的理论体系当中,成为美国革命的宣言书。《独立宣言》被视为美国精神的体现。
三、问答题
1、分析布丹国家概念的主要特征。
在对国家的产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布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他指出,所谓的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这一国家概念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家庭:家庭的出现既是人类自然本性使然的结果,同时亦带有社会组织的性质。家庭既反映人类的自然本性,又具备法学的性质。因此,家庭不但有家庭的成员,而且家庭还需要具备私有财产以维持家庭的物质存在。
2.共同财产:共同财产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和特征。布丹以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来划分国家与家庭的范围,家庭是私有的范围;国家是公有或共有的范围。正是这种区分使布丹的国家理论同时包含了两个绝对物:“家庭的不可取消的权利”和“主权者的无限立法权力”。3.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标志,只有一个拥有了主权的共同体才成为国家,主权使得这一共同体享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主权概念是布丹国家理论中最富贡献的内容。4.合法:布丹认为,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由若干户人家及其共同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布丹认为,强力与征服并不足以造就一个国家,国家还需要在神法和自然法的指引下,以维护公民的物质利益为目的。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征?
通过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就其政治思想关注的共同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财产权成为各派政治思想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是围绕着征税问题,英国的国王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通过大宪章的制定形成了宪政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源也在于确立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因此,对私有财产权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霍布斯虽然在政治上主张专制主义,但他也承认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要求在经济领域里实现经济自由,;洛克更是以私有财产权为自己政治理论的中心,;激进的掘地派代表温斯坦莱则围绕着财产权的问题主张公有制。
第二,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人们政治思考的基本主题。英国内战的发生主要以国王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另一方而展开的。围绕着国王和议会的权力,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菲尔麦、霍布斯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派为国王辩护,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以弥尔顿、利尔伯恩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要求废除王权,建立人民主权或议会主权的共和制度。在这两派之间,以洛克等人为代表的中上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主张君主服从议 予较高分数
第五篇:中外晚会致辞
在学生雅园小区第八届“春之律”科技文化节闭幕式
暨中外大学生文艺晚会上的致辞
党委副书记周直
(2010年6月3日)
尊敬的伯明校长、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学生雅园小区第八届“春之律”科技文化节,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关注、大力支持和广大团员、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即将落下帷幕。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对本届“春之律”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圆满成功、对在艺术节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活动的开展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是我校推进素质教育,拓展第二课堂和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在过去的几年里,学生雅园小区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届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节,广大同学积极参与,效果显著。本届的“春之律”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建设和谐文化社区、打造校园精品活动”为宗旨,活动非常的丰富,学生雅园小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包括思想教育、学风建设、文艺体育、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等二十余项的活动。活动形式新颖,寓教育于活动中,即能加强同学们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又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略科技之风,感受时代脉搏,在文化节中展现自我,培养创新意识,极大丰富了广大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也锻炼了同学们实践创新、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老师们、同学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一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重庆交通大学,需要一定规模、较高质量的学生教育。学校将坚持把提高学生教育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加大对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重视与投入力度,继续为广大同学展现专业风采、培养创新能力、开阔视野、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提供平台。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不负伟大时代,努力使自己真正具有“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最后,预祝重庆交通大学第一届“One World”中外大学生文艺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