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囊谦民间婚俗记
囊谦县民间婚俗小记
囊谦县地处青南高原澜沧江源流域。藏民族民间婚姻关系有些是通过亲朋好友做媒建立的,但大部分还是以年轻男女自由恋爱,相互喜欢的基础上,经双方父母同意后,请僧人打卦占卜,选择九宫八卦、星曜辰宿等相符的吉日良辰举行结婚仪式的婚俗。
婚礼之前依据算卦和占卜结果,男女方各自在家请人做佛法,祈福求顺。一旦婚礼日确定后,婚礼前一天的良辰之时,请当地编发人或姨娘其中一人为新娘子梳头编发,素有“满头发辫姨娘所编,绿松石乃情人所戴”的谚语;新郎叔父或哥哥在定好的时间,身着华丽的藏装、身戴宝贵的装饰品,带上彩箭和福禄袋,到新娘家引亲。引亲后亲朋好友们也各自梳妆打扮、穿金戴银,并带上吉祥的礼物,将参加结婚礼。婚礼上等客人都到齐的时候,新娘和迎亲队伍并坐一起,新娘的父母和亲戚朋友一同祝福,送上吉祥的哈达。第二天按先前算好的吉时,新娘的舅舅和亲兄等为主的女方送客同迎亲队伍一起将新娘送去新郎家,若迎亲的有两个人,那么送客的就要去四个人,也就是说送客人数是迎亲人数的翻倍。同时新娘要穿一件自己亲兄的衣服,以表亲兄的护身神守护新娘的护身神。新娘须要准备水晶石、绿松石和贝螺,还有银勺和小刀等东西。新娘接去新郎家前,娶方就要准备好下马垫,是一个白毡毛毯上面用青稞画上一幅永仲右旋的图案的垫子。等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前,迎客者以说唱的方式献上下马颂(礼),邀请新娘下(车),新娘在进门时要在院门上挂一个吉祥的哈达,进房门时将先前准备好的水晶石、绿松石和贝螺放进娶方母亲提着的水桶里,和婆婆一起把水桶提到厨房。然后,在厨房柱子挂上洁白的哈达与吉祥的颂词,往火炉里加一些柴火,向炉上的水壶里加水等做完吉祥象征的礼节后进(吉祥食),吉祥食包括糌粑、酥油、乳酪和一个羊肩胛骨。新娘边念祝词边用自己准备的银勺从三面将糌粑向上堆起后,勺子插在糌粑面团上,奶酪抛洒三次以作供养,再用自己带来的小刀在摆好的羊肉上划三刀后把刀插在肉里。婚礼当天算起新娘三天必须吃素,三天后才吃荤,开荤先要吃吉祥食里自己划过刀的羊肉,而且只能用手撕下吃不能用刀具。婚房设有大小三个宴席,新娘吃完吉祥食才可以进婚房。结婚当天在选个适当的时间,新娘和新郎站在一起共同接受父母为主的众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哈达赞礼。婚礼的第三天,新娘的亲兄和舅舅等人交代新娘的嫁妆,新娘给自己的亲兄和舅舅敬上三杯酒的同时,互相送祝福,之后送客回各自的家。
第二篇:囊谦电力公司
囊谦电力公司先进材料
囊谦电力公司在省州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改革发展为公司宏图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抢抓机遇,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和挑战,同心协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服务水平,狠抓安全生产工作不放松,坚定信念,规范经营,为全面推进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努力做出贡献。在服务经营、安全生产、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安全生产工作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在抓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抓落实、严考核、重实效的九字方针。开展行业有效的安全管理隐患责任到位。坚持三不放过,把安全生产意识贯彻到安全生产全过程,加大安全执行力度,不断提高安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党的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强化党组班子的思想建设,努力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启动党建标准化建设,加强培育优秀企业文化,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文化支撑,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服务价值理念,引导职工自觉把优质服务融入到企业发展中。
囊谦电力公司
二○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第三篇:囊谦二一六年财政预算执行
囊谦县二○一六年财政预算执行
情况和二○一七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7年3月16日在囊谦县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囊谦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全县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财政部门主动适应财政工作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和县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克难攻坚,积极作为,精准发力,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实施,重点民生资金保障有力,扶贫攻坚力度加大,财政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作用凸显,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新成绩,圆满完成了全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13万元,为年初收入任务的147.9%,增收2633万元,考虑营改增中央地方五五分享因素后,比2015年减收0.6%。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48718万元,比上年增支 11070万元,增长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16996万元,增
长7.3%;国防和公共安全4147万元,增长12%;教育24988万元,下降0.8%;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3550万元,增长96.2%;社会保障和就业16835万元,下降7%;医疗卫生7164万元,增长17%;节能环保5355万元,下降17.2%;城乡社区事务6619万元,增长3.7%;农林水支出42385元,增长4%;交通运输1418万元,下降14.7%;资源勘探信息支出10万元;商业服务支出48万元;金融支出24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3406万元,增长560%;住房保障支出15694万元,增长51.3%;债务付息支出79万元。部分科目支出下降主要原因是基建等一次性投入的项目较上年同期减少。
全县预算执行结果:全县总财力为159487万元,较上年增加19804万元,增长14.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1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44521万元,上年专项结转159万元,债务转贷901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384万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48718万元,债务还本支出6010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633万元,专项结转下年支出2126万元。收支相抵,年末净结合为0,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041万元,全县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2033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8万元,收支相抵,年末净结余为0,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助增量280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99872万元、地方政府债券3000万元,北京对口援建资金1505万元。三是随着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大,资金涉及领域广,监管难度加大,强化支出管理,通过采取提前预拨、垫付资金等措施,加快资金拨付和支出进度;通过压缩结转、加大支出进度、盘活存量资金等措施,强化资金监管。
(二)、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财政管理水平上台阶的重要举措,各项重点改革有序推进。一是注重制度建设。坚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先行,重点围绕改进和规范预算编制、规范财政支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等重点改革方面,明确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二是稳步推进重点改革。按照上级财政部门关于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实现了部门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切实做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三是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全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综合绩效评价逐步步入常态化。实现了年初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管理的同步和有效衔接,全过程绩效管理新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财政信息公开覆盖面逐步扩大、公开内容逐步增多,除涉密部门外,全面公开了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及民生政策及资金等信息;全面推进国库管理改革,升资金运行效率。二是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监管力度,督促预算单位加快项目建设及资金支付进度,压缩财政资金结余结转规模,充分发挥资金效益。三是通过存量资金盘活工作,倒逼各级预算单位及项目实施单位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使项目及早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各位代表,全县财政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得益于省州财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改革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财力持续增长难度加大,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呈现出财政增收后劲不足的现象。二是财政刚性支出持续增长,民生兜底任务艰巨,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导致财政保障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尚未健全,“重分配、轻管理,重花钱、轻绩效”现象依然存在,专项资金整合、透明预算、绩效预算、专项转移支付改革等传统思维、部门利益产生碰撞,深入推进难度加大;四是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和资金效益发挥的仍不够明显,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开工不及时、建设推进慢,部门沉淀资金规模依然较大,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仍需提高;五是财政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增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采取有效
结转专项和省财政提前预告部分专项,全县当年自有财力为64211万元,实际增加13628万元,增长26.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1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54184万元,较上年年初48803万元增加5381万元,增长11%;省财政提前预告部分专项10537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74748万元,较上年年初60905万元增加13843万元,增长22.7%。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16263万元,增长0.4%;国防及公共安全2057万元,增长6.7%;教育16840万元,增长16.8%;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1637万元,增长156.9%;社会保障和就业12914万元,增长35.8%;医疗卫生3425万元,增长12.7%;节能环保380万元,增长175.4%;城乡社区支出980万元,增长72%;农林水事务4776万元,增长27.3%;交通运输531万元,增长127.9%;商业服务业120万元,增长25%;国土气象等部门200万元,增长37.9%;住房保障支出7925万元,增长1%;预备费1000万元,国债还本付息5700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预算安排包括省财政厅提前预告的部分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全部作为2017财力安排支出。
(二)社保基金安排情况
2017年全县社保基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收入安排2366万元,社保基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支出安排1726.6万元。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原则,聚焦脱贫、生态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增强政策和资金的精准性、指向性,统筹支持实施好民生事实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城乡广大群众。不折不扣把扶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加大财政扶贫投入,紧盯薄弱环节,创新扶贫方式,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完善促进就业创业财税政策,重视特殊群体就业工作;加快生态治理,下大气力修复生态环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财政改革。继续把支持全县重点领域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财政管理水平上台阶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一是在推进税制改革方面,按照国家和省州的统一部署,同步调整收入划分体制,配合国地税部门做好征缴管理改革。二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强化综合预算编制管理;支出预算编制向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强化信息公开主体责任,推进部门预决算公开工作,除涉密单位外,十乡镇人民政府和
0的支出,对其中绩效不高、资金沉淀的,减少或不再安排预算;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综合采取“收、调、减、控”等措施盘活存量资金,推进部门内部、跨部门和重点科目资金的统筹整合,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五).依法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有效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坚持不懈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加大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增强财政财务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预算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高度重视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积极主动整改存在问题。推进财政信息公开,扩大公开范围,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建立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完善财政监督处理处罚和考核制度,加强监督成果利用。加大对重大政策落实、民生等重点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等情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行为,确保政策有效落实,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强化财政绩效管理,健全完善预算管理绩效体系,加快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实现绩效管理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
各位代表,面对财政工作的新常态,2017年财政工作的
第四篇:婚俗文化
浅谈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
摘要:婚俗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内容 ,丰富多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岭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婚俗文化形式多样 ,内容繁杂 ,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岭南、婚俗、文化
岭南地区的婚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随之变化,这昭示着岭南地区社会的进步,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岭南地区的汉族婚俗文化从不同区域可分为三类广府婚俗、客家婚俗与潮汕婚俗,另外还有疍民婚俗和其他一些婚俗习惯。
一、广府婚俗指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的婚俗习惯。在20世纪80年以前,广州的婚配嫁娶按时间先后可分为3个阶段。
①婚前礼,婚前礼又可分为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男女“八字”宜婚,婚事方能进入正题。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是日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采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男家选择婚期,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
②正婚礼,新娘到男家后当天的礼仪。新娘和新郎双双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对拜。之后,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长者以及贺喜的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后,要给新人封“利市”(即红包)。男家随后设宴款待亲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其“连生贵子”的好意头;要对饮“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要吃和顺榄,取其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
③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兴起新式婚礼,并将整个婚礼过程录像留念。
婚礼前,先通过婚纱影楼照婚纱相。通常,新郎、新娘会提前请自己的未婚朋友做男傧相、女傧相(俗称“兄弟”、“姐妹”)。婚礼当天,新娘由“姐妹”陪同到预先约定的美容中心做发型、化妆;而新郎的“兄弟”则装扮花车:在轿车上挂上或贴上鲜花、丝带、彩球,车的正前方则矗立一男一女2个洋布娃娃。吉时一到,新郎领着众“兄弟”到新娘家接新娘。这时候,新娘的“姐妹”会严守层层大门,不让新郎轻易接到新娘,而且与新郎及其“兄弟”唇枪舌战,索取“利市”(俗称“姐妹钱”),拿到一封“利市”开一道门,有的还会藏起新娘的鞋,直到新郎“求饶”、“认输”才放新娘出门。这时,众兄弟、姐妹才热热闹闹地簇拥着新郎、新娘去男家。有的时候,尽管新娘家离酒楼近在咫尺,花车也要特意绕个大圈子经过吉祥路、长寿路、万福路、百子路等,以取好“意头”。随后,新娘由新郎陪同返回娘家,俗称“回门”。在婚宴中,新郎、新娘每席必敬酒;宴毕必敬茶,宾客则以“利市”相赠。整个婚礼过程,有的新娘会换2~3套衣服,迎宾时穿西式白色婚纱;宴中着传统红色裙褂;宴毕送客时则换艳丽旗袍。婚宴的菜谱也很有讲究,如是初婚,必有“烧乳猪”这道菜;还有红枣莲子汤,取“早生贵子”之意,有甜汤甜糕,取新婚甜蜜之意。婚宴后,主家还会向来宾回赠“利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选择旅行结婚。
二、客家婚俗指梅州、河源、惠阳等地区客家人的婚俗习惯。客家婚俗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
(1)说亲。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2)送定(札定)。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3)报日子和送聘金。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5)接亲与送亲。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闹房,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 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圆房,不少地旧俗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
请三朝,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三、潮汕婚俗指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1)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2)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3)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
婚宴队,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
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
(4)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 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
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天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闹洞房。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四、疍民婚俗指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婚俗习惯。疍民们的婚俗,虽和陆上居民一样,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其婚庆有自己的特色。谈婚时,先将男女双方生辰请相士推算,如算得双方八字无碍,媒人再将两边的家庭详细情况通告对方家长,然后双方家长再商酌礼金,若男家不允女家提出的条件,便封回一个红包,把年生送回,此门婚事便告吹了。饼礼则同陆上居民大同小异,突出不同的是要加槟榔五十七斤。婚礼宴客也不在艇中进行,而是择一开阔、平坦的沙滩,以地当席,海碗当杯,畅饮庆祝。
五、其他婚俗,是岭南特有的一些婚俗习惯,有一些特别的称呼。
童养媳,长江长期以来有带童养媳的风俗,俗称“新婢子”。过去产生童养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男轻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妇
困难。生女孩者常在一二个月内将婴儿送给别人,收养者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如果将来不做儿媳妇,也可将其出嫁,获取聘金。
过去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岁结婚者不少。仪式也很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除夕日吃过面碗鸡便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婚后夫妇感情多不太融洽。
赘婚,男到女家结婚,长汀俗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婴儿时抱来长大后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后者指抱养来后等着生郎的。因无男孩将新生女儿与人“打合同”的则很少。“打合同”主要条件是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
转亲,城乡均有此种婚姻,但为数极少。
换亲,兄妹双双互换结成夫妇。两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主要出自家长的意图,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改嫁,寡妇再醮与离群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
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成婚。由于广东城乡多华侨,许多侨居国外的子弟,到了当婚年龄希望在家乡找一女子为妻,以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可是隔山隔海,路远迢迢,回乡不易,只好由父母物色一中意的女子,按照俗规,从过礼纳聘,到定下婚约,一一遵行礼制。但到了完婚之日,儿子未能归来,拜堂时,便以公鸡代替新郎,一样为公鸡披红挂绿,梳头扮髻,吟诵祝词。新娘花轿一到,由一中年妇女手捧公鸡去迎娶新娘,公鸡与新娘进入厅堂后,一样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公鸡与新娘相拜,一切过程均与真正的婚礼一样。婚礼的当晚,公鸡还要缚在新房中与新娘共度良宵,直到次日清晨才能将公鸡捧走。有的婚后丈夫十年八年回不来,妻子可领养一个男孩作为后嗣,俗称“螟蛉子”。
第五篇:少数民族婚俗
布依族戴过“假谷”始为妻
按照贵州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们的快乐童年。“假谷(又称假壳)”则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所以在“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间,男家的母亲、嫂嫂或亲戚中的两个女子,携带一只鸡、一顶“假壳”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里躲藏起来,乘新娘不备,突然把新娘搂住,强解其发,给戴上“假壳”,如没有解开其发须改日重戴。偷水又摔跤彝族结婚要靠抢
如果你的新娘来自以下几个民族,你将发现房子和车子是多么苍白的财富。想成亲,你必须得有个强健的体魄、会摔跤、会唱歌、会抢亲、受得住打骂、会随机应变„„除此以外,你还得配备一支强大的迎亲队伍,并且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设,因为说不定你还得入赘女方家,被姑娘娶回去!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要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白族婚后竟有“性自由”假期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在恋爱、结婚、家庭问题上也是高度的文明和开化。虽然有婚外情的人会受到投江溺死的严厉惩罚,但是如果婚姻存在问题,每年都会有机会“转山岭”去寻找真爱。白族规定,每年在某个时段要给每个家庭成员三天时间,凡是婚姻存在些问题的家庭成员,在这三天中可以找往日的情人去到周围山中某个安静的地方互诉衷肠,可以卿卿我我甚至可以同居,以宣泄这一年的思念之情,别人无权干涉。三天过后则必须回归家庭。傣族娶个小和尚回家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乡镇的街头,你常会看到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丽江戴眼镜黑胖男人是极品
丽江是男人的天堂,这里的纳西男人是从来不用养家的,女人养家干活,男人负责“琴棋书画烟酒茶”,只要会玩就可以了,越有知识的男人就越有地位,又因为以胖为美,所以戴眼镜的黑胖男人在这里就是极品。在这里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右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蒙古族婚礼] 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 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都是 蒙古族婚礼的共同点。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 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 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这既保留了传统习俗,又表现了农区 特点。
西部牧区接亲时新娘骑马,整个婚礼仪式充满了牧区特点。西部牧区婚礼申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还是 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 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 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 家要绕蒙古包一圈,d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 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间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 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娘才 可以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 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 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
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 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 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申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 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
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 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 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 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 的衷心祝愿。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回族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摸、羊肉 给女方家送去,口呕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 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 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 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 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 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 能沾地的。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旬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旬当着证婚人间新郎: ”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间新娘,新娘 表示同意,阿旬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 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尼卡哈“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 洞房。
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 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 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 人,称为”撒喜“。晚饭过后,大家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司仪,出 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三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即 回娘家。有的当日”回门“。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
2006-5-23 10:47:22
来源:中国56民族文化网
[满族婚俗]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如沈阳一般满族婚娶旧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 对照八字,如若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口H。相 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定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 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
娶亲:由男方选二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 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瓶30斤、猪一 口;或成衣4件,皮、棉、夹、单)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借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 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 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撒地上,称为”换盅“,接 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 盘譬,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 ”晾轿“。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 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 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