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简述中国丧礼风俗
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有关葬礼的风俗习惯,各地各族大不相同,受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状况的影响,自远古时代我国产生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鸟葬)、崖葬、悬棺葬、塔葬、海葬、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现今中国汉族人民中,主要存在土葬和火葬两种葬礼风俗。
中国自古便流行土葬,因传统,死后要留全尸,所以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中国的夏、殷等朝代都是采用土葬。虽有各式各样风俗习惯的产生,但土葬仍是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国人主要的丧葬方式。通常人死后亲属会将死者生前惯用的物品与死者一同埋葬,并同时附加上一些饰品等,目的是为了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富足,这为后世留存下了大量的文物,土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礼仪宏大而繁琐,远古时期人类丧葬极为简单,不建立坟墓,也没有礼仪和祭祀,仅仅是简单的尸体埋葬,这从远古时期出土的墓葬非常简陋可以看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适应统治阶级和礼教思想的需要,丧葬方式日益繁杂;迷信观念日益浓厚,形成了独特的土葬礼仪,商代盛行厚葬,不仅殉葬品奢侈,并迫使大量奴隶殉葬。西周时,墓葬大小、棺椁层数、随葬品的种类及多省,都按礼制作了规定。战国中晚期,又产生了以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制度,秦始皇陵于即位后即开始营建,规模巨大。汉代盛兴选择风水的墓地之说,以人殉葬之俗语基本废止,随藜(lí)则以陶器、漆器为主。至三国、魏晋南北朝,渐演变为薄葬。自春秋时开始,出现在墓上封土建坟丘的习俗,汉代以下普遍行之。土葬要求“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礼厚葬。“棺椁必重,衣食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要求的葬礼规模足够宏大。汉族人民重视土葬,实行土葬,与悠久的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儒家思想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周礼》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入土为安这种传统的土葬观念至今对人们仍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村地区土葬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推行殡葬改革的一大障碍。封建社会,土葬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雄伟的墓体及其它附属建筑、各种贵重的陪葬品、宏大的仪式,无不彰显着墓主的高贵与威严,极大地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实行土葬,以棺盛尸,掘土为墓,埋棺其中,堆坟立碑。殡葬仪式繁杂,规模盛大,并有浓厚迷信色彩。丧葬仪式程序大致如下: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采用中国传统服装。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停灵:又称暂厝(cuò),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的尸体,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招魂、超渡、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家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抑或重阳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远古时代火葬并不盛行,因《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反倒是边疆少数民族很早就有火葬,中国兴起火葬的观念还在佛教传入之后。”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中国开始出现有火葬,佛教称荼毗。教徒并流行把尸体摆成打坐的姿势后火葬。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赵匡胤曾诏回;“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三月,下令禁止火葬:“近代以来,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但火葬仍旧流行,朱熹在《朱子文集》卷一十四《跋向伯元遗戒》说:“自佛法入中国,上自朝廷,下达闾巷,治丧礼者,一用其法。”“荼毗火葬法”在宋代大为流行,例如《水浒》第25回中武大郎和51回中沧州知府的小儿子死后均在棺材内火葬。至南宋朝廷仍禁民间火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监登闻鼓院范同上奏,说“方今火葬之惨,日益炽甚”,建议朝廷拨地令贫民葬亲。理学兴盛之后,火葬逐渐衰落。元朝规定土著汉人一律土葬。
明清之际中国仍禁止火葬,但仍无法完全根除火葬的习俗,据明嘉靖《尤溪县志·地理卷·谣俗》记载,“普通民众去逝,尸体积柴而焚之”,吴县通济寺设焚化亭,供民间火葬。清初允许火葬,清兵入关前,满州风俗也是实行火葬,例如努尔哈赤去世后为火化,称为“宝宫”的骨灰坛葬在福陵,入关后的初期,顺治帝、其爱妃董鄂氏以及孝康章皇后也是火葬,但此后开始限制火葬而鼓励土葬。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清朝颁布丧葬条例。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永康县志》说浙江永康县有八弊俗,其一就是火葬。《大清律》后来规定:“其从尊长遗言,将尸体烧化或置水中,杖一百”;“若私自火葬或水葬父母,按杀人罪论死刑”;“旗人、蒙古丧葬,概不许火化”。但清朝的佛教僧尼,一部分信徒,以及寺庙收葬的流浪死者仍然在寺庙里火葬。另外,传染性疾病的死者或客死异乡者,在不便运灵柩回乡等情况下,火葬也是较好的遗体处理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节省土地资源等原因,一贯倡导火葬。在城市中普遍实行火葬,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火葬比例不断提高,超过半数的逝者选择了火葬作为遗体处理方式,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比例。
葬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组成部分,能够非常深刻地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研究它有助于研究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风民情,随着民族融和的不断深入,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可能会慢慢消失,葬礼的风俗将会渐渐统一走向简洁,科学。
第二篇:简述中国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中国整个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50%。此外,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四川盆地和鄂西山区等地都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
我国广西,云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同时,广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也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
而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溶洞分布也远不如广西那样普遍,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除了广西,云南等地区我国其他地区还分布了众多的喀斯特地貌,其中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²占全省面积的18.1%,仅次于贵州、云南、广西,居全国第四位。在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浙江,附件,江苏和上海)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面积较小仅占本地区的4.06%,但也发育着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有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已及皖南,赣北也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的山地;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明地区是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地区,那里不仅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中国喀斯特地貌有着明显的地带特征,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热带喀斯特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喀斯特蚀性拱形洞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亚热带喀斯特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干旱地区喀斯特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极为广泛,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因素需要避免和克服,也有许多有利因素需要加以利用,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丧礼答谢词
丧礼答谢词
丧礼答谢词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戚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我儿子和儿媳的大喜之日,各位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他们的婚礼庆典,我们全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今天这个庄严而又幸福的时刻,我要送三句话给新人,一是希望你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在人生道路上互敬互爱、同舟共济;二是要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家庭;三是要常回家看看,记得任何时候爸妈都是你们坚实的后盾。
在这里,我也借这个机会,感谢我的两位亲家,谢谢你们养育和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同时,我也要向我儿子和儿媳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以及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我们全家的各位亲朋好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感谢今天x酒店员工的热情服务,感谢婚庆公司的倾情助兴,感谢各位执事人员的辛勤工作。
祝所有的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xxx
xx年xx月xx日
丧礼答谢词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好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0xx年9月20日10时50分,我的岳父谭明贵同志走完了他坎坷而又绚丽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寄托我们的哀思。
首先让我代表全家向前来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亲朋好友、街坊邻里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一贯关心支持老干部工作生活,并主办这次追悼会的回车镇党委政府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岳父的遗体做最后的告别。并向前来吊唁的财政局、五里桥镇党委政府、双龙镇党委政府、宛药集团、烟草公司、龙成集团等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岳父谭明贵生于1939年2月,丹水镇谭沟人,1957年参加工作,1961年与母亲结婚,婚后50年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生养子女四人,岳父一生生性耿直、工作踏实、生活朴素、勤俭持家,退休后因患肾衰竭多年,久治无效于20xx年9月20日10时50分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岳父的离世,使我们无限的悲痛。作为儿子,我们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爸爸的一生,但岳父的人生准则简单得只有十二个字——“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而这恰恰是他一生的写照。可以说,岳父的一生,是勤恳踏实、严谨治学的一生;岳父的一生,是稳健坦诚、无私奉献的一生;岳父的一生,同时也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光彩四射的一生。无论对于事业还是对于家庭,岳父总是把自己看得很轻。他不仅是妻子最尽责的好丈夫,也是儿孙们最慈爱的好长辈。他不但抚养我们成长,而且秉承了良好的`家风,1
言传身教,培养我们成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岳父而感到骄傲,同时为失去这样一位岳父而感到万分悲痛。
现在,敬爱的岳父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再也无法亲眼面对他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心中深深地缅怀敬爱的岳父,怎能不感到极度的哀痛和绵绵的思念?!岳父,您就放心的走吧,我们自当化悲痛为力量,竭尽全力孝顺好健在的母亲,让她老人家的晚年更加幸福、身体更加安康;我们自当牢记岳父的遗训,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自当继承岳父留下的良好家风和优良品德,一定会善待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培养他们成才,像你所希望的那样,一定不让您失望。
敬爱的岳父,今天,您最疼爱的儿孙们来送你了,您的生前好友们都来送你了。此时此刻,我们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诗为您送行: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亲爱的岳父,您安息吧!
最后,我代表我的母亲和家人,再次向出席告别仪式的各位领导、同事以及所有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丧礼答谢词3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
今天站在这里为母亲送别,心里很是悲切。大家能参加我母亲的追悼会,我和姐姐都非常感激,感谢大家对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大家对母亲的敬重和爱戴,我们永远的怀念她。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她没有创造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缔造什么显赫的地位,更没有获得腰缠万贯,但母亲有敬爱她的亲朋,有终身挚爱她的儿女。是她用一颗赤诚的心,满腔付出的热情,为我们这个家庭添枝加叶,为儿女健康成长含辛茹苦,为我们李家世代的荣光默默奉献。母亲的一生虽然平凡,却从不缺乏光亮,她的炽热情怀是我们一生永不忘怀的念想,她永远是我们心中不和或缺的精神支撑。
母亲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为了我们家人的幸福生活,吃尽了苦头。母亲憨厚老实,一生勤俭节约,把精力投入到哺育家庭的.繁忙工作中,很少有时间享受。在母亲年迈之际,本应该让她好好享享清福、快快乐乐地度过余生,但她走的太仓促、太突然,还没来得及好好孝顺她老人家,心里很不是滋味。
虽然再没有机会满足母亲的心愿,但我会如母亲一样,平凡中活出精神、活出风采,尽心竭力的支撑家庭,永不失一个男子汉顶天立地的责任和风范。
母亲,我永远深爱的妈妈,请您放心,我会继承您的遗志,好好爱家,爱我们的家人,让我们李家温馨如故。
母亲大人,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深切的怀念您!
最后,我代表家人对各位的亲临致以最真诚的谢意,谢谢大家!
丧礼答谢词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x年xx月xx日上午时分,我的父亲因病医治无效驾鹤西去,享年岁。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寄托我们的哀思。首先,我谨代表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在父亲病重期间,承蒙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多次探望、慰问,给了父亲莫大的安慰!感谢这些天来,你们在追悼会筹备、治丧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作为家属,我们心存感激。
在此,我们再次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父亲的离世,带给我们无限悲痛。
父亲的一生,踏实勤恳、奋发有为;父亲的一生,求真务实、为民谋利;父亲的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父亲的一生,襟怀坦荡、清正廉洁;父亲的一生,宽于待人、严于律已;父亲的一生,生活俭仆、吃苦耐劳;父亲的一生,相濡以沫、身教言传在您的影响下,我们的兄妹(兄弟)x人都成为对社会有益之人,成为国家可用之材。我们为有您这样一位好父亲而骄傲和自豪。敬爱的父亲您永远地走了,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无法聆听您的.谆谆教诲;从此以后,我们再也无法看见您的音容笑貌,从此以后,我们只能在心中深深的缅怀您。
父亲,您放心地走吧,我们自当化悲痛为力量,以您为榜样,牢记您的遗训,真诚做人、勤恳做事,扎实工作;继承您留下的良好家风和优良品德,一定孝敬母亲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会让您失望。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对您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并以此来回报您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回报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和各位亲朋好友。生如初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父亲走了,远离了疾病的疼痛和折磨,远离了世俗的纷争和困扰。
愿父亲在九泉之下安息!父亲,一路走好!父亲,愿您在天堂安息!
xxx
xx年xx月xx日
丧礼答谢词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好友:
我的父亲──蒋光明同志于xx年9月7日12时,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寄托我们的哀思。首先,谨让我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的兄弟姐妹,代表我们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我的父亲作最后的告别。在父亲生病住院期间,承蒙各位亲朋好友的关怀,多次探望、给了父亲莫大的安慰!
作为家属,我们也心存感激。在这里,我们还要感谢粮食局领导,社区领导,近年来,对我爸爸和我们全家的帮助。在此,再一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父亲的.离世,带给我们深深的怀念。父亲系925起义部队的一员。作为儿子,我无法用简单的言语去总结父亲的一生,因为他不仅是我慈爱的父亲,也是新中国的功臣,他用自己辛勤的耕耘,建设了新中国年轻美丽的城市石河子。
父亲的人生准则简单得只有十二个——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而这恰恰是他一生的写照。父亲的一生,是稳健坦诚、无私奉献的一生;父亲的一生,同时也是他们老军垦光芒四射的一生。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同时为失去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万分悲痛。
现在,敬爱的父亲永远地走了,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他的教诲,再也无法亲眼面对他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心中深深地缅怀敬爱的父亲,怎能不感到极度的哀痛和绵绵的思念?父亲,您就放心的走吧,我们自当化悲痛为力量,竭尽全力孝顺好健在的母亲,让她老人家的晚年更加幸福、身体更加安康;我们自当牢记父亲的遗训,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像他那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自当继承父亲留下的优良品德,一定会善待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把他们培养成出色的人才,像你所希望的那样,一定不让您失望。
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对您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并以此来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回报各位领导、各位尊长和各位亲朋。
敬爱的父亲,今天,您最疼爱的儿孙们来送你了,您的生前好友们都来送你了。你知道吗?此时此刻,我们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诗为您送行: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亲爱的父亲,您安息吧!
最后,我代表我的母亲和家人,再次向出席告别仪式的各位领导、同事、以及所有的亲朋好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丧礼答谢词6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家母、兄嫂、姐妹及所有亲属,向各位不畏严寒、不辞劳苦,前来参加家父刘文安先生的追悼会暨遗体告别仪式,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语言显得如此苍白,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心中的感恩之情:父亲的离去,尽管让我痛彻心肺,但我还是从心底里感谢父亲,正是他的离去,给了我们彼此一个机会,让我们发现,活在这个世界上,尽管不易,但还是充满了美好的情义:亲情,乡情,友情,点点滴滴,无处不在。正是这无处不在的情义,给了我们温暖和继续生活的勇气。
父亲出身贫寒,很早就挑起生活的重担,这使他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终其一生热爱劳动、生活俭朴,从不贪图物质上的享受。但父亲又是一个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人,无论亲友,还是同事,只要有困难,他总是慷慨相助,不遗余力。无论对社会,对家族,对子女,父亲都做出了堪称巨大的贡献。父亲为人正直,识大体、顾大局、明大礼、重大义,在他将近九十年的人生中,活出了自己的人格风范,有许多值得晚辈学习的美德:对家国和乡土的热爱,对孝道和亲情的坚守,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以及乐观豁达的心胸,坚强不屈的意志,都值得我好好学习。感谢父亲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教育我成人。我为生在这样的家庭,我为有这样优秀的父亲而自豪!
这几天,在不断品味着丧父的悲痛之余,我一直在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道风景。我不能不说,生我养我的这个小县城,在并不整洁美丽的外表之下,其实埋藏着无比巨大的生命能量,流淌着让人眷恋、让人难忘的人间温情。无论是市县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社会各界朋友的慰问和支持,无论是哥哥的同学,战友,姐嫂们的.同事,姐妹,还是我的好友、兄弟,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逝者的哀悼和缅怀,对生者的关怀和抚慰。有的朋友,千里迢迢,从北京、从无锡、从驻马店赶来;有的朋友,几天来跑前跑后,尽心尽力,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和我的家人感动不已,感激不尽。因为有了你们,这个寒冷的冬天变得温暖了许多。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一切,一定会感到欣慰和幸福。
古诗有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寿无金石故,谁能长寿考?生老病死是谁都不能豁免的自然规律,谁都无法缺席的人生功课。唯有珍爱生命、珍惜亲情,认真过好每一天,把真情和爱传递给有缘与我们相识、相知、相交、相爱的每一个人,才能功德圆满,不枉此生。
在我心目中,父亲就是一部大书,波澜壮阔,韵味悠长。我读父亲这部书已经读了四十二年,常读常新,百读不厌。今天,这部书翻到了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标点。感谢各位,用你们真诚的爱,为家父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永远的、圆满的句号。我从每一个人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点点滴滴,绵绵长长,永志难忘!我和我年迈的慈母,宽厚的兄长,善良的姐妹,可爱的晚辈,淳朴的乡亲,会永远感激你们所做的一切。礼数不到、照应不周的地方,还请各位海涵、原谅!最后,在这生离死别、天人永隔的时刻,请允许我表达内心深处的两个最真诚的祝福:
祝父亲的在天之灵——安息;
祝各位来宾、亲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再次感谢每一位为家父送行的领导来宾和亲朋好友!谢谢大家!
丧礼答谢词7
尊敬的长辈、领导、亲朋好友:
(晚上见面时用语)晚上好
在这个疯狂的夜晚,我们的兄弟姐妹、郭、、郭在这里举行了答谢晚宴。我受他们委托说几句话。
在一个疯狂的日子,上午11点06分,我们敬爱的'父亲郭的骨灰被安葬在东山公墓。他的老人被埋在坟墓里,笑着死去。人生虽短,真情实感却无处不在。我们三姐妹向在老郭先生患病、住院期间和去世后给予照顾、帮助、支持、理解和同情的长辈、领导、亲友表示衷心感谢。这份友谊真挚深厚,我们会永远铭记在心,珍惜在心。
我们敬爱的父亲将永远告别。他的子孙将化悲痛为力量,牢记家训,继承遗产,继承精神,努力工作,孜孜不倦地为社会服务。我们将以构建和谐家庭、构建和谐郭家的实际行动抚慰他老人家的心灵。
人生很短暂,我们一起珍惜。最后,我们三姐妹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他人,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真心祝大家每时每刻都开心,每一天都开心!衷心祝愿你们永远像生命之树一样常青,永远像生命之花一样绚丽多彩!
再次感谢!请吃饭!
丧礼答谢词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我代表我的母亲、我们全家,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葬礼。衷心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和我们一起向我们的父亲作最后的告别。
父亲生于1936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在20xx年3月被诊断为肝硬化,肝腹水。在患病住院期间,父亲总是微笑着对我们说:“我只想再活个三两年。”但生命之神没有能满足他这点心愿;亲朋好友的爱心关怀、儿女们的精心照料驱不散黑暗的`死神;医生们的精湛医术、护士们的细心看护挡不住万恶的病魔。我敬爱的父亲,终因医治无效,于20xx年6月13日9点55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6岁。父亲的离去,令我们全家痛心疾首,悲痛万分。
父亲的一生是朴素的一生,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处境他都能坚强承受和坦然面对,诚以待人,严以律已,以一颗包容和慈爱之心,感染着所有和他来往的人。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祖父去世很早,他很小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勤巴苦做,省吃俭用;晚年年岁已高,仍然坚持劳动,自食其力,从不向儿女们伸手。
父亲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他与母亲相携到老,虽历尽多种艰辛,经受各种磨难,终见子孙成群成器,终现先苦后甜苦尽福来。
父爱如山,疲惫时父亲是我们躲避风雨的港湾;困惑时父亲是我们心灵的灯火;挫折时父亲是我们精神的支柱。
父爱如山,父亲无言的付出从不求回报,苦了,自己默默的承受;累了,自己苦苦的支撑;乐了,总是和我们一起分享。父爱如山,父亲对儿女宽厚仁爱,对孙儿孙女更是疼爱有加。父亲病重期间,生怕耽误我们的工作、休息,不肯我们多花时间陪护,一句“我没有什么”,看见父亲日渐消瘦的样子,我们满腹心酸,疼痛不已。
父亲虽然没有能力给我们留下金山银山,但给留下了一座精神的大山:勤劳一生,耿直一生,节俭一生,坚强一生。这座大山永远高耸在我们的心里。
像山一样养育、呵护我们的父亲倒下了,永远不可能和我们讲故事、拉家常了,不可能再望见他向我们微笑了。像山一样厚重的父爱将陪伴我们一生。愿父亲在天之灵,保佑我们平安、和睦;愿父亲在天之灵,保佑我们这个大家庭,继续生息、昌盛。父亲,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孙子孙女们正在成才。儿女们会继续赡养孝敬我们的母亲,会努力地实现您的遗愿,您安心地休息吧!
再次感谢在父亲病重期间前去探望,去世后前来吊唁的各位来宾和亲朋好友。我谨代表我们全家向你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天气十分炎热,再加之我们能力有限,如有不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多多包涵,我们将感激不尽。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父亲在地下安息!
祝各位来宾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祝各位亲朋好友一生平安,身体健康!
谢谢!
第四篇:基督教丧礼
安息後,不用有引魂的儀式,因相信基督徒死後靈魂回歸到他本來注的地方~天家,家裡不用設靈堂,如有設置,純為讓親友有個追思的地方,一般來說基督徒安息後,都會先將遺體移至殯儀館安置好(特殊情況除外),家屬再與牧師及禮儀公司三方面來商討治喪期間及整個安息禮拜的方式與過程。
因每一位基督徒大都有固定的教會聚會,且每間教會都有牧師或專職的長老、弟兄協助,他們在會友蒙主恩召後都會幫忙安排後續事宜,並協助家屬處理,基督徒在親友彌留期或過世時都會先告知教會裡的牧師,因此基督徒親人的安息就比非基督徒的過世,帶給家庭的負擔相對的少了許多,基督教不忌諱死亡,因相信凡事有上帝美好的旨意,也確信與他們的親人天家能相見,且永遠同在。
入殮、告別(安息)禮拜整個過程,約需1小時30分鐘左右,牧師通常會與家屬商量整個禮拜過程如何進行,告別(安息)禮拜內容有敬拜、感恩、追思、安慰、佈道,在安排日期方面,10~14天左右為最佳,不擇日,只選擇大家比較方便來參加的日子,因相信每天都是上帝所賜的好日子,佈置與用品方面以實際需要、實用為原則,節省、不鋪張、不用祭品。墓園方面,多數都安葬於純基督徒墓園,每年省墓,因信仰相同,不看方位、不上香、不燒紙錢、免祭品,全部都以鮮花來追思,較整潔、美觀、莊嚴。
一.對生的認識:(1)人從那裡來:
1.神照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一26)
2.如何造?就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之氣吹入鼻孔裡,便成為有靈的活人。(創二7)(2)人活著的意義 / 人既從神而來,就要活得像神。1.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2.一件惡事都不做,並要扶助真理。(林後十三7.8)3.常常喜樂,彼此相愛。(腓四4.10/13.約十五12)4.需要有犧牲捨己的精神,如一粒麥子。(約十二23/25)
二.對死的看法:
(一)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十二7)
(二)息了世上的勞苦(啟十四13)
(三)復活成為不朽壞
1.如同一粒種子埋在土裡,以後發芽長成樹。(林前十五35/38)2.享受天國永遠的家鄉,在世如客旅,死後回家鄉。(來十14/16)
三.生與死的關聯:
(一)蓋棺論定在今生 / 照各人的行為審判各人。(羅二6/11)
(二)安然見神死無憾。(彼後三11/14)
1.活人將死放在心上,隨時準備,行事為人對得起神、對得起人。(傳七2;帖前五1/11)2.因有復活的盼望,就釋放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14/15)
四.耐心等候得盼望(羅八18.22/25)
不可因有盼望而提早結束生命,基督教堅決反對自殺。五.喪葬禮儀的意義: 從聖經的觀點,基督教雖然對死後有極大的盼望,但所強調的是把握今生的現在,人既死了,就蓋棺論定;所以,喪禮是為活人,不是為死人,死人已息了世上的勞苦,不會成為神保佑人,也不會成為鬼作弄人。基督教喪禮又稱追思禮拜。
(一)追念故人的美德:孝經提到能佳行美德,才能光宗耀祖,此乃孝之終也,所以藉追念故人美德,也跟隨佳美腳蹤行,可將故人的美德發揚光大,這是孝順的表現。
(二)思想人生的結局:人生自古誰無死,所以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需將這事放在心上,不要太計較利益得失,甚至彼此傷害,藉喪禮讓活人能得智慧的心,去面對死亡的課題。
(三)安慰故人的遺族: 親人離世,難免感傷,但藉喪禮的講道,可以得到安慰,知道人生在世如客旅,將來可以相會在天家;如同移民到國外,雖捨不得,卻不致於過份悲傷,並藉禮拜,求神安慰遺族的心。
(四)激勵在世的親友:藉由喪禮;親友彼此的關懷慰問,能夠化悲慟為力量,以故人的美德為榜樣,從新得到動力,再奔向人生的道路。
六.喪葬儀式: 1.在殯儀館 : 如親人離世,不方便把遺體運回家裡,只好把遺體停在殯儀館的冰櫃保存,等到喪禮當天前一小時入殮。入殮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先將遺體清洗、化妝、穿戴整齊,衣服不限幾件,再移到喪禮會場;遺族全體隨待在側,禱告唱詩,同時將遺體放入棺木,蓋上第一層透明壓克力板,等喪禮完畢,瞻仰遺容再完全封棺。2.在家裡 : 親人斷氣後,取得醫師死亡證明書,停屍客廳,連絡全部遺族到齊後,再入殮。入殮時,由傳道(牧師)主持,唱詩禱告,(程序與在殯儀館相同)。入殮後,有的隨即火化,擇期舉行喪禮,有的將棺木停在家裡,直到喪禮那天再出殯。
七.喪禮:
喪禮時間沒有特定日子,只要大家方便,一般是星期日。參加入殮,主要對象是故人遺族,也藉此見故人最後一面。
參加喪禮,主要對象範圍較廣,除了故人熟識的親朋好友外,遺族的親朋好友也都參加,所以,喪禮比較隆重,而有一定的禮節。
八.出殯:
喪禮完畢後,隨即出殯,出殯行列順序如下;
教會會旗
『榮歸天家』二人舉的橫旗
單人舉的豎旗,上有勉勵的詞句,約十支 樂隊 花車 靈車 遺族 親友。
一般出殯一段路後,遺族就先向送行的親友辭別,再去安葬。如果會場離墓地不遠,一般親友會送到墓地,等安葬完畢由原路回來。九.安葬禮:
(一)火葬:在火葬場,遺族親友集合,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後,再行火化,將骨灰安置骨灰罐中,再放置於納骨塔中。
(二)土葬:墓地不看風水,但須乾淨幽雅,表示對故人的尊重。安葬時,不須看特定時辰,由傳道主持唱詩禱告(安葬詩歌),再將棺木放進墓穴中,蓋上塵土,遺族再舖上鮮花。
安葬後,一段時間之後,應為先人揀骨裝甕,再安置納骨塔,沒有特定儀式,對先人表示敬意就可以。
十.結語: 古人云:「慎終追遠」的美德,就是喪事盡其哀禮,緬懷先人佳蹟,以表兒孫對先人之孝,其實基督教的喪禮,雖然沒有拿香祭拜,但也有相同的意義。
第五篇:丧礼答谢词
各位亲朋好友: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我的母亲,代表我们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悼会的各位伯伯、叔叔、阿姨,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向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在父亲生病期间,承蒙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怀,多次探望、慰问,给了我们家庭莫大的支持和安慰。作为子女,我们也心存感激。
父亲的突然辞世,我和大家一样,感到特别的震惊和意外,他走时一句话也没有留下。但是他抚养我们成长,培养我们成人,给了我们良好的家风,言传身教,兢兢业业,我们为有这样一位爸爸而感到骄傲,同时为失去这样一位爸爸而感到万分悲痛。
父亲走了,但我一定不忘他的教诲,以他为榜样,继承他的优秀品质,努力工作,撑起家里的重担,让酒泉之下的父亲得到安慰!
亲爱的父亲,今天,有这么多关心、深爱、敬重您的亲朋好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来为您送行,相信您不会寂寞,相信您已经深深的领情并感到欣慰。
父亲,安息吧!
最后,我再一次代表我们全家,向各位在百忙中赶来为我们的父亲送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