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2010—黄嘉树(20100109
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2010—黄嘉树(20100109下午)时间:2010年1月9日9:00 地点:人大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室 主讲人:黄嘉树
主题:两岸关系的新挑战与新进展
黄嘉树:这次还是想讲两个大的问题,用这个题目也可以,我想从新进展的角度,主要想强调,最近总书记提出两岸关系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一下当前两岸关系走到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说新的格局形成了。新进展也好,进展到什么程度?新格局和新挑战呢,上次讲了很多挑战,我想讲一下对新格局新的认识和思考。换句话说,当前我们在大陆也好、在海外也好,围绕着中央和平发展战略,有一些不同的评论和认识,有些人开始担心和平发展这么搞下去,会不会变成和平分裂?针对当前两岸关系新的格局的出现,我个人谈一下对于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思考。这个也是挑战,是来自我们内部认知的挑战,至于我们跟台湾当局的固有的矛盾,以及两岸和平发展过程中新衍生出来的一些冲突、矛盾,其他场合我都讲过了,今天不作为主要问题来讨论了。当然有些问题怎么看,比如对马英九怎么看、对台湾的不同、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怎么看,这是两岸关系格局当中新的课题,以及我们理解的新的思路。我把题目定为“2010年两岸关系的新格局”,副标题是“对两岸和平发展战略的理解与思考”。
我想先就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转折做一下个人的解读。
这一年多的时间,所谓一年多是从2008年5月,陈水扁下台,马英九在台湾重新代表国民党执政,到现在有1年零7个月的时间了。这一段时间内,大家有目共睹,两岸关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这个进展怎么评价,大家看法其实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估计评价比较高,有的人就相对保守一点,或者说有的人对这个形势的进展乐观一些,看成绩的部分多一些,有的看得稍微悲观一些。总书记去年11月14日会见连战先生的时候提出来,两岸关系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转折。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是中央最新的判断。为什么提到这样的高度,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新格局和转折,为什么称之为历史性的转折?我个人的理解有五点理由: 1、60年之久,1949-2009年,一甲子的两岸关系发展史,这一次是集中地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一个集中的突破和进展。双方签订了12项协议,还有一项共同声明和一项关于金融合作的备忘录MOU,等于是15项。60年的时间内,“两会”协商和双方谈判的制度加强了,去年年底,陈云林第二次访问台湾,民进党抗议,虽然风声很大,但是总体上来看,他的抗议力度和规模是在减弱。其他的省委书记还有其他的高级官员到台湾访问已经成为了很受欢迎的座上宾,因为采购都很大,动辄出售几十亿的采购。大陆高级官员到台湾访问已经被台湾民众接受,变成了一个常态。11月中旬,在台北召开了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大陆首次派出由原来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同志带队,有两个退役将军和几位退休的大使到台北公开讨论政治问题、军事问题,被认为也是一个两岸交流的一个提升,现在也有人认为是政治性对话,或者说为政治性谈判做准备,开始预热。这些协议的签订和两岸关系的提升,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实现的,反映了整个对台工作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阶段,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我们大陆的和平发展的政策以外,当然也离不开台湾当局在大陆政策上的调整。马英九执政一年多以来,虽然他现在被戴上一个无能的帽子,很多人以批评马英九为能事,马英九似乎成了海峡两岸共同声讨的一个对象,不但绿营的人对他恨之入骨,深红的人对他也同样恨之入骨,两边不讨好。但是从客观来讲,这一年多,他在大陆政策调整上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具体来讲,他迅速地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基本恢复了两岸的协商。第二个是放宽了对两岸交流的诸多限制,共产党高级干部、大陆的部级官员都可以到台湾去,包括承认大陆学历等等。第三,他重新对两岸关系做政治定位,讲出来一国两制区的定位。第四,提出两岸外交休兵,有一些相关措施,比如联合国问题上减少对我们的政策冲击力度。第五,军事上改变陈水扁决战海上对大陆的挑衅、攻击性的战略,采取防卫的守势战略,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六,在岛内采取了一些对于所谓陈水扁当年搞“去中国化”,他搞一些反措施,再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恢复使用汉语拼音,教科书重新修订、重新纪念抗日先贤。整体来讲,我们对台工作成绩还是很大的。
2、这个转折直接导致党中央提出和平发展。它是历史性转折,影响到祖国大陆对台战略发生战略构想的重要变化的一次转折,产生的影响是历史性的。我们在武力解放、和平统一再到现在的和平发展,整个的对台政策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是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同时又是相互继承的,不是互相否定的。后者是对前者进一步的补充、发展和完善。和平发展对于和平统一有一个更细密的操作的路线图和更周全的对于各方面要素的判断。标志着我们党的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更加细致化、可操作化。也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对台工作的指导原则。
3、为什么说这一年多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这次转折,使两岸关系中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这15个共同文件,其中12项协议,他们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两岸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和将来大陆陆资入岛以及将来承认台商,包括台湾在经济上进一步密切和大陆的纽带。这些由协议来保证的变化都会深远影响未来几十年的两岸关系,以直接三通为例,它实现以后,使得台湾和大陆形成一日生活圈,一天之内,早上在台北吃早餐,中午可以到北京吃中午饭了,因为三个小时左右的飞机,早上早点起,办完安检,如果到杭州、上海是毫无问题,到北京稍微晚一点,中午可以在北京吃午餐,下午和朋友打一场高尔夫球或者开个会、讨论点问题,晚上还赶得及回去,在台北吃完饭,赶不上吃完饭,到台北晚上睡觉是没问题的。到东南沿海城市就是一日生活圈,就使得台湾不仅仅在地理或者空间的距离上与大陆大大地拉近了,而且使两岸人民在心理距离上必然会大大拉近,毕竟两岸是同宗同族,这个效果慢慢会显现,现在一时半会儿不那么明显。两岸交往增加两岸人民之间的直接往来,人民币在岛内可以自由兑现,台湾人民在大陆经商、工作、学习会大量增加,大陆人以后也有机会到台湾去经商、工作、学习,两个长期隔绝的社会由于中间的利益联络,会变成一个连接带,像两个哑铃中间的杠杆,由于双方的交流,产生与交流相关的利益群体,把两岸人民之间常年的隔阂连接起来。两岸互相支援救灾、防御、共同打击犯罪以及其他多个领域建立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机制,我们看到去年台湾8.8水灾,大陆已经展示了救灾的诚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观感。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会使得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们还可以看得更清楚它的深远影响。今年还要再签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拉近两岸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
4、这次转折是在我们中华崛起的关键时刻发生的,使台独的发展势头受到重挫,台独现在在岛内还活动、很猖狂,整个和平发展时期我们还要继续反对台独,要求国民党当局继续反对台独,由于毕竟失去了政权,不能利用一定的优势作恶了,削弱了台独的活动能量。特别是阻断了台独势力利用所谓公投、修改宪法这一类的主张,直接撞击我们的红线,直接导致两岸发行恶性冲突的可能性的发生。所以总体上台独的发展势头还是受到重挫。我们现在看民进党好像有一些回缓、走出低谷的迹象,即便将来民进党要执政,他的大陆政策也要重新检讨,他和陈水扁横冲直撞式的台独也会拉开距离。由于台独威胁减弱,就相对使得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台湾因素,我们叫做被置于可控状态。这个问题没解决,我们最近还在跟美国交涉,包括售武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它对整个中美关系整体架构的碰撞力我们是可控的,不会让它变成一个双方都控制不住的一个危机。两岸发生战争的威胁大幅度减弱,跟中美为台湾问题激化矛盾的可能性也基本可以排除,这样的话,稳住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变化。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战略性的历史的转折发生,不是由现在马英九领导的台湾当局在台湾稳住,把台独挫败,在台湾地区稳住和我们的友好关系,我们同时要面对藏独、疆独的挑战,同时应对金融危机和奥运会这样的活动,会牵制我们更大的精力。
5、这次历史性的转折,使得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和我们对台工作的首要目标发生质的变化。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在2008年3月以前是反独,我们叫反对台独,两岸关系是敌我矛盾,是他要分裂国家主权领土,我们要反分裂的一个敌我性质的,没有什么妥协余地的斗争。我们当时对台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粉碎陈水扁当局的发力台独的图谋,首先是粉碎他通过修宪或者公投的方式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到2008年5月,马先生在台湾主政之后,我们跟台湾当局的矛盾就变化了,矛盾还有,但是不能简单地说是敌我矛盾,有合作的一面、有和解的一面,我们跟国民党的关系也不是当年国共内战时候的敌我关系,国民党现在跟我们也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像现在我们和美国、日本的关系一样,是可敌可友、时敌时友,此时敌他时友,既是敌又是友,同时又有两面性,很复杂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敌我斗争,不是不惜一切代价、不择任何手段,把你打翻在地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既要有合作和解的雅量,又要敢于坚持原则的勇气和决心,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谦让的时候就谦让,当然也是合作伙伴,在反台独上是合作伙伴。主要矛盾就变了,我们对台工作主要目标当然也必然要变化,从共同反对法理台独、挫败陈水扁修宪和公投的图谋,转变成为我们两岸共同携手来建构一个两岸和平发展的框架,提升两岸关系的福祉,增强两岸人民的交流,为将来统一奠定条件,这样一个工作目标,这样一个奋斗的前景。
我个人归纳的,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再找一找原因。这次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它不是简单的所谓有些人认为的,说好多事早就想干了,一直没逮着时间干,该收的就这60年,能收获的就这一段时间收获,收获完了就没了。也有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这不过是因为长期冰冻之后的一个短暂的蜜月期,现在已经结束了,原来的果实是早就孕育成熟的,能摘的全摘了,摘不到的也就摘不到了。这种悲观的人会认为,在特定的时期达成的一种集中性的修复或,两岸关系的结构和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两岸问题的基本争议比如说统独这个矛盾都没有发生变化,中华民国的定位问题也没有解决,台湾跟我们争夺国际问题空间也没有解决。的确,“四大固有矛盾”一个都没解决,两岸交流中还会衍生出新的问题。
由此就发生了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当前进入新格局这样一个认识,为什么要提升到这个高度来认识两岸关系发生的这种变化?就在于,如果我们认为两岸关系现在是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它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就会更自觉地在自己的意识深处去建构新的思维、认识新的情况、发现新的课题、寻求新的论述框架、开拓新的机会和和解、和平合作的路径。你会用新的东西去面对新的格局,新的思考。反之,如果仅仅认为这是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变,国民党跟我们的敌我关系也没有变,我们实际上还只是认为这是一个暂时性的或者说一种统战式或者招安式的临时措施,用过去的话叫软硬受手,背后思考都是对敌人而言的,现在是既敌又友的关系,软也要实实在在的,没有说给了人家一点好处,一年多就要跟人算帐,让人千恩万谢地报答,这不是应有的气度和胸襟。过多地看到传统的结构性的矛盾、悲观地估计到他们解决的难点和难处,在心中有敌人的前提之下,心中还是敌我矛盾,看不到统就认为是独,和平发展变成了一个欺敌的幌子,欺骗敌人、暂时蒙蔽敌人的幌子,心目中把现在的国民党和马英九看成敌人,就按照建构主义的方法,你心里有一个敌人,最后你真的制造出一个敌人。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就是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面对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和平发展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在和平发展刚刚转折到一个新格局中,这个格局是不稳定的。用老题目来说,还会有很多挑战。网上讨论很多,第一个因素,岛内台独势力依然存在,有的时候活动还挺嚣张。第二个因素,美国、日本不愿意见到中国统一,在台湾问题上搞动作。第三个因素,即便是跟马英九当局在形式上,国共有合作的一个战略盟友关系了,但是双方之间还有一些存在了六十年的结构性矛盾,一个都没解决,比如他要求我们解决中华民国的地位问题,解决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解决台湾当局的安全顾虑问题,这些问题在和平发展的话语下都显得它更有道理了,因为你没有说我是敌人,你没有马上要消灭我,你不是要跟我共谋合作、共议统一码?我是谁?没统一之前,我国际空间怎么处理?你的导弹对着我,不太礼貌吧,既然签和平协议又拿导弹对着我,不是矛盾吗?等等这一类的话,在绝大多数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听来,会觉得好像还有一些道理,因为你原来是敌我矛盾可以这样,既然现在不完全是敌我矛盾,既然跟人家和平合作和解,总应该有一些相应的处理。这都变成了我们新的挑战。所以对台湾前途的不同选项还在激烈的拔河中,统、独或者像现在马英九的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否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有些官样的文章说将不可逆转,那不一定,至少现在在早期和将来和平发展的中期,我们还没有办法断言说和平发展就会永远这么下去,没有办法断言。如果将来台湾局势发生逆转,两岸关系再度兵戎相见的可能性是完全有可能的,不是说和平发展就完全不可逆转,因为还存在很多我们看不清楚的因素。
由此,既然讨论新格局的问题,我们就要现在算算帐,两岸到底在和平发展问题上有多少共同点,有多少分歧点。我们先看共同点或者说相通之处。
第一,双方都看重和平发展的价值,都愿意把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列为奋斗目标。这个大家都有共识。
第二,双方都了解,你要想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你必须得建立某种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就是要达成一些共识,以共识为基础。现在双方同意,我们讲双方不是台独的在野势力,是指两岸当局,都同意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和9号共识,当然双方表述的清晰度有差异,我们把它说得很斩钉截铁很清 楚,台湾当局有点含糊,基本这个共识是相同的。双方所依据的法统和法理不同,但都认为两岸关系是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地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国两区的关系。马英九是讲过的,当然现在他不太愿意再讲,但是他也没收回他以前讲的。讲双方分歧的时候再讲一下,我们讲的是共通点,每个共通点背后都有分歧。
第三,双方都认为台独不应该成为台湾前途的选项。我的措词,我们讲的是共识,所谓共识就是就他能接受、我们也能接受的部分来措词,对我们来讲,这样的措词显然太软弱,只是说不应该成为台湾的选项,我们现在说双方都坚定地反对台独,那就强人所难了,他没有我们那么坚定,在台独问题上,至少双方现在的共识是台独不应该成为台湾未来前途的选项。这是我们就他的低线来说,但是再说更高了,我们要求他更坚决地表示反对台独,他就有点为难了。
第四,双方都同意台湾的经济发展应当同改善两岸关系挂钩,也都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不仅符合台湾的利益,也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这在我们内部有一些人是不同意的,他们认为把台湾搞得乱一点、穷一点好,但是目前中央当然还是认为2300万台湾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义务、有责任照顾台湾2300万人的福祉。未来中华民族大团圆也要建立在两岸人民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是最佳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做两岸同胞互相伤害的事情。这是作为20世纪的世界人应有的胸怀和气度,台湾的经济发展不仅仅符合台湾的利益,也符合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我们这么表述,我们自己的人觉得吃亏了,统一的时候老说是中华民族,一到这时候就把人家不搀和进去了,台湾内部也有很多人只追求自己的发展,不在乎整个中华民族。我们现在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陆的深红人士同台湾的深绿人士共同语言很多。
第五,双方都小心地把对终极目标的期待与和平发展拉开距离。我们当然的终极目标讲得很明确——统一,但是我们现在还是比较多地讲和平发展,把和平发展作为未来双方共议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我们现在期待的谈判,两岸政治谈判,最高目标是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和平稳定的发展框架,我个人理解,这个一定要跟统一能挂钩,至少是有利于统一的,但是注意,这个都还没有统一,还是跟台湾当局签订的,双方没有解决政权归属问题,是一个过渡性协议。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追求统一的目标,我们也反对马英九讲的不统,但是我们目前可以接受,作为国家最终的政权整合,可以缓一缓,不急于解决,不是要现在马上解决,换句话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缓统。现在不要绝对,现在搞三通搞什么,都是促进统一,有些人把和平发展认为和平发展和统一完全无关,认为和平发展是坐等,无所事事,这是错误的,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推进两岸进一步的整合,民进党天天都在反对,在突破民进党的反对,往前艰难地进行着,你可以理解这就是推进实质的统一,我们现在做的事是我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60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一直想做的事情。不要认为现在讲和平发展,嘴上不讲统一就不干统一了,没那个事,最终我们讲的两岸政权整合的那个统一目标是可以缓一缓的,现在没有必要挂在嘴边,条件也不成熟。因为我们要统,马英九讲不统,避免双方迎头相撞,留出一个缓冲的空间,不是说现在就完全做到,有很多反对和平发展的讨论,他们把和平发展看得太简单了。如果那么简单,民进党就不用这么紧张了,为什么陈云林去访问,他们这么反对那么反对,他们知道这个趋势下去当然是对他不利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讲双方会把对终极目标的期待与和平发展适度地拉开距离,我们现在主要强调和平发展是过渡阶段,统一的目标我们讲得相对少了,这是事实,这就是拉开距离的表现。马英九当然更明确了,干脆都不说最后目标是什么,马英九就说我不做什么,不独、不统、不武,我要做什么,最后目标是什么,他都不说了。至少他这种不说,本身就是和平发展不确定性的一个表现,或者说是不确定性的一个产物,由于他不说,就增加了不确定性,因为他不说他最后要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谜,很多人在猜他为什么不说,他说了肯定会得罪一部分人,他究竟怕得罪谁。他只说不要什么,不说要什么。
第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所以双方现在对能不能签订和平协议心里都没底,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两岸的和解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过去中国历史上有人总结10次分裂,前9次最后都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一次虽然讲了那么多年和平统一到和平发展,能不能到最后避免兵戎相见仍然是未知数,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解决这一类的所谓正庶之分,最后都是用枪杆子解决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当然可以招安式的。所以现在在和平发展的建构的过程中,双方是摸着石头过河,跟改革开放一样,没有经验,以前其他国家欧盟整合的经验以及一些相关国际经验,因为都是先分裂再统一,也不适合于中国,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追求具体成果时只能选择先易后难,什么相对比较容易呢?经济相对比较容易,就先经后政,所以就来了这么一个顺序,尽量把能做成的事情先做成,让成熟的果实先收获,以此积累彼此的互信,改善双方的感情,然后再建构更多更强固的连接双方利益的纽带,争取把问题解决。
那么,分歧点在哪里?矛盾和冲突在什么地方?
第一,关于和平。双方都追求和平发展,甚至于民进党都不反对和平发展,但是有三个区别:
1、我们要的是有条件和平,台湾要无条件和平。什么叫有条件和平?就是说和平将来得有利于统一,而且不能包含台湾可以自行选择分裂的选项,这是有条件的。换句话说,我们在承诺和平发展的同时,同样保留了将来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利。这一点小平同志讲决不承诺对台不使用武力。为避免刺激人家,能不说就不说了,不代表不干,必要的时候,大的政治文件还要说,所以我们叫做有条件的和平。台湾要无条件和平。无条件和平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能武力,甚至于台湾人民公投,宣布我要独立了,你都不能使用武力,都得尊重我们的选择,大陆当然不可能答应。
2、和平问题实际上是战争问题。凡是讨论和平的话语的地区或者族群,一定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战争的风险。哪个国家统一时间长了,和平目标就从这个国家的目标中消失了。由于两岸实力差距,给一般人的感觉,认为是大陆对台湾的威胁超过台湾对大陆的威胁,所以讨论和平问题的时候,和平的受惠者被认为首先是台湾,而和平要限制的那一方是大陆,换句话说和平议题,对大陆的压力超过对台湾的压力。也就是说将来谈判,我们非常清楚,马英九已经开始说了,1300多枚导弹对着我,和平协议没法签,将来两岸不互相政治谈判则已,一旦开启政治谈判,可以预料,台湾代表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你把导弹先撤了,这个非常简单,民进党跟老百姓讲,他们既然要跟我们友好,拿刀着对着我们鼻子说话,你们还相信他有和平协议吗?我们要求他把刀子放下是起码的礼貌。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和平议题对大陆的压力强过对台湾的压力。我们高举和平的旗帜,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块头,我们是强国,本来我们要收复他这一方,是很不容易的。
3、在冷战结束以后,东亚的安全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们看到韩国、日本特别是日本鸠山内阁以后,都相继发出要美军撤走的呼声,有的民间多一些,有的带有政府背景,整体反映在传统的在东北亚和美国结盟的国家和地区中,美军的态势是要相对往后撤,人家相关国家是民族主义起来之后,把你往外推的。最近民进党展现了一点勇气,对美国牛肉说NO,但是整体上,台湾现在还是单纯依靠美国的保护,在军事安全上完全作为美国的附庸,从美国购买武器,似乎还仍停留在冷战的架构当中,这是说得客气一点,实际上还是在安全和军事关系上是美国的附庸。当然它可能想改变一下角色,但是它没有办法改变,因为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它仍然扮演者冷战时期的角色,或者说将来它还可能继续扮演,现在给人的观感是它仍然在扮演美国围堵中国的一个角色。当然对我们中国来讲这是一个必须防范的安全隐患,但是目前尽管国民党和我们有很多的包括对话平台、国共两党主席的定期会晤制度,都有制度性提升的关系了,但是台湾当局似乎不认识到这个问题对大陆造成的心理的刺激,他只在意得到美国保护的好处,并不在乎大陆因此会怎么看,这使和平发展,在和平这个话语上,双方有很多紧张。至少有这么一点,在和平话语上是有紧张的。
第二个分歧是关于发展,关于发展的双方话语特别多,我们将来还可以在很多具体的工作部门像邮电部、海关、警察机构、反走私、共同打击犯罪、防御等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和台湾商谈共同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共同发展的点子。但是也有三点区别,讲发展本来是共识最多的,开掘空间最大,即便这样一个课题,它也有三点区别:
1、大陆不仅关注两岸统一。我们现在的国家目标,统一不是第一位的,我们真正关注的是要通过两岸的统一,凝聚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意的是全体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所以要尽量避免兄弟相残,要全方位提升两岸中国人的福祉,让两岸中国人的经济力量和智慧凝结成一股合力。但是,台湾没那么多雄心壮志,国民党或许有些人暗中还有一股非常复杂的心态来想象中华复兴的那一天,但是心态很复杂,毕竟是共产党领导,他们能扮演什么角色,心里是五味杂陈。绿营的人根本就认为台湾未来的国家目标,他们认为台湾是国家,台湾成为东方瑞士,中华复兴不复兴与我何干,我又不是你们国家的人,他当然就不在乎这个目标了。国民党的心态很复杂,他们笼统地希望中国强大,但是那个中国毕竟是一个把他们赶到海岛上的党领导的新中国,他们也觉得这是很微妙的事情。这就是很大的区别。
2、由于大陆的目标远大,他看得远,所以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结构性的长远利益,包括未来无论用什么 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争取台湾民心,即使用非和平方式,要想真正解决台湾问题,也要在台湾有我们的统治基础。所以大家看得远一点,不要以为那么点的小恩小惠算小帐,整天让人家千恩万谢,一个伟大的政党领导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2300万人口,你不能不考虑,那是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国民规模。你让这2300多万人常年从心里恨你,反对你,这个国家将来能强大吗?台湾问题的真正解决,一定不能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和2000多万人结仇。所以我们希望的是两岸的共同发展,更看重整体的结构性长远利益,不计较一点小恩小惠。其实我们也没给人家太多的感受,不像有的报纸吹得那样,好像人家怎么受惠于我们,没到那个程度,大陆有灾的时候,台湾人民救灾也非常踊跃,马英九都亲自去接救灾电话当义工。但是现在台湾整体上,因为选举的压力,他比较在意短期的可视的经济利益。所以在两岸的经贸谈判中,台湾当然希望大陆尽量让着它,他希望先在经济上占点便宜,比如让我们开放金融,不让我们的金融进去,他可以让我们对他开放就业,但是他不对我们开放就业,很多方面是单方面的。理论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如果放任大陆随便跟它竞争的话,他死定了,经济规模太小。我们能吃得起亏,在两岸经贸交流上,我们看得远,本钱大,台湾不肯干吃亏的事,有点算小帐。
3、双方理解的发展,我们都是讲全方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发展,但彼此的期待是有落差的,比如我们自己讲发展,我们是全方位发展,但是我们跟台湾在共同发展中,我们只希望它经济发展就行了,我们政治上不让人家发展,国际空间更不让它发展,双方的期待是有落差的,台湾认为共同发展嘛,我也可以在国际上扩大点影响,现在它自己认为我是排名全世界第15位,最高排到第13位的经济体,我在国际上增加点能见度,回馈一下国际社会,它认为你既然是我大哥,我也不是你敌人了,你就让我办,我也不伤害你的尊严,共同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打拼不好吗,让全世界人民、为咱们哥俩都在国际上做贡献喝彩不好吗,但是国际游戏规则上怎么弄,这是和平发展的新课题。他希望在发展的旗帜下不断扩大它的国际活动空间,不断提高它的政治的实际的所谓主权定位,这个期待跟我们当然就有冲突了。同时它期待我们民主化,它说你要统一也可以,将来你民主化,我们现在2200多个县,先把沿海经济发达的县民选一下,我们就跟你讨论统一问题,这个跟我们的期待也有落差,它期待我们向那个方向发展。最近马英九已经说了,和平发展框架就是要提供一个时空,比较稳定长期地提供,让两岸人民选择。这对我们来讲就是话中有刺,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你发展不让我发展不行,我们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跟它想象的也不一样。所以在最有交际的发展的领域,其实也潜在着很多双方的矛盾。
3、内战。现在双方共识都承认两岸目前的状况,你说是分裂也好,完全分裂也好,半分裂也好,反正两岸现在没统一,主要源于国共内战,这是当年的历史。但是是不是继续沿用内战思维来解决未来两岸关系的问题,大家有争议。我们觉得现在还没结束敌对状态,我们还处在内战状态,所以刚才说我们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湾方面现在不愿意把两岸的矛盾定位成为是内战遗留问题,因为一进入内战框架,不用讲就是一个中国。如果在一个国家内部,同一个人民内部才有所谓内战,所以内战的问题,如果他承认是内战,一个中国他不写都没关系,这是自然的。所以他现在不愿意说两岸的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当年是内战造成的,但是经过六十年的变迁,这已经变成了新的问题,他认为两岸问题是中国大陆如何面对2300万人民的自由权利问题。2300万人的自由权利,这个诉求对国际社会特别是对英美、对于所谓民主宪政的思维意识形态框架下的人来讲,2300万人的权利是一个大问题,中共如何面对?当然还有其他问题如中华民国的问题等。
第二,我们认为现在两岸没有结束敌对状态。换句话说,两岸还是处在内战状态之中,虽然事实上没打仗,台湾方面认为,它已经单方面退出内战了,从此之后结束敌对状态是中共单方面的事,你愿意结束就自己单方面宣布结束就行了,你不愿意结束就说你的,反正我跟你早就结束了,他现在要谈就是谈和平协议了。这个分歧本质是什么呢?本质就是内战,相对在战争中的力量比较大的强势一方当然是大陆,我们如果把台湾问题定位在内战框架之内,沿用内战法理,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强化和加固,对我们未来的手段选择上当然也更有利,因为万一使用非和平方式,你这是内战,外国无法干预。台湾方面希望第一引入外力干预,第二希望大陆无条件放弃使用武力,他希望摆脱内战的框架思维。第三个分歧就是关于内战的问题。
第四个分歧就是对台独、台湾前途的取向问题。我们要统,马英九不统,我们现在不逼着你统,但是反对台独你多说两句,现在马英九反台独,他也窝窝囔囔的,行动也不果断,这样双方还是有一些分歧,基本 的分歧是我们要统,他至少嘴上讲不统,也是大陆网民和一些比较激烈的人士抨击很激烈的部分。再就是对台独的态度,我们要求他坚决一点,他比较含糊。有些话实际上讲的是台独的语言,这就使人更加怀疑他的“不统”背后到底想干什么了。我们有些主张要强硬一点,对马批判,也都是很热心地为国家着急的一个好心的评论,也不是完全没有他们的理由和依据。目前马先生要的是和平的过程,不谈最后的结果,因为他对最后结果没有明确承诺,所以我们也就很难对他做出实质性的让步。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个声音,希望早日开始政治对话,希望通过双方的政治对话和谈判,大家把底牌掀开,马英九三个“不”背后隐藏了你到底想要什么,早点跟我们说清楚,以此消除不确定性。当然,形式上消除不确定性的一个最标志性的、最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就是双方能够签订一个协议,把它落实在书面上,做一些承诺,比如台湾方面就统一取向做承诺,把我们对统一的期待重新变成为双方共同的期待,原来国民党是期待统一的,这不是强加于人,这个不确定性就会削弱。这样一个愿望,希望早日推动政治谈判和政治对话,使得在台湾未来前途上的不确定性相对削弱,这样一个善良的愿望是应该肯定的,是一个好的愿望,这个工作当然也是早晚要做的,但是我们现在要注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马英九只敢讲“三不”,不敢讲“最后目标”,目前和平发展不确定性的根源不在于马英九讲什么或者不讲什么,在于当前台海相关力量的对比,台独的力量、美国的力量、我们的力量、国民党的力量、台湾人民的选择,一些基本要素的力量对比。我们要想真正有效地或者说在真解决的意义上来处理台湾问题,一定要着眼于力量对比的转换,现在这个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我们的转化,我们跟美国的力量对比在向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转化,我们跟台湾的力量对比也向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我们的力量更强大、台独更衰弱、美国和日本干预国际上的干预力量越弱的情况下,和平发展才真正有保证,如果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使签了和平协议,即使马英九明确做出统一的承诺,两岸关系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消除不在于马某人讲什么,在于背后的力量对比。而和平发展很重要的战略思考是要改变我们的力量对比,现在两岸终极目标的期待不一样,我相信马英九也不会老老实实等着被我们“统一”掉,他还要挣扎挣扎,即使有一天说统一,他也要讲民主统一,也不会接受一国两制。但是目前双方也有可以合作的事情,所以也没有必要为了他没讲统一,就认为他是什么实质的台独。我们可以假设明天马英九明确宣布我要追求的目标是将来要跟大陆实现和平统一,从我明天开始,我就要逐步减少对台湾的军购,准备三年之内达到停止向美国买一切武器,立刻开始派特使到北京,开始两岸的统一谈判,我们假设一下明天马英九宣布这些了,会怎么样?后天他就会被弹劾,一个月之后,他就在台湾政坛消失了,就到大陆来流亡了。你是在大陆多增加一个流亡者好呢,还是在台湾有一个相对能配合我们掌权的人好呢。我们现在要的是改变力量对比。
三、和平发展新的阶段要有重新认知对方新的视角、新的思维。一个新的格局,面临着这样新的工作对象,他既非敌人又非朋友,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毛泽东选集第一页第一句话,现在这个出现问题了,他既是敌人又是朋友,同一件事既是敌又是友,**访问台湾,既是我们的敌又是我们的友,民进党出了一个难题,又要限制**在台湾的活动,这是友,同时又不得不让**去,这又是敌。现在想寻找敌意太容易了,双方为敌六十年,寻找人家善意很难。心中有敌,一定制造出一个敌人来。现在不仅仅对马英九,我们跟美国关系、日本关系,国共两党的关系乃至微观的政治领导人之间个人的关系,胡锦涛和奥巴马的关系、胡锦涛和马英九的关系,都是这样一种既有矛盾和对抗,既有原则充足又有某些具体的合作,非敌非友、可敌可友、此时敌他时友,亦敌亦友。在这样复杂的事物、新的工作对象,我们现在都找不到词了,叫做工作对象,既不是敌也不是友,要求我们要分析事物的全面性,看待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也要有新的视角,有认知对方的新视角,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新格局,要处理的是新课题。
刚才讲了,这个事情的对象涵盖多种要素,你肯定它否则它,找敌人的一面、找朋友的一面,都能找出依据来。马英九一生很清廉,很不容易,你肯定他,但是全面肯定,迷得一塌糊涂也不对,否定他,光看到一个不统就说他是B型台独还是C型台独,处理一些问题好像有些笨拙,就说马英九无能,无能的帽子是民进党扣的,另外大陆很多人喜欢抓住这个无能的帽子打向马英九,也有点不厚道。一定要把人全面地看待,比如不统、不独、不武,有的人抓住一个不统,说这就等于实质台独,甚至比台独还危险,这个我不同意,我公开地写文章表示我也不同意现在就使用,或许以后也可能使用,至少现在还没到时候,还不要急着下结论、扣帽子、打棍子,现在台湾2300万人,至少2200万人都不想统,你说他们都是台独吗?把我们本来可 以争取的中间力量统统推到对立面了。现在处理两岸问题和国际问题一样,从两句话思维中一定开拓出所谓的灰色地带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
台独是怎么批判马英九的。现在台独天天批马,而且认为马英九正在迈向统一的路上狂飙,很讽刺的是,在大陆内部批马声音也越来越高,说马在实质台独路上狂飙。台独有一个号称大理论家的,我个人认为他真的是台独的数一数二的大理论家,只有他有理论,其他台独没有理论,叫做林卓水,他现在写一篇文章说马英九的政策是准附庸国战略,马英九上台以后认为情势是中国崛起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强权,成为台湾经济唯一靠山,所以马英九认为台湾追求主权地位不可能,就是说台独不可能,但是也不愿意接受一国两制,所以现在就对台湾国际定位做了以下处理,是一个中国下边的地区政府,所以民进党管马英九叫马区长。他说马英九一连串的两岸大战略,内涵中台湾的地位一比香港高,因为他还是自己选自己的领导人。第二,比苏联时代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低。苏联当时一国三席,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是联合国成员,台湾不行,马英九也不要了,说马英九停止要求以中华民国名义要求加入联合国,你这个是一国三席都不要了。第三,比天朝时代的中国藩属如韩国低,因为外交权远比当年的朝鲜低,当年朝鲜有皇帝,而且有外交权,马英九现在自居中华台北,放弃实质的外交权的争夺。台湾让出的不只是法理主权,而是事实主权,总结下来,马团队替台湾安排的地位是比一国两制多一点,比附庸国小许多,所以称为准附庸国,连当年的韩国都不如。按照民进党的看法,和平发展,台独一定不行,最后一定走到统一上。我们了解马英九的大陆政策的时候也要全面地看。什么叫新问题新视角?其实不是新视角,毛主席始终主张要全面看问题,不主张片面看问题。分清楚主流和枝节,我们要看主流,不要老看枝节,有些人说马英九现在的大陆政策不如蒋介石,蒋介石还讲自由民主统一中国呢,马英九现在“不统”,倒退了,但是他不想想当年蒋介石讲的统一是反共统一,现实中是把大陆作为仇敌,严格禁绝交往,给大陆写封信都是匪谍,是要进监狱甚至砍头的,李登辉、陈水扁在任的时候倒是推动过一些改进两岸关系的措施,但是目的是希望和平独立,一旦发现大陆不吃这一套马上就踩刹车。马英九和他所有的前任都不一样,这就是他的主流,和蒋介石、蒋经国不一样,和李登辉、陈水扁更不一样,就是积极推动两岸整合,把台湾和大陆的距离拉近,积极促成一日生活圈的形成,他现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极的推动者,坚持台湾经济发展要以大陆为福地,强化台湾经济与大陆的纽带,认真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上台阶,推动两岸人民往来加大规模,所以当年很多禁令,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都解除掉了,让我们大陆的那些部长级官员甚至于更高级官员可以到台湾作为座上宾。背后结构性的变化才是真正意义的变化,这才是一个真的主流。
第四,由此我们来包括一下关于对和平发展的理解。有人说了,和平发展就是坐等,坐失统一良机,或者认为和平发展就是简单地维持现状,而现状就是分裂,所以长期维持现状就等于和平分裂。这些都是一些值得商榷的,在现代需要进一步提出来加以讨论的新话题。我们现在来考虑,除了独和统这两个指标之外,现在思考两岸关系还应该思考其他很多指标,不是单纯地光从统、独两个指标来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状表面上好像没统,还是那个现状,实质上如果用其他的观察角度,我们会发现世界上万世万物都在变化过程,没有不变的现状,即便你想维持现状不变都不可能,更何况和平发展不是维持现状,我们在这个现状中是不断地增加有利于统一的变量,不断地减少有利于台独的变量的过程。现在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在逐渐加强,两岸的各种联络纽带和合作机制在逐步建构,这个建构的意义就是将来台独急性碰撞两岸关系可能性就减缩了,两岸交流层级越来越高,制度化保证越来越强,包括国共两党都有制度化的对话平台和两党主席的定期会晤制度。现在马英九当主席以后,可能一段时间先让副主席作为他的代表来继续维护。我们跟美国交涉和对台交往过程中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加重,美国整体上在台湾问题上介入的力度是在减弱的,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目前来看,总体上我们跟美国的力量对比,使得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发言权加大,美国国内现在已经出现一些要求美国放弃台湾的呼声,而且也有一些政治评论,认为美国现在在“弃台就中”,往中国靠拢。
总的来讲,现状不可能维持不变,一定会改变,目前是在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转变,或者说正是我们制定和平发展战略所期待那样,现在和平发展战略推动一年多,产生的效果,使得台海现状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在变化。有人说了,你这个好像不是事实,比如一个中国,原来国民党还讲一个中国,现在不敢讲一个中国了,当年台湾所谓的总统府前面的广场,现在叫民主广场,原来叫中正广场,有一个大标语“自由民 主、统一中国”,“一个中国”也没有了,马英九也不敢讲了,你怎么还敢说对我们中国有利的变化?表面上看,蒋介石、蒋经国还讲统一,马英九都不讲统一了,怎么对我们有利?毛主席教育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蒋氏父子讲的统一是中华民国,用中华民国来统一中国,现在马英九你让他说反共的统一,不是变成了蛇吞象一样的梦呓吗,他现实了,他知道搞所谓以小吃大的统一是痴人说梦,他毕竟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再说这种梦话就说不出嘴了,所以他现在不再举统一旗帜,就说我不再抢统一的主导权了,暗示统一就是你们来“统”我了,无力扮演进攻方了,但是换句话说,统一是你的事了,我又不能马上被你“统”,现在的“不统”的真实含义是不被你统,这叫消极的防御方法,叫做不被统,统一的话语权让给你了。所以不断有人建议,说马英九也可以搞进攻方统一,你让大陆先民选200县长,直选总统,举起北伐统一的大旗,和中共抢正统,马英九知道这样一搞,他肯定是两岸关系搞不好的,这跟他的基本战略判断不一样,现在台湾经济这些通的地方,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判断,你要搞这一套,双方如果为谁抢统一主导权重新争吵的话,把民主这些问题都扯进来,两岸关系是搞不好的,这样的话国民党也不好,我们也不好,也不利于国民党在台湾执政,现在我不谈这个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民党已经从进攻方变成了防御方,你说马英九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取决于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从当年中华民国统一中国到现在的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实际上是在进步的,至少是更现实,他不挑衅你了。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中国”,当年国民党讲“一个中国”,现在讲“一个中国”不行吗?我到台湾就跟国民党人讲这个话,咱们坚持立场肯定是这么交涉,你是对你自己党纲的背叛,你必须大声勇敢地讲出来。但是现在即使在台湾,不用说在国际上,在台湾讲中国,绝大多数台湾人自然就联想到是大陆,已经不存在说两岸,中国不是一个可争的标的物,“中国”已经被我们拿过来了,我们当然代表中国,在台湾这已经是公论了,这是思考的前提,当年蒋氏父子还争谁代表中国,现在经过六十年的转变,现在一提“中国”就是指北京为代表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英九简单地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或者说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他很容易地说就等于投降了,因为台湾变成中国的一部分了。现在一个中国在台湾人民心目中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去争代表权的标的物了,指的就是我们。所以他必须加一些别的话,不是简单地说“一个中国”就行了。所以在未来,如果让台湾去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对台湾当局任何一个人上台都是越来越困难的事,这跟统独倾向无关。这样的趋势在蓝营代表人物中也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心理,连战竞选台湾总统的时候,他也是主张先搞两国,将来是邦联式统一,他作为地区选举的政治人物,首先要考虑到他自己的法统合法性建构。所以作为这一场游戏的负方,他已经输了,经过六十年的较量,已经以台湾当局的完败而结束,已经败到了台湾内部都没有人愿意跟我们抢谁代表中国了,但是我不可能说我是属于那个中国的,所以他一定要强调他相对的主体性。从我们胜的一方而言,我有的时候跟当局呼吁,我说作为胜方,你坚持让人玩这个游戏,你的游戏规则的阐述就得让对方玩得下去,当对方愿意遵守你的游戏规则的时候,这个游戏得有玩的价值,否则对方说我认输就完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我们的表述也渐渐越来越宽松。
我们在研究现状问题的时候,应当牢记几点,我最近参与一些讨论,因为我有很多很好的朋友,私交非常好,都是鹰派的代表人物,我跟他们有很深刻的讨论。我个人跟他们交流中也学到了很多,不是说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看问题的角度,都有依据,但是我们应该怎么来认知现在的新格局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不要把目前的两岸关系现状,现在是新格局,等同于两岸分裂。现在两岸,用胡主席的话讲,“从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舒适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我本人曾经把这个现状概括为半分裂的概念,就是说在主权和领土完整上,双方在法理上都承认只有一个国家,没有分裂,但是在政治上我们是分裂的,就是政府体系上、法政体系上出现两个以中央政府形态运作的法政体系。但是主权和领土上是统一的,是同属一个中国的,一个中国就是现在式,换句话说马英九可以既讲一个中国又讲不统,一个中国原则也有不同的标准,在现状情况下,没统一的情况下他也可以讲一个中国,也可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统一以后,还有一个中国原则就是双方政权的整合问题怎么解决。讲一个中国也有不同的时态,有现代时态和未来时态。作为和平发展的基石的一个中国原则很显然是现代时态,是在一个半分裂国家的认知下的一个现状的描述。正因为我们是半分裂,如果你想进一步搞台湾独立,谋求把我们本来还没分裂的主权和领土完全分裂开,我们叫做反分裂,所以有反分裂法,反分裂的前提是这块还没分裂。所以反分裂法制定的前提是认为国家尚未完全分裂,如果已经分裂,你还反什么分裂?逻辑上,为什么要制 定反分裂法?就是在胡主席主持中央对台工作上,在认知上完成一个很重要的转变,两岸现在在法理上同属一个中国,主权领土没有分裂,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要反分裂,也就是说在和平发展整个阶段要继续反台独,防止一国变两国,继续反台独,包括要求给国民党压力,让马英九继续反台独,这是一个面向。
另外一个面向就是解决两岸中国人,现在台湾是一部分中国人在中国的一部分土地上自己领导自己了,自己选了一个政府,自己跟外国发生关系,没请示中央,这个问题叫做两岸中国人的政治对立和分歧,这是我们要解决统一的问题。这统一的问题我们要通过和平发展逐步创造条件,再培养一个分为,建构一些制度性的联络,减少敌意,最后大家共同商议一个办法。所以和平发展不是一个静态不动的坐等事态、坐等统一,也不是简单地维持现状,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渡的较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基本工作目标是不让现状向台独方向继续恶化,换句话说要不断消除有利于台独生长的要素,同时要不断地让现状向利于统一的方向不断转化,要逐渐地累积将来有利于统一的变量要素,是一个较劲的过程。不要简单地理解现状,现在的现状是半分裂,我们是要把半分裂转向有利于统一,而不是让它变成全分裂。处理不好反而使得分裂和我们的矛盾更尖锐冲突,可能冲击我们战略机遇期。
第二,不要把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对立或者割裂来看。其实我们现在天天都在促统,都是做我们的前辈一直想做的事情,民进党在激烈地反对,不是像大家说的,我们吃了多大亏,我们吃这么大亏,人家干吗反对?现在双方签订的协议没有一个是在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签的,15项共同文件都是在强化一个中国原则,有的人讲了,马英九将来什么事,外交都找大陆,将来形成惯例,我们就真的成了准附庸国了。台湾人民接受了,我们的外交空间都找大陆先商量,这不挺好吗?这样慢慢慢慢惯例就形成了,让台湾人逐渐接受。所以民进党害怕的是大陆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渐渐建构出一个准附庸国的方式,最后使力量对比改变之后,台湾人民觉得无所谓就签字了。真正签字那一天,统一就实现了。所以今后也不会违反,没有人说现在领导人或者说对台办或者各级对台工作部门,包括参与政策研讨的学者、专家,哪一个说不希望台湾统一。现在的协议没有一个说是违背一个中国的协议,马英九签了,顶多是含糊,大家都是用特殊方法,都是体现一个中国的精神下签的协议,所以不存在什么和平分裂的问题。和平发展虽然在表面上还是不统,到最后和平发展如果到共议统一阶段,和平发展基本上就是过渡阶段结束了,双方进入共议统一阶段。和平发展是因为现在台湾的绝大多数人一提统一,他们就敏感,他们就害怕,他们受刺激,所以不利于那些愿意跟我们友善、愿意和我们配合的政治力量在岛内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个情况考虑到,什么时候统一在台湾重新被确立为基本价值,我们就前进了,就到了两岸共议统一阶段了。但是现在我们的方向一定是要趋近统一的,大家应该有这个信心。促统结束的是两岸中国人之间的政治对话,在和平发展期间,两岸中国人共同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当总书记把统一的性质确定为“一个政治统一,结束政治对立”的时候,它背后的含义有这么几点:
第一,现在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是现在时,所以台湾回归祖国的说法是错误的,台湾现在就是祖国的一部分,现在是一部分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们因为政治分歧自个儿选了一个政府,自己跟外国人发生关系,但是不涉及到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第二,要想解决两岸中国人之间的政治对立,要非常小心谨慎地选择手段,不是说绝对不能用武力,但是两岸中国人之间的政治分歧用武力去解决,这个成本极其巨大。“两个中国”和台独是不一样的,台湾说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要变成在中国的一部分领土上单独建立一个国家,是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你守土有责,我们就打。但是你说一部分中国人说我们不同意共产党,我们就是这个制度,我们想追求民主,你用武力,得到的国际支持包括我们国内能不能有那么强烈的支持都是问题,所以这个要非常谨慎,解决两岸中国人之间的政治分歧最好的路径选择是和平发展。我们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更强烈的心愿,愿意用和平方式,因为让两岸中国人共议统一,无疑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最有利的方式。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现在台湾参加一些国际组织都是非主权国家组织,而且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加,台湾签订的越多,越证明它是非主权国家,所以现在世界上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个中央政府由我们代表,一个地区政府是台湾政府,所以不存在什么时间对谁有利。很多同志抓住一两个依据,认为台湾人越来越多地认为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他们就担心了,因为他不了解实际的情况,因为中国和台湾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定位变化了,过去中国在台湾人心目中是一个可以争的东西,蒋介石的话说,没有台湾问题,只有中国问题,我们是代表 中国的更合理的价值。但是现在这些东西结束了,一说中国,人家自动就觉得是北京代表,这时候他又得说我是谁,所谓台湾认同的强化,是在中国代表权问题解决的背景下出现的,大家一定要了解,因为中国代表权问题解决了,在台湾2300万人民心目中中国的正统地位解决了,这是进步,这是前两代领导集体努力的结果,两岸这个竞争已经结束了,所以现在台湾人没有统的话语权,只是说我不被你统了。
第三,不要把不统和台独直接连接或者同质化地看,至少现在不要这样。因为才一年多的时间,刚才讲了,台湾绝大多数人目前都是不统,甚至于我们最好的好朋友连战,是总书记的座上客,他也“不统”。统一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分歧、涉及到利益的问题时候很复杂。我们要有一个心态,追求最好,但是不要拒绝次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我们面对新的格局的时候,很可能最好就是次好,真正的最好不存在了,你要永远为了那个最好怎么做就是揠苗助长,反而不好了。结束两岸中国人的政治对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现阶段对统一是多干少说,不是不统,但是多干少说,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减少马英九的困难,只干不说。当然马英九的问题不是没有,他也是一个要做工作的对象,他有他的难处。谢谢大家!
提问:我是来自洛阳外语学院的一个老师,对您久仰大名,我对台湾问题很感兴趣。第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了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后来说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是不是包括今后统一后的中国的国名、国旗、国歌,是不是都可以谈一下?
第二个问题,关于国民党内部的马英九和王津平之间的情结,目前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是什么状况?我对台湾的地方派系非常感兴趣,王津平也有派系背景的。
黄嘉树:我个人理解,新三句还是对台最基本的表述方式,更多的还是同属于一个中国,这个实际上就是从“新三句”里强调出来的。通常情况下不会老是把三句话放在一块说,可能官方行文措词的需要。但是现在非常强调的是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新三句里相应的改变,老三句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新三句中还有一句话,原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后来新三句中改成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因为它和我们外交休兵,所以外交问题上冲突减弱,所以外交领域上用到后面那句话,因为双方共同反台独,所以不太涉及到太多分割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包括现在台湾当局目前要追求国际空间的一些诉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也有一些实事求是的处理,不是笼统地认为这都是台独分裂。所以总书记的意思,对台湾人民的要求也表示理解,在什么什么条件下可以考虑适度解决,大意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把这些两岸在国际上的冲突统统看成是分裂。至于“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现在也没有改变,问题是他没跟我们谈,什么国旗、国歌、国号,甚至跟台湾当局承诺过,台湾当局都知道,美国也知道,有的时候转达信息也是通过美国人转达,这个没有改变,将来谈起来,这些仍然可以作为一个话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台湾地方派系的问题,马英九为什么执政有些困难,很大一块是因为他希望用国民党中央权威去冲垮地方派系对政治的影响,但是遭到强烈的反弹。马英九代表的是一种比较有道德的高品位的、或者说有一种前瞻性的方向感,得到知识分子喝彩的一个改革家,但是在现实和操作中,他得罪既得利益者,因为新的权力分配,使得一些过去靠地方派系、靠黑金贿选攫取政治资源的人被边缘化,因为他提升的都是没有背景、形象比较好的人,整体上由于马英九是这么一个执政地位和他贯彻改革的方向,地方派系的政治影响力总体上是受到冲击,因为毕竟他是最高领导,他在那儿搞这个东西,还是冲击。但是人家盘根错节那么多年,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双方激烈的暗中较劲的过程之中,现在怎么弄还有待观察,谁最后胜利还未可知,但是目前来看,马英九没有败,包括这次选举,很多人说国民党败了,其实马英九代表一个新的改革方向,他一定得罪既得利益,其实他目前没有败,所以他继续推动改革。
提问:您讲到台海的最终发展的终极的结果肯定是统一,大部分台湾当局有一个共同特征,大陆的承诺是什么话题都可以谈,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您刚才隐含地提到了民主性的问题,对于西方国家,希望把台湾建立成为一个面向大陆的一个民主的央党。台湾也有很多学者包括民间人士强调台湾和大陆的民主体制不一样,民主人权的享受度不太一样。假设一个前提,台湾要求大陆开放党籍,但是有一个过渡期,现在把国民党当成一个平等的政党来对待,你到我的台湾来发展中国共产党员,也让我到你的大陆去平等地发展、无 限制地发展国民党的党员,对于大陆未来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政治改革会有怎样的冲击?您有没有什么样的预见?
黄嘉树:这个问题你应该向马英九建议一下,我觉得我们不会答应他,基本上目前一国两制的设计就是我们是河水不犯井水,永远他的一致,包括政治体制继续生存,但是前提是不妨碍大陆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的发展。现在是一国两制的构想,还是我们和平统一的基本大政方针,当然在香港的实践中出现了河水不犯井水,但是井水想犯犯河水的问题,香港人会说我是中国人,我就对你提个建议,我想让你改革改革,我们也是主人的一部分,你有什么反应?所以我们就希望用23条立法来让香港人自我约束,你是井水也别犯河水。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一国两制的理论设计中,当时是认为没太在意这个问题,就是两制冲突问题,只认为能共处就行了,后来就发生井水虽然小,反过来要淹河水的问题,所以你这个问题,如果要从纯理论,从政治学纯理论来回答你的话,如果你真的觉得你是河水,人家是井水,你不怕他来研你的话,你应该敢干,问题是,到那个时候,你到底觉得你是河水还是井水?如果人家是井水,但是后面连着一个特大的河,你的小河还挡不住后面的大河,你就能筑一个堤坝,不能让它来淹你,你不可能让它没有堤坝。这也就是说目前为什么我们不太把统一的设计放到现在的两岸关系的日程中间的一个原因之一。两岸真正来谈两个体制完全不同的社会的融合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相关的问题,相当问题就已经发生了。当时我们设想河水不淹井水已经够照顾你了,没想到就是井水淹你河水一下行不行,所以才有23条立法,简单的意思就是自我约束,你别来淹河水。香港人就不干,台湾当然情况比香港更复杂多了。如果现在涉及到中局设计,基本是不现实的。在台湾基本不存在和平接受中局的可能,如果用武力的,当然另当别论了。
所以目前,这也是一个大家可以缓统的原因之一,真的如果涉及到两制的一些问题,包括马英九提出的所谓双方在价值观念、制度选择、政党忠诚这些方面的人民选择的自由,当然他要真把哈佛政治学的那套东西拿出来,我本人也是政治学系的教授,我们很难有话语来抵挡。我讲的是根据我对大学生讲课的经验和我处理这种问题跟国际对话的经验,如果他真拿出那一套,换句话说他拿大河的水来对你的时候,我们现在很多人恰恰不考虑这个。
提问:您刚才提到,台湾的大部分人都是反对统一的,是不是在他们台湾内部也有这样一些利益派别之分,比如当地的一些学生根本不在乎统一不统一,他们主要在乎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在那边博士扫大街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还有一些学者说如果来大陆的话,就像您刚才说的身份认同问题,比如说和理工大学,他们在国内一些的身份,大陆不太认同,所以他们不太赞成统一。还有一些商人,和大陆的一些利益上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他们主张统一。您能不能在这方面更进一步阐释一下。
黄嘉树:台湾的民意如流水,我要准确地说,目前台湾的绝大多数人反对立即统一,将来要不要统一,大概绝大多数人也反对统一,那个绝大多数是98%,这个可能就60%的绝大多数,我们现在姑且认为至少是反对急统是台湾绝对的民意。这个民意为什么形成呢?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你刚才说的那些都存在,有的人是基于台独的立场、意识形态,也有的人是因为利益,包括台商我们也有统计,台商的政治倾向和整个台湾同胞的政策倾向基本是一致的,相当于一个抽样,这个抽样和台湾的老百姓的抽样基本上一致,并不因为他到大陆投资以后就自动地改变他在终极选择。今天我们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和平发展不能自动变成和平统一,和平统一还要有别的来配合,所以我们双方还要有政治较量。
今天我强调的很多是对于我们自己刚在一年之内就去找敌人的心态。靠和平,工作量有限,今天没时间来阐述,他还有跟我们敌的一面,有对抗的一面,毕竟有六十年的矛盾。就乱马英九相对对我们友善的,还有台独的,也占40%多的代表性。所以统一的问题,不统,是一个光谱,现在大致比较粗地来算,40%左右是民进党或者说浅绿,他们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大陆民主不民主跟我没关系,最好民主,你不民主是你们中国人的事,我民主就行了。那就比较远了。国民党这一部分其实现在多占的也不过10%左右的优势,如果搞不好就倒回去了,因为还有10%的政治冷漠人口或者说纯的很难判定政治倾向性的中间势力,大概国民党占的支持者是50%,这50%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统一的,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他认为笼统地可以接受我是中国人,但是对共产党、对我们这套体制有很深的恐惧甚至于有反感,这是从所谓选民来分。如果从职业分,比如学生、工人、农民等等,又有不一样的认知,大概比例是差不多的,如果从职业 来分类,像学生或者从事文教界的,因为常年的西化教育,越往年轻可能越不愿意统一了,因为他认识的那个祖国已经离他越来越远了。谢谢大家!
——结束——
第二篇:嘉量讲坛暨2012读书节讲座
嘉量讲坛暨2012读书节讲座活动
讲座名称:“我为什么创作长篇小说《雷锋》”——作家黄亚洲谈《雷
锋》创作的心路历程
主讲嘉宾:黄亚洲
时间:2012年3月30日18:20
地点:嘉量大会堂
活动主办:党委宣传部团委承办:图书馆
[主讲嘉宾简介] 黄亚洲,剧作家、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197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雷锋》、《新雷锋故事》等文学专著30部,获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
[讲座介绍]
长篇小说《雷锋》,是第一部反映雷锋事迹的作品,细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如何从一个旧社会乞儿成为时代榜样的全景式历程,真实展现了雷锋作为普通人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满腔热诚待人、怀揣理想奋斗,从而成就非凡人生的内在逻辑。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2012年1月29日为《雷锋》这部作品作了批示:“雷锋事迹感人至深,雷锋精神影响深远。今年是雷锋同志殉职50周年,亚洲同志创作长篇小说《雷锋》,很有创意,很有意义”。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评价本书“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可读性很强。作家在讲座中将为读者解读《雷锋》创作的心路历程,对于读者阅读作品,了解一个真实鲜活的雷锋,寻觅雷锋人生轨迹,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推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和阅读推广,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附:
活动大致安排
18:00——18:20进场准备
18:20——18:30主持人介绍嘉宾 18:30——20:00嘉宾主讲
20:00——20:20与读者互动问答
第三篇:崭新的校园(黄嘉欣)
崭新的校园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经五年级了,我和这里所在的一草一木共同学习了五年,我在慢慢长大,它也在不断变化,一年一个模样。
听大人们说,我们以前的校园是古老而又陈旧的,有低矮的平房,还有窄小的操场,那时只有篮球场,如果天上下雨,操场上就有黄黄的泥水,就会把他们的衣服弄脏。同学们活动的空间就越少,也就失去了许多体育锻炼的机会。听爸爸妈妈讲,他们那时候的校园都是土操场,写字时,只是一人拿一根木棍在操场上写。每当刮风时就尘土飞扬,下雨时泥点乱飞,回到家的时候就是一脚泥。他们写作业的时候点的是只有微弱的光的煤油灯„„
听老师说,我们现在的校园在二十年前是一座村庄,二十年后,这里成了一所流淌着智慧的校园,每年不断变化。近几年,习主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基础环境建设,设备配置。现在我们的校门由原来的大铁门改成了智能的伸缩自动门。顺着大门进来,以前的水泥硬化操场已铺满“草坪”,画上跑道,真正做到了“刮风不起土,下雨不沾泥”。操场周围的树木苍翠矗立,花池开满鲜花。教学楼、幼教楼、办公室宛如在花园一般。走进教学楼,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以前那到处是手印,脚印弄脏的墙壁,被白油漆刷的一尘不染。走进教室,以前笨拙的大方块电视也被淘汰,用上了最先进的一体机。那麻烦又不容易扣住的窗子也被更豪华的新窗子和窗帘代替了。大方的木头桌子已变的古老,教室里都换上了最新型的可以升降的桌子椅子„„
现在我们的学校可美了!花坛里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争奇斗艳。树木高而挺拔,生命最为旺盛的小草们个个昂首挺胸、奋发向上。教学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每一间教室都非常整洁,坚固、漂亮的桌椅,为我们服务。乌黑发亮的黑板,先进的一体机,教会我们更多知识。蓝色干净的窗帘,使我们的教室更加美丽„„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照亮了我们的教室,也照亮了我们求知的眼睛!操场上铺满了柔软的草坪,上面站着欢声笑语的孩子们。坚固的体育器材时,我们强身健体,使我们更加健康。
是祖国更加富强,我们才能过上这种幸福快乐的日子,我们拥有这样强大的祖国,和谐的祖国,美丽的祖国,是我们的幸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祖国!你真伟大!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作者:王舒琪 酒泉市南苑小学 五年级二班
指导教师:周玉梅
***
第四篇:感动中国讲稿 学子讲坛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11电商2班的xx,我的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今天所讲的主题是“中国梦——感动中国”。
这是一条与感动有关的道路,在过去的十年里,它的奖杯从孩子手里一次又一次递送到感动中国获奖者的手中,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它也慢慢的传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回首2012年,在这一年里总有那么一天、总有那么一瞬,我们怦然心动、我们流下眼泪,为别人。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动,一同回顾2012,那感动你我、感动中国的故事。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会更加明白,这一座又一座的奖杯,像一个又一个路标,清晰的记录着中国人,在心灵世界里所走过的路。在这条路上,有获奖者,更有你和我。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出发。2012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下面请大家来看几幅图片(图片)。
林俊德用52年与时间赛跑,赛出了军人的精彩;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演绎着孝子的优秀;捐献器官的小何玥,用弱小展示了奉献的伟大;“卧底局长”陈家顺,用“怪招”书写着公职人员的职责;守护“炕头课堂”14载的高淑珍,用时间注解了母爱的伟大;“最美教师”张丽莉,用生命树起了师德;“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用坚持诠释军人的意志;78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用一生编织着“回家的梦”;周月华、艾起,用行动彰显爱与奉献;“航空报国英模”罗阳,用生命托举起歼-15。
(图片--马兰)
我们看到屏幕上的马兰花,马兰的生命力很强,它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花来命名的。伴随了林俊德院士几十年,当林院士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走到最后一刻,他做出了自己最后的选择---把他埋在马兰。
(图片--林俊德)
左边是林俊德院士健康时的照片。
右边是林俊德院士病重时不顾医务人员的劝阻仍然继续坚持工作的两幅图片。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视频)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纵死终令汗竹香,他让我们感受到了科研人员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让我们看下一个感动中国人物。(图)
看到屏幕上的两幅图片,不知道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有没有同学回答一下?
这是舰载机歼-15指挥员的一个手势,代表着允许起飞。后来,受到网友的热情追捧和模仿,被网友称为“航母style”。我们只看到航母起降那一刻的辉煌与惊喜,却没看到那些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
这是一位为国而生的英雄,一个多月的劳心劳力,废寝忘食,换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舰载机训练的成功落幕,英雄却陨落了。
“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这一去请不要走得太遥远,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这是一曲献给航空报国英模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罗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
(图)辽宁号航母和歼-15战机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留给航空人的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直至人生最后一刻。
(图)
这是罗阳生前的图片以及沈飞集团的员工为他送行的图片。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
让我们看下一个感动中国人物。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也是温暖人心的,可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渐渐老去,当他们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时,做子女的要不忘父母曾经对我们的爱以及精心呵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百行孝为先。”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美德。
(图)
陈斌强,是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在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为了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带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以至于他一天到晚连轴转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尽管生活上的事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图)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位老师,在危急时刻,她凭直觉挺身而出。那直觉的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她播撒下的大爱种子,必将被无数的奔跑接力,从黑土地传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师心中有爱,孩子的世界才会绽放光芒!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图)病房中的丽莉老师。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母亲,从给一个孩子当妈,到给一百多个孩子当妈,从给健康的孩子当妈,到给残疾的孩子当妈,她开办了灶头课堂,接受了一百多名残疾孩子。她是高淑珍。
(图:高淑珍和她的爱心课堂)
高淑珍,河北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因为心疼儿子,就在家办个小课堂。同时也接受了附近村庄由于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十四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母亲。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颁奖词、何玥)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何玥的颁奖词。(图)
在感动中国里,她是年龄最小的,她才12岁。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做出了让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把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
(图)何玥的父母替她领奖。
蒲公英的生命在风中延续,何玥的生命在爱中延续。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下一个故事中,你要相信的不只是爱情,还有爱。
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也开启了光怪陆离之门,奉献一度成为了稀缺的空气。冷漠,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要知道,我们要一同上路,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要相帮相携,才能步履沉稳。
周月华是重庆市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则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和艾起,唤起我们关于爱和温暖、责任和道义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也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看下一位感动中国人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一句在中国流传太广的古唱词,到今天,这样做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有人依然践行着。(图)
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保局副局长。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图)
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他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是农民工吗?”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接下来让我们看下一个感动中国人物。
有人这样评价他:“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他就是李文波。(图片)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你也有爱,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这是余光中的《乡愁》,我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多少游子的回乡梦。75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
(图)(高秉涵和家人团聚的照片)(高秉涵送同乡的骨灰回乡的图片)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他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49年他“南逃”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抵达台湾之后,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着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以上就是2012感动中国的10位人物,下面我想提出两个问题:(1)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悟?(2)在以上感动中国人物中,令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情。
我们需要一个充满友爱,亲情和凝聚力的社会,需要有人怀着崇高的信仰为之奉献。然而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放下小我。“感动中国” 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意义是如何被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诠释的淋漓尽致。无数的梦想成就了中国今日的辉煌,她坚忍,从容,朝气蓬勃,更重要的是她心存感动。因为感动,我们众志成城,只需一个信仰,中国人就能抛头颅洒热血,只需一个口号,中国人就能手挽手肩并肩,只需一个号召,中国人就 能救一方百姓于水火。感动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它来自灵魂深处,来自共同的梦想——伟大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第五篇:1224 黄喻嘉 大学四年计划
我的大学—四 年 计 划 大学四年,看似很长,说来很短,稍纵即逝。为了不浪费年华,虚度光阴,为了不让自己在这四年碌碌无为,故而我决定一高度的热情,冷静的头脑,为这四年做一个全面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清楚的把握未来。专 业 方 向:旅 游 企 业 管 理 计 划 大一: 大一是我们进入大学后最重要的一年,使我们从高中像大学转变的一个时期。得让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别是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是为以后奠定基础最重要的一年,必须脚踏实地的学好每一门课程。坚持练习练习口语,和同学交流心得。大二: 1考英语四六级证书 这一年对我来说还很模糊,听老师说这是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度的重要时期。因此既要抓劳基础知识,有要做好接受专业知识的准备。应该把英语四六级证书拿到手,还要加强知识拓展,使之多元化。锻炼自己各种能力,提升责任感,主动和受挫能力。2靠国家计算机三级证 既有上机考试也有笔试,所以投入时间要早,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学会,然后完美结合。3考导游证 这是专业的必考证书,对以后求职有好处。大三: 大三自己的能力会逐渐得到整合,自我得到完善,更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发掘自己潜力。这是大学生涯已过半,也应该是把自己抛向社会的时候,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多和同学交流求职心得,掌握简历求职信的写法和技巧,了解并收集相关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参与。到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考研,尽量多关注考试咨询,尽可能多渠道的了解各种资料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好铺垫。大四: 这是大学生活的终结时刻,面临毕业了,为了能收获累累硕果,注重能力培养,还得不荒废理论知识。确定目标向终点冲刺,成功毕业,为考研求职奠定基础。把握好度,锻炼能力也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小 结 大学能给人生提高一个高度,能爬多高的看自己的努力。具体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