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言“十二五”:腾讯的危机与深圳大学的人才培养战略
腾讯的危机在于,目前支撑整个腾讯大厦的那只小企鹅根本就难当大任,必须另辟新枝,在更加前沿的基础性原创技术领域,开发出足以支撑腾讯帝国基业的技术成果。否则,腾讯危矣。
腾讯的发家史正如马化腾所言:“我的复制可以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腾讯的发家史就是一部复制史。阅者不要抠字眼,笔者并非意在否认腾讯公司的大量科技成果。我的意思是说,支撑整个腾讯事业的技术力量尚处于应用技术的末端。腾讯公司在基础性、前沿性、革命性技术的发明创新方面严重不足,公司的持续发展后劲乏力。
举例来说,Windows操作系统诞生的时候,只是一个基于dos平台的图形用户界面,并不是独立的操作系统。但是微软对Windows的开发坚持了“傻瓜化”的技术路线,以极大的亲和力赢得了广大普通用户,有力地推动了微型计算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Windows的技术终于发展成熟。占据了pc发展前沿,而今全世界都不得不服从微软制定的游戏规则。小企鹅可以吗?腾讯有类似的核心技术吗?
目前维系整个腾讯帝国的支柱就是QQ这款即时通讯软件,腾讯的产业链都捆绑在这只小企鹅身上。当3Q之战打到大家桌面上的时候,腾讯吃惊地发现:一家公司的发展不能只相信群众。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360以免费为盾,安全为矛,将深大北门对面的腾讯大厦憾三憾、摇三摇,腾讯之惊恐如其公关部刘总经理之情绪,泪崩失声。为什么?
1、尽管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是这个历程还只是刚刚开始。主流的通讯手段进入以手机为主的时代仅仅才十多年。看看诸位手中的名片,有哪张名片的联系方式第一个写的是QQ号码?换句话说,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只是人们日常交通的辅助。
2、即使是在网上,QQ并非不可替代,而替代之法,周总已经交给我们了。可惜的是周总太性急,行动准备不足。如果早些时候推出自己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此役恐难分伯仲。QQ的可替代性是腾讯事业的巨大隐患。当然在短期看来,这种隐患还没什么,腾讯也不是吹出来的。
3、腾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赶上好时候,在于先人一步,在于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于QQ的附加品和衍生品——以QQ为圆心,开发新的服务产品,通过用户通过在线体验,不断的增值。这是一种商业的成功,却没有给对手形成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说白了,就是有一定技术背景的商业运作。但是it丛林,技术是永远的王道!这个技术根基现在看起来太薄弱了。在遭遇新贵挑战的时候,这个所谓的王者心惊胆战。所以说,QQ有霸主之象,但还没看出来有王者之相。
再繁茂的花朵、再肥硕的果子,只要看一眼它的根基,也知道它凋落的日子。复制的成功,也正是复制的隐患。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还没有完全走出神话时代,3Q的激情碰撞似乎擂响了战国时代的鼓声。缺乏更加前沿的核心技术,腾讯帝国其势危也。未来,在一个真正的挑战者面前,百亿资产、6亿用户、数千员工,也许就只是一些数字。
说腾讯,是为了说深大。
未来五年,深大的生存境地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1、港校来深办学是迟早的事情,据悉有两所香港名校进驻深圳的日程已经确之凿凿。
2、南方科技大学立意高端立校,虽然遭遇暂时难产,五年却嫌太久。
3、哈工大深研院已经与市政府达成在深招本科生的协议,其他两校也在逐渐融入深市。
深大与这些学校的交往,合作当然是主流。但深圳素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传统,加上一娘九子,竞争不可避免,深大人再不警醒,再不努力,很可能在五到十年之内沦为特区的二流学校,光荣地肩负起为特区子弟当保姆的重任。我非常希望这是危言耸听。
腾讯的危机告诉深大人两点:其一,危局已定,退无可退,自己不强大,就只能遵从自然法则;其二,一家公司战胜对手的唯一决胜条件是有对手学不到的核心技术,是给对手制定游戏规则。对一所大学来说则是这个学校的人!她的教师、学者、培养的学生足够强大,强大到足以在某一地立足、某一省立足、甚至某一国乃至全世界立足。
人才培养即“立校之本”!遍翻深大“十五”、“十一五”规划,“本科立校”的思想始终坚持,但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战略却尚付阙如。
所谓战略,一般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全局性、宏观性的方案和对策。若论一事物之战略,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一定的行动方略。概括起来莫不过——观念认识,目标定位,行动计划三者。否则,战略极有可能变成纸上谈兵的谈略。
本文只是本人对深大人才培养战略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观念问题。一所大学的根基在哪里?在她的首要职能——教学!正是有了强大的教学、培养的素质过硬的学生、维系了饮水思源的校友,大学才能在高校丛林中立于不败,日久弥新。所以笔者反“科研强校”之成语提出“教学强校”!(提教学并非反科研,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去年张磊捐给耶鲁8888万8888美元,国人震撼,痛斥者不乏其人,但笔者能够理解。张磊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可以想象,国内的大学都在热衷放科研卫星的时候,有多少大学把学生的培养、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张磊的抉择,类似笔者的经历,我要是有那么多钱也捐给深大8888万8888元,哪怕是人民币。我不好臧否以前的学校、老师,我毕竟从那里走过来,但的确是深大改变了我的命运。这种经历从个人看是一种机缘,但是从一所大学来看,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耶鲁不会给张磊吃小灶,深大没有给本人发特贴。一所大学能使学生最受益的是她能够以组织的形式、制度的构建、机制的运作、精神的熏陶、能力的塑造让学生受用终生。
章校说:我从来不讲马化腾是深大培养的。大学需要有这样的风骨!大学所做的一切,精致最细微处,是在实践一种教育理念,不是为了培养某一个人,哪怕这个人是天才。发展、成长、成功,根本就是非常个人的事情——个人的努力、抓住了机遇。办学即是为了这种高度个人的发展提供我们所认为相宜的准备——必要的素质、心态、能力、知识等等。
况且,人有多种多样,成功有多种多样的。取得一定成就、有一定社会影响是成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己幸福的人生也是成功。大学的人才培养战略,应着眼于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基本的人,一个客观的人,而不是一个部分的人、一个拔高的人或一个抽象的人。
教学强则学生强,学生强则校友强,校友强则深大强。
二、目标问题。即深大培养什么样的人?“深大简介”说得非常清楚:以培养“素质好、基础好、上手快、转型快的事业骨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但笔者认为还不够具体,缺乏深大的特色。发乎其上,取乎其中,目标应该高远一点,方显其导向、引领的作用。
深大要旗帜鲜明的提出:以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工商业巨子为己任。
这一目标与当前表述目标的关系,前者可以看作是最高追求,后者可以看作是基本目标。
提出这一目标理由有四:其一,深大办学不足30年,其富豪校友数名列全国前十,是唯一一所“白身”高校,这种成就是提出这一目标的事实基础。其二,这种成就与深大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这也决定了她应当肩负起的历史使命,当今中国,有几所高校与改革开放如此密切相关?有几所高校的命运随着改革的命运而辗转沉浮?屈五指可数。其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无数财富富豪,但大部分富豪还只是金钱的代名词,鲜有精神富豪、文化富豪、慈善富豪、科技富豪……。史玉柱抒写了一代商人的诚信传奇,马化腾开创了国人沟通的全新方式,周海江诠释了中国的服饰美学……,典型或出于偶然,但还有更多的毕业于深大的工商业校友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深大有理由将这一传统继承下去。其四,深大办学27年,逐渐形成了视野开阔,注重实际,热衷创新,崇尚竞争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生思维敏锐,勇于尝试,敢闯敢干,创业激情和能力高于内地高校。
很多世界名校都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有的在建校之初就确定的,有的则是偶然形成的。比如牛津是英国的“首相之家”;剑桥培养了很多外交家;耶鲁被成为“总统摇篮”;西点是“美军之魂”。国内比较著名的高校也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强项。特色与综合、倾向性与多元化在大学发展中绝不矛盾,而是一种有利的互补。
三、行动建议
1、营造更为适宜的人才培养环境。大学与环境的互动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深大从外部环境来看,准确定位,固守深圳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深大的不二选择。深大服务深圳社会的方式不是被动适应,不是迎合,而是引领、批判和创造。因此,应当将深大的影响力因子考虑到发展规划中去。“城市,因大学而不同”,大学以自己的存在影响城市,以自己的毕业生影响城市。希望在若干年后有人会说:深圳,因深大而不同。
从内部环境来看,深大校园里还缺乏足够的人文气息,缺乏人与人之间静态相处的适宜空间。老师上下班开着车进进出出,学生上下课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掣,忙忙不知为何?因此笔者建议,十二规划可否将人文环境营造考虑进去,通过小环境改造,给学者和学生制造“邂逅”,也给思想和智慧制造“邂逅”。目前,深大还没有像样的酒吧、书吧、茶室、咖啡屋、音乐驿栈和学术书店。仅有的几处休憩书吧如文科楼湖边,图书馆南馆地下一层都非常有气息;北馆地下一层的水吧光线太昏暗,旁边又是自习室,建议置换到其他地方;小西南食堂旁边的那些小店商业气息太浓,跟街上的店没有什么区别,缺乏大学的味道,建议改造。
内部环境改造还有一个建议。深大现有25个学院,培养特色并不突出,校园里见面先问:你是哪个学院的?开运动会不打旗号分不出来彼此。其实我们实行的小院制,专业与专业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应该个性鲜明、色彩斑斓才对。比如服饰、社团、活动领地、行为方式等等。包括给校长信箱写信,很难看出“哦,这口气,是学法律的”、“这个是文学的笔调”、“这个显然是学经济学的”。对此,笔者涉猎不多,不敢多言,提出来而已。
2、关于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建议。
取消撒胡椒面式的统一免去学费和发普通奖学金制度(以下简称“免奖制度”),试行收费上学与奖学金分离的“收是收,奖是奖”制度。收费多少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奖助学金分为入学奖、毕业奖和校友奖,以及绿色通道基金和勤工俭学基金。
原因:其
一、“免奖制度”使深大连年来成为研招报考热门,却难以吸引最优秀的生源。这主要是当前研究生招生制度造成的,如汕头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并没有深大这么优惠的条件,该校某专业每年招生都招不满,最后不得不大量接收调剂生,而调剂的考生都是名校的落榜生,素质大大高于直接报考该校的考生。其
二、“免奖制度”客观上鼓励了统一高考式的研招做法,招到的学生多是考霸,但未必都有研究潜力。其
三、“免奖制度”不利于激发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热情。以2010年为例,我校毕业7百余名硕士研究生考上博士的仅仅27人。而申请延期毕业的有62人。部分研究生养尊处优,四处兼职,慵懒之风甚行。
假如以每年招生1000人计算,学校给研究生的免奖总额达6千万。这6千万可以这样花: 1)入学奖。设立入学特别奖,每届新生,每人15-20万,奖励100名优秀新生。获奖名单由学校组织专门委员会评定,评奖范围包括推免入学的所有新生。对申请者的条件进行匿名评审,主要考察综合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宁缺毋滥,入学成绩和排名仅仅作为参考。此举用来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深大。
设立入学一、二、三等奖学金,由于收取学费,该奖项可人人有奖,但奖金数额根据总成绩高低各异。特别奖获得者可以兼得该奖,三等奖学金垫底,金额等于第一年学费。(约占之前免奖投入的45%—50%)
2)淡化学年奖,设立毕业奖。淡化研究生以学年为单位的评奖办法,学年奖主要奖励在校研究生的社会服务、组织管理、党务班务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而设立毕业奖,则奖励研究生两到三年的学习中取得的学术上有成就。理由:其
一、研究生第一年入门,第二年积累,第三年出成果,以学年为学术成果的评定单位,太过仓促,不利于研究生潜心学习,长远计划。其
二、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比如专业、选题、兴趣、难易程度)。研究成果的诞生可能是一个未可预期的过程。评奖周期越短,失之公允越多。其
三、毕业奖倡导一种导向: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深大肯定你的付出,鼎力支持你的发展。这笔钱很可能让担心上不起博士或做博士后研究的研究生免除了后顾之忧。对具有继续求学渴望和研究前途的毕业生意义非常之大。其
四、回归研究生教育之本。淘汰没有研究前途的学生,失之尽早在学业上做就业准备。(约占之前免奖投入的25%—30%)
3)降低普通奖学金标准,设立绿色通道基金和勤工俭学基金,增加研究生“三助”岗位,增加岗位津贴标准。一个原则:把撒胡椒面的钱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约占之前免奖投入的15%—20%)当然学校如果经费充足,能在1)2)条的前提下保证普通奖学金那就最好了。4)设立校友奖。校友奖自然也包括本科毕业生。虽然校友奖主要是一些荣誉奖项,但是笔者认为仍然要加大经济奖励的投入,用来支持那些刚刚毕业、处于事业发展初期、对深大怀有深情的校友“潜力股”,等于在给深大扩大影响力进行先期投入。通过校友奖,奖励那些处在各行各业的校友宣传深大、维护深大、支持深大、心为母校所系的普通毕业生。通过这一奖项,加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使“常回家看看”不再显得是一种客套。具体奖项和办法别文另叙,这里点到即止。
3、加强与工商业界的联系,更深入地与这座城市互动。生于斯长于斯,是深大得天独厚的优势。09年我校组建轨道交通学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深圳的产业经济结构决定了与工商业界的联系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比如腾讯,开篇对腾讯的分析,不仅仅是为了两个启示。深大可以与腾讯合作,建立深圳大学腾讯it实验室,或腾讯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或腾讯学院。力求在10年左右使得腾讯在原创性基础应用技术方面获得突破。甚至可以请马化腾来兼任深大副校长,请腾讯团队具有资质的人士兼任腾讯学院的院长,做兼职教授。就不知道马总是不是“李广难封”,腾讯有没有王霸之心了?
浅见鄙陋,欢迎讨论。
我爱这所学校,我希望她好!
第二篇:QQ与360的战争 腾讯危机公关的失败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腾讯与360的战争.腾讯危机公关的失败
摘要:“原来说互联网时代没有人知道电脑背后上网的是不是一条狗,现在不仅知道是否是条狗,还知道这条狗爱吃什么骨头。”2010年,“3Q”大战爆发,从俩人互相抹黑对骂到双双诉诸法律,再到公开道歉。面临危机双方见招拆招,你来我往。然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360未胜利,腾讯却失败了。腾讯在这次危机公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处理问题不及时、没有找到问题核心、道歉不诚恳等不仅体现了腾讯危机公关的不成熟,也让那我们看到了我国公共关系发展的不完善以及法律的不健全。如果腾讯的反应及时、诚恳相对、就问题的核心做出有效的沟通,或许有时另一种结果。危机公关对于腾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网络的时代!
关键字:危机
公关
危机管理 媒体 和谐发展
一.危机公关概述
1.危机定义:
危机是某种特定的态势,该态势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构成威胁,并且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
2.危机公关定义:
组织预防组织潜在危机的发生,管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使危机向组织希望的目标发展下去的一系列公关活动的总称。
3.危机公关处理原则:
著名的是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的“3T原则”,即“Tenyourowntable;Tellitfast;Tellitan”,强调在危机处理时把握信息发布的重要性。l、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yourowntab一e)
以“我”(组织)为主提供情况,即在遇到危机时,组织切勿采用“鸵鸟政策”,应主动跟新闻媒体沟通,迅速占领信息的制高点,以此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从而主导舆论,避免发生谣言四起的情况。
2、尽快提供情况(TeUitfast)
尽快提供情况,即强调危机发时,组织不仅要主动联络新闻媒体,还应第一时间联络新闻媒体发布信息。否则一旦谣言产生,就很难对危机发展的态势进行控制。
3、提供全部情况(Tellitall)二.存在的问题
1.处理问题不及时
早在2010年春节前后,腾讯利用假期速推“QQ医生”抢滩360市场,周鸿 1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祎守阵狙击。这时双方就已经产生矛盾,期间经过腾讯宣布推出“QQ电脑管家”,功能设计与360安全卫士极其类似,再次抢滩;鸿祎刚和金山公司宣布正式起诉腾讯;周还是妥协了一次,与马沟通,希望马放弃研发“QQ电脑管家”,转而投资360,并联合打击百度,马称360公司无投资价值,并拒绝了周的所有“条件”;随后周在9月27日推出360隐私保护器,爆“QQ隐私门”,双方开始前期的抹黑对骂。后来还有“扣扣保镖”和拉拢阵营等。终于2010年12月27日一纸声明的形式发出通知:“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至此,双方的纷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整个事件也上升到威胁企业自身的危机。
历时10个多月,危机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至最后引爆网络,不受控制。从时效性来说,确实是不敢恭维,而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中及时处理是放在首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他们在矛盾刚产生的时候就高度重视,如果把这次危机扼杀在摇篮中,或许不管是奇虎还是腾讯,这都是他们喜于接受的。可惜的是他们当初却没这样去做!
2.不寻找问题的根源,而是无谓对骂
360指责QQ“窥探”用户隐私,9月28日,腾讯科技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称,360安全卫士董事长周鸿祎投资黄色网站,在这之后就是双方的各路“水军”互相发帖先下对骂,这是根据回帖数量看出来的。当然还有很多他们的无畏争执以及技术上所谓的“见招拆招”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看到这些都让人感觉到好笑,不敢想象这样的举动是拥有1亿或者更多用户的腾讯公司所做出的对策,好听点是缺乏理性,说的难听点根本就是幼稚。腾讯看似是很努力的在应对这次危机,可是实际上却通过无畏的对骂吧这次危机推向更高。如果说腾讯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应该要比争的面红耳赤而无济于事要强的多。
3.忘记了用户,缺乏有效沟通
在这次危机中,很多网民都是“被迫围观”,原因就在于腾讯与奇虎的“弹窗战争”。双方都是通过自动弹出窗口的办法来发布自己的消息、决定以及对对方的指责。360的《致网民求助信》,腾讯的《公开信》,联合声明,艰难的决定等。俨然已经把众网民的电脑变成了战场,只是在注意怎样的去对付敌人,而忘记了自己的亲人。不得不让人感到失望以及对腾讯企业形象的重新判断。
腾讯的二选一策略,让它彻底的成为了孤家寡人。在这之前腾讯与360的支持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旗鼓相当,不过在这之后,腾讯听到的只是铺天盖地的叫骂。就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与受众沟通,就贸然的要挟网民的选择自由,愤怒的围观者终于忍无可忍。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在整个事件当中,360的表态似乎迎合了大众的诉求和需要,但腾讯只是通过两次“公开信”来和公众沟通,显然无法满足公共对组织信息的需求。另外,腾讯的高管表态也一直表现的非常强势和极端。在危机面前如果企业服务或产品有可能涉及“错误”,应该及时停止错误行为并勇于承担责任,如果是被冤枉的,在沟通方面应该极力的宣传企业积极发展的愿景、努力向上、发展为用户的正面形象,努力展示企业社会责任,将舆论焦点转向积极的一面配合法律和技术部门的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4.把自己塑造成强势的一方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人们总是同情弱者。而腾讯却恰巧把自己塑造成强势的一方,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当时的巨能钙与河南商报,巨能钙虽然赢得了诉讼,却无奈丢了市场。圣元的“性早熟”事件,虽然本身问心无愧,就是因为自己的强势让更多的让你对产品产生怀疑。
腾讯也许是在想,我是龙头老大,我怕谁。是的,你是老大,可是别忘了,你与360的斗争并没有谁对谁错,而你们的斗争也是客户端的竞争。况且马化腾也说“真正能听懂的只有百分之十”,也就是说赢得更多的支持就是胜利,网民们也并不清楚你们谁对谁错,他们支持的只会是他们心中的弱势一方。
5.过分依赖政府及司法机关
腾讯与360的“隐私大战”升级到对薄公堂。起诉360不正当竞争,要求奇虎及其关联公司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360对此作出回应,称将提起反诉。今年6月,搜狐、腾讯互诉不正当竞争的“中国输入法软件第一案”暂告一段落。还有网易、百度等多是通过诉讼。不难看出遇到问题亲一色的起诉。就算是真的委屈,真的是胸有成竹,这样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上,过分执着于分清对与错,不是危机公关的目的。危机公关的目的,是制止乃至消除不良影响,保护品牌的形象和市场份额。一个优秀的危机公关行动,应该着眼于转危为机,把危机事件当做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机会。作为政府,有着自己的行事方式和准则,企业应对危机公关事件,不应该过分的依靠政府。首先在处理事件的效率上,过分依靠政府,必然会延长时间,延长时间意味着危机事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件有了足够的传播时间。政府针对一个事件作出结论,所需要的时间,不可能太短。
6.不正视自己的问题,而是一味的推卸责任
在一开始面对公众的时候,腾讯就是指责对方不正当竞争、威胁QQ安全、没有道德底线
以及“安全恐吓”、“安全欺诈”等。所以的矛头都指向360,却从来没有冷静下来,从自己的角度反思问题。难道真的在这次危机中自己没有一点责任?不应该为给广大网民带来的诸多干扰和不便说一声对不起?
这场持久战本来可以轻轻的来,也轻轻的离去,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腾讯的闪烁其词,推卸责任,让这矛盾转化为危机。作为一个企业,不论是遇到什么问题,其实都应当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以作为前车之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成功的人总是找原因,失败的人总是找借口,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7.道歉不诚恳
“道歉就要像个道歉的样子,不要攻击别人,也不要自我辩护,就是道歉。”,这是引自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一句话。从中不难看出其真诚恳切,也确实符合道歉的本意。相比之下,腾讯的道歉就只能说是“伪道歉,真攻击”了,腾讯的“情书式道歉”,字里行间有着“公司领导认为”以及“起初,我们……”这样的语句,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充满了自我辩护的味道。
永远不要玩弄公众,在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市场的主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不公众认为是无知愚昧的个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在面对公众的时候,真诚恳切才是聪明的做法,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
三.原因解析
1.中国企业危机公关的不成熟(1)薄弱的全员危机公关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危机公关意识薄弱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几乎没有危机公关意识。只有50.4%的调查对象表示听说过“危机管理”这个词,25.07%的人对危机管理不太清楚,高达24.53%的人则根本没有概念。
②仅有6成管理者学过危机管理。仅有31.33%的调查对象接受过危机公关的学历培训,18.96%的人自学职业化地应对危机;11.61%的人参加过应对危机的短训班,3.68%的人听过专门的讲座。但有17.99%的人表示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如何面对危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机,16.05%的人没有想过是否需要参加相关培训,还有0.39%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危机应对的培训。
③危机公关责任不明确。28.3%的人认为应该由企业专门的机构,如公关部门负责,这样更专业,更有助于危机的转化,利于问题解决。25.94%的人认为,企业高管、组织领导责无旁贷,并且高层具有决策权力,能够随时做出决定。23.11%的人表示,谁的事谁负责,哪个部门犯下的错就该由哪个部门“摆平”,他们更熟悉情况,而且也不应该因为危机而影响到其他部门的正常运作。另外,还有22.64%的人认为每位员工都有义务处理企业危机。
④危机识别能力差。调查显示,有72.7%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
以上的调查表明,企业的管理者虽然意识到危机预防和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存在着自我感觉良好的侥幸心理,危机的防备工作不到位、危机处理分工不明确的现象比较突出,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究其所在,还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危机公关意识不足造成的。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没有危机公关意识,即使它拥有完善的危机公关制度,也无法进行很好的危机公关。我国政府提倡“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这个思想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管理中。一个企业设立如此多的规章制度,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治,让人的思想和行为依照企业的意愿去行动,为企业赚取利润。纵观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虽然它们在管理过程中吸取了西方的危机公关思想,但是实施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对国外制度的生搬硬套,只注重危机公关制度等“硬件”的完善,却忽略了“软件”的升级一一全员危机公关意识的培养。一个企业的员工缺乏危机公关的意识,往往会有以下坏处:其一,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员工可能会惶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缺乏应有的危机公关技巧。危机还未扩散就自乱阵脚,整个企业犹如一盘散沙,企业又怎么能安然度过危机?其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某些企业陷入危机的时候,大众媒体往往能够收集到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声音。面对各种各样的说发,公众无所适从,不知道相信谁说的话才是真的,大大降低了该企业发言人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最后损害的还是企业的利益。
在全员危机公关及其意识的培养上,某些国外企业就相当出色。其中有个著名的例子一一商店的35个紧急电话。美国女记者基泰丝和丈夫回日本探望公婆的时候,在东京的奥达克余百货商店购买了一台索尼唱机,可等她回家打开包装的时候,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却发现是一台里面根本就没有内件的空心唱机。基泰丝非常恼火,决定第二天到商店去交涉,并且立即以《笑脸背后的真面目》为题撰写了一篇新闻稿件,传真到了美国的报社。第二天,基泰丝正准备出发去商场的时候,她接到了商店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商店表示了真诚的歉意,并许诺商店副经理将很快带人送来一台全新的唱机。不到一小时,副经理就和一位职员风尘仆仆地赶来,向基泰丝鞠躬请罪。原来,在头一天下午,售货员发现唱机漏装内件之后,就立即通知保安人员寻找基泰丝,却为时已晚。随即,售货员报告了监理员,监理员又报告了监督,监督又向副总经理报告。商店方面感到事件的严重性,当晚连续打了32个紧急电话向东京和四周的旅馆寻找基泰丝。但是毫无进展,最后商店凭借基泰丝留下的名字和一张美国快递公司的名片,打听到了她父母的电话,然后通过她母亲知道她东京公婆家 的电话。而打给基泰丝的电话就是他们为此事打的第35个电话。副经理除了送来新的唱机外,还额外给了基泰丝一些小礼品表示歉意。这让基泰丝非常感动,她重新撰写了一篇新闻稿,题目为《35次紧急电话》。后来,日本报纸对这两篇文章争相转发,奥达克余百货因此而名声大振。而这一事件被美国公关协会推举为世界性公关范例,作为危机公关的教材。
如果奥达克余百货商店的售货员、监理员、监督、副经理等其中一个人不重视这次失误,如果他们在打了32个紧急电话仍然找不到基泰丝而选择放弃,我们可以想象基泰丝的第一篇稿件能够给商店带来多大的危害,到时候在来危机公关就为时己晚了。几乎所有的危机公关专家都认为,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见,全员危机公关意识的培养是企业防范危机、解决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2)幼稚危机管理机制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成熟的管理机制,而一个长寿的企业则必定有一个成熟的危机管理机制。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能在各种各样的危机的威胁下而生存下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各个企业都纷纷仿照国外公司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危机管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以及企业领导者的忽视,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依然显得幼稚。数据表明,虽然超过半数(58.5%)的企业意识到了危机管理计划的重要性,在制定经营计划的同时会制定出一份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但是近四成(39.5%)企业在制定经营计划时并没有制定正式的危机管理计划。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本来就先天性不足的危机管理机制,加上后天的营养不良,使我国大部分企业出现过早“夭折”的怪现象。目前,中国企业几年间大起大落的怪圈已经引起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普遍关注。数据表明,国外大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而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6.5年,民营企业只有2.9年,生存超过5年的不到9%,超过8年的不到3%。形势如此严峻,但是危机管理依旧没有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很多企业家平时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的管理上面,等到危机到来时才临阵磨枪,匆匆忙忙抱着书本就处理危机去了。在我国,即使是号称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237位的南方电网,也只是在2007年才刚刚建立起危机公关机制,其他的中小型企业危机公关机制的建设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或许有些人还记得三株公司一一那个如流星般绚烂但又短暂的企业。三株公司94年成立后,凭借三株口服液在短短两年间急剧成长为保健品行业的龙头老大,曾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保健品行业的神话。但是也正因为它幼稚的危机管理机制,让它在四年后如流星般陨落。1996年,退休职工陈伯顺服用三株口服液后病逝,湖南汉寿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1998年湖南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定,服用三株口服液使陈伯顺的死因,责令三株公司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并没收三株公司“非法”收入1000万元。期间,三株公司既没有派出人员调查事故起因、安抚受害者,也没有主动与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进行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专注于蝇头小利,和受害者对簿公堂,却没有主动停止三株口服液的销售,只是反复念叨自己是“肯定没有问题”。“8瓶三株喝死老汉的消息”迅速引起了全国各地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恐慌,从1998失高达年4月开始,三株的销售额急剧下滑,两个生产厂全面停产,他们纷纷退货索赔。全年的直接经济损 40亿元。直到1999年,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才一对该案作出终审判决,三株胜诉。事实真相是,陈伯顺根本就没有喝过三株,买三株的发票是假的,医院的诊断书也是假的。这时候,三株公司才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但是气数已尽,己经无力回天了。低层次的媒体公关手段
2.大企业有恃无恐
(1)巨大数量的用户
正因为有几亿人民群众使用QQ传递交换各种信息,红的黄的白的黑的,正大光明的见不得人的信息都在上流动,在各色网民之间传递交流,所以腾讯不但赚了大钱,有了300多亿的市值,60多亿的现金,还让腾讯成了一个监视了解几亿网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民思想动态的超级工具。这个工具的巨大作用随时都在显现,随时都在发挥作用。需要者是绝不会放弃这个工具的。在邓玉娇事件中,有一个帖子提到一件事:一个高官收到的汇报材料中有数据显示当时有上万个QQ群在议论邓事件。这个统计数据那里来的,怎么来的?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腾讯内部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在监视用户的话题,内容及邮件,并作各种统计汇总,甚至进行敏感词汇语句的监视预警,并快速地把各种监视统计结果送达有关方面。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成了中国最大最有效的网民监视工具,应该才是腾讯胆大腰硬,敢于威逼几亿网民的真正原因。当然了,网民自愿使用,自然是自愿被监视的。(2)腾讯只有两怕,一怕官府,二怕微软。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不与官斗之说,实质是民不敢与官府斗,也斗不过官府。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就是不能与官斗。腾讯做到这个规模,肯定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即使手眼通天也绝不会想着去与南天门斗。更何况互联网企业中其所受官方礼遇之高,几乎没有可与其相比者。国家领导人视察过的互联网企业,除腾讯外还谁呢?腾讯正是倍受呵护之时,还怕360这样得“小企业”。
至于微软,IT行业又有几家企业不怕呢?腾讯怕,360也一样。360与腾讯打得火热,咬得不可开交,都以为自己可以掐住对方的七寸,其实可以真正一招让它们毙命的IT业的大佬微软。360与腾讯只不过是在微软的windows舞台上撕咬而已。如果微软也像腾讯一样脱光了来打斗,一脚就可以把QQ和360踢下台去。这就是即使某一天腾讯收购了WPS OFFICE,腾讯也绝不敢逼迫用户在MS OFFICE 与WPS OFFICE 中二选一的原因。因为微软只需要对WINDOWS 操作系统和IE作简单的控制和处理,QQ就很可能经常无法正常运行,腾讯的网站也总是经常无法访问。腾讯离死期也就不远了。腾讯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不露痕迹地曲意逢迎,对微软示好。在腾讯的新闻和跟帖中,关于微软的负面信息非常少,正面的宣传报道则是既多又突出醒目。只是广大网民既不是官也不是微软,所以做出了“二选一”的艰难决定。
3.忽视网络的力量
2010年10月28日零点左右推出到晚上8时许,360的主题声明上已有网友评论118261条,平均每分钟246条回复。据360有关人士介绍,该弹窗声明一经推出,短时间内就收到了用户评论5万条,“凌晨1点到两点半回复最猛烈,达到了每秒接近300回帖的最高峰。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由此可见,在这个Web2.0时代,网络是一股多么可怕的力量。而恰巧这股力量被360抓住了,而却被腾讯给忽视了,致使360得到了大量的支持,相反腾讯得到的就是一片骂声。这对于腾讯这样一个互联网企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在我看来,网络危机公关虽然与一般的危机公关存在不同,或者是网络公关不被人认同,不过既然有它的出现,就一定有对于它的需求,如果好好利用,也是会起到好的效果的。
4.相关法律不完善
“在没有有效司法约束的中国互联网丛林,需要一种像自然界所存在的制衡力量,来把垄断公司作恶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可以忍受的范围。”
腾讯不仅仅是面临与360的矛盾,其实最为人们说诟病的是它的抄袭。从模仿IC Q推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O IC Q(腾讯Q Q的前身)开始,一直到Q Q秀、腾讯游戏、拍拍网、团购网及财付通等,与同行出奇的相似让业内人始终没停止对腾讯“抄袭”的指责,尽管腾讯一直在否认。某杂志刊登文章《“狗日的”腾讯》认为“抄袭是腾讯遭人恨的根本原因”。我国目前的法律很难界定抄袭者所获的利益和被抄袭者的损失,所以尽管是“拿来主义”,也不会受到约束。
盛邦(中国)首席顾问、知名律师于国富说,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不过在今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明确提出,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应承担停止侵害等法律责任。同时,将隐私权归为民事权益,“隐私权”与“网络”在同一部法律中出现,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而在中国的网络侵权领域,究竟什么是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侵权责任法中仍无具体界定。不仅如此,中国现有法规界定的侵犯隐私行为都过于笼统。而在欧洲,欧盟委员会在1999年先后制定了《Internet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等相关法规,为用户和网络服务商(ISP)提供了清晰可循的隐私权保护原则。所以目前并没有一款防隐私泄露软件能够完全确保信息不泄露,能做的只是努力去降低泄露的可能性。而无论是360还是金山的隐私保护器,都只是一种对隐私保护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治本之道还得寄希望于立法保护。
四.解决的办法
你对彩虹QQ外挂的最终态度令人心寒,伤害了一小部分用户的实际娱乐精神,伤害了大多数用户的对你的信任度。扫描用户硬盘?为什么?你的解释是难以服众的,"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道理不懂吗?互联网网民最忌讳的安全问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是什么?是隐私,退一步,你为什么不提供可关闭扫描的选项呢?你说你为用户想是防止病毒木马,可是你并不是一流的该类软件供应商,我为什么非要你的附加服务?你把用户当傻瓜?不要为公司的方便收集公司有用的用户信息而挑战网民的最后底线.不要为追求最大利益而使得用户对公司产品在隐私安全方面对产品持怀疑态度,那样将失去用户。关于跳出新闻窗口,你只提供会员可关闭的选项?你的用户绝大多数应该是普通非会员吧?即时通讯软件,是互联网网民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习惯开启不关闭的桌面常态,象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一样,似想如果象微软和杀毒软件也如你那样也久不久自己跳新闻窗口?何况人家是在做类似股票期货和其它正式工作的时候,你不是在干扰用户吗?有时这种干扰是极其讨厌的和误事的。腾讯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态度积极,处理及时
在组织处理危机公关时,无论面对何种性质、何种类型、何种起因的事件,企业都应主动承担义务,积极进行处理。以积极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积极是赢得时间、争取主动的心理动力。出现了危机,千万不要相互埋怨,或陷入悲观、消极之中,而应抱着认真负责、乐观向前的态度去处理。此外,就是注意迅速及时,目的在于尽最大的努力控制事态的恶化蔓延,把因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塑或挽回组织原有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腾讯应该在矛盾刚产生的时候,也就是因为“QQ医生”以及“QQ电脑管家”出现那是与360进行私下调解。这个时候双方的矛盾相对较小,协调比较容易。不应该再继续技术上的战争,更不应该把360的谈判果断拒绝。而是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便双方冷静的寻找一个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及时阻止事态的发展,把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应为战争永远没有赢家,即使没有硝烟。
2.诚恳相对,承担责任
真诚是危机公关的前提。处理危机的基本态度是诚恳,对问题是非分明,是自己的责任绝不推诿。在情况尚不明朗时可明确表态:一旦查清责任在组织,一定承担并消除影响,不要感情用事,不尊重事实。组织在危机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批评、责难和压力,无论言辞多么的难以接受,都不可推卸责任,置公众利益于脑后。拒绝、否认、推脱、辩解都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冷漠强硬的态度也只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是企业危机更加的严重。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听取意见,才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能挽回影响,度过难关,恢复形象。
在道歉中很多人都人为腾讯是虚伪的道歉,实际的攻击。相对于腾讯,360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道歉就是道歉,诚心诚意,也得到了支持。而腾讯却只是在玩文字游戏。
所以腾讯应该做的是诚心道歉,承担责任。重点对这次事件的受害者广大的用户道歉。正视大众的质疑,诚心回答:
(1)对一些使用付费增值业务的用户造成损失的进行赔偿。
(2)对此次事件中的“二选一”的决定无视用户的使用自由做出道歉,并且收回决定。
(3)向用户承诺今后将以更好的产品,更好的理念为大众服务,争取大众的支持,消除此次事件带给企业的不良影响。
3.利用权威管理部门和第三方力量
在法律没有定义的情况下,公众的恐惧需要权威证实。自已称赞自已是没用的,没有权威的认可只会徒留笑柄,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已整天拿着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公众解除对自已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腾讯一直忙着“自示清白”,殊不知公众舆论此时是对自己不利的,公众在舆论当中总是习惯自觉的支持“弱者”,反感360一开始就占据了正面舆论和道义的有利战地,还带有“挑战霸权”的正义色彩。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应该及时利用权威管理部门资源,挑动第三方力量参与对公众的沟通工作,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进行有效的沟通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在危机面前如果企业服务或产品有可能涉及“错误”,应该及时停止错误行为并勇于承担责任,如果是被冤枉的,在沟通方面应该极力的宣传企业积极发展的愿景、努力向上、发展为用户的正面形象,努力展示企业社会责任,将舆论焦点转向积极的一面配合法律和技术部门的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召开新闻发布会,解答媒体记者疑问,发布最新措施。
(2)开通免费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大众疑问,虚心接纳他们的意见。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3)选择可信度高的信息源,尽快消除公众的信任危机。
(4)统一口径,对外只能发出“一个声音”
媒体选择是企业媒体危机公关的另一个决定成败的细节问题,视事件大小及危机的严重程度,媒体选择也有不同的思路。国际大型企业的抗危机能力一般比国内企业要强,即使危机出现,处理也显得游刃有余。杜邦公司在处理2005年的“特富龙”危机时,就表现出很高的技巧,特别是在媒体选择方面,着实显示了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风采,可谓国内企业学习的典范。
5.最后,针对危机的核心,也就是“抄袭帝、山寨王”和“窥视用户隐私”两点,做出最有诚意的回应。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制造声势,表示今后腾讯将致力于自主创新和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并鼓励、支持本土软件开发事业发展,利用其业界影响力和财力设立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创新的基金或奖项。
(2)大力推广腾讯提倡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本着“用户至上”的宗旨,对其“山寨”行为进行包装,指出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让用户用上更完善、更便捷的软件。
(3)诚恳的就“扫描用户硬盘”情况向用户致歉,并推广用户的批评是用户对腾讯的最大期望,腾讯将把用户的批评作为自身不断进取的最大动力等理念。
这样可以借危机推广自己“用户至上”理念,并树立自己谦逊、有气度、有志向的形象,是转危为机的策略。
五.小结
纵观腾讯在这次危机公关中的种种策略,表现的不尽人意。先是QQ医生,再是QQ电脑管家,再后来的相互抹黑,从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腾讯自己把自己一步步推向了危机。当事件终于在双方的道歉中结束,但是回过头来,这或许并不是腾讯想要的结果。腾讯不仅要做的更大,更要做的更强,让自己的危机公关愈加成熟,防患于未然,加强危机意识,远离危机,和谐发展!
“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希望在未来的路上腾讯以此为鉴,公平竞争,怀着谦卑之心,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回馈用户,以更开放心态建设下一个十二年的腾讯。互联网行业是高速发展的行业,也是国家大力鼓励的产业,各个互联网公司该依照国家法律和谐发展,而不是相互威胁、相互残害,应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存共发展,以用户为核心、以技术为后盾,大力发展优势所在,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为国争光,为人民造福。
黄石理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四.参考文献
刘刚.危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冯砚,宋继华.公共关系学: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中圈软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期 凤凰博报.解读腾讯危机公关失败.2010 环球网.腾讯与奇虎360隐私之争.腾讯QQ最新消息.2010 陈贺新.中国企业危机调查报告.中国乡镇企业.2008 温家宝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2005 叶婧.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探讨.行政与法.2003 陶学荣,朱旺力.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困境与构建: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鉴定模式[最终版]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鉴定模式
发布时间:2011-7-18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龙
[摘 要]本文结合中小企业成长的周期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的阶梯性的特点,动态地把握中小企业成长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化与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供给的矛盾,通过“反证”的思维角度积极探索了满足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与鉴定模式的理论逻辑。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高技能人才;成长阶梯导 言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稳定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问题,其凸显的是高技能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对制约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培养和鉴定模式上,学界和国家部门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多元化实践。例如,针对社会鉴定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的矛盾,国家积极推行“企业鉴定模式”——由大型权威企业自行培养与鉴定,国家认可颁布的一种新型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这种既发挥大企业实力优势又满足其自身需求的“量体裁衣”式模式,是一种培养与鉴定体制创新的大胆尝试,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企业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国家推动的高技能人才见习培养基地模式等,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路径越来越具有多样性。然而,对占据中国税收的50%,GDP60%,提供就业70%的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鉴定模式的研究与举措都见之甚少,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步伐。本文结合中小企业成长的周期性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成长的阶梯性的特点,结合中小企业成长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和社会供给的矛盾,通过“反证”的思维角度积极探索满足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与鉴定模式的可能选择,为现实中国家举措提供理论参考。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和高技能人才需求
2.1 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与判别
企业生命周期是分析企业一段时间内动态发展过程的一种参照模式,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依据一定的标准人为地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的特征,归纳企业从诞生到衰退的发展规律的方法。不同研究虽然选择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基本上都以Greiner(1972)的理论为核心,围绕着诞生、成长、壮大,直至死亡的这一主线确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目前,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国内对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判别的经典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孙建强(2003)提出的关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方法。他认为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科技成果转化增长率、成本降低率与规模扩张率是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可以根据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分别赋予权重,据此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二是李勇峰(2004)等从总资产、无形资产、销售收入、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利润、R&D投入、运营能力等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来建立企业生命周期坐标系,根据这个函数关系描述企业生命周期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本文则依据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产规模、营业额、收入增长率等几个变量,将企业发展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2.2 中小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培养特点
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因自身资金规模和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社会招聘、委托培养和自身培养方式变迁。而从经济学理论上看,决定其最终选择的是其在各阶段的成本与收益的博弈过程。具体分析上,社会招聘成本C1、委托培养成本C2和自身培养成本C3间关系有:C1(1)初创期 此阶段的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营业规模都比较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更多考虑的是生存发展的问题。而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在竞争环境中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或低成本,或新服务,或新产品。如果是低成本,那么此阶段企业去花钱委托和自身培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更多会选择社会招聘;如果是新产品或新服务,那则需相应的专有的高技能人才,由于特有高技能人才薪金昂贵,企业可能会选择先找低技能再自身培养的方式。初创阶段的企业,主要关注的是降低成本和差异化自己产品服务,对高技能人才更多选择核心人才争取入伙加盟,非核心技能人才低招自身培养。
(2)成长期 此阶段中小企业产品服务较有前景,符合社会需求,市场不断扩大,企业更多考虑的是扩大员工和产品规模,但资金同样存在不足的限制。企业为扩大生产急需符合自身需求高技能人才,而周期又不能太长,这时企业会选择低成本招募现有的技能人才。此阶段,权衡成本收益,企业更乐于社会招聘或委托培养。
(3)成熟期 此阶段的中小企业生产已具规模、市场稳定,员工队伍也具有阶梯层次,企业主要关注点是提高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这时候的企业具有了规模优势,已能负担自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费用,也可容忍漫长的成长时间,只要能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熟练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开拓新产品新市场,企业都乐于接受。此时,企业会选择自身培养为主,委托培养为辅的方式。
(4)衰退期 此阶段企业产品服务落后不符合市场需求,市场不断被蚕食,面临着或死亡或蜕变的选择,企业关注的是求生延命。这个阶段企业与初创企业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的是需求生存,不同的是其具有一定规模的熟练技能人才,资金也具有优势。但其面对的是技术老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现实,其要生存只能选择更具前景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此时,企业会选择高新聘请高技能人才。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探索
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鉴定模式,即国家对中小企业中的技能人才授予高级技能职称的方法途径。中小企业因其在全国经济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其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探索的重要性,中小企业又因其发展规模等多方限制决定了其自有模式的特殊性。技能人才职称有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初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级。其中高级技工、初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又称为高级技能人才。由以上五级职称的排列,我们可以看到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时间递进性,成阶梯状,我们称为技能人才的成长阶梯。
高级技能人才成长阶段可分为培养、鉴定两个阶段。培养主体主要是培训班式社会培养、高校职业学习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政府见习基地培养和企业自身培养。鉴定主体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国家各地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和政府推动的大型企业鉴定。而中小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的主要制约是社会培养鉴定满足不了其自身需求和自身培养鉴定又无资金技术实力的矛盾,所以其培养鉴定模式应在关注其自身成长需求的同时打通上述矛盾通道上进行探索。中小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不同阶段因人才需求而乐意接受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差异。结合其乐意接受的培养方式差异与现有鉴定模式的不同,我们来推行中小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其思路是:中小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委托大型企业或培养或鉴定,这样可以有效规避自身培养鉴定的高成本和社会培养鉴定的低技能的矛盾。但在具体推行上
存在许多限制,首先,中小企业同大企业签协议时因信息地位不对称需较大谈判成本,其次,培养费和鉴定费因不具有社会化难以确定等。为了规避这种信息地位的不对称,我们可采用政府积极推动的集中谈判的方式确定。这时,当地政府可首先从本地选择具有“企业培养鉴定”实力的大型企业,授予其具有代理培养鉴定的资格。其次,由政府牵头根据大型企业培养和鉴定中所耗费的人员、器材等费用和一定比例代理费来确定中小企业委托大型企业的培养费Ca和鉴定费Cb。在这种模式中,成长周期中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费用具有以下特点:初创期中,中小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是高级技能人才入伙、招募低职称技能人才自身培养再委托大企业鉴定,只需支付鉴定费Cb。成长期中,中小企业选择社会招聘和委托培养方式。这时,社会招聘的只需社会或原企业培养鉴定,企业支付较低招聘费;委托大型企业培养鉴定需支付费用为培养费Ca和鉴定费Cb。在成熟期中,其选择自身培养或委托培养。自身培养支付费用为委托鉴定费Cb,而委托培养鉴定费用为Ca+Cb。在衰退期中,中小企业选择高新招聘高薪高技能人才,支付招聘费和高薪。
这样做的优势有,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成长困局,而且规避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委托培养费谈判的信息不对称地位,另外,大企业也可通过集中培养鉴定的方式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有效降低自身培养鉴定的成本,这可谓是“一石三鸟”的举措。结 论
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资金筹集、技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则从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的角度入手进行了理论逻辑上的探索。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的研究同样众多,但基于企业动态发展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角度入手研究的极为少见,本文具备以上优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在本文研究中,对中小企业成长周期具体划分没有给出详细标准,这个也是理论上有着争议的内容,但这不是本文重点,所以对本文结论影响不大。另外,在企业成长各阶段的高技能人才获取费用上的衡量也缺乏严密性,有待新的深入研究。最后,在推行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模式上,政府的主体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在立法规则上具体界定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中的中小企业、大企业和政府地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艳莹,高东.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07(5):28-31.[2]马璐,胡江娴.企业成长各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4(2):85-87.[3]吴亦婷.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源成本综述[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1):46-52.
第四篇:企业人才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
企业人才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
王春伟
刚才高老师讲的非常好,对我确确实实有启发。各位老师和领导好,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企业培养人用人。学校培养人,这是一个摇篮,但是我觉得更多的也是以用人的角度去培养人。很多学校培养人跟用人已经是脱节了。很多问题存在在这个环节上我们没有更好的沟通。
我几乎每年都到大学校园里面招聘,在2002年到2005之间经常去,今年我没有去,从这几年的招聘中看到不是特别理想,学生方向感不明确,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学生,在学校反而被浪费了,就觉得挺可惜的。有很多特别聪明的小孩,一进到学校就放羊了,参加所谓的社会活动,提高综合能力,被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诱惑了,而没有把真正所需要学到的东西学习到。这是一个很让人痛心的事。
其实企业用人的时候很被动的,因为学生太不好用了,没有责任感。有的就是一张口就要钱,这个也许是学校培养时候的偏差,也可能是大环境的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说我很被动的话,也是不对的,因为企业用人方面没有准备好。我从我本企业谈培养人才的土壤,比如说我们公司有多条跑道,比如说在管理方面的,在业务方面的,尽量给员工提供最大的空间。我们招聘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可能在座的人也有知道的,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一句广告词,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我们经常说的大一点。你有这份儿心情,必须要有驾驭这份儿心情的能力。金山这样一个企业,是技术性的行业,我经常说企业性质和文化决定了用人,你是一个软件行业就可能偏技术,如果你是一个销售公司,肯定注重营销。不同的企业文化对用人也是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珠海这块,我们有400多号人,其中有300号程序员,他们做技术的,像网络游戏,程序员队伍技术含量比较高,它的文化、技术都是偏重这块的。
我曾经在大学校园里讲过,相同的能力,相同的资历,你要在一个很不恰当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一般的平台,你的道路就很艰难,很不顺。我经常说章子怡和赵薇的演技可能都差不多的,但是章子怡就走向了国际,而赵薇还在国内。所以选择特别重要。在学校的时候还看不出一些特别有能力的,一般都差不多。但是当你进入工作单位的时候,你尤其进入一个好的单位,那种水涨船高的感觉,就马上遇到一些对手以后,跟你乒乓球似的,跟高手打越打越进步。所以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候,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跟着跑。
比如说企业文化,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核心人员的文化。以前企业小的时候是老板的文化,团队大了,什么文化了?就是核心人员的文化。比如说金山,它就是一个程序员的文化,它的核心人员是程序员,所以它的核心文化就是程序员的文化。我们要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渠道,让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感觉到这就是我的方向,我要走在这个点上,这条路没有错。在中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干技术到30岁就完蛋了,但是在很多大的国际公司,大部分做技术是4、50岁的,因为他们都有经验。他们认为产品就是服务,不是每天都在创新的,有很多产品没有做好的,你再做其他的产品那是不现实的。我们就把产品修修补补,修到最好。
金山有三个地方,我在珠海是负责人。从我多年用人角度来说,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他们也强调说老师引导他们考一堆证,但是我认为这些证没什么用,就跟学历不等于能力,有了结婚证不等于有了爱情,我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我认为大学生在校更应该关系行业方向、行业信息,完成从大学生向职业人转换。我觉得大学生在自我转换的时候是很重要的,包括你以前做一个学生,你可以什么都不问,把你的学业搞好,但是你在企业里面是要业绩的,是要跟团队配合的。在学校的老师也应该明白,学校老师是否明白企业用什么样的人,这个真的挺重要。我认为学校和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样。我前一段时间去了一个很知名的大学,他们的老师兴高采烈的推荐了一些人,十个人里面我们留了一个,反而我们从其他的学生里面挖掘到很多的人,就是学校和企业评价学生的标准不一样所造成的。
我刚才说了,我不认同企业说用人非常被动的说法,企业总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够把这些人用好,比如说在联想、IBM、金山,比较有品牌的公司,都有磨砺的过程。要找师傅,带徒弟,一个带三个,你要学习很多东西。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小孩容易迷失方向。很多大学生到了企业以后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是过了一年以后,他们就会找到方向。就像把一个小孩扔到了美国,就特别恐惧。他特别需要找方向。如果一个人在企业里没有价值,这个企业也不会用他。企业选择人特别实际,就是你能够给企业带来业绩,你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能够和大家相处,你能关键的时候不掉链子,加班的时候你不能说我今天女朋友找我。你关键的时候你不要计较个人利益,个人得失,这些都是要求,但是这些不是白做的,也是有激励机制的。你的努力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关键的时候就把你提拔上来了。我们其实很不喜欢那种所谓的空降兵,我们喜欢自己培养。所以金山从2000年到2005年,2000年总共不到300人,现在是不到1300人,将近7、80%都是从各大高校招来的。我们非常尊重在大学校园里找到的员工。
我觉得在做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说明白,你在学校的时候可能是老师喜欢你,因为你对老师挺好,你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你没有承担责任,你在企业里要创造业绩的,要能和大家和谐相处的,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自私。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大多数都是很自私。在企业里面,它是一个团队,是一个team,是需要大家配合的。我经常讲,有时候有一句话是误导很多小孩,不愿当将军的小孩不是好小孩。我妈妈说我们院里有一个人是个医生,他在做手术的时候,手像在舞蹈,有做医生的天赋。有的人非常出色,那是有天赋的。这个时候就要和团队配合。就像我们打排球和篮球,总是有配合,有打前锋,有二传的。团队必须有配合,所以不要误导小孩,你们就是人才,你们到团队就要怎么怎么样。我很明确告诉他们,你非常适合做厨师,而不适合做程序研发,你非常适合做售后。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告诉他适合做什么,而且还不能武断的就让他们去做,告诉他你可以去尝试。作为老师,作为学长,应该在关键的路口,给一个引导。人生有很多叉路口,都是往前走,前面这个路口可能绕弯路,所以关键的时候,尤其作为指导中心的老师,要协同学校的老师给出一个方向,给他们一些引导。
所以说团队需要什么样人呢?就是我觉得说过融入很重要,跟你的技术能力没有什么关系,是和一个人的乐观有关系的。你要真诚起来,不要掩藏起来,要逐渐明白这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拍档,我觉得融入,就能做一个知性的,敏感的,团队需要的人。我经常说找合作伙伴,找团队,跟找谈恋爱的对象没有什么区别。你说找合作伙伴,其实就是找一个老婆关系的人,找一个团队就是找一个婆家,丈母娘家,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找一个好的团队,你的心会柔软下来,会爱它。我认为一个学生应该有爱团队的这种意识,你要去追求这个团队核心的东西,你要靠近它,你愿意去接受团队不好的东西,而且去改变它,因为没有一个团队是完善的,如果完善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团队了。团队越大,而且团队的人越知名,管理的问题越多。联想很多,IBM很多,他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他们拿出来专门解决,主动的去解决。有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去解决。我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拼的不是你的技能,技能是门槛,你在大学招聘的时候,其实已经过关了。关键是你是不是和团队合拍,你跟团队是不是有一种同生死共患难的觉悟,这个是挺重要的。没有一个企业说,我招来人,他干两个月以后走了,这很沮丧的。但是如果你要觉得这个企业有悖于你选择职业的原则,你可以走,这也是可以的。如果都挺好,就觉得自己有些东西没有摆平的话,一定要找自己的问题。
我招了这么多学生以后,我是这么想的,有的人走进团队,不仅没有提高团队的能力,反倒违反了最开始的追求,这就是他特别自我,特别孤独,认为自己就是好的,别人都不好,他没有反省自己的问题,老是挑剔别人的问题。我觉得创业前的管理和教育是特别重要的,这方面的课不开是不行了。我在招聘之前都会先去学校讲课,告诉他们我们企业要什么什么样的人。
人的成功与否主要在情商,而不是智商。也就是说智商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事业无成,就在那儿抱怨,好象自己怀才不遇。而智商一般的人却能够业绩非凡,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够知道自己在哪个岗位达到自己的主宰,学校要在情商和智商这块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在这块我想跟学校就业中心的老师,回去跟校领导沟通一下,就是学校应该是时候的放下架子,讲一下真正的知识。我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我连着两年招到两拨好的人,我第一年招完了人,第二年我直接要了老师推荐的人。就业指导老师里面有一个老师是做过企业,他在学生一入校的时候组织一个计算机团队,经常参加竞赛,很多智力竞赛,获得了很多奖。竞赛团队里面有很多就像企业里的团队,他们合作着,已经打磨成一个团队了。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尝试性的去,因为我们一般选择的是重点大学,但是去了以后发现还是不错的。而且这些小孩当初是不好好学习的,被这个老师挖到这儿来的。这个老师很奇怪,他不教很多所谓经典的知识,他就很敏感的把新的东西灌输给他们。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觉得不教这些东西,不能体现重点大学的身份,但他们殊不知这个东西已经脱节了,企业已经不用这些东西了。我觉得这些老师,我认为把企业人请进去和老师互补很重要。还有一点,现在很多大学里面,请一个老板进来,老板不是不能请,老板是一个励志的榜样,但是请多了以后不好,因为学生会有一种他们非常风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应该把那些从基层上来的企业老板请来,应该把一些好公司的项目经理请过来,这个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激励。把这些人请过来,要真正达到一种校企合作。
还有一点培养学生,因为学生特别多了,我自己的认为,就像我在打理这个公司也是这么感觉的,特别有天赋的人很少,像朗朗,那是从小就表现出天赋来了,这些人很少。我认为教育人,真的是普及教育,同时要有一个就高不就低,真正的人才是把这些组合起来,像上面那个老师就是把这些有特质的人组合起来,我们金山是出动早,要不都被别人挖走了。我说的这些不是理论,我就说很企业的,我就说学校你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把这些人组合起来,不断训练,不断训练。
还有一句,我认为老师也是一个有天赋的行业,文凭不等于能力,不等于热爱,有责任心。
就像你有一个红彤彤的结婚证,不等于有爱情,就这样,很实际。从企业人的角度来讲,互换那种有经验,有热心,有责任心的老师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老师是造就产品的,比如说在理工学院,没有那个老师,可能就没有这些孩子。但他不是博士生,他是个硕士,他教大学语文的。有很多博士生做不到他这样的。我是做企业的人,所以说的全是大实话。我希望有能力,有企业经验,有热心,有责任心的老师参与到学校里来。如果没有这些,我觉得走这条路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没有企业经验,你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各位,祝论坛圆满成功。
第五篇:十二五中国电信宽带战略解析(一):信心与耐心
十二五中国电信宽带战略解析
(一):信心与耐心
编者按 在“十二五”战略即将全面实施之际,在我国宽带发展进入关键的攻坚期,中国电信率先推出的“宽带中国·光网城市”规划无疑是顺应大势、逆转困局的积极的战略举措。如何破解宽带发展中的投资与效益、当前与未来、统筹与突破等诸多关键性的“两难”问题?本报今日起推出“解析中国电信宽带战略”系列述评,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宽带,宽带。
很显然,宽带,是“国力发展的急迫需求和语音低值化时代运营商生存之所系”,是财务数据中的亮点,是“十二五”中国电信转型战略的重点。
在刚刚发布的2010财报中,中国电信着重强调了“十二五”“宽带中国·光网城市” 规划:今后3到5年将在南方城市(含县城)实现 8M接入带宽全覆盖,20M覆盖率达到70%;东部发达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20M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瞧瞧,多大的胃口、多大的手笔,又是多大的气魄啊!2月16日,中国电信“宽带中国·光网城市”计划“闪亮”发布。面对50多家媒体记者的“狂轰滥炸”,王晓初总经理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唯自信者担大任。企业如此,企业家亦然。总是淡定里透着坚定,总是平凡中蕴涵着非凡。一串串“闪光”的经营发展数字,一条条或大略或细节的“宽带解决之道”,折射出中国宽带骨干运营商的不懈追求,更描绘出宽带中国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是的,是的。数字就是目标,就是追求。而比数字更重要的,是信心、坚定的信心。信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坚定信心需要立志高远,需要创新,需要真抓实干。这些年,中国电信不疑惑、不动摇,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倾力于“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有大付出,才会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会有大成就。从中国电信日前在香港公布2010年业绩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反弹,移动、宽带、增值及综合信息服务和固网语音四大业务协调发展格局形成。其中,“宽带”的表现格外耀眼——中国电信的宽带网络投资达到了1500多亿元。在南方城市地区已全面实现了4M带宽接入能力,实现20M带宽接入能力的比例达到58%,较年初提升了22个百分点。2010年,中国电信有线宽带用户净增了1002万户,比2009年增长了18.7%,用户总量达到了6348万户。
当然,当然。信心需要有自知之明,自信者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的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自信自强需要智慧,需要“能干什么”的智慧,更需要“不能干什么”的智慧。就像上树,灵巧的猴子踢它一脚即可,而敦实的大象即便是从小天天练习,最后一辈子也许就会一个蹩脚的上树技巧。所以你不需要“辛苦”做别人,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电信从高层到基层,上上下下都深谙此理,其长其短明明白白。比如,当宽带还没有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宽带发展中的投资与效益、统筹与突破、竞争与和谐等央企经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两难”问题就挥之不去。比如,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还比较弱、CDMA网络覆盖还不足、产业链还不够强大、手机终端品种还比较少等等。他们更清楚,在全业务经营初期,中国电信尚不具备全面竞争的坚实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天地一体”的优势,避实就虚,扬长避短,走好融合经营的差异化经营之路。我们同样欣喜地发现,中国电信的“定位”也已发生了悄悄地变化,从年初工作会到各种新闻发布会,到最近的财报发布,中国电信的头头脑脑们都表示,公司将继续坚持“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积极推动公司步入深化转型阶段,定位于“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促进公司向移动互联网经营模式转变。并响亮提出,中国电信将继续秉承促进产业链的共同繁荣原则,宽带的美好未来属于产业链、属于广大消费者!
且慢,且慢。比数字更重要的还有耐心、足够的耐心。耐心离不开清晰简单的战略导向。伟人从来都是单纯的,伟大的战略也从来都是简单的。随着“电信墙”轰然倒塌,若干年了,整个信息通信业都在专心致志地忙着一件事,一件“事关生死”的大事儿——转型,还是转型。不管怎样重组也无论重组什么,转型,唯有转型是贯穿始终、贯穿整个信息通信业的主线。也唯有转型是当前整个信息通信业最简单、最清晰、最伟大的战略。“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无疑就是转型战略中最扎实、最强势的抓手。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宽带中国·光网城市”计划已被各地电信企业所共识所分解所执行,一个个“个性化”的宽带计划正在全面铺开、全面实施。
耐心少不了对细节的关注。比伟大战略更有力的是执行的力量,是对执行中的细节的关注,是对所谓的“细节关乎成败”中“细节”的关注。对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或电信设备商来说,这意味着,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在向着远大战略目标推进,意味着你不能特别在意某项新业务或某种新产品的短期盈利能力。如何在宽带网络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创新合作经营模式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产品?如何在宽带产品中叠加互联网视频、游戏娱乐等流量型业务?如何实现新老业务互动发展?这些才是宽带发展乃至企业拓展物联网、云产业等信息化蓝海大市场不能不关注的大“细节”,需要企业依据市场环境和自身特点进行不断探索和调整……
转型中需要关注的“细节”还很多很多。“转”是漫长的,也是艰巨的;“转”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型要成功,不仅取决于你要做成什么,更取决于你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要比兔子跑得快,但又要比乌龟更有耐心。
四月,天,暖了。“信心”、“耐心”正像是一个个温暖温情的愿景愿望。事业和生活拥有了它们,会让我们多一些希望,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行动,少一些倦怠;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浮躁。
或者坚强,或者快乐,或者平和,或者热烈,这个春天,就让“信心”和“耐心”带着我们一路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