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严欣平

时间:2019-05-14 13:0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严欣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严欣平》。

第一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严欣平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严欣平

重庆科技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年庆典大会上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根本。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为了满足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需要,2000年前后,一批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在升格后,如何尽快实现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自身的本科人才品牌,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是这类新建本科院校不得不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时代命题

1999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的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它们举办本科教育时间短,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战线把它们称为“新建本科院校”。但是这类本科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的主力军,更是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主体。据2010年3月统计,在789所(不含独立学院)本科院校中,314所为新建本科院校,占本科院校的40%,在校本科生占到全部本科生的60%。因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人、财、物,又包括目标、管理、信息、时间、空间等。人才培养质量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产物,取决于要素之间配置的合理性及运行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要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就是要制定有效协调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行动方案,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历程短,对自身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不准,普遍存在专业建设内涵不足、课程建设水平整体较低、人才培养方案容易模仿重点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尚未形成自身的相对稳定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明显的人才培养特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同度普遍不高。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作出清晰的回答。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实际上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和回答。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确立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发展潜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来看,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急需大量的有理论、有技术、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 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来看,由于办本科教育的历史较短,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教学能力等方面均与老牌本科院校存在明显的差距。相反,在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的发展潜质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往往是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不够扎实的学生。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这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学校尊重客观实际的明智选择,更是学校发挥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人力资源开发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意蕴。

重庆科技学院自2004年组建以来,及时理清办学思路,根据自身长期依托行业开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经历和实际,确立了“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立足重庆、背靠行业、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办学思路,制定了“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三大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培养“勤勉坚韧,业精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突出实用型技术研发,在社会服务方面突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坚持走特色错位发展之路。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教学型地方行业性本科院校,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侧重在“应用”二字上下功夫,应当体现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2)以工程为中心的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3)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工程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4)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努力塑造自身的本科人才品牌,积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

(一)实施覆盖全校上万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1.构建行业背景明显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抓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做实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设立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经费,鼓励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广泛调研,强调企业专家和全体教师(包括基础课教师)的广泛深度参与,要求各专业将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真正落到实处,定期提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论证、修订全过程,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反映生产现场实际需要,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做到六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行业企业专家的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广大教师的广泛参与、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深度论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理念。

2.强化教师的行业工程实践能力,推行青年教师“三种经历”制度和实验教学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针对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生产实践经历不足、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和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提出并推行了青年教师“三种经历”制度和实验教学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必须完成“三种经历”,即冶金或石油企业生产实践经历(至少脱产半年以上)、国家精品课程进修经历(根据青年教师未来将承担的主讲课程教学任务,到该门国家 精品课程所在的重点大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修,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辅导员(或导师)工作经历。同时,组织校内外专家对青年教师主讲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考核,考核合格颁发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格证书。青年教师必须在完成“三种经历”并取得实验教学资格证书后,方可取得学校的主讲教师资格证书并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

3.面向行业,打造特色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积极抓住新校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学校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新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优化各种资源,高起点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以教师自主研发设计为主,采取“缩微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冶金、石油行业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贴近生产现场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即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冶金技术与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化工技术及装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训练和教师学生科研活动搭建好平台,为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目前,已经建成石油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冶金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已经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校外实习的不足。这两大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也成为了重庆市大学生科技旅游的重要基地,同时,其建设理念得到了很多兄弟高校的认同,并推广应用到国内部分高校。

4.积极推进实验室全面开放。实验室全面开放对提高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开放的规章制度,出台激励政策。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自主研发并建成了“教、学、监、管”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管理平台。我校教师自主研发的“实验教学网络化、信息化开放运行管理系统”,由具有校园卡身份认证系统、IP视频监控系统和实验项目管理系统等三个高度集成的子系统有机组成,实现了网上选课与预约、网上教学与指导、网上监控与管理一体化,促进了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5.不断深化面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始终坚持走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道路,充分利用自身的两大行业背景,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积极探索“3+1”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3+1”的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点做好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方案。在确保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下,聘请他们直接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积极推进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适用性和实践性强的优秀教材和实践教材,积极推进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和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改革,使工程人才的培养真正回归工程。

(二)实施覆盖数千人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应用能力 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协会以及各种行业协会,均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类科技竞赛,也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和参与。要使这些竞赛真正为培养人才服务,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避免形式化和功利化。为此,我们坚持推行“赛课计划”,按照“氛围营造、科研训练、竞赛突破、激励保障”的基本思路,实施大学生创新奖励学分制度,以赛带课,以课促赛,使大学生科技竞赛与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了学生科技竞赛常态化,又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为实施“千人工程”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和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实施覆盖百人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 学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为载体,每年投入专项经费,鼓励成绩优良的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的项目立项申报,并经历项目答辩、评审、实施、撰写研究论文、结题验收等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五年来,每年都有上百人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有效的推动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教育,学生在科技论文发表、发明专利等方面均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四)实施覆盖十人的“大学生创新研究培育工程”,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鼓励少数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百人工程”的基础之上,学校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推进“十人工程”,以学生兴趣和特长为驱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遵循“针对特殊、创新择优、兴趣驱动、注重过程”的原则,学生完全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以团队的方式自主申报,通过答辩评审,学校每年重点资助5—10项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的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0000元。另外还为获得重点资助的学生团队提供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条件和环境,学生使用图书文献资料、实验室等享受教师同等待遇,学生创新研究成果可以冲抵专业主干课以外的课程学分。

(五)实践应用效果

“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系统工程,四个工程既有区别,更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是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该系列工程的推进实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特色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充分认可,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生在国家和重庆 市各类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机器人大赛以及单片机大赛等方面,连续居重庆市高校前列。这些获奖项目中80%以上来自于“百人工程”和“十人工程”的培育项目。

二是相应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社会和部分兄弟高校的认可,并在部分兄弟高校推广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校自主研制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被近10所高校采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教育电视台、广州日报、腾讯科技网等对我校的相关教学成果进行了报道。我校学生在2008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中的优异表现,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CCTV新闻频道对我校“渝虎队”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并先后两次对我校进行了采访报道。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一如既往的坚持我们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第二篇: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三江学院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对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结合全国首批和江苏首所民办本科高校——三江学院的办学实践,就民办本科高校如何 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实现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科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总结。

关键词:民办本科、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三篇:学术论文-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理论入手,对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又从高等教育结构、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教育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的结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而又促进了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计、实现途径、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人才培养“双证制”与教师素质“双师型”模式、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2+2”学分互认模式等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因此,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论文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第四篇: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立项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受教育者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多样化,它的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理念、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和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多样化。

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这受到 50 年代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面临三个转变,即:“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也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由专科医生到需要大量全科医生。本科生由大城市大医院需求转向城市基层和农村社区需要。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动摇了我国五十年来的传统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统治百年医学教育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现代大学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反思与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完善学校的功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医学院校,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1

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目的:

通过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落实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和重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构建地方医学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围绕应用二字做文章,构建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定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以便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研究内容:

通过对现有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强化“应用”二字,增强适应性的原则进行调整、改革与重组;对现有教学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进一步完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中国医科大学 2005 年完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在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上做文章。我们拟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进行探索与实践。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到各型、各类医院当医生,但是从事有些特殊的专业需要较长适应时间才能达到要求。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短线专科医生,如运动医学、临床病理诊断、心理与精神卫生、急诊医学、眼科与视光学、麻醉学、中西医结合等专科,拟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出专业方向,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大平台与专业方向小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通科护士,而一些短线专科护士非常缺乏,针对 ICU、老年医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康复等专科,拟在护理学专业基础上,建立护理学专业大平台与强化相关专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也有必要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反思,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

样培养的问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计划,首先完成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修订,然后匹配各专业课程体系。分四步实施,第一步继续进行社会需求调查,以便修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后,要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专业或专业方向涉及的必要普通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内容;第三步完成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关教材及实验教材的建设;第四步完成匹配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构建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在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前8个月进行大临床轮转实习,后 4 个月进行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的实习,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专科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医学相关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为实现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实施 PBL 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投入专项经费,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4.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是为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多地得到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各专业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改革理论课“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的更新,本着三基三严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强化实验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和实习中,重点抓好专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规范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方式,继续完善毕业生专业能力考试方法,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

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构建中遵循强调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和多文化的评价方法,提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评价的目标。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逐步建立课程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体系。课程考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质性评价的作用,不以一次考试的结果下结论。在基础和专业阶段进行三次综合考试,第一次在完成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后进行,测试以专业基础各主干学科为主;第二次在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后进行,测试以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主;第三次在完成专业实习后进行,测试以实践能力为主。通过实施综合考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五、营造氛围,健全机制

为更好的实施项目,学校必须创造条件,营造一个有利改革实施的环境和氛围。

1.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力度。教学基本建设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大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

2.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建立具有活力的学习机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创造各种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和劲头,重视心理调节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角度使校园文化向体系化、学术化、规范化发展。将活跃学术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术文化活动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的学术修养、文化品味、人格完善、能力锻炼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研究阶段: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性研究进行实施,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设计阶段(2005.12-2006.8)

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国内、国外相关方面的资料,了解此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包括社会、用人单位、教师、管理人员等,以便获得参与医学人才培养各方对目前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看法和各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

制定培养计划: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调查结果,明确培养目标,修订相应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化,同时,完成教材建设和匹配的评价体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9-2007.8)

在临床医学、医学相关类、护理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专业,各年级各专业,按照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机选择部分学生参与实施,其余学生按原教学计划做对照。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7.9-2007.12):

全面总结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修订,并继续实施。

预期成果与实践设想:

预期成果:

1、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2、确定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3、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与内容

4、构建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计划

5、专业教材

6、著作与研究论文

实践设想:

经过三年的实施和完善,形成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第五篇: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的思考

王长富

(湖南工学院经管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分析了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措施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成为综合院校和财经院校必设的专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为了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 余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工商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其次,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最后,对专业本身而言,工商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更好地促进工商管理理论本土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靠掌握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等内在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目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新知识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是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中介。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不够深刻。一直以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认为,大学是培养各类高级管理人才的摇篮,既然是管理者,就应该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只有多上理论课,才是大学的职责。因此,对于已安排的实践课,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长富(1967-),男,湖南湘西永顺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湖南工学院经管系讲师。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教学任务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不愿问指导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只作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个别同学做完,其他不重视的同学宁愿拷贝他人结果,也不愿意自己动脑。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真正直接从事实践环节工作或了解实践环节工作的较少,再加上学生学习的劲头不足,该问的问题也不问,这样就导致有些本来老师需要自己再深入求证的东西也不去研究证实了,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的简单交流的不良现象,对教师、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是好的,也是明确的,但目前情况下,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特殊规定,再加上人均实验配套设备的不足及实验教师的缺乏,很难使专业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含有的实践课,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及提高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这部分课内实践学时不算实践教学学分,再加上理论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另外,大量集中实践教学也造成有些用于仿真模拟实践的软件利用率下降,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专业实验室失去应有的作用。如果实践教学学分计算能有所改进,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总面积再增加一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学历可能较高,亦是从校门走进学校,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教师对有些具体实践操作存在较含糊或逃避的现象,由这样的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会把老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保留下来,再加上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虽然说实践教学环节的课能开出,但未见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4.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习基地对学生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有较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之后马上结合到实际业务中,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知识积累和储备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都有实习基地,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教学经费的影响,相对于学生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还少些。另外,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即使接纳了一部分学生,也对实习学生不重视,视为编外人员,不安排实际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校外基地实习名不副实,达不到预期效果,实习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实习基地还需要从量上和质上得到较大的改善,提高实习基地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5.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不够规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各实践项目不同,需要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由于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利因素,因此,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就不可能落实到实处,尤其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效果的考核。各项实践环节应该有明确的任务,各层次目

标考核应有具体标准,而且这些必须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开始前明确,学生目标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就确定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是一种促进。目前情况下,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出勤、成果、报告的质量等较多,对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反映,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实践能力和水平。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心思考,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怎样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2007 年教育部1号文件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校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综合性改革。这些要求为我们高等院校建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明了方向。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会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计算的方式。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有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需要在理论授课的同时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如果能把课内实践的学时按一定标准计算为实践学分,这样既可以保证理论教学的时数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线,又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结合紧密,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了融合。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对随时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一定的适用性,无论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还是实践教学效果,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改进课程设置。要想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理论教学体系保障,而理论教学体系是由课程设置组成的。所以课程设置的正确与否、衔接程度、交叉重复内容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基础和方向限选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做到论证充分,内容规划合理,使各课程之间不存在重复和交叉内容,即使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教学大纲中也必须有硬性规定,什么内容重点在哪门课程讲解。这样做,一方面不使内容丢失,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率,使有限的学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在理论课程保证的条件下,各项实践教学项目的安排也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保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般院校校内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来源有两部分,一是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师,二是实验室的教师。其实,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应该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真正补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指导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阅历。所以学院应创造条件,允许专业教师在企业单位挂职、兼职,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程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就能指出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需全面了解的内容,对学生会有很好的说服力,否则,学生、教师都只了解表面的东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探究的兴趣。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而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实践经验只能来源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的校内实践环节项目绝不能忽视,必须得到加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4.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的综合作用。如果我们的单项实训能在授课过程中完成,那么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就是比较连贯、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良好机会。在集中实践中,我们对实践项目内容认真准备、周密安排,既要让学生得到专业实践知识的升华,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团结协助的能力,使学生在有限时间收获最大,让学生在集中实践中实现一次角色转换,即由“校园人”转化为“职业人”。这会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铺垫,所以必须强化集中实践环节的作用。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任何单位安排实习都不可能一个部门安排一个班,而只能是安排几个学生的实习。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基地越多越好,每个单位安排的学生越少,学生越能得到重用,学生越能接触到实质性工作,这对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实习单位应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单位,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衡阳、广东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加强了校企合作,学生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掌握所需的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现在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教师完成,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师掌握尺度不同,会给出不同的成绩,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尤其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缺少考核,因此,应在确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评价包括对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明确,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会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水平提高,学风建设都会有良好的帮助。

以上六个方面是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提出的改进措施,如果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针对各项实践教学的特点,使每一项规定落到实处,相信本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好评的。

参考文献:

1、张桂春等.高等教育理论专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关培兰,申学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3、张晓霞.当前大学生实习状况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

下载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严欣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严欣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

    生态学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2011-02-17杨劼 赵吉 周延林 朴顺姬 梁存柱 王艳荣 牛建明一、生态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

    技术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思考与实践

    技术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千秋大业,人才为本。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破解“企”字,有一个精当的说法:“有人则企,无人则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战......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付俊龙 吉林工商学院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生活的重要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要达到实质性融合。必须抓......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小编整理]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陕西省质量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 仵西居质量兴省战略是在省级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激励下,通过各市、县级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参与,以提高全......

    医院人才战略的实践与思考(最终定稿)

    医院人才战略的实践与思考第一,确立实施医院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人才战略,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战略的眼光确立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思维、创......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 娅 李晓梅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小波,刘东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发布时间: 2008-7-15【摘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目标、教......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的论文

    作者:祝社民王新军张向东摘要从实验资源整合、建设规划、规章制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资产管理、文档管理、实验室安全、实验室开放等方面分析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