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第11次市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大全
赵正永省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第11次市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7月4日)
关中—天水经济区市长联席会议又召开了,实践证明,这是推进《规划》实施的有效形式,相互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意图的重要载体。刚才,泽林同志介绍了西咸新区建设情况,省发展改革委、关天办回顾和总结了《规划》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宝鸡、商洛分别就建设副中心城市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发言,天水的同志也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大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必将对更好地推进《规划》实施工作产生经济的推动作用。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起步良好,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
《规划》实施两年来,各地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经济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831亿元,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90亿元,分别增长14.5%和28.7%,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在西北地区的占比均较规划颁布前提高了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61元和4882元,增长16.3%和2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和6.3个百分点,较2008年分别提高6190元和1365 元,经济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是一系列具体规划相继完成。以规划为先导,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落实“十二五”发展目标,先后制定了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关中高速公路网规划、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和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并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编制了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在各项规划引领下,经济区各项建设全面展开。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铁路、高速公路、市政路网和航空设施更加完善,高速公路总里程由原规划的1800公里增加至3200公里,关中地区公路总里程达到6.3万公里,尤其是宝鸡到天水高速公路的开通,真正把大关中融为一体。开通了西安至郑州的高铁,西安地铁二号线将于今年9月底试运行,即将建成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和第二条跑道,将使设计旅客吞吐量达到3100万人次,比原有能力和实际水平分别提高210%和72%,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二小时交通圈”和省内当日往返、周边中心城市当日到达的“一日交通圈”。
三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继续壮大,其中落户西安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的企业达到698家,总产值比两年前增加了 38%。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居全国107个开发区的第三位,渭南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西安成为四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和出口双基地之一,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设立的综合保税区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四是生态建设和文物保护成效显著。以渭河综合治理和秦岭保护为重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营造大水大绿的人居环境,关中大中城市良好天气连年超过300天。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建成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法门寺文化景区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正在浐灞举办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突出例证,大大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品位。
五是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已经起步。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实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开发四大技术创新工程。2010年,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1380个,国内先进水平的占70%以上。加大军民结合“双百工程”实施力度,每年支持100个重点企业和项目实现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通过陕西省创业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文化和科技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方式促进科技金融发展。
六是省部共建和区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我们相继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民政部、商务部、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铁道部、文物局、中国社科院等签署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共建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编制融资规划协议,推动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和杨凌示范区等5个园区成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前不久,西安综合保税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相继获得国家批准,成为西北唯一的综合保税区,政策条件更加优越。与此同时,区内各市也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教育、人才、文化、旅游、工商、文物、统计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内部联系更加紧密。
二、认清形势,增强加快经济区建设的紧迫感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和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并被赋予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和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开发战略高地的定位,承担着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重要使命。虽然近两年区内经济较快发展,但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正视问题,看到不足,切实增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要对我们面临的竞争形势有充分认识。“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开发空间层级优化,区域开发格局进一步细化,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等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西北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呼包银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等,有的已经获批,有的即将出台,区域竞相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特别要看到许多区域在发展态势和支持政策上具有一定优势。比如重庆的两江新区,发展势头很猛,仅2010年GDP就突破1000亿元,增速23%,基建投资每天超过一个亿,引资每天高达4.5个亿。与我们同在西北的新疆,地大、物博、人少,中央又决定全国对口援疆,并给予了率先进行资源税改革、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等含金量很高的政策。而我们这个地区虽有多项重要指标都提前两年完成,但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的比重,2009年为30.9%,去年为30.2%,却有下滑的趋势。因此,对我们来说,发展不足仍是突出矛盾,加快发展仍是第一任务,在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有全面加快发展步伐,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二是要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充分认识。首先,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2010年,区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和最低的城市相差了12倍,城乡发展不协调,有些县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20%,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薄弱。其次,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任务艰巨。二产比重过大,三产发展滞后,技术装备落后,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竞争力提高。此外,国家日益收紧的货币政策和土地闸门也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建设用地缺口较大、资金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都使经济区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是要对经济区总体实力较弱的现状有充分认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既有经济基础上的融合。在进入国家层面的经济区中,关中—天水经济区在这一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去年,长三角生产总值接近7万亿、珠三角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并已形成互通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而我们这个区域,生产总值刚刚突破6800亿元,七市一区虽然各有特长,但经济实力都没有进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相对而言,孤立发展的态势还比较明显。我们要充分利用《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在区域内整合各类要素,深化经济合作,形成整体合力,在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综合实力中,实现互利多赢。
三、突出重点,推动经济区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紧紧围绕“一高地四基地”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经济区各项建设。建设“一高地四基地”既是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也完全符合关天地区的基础和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定位不动摇,坚持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朝着规划的目标不懈努力。区内各个市县所有落实规划的工作,都要自觉地围绕这个目标对照、把握和推进。首先,要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乐际书记多次强调,陕西的发展必须是开放的发展,陕西的经济必须是开放性的经济,只有这样,才有出路、有活路、有竞争力。最近我们很快将召开外向型经济发展动员大会,专门就开放的问题进行研究、安排和部署,各地要切实抓好落实。各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基地,都要成为开放度更高的示范和引领本地区开放的高地。四个基地中,首先抓好要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的精神,下功夫解决科教资源条块分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较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等问题,真正完成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路径的任务。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一定要按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我省联合编制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来推进。要把怎样提高装备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组织进行装备制造成套重大项目攻关,加快实现由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陕西配套向陕西集成的转变。建设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主要是发展好杨凌示范区,并依托这个平台,积极探索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实施土地整理,推进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带动整个经济区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西咸新区也要按照总体规划的布局,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作为重要任务,使西咸新区成为我省继杨凌示范区之后又一个现代农业的样板。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关键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唱好旅游经济大戏,做足文化产业文章。要在近两年已有良好开端和充分发挥曲江文化产业基地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塑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使相关产业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是紧紧围绕“两大重点任务”进行突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重点任务,一个是以西安为重点的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一个是加快西咸一体化和西咸新区建设。这两项,既是国家交给我们的改革任务,又是规划要求率先建设的任务,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做好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就强了,西咸新区建设好了,对推动西安大都市的形成和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作用就增强了。所以,必须紧抓不放、全力突破,特别是已经明确的规划和项目,一定要加快推进。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前面已经说了,这里再强调几件事情,一个是企业一定要建科技研发中心,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如果没有 达到规定的投入标准,政府就要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经费。这项工作,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要逐企业去落实。另一个是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比例要提高,去年只占30%,今年要达到50%,科研单位和企业彼此要加强对接,科技、工信、中小企业等有关部门也要做好搭建平台的工作。再一个就是要加快推动科技人员合理流动,人事、科技等部门要围绕打破“终身制”和解决人事关系“条块分割”,尽快制定促进科技人员自由流动政策。
西咸新区的建设任务非常艰巨,现在,规划已经做好,蓝图已经绘就,工作机构也已组建,并赋予五个组团充分的自主权,下一步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重视,第一是要坚持市场运作。现在省上能给的就是30亿元启动资金和3万亩土地指标,要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上的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一年后五个组团都要有新的形象。第二是要尽快启动一批项目。最近已策划了一个百千万工程,就是今年新区要开工100个项目、投资1000亿,10年完成投资10000亿。西咸新区管委会要抓紧准备,7月份搞一个一系列的开工仪式,五个组团同时启动。第三是各市各部门要大力支持。西咸新区建设是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大事,各市都要支持并积极从中寻找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西安、咸阳两市更要全力以赴地支持,目前两市的常务副市长都是管委会的副主任,咸阳最近又组建了一个领导小组办公 室,专门为西咸新区开发建设服务,这个做法非常好。总之,建设西咸新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省瞩目、全国关注,我们一定要集全省之力,努力按照规划目标将其建设成一个现代田园都市。
三是紧紧抓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个重要任务,大幅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我们所有的工作最后都要体现在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好、更富裕上。落实关天规划的所有工作,都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尽管这两年经济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但总体上还是偏低,其中农民收入与全国还有1037元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重要任务。第一是国家有制度和政策的我们要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标准。只有国家有政策,这类制度越早实行越好。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国家层面上都有了制度规定,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加快速度。近年来我省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及最近将全面实行的城乡统一标准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加快推进的。第二是国家没有政策的我们要创造条件来实施和推进。如我省实施的“蛋奶工程”,高龄老人补贴、孤儿和生活补助、残疾人生活补贴等等,就是自己创造条件做到的。第三是对不合理的一些利益格局要予以逐步调整。比如,解决企业的军转干部的待遇、完善农村退伍军人优抚政策和提高过低行业职工收入水平等,都属于 这个范畴。提高居民的收入,既是改善民生,也是扩大消费、优化经济结构的根本举措,希望大家主动做、积极做,做实、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媒体采访有关民生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讲“加法”和“减法”,但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目的都是为了加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当然,超过了更好。在这一点上,关中,一定要走在全省前头。
四是要紧紧抓住城镇化带动战略不松手,加快全区城乡统筹步伐。长期以来,关中地区是城乡分治,重城市、轻农村,结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二元经济结构不断问题加剧,这与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实行城乡统筹,以城带乡,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为此,要紧紧抓住几件实事,全力以赴推进。
一要推进农民进城。自去年省政府有关政策出台以来,全省共有80多万农民进城落户,应该说总体情况不错,但发展也很不平衡。客观地讲,这是一个新课题,要做好确实不容易,但它符合群众愿望,符合发展需要,必须认真做好。最近国务院文件中有关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和政策更为优惠,目的就是保护农民 利益,鼓励农民进城。所以,各市一定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尤其是西安市要进一步突破有关规定。要针对一些大型企业长期聘用农民工较多的情况,允许由企业集体办理落户手续,并利用国家政策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等问题。
二要推动土地流转。农民要进城,土地包括林地,一定要流转。这样,一份土地资源可以变成两份收入,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土地流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民自愿,一个是要有大企业来投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没有农民自愿,土地就无法流转,没有大企业开发,农民收益增加就没保障。省政府已专门下发了有关土地流转的文件,杨凌示范区现在也做得非常好,西安周边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村子,希望其他各市也加快推进。
三要加快重点镇建设。现在我们抓30个重点镇建设,目的就是要提高其承载能力,聚集更多的人口和生产生活要素,使这些镇变成县城的延伸区和县域副中心,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本。省上目前已给了每个镇1000亩土地和1000万资金启动,建设模块也全部做好。要面对全省房地产开发商,尽快搞一次招商活动,把有资质、信誉好的开发商吸引到农村去,加快重点镇的建设步伐。
四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中央和老百姓都十 分关注的一件大事,也是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由于我们采取了组建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等有效措施,今年全省的建设力度非常大,效果也非常明显,总体上不应该有大的困难。但要注意的是,保障性住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必须格外上心,既要把目标任务完成,更重要的是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不出问题。最近媒体报道的套取保障性住房补贴、用保障性住房土地搞开发,以及让群众交多年廉租房租金等,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一定要严肃处理。
关于加快城镇化步伐,我提出要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推进,如何理解做美、做强、做大、做好,需要很好地研究,比如做美,第一个是要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第二个是完善城市的功能,让人生活很方便,第三个就是要强化城市的管理,所有事情都规范有序。一句话,城市要功能齐全、生态宜居、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特别是西安及几个地级市,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强县城,就是把县城做成三级城市,提高承载力和经济实力,现在我们县城的面积、人口和产业总体上都不够,“十二五”必须加快发展。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但农村人口不可能全部都到大中城市,还是要就近转到小城镇。目前我省镇的规模普遍太小,功能及承载能力都很低,所以要尽快做大。做好社区,就是要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想居民之所想,做居民之所做,各个方 面都能让大家满意。
同志们,“十二五”是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希望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各部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推动经济区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
论《古城西安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意义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一核、一轴、三辐射”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而西安,将在整个经济区内担负起核心的作用,引领创新要素集聚,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在2020年,西安将被打造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规划》目标2020年经济总量占西北1/3以上,人均GDP值以2007年的13200元翻两番达53000元,人口3100万,总值16400亿元。核心城市西安人口1000万以上,主城区800平方公里,总值要过1万亿,形成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西安标志性四大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项目,即西安(咸阳)国际港务区、西安物流中心和免税保税区、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基地、高新开发与工业园区基地,均属国家级的示范园;并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和国际旅游都市。要普及高中义务教育,要把西交大、西工大、西农大、西电大、陕师大,还有诸如长安大、西北大、西油大都已成为国家部委和省共建的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校,西安成为国家高校和科研基地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把以西安为龙头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先行区域,东西部互动和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
论述西安在此战略上的核心意义可有以下几点:
一:西安扮演关中创新引领者角色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资源。而西安在其中将扮演“创新引领者”的角色,从而建立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区域创新体系。关中地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大学生是28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6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科技人员为6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出25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中地区更应该发挥率先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规划》中,国家支持西安在统筹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方面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依托西安高新区、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把各类园区建设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经济区将在重点区域——西安,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此外,还将加强重点实验室、工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协调发展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创新体系,重点推进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这些都与西安密不可分。
二:西安优势产业主导经济区发展
根据《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将依托西安航空基地,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等主干产业,航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机载系统等配套产业,从而加快新舟飞机产业化、大型飞机零部件生产及服务外包。并以西安航天基地为载体,重点培育和发展航天运载动力产业集群、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集群。
《规划》还将西安同咸阳、宝鸡、天水共列为装备制造的集中布局区域,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汽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和特种专用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业,从而强化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西安将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内陆港口岸和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会展中心。《规划》提到,要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产业园等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此外,还要打造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以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农高会、通航大会等整合会展资源,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
届时,古城西安吸引世人的不仅是文化,更焕发出经济时尚,先进发达的魅力。建设成为知命的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第三篇:关中天水经济区 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
前 言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重点区域。2009年,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发挥经济区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良好等优势,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等机遇,打造航空航天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将经济区建设成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近年来,经济区制造业发展迅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超过16%,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石油装备等一批技术领先、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经济区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促进关中与天水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经济区工业转型升级,推进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制定《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思路原则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转移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西部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甘肃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推进产业高端化,聚焦高端要素、高端领域、高端环节,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统筹科技资源,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促进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融合发展。促进关中与天水制造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绿色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不断提高土地、能源、水等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大力提升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融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规模。2015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8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0亿美元,税收贡献超过3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10000 亿元。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0亿美元,税收贡献超过5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20000亿元。产业基地建设
大力实施“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 工业发展战略,推进要素集聚、产业集约、企业集中,围绕重点产品,实施产业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努力创建一批经济效益好、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西部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辐射陕西、甘肃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一)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
航空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按照“整机先行、配套协同、军民结合、集聚发展” 的推进思路,依托西飞集团、西航集团等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大飞机、支线飞机、通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飞机维修与改装、航空地面设备、飞行保障系统等,延伸产业链,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产业基地,带动陕西省汉中、甘肃省天水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航空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建成“数字航空”系统,军民结合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2020年,航空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千亿企业 1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军民结合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
航天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航天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等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吸纳整合周边区域航天产业资源,培育发展航天动力系统、卫星有效载荷、空间计算机等设备系统、卫星应用产业,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航天产业基地,辐射引领西部省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航天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4亿美元;2020年,航天产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
输配电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以西电集团、长城电工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培育和发展大容量、超高压、组合化、无油化、智能化、抗短路、高可靠和免维护输配电产品,拓展高、中低压多规格、宽领域产品体系,智能电网。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压、特高压、高、中低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产业基地,辐射引领甘肃省平凉、庆阳、陇南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输配电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高压、特高压产品配套率保持在65%以上,中低压产品配套率达到50%以上,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美元; 2020年,输配电设备产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高压、特高压产品配套率保持在80%以上,中低压产品配套率达到70%以上,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千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亿美元。
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太阳能光伏及LED产业健康发展。依托陕西电子集团、商洛比亚迪、中电投、陕西有色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45所、天水天光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光伏制造设备、太阳能电池与系统集成设备、应用控制系统等产业,稳步扩大半导体照明示范应用范围,建设太阳能光伏及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和甘肃省平凉、庆阳、陇南等地区产业发展。发展目标。2015年,太阳能光伏及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增加值达到 3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2020年,太阳能光伏和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增加值实现5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5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6亿美元。
石油装备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宝鸡石油机械、宝鸡石油钢管、西安格威石油仪器公司、天水风动机械公司、天水锻压机械公司、天水电传所、长庆石油机械总厂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产品品牌化、技术高端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外向化”发展战略,重点开发新型石油钻采装备及高性能电传动控制系统、大口径石油焊管、预精焊管、连续油管等主导产品,大力推进资本多元化扩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延安、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石油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8亿美元;2020 年,石油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 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
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星火机床公司、天水锻压公司等龙头企业,整合区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汉中、甘肃省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数控机床产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培育知名品牌15个;2020年,数控机床产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形成知名品牌20个。
(二)国内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龙头企业,扩大重型车、轿车和专用车生产能力,完善和拉长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产业链,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车用集成电路、专用控制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加快产品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国内领先地位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区内配套率达到45%,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区内配套率达到60%,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企业3户、千亿企业2户,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拥有核心技术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5亿美元。
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有色集团、甘肃宝徽集团、甘肃厂坝有色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整合,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材料、稀有金属复合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有机硅材料、碳纤维材料、新型建材等,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汉中、甘肃省陇南、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发展目标。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8亿美元,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其中,金属材料业增加值达到270亿元,新型建材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复合材料增加值达到70亿元,化工新材料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2020 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4户、千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6亿美元,新材料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金属材料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新型建材业增加值180亿元,复合材料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化工新材料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西矿环保、陕西兰环、宝鸡海浪锅炉、西安开米、红峰机械等龙头企业,大力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重点培育发展环保节能成套设备、余热锅炉和余热发电成套设备、节能型输配电设备、节能服务等产业,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经济区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美元,创建5~8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20年,经济区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5户,外贸进出口超过6亿美元,创建10~15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条,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居西部前列。
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煤化工、延长石油集团、庆阳石化、华能甘肃能源公司、华煤集团等龙头企业,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原材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业发展高端化战略,努力建设新型化工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延安和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新型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4户;2020年,新型化工产业增加值超过800 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6户、千亿企业2户。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彩虹集团、大唐电信、西安中兴新软件、深圳华为、华天集团、天水6913、虹光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器件、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延安和甘肃省平凉、庆阳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集团3户。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0 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企业集团5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
冶金煤炭重型装备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鼓风机集团、中钢集团西安重机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中冶陕压重工设备公司、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华能集团宁正矿山机械厂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高效冶金煤炭采掘装备等,建设冶金煤炭重型装备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西省榆林、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冶金重型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 2020年,冶金重型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
(三)西部优势特色制造业基地
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银桥、华圣、康师傅、海升、雨润、长城果汁、众兴菌业、红杏集团、祥宇油橄榄等企业,着力打造果业、乳业、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焙烤、食用菌、茶叶和方便食品等产业链,建设西部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辐射引领甘肃省陇南、平凉、庆阳和陕西省安康、汉中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食品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达到50 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30亿美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集团2户;2020年,食品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30亿美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集团5户。
现代医药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杨森、利君、步长、力邦、郝其军、天水岐黄、独一味、皇甫谧、益尔等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中医药、生物医药、保健医药等产业,促进医疗器械及药品包装、服务业发展,建设西部一流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辐射引领陕南和甘肃省陇南、平凉、庆阳等地区产业发展。
发展目标。2015年,医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亿美元,创建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5~8个;2020年,医药产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亿美元,创建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10个,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
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依托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西安达刚路面机械有限公司、陕西中联重科土方机械有限公司、天水风动机械公司、天水海林中科科技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公路、铁路建设专用设备,大型节能环保路面施工系列设备、工程系列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建设西部规模较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工程机械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2020年,工程机械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培育和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1户。重点任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采取有力措施,突出抓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承接产业转移、两化融合、军民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循环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抓住关键领域,瞄准高端前沿,着力提升关键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实现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航空航天、输配电、机床工具、石油机械、汽车、能源化工等领域形成一批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前列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新兴产业的规模和产业化水平,在金属新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物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产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以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军民科技资源统筹、企业与社会科技资源统筹、高新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统筹。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每年组织实施100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建设项目、100项新技术开发重点项目、50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和50项产学研联合开发重大项目,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研究设立“经济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区内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积极组织实施好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示范基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营造与国际惯例和标准相适应的开放环境。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对外开放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建设内陆型自由贸易区。加强省际战略合作,共建工业园区、飞地经济、总部基地和采购中心。加大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规范完善工业园区考评体系,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定点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质量。充分发挥西洽会、欧亚论坛、兰洽会等品牌展会的交流平台和桥梁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效果好、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专业性会展。积极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县(区)、示范基地。
(四)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企业、行业和区域等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推进企业产品装备、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信息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ERP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支持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及设备,推进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宝鸡、天水建设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支持创建西(安)咸(阳)三网融合先导区。到2015年,建设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数字园区”10个。
(五)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按照建设一流国防工业,巩固军工优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重点推进实施军民结合“双百工程”。每年支持100 个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建设项目。支持西安航天产业示范基地、西安航空产业示范基地、宝鸡高新区、西安兵器工业园、西安高新区电子工业园、西安船舶科技产业园、天水电子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军工企业改革重组,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军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服务工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信息和软件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组团式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软件产业园、西安经济开发区工业设计产业园、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保税物流园、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现代制造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天水软件产业园等建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密集区”,形成对制造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天水、商洛两市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等行业“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每年实施100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集中力量研发推广一批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等关键共性支撑技术,加快构建煤油气能源开发转化、钢铁有色采选冶炼、设备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保障措施
推进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保障支撑体系建设。
(一)体制机制保障
积极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联动机制,建立“一部两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规划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情况报告。支持经济区设立工业转型升级综合试验区,支持优势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创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引进外资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支持数据调查、资质评估、项目监理、质量测试、咨询设计、国际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
(二)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支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区域、产业、项目支持重点,技术及产品发展方向。
投资。定期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指南,引导企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节能减排等。支持各类产业园区成立商业性投资公司,探索基础设施项目创新融资模式。支持企业采取资产置换、股权转换、多元发展等途径,吸引战略投资者投资参股,实现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加大经济区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深度治污减排等工作,增加经济区发展环境容量。
土地。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开展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改革试点。加大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建设用地支持。适当降低经济区内工业用地出让金标准。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现有土地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对重大项目实行“点供”用地指标。
财税。加大国家及省级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专项资金和各类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经济区先进制造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发展产业配套、开发优势特色产品,支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支持技术创新、检验检测、信息化服务等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三)金融保障
积极构建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协调机制、融资信息沟通和咨询平台,统筹研究经济区金融合作规划和策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金融中心建设。落实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支持经济区低碳交易市场、森林碳汇市场建设。研究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备付金,支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建设。简化企业融资环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
(四)人才保障
支持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大力引进高端创业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创业条件,对有特殊贡献的给予重奖。加大现代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培养,引领产业发展。支持优势工业园区、大型企业集团、工程中心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依托经济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优势,大胆探索,积极构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进经济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组织企业经营者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和学习考察活动。积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提高高级技术工人经济、社会地位。建立和完善行业性高级技术工人信息库,完善网上技术工人招聘系统,构建高级技术工人技能开发和交流信息平台。
第四篇:“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市政府研究室王晓妮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由起步阶段开始向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阶段迈进,其发展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得到长足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开始在一些部门和企业建立,一些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物资流通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二是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筑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和陈仓物流园区三大物流园区以及汉中绿色产品,咸阳农产品、渭南果品等十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天水市甘泉现代物流园项目在麦积区甘泉镇奠基,该园区的建设对把天水建设成为陇东南的区域物流中心,基本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意义重大。西安贝斯特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陆续建成,并开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物流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陕西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对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 物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国
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四是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陕西省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税收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货运代理改革稳步推进、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与八省连通以及《陕西物流指南》编写工作的完成,进一步改善了物流业发展环境。五是物流项目谋划工作再上新台阶。陕西省提出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成全国第一“无水港”和内陆第一“综合保税区”,将咸阳空港物流产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科技产业空港和面向中亚、欧洲的“空中丝绸之路”起点,将宝鸡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建成全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示范基地,并积极谋划了一批对全省物流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建设项目,物流产业项目谋划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低。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而且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方式粗放,难以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二是物流企业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目前经济区内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未理顺,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尚未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物流企业由于受到原来行业范围或地区范围的限制,往往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物流市场整体带动作用有限,规模经营无法实
现。三是物流专业人才非常匮乏。物流企业中从业者内行较少,真正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少,这已成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四是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除少数大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高科技现代技术都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努力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的能力。
二是构筑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做好关天经济区重大交通走廊的规划衔接实施工作,按照“发展大交通、促进大物流”的战略,实施六大物流通道建设工程,加宽加密关中高速公路,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提供完备的现代交通网络服务。通过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货运站场、集装箱中心站和中转站,构建运输集散平台,早日形成公路、铁路、空运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同时不断加快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陕西段建设进程,提前
开工宝鸡至汉中高速公路,将这些道路通往天水和陇东,努力解决制约关天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
三是努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大力促进物流与品牌、物流与金融、物流与制造结合,做强做大现代物流企业,切实增强物流业发展后劲。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企业参与物流企业改制重组、兼并联合,整合改造优化现有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的物流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物流,培育和发展一批以仓储分拨、零担快运服务、特定客户服务、综合物流服务和快速运输服务等为主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发挥自主品牌培育政策效用,支持物流企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合作与交流,鼓励制造业和商贸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积极开展跨区域的物流业务对接与合作,组建战略联盟,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增强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功能,连通“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陆运、空港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等物流信息联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交通和物流企业,提升企业物流网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抓紧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增强电子商务在物流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五是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立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进行多层次物流
人才培养和交流,发挥行业社团组织在规划制定、政策研究、规范市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第五篇: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报告(本站推荐)
“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1-8-18
信息来源:宝鸡市政府研究室
作者:王晓妮
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发展程度也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或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论述“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入手,探讨分析物流业发展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货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供应链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进行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经营的先进组织方式和商务模式。“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由起步阶段开始迈向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其发展现状如下: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和管道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已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初步测算,2008年,陕西省全社会物流总额11500亿元,同比增长15%。物流增加值57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8%,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750亿元,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403公里。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榆林新机场建成投运。咸阳—宝鸡天然气复线、宝鸡—汉中—西乡—安康天然气管线建设项目都已立项批复,并陆续开工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开始在一些部门和企业建立,一些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物资流通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2、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物流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明显。
新筑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和陈仓物流园区三大物流园区以及汉中绿色产品、咸阳农产品、渭南果品等十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西安国际港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5亿元,保税物流中心及国家级物流园区的申报争取工作积极推进,规划修编的国际招标基本完成,配套项目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已开工建设。咸阳空港物流产业园南北主干道工程建成,完成投资1.1亿元,南北支线道路工程完成投资765万元。宝鸡陈仓物流园已完成控制性详规评审,总投资1.7亿元的会展中心工程主体基本完工。宝鸡支线民用机场获批,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备战。天水市甘泉现代物流园项目在麦积区甘泉镇奠基,该园区的建设对进把天水建设成为为陇东南的区域物流中心,基本成为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意义重大。西安贝斯特物流中心、西北邮政、白水苹果、招商物流、华通物流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陆续建成,并开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陕西大件、西部物流、西安朱雀、贝斯特、陕西西部物流有限公司等一批物流龙头企业逐步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3、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陕西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为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物流保障。宝鸡市早在2004年“西部物流”货运专列首发式上就表明要依靠地理优势和老工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西安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已经批准建设的六大仓储物流中心,为西安市物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西部地区枢纽型陆地港口和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建成后将是西部地区现代化物流企业集聚区和物流信心中心,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提供现代化增值物流服务。咸阳努力建设西安都市圈加工制造业物流基地,咸阳空港物流产业园建设总体顺利。渭南、铜川、天水等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4、物流项目谋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陕西省建立流通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库,筹划重点建设项目333个,总投资610亿元。提出了将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成全国第一“无水港”和内陆第一“综合保税区”,将咸阳空港物流产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科技产业空港和面向中亚、欧洲的“空中丝绸之路”起点,将宝鸡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建成全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示范基地。提出了建设世界最大的苹果物流中心、全国最大的公路码头以及西部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西北最大的粮食、建材和医药物流配送基地等一批对全省物流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建设项目。天水市积极开展麦积甘泉物流中心、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天水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的规划论证、立项实施。物流产业项目谋划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1、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低。
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首先,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其次,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2、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善。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目前经济区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未理顺,物流管理不统一,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的极度分散与浪费,也造成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其次,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出现“降价风”和“卖断风”以及名不符实的“连锁店”等现象。大多数配送中心大多只充当着仓库或运输中转站的角色,配送中心各项功能并未发挥出来,丧失了重要的高端市场,物流效益、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较差,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亟待完善。
3、物流研究相对落后,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很少,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不很多,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也较少,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长,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是剧增,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20万至30万。由于我国物流专业人才教育、职业培训及上岗资格培训没能普遍、有效地开展,物流企业中从业者内行较少,真正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少,这已成为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4、大多数物流企业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综合经营状态。
由于整个西部物流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经济区内的物流公司,大都由原来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改建而来, 多数物流公司名不符实,有部分业主根本不懂得何谓现代物流,有的甚至只有几个工人、几辆运输车和若干仓库就给企业挂上“物流公司”的大牌子,这些物流公司在服务功能上非常有限,离综合物流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近几年虽然也涌现出了不少民营物流企业,但其规模较小,往往只在一个固定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物流服务,对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作用有限,缺乏龙头型带动企业。不论是传统的国有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物流企业还是新型的民营物流企业,由于受到原来行业范围或地区范围的限制,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综合经营状态。
5、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第三方物流需求严重不足。
现代物流业是管理和技术高度结合的产物。目前区内不少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还处在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低级阶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条码、射频技术(RF)、EDI技术、POS系统、有效客户信息反馈(ECR)、自动连续补货技术(ACEP)、速快响应(QR)等现代技术都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除少数大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链一体化过程中由物品的供方、需方以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物流业发展经历过企业内部分散化物流、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阶段。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表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需占社会的50%,物流产业才能形成。目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服务规模都较小,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全球500强中的大型物流企业,都已进入西部市场,如果我们的物流企业不能迅速做大做强,市场竞争前景确实令人担忧。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面临市场需求困境、服务领域拓展遭遇自身能力限制、多头管理制约资源有效整合、“劣质”物流企业扰乱整体市场秩序以及土地、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挑战,迫切要求建立专业的现代物流产业,对策建议如下:
1、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政府不但要做发展现代物流业基础条件的创造者,更要成为物流产业运行秩序的维护者。要建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规范市场准入,改进市场监管,加强行业管理。引导物流企业增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引入激励机制,按市场机制指导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物流企业规范化运作。要重点抓好明确部门责任、细化规划内容、规划园区控制、突出重点任务、强化任务时限等工作,并加快对地方物流法规的制定进行尝试,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能力。
2、促进五大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
“关中—天水经济区”为内陆城市,要大力发展陆路物流。按照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推进运输服务方式转型与创新,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散货、航空快递等,推广应用标准化、系列化厢式货车、大型拖车及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城市配送车辆。积极发展散运服务方式,建立大宗货物运输系统。通过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货运站场、集装箱中心站和中转站,构建运输集散平台。建立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运输配置调度中心,逐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优化线路配置,提高运输装备,增加枢纽能力,增强铁路运输能力。依托高速公路,重点发展快速客货运输,增强零散货运的集疏能力,进一步增开货运航线,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同时,积极发展管道运输。
3、构筑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做好“关中—天水经济区”重大交通走廊的规划衔接实施工作,按照“发展大交通、促进大物流”的战略,抓好现代物流通道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以项目为抓手,实施六大物流通道建设工程。努力建成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为主的路桥物流通道,以包西铁路、西安—安康—重庆铁路复线、包茂高速公路为主的陕西南北物流通道,以西安—平凉铁路、西安—合肥铁路复线和沪陕、福银高速公路为主的渭北东出华东物流通道,以侯西铁路、西安—汉中—成都、京昆高速公路为主的西安至成昆物流通道,以宝中铁路、宝成铁路、平凉—宝鸡—汉中高速公路为主的宝成物流通道。同时努力实施西安铁路枢纽扩能改造、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机场高速公路、郑西客运专线、宝平高速等项目,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4、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促进物流与品牌、物流与金融、物流与制造结合,做强做大物流企业,合力提升物流产业竞争力,切实增强物流业发展后劲。打破行业、地区分割和体制机制的制约,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企业参与物流企业改制重组、兼并联合,整合改造现有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的物流资源。鼓励和扶持多种经济成份的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以仓储分拨、零担快运服务、特定客户服务、综合物流服务和快速运输服务等为主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重点引进国内外品牌连锁、物流企业设立物流配送中心、入驻物流园区以及与经济区内物流企业联手开展现代物流经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物流的国际化水平。发挥自主品牌培育政策效用,支持物流企业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制造业和商贸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积极开展跨区域的物流业务对接与合作。面向本地区制造业升级对现代物流的强大需求,强化大型产业基地的物流配套服务功能,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形成拥有全球网络的综合型龙头物流企业和一批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物流骨干企业。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商业的发展,支持物流企业构筑城市间区域配送和集中配送相结合的物流服务网络,组建战略联盟,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5、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推动建立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增强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运用先进技术,连通“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陆运、空港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重点商品交易市场等物流信息联网。加快建设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管理系统和商务、工商、税务、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公共信息监管检测平台,建设物流园区和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等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各行业(汽车、医药、烟草、轻工、农产品等)多种形式的商业性物流信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交通和物流企业,提升企业物流网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抓紧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6、加大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加大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坚决制止不顾实际、圈占土地、重复建设的做法。重点抓好中陕国际物流中心、宝鸡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黄马甲物流配送网络工程以及大明宫建材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综合物流项目建设,抓好西瑞、西粮等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绿源、欣桥等农产品物流项目,方欣、白水苹果等冷链物流项目,农科、稼丰等农资物流项目建设建设。加快宝鸡支线民用机场建设进度,早日形成公路、铁路、空运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格局,提高物流业竞争力。
7、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挥西安交大、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作用,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展当前物流领域热点和难点课题研究,推进物流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注意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衔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立物流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进行多层次物流人才培训,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发挥行业社团组织在规划制定、政策研究、规范市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为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8、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物流诚信体系。
通过建立行业诚信公约、宣传诚信典型、建立失信通报机制等,建立物流企业诚信守法等级评估互认制,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体系建设步伐。引导物流企业增强信用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引入激励机制,按市场机制指导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物流企业规范化运作。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兑现承诺、失信必惩的行业氛围,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进一步清理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带有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物流企业收费的规范和管理。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保证现代物流业健康稳步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