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说2005-2016养老金
数说养老金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李汶羲、潘德鑫)提交审查的预算报告提出,2016年1月1日起,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将上调6.5%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12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
——10%。回顾养老金增长历程,可谓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养老金经过第一次调整后为月人均714元。随后,养老金每年调整一次,到今年总计调整12次。2005年至2015年,除2006年增幅为23.7%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递增。
——140多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2015年全国近8000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后已达到月人均2200多元。如今年再上调6.5%左右,则每人每月有望增加140多元。——20年。今年养老金调整范围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此前皆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是因为国务院2015年公布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方案,标志着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终结。
——300%封顶、60%托底。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在职业年金方面,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
第二篇:数说职业教育发展
数说职业教育发展
1.36 万所
2013 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 万所,年招生1016.72 万人,在校生2933.83 万人。其中,中职1.23 万所,在校生1960.19 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4.48%;高职1321 所,在校生973.64 万人,占高等教育的39.45%。
2053 亿元
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投入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共计2053 亿元,比2006 年增加了4.45 倍,年增长28.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58 亿元,比2006 年增长13
倍,年均增长54.8%。
500 亿元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00 亿元,实施了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职基 础能力建设项目、高职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等,支持建设了100 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 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0 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8000 万名
“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输送8000 万名毕业生。
95%以上
总体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向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每年约有500 万名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
第三篇:平均数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
羊坪镇中心小学:谢枝萍
A.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38-----P39《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三.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 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四.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 说教材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我力求体现以内容定教法,教法为内容与学生服务的宗旨,力求体现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中,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C.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课件出示本册P44第3题内容)根据图表信息,你能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吗?说一说,你是如何得到这些平均温度的?还有其它方法吗? 在这里对教材的例1作了替换处理,用书本中P44的第2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在于贴近实际,也能达到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意义,更能高效益地让学生初次感受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即“总数÷份数=每份数”和“移多补少”法,而且能让教师在学生回答自已的方法的过程中,更能确切地了解学情,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的起点,为下面更好地调控教学进度与难点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深入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课件出示)书本例2,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把书“例2”以练习题形式出示,而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入领悟平均水平均数的涵义,并水到渠成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它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再次变例2,弥补教材的不足。教材例2中“欢欢队”与“开心队”的队员人数相等,比较两组身高不一定非求“平均数”不可,也可以直接比“总数”,为此显示不出计算平均数的的迫切性。针对教材这一不足,教师在例2的基础上可出示队员人数不相等的情况,让学生在与例2的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产生平均数的需要。
三.举例说明,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说一说每一个例子中和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出示信息:
1. 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2. 学校每月每天的用水量。„„ 通过以上信息出示,既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出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涵义。
四.巩固练习,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认识。
1. 判断:⑴三(1)班的平均身高138厘米,三(2)班的平均身高137厘米,三(1)班的林林一定比三(2)班的森森高。
(此题通过判断,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其中一个数据有可能高于平均数,也有可能低于平均数)
⑵五(1)班的四位同学体重:
小刚28千克 小叶21千克 小李23千克。小孙25千克 他们的平均体重是21千克。
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范围值,它肯定是在整列数据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
2.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书本P45第4-5题。
这一练习可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平均数的算法及平均数为人们的生产、劳动等带来的决策作用。
3. 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1)自已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2)现在老师要知道你们组的跳远平均成绩,你应该如可去调查、完成这项工作。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与同伴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综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特色:其一是重组教材,试图体现材料选择上的有效性;其二是凸显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以及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第四篇:平均数说课
《平均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中“平均数例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平均数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着猜想和探索,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知识目标: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2、过程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意义不同,因而我把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原理,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以引导法为主,辅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而是给孩子提供合作讨论、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在问题情境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理解掌握“平均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建构数学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三、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大明、二明、三明三兄弟因为读书比赛表现好受到爸爸的奖励,他们分别得到课外书8本、6本、4本。看到爸爸的奖励,二明和三明就不愿意了,让学生猜一猜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在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汇报先合再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指出:“6”就是8、6、4”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我以“分东西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初步认识平均数。巧妙地为下文埋下伏笔。)下面进入第二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动脑思考、观察发现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之后,我为学生出示姚明队和易建联队投篮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表,引出比较哪组获胜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组的成绩,整组的总成绩却又因人数不同而不能比较。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比较出哪组成绩更好一些?”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最佳方法,即通过求平均数来比较。第二环节: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数量的总和÷总得份数=平均数。在此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分肯定,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解决“求两队投球平均成绩”,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的平均成绩,看哪组获胜。
(《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环节,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根据相关数据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直觉思维。让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进入第三步:实践应用、走进生活。
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意义和方法时,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三组练习题。
第一组:基本题。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二组:升华题。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根据算式说出算理。第三组:拓展题。使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先出示今年青歌赛的一张情景照片---主持人董卿正在宣布10位评委的打分情况,这时我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该选手平均成绩,当电脑出示的成绩与学生计算结果不一致时,向学生介绍在比赛中为了公平通常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成绩。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魅力和价值。这样将书本知识的学习运用于解决真实生活问题,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最后一步是:评价总结,课后延伸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平均数”。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说课稿
李会清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第五篇:成数说课
《成数》说课稿
水泉小学
刘永雄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最新人教版本, 全书贯通《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精神, 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把孩子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放在首要位置。
(二)教学内容
《成数》是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成数意义,懂得求成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明确成数的含义, 能够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生活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四)教学重点 成数的理解和计算(五)教学难点 1.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合作交流,能够发现解题的规律。
二、说学情
1.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2.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 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独立思考,并能自评。
3.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理解了单位” 1“,会解答与百分数相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采用了“先学后教, 当堂检测的教学策略,在教的过程中,依据教学规律,引导——自主——合作”的教 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我遵循“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 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 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演示、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通过调查了解本班经常读报、看新闻的学生有多少,引出报纸、新闻中有关成数话导入本课,既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第二环节是学习成数和例题教学:首先掌握什么是成数, 如何把 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然后学习解答有关成数的生活实际问题。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通过不同题型,由易到难,巩固所学新知识。第四环节是当堂检测:为了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 况,采用当堂检测的方法。第五环节归纳小结: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课内容,培养学生 归纳总结能力。
六、说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人人都要完成, 选做题有能力 的学生可以全做, 基础差的可以选择一部分做, 作业分层设计满足不 同基础的学生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