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时间:2019-05-15 08: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同时,总书记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按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文化产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国家层面(政府层面):

一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

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意义重大,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哪些类型的传统文化,以何种法律模式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文化政策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立法选择。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可根据国际公约之精神,采取公法措施,对相关文化权利予以保护;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则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在私法领域采取有别于现行著作权的保护机制,避开可能倾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根基的法律变动。

二 完善传统文化的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中国立法不仅应立足本土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国际制度发展趋势,借鉴他国立法经验。采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权利的双重保护。从文化业角度来说,两者分别涉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法律问题;从法律部门而言,两者各自归属于传统的私法领域和公法领域。

完善文化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地位。从韩国抢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事件不难看出,我国对传统节日的法律保护存在缺失。应该适当增设传统法定节假日,不断完善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性立法,不断完善相关细则,形成完备的传统节日保护法律体系;各地政府要对地区性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地方性保护,通过地方立法,保护当地民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县、市、省和国家的综合保护体系。此外,要严厉打击个别商家“节日商机”等行为,避免泛娱乐化、商业化现象。

三 健全文化产业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自律。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繁荣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只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适应市场,适应生存和发展。文化主管部门要在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扶持,正确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传统节日文化产业领域,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还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市场的行业自律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内部自律机制,不断完善文化调节机制,促进以传统节日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四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群众文化意识。

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充满人文感召力的,其对于凝聚群众力量意义重大。因此,要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原本的精神内涵范围上不断赋予其新的特色,从而增强青少年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等舆论部门要大力宣传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增进群众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的认识。

文化产业层面:

一 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传统文化

作为现有的文化产业的支柱,电视、新闻、报纸、电台、杂志等传统的文化产业渠道在人们日常的宣传和文化传播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现有的文化产业渠道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向群众的最重要的一环,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新型的网络平台的崛起,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论坛、贴吧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些新媒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能更广泛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民大众日常文化的一部分。

三 鼓励传播优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在当下文化交互频繁、文化碰撞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无可避免地与其他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以及新时代下产生的新文化发生交互、碰撞、交叉和融合,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的“主心骨”;另一方面,对于接踵而来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我们应持“扬弃”的态度,将其中优秀的部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促使二者的融合,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新时代的特征,丰富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文化交互融合和碰撞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以更广泛、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个人层面: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作用。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优秀道德品质——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提倡的美德作为我们个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指导,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力所能及一点一滴地用自己的行为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书写人文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书写人文精神

201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巴彦淖尔市第三届会议期间,由巴彦淖尔市政协书画院,巴彦淖尔市文体局,巴彦淖尔市段六书画院主办“弘扬传统文化,书写人文精神 ”现场书画名家

笔会。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是西部大开发稳步发展的城市,誉为“塞外江南”之美誉。此次笔会重

在与会代表进行文化交流,围绕着同心同德,同行同向,与时俱进,弘扬“总干精神”为主题,认真构思,政席委员、书画家段庆昌、李春平、杨章会现场挥毫,气氛热烈,每一幅书画作品

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将一幅幅书画精品赠送给其他委员。紧扣“凝心聚力求发展,办好实事惠民

生”的大文化理念,委员们手捧“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书画精品,赵鹏委

员高兴的说:“我将美术家段庆昌老师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书法作品,要挂到自己办公室,时时警醒自己,这才体现出了文化治国、文化兴邦、文化创新,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理念,为

此勉励自己的工作”。

书画家段庆昌委员表示,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我们希望通过笔会的形式来

彰显书画艺术,陶冶人们的情操,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书画艺术报吕春相

2013年1月

第三篇: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高培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群体意识、倡导刚健有为、力求平和发展的文化内质,。其精神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在全球化的人文精神失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背景下,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无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命绵绵不断活力因子。、1、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把困难、挫折、痛苦作为人生的财富,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这不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论语·秦伯》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件。《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勿乱其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既是一种宇宙情怀,也是一种德理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顾炎武先生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正始》告知国民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志于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后来经麦孟华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很快传播开来了, 特别是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先后引用,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至家喻户晓。“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一语提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神圣义务和道德责任。它出现在国

家危机与灾难深重的年代,反映了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追求, 是那个时代开始觉悟的中国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庄严承诺, 更是中国人民自觉承担自己对国家的义务与责任的表现。“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告诉我们, 不仅仅是国难当头, 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候, 更多的是很多责任感、责任意识在中国的古人那里有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任何事情不应该仅仅为自己着想, 仅仅为自己安身立命打小算盘, 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 都应该主动地站出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情, 为民族振兴承担一份责任。这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是有着紧密关联的“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 不懂得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繁荣昌盛付出自己的努力的“ 觉解”, 因此, 借助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的激励与引导, 国民可以实现由“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转向与提升到“ 道德境界”和“ 天地境界”, 从而提升整体国民的精神风貌, 提升整体的国民的精神境界,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有“见危授命”、“威武不屈”的精神。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面前,从来不乏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1.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特别强调“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辱》)主张以道德情感来抑制其个人欲望,要求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高尚人格。这既是是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人道德践履方面的重要内容。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

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在危难面前,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宁可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这才是高尚的人。从岳飞、文天祥到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十九路军”到抗美援朝的黄继光;还有建国后抛弃国外优越生活的毅然献声到祖国科研工作中的钱学森、邓稼先。正是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在深远的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

三、“仁德”、“和谐”的精神追求。

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要求人们时刻注意与自己的良心进行沟通,不断唤醒隐藏在们内心深处的道德良心。

1、.“仁德”是君子的追求。“仁”的概念和仁德的提出,可以说是孔子的一个伟大贡献。“仁”的内涵,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仁者爱人”。“爱人”不只是一种心态,更重要的是一种善的意志,是一种理智的决断。“我欲仁,斯仁至矣。”(《荀子·劝学》)人只有按照“仁”的要求去做,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孔子提出“仁”的价值理想,其目的就是要把人类社会中的仁爱精神和仁爱要求,化为每个人的内在自觉。2按照仁德的要求,做人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圣人。君子是对社会大众而言的。孔子对君子作了明确的规定:“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贞而不谅”、一句话君子重视道德,仁爱却绝对不会盲从。小人只知道盲从却不懂仁德真正意义。君子人格的这种价值追求,锻造了中华民族温、良、恭、让的民族性格。

2、谦和礼让是人与之间和谐的要求。“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的作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孟子说:“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礼记》曰:“君子睦以合族”。谦和礼让,是做人的基本品格。

这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做人还是做事都注重“仁德”、“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仁”“德” “和”不是无原则的简单地使事物保持僵化状态而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寻找不同事物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将达到的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只有如此才能衍生出新的事物。反对“同而不和”的消极状态反对对事物做简单的分析或重复地做同一件事需要懂得从不同事物中抽象出同一的发展规律保持事物动态和谐。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德”“和谐”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2]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J].《青海师专学报》,2003,(4).学学报(人社朱義禄:《从圣贤人格到全面发展—中国理想人格探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文化书院演讲录第一集:《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139~152页。

[4]姜国柱.“论儒学的人文精神”[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

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

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发扬光大。

二、任侠之气

关于什么是“侠”,古往今来界定的有许多, 但学术界似乎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普遍认可的一种界定。在现存的资料里最先提出“侠”的是《韩非子·五蠹》篇: “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其带剑者, 聚徒属, 立节操, 以显其名, 而犯武官之禁”。其后便是司马迁给“侠”加的定义: “救人与厄, 振人不瞻, 仁者有采;不既信, 不倍言, 义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己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之此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游侠列传》), 给“侠”以积极的评价、肯定。所谓的“侠”是指: 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品德高尚, 个性突出, 积极入世而又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社会个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任侠由先秦时带有贬义的“蠹侠”到司马迁的“布衣之侠”,再经过东汉、魏晋的政局动荡、民族纷争, 侠意识由起初的个体行为发展到被民众普遍接受的时候, 就形成侠文化。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侠客行》)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任侠,又称为“尚义任侠”、“为气任侠”、“使气任侠”,是指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帮助他人。任侠之士指能见义勇为的人。任侠的三大特点: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

侠文化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平民文化,源远流长。虽然新中国诞生以来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现代侠文化不再像古代那样以侠客的替天行道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出现,而是以武侠小说、影视及网络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是,侠文化的精神内涵却一脉相承。侠文化中一般分为三类:私剑之侠、道义之侠、江湖之侠,这三侠中有的带有我们所说的任侠之气,而有的带有不能融入现在法

制社会所用的“人治”思想。因此,我们应该分清侠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加以扬弃。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应取侠文化之精华,进行侠文化的制度重构,积极发挥现代社会合法私力救济、见义勇为的作用,弘扬任侠之气;同时,为了维护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我们也必须去除侠文化之糟粕,将其“人治”本质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顾炎武先生提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正始》),告知国民要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志于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后来经麦孟华的“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语很快传播开来了, 特别是经过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先后引用, 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至家喻户晓。“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一语提出了作为国家主人的国民对国家应该履行的神圣义务和道德责任。它出现在国家危机与灾难深重的年代,反映了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时代精神追求, 是那个时代开始觉悟的中国人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庄严承诺, 更是中国人民自觉承担自己对国家的义务与责任的表现。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告诉我们, 不仅仅是国难当头, 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候, 更多的是很多责任感、责任意识在中国的古人那里有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任何事情不应该仅仅为自己着想, 仅仅为自己安身立命打小算盘, 每个人都有道德责任, 都应该主动地站出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益的事情, 为民族振兴承担一份责任。这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是有着紧密关联的,“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中的人, 不懂得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繁荣昌盛付出自己的努力的“ 觉解”, 因此, 借助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精神的激励与引导, 国民可以实现由“ 自然境界”和“ 功利境界”转向与提升到“ 道德境界”和“ 天地境界”, 从而提升整体国民的精神风貌, 提升整体的国民的精神境界,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四、以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重整体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协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论语》中记载,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贵在和谐,先王的治国之道,认为这是最好的,着重强调和谐的境界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孔子继承周末思想家对和“同”问题进行的思考,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重视和谐但不盲从,小人只知道盲从却不懂真正的和谐。其中所指的“和”承认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营造出来的和谐状态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孟子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孙丑下》)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等都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古人欣赏阴阳调和之美,喜好“和五音得美乐,和六律得美音”的最佳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和”不是无原则的简单地使事物保持僵化状态,而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寻找不同事物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将达到的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只有如此才能衍生出新的事物。反对“同而不和”的消极状态,反对对事物做简单的分析或重复地做同一件事,需要懂得从不同事物中抽象出同一的发展规律,保持事物动态和谐。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寻求事务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的和谐要求,在思想上为建构和谐社会做了从充分的准备,在行动中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寻找和谐的切入点,以调动全社会的“人和”资源,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民间友好和睦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应更好的加以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它必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第五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实施计划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个人实施计划——2011-2012学第一学期陆修菲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为指导思想。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着力培育“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新好学生。建设学校书香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新教育实验的深化和校本化研究,促进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二、主要工作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试图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弟子规》和《三字经》和颂读和背记,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变化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节奏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通过熏陶吟咏,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变得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会轻松许多。

2、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学生的说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扎实开展常规工作。

每日早自习和自习课期间,教师带领学生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并请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家期间也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

2、创设良好的诵读、背记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这学期,我们将继续为创设良好的诵读、背记环境,多多鼓励学生在课间和中午时间诵读、背记《弟子规》和《三字经》,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努力。

3、开展快乐诵读、背记《弟子规》和《三字经》活动。

(1)、开展《弟子规》和《三字经》的主题活动。给孩子们讲关于《弟子规》和《三字经》的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早在两千年前的小朋友,就开始诵读、背记《弟子规》和《三字经》,知道每一段文字后面都有什么意思。

(2)、开展比一比活动。每周五找一节自习课,比一比这周谁诵读的比较好,谁背记的更多,并评选出本周最佳诵读奖和背记奖,奖励他们每人两朵小红花。每月争取家长能一起参加周五的诵读、背记比赛,使家长也能积极的督促孩子好好的学记。

四、行事历:

九月:

1、召开家长会,通知家长购买《弟子规》和《三字经》。

2、开始每日带领学生诵读、背记《弟子规》。

3、开展《弟子规》的主题活动。

十月:

1、开始阶段性的评比活动,更多的调动学生对《弟子规》的学习。

2、开展家长参与学生诵读、背记《弟子规》活动。

3、进行课题阶段性调查。

十一月:

1、开始每日带领学生诵读背记《三字经》。

2、开展《弟子规》的主题活动。

十二月:

1、开始阶段性的评比活动,更多的调动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

2、开展家长参与学生诵读、背记《三字经》活动。

3、进行课题总结。

2011 年9月23日

下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途径 温 敬张俊霞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古希腊教育家们也曾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是理性的负荷者,教育的基本任务......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不得不承认,现实中“职业院校是大学”虽然是显性存在,“职业院校不是大学”却一直都是隐性存在,这暗含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甚至暗含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但......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研究计划2011-2012上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课题研究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黄淑华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紧紧围绕学校申请的“十二五”省级课题“学习传......

    大学生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

    科学主义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

    浅谈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精选五篇)

    当今时代,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生存很多人认为掌握专业技能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们来告诉大家弘扬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有什么必要性。一、积极......

    人文精神岂能抛弃

    人文精神岂能抛弃 余映潮先生虽是教研员,但他经常上讲台执教公开课和示范课,这是难能可贵的。也不能不承认,余先生对语文教材的"挖掘"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对语言知识熟稔驾驭......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