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十个销售“常识”误导了你

时间:2019-05-15 08:2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别让十个销售“常识”误导了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别让十个销售“常识”误导了你》。

第一篇:别让十个销售“常识”误导了你

什么是有效的销售行为?关于这方面富有说服力的资料十分匮乏。数代销售人员已经被灌输的有关销售的“常识”,大部分都具有误导性,要不就是成效甚微。企业迫切需要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的经营环境中,我们能否依赖传统的方法来做好销售工作?

最近进行的调查发现,传统的销售方法无法确保销售机构取得成功。而且,此项调查建议销售机构要打破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销售思维定势。总的说来,这些思维代表着一种也许与21世纪格格不入的销售思维。“巧干而非苦干”已成为一种最合适的理念,而且“巧干”理应成为任何销售绩效改进措施的目标。

迷思之一:“销售就是销售——出色的销售人员能够销售任何东西”

毫无疑问,某个行业内的销售技巧可能同样适用于某个其他行业。但是,在从事小批量销售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销售技巧,可能会在你向大客户推销时制造障碍。与小批量销售相比,大批量销售历时更长,过程也更复杂,需要的策略也更多。但是,很多销售专家都没有意识到大批量销售与小批量销售需要的关键销售技巧是不同的。

在小批量销售中,销售人员与客户交谈时占据主动,客户可能会因为他充满活力、热情,且对产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把订单给他。这种“产品特性推销法”往往能够奏效。

然而,在大批量销售中,客户必定在交谈时占据主动。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发现,出色的销售人员往往会采用某种提问模式来引导客户参与谈话,并将谈话引向最终目标。

当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的成员首次发现了这些现象后,研究人员就想知道这些现象是不是在任何客户身上都会出现,而不论其所处行业、国别或文化背景。有趣的是,从23个国家得到的结果相同。甚至在大多数的美式销售培训方法已经失效的日本,研究小组也猜测可能某种传统的、基于文化的沟通方式最能有效预测出销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他们最终发现,选对提问模式是赢得大客户订单的最有效的行为因素。

迷思之二:“要获得更多订单,就应拨打更多的销售电话”

当销售经理希望提升销售额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让销售人员拨打尽量多的销售电话。毕竟,如果销售电话增加一倍,销售额就有可能增加一倍,即使不会增加一倍,也会有较大增长,不是吗?研究小组在对一家技术公司的两个事业部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想法并不适用于大批量销售。

在销售成本相对较低的电子设备的事业部,销售电话的数量与销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销售电话越多,销售额就越高。但在销售高端产品的事业部,两者的关系刚好相反。与那些拨打的销售电话数量越多的销售人员相比,那些拨打销售电话的数量一般的销售人员创造的销售额更高。

当然,反过来,即销售电话越少,销售额越多,并不正确。如果销售电话为零的话,销售额也就为零。但是,一般说来,销售人员没有办法通过增加销售电话来增加销售额,反而会对销售额产生负面的影响。

成功的关键在于拨打出色的销售电话,而出色的销售电话需要销售人员做好精心准备,采取适当的策略。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拨打销售电话,销售人员往往会疏于计划和准备,从而降低了每个销售电话的成功率。然而,如果销售人员有时间拨打更多的销售电话,为每个电话做好充分准备,并确保与客户沟通的质量,那么他就应该这样做,因为他们拨打的销售电话可能还没有达到最佳数量。

迷思之三:“直接联络客户高层”

在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进行研究之前,传统的销售理念认为,如果销售人员联络到的客户方的人员级别越高,就能取得更好的销售成果。

如果能够直接联络到客户高层,为什么要浪费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来慢慢接近客户公司的决策人物呢?但是,研究小组发现,相较于那些不甚成功的销售人员,成功的销售人员联络的客户人员的级别往往较低。在做好精心准备之前,直接联络客户高层也许是个致命的错误。如果缺乏精心准备,就与客户高层谈论其产品特性,这纯粹是浪费时间。不了解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销售人员就无法证明其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研究小组回顾了美国某位参议员的儿子的事例。有一家大型公司曾急切地聘请此人为公司的销售人员。他们认为,此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企业CEO,这势必会使他成为一个业绩不俗的销售员。果然,他很容易就见到了各企业里的重量级人物。但是,由于他事先没有与客户公司里的其他任何人进行交谈,不了解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最终得到的往往只是“代我问候你父亲”这样的答复。然而,他那些缺乏背景的同事却通过联络遇到问题的客户方人员(往往是客户企业的中层人员),取得了销售成功。

教训何在?首先要了解客户遇到的问题,然后你才能有理由自行或通过客户企业中的某个人联络对方的高层。

迷思之四:“采用大量的开放式问题—它们比封闭式问题更有效”

在众多销售专业人士中,一线销售人员、销售顾问、销售经理和销售培训师都对开放式问题的威力深信不疑。如果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客户更积极地参与谈话,开放式问题的确比封闭式问题更加有效。因为开放式问题能够使对方做出更长时间的反馈,而封闭式问题只需要“是”或“否”就能加以回答。不过,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不得不告诉大家,他们发现开放式问题的威力之说又不过是一种假象。

研究小组发现,采用开放式问题与取得销售成功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借助大量的封闭式问题,销售人员同样能够赢得订单或取得销售进展。

这似乎非常奇怪。理论上,开放式问题能够获得开放式的答案,而封闭式问题只能获得一个词的答案。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在一个销售电话中,60%的封闭式问题能够得到多于一个词的答案。换言之,封闭式问题往往能够获得开放式的答案。而且,大约10%的开放式问题只能获得封闭式的答案。想象一下,假如一位经验尚浅的销售人员提出这个开放式问题,“您能谈一谈贵公司的商业计划吗”,结果他只会自讨没趣,得到“无可奉告”的答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之间的差别具有欺骗性。

对销售人员而言,关键在于有技巧性地提出可以接近销售目标的问题。如果他们只是担心自己向对方提出了多少开放式问题,这无异于在正在下沉的船上整理甲板躺椅—于事无补。

他们应该担心的是:提出的问题是否与客户的需求密切相关? 迷思之五:“尽早达成交易,频繁达成交易”

根据这个准则,促使对方与你达成交易是销售电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你促成交易达成的方式决定了销售电话的成败。实际上,销售环节的初步阶段比结尾要重要得多。

要确保销售成功,销售人员应做到以下三步:

第一,应该确认客户的其他需求。客户可能还存在其他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应该总结或者重新强调交谈要点。(“所以,很明显,如果我们这样做,第一阶段贵公司的效率就能够提高15%,第一年就能够节省120,000美元„„”)

第三,应该提议有助于取得销售进展的行动。(“所以,下一步我们可以与贵公司老总重新审查一下这些数字。”)

在第三步中,销售人员提议或建议某项“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小批量销售与大批量销售中,“行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小批量销售中,惟一的行动可能是客户直接下订单。而在大批量销售中,可能存在多个有助于赢得订单的中间行动,这些行动被称为“进展”。

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建议:销售人员与其担心如何促成交易达成,还不如想好尽可能多的进展性行动,为每个销售电话做好准备。最好的做法在于为每个销售电话规划好各种灵活的、切实可行的进展性行动,以便销售人员每一步都能够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程度的承诺。

在第三步中,销售人员提议或建议某项“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小批量销售与大批量销售中,“行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小批量销售中,惟一的行动可能是客户直接下订单。而在大批量销售中,可能存在多个有助于赢得订单的中间行动,这些行动被称为“进展”。

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建议:销售人员与其担心如何促成交易达成,还不如想好尽可能多的进展性行动,为每个销售电话做好准备。最好的

做法在于为每个销售电话规划好各种灵活的、切实可行的进展性行动,以便销售人员每一步都能够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程度的承诺。

迷思之六:“建立第一印象的机会永远只有一次”

很多销售专家坚信,销售电话最重要的部分是开场。他们会告诉你,“前60秒攸关销售电话的成败”。但是研究显示,除了小批量销售,销售电话的开场与销售成功并无必然关联。当整个销售环节只包括一次拜访时(如上门推销),开头几秒的确非常重要。然而,在复杂的销售环节中,如果客户认为销售人员能够为他们解决某个问题,他们就不会太在意销售人员留下的第一印象。

如果开场和结尾都不是销售拜访最重要的部分,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呢? 一个完整的销售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开始、调查(发现客户需求)、能力展示(展示你有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获得客户承诺(取得销售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查阶段,因为如果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你就无法赢得客户的订单。

尽管如此,销售人员仍然需要有技巧地开场。好的开场必须实现两个目标:首先是建立交谈的必要性,其次是让客户允许销售人员提问。

当客户允许销售人员提问的时候,开场就结束了。假如销售人员第一次给陌生客户打电话,结果却只是得到了客户的语音邮件回复,他们

还有必要通过留言系统来开场吗?事实上,他们必须给客户一个需要回复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之下,销售人员必须以留言的形式让客户明白有与你交谈的必要性,但是你不应该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让客户上钩”。

迷思之七:“销售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后天培养的”

做销售的人是否需要某种特质呢?答案是否定的。

数十年以前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性格外向的人在销售队伍中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在一般大众中的数量。然而,最近进行的研究并未表明性格外向与销售工作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发生了什么变化?除了那些陈腔滥调之外,什么都没有变!那些曾经积极寻找性格外向者承担销售工作的企业,现在明白了各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学习销售技巧,并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

站在客户的角度,他们对销售人员有何要求呢?有证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客户都希望销售人员是值得信赖的。我们都听过一个老笑话:“真诚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能伪造它,你一定已经这么做了。”但事实上,即便是真正真诚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客户是无法看到他们的真诚的,也无法看到他们的诚实,而只能看到他们的行动。在下订单前,客户不会考查销售人员是否具有一种特定的性格,而只会考查他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迷思之八:“欢迎客户提出异议—它们是客户兴趣的确切信号”

尽管已有确切证据证明了这种“准则”是不正确的,但它依然存在。就像许多其他的“准则”一样,它不会消亡的原因在于它听起来令人欣慰。它使你相信,如果客户对你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怀疑,就意味着你们之间的谈话开始变得有意义。

实际上,这种异议是你与客户之间的一大障碍,而你是不会喜欢障碍的。你不必惧怕异议,但也不应对其加以欢迎。异议的存在表明了客户并不想要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许是因为它太便宜了,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看不到要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必要性。如果销售人员说,“我们的机器是市面上同类产品中速度最快的”,客户可能会说,“但机器的速度并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本与不甚成功的销售人员相比,成功的销售人员得到的异议要少得多。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总是设法阻止异议,而不是等出现异议后再着手处理。在上面的例子中,有技巧的销售人员不会谈论他所提供的产品的特性(“它是速度最快的”),而会采用一种提问模式,先问“机器速度对您有多重要”,如果了解到机器速度对客户并不重要,他就会避免将谈话引向招致客户异议的方向。

如果销售人员经过培训之后,能够先通过正确的提问来发现客户的需求,然后只是谈论其产品或服务与该需求有关的特性,就能将招致异议的机率减少50%。

通常,那些无法避免的异议是最严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坦诚,承认你的不足,然后集中阐述你的竞争优势。迷思之九:“永远不要攻击竞争对手”

许多企业认为,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不应提及竞争对手,因为这样做最终会损害销售成果。这曾经是IBM的一贯方针:在销售环节,销售人员不得提及任何竞争对手或竞争产品的名字。

但是,研究表明,出色的销售人员一定会提及竞争对手,前提是客户需要他们这样做。尽管他们往往不会主动评论竞争对手,但如果被问到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何区别时,他们一定不会避而不答。

关键在于如何评论竞争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快从竞争对手的不足之处转到你的竞争优势上来。如果客户问“谈谈你对SlowCo公司的机器的看法吧”,销售人员可能很想回答“那是市面上速度最慢的机器,比我们的要慢40%”,但如果能调整成以下答案,就更好了:“SlowCo?对,我们的机器速度比他们的要快40%。实际上,我们的机器是市面上速度最快的”。

一个鲜为人知但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的一般弱点,来突出自己产品或服务的优点,而不是一概地贬低具体的竞争对手或其产品。

例如,假设你是一家小型公司的销售代表,这家公司正在与行业内的一家大型公司竞争一小块业务。如果客户问,“你们与GiantCo公司相比怎么样”,有技巧的销售人员可能不会说,“GiantCo太大了,无法为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会说,“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有很多区别。我们是一家小公司,所以我们能够给予客户的需求更多关注。而一家公司的规模扩大后,就很难做到这点。对于大公司而言,你有可能只是5,000位客户中的一位,而不是50位中的一位”。

卓有成效的销售人员始终会攻击竞争对手,但他们会很有技巧地避免这种攻击对自己的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迷思之十:“重点关注大客户”

在过去十年中,最大的客户往往能够带来最多的利润。如果给予他们的关注越多,他们往往就能带来越多的利润。

然而今天,老的准则已经不再适用。现在,带来最多利润的可能正是那些中等规模的客户。实际上,最大的客户可能会让你苦不堪言:他们要耗费你大量的资源,而且会拼命压榨你的利润空间,最终你只能收获微薄的利润。然而,中等规模的客户所面临的竞争可能没有那么激烈,而且它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所以也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潜在利润。

现在,明智的企业不再仅仅因为客户的规模就做出“不相称的举动”。相反,他们看中的是潜力、利润空间,以及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

而且,他们发现,从客户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最有价值的客户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客户。

这涉及到两个战略性的问题:第一,企业是如何分配其最出色的人才资源的?传统上,企业会让最出色的销售人员为规模最大的客户服务。正如你所见,这可能是个错误。第二,大多数的区域销售代表拥有为数众多的客户,他们怎样才能最好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呢?销售经理往往会教导其下属“80/20”原则,即: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这可能是个经验法则,前提是不要将大客户与价值客户混为一谈。

第二篇:十个容易误导你的销售常识

十个容易误导你的销售常识

什么是有效的销售行为?关于这方面富有说服力的资料十分匮乏。数代销售人员已经被灌输的有关销售的“常识”,大部分都具有误导性,要不就是成效甚微。企业迫切需要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的经营环境中,我们能否依赖传统的方法来做好销售工作?

最近进行的调查发现,传统的销售方法无法确保销售机构取得成功。而且,此项调查建议销售机构要打破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销售思维定势。总的说来,这些思维代表着一种也许与21世纪格格不入的销售思维。“巧干而非苦干”已成为一种最合适的理念,而且“巧干”理应成为任何销售绩效改进措施的目标。

迷思之一:“销售就是销售——出色的销售人员能够销售任何东西”

毫无疑问,某个行业内的销售技巧可能同样适用于某个其他行业。但是,在从事小批量销售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销售技巧,可能会在你向大客户推销时制造障碍。与小批量销售相比,大批量销售历时更长,过程也更复杂,需要的策略也更多。但是,很多销售专家都没有意识到大批量销售与小批量销售需要的关键销售技巧是不同的。

在小批量销售中,销售人员与客户交谈时占据主动,客户可能会因为他充满活力、热情,且对产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把订单给他。这种“产品特性推销法”往往能够奏效。

然而,在大批量销售中,客户必定在交谈时占据主动。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发现,出色的销售人员往往会采用某种提问模式来引导客户参与谈话,并将谈话引向最终目标。

当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的成员首次发现了这些现象后,研究人员就想知道这些现象是不是在任何客户身上都会出现,而不论其所处行业、国别或文化背景。有趣的是,从23个国家得到的结果相同。甚至在大多数的美式销售培训方法已经失效的日本,研究小组也猜测可能某种传统的、基于文化的沟通方式最能有效预测出销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他们最终发现,选对提问模式是赢得大客户订单的最有效的行为因素。

迷思之二:“要获得更多订单,就应拨打更多的销售电话”

当销售经理希望提升销售额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让销售人员拨打尽量多的销售电话。毕竟,如果销售电话增加一倍,销售额就有可能增加一倍,即使不会增加一倍,也会有较大增长,不是吗?研究小组在对一家技术公司的两个事业部进行研究后发现,这种想法并不适用于大批量销售。

在销售成本相对较低的电子设备的事业部,销售电话的数量与销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销售电话越多,销售额就越高。但在销售高端产品的事业部,两者的关系刚好相反。与那些拨打的销售电话数量越多的销售人员相比,那些拨打销售电话的数量一般的销售人员创造的销售额更高。

当然,反过来,即销售电话越少,销售额越多,并不正确。如果销售电话为零的话,销售额也就为零。但是,一般说来,销售人员没有办法通过增加销售电话来增加销售额,反而会对销售额产生负面的影响。

成功的关键在于拨打出色的销售电话,而出色的销售电话需要销售人员做好精心准备,采取适当的策略。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拨打销售电话,销售人员往往会疏于计划和准备,从而降低了每个销售电话的成功率。然而,如果销售人员有时间拨打更多的销售电话,为每个电话做好充分准备,并确保与客户沟通的质量,那么他就应该这样做,因为他们拨打的销售电话可能还没有达到最佳数量。

迷思之三:“直接联络客户高层”

在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进行研究之前,传统的销售理念认为,如果销售人员联络到的客户方的人员级别越高,就能取得更好的销售成果。

如果能够直接联络到客户高层,为什么要浪费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来慢慢接近客户公司的决策人物呢?但是,研究小组发现,相较于那些不甚成功的销售人员,成功的销售人员联络的客户人员的级别往往较低。在做好精心准备之前,直接联络客户高层也许是个致命的错误。如果缺乏精心准备,就与客户高层谈论其产品特性,这纯粹是浪费时间。不了解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销售人员就无法证明其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研究小组回顾了美国某位参议员的儿子的事例。有一家大型公司曾急切地聘请此人为公司的销售人员。他们认为,此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企业CEO,这势必会使他成为一个业绩不俗的销售员。果然,他很容易就见到了各企业里的重量级人物。但是,由于他事先没有与客户公司里的其他任何人进行交谈,不了解客户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最终得到的往往只是“代我问候你父亲”这样的答复。然而,他那些缺乏背景的同事却通过联络遇到问题的客户方人员(往往是客户企业的中层人员),取得了销售成功。

教训何在?首先要了解客户遇到的问题,然后你才能有理由自行或通过客户企业中的某个人联络对方的高层。

迷思之四:“采用大量的开放式问题—它们比封闭式问题更有效”

在众多销售专业人士中,一线销售人员、销售顾问、销售经理和销售培训师都对开放式问题的威力深信不疑。如果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客户更积极地参与谈话,开放式问题的确比封闭式问题更加有效。因为开放式问题能够使对方做出更长时间的反馈,而封闭式问题只需要“是”或“否”就能加以回答。不过,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不得不告诉大家,他们发现开放式问题的威力之说又不过是一种假象。

研究小组发现,采用开放式问题与取得销售成功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借助大量的封闭式问题,销售人员同样能够赢得订单或取得销售进展。

这似乎非常奇怪。理论上,开放式问题能够获得开放式的答案,而封闭式问题只能获得一个词的答案。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在一个销售电话中,60%的封闭式问题能够得到多于一个词的答案。换言之,封闭式问题往往能够获得开放式的答案。而且,大约10%的开放式问题只能获得封闭式的答案。想象一下,假如一位经验尚浅的销售人员提出这个开放式问题,“您能谈一谈贵公司的商业计划吗”,结果他只会自讨没趣,得到“无可奉告”的答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之间的差别具有欺骗性。

对销售人员而言,关键在于有技巧性地提出可以接近销售目标的问题。如果他们只是担心自己向对方提出了多少开放式问题,这无异于在正在下沉的船上整理甲板躺椅—于事无补。

他们应该担心的是:提出的问题是否与客户的需求密切相关?

迷思之五:“尽早达成交易,频繁达成交易”

根据这个准则,促使对方与你达成交易是销售电话中最重要的部分,你促成交易达成的方式决定了销售电话的成败。实际上,销售环节的初步阶段比结尾要重要得多。

要确保销售成功,销售人员应做到以下三步:

第一,应该确认客户的其他需求。客户可能还存在其他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应该总结或者重新强调交谈要点。(“所以,很明显,如果我们这样做,第一阶段贵公司的效率就能够提高15%,第一年就能够节省120,000美元„„”)

第三,应该提议有助于取得销售进展的行动。(“所以,下一步我们可以与贵公司老总重新审查一下这些数字。”)

在第三步中,销售人员提议或建议某项“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小批量销售与大批量销售中,“行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小批量销售中,惟一的行动可能是客户直接下订单。而在大批量销售中,可能存在多个有助于赢得订单的中间行动,这些行动被称为“进展”。

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建议:销售人员与其担心如何促成交易达成,还不如想好尽可能多的进展性行动,为每个销售电话做好准备。最好的做法在于为每个销售电话规划好各种灵活的、切实可行的进展性行动,以便销售人员每一步都能够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程度的承诺。

在第三步中,销售人员提议或建议某项“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小批量销售与大批量销售中,“行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小批量销售中,惟一的行动可能是客户直接下订单。而在大批量销售中,可能存在多个有助于赢得订单的中间行动,这些行动被称为“进展”。

西格玛项目研究小组建议:销售人员与其担心如何促成交易达成,还不如想好尽可能多的进展性行动,为每个销售电话做好准备。最好的做法在于为每个销售电话规划好各种灵活的、切实可行的进展性行动,以便销售人员每一步都能够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程度的承诺。

迷思之六:“建立第一印象的机会永远只有一次”

很多销售专家坚信,销售电话最重要的部分是开场。他们会告诉你,“前60秒攸关销售电话的成败”。但是研究显示,除了小批量销售,销售电话的开场与销售成功并无必然关联。当整个销售环节只包括一次拜访时(如上门推销),开头几秒的确非常重要。然而,在复杂的销售环节中,如果客户认为销售人员能够为他们解决某个问题,他们就不会太在意销售人员留下的第一印象。

如果开场和结尾都不是销售拜访最重要的部分,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呢?

一个完整的销售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开始、调查(发现客户需求)、能力展示(展示你有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获得客户承诺(取得销售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查阶段,因为如果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你就无法赢得客户的订单。

尽管如此,销售人员仍然需要有技巧地开场。

好的开场必须实现两个目标:首先是建立交谈的必要性,其次是让客户允许销售人员提问。

当客户允许销售人员提问的时候,开场就结束了。假如销售人员第一次给陌生客户打电话,结果却只是得到了客户的语音邮件回复,他们还有必要通过留言系统来开场吗?事实上,他们必须给客户一个需要回复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之下,销售人员必须以留言的形式让客户明白有与你交谈的必要性,但是你不应该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让客户上钩”。

迷思之七:“销售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后天培养的”

做销售的人是否需要某种特质呢?答案是否定的。

数十年以前进行的大量研究显示,性格外向的人在销售队伍中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在一般大众中的数量。然而,最近进行的研究并未表明性格外向与销售工作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发生了什么变化?除了那些陈腔滥调之外,什么都没有变!那些曾经积极寻找性格外向者承担销售工作的企业,现在明白了各种性格的人都可以学习销售技巧,并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

站在客户的角度,他们对销售人员有何要求呢?有证据表明,绝大多数的客户都希望销售人员是值得信赖的。我们都听过一个老笑话:“真诚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能伪造它,你一定已经这么做了。”但事实上,即便是真正真诚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无法赢得他人的信任。客户是无法看到他们的真诚的,也无法看到他们的诚实,而只能看到他们的行动。在下订单前,客户不会考查销售人员是否具有一种特定的性格,而只会考查他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迷思之八:“欢迎客户提出异议—它们是客户兴趣的确切信号”

尽管已有确切证据证明了这种“准则”是不正确的,但它依然存在。就像许多其他的“准则”一样,它不会消亡的原因在于它听起来令人欣慰。它使你相信,如果客户对你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怀疑,就意味着你们之间的谈话开始变得有意义。

实际上,这种异议是你与客户之间的一大障碍,而你是不会喜欢障碍的。你不必惧怕异议,但也不应对其加以欢迎。异议的存在表明了客户并不想要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许是因为它太便宜了,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看不到要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必要性。如果销售人员说,“我们的机器是市面上同类产品中速度最快的”,客户可能会说,“但机器的速度并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本与不甚成功的销售人员相比,成功的销售人员得到的异议要少得多。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总是设法阻止异议,而不是等出现异议后再着手处理。在上面的例子中,有技巧的销售人员不会谈论他所提供的产品的特性(“它是速度最快的”),而会采用一种提问模式,先问“机器速度对您有多重要”,如果了解到机器速度对客户并不重要,他就会避免将谈话引向招致客户异议的方向。

如果销售人员经过培训之后,能够先通过正确的提问来发现客户的需求,然后只是谈论其产品或服务与该需求有关的特性,就能将招致异议的机率减少50%。

通常,那些无法避免的异议是最严重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坦诚,承认你的不足,然后集中阐述你的竞争优势。

迷思之九:“永远不要攻击竞争对手”

许多企业认为,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不应提及竞争对手,因为这样做最终会损害销售成果。这曾经是IBM的一贯方针:在销售环节,销售人员不得提及任何竞争对手或竞争产品的名字。

但是,研究表明,出色的销售人员一定会提及竞争对手,前提是客户需要他们这样做。尽管他们往往不会主动评论竞争对手,但如果被问到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何区别时,他们一定不会避而不答。

关键在于如何评论竞争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快从竞争对手的不足之处转到你的竞争优势上来。如果客户问“谈谈你对SlowCo公司的机器的看法吧”,销售人员可能很想回答“那是市面上速度最慢的机器,比我们的要慢40%”,但如果能调整成以下答案,就更好了:“SlowCo?对,我们的机器速度比他们的要快40%。实际上,我们的机器是市面上速度最快的”。

一个鲜为人知但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的一般弱点,来突出自己产品或服务的优点,而不是一概地贬低具体的竞争对手或其产品。

例如,假设你是一家小型公司的销售代表,这家公司正在与行业内的一家大型公司竞争一小块业务。如果客户问,“你们与GiantCo公司相比怎么样”,有技巧的销售人员可能不会说,“GiantCo太大了,无法为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会说,“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有很多区别。我们是一家小公司,所以我们能够给予客户的需求更多关注。而一家公司的规模扩大后,就很难做到这点。对于大公司而言,你有可能只是5,000位客户中的一位,而不是50位中的一位”。

卓有成效的销售人员始终会攻击竞争对手,但他们会很有技巧地避免这种攻击对自己的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

迷思之十:“重点关注大客户”

在过去十年中,最大的客户往往能够带来最多的利润。如果给予他们的关注越多,他们往往就能带来越多的利润。

然而今天,老的准则已经不再适用。现在,带来最多利润的可能正是那些中等规模的客户。实际上,最大的客户可能会让你苦不堪言:他们要耗费你大量的资源,而且会拼命压榨你的利润空间,最终你只能收获微薄的利润。然而,中等规模的客户所面临的竞争可能没有那么激烈,而且它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所以也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潜在利润。

现在,明智的企业不再仅仅因为客户的规模就做出“不相称的举动”。相反,他们看中的是潜力、利润空间,以及源源不断的利润来源。而且,他们发现,从客户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最有价值的客户不一定是规模最大的客户。

这涉及到两个战略性的问题:第一,企业是如何分配其最出色的人才资源的?传统上,企业会让最出色的销售人员为规模最大的客户服务。正如你所见,这可能是个错误。第二,大多数的区域销售代表拥有为数众多的客户,他们怎样才能最好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呢?销售经理往往会教导其下属“80/20”原则,即: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这可能是个经验法则,前提是不要将大客户与价值客户混为一谈。

老板接到一桩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又必须在半天内完成。任务相当重,手下就那么十几个伙计Q345无缝方管。

这天一早,老板亲自下厨做饭。开饭时,老板给伙计一一盛好,还亲手捧到他们每个人手里。

伙计王接过饭碗,拿起筷子,正要往嘴里扒,一股诱人的红烧肉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小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米饭当中。他立即扭过身,一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电动二通阀。

这顿饭,伙计王吃得特别香。他边吃边想:老板看得起我,今天要多出点力。于是他把货装得满满的,一趟又一趟,来回飞奔着,搬得汗流如雨……

整个下午,其他伙计也都象他一样卖力,个个挑得汗流浃背。一天的活,一个上午就干完了膨润防火毯价格。

中午,伙计王不解偷偷问伙计张:“你今天咋这么卖力?”张反问王:“你不也干得起劲嘛?”王说:“不瞒你,早上老板在我碗里塞了三块红烧肉啊!我总要对得住他对我的关照嘛!”“哦!”伙计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我的碗底也有红烧肉哩!”两人又问了别的伙计,原来老板在大家碗里都放了肉。众伙计恍然大悟,难怪吃早饭时,大家都不声不响闷笃笃地吃得那么香球墨管现货。

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明。

正面想一想,这种精明其实是一种很用心的激励手法——让每个人都感到激励!“如果这碗红烧肉放在桌子上,让大家夹来吃,可能就不会这样感激老板了。同样这几块红烧肉,同样几张嘴吃,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是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怎样让大家吃红烧肉吃得有劲头”是个永恒的而且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激励方法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激励方法也不同。千万不能墨守陈规!要学会“因人、因时、因事激励” 冲击器。

老板为什么要单独在每个人碗底放红烧肉,而不是端在桌子上大家共分享?红烧肉单独放在每个人碗里产生的激励作用和放在桌上共享的激励作用,究竟哪个会更大一些Q235直缝焊管?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被激励,在获得有效激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这种激励而产生自豪感、成就感。故事中的老板这么做,意在激励每一个人,而那位老板的做法妙处在于,他让每个员工都感到这份激励只是针对自己。如果红烧肉放在餐桌上共享,激励的效果当然有,但是,一定比单独放在碗里而使员工获得激励的效果小协易冲床。

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吗?

用激励每个个体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一定比用激励全员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更为有效。因为后者,激励手法单一,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效果(个体对于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而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目的,个人的绩效就不会最大化,个人绩效不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又何能最大化呢长寿顶灯?

有人可能提出,老板虽然使用的是前一种手法,即激励个体,但老板也是给所有的人红烧肉呀,这与放在桌上大家共享有什么区别? 的确,仅仅注重形式上的个体性是不够的,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红烧肉的,就算每个人都说红烧肉好吃,但是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腻的,红烧肉的故事里,“红烧肉”只是一种象征,管理者在激励每个个体时,一定要把握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每个时期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好的形式结合有针对性的内容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上海真空包装机厂家!

第三篇:广东高考作文训练:别让常识束缚了你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别让常识束缚了你

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

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又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

常识固然是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常识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仅仅有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掌握一定常识后,还要学会突破进取,推陈出新。

苹果熟了就会掉在地上,这是常识,别人或许只是捡起来吃掉,但牛顿,却从这个常识中看到了不同,引发他深入思考,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是常识,对于没有准备的人,它依然是常识,对于做好了准备的人,它是通往更高殿堂的一块基石。只有通过常识看到实质,我们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有一位资深的老教授对此不屑一顾,说:“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常识,你难道不懂吗?别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了。”袁隆平对此没有过多的理会,全力投入实验,最终培育出产量翻了几番的籼型水稻。假使袁隆平当初听信教授,也迷信常识,那么,还会有籼型水稻的诞生,还会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吗?答案是否定的。常识,之所以会成为常识,自然在人们心中已经植下了根,轻易不会改变。所以,当一种有违常识的看法被提出时,必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这时,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而应该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坚持不懈。失败了,只是证明常识真的正确,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成功了,那么我们涉足的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等待我们去开拓。

突破常识并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生活中也如此。

李洪新,一个下岗的工人,在观察到厨房的油烟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默默忍受油烟的呛口呛鼻,而是突破了厨房必有烟的常识,自己调制出了冷花生油,结果,受到鲁花集团的青睐,自己也发了财。

朋友,莫让常识禁锢你的头脑,抹杀你的创造力,我们应该不断去怀疑,去开拓,寻找属于我们的未来。【点评】

本文标题即紧扣作文要求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真可谓开门见山,言简意赅!

●步步深入,结构严谨。本文先举小象一例说明常识的形成及其局限性,然后,在肯定起重要性的前提下笔锋一转,警示人们应突破常识禁锢,推陈出新,并举了三个例子作为论据,最后,再次重申论点,回应标题,收束全文。称得上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

●用例典型,内容充实。全文凡举四例,看似信手拈来,其实角度不一,用处各异,涉及古今中外,可见作者日常阅读广泛且重积累。

●语言朴实,说理清楚。全文没有华丽文句,但叙述简明,分析中肯,说理清楚,体现了考生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词句尚须斟酌,比如“呛口”宜改为“呛鼻”,李洪新例子叙述也不够清楚,应讲明他调剂出了不冒烟的冷榨清香花生油。但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第四篇:销售误导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品质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及家人保障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某些保险公司一味的追求保费的规模,没有确实做到以客户服务为核心,产生诸如:理赔难、销售误导等现象,从而导致国内的保险形象不佳。

中国保监会于2月份下达了“关于人身保险业综合治理销售误导有关工作的通知”,可以说此次文件的颁布,预示着中国保险行业即将面临着一场“革命”!同时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2月10日主持召开主席办公会,研究寿险销售误导专项治理工作。项主席强调今年将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保险监管部门要做到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坚定不移地抓好寿险销售误导治理工作。一是强化保险公司责任。二是强化高管人员责任。三是建立评价体系。四是建立长效机制。五是做好舆论监督。

中荷人寿保险公司对14号文件的颁布极度重视,并对公司各个省市员工组织学习,通过切实的例子,让我们再次深刻领会想在这个行业扎根生存,必须切实做到合序、合规、合法。

追根揭底,销售误导产生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片面追求签单成功率、图省事简化销售环节、熟人么不用说的太多、自身业务不精通错误理解保险条款、缺乏职业认同感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误导的产生对销售人员、客户、公司以及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及不信任感。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通过不断宣导让客户经理认识到误导的危害,做到自己及客户经理自查自纠、自负其责。把误导现象消灭于萌芽中。杜绝“误导”违规行为,是我们全体销售伙伴的共同目标,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五篇:销售误导

最近,某公司的一位寿险营销员极力向记者推销一款寿险附加重大疾病保险的组合,并说这款组合产品是同类产品中最便宜、性价比最高的。记者不禁怀疑:寿险产品真的有性价比最高的吗?相信不少消费者也会遇到像记者一样的情况,面对寿险营销员的强力推销,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的消费者害怕一不小心就被销售误导了。

保险产品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消费者很难准确解读保险产品责任及其合同条款,加上很多保险营销员在销售过程中未能充分履行“明确说明”的义务,导致销售误导行为时有发生。很多消费者在买保险时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听起来差不多的产品,价格上会有差异呢?能否根据产品的价格来选?

一位寿险公司精算师告诉记者,寿险产品的定价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产品价格的确定除了要考虑保险公司对该产品的经验假设,还要综合考虑保险公司的产品策略及定位、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核保及风险筛选的标准和方法等因素。举一个例子,某公司对产品的核保要求比较严格,其要求对所有申请投保的客户都进行体检,只有体检合格的客户才可以承保。这样的要求使该公司的预期死亡率和逆选择风险都得以改善和有效控制,但是,也使保险公司的营运成本有所提高。所以,最终对价格的影响要综合衡量这两方面不同的因素。

事实上,我国寿险产品的定价主要是根据生命表和预定利率来测算的,但是目前各公司的预定利率存在差异,参考的生命表也并不统一,所以价格上无法比较。但是,有一点可以让消费者放心,所有产品设计出来后都要报备保监会,然后才能上市销售。

“寿险产品单纯比较价格毫无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表示,寿险与财产险不同,虽然一直以来说寿险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但是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两款同样的寿险产品,各公司的同类产品都存在差异,在保险期限、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等方面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单纯比较价格没有意义。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货比三家,但比的时候不能光看价格,还要看其保障范围、期限等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上述寿险公司精算师也表示,如要做比较,就须做综合全面的比较,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应该只简单考虑产品的价格。对消费者来说,所购买的保险产品是否能满足其保障或其他方面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购买一款寿险产品,消费者还要考虑保险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及服务质量、保险公司的品牌以及保险公司的财务能力等。

其实,说到底,寿险产品之所以难通过价格比较,根本原因还是其条款没有实现标准化。一些条款设计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的产品是可以比较价格的,比如车险和家财险。而寿险产品的标准化进程比较缓慢,目前,除了重疾险的基本保障疾病进行了标准化之外,只有一些简单的定期寿险可以拿过来比一比。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寿险产品时,都希望能够“明明白白买保险”,而“明明白白买保险”需要建立在产品条款标准化基础之上。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不能仅限于实现“通俗化”,用几个“您”和“我们”这样拉近距离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尽量实现同类产品条款的标准化,比如在具体的保障责任和理赔范围上,需要制定全行业的统一标准,不能只告知保障范围,不告知除外责任。

在2012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今年保险监管工作要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而逐渐实现寿险产品在产品条款、理赔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也是解决销售误导的途径之一。令人欣慰的是,保监会已经把保险产品的标准化放到了议事日程之上,早在2008年便提出了“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年金保险等将走上标准化条款的道路”。希望相关举措能够早日推出,诸如重疾险这样的标准化保险产品能够越来越多。

下载别让十个销售“常识”误导了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别让十个销售“常识”误导了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行业销售误导

    一、销售误导有可能涉及到的领域: 培训教材、产品说明书、建议书、宣传单张、海报、媒体公布、网站、手机信息、邮件等 二、销售误导有可能产生在以下途径: 1、媒体公布方面:通......

    九类销售误导

    保监会:9类保险销售误导行为首次被明确界定日前,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讨论。该《规定》对一直以来......

    别让高考满分作文误导学生

    别让高考满分作文误导学生 摘自2003-11-26 《中国教师报》 □ 钟 锋 近年来,高考阅卷工作往往还未结束,便有媒体“爆炒”高考满分作文。这些文章丰富的知识、巧妙的构思以及不......

    销售误导学习心得1

    目前,各地保险监管机构接到的销售误导类投诉,主要集中于寿险市场,突出表现在个人代理和银行代理两大渠道,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虚假宣传、片面介绍与概念混淆 保险公司组织印发......

    销售误导治理试卷

    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 销售误导治理内部测试题 部门/机构: 营运部 姓名: 曲璇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保险营销员开展保险业务,需要具备(C......

    应届毕业生,别让闪辞“闪”了你的前途

    应届毕业生,别让闪辞“闪”了你的前途 “闪辞族”指的是毕业一年之内频繁更换工作,每份工作的时间都不长,甚至只干了一天半天就辞职的一类人。如今,这种“闪辞”现象在职场上愈......

    治理销售误导自查自纠报告

    大理支公司综合治理销售误导自查自纠工作报告 市公司监察部: 根据保监会《关于开展人身保险业销售误导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保监寿险„2012‟215号)要求及省公司《关于印发太......

    销售误导之人寿保险篇

    近期很多人咨询我人寿保险该如何配置,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存在续保压力,不同生命周期错配了产品,花费巨大而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冲动消费导致进退两难等一系列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