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港大学办学的“国际化”因素分析
香港大学从建立之初就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现在有45%的老师来自国外,学生则来自50多个国家。本文通过对香港大学办学情况的 分析,试图进一步探讨国际化因素在大学 教育 中的作用。大学教育中的国际化因素涉及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广泛的 内容。概括地说,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化的奖学金制度、以及国际化的就业等方面。编辑。
一、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要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大学教育的改革与 发展 问题。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是亚太地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城市及高效的国际 金融 中心,这使香港的高校具备了国际化环境。“港大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作为香港、中国 及亚洲的学术交流枢纽,汇聚才智的。港大首要的政策是积极通过学术 研究、交换生计划及录取世界各地学生,使其更加国际化,成为联系世界其他地区学术研究的渠道。”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是国际化教育观念的物化。拥有世界人口1/3的亚洲包容了多样的文化、不同的 政治 经济 结构、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香港大学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经济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在能力上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掌握在国际 社会 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香港大学经济和工商管 理学 院面向香港、中国和亚洲地区,培养学生具有 现代 企业 家应具备的战略眼光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面对动态变化的世界做出商业和政策决策的能力。同时也认为学院人才的培养要有别于西方的训练模式。因此,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培养商业人才的传统课程同样重要。通过立足亚洲地区的 理论、技术和企业家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从业者、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和有远见的领导者。
二、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它与课程设置的目的相关,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尤其是技术性质的课程)趋向国际化的认同标准。国际化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和交流的能力。以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bba(is)信息系统学位课程设置为例,一年级开设“管理信息系统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三年级再开设“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nd project management)。从此课程名称的设置和时间的安排来看,与内地高校有相似之处。但是通过对其课程设置、组织和考核方式的仔细观察,不难看出香港大学在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的特点。首先,在课程的开设的目的上,“管理信息系统导论”课程除了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相关知识(这与内地大学基本相同),更关注技术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会和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确保和加强企业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管理者对信息技术的决策与获取最大效益的能力(这是内地大学所缺少的)。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不仅理解信息系统“是什么”,更要知道信息系统“为什么”和“怎么样”在企业中起作用。其次,在课程的教学组织上,两门课程都选用具有国际 影响 力的教材,采用了讲课、实验、团队/个人项目和 考试 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讲课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的专题讲授,第二部分是阅读讨论课。课程实施过程中全程强调学生 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以致学生的到课率已不是课程通过的必要条件。第三,课程的组织紧紧围绕实际问题,在“管理信息系统导论”课程的团队/个人项目(占课程成绩的20%-30%)要求项目组必须到企业实地与企业的信息技术主管交流,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确立项目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团队/个人的解决思路。“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课程更在实践上强化学生理解和设立企业信息系统的能力。课程通过商业案例分析、商业活动的角色扮演与讨论、项目组任务协作的组织方式集成商业和信息技术。两门课前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实战的锻炼。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信息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更看重学生在自我学习、团队贡献和在讨论课上的表现。然而,尽管强调实践性环节,但围绕课程进行的讲座与讨论,学生所阅读的 参考 书目却很多,这些参考书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教材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最新资料。可见,教学中理论功底对实践的指导地位是极其重视和持续贯彻的。
三、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人员的国际交流是大学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其中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两个部分。教师的国际交流是大学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国际交流则更能体现一所大学国际化的办学水平。要培养出国际型人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就必须派学生到相关国家去了解该国的 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去参与该国的生活,才能够真正深入地理解对方。同时,通过了解他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自己选择的课程。香港大学有45%的老师来自国外,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有不少于1帆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以交换生身份前往世界各地超过80个以上学府,进行最少—个学期的交流学习,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柏克莱分校及麻省理工学院等。香港大学经济和工商管理学院也保持着广泛的国际化教学联系和学分互认制度。与其进行学生交换和学分互认的大学包括内地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 交通 大学,国外大学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多、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便利是一个现代社会重视教育,乃至重视社会自身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政府的义务和企业的责任,同时也是大学自身社会影响力的衡量指标。香港大学经济和工商管学院的高年级学生每年都能获得很多的实习岗位,实习岗位来源于政府部门、跨国公司、校友机构等多种渠道。例如,2006年的应届毕业生实习岗位涉及南洋商业银行、罗素-雷诺兹协会、香港警察局等30多家机构。
第二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分析
08级政治经济学 王倩 208020101026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剧烈增加,但在其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本文仅从这些因素出发,去简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些微建议,从理论上来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化解,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冲突,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国际化 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政府日益关注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国际化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因此,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迈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是个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也使中小企业有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国际化。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也赋予它们更大的发展机遇。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用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企业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内外影响因素
(一)国内制约因素
1.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海外直接投资对资金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尚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国内银行出于降低风险考虑,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等因素,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申请条件的要求往往非常严格,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即使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上海,占全市企业总数97%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仅有10%左右。另外,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渠道也不畅通。目前,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2.信息渠道不畅通
除了融资渠道不畅通外,中小企业还面临着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无力独自完成海外投资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而国家的海外投资信息网络建设相
对滞后,信息服务不甚完善,且费用太高以至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不起。
3.国内政策制约因素
(1)政府相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目前,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缺乏统一领导和相互协调,造成政出多门,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开展,有的中小企业管得太死,有的中小企业却无人关心。
(2)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政策待遇不同
由于体制惯性等原因,各级政府仍然比较重视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对大企业的国际化的扶持力度较大。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尚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政府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弱。
(3)手续和审批程序繁琐
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还面临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的问题,这不仅导致企业错过大好投资机会,而且还促使企业想方设法逃避审批,从而造成统计上和管理上的困难。
(二)国外制约因素
1.投资东道国的政策制约
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必然要受投资东道国当地法律法规的制约。然而,目前有些国家(地区)的外资政策中还存在最低出资额、开业年限等限制。这些规定给欲到该国(地区)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政策障碍。如相关产品的目标市场国对产品的进出口税收政策。各个国家都对进口商品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销售税等税收。所有税赋应计入出口商品的成本中。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其国内民族产业,在进口与其国内生产的同一类商品时,均征收较高的关税或附加税。在选择到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建厂时,应选择那些进口关税或附加税较高的商品进行投资,在其国内设厂生产,以避免其高关税壁垒。此外,相关产品认证和质量要求各个国家对于进口和国内生产的商品都有一个质检标准和认证要求,这也是市场准入的一个关键问题。
2.投资东道国存在不确定因素
投资东道国除了存在政策制约因素以外,还存在其他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东道国的文化差异、商业惯例差异和市场需求差异等方面。中小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造成决策失误。
(三)企业决策因素
1.市场调研不审慎
市场调研不审慎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投资管理存在漏洞,相关人员经验不足,海外直接投资前的市场调研工作往往做得不细致,导致投资失败。
2.合作伙伴选择不当
合资或合作是中小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小企业对合作对象的选择往往比较盲目。合作伙伴选择不当,或者被外方欺骗造成损失,或者由于外方的经济效益不好,使合资企业受到牵连,导致投资失败。
3.缺乏人才,海外企业管理落后
中小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也较落后,要么对海外子公司完全放任不管,要么对海外子公司管得过严,从而造成海外子公司的效益不佳,影响到国内总公司的生产经营,甚至导致总公司出现经营危机。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及相关知识,规避风险意识较强,主动进取能力较差。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设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企业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在应对国内经营之外几乎难以用战略的眼光和行动来对待国际化经营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和高层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国际化经营素质普遍较差,难以满足国际化经营的需要。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管理能力,这种战略管理能力又是企业决策者的核心素质,由于企业决策者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因此,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的国际化经营素质,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效。
二、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支持
首先,针对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资金借贷。由于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组织,所以应积极鼓励民间金融的发展,在法律和制度上使其合理化,这样也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国家的海外投资信息网络建设,并同时减少中小企业使用该资源的成本,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经济中以更大的竞争力参与到经济的发展中。最后,政府应公平对待各级企业,不论其大小,并应积极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其适当政策优惠。
(二)政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外部障碍提供支援
针对东道国的政策和法律限制,我国政府也应积极应对,以减少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成本,如反倾销措施,优惠国待遇等,为我国中小企业进驻国外目标市场提供支援。
(三)加大国际型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决策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决策失误情况,使得自己在国际市场上“有苦说不出”,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国际型人才,特别是在法律,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企业应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应根据一切信息渠道对合作伙伴进行调查。合理选择目标市场,并认真调研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遇到需要法律解决的问题,要选择熟悉目标市场法律环境的人才进行分析决策,不可盲目轻信对方并投资。
参考文献
[1]胡舒华.中国家族企业的国际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2]习郭众 周雷 郭彬.跨国公司管理理论与案例分析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
[3]陆正飞 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2003(10):16一24
[4]李长江.试述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关问题[J].技术经济,2002, 34一36.[5]刘穷志.出口退税与中国的出口激励政策[J].世界经济,2005,(6):37一43
第三篇: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对跨国经营相关理论的回顾,深入分析了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发现经典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的所有因素,其中认识误区、人才短缺以及文化冲突等影响因素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关键词:广东制造业;国际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36—0
5收稿日期:2006—03—
21企业国际化,通常指企业围绕将资源配置范围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根据产品市场定位不同,企业国际化可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层次⑴。内向国际化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俗称“引进来”战略,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外向国际化则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俗称“走出去”战略,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限于研究目的,本文将国际化的内涵及研究的重点限定为外向国际化,主要立足于企业的视角,考察影响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的关键因素。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境外投资业务经历了一个规模从小到大、逐年加速发展的过程。从在香港设立广东省第一家境外企业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目前已经在境外8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1404家,协议投资42.8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2.06亿美元(以上数据均包括境外企业再投资)。如康佳、格力、美的、华为、TCL、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美国、巴西、墨西哥、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的加工贸易企业、研发机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截至2004年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净额,不包括再投资)在全国各省市中独占鳌头。
1.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家电、通讯设备和服装等行业。其中的佼佼者有TCL集团、康佳、华为、中兴通讯、格力、格兰仕、美雅、金蝉等企业。
2.境外投资的主体和投资方式呈多元化趋势。投资主体从以国有外贸企业为主向以具有自有品牌的各种所有制生产制造企业为主转变,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增长点。近几年,民营企业由设立贸易公司向建立生产企业转变:由个别企业“走出去”向多家企业“走出去”转变。外向型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地从开始在香港设立贸易窗口到走向周边国家建立销售网络和办厂,再向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扩展,逐渐形成向世界发展的趋势。
投资的方式也从以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向参股、并购、股权置换等多元化方式转变。如TCL于2002年收购德国彩电企业施耐德公司:2003年上半年,收购美国渠道商GO-VEDIO公司:2003年末,宣布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并合资成立全球最大彩电企业;2004年4月,公司又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合资成立手机研发、生产与销售平台。
3.境外企业的类型趋向多样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类型从早期较单一的境外加工贸易发展到科研、资源开发、投资控股等多种类型。投资规模从2001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42.83亿美元,三年间的增幅达58.6%。
4.大型龙头企业的跨国经营已具有一定规模。如TCL、中兴通讯、华为、美的、格力、健康元等知名大企业通过在境外投资设立销售网络、研发机构、控股企业,并开展跨国并购,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格力电器、国光电器、德豪润达等企业在国内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境外投资的项目均取得成效,部分还进行了增资扩产。
(二)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来看,广东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已经进入了快速、规范的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和自有资源等条件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进入市场的模式也有些不同,但同处于广东这块土地上,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1.投资规模偏小。从海外投资项目的规模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规模为600万美元。与之相比,广东对外投资的项目规模明显偏小,多数项目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民营企业中的境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47.4万美元,最少的在香港地区的投资还不足l万美元。
2.境外投资主体不断扩大,但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不强。广东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500强相比,在经营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3.企业仍然依靠个体力量“走出去”单打独斗,尚未形成集群效应。广东制造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呈现产业集群的态势,出现了分工明细、配套齐备的大型“家电城”、“陶瓷城”、“灯饰城”、“服装城”、“纺织城”等.但这种优势并没有扩张到海外市场,各企业间尚未建立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先行“走出去”并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企业在境外经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资源未能惠及其他企业。相反,一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不能以长远利益为重来开展合作交流,反而互相挤压,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结果是产品质量降低,企业声誉受损,乃至最终失去海外市场。
4.缺乏国际品牌,研发投入不足。广东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等)投入来维持经营,自有知识产权少,研发投入不足,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仍然靠低成本来抢占市场,而像华为、格兰仕这样在国外市场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还不多。
二、影响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分析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幻莫测,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除了一般国内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之外,还要承受包括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在内的国际风险,因而跨国企业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才能在东道国立足并图谋发展。从企业层面来说,影响广东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观念误区 广东省外经贸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广东企业对“走出去”进行跨
①国经营在观念上存在相当偏差。
企业的认识偏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是认为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大。在国内经营好就已经不错了,没有必要到国外市场冒风险投资;
二是虽然在广东已经有不少企业认识到“走出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由于怕承担风险,认为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和国际惯例,又没有跨国投资经验,保险起见还是不“走出去”为好;
三是企业的等待心理,突出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担心技术不过关,管理跟不上,其中85%的企业认为目前还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希望等待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开展跨国经营。
企业在跨国经营问题上存在的畏惧、等待和不屑一顾的心理影响了广东企业向外扩张参与国际竞争。
(二)缺乏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根据海默(Hymer,1976)⑵的垄断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在于它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垄断优势,特别是拥有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这些优势具体表现在技术先进、规模经济、管理技能、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方面。依此衡量,广东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存在如下不足:
1.海外投资经营规模过小,集约化程度偏低,不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极易被他人挤垮。
2.企业资金实力明显不足。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因此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否则,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初始投资能力和抵御东道国政治、经济风险的能力都将大大削弱⑶。广东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同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相比,明显存在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外汇短缺、税收债务负担沉重、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已严重束缚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在海外市场很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和技术,也因资金约束而无法走出国门;而那些已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也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不少企业在进行初期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投资后就无后续资金再扩展投资规模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工作。
广东的工业企业的平均总产值和工业平均销售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其中大型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只相当于2003年世界500强排名第500位的川崎重工当年销售收入101.731亿美元的4.1%。2002年,广东工业50强平均每家营业收入为101.7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中148家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3.9%。特别是一些行业,如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环保机械行业、建材行业等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行业内低水平产品重复生产、缺少骨干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等问题②。
3.销售渠道网络不畅。广东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多数是以外汇作为出资物的直接投资,而以设备、技术、管理折股投资的间接投资很少,投资水平较低,再加上企业对国际化经营中销售渠道的特点不太了解,销售管理经验也不成熟,营销网络国际化程度不高,最终导致国际化经营失败。TCL收购法国和德国的企业,一方面是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用他们原有的销售渠道。但合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技术。合资前汤姆逊彩电业务不必支付专利及品牌使用费,但合资后的公司每年却要向汤姆逊交纳这两笔费用。有人称之为“变相的贴牌”。由此可见营销方式很粗犷。
4.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企业在进行实地考察时,由于受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或因怕错失机会,考察团往往是走马观花,草草决策,有的甚至为了图省事,就只是找华侨或者驻外使馆作些简单的咨询和调查工作,回国后就匆匆起草考察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造成立项不当,决策失误,投资决策过于草率。例如TCL在收购德国施耐德后发现原有企业存在很多事先没有看到的问题,给收购后的整合和经营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公司没有进行详细调查,在收购完成后施耐德品牌的推广过程中,TCL发现施耐德这个品
牌在一些国家已经撤了出来,品牌的使用权和当地的代理商是有纠葛的,当TCL重新要做这个国家业务的时候,发现他们首先要面临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法律问题。这充分暴露了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三)企业制度落后 目前,广东制造业企业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按国际惯例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海外企业在组建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方面仍残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运营模式的烙印⑷。而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制度建设方面与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相去甚远,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性欠缺,削弱了在国际化进程中与同行的竞争实力。
(四)人才缺乏成为国际化软肋据《中外管理》杂志于2004年11月对600多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国际化人才的短缺”被认为是“实现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显然,人才问题也是广东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目前广东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际人才的缺乏使企业很难有效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根据调查,即使是华为、TCL这样的大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也因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缺乏而进展不顺。TCL和法国汤姆逊的合资公司TTE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中法双方的工作人员语言不通、公司奖励机制难产以及欧洲工厂运营支出过高等等。因此TCL集团在宣布与汤姆逊合并后不久,旋即开始大规模招聘海外人才,计划在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TCL这一举动恰恰暴露了TCL缺乏国际化人才的软肋。
(五)文化冲突与组织内的文化协同障碍我国的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一般是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的形式,因此所构成的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共同经营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企业。于是,这些跨国合资企业及其母公司的经理人员、工作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质量与数量等方面的认识是相异的,于是就出现了不同形态的文化或其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这就是跨国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为了缓解和消除文化冲突,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管理,建立中外管理人员共同确认的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共同一致的企业管理观念和企业文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组织内的文化协同过程,它必然导致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上升,成为企业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在并购后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差异加大了整合难度。从中国企业的文化特征来看,中国人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低,倾向于远离权力中心,导致中国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最高领导。但是用这种方式管理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被并购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成熟的企业环境,他们往往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其结果只能是“貌合神离”。
TCL在收购汤姆逊后,尽管RCA处于经营亏损的状态,但RCA仍然拒绝接受TCL提出的有关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国设计方案,TCL-汤姆逊合资公司TTE首席财务官Vincent Yan曾在合资公司成立多个月后对海外媒体表示:“合资公司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正式运营之后,我们发现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要远远超过预想。”而TCL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在中国,如果领导说某件事情是对的,即使他
错了,那么员工也要服从他。但是在外国公司里,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企业间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相比,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将面临更艰巨的文化整合。
三、广东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调整并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企业制度 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高效、精简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明晰化、管理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行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企业利益受损。当然建立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除了明确产权关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组织制度改革外,还必须按国际惯例强化企业的科学经营和管理,以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二)不断创新和把握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在技术、管理、资金、品牌、创新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等领域的创新,依托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意识,创自己的品牌。目前,广东不少制造企业采取了贴牌生产的策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这一方法有助于促进出口。但当相当一批企业在其专业领域内已颇具知名度的今天,应及早结束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局面,创出自己的品牌,强化研发环节。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才能保住和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
(三)培育企业“走出去”的人才队伍一是要注重培养、吸引、聚集一批熟悉国际经济运作的高级人才:二是采取措施聘请世界各国的人才(初期可聘当地职业经理人)充实到跨国经营的企业和机构中;三是组织高、中层骨干参加国内的有关教育培训,选送人员(主要是高层人员)到国外学习;四是广纳贤才,有效利用华人资源。实践经验表明,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对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至关重要。丰富的华人资源既熟悉当地市场又传袭了中国文化,是将企业与市场结合在一起最为便利的桥梁。
(四)充分了解东道国有关政策法律,认真进行项目认证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派专职人员观察市场动态,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加强研究,提出具体的抗风险措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既要关注当地政局是否稳定,也要了解东道国对外来投资的态度及政策。最大程度地争取优惠条件;要重视项目资料的可靠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不可轻信合作方的介绍和提供的资料,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
(五)实施逐步推进的战略一是先拉美后欧美,从企业“走出去”的经营、组织与交易成本及进入门槛考虑,对于目前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应先进人拉美、非洲等发展中的国家,然后再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二是先贸易后投资,即从国际贸易人手,掌握当地市场动态和文化、法律环境后再投资设厂;三是先合资后独资,即先与国外企业合资,站稳脚跟后再搞独资;四是先利用后开发,即先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待具备雄厚资本和实力后,再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和经营。不论在何处投资,如果与当地企业合作,必须对合作对象的经营能力、资金实力、办事信誉作深入全面了解,切忌盲目投资。
(六)利用中间商开拓市场海外企业远离祖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需要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避险、担保、融资、会计、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因此,需要建立和健全各种中介机构,如对外投资企业协会、海外投资信息中心、对外投资保险公司、对外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海外企业提供高水平服务,这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同时发挥侨胞优势,由海外华侨商会、协会、同乡会搭桥引线,发挥他们的中间商作用,共同开拓市场。
作者简介:
张伟(1971-),河北廊坊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
第四篇:香港大学
2011年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
8所港校内地招1300余人
经教育部批准,今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香港高校,将继续在内地20个省市共招收1300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
●高考分须过重点线
去年北京共有170多名高考生去香港读大学。他们的平均高考成绩为520多分,高出当年北京市的内地高校重点线50多分。
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介绍,去年报读该大学的内地考生的高考分数甚至都远远超过了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录取线。而在香港高校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去年的报名和录取比例则达到了20比1,今年有望达到40比1。
●英语分得过110
据了解,香港的所有高校都采用全英语授课的方式,内地考生去香港读大学,除了高考成绩要出类拔萃外,英语成绩也不能低于110分,否则很难适应以美籍、英籍教师为主的导师群体。其中,如果是报考香港中文大学的商科类专业,考生的英语成绩必须在120分以上。
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外,其余6所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在考查学生的高考和英语成绩的同时,还要加上面试的分数。
在京招生港校今年新增三所
从今年起,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等3所高等学校从2006年起在内地招收自费生,赴香港修读全日制经香港学术评审局评审的学士学位课程。
新增高等学校的招生录取方式与香港6所单独招生的高等学校相同。其中香港公开大学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招生,总计划30人。香港演艺学院在北京、上海、广东招生,总计划30人。珠海学院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招生,总计划30人。今年是8所香港高校(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在内地招生最多的一年,也是内地学生报考最多的一年。
与内地高等学府相比,香港高校在哪些方面吸引内地的优秀生呢?
出国机会多
陈燕玲透露说,在香港高校读书,出国机会更多一些。从往年情况来看,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地学生会获得出国深造机会。这些学校包括普林斯顿、哈佛等世界级名校。
奖学金高
以香港大学为例,港大给予那些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每年3万——10万元港币不等的奖学金。黄依倩表示,她并不希望报考他们学校的学生是冲着这些奖学金去的,港大开设奖学金的目的是不希望看到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上不起学。
就业前景好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的高校毕业后,去欧美等大型企业的机会相对多些,就业前景好。据香港大学2005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该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毕业生薪金状况也很不错。另外香港政府还规定,内地人士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便可取得在港永久居留权。
内地学生如何适应
香港高校怎样看待有意赴港的尖子生?在采访中,黄依倩认为,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生活上的适应很快,但和本地学生相比,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文化上和思维方法上的差异。
黄依倩说,香港学生的分析、解决、判断问题的能力较强,能独立解决和安排事务,会策划学习方案,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当然,这与学校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而一些内地学生刚进香港的大学时,往往独立性和动手能力较差。另外,很多内地学生虽然英语考试考得很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捉襟见肘。
记者了解到,香港大学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之余,选修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他们的老师中近99%有海外求学背景,非亚裔老师占50%左右。
黄依倩说,并不是所有内地学生都能适应香港高校的培养方案,每所香港的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教学特长,所以在择校问题上,内地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不一定选最好的,但要选适合的”。
香港大学
今年该校为内地入学新生提供了5000万港元的奖学金,为历年来最高,其中个人全奖每年最高13万港元。
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的热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港大计划内地招生不会超过300人,但前来申请的考生接近1.2万人,为去年的一倍。港科大内地招生负责人曾表示,去年招去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后,该校在内地的知名度直线上升,今年招生的目标是内地最好的考生,即录取率400人选一。
二零一一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预计招生名额为二百五十至三百个(各省市不设名额上限,择优录取)。根据国家教育部于二零一一年三月十六日的最新指示,香港 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范围可扩展至三十一个省市及自治区,包括:(按笔划序)上海、山西、山东、天津、内蒙古、甘肃、北京、四川、宁夏、西藏、吉林、安徽、江西、江苏、河北、河南、青海、重庆、海南、浙江、陕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新彊、黑龙江、福建、广西、广东、辽宁(招生范围如有更改,将以国家教育部之指引为准)。
高考成绩(于高考放榜后立即将成绩以网上填报或传真方式通知本校)
申请资格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应届内地高考生均可申请报读香港大学。港大的内地招生计划不同于内地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有其独立的报名程序。在录取过程中,港大会优先考虑以下因素:申请人2011年的高考成绩
申请人2011年的高考英语成绩
申请人在面试中的综合表现(如获挑选参加)
注:面试以全英语进行,面试的日期和地点会于二零一一年六月中旬于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官方网站()公布,请密切留意。
奖学金
为奖励成绩优异及具有多方面特长的内地学生,我校将拨款九百万元设立入学奖学金,颁发给录取名单中各科成绩突出的学生。全额奖学金包含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最高可达五十万港币。获录取学生将自动被纳入奖学金考虑之列,无需个别申请。香港大学还设有约多项不同类别的奖学金/奖项供所有港大在校本科生申请,这些奖学金/奖项用以奖励在学术、体育或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出色表现的同学。
香港城市大学
对象:参加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且成绩达到一本录取分数线的高考生。
生源:面向全国
录取批次:通过提前录取批次
录取标准:从高分到低分调档,提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20%;英语成绩需达到(满分150分)120分以上。学校将按照考生实际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学院志愿,英语水平,配合相关学院具体要求,择优录取。
奖学金:成绩特别优秀,报考城大且录取者,将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入门奖学金。类别:状元奖学金,分等奖学金,全国奥赛、国际竞赛获奖者奖学金;冼为坚少数民族奖学金;及张永珍民族团结奖学金。
目前,香港中学学制一般为7年,大学本科一般为3年。所以,内地考生得先休学大学本科基础年课程,为期一年。获得指定学分后,方可进行全日制本科学习。入学申请开始在每年的11月份左右。
第五篇: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荣誉院士”只会写五个字
2010-03-12 作者: 赵涵漠
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大家都叫她“三嫂”,她只会写五个字,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
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U-Hall(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U-Hall之宝
三嫂被安排在汇丰银行前行政总裁柯清辉、李兆基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等之后压轴出场。
学生事务长周伟立的介绍词,道出了一众U-Hall仔的心声,“很多人知道U-Hall有三宝,铜梯、四不像和三嫂。三个宝贝搬不动、移不走,三嫂永远是U-Hall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不少毕业于港大的旧生特别到场恭贺三嫂,包括香港马会主席陈祖泽、无线电视副行政主席梁乃鹏等。三嫂与每位道贺者握手、言谈并拍照留念,不用老花镜,她一眼就能认出眼前人是谁。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几乎不会写其他字;从29岁到73岁,先后在香港大学的U-Hall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为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U-Hall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三嫂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大学时的独特味道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旧生都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已经70岁的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想起,一次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不知道如何讨女孩子欢心之类。女生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那些大学时独特的味道,成为旧生每年聚会时永恒的话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夸耀三嫂的手艺:“你知道吗,大西米红豆沙里面的西米直径足有1厘米,好大一颗!”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将这些“大西米”煮软,三嫂要在灶台前站上两个多小时。为了让红豆沙达到完美,她只在其中放新鲜的椰汁。而蒸马豆糕时,为了让它“有嚼劲”,她必须用慢火煲一小时,“不停地用汤勺搅拌”。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五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不敢忘记”。
“拎出个心来对人”
不过,这些记忆却在老人头脑里慢慢开始模糊。经常,她能记起自己29岁那年进入大学堂工作的情景,却怎么也说不清自己哪一年退休。眼下,她最害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担心不能像现在一样,“记得每一个宿舍旧生的名字”。直到现在,每次受邀参加旧生聚会,就算有人已经移民十几年刚刚回港,她也能一下叫出那人的名字。
“这个是大律师,这个是做生意的,这个是眼科医生。”翻开相簿,她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介绍这些学生。她甚至记得一名只在大学堂住过三个月的北京教授,对方曾邀请她一起“打太极拳”,她“怪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今年已经67岁的香港赛马会主席陈祖泽,在三嫂的眼里“好文静”,仍然是个“乖仔”。被授予太平绅士的梁智鸿,大学时总是“穿着整齐才进食堂吃饭,从来不会穿拖鞋”。只不过“他读书很卖力,有时学习感到有压力也会找我倾诉。我便鼓励他:‘读书得到的知识是你自己的,要努力!’”
总是开名车接送三嫂参加旧生聚会的陈向荣说:“能够做她的司机是我一生的荣幸。” 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他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
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退休多年,三嫂仍然常常回校帮忙。要成为U-Hall住宿生,在迎新营必须要喝下Hall Blood。三嫂说,弄过无数菜色,最不忍的是帮忙弄数十杯Hall Blood给新人。“那是用辣椒汁、茄汁、生抽、老抽做的呀!喝过后代表新人会尝到甜酸苦辣,有次我试喝后发觉难喝死了。”后来,她悄悄混进糖,才能令人喝下。大学堂的传统节目“拜齐天大圣”,也仍是由她来负责准备香火;每遇迎新会或开放日,她总要在自家狭小的厨房,制作学生们最喜欢的马豆糕和大西米红豆沙,再由学生们带回去。
“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
2009年6月,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她事前毫不知情。此前,旧生会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直至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三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三嫂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
当时,观众中二十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然而,这个爱看韩剧的老太太并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打乱阵脚。“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三嫂一如往常淡淡地说。她仍然居住在北角区一幢建于12年前的公共屋,因为家里没有足够高的衣柜,她只能将红边黑底的院士袍和软呢院士帽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盒子里。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口既,学业进步!”“做工口既,步步高升!”“做生意口既,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口既,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摘自《中国青年报》第132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