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个孩子叫咪咪乔 》教学反思说课稿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 》教学反思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篇幅较长,叙事的头绪较复杂,教学中力图屏弃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为本,抓住文中两方对咪咪乔的态度,对文中的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落实新课标要求的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课堂上没能听到学生的大声朗读,这也许和本课的叙事性较强也有关系。板书的设计没有做到精、点明中心的作用。这也是我在备课中缺少思考的一个环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本课中情感体会的环节,而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应再重视再加强。
一、说教材
第一.作为读者
1.初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这篇课文,是冀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以咪咪乔为线索,写了女儿把布娃娃咪咪乔当成宝宝,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一位警察对孩子和咪咪乔给予尊重,使妈妈的内息受到触动的故事。作者先介绍了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在她眼里,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然后,作者介绍了丈夫和自己不经意间对咪咪乔的严重伤害,女儿对我们这种作法的强烈抗议;接下来,写了作者带女儿和咪咪乔出门,不小心将咪咪乔掉在地上,咪咪乔面临被汽车碾压的灾难,一位交通警察果断采取措施抢救了咪咪乔。
2.再次读文,感受文本主旨
文本写女儿对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占用了大量笔墨,所以,我判定作者这里是把女儿对咪咪乔的爱作为了重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概括主要内容时就要把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作为重点内容来梳理概括。
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布娃娃“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我和丈夫不经意间弄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头,女儿大哭大闹,并把断了的手指包好藏在咪咪乔的衣兜;过马路时咪咪乔掉在十字路口险被汽车碾压女儿拼命要跳下车去捡。这些都说明女儿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宝贝”,表现了儿童令成人感动的“天真、纯洁、富有爱心”的美好天性。
3.反复读文,品味语言
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立即奔向、放在小膝盖上、这是她的孩子”在表现着一个纯真善良、可爱的小女孩儿小心地呵护着一个布娃娃的情景;丈夫和我不小心造成了对咪咪乔的伤害后,女儿“任性的哭闹、在抽噎中睡去,强烈的抗议、小脸上满是泪痕”。联系前文第一部分,女儿对咪咪乔曾经那样的精心呵护,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咪咪乔来理解,所以当我们把咪咪乔的手指弄断后,女儿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把咪咪乔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受的伤害的时候,她才会如此伤心。当咪咪乔掉在马路上的时候,女儿“尖历地叫,使劲向后挣,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大喊:救救我的孩子。”面对一个布娃娃,女儿竟有了这样激动的行为,才会出现了这样的奇迹:警察的果断手势、即将交会的汽车的戛然而止,不是“拾,而是“抱”起,立正、举手敬礼,叮嘱女儿: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文本最后 “我用以前未曾有过的温情和和内疚抚摩着咪咪乔。咪咪乔仍是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面对她的憨笑,我觉得更加惭愧。”读着此句,脑海里情不自禁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母亲望着女儿熟睡的小脸儿,抚摸着咪咪乔,回想自己曾经把被女儿当作孩子的布娃娃垫在椅子下面,心里不仅仅是惭愧,更是充满了自责,仿佛听到了她的喃喃自语:“对不起,可怜的孩子咪咪乔。”此时咪咪乔在作者的眼里不在是一个布娃娃,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了,作者这种前后态度的转变,是看到女儿裙子兜里那用纸片小心包好的咪咪乔那节断了的指头,女儿的纯真与善良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作者也要用这样的文字来感动所有的读者。
第二.作为作者
本文的作者是《四川文学》副主编,作家高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爱心和童心的故事。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即使他没有生命,我们也要去尊重他、保护他。同时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童心,用充满童心的感情去走进孩子们的童话世界。热爱生活、享受快乐„„
前文提到,几件相关联的事件中写带女儿出门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而女儿在平时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伤害的,这些都是用“插叙”的形式交待的,插叙的内容为下文咪咪乔掉在马路上面临危险时,女儿“尖声叫,小身子使劲向后挣“这样激动的行为做了铺垫,正是因为女儿平时像对待”宝贝“一样对待咪咪乔,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伤害的这部分内容与后文警察对女儿的尊重,抢救咪咪乔时的作法形成鲜明对比,才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深感愧疚。
第三.作为教者
读完《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以后,心理有这样的感觉:“做家长的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不要无视他们的内心需求。”“女儿把咪咪乔当做有生命的孩子来爱护,爱世界上的一切应该付赋予爱的东西”。到底应该引导学生重点体悟什么?从文本所介绍的主要内容来看,从感染教育儿童的角度来看,引导五年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还是顺应文本的主线,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去体会,从中感受到“爱一切应该赋予爱的东西”。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谢生活中有你”。《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一文,读着课题,我怎么也不会猜到咪咪乔是个断了一根手指的布娃娃,对于孩童的世界,我也“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作者别具匠心地用一个小小的咪咪乔,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平等与尊重的别样天地。
第四.作为学生 学生读《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一文时,对“女儿、警察、爸爸、妈妈是怎能样对待咪咪乔的,勾划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不会有困难。但是,学生读书,可能有个别生字不认识;个别生词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憨态可掬、戛然而止”等,这需要先解决基本的读通顺的问题;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会比较啰嗦,抓不住重点,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女儿”这条线索学生抽取各部分的重点,最后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时,个别关键词句没有关注到,或者是关注到了,但不能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来体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对比,再联系和对比中去思考。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本课应该落实如下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的培养。——我们读书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孩子们读书,也要进行整体把握。按照课标要求就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初步把握到什么程度?我认为能够比较简单的把《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的故事讲出来,从比较详细到比较简单的复述,最终能简单表述女儿爱咪咪乔几个典型场景,就是“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这两个目标可以交织在一起来实现的。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标点符号的学习。
理解女儿对咪咪乔态度的那些词语,需要放在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整个事件过程中,来理解,需要将女儿的表现与“我和丈夫”、“交警的表现”的对比中联系中来理解与感悟。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这是高年级学段初步的篇章训练要求。借助本文选择的材料:咪咪乔手指被压断,女儿的大哭大闹、咪咪乔掉在地上险遭碾压时拼命要去捡、女儿衣兜被纸包裹着的咪咪乔断指引导学生体会女儿爱咪咪乔的的程度是怎样一步步加深表现出来的?断指被捡起来藏在衣兜,放在结尾起了什么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从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朗读是目的,也是教学手段——是深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手段。朗读要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态度。女儿对咪咪乔真诚的、向母亲一样的爱、我和丈夫的漫不经心、交警对女儿的尊重、我的态度转变,这些在朗读指导的时候,都需要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教研专题
本学期,我的教研专题是: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出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
我认为学生的朗读,不仅是照本宣科,还要求对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它同时意味着对作品进行解释。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的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进入角色的美读,是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想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让学生预习课文,达到一个初步感知的阶段,其次在第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以及读通课文,然后在初步感知文意,为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文章一开头就写在日常生活中,女儿学我,向我照顾她一样,照顾她的布娃娃,把布娃娃当作有生命的自己的孩子看待。前两个自然段是这样描述的:
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的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小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在朗读时,叙述的部分要语调平直,读出陈述的语气;“立即、奔”两个词语表达了女儿的急切和对布娃娃的爱,朗读时要加重语气;朗读女儿的语言时,要读得亲切、自然、活泼,读出她天真的童心和对生命尊重的爱心。
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丈夫和我不小心造成了对咪咪乔的伤害后,女儿“依旧以任性的哭闹、在抽噎中睡去,小脸上满是泪痕”。朗读时要读出女儿的伤心至极和她对咪咪乔的深厚感情,使学生体会到女而此时的悲伤。
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咪咪乔掉在马路上面临危险时,女儿“尖厉的叫,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女儿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朗读时要加重语气,加快语速,读出女儿强烈的反应、对咪咪乔的关心之切;朗读“叔叔,救救我的娃娃”一句时,要放开嗓门,声泪俱下,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女儿的纯真善良。
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交警把布娃娃拾了——不,抱了起来”,抱字表现了警察对咪咪乔的重视和作者的出乎意料,朗读时应饱含感情。
文章的第十一自然段,“立正、敬礼、郑重”几个词,表明了警察的态度,警察分别向女儿和我做了相同的动作,说了同样的话,说明在他眼里,女儿和咪咪乔同等重要,都给予了同等的尊重和爱 护。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警察的认真、诚恳。
文章的第十二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的内疚和惭愧之情,语调低沉,耐人寻味。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篇:12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教学设计
《
12、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了解妈妈的情感变化。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孩子纯真、善良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孩子的纯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孩子——咪咪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2课《有个孩子叫咪咪乔》。
1、抽读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并填空。
3、“假如你就是布娃娃咪咪乔,你会喜欢文中的哪个人?”
二、关注文章细节,品味文章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说说他们和“咪咪乔”有什么关系?
2、读课文,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女儿、爸爸、妈妈和交警各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用你喜欢的符号把它画出来,并体会着读一读,读出相应的情感。
课文中值得品味的细节很多,只要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如: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相关的细节有:女儿立即奔向小床„„;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小膝盖上„„;女儿太任性的哭闹„„;女儿尖历地叫起来„„;女儿大哭着翻身下车„„)
妈妈对咪咪乔的态度是:对女儿把咪咪乔当成有生命的孩子是应付的;不经意间伤害过咪咪乔;被交警所感动真正认可了咪咪乔的孩子身份。(相关的细节有:我们是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我们不耐烦了„„;我赶忙拉住女儿的手„„;我觉得十分惭愧„„;)
交警对咪咪乔的态度:尊重女孩,把咪咪乔也当成“孩子”看待。
(相关的细节有:他立正,举手敬礼„„;且又是一个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3、品味有关“细节”,感悟人物的情感世界。出示两处细节描写:(1)我把女儿放在自行车后„„(2)他立正,举手敬礼„„[这两处细节中,(1)可以看出女儿确实把“咪咪乔”当“宝宝”年,当有生命的人看。(2)中可以看出交警对女儿给予了像成人一样的尊重和理解。]
在学生品悟研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三、整体回顾,感受人物,升华情感
1、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你会对文中的“女儿”说些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的这位妈妈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3)文中的这位警察叔叔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进行续写练习。
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下续写故事。
第三篇: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教学设计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教学设计
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知识点分析:
《有个孩子叫咪咪乔》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布娃娃“咪咪乔”为线索,叙述了“我”、女儿、交警对“咪咪乔”的不同态度和彼此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即:主要人物是女儿,带她出门时她像我一样招呼咪咪桥并亲切地把它抱在怀里;父亲把咪咪桥垫在了母亲的椅子下面压断了咪咪桥的手指,尽管我们再三道歉,女儿还是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过马路是女儿怀里的咪咪桥吊在了马路上,女儿发疯似的要跑回去捡回来。故事的结果是:女儿的行为感动了交警,交警用尊重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女儿纯真的心灵;交警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感动了我,使我从心里真正接纳了“咪咪乔”。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以及妈妈的情感变化。
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从女儿的行为中,领略到女儿天真幼稚但对世界充满爱的美好心灵。
2、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带女儿出门的经历是一个完整的事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而女儿在平时是怎样对待咪咪乔的,丈夫和“我”是怎样对“咪咪乔”造成严重伤害的,这些都是用“插叙”的形式交代的。这样的叙述顺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需要教学中给予关注。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学会书写本课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虚伪、应付、戛然而止、内疚、憨态可掬、惭愧”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中与布娃娃咪咪乔相关的故事,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4.留意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了解妈妈的情感变化。
5.能就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学生答:《有个孩子叫咪咪乔》)。通过你们的预习,你对咪咪乔有哪些了解?
(预设及设计意图:生:我知道“咪咪乔”是小女孩的布娃娃;
其他学生可以接着补充:小女孩把布娃娃“咪咪乔”看做自己的孩子。
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还可能说出文章中的爸爸、妈妈、警察和小女孩对“咪咪乔”的不同态度。这一点不做强求,只为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章的掌握程度)
2、激趣:你有类似于“咪咪乔”的玩具吗?与其他同学分享你与你心爱的玩具间的感人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身的故事,让学生与文中小女孩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课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注:学生在读文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读文情况,挑选出易错读音,易错字,写到黑板上。“膝”、“疚”、“模”的读音。“歉”、“警”的字形。
(设计意图:A、开火车读课文,目的是检查不同程度的学生预习、读课文的掌握程度。
B、针对学生读课文时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生字、生词的指导。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记生词的方法,不需要老师把每一个生字、生词讲的面面俱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C、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线条。预设出现的问题:在总结概括中,课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女儿及女儿的“宝宝”咪咪乔出门;爸爸妈妈严重伤害咪咪乔事件;十字路口交警抢救咪咪乔的感人瞬间;妈妈被交警感动满怀愧疚。)学生不一定会概括的准确到位,教师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再细读课文,分部分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件事是现在发生的,哪件事是过去发生的?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反映时间及地点转换的一些词语,如“终于有一天”、“话回到现在”、“那天晚上”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既利于把握课文内容,又渗透写作的顺序,在阅读中学习习作。该环节也是在解决本课阅读的关于“插叙”的这个难点。
三、精读课文,品词悟情
1、快速浏览课文,文章主要讲了几个人物?(女儿、爸爸、妈妈和警察)
设计意图:抓住理解文章的中心问题来展开对文正主旨的分析。
2、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他们分别对“咪咪乔”有怎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勾画词句,并作上适当的批注。用心读一读,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策略:在学习这一部分时,采用情感主线与层次结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理解。学生抓每一个人物的情感态度时可以从全篇的主要语句来入手,但在细节分析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按每一个故事情节来分析、品味。即:女儿及女儿的“宝宝”咪咪乔出门;爸爸妈妈严重伤害咪咪乔事件;十字路口交警抢救咪咪乔的感人瞬间,妈妈被交警感动满怀愧疚。三个层次来分析、品味。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
关于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处细节:
1、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2、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3、爸爸、妈妈不小心压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后,女儿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干脆不予理会。女儿在抽噎中睡去,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4、咪咪乔不幸掉在了马路中央,眼看就要被碾压了。女儿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放开嗓门儿朝交警大喊:“叔叔,救救我的娃娃。”
教学策略: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并不困难,关键是再抓住关键语句的同时,对于人物感情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把所理解的人物情感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学习过程中,按照女儿对咪咪乔的相关态度及语句引出每一部分中相对应的妈妈、爸爸、警察的态度。
文章分析:
(一)(1)根据学生抓住的第1、2两句来理解,小女孩对咪咪乔的态度。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体会。看课文的第1、2自然段。学生自由读,从中体会到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女儿非常喜欢咪咪乔,她把咪咪乔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2)指名读这两段话,看能不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传递给我们听者?
(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女儿是什么态度?(不走样地学舌)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此时,作者认为女儿是怎样的?(天真的、幼稚的)
(4)从哪些词中可以理解女儿的天真、幼稚?(“奔向”、“抱起”“拍拍他”“不走样的说”)
(5)抓住这些词语,再读,把这些词语重读,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抓词、抓句来理解文章的能力,并教会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悟情,把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相对于女儿对于咪咪乔的态度,爸爸妈妈是怎样的态度呢?找到相对应的语句。(文章3、4自然段)
学生可能抓住的相关细节:
1、对这一切,我已习以为常了。
2、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承认了“她”。„„咪咪乔是有生命和人权的。
3、但这种承认多少有些虚伪和应付„„
根据学生抓到的语句,“在女儿数年的坚持下”体会爸爸、妈妈的态度变化。(由1、2自然段中的幼稚、天真的想法——
3、4自然段习以为常——承认(虚伪和应付)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理解,做相应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
学生的理解可能只能理解到这一层面上,至于更深一层的意思(父母对女儿的那份宽容、理解)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语句:“我们是在哼哼哈哈地将就着附和女儿,在下意识中,却在等待着女儿慢慢长大,从童话世界中剥离出来,和我们取得共识。”来理解父母的那份宽容。
(三)针对学生抓到的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第3个语句来理解文章的第5、6自然段。
“爸爸、妈妈不小心压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后,女儿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干脆不予理会。女儿在抽噎中睡去,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引导学生体会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太喜欢咪咪乔了,而导致咪咪乔受到伤害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份伤心。
相对应女儿的态度,爸爸、妈妈是怎样的表现呢?自由读5、6自然段,找出表达作者态度的相应语句。
学生可能找到的语句:(1)终于有一天,我们给了咪咪乔严重的伤害。
(2)虽说我俩表示了加倍的歉意,女儿依旧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这让我们不耐烦了,后来我们干脆不予理会。
教学策略:
抓句子学生可能抓的比较准确,但对这两个句子的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可能理解不到位。学生有可能就理解到“不耐烦”。但作者的情感变化没有体会出来。在引领学生体会这一层含义时,可以抓住“终于”“严重伤害”“加倍歉意”来理解作者态度上的转变。“终于”“严重伤害”可以体会出:作者无形中承认了咪咪乔是有生命的,损害了咪咪乔这件事给作者了一定的触动,说明她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所以作者后来的做法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表示了加倍的歉意,说明她通过这件事逐渐地走进了女儿的情感世界。
理解到这,有的学生可能还抓住“不耐烦”来诠释作者的态度,可以引领学生分析不耐烦的原因:因为我俩表示了加倍的歉意,女儿依旧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而导致的“不耐烦”。从语句“女儿是在抽噎声中睡去的,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中可以体会到作为母亲的那种内疚感。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来体会作者在这件事中的情感。
(四)针对学生抓到的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第4个语句来理解文章的第7——11自然段。
“咪咪乔不幸掉在了马路中央,眼看就要被碾压了。女儿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放开嗓门儿朝交警大喊:“叔叔,救救我的娃娃。”
针对女儿这一系列的表现,可以体会到女儿的什么样的情感呢?(善良、焦急)
面对女儿的这种表现,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呢?(吃惊、出人意料)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像一个无助的婴儿。)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开始有了对咪咪乔的关注;有了对咪咪乔的怜爱。
这种情感变化缘由什么?(来自女儿对咪咪乔的反应“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
教学策略:
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下由于女儿的影响,而使作者情感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7、8、9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女儿的那份焦急。
面对女儿的行为,警察是什么样的态度?抓住相关的语句。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很容易,(1)“那个交警果断的做了一个手势,两边汽车就在即将交会的时候戛然而止。交警跳下岗亭把布娃娃拾了——不,“抱”了起来。
(2)他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却并不把咪咪乔给我,„„郑重的交给她,且又是一个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
通过警察的表现,体会到“警察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
面对女儿和警察的表现,我是怎样的态度?从那体现出来?
对于这一问题,有的同学可能直接找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但第1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也能体现此时我的态度和感受。可以引领学生理解。“这次他说的‘孩子’,分明是指布娃娃咪咪乔。”从这一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惭愧之情,从警察的表现,想到自己对咪咪乔的冷漠、疏忽,而感到惭愧、内疚。从这里直接引导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哪些词写出了我的愧疚?和女儿给我的感动?
生:“未曾有过的温情”“抚摩”、“ 包好的什么”、“ 触”
从作者的愧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表示对自己以往行为的反思,应该尊重孩子,因为孩子那看似幼稚的举动却是最纯真、最美心灵的展示。)
(六)对文章中题思路的梳理:
女儿对待咪咪乔:喜欢、爱护、尊重
妈妈:(由1、2自然段中的幼稚、天真的想法——
3、4自然段习以为常——承认(虚伪和应付)——
5、6自然段的内疚(不耐烦、应付)——7至12自然段的愧疚(女儿与警察行为的感动)
警察:尊重与理解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下续写故事。
第四篇:有一种成长叫反思
有一种成长叫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
后来,教学反思不再为我所有,却衍生成教学备课中的一种规定。它要求我们写出东和西,写出南和北。有些方面俱细之极很不容易被接受。尤其是教学中没有什么触动而无病呻吟时的反思,简直叫人觉得是一种难受。因此,我总在告诉自己,有一种成长叫反思!
第五篇:山东,有个文化故乡叫方言
山东,有个文化故乡叫方言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除了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语言文字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了。方言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名片”,它储存了你所有的信息和秘密。
喜欢说“俺”的山东人,是一个最为迷恋方言的群体。山东话不浪漫,不抒情,不忧郁,没情调,缺点很多。在这个普通话流行的时代,为什么山东人那么迷恋山东话啊? 乡音无改鬓毛衰
方言在山东至今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即使离开山东,到外地工作,山东人也仍然说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从大规模的闯关东开始,山东人把家乡话带到了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话传遍全中国。解放后,一大批山东籍的南下干部乡音未改。直到改革开放了几十年的今天,山东输送到各地的人才也还说着山东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山东人最真实的写照。
每次出差去外地,只要一坐上回山东的飞机火车汽车,整个空间里就充斥着山东话,熟悉而又亲切。不管是否认识,大家都能聊得火热。方言,就是一片流动的山东土地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山东话伴随,我们就感觉脚踩山东的大地,心里就非常踏实,稳定,有一种依赖感。
让我们走进山东人的内心深处,看一看那奇特的心理世界。
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心理趋于超稳定状态,害怕变革与进步。齐鲁文化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国,山东人为此骄傲,并表现出一种“守成”心理。
山东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至今山东仍然是农业大省,即使是山东城市居民,也大多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夜晚,老百姓的惟一娱乐就是看电视。
与农业文明相适应,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山东人喜欢稳定,循序渐进。
而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就开始了剧烈的变化,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山东人一方面要去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寻求精神的依靠与寄托,山东方言就成为山东人的精神寄托之一。它是山东人的心灵庇护所。
四大板块 南腔北调
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我们还处在孔子时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不是胶东人和鲁西人在一起交流也需要翻译? 因为山东各地的话有差异,所以也闹出一些笑话。网上就流行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单位来了日本客人,到济南酒店订餐。单位秘书是胶东人,他把日本人说成是“一波银”,酒店听成是100人来就餐,觉得这是大生意,就把电话打回这个单位,问每个人是什么标准,没想到是办公室主任接的电话,他是淄博人,一听就急了:不是“一北人”,是“二本人”。他把日本人说成是200人了。
在我的感觉中,山东各地市的话都不相同,甚至一个县内的不同乡镇说话也不一样。方言学家钱曾怡、高文达等根据各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把山东话分成两个大区:西区、东区;四个小区:西齐区、西鲁区、东潍区、东莱区。
我觉得惊奇的是,我们老家莱州的方言本来属于东潍小区,但是却又兼备东莱小区的特点,这在整个山东也是一个特例。
有专家从理论高度论述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在自然界里,有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每一个链条都不能缺少,否则会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灭顶之灾。这一链条在文化界同样存在。
专家说: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普通话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两者同属一脉,并不对立。方言的使用范围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而逐渐缩小,保护方言是加强其内在价值的研究整理,与推广普通话并行不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底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创作并传播作品。
山东话形成于龙山文化时期
语言是一种粘合剂,能够神奇地把一群人,一个部落凝聚起来。那么,山东话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专家告诉我,是龙山文化时期,也就是距今4000——4600年前。
口语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其使用范围远远超过文字符号的运用。大约在200多万年前,人类在获得制造劳动工具能力的同时,产生了最初的语言。口语一直是人际间交流的最重要手段。
而作为一种方言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定居。山东地区进入定居时代当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已经进入文明的前夜,出现了城堡;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换和贸易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同时,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山东龙山文化就是东夷人创造的,最早的山东话就是东夷话。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是黑陶。围绕着制作陶器,一个区域的方言逐步形成了。龙山文化区的语言就是龙山人的方言。这说明一个地域的文化不能离开方言而存在。
山东龙山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东到黄海之滨,南至安徽和江苏北部,西到河南,北到河北等地。根据李荣等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介绍,山东100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这是绝大部分中国人说的话。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其中包括山东青岛、烟台威海等40个县,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其实不论是官话的3个小区,还是山东方言的四个小区,在考古学上都有对应的成果。龙山文化的类型跟现代山东方言分区有着惊人的一致。
济南地区所属的西齐片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以济南为中心的方言是山东方言的代表,跟民族共同语最为接近。西鲁片属于中原官话,这也是孔老夫子说过的话,它的声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势。山东方言东潍片是龙山文化姚官庄类型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
日照的两城镇遗址,是在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并由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等发掘的。这一地区的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胶辽官话,虽然跟东莱片具有共同的特点,但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从方言特点说,姚官庄类型的分布区潍坊、安丘等地代表了典型的东潍方言的特点,如有齿间音、“登东”不分等等;而两城镇类型的分布地日照、临沂则有从胶辽官话向江苏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过渡的特点,其中日照方言跟诸城、五莲相近。
胶东话处于龙山文化杨家圈类型的分布区。东莱片方言区的人们偏居山东半岛东隅,与内陆交往相对较少,其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汉语官话方言中胶辽官话的典型代表,在汉语方言中很受国内外方言学者的注意。胶东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山东人向东北移民的情况在历史上多有记载,胶东方言对辽东方言有重大影响,胶辽官话的形成就是胶东方言向辽东地区延伸的结果。
语言不是一潭死水,方言之间也没有一条界限分明的鸿沟。每一个语系,向内有交叉点,向外则有延接点。不同方言区人们之间要交往,也就避免不了方言间的相互渗透,也就是说,方言特点的过渡在地域上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
山东方言在交界地区存在着一些过渡性特点,比较典型的地区有临沂和聊城等,还有西齐片的济南、淄博跟东潍片同处山东腹地,两片人民之间交往较多,方言也有某些共同之处。
开放的山东话
语言因为有背后文化的支撑,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员的流动,语言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代表强势文化的语言,会逐步蚕食、同化其他地区的方言。
作为一个古文明中心,山东自古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几次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给山东带来了新鲜的语言元素。从两汉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这一过程大概到宋朝完成,大量山东人南下,把北方话带到南方。而在元朝和明朝末年,由于战争山东人口大量减少,千里无人烟,政府大规模从山西、云南等地向山东移民,这些都使本地方言增加了外来词语,形成极强的语言包容性和融解力。
济南有一句土话,“杠赛唻”,就是极其好、很帅的意思。有人考证,这个“赛”字来源于内蒙古语。济南人还有句俗语叫“出洋咕儿咕儿”,也来源于蒙古族。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贵妇人时兴头戴一种镶着红青锦绣和珠金的冠饰,这种冠饰蒙语为“kükü”,汉语译音为:罟罟、姑姑、故故;《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俚语”载:“元人呼命妇所戴笄曰罟罟,盖虏语也。”其他元明诗文中对此也多有记载。这句话在官话中已经消亡,却在济南土语中保留了下来,而且词义也有了延伸。异于常人的举止、想法或麻烦都称作“咕儿咕儿”。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济南话也吸收了不少。满语词汇在济南话中就俯拾皆是——关饷(发工资)、磨蹭(拙钝、拖延)、邋遢(原意为“迟慢也”,现在意为不整洁)、撒么(四处看)等。
一位研究蓬莱土话的当地人说,“拿着东西”蓬莱话叫“撼子东西”;形容十分满,液体外溢,固体物已超出一定的限度,叫“浮搂浮搂满”;“昨天”叫“业(夜)里”。他一琢磨发现,“撼子”和英语拿的发音“HAND、HOLD”相似;浮搂和英语满的发音“FULL”相似;业里和英语昨天的发音“YESTERDAY”相似。这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历史原因?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蓬莱地处沿海,历史上就比较开放,美国天主教堂很早就在蓬莱设立。也许就是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当地土话引进了一些外来词。
我看遍山东土话,发现各地都把昨天叫“夜来”或者“夜里”,这应该是一句本地话。
山东话自己的特色至今仍然没有改变。山东话里有一个描写动貌的词语,叫“鼓涌”,表示蠕动的样子,动作幅度很小,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这是一句只有山东人能听懂的话。好多外地学者都认为这是个土词,其实,这个词是个古词,是描写“虫行貌”的,在《集韵》中有两处可考。
现代山东话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如宋代的“夜来”,明代的“崴拉”、“倒达”、“仰摆”等等,这些话至今仍鲜活地活跃在山东人的口头。
毕竟,山东话在新的时代应该有一种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