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陶瓷赏析之感
关于陶瓷赏析之感
十二周的世界陶瓷工艺研究与艺术赏析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似乎还犹存着丝丝的不舍吧,尽管我没有亲身创造过一件瓷器,但是回想起所上的陶艺课,觉得这是我大学以来自己最为满意的选择之一,然而自己似乎总在享受陶瓷给我带来的惊讶和喜悦。或许,现在只有不尽的回想„„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瓷器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我国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艺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见的,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的。
陶瓷的美又在于什么?我想正如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陶瓷的美认识是不同的。即使对同一个人而言,随着对陶瓷的学习,逐渐深入去体会,他对陶艺之美一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正是这样的!
起初,我是欣赏陶瓷的是其年代久远,是其优美造型,是其承载的古老的华夏文化,当然,还有其高昂的货币价值!现在所保存的古代陶瓷有明清的紫砂,有闻名于世的元代青花,也有珍贵无比的宋五大官窑瓷器,有盛唐的三彩,有汉魏的陶俑,有数量巨大的秦兵马俑„„更惊人的是还有史前古陶,面对这些经历无数风雨的看似那么娇贵脆弱的古代陶瓷,让我怎能不惊叹其年代之久远!看那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看那素面朝天的越窑瓷,看那典雅宁静的青花瓷„„让我怎能不赞叹其造型之优美!每一件陶瓷都体现了她当时所处的环境,都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古老的华夏文化多少在陶与瓷的身上有所刻画!货币价值更不用说,一件元代“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拍得2.3亿人民币的天价,不能不使我这样的外行人瞠目结舌!然而,这些只能说是对陶瓷的浅显的认识,还只是美丽姑娘的外表,最多加上其身世!而对其内在的品质一无所知!
直到开始上这门课时,我才慢慢的对陶瓷有了深一步的认识,慢慢的阅读她内在的品质!我才解开了陶瓷那神秘的面纱,才认识到她并非高高在上,接触到她朴实的一面!
陶瓷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其独特性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统一;它既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任何一件陶瓷美术作品都是陶瓷材料的质地、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的三者的统一。观赏陶瓷美术作品,既要分别看它的质地、造型和装饰,更要看它的整体效果。既要看它的瓷质美,更要看它的艺术美;既要看它的共性美,更要看它的个性美。
陶瓷艺术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陶瓷源于最普遍存在的泥土。一般人认为脚下踩的泥土是最贫贱的;含有很多细菌,是最脏的;到了阴雨天,泥泞不堪,也是最讨人厌的!没有多少人愿意用手碰触它,更不用说亲手制作一件泥坯了!他们说自己对晶莹剔透的陶瓷之器热爱无比,却不愿承认陶瓷的母亲——泥土,这难道是真正的热爱吗?泥土是有性灵的,她有宽容博大的母性之美,不仅陶瓷由泥土产生,我们又何不是根植泥土之中呢?女娲用泥造人虽然说是传说,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件可以离开泥土呢!能说我们的根不是在泥土之中吗?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中国古代辉煌的陶艺文化和技术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可以 说它让我有了一个通向中华古文化的眼睛.以前只是知道诗书礼仪就是中国古文 化,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就是中国的古成就.而现在,陶艺和围棋也 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成就.陶艺的那种美让我所折服,印象最深的是是青花瓷,瓷体上的那一 笔一划都渗着湛蓝,所表现得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对青花瓷的体会,也不只局限在周杰伦的那首流行歌的那层肤浅的层面上。~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从古延续至今没有被打断的古老文明,而且它的文化辐射力非常强,历史上曾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国家,这样的一种文化它在历史上地位如何,生命力又何在?通过陶瓷史的写作,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因为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远在唐代就大量输出到世界各国,并由此将中国的文化也输送到了不同的国家。而且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精神文化发达的国家,讲究礼仪,讲究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化的生活,讲究“美食不如美器”,在造物方面讲究“天人合一”、“物心合一”,讲究“匠心”、“鬼斧神工”,排斥“机心”,排斥破坏“物性”,以免损伤“人性”。在审美上追求天趣,追求自然朴拙的大美,而不是矫揉造作的人工美,因此,“物尽其材”、“顺其自然”等因素都在陶瓷的制作及装饰上得到很好的表现。
另外,所谓中国人重视艺术化的生活就是让人生活在字、画、诗词中,所以即使是像陶瓷这样的日常用具,也非常讲究。书画常是上面的重要装饰,花鸟鱼虫皆可入画,为的是将思绪达到一种清明安合的状态。即使在没有装饰的一道釉的器皿上,也不是一览无余的空白,而是有着更深的在质感和肌理上的追求。而且我们还看到的是,不同姐妹艺术的互相渗透,不同哲学观念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共同展现的方式,而陶瓷艺术总是其中重要的体现者之一。因此,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以生活的艺术来渗透自己的道德理念,甚至达到一种教化作用的文化。
儒家在历史上将古宗教转化成一种礼乐,并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伪。”其认为唯有艺术可以让人变得文明,变得真善美。由此,在中国古人的眼里,陶瓷不仅是一种器用,也是一种陶冶人性情的艺术。上星期六,老师组织同学们去辽宁省博物馆看欧洲瓷器展。此次展览共展出近200件欧洲瓷器精品,带给我太多震撼和快乐,也让我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领略绚丽灿烂的西方瓷器艺术魅力,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瓷器在欧洲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更加让我坚定对陶瓷的喜爱。
以上就是我上了这门陶艺课之后,对于陶瓷内在的品质的认识!还有更多的体会,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只能用藏于心底,写也写不来,说也说不出!我对陶瓷的一见钟情是的的确确变得不仅爱着其的外在表现,更爱其内在品质!可以说,对于陶瓷的爱恋真正开始了,将一直持续下去!
在此,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课和精妙的引导!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更多的看法,我相信我成熟了很多!总的来说,这一门课真是让我获益匪浅!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就是不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得始终记得戒骄戒躁,以平常心去看待每一件事,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而且任何一件事,想象的与实际的总是存在着些许的不同,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之后,才知道那潜在的意义。
应物一班
20131076
周天虎
第二篇: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
一个学期的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结束啦~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许多了陶瓷相关的知识,还参观了博物馆,大家坐在一起喝茶看各种陶瓷,最最最重要的是拉坯做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瓶子!对这堂课的感触还蛮多的,总结一下大致就分以下2点吧: 不听话的泥巴&小情绪
拉坯的过程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各种“坎坷”,稍不留神一个好好的直筒就扭曲的转起来了,哪里用力不均匀了瓶子壁的厚度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导致出现一个凹凸不平的瓶口。拉坯的时候要心平气和,不能有乱七八糟的想法,稍有杂念手上就不稳了,泥巴也就不稳了。心里面一点点小情绪的波动都会立刻传到手上,然后反映在瓶子上。
刚开始拉坯的时候,不知道要怎么用力,又急于求成,手上就毛毛躁躁的,转盘上的陶泥一点儿也不听话,我想把它压下去,它就是不动,开始做瓶子了,又怎么都拔不起来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胳膊架在腿上,手上稳住,深吸一口气,然后一点一点慢慢的往上提,用手去感受泥的变化然后不断调整,泥很快就扶的很正了。就是要这种专注的、安静的心境下才可以做出很漂亮的瓶子。我做的瓶子瓶口总是歪的,可能就是因为我还是太过于着急了,不管是拉坯还是做别的什么事都要慢慢来才好。陶瓷&凝固的文化
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着迷,尤其喜欢传统纹样。不管是在壁画中还是织物上或者是器皿上,只要看到那些交错复杂的图样就要停下来好好研究一番,看看上面画的是什么,有什么寓意。每种图样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看似杂乱实则错落有致,仔细看又都有距可循。与之相对的,我对于以造型取胜的陶瓷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我比较喜欢的是没有装饰造型流畅的器皿。没有青铜器的威严厚重,没有金银器的富丽堂皇,陶瓷的美是朴实而高雅的。青瓷如玉,白瓷似雪,黑瓷的高贵典雅,开片的精致独特,可是说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陶瓷的造型与纹样相比似乎不能反映出很多文化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他的造型和他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南青北白的产生,与南北方的地理气候条件,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差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特定的环境产生了特定的陶瓷,而陶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的发展。水火土相融,加之制陶、制瓷师傅的手艺,一个时代就被浓缩在了一个小小的器皿中,凝固的是陶泥,也是文化。
第三篇:党课之感
党课之感
敬爱的党组织:
在学校安排的十次党课学习中,我感触颇多,我的记忆里深深地留下了几个名词,入党动机、党性修养,学生党员和青年领袖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进,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当然要担当起这历史赋予我们伟大而圣神的责任,延续我们先进的共产党,开创新一代的领袖。要想保持党的纯洁,当然选拔一批优秀的党员。当我荣幸有机会加入共产党时,我决定要认真学习党章、学习党的历史,争取在思想上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这次预备党员培训班的学员,我们应该算是这个校园里相对优秀的群体了,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伟大的历史使命吗?我们有做青年领袖的决心和才能吗?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青年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作为青年中的进步群体—学生党员中的一员,我们该如何肩负起历史使命呢?大学生中的党员就应朝着青年领袖的目标努力,这样看来我们大学生党员的担子就不轻了,我们应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而努力。
说到“青年领袖”这个词,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在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呼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那样的一种气度和风范,是真正的领袖气质,不畏惧,不隐瞒,敢于表达自己。今天,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吟这样的诗了,连这样的话说的也少了吧。太多现实的问题,工作、升职、房价,一步步侵蚀着那些年轻的心。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年党员们,更应该保持着纯洁的心,争做青年领袖。培养青年领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树立起对党的事业的牢固信念,是最基础的一步。信念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茫然的时候找到方向,不论遇到什么状况都能朝着目标奋斗。而信念的缺失或者变质,就是庸碌和错误的开始。作为学生党员,我们的天职还是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实践,成为一个专业上优秀、又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底气十足、能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人。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繁星点点,天际辽阔而深远,胸中偶尔会像当年的毛泽东同志一样生发许多的雄心壮志。现实却又告诉我们,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同样重要。年轻的我们,胸中的激情可能会令我们变得骄傲和浮躁,而生活条件的改善则可能让我们的意志变得薄弱。所以,在生活和学生工作中,磨练意志和脚踏实地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这个党员的声名就成了一个空壳子,没有人会信服我们。只有严于律己的改进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向青年领袖这一称呼靠拢。
也许还有人在校园里迷茫着而找不到方向,也许还有人在宿舍里激烈地进行“打大A”。我们学生党员呢,首先得完善自己,向着青年领袖的方向努力,其次是得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进步,独善其身不是一个优秀党员该做的。而青年领袖这个词,绝对值得我们学生党员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去学习。
汇报人:刘国祯
2011年3月28日
第四篇:军训之感
军训之感
初一刚开学不久我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个培训大家素质的军训活动。当我知道明天就要军训的时候我傻眼了:有没有搞错?这么热的天不明摆着折磨人吗?我仰天长叹,脸上显示出无力回天神情,心里真是一百个不愿意。
第2天便开始训,而现实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一百倍,什么“立正”“向右看齐”“向左转”等简单姿势都做了“N”遍了,真让人喘不过气来。豆大的汗珠在大家的额头上不住地闪烁,累得大家真是“生不如死”。心里还不停地埋怨那些教官哪里不去,偏到这里来让大家活受罪。
军训后,筋疲力尽的我回到家里不停地向爸爸诉苦,可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怎么光想着自己,而不想想军人呢?”
军人?对哦,他们在军训时为什么总是面不改色?为什么不叫半点苦?我脑海里好奇地寻思着,寻思着„„
爸爸说的对,军人有一颗坚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心!因此他们不会流泪,更不会叫苦„„我突然感慨万千。在军人面前,我又感觉到自己是那么渺小!
一天一天的过去,终于到了评比的一天了,我是在5班第5个出场,一出场,我们唱了一首军歌:12341234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一开头评委就在精神面藐是有了一个满分;接着开始了„„
“啊!我们胜利了”我获得了第一名知道了一个道理:坚持就是胜利。
第五篇:《红楼梦》之感
观《林黛玉进贾府》后读《红楼梦》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题记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因酬报灌溉之德,甘露之惠。便下凡造历幻缘,用一生的眼泪偿与一人。
在此且不谈“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这些“薄命司”上注定没有好结果的人物。因为我无法谈及她们不伤感落泪,且愚笔述不尽这些在赤裸裸的封建暴力摧残下的女性的悲剧。有被丈夫折磨而死的迎春,孤苦远嫁的探春,含冤而死的鸳鸯,撞墙而死的司祺,有妙玉,有可卿,有晴雯,这些凡山川日月之精秀钟于的金陵十二钗,无一不受渣滓浊沫的男子的欺侮,无一不毁灭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里,不!应该是人吃女人的社会里。这便是悲剧,所谓悲剧,此处恰可引用鲁迅的一句话“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红楼梦》中却毁灭了才华横溢,情韵雅洁,志行高卓之女子!
每读《红楼梦》,都有种心灵上的震撼,无所描述。知觉压抑,特别是读到黛玉焚稿断痴情一回,只剩叹惜。
林黛玉,是这人间仅有的美,却逃不了毁灭的命运。
她没有姹紫嫣红开遍的美态,宝钗般行为豁达,随分从事,她只有弱柳扶风之态,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自幼丧母,后弃父进京都,深知在这“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的大观园中,她只是一个寄人
篱下的宿客,过着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在孤清的潇湘馆里,枕“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入睡。她,会在繁花开尽,姊妹们皆菜花扑蝶时,携一香袋,背一小锄去葬花,轻轻捡起那些已经衰败的花瓣,置于香袋中,葬于泥土里。这是一种何等的孤独!这是一种何等的凄楚!这是一个心灵深处潜藏着何等悲伤的女子啊!一曲冷月葬花魂,叹尽“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宝玉,爱的是世外仙株寂寞林,娶的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知己是水中月,妻子是镜中花。爱谁,宝玉捍卫了自己的选择,娶谁,却只能听从父母之命,而两个选择的悬殊性便造成了悲剧的结果,且不谈这个。贾宝玉,本是女娲补天石锻炼而成的“通灵宝玉”的化生。在把女人看作是第二等人的封建眼光里,他却真心坚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却真心坚信“凡山川日月是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的思想与他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他对于“人”的完美和高尚的尊重和追求足以显示他不属于那个破烂的时代,不!是那个时代不配拥有他!他与“这个妹妹我曾今见过”的林黛玉是两个新生的真正的“人”,却夭折在那个万恶的年代!
当人们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伤情落泪时,有谁怜惜过另一个女子!她便是宝钗。宝钗不像黛玉般性格气质中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她能把对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内。宝钗的悲剧在于她彻头彻尾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而这个封建的产物却与鄙视封建的宝玉不相符合。即便嫁于宝玉,却忍受着内心无比的煎熬,谁会知
道这种内心的悲苦不表现于色的真正凄楚!
曹雪芹,用这三人的眼泪为墨,写满纸荒唐事,述一把辛酸泪!
作者赵洁颖 写于2008年12月26日深夜(因最近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有感而发,写下此文,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