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现代文时文阅读精编(一)
时文阅读材料: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振兴中华,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更多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讨巧?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在学生时代就很敬重北大,谈到清华、北大的瑜亮情结时,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诞生百年时,陈平原先生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肩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怎么样,国家便怎么样;你是什么样,时代便是什么样;你有光明,社会便不会黑暗。
编辑提点:
读毕全文,从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风华意气可以感受到濡染于80年代思想解放、文化启蒙的烈烈余韵。上世纪80年代继五四之后爆发了第二次启蒙运动,为现代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而自90年代以来,自鸣得意的学术界日渐丧失了从事宏大现实问题思考的兴趣和能力,知识分子基本上丧失了对现实政治的关怀,放弃了在社会转型时代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今天的怀疑主义不仅是怀疑现实世界中的那些伪价值(权力,金钱),而且是根本怀疑人类是否真能拥有长久和普遍的价值,后面这一种怀疑主义才是真正可怕的。在普遍怀疑和利己唯上的时代,唯有重建信仰、坚守理想、秉持道德者方不致被现实的流沙湮没而最终成为新时代的开创者。
时文阅读材料:
关于当下大学生中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思考
钱理群先生前不久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此语一经微博转发便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为何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使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在培养大学生时避免功利主义成为其指挥棒?
首先,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最热的就是最好的。从九十年代的法学学科到今天的经济学科,仿佛市场最缺乏的人才就是大学最应该培养的。这就像是一个陷入沙漠深处的旅人,眼睛看见哪里仿佛有绿洲就认定哪里一定有水,但在很多情况下他所看见的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长此以往,在这种误区中越陷越深,最后渴死的一定是凭借感觉寻找绿洲的“旅人”。
其次,当今的高校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培养大学中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直接推手。在丧失自己应有的话语权的前提下,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在这个社团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了这种一席之地他们甚至将社会中的勾心斗角等等算计之策引入其中,这可谓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佳锻炼场所。
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语词,人生在世免不了要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终生,但如何做一个精致的公民而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确实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公民除了需要利己以外还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去适当地探讨公众话题,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公共话语逐渐消失的时代,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大学生将目光从公共领域转入到私人的领域,他们在私人领域中关心的唯有如何去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这是“利己主义”的根本来源。
鉴于以上原因,要重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通识精神和公共生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首先,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象牙塔,他的任务不是培养一群群只懂得专业技术的工人,他的主要任务是能使人类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故所以,大学生所要接受的不仅仅是功利的社会基本生存训练,同时还应该通过通识教育了解学习人类文明的遗产。
其次,大学生只有享有真正的话语权才能跳出唯命是从的泥潭,才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真正关心的事物上来。重构大学生公共话语系统能让大学生不在把视野局限于私人领域的蝇营狗苟的小事上。这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一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青年公民。
第二篇:二轮练习--现代文(一)
二轮练习---现代文
(一)班级姓名
(一)烟花三月下溱潼卞毓方
暮春三月,也是烟花三月,我与林非、王充闾、刘宝柱三位先生同访溱潼。
当天上午,主人安排游溱湖。画舫使人和湖面亲近,又和湖面疏远,坐在舱里,浪舔不到,风吹不到,日头也晒不到,但你却可从从容容、仔仔细细地为云看相,为水把脉。
溱湖要我把脉,首先是湖水尚清冽,但是,溱湖,你懂得我的悲凉么?在工业化、现代化浪潮的裹挟冲刷下,那渌渊镜净、一尘不染的好光景永难再现,只能留梦于《诗经》中的涟漪、《楚辞》中的浪花了。其次,便数眼前这湖边的篙船,这是会船节的余兴。岳阳有龙舟节,溱潼有会船节。龙舟节纪念屈原沉江,他的《离骚》,引起人心骚动,人心就起了波澜,就要借龙舟节的不朽以实证屈原诗文的不朽、精神的不朽,讴歌不朽。会船节也有纪念的缘由,它的纪念,显示了溱潼人的贤良和公德:清明节的第二天,溱潼百姓相约划着自家的小船,为四港八汊无主的孤坟添土洒饭,烧化纸钱。
午后游溱潼古镇,我曾行过一遭,那是在一个月前。于我,出游如同赴宴,一向不关心厨师端上的是什么,而在乎今天与谁同桌。此番系陪三位先生同游,心情愈加雀跃,我们沿着前番的路线走了一遭:麻石老街、院士旧居、民俗风情馆,以及古茶古井、古槐古寺。叫我吃惊的是,我前番的“莅临”已经被摄成图像,加以装潢,悬挂于一处景点。我就成了“到此一游”的所谓名士。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沉默得太久了;溱潼,她似乎觉得自己开放得太迟了。她就像锁闭在水网中的孤岛,在这大喧哗大造势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年代,终于也耐不住寂寞,渴望外界的足音余响了。
身边备有相机,一路张罗着想给三位先生处处“立此存照”,却仅有两次成功。一次是在“花影清潭”。那是一个小院,院内一株古苍苍的茶树,寿长逾千年,花开逾万朵,茶树旁有一古井,井壁青苔斑驳,井底水莹如镜,三位不仅在茶树前欣然留影,还分别弯腰探头,和幽幽的井水照了一个多情的面;另一次是在“绿院垂槐”。院是寺院,槐是官槐,院内曾创办过书院、义学,而后又设立小学,是古镇教育事业的滥觞,官槐不仅沐过宋朝的风,元代的雨,还系着天仙配的传说。三位先生往槐树前一站,嘴里俱念念有词,是许愿吧,我不知他们默许的是什么。按动快门的刹那,眼睛一眨,仿佛镜头锁定的是三株大树,不,四株。绝非矫情,生活的原色,生命的底色,本该是这般浑然一碧,浓翠盈目。
次日上午,细雨霏霏,我们参观了高二适纪念馆。高氏是那种生前看着不高而死后愈仰愈高的学者、诗人兼书法家。他是溱潼的邻居(他本是邻县之人),又是溱潼的女婿(娶了溱潼之女为妻)。高氏“独学自成”,没有背景,没有台阶,一介寒儒,好钻研而“不求人知”,然而,骤然而起的一桩“兰亭公案”,却不由分说地把他推到前台,置于聚光灯之下:1965年,值兰亭盛会召开之际,郭老沫若抛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指出享誉千古的《兰亭序》乃是赝品,为后世所托作。鉴于郭老彼时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黄钟一启,万籁噤声。当是之时,唯独高二适挺身而出,撰写《〈兰亭序〉真伪驳议》,与郭老据理力争。高二适的精湛见解,尤其是他的不畏权贵的风骨,倾倒士林。连毛泽东也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纪念馆建在两水相交的半岛。主人公的塑像在迎门而笑,绿树环拥,回廊的碑刻龙飞凤舞。展厅,半是书法,半是丹青,以为这就是全部了。谁知出得旧馆,又见新馆,博敞而宏丽,沿阶梯步上三楼的平台,脚下踩踏的是坚实,胸中翻滚的是浩叹。不要说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那位二适先生的本家①兼同行——生前死后,从未拥有如许气派,就是当代的诸多硕儒宏彦,也鲜能享受此等殊荣。【注】①本家:此处指自己的家同姓、同宗者。
17.阅读全文,完成填空。(4分)
游览溱湖,触景生情,会船节引发现实遐思; ①,移步换景,备相机为先生留照; 参观纪念馆,思古抚今,忆 ②。
(①处填行踪,五字以内;②处概括事件,十字以内)
18.第三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19.品味语言(4分)
(1)于我,出游如同赴宴,一向不关心厨师端上的是什么,而在乎今天与谁同桌。(结合语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2)不要说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那位二适先生的本家兼同行——生前死后,从未拥有如许气派,就是当代的诸多硕儒宏彦,也鲜能享受此等殊荣。(品析“不要说„„就是„„”这个句式用在此处的妙处。)(2分)
20.为什么溱潼人如此厚爱高二适?请结合本文,阅读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2分)
材料1:顾城的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材料2: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日伪侵占溱潼。高二适先生不愿做亡国奴,将家眷寄养于溱潼岳父家,只身赴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1945年深秋,才重返故里。回乡途中,写了《溱潼道上闻子规》诗一首:“出蜀希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
(二)荒野之鹰简媜
总是独自走上生命的每个阶段,从全然陌生的环境开始安顿自己。
小学毕业,明明附近有所初中,我却跑到离家四十分钟车程的初中就读。明明附近有几所高中可供选择,却大胆地跟老师讲:“我要去台北考高中!”那时父亲刚逝两年,母亲出外工作兼了父职,阿婆管田地、家园,我是老大,弟弟妹妹才上小学。我赌一口硬气对自己讲:“你要是没出息,这个家完了!”
十五岁,捆了今生的第一个行李,连牙刷,毛巾都带走。屋前屋后,巡了一趟,要狠狠记住家的样子,躲在水井边哭一场,忽然长大了五岁。我不嫉妒别人的十五岁仍然滚入父母怀里,睁着少女的梦幻眼睛,而我却得为自己去征战,带刀带剑地不能懦弱。
所以,孤伶伶地在台北寄人篱下,每天花三个钟头来回于学校和亲戚家。那时,校内的读书风气不盛,许多人放学后赶约会,跳舞,逛夜市。我没有玩的权利,也没经费课外补习。还是那副硬脾气,就不相信出考题的能撂倒我,非上好大学不可。
平常,很少有谈得来的朋友,我干脆跟稿纸谈,写文章,投稿。若是杂志社寄来刊稿消息,我会乐得一看再看,看到眼眶泛红;大报副刊寄回退稿,则撕得碎碎地喂垃圾桶,我想:“总有一天„„”为了那一天,吃多少苦都值得。
我做事一向劲道猛,非弄得了如指掌不可。迷上写作,连带看别人作品都眼睛出火。他们写的好,我写的不好,道理在哪儿得揪出来才能进步。常常捧着两大报副刊上的名家作品,用红笔字字句句勾,我不背它们,我解剖它们,研究肌理血脉,渐渐悟出各有各的路数,看懂名家也有松垮垮的时候。那时很穷,买不起世界名著,铁了心站在书店速读,霍桑《红字》、《泰戈尔全集》、托尔斯泰《高加索故事》„„有些掏钱买了,其余则浏览,希望将来变成大富翁全娶回家,看到眼瞎也甘愿。“世界太大,生命比世界更大,而文学又比生命辽阔!”我决心往文学走,不回头。
缺乏目标的年轻生命好比海上的飘舟,而我知道自己的一生要往哪去。考大学只是眼前目标,我知道为什么必须上大学,不是依社会价值观、师长期待或盲目的文凭主义,而是依自己对生命的远大梦想。
高二暑假,我留在台北。每天,依例凌晨四点起床早读,按照作战策略,这个暑假必须总复习所有科目并预读高三功课,至少做一遍从各补习班、明星学校搜集的题库、试卷及历年联考试题,并且每隔半月“验收实力”——看自己能考上哪一个“混帐学校”。
想睡觉,不行。开始思考打仗应该用智慧,于是,把“作战计划”改成“大学联考美食店”,按照清醒到昏沉的时刻表安排筵席。
所以,“历史”变成身穿古装的我恣意穿梭于时空隧道,采访秦始皇谈如何并吞六国,跟汉武帝吃饭谈外患问题,还可以指着光绪骂:“你这个懦夫,干嘛那么怕慈禧,你不会派刺客把她‘解决’掉吗?”“地理”也好办,那是我跟心爱的白马王子周游世界的旅行见闻。“数学”,确实有点伤脑筋,三角函数实在不像个故事。
抽屉里有一叠没写完的稿子,想继续写,又收进去,索性把专放稿件与写作大纲的抽屉贴上封条,仿佛唯一的财产被法院查封。
如此安顿之后,升高三,当同学们一个个迸发高三杂症,勉强念书,或奔波各补习班像只无头苍蝇,我却笃定得像个磐石,心稳稳地纹风不动。继续按自己的作息方式排读书计划,不急,不慌,从不脱序。我读书喜欢问“为什么”,思考答案。有时“国文”里的问题必须从“历史”找解答,“历史”里的疑问,可以从“地理”得到线索。活读比死背深刻,而且有乐趣。
联考那日,雨意正浓,大多数人像进刑场,我却觉得像游园会。
放榜后,在租住的小屋打点行囊,一下子天地开了。我知道自己又要去陌生地方从头开始,就像过去每个阶段,命运交给我一张白纸一样。
年轻生命蕴涵各种潜力,愈早自我开发愈能起飞。如今回想高中生涯,短短三年,却把我一生的重要走向都起头了,我如愿进入台大,如愿成为作家。少年时,怨怼老天,现在懂得感谢。
因为,当他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
17.请写出你对“我”的“硬脾气”的理解,并再举一例说明。(2分)
18.“我”乐学也善学,请概括出“我”的三个学习方法。(3分)
19.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联考那日,雨意正浓,大多数人像进刑场,我却觉得像游园会。
20.第七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
21.结合全文内容,理解标题“荒野之鹰”的内涵。(4分)
(三)特别教授
黄侃字季刚,清末民初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文学家,曾在南京东南大学、金陵大学任教,被学生称作“特别教授”。
陆宗达曾拜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
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黄侃说:“已经标点了三次,你对《说文解字》已经烂熟在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了大半,不用再点了。”说完,黄侃又将那书扔上书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学问的事。
后来,陆宗达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他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时说:“就是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黄侃在课堂上讲解《说文解字》,一不带原书,二不带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学生对他引用的经典论据,下课以后去查书,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引起了全班同学啧啧称羡。有一天,黄的学生为他拿皮包时发现内有许慎的《说文解字》,打开一看,那书上画得太特别了:书头蝇头小字,密密麻麻,有墨笔写的,有朱笔写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全书9300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讲法。据说,他对《说文解字》读了五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他去讲授的时候,也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同学们说:“听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一个学生看了黄侃所读的那本《说文解字》后,对他说:“黄先生,你这批在书头上、书边上的东西,颜色各异,字又那么小,谁还认得呢?”黄侃半开玩笑说:“我要人认得干什么呢?别人要知道了上面的内容,我就不是第一了。”大家都哄地笑了。
据他的学生回忆,黄先生教学还有更特别的,他不是光用语言教这个书,而是带着感情教这个书。《说文解字》是一本很枯燥的书,可黄先生在讲每个字时,是带着爱憎的感情来讲的。他把自己变成书中的人,书中的人笑了,他笑了;书中的人哭了,他也哭了。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都和老师同呼吸,和书中的文字同呼吸。
黄侃弥留之时,他已说不出话来,手却指向架上一书。学生们将书拿来,他翻到一页,手一点,人已逝去了。送走老师之后,学生们想起那书,大家翻开一看,顿时觉得,雷电之光,激荡天地:前几日学生们争论的一个问题,老师没能作答;原来,老师最后手之所指,正是答案所在。
(节选于《细说民国大文人》,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概括黄侃先生的“特别”之处。(2分)
①不讲学问,先让学生自己钻研;②;
③讲解投入,带着爱憎感情教书;④。
15.品析下列句子。(4分)
(1)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就将书扔到了书堆上。
(2)结合加点词语,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2分)
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都和老师同呼吸,和书中的文字同呼吸。
16.文章第三段写陆宗达后来的情况有什么目的?(3分)
17.同为人师,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麦尔先生虽然偶尔也会给自己放放假,钓钓鱼,但在最后一课上却表现出高贵的爱国精神。
B.黄侃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可是对学生的求教缺乏应有的耐心。
C.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用热切的期盼和不倦的教诲关心着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
D.莎莉文老师是点亮光明的使者,用爱心和智慧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第三篇:时文短评(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时文短评
(人教版高三教案设计)知识目标:
1、了解10高考新增题型——时文短评的特点与类型
2、把握概括与短评的一般要求 能力目标:
1、掌握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2、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教学重、难点】
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大家所听的歌曲是广东的一位 化学教师为方便学生记忆而改版的《青花瓷》,大家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吗?(学生回答后展示《新民晚报》 2009、08、08上刊登的一些学生和老师对这件事发表的评论)
像这种对最近发生的新闻或现象进行评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时文评论》。课件投影:
时文:时效性比较强的网络、报刊文摘。(捕捉社会热点)
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评说,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二、介绍10年高考对时文短评的要求及其题型
这道题是09年1月份的省质检才出现的新题型,它的题型设置一般是:
提供两则简短时文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准确捕捉基本信息
(2)对材料所阐述的内容(现象、观点)有何看法?请阐述。——做出自己的评判
今天我们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种题型来学习时文短评主要的写法和答题规范。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道题——一句话概括。三、一句话概括
1、师生一起做示例:《09龙岩质检卷》
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 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1)、请大家拿出红笔,先通读材料,后画出材料的关键词语与关键句子,共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整理归纳出一句话。
关键词:材料一:贫困生、补助、“隐形”提供
材料二:贫困生、捐助、参观式的慰问
共同点:陈述对象都是贫困学生的扶助
不同点:材料一:“隐形”提供补助
材料二:参观式的慰问(2)、概括答案: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2、强调:
(1)、概括要注意整体性原则,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2)、概括材料必须是一个句子,而且要用陈述句。
区别句子与短语:
例如:
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的不同观念和做法
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我写的作业。
我写了作业。
(3)、概括的句子不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只需客观概括材料事实即可。
3、概括两则材料的关系
这两则材料陈述对象相同,都是讲对贫困学生的扶助,但方法不同,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对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他们的不同点。
4、练习1:《三明市2009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参考答案:网络语言“疾风扑面”。(网络语言悄然兴起。网络语言成为时尚。)(2分)
这两则材料与上一题不同,陈述对象相同,内容是互为补充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互补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相同点
5、总结:
A、如何概括 材料
抽出新闻材料五要素(时,地,人或物,事,因,果)中的核心二要素人或物及事展开信息重组,形成“何人或物做何事”的概括模式。“重组”方式依材料则数、性质而定:单则的直接进行;两则及以上的,按材料“似”或“异” 的组合展开同或异向合并。
B、概括材料主要信息的答题思路:
第一步: 通读材料
第二步:分析关系(相对型、互补型)
第三步:提炼筛选(异同点)
第四步:整合表达
四、短
评
1、师生一起做示例:《09龙岩质检卷》
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 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100字左右,至少两个理由)(4分)提示:(1)、短评的主要写法有:
A、从正面肯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再用简单论据进行论证。
B、从反面否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以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也可以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
C、可以采用多分法进行分析,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要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2)、时文短评的答题步骤
1、亮观点(旗帜鲜明)
2、讲道理(两点为宜)
3、总述(或重申观点或提出建议)
(3)、评说的对象可以从捐助者或贫困生两个角度。
答案示例①资助贫困生要顾及他们的自尊心。(从“施事”角度总说作肯定观)∣因果
如果在给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却在客观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那么,这样的资助会给其内心留下阴影。(从事件结果角度分说理由)∣因果
科大的做法不仅是一种关爱,更体现了一份尊重(从事件做法角度回应总说再作肯定观)。
答案示例②贫困生接受资助应有平常心。(从“受事”角度总说作肯定观)∣因果
经济上的贫穷并不等于地位的低贱。∣∣递进
再说,他人对你的资助是出于真诚的。(从事件起因做法角度分说理由)∣因果
对此不应有自卑心理(回应总说再作肯定观)。
2、练习1:《三明市2009年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问题: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何看法?请简述。(5分)
参考答案:(5分)①使用网络语言无可非议。网络新词语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词汇。如果往前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曾经陌生的网络语言现在已经非常熟悉,如“下载” “链接”“复制”等等,早已被我们接受。
②我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规范性差。它是对传统语言的破坏、颠覆,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因之受到影响。
3、总结:
注意几个禁忌问题:
(1)没有观点或者观点含糊其辞。
(2)大量转引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
(3)条理不清,语无伦次。
(4)字数严重超标。
(5)观点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
五、课堂练兵
自设题:10月23号《厦门商报》上有一则关于学校如何处理学生仪容仪表的新闻,就将之整理为两则相对型的材料。
材料一:为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一学校不允许学生留长发,老师甚至校长在门口站岗,一发现不规范的,就用剪刀剪掉,一时间不少学生为飘落的头发伤心至泣;佛山一所中学要求女生不得留长发,否则不得进学校。
材料二:厦门某学校在全校集会时,校长发布新规———凡是期末各科成绩进入年段前20名的学生都允许漂染头发。全校哗然的同时,染发的学生都乖乖地“返彩归黑”。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漂染头发,而他们也禁不起舆论压力。因为同学看到了会说,“几日不见,学业大长,进入年段前20名,可喜可贺啊!”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学生染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1)答案示例: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不同 学校有不同做法。
(2)答案示例1:中小学生染发存在很多不好的问题。①因为染发剂是化学用品,对身体发育可能会有负面影响。②且有些学生因为过分追求打扮、穿着,而产生攀比心理,增加心理压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中学生不要染发。
答案示例2:学生染发是时代潮流发展带来的结果。①染发的学生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学生染发只是“求异”心理起作用,只是想体现自己的个性而已。②染发只是学生爱美心理在作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中学生染发并不是需要一味制止的。
六、强调:写作中有几点须注意
1、先吃准现象;
2、注意报道者对新闻现象的评价有褒有贬,这给观点提炼暗示正反等方向。不过,仍应“开 放性”地牢固树立正、反、正反结合等多向酝酿观点的写作意识。
3、以直接亮出观点的总―分、总—分―总两种结构为宜。
4、结构以直接亮出观点的总―分、总—分―总两种结构为宜。语法层次是因果关系。
亮出观点应旗帜鲜明,决不含糊。可“开放性”地作肯定观、否定观、肯定否定兼及的辨证观;应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不能有废话和太多的曲折。在分说部分,强调富有逻辑自圆其说地说理,不作事例列举;强调发散思维,联系事件的起因、结果、做法等对事理多从横向及纵深“探究性”地挖掘,铺排语法层次以句群和复句中的并列、递进等关系为主。
七、复习建议
1、多关注
2、多思考
3、多训练 八:推荐
新闻节目:《焦点访谈》、《今日关注》、《时事辩论会》等有新闻评论的;
报刊 :《杂文报》、《杂文选刊》、《讽刺与幽默》等;
时评:
人民时评:http://opinion.people.com.cn/
西岸时评:http://www.xiexiebang.com/jxcomment/
新华时评http://www.xiexiebang.com/comments/ 九:作业——2009年4月省质检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
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参考答案:
(1)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有不同看(做)法。
(2)示例一:用行政手段禁止在校园内使用 手机的决定太过僵化。(观点)有违资讯时代人们及时沟通、及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只要能够协调好学习工作与资讯沟通的关系,(分析)手机进校园也不是不可以的。(总述)
示例
二、中小学校园内不应该使用手机。(观点)校园内师生因为工作学习的特性,对资讯获取的及时性要求并不太高。随身带着手机进入校园,会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分心,降低工作学习效率。(分析)所以校园内应该明令禁止使用手机。(总述)
十、补充练习: 1、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1)答案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
(2)答案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
(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 亦可。)20
第四篇:时文短评
时文短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高考新增题型——时文短评的特点与类型
2、把握概括与短评的一般要求
能力目标:
1、掌握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2、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一)了解时文短评的要求及其题型
材料一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100字左右,至少两个理由)(4分)
材料二: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问题: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何看法?请简述。(5分)
(二)总结题型: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准确捕捉基本信息
(2)对材料所阐述的内容(现象、观点)有何看法?请阐述。——做出自己的评判
(三)习题
<1>一句话概括
材料一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1)请大家拿出红笔,先通读材料,后画出材料的关键词语与关键句子,共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整理归纳出一句话。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短评
(1)、短评的主要写法有:
A、从正面肯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再用简单论据进行论证。
B、从反面否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以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也可以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
C、可以采用多分法进行分析,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要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2)、时文短评的答题步骤
1、亮观点(旗帜鲜明)
2、讲道理(两点为宜)
3、总述(或重申观点或提出建议)
(3)、评说的对象可以从捐助者或贫困生两个角度。
材料一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
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100字左右,至少两个理由)(4分)
五、课堂练兵
10月23号《厦门商报》上有一则关于学校如何处理学生仪容仪表的新闻,就将之整理为两则相对型的材料。
材料一:为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一学校不允许学生留长发,老师甚至校长在门口站岗,一发现不规范的,就用剪刀剪掉,一时间不少学生为飘落的头发伤心至泣;佛山一所中学要求女生不得留长发,否则不得进学校。
材料二:厦门某学校在全校集会时,校长发布新规———凡是期末各科成绩进入年段前20名的学生都允许漂染头发。全校哗然的同时,染发的学生都乖乖地“返彩归黑”。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漂染头发,而他们也禁不起舆论压力。因为同学看到了会说,“几日不见,学业大长,进入年段前20名,可喜可贺啊!”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学生染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作业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第五篇:时文短评
时文短评
一、导入
什么是短评?
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时文短评是一种就目前热点、焦点等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等的独特的体裁。
时文短评主要以新闻报道材料为依托,从具体事实中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
时文评述突出“评”,可以表彰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也可以批评错误观点或言行,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指示性质。
请看2009福建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参考试卷:
16.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一 某大学100多个学生受聘充当一个图片展开幕式的“临时观众”,他们按照主办方的要求,领导说完最后一句话,就一齐鼓掌。据悉,这种聘用“掌托”举行活动,已成为一些礼仪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之一。
材料二 有的社会团体定期举办“XX高峰论坛”,盛邀相关专家来作现场演讲,组织安排参会人员适时“热烈鼓掌”,这已成为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场时时掌声雷动,气氛十分热烈。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说的现象。(3分)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4分)
(1)答案示例社会上已出现“掌托”的现象。
(2)答案示例①:“掌托”现象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应当予以治理。“掌托”们的作用无非是适时引发阵阵掌声,来显示某些味同嚼蜡、言不及义的演讲的“重要”与“精彩’,这是与我们所提倡的诚信相悖的,而且,其中所折射出的阿谀逢迎之风,就更令人担忧了。
答案示例②:“掌托”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加以否定。它是为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而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至少体现了主办方对被邀演讲者的尊重,体现了传统的礼仪观念。对此要适当引导,而不应简单地否定。
(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2009福建高考语文单科质检:
1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1: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中学生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学生会副主席、x x报小记者、x x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等,她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夏令营的菅员们刮目相看,印象深刻。
材料2:在一所中学的高二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热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居然有17名学生曾与同学交换过名片,占全班人敷的35%以上。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清简述。(4分)
(1)答案示例(3分)名片热正在中学生中悄然兴起。(意思对即可)
(2)(4分)答案示例l:中学生使用名片无可非议。名片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能简明而直接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另外,中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应学会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地表现自己,推荐自己。
答案示例2:中学生使用名片为时尚早。中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人多是自己熟悉的,无须通过名片介绍。另外,过早地使用名片,也会助长一些人的虚荣心,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观点1分,简述3分)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4月份)》16小题: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案示例: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有不同看(做)法。
(2)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请简述。(5分)
答案示例l:用行政手段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决定太过僵化。有违资讯时代人们及时沟通、及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只要能够协调好学习工作与资讯沟通的关系,手机进校园也不是不可以的。
答案示例2:中小学校园内不应该使用手机。校园内师生因为工作学习的特性,对资讯获取的及时性要求并不太高。随身带着手机进入校园,会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分心,降低工作学习效率。(观点l分,分析4分)
二、一句话概括主要信息的答题思路(如同压缩语段)
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就是记叙文的要素。或通读全部材料(语段),弄清(语段)材料的说明对象。
第二步:概括归纳。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切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或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即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作用、功能等。
第三步:提炼筛选。即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或分析材料(语段)共涉及哪些方面,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
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的通顺(无语病),结构合理。
例一:单一材料型
今年全国将有超过70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形式异常严峻。危机当前,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如何疏散就业压力,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不断奉献出或惊奇或或雷人的主意。2009年2月8日《羊城晚报》消息说,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副主委温洋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必须是白领、公务员属于就业观念固化。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不妨转变观念——当当个体户、小商贩。
用一句话概述以上材料所说的内容。(50字以内)
【参考答案】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建议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小贩)。但一定不要概括成:就业难形势下政府建议转变就业观念当小贩的大学生。
【方法小结】对一则材料的概括,主要从主要内容和表达形式两方面来考虑。
内容上,要考虑:①找出关键语句;②兼顾多层意思;③提取关键词语,压缩语句。语言表达上,要注意到采用主谓句(或省略主语的动宾句)进行表述,不可用偏正式短语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