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9:3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

题及对策

最近,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对专职人民武装干部(以下简称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总的感到,各地在依法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深感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专武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日益凸显,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研究解决。

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编制被挤占的现象比较普遍。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乡镇、街道的专武干部属于公务员系列,学校属于事业编制,企业属于管理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乡镇、街道专武干部的公务员编制指数经常被挤占,造成专武干部队伍成分比较复杂,有公务员、事业编干部、人武学校毕业学员、大学毕业生,还有一般工人、社会招聘人员,可以说五花八门,啥身份都有,既不便于教育管理,也给交流使用、待遇保障等方面增加了许多难度。

二是进出渠道不够畅通。这是基层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许多专武干部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岗定终身”;由于一些专武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所以出路很窄,发展受限,很难成为地方培养的重点对象,不能在干部队伍中进行交流;一些人武学校毕业学员因没有位臵安排,长期处于“待业”状态,进不了专武干部队伍,有的甚至频频上访,成为不稳定因素。这种老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新老交替缓慢的状况,很难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影响了这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抑制了队伍建设的活力.三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这也是基层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在专武干部的任用、交流、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军事机关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决定专武干部升迁、使用、工资待遇等权力都在组织和劳动人事部门,这就造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的现象。一些专武干部认为,“端谁的饭碗听谁话”,因此,对街道、乡镇领导交代的工作不敢马虎,而对本职工作则积极性不高,甚至草率应付,“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四是工作动力不足。一些专武干部刚上任时,还有一股工作热情,但随着年龄和任职时间的增长,工作热情便开始降温,特别是感到出路越来越窄时,就会干劲锐减,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长期以来,形成了搞武装工作难有作为的想法。因此那些优秀的同志不愿做武装工作,进入这支队伍的同志,也不愿去钻研武装工作,不愿全身心投入到武装工作,导致有些同志对武装工作似懂非懂,说外行话,做外行事,有的甚至自身要求不严,举

止不端,形象较差。

五是组织机构不够稳定。近年来,地方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武装部和专武干部的机构设臵、人员编成、待遇保障等多次受到冲击。目前,有的地方在搞试点,把乡镇、街道的一些机构合并,成立党政综合办公室,虽然保留了武装部长,却没有武装部的编制,武装部长正常开展武装工作须经过综合办公室主任同意。在这种改革背景下,没有试点地区的专武干部,对个人的进退去留问题考虑较多,担心乡镇机构调整改革后自己不能够定岗定位,没有一个好的出路。

六是工作兼职过多。目前,专武干部普遍兼职较多,少的2、3项,多的4、5项,甚至达7、8项,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旅游(扶贫)开发、民政抚恤、土地管理、道路交通、城建环保,外来人口管理,拆迁,等等,有的还要包村、包片、包户,各种繁多的事务使专武干部无暇顾及本职工作,对武装工作造成较大的冲击。在一些乡镇武装工作基本的会议都不能参加,有的甚至根本排不上队、摆不上位、挂不上号,专武干部的本职工作变成了“附带”的工作。

七是基本待遇相对较低。乡镇、街道武装部长虽然大都进入了同级党委,在政治上享受了副乡、镇长等职级的待遇,但在实际生活待遇方面却与同职级的相差较远。有的地方有关部门曾出台过“专武干部可享受公安干警同等补贴待遇”的相关规定,但由于受地域经济的直接影响,一直难以兑现。另外,组织开展武装工作没有专项经费保障,也困扰着专武干部,许多同志在座谈时说,开展工作非常困难,经常向领导伸手“化缘”过日子。

八是人武学校(院)面临困境。目前人武学校(院)主要有三种办学模式:一种是依托省军区教导队独立办学,另一种是省军区和地方有关部门联合办学,再一种是管理上由省军区和地方有关部门共同负责,而招生、干部配备和教职员工选聘完全由地方负责。据调查,无论那种办学模式,目前都面临着困境,如招生难、学员分配难、经费保障难等等,可以说举步唯艰,有许多人武学校(院)已经停止招生。有的即使还在招生,大都采取与地方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的学员缺乏“军味”,学非所用。

二、对策

专武干部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实施战争动员的具体组织者和落实者,其作用对民兵预备役工作在基层的落实举足轻重,各级要充分认识其地位作用,切实把这支队伍建设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加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组织指挥能力的专武干部队伍,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一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坚持依法管理。为使专武干部队伍管理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

度化、法规化的轨道,除军分区、人武部协调地方认真执行中办发24号文件外,中央和各地也应根据目前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对过去的政策规定做出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法规和实施细则,用法规的形式把基层武装部的机构设臵、人员编配、享受待遇等问题固定下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切实理顺关系。由于专武干部主要从事基层武装工作,县(市、区)人武部应有选拔、任命、调配权,凡是人武部不同意选用的专武干部不能任命;凡是人武部不同意晋升的专武干部不能提升;凡是人武部不同意调出的专武干部不能改行。人武部每年应将专武干部的表现和工作实绩定时反馈给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人武部的建议作为平时用人的依据,把他们的工作实绩和地方的奖惩、使用挂起钩来;专武干部编制必须单列,由县(市、区)人武部掌握和控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的弊端。

三是要拓宽进出渠道,增强建设活力。县(市、区)人武部每年要积极与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协调,对专武干部有计划、分梯次地搞好调整交流。其中对特别优秀者,应建议提升使用;对一些年龄偏大,任职时间较长的,可按照一定比例调换岗位。这样不仅能解决专武干部的“高龄化”问题,而且能增强整个队伍的活力。

四是要严格管理教育,建立竞争机制。县(市、区)人武部应根据地域实际,把基层武装工作的目标、内容、标准、要求分解量化,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负责制,末位淘汰制,责任追究制,每年由组织、人事部门和人武部共同对专武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形成制度;对履行职责较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者要调离武装工作岗位,真正走出一条能者上、庸者让的路子。

五是要坚持上下联动,落实相关待遇。要落实好政治待遇,保证乡镇、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长参加同级党委,享受副职待遇。其他专武干部也应享受同职级党政干部的政治待遇。要落实生活待遇;国家应就“专武干部津贴”问题,制定出比较具体、易于操作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对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专武干部津贴保障可由省或市统一解决,由地方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由人武部按时集中发放,使专武干部的生活待遇逐步得到改善,使之更好地安心武装工作。

第二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具体组织者,是乡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同民兵、预备役人员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基层武装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武装工作在基层落实的质量,决定着基层武装工作的成效,影响着整个后备力量建设的大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的目标的要求,使得今后基层武装部担负处置突发事件的任务越来越重,新形势对专武干部队伍履行职能使命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专武干部在组织完成兵役工作和应急冲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后备力量建设作出了贡献。但目前我国专武干部队伍的建设也还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基层武装部组织基础薄弱,功能弱化。近年来受乡镇机构调整改革、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的影响,基层武装部建设受到了较大冲击,导致武装工作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落实。一些基层武装部专武干部长期缺编,以工代干和随意调整专武干部的现象较为严重。并且专武干部“兼职”与“倒兼职”现象较为普遍。约70%的专武干部兼职较多,最多的竟达4~6项。其干部缺编、以工代干、倒兼职和超龄人员占全省专武干部的50%以上,导致武装功能弱化。

专武干部“入口”、“出口”不畅,调整交流受限,老龄化趋势严重。近年来部分地方选配专武干部没有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不按照专武干部的任免权限和程序招录专武干部,军事机关对专武干部的选配工作无法进行干预,出现了一方面是专武干部缺编,而另一方面是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不能按照有关要求选配到武装工作岗位,造成干部缺编和人才浪费的现象。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导致“新的进不来,老的出不去”,队伍缺乏生机和活力。

干部素质整体偏低,亟待加强教育和培训。一是学历结构不对称。据对某省的调查,大部分专武干部虽然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教育,但第一学历为中专以上的仅占调查总数的7%,85%以上的学历为函授文凭。二是队伍来源结构失衡。转业军人不愿到基层工作,退伍军人受学历、政策的限制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毕业人武学员也不能顺利走上专武干部岗位,反而倒是一些不懂军事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人员占据了专武干部岗位。由于这部分干部从其他行业调整而来,缺乏军事理论素养和应有的组织、指挥能力,对武装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也较为欠缺,对现代军事高科技知识以及反恐维稳、应急抢险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亟待加强教育和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专武干部管用脱节,工作动力不足。现行政策下,对专武干部实行军地双重管理。县(市)区人武部对专武干部的管理主要是军事业务,在专武干部的任用、交流、待遇等问题上只有建议权,最终决定的是地方党政部门。由于人权和财权在地方政府,出现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的现象。受管理体制、调整交流、激励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专武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动力不足。

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现行体制对专武干部的管理还不尽完善,一是对专武干部的调整交流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地方管人不管事、军事机关管事不管人”的问题。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对党管武装工作业务不熟悉,缺乏主动管理的意识,误认为武装工作是军事机关的事。而军事机关领导近年来调整频繁,对党管武装工作要履行和落实“双向兼职”的规定相互不熟悉,导致武装工作没有连续性。二是组织部门与军事机关在专武干部的交流、调整和任免上存在脱节,没有形成与其他干部一样统一考查、交流、使用的机制,客观上造成专武干部个人成长受限。三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充分调动专武干部的积极性。四是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专武干部的在职培训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也是专武干部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原因。五是缺乏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虽然党和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但过于原则性,缺乏具体操作的实施制度,并且相关文件下发到各地之后,具体办理的业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却因种种原因收不到相关文件,对党和国家关于专武干部的选拔、任免政策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参照执行。另外,相关的业务部门是否执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怎样解决等,都缺乏一个具体的部门来监督和指导,致使一些规范性文件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对策措施

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针对近年来专武干部队伍年龄老化、能力素质单一的实际,建议有关部门及时规范专武干部的选拔、配备和管理教育问题,夯实武装工作的根基。

规范党管武装工作制度,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基层人民武装部是我国国防体制和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是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实施战争动员的组织基础,受上级军事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基层专武干部既要接受上级军事部门领导,又要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针对部分地方对党管武装工作业务不熟悉的实际,一是建议把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学习的必修课,定期对地方党政领导进行国防知识培训,以提高地方党政领导管武装、用武装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对新任职的人武部第一书记和国动委主任,应由上级军事机关主要领导会同组织部门进行任职谈话,明确其党管武装的职责任务,强化其职责意识。三是应该将党管武装制度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评体系,实行责任追究制,并建立党管武装工作专项督查制度,明确一个具体部门来组织考评,并对党管武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总结。

规范专武干部的选配标准,把住“入口关”。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省份优化专武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有益经验,完善专武干部的编配渠道,提高专武干部的整体素质。如浙江、河北、广西等省(市)区,考虑到专武干部岗位的特殊性,把专武干部的主要来源确定为人武学员和军转干部,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实行指令性分配,较好地解决了专武干部的选配渠道,也把住了专武干部的“入口关”,保证了专武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规范军地各部门职责,明确专武干部选配过程中的“四权”。依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应该明确规范专武干部选拔配备过程中军地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提名权、考察权、批准权和任命权,使之具有操作性。根据武装工作岗位的特殊需要,把选配专武干部的工作分为平时和战时(急时),平时的选配工作具体由县(市)区人武部政工科负责提名,由组织、人事部门和政工科共同对拟录用人员依法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由政工科和组织、人事部门联合报当地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批准,以县(市)区人武部部长、政委的名义任命,并报上一级军事机关备案。国家在宣布动员令或紧急状态后以及因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专武干部的选配可简化相关程序,由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批准后,以县(市)区人武部部长、政委的名义任命,组织、人事部门依此办理录用手续。在规范军地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后,必须严格依法按照相关程序任免专武干部,未经军事机关同意不得随意调整和任免专武干部。

严格调整交流制度,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军地应该建立联考制度,以解决当前专武干部“管人与管事脱节”的问题。每年由人武部负责制定考核办法并协调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专武干部进行考核,考核比例以武装工作占60%,地方工作占40%的方式进行,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应坚决调整出专武干部队伍。对当前专武干部队伍中干事超过45周岁,部长超过50周岁的必须调整交流到其他岗位,不得在继续占用专武干部编制。对年满50周岁,任职时间连续达到10年的基层武装部长,调整时可提高一级职务工资,同时落实基层武装部长进入同级党委和享受同级副职的待遇。

规范专武干部培训机制,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提高专武干部的整体素质,优化专武干部的知识结构。应在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起“人武部+军分区+人武学院”的三级培训体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专武干部的素质,增强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总之,加强专武干部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对问题的存在视而不见。在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上,走法制化道路,建立健全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根本;根据武装工作的特殊性而长期不懈地把好干部的选拔、任免和调整交流是关键;探索和建立在职干部的在职培训是短期内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健全的管理激励机制及对专武干部的人性化管理是吸引英才进入专武干部行列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加速推进,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给部队建设带来全方位、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条件下,对干部队伍科学发展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武部干部队伍成分杂,有从野战部队和上级机关交流来的,有从军队院校毕业分配来的,干武装工作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从调查和自己的工作体会来看,我感到当前人武部干部队伍的敬业精神、遵规守纪、工作作风有了进一步加强,但与新的形势任务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人武部系统工作环境、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干部的发展机遇、发展渠道受到限制,个别干部考虑自己后路多,心思和精力没有完全放在工作上,敬业精神和工作动力不足。㈡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够强

人武部干部的经历、资历不同,所学专业大都与所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参加继续学习教育的机会少,专业素质较弱。同时,由于人少本单位自己组织的培训少,上级组织的培训有限,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懂不会的问题,干部的能力素质与打赢要求、与武装工作需要、与本职业务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和制约了人武部的建设。㈢干部队伍自身要求不够严格

人武部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与地方协调工作多,接触频繁,一些同志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角色”颠倒了,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军容不整,作风松散。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㈠干部工作动力不足的原因

客观上讲,人武部干部大多是从各级机关和野战部队交流来的。有的干部调整到军分区、人武部后,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看到单位小、人员少,事情多、经费少,职务升了,权力小了,从内心有一种失落感。人武部干部普遍年龄偏大,职务偏低,特别是一些师团职干部,年龄到杠,职务到头,客观上提升的可能性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同志便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和内在动力,有的甚至放松要求,降低标准,工作上只求过到去、不求过得硬,混日子、熬年头的思想比较普遍。从主观上讲,个别干部学习抓得不紧、能力素质偏低、敬业精神不强,制约了个人成长进步。因而,滋生消极悲观情绪,思想不稳定,工作没干劲。㈡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够强的原因

人武部干部从人武学校毕业的很少,干部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人武部工作性质

与野战部队工作性质存在很大差别,人武部干部如果不抓紧学习武装工作知识,就很难胜任本职工作需要。㈢自身要求不严的原因

人武部与地方打交道多,部分干部存在地方化的思想,条令条例意识淡化,纪律观念不强,对自身的要求放松。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㈠加强教育引导,在激发干部队伍的内在动力上下功夫

加强人武部系统干部的教育管理,首先要从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上入手,切实解决好愿干、想干的问题。一是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强化牺牲奉献精神。牺牲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闪烁着奉献精神的光芒。人武部干部由于与地方接触多,看到这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很快,许多家庭已经步入小康,思想失衡,认为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倡奉献精神过时了。作为一名军人,作为人武部系统的干部,不但在战争年代要有“怕死不当兵、当兵不怕死”的思想境界,在日常工作中,也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更不能脱离工作岗位谋求“先富”,不能荒废保卫祖国的本领而一心钻研未来就业的知识技术,不能像老百姓那样更多地自由安排业余生活。二是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激发干部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针对人武部干部的思想特点,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人武部虽然单位小、人员少,但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十分重要。1995年,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足见人武部地位的重要。在近年来进行的几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不少部队都撤编了,但人武部的基本框架没变,也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人武部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作为人武部干部,要看到肩负的责任,增强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的自豪感、光荣感、使命感。只有把心思放正了,工作动机才能纯洁,精神状态才能昂扬,各项工作才能做好。三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通过理论灌输、正面教育、实践引导等方式,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对于困难多、压力大的基层干部,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把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㈡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能力素质建设是干好事业的倍增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人才观。随着形势的发展,对民兵预备役工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武部干部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

小,直接关系着民兵预备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人武部系统干部主要依靠从野战部队交流和人武学校毕业分配,干部来源缺,所学专业杂,工作经验少,所学专业与民兵预备役工作需要不相适应,想干而不会干的矛盾日益凸显。以我们平川区人武部为例,现在干部中学军事指挥的4人,学后勤业务的3人,基本上都是野战部队和上级机关交流来的,没有一个真正是从人武学校毕业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的开展。一些从机关和部队调整到人武部的干部身份转换比较慢,学习钻研人武部、预备役工作业务不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人武部干部的编制大幅度减少,但工作量没有减少,有的反而有所增加,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由此可见,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已经成为人武部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对人武部干部的业务素质培训。要充分挖掘潜力,采取集中办班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人武部干部进行民兵预备役方面的业务知识培训,学习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学习民兵工作、兵役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政策规定,熟悉标准要求,力争使自己成为民兵预备役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还要着眼时代发展的要求,立足世界军事变革的前沿,努力学习与运用军事高科技知识、新军事理论、军事技能手段、新型武器装备知识,努力推进知识更新,提高驾驭高技术装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能力。二是要重视加强对人武部干部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人武部编制调整后,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度的要求。具体来讲,要下大力提高三种综合素质:第一是筹划全局的能力素质。人武部每个干部既是落实者又是筹划者,每项工作既是局部又牵涉全局。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管工作为重心的工作方法,立足全局看问题、想事情、抓工作,做到全局在胸、主次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工作做活、做实、做到位。第二是提高综合集成的能力素质。要着眼军事斗争准备要求,以战斗力建设为核心,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加强素质能力建设,使每个干部做到既有“说”功又有“做”功,既能“主内”又善“跑外”,既要精通本职,又是机关的多面手,成为军事与政治、机关与基层、平时与战时样样皆通的综合型人才。第三是提高工作协调能力。适应人武部工作的特点规律,提高干部协同各方的工作能力,善于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上下之间建立起有效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可以使各项工作得到创造性落实,又可以弥补调整减员带来的人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要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武部的工作事无巨细、具体繁杂,这就要求各级要处理好“统与放”的关系,按照统“大”放“小”、统“实”放“活”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变领导咋说就咋干的被动局面。一要责权一致。既要责任到人,又要赋予相应的权力,给每个干部以自主权,使他们放开手脚,勇于负责,积极主动抓落实。二是拾遗补缺。干部减少了,工作难免出现缺失。领导干

部要多跟踪指导,多解难题,多创造工作条件,既带着干,又在干中帮,做到放手不撒手。三要责任问效。建立督导机制,把晋职晋级、立功受奖与履行职责情况结合起来,真正使能者上、庸者下,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氛围。㈢突出工作重点,在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上下功夫

人武部大多地处市区,经济相对发达,与野战部队相比条件也比较优越,由此带来家门口干部多,关系干部多,年龄偏大的干部多。尤其是人武部与地方接触较多,经常与地方单位和领导打交道,这样就容易被地方“同化”,出现一日生活制度落实不好,“四个秩序”不正规,军人意识、军队意识淡化等问题。有的人武部干部不按规定着装,军不军、民不民;有的不注重自身形象,把自己混同于地方干部;有的作风拖拉,工作标准不高,把自己混同于地方党政部门。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良风气逐步向军营渗透,使人武部干部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要切实管住交往圈。采取本级管束与上级督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社会交往责任制度,人武部主管要担负起该部所有人员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三互”小组,开展“三互”活动,形成人人在管理中,人人在监督中的管理机制。要针对人武部驻地复杂的特点,明确交往范围,具体规定哪些能交往,哪些不能交往,使大家做有所循。要建立社会交往报告制度,个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都要事先向单位主管和组织汇报,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二是要切实纯洁娱乐圈。人武部地处军地“结合部”,易受“酒绿灯红”的影响,特别在平时的交往中,由于工作性质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可能会接触到,容易受腐朽文化生活影响。对此,人武部干部必须不断学习和改造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金钱、美色面前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与此同时,要针对新时期官兵求知、求乐愿望比较强烈的特点,积极改善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把大家的视线吸引到学习成才上来,激励斗志。三是要切实净化生活圈。人武部干部大多居住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八个小时以外”基本上属于个人时间,容易失控;工作性质特殊,单独外出执行任务多,有效监督难度较大。一旦管理跟不上,措施不得力,就容易滋长干部的自由散漫习气,导致无政府主义。要针对这一问题,充分发挥家庭、群众、社会的监督教育作用,形成多方监督机制。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军分区、人武部的主要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政策和原则,切实把有限的经费用在部队建设上,用在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上,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大力提高人武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随着高、新、尖技术兵器大量应用于作战,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和残酷性空前增大,这就对人武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精神提出更高要求。未来高技术战争,我军在武器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过去,我军在“小米加步枪”的情况下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优良的政治素质和无畏的战斗精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今后,要以劣胜优,仍然要靠这种强大的精神优势。

其次,要加强人武干部的现代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知识武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今天,科学文化已成为衡量军队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未来战争必将是各种先进武器与高素质军事人员的综合较量,要打赢未来战争,各级指挥员和战斗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全面丰富的高科技知识。新形势下,广大人武干部还必须尽快适应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变化的需要,跟踪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对高技术条件下民兵的训练、指挥和动员等诸多新问题进行及时研究和掌握。

再次,要将高素质人武干部队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事实证明,培养人才一靠实践,二靠学校。在抓民兵、预备役具体工作以及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大量实践中,各级人武干部得到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人武干部主要靠在职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新的军事理论和科技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认真研究新问题和探索新路子。同时,各级领导机关应将人武干部的正规院校培养制度化、经常化,依托军事院校开展继续教育。要瞄准军事学科提高人武干部学历层次,立足部队长远建设提高人武干部军事素质;要出台旨在加强军事专业学习的规章制度,设立军事专业学习奖励基金,营造为打赢而学的良好氛围,让学军事、谋打赢的人真正香起来;要大力营造学习型军营、做知识型军人的浓厚氛围,为实现国防后备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人武部干

部队伍建设

吴桥人武部

新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人武部干部队伍建设,不仅是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质量的现实需要,我部从以下四点经验做法中不断探索这一课题:

一、着眼全局需要,在更高起点上谋划人武部干部队伍建设。

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完成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成体系的建设军事力量。这就要求人武部干部队伍建设要与作战部队干部队伍一道统盘考虑、整体协调。抓好人武部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在健全和完善人武系统干部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上,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势,科学规划、通盘考虑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建立一支政治合格、数量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武部干部队伍。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着眼未来作战需要,又要考虑平时工作需要;既要考虑军队建设这个重点,又要考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既要立足军队自身抓,又要依靠军地合力抓;

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防止顾此失彼、单项冒尖。要认真落实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的人才选拔制度,把人武系统干部纳入军队干部的大范畴,真正用打赢的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衡量、统一使用。

二、围绕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人武部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提高能力素质是对每个军队干部的基本要求。一是打牢基本素质这个根本。采取岗前培训、以会代训、观摩见学、指导帮带等多种形式,认真抓好民兵预备役建设有关法规、政策、文件的学习,了解基本情况,熟悉有关制度,掌握工作方法,切实解决不懂不会等问题。充分利用军分区系统资源丰富的优势,借助地方科研单位和高新企业力量,采取与地方高校联合办班等办法,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和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打牢素质基础。二是补齐信息素质这块短板。坚持以强化信息意识为前提,以掌握信息知识为重点,以培养信息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提高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重点围绕信息化条件下民兵预备役人员实施快速动员、科技支前、城市防空和应急维稳等任务,利用大项任务完成、日常战备训练等实践活动,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和应付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三是提高创新素质这个关键,善于用新的眼光和视角审视和观察军事领域的新

变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紧紧盯着薄弱环节和问题做工作。抓住影响和制约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难点问题,深入研讨、集体攻关、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上级指示精神和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科学态度与工作热情结合起来,在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中提高创新能力。

三、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把主官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人武部主官是人武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有利于带动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一是抓思想。这是党管干部的重要途径,也是基本经验。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确保人武部干部队伍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深入持久抓好以弘扬先进性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筑牢思想防线,倡导时代新风,从根本上激发人武部干部热爱本职、献身国防的内在动力。二是抓稳定。研究制定政策规定,从法规制度上解决人武部干部进出不畅问题,保证优秀干部引得进、留的住、有出路。从根本上走出干部退休安置的新路子,使多数优秀的人武部主官能干到退休,以利于干部队稳定,减轻国家安置压力。三是抓监督。以监督用权为核心,把重点放在选人用人、经费开支、工程招标、征兵、士官选改等敏感问题上,增大施权用权的“透明度”;严格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和军委有关规定以及各项组织生活制度,依靠班子集体力量,管住管好“前两名”;严格落实监督责任,实行层次领导,坚持按级负责,出了问题板子要打到具体人身上。

四、适应特点规律,大力培育人武干部队伍的战斗精神。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一些人武部干部产生当“和平官”的思想,且人武部干部“兵味”不足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因而,在加强队伍建设时,要从以下三方面抓好战斗精神的培育。一是在从严治军中培育。作风不仅是战斗精神的体现,也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作风来自于平时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把培育战斗精神渗透到作风建设中,切实培养人武部干部良好的思想作风,求真务实的作风,不畏艰险、敢打硬仗的作风。坚持从点滴抓起,严训细抠,持之以恒,培育令行禁止的战斗作风。二是在军事斗争准备中磨砺。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准备在平时。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当成“战场”,紧紧围绕战时需要设置演练课题,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加强训练,培养人武干部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三是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提高。民兵预备役工作的特殊性,为人武部干部用兵、练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引导人武部干部在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基础设施建设、抢险救灾、维稳处突中勇挑重担,在繁重的任务、紧

迫的时间、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练思想、练作风、练意志、练谋略,培养吃苦耐劳、敢打硬仗、顽强拼搏的战斗作风。

第三篇:当前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依法行政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暴力执法为例

[摘 要]依法行政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指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公权力得以约束,使行政执法活动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依法行政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程度的提高,依法行政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依法行政的水平仍然很低,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境和不足,不利于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更要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依法行政;困境;对策

0

一、依法行政原则的内涵及必要性...............................................................................................2

(一)何为依法行政原则.......................................................................................................2 1.“法”是一切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2 2.“行政”是法定职责....................................................................................................2

(二)依法行政的必要性.......................................................................................................3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3 2.依法行政是社会民主的必然要求................................................................................3 3.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4 4.依法行政是行政工作顺利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4

二、我国现阶段依法行政原则面临的困境...................................................................................4

(一)依法行政法治思想与立法进程的问题.....................................................................4 1.依法行政思想意识不足................................................................................................4 2.行政立法缓慢、滞后....................................................................................................5

(二)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执法者素质不高...........................................................................5 1.行政执法机构责任不分主体不明................................................................................5 2.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5 3.行政执法者素质不高....................................................................................................6

(三)缺乏对行政权有效的监督和制约...............................................................................7 1.监督意识不足................................................................................................................7 2.监督主体混乱................................................................................................................7 3.监督效果有限................................................................................................................7

三、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原则的对策...........................................................................................7

(一)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律意识...................................................................................7

(二)加强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8 1.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8 2.注重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8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及执法者素质...............................................................................9 1.建立统一完善的行政人员“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9 2.要完善行政人员的培养培训模式.............................................................................9

(四)完善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10

四、结论.........................................................................................................................................10 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依法行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一原则的贯彻来说是一项考验。要想走出困境,全面贯彻执行依法行政的原则,不仅要在思想上进行观念的转变,也要完善行政立法,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还要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最终真正做到贯彻依法行政原则,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依法行政原则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何为依法行政原则

1.“法”是一切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

所谓的“法”首先是指法律法规和规章,其次是指法律文件所体现和确立的法的精神和原则。与法律条文相比,法律精神和原则更具有广泛适用性和稳定性。“依法行政”中的“法”很明显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所谓的“红头文件”,一旦这些“红头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依据其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就属于违法行政。2.“行政”是法定职责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之内,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并对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活动。具体来说,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地依照法律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从本质上看,依法行政是人民通过权力机关依法授予政府行政权,并通过法律限制、监督行政权的行使,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凡是法律没有授权的,政府不得为之,将政府置于“法治”之下,政府为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通过立法授予的,正如社会契约论里所说:社会的所有权力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为了便于管理,人们将拥有的权力让渡一部分成立政府,因此,人们有权决定成立什么样的政府,政府应对人民负责。法律是行政机关进行各种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依法行政是对各级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人民群众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以至终点所在。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只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建立法治国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在人治国家中,民众必须守法,政府可以不守法。在法治国家中,民众应当守法,但政府必须首先守法。依法行政要求:

(1)行政机关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来从事行政行为,“无法律即无行政”,严禁超越法律行使职权。

(2)行政机关在行使法定职权,从事行政活动时,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里的“依法”,既包括依实体法,也包括依程序法。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星鉴于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强调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定程序在今天乃至今后显得尤为重要。

(3)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2.依法行政是社会民主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体现“人民权力人民用”,“赋予权力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依法行政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执政条件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关节点,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迅速,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规定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制定和实施,从法律层面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监管的基本机制。可以说,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也是法制建设的内在需求,使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一样,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程序的约束。4.依法行政是行政工作顺利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

2004 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第一特征就是民主法制。那么,今天我们的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是怎么样的呢?用法律来约束政府行政权力的能力如何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民告官的视角来分析依法行政的能力。因为如果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越高,那么老百姓的胜诉率就越低。准确把握依法行政的概念和原则,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的基础。依法行政才能保证行政工作统一、稳定、有序的开展。各地行政工作统一在法律的规定下开展,才能实现行政活动的公平和效率,避免产生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和激化,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不稳定的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行政工作必须是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朝令夕改”只会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困惑和不满,依法行政才能保证行政工作的连续和稳定,避免了人治带来的权力的滥用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我国现阶段依法行政原则面临的困境

(一)依法行政法治思想与立法进程的问题

1.依法行政思想意识不足

对依法行政来说,立法是基础,执法是重点,执法者的素质决定执法的成败。目前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亟须改进。造成政府及其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他们的普法工作没有到位。行政执法 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不仅是要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而且行政管理者本身也应当守法,应当在法律规范规定的范围内行事,特别对行政执法的程序以及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完备。

2.行政立法缓慢、滞后

中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一系列标准政府行动、操控滥用权力、维护公民权益的行政法令、法规相继出台,使中国向法治国家的路途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行政立法尽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中国的经济、民事、刑事立法及与发达国家的行政立法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距离,尤其是中国的行政程序立法很不完善,不只缺少全国一致的行政程序法典,并且很少单行的专门行政程序法令文件,行政程序的规矩仅散见于有关行政管理的法令、法规之中,这些规矩很不集中、很不一致。并且有的法令,法规有相应的行政程序标准,有的法令、法规矩仅有行政实体标准而没有任何行政程序标准。

(二)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执法者素质不高

1.行政执法机构责任不分主体不明

目前,我国行政机构冗杂,执法主体混乱,比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单位的成立代表了我国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有了一个统一的执行单位,同时,原有行政单位的执法权利并没有被收回。因此,多头管理,执法队伍过多过滥,导致执法工作效率低下,权限不明,责任不分,出现问题也无从解决。在实践中,有利可图的环节,执法部门争先恐后,责任大,油水少的工作,无人问津,互相推诿,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执法混乱,最终损害的还是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

2.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

一方面,执法部门作为各级政府的组成和职能部门,理应为实现政府的管理 目标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支持。但在实践中,行政执法的状况却并非完全如此,执法不协调和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形象的突出问题。目前,一些行政执法权在横向上交叉较为严重,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进而导致执法冲突;一些执法部门的执法权在纵向划分上也缺乏明确分工,执法重叠较为严重,常造成上下两级行政执法机构同时对一个违法行政行为进行处罚,并发生冲突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形势下,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深入推进,行政执法的方式必须适应客观要求,善于运用现代化、电子化管理手段,随着执法观念的变革不断创新。但现实中,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仍受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仍多采用简单执法方式。例如,有的执法部门仍然习惯采用运动式的工作方法,不注重日常管理,一旦问题暴露或被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主体披露,便采取突击执法的方式,使法律的执行存在较大的弹性,甚至使一些社会违法现象与集中整顿执法变成了“游击战”,不仅执法效率低下,而且社会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难以保证行政执法的效果。3.行政执法者素质不高

虽然今年来我国的公务员招考的门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行政执法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人情执法、权钱交易、权利寻租等现象依然存在。在行政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无视法律的存在,把法律看做是可有可无,不依法行政,执法力度不够,不严格执法。

对依法行政来说,立法是基础,执法是重点,执法者的素质决定执法的成败。目前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亟须改进。造成政府及其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他们的普法工作没有到位。相当多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不仅是要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而且行政管理者本身也应当守法,应当在法律规范规定的范围内行事,特别对行政执法的程序以及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完备。

(三)缺乏对行政权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1.监督意识不足

一是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二是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法律工具主义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和手段,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三是治民不治官的观念,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的思想观念,直到今天还在影响今天的中国社会;四是权力本位观念,“有权就有一切”,有这种思想的人还是很多,中国人对“权力”是十分崇拜,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2.监督主体混乱

我国行政法制监督存在着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然而多个监督主体之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缺乏一个引导机构,导致监督主体之间权责不分,监督网络难以形成和发挥作用,甚至还存在一些监督的漏洞和真空地带。3.监督效果有限

在我国,司法独立尚未实现,司法机构受制于行政机关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足,监督效果大打折扣。缺乏独立性,导致监督机构的公正性也得不到保障,监督只是纸上谈兵,效果很不明显,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的现象有恃无恐。

三、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原则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律意识

公务人员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是依法行政最基本的主体,也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但是我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史及改革前高度集中的体制,从客 7 观上促长了公务人员的“官本位”、“管本位”意识,而责任行政观念薄弱甚至是缺乏,因而实现制度约束下的公务人员自觉地依法办事、依法承担责任,是法治走向良性运作的根本,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会被与之不相适应的观念错位和水平低下所扭曲,甚至使制度失去意义。

因此,必须大力增强政府公务人员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任何行政职权的取得和行使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承担责任是现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理应承担起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和国家负责,政府违法行使权力要承担责任,违法不作为同样要承担责任。要充分发挥各级行政学院对公务人员进行经常化、制度化依法行政培训的重要作用,教育广大公务人员不惟权、不惟上,只惟法,自觉地在法律之下,而不是法律之外,更不是在法律之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绷紧法治与责任这两根弦,并通过定期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公务人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牢固地树立起违法行政必须负责任的意识。

(二)加强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1.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要加快行政立法的脚步和进度,避免出现法律的真空地带,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完善法律法规,改变法律滞后的现象,使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更强,在实践中更能有效的作为执法依据。

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修正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工作。对已过时的法律条款进行修正。其次,以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原则,对行政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加强各个监督主体之间的沟通。从政府司法到自身都应建立起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部门根据法律有效实施监督,行政管理机关系统内部也应建立其自身的监督管理机制,做到监督到位不留漏洞,从源头上防止一切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行为。2.注重立法质量、增强法律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依法行政要求法律必须是民意的体现。立法必须遵循社会活动的规律,符合 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法律不停的制定、不停的修改,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也不够强的问题,充分调研、立法科学并且有效,才能为依法行政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使法律法规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适应国际环境的需要。

政府立法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一种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是以完备的行政立法为前提条件,有了法,行政机关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立法的良性化;(2)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必须坚持民主立法,不断提高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三)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及执法者素质

1.建立统一完善的行政人员“准入”制度和管理制度

在行政人员“准入”制度方面,把好行政人员的入口关,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独立的行政人员“准入”制度、资格认证制度;其次,在通过行政人员“准入”考试的基础上,再参加公务员考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人员的招收与录用机制,进一步严格把好入口关,坚决杜绝人情关系等因素干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高素质的人员进入行政系统。在行政人员管理制度方面,完善用人机制,努力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除此之外,还要完善行政人员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切实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2.要完善行政人员的培养培训模式

在培养模式上,首先,我们可以从培养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加强其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其次,就是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是根据其职业特性和相关要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试想如果一个行政人员不懂法律方面的知识,他如何能执好法,如何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加强其业务教育,增强行政人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最后,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努力健全职业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目的在于保证行政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任务主要是更新和补充法律知识和 业务技能,努力为行政人员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和学习途径。

(四)完善对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

首先,确立监督机构的权威性。行政执法监督是“硬碰硬”的问题,要使监督机制真正有效,主要是监督者必须具有权威。一是承担监督责任的机构必须依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职权,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必要的自主独立性,避免受到不应有的外部影响,特别是来自被监督者的牵制和制约,才能够保障监督的措施和责任追究能够落到实处。二是要从制度上明确监督者的监督职责以及不履行监督职责的机构和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监督者受监督、负责任”,从制度上促使监督者自觉履行监督职权,尽可能杜绝监督不作为的现象发生。

其次,加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结果的落实。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011年对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在357个市级政府和2793个县级政府中,已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分别占到了94%和87%,可见目前形势下,有关执法责任追究的规范性文件已经不少,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只有在监督考核的基础上与奖惩、晋升等挂钩,真正把执法的优劣作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主要政绩对待,与单位和个人的荣誉、利益和晋升相连,行政监督一系列制度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否则,失去了绩效奖惩和责任追究的保障,不仅不能对违法行政起到威慑和遏制的作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也难以持之以恒地进行。

再次,加强监督的机制。行政执法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执法工作面广量大,现阶段各类执法活动、各行政执法机关都在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科学合理的执法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因此,行政监督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在设立独立的行政监督机构加强与社会监督主体的沟通,逐步推进各项监督制度的落实。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是关系到我们党执政之基能否不断巩固的重大问题。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依法行政的内涵、内容和意义,同时深刻地了解我国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长此以往,便会积重难返,病入膏肓,成为依法行政的障碍,势必影响到依法治国的进程和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将会越来越规范,将会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胡建淼, 钱建华.行政明确性原则初探[J].江海学刊, 2004,(05)[2]方士荣:《依法行政内涵解读》,《政策》,2003年第3期

[3]张剑飞:《依法行政原则之我见》,《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 [4]傅思明:《中国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5]胡建淼, 钱建华.行政明确性原则初探[J].江海学刊, 2004,(05)[6]陈雅丽.论以人为本与执法原则的创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7] 尹晓敏.试论行政程序法中的行政公开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3)[8] 金石.行政应急性原则[J].行政法学研究, 2004,(01).[9] 彭小霞.论行政应急性原则在行政法中的确立[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06).[10] 伍劲松.论行政执法解释的具体原则[J].当代法学, 2010,(04)

第四篇: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严格管理及监督之下,广大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坚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保持了较好的工作状态,树立了较好的干部形象,为各项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思想不稳定。一是干部思想不够稳定,产生不满情绪。在工作上,纪检监察机关行政编制相对较少,工作任务繁重,纪检监察干部工作很辛苦,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栽刺不栽花”,“出力不讨好”。在查办案件时,容易因工作而得罪人。在待遇方面,纪检监察干部经济待遇也不高,与其他经济部门干部相比,奖金、福利、补贴差距较大;在政治待遇方面,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干部交流速度慢,交流机会少,升迁机会少。在生活方面,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承受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和精神压力。上述种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心理落差,造成了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不稳定,认为同样是干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回报,心里极不平衡,不能安心工作。二是干部畏难情绪有所抬头。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回避矛盾,害怕困难,面对“人情案”,碍情怯面,顾虑重重;面对“说情风”,甚至放弃原则,屈从让步;面对“特权案”,怕打击报复,畏于权势,不敢碰硬,遇到困难绕道走,能推就推,能托就托,习惯把问题上挂,矛盾上交,工作有安排,落实无回音等等。致使查案不深入,执纪不到位,案件质量不高,失去了查办案件的威慑力。

(二)干部专职不专用。乡镇纪委虽然选举配备了纪委委员,但实际上都是挂名的,基本上是由各单位人员“凑合”起来的,一般不参与纪检监察工作;县直各单位纪委或纪检组根本就没有专职的纪委委员,除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外,别无他人;派出单位驻纪检组,一般只有一个组长,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即使有也大都兼管着很多其他工作。乡镇纪委书记一般分管着计生、综治、财税等工作,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忙于这些事务,致使本职工作成了“副业”,无暇顾及,力不从心,往往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很难保证专职专用;县级以上纪委书记是同级党委常委,常常分管着一些其他工作,其纪委工作主要由纪委第一副书记主持,而实际情况是以纪委副书记的身份又难以领导和协调好整个机关的对内对外事务;派驻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也大多分管了其他工作,真正用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纪检监察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年限长、年龄大,尤其是派出机构的纪检组长,几乎成了安置性的职位;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或是部队转业,或是照顾关系从社会上调入,或是组织任命调任,而真正科班毕业的大学生和公开考试录用的反而屈指可数,懂财会、懂法律、懂电脑、懂写作等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正是因为内部管理上的常规化,导致了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难以专业化。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党章》规定对纪委机关实行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而实际情况是,同级党委对纪检监察机关享有绝对支配权。纪检监察机关在组织人事、财物经费以及各种事务上对同级党委政府仍然存在很强的依附性。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仅局限于业务指导这个层面,没有质的突破,且渐呈削弱趋势。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人事安排、福利待遇、行政经费等要害问题方面,上级机关难以为下级机关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致使纪检监察系统合力不足。如派驻纪检组长的提名权,文件规定由纪委机关掌握和行使,可大都是写在纸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少之又少。甚至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因为查办案件得罪了同级党委的领导而受到排挤或打击报复时,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也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或者彼此顾及情面而不愿伤和气,从而让下级纪检监察干部心寒而有案也不敢大胆查办。由于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造成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工作相当艰难,尤其对党政“一把手”监督十分困难。另外,上下级纪检监察干部之间在工作上特别是在案件查处上,意见往往不一致、配合不默契、协作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业务素质不全面。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纪律性、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搞好培训和知识更新,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反腐倡廉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违纪案件广泛涉及到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经济领域,违纪人员作案手段越来越诡秘,呈现出高智能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反调查能力在不断增强。而在实际中,安排纪检监察专门的知识培训不多,业务知识得不到有效地补充,加之纪检监察干部长期在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同一地域工作,知识结构单一,办案手段传统,专业人才缺少,执纪能力滞后,协调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二、对策与建议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的任务和责任重大,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和激励、惩处机制等方面同时推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机制,夯实思想基础。一是要突出教育的重点。要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时刻牢记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加强纪律观念的教育,引导干部自觉遵守办案纪律,严守办案秘密,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维护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创新教育的形式。要打破纪检监察工作比较沉闷的局面,少搞说教,多搞活动,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比如,组织机关干部到各个单位、各个层面开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等活动,让干部走上前台,在教育别人的过程中教育自己。三是要确保教育的效果。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要持之以恒,经常化、常态化,不能搞一阵风。工作再苦再忙再累,坚持既定的学习制度,雷打不动。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重点建立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要建立资格准入制度。要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门槛,实行资格准入,力求凡进必考,逐步缩小组织任命的比例,扩大法定考试进人的比例,坚决杜绝安置性进人和照顾性进人,为建设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打好基础。二是要建立跟班学习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安排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跟班学习,让干部多学习多接触经济管理、金融证券、财务会计等相关知识,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三是要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一方面,要根据工作需要,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专门建立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质量。要确保每名纪检监察干部每两年至少培训一次,并严格规定培训考试不合格者不予毕业。四是要建立末位淘汰制度。要逐步探索领导点评、干部自评与社会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每年对纪检监察干部考评一次,连续两年处于末位的淘汰出队伍。

(三)严格监督管理,规范言行举止。一是要加大内部监督力度。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把收集的不同意见作为制度固定下来。二是要加大外部监督力度。纪委监察局的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掌握干部活动的动态。要多与纪检干部办过案的单位和当事人直接接触,听取他们对干部工作的反映。三是要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要专门设立纪检监察干部作风建设举报箱,要经常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收集情况,把干部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

(四)提供激励保障,创优工作环境。一是要高规格配置机构,让干部有威信。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所属内设机构的规格,进一步明确纪委常委、各室主任等各个层次纪检监察干部的级别待遇。二是要宽松工作环境,让干部有作为。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真正做到编制服从工作。要根据办案工作的需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尽量少抽调和借用干部,少增加基层和涉案单位的负担。要加强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把派驻人员的编制纳入机关干部编制统一管理,彻底改变派驻机构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三是要提高政治经济待遇,让干部有地位。在政治上,要疏通纪检监察干部输出渠道,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自己要求调出的,应优先考虑,要与纪委机关规格相一致,提拔重用,委以重任。要统一设定纪检监察干部的补贴津贴和办案奖励机制,缩小地域差别和行业差别,想方设法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福利待遇,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五)拓宽流通渠道,加快队伍更新。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不应限制在纪检监察系统内部交流,应出台一部关于纪检监察干部管理的专门文件或队伍建设有关规定,疏通纪检监察干部的流通渠道。一是严把入口关。要严格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标准,把那些原干纪检监察工作,能干好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吸收到纪检监察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二是放宽出口渠道。多年来,纪检监察干部往往大多是在本系统内交流,给这些干部工作的开展和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建议组织部门通盘考虑干部交流问题,适当考虑干部在非本系统内流向问题。纪检监察工作是一个特殊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原则,秉公执纪,难免会得罪一些人,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站在关心纪检监察干部的角度,将这些功臣提拔到其他单位重用,使纪检监察经历多方面多层次的磨练,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对那些素质低下,社会影响不好,损害纪检监察队伍形象,不能很好胜任纪检监察工作的干部,纪检监察机关要制定刚性的规定,将这些人调出纪检监察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是灵活内部轮岗。纪检监察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长了,容易墨守成规,工作没有创新,处理事务没有了新思路,不利于干部的成长,应加快机关内干部轮岗步伐,使纪检监察干部得到全面发展。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建设,进一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模范遵纪守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经受住各种考验,达到建一流的队伍、树一流的形象、创一流的业绩的目标,树立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然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纪检监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着纪检监察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要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自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充分认识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担负着双重任务和责任。一方面,作为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努力提高纪检监察机关工作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专门的监督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其次,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工作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纪检监察干部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纪检监察机关要全面履行职责,纪检监察工作要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增强纪检监察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有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在作风和纪律方面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极少数人甚至蜕化为腐败分子,影响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声誉,损害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这说明纪检监察机关并不是天然的净土,纪检监察干部也不具有天生的免疫力。因此,在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斗争逐步深入,腐蚀与反腐蚀斗争更加尖锐的情况下,要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二、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桂东按照“思想建队、能力兴业、形象至上”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县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整体执法执纪能力不断增强,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能够高标准完成纪检监察各项业务工作,总体上符合新时期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求。但在有些方面与新形势的发展和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还需继续提高。队伍素质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纪检监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然而,在基层纪检监察部门中,仍存在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有的基层单位虽设有纪检监察室,配备1~2名纪检干部,但个别单位的纪委(纪检组)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有的被单位领导“敬而远之”,有的被“拒之门外”,履行不到监督职能,有时事务缠身,不堪重负,兼顾本职工作少,影响了纪检监察各项职能的发挥。一些纪委(纪检组)只设书记或组长1人,成了“单干司令”;有的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待遇低于同级干部,工作不好开展,存在着“不敢干又出不去”的情况;有的把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当作是一种待遇,作为提拔的“跳板”,工作疲于应付,不愿钻研业务以提高自身素质。

2.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作为一项纪律性、独立性强的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搞好专业培训,保持知识更新,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存在“接岗时不去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的现象,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补充,知识面窄,内容过时,理论水平、工作思路、方法举措等相对滞后,制约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有时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当前,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存有畏难情绪,一项工作还未开展,自己首先就没了底气。具体来讲有“三怕”:一怕得罪领导。在监督监察、查办案件时,纪检干部担心领导不支持,更怕查出问题得罪领导,以后工作难以开展。二怕影响人际关系。监督上级怕遭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和气、丢选票,影响今后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担心自己管多了,干部不理解,甚至产生反感心理,使自己原本融洽的人际关系恶化。三怕影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怕自己管严了、限制多了,会成为干部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绊脚石”,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可查可不查的事件便不了了之。4.工作方式方法落实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方式不科学,将直接影响纪检监察作用的发挥。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处理方式过于简单。一部分纪检监察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管人”,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注意工作方法的现象,对出问题的干部职工,不是严肃批评、耐心教育,而是简单行事,不能真诚地帮助他们认清问题所在、自觉整改,常常使对方口服心不服。二是举措上无新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同志却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善于研究新情况,仍凭过去的习惯、经验开展工作,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有的同志缺乏工作主动性,坐等领导指示;有的同志由于业务不精,对遇到的问题如何处理更是束手无策。„„

三、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落实监督、改进作风等几方面入手,继续抓紧抓好,做到形象上自重、思想上自省、纪律上自警、工作上自励,切实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1.立足于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在学习教育上与时俱进。

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不断学习和掌握经济、金融、法律、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真正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第一,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结合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以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并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关键,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二要抓好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坚定信心,增强斗志,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上来。三要抓好自身廉政教育。通过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党纪政纪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使纪检监察干部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拒腐防变的楷模,成为党员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的模样。四要创新学习内容和方式。要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深入细致地分析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现状、社会背景及影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掌握纪检监察干部所需所求,使教育更贴近实际,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必须加强纪检监察知识业务培训,努力接受高层次知识培训,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违法违纪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办案难度相应加大,那种靠经验工作、办案的旧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面对这种不进则退、不变则滞、不学则汰的状况,一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有计划地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上级机关参加业务知识培训;二是对新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同志,除搞好岗前培训外,还需经常举办业务培训,促其加快从不懂到较懂到精通的进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建议上级机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纪检监察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更新观念,开阔视野。这样,既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特长。并根据教育要求,积极推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三个结合,即:教育与疏导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以此来增强学习教育效果,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使每个纪检监察干部都能成为业务精通、知识全面的多面手。从而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履行职责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

2.立足于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规范上与时俱进。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制度是保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是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应紧紧扣住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针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管理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大胆探索建立健全一整套能够有效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制度,一要体现“梯次性”,即以现有的制度体系为着眼点,根据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总的原则是,从增强制度管理的预见性着手,对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能发挥作用的制度继续坚持;对尚不完善的制度进行修订;对还没有建立、工作实践中又确实需要或者适应可预见未来工作中需要建立的制度,则本着科学规划、便捷可行的原则深入调研,逐步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围绕某一时期的工作重心,重点落实好相应的配套制度。二要体现“效用性”,即从制度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入手,根据执法监察、执纪办案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如:从规范权力运行着手,进一步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集体表决等制度;从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着手,进一步完善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办案回避制度,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进行权力适度分解、合理配置;从规范执纪执法行为着手,建立起首问责任制、公开办事制、行政问责制、限时办结制、定点监测制、效能监查制、行政许可制、专题治理制、通报警示制、督查考核制和失职追究制等制度,规范信访举报、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纠风及执法监察等工作程序,完善业务流程,使执纪办案的每一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3.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纪检监察工作建设的需要,在监督机制上与时俱进。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监督是关键。必须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机关的内部监督,重点要在监督的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一要实行群众性的“行为制约”。在不涉及保密问题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原则、内容、程序和结果,以公开保证公正。如:推行工作流程和结果通报制度,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批示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专题汇报会等形式予以公布;推行举报人、被举报人及被查处者知情权告知制度,落实好信访回访、案件查处回访工作,对举报人、被举报人和被查处者应有的知情权应予以告知,使其了解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对执纪办案者实施监督;推行领导干部公开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党员、评议干部制度;实行群众直接参与制度,根据群众推荐、个人自愿、组织认同的原则,吸收部分群众代表,参加反腐败工作,实行听证质询制,对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实施监督。二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行正确适度的“权力制衡”,切实落实《常委会议事规则》、《常委办公会制度》,坚决杜绝一言堂现象。三要严肃内部监督的原则性,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处理要重,不能搞内外有别。对有问题的干部,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处分的要处分,对不适宜做纪检监察工作的干部要调离纪检监察岗位,保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努力营造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监察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应积极发挥好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财务监督、舆论监督的各自优势,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认真听取来自各种监督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把自己置于各种监督之下。此外,还要把监督的领域不断拓宽,从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从个人延伸到配偶、子女、家属,努力构筑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4.立足于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在作风建设上与时俱进。作风是旗帜,是形象,是战斗力。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形成并保持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我们党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和内涵,这就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但是,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有所抬头,纪检监察干部处于反腐败斗争的前沿,是腐朽思想侵蚀和不法分子拉拢、腐蚀的首选对象。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作风建设,才能使纪检监察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和秉公执纪的优良作风。一是要扎实开展各项主题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一步强化职责意识、中心意识、宗旨意识和防治意识。二是要树立群众观念,改进工作作风。真正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联系群众,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三是要大兴调研之风,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做到“身入”,更要做到“心入”,及时了解和解决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措施。四是要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求真务实,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坚持讲规范、讲程序、讲效率,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从而,塑造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积极、奋进、创新、务实的精神面貌,是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以新的精神面貌做好工作,关键是要有对党对人民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工作激情,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工作标准,还要有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工作韧劲。因此,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振奋精神,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学习,提高素质,落实责任,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推动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下载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专职人民武装干部队伍建设 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然而,纪......

    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历了“大包干”、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次大的改革,尤其是近年来全面推开的农村综合改革,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

    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产经动态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月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积极的变化因素,给经济企稳回升增添了动力和信心。但是,部分经济指标上下反复的波动走势,增加了经济走势的不确......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发展除了自身增强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减少成本支出,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资金,因此......

    农村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有许多方面不适应,为了适应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制定有效措施。在实践中,转岗教师心态不端正......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党的建设目标中提出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想要提高农村的生活......

    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曲思奇 (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 摘要:民办教育正处于成长期,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学生数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民办教育呈现小弱乱差的局面,......

    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