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家宴管理的几个问题
农村家宴管理的几个问题
各位食品安全协管员、农村家宴操作厨师;由于受传统风俗的影响,农村百姓家庭自办宴席现象很普遍。在家庭自办宴席过程中,普遍存在场地狭小、设施简陋、操作人员未经正规培训和操作不规范、喜欢用野生动植物和菌类食品等,易导致食源性食物中毒隐患。多年来,农村因自办宴席引起的集体性食源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这一问题已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加强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对推进农村食品放心工程的深入实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宴席的规模和频次也在不断增加。承办宴席有95%以上在自己家中请厨师制作,只有5%左右在酒店中进行。厨师多数由本村或附近村民组成,人数2至8人不等,大多未经过正规的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和学习;帮工由主人亲戚朋友或邻居组成,负责餐具的洗刷、菜肴的粗加工、传菜等工作。使得目前农村自办宴席存在不少食品安全隐患。
主要问题有:
1、承办宴席能力不足。
2、加工卫生条件简陋。
3、原料进货渠道复杂。
4、健康安全意识淡薄。
5、野生食品上餐桌。再加上农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部分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不强。因此因势利导,制定措施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自办宴席的监管显得十分重要。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纳入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列入政府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要点。
一是各社区(村)卫生监督协管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配合街道办事处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把食品安全宣传当作大事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同时,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从群众生活最为密切的肉、菜、粮、油、奶、豆制品等入手,用群众最易接受的宣传资料、黑板报、科普书籍、广播、电视等形式,介绍普及食品安全科普常识。
二是要加强对聚餐活动的指导,加大对农村流动厨师的培训工作。凡从事操办农村家宴的流动厨师,必须到所在社区、村食品安全协管办登记备案,按食品从业人员的要求进行管理,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以增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意识,取得健康证明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要营造提倡节约,避免和减少大型集体聚餐。
三是要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情况的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办酒情况,以便主动出击。调查内容包括:办酒时间、地点、桌数、就餐人数来源和数量、场地卫生条件、食品清单、餐饮具清洁状况、厨师等从业人员名单和健康证明等,并及时将有关信息汇总上报。对农村群体性聚餐在申报、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等管理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农村家庭集体聚餐活动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从而有效地减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是要加强农村家宴厨师健康体检工作。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由各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村责任医生负责进行登记备案,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强化他们的食品安全责任人意识。
五是要建立农村宴席食品及原佐料检查制度。加强对农村宴席食品安全的检查指导,实行宴席食品采购、加工、制作的全程监管。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协管员或责任医生必须在办宴席前一天到主办户实地察看,包括对家宴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采购、厨师健康状况、原佐料、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严禁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特别是在采购外卖熟食过程中,途中包装运输要符合卫生要求,食用装盘前要重新回炉加工烧熟煮透,拼制装盘注意操作规范,防止污染。对于查出的不合格食品,就地销毁。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到位。
六是要督促事主搞好家宴场所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刀、砧板、桶、筐、抹布、锅碗瓢盆用具的消毒工作,加工用容器、工具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厨房要有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和冷藏设施。
七是要实行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凡需要在家庭举办5桌以上宴席的,举办者要提前向村卫生监督协管员或责任医生报告;村卫生监督协管员或责任医生应填好本辖区家宴情况的备案表,并上门指导及时上报。把农村宴请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落到了实处,从源头上消除农村群体性聚餐的食品安全隐患,杜绝或减少因农村聚餐活动而引发的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八是要加强考核、明确责任。针对农村自办宴席面广量大的现状,为了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街道办事处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督查制度,结合“食品放心工程”不定期对拟办酒席家庭进行抽查、检查,并将其作为年终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一项内容。同时,各社区(村)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抓好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对于未履行监管和管理职责,玩忽职守、监管不力等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和相关监管人员的责任。对监管不力造成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或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隐报、瞒报、谎报、迟报的单位,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家庭举办聚宴而不申报或厨师拒不健康体检、培训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的,一切责任由事主及厨师自行承担。总之,只有创新工作思路,建立新型的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整个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监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群体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本街道的农村家宴工作、食品安全工作更完善。
公共卫生管理科
2014年09月11日
第二篇:农村家庭家宴管理
农村家庭家宴管理
农村家宴,指农村家庭因婚丧嫁娶或乔迁、祝寿等事宜,自办的、非营运性、非赢利性的各种集体性聚餐宴席。农村家宴分为举办者自已加工制作食品,和应举办者要求,由农村家宴专业加工服务机构或者乡村厨师上门加工制作食品两种形式。
农村家宴专业加工服务机构,指应举办者要求上门提供家庭宴席加工服务活动的机构,如“一条龙”、“厨师班”等。
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管理纳各村(居)委工作目标,对各村(居)委及相关监管人员进行评议、考核。
农村家宴实行申报备案管理:凡村民需举办50人以上宴席的,须提前2天向所在村村委会申报(按要求填写申办书、承诺书,申办书内容包括预计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安全条件、菜品清单、厨师和执事的健康状况等),由各村(居)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承担本区域内农村家宴的申报受理、备案登记、情况收集、报告及现场监督指导等工作,并建立登记台帐档案,并按月将本行政村当月举办农村家宴的情况及相关资料报镇食药监所。食品安全协管员接到备案申报后,应向宴席主办者宣传本制度相关条款和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上门对举办宴席的加工场所、内外环境、卫生设施、操作流程、用水条件、个人卫生、餐具用具以及采购、贮存、清洗消毒、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的卫生条件进行现场检查和业务指导。
现场监管注意事项:
1.从事农村家宴厨师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及健康体检,持合格证和当年《健康证》,方可上岗。
2.督促农村家宴举办者对购进原料和食品应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不得采购“三无”商品,严禁采购加工病死毒死动物肉类、腐败变质、生虫长霉、有毒有害、超过保质期及不新鲜的食品和原料;具有与宴席规模相适应的烹饪场所和防蝇防尘设施;加工过程中应做到生熟分开,菜品煮熟烧透,凉菜符合卫生标准。
3.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督促事主搞好家宴场所清洁卫生工作,做好刀、砧板、桶、筐、抹布、锅碗瓢盆用具的消毒工作,加工用容器、工具要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4.农村家宴应尽量避免食用野生菌、四季豆、生动物血肉等易中毒物品。夏秋两季举办宴席的必须进行重点备案和管理,尽量避免食用凉拌菜和购买两天以上未经高温处理的肉类等易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
5.按要求对家宴用的菜肴实行48小时留样备检,对于查出的不合格食品,就地销毁。
强化日常宣传,提高群众的卫生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集体用餐卫生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广泛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农村群众的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事故应急处置: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及其它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农村家宴举办者、主厨和监督人员应立即控制并保护好现场,迅速组织将病人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及时报告当地村(居)委会。村(居)委会接到报告后,要迅速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乡镇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报告县市人民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行政等部门,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发现者也可直接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报告。举办者应主动提供剩余食品、原料及相关物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未按规定履行监管职责或因工作失职,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或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等事件后,瞒报、谎报、漏报、迟报、延误应急救援等造成严重后果的,按分级管理权限,依照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
第三篇:农村家宴管理制度
农村家宴管理制度
青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01月05日
农村家宴管理制度
为发挥市监督所、镇卫生院及村级食品安全工作站的管理作用,防止发生群体性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就《关于加强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管理的通知》规定五项制度,保障农村聚餐安全饮食。
一、建立“厨师”持证上岗制度。聚餐从业“厨师”由村食品安全工作站登记,乡镇建立信息库,并统一组织健康体检,发给上岗证。“厨师”凭证上岗,从事农村家宴操办经营活动。
二、建立备案制度。规定5桌以上的家宴必须提前5日向村食品安全工作站报告,进行备案,乡镇食品安全办公室按月汇报,并上报县食药安协办。乡(村)食品安全办公室(工作站)派人全程参与监督指导。
三、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乡(村)食品安全办公室(工作站)才乡镇卫生院、防保办和村卫生室选派专人对农村家宴的菜肴选购渠道好质量安全、加工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加工用具和容器的清洁消毒、用水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群众聚餐饮食卫生。
四、建立宣传培训制度。在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宣传过程中,加强集体用餐卫生安全教育,同时宣传移风易俗、从简办理红白喜事。对从业人员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
五、建立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健全食品安全报告和应急反
应制度,完善监督所、乡卫生院、乡村三级网络,发挥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网络作用,及时掌握食品卫生形势,做到食品安全事故早预判、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通过以上五项制度的建立,做好对农村家宴的卫生监督和管理,确保我辖区农村家宴举办过程中的食品卫生安全。
青镇中心卫生院
2011年01月05日
第四篇:农村家宴安全现状及管理模式
农村家宴安全现状及管理模式
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规模越来越大,宴席次数越来越频繁。以“家宴”为主的餐饮形式覆盖了多数农村,已成为农村一种新兴的不可缺失的服务业。由于自办酒席的临时场所简陋,操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家庭宴席中存在不少安全隐患,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近期对部分乡镇农村家宴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农村家宴安全现状
随着农村家宴的兴起,出现了一个新兴行业,就是从提供用餐设备(如桌椅、蓬布)、餐具和服务人员于一体的民间厨师。因多数厨师为男性且基本来自农村,除具有认可的厨艺外,无基本的卫生知识和卫生法律意识,受到加工条件的限制,看似普通的农村宴席,存在着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业人员素质低,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大多数民间厨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食品卫生安全常识和法律意识。家宴参与制作的主厨人员和帮厨人员流动性大,同一件事可能轮换几个人来做,食品加工操作不规范,菜肴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在举办家宴的过程中,不是一天就结束,而往往持续三到五天。尤其在夏天,因食物保管不当,会出现腐烂变质现象,从而引发食物中毒。
二是从业人员无健康体检,食品安全隐患大。民间厨师和服务人员多为本村村民,有时亲朋好友也帮忙刷锅、洗碗和端菜,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没有经过健康体检,有无传染病不得而知,食品安全隐患大。
三是食品加工场所简陋,食品安全不达标。一般都是在空场上临时搭个棚子,条件简陋,卫生设施不全,餐具洗涤消毒由于水源所限达不到“一冲、二洗、三消毒、四涮”的要求,蔬菜、生鲜及其他食品原料等的洗涤也由于条件所限达不到卫生要求,餐具乱堆乱放,存在着严重的食源性感染隐患。
四是食品采购渠道不正规,食品质量把关不严。农村家宴所使用的食品原料采购,多数是由家宴举办者自行采购。因采购渠道不正规,食品采购回来,以次充好,滥竽充数。而且原料存放、加工、制作、就餐都是在临时搭建的棚户当中,与牲畜圈舍或旱厕较近,其卫生质量堪忧。餐具每次使用后,仅仅用水冲洗,不消毒,反复使用;加工工具生熟不分,存在交叉污染。
在某镇某村曾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就是家宴服务人员为防止食物掉灰尘,在食物上盖张报纸,怕苍蝇等乱爬,又在报纸上直接喷洒了苍蝇药,待用餐者直接入口食用后而发生中毒。
(二)农村家宴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监管对象不确定。自办宴席的覆盖范围基本上包括所有的居民。对象的不确定给监管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一个餐饮店或食品企业,一次监管存在问题,多次监管他总会有所认识和改进。可要 想所有的居民都有安全意识,积极的配合监管就是非常困难的。还有的请自家多个亲戚朋友来当主厨和帮厨,这些流动的人员是否符合食品卫生的健康标准是个未知数。
2.全程监管难以到位。农村的传统宴席往往持续一两天甚至更长,就餐次数多,要对长时间的宴席准备、制作、保存、食用过程进行监管,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监管难以实施到位,同时也容易加重农民负担。
3.政策规定执行难。由于农村居民传统观念浓厚、安全意识淡薄,他们不愿在喜庆或悲伤时再为宴席去备案和被检查。同时由于现有的政策规定并非有明确约束力的法律,执行没有强制性,即使村民不按规定办理,管理部门也无权处罚,那么很容易使相关规定流于形式。
(三)农村家宴管理方法
首先,加强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关于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加入到义务监管队伍中来,发现问题后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
其次,加快制度建设。相应管理制度的缺失,是致使“农家宴”放任自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农家宴”的上报备案、行政许可、责任追究等,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家庭办宴者各自的责任、义务等。
第三,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办宴者点多面广,食品安全监管人 员却人员有限,力量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农家宴”监管不到位。对此,应从乡村招聘一批食品安全信息员、联络员等,加入到食品安全监管的队伍中来,并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业务培训,对其实施食品安全考核和责任追究,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食品安全网络。
(四)农村家宴监管新模式
一是鼓励乡村饭店开设代办“农家宴”的业务。饭店通过代办“农家宴”赚了钱,饭店的专业化又大大降低了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隐患,办宴农民自身省了不少的事,同时也便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农家宴”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
二是建立农村家宴申报管理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家宴的管理,落实家宴申报管理制度,申报时办宴户须提供地点、时间、人数、厨师等人业人员名单和健康证明、就餐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等材料。
三是建立农村厨师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进行登记,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其每年必须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总之,通过探索“农家宴”监管新模式,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五篇:2012年农村家宴半年总结[最终版]
2012年军屯镇农村家宴半年总结
近年来,“家宴”已成农村新兴服务业,提到“家宴”,凡是到农村参加过婚丧喜庆的人都清楚,谁家有个婚丧喜庆,客多地方小,门前搭一个塑料布的钢管棚子,里面放上几十张桌子,来多少客人都能坐下,这就是“家宴”。但是,农村家庭自办宴席一直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难点和盲点,如何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守护农村家宴安全,已成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在广大农村地区,每逢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祝寿、新房乔迁等红白喜事,几乎家家都要自办酒席,宴请前来祝贺、慰问的宾客。由于农村自办家宴时间集中、空间有限,很多宴席场所就在自家小院或附近空地临时搭建,餐具用洗涤剂清洗后放入另一个清水盆过一下,没有任何防尘、防蝇设备,也不作任何消毒处理,就直接摆放在桌子或台面上。在食品加工环节,很多家宴还存在熟食、冷菜制作不当,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混放,以及食品原料与农资产品、生活用品摆放在一起等现象。为了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在上级的指导下,我院公卫科对2012年我镇农村家宴进行了监管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化,且安排了固定的家宴管理人员,规定了制作农村家庭宴席必备的基本卫生条件制度,对就餐人数在5桌以上的农村家庭宴席实行报告申请备案制度,举办者应提前2天将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菜品清单、厨师健康状况等情况5桌报村,10桌报卫生院的家宴相关负责人,进行登记备案,我院公共卫生人员现场免费监督指导,确保了群众的饮食安全。
在我院公卫科2012年1月至6月底登记的农村家宴中十桌以上的有130起,十桌以下7起,合计137起合计桌数2539桌。其中结婚40起,出生小孩0起,死亡61起,其他36起。培训流动厨师17人,管理健康档案17人。在平时的家宴监督检查中我院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
1、建立农村厨师持证上岗制度,厨师必须每年定期体检,取得身体健康证明的人员方可上岗;
2、将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纳入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列入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要点,使安全监管逐步规范化,切实保障群众的饮食安全。实际上,家宴安全,任重道远。只有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家宴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观。
2012年上半年,在我院院领导指导下,我院公卫科工作人员的现场监督下,我镇均未发现一例因农村家宴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这是我们的成绩,我们为此感到自豪。目前我镇也正在积极探索农村餐饮管理的新思路,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好措施、好办法,以确保农村餐饮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称心,但在农村家宴管理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家宴监督人员配备不足,家宴管理无专项经费,申报表内未写清家宴中宴请户主的联系方式,家宴申报不及时,家宴举办的时间未说明清楚,资料不齐全等,我们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吸取经验,在以后的家宴管理工作中,会加大对大家的饮食安全宣传,对我院家宴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做好全面的工作安排,更加细微的现场指导和督查每起家宴,防止因群体性聚餐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真正把群众的饮食安全落到实处。
2012
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卫生院
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