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课后模拟练习习题

时间:2019-05-15 09: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课后模拟练习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课后模拟练习习题》。

第一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课后模拟练习习题

1、什么是“世界文学”?其具体内涵是什么?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歌德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他在读《好逑传》后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促使它早日来临。”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宣言》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维系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对“世界文学”概念有两种理解:①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②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什么?

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希腊精神与基督教文化传统。理性与宗教始终是西方文化精神发展所依赖的两个转轮。正如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混乱》中所说:现代西方人秉赋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专致于力行的精力,它的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责任感、自制感、工作感,秉着自己的良知昂首阔步的诚实;一种是专致于观念的智能,它的内涵是对随着人类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鲜观念的热切追求,以及要求完全了解并适应它们的不可遏制的冲动。阿诺德认为:“这两种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看成是敌对的——不是由于它们本身的性质,是根据人类和它的历史,而成为敌对——并且把整个世界大帝国因此一分为二。如果依据人类两个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加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腊文明和希伯莱文明的力量。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我们的世界移动在这两大影响力之间。在某些时候它感到其中之一的吸力比较强大,在另一些时候则是另一个;而它应当——虽然它从来没有——和谐而愉快地平衡于这两者之间。”

3、试比较中西文化的建构方式与内在理路? 中国文化的建构方式与内在理路是审美之路:

①它是将有限的价值绝对化来完成上述使命。在审美的存在方式中,仿佛有限是终级的和绝对的(其实在哲学态度上就变为唯意志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审美方式要求在感性个体的形式中把握绝对。

②审美的态度注意发展感觉和直觉,肯定生命的各种感官、本能和情感组织,并把诗、艺术作用推到绝对的地位,使世界由此转换成一幅形式图画,灵魂由此得到恬然逸乐的安宁,并在一种超然的观赏之中享受生命的全部激情,无须担心因卷入激情造成的毁灭。审美态度拒绝任何实际的介入世界的混沌。

③审美式的诗人所恐惧的并不是诗遭到扼杀,而是本然生命本身遭到扼杀。在他们心目中,诗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诗,只有诗能维系、颂扬、确立本然生命本身?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大量的诗歌(尤其是个人感时抒怀的诗歌)和“诗学”作品(诗论、诗话、诗品)。

西方文化的内在理路是神化性的宗教之路:

①这一思维理路,首先要求把作为客体的世界和作为主体的人,作为自然的世界和作为历史的世界统一在一个无所不包的超验的神性整体之中。它要求在神性存在的绝对形式中把握感性有限存在。

②宗教态度与审美态度相反,它要求实际介入世界的混沌,要求把一切苦难、受难、不幸乃至屈辱都分担下来,这是因为它主张,神恩使人分享神的生命,并把人的本性提高到神的生命的特有境界,感领到救赎的爱。正是这种救赎的爱使得对一切由偶然性所带来的苦难与不幸的承受成为出于自愿的爱的承认。宗教态度肯定是不可思议的上帝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神恩和最高的爱。

③在宗教的形式中,诗不是本然生命的宏扬,而只是祈告神恩和至爱的福音。在宗教态度那里,救赎的神恩和神性的至爱才是永恒的生命。因而,在西方的个体抒情诗远不如中国发达,直到近代基督教精神遭到抵毁,浪漫主义兴起,个体抒情诗才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审美与宗教的对立,是个体感性自然生命与超个体的永恒生命(神恩与至爱)的对立,是自然生命的赞歌与神恩至爱的福音的对立,是自救与他救(救赎)的对立,是超脱怡乐与爱难牺牲的对立,是遁离人类的苦难与分担人类苦难的对立,是个体生命适性得意的悦乐与对不幸拳拳的忧心的爱感与苦难的对立……

1、古希腊城邦实行的古典共和制的特点?

希腊诸邦历史首先是贵族阶级的寡头专政,经过僭主政体,或经过立法者和民选调解官过渡到民主政体,即希腊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①梭伦时代:梭伦实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改革,政治上“主权在民”,人民直接参予城邦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②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官吏的权力

a.城邦内的官员没有工薪,纯属义务职务;

b.为保证官员的基本生活,希腊实行轮流执政,经常更换。

这样能够调整愿意当官人的心态,导致当时的人对政治的态度,使之成为一种理想,一种抱负,而不是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③法制的确立 梭伦:“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这种共和制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的权力和自由,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

2、古希腊文化精神是什么?

1、自由发展的个性

古希腊文化一开始就是百家争鸣,一直保留着多种学术思想并存,矛盾的人生观,锋芒毕露彼此碰撞。中国的各种学术流派发展到最后的趋势是出现以“儒道互补”的超稳定系统结构。隐——仕之间过渡非常自然,不会出现人格分裂,即削除了各个学派锋芒毕露的棱角,使之共存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2、怀疑精神

向权威挑战,向既成理论挑战。“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斯多德)(即师并不等于真理,而中国的“师”就是“道”)这种精神发展为:不可知论与怀疑论 不可知论:承认宇宙的不可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你不要试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德谟克里特;“哲学的最高问题就是承认人是无知的。”(苏格拉底)

3、神话的起源是什么? a.神话是“公共节日的宗教仪式模仿舞的简要记述,大多数情况下此等舞仪已用图画形式在寺庙墙壁、花瓶、印玺、碗盆、镜、箱、盾牌、帷幕等类物体上予以记载。”这些图解或口头记述成为“部落、民族或城市宗教组织结构的最高权威或宪法”。b.神话既是动听的故事,又是涉及一般生活,尤其是社会中的生活的富有启示意义的“寓言”。

c.“从历史上看,神话是宗教仪式的口述部分;是仪式扮演的故事„„”“但就广义而言,神话系指任何无名氏编撰的讲述起源命运的故事,是社会向年轻一代提供的有关世界现实和我们行为方式的解释,是内含教育意义的有关自然和人类命运的形象的解释。”

总之神话是原始初民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无论是设想还是记录,都与创作者自身对世界的观照方式联系在一起。

宗教神话被认为是首先用来表述某种知识,或者解释无法索解的自然现象,从而用随意的想像补充野蛮人少得可怜的理性知识,或者向他们提供有关部落历史的、被歪曲的信息。这种把神话解释为原始人伪科学和对自然的错误解释的方法,一般都与把魔术解释为一种伪技术,用想像中的技术来补充极差的实际技能的类似方法联系在一起。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民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4、古希腊神话的人物及体系是什么? 古希腊神话: 奥林匹斯神话 前奥林匹斯神话

宙斯执掌天庭以前的故事为前奥林匹斯神话,执掌天庭后为奥林匹斯神话。前奥林匹斯神话:开天僻地和人类始祖的故事。

5、《伊利昂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1、其主体思想是阿喀琉斯的愤怒:

(1)是群体愤怒的缩影(战争起因:希腊人感到受辱,全希腊人的愤怒)

早期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夺走了斯巴达王之妻海伦,倾国倾城的海伦是希腊人的骄傲。

(2)主要仍然是个体的愤怒

愤怒了两次,两次愤怒说明了价值取向的两个不同方面。

第一次: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争执不下,愤怒的阿喀琉斯率本部人马退出战场,导致战局急剧逆转。为挽颓势,帕特罗克洛斯穿阿的金盔铠甲上战场,为赫克托耳所杀,荷马同情阿喀琉斯,对阿伽门农持批评态度。

——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个人,欣赏其英雄傲气,是对个人利益的尊重。

第二次:闻知帕特罗克洛斯死讯的愤怒,其母请匠神赫准斯托斯打造了新盔甲,阿喀琉斯出战,扭转了战势。

——在个人与集体的天平上,很大程度地倾向个人利益(第一次愤怒),但并非忽略集体情感,把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修正到一个自然的位置,第二次愤怒,即先把人与人的地位拉开,强调独立的利益,把友谊建立在更真诚的基础上,尊重个人利益而不是自私自利。

6、谈谈荷马史诗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1)从作家来看:代表西方文学从集体口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过渡。

(2)标志西方文学从超现实的神的世界转向人间,人的生活第一次成为文学表现的主题。

(3)已具有较成熟的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结构艺术上。

7、什么是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古代概念:用乐器伴奏歌唱的诗

(1)由于乐器不同,诗也分类:用双管演奏——哀歌;用竖琴演奏——讽刺诗和琴歌(2)由于演唱者的不同又分为:个人抒情诗、合唱抒情诗,个人抒情诗代表性作家: ①阿尔凯欧斯,一生在战争中渡过,热衷于政治、嗜酒、诗作坦率热情。②萨福(最著名的女诗人):传说出身贵族,组织少女成立诗社,诗作多为爱情诗,多被中世纪教会焚毁。“缪斯有十位,第十位是萨福”——柏拉图 ③阿拉克瑞翁:诗中充满厌世情绪,主张及时行乐。合唱抒情诗作家:西摩尼得斯,品达罗斯

2、抒情诗的内容

(1)主要内容是生活经验的总结(理性)(2)人生历程的情感评价(感性)爱情诗写得很好,尤其是萨福的作品。(3)对命运和苦难的感念

《真知难》很明显,从来没有人,也没有神,能懂得我的话„„表明人与人的不可沟通之情。

艺术特色:直抒胸臆,不知道借助于意象表达感情,风格质朴晓畅,音韵宽泛自由。

8、古希腊戏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从作家来看:戏剧对作家综合才能要求很高,(抒情诗写作有单纯性),而戏剧要求对接受者心理和演出环境的了解,(在书房里写的剧本,不是戏剧)戏剧必须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了一定文学经验后方能出现。

2、从接受者(观众看):戏剧要求接受者强烈的接受需求,而普通人产生娱乐的需要,是在物质充足,时间有闲暇后。古典时期战事少,城市繁荣起来,大批市民有了娱乐需要,故把农村的祭神活动中歌舞表演经过改造后来演出,戏剧演出就此开始。

3、城邦的文艺政策:戏剧演出成为城邦最重要的集体活动,专门有戏剧节,设奖,政府修建了露天大剧场,最大的可容纳2万人,颁发“观剧律贴”,以鼓励看戏剧,举行一系列戏剧比赛。

9、古希腊悲剧表现命运悲剧分为几个阶段?

命运:对自然生命历程初步解释,把一生归结为冥冥中支配人的一种力量。命运是不可抗拒,不可解释,难以把握的。古希腊悲剧表现命运悲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命运现象的描述: 代表: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代表作:《俄瑞斯忒亚》(三联剧)包括:

1、《阿伽门农》(把命运作为具体的神,支配人的一切)

2、《奠酒人》

3、《报仇神》

第二阶段:展示命运和人的复杂关系: 代表:索福克勒斯

命运在这里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有捉弄人的邪恶本质。代表作《俄狄蒲斯》

第三阶段:命运问题的暂时淡化

社会和他人处寻找原因,把批判的对象指向了环境和他人,这是文明的发展、理性的增长。但命运的淡化不等于消亡,只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找到了一些解释,不再纠缠于命运的可怕。代表:欧里比得斯。

1、中世纪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1)苦难意识:产生于犹太民族的自身经历、流离失所,无安身之地。在民族的倾轧间受尽奴役,一开始就认识到人的软弱无助。(2)对拯救的渴望

天堂: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超越自身,获得解脱的空间。(3)忏悔与献身

人挣脱苦海与飞升天堂的途径,要有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爱、信、从

爱:主要指爱上帝,出于对上帝要求的遵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信:对上帝的敬畏之情。从:顺从上帝的意愿,遵守教会的各种规定。(4)非正统的世俗思想的追求

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散见着一些有叛逆精神的追求:对爱的世俗化追求:不是对上帝,而是世俗的爱情,一方面是禁欲主义,另一方面是谈情说爱,尤其是中世纪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英雄崇拜:基督教道德本不允许英雄存在。人之为人即有罪,不能崇拜同类,只能信仰上帝。

2、谈谈希伯莱圣经。又称《旧约全书》,被奉为“正典”,是犹太教先知在前2C时编订。另包括《次经》、《伪经》、《死海古卷》(1947年发现)与“正典”统称希伯莱文学。自古罗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后,西方自此进入基督化时代。《新约》:耶稣及门徒传教文学。中世纪教会文学在旧约基础上诞生。《圣经》(TheBible或TheHolyScriptures)由《旧约》(TheOldTestament)和《新约》(TheNewTestament)两部分组成。《旧约》最早是用希伯莱语写成的,《新约》则是用希腊文,又称犹太希腊文写成。公元四世纪时,《圣经》以拉丁文的形式传播,叫做TheVulgate,意为通行体。中世纪时,只有寺院僧侣能读拉丁文。到17世纪初,英王詹姆斯一世指令47位高僧,在大主教斯洛特.安德鲁斯主持下,于1611年正式出版英文圣经。这就是后来世界通用的、最有权威的《钦定圣经》(TheAuthorizedVersion,又称TheKingJamesVersion)。《钦定圣经》虽然有近千页之多,全书所有语汇却没有超过6千单词,这充分显示了它文笔的洗练、深入浅出、语言精湛的特点。《圣经》:一指犹太教的经典,一指基督教的经典,教材中的《圣经》是指基督教的经典。

3、什么是“骑士精神”?

封建领主间的战争,于是拥有一大批武士(小地主、商人)。随着生产的发展,大领主统治下的城市产生,商人出现,为扩张贸易,打着消灭异教徒的旗号,进行十字字军东征,夺回耶稣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6—1270)八次东征。

为适应作战,骑士制度发展起来,骑士必须是贵族和基督徒,作战有功奖赏土地,这些土地成为世袭。逐渐形成骑士阶层。骑士的信念:忠君、护教、行侠、尚武、除此保护女主人。

中世纪欧洲在教皇超民族统治之下,世俗政权被大大的削弱,国家变得不再重要。现实生活中的锁事,教会不管,世俗政权弱小不能管,使“侠”被提到重要地位。(社会秩序混乱是产生侠义崇拜的主要原因)。骑士的正直,嫉恶如仇身怀绝技,成为众望所归。

骑士除“忠君、护教、行侠”的信条外,还要求骑士“文雅知化”,甚至学习音乐和诗,骑士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能为自己“心爱的贵妇人”去冒险和取得胜利,搏得贵妇人的欢心,在骑士看来是最大的荣誉。所有这一切构成所谓“骑士精神”。

在法国骑士盛产的地区产生了骑士文学,主要反映骑士冒险生活。同时肯定生活中的幸福,歌颂他们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

4、谈谈中世纪文学地位如何?

(1)对于古希腊罗马而言,中世纪文学是时代的断裂,是西方文化的又一源头。它不是古希腊罗马的继续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遭到大清洗,中C作家很多未受过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也因此不受束缚。古希腊罗马文学包括:

1、西方文化源头

2、旧约圣经及其影响下产生的文学(2)对后世的诸多启示意义: a.新的创作方法:梦幻和象征

中世纪文学,尤其是教会文学中大量采用梦幻象征手法。(古希腊罗马主要用叙事、写实性)

梦幻、象征:对应于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类重视精神生活、精神形态的反应。混沌的精神形态不可能写实。象征:以此物代彼物

梦幻:神对人的启示,神与人的沟通只能在梦幻状态中。b.骑士传奇后来发展成为欧洲近代小说。欧洲近代小说之母。

5、谈谈《神曲》的艺术成就。(1)恢宏、博大而庄严的艺术风格

构思上的恢宏博大(正穷碧落下黄泉,上天下地,地狱、炼狱(净谷)、天堂)庄严:长诗在结构上的严谨和统一,内在的均衡性、统一感,源自数学的应用。a.对“3”的应用,神曲分为三部,每部各有33篇。b.“10”——100(西方:“10”是完全的好数,100:完美中的完美,完全中的完全)3部各33篇+编序曲=100篇。

c.“9”完全的好数,三谷皆为9层,对数学的有意追求。(2)梦幻和象征的手法

全文为大的梦幻:幻游三界 象征:

豹:政治野心家

狮:世俗封建政权国王——特指法兰西国王 狼:贪婪的教士

维吉乐:理性与哲学——可游地狱、炼狱 贝亚德:信仰与种学——藉之可游天堂(3)民族语言的广泛应用

用意大利语作,拉丁文是官方认可的语言,民族语言是遭贬低的“俗语”。但用意大利语写作本身就带有叛逆色彩。他曾用拉丁文作《论俗语》讨论“俗话”的优越性,呼吁人们重视意大利语言。《神曲》是对这一观点的具体实践。

1、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形态,对“人”的肯定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1)在价值观念上以人为本,人性成为衡量万事万物的基本尺度,即用人性反对神权。“中世纪”教会认为神高于一切,主宰一切,而人则是渺小的,只能忠顺地听任神的摆布,当神的奴仆,宣称自己是神的代表,这一套神学说教,不过是维护封建主阶级特权统治的意识形态。为了反对封建教会的思想垄断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权。他们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能力,可以创造一切。人文主义者宣称他们“发现”了“人”,以“人性论”为他们的理论纲领,反对教会的神权论。(2)在人生理想上,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以对抗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寻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他们公开宣称“人人可以发财致富”,“财富是上帝爱护一个人的最鲜明的标志”。(“爱上帝,鄙视你自己”——奥古期汀)

(3)在思想方法上,以知识的智慧的力量扫荡中世纪的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与封建教会宣扬的蒙昧主义,琐碎经院哲学针锋相对,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宣称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感性欲望)”,“知识就是力量”

(4)在政治追求上,民族主义意识高涨,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当资产阶级还无力掌握国家政权时,就是切要求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

2、谈谈《十日谈》艺术成就(1)结构上松散与集中相结合

《十日谈》借鉴了东方《一千零一夜》、《五卷书》的框架结构,发扬了希腊讲求有机统一的美学原则,十天之内十个青年各讲一个故事,合成一个完整优美的短篇小说,而且每一天各有一个主旨。同时我们会发现,讲故事的人虽各有风姿面貌,叙述时实际上都是薄伽丘自己的声音,即作者借十个木偶在前台表演,自己作幕后操纵者,有时还忍不住跳出来大发议论,并讲了《绿鹅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亲近了读者,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作者营造的幻想,仿佛自己是坐在青年们当中的一位看不见的宾客,跟他们一同说笑,议论和判断。多个叙述者的另一个好处是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议论,每一篇故事的卷首和未尾都有叙述者的评价和总结,作者或直抒胸臆,或借叙述人谈论,或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独白;聪明睿智的议论比比皆是,它有时恰到好处地点明了主题,但有时也破坏了小说的艺术性。(2)追求“数”的形式美

“费力出美感”——薄伽丘,非常重视写作技巧。十天十个人每人十个故事,每一故事后有一首诗。效果造成作品的整各感,有节奏、韵律。

3、谈谈法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发展阶段。集中在十六世纪,共分三个阶段:(1)十六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文学在国王的保护下自由发展,成就在小说,代表作家拉伯雷。(2)十六世纪五十——六十年代

文学创作带有贵族倾向,成就在于诗歌和戏剧,“七星诗社”。(3)十六世纪七十——八十年代

国内宗教战争不断,带有超前意识的思考,成就是散文。著名散文家蒙田

4、谈谈“七星诗社”

出现于16世纪中期,由龙沙,杜贝莱等七人组成,特点是具有浓厚的贵族情趣,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样板进行创作,建和完善法兰西民族语言,对近代诗歌作出了贡献。

5、什么是流浪汉小说?

出现于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它的特点是:主人公多是失业者,流浪汉,以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并通过主人公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艺术上,以主人公流浪汉生活为线索组织情节,人物性格单一。语言通俗流畅,笔调幽默而辛辣,富有民间文学色彩。

《小癞子》是流浪汉小说的代表,对欧洲文学有源远的影响。流浪汉小说成为欧洲后来的小说模式,经常以主人公的流浪生活为线索串连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既独立又保持了联系。

6、《堂吉诃德》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①情节发展上主要借鉴流浪汉小说的特征,以主仆二人的游侠史为主线,插入很多故事,整个情节显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缺点:有些故事过分冗长拖沓,枝蔓多,这是流浪汉小说本身的缺点,这破坏了结构上的完整性。②悲喜交集的艺术风格

堂吉诃德兼具有悲剧与喜剧两种色彩,但无论他作为喜剧人物还是作为悲剧人物,他的困境都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并非为他安排。不属于他的世界上。塞万提斯在塑造堂吉诃德时,采用了正反两副笔墨。

1、古典主义时代的文学精神与审美追求是什么?

古典主义时代文学精神与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鲜明的功利主义

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首要特征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同性。他们宣传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自我克制。同时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的法国是政府承认的官方艺术创作方法,法制政府通过设奖金,赐年俸等办法,笼络文人为王权服务,同时设立“法兰西学士院”,仍作为国家机构来推行它的政策。由于知识分子没有独立生存空间,他只能依附于官方,因而一般知识分子在这样情况下,往往无奈抑或自觉地接受来自官方的创作规律与方法。表面上来看,剥夺了作家的创作自由不是直接强制控制,而是心甘情愿的。

2、以理节情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是古典主义文化哲学基础,其核心是崇拜理性而轻视感和情感。在西方理性与情感是区分开来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从来就节制感情,显得温情脉脉,往往是以理化情,把感情稀释。理性也是实践理性。《毛涛序》中: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孔子曰:“《关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审美境界上追求典雅、崇高,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

①十七世纪初期模仿成为风气,只是那时主要表现为游戏的作派,雕琢的辞句,纤巧侈靡的风调。这种夸饰的文风渐渐被人们所烦腻,正如莫里哀所说到了中期,法国文坛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质料上,渐渐得着一种中庸的态度。当时的法国崇尚儒雅之风可谓空前绝后,在文学审美境界上追求典雅的风格:情感上温和、中庸、克制,反对大悲大喜,在形式上追求严整、匀齐、反对标新立异,这些无不披上理性的色彩,理性完全处于支配的地位。最显著的表现是戏剧的“三一律”。追求崇高的审美境界,主要是就悲剧人物而言。崇高感能让人感到尊严和威慑。目的是为平庸之辈树立一个须仰视才见的精神楷模,从而使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与主体性而去自觉服从共性。

②古典主义者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从中找到他们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看来,艺术创造不在于创造新的故事情节,而在于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现在的故事情节。古典主义悲剧家大都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找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时代的生活真实,而不是历史真实。因而古典主义是改造的古典主义,故可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4、有严格的文体要求

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典雅的审美趣尚,可以想见自由度最高的诗歌,自然受到最严重的扭曲,受到冷落,诗歌变成当时文艺理论家的工具,诗歌不再是诗,相对自由度小的散文亦受到冷遇。小说虽然在整个构思上具有理性色彩,但主要还是要靠非理性的情感与想象进行创作,跟散文、诗歌一样,被打入冷宫,而对于理性色彩最浓的戏剧直接受到大肆吹捧与鼓励,受到极大的推崇。戏剧设置舞台,这样跟观众有距离,这样观众往往须仰视观之,可以学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景仰之情从心底产生,起到一种道德训诫的目的。

2、什么是巴罗克文学?

“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学上指夸饰、繁艳的藻饰,鲁殿灵光,花团锦簇的风格。它是宗教文学的变体(受到文艺复兴的冲击),对生命的痛苦体验,最后走向宗教。形式上追求繁艳、夸张乃至混乱。十七世纪的封建反动势力与文艺复兴的新兴力量处于对峙局面,引起了人们意识上的混乱,精神上的消沉,它就是这种精神意识在文学中的反映。从内容上看,它是文艺复兴明净的现实的世界观——人文主义和天主教反动势力的来世阴影相结合而生的奇特儿童。

巴罗克文学从意大利西班牙传到英、法等国。意大利以马里诺派为代表,贡歌拉派是西班牙的代表,而在法国被称为矫揉造作派。十七世纪西欧著名的巴罗克风格文学家是卡尔德隆,代表作《人生如梦》。

它的渊源可以上溯至中世纪的普罗旺斯骑士诗歌和所谓“隐晦风格”的代表。在巴罗克风格的几个流派有着血缘关系。社会阶层是相同的:——封建贵族,而且这些流派都想卖弄玄虚,趋尚风雅雕琢的诗风而尽力脱离平民大众。有一部分人文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不满中世纪的无知和不文明而故意倡导精致的文人文学(彼德拉克),从而也培育了后来的巴罗克文学。

3、谈谈清教文学及其代表人物? 弥尔顿的创作大都从圣经中取材,折射出时代各种矛盾的诗歌。主要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这些作品表达了清教运动时代昂扬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班扬本来是清教牧师,代表作梦幻小说《天路功程》描述了一个基督徒在朝圣途中经历的种种诱惑和种种磨难。纯粹是宣传清教的布道书,侧重“教”。

德莱顿是英国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趋向于清教革命德莱顿,当王政复辟时立即变节投靠了斯图亚特王朝。

4、促使莫里哀走上喜剧艺术的若干要素是什么?

(1)社会阶层的复杂性,除官方主流文化外,还有各阶层的需要

17世纪虽然悲剧是上流,但民间大量流行滑稽戏(法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闹剧传统),上层社会同样有此爱好。我们知道,人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矛盾性,即形而上的愿望和形而下需要的二律背反。通过悲剧的庄严气氛的熏陶,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终极关怀的慰籍;但同时我们需要一些轻松、诙谐的实料来润滑,填充过于严肃、紧张的生活。悲剧便着重于一种训诫,发挥文学的教育功能,更多地满足人的形而上的愿望;而喜剧则更多的发挥文学的娱乐功能,它是通过可笑的形式来抨击、嘲弄一些陈旧无价值的东西。因此,这种需求的多层次性,为喜剧的存在提供了社会心理结构基础和适宜生产的土壤。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国王路易十四喜欢看滑稽戏(喜剧)——这为喜剧的生产及演出获得了庇护。

戏剧这种样式,区别于其他体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立即上演,这样就必须有专门的剧团以及相关的剧场,演出的各种预付资金等,戏剧他要求观众性和产生鸣,观众对创作起到了大量推动作用,有时戏剧家的创作,纯粹是迎合观众的趣味,这样免不了庸俗的倾向。

(2)来自民间的戏子,“民间文化”对莫有很大作用 高乃依、拉辛更有知识分子气质,“书斋戏”。莫里哀是真正优秀的演员,真正生活于剧中的角色。一生从未停止演过戏。莫里哀从小喜欢戏剧,中学毕业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巴黎成立了“光耀剧团”(“驰名剧场”),希望自己做一个演员,而且是一个喜剧演员,就在那时候,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假名——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皮克兰)。演出失败,剧团负了债,莫里哀为此而被拘押起来,后来由他父亲作保获释。

莫里哀的创作一开始是在剧院缺乏上演剧目,才不得不拿起笔来,一开始他改编意大利闹剧,后来才独立创作。莫里哀真正的生活于戏剧的角色中,最后演戏《无病呻吟》,当晚去世,死于舞台,演员生涯影响了莫的声誉,未成院士。(3)国王的重视

莫里哀与宫廷的交往,国王安排了卢浮宫的演出,在一些较为严肃的剧目中插入一些滑稽、可笑的场景,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给予了莫各方面的支持,并予以庇护。(比如《唐璜》,它主要对贵族的伪善和笃信宗教的绅士的虚伪加以无情的揭露,连演十五场,场场爆满。此后,路易十四接受了他的剧团,改为“国王剧团”,每年津贴六千法郎。物质上资助对莫里哀的事业固然有利,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依靠,加强了他对贵族和僧侣斗争的力量。)

国王的保护使莫里哀获得了生存空间,但他的保护要求符合当时统治的要求,这样又束缚了莫创作的自由,使得他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他剧作打上了古典主义的烙印,他的创作仍是古典主义的喜剧。在国王心目中,莫里哀不过是一弄臣(被利用又被保护),并未得到真正的尊重。

5、谈谈《伪君子》的戏剧成就。(1)喜剧性构成

喜剧性是决定喜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喜剧作家运用的一切手段令观众发笑。所谓喜剧性,其本质来自“对照效应”,任何喜剧效果的达到都是在对照中达成。柏格森:“笑的秘密来自于两种观念、两种事实„„的不一致”,“不一致”引发了笑。《伪》喜剧性构成方式:

①同一情境中出现两种对立性因素

(这种对立,主人公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引发会心微笑)奥对答的本质浑然不知,盲信,观众知道——笑(不关心自己妻子的病情,反而说他怪可怜的)当奥藏在桌子低下,答对此浑然不知,观众知道„„笑。②形体、动作、语言出乎意料(与人们熟悉的常态相对照)③“揭幕人的”运用

揭幕:把事物的本质、奥妙突然戳破,显示其内在隐秘。(相声中的掉包袱:包得严实,抖得痛快及时)揭幕人:自由穿梭于戏剧中,时时“揭幕”,多由小丑扮演,在《伪》中无小丑,由桃丽娜当“揭幕人”,时时戳穿答的本质,指指点点。(2)扁平型人物的应用

扁平型人物:性格单一,简单,缺乏厚度。对性格的某一面进行突出和强调,对喜剧发生的效果,使观众能进行有效的独立价值判断,与剧中人拉开了距离,不会产生认同。始终处于“有距离”的状态中,这种“有距离”是古典主义戏剧的重要特征。扁平型人物的性格单一性,类型化,易于形成一种对照性效应,从而利于喜剧性的达成。而圆形人物性格形成一个非常矛盾的网络面,因而使人产生认同感,不能找到一种对照性的性格类型(表——里没有严格的界限,不能形成对照性效应),从而很难达成喜剧性效果,同时也不利于产生距离感,无法居高临下地判断。(3)戏剧的结构特点

a.大的格局,是一种家庭关系模式结构全局

西方戏剧传统:悲剧一般从庄严重大的社会问题为题材,而喜剧则从轻松有趣的家庭问题为题材。

b.从戏剧的情节推进来看,采用了“剖核式”结构。

由外向内,由浅到深的方法来推进情节,不是按线性发展的顺序来写,而是作了巧妙地精心安排。运用“剖核”式逐渐达到对答丢夫本质的认识,制造悬念,便于组织喜剧性情节。

1、启蒙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思想上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理想和新的人生追求,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哲理性)

启蒙作家往往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文学作品在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方面的意义。揭露封建制度和教会种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宣传自由平安思想,有些作品还描绘社会政治理想的图画,唤醒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向往。

教诲性:17世纪主要是主张个体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目的是服从;而18世纪则是为个性更健康自由地发展。比如卢梭《爱弥尔》主张回归自然,信仰自由“宗教”。

枯躁的原因:a.时代拉开了距离,当时大家关注的问题(没有解决)不能对时下的读者产生压力和兴趣;b.启蒙作家本身特别强调理性作用,哲理色彩浓郁,往往不大注意塑造个性丰满而鲜明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成为作者思想的代言人,有时成为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因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2、文学创作的现实性增强

启蒙文学不象文艺复兴时期借用传统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取材于当代生活,主张挖掘新题材。一反过去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人公的传统,着重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宣称描写平民的英雄行为和高尚情操是艺术家的权利,把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形象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而把王公贵族,教皇,僧侣则往往成了嘲笑、批判的对象。

3、新文本的出现与文学形式的多样化 新的内容要求文体的变革。“正剧”成为新的戏剧品种。它是十八世纪兴起的一种突破古典主义限制而形成新的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表现普通人的市民生活,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

它的首创者为狄德罗,最初称为“严肃戏剧”、“严肃喜剧”,又称“市民悲剧”,十九世纪后成为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被俄国喜剧家果戈理示用。

此时,诗歌开始复兴为抒情艺术,散文也开始在英国兴盛起来,影响最大的文体是小说。

小说出现很多新品种(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等),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哲理小说”。

4、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胸襟博大,可以说并不压制其他异已、边缘的声音。18世纪启蒙文学占主流,但它容忍古典主义文学的存在,并不排斥它,后期一种文化比前一种文化更具有包容性,而且为前期一种文化提供发展创造的机会,这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的包容性。同时,同一个作家也并不排斥非我的文学思潮,卢梭是启蒙文学的中坚力量,深受感伤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伏尔泰是启蒙文学的大师,具有古典主义倾向,歌德、席勒启蒙文学顶峰的人物,对启蒙文学深表怀疑追求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由创作的心境,这种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谈谈《鲁滨逊漂流记》的精神意蕴。(1)闯荡江湖的商人式的雄健 清醒谨慎的商人

①鲁即使落难荒岛,对钱仍怀有浓厚兴趣。他在船上发现了一些硬币,尽管他明知道这种东西对他毫无用处,可仍旧禁不住诱惑,将这些硬币全部搬到岸上。(商人对货币的天然敏感与痴爱可以这么说,他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金钱转)

②当他回到英国,代理人向他透露了他财富的数目之后,鲁这样记载道:“我顿时面如死灰,心里非常难受,若不是他老人家„„拿来了一点提神酒,我相信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一定会使我精神失常,当场死去。”(金钱可以说成为他生命之一部分。浪漫主义冒险家出海并不只为了钱,他们更多地是想认识世界,了解宇宙,而鲁是为开辟世界,从而占有世界)

③书中不乏由衷的敬神言行,然而鲁对待上帝的态度,却往往象是对待一位合伙的经营者。他的宗教信仰帮助他确立了那种强烈的追求物质的个人主义。④鲁是一个“经济人”的完美典范。

他把那个岛屿完全看作是自己的财产,要它为我所用。书中另一个主要迷人之处是详尽地叙述了他如何驯服大自然并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他不想适应那种荒凉的环境,也无心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他的目标是使环境符合主观愿望,尽量使它变成他离别了的那个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复制品。

⑤从他对星期五的关系上来看,相互的关系是十足的主仆关系。从根本上说,鲁把星期五当作一个要加以驯服的土人来对待,并要他为自己效劳。(现代性中蕴藏着霸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其他人,对黑奴是一种物化行为。对星期五可以说压制行为,根本不容忍其他声音的存在,也不容别的声音存在,在一种独断性的思维理念下进行近代化的设计与创造。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滥觞。)

⑥从小说与原始素材来看,它是根据一篇报道改编而成。塞尔扣克可以说在荒岛上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他只不过做了一些为生存必须作的事。整个说来,他在岛上的作为是消极的而不是进取的,宣扬的是老生常谈的基督教的训诫的知足常乐。但笛福完全用另外的眼光看这件事: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这么丰富的物产的地方,不属于任何人,在这里可以开天辟地,不受限制,他宣扬的是要发展,要劳动,更重要的要占为已有。文明定能战胜野蛮。

⑦鲁不屈不挠的奋斗,几次出海,几次波折,体现了西方近代人的追求: 渴望追求→失败→再追求开拓

⑧小说虽写了他的冒险精神,但其核心是征服,首先表现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野人的征服以及教育培训“野人”(星期五)充分表现了西方人那种无所不能的强悍与自信。(2)《鲁》深层意蕴(人的对象化)

《鲁》和游记有些相似之处,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可是它的魅力却深刻得多,它能唤醒蕴藏在人性深处的那种试图单枪匹马与未知世界斗争的开拓本能。柯勒律治写道:“笛福的卓绝之处就在于使我忘却自身的阶级、性格和环境,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自己也随之升华为一个全能的人”。

3、谈谈卢梭对文学的贡献。a.开“自我表现”之先河

《忏悔录》有意与奥古斯的《忏悔录》同名,奥的宗教意义上的忏悔,坦陈罪孽以求解脱——自我谴责与忏悔。卢梭却赋予的“忏悔”以全新涵义。“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杀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准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分明是理直气壮地挑战,与其说“忏悔”,不如说是自我表现,自我炫耀。实际上是充满信心的展示。

b.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虚无主义”思想 主要体现于《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录》

特殊经历造成其悲观绝望的思想,与18世纪的思想氛围(转型期,全社会的人都充满天真、乐观、充满信心)产生了巨大的距离。

第一次对启蒙理性表示怀疑,对于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可以建立自由、幸福、充满爱的“理性王国”深表怀疑,他认为人生毫无意义,而对的只有死亡,对人类生存意义何去何从产生怀疑——彻底虚无。“人呱呱落地就到了竞技场,至死才离开”。“人生唯一能确定的事只是一天天走向死亡。”

因此认为人类文明没有任何价值:“愚昧比知识更可取”。只有深刻地理解卢梭的“虚无主义,才能理解其返回自然”的观点。卢梭提出“返回自然”的思想。这里“自然”不仅是大自然,更是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是存在意义上的“自然”(在卢梭那里是不可能“忍”出来的)也指挣脱一切社会、理性的束缚,人的生命获得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境界)。能从天真幻想的表面下看出虚无,这就是其深刻之处。虚无同时意味着彻底打碎,建立起地上天国。

卢梭的意义不只在于18世纪,更在于19世纪,20世纪,典型的其有超前意识的作家。

4、什么是狂飚突进运动?

狂飚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由剧作家克林格尔的作品《狂飚突进》而得名,运动中心在德国的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纲领制订者:赫尔德,代表作家:青年时代的歌德与席勒。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其文艺思想几乎囊括了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所有文艺主张。如“文艺复兴”——发展民族文化,创作自由——“启蒙运动时期”,甚至包括了西方正在萌芽的新思想意识(浪漫主义思想):如回归自然,个性解放等。狂飚运动的文学主张极为庞杂,但注重文学的发展规律,保证了德国文化汲取一切有营养的成份。

5、谈谈歌德创作的三个时期?

(1)青年时期:大学毕业——1775(歌德在魏玛公国任职前,26岁)受“狂飚突进”运动思潮的影响,个性解放倾向明显。

歌颂反抗《普洛米修斯》诗剧。成名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恩格斯称赞这个剧本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剧本发表后,轰动了整个德国,一时间仿效之作蜂起,形成一个写历史剧、写“骑士剧”的热潮。歌德因而获得全国的声誉,成为“狂飚突进”运动的主将。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2)中年时期:在魏玛任职——1805(26—56岁)长时间搁笔,37岁才开始创作,26—36忙于政事。37岁后,创作从早期激进个性解放思想转而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感较温和(古典主义)。原因:

①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

②法国古典主义气质。标志成就最高的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1794—1805),二人互补(席的思想深度,歌的感悟力),作品主要有历史剧《埃格蒙特》,剧本《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和《托夸多·塔索》。

《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标志着歌德从“狂飚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转变。(3)晚年时期(1805—逝世)

歌德大部分时间隐居生活,对一生思考、回顾、反思,用一部著作完成对自己乃至人类思想的总结——《浮士德》。

1、浪漫主义文学特点是什么?

1、以个性主义为出发点 “个性”,在此之前任何一个时代没有这样重视它。浪漫主义作家把自我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分开,提出个性问题。

从个性出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特征,主要表现作家的内心世界。

2、浪漫主义以理想主义为归宿

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表现作家的理想境界,形成浪漫主义创作的显著特色。

这里的理想与现实尖锐对比,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境界多为现实中没有的,不可能发生的。Romanticism这个名词起源于中世纪一种叫传奇(Roman)的民间文学体裁,“浪漫”来自于中世纪,贬义:不可能发生,不真实——至18世纪,“浪漫”由贬义转为中性再转为普遍使用的褒义,与“优美”联系在一起,不满意污浊的现实,与现世相对抗。

浪漫主义文学理想主义大致有三类: ①以美化之后的大自然为理想

主要体现于英国文学中,诗人作家在自然中找到和谐和美的极至。②奇幻神秘的超现实境界,往往与人的宗教体验相联系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点 ③情趣盎然的民间传奇

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都喜欢搜集整理改编民间传说。民间文学的活泼质朴清新超越文人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中有一个“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新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其特点在想象的丰富、情感的深挚,表达方式的自由以及语言的通俗。

3、艺术表现上追求“不寻常效果” 出人意料,不寻常表现——

打破现实的理性秩序,往往以玄奇、变幻不定的形式给人以感官上的强烈冲击。表现如:

1)叙事性作品:情节追求偶然性,奇特性。(大仲马《基督山伯爵》、雨果《悲惨世界》)2)夸张手法(雨果)后代文学很少有如此鲜明对照关系。3)辞藻华丽(古典主义典雅、朴素)

4)诗歌成为最主要的文学体裁,并且以抒情诗最为流行。因为抒情诗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文学样式。

2、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先驱性

由于德国知识分子对自我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使德国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诞生地,甚至在18世纪中后期德国文艺批评中,就有“古典”和“浪漫”分野。成为席勒与歌德经常讨论的问题。

2、思辩性

德国人长于思辩推演,是一个习惯于在思辩中生活的民族,思维习惯使哲学中的思维方式、思路带入文学创作,使其浪漫主义文学呈现独特风貌——思辩性。

3、悲观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格调是阴晦、压抑、沉郁。把目光投向中世纪,希望在宗教的幻想中得到精神上的超越。

3、何谓“湖畔派”? “湖畔派”是对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自然形成的三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总称: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因其三人先后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又有共同特点: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美学上坚持具有神秘色彩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文学的超功利性,反对提倡文学的社会作用,向往遥远的中世纪和神秘大自然,羡慕纯朴、宁静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文明。代表作: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抒情歌谣集》。

4、试比较唐璜与“拜伦式英雄”

他们的相同处:反抗社会,有个性。区别:“拜伦式英雄”:忧郁厌世色彩在唐璜身上不再存在,唐代表了拜伦理想中的自我;而“拜伦式英雄”更代表拜伦反抗、复仇的现实体验。

唐璜经历有惊无险,自由、快意,成为人们追逐崇敬的对象——以如鱼得水的自我游离于欧洲大地,对社会进行了居高临下的调侃——拜伦理想的“我”。拜伦笔下的两个“我”互为补充。

5、谈谈《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与艺术力量的长篇小说,以其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包括浓烈的对中世纪社会背景的描绘和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而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著名代表作。

它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与一般小说的不同

①不同于一般现实主义小说情节,很少客观描写外在世界,情绪性强,富有激情,推崇想象与虚构。内心情绪和心理着墨较多,造成情节发展不平稳,显示出跳跃性、波动性。

②一些情节枝蔓,游离于主线索,如描写爱斯梅拉达的母亲居第尔、堂洛德的弟弟小若望等。

小说的中心“美”,描写美的毁灭的再生。

“美”最集中代表是爱斯梅拉达,作者在此集中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①与通常的外貌描写不一样,爱斯梅拉达的美带有一种野性美,追求个性洒脱自然,生命焕发出蓬勃的活力,这是古典主义的不能接受的,充满性感。②同时,这种美又于爱斯梅拉达精神上的自由境界相合拍,令人着迷。

③美也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善良与纯朴,无功利的发自内心,对人的友善,救甘果瓦,给伽西莫多喝水。这是爱斯梅拉达的人生哲学:纯静、自然的人生态度。(1)美的摧毁力量 ①世俗社会

②邪恶变态的僧侣社会,教会压力(2)美的再生

①爱斯梅拉达的“美”复活了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一直作为弗罗洛的工具存在,真正复活人的尊严是在为爱斯梅拉达的外在、内在美打动之后,从一个奴仆成为一个情感丰富、道德高尚、有个性的人,体现了美的伟大价值:使一个丑的人得到了第二次生命,美在这里成为了价值评判的尺度(毁灭弗罗洛)。②美的升华

伽西莫多献出了生命,为爱斯梅拉达誓死保护不成,一同死去。

6、谈谈奥涅金形象的意义。

①接受了西方文化,具有自己新的人生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是个主动接受者,对于俄罗斯贵族文化,他不甘沉沦,勇于反抗。②典型:“多余人”形象,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被几种文化所抛弃,找不到归宿。奥涅金的“多余”是可贵的,他不随波逐流,是他独立性的象征,多余人的人生必然充满悲剧性,俄国强大的传统文化窒息扼杀还处于萌芽状态的西方文化。③他最终结束了多余处境,向着贵族文化回归,这才正是他可悲可叹的一生,他最后反过来追求达吉亚娜,实际上是他的西方式理想,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抚慰之处,四处飘泊,一切都失望后,寻求传统方式来实现自我,体现自己作为一个贵族子弟,在贵族圈中的魅力,这是他可悲堕落的标志。

奥涅金是反叛社会找不到知音的悲剧,是反叛社会最后向社会回归的悲剧。奥涅金的悲剧是社会型的,而法国“世纪儿”是生命型悲剧,它直面人性的分裂,对自身生命一种形而上的思考。

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以客观世界为表现主体,追求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文艺复兴的客观世界带有作者的主观臆想成份,浪漫主义的真是情感的真实,而现实主义则表现了的人生存状态的客观真实性,尽可能贴近现实人生真相,“我要写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巴尔扎克)、“描写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左拉)、“人情风俗史”(狄更斯、托尔斯泰),作者不再单纯写个人,而要与整个社会风貌联系在一起。而现代主义转向描写内心世界,追求体验的真实。对于何谓真实,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认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性质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也依赖于感觉的结构和机能的性质,依赖于感受体的内部状态。就文学创作而言,这个感受体就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即作家的审美心理机制。特别的审美心理机制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模式,它的形成有先天生理的气质,也有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个作家的审美心理机制一旦形成后,就潜隐于意识的深层,以潜在的方式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感知的取向和艺术思维方式。每部作品的风格特点归根到底就是作家特定心理机制的体现,这是所有艺术风格的心理成因。审美心理机制的不同,作家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把握上就有不同。文学是无法再现“生活本来的样子”,“现实主义只是相对的说是现实的”。任何文学形式所反映的生活都不同程度上趋于变形:“每一个艺术的最高任务都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种最高的真实的假象。但如果企图促使这幻觉实现,直至最后只剩下一个平凡惯见的现实,那么,这种企图是错误的。”

(2)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个人主义)为基础的鲜明的批判性

个人主义:肯定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反抗压迫的权利,如《红与黑》。

人道主义在西方含义复杂,在文艺复兴时期,侧重“人”字,与神道相对立,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常混在一起,19世纪,则指对社会上的不幸的人、社会上的弱小者,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同情,如托尔斯泰。

19世纪以前,批判是淡漠的,在批判中带有一种乐观基调,对人类文明发展充满信心,19世纪始,作家一改先前乐观的态度而变得冷峻,20世纪的批判代之以一种深层的哲学思者与神学沉思,不再是对社会现象的浅表层次上的批判。

(3)总的艺术原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追求细节描写的逼真效果。

人物塑造个性化,有了自己的性格逻辑系统和发展逻辑,这并不是由作家主观意志决定,摆脱了作家的主观干涉,出现了“典型人物”,不是类型化人物,不是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坏人身上也有深厚的感情,如《交际花盛开记中》的伏脱冷,好人身上也有卑贱的一面,如《红与黑》中的于连,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复活》)。

(4)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文学描写手段丰富:心理、景物、人物肖像描写,人物的语言、表情个性化。小说、长篇小说和戏剧取得了巨大成就,便于展示社会的广阔画面,符合现实主义要求,诗歌不存在现实主义,但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即“巴拿斯主义”出现。

2、谈谈《红与黑》的思想意义。

表达一个贫民青年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以及在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中必然毁灭的悲剧。客观上反映了下层人民对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制的反抗。于连并没有具体的政治目标,因而不是所谓的野心家。司汤达在《红与白》中对颜色进行了解释: “红”:共产党“黑”:保皇派

“红”象征着共和“黑”象征着教会

红色象征鲜血、生命、自由黑象征着伪善、阴谋。

于连一生是“红”理想破灭后不得不走上一条黑色的道路。红与黑本质上是一种矛盾,这矛盾也就是决定了于连一生的矛盾。①于连悲剧的必然性

单就故事本身发展而言,给人一种错觉:于连的不幸是一种偶然,实际上,偶然只是一种表象,告发于连的神父其实并不认识于连,与于连也无仇无怨,但当他知道德.瑞那夫人的事之后,他却不顾一切地去揭发于连,他要维护一种封建制的等级原则,于连被揭穿后,整个上流社会都憎恶他,与于连的冲突是一种原则性冲突,封建文化思想已经积淀在教会等级封建人士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所有行动的最源初也是最为强大的出发点与动力。维护一种等级原则成为他们不自觉的行为,当然也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考虑,因为现实冲突的背后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平等原则,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制度是封建社会不能相比的,它提供了每个人出人头地的机会。虽是这样,但结果又是不同的,而对于既得利益者,又存在着利益重新的分配的原则,若于连成功了,就会在社会中树立起平民成功的榜样,这是为那些既得利益有所不容的。教会与保皇派势力联合扼杀于连也是必然的,于连对此也非常清楚。②于连悲剧的深沉性

个人在争夺自由权利途中,必然与社会相冲突。浪漫主义者对此往往很乐观,用一种理想性的东西来达到对现实的反抗。现实主义则更深沉,揭示的问题更本质,深刻体现在于连在监狱中对人生的思考。

3、谈谈《人间喜剧》的思想价值 以金钱现象为中心展开对人类社会、人的命运以及人性自身的剖析与思考。《人间喜剧》的价值在于:当人性发展到马克思所指出的第二阶段——“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巴尔扎克最先在广阔的领域里赤裸裸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商品等价物——金钱对于人的压迫,并由此造成的心灵畸变。他揭示了这一个时代的一个许多人不愿正视的真理:历史是靠卑劣的情欲来推动的。在他看来,人类社会不过是个人情欲的角斗场。所有理性、道德、法规都不过是角斗场上的角斗“法则”或遮羞布,而情欲是历史的大力神,它决然地不顾一切法则、甚至推倒角斗场的围墙而朝着自己意志的方向奔突。他对“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雨果的两句诗奉献在《人间喜剧》纪念碑前:他从根部描绘一棵树,/描绘草木互相残杀的生死斗争。

(1)它让我们看到金钱的魔力决定着人的兴衰,存亡。

(2)金钱不仅决定人的命运,也决定了社会的各个方方面面的状况,金钱与人类社会的堕落。

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看似庄严公正的法庭,在金钱这枚糖衣炮弹下,也堕落了。在巴尔扎克的笔下,写了大量这样的情景。(3)金钱与人性的异化

金钱能使人性扭曲,导致人的精神、性格等发生变化,走向人性反面,以致于人与自身产生了对抗。

4、谈谈爱玛的形象特点 ①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

爱玛是一个具有通常人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激荡着种种欲望的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物质的、肉身的人。她的种种欲望,激发了她对生活的无穷想象和渴望,具体表现为对爱和幸福的追求。这种“爱”或“幸福”虽然不无心灵的精神的因素,但其主体与原发动因是肉身的和情欲的。她向往“爱”和“幸福”,而在她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却不存在,于是,她不接受这个环境,不承认这个现实,不满足于她和包法利医生的那种平板、枯燥、乏味的生活。她对现实具有叛离心态。②追求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爱玛所想象的“幸福”不过是福拜楼所说的属于虚伪的诗。也即由肉身欲望激发并借助幻想营造出来的传奇世界。她明明生活在现实的环境,欲望却盲目地把她引升到传奇世界,她一味地听见欲望的驱使,试图让“爱”永远充满疯狂、激情,甚至认为“爱”就是激情。既然如此,人的使命在于不断去寻找这种“爱”与“幸福”,不断去享受快乐。每当找到这种快乐时,她兴奋不已,生活也进一步被她虚化和诗化了。在她第一次与罗道耳弗幽会时,小说是这样描写她激动与忘乎所有的。③充满着自我矛盾与困惑

爱玛在罗道耳弗的偷情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找到了她向往中的“爱”。当罗道耳弗背叛她后,爱玛又在赖昂那里找到了一度失落的“爱”,同样沉湎于“幸福”与快乐的自我陶醉之中。与前一次不同的是,爱玛在反复地体验了“爱”与“幸福”后,也渐渐地感到这种激情之“爱”的非永恒性。她和赖昂相处一久,他们太相熟了,颠鸾倒凤,并又不惊又喜,欢好百倍。她腻味他,正如他厌倦她。爱玛又在通奸中间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了。时间告诉她,婚姻和奸淫同样的平板、乏味、现实。或者说,奸淫里并没有她要找的永久的“爱”与“幸福”。可是,爱玛在感悟到要“爱”的非永恒性,并感到失望之时,却没有意识单只追求建立在纯粹的“肉欲”之上“爱”的短暂性,因为人寄希望于通过变换爱的对象,通过无止境的寻找“爱”成为永恒,这样决定了她的寻求永远是盲目的,等待她的也永远是失败与失望。在爱的对象一个个离她而去时,爱玛的幻想最终破灭了,她从五彩缤纷的传奇世界飘落到切切实实无法回避的现实世界。于是,她大梦初醒,她所追求的那种“爱”并非永恒,“幸福”也不存在。实质上,爱玛追求“幸福”的过程,正是不断失败、走向痛苦与绝望的过程。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让肉身的欲望牵扯着鼻子往前走。

5、谈谈福楼拜的艺术成就

1、小说创作神话模式的自觉运用

福楼拜注重把握外在真实的同时,还追求真实的真实,即超现实的或主观心理的真实。为达到这种“真实的真实“的境界,用客观地摹写生活,直观地、逼真地再现现实方式是难以奏效的,而用象征隐喻神话模式,把现实生活神话化,则可达到目的。黑格尔说:“一般地讲,象征是外界存在的某些形式直接呈现给感官,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在于它呈现给我们的直接性,而在于它给我们的思想所提供更为广阔、更为一般的意蕴。”这说明,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能提示出更广泛、更为深刻的现实性意蕴。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把握是一种诗性的揣摩,是将最为内在、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艺术形象。从广泛的广义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具有象征意味,因而都有神话模式潜隐在内。即使是巴尔的扎克小说,也具有象征隐喻神话模式。但是,严格意义上现代神话模式也只有在现代小说,特别是现代派小说中才成一种普遍和自觉存在。福楼拜对“真实的真实”的刻意追求,使他在象征隐喻神话模式运用上,比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作家要自觉得多,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他是一个自觉运用神话模式进行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家,而这种自觉,促使福楼拜“把一种崭新的思维方法运用于文学,从而成为现代小说的始祖”的重要原因,因而在他的小说中,那一幕幕社会风俗画的背后,隐含了喻意深远的现代神话形态。

2、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

福楼拜不仅强调观察事物的科学、冷静和缜密,还要求在描绘事物时做到科学、客观、冷竣。他反对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渲泄。福楼拜说:“我们不应该利用艺术发泄我们情感,因为艺术是一个自身完备的天地,仿佛一颗星星,用不着支柱。我们必须脱离一切刹那的因果,然后越少感受对象,我们反而容易如实表现它永久普遍性质,天才或许不是别的,是叫对象来感觉的官能。物役于人,不是人役于物,艺术家表现激情,然而是描写的,属于一种再现的作用,具有形体的美丽,否则容易流于艺术娼妓化,甚至情绪的娼妓化”。所以福楼拜主张,“展览,然而不是教诲,必须绘成图画,指明自然之为自然;同时图画又要完备,是好是歹全画出来。”要做到客观地呈示自然。福楼拜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必须“退出小说,”进入无我境界,“作者在他作品里,必须象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而又到处不见。”福楼拜把客观性放到了创作的首要位置。

3、故事性消解与散文化文体

福楼拜主张小说创作的客观性、生活化,因而分对虚构故事是十分反感的,因为,虚构和想象将使小说所描写生活背离现实世界。既然小说是对生活的展览,是对生活作科学化还原,那么,作家在创作中首先要考虑就不是故事的曲折离奇,而是所表现的生活是否最大限度地切合生活自然形态,现实生活本身是平淡无奇,故事性往往是人为东西,因而,当小说自然地呈示生活时,所描写的生活也总是平淡无奇甚至是肢离破碎的。所以,如果从传统小说的结构美学看,福楼拜小说故事性不强,文体也趋于散文化了。《包法利夫人》总体描写了爱玛悲剧故事,情节的基本框架是存在;但其中却没有传统小说尖锐的戏剧性冲突;爱玛的生活故事也不是始终连贯的,而是几个恋爱故事连接,此外就是大量平平常常的生活细节。《情感教育》的故事性更差。主人公几乎同时与三个女人交往,三个恋爱故事似无主次之分。故事展开也没有严密逻辑性。似乎完全由弗雷德利克主观的好恶决定,他想到哪个情人家去,就到哪个情人家去,故事也就在哪个情人那里展开。这样一来,传统意义上“故事性”被消解了,而“生活化”特征则更明显了,小说的行文方式则是由故事性的消解而趋于散文化。

4、语言唯美追求

提出形式与思想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追求语言的精巧、准确,推敲锤炼达到完美效果。

6、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特征是什么?(1)真诚的人生态度

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始终与人格独立的捍卫联系在一起,也包括对自己的反省与思考。克经过反省,认为自己早期作品也充满虚情假意,他抛弃了原固有的路数进行创作,他反传统,反社会,也反自己。(2)高傲的天性

高傲来自于他对自由天性的自信,于连的高傲是他深刻自卑的保护色,它符合法国物质主义追求的传统。克的高傲是纯粹精神意义上。(3)超物欲的精神追求

克利斯朵夫一生清贫,甚至爱情也不是一种感官追求,表现是他内心体验,追求是绝对的舍生忘我的丰满的生命,也是一个绝对禁欲主义者。(4)对爱情独特理解——圣洁爱情追求。

7、《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艺术成就。

篇幅浩繁,故事并不复杂,小说根本无意塑造具体的生活故事,而是透过喜怒哀乐现象试图把握下面更深层的东西。“这几卷同全书其它部分同样不是小说,或从来没有意思要写小说,是一部诗吗?何必要有名字呢?„„我就是创作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绝不能受一种文学方式的限制,它有它本身的规则”。(第七卷初版),他看重人本身,表达人生命潜力。(1)“音乐节奏”和“长河意象”

构思上,无现实主义小说的事实呈现,故事不清楚,淡化逻辑性,线索不清晰,以此来突出主人的内心混乱、波澜起伏精神本身,这充分借助了音乐,整部小说是用创作交响乐的方式来创作,可看作是一部交响乐作品。小说主要展示了生命历程、诞生、发展、磨难、升华,这本身就是典型交响乐方式,整部作品相当于四册,即交响乐“四个乐章”,描写历史与人物,相当于交响乐的主题。1—3卷,相当于交响乐第一乐章,描写了人的少年生活。4—5卷,第二乐章,克在追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与社会的斗争,是主题的第一次展开。6—8卷,第三乐章,克的友谊与爱情的主题,第二次呈现。9—10卷,生命的搏斗与升华,主题第三次展开。相当于主题的再现。(2)对于人无意识世界的呈现

对于人无意识世界的独特发现,爱情的独特心理,创作心理(音乐),创作音乐家无绪的、涌起的只是片断旋律。于连的爱情心理,是战斗,是征服心理,克的爱情语言似乎都是一些无聊的话语,体现了恋人间的折磨欲。篇幅浩繁,故事并不复杂,小说根本无意塑造具体的生活故事,而是透过喜怒哀乐现象试图把握下面更深层的东西。“这几卷同全书其它部分同样不是小说,或从来没有意思要写小说,是一部诗吗?何必要有名字呢?„„我就是创作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绝不能受一种文学方式的限制,它有它本身的规则”。(第七卷初版),他看重人本身,表达人生命潜力。

8、《呼啸山庄》艺术特色是什么? ①《呼》的叙事艺术:非全知视角

《呼啸山庄》并不依循现实的本来面目即时间的逻辑来结构小说。它更像戏剧,将现实人生浓缩进一个狭小的人生舞台,即英格兰北部的一个荒原的两座山庄中。在艾米莉笔下,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就是希、哈里顿,两代凯瑟琳、林惇等人生活的全部世界。在这个孤独而远离尘世的荒原上,一群人演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人生悲剧。对人的心灵世界深处超越常规的意识及其行为方式的表现,是这部作品的精神所在。②淡化时代背景

作者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英格兰北部一片荒原上,这里矗立着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两座远离市镇的庄园,荒原上长年刮着北风,仿佛想刮走原本极少的一点人间温暖。荒原构成一种象征的氛围,它切断山庄同现实的关联,使以希为代表的人群独自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做着现实中的人不可理喻的事却能获得读者的理解。希与凯的爱情就像荒原上刮来的北风,暴虐、狂野,无所阻拦。同荒原设置的超现实氛围相适应,作者很少用篇幅来铺写两人爱情的现实情景,作者所关注的,并不是两人爱情产生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是这种爱情的强烈程度的超现实意义,关注他们的生死之恋。③恐怖、神秘到令人窒息的艺术风格

洛克乌德从阁楼的藏书中发现了凯的旧日笔记,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梦中,被凯的游魂抓住,当希发现之后,他打开窗户,向着北风呼啸的荒原呼喊:“进来吧,进来吧。凯茜快来吧!”第一次显示了希与凯爱情的奇异性和超现实色彩。从故事一开始作者将这种神秘、恐怖的人鬼之间象地狱之火一般的“爱情”,“结论式”的呈现给读者。小说进展到一半时,凯瑟琳就去世了,而她并没有在小说中消失,而是以幽灵的形式出现。超自然的描述实际是把人引向对自身内心的关注。

9、威塞克斯小说是什么?

1912年英国作家哈代汇集他的成果时,把创作之最重要的长匾小说中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也称“威塞克斯小”。威塞克斯是哈代的家乡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哈代的这一篇小说以威塞克斯的背景,描写了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英国社会生活。“威塞克斯小说”中著名的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国的家著名》、《无名》、《丧德》等。

10、是什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a.英国腐朽的门第家族的观念

苔丝个人命运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在哈代笔下,苔丝悲剧的起点就是门第家族观念(腐朽业已过时),并把她推向了深渊,正是由于德伯这个家族才导致了苔丝的悲剧,克莱对这种悲剧的造成,根本不去追究亚雷的责任以及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因为他是传统道德的坚强维护者),而是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以及她所属的那个家族。b.文明绅士的虚伪性,是导致苔丝悲剧的第二个要素

首先对苔丝构成伤害的是亚雷,在亚雷身上披着文明外衣,是有强烈利己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乡绅。他傲慢,对苔也有感情,但却不能以平等的目光来看待苔丝,始终对苔丝是征服、占有的欲望,也是苔丝对他深恶痛绝的原因。第二次苔丝碰见亚雷时,他变为了一个虔诚的牧师,但他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教徒,他成了一个宗教道德与客观上破坏欲的奇妙组合,本质上揭露了英国道德虚伪性。道德是与权势、地位联系在一起,成了权势、地位的点缀品,一个道德家(晚期亚雷)却确实伤害了普普通通的无辜者(苔丝)从亚雷这个卫道士的虚伪上,揭露了当时牧师的孱弱、道德的丑恶面纱。

c.男性道德中心(道德的性别特征)是苔丝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克莱同样伤害了苔丝,他真诚而不虚伪,爱苔丝却有一种冷酷性,这来自于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男性道德观念,这种观念的强大性,连他自己也未意识到,道德的坚守的维护走向另一个极端,便是残忍与淡漠,面对苔丝的苦难他变得毫无怜悯同情之心,反而成为一种怨恨。同样这种道德观念也把他自己带进苦难的深渊,婚姻的幸福失之交臂,最后是无尽痛苦。哈代对道德的控诉,在克莱身上达到了最高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作为意识形态人的生存困境,也是对文明的深刻思索:如果文明扼杀了人性中起码的悲悯,宽恕与温爱,那这种文明还有什么价值呢?自然克莱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在本能上,他会揭去道德这一层文明面纱,新婚之夜他的坦白,实是唤起苔丝对他的感情,然而当苔丝原谅宽恕他以后,他却无法容忍苔丝的过错,这显然是他头脑中男性道德观念作祟,贞操问题,在男权社会中只针对女性(苔丝),他不能容妨他的妻子与其他男性有染,从而玷污他的声誉,以及他的家族和以后的名声。而对自己所犯的罪却早已自己宽恕了,贞操观对于男性不起作用,最多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的道德情操的高尚罢了,这是一种虚伪的姿态。以上三点,都是英国道德观念的表现,这种道德也成为人自我束缚的依据,使人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勇气,而且变得冷漠与残忍。

11、什么是俄国文化精神?

俄国文化精神可以用“俄罗斯理念”(Russianidea)的概念进行概括:这一概念最早由俄思想家索洛约夫阐明的,意指俄罗斯传统思想独特的沉郁、虔敬、博爱、崇敬苦难的素质。

1、忧郁气质

来源于对高层专制统治者高压政策的失望和对下层人民同样的失望,俄国知识分子陷入到深刻的孤独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便是忧郁。

2、贵族精神

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人格追求和自己的奋斗。坚持自己的个性,不甘媚俗,不轻意放弃自己的社会人生理想,往往以社会代言人自居,与整个社会利益和历史使命相联系,体现为救世主义。

12、什么是“自然派”?

“自然派”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在果戈理影响之下形成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它基本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和深刻地批判封建农奴制的黑暗,以下层人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极苦,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上,以描写小人物为主,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属于“自然派”作家有: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涅克拉索夫,思妥耶夫斯基等。

13、《父与子》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a.比较客观而真实地揭示了俄罗斯新人的特点

屠格涅夫有距离观照俄罗斯的新人。巴札洛夫与巴威尔等不同,在巴札洛夫身上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它的实质是否定的决裂。即接受西方文明的青年人对传统毫不妥协地决绝的姿态。

b.不无哀婉地预示了作为父辈的贵族知识分子,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巴威尔,早年受过西欧式的教育,虽有改革社会的想法,却安于现状,仅仅保留了一些西欧式的穿戴,长而尖的指甲,洒香水。在年青人面前,显出过份地自尊,对年青人表示出了自己的轻蔑,这反而加深了他自己的孤独。屠格涅夫并无意尖锐突出父辈与子辈的矛盾,因为他们均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在末尾,巴威尔也不得不佩服巴札洛夫,感觉自己终将退出历史舞台。c.依旧沉寂的俄罗斯

虽有新一代有成长,老一代得退出历史,而俄罗斯依旧还是俄罗斯,巴札洛夫夫猝不及防地就去世了,表明了作者与巴札洛夫之间的情感上隔膜,屠属于老一代,他与巴威尔更有一种情感上的问题。

14、谈谈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二重性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二重性,首先表现在他的性格上。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在轮流起作用。正如他的好友拉祖米欣所说:“好象他身上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人在交替出现。”一方面,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而且见义勇为,富有恻隐心。譬如,他在上大学的时候曾帮助过一个患病的穷同学,维特他的生活达半年之久,这同学病故后,他又替他赡养他那年老多病的父亲,直至下葬。此外,他还从一座失火的房子里奋不顾身地救出两个孩子。最后,他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又倾其所有,为惨死于马蹄下的马尔美拉陀夫办理丧事。然而与此同时,他又是杀人犯。他不但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而且还殃及无辜,杀死了她的妹妹——一个善良又备受欺凌的基督徒。其次,他的二重性还表现在他的犯罪动机上。一方面,他认为“这一切的原因是他的恶劣的境遇,他的贫穷和走投无路”。第三,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二重性还表现在他对自己罪行的认识上,良心和理智在他身上进行着激烈斗争。他在行凶前最后一刻还觉得杀人是一种十分丑恶,卑劣和荒唐的事;杀人后,他又自惭形秽,经受着良心的痛苦折磨,觉得自己与人类一下子隔绝了,感到可怕孤独。

第四,拉斯柯尔尼科夫恨透了那个资产阶级市侩卢仁和人面兽心的色狼斯维德里盖洛夫。可是,正是在这两个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他们是他的“理论”的等而下之的体现者,是他的人格的市侩化和流氓化,卢仁拾人牙慧,伪装“进步”,宣传资产阶级极端利已主义的哲学。

15、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成就

1、情节结构上追求一种“相互对映”的“双中心”。两个中心内容的线索人物,价值观念彼此对映,《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和比埃尔。《安娜·卡列尼娜》安娜“肉”中心,列文“灵”中心,小说围绕中心,组织情节,主要通过两种方法: a.多次发生叠合

《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四次出现在同一地点。

b.出现纽带性人物,具有广泛的关系,媒介作用,娜塔莎。

2、“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a.充分表现人物的心灵矛盾

安娜对渥伦斯基既爱又怨,对卡列宁;厌恶和趋赴。b.表现心理运动的全过程

c.转瞬即时的心灵波澜,注意表现人的下意识和显意识。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活动,明显地体现了现代“意识流”的特点。

16、安娜的爱情悲剧的价值与意义:

安娜的爱情悲剧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是在封建时代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所不可避免的悲剧。

a.畸形的婚姻制度

安娜嫁给一个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饱览人生世事的中年人所特有的冷漠)。卡列宁具有官僚阶层的封建腐朽性,他们不是同一个年龄层的夫妻生活。安娜追求的是热烈和自由的生活,安娜和渥伦斯基相识后,卡列宁的腐朽性表现得更为充分。b.封建伦理的强大压力

封建道德舆论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c.爱的双方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 爱的双方心境不一样:

安娜:位置只在家庭中,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家庭——情爱是她生活的全部,如履薄冰,忐忑不安。渥伦斯基:比较开阔的自由空间,除了和安娜的爱情之外,还有其他生活事业需要。在乡村过着隐居生活后,渥伦斯基感到沉闷,压抑,而安娜则平衡了。这对两人必然产生隔膜进而发生巨大冲突。

对待爱情的感受不一样:安娜是用全身心去拥抱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不是用全部生命去爱安娜,而只是去爱她的美貌和内在气质。d.精神来源和精神压力

安娜悲剧,在更为深层意义上,上流社会对安娜的迫害主要是通过她自身体现出来的,是注定由她自身的意识而起作用的。历史的积淀、贵族教育和贵族生活的熏陶形成了安娜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贵族上流社会的许多习俗和生活准则成了她约束自己和评判自己意识的尺度。

第二篇:重庆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0780]《西方文学与文化》

1、尼采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提出“虚无主义”的口号,这本书叫什么?

....《朝霞》

《悲剧的诞生》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权力意志》

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的作家是谁?

....爱伦·坡 兰波

麦尔维尔

波德莱尔

3、人文主义可以分为哪两种?

....人道主义与博爱主义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公民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人文主义 人道主义与理性主义

4、英雄的特质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F.宽容

忍耐

勇敢 智慧

5、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主要描写了三个典型环境,分别是贝尚松神学院、维立叶市以及?

.巴黎市区...巴黎穆尔侯爵府 伏盖公寓

马赛

6、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的人物都是侠骨柔情的硬汉,这些主人公在文学史上被称为?

....风流英雄

恶魔式英雄

硬汉

拜伦式英雄

7、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初,是古希腊奴隶制全盛时期,被称为什么?

....传统时期

巅峰时期

古典时期 全盛时期

8、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者是谁?

....别林斯基 赫尔岑

杜波罗留波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

9、《安娜·卡列尼娜》中反映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动向的是那一条恋爱线索?

...安娜与卡列宁

吉娣与列文 安娜与渥伦斯基

.奥布朗斯基与家庭教师

10、《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什么?

....信仰

理性 理想

纯洁

11、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怎样的教育哲学思想?

....严格规训

功能教育

返回自然 放任教育

12、《威尼斯商人》的基本主题是?

....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 用宽恕、和解来解决矛盾

对资本主义金钱作用的批判

表现野心、贪婪的丑恶性

13、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宣扬的是?

....B.幸福在人间 大自然的奇迹

人权高于一切

科学、理性

14、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的是?....乔叟

托马斯·莫尔

斯宾塞

莎士比亚

15、根据希腊神话,宇宙最古老的神是哪一个?

....乌拉诺斯

克洛诺斯

宙斯

卡俄斯

16、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被称什么?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什么?

....卡俄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克罗诺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乌拉诺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俄林波斯神统 神人同形同性

17、《双城记》中作为狄更斯人道主义化身的是代尔那和谁?

....C.大卫·科波菲尔

梅尼特医生 冉·阿让

斯克鲁奇

18、斯蒂芬·茨威格的压卷之作是?

..《感觉的混乱》

《恐惧》..《人的命运转折点》

《象棋的故事》

19、昆提利安称谁是“抒情诗人之魅”?

....济慈

品达 雪莱

华兹华斯

20、整个19世纪关于“荷马问题”论战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哪两者之间的论战中?

....湖畔派与恶魔派

“分辨派”与“统一派”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形式与内容

21、《日瓦戈医生》的作者是?

....帕斯捷尔那克 屠格涅夫

高尔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22、法国文学中第一个“世纪病”形象是哪一个?

....叶甫盖尼·奥涅金

勒内 缪塞

阿达拉

23、《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

.梅里美.司汤达.大仲马

.小仲马

24、自传体长篇小说《世纪儿的忏悔》的作者是(.乔治•桑.缪塞

.司各特.雨果

25、《夜莺颂》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华兹华斯.骚塞.雪莱.济慈

26、长篇讽刺诗《唐璜》的作者是()。

.雪莱.歌德.拜伦

.华兹华斯

27、英国“湖畔派”诗人不包括()。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席勒

.骚塞

28、《浮士德》的作者是()。

.歌德

.席勒.雨果.莫泊桑

29、《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

.席勒.司汤达.歌德

.雨果

30、《阴谋与爱情》是哪位作家的作品()。

.歌德.席勒

.司汤达.雨果

31、著名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是哪位诗人的诗句(.拜伦.海涅.华兹华斯)。.雪莱

32、《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普希金

司汤达

巴尔扎克 莫泊桑

33、《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的作品()。

....普希金 司汤达

莫泊桑

马克.吐温

34、卡尔登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罪与罚》

《红与黑》

《双城记》 《悲剧世界》

35、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双城记》

《红与黑》 《高老头》

《简爱》

36、罗切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巴黎圣母院》

《简爱》 《死魂灵》

《红与黑》

37、克洛德•弗罗洛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简爱》

《巴黎圣母院》 《死魂灵》

《双城记》

38、《白痴》的作者是()。

....普希金

福楼拜

易卜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

39、《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福楼拜

雨果

狄更斯

巴尔扎克

40、《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

..雨果

狄更斯..海涅 易卜生

41、《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

....欧仁.鲍狄埃

福楼拜

狄更斯

雨果

42、《九三年》的作者是()。

....福楼拜

欧仁.鲍狄埃

雨果 狄更斯

43、《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

....福楼拜 雨果

普希金

狄更斯

44、《红字》的作者是()。

....普希金

霍桑 福楼拜

欧仁.鲍狄埃

45、《上尉的女儿》作者是()。

....普希金 霍桑

福楼拜

欧仁.鲍狄埃

46、靡非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李尔王》

《奥赛罗》

《浮士德》 《熙德》

47、苔丝狄蒙娜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威尼斯商人》

《李尔王》

《奥赛罗》 《贝姨》

48、考狄利亚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堂吉诃德》

《威尼斯商人》

《李尔王》 《奥赛罗》

49、夏洛克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俄底浦斯王》...《神曲》

《堂吉诃德》

《威尼斯商人》

50、贝阿德丽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俄底浦斯王》.《神曲》

.《堂吉诃德》.《威尼斯商人》

51、王后伊俄卡斯忒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俄底浦斯王》

.《神曲》.《堂吉诃德》.《李尔王》

52、《天路历程》的作者是()。

.班扬

.莫里哀.拉伯雷.维吉尔

53、《太太学堂》的作者是()。

.薄伽丘.拉伯雷.莫里哀)。.卢梭

54、《巨人传》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薄伽丘

拉伯雷 埃斯库罗斯

55、《十日谈》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薄伽丘 维吉尔

埃斯库罗斯

56、《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但丁

维吉尔 埃斯库罗斯

57、《诗学》的作者是()。

....亚里士多德 但丁

索福克勒斯

埃斯库罗斯

58、但丁的《神曲》不包括()。.《地狱》.《炼狱》.《人间》

.《天堂》

59、下面哪部作品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60、下面那部作品不是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祈援女》.《俄狄浦斯王》

61、下面哪位不属于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荷马

.欧里庇得斯

62、下面哪个属于荷马史诗()。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美狄亚》)。)。..《伊利昂纪》 《俄狄浦斯》

63、乔治·桑的代表作是?

....《康素埃洛》 《安吉堡的磨工》

《安蒂亚娜》

《魔沼》

64、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是?

....《小癞子》 《堂·吉诃德》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破晓歌》

65、古希腊最早的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是?

....E.《牧歌》

《胜利颂》

《神谱》

《工作与时日》

66、《俄狄浦斯王》主要表现的是?

....神力不可抗拒

人的意志在命运面前无可抗拒

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人与社会的冲突

67、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塑造的一个嗜钱如命的艺术典型是?

....答丢夫

阿巴贡 斯克鲁奇

葛朗台

68、马克•吐温后期的创作由幽默乐观转向悲愤嘲讽,代表作是?

....D.《镀金时代》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69、被称为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的是谁?

....卡斯特罗

塞万提斯

维伽 罗萨莱斯

70、最有名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是?

....破晓歌 怨歌

夜歌

牧歌

71、哲理长诗《物性论》的作者是谁?

.雪莱.卢克莱修

.济慈.华兹华斯

72、英国诗人华兹华兹与柯勒律治在1798年合作出版的著名作品叫做什么?

.A.《忽必烈汉》.《抒情歌谣集》

.《湖畔集》.《西风颂》

多项选择题

73、大概 公元几世纪,经荷马整理完善了两部长诗,这两部诗分别是什么?

.公元前8、9世纪 《伊利亚特》、《奥德赛》

.公元前8、9世纪 《吉檀迦利》、《罗摩衍那》.公元6、7世纪 《吉檀迦利》、《罗摩衍那》.公元8、9世纪 《伊利亚特》、《奥德赛》

74、以下符合《堂·吉诃德》艺术特点的是?

.具有非常成熟的小说表现技巧

.幻觉与现实,动机与后果,主要人物之间都形成对比的张力

.情节发展上主要借鉴了流浪汉小说的特征,以主仆二人的游侠史为主线,插入了很多故事.悲喜交集的艺术风格,最主要是喜剧效果,这种效果的达成又运用了一系列对比

.艺术构思上有意识地采用了“戏拟”的方法,有意模仿骑士小说的语言

75、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

.《哈姆雷特》

.《李尔王》

.《麦克白》

.《奥赛罗》

.《罗密欧与朱丽叶》

76、以下哪些论述能够体现《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

.外貌美丑对照以及内心善恶的对照

.下层与上层两个社会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的对照

77、以下属于契诃夫小说的创作特色的是?

.语言简洁明了,词汇丰富,比喻新鲜,富于节奏感

.结构精巧,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结尾常是开放性的,给读者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善于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凡的现象,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

.风格独特,含蓄、朴素、简练,具有强烈而深沉的艺术魅力

78、但丁《神曲》中分成哪几个部分?

.尘世篇.炼狱篇

.人间篇.天堂篇

.地狱篇

79、下面符合对流浪汉小说的描述有?

.....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

主人公多是失业者,流浪汉,以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并通过主人公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

《小癞子》是流浪汉小说的代表,对欧洲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艺术上,以主人公的流浪汉生活为线索组织情节,人物性格单一。

语言通俗流畅,笔调幽默而辛辣,富有民间文学色彩

80、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有?

....骑士叙事诗

骑士抒情诗

情诗

民间故事

81、以下符合对“自然派”描述的是?

.....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为主

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

主要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体裁上,多以小说为主

82、以下符合对《新约》描述的是?

....从文体上看,主要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书等四种

文学角度来看,它融汇了希腊文化与希伯莱文化的营养,是中世纪教会文学的典范

受到犹太人的极度尊崇

公元3世纪,教会从早期基督教文学中选出27卷编为《新约全书》

83、以下属于莎士比亚比较重要的喜剧作品的是?

.《威尼斯商人》

.《冬天的故事》

.《皆大欢喜》

.《仲夏夜之梦》

.《第十二夜》

84、以下符合对三一律描述的是?

.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剧本中的动作或情节要一致的误读

.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

.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内容是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

85、以下符合答丢夫性格特点的是?

.熟悉各种人的心理,并不失时机地投其所好

.真诚深厚的博爱.伪善与巧猾

.一目了然的猥琐

.深厚的博爱与无情的残忍的对立,不食人间烟火的表白与狂热的生活欲望的对立86、下面那几部属于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

.《卡斯特桥市长》

.《无名的裘德》

.《德伯家的苔丝》

.《还乡》

.《绿荫下》

87、以下符合古希腊戏剧起源的描述是?

.古希腊戏剧的兴盛与民主政治无关.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酒神颂歌”

.希腊喜剧起源于祭祀活动最后的狂欢游行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

88、以下哪些描述符合中世纪文学的精神?

.非正统的世俗思想的追求

.对拯救的渴望

.苦难意识或罪感意识

.忏悔与献身

.主要以教会文学、骑士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也有一些新兴的世俗文学89、以下符合《卡门》中的吉卜赛女郎卡门性格特点是?

.勇于反抗

.多愁善感.讲究真诚

.热爱自由

.奔放而自由

90、下列属于加缪的小说有?

.《恶心》.《局外人》

.《苍蝇》

..《鼠疫》 《乡村医生》

91、以下属于《呼啸山庄》艺术特色的是?

.入 男女主人公均具有“雷电和火”一般的狂暴激情,他们那种生生死死的恋情,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标准格

“奋斗—成功”的情节模式以及“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

具有符合时代标准的从容体面的风格

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哥特式风格,整个小说充满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以“复仇—毁灭”的新情节,显示了对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念....92、以下描述哪些能说明莎士比亚悲剧对古希腊悲剧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转化?

...莎士比亚悲剧是性格悲剧,而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

外在的力量在前者往往是通过人物自身而起作用,而后者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人物的塑造在前者更多地采用独白、对白等手段,充分展现其内心的挣扎与战斗,而后者则充分证明命运的魔力与残忍,人物成为命运摆弄的玩偶

..论证逻辑过程严谨、准确、清晰

古希腊悲剧中命运的魔力转化为莎士比亚悲剧中超自然的因素

93、以下属于 歌德在狂飙突进运动中代表作品的是?

.....《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

《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 《威廉•退尔》

《赫尔曼与窦绿苔》

94、弗雷泽认为巫术遵循的原理是什么?....神灵附体

相似律

接触律

重复

95、以下符合感伤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有?

.....主观题 18世纪中期产生于英国,流行于欧洲

哥尔德斯密斯是感伤主义的代表以及以扬格为代表的《墓园挽歌》

由英国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文学为世纪的浪漫主义流派的形成作了准备

比较重视个人感情的抒发,以大自然的风光和人的生、死为主要题材,作品中往往充满悲观失望的情调

96、希腊文明的精神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首先表现在社会家庭关系上,血缘联系与传统习俗等力量支配社会活动较农业文明社会淡薄,个人成为古希腊社的是个人价值,重视个人作用的发挥,个人才能的发挥,它的道德建立在对个人的尊重之上。其次,在政治思想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97、试分析苔丝悲剧的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试分析苔丝悲剧的文化内涵

苔丝的悲剧主要是由英国文明一手造成的,其男权中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主义的传统,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要结合作品进行层次清晰的论述。

98、简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爱玛是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她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和毁灭的妇女冷酷和堕落,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变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族的风雅,却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她一次次被骗、遭遗弃、经

99、论析莎士比亚悲剧对古希腊悲剧的创造性传承。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首先莎士比亚悲剧是性格悲剧,而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它们所关心的重心有所不同; 其次、外在的力量在前者往往是通过人物自身而起作用,而后者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第三、人物的塑造在前者更多地采用独白、对白等手段,充分展现其内心的挣扎与战斗,而后者则充分证明命运的无最后,古希腊悲剧中命运的魔力转化为莎士比亚悲剧中超自然的因素,譬如幻觉、鬼魂、巫婆等,这其实是莎士比亚论证逻辑过程严谨、准确、清晰。

第三篇:西南大学2015西方文学网络作业答案

第一批次作业:

1.《十日谈》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薄伽丘 C:维吉尔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B 2.《巨人传》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薄伽丘 C:拉伯雷 D:埃斯库罗 正确答案:C 3.《十日谈》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薄伽丘 C:维吉尔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C 4.《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但丁 C:维吉尔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C 5.《诗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但丁 C:索福克勒斯 D:埃斯库罗斯 正确答案:A 6.但丁的《神曲》不包括

A:《地狱》 B:《炼狱》 C:《人间》 D:《天堂》 正确答案:C 7.下面哪部作品不是欧里庇得斯的

A:《阿尔刻提斯》 B:《美狄亚》 C:《大力士的女儿》 D:《波斯人》 正确答案:D 8.下面哪部作品不是索福克勒斯的

A:《埃阿斯》 B:《俄狄浦斯王》 C:《安提戈涅》 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正确答案:D 9.下面那部作品不是埃斯库罗斯的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波斯人》 C:《祈援女》 D:《俄狄浦斯王》 正确答案:D 10.下面哪位不属于希腊三大悲剧家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荷马 D:欧里庇得斯 正确答案:C 11.下面哪个属于荷马史诗

A:《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B:《美狄亚》 C:《伊利昂纪》 D:《俄狄浦斯》 正确答案:C 第三批次作业:

1.绿蒂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贝姨》B:《浮士德》C:《熙德》D:《少年维特之烦恼》正确答案:D 2.靡非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李尔王》B:《奥赛罗》C:《浮士德》D:《熙德》 正确答案: C 3.苔丝狄蒙娜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威尼斯商人》B:《李尔王》C:《奥赛罗》D:《贝姨》 正确答案: C 4.考狄利亚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堂吉诃德》 B:《威尼斯商人》C:《李尔王》D:《奥赛罗》 正确答案: C 5.夏洛克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俄底浦斯王》 B:《神曲》C:《堂吉诃德》D:《威尼斯商人》 正确答案: D 6.贝阿德丽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俄底浦斯王》B:《神曲》C:《堂吉诃德》 D:《威尼斯商人》 正确答案: B 7.王后伊俄卡斯忒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俄底浦斯王》B:《神曲》 C:《堂吉诃德》 D:《李尔王》 正确答案: A 8.《熙德》的作者是

A:莫里哀 B:班扬 C:拉伯雷D:高乃依 正确答案: D 9.《天路历程》的作者是

A:班扬B:莫里哀 C:拉伯雷 D:维吉尔 正确答案: A 10.《太太学堂》的作者是

A:薄伽丘 B:拉伯雷C:莫里哀D:卢梭 正确答案:C

第四批次作业 《白痴》的作者是

A:普希金 B:福楼拜 C:易卜生D: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确答案:D 《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A:福楼拜 B:雨果 C:狄更斯D:巴尔扎克 正确答案: D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 A:雨果 B:狄更斯C:海涅D:易卜生 正确答案: C 《艰难时世》的作者是

A:福楼拜B:狄更斯C:雨果 D:易卜生 正确答案: B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

A:欧仁.鲍狄埃 B:福楼拜 C:狄更斯D:雨果 正确答案: D 《九三年》的作者是

A:福楼拜 B:欧仁.鲍狄埃C:雨果D:狄更斯 正确答案: C 《国际歌》的作者是

A:普希金B:欧仁.鲍狄埃C:海涅 D:易卜生 正确答案: B 《上尉的女儿》作者是

A:普希金B:霍桑 C:福楼拜 D:欧仁.鲍狄埃 正确答案:A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

A:福楼拜B:雨果 C:普希金 D:狄更斯 正确答案: A 《红字》的作者是

A:普希金B:霍桑C:福楼拜 D:欧仁.鲍狄埃 正确答案: B

第五批次作业

《艾尔那尼》是哪位作家的剧本

A:雨果B:巴尔扎克 C:伏尔泰 D:司汤达正确答案: A 著名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拜伦 B:海涅 C:华兹华斯D:雪莱 正确答案: D 《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A:普希金 B:司汤达C:巴尔扎克D:莫泊桑 正确答案: C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的作品

A:普希金B:司汤达 C:莫泊桑 D:马克.吐温 正确答案: A 卡尔登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罪与罚》 B:《红与黑》C:《双城记》D:《悲剧世界》 正确答案: C 于连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双城记》B:《红与黑》C:《高老头》 D:《简爱》 正确答案: B 马奈特医生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巴黎圣母院》 B:《简爱》 C:《死魂灵》D:《双城记》 正确答案: D 梭巴开维奇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巴黎圣母院》 B:《简爱》C:《死魂灵》D:《罪与罚》 正确答案: C 罗切斯特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巴黎圣母院》B:《简爱》C:《死魂灵》 D:《红与黑》 正确答案: B 克洛德•弗罗洛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简爱》 B:《巴黎圣母院》C:《死魂灵》 D:《双城记》 正确答案:B

第六批次

1、A:梅里美B:司汤达 C:巴尔扎克 D:雨果

2、A:梅里美 B:司汤达 C:大仲马 D:小仲马

3、A:司汤达B:雨果C:扎克 D:歌德

4、A:乔治•桑 B:缪塞 C:司各特 D:雨果

5、A:雪莱 B:歌德 C:拜伦 D:华兹华斯

6、A:华兹华斯 B:骚塞 C:雪莱 D:济慈 7、A:华兹华斯 B:柯勒律治 C:席勒D:骚塞

8、A:歌德 B:席勒 C:雨果 D:莫泊桑

9、A:席勒 B:司汤达 C:歌德D:雨果

10、A:歌德 B:席勒 C:司汤达 D:雨果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歌德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他在读《好逑传》后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促使它早日来临。”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维系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对“世界文学”概念有两种理解:①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②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荷马史诗》:现存最古老的希腊文学作品(神话、传说产生在先,但成文后,保存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最初为口头传诵,至前6世纪,雅典统治者才命令文人记录下来,以后又经过学者的多次编订。

二、简答题

1、流浪汉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答:主人公多是失业者、流浪汉,以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并通过主人公对各阶层人物加以讽刺。艺术上以主人公流浪汉生活为线索组织情节,人物性格单一。语言通俗流畅,笔调幽默而辛辣,富有民间文学色彩。

2、试分析苔丝悲剧的文化内涵。

答:哈代在《苔丝》中集中体现了他对英国文明的尖锐批判,事实上,苔丝的悲剧是英国文明一手造成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英国腐朽的门第家族的观念。苔丝的个人命运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在哈代笔下,苔丝悲剧的起点就是门第家族观念,并把她推向深渊,正是由于 德伯这个家族才导致了苔丝的悲剧。

(2)文明绅士的虚伪性。亚雷是对苔丝的最大伤害者,披着文明外衣,却有着强烈的利己思想。成了一个宗教道德与客观上破坏欲的奇妙组合,从本 质上揭露了英国道德的虚伪性。

(3)爱的不平等与男性道德中心。克莱与苔丝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苔丝对克莱的爱是全身心的投入,连一点儿尘俗成分都没有。而克莱对苔丝就是 无数次的伤害,是冷酷。

以上三点都是英国道德观念的表现,这种道德成为自我束缚的依据,使人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勇气,而且变得冷漠与残忍。

3、谈谈《伪君子》的戏剧成就。

答:哈代在《苔丝》中集中体现了他对英国文明的尖锐批判,事实上,苔丝的悲剧是英国文明一手造成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英国腐朽的门第家族的观念。苔丝的个人命运与家庭联系在一起,在哈代笔下,苔丝悲剧的起点就是门第家族观念,并把她推向深渊,正是由于德伯这个家族才导致了苔丝的悲剧。

(2)文明绅士的虚伪性。亚雷是对苔丝的最大伤害者,披着文明外衣,却有着强烈的利己思想。成了一个宗教道德与客观上破坏欲的奇妙组合,从本质上揭露了英国道德的虚伪性。

(3)爱的不平等与男性道德中心。克莱与苔丝之间的爱是不平等的。苔丝对克莱的爱是全身心的投入,连一点儿尘俗成分都没有。而克莱对苔丝就是无数次的伤害,是冷酷。

以上三点都是英国道德观念的表现,这种道德成为自我束缚的依据,使人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勇气,而且变得冷漠与残忍。

三、论述题

1、谈谈《巨人传》的特点

答:(1)、奇异性。外形巨大,吃的多量等。拉伯雷最明显的精神特质是”疯”,当周围人都太正常,太活在清规戒律时,随心所欲,独树一帜的强调个性的“疯”具有独特意义。(2)、激情性。描写和赞美惊世骇俗的巨人群,拉伯雷这样描写出于他的情绪、自由自在具有一种激情性,因而在情节设置上往往欠周密。

(3)、讽刺性。在赞美人的感性生命的同时,又讽刺僵化的社会,对当世乃至历史上的大人物都要调侃一番。

在《巨人传》中,拉伯雷运用了象征、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巨人形象——卡刚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这部小说总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叙述了卡刚都亚和庞大固埃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第一,这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漫画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卡刚都亚和庞大固埃。作者笔下的这两个巨人,都有超乎寻常的体魄和力量,智力发达,充满理性精神,同时也有寻常人的生活习惯,是作者理想中反封建斗士的新人形象。第二,这部小说的情节离奇,想象丰富,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荒诞不经的故事。第三,语言夸张直接,幽默有趣,讽刺辛辣。《巨人传》,整部小说中处处都有夸张的语言的影子。巨人的身材、吃饭的量、一泡尿淹死的人数等,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让人目瞪口呆。

《巨人传》的不足之处就是结构比较松散。这部小说分为五部分。第一部主要写卡刚都亚骇人听闻的传记;第二部叙述了渴人国的国王庞大固埃传的传奇经历,主要写了他的惊人英勇事迹。第三部到第五部都是记录善良的庞大固埃英勇言行录。第一、二两部还有一定的脉络可寻,故事围绕着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两个巨人的经历而发展。最后三部只凭庞大固埃等的游历冒险这条线索把故事无限地延长下去。作者利用这种结构形式,在广阔的背景上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特别注意人物外形的描绘,但有前后不一致之处。庞大固埃在第二部还是个魁梧的巨人,第三部以后却好像和平常人一样了。《巨人传》是一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

2、谈谈《父与子》的思想意义

答:a.比较客观而真实地揭示了俄罗斯新人的特点

屠格涅夫有距离观照俄罗斯的新人。巴札洛夫与巴威尔等不同,在巴札洛夫身上体现了一种”虚无主义精神”,它的实质是否定的决裂。即接受西方文明的青年人对传统毫不妥协地决绝的姿态。

b.不无哀婉地预示了作为父辈的贵族知识分子,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巴威尔,早年受过西欧式的教育,虽有改革社会的想法,却安于现状,仅仅保留了一些西欧式的穿戴,长而尖的指甲,洒香水。在年青人面前,显出过份地自尊,对年青人表示出了自己的轻蔑,这反而加深了他自己的孤独。屠格涅夫并无意尖锐突出父辈与子辈的矛盾,因为他们均接受过西方先进文化。在末尾,巴威尔也不得不佩服巴札洛夫,感觉自己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c.依旧沉寂的俄罗斯

虽有新一代有成长,老一代得退出历史,而俄罗斯依旧还是俄罗斯,巴札洛夫夫猝不及防地就去世了,表明了作者与巴札洛夫之间的情感上隔膜,屠属于老一代,他与巴威尔更有一种情感上的问题。

第四篇: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题库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一)一、名词解释

1、形成性评价:教育评价的一种,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揭示问题和反馈信息、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对改进工作质量很有帮助。

2、教育测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以及教育措施上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精神特性的测定。

3、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从广义上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4、教育评价: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组成教育评价系统的要素包括价值目标、人员组织、实施程序、方法技术与质量保证,其中价值目标包括价值、目标、指标三个基本因素;人员组织是对评价构成的规定,包括机构、角色、职能等基本因素;实施程序是对基本过程的规定,包括评价的方式、步骤和分工;方法技术是对评价的认知过程与工作方式的规定,它包括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操作技术三个层次;质量保证是对评价科学性的规定。

5、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指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6、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7、特朗普制: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8、《大教学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0、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一是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二是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三是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四是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五是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2、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班主任捕捉最佳教育时机是具备教育机智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班主任教育水平与能力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在教育机智中,既包含了班主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含着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修养,更包含了班主任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的把握程度和科学程度。可以说教育机智是班主任能力和智慧的统一。

班主任教育机智的表现形式:观察问题,细致入微;调控局面,当机立断;有机联系,灵活变通;沉着理智,善于自控。

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4、简述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答:教育学中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发展,其基本定义可以理解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指机体各种组织系统或器官(如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等)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指个体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前者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后者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和制约着心理发展;而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5、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6、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答: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

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

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

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8、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教育属性的内容:教育属性是在教育本质基础上对”什么是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对教育本质是什么的进一步阐述。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即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只不过不同时期的教育其具体的形态结构、内容与方法手段有差异而已。

第二、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是指出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一是把人类智能内化为受教者的智能,使受教者由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成熟成员;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传播、发展、交流与整合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文化区别能够保持与延续下去。第三、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是教育总是发生在具体时期的教育,在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第四、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存在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教育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对过去历史教育的继承、发展,是在前一阶段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其合理性,发展更为先进的教育。

第五、教育的相对性。综观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教育,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同时教育又表现出相应的反作用;但同时,教育又表现一定的性,体现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具有极其强大的性,此即的教育的相对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同时,由教育的长期性延出其超前性、迟效性。教育活动必须有预见性,应当是教育引导社会,而不是教育适应今天的社会;教育的长期性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立竿见影”,教育活动应该有一个立足长远、系统艰巨、效果后发的准备。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在教育保持其民族性的同时,如何走向世界,使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达到对立中的统一,是任何时期特别是现代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因为唯有如此,民族才不会趋同中丧失自我、保存人类文化教育的多元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9、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 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

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

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 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c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d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10、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

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二)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依赖于一系列的规则。

3、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期,社会化分为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划分,它包括童年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4、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指的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的资源。

5、教育的有限性: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即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6、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

7、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8、科学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它以发展学生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通过开发人的智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发展。

9、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10、教育目的:概括的说,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作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答:(1)影响因素的弥散性。潜在课程所涵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涉及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潜在课程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明显的、间接的。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某种影响,而且影响又是比较持久的,是潜移默化的。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潜在课程中的众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学生的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态度、爱好和学识,自觉自愿的接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4)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潜在课程的学习结果更多的是兴趣动机的激发,情感意志的陶冶以及想象、直觉的发展等。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答: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教学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或联系.现在人们忆经认识到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的规律.

二.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进规律.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4、简述新型课程管理的建构。

答:(1)课堂管理目标的确定,任何有效的课堂管理都是从明确目标开始的。

(2)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建设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3)课堂管理手段的运用——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交换。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课堂管理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沟通这一管理手段,采用简单、有效的图像、符号等作为载体,使沟通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持一种真诚、信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此外,教师还要主动积极地创造利于沟通的良好气氛,并对学生的沟通行为做出及时的反馈。

(4)课堂管理有效进展的保证——激励:激励的方式有利用物质剌激作为鼓励手段的物质激励;有利用精神因素作为鼓励手段的精神激励;也有利用人际间的情感联系作为鼓励。

5、简述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答:现代教师的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能力素养三大方面的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我国人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勇于坚持真理等内容。

(2)教师的职业素养应主要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能力素养。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6、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答:第一、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

布鲁纳主张在实际中帮助每一个儿童挖掘他们在校学习的全部潜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会所教授的大多数内容。布卢姆和他的助手及同事们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的学校教学思想。

为掌握而教的教学方法分五步:一是确定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二是制定实施教学计划;三是测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五是有针对性地再讲述有关内容。根据布鲁纳的主张,只要教材合适,教法设计得当,结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的经常评价测验,并且教师和学生两者都了解期望于他们的是什么,那么,90%以上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第二、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布鲁纳把教育目标分为6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第三、关于“人类特性”的独特见解

布鲁纳1964年曾将环境因素对人类特性的影响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报导说,被剥夺的儿童和在富裕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之间,就保守的估计而言,智商相差20。布鲁纳还指出,早期儿童的各种经验(社会的和智力的刺激作用)是与其后来的成功相一致的。

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答:第一,复杂性。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构成班集体的数十名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第二,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激发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情感性。教育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组织管理,更应该有对学生心灵的激励。班主任以育人为己任,应该重视情感作用。

第四,艰巨性。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第五,全面性。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创新型人才。班主任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统筹协调中得以实现。

第六,集体性与个别性。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但集体的存在也是为了个人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班主任也不能忽视对每个学生个别教育。

8、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首先,政治制约着教育的诸多方面。表现在:一是政治通过行政干预、教育经费限制、思想控制等手段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指导思想。二是政治通过对接班人规格的预设、限定来决定教育受教育的权力。三是政治要决定、影响教育的体制、体系、分布、设置。四是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等方面,其中特别是对教育目的的规定尤其明显。五是政治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支持等手段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划、调控全国/地区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其次,教育又反作用于政治。表现在:一是教育可以宣传政治观点、制造政治舆论,直接服务于政治活动的需要。二是教育可以培养政治人才,为政治的继续提供人才贮备,间接地服务政治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政治变革、发展。

9、简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处理“五育”的关系。

答:“五育”指的是全面发展教育所包括的几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做到五育并举、相互贯通。在认识五育的关系上,我们应注意如下两点:一是各育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与侧重点,二是现实中的教育应当是一体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门的各育的活动。

10、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论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答:

(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首先是生产力制约教育:

(1)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

反过来,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

(二)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相互制约: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表现在教育目的上;(2)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了受教育的权力。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1)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某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2)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在校师生向社会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制造社会舆论,起着巩固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维护生产关系的作用。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三)一、名词解释

1、教育理论:是在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把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2、”遗传决定论”:⑴“遗传决定论”是一种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教育思想。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反对“遗传决定论”的思想,认为它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3、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具有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等特点。

4、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教学要按照教学内容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尽可能快速地促进学生身心不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是指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要考虑合理性、可操作性。

5、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的学校管理观: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而不是上级或外部强加的。校本管理系统实质上是自组织管理系统。校本管理理念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动态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最初是处于无序态,通过学校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协同的作用形成有序的结构。学校组织具有自主和自控能力,它根据自身内部的需求主动同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校本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行政控制模式——校长决策,专业控制模式——教师决策,社区控制模式——家长、社区成员决策。

6、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7、主体性原则:是人作为主体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其最基本成分是人的自信心、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核心的成分是创造性。

8、教师: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9、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高水平的标志和动力。

10、《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的内容极为丰富与深刻。在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论述。《学记》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教育目的的结构即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目的,它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所做出的规定。具体言之即是规定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第二部分即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这部分指明了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阶级的利益,也即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

2、简述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答:(1)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要使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调查研究,掌握后进生的特点,找准导致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2)寻找闪光点,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的满足和自信心的树立对推动后进生的进步至关重要。老师要注意鼓励后进生,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表扬,让他们得到尊重,重拾信心。

(3)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主动亲近后进生,用爱感染他们。讲道理要深入浅出,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抓住时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要善于抓住转变时机。教师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勇敢冲击。

(5)注意反复,坚持不懈。后进生的个别转化教育是长期性的工作,进步过程也不会都是直线的,教师要有耐心和决心,帮助后进生不断进步。

3、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家庭教育的生活化; 第二,家庭教育的情感化; 第三,家庭教育的多样化。

4、简述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

答:惩罚作为一种消极的或负强化的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惩罚不符合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基本民主精神,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性。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当注意如下基本问题: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惩罚应当合理公平与准确、惩罚应当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惩罚手段的灵活性。对教育中的惩罚,我们应报如下的态度,惩罚并不必然与教育性无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使用惩罚手段。

5、简述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人对教育的需要性表现为两个层次:个体与社会,具体言之有五个方面:

第一、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 第二、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更需要教育;

第三、人具有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离不开教育; 第四、人类社会也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和发展; 第五、人类的文化传承也离不开教育。

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并不是一个仅仅为文化的支配控制的被动的文化要素,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与人类共始终的积极能力的文化要素。教育具有以下的文化功能: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7、简述如何理解“人的发展”。

答:“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种是把人的发展和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及进化的过程。第二种是把人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看成是一个人从胚胎到身体死亡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增进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一切功能与价值都是通过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而得以实现和表征的。

8、简述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⑴提出到本世纪末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两基”、“两全”、“两重点”。

⑵在教育结构上,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⑶在办学体制上,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现状,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⑷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⑸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

9、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答: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

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10、简述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答: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萌发到确立学科意识再到系统发展的较长时期,主要分作三个阶段:

前学科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早期的教育学家根据其教育实践,从不同层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哲学的、伦理的、政治的论著和学说中,尚未能构成完整的、系统的体系。

教育学学科的独立阶段:在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近代欧洲是教育学理论产生发展和不断完成的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理论可称为经典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的系统化阶段:19世纪以来,教育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派别,经历了新的分化和改组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特点、研究的细化、研究的多元化。

三、论述题

1、结合工作实际论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答: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我们这里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来进行安排。

(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普遍规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上既具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必须与之相适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才会有效和得到成功。(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但是教学不只是消极的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它还可以积极的促进和引导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良好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的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4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学练习

(四)一、名词解释

1、《大教学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2、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5、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机构和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依赖于一系列的规则。

6、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的教育和熏陶下,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期,社会化分为童年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根据社会化的内容划分,它包括童年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

7、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指的是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的资源。

8、教育的有限性: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即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9、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10、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属性的内容。

答: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出诸多教育属性。

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2、简述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答:(1)客观性: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者根据一定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属于一种人工结构。但课程结构并不是课程 设计者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具有客观性。首先,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其次,课程内容各要素、各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反映的是科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学习活动间的结构关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课程结构的演变往往是科学结构演变的结果,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构成关系的改变也往往导致学校课程的结构性改变。再次,人们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规律,而这两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不同历史时期儿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课程结构必然带上时代的特点。

(2)有序性:有序性是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范畴,指事物内部的要素和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课程结构的有序性就是指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则性。课程结构的有序性首先表现为“空间序”,即从横向上看,课程内部各成分的空间构成是有规则的。课程结构的有序性还表现为“时间序”。学校课程的展开和实施是一个依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内部各成分、各要素的呈现有一定的时间顺序。时间序和空间序结合在一起构成时空序,它们共同说明课程结构规则性和顺序性特点,是课程结构存在的基本方式。良好的课程结构都应具备一定的有序性。

(3)可转换性:课程结构具有转换性。这种转换性就是课程内部各要素间的构成关系能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 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的属性,正是由于这种转换,中小学课程也能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

(4)可度量性: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可度量性。分析学校课程的结构可以从考察以下几方面各种比例入手: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c学科课程内部工具类课程、人文类课程、自然类课程和体艺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具体科目间的比例关系;d活动课程内各类活动项目间的数量关系等等。

3、简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依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遵循规律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

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导向功能。教育的导向功能指的是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归宿,它为整个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目的决定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上的选择。

(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衡量、评价全部教育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

(4)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这决定了教育目的所具有的激励功能。

(5)协调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更呈现为一种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系统。为了在教育者身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应该把如上各种因素统一协调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合力。

5、简述班主任的教育机智。

答: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敏锐的观察力。(2)循循善诱,因势利导。(3)灵活果断,随机应变。(4)方式多样,对症下药。(5)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6、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教育本质的看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在课程方面,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为了使教学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

(3)在教学方法方面,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他所强调的思维方法也叫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教学的特点:首先,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其次,注重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4)在道德教育理论方面,道德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杜威把学生民主素质的养成视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他主张用新个人主义替代旧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一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杜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主张道德教育必须给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5)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这就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7、简述《学记》中所涉及的教育教学原则。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主要教学原则有: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预防措施。

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要适时而教。否则就会“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学”。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学习观摩原则:“相关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是说既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

8、简述新课程的主要特征。

答:新课程不仅在目标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人格的健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明确的强调,而且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方式的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方面,作了很大的调整,为新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了实现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有:

(1)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进行了变革,随着课程制度由专注走向民主,课程内容也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

(2)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把教学看成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等,教学场所由课堂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3)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在新改革中,首先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从只考虑目标取向转变为强调过程取向。其次,评价方式的改变顺应了当前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4)课程资源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它不仅是教材,也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涉及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它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

9、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答:(1)诊断功能。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者为调控进程必须通过教育评价找出问题关键只所在。

(2)指导功能。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指导,领导者对教师进行指导,其恰当的指导必须依据教育评价。

(3)通过教育评价可以使教育者知道自己的功过,使教育者和学生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上级领导了解学校的成绩和不足,所以教育评价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激励功能。

(4)导向功能。学校都要实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教育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都有明确的指标项目和评价标准,指出了学校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

10、简述古代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⑶教育与生产实际的脱离和对立。⑷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⑸教育方法崇尚呆读死记、强迫体罚和棍棒纪律。⑹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⑺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论述题

1、论述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人们都习惯应用网络来解决。比如查阅资料、遇到不动的题、去哪儿该怎么走等等,甚至现在学生们的作业也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根据这些,现在我们来谈一下网络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核对教育的影响。

现实意义:

(1)可以扩大人们的只是获取面,开放人们的视野

(2)方便快捷,节省时间,以前要获得知识要查阅书籍速度很慢,现在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解决

(3)减轻学生负担,出现电子书和电子书包以后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不用承受肩膀上大书包的重量

(4)老师负担减轻,老师不用再辛苦的板书,也不用重复的讲解,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个枯燥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网络教育应用对教育的影响:

(1)网络教育应用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

(2)网络教育自身也存在缺陷

(3)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使教育者角色发生转变

(4)网络教育促进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总之网络教育对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因此在应用网络教育的时候应该扬其长避其短,以正确的观点看待网络

第五篇: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已经结束,在此我谈一谈参加学习两年多的心得体会。

2009年我大专毕业,通过努力走上教育教学道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参加工作后,感觉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不能跟上现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前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工作的需求,我想到了必须为自己“充电”,来拓宽知识面,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面对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学习、进修。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不能脱离工作岗位,只能边工作边学习。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秋,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报读了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升本),两年多来,在老师的关怀下,我克服重重困难,虚心求学,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西南网院的教育是开放教育,以自学为主,结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导学员学习。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工作繁忙,要进行继续教育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而网络教育则给教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课程,学习不受限制,学习方式很灵活。观看视频授课光碟和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向指导教

师请教学业疑难并进行自主学习。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完课程内容,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小组活动,真的达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

网院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院开设的课程对于教学很有帮助,从不同的方面使我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通过学习,对专业知识理论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弥补了以往对此认识和把握不足。而且网络平台上的论坛也给我了很多帮助,在遇到问题是可以在论坛提问,学院老师和同学都能及时给与答复,使问题能很快的解决。我把网上学习当作了一种生活方式。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抽点时间浏览学院网站,或调阅课件,或与人交流,或完成作业,或自我检测,或搜寻信息。网络学习的关键还在与相互的参与。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学习,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按时参加小组活动,与老师同学主动交流探讨,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把所学知识及时的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使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把学习的钥匙。这是一把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思想素质的钥匙。我发现通过西南网院开放教育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为我终身的继

续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基础。

最后,要感谢在两年多的学习中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班主任李跃林老师和各指导教师,感谢同学的帮助,使我圆满完成了学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也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课程,不耻下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012

杨红文

年4月13日

下载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课后模拟练习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课后模拟练习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2012年秋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2012年秋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附件二 一、理论法学 1. 论“一国两制”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2. 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及其拯救 3. 论司法独立的精神......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邓小平理论第二次作业

    邓小平理论第二次作业: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邓小平理论第三次作业

    邓小平理论第三次作业:试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法学专业合同法作业

    1、在以招标方式订立合同时,属于要约性质的行为是( ) 1. 2. 3. 4. A. 招标 B. 投标 C. 开标 D. 决标 2、合同终止以后当事人应当遵循保密和忠实等义务,此种义务在学术上称为后......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教育学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名词解释) 题目说明: (10.0 分)1. 1、物质 2、辩证矛盾 3、社会存在 4、马克思主义 5、科学发展观 6、社会基本矛盾......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应用文写作参考答案5篇

    应用文写作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 行政公文种类 2 版头 3 行文关系 4 简报 参考答案: 1 命令(令) ,决定, 公告, 通告 , 通知 , 通报, 议案, 报告, 请示 , 批复, 意见 , 函 , 会议纪要 2 版头:......

    Vpnbzu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9年秋[推荐]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