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国家的“节日,葬礼和快餐”
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国家的“节日,葬礼和快餐”
苏珊·派洛克
“神学家对汉堡的驱逐”
马西莫·沙朗尼在2000年11月一家意大利报纸发表文章宣称,“卢瑟说快餐体现了人与上帝的个人主义的关系,引进缺乏分享的快餐肯定不是天主教徒应有的模式“(引自华盛顿邮报,11月18日,P2000,B9)。沙朗尼的言论触及了原始的神经,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一些宗教人士和那些愤慨反对国际巨头麦当劳等美式快餐人群代言的一部分。
沙朗尼对抗汉堡的“战争”和反应,不仅仅是个有趣的故事,它挑起的乱舞均证明食物在文化中的核心作用。食物的存在远不止用于满足生理需求;它在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中有规律的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因为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必要的、伴随所有的人终其一生的事物。
本文考虑到食物和饮料的分配及消费在早王朝(ED)时期(约公元前2900至2350)有助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国家权力及政治。特别关注食品、饮料如何共生来解决每一个州的分配的难题:一方面,国家领导人和管理者如何通过食物及饮料的分配区分与其背景和利益潜在抵触的人,确立忠诚于国家的人;另一方面,管理集团如何通过其特权和威望建立和维护这样一个层级社会秩序(参见阿帕杜莱
1981)。通过研究发现在早美索不达米亚时期领导人对于其政治和经济战略密切联系的食物和饮料的处理上有两个极端方式:食物的分配和消耗与贡献及可靠度挂钩,食物成为宗教礼仪或丧葬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
对于新生的国家、帝国,以及其他大型政治组织有一个显著政治问题是如何培养一批忠实的人从而形成其庞大的政治单位。这群人需要有突出的背景,并且相当的忠实。这群人的更换和重新配置经常以亲属为基础单位,通过特定的仪式培养(Kertzer1991:88-89)。当然仅靠这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他们还试图将普通阶层的忠实的人群结合成新的政治实体,建立按层级不同对其成员不平等对待相关政策(布迪厄,1984)。一般情况下,国家会通过食物和饮料的分配来尝试实现其成员之间团结与区别的平衡。
食品和饮料能在常见的社会环境以各种方式发挥着重要的象征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有许多原因。首先,它们是基本的、不变的身体必需品,是每个社会每个人的生活的基本要素。由于每天都需要这些要素,它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控制手段:操纵食品和饮料生产从而控制人民。其次,食品和饮料几乎是无限变化的。不仅仅是有什么吃和喝,如何制作、如何送达、如何消费以及对食物的喜好和禁忌都是根深蒂固的。饮食的无处不在,其必要性以及人们对大量食品和饮料消耗将食物和饮料渲染成为日常社会话语中的“一种特别强大的符号”(Appadurai 1981:494)。食品和饮料的消费也逐渐超越平凡和普通,从卑微的家庭成员的庆祝活动,到整个政治单位内部,到今天 的全球化食物生产(如转基因食品)和消费(如麦当劳)战争。食物和饮料在礼仪中的作用也形形色色。在许多文化中,宗教仪式都将食物和饮料作为人与神联系的纽带(Appadurai 1981:496;Counihan 1998:5)。
这不仅是因为食物和饮料本身是重要的,尤其是因为它们的消费成为了一种社会活动。食品和饮料的消费与社会环境共生共享是农业社会的普遍特征,一般都有强大的制度规则支配食物和饮料的共享(Counihan 1999:14, 47)。共生是建立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Counihan 1998:3)。食品和饮料的准备、送出及消费的方式的沟通有助于最亲密平等的社会层次和不同的遥远的社会层次之间建立社会关系(Appadurai 1981:494-496)。共享食物也有利于促进不同性别、年龄、社会制度层级等的团结和竞争。最终食物如何消耗取决于个人(Bourdieu 1984)。有关食品和饮料如何吃喝、如何消耗等交流可以称为“非正式共生”,通过这些交流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适当”的关系,也促进社会的再生产。
这种共生的交际功能赋予了其政治上的延展性。我将称之为“正式共生”,涉及通过对食品和饮料在政治、宗教和其他社会目标服务性消费中相关意义的介绍操纵。考古文献证实了这种共生在节日等正式场合日益受到重视(Dietler 1996; Ger0 1992;Hayden 1996),但这不是他们这种做法的唯一例子。相反,本文会探讨在美索不达米亚存在的多个正式共生环境的相会贯通。如上所述,鉴于食物和饮料的诸多贡献和有效性,其社会意义逐渐被扭曲成一种国家服务。
有一个来自菲利·哈尼克(1994[1981])有趣的例子对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饮食规则和惯例的研究证实在两者的世俗和仪式/正式场合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标记,并帮助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她认为团体和上帝之间的餐“代表了社会团体的正常行为”(Feeley Harnik 1994:2)。由消耗的食物的差异区分谁与谁吃什么可以“表达不同的社会、政治和宗教规则,什么亲属关系、阶级、性别和年龄类别等”(Feeley-Harnik 1994:11)。根据菲利·哈尼克,犹太人的饮食规律是关于排他性的政治和宗教的声明。自称的信息是普遍的,开放的给大家,而不是仅限于那些谁观察到某些饮食(和其他)限制。
准备了什么食物和饮料,以及如何准备的,谁和谁食用,他们都吃了什么,如何摆放的,有什么礼仪:所有这些有助于共生的含义。但食品首先必须是生产种植或采集,狩猎或节约出的,并通过各项准备逐步确认什么是可食用的。了解食物和饮料的含义不仅需要了解其消费环境;粮食生产的政治经济不仅支撑着食物的消费也促进着食物消费。例如通过创造罕见美食产生昂贵价值(参见Brumfiel1991;索伦森2000:112-113)。
本文没有过多涉及考古较少有据可查的正式共生,重点考察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州正式共生的环境下政治对食物的利用。虽然我会参考前面的乌鲁克(约4100-3100年)和纳赛尔时期(约公元前3100-2900),但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900至2350)。
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于公元前四千年,被称为乌鲁克时期,在迅速
扩大定居点的情况下,镇和城市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早期王朝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由无数城邦构成,每个城邦由一个或几个主要城市以及农村腹地组成。调查发现,在早王朝时期的后期只有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小村庄规模的定居点,当时城市化似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亚当斯1981)。楔形文字文本,图像承载的文物,以及其他考古材料对城墙,武器装备和图像和暴力的描述比比皆是。引人注目的是在墓葬形式有中包括精心制作的商品量,甚至“人祭”出现(波洛克1991;伍利1934)。这完全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映像(见尼森 1998:50-56;波洛克1999和1992对此有更深入的探讨)。
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主要是农业,重点靠谷物(大麦和小麦)和动物饲养(特别是绵羊和山羊,还有牛和猪)的培育。在冲积低地的干旱环境下,农业主要依赖于灌溉。即使建设好灌溉渠道的复杂网络,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总有不可预知的风险。这种情况下,较大的法人单位明显比小法人单位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更容易吸收损失,并通过之前的盈余满足未来的需求(亚当斯1974,鲍威尔1994)。
后来早期王朝的政治经济格局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特点是在大型城市中心落户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农村居民的痕迹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从城市到田间地头经常往返。事实显示,至少在集中化农业劳动时间,例如农收时期,一定比例的劳动力都暂时集中在附近的农田。这些农田营地可能因为存在的时间较短暂,只有所剩无几的知名考古痕迹可循(波洛克1999:72-73)。
楔形文字显示,许多农民既不拥有也没有自由使用土地的权利。
通常,他们通过劳动换取一定的粮食,或者租赁田地耕作,留取一部分的粮食作为收获(Diakonoff 1969;盖尔布1969)。除了生产食物的场地限制外,制作食品的装置也很有限,如烤箱和火炉主要在寺庙,而不是在住户的房屋内(波洛克1999:123-148)。
虽然食物的共生对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在这里集中讲诉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用食物达到政治目的的两点:一个是食物被用来区分个人的背景,成为维持社会的特权和权力的手段。另一个是 “快餐式”的革命,粮食成为建立和维持国家成员之间依赖关系的一种方法。
宴会,也就是公共的仪式化的不同于日常食品消费做法的食品消费(Dietler 1996:89)。宴会,像其他类型的共生一样,通过使用特定类型的食物和饮料、服务和装备,建立并加强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阿帕都莱1981;Dietler 1996)。不论参与任何形式的仪式表演,参加者参与宴会就说明其同意这种社会关系,并对这种仪式所体现的共生关系(Wolf 1999:21)或者是(浅)规则有所了解,愿意接纳。
在早美索不达米亚王朝时期,很多场合都会举办宴会。不同的宴会有不同的参与者也代表不同的含义。我重点研究了宴会所体现的两种含义。一种是通过举办宴会的直接视觉场景展现。另一种是早期王朝周期宴会图中所映射的参与葬礼和后丧葬仪式中的饮酒者及服侍者性别差异所展现出来的相关规范(见表2.1)。他们以不同的形式
描绘了死去的人。
饮酒者 服侍者
女性 152(27%)69(20u/o} 女性? 77(14Vo)13(4%)男性 229(41%)231(67'70)男性? 99(18'/o)31(9%)总计 557(100%)344(lOOc/o)
在早起朝代封章(作为行政管理中的设备)、乐器等物品的镶嵌物及能挂在墙上的牌匾上都能找到人们参加宴会的场景。这些被称作“宴会”(或“座谈会”)的场景,描绘了一个或多个(大部分是两个人)人在一起共同饮酒的正式场景(阿密特1980,法兰克福1939,1943,平诺克1994;Schmandt-Besserat 2000;SELZ 1983)。如果是两个人的场景,通常这两人会面对面坐,或共同举杯畅饮,或对面交谈,中间的桌子上放着盛满就的高脚杯(见表2.1)。一般会有一个或多个服侍人员站在他们的前后。
图中坐着的饮酒者姿态百千,所以有时候很难区分他们或者是其服侍者的性别。在可以区分的情况下,我们发现男性宴会者略多于女性,而且男性服侍人员的数量也较多(见表2.1)。在可以分辨出至少一个性别的场景中,一多半既有男性又有女性,大概三分之一的场
景中只有男性,很少有只有女性出现的场景(见表2.2)。所有这些都表明,诸多礼仪场景中男性和女性都有被描绘,他们是参与宴会的重要角色,而且他们经常一起参加此类活动。宴会不是某种性别的专项活动。
表 2.2.多人参与的宴会场景中坐着的参加者的性别分布* 只有男性 只有女性 男女一起 58 26 118 29 % 13% 58 c/ * 包含无法区分性别的场景。
有些宴会场景会有两个以上的服务员但很少有超过三个的饮酒者。在这些场景通常会有音乐家和/或舞者陪宴。这种大规模的宴会场景都会配有专门盛放食物的桌子。比较有名的是在镶嵌着贝壳、红石灰岩和青金石的木制的盒子中展现的“标准的乌尔”的场景(伍利1934:P1.91-93)。盒子的一边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另一边估计是统治者在主持庆祝战斗胜利的宴会。一共有三个场景。一个场景中靠下方有两个人背着活动物等供给,上方坐着的大概是统治者,明显比其他人要高些。他拿着一只手拿着杯子坐在类似用牛腿支撑的凳子上。前面站着一名男性服侍者,后面站着两名。统治者对面有六名男子持杯坐在和他一样的凳子上,前面各有一名男性服侍者。这六人后面有
两个人,一个手握竖琴,应该在演奏,一个双手紧握胸前,可能是名歌者。
根据上面的描述,虽然这些场景大多数来自几世纪前,这些宴会场面描绘了如胜利庆典或宗家仪式的各种礼仪。(阿密特1980:127-30,平诺克1994:18-24)。在大多数设筵场面中,饮料的消费量似乎比食物更占主导地位;食物盛放桌主要出现在拥有较大规模的庞大服侍人员参与的宴会场景。平诺克(1994:24)认为饮酒场景可能代表着共生的场合或是共生的汇总。在苏美尔语中,“宴会”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存放啤酒和面包的地方”(米查罗斯基 1994:29,N.6)。
考古学发现从早期王朝期间发现的一些最常见的陶瓷和金属(铜、银和金)容器大多数是用来盛酒或者存酒的。包括在早王朝时期发现的著名 “固脚陶瓷酒杯”和从早乌尔皇室陵墓的一些墓葬中发现的高大的凹槽杯。此外,根据壳上的雕刻描绘(如在王陵发现的七弦琴的镶嵌部分789:伍利1934:PI105),以及随后一些文献中提到的(Heimpel 1987-90:2)敞口碗也被用作酒器。包括在早王朝时期最典型、最普遍的浅锥形碗,通常是陶瓷的,也有用比较圆润的金属和宝石做的。(如伍利1934 PLS160B161-163,174)。各种各样的壶、瓶、碗、瓢、勺等都在饮酒和奠酒时被拿来分配液体。(Winter 1999:241-45)。文献显示,用杯子、碗、瓶子或壶等浇祭是人们祭奠神灵或亡者的一个重要的仪式行为(Homes-Fredericq 1987-90:
7;Postgate 1992:99,119-20)更多的证据显示用碗等不同容器倒酒或分酒(Heimpel 1987-90:2;SELZ 1996)比吃更具象征意义或礼仪的重要性。
一般只有富人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墓地才有描绘宴会场面的乐器镶嵌物、壁画和雕刻精美的印章等物品(波洛克1983b:183-84)。宴会场景中描绘的也是极少的精英群体。从这方面讲,这些描绘告诉我们基础的礼仪和祭祀似乎已经局限于上层社会而非广大民众(奥本海姆1964:171-83;Sallaberger 1993)。每个人参加的着装、手势、坐的凳子、周围服侍者及相关物品都表示着其对不同共享场合的礼仪规范的认可(布迪厄,1984)。如在乌尔皇陵发现的金属容器、金、银、铜不同材质的“吸管”(Woolley 1934,Muller-Karpe 1993)等豪华器具的存在说明那时特定场合对食物及饮料的消耗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无论是其参加仪式所用的消耗品、容器等其他器具都与其他参与者不同。
像图像中那样的对一群人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参与者行为(仪式化和理想化)的一种映射,至少是参与人希望别人看到的情景和行为方式(乔伊斯1993:256-257)。,这些图片从思想上作为内部自我教化的工具帮助维护群体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对外是较之于其他群体的更合法和必然的社会的证明(参见布迪厄1984:56)。这些宴会不仅将精英们区别出来,也毫无疑问的根据性别、社会关系及相关社会地位和年龄将精英人群也做了区分。那些浮雕、镶嵌物和雕
刻物上描绘的宴会场景只展示了一部分人的宴会场景,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民众没有参加过此类宴会。有文献显示民众会参加年度的宗教仪式。但这些公共仪式规模上要大得多,对场地、消耗品和程序细节的要求也与“精英”的宴会有很多不同,两种的政治意义也不同(Ger0 1992:26,N.12)。宴会的主要目的是象征性的思想化而不是仅寄托于成员的“重新分配”(Ger0 1992:24)
共生关系不仅仅是生者参与的宴会仪式也包括与亡者之间的仪式。考古证明,墓葬及其内的物品只能(从某些方面)反映了丧葬的习俗和葬礼的结局,并不能证明整个仪式。另有文献记录了葬礼等仪式相关的详细信息。
“正规的”葬礼仪式会支付谷物、面包、啤酒或其他物品请专门的祭司。记录显示早拉加什王朝时期,上层阶级成员的葬礼通常会话费大量的面包和啤酒邀请包括歌手等大量人员参加(鲍尔1998:558)。有些葬礼仪式会安排好出场仪式(伍利1934:33-42)。乌尔“皇陵”挖掘出的礼仪表演遗迹证实了这一说法(Winter 1999)。仪式并不受亡者死亡时间的限制,对于比较重要的人,水和食物等会在其墓穴供奉的时间久一点(Postgate 1992:99)。给亡者浇奠酒和供奉食物可能被理解为暗示了一种持续的亡者和活人之间的共生。
墓穴中的发现暗示了食物和饮料对安葬仪式和/或陪伴亡者来世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吉尔伽美什史诗图形描述,根据美索不达米亚的宇宙观,来世是一件最美好又令人沮丧的事“污垢是
他们的饮料,[和]他们的食物是泥”(科瓦奇1989 :65)。死者可能生前对生活充满敌意,死后给其食物和饮料等常规物品是避免这种不理想的事态的必须做法(Weadock 1975;Botter 1980)。最早期王朝的坟墓包含各类陶器,还有一些,尤其是那些中期(早期王朝Ⅱ)的坟墓有几十甚至上百个粗制的锥形碗和众多尖嘴壶。怀特(1969:83)和弗罗斯特(1983:136)都认为锥形碗的数量可能代表了参加葬礼的人数。碗的数量可能表明死者家庭或机构能“支付得起”的邀请参祭奠死者仪式的共生的人数,或通过亡者祭奠仪式想拉拢的人数。那些碗不仅是仪式的一部分,摆在那里还用于盛放水果(如枣和苹果)、鹰嘴豆、鱼和其他动物骨骼等(Ellison等,1978;付瑞斯特1983:136;伍利1934年)。
除了陶瓷容器,一些早期王朝坟墓包含石头和金属(铜、银。和黄金)vessels.6。便宜,朴实的陶瓷和在7号墓穴找到的更昂贵和更复杂的石头和金属器皿在数量和相对比例上有一个复杂的关系。在ED II年代,某些墓葬包含一些金属和/或石头的容器是司空见惯的,但鲜有陶瓷器皿。比如Khafajah坟墓劳埃德(Delougaz,希尔,1967)和皇家墓地Ur(鳕鱼1983 b,伍利1934)。相反,一些从Ur和Arb Salabikh的坟墓中发现石头和金属容器,有时也有相当大量的陶瓷容器。在皇家墓地,其中一些坟墓中发现的金银喝酒杯,以及碗、黄金、白银、和各种各样的石头,甚至包括特定场合使用的喝酒杯的形状类似史书场景中记载的那样。死者手上或面前发现的容器意味着她或他是为了消耗一些饮料或食品。看来,在某些情况下那些能“负担得
起”这样做的人的会用有价值的石头和金属而取代陶器来陪葬。还有一些是死者陪葬品中两者皆有,这可能是因为陶瓷器皿是他们的曾用品。
总之,文本和埋葬数据表明,大多数的葬礼都体现仪式的基本水平,包括食品和饮料的消费和当时使用的普通陶瓷。石质的容器石灰岩或方解石,还有天青石等,被做成和铜、银和金等相似的形状,被用来区别这些和普通的葬礼不同。容器的数量可能是衡量参加死者葬礼的规模。这样,上下文中提到的共生的葬礼主要是通过参与者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相关设备来区分的,食物和/或饮料的共同特征也是区分坟墓主人的身份方法之一。下面我们聊聊另一端的共生体谱,食品分发口粮——快餐和共生的新形式。
口粮的使用是在早期王朝楔形文字文本(Gelb充分证实1965),但配给的起源系统可以追溯到乌鲁克时期。所谓的古代文献,早到Uruk Jemdet Nasr晚期,涉及了引用的分配口粮(Charvat英格伦1997;1997)。而且它一直辩称,能代表Uruk时代的无处不在的斜边缘碗是测量和/或分发的容器(Nissen约翰逊1973;1970;赖特和约翰逊1975;cf。独唱者和雷纳1990;米勒德1988)。虽然学术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配食物的依赖,“半自由”工人。楔形文字文本引用明确,至少早在Jemdet Nasr时期大范围的人,从皇室到卑微的劳动者甚至众神,接受口粮分配(英格伦1998:2021960)。图2.2图片。批量生产的容器。坡斜边碗(乌鲁克时期);第二行,粗锥形碗或Bhunentopfe(Jemdet Nas0;第三行。酒杯吧(早期王朝l);底行。锥形碗(早期王朝II-III)。(图纸Postgate 1983:图15;月亮1987:。14日,28日,97。101年。1 03;并从阿布Salabikh原件在作者的拥有。)图2.3。在古老的文字表意文字“口粮”
另一种情况,分配给从雇主那里得到食物和饮料的工人的大麦配量可作为一个工人每天的基础量的对立账户,这个分配量应该从每日基础量里扣除。
需要考虑的一个与陶瓷容器容积相关的问题是改变那些大规模生产的容器的形状和尺寸。被磨制成斜边的和粗制的圆锥行的这两种碗(这两种碗代表着四千年陶瓷制作工艺)既宽又深,具有半升到三升的容积。相反,早起朝代的高脚酒杯的容积不超过0.4升,且他们的形状只适合盛装液体而对其他东西都不实用。这些东西是用于饮用液体的,这可以从早期王朝的较晚期的印章和镶嵌物上的图形得到证据,这些图形上的个人手里持有酒杯,酒杯的形状与那些高脚酒杯很相像。早起王朝的这些圆锥形碗在形状上更像是圆锥形或斜边形的碗而不是高脚酒杯,这些碗随时间延伸而逐渐变浅变小。这些在形状和
大小上的变化提示,工人服侍工作量和雇主支付的液体量的减少,这些对理解手工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陶瓷器皿意味着,在许多情况下分配的食品和饮品可能是用于现场消费。这些容器本身,尤其是浅的容器种类,很不容易被移动,且它们形状的不对称更增加了被移动的难度。它们或许代表了一种具体的“快餐理念”,即食物的分配和消费是在工作地点现场完成的,且劳动者无人格和不被尊重。这些可能是被英格伦在文中认定的那个时代的时尚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劳动者和粮食可以被看做是相同的东西,因此,至少在管理者的眼中,劳动者可以按照其劳动成果(计时工作)的多少用粮食进行换算,且劳动者在劳动时粮食的分配量可以维持期生存。
作为劳动的补偿,对劳动者的食物分配——不论劳动者是否真的劳动了或仅仅是象征性的,当国王宣称已经为某个重要的女神建立了一座神庙时——意味着在早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州,某个与食物相关的事情和他们的社会地位就已经彻底重建了。这种重建是通过环境的改变和食物的加工、分配和消费规模的变化来实现的。在早期,通过在家庭背景中绝大多数形态的容器以及用于烹调的炉膛和灶台的高频率出现这样的事实来判断,很多食物和饮料的加工和消费是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陶瓷容器,尤其是那些用于服侍的,常常被描绘,有时则是被精心地描绘。相反,在乌鲁克时期,随着大规模生产的陶器的出现非家庭背景情况下的食物的加工、分配和消费就逐渐的发生了。对于许多来自于下层的人们来说,食物的配给或许已经很充足,假如
这些不是他们所需营养的全部。由于缺乏对土地的使用权,他们被迫在最大意义上依赖雇佣他们的机构。这些肉体和精神的依赖还不是这些州的出现和巩固所带来变化的全部。同时,由于家庭背景下的同食宿关系被严重改变,那些具有类似这种依赖的、社会地位低下的和各自独立的劳动者就会共同去获取食物并在一起进食而不是和自己的亲戚在一起去做这些事情。
我推猜,构建这种新的食物和饮料的分配和消费形式的目的是通过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来打破这种旧的人与人之间依存及社会关系模式的努力之一。这种关系更注重的是相互依赖而不是亲情。在思想上,这种所有社会阶层的人,甚至上帝,由分配获取自己的配给量的概念,或许对一个理念很有贡献,这个理念是“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整体里”,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参加劳动并按照各自贡献的大小分配劳动成果。
oikoi模式同时被Sumerian 和 Akkadian所认同。由于一些日常家庭生活中为人所熟知的、旧的思想模式有助于形成在oikoi模式下人人平等的观念,因而被尝试运用于新的模式中。
它们当然存在着不同之处:按劳配给(大麦、油、奶制品、红枣、肉类、水果),包括物质上的需要、象征性的食物配给,以及现场消费的食物,即共同进餐。然而,与先前所讨论的宴会“语言”相比,贡献大小与消费配给量似乎更加趋于一致,而非不同。另外,食物分配同时提供给了人们物质需要及精神需求的支持。
结论
我试着阐述了早期王朝时期正式的同食活动中政治渗透的两个极端:日常三餐制度化的分配及上层社会仪式化的宴会。我认为正式的同食者通过这些政治操纵方式实现了其社会特权及政治权利的创造和维护。
在本文的开始,我提出了关于食物、饮料、同食关系是如何创造新的忠诚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将上层阶级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关于早期王朝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讨论或许有两个答案。
首先,至少曾有两种同食关系常强调不同含义:(某种)宴会促进差别,从而强调了排外性。而根据贡献大小给予消费配给则强调了工人间乃至阶层间的公共性。虽然绝大部分的工人很少,甚至从未参与或旁观上层阶级浪费铺张的宴会,他们也能通过传言(宴会的服务员、乐师及其他为宴会提供服务的人员都可能来散布这些传言)对此有所了解。
其次,国家政策意在降低现存的社会群体的自治权,同时限制物质水平,除非形成诸如“oikios”这样新的习俗,不然就要限制生产。结果便是习俗由国家倡导发起,这些习俗具有必须性及独特的原则性,很难遭到阻扰,因为它的精神已根植于参与者与被排除者。
非常重要的是,强调食物、饮料及同食活动的意义不仅是信仰或意识形态的结果,它更多的来源于实践。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事例中,包括在宴会及葬礼上的同食及在此范围内的配给实践。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早期人类王朝的形成,通过研究共同的实践活
动,具体研究的内容是,通过吸引或强迫的方法让不同的小组去从事专门的实践活动,从而改变或禁止他们以前的习惯。远远超出这个特殊的案例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在分层的政治单位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把已经建立起的事物分享和共有制度打破,因此,一些人可能被迫饿死,而另一些人享有精致的无限数量的食物和饮料。为了适应这一时期,也必须整合在一个更详细的分配食物方法,适应变化的环境。消费方式是由生产和准备食物中形成,但消费只是最终的结果。
本文重点集中在从共有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困境”的一个历史时期的视图。
早期王朝共有的方式及其含义是一个更加平衡的画面。需要讨论的地方,人们试图操纵共有的时期试图致力于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利益。
致谢
我非常感谢Tammy Bray邀请我投稿这一卷和她耐心的指导。Reinhard Bernbeck Gabriela Castro-Gessner.and Henry Wright 对我提供了有益评论。
注释:
1.考古学是很好的方式去检查形成共识通过家庭研究和不断的否定。但这项工作尚未广泛开展在Mesopotamian网站从第四和第三世纪。它还必须承认,这样的调查可能在城市比在农村的环境中更困
难。因为城市生产的废物处理使很难关联剩余的食物到特定的家庭。
2.性别可以通过衣服或头发的特征性来识别。女性在早期的形象是穿着的衣服盖着一个肩膀,她们的头发通常是垂在头后面,形成各种的多或少的复杂性假髻。(Selz 1983;Spycket 1954)男的穿裙子,赤裸上身。他们偶尔留胡子;如果留有头发,松散的垂在肩膀,或在胸部以上;只有很少的男人,似乎代表非常重要的个人,戴着精心制作装饰在头后面。(e.g., Woolley 1934: P1.150).许多人的头发没有特征,尽管这些可能是男性,我们不能确认他们除非通过衣服的细节。
3.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描写似乎是,通过许多不是全部特征,从下到上的特征来判断。(Hansen 1975 : 191;Winter 1985: J 8-19).4.看(1994)Michalowski一篇关于饮酒的象征意义的讨论,对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后期的侍从。
5.我没有在本文中探索精英区别,除了要注意聊天场景,像这些标准,of Ur or Urnanse's plaque from Girsu(Orthmann 1975: P1.85)截然不同的不同的衣服,手势,和其他属于个人的习俗。
6.石器的出现在对饮食的诚心供奉中起了非常特殊的作用,因为容器本身至少就像组成部分一样重要(Heinz 1989;Potts 1989, 1994)。虽然它们是在坟墓中被发现的,然而其中许多被精心装饰过或者被雕刻过的样品却是在圣殿(或寺庙)中发现的,后者通常雕刻有代表饮食的特征图案。这些物品虽已破烂不全却被保存下来已经清晰的证明了它们存在的价值(Potts 1989:126).。
7.所有的金属和大部分的石头被埋入冲积形成的低地中,因为当时黏土含量丰富,取之简便。
8.文章没有关注贫穷阶级的葬礼,甚至也没有考古证据向我们展示在早期王朝社会最贫穷的阶级是如何被埋葬的。然而,他们的坟墓中都没有陪葬品或者仅有一至二个小锅足以证明大部分的贫穷阶级没有被提供一个“适合的”葬礼。
9.这些有斜切边缘的碗的尺寸是否是标准的已经引起强烈的争议(e.g.Beale 1978;Johnson 1973;LeBrun 1980),然而,一贯以来的分配标准并不需要尺寸完全相同的容器(Jones 1996)。
10.有迹象表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现的早期粗糙的、大量的——所谓叫做Coba bowls 的容器(Frangipane 1996:147-152),在乌鲁克时期和国家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
第二篇:东欧主要国家风俗和节日
捷克风俗与节日
1、风俗礼仪
【社交礼仪】
捷克人认为可以没有好衣服,不可没有好风度。他们不但在与别人打交道时谈吐文雅,彬彬有礼,而且独处时也不随便,对举止轻浮的人非常讨厌,对公众场合搂肩搭背的现象也没有好感。在家里,对长辈恭敬,在室外,扶老携幼者随处可见。现代捷克人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姓和一个名,即姓,名各一词或一节,为了与自己同名同姓而且身份又相近者相区别,有人还要加一个中间名。称呼时,一般称呼先生小姐。见面行握手礼。
捷克人受教育程度较高,音乐素养较好,有“每个捷克人都是乐师”的民谚。在对外交往中,讲究礼仪、穿着、身份对等,平时衣着不太讲究。在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购物时排队礼让,讲究秩序。多数人忌讳13这一数字,不喜欢别人了解个人隐私,尤其不喜欢打听女性的年龄。捷克人不喜欢柳树、柳木制品和菊花。重视红白喜事,特别重视庆祝50岁生日。向外宾一般赠送水晶玻璃制品,赠送鲜花的枝数为单数,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情。
【商务礼仪】
捷克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它同世界上一百多家和地区有经济贸易联系,其具体外贸进出口业务由外贸企业负责。在当地进行商业会晤时,一般要提前多日约定。谈判前应有足够准备,谈判过程中应有耐心。
【饮食习惯】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传统民族菜是烤猪肉、酸菜和馒头片。捷克餐口味偏咸,饭菜较油腻。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
2、节日
1月1日
元旦
3-4月
复活节(星期日至星期一2天,具体日期每年有变化)
5月1日
劳动节
5月5日
布拉格起义日
5月8日
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
7月5日
康斯坦丁和麦托杰耶传教士纪念日
7月6日
扬.胡斯纪念日
9月28日
捷克国家日
10月28日
捷克共和国国庆日
11月17日
为自由和民主斗争日
12月24-26日
圣诞节
波兰风俗与节日
1、风俗礼仪
【社交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波兰人喜欢谈论他们的国家、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格外喜欢花,并赋予不同的花以不同的含义,借以传达他们不同的感情:他们视玫瑰花为“爱情”的象征;他们认为石竹花含有“机智”和“快乐”之意;把兰花看作为“激情之花”;用菊花做“墓地用花”;他们最爱“三色堇”。认为三色堇给人以欢乐和幸福。因此,人人都尊其为国花。他对雄鹰倍加喜爱。把雄鹰视为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因此,人们都把雄鹰喻为国鸟。
波兰人大多数信奉天主教,无教派人占6.3%,无神论人占3.2%。他们有一些宗教上的禁忌风俗,例如祈祷、忏悔,按教规举行婚、丧礼等等。他们忌讳“13”和“星期五”。他们认为“13”、“星期五”是不祥之数和日期,象征着厄运和灾难。他们忌讳有人向他们打听个人的工资、年龄、宗教和社会地位等问题。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须他人过问。波兰人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养成了特别爱佩挂“十字架”的风格,如项链、胸徽等。
【饮食习惯】
波兰人以肉类、马铃薯和奶油为主食。
波兰人吃饭时先喝汤,汤的种类有红菜汤、酸奶油汤、蘑菇汤、牛肚汤等。特色菜有烤(煮)猪肘子、圆白菜肉卷、苹果烤鸭或饺子等。
波兰人很爱喝酒,特别是啤酒、伏特加。伏特加的种类很多,用小麦制的和马铃薯制的都有,Wyborowa、Zytnia和Polonez是其中较有名的。Zubrówka,里边泡有一棵欧洲野牛栖地的独有的草,是波兰最有特色的伏特加。
【商务礼仪】
按照波兰的商务礼俗,各种场合均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会见政府官员,须先预约。波兰的企事业单位,基本上是国营的,办事效率很慢,要准备做多次交涉。波兰官员对待外国商人,和其他商人一样,讨价还价是这些官员的工作,你得准备打个折扣才行。按照波兰当地的商业的习惯,各国营事业机构都在下午5点结束办公。
2、节日
1月1日
新年
4月16日和17日(4月的第3个周日和周一)
复活节
5月1日
劳动节
5月2日
国旗节(一般不放假)
5月3日
宪法日
6月15日
圣体日
8月15日
圣母玛利亚升天日
11月1日
波兰清明节(万圣节)
11月11日
波兰独立日
12月25-26日
圣诞节
斯洛伐克风俗与节日
1、风俗礼仪
【社交礼仪】
白、蓝、红三色为泛南斯拉夫色,也是斯洛伐克人民喜欢的传统颜色。见面礼节以握手为主。见面拥抱、亲脸、贴面颊等限于亲人、熟人之间。夫妻之间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平辈亲友之间贴面颊。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亲脸,男子之间抱肩拥抱,男女之间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亲额头。男子如对尊贵的女宾亲一下手背,是表示尊敬。他们喜欢用“彩蛋”做传统的装饰品。蛋壳上画着红心、爱情果的,一般是送给情侣的;画着花鸟山水的,属于一般的礼品和普遍的节日祝原。他们对蓝色非常昵爱。
斯洛伐克人性可靠爽快、平易近人。他们一般都乐于同客人爽朗舒怀。凡接触过他们的人,都认为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待客方式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人感到好接近。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特伦屠钦、皮耶斯坦尼等地方的居民爱狼成癖。不论红白喜事,狼是当然的“主角”,礼品有狼图,宾朋要假扮成狼,陪伴新郎新娘的人也要扮成狼,连洞房问口也要挂个用纸做成的狼。
斯洛伐克人在起居方面,有早起早睡的良好习惯。一般说来,他们通常要住宽敞适、卫生设备齐全的房间,穿着也较讲究。根据斯拉夫人传统,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时,还有主人身穿民族服装,捧出面包和盐,客人撕一小片面包蘸盐吃的习俗。寓意主人即使清贫到只有面包和盐,对朋友依然热情欢迎、无私款待。此风俗在现代城市化生活中已衰微,仅在欢迎贵宾的某些特殊场合偶有应用。
【商务礼仪】
按照当地人的商务活动,随时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会政府官员,须先订约会。斯洛伐克人一般较拖拉,要有耐心的人才能做生意,应邀到斯洛伐克人家里做客,要上礼物和鲜花、葡萄酒、威士忌或法国白兰地。斯洛伐克人讲究礼节,尊重每个人自己的“个人天地”,很注意使自己的言谈不涉及对方的私事,即使近邻。亲友之间,未经约定也不得登门造访。朋友之间一般不送重礼。
商务活动,每年9月至次年5月最宜往访。每年6月8月是传统的休、度季节,这段时间外国商人最好不要去捷谈生意。
【饮食习惯】
斯洛代表克人在食上习惯吃西餐。他们吃早餐时,要有麦粥。而在晚餐时,一般都要有汤。但是,他们爱吃清汤,同时也特别爱吃用奶油做的各种点心。一般说来,他们在口味上与法国人相似,喜食以炸、焖烹的菜肴。他们特别上与法国人相似。
2、节日
1月1日
元旦,建国日
1月6日
三个国王节
3月29日
你好星期五
4月
复活节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8日
反法西斯胜利日
7月5日
斯拉夫文字节
8月29日
斯民族起义纪念日(国庆日)
9月1日
宪法日
9月15日
七伤节
11月1日
万圣节
11月17日
争取自由和民主日
12月24-26日
圣诞节
匈牙利风俗与节日
1、风俗礼仪
【社交礼仪】
匈牙利人性格开朗爽快,言谈举止文明,一向十分好客,待人友好热情。他们爱阅读书报、关心时事。他们对大蒜怀有很深的感情,普遍认为大蒜能防御病魔,一些农村人,还认为大蒜能驱邪。为此,当妇女怀孕以后,人们常把大蒜放在孕妇的床上,以保护母子的安康。他们最爱郁金香花,认为它花形美观、色彩艳丽,观之赏心悦目,故称其是“百花皇后”,并尊其为国花。他们对白色感情特别深厚,认为白色是吉祥之色,会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他们与红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埃格尔人痛饮红葡萄酒后抵御奥斯曼帝国的侵略,致使敌人误认为是喝了牛血誓死拼战,吓得敌人纷纷逃窜。此后,用优质葡萄酿制而成的“埃格尔的牛血酒”,便成了人民最喜爱的酒。他们在闲聊中,乐于谈论食品、酒和赞赏匈牙利突出成就方面的话题。匈牙利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行握手礼。握手时,一定要坦然注视对方。匈牙利妇女一般多行屈膝礼。见面时通常握手为礼。男人应等女人先伸出手再握。交谈的时候,恰当的话题:例如食品、葡萄酒、你所喜欢的匈牙利某些方面。不要谈论政治或宗教。
匈牙利人请朋友吃饭,比较随意、但讲究用餐时的情调,一般会挑一家古香古色的老式饭店。匈牙利人喝酒很讲究,有餐前酒和餐后酒之分。下酒菜为冷菜,如香肠、肘子肉、牛肉等。每人一份。热菜通常是一份大块牛排,加一堆炸土豆条。热菜之后是汤。宴请的气氛既随意,又实惠,不讲排场。匈牙利人穿衣比较讲究,节日期间。匈牙利人会穿着传统服装来庆祝。其传统的女装一般为:贴身无袖连衣裙配绣花短上衣,头戴包头帽或大方围巾。传统的男装为:粗布短衫衣配黑色紧身裤。
【商务礼仪】
出席宴会,男士一般穿西服,女士多为长裙、晚礼服、并配有各式项链。此时不修边幅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平时匈牙利人穿着却很随便。如果邀请匈牙利人参加宴会、须提前一个星期发出邀请信,以便于受邀的朋友有充分的时间安排。请柬的书写格式一定要正规,可在右下角注明“PSVP”四个字母,意为“请答复”。如收到邀请函,须通过信函或电话答复对方能否赴约。匈牙利人对离席也比较讲究。一般提前15分钟退场,还不算失礼。芳无故退场、则很不礼貌。若中途有事必须离席,一定要与主人打招呼、经过主人的同意与谅解,方可离去。切忌在无人注意之时悄悄溜走。
匈牙利人注重守时观念,也希望别人同他们一样守时.若第一次拜访,礼貌上宜送女主人花,所有约会必须事先安排.匈牙利人在元旦这天,好友之间都要互赠一块镀金的镍币。镍币一面是翩翩起舞的女天使,另一面则刻上“祝你新年幸福”的美好字句。
【饮食习惯】
他们不愿意吃带有骨刺的菜肴;不吃奇形怪状食品,如海参、蟹等;也不喜欢吃用菠菜、萝卜制的菜肴。匈牙利人喜欢味道浓厚、油大的菜肴。有圣诞节吃火鸡,除夕有吃“烧乳猪”的习惯。他们常把猪头喻为“幸福和兴旺”的象征。他们喜欢微辣味,特别爱吃带甜味的辣椒,还愿意在激发菜里放些辣椒粉。
2、节日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3月15日
1848年革命纪念日(1848 Revolution Day)
4月16-17日
复活节的次日(Easter Monday)
5月1日
劳动节(International Labor Day)
5月─6月
圣灵降临节的次日(Whit Monday)
8月20日
圣史蒂芬日(St.Stephens Day)
10月23日
1956年纪念日(1956 Remembrance Day)
12月25、26日 圣诞节及次日(Christmas Day and Boxing Day)
3、节日庆典
3月中至4月中
布达佩斯 春季嘉年华
6月底
霍特贝德鲁骑马节(Equestrian Day)
6月底
索伯隆早期音乐节(Early Music Days)
6月底
布达佩斯 欢送嘉年华(Busca Festival)
6月底至7月底
德鲁尔(Gyor)夏季文化节(Summer cultural Festival)
7月及8月
佩区(Pecs)派能嘉年华(Pannon Festival)
7月底
柯塞巨街(Koszeg)剧场节(Street Theatre Festival)7月
桑贝斯里(Szombathly)萨薇瑞亚国际舞蹈赛
(Savaria International Dance Competition)
7月底
塞巨Szged 野外嘉年华(Open-Air Festival)
8月
布达佩斯北方学生岛(Diaksziget)伍斯达克演唱会
9月
艾格葡萄酒丰收节(Wine Harvest Festival)
9月中至10月中
布达佩斯 秋季艺术节Autumn Arts Festival
立陶宛风俗与节日
1、风俗礼仪
【社交礼仪】
立陶宛人在平时谈吐中,“请”与“谢谢”非常普遍,即使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也不例外。在与宾客攀谈时,总习惯轻声细语的气氛及温和、幽雅的场面。他们在社交场合很注重“女士优先”。无论是行走、乘车等,他们都惯于对女士给予特殊的优先和照顾。他们喜爱清洁,从不随便在公共场所乱丢废弃物。设宴用餐总乐于保持餐桌洁净、整齐和美观。他们昵爱红色。认为红色为喜庆、欢乐、胜利之色。
立陶宛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在好友谊间相见时,大多施拥抱礼。在亲友间相见时,还常用吻礼,吻额、吻面颊、吻手等都比较常见。
他们在用餐时,对使餐具任意作响的举止很忌讳。也不愿听到有人在用餐时发出咀嚼食物的声音。他们忌讳询问他人的工资、年龄、宗教等问题。这些都属于隐私的范畴,打听这些属不礼貌行为。他们对用一火为三人点烟很忌讳。认为这样会给人带来厄运的。他们对“13”数和“星期五”很反感。认为“13”和“星期五”是令人丧气的数字和日期,因其会给人带来厄运和灾难。他们饮食上不喜欢吃虾及海味的菜肴,也不爱吃清蒸类的菜肴。
【商务礼仪】
国民性格内向文雅持稳重,仪表风度不死板;喜欢幽雅的环境,乐于轻声把话谈。“十三”、“周五”为凶兆,一火忌讳点三烟;众人面前厌耳语,否则会惹人生嫌。他们对在众人面前耳语的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商务会晤需准时。立陶宛人在处理业务的时候比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都要正式得多。在当地,对于老年人和地位较高的人表示适当的尊敬是十分重要的。
【饮食习惯】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肠、熏猪肉是他们的传统肉制品。他们一般都喜欢烤制食品,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饺子,猪肉熏肠也是他们的常用食品。他们喜欢俄式西餐,用餐惯于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们对中国菜肴也很感兴趣,尤为喜欢熟透的风味菜肴。
2、节日
1月1日
新年;
2月16日
独立日;
3月11日
恢复独立日;
4月的星期天
复活节;
5月1日
劳动节;
5月第一个星期日
母亲节;
6月24日
仲夏日;
7月6日
明岛咖斯加冕日(立陶宛国家日); 明多戈斯国王加冕纪念日;
8月15日
宗教节日;
11月1日
圣徒日; 万圣节及亡者哀悼日;
12月25、26日
圣诞节
拉脱维亚风俗与节日
1、风俗礼仪
【社交礼仪】
民族服装:男子着衬衫、长裤、长外衣,扎腰带、戴呢帽。女子着绣花短袖白衬衫、方格或条纹裙子,系绣花围裙,扎头巾。已婚妇女戴亚麻布帽子,姑娘们戴穿珠刺绣的花箍。饰物有银手锅、胸针。现在普遍穿城市服装,民族服装主要用于节日和文艺演出。民族主要食物为面食、豌豆、肉冻、酸奶汤、面包汤。现在农村居民大多住在设备良好的多房间的砖瓦房,宅旁有花坛、果树和菜园。歌咏节是传统的民间佳节。此外,还有成年节、海洋节、开春节、丰收节等。
在国际场合行握手礼,采用国际通用的称谓,即称男士为“先生”;称女士为“夫人”、“小姐”、“女士”。如对某人特别尊敬,习惯上赠送柞木叶子做成的桂冠。
【商务礼仪】
商务会面一般会准时开始,访问者们必须准时参加。受到等级制度严明的文化的影响,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人在处理业务的时候比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都要正式得多。在当地,对于老年人和地位较高的人表示适当的尊敬是十分重要的。
【饮食习惯】
拉脱维亚饮食与北欧各国饮食相近,多以海味为主,如各种鱼类、海鲜等,在北欧经常可以品尝到丰盛异常的海鲜大餐,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油腻。拉脱维亚的美食也是如此,丰盛、美味却油脂太多。拉脱维亚人喜欢喝啤酒。
拉脱维亚的美食有奶油大麦汤、牛奶鱼汤、腊肉洋葱馅饼和黑面包布丁。在品尝这些称得上拉脱维亚美食代表的食物时,应搭配当地的啤酒才算够味儿。
2、节日
1月1日
新年
3月底4月初
复活节
6月23日(LIGO)
利戈节
6月24日(JANIS)雅尼斯节
11月18日
独立日(国庆节)
12月25日
圣诞节
2、重要纪念日
5月8日
二战死难者纪念日,;
11月11日
民族英雄和国家保卫者纪念日。
保加利亚
风俗禁忌 忌讳
欧洲国家有着西方人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共同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中国分别被认为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急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招手一类友好的手势,在希腊却意味着“下地狱”,希腊人表示告别,是把手背向对方招手。因此记住下述关于欧洲国家各自民族文化习俗特点的提示,对于跨过文化经贸活动的展开将是非常有益的。
1、国庆日:3月3日(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500年纪念日)
2、统一日:9月6日(1885年)。
1878年,根据俄土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柏林条约,保加利亚被分割为两部分。一个是西部的保加利亚公国,另一个是东部的“东鲁米利亚”公国。保加利亚人民坚决反对列强分裂他们的国家,并开展了恢复国家统一的斗争。1885年9月6日,“东鲁米利亚”起义军攻占了首府普罗夫迪夫,推翻了由奥斯曼帝国任命的总督,宣布“东鲁米利亚”与西部保加利亚公国合并。保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东西统一”。
3、反法西斯胜利日:9月9日(1944年)
4、民族启蒙者日:11月1日(1923年)。
为纪念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保加利亚文化名人、教育家以及民族英雄。首次民族启蒙者日的庆祝活动于1909年在保第二大城市普罗夫迪夫举行。1923年11月1日,保国王博里斯三世颁布命令,宣布将这一天定为全国性节日。
5、保加利亚教育文化和斯拉夫文字节:5月24日(1990年)。
是保最重要的全国性节日之一,公元9世纪,索伦(今在希腊境内)的基里尔和麦托迪兄弟创造了斯拉夫文字,一举打破了拉丁字母“统治”欧洲宗教、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局面,为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851年5月11日,保首次公开庆祝斯拉夫文字节。1990年,保国民议会宣布把斯拉夫文字节(5月24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亿人使用斯拉夫文字。
6、保加利亚玫瑰节
保加利亚有300多年的玫瑰油生产历史。为保留玫瑰油生产的传统,保加利亚从60年代末起将6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定为“玫瑰节”。每逢玫瑰收获季节,位于巴尔干山南麓的卡赞勒克地区便会庆祝“玫瑰节”。卡赞勒克市是保加利亚种植产油玫瑰花最多的一个地区,每年市政府都举办“玫瑰节”,透过文化活动表现保加利亚人民勤劳、智慧和好客的品格,促进经贸交流。保加利亚是重要的玫瑰油出口国,其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40%。玫瑰油是制造高级香水的主要原料,1公斤玫瑰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5000至6000美元,因此,玫瑰油有“液体黄金”之称。图为玫瑰花农身着民族服装,展示采摘玫瑰花的技艺。
7、格奥尔基日:5月6日。
在保加利亚中部城市加布罗沃市郊的“埃特尔”民俗村,身着民族服装的保加利亚青年在表演舞蹈,庆祝保加利亚一年一度的“格奥尔基日”。“格奥尔基日”日又称宰牲节,是保加利亚最隆重的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载歌载舞,纪念勇敢正义的“圣·格奥尔基”神,并集体喝羊肉汤,祈求全家远离恶魔,身体安康。
爱沙尼亚节日表
1月1日 新年
1月6日-主显节
2月24日 独立日
3月14日 母语日
4月14日 耶稣受难日
4月16日 复活节月1日 春日会
5月14日 母亲节
6月4日 国旗日.6月4日 圣灵降临节
6月23日 胜利日
6月24日 施洗约翰节
8月20日 恢复独立日
11月2日 万灵之日
11月12日 父亲节
11月16日 主权宣言日
12月24日平安夜
12月25日 圣诞节
12月26日 圣诞节次日
第三篇: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又要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剥削的残酷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统治者,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意识感。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学生,班干部或者将来走进社会当了一名领导,也应该有责任感和意识感,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二、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三、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呢呢?(夏朝)那么,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夏朝之后又有哪两个朝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这一课。
2.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阅读全文,找出夏、商、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亡国之君、灭亡的原因以及重要的一些事件。(PPT呈现问题)
(二)精讲点拨
(1)夏朝的建立及“家天下”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社会特点:1.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和平民生活区)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代替“家天下”。(“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一般由两点组成,一是父死子继,二是兄终弟及。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亲死了之后,他的位置一般由儿子来继承。如果在位的国王没有后代,怎么办呢?就由他的同胞弟弟来接位。“禅让制”我们前面学过,它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做法。被推选人必须具备德和才两个方面的条件,比如舜、禹。“公天下”指的是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被后来的儒家视为“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家天下 ”指的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原来的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私,垄断权力出现,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儒家把此种情况叫做“小康”,是与“天下为公”的“大同”相对应的。)
3.建立国家机构: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
暴君:夏桀
灭亡原因:夏桀的暴政
刚才大家把夏桀的暴政都归纳了出来。我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夏桀的残暴统治终于引发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最后被商汤所灭。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问题:商汤灭夏
(2)商汤灭夏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毫、盘庚迁殷(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但在商汤去世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就出现了“诸侯或不至”的情况,也就是诸侯不来朝见,这说明商朝的统治有了问题。最起码有一件事可以表明,那就是商朝的都城一迁再迁一直到公元前14世纪,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的统治才稳定下来。盘庚迁殷以前的迁都是因为水患和政治**,盘庚迁殷是为了稳定政局,迁都以后,商王朝的政局稳定下来,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在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暴君:商纣王(讲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以及暴政的表现)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商纣王沉缅于酒池肉林、贪图享乐之时,西边渭水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国君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并任用贤人姜尚等人,国力逐步强大。在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开始伐纣灭商。下面,同学们自己看一下周武王灭商的内容。(3)武王伐纣
时间:公元前1046年
战役:牧野之战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金 重要制度:分封制
暴君:周厉王(讲述国人暴动的故事)亡国之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告诉我们周天子点燃烽火,诸侯而至,为什么烽火点燃诸侯至呢,这与当时一项重要的制度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分封制。
(4)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朝统治 依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 分封者:周天子 分封物:土地和人民 受封者:宗亲和功臣
义务: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作战
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总结: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等,让他们做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的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内容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作战。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之间形成了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作用是周天子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三)总结升华
通过PPT呈现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一下夏、商、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暴君、亡国之君、灭亡的原因以及重要的一些事件。通过小结总结出导致夏、商、西周衰落的共同原因就是暴政。让学生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统治者,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意识感。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学生,班干部或者将来走进社会当了一名领导,也应该有责任感和意识感,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3.课堂练习:
1.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_________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禅让制
答案:C 2.国人暴动发生在_________在位期间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武王
周幽王
答案:B 3.西周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771年
B.公元前770年 C.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221年
答案:A 4.板书设计: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和“家天下”
二、商汤灭夏
三、武王伐纣
四、西周的分封制 5.课后反思:
D.D.
第四篇: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城市的出现、王权的神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早期军队与刑法的功能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国家的形成与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通过学习古代王权、等级制度和维护工具,理解人类早期社会冲突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王权的至高无上和残酷性,对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境遇能抱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关怀。
通过对城市等文明标志物的了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主体的意识,认识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人类早期城市遗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能够尝试着比较古代和现代城市在景观上的异同点。
通过学习早期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使学生能够学会从印度种姓制、中国分封制度等现象分析出制度背后所涵盖的社会阶级分化本质。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等具体资料的方式运用,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君主、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3、知识目标
乌尔、摩亨佐·达罗、二里头等城市遗址;埃及法老和金字塔,大禹和九鼎;古埃及的社会等级,印度的种姓制,商朝的阶级划分;古代军队,《汉谟拉比法典》,夏商的刑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城市、王权、阶级等如何体现出国家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难点:王位世袭制、种姓制等抽象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有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后回答:国家。
过渡:国家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呢?从而导出新课学习。
2、城市开始出现
① 阅读课本,以“城墙、宫殿、公共设施、街市、作坊、神庙”六个关键词为例,并结合图册P10,尝试描述下列城市遗址当时的风貌:
西亚的乌尔城;印度的摩亨佐·达罗;夏商的二里头遗址。
② 结合初一所学关于现代城市功能社区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比较:古代城市同现代城市,有什么异同点?
③ 拓展活动:设计并描画一幅你心目中的城市想象图,并准备一段精彩、精准的导游词,带领同学们超时空旅游你的城市。
3、王权神圣 ① 古埃及:
a.埃及国王为什么称“法老”? 住大房子、宫殿的人。
b.他们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 人神合一处;死而复生处;权威和地位的象征。c.课本图2-12上的面具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权威、地位之高。
② 中国夏朝:禹和启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和扩大王权?(知识补充:九州、九鼎)③拓展思考:如果你是古代某一国的君主,你会借用神的权力来辅佐治国吗?这种方法放在今日世界还能行得通吗?会出现何种情形?
4、分化的社会
① 阅读课本,感受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生活和境遇的天壤之别。并思考: a.古代埃及社会分乘哪几个等级?
b.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叫什么?各等级具体称呼?相互间有什么样的义务和权利? c.在商朝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
② 拓展思考:有人认为夏商的奴隶制社会生活不如史前时代人们的平等生活好;有人认为夏商社会比史前的氏族部落进步多了。你怎么看这两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5、军队与刑法
① 阅读课本了解古代军队概况,补充介绍古代埃及或夏商战争事例。
② 思考: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发挥什么作用?维护统治,巩固王权,开疆拓土。③ 拓展活动——模拟法庭:演示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场景,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角色,表演课本P34的相关条文。明白法律是为统治服务的工具。④ 结合《汉谟拉比法典》条文和图2-21的商朝刑罚,思考:
古代法律精神与现代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非人性化;不平等性。
6、小结新课
为什么说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第五篇:《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反思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反思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过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点是理清朝代更替线索,难点是分封制的理解。本课学习目标是:记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概述夏、商、西周的兴亡过程;通过分析商汤攻夏和武王伐纣获胜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首先,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其次,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出示动脑筋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再次,合作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最后拓展提升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出色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课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教师点拨、同时辅以课件展示。我还注重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如:我指导学生到黑板上设计秦的疆域示意图,以帮助学生压缩信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这节课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会的,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互相补充,我及时评价;学生不会的,我又进行激励、引导,然后共同解决。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还是不敢放开手脚,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我提出问题,这与新课改倡导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违背,今后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相对应着,就要求课件不能仅仅停留在演示这一层面上,要增强随意性和互动性。其它细微之处,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释疑过程中,有些小问题的设置稍显牵强;过渡语,有个别之处,不够自然;习题设计过于单调死板,以后应力求多样化、趣味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出现困难时,教者引导的语言有些罗嗦,没有做到简明扼要;对学困生的关注明显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尤其是前半堂,较真正的成功课还有很大差距。
今后努力做到,教学设想必须根据班级情况适当调整并要不断总结经验;阅读前的问题主要是最基础的史实知识,稍有难度的问题在讲解中、讲解后才提出,利于解决;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给予适当压力,课堂氛围才能有大的改观;课前设计精益求精,准备必须充分,才会灵活自如地进行指导。以后我会在这些方面多下一番功夫,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养。
辉南二中 吴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