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_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精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资本主义处在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而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南京条约始、辛丑条约止),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都进行艰辛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治国方案。然而,要探寻国家的出路,就必须要先回答如何抵御外敌入侵,救亡图存?如何有效地向西方学习,求强求富?的问题。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加紧搜括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同时,鸦片输入逐年增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很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2、创立拜上帝教
1814年,洪秀全诞生在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里。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又名落孙山,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他翻阅从前在广州偶然得到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受到启发。他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于是1843年他创立拜上帝教,自称是天父上帝的次子,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他的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是最早的信徒。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撰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许多文章。他宣传人们都是上帝的“赤子”,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的劳动人民产生很大的号召力。
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建设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组织拜上帝会,发展会员,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洪秀全率领会众捣毁神庙,砸碎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拜上帝会声威不断壮大。随着革命斗争的开展,逐步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六人领导核心。
3、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851年初,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同年秋,攻占广西省永安州。在永安太平天国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永安建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继续北上,太平军连战连捷。1853年太平军攻下南京城,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天国的首都,正式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
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在巩固天京防务的同时,又派出大军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目的——北伐的任务是进攻清朝都城北京,以推翻清朝的统治。最终北伐失败。在北伐的同时,太平军还展开了西征。
西征的目的——巩固和扩大太平天国的统治地区。西征胜利后占领了南方大部分地区,确保了天京的安全,形成了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社会理想:为了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洪秀全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核心就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2)内容:《天朝田亩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
A.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它把土地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全份,16岁以下分半份。
B.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它还绘制了一幅新型社会的蓝图,这就是以25家为基层单位,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人当兵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每个基层单位,建立一个“国库”,“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
C.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乡官制度。在太平军的区域内摧毁了各级地方封建政权,建立起农民的革命政权。凡县一级以上的负责人,一般都由革命军将领担任。地方乡官由贫苦农民担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地方官吏由人民每年选举一次。乡官如有贫污枉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太平天国地方政权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革命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妇女政策,《天朝田亩制度》也有一些进步的规定:妇女和男子平等地参与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妇女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废除了把妇女当作商品的买卖婚姻,发给男女自由结合的结婚证书——“合挥”,上面登记着结婚人的姓名、年岁、籍贯等项目,还盖有龙凤图章;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3)评价
意义: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它以土地为中心全面改造封建社会,建设农民理想社会的方案,前所未见。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
局限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具有空想性。
2、《资政新篇》
清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也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资政新篇》的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
意义: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局限性:限于当时历史社会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
1.天京叛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革命进取心锐减,腐朽的思想日益增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1856年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因争权夺利而分裂。先是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接着,由于洪秀全的疑忌,石达开率精锐部队出走。(后来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它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清军趁机再次包围天京。
2.天京陷落:1862年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派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洋枪队”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领湘军一部进攻浙江。天京被围,城内粮缺兵弱。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但太平军及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仍在战斗。1868年全军覆没。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时14载,转战18省,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各地各族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有天地会及其支派的起义;北方有捻军起义;西南、西北有各族人民起义。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仍坚持斗争达4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寻求出路的一种新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掉孔庙,砸碎孔丘牌位。太平天国还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当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向太平军举起屠刀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同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使侵略
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给了他们应得的教训。
(5)最后,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原因: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腐败现象滋长;农民小生产者不能克服自身的保守、狭隘的阶级局限性,不能提出科学理论指导;也无法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牢固团结。
第二,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甚至出现消极应战,梦想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自身的努力。
第三,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地斥之为“妖书”,而对《四书》、《五经》的删改,却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反而把儒学中强调的封建等级思想和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第四,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2)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潜力,而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封建同志阶级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
务--“洋”原意外国,“洋务”即指一切涉及外国的事务。
洋 务 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代表人物:
在中央以奕訢、文祥、桂良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顽固派:有一部分官僚,他们极端守旧,固守封建的闭关锁国的传统,盲目排外,他们仇恨资本主义的一切事物,拒绝一切新事物的输入,竭力反对“西学为用”。这样的官僚称为顽固派。
顽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慈禧、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等。
1、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人民,维护清朝统治。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内容:办企业、建新军、兴教育、倡留学(1)兴办近代企业
一开始,洋务派对中国和西方的差距的认识,主要是集中在所谓“火器”上。如李鸿章说过一段很典型的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认识,洋务派以“制器”,筹办军事工业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大幕。下面我们列举几家主要的军火工业。①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②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局。③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④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⑤崇厚于1867年创办的天津机器局。⑥1890年张之洞建造的湖北枪炮厂,1908年改称“汉阳兵工厂”。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枪队,使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六七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
翻译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创立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 工艺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
军事学堂:天津武务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烟台海军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派遣留学生,这是洋务运动中的一个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事件。留学生们回国后大多当有所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像著名的桥梁专家詹天佑就是首批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2)洋务运动时期,开启中国近代教育。
(3)洋务运动时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
其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再次,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
第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第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第三,民族危机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 领袖;
梁启超 思想家 理论家
谭嗣同 积极参加变法的政治活动,严复 翻译家思想家 启蒙作用
3、活动方式
(一)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二)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四)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五)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六)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
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不展开)。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不展开)。
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并提出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指出只有“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同时,他们又认为这种变革只能一步步来,“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新绅士争取政治地位。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不展开)。
守旧派反对西学,称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牛体安能马用”?即体用是不可分的,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富有爱国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实权的年轻的光绪皇帝也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 此后的103天中,他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澄清吏治,提倡廉政;鼓励创办报纸,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有国家供养的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中颁布的各项政令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维新运动的失败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囚禁,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则拒绝了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坦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表现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为改革维新以死相拼、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9月28日,谭嗣同等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举措,史称“戊戌政变”。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一切新政措施都被废除,和维新变法有关的人也都受到了相应处理。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维护民族独立,谋求国家富强,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基其知识分子在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自觉担任起救亡重任,努力向西方探讨救国真理,冒死直陈于上,奔走呼号于下,向人们敲起亡国灭种的警钟,宣传西方变法图强的道理,以至于不怕杀身灭族,自甘流血以图国昌,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财富,维新派当时的救亡图强为宗旨的宣传和组织活动,极大地警醒了全国人民,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爱国救亡的政治热情,为中国人民后来继续进行救国斗争打下了基础。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要求改革社会制度,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3)(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启蒙教育,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在变法期间,通过学会、报刊、学堂,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抟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的哲学思想以及自然科学,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猛烈地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纲常名教,从而在封建的思想堡垒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资民主主义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这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
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自身的局限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要求改变封建制度,又不敢与之实行彻底决裂,只是想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选择一条渐进改良的政革道路,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处于软弱无力和进退失据的境地。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列强从骨子里就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那样他们就不能从中国再更多地攫取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求助于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视人民为“乱民”、“贼子”,主张予以镇压,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2)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
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二篇: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完整版
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兴起的原因
主要原因: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两广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
(2)永安建制 :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雏形。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
(4)北伐: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进兵北京。最终失败。
(5)西征:鄱阳湖口大捷
(6)东征: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1.天京事变:1856年9月
2.天京沦陷:1864年7月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二、洋务事业的兴办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一)关于“洋务”和“洋务运动”
“洋务”,一词的内容较广泛,重心在于外交。
“洋务运动”,一词则有所专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动,而基本属于 “富国强兵”的内政范围。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从事的“富强之计”,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陆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夷”、“洋”二字的替换,既是“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动摇,又是对世界形势的认同;既有被迫接受的恼恨,又有向前挪步的自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发韧的:
1.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黄埔船坞公司,耶松船厂、砖茶厂、制糖厂、轧花厂、制革厂、羊毛刷洗厂;旗昌洋行、太古洋行;东方银行、汇丰银行)——历史必然性。2.农民起义的打击——主观自觉性。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和好”局面的出现——现实可能性。
(三)关于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野及论争
历史学家把主张学习西方,采用机器生产的清朝官员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訢、文祥等);他们的反对派同时就被称作顽固派(代表人物有倭仁、徐桐、李鸿藻、刘锡鸿等)。
二、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1.创办军工的目的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2.几个主要军工企业
(1)江南制造总局(沪局):1865年李鸿章筹办。(2)金陵机器局(宁局):1865年李鸿章创建。
(3)福州船政局(闽局):1866 年左宗棠创建。
(4)天津机器局:1867年崇厚创建。(5)湖北枪炮厂:1890年张之洞创建。3.军事工业的性质及特点
性质 特点
(二)军事的近代化 1.陆军的近代化
2.创建近代海军
(三)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1.创办民用企业的原因和目的2.几个重要民用企业概况
3.民用企业的性质
(四)其他洋务事业(1)创办新式学堂
(2)派遣留学生
(3)翻译和出版西学书籍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与背景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酝酿与准备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四)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五)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与背景
1.近代以来探索国家出路努力的继续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一方面,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拽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统治者昧于时事,压制或者拖延变革,使中国不能急起直追,赶上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使得中国人民一次次蒙受将成亡国奴的耻辱,并承受着残酷的阶级剥削。在这种巨大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压迫下,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曾奋起,为了给国家寻找出路,也为了给本阶级寻找出路而努力探索。戊戌维新运动是继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革命,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后,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又一次努力。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继续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不久,与洋务运动兴起的同时及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要求改革的潮流,即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传播者。
早期改良主义者不同于洋务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屑于洋务派单纯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中有的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鼓吹欧美各国的议会制度。他们还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议清政府采取一系列保护和振兴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以利于跟西方列强开展商战。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做了若干舆论准备。
3.中日甲午战争的振憾以及迫在眉睫的瓜分危机
(1)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号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子孙、文明神胄的堂堂中华”居然战败于边僻海岛的“虾夷”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变法图强之议再度兴起。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戊戌前一年,即1897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以个人名义来华游历,中国有的士大夫竟“病急乱投医”,主张留伊藤做中国的宰相,光绪皇帝也召见了伊藤,向其询问日本的变法事宜。
(2)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这个狂潮的起因,正是日本的崛起打破了列强在华的“均势”。先是德国借曹州教案强租胶州湾,开全世界破天荒的先例,接着,俄、法、英、日争相效尤。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请看时人绘制的《时局图》。
4.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激励
(1)在中国人看来,俄国在彼得大帝以前,是一个曾在蒙古人奴役下的落后国家。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恰逢同一时期,因为彼得大帝实行欧化改革,俄国居然在二百年后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并蚕食中国的藩土——整个中亚细亚及西伯利亚,反而使中国仰之为文明上邦。这是刺激中国维新变法的一个有力因素。
(2)日本是中国的近邻,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走入近代以后,日本在经历了与中国颇为相同的历史发展进程,即面对列强“叩关”、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之际,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在短短几十年中跻身资本主义列强,并把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指向中国。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维新变法成为中国先进人士和意欲有作为的光绪皇帝的自然选择。
5.维新派的一系列切实努力
维新派通过上书、著书立说、办报、办学会、设学堂等一系列切实努力,使得中国的维新运动终于演成一场现实的政治运动。
(二)维新变法的酝酿与准备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
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此外,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涌现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和宣传鼓动家。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3)办学堂,旨在培养青年后续人才。(4)办学会,旨在联络成年知识阶层。(5)办报纸,旨在启发社会一般民众。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明定国是诏》 2.变法的主要内容 3.戊戌政变
1.《明定国是诏》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康有为指出:“国是者,犹操舟之有舵,罗盘之有针。趋向既定,而后行驶求前”。即“国是”是一个国家应该明确和把握的基本方向。
“明定国是”诏由帝师翁同龢起草,诏书宣布从今往后要“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2.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始,至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而失败,一共维持了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在这期间,光绪皇帝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新政诏书,其内容归纳起来,包括下列数端: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军事方面
(4)文化教育方面
维新派骨干的任用
变法开始以后,光绪皇帝的新政诏令连翩而下,乃至一日数令。维新派为此欢欣鼓舞。
维新派的任用。变法开始后,光绪帝任命康有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赏举人梁启超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光绪帝对康、梁任小官而赋大权,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规定二品以上大员的黜陟,都要向她请命。8月,光绪帝又提拔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为军机章京,赏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是军机处的机要秘书工作,光绪帝意在使他们成为自己的高级参谋和执事人员,这就是军机四卿。光绪皇帝在这些维新中坚人物的辅助下,开始锐意改革。3.戊戌政变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一批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图谋对维新运动进行反击和镇压。他们策划在光绪帝陪同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时,由荣禄以武力实行废立。维新派情急之下求救于曾列名强学会、统领新建陆军的袁世凯。于是有1898年农历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之事,但八月初六即发生了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所住的颐和园赶回皇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宣布临朝“训政”。这就是戊戌政变。随后,慈禧命令捕杀维新派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分别在英、日使馆的帮助下经香港、天津逃往日本;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被斩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参与新政的徐致靖被处永远监禁,张荫桓遣戍新疆,早已开缺回籍的翁同龢又加上一个革用处分。戊戌变法中的所有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止。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二)失败的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害怕人民群众。
(三)历史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思考题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梁启超:《变法通义》(节选)(1896年)•严复:《原强》(1895年3月)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笔记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纲领、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章提示
注意三种早期探索运动所分别代表阶级基础和性质。注意比较这些运动与日后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三章的内容)的不同。
重要考点讲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解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2、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
;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第四篇:评价近代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范文
评价近代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矛盾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主要内容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以后,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进行了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当然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的主要目的,其他像创办民用工业、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都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
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
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 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戊戌变法是封建阶级中脱离出来的维新派进行的探索,效仿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因为依靠了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及旧势力的强力阻挠,最终失败。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
和民族意识。它也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而辛亥革命是改革派进行的探索,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由于最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其复辟帝制,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也是失败的。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它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以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在这期间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国的今天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值得我们追忆与铭记。
首先,封建社会没有完全被打破的情况下,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地主阶级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之后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希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但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原因导致这场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二者都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所以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终导致其不能成功,但在引进西方技术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其次,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也在为自己和国家寻求出路。晚清社会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震动了整个中国,他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一种理想社会,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一些制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最终失败。因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后来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力图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但为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做出了一定贡献。
最后,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出路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等一系列主张,但这是一场寄希望与君主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行不通,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这场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其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
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与资产阶级激进派有着相似处,后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以上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为无产阶级最终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的失败也证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国情只适合走无产阶级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第五篇: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有利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也改变了社会风气。失败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1-
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但洋务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变法。这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阶级束缚的一次改良维新内容: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百日维新,但以失败告终。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隶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建立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帝国,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维新作为中华民族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注: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
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
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