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中文系 新闻学 105 王丹 100507
摘要:
自鸦片战争后,战事四起,不平等条约接踵而来,中国顿时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怀着一腔热情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前仆后继的探索着救国出路: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林则徐、魏源等人,有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主张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孙中山,有主张思想救国发起新文化运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的陈独秀等人,还有主张马克思主义救国的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阶级 器物 制度 思想
一、地主阶级革命派器物救国——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是最先放眼世界的人,他搜罗人才翻译外国书刊。魏源是林则徐的好友,也是当时坚决主张“睁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①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已使魏源初步认识到中国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落后,落后者只有向先进者学习,并奋起直追,才有战胜先进者的可能,否则,将永远落后,永远挨打,永远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蹂躏。在魏源看来,“师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制夷”。所谓“制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战胜和制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后来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妄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维持封建统治,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这一救国方法的失败。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制度救国——维新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其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但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所有政令都予以废除,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救国——辛亥革命
从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再到清政府的立宪运动接二连三的失败,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意识到,要想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自此,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
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但不幸的是,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所以辛亥革命也失败了。
四、资产阶级激进派思想救国——新文化运动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等。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青年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后期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后,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②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就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第一次高潮,新型农民运动开始兴起,青年运动有了新发展,妇女运动呈现出新面貌;为贯彻民主革命的纲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的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总结:
中国近代历经百年,各方志士、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探索救国之道,尝试了各种方法。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也只有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注解:
①:《海国图志·叙》
②:毛泽东《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48年11月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笔记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纲领、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章提示
注意三种早期探索运动所分别代表阶级基础和性质。注意比较这些运动与日后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三章的内容)的不同。
重要考点讲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解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2、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
;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5、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三、论述题
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
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试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3、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第三篇:论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论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9讨论组:
占哲琦,况应涛,廖波,秦长熙,曹航(组长),王彦琦,薛坤,陈明伟,刘力文
占哲琦: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使他们在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探索失败,说明他们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况应涛: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国情。
秦长熙: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掠夺和社会主义俄国对中国的援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广大人民更期盼社会主义,于是会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廖波,薛坤: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即无产阶级必然取代资产阶级的必然趋势。它的科学性与中国实际十分吻合,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入侵,资本主义畸形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导致了不断壮大的无产阶级必然要挑起社会革命的重担,反帝反封建,因此,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它!
王彦琦:中国人在尝试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后,觉得都很难吃,所以尝试了共产主义。实践证明,在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马克思主义被留了下来,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很合中国人的胃口,而是因为出现了几位杰出的厨艺人才,在马克思主义上撒了一些对味的调料。
曹航(组长):事实上,并不能说中国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当时社会上有两种政治思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实中国的知识分子,一部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一部分选择了资产阶级道路。然而以孙中山为先驱的资本主义国民党,由于软弱和不成熟的反动性质,没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终被淘汰,最后由共产党带领中国彻底解放。所以,不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而是历史做了正确的选择,淘汰了不适合的。
陈明伟,刘力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式使国家站起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和历史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2013级Q764474336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浅论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内容提要: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分别从各自的阶级出发分别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虽然最终,这些对国家出路探索的道路皆以失败告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对中国人民思想上的启蒙、对推翻封建统治的促进、对继而的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成功都有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推动作用
正文: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各阶级对中国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和探索,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但也是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上的重要一环,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的建立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对列强的赔款,弥补财政空缺,加重了对本就受地主压迫的广大农民税款的征收,且各级官吏的浮收勒扣,横征暴敛,使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致使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立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统治对峙的农民政权。
2.太平天国的经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后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极具进步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对内,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农民领袖身上固有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日益暴露出来,组织上结成宗派集团,争权夺利,在生活上贪图安逸,奢侈腐化,终于导致了天京变乱。此外,具有建设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未实行。对外,外国侵略势力与清政府的勾结,在太平军踏破江南大营,直捣上海时,英法组织洋枪队随同清军一起对抗太平军。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国运动失败。
失败的原因可总结为: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它也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与此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背景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组成了洋务派。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最初冯桂芬指出洋务派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洋务运动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兴办了军工企业,代表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以及一些民用企业,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改用洋枪洋炮,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和军事学堂。并先后派遣留学生200多人。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具有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使其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三.维新运动
1.维新运动的背景
维新运动发生在1898年,这时的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划分的严重危机。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明清两代达到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制度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并与外国侵略势力结合,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改制已势在必行,制不改,国家不可能强。且在此时很多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于新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中论文
2.维新运动的经过
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又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百日维新”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冲击了封建制度。这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守旧势力的反对。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在探索期间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维新变法,这些运动,这些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走出被压迫的年代,走向胜利的曙光!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第五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思想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和 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革命的思想理论 —— 马克思主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被译介传播至中国,进而与中国工人 运动相结合,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对于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这个问 题,似乎是 “ 人所共知 ” ,不需研究。其实不然,因为对此进行追根究底式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机,作一番探讨,很有必要。
自 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民族灭亡的危险促使中国的先 进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 幻想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富强中国。但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刚刚开始起步时, 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 段,资本输出和争夺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帝国主义列强极力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限制其民族经济的发展, 以保证它的投资场所和对落 后国家的掠夺。这样, 当中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时, 它充分发展的可能性就已经 消失。正因如此,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处在艰难的境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既 是缓慢的, 又是残缺不全的,中国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三民主义行不通,实业救国遭 受挤压, 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那么苏联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经毛泽东等 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就是必然的选择。
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摆脱资本主 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参照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的 “ 卡夫丁峡谷 ” , 实 现了历史发展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国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时指出:“ 人们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 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由此 可见, 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解释:不是某些人或某个党派的主观 意愿, 而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借鉴和两极分工, 才使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跨越了资本主 义,义无反顾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做出 的一种选择。近代以来, 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寻求中国的再生之路, 中国几代志士仁人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从洪秀全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人,前赴后继、历尽坎坷。他们 向西方学习,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学术等方面广泛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从社会 “ 大 同 ”、君主立宪到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曾经强烈地吸引着中国人民的注意力。然而结果却令 人失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世界大势和中国历史进行精心观察和深刻 总结的基础上, 在对种种主义、种种学说进行广泛了解和诸多比较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自 由争论。儒学的纲常深入人心, 流毒太深。如果不改变其在中国的文化统治现象, 以至彻底 的摧毁它, 它必然会成为皇权复辟的护身符, 以及国家走向富强的阻力, 必将使革命的果实 化为乌有。致力于文化启蒙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激昂的号角下, 用《新青年》杂志吹响了向传 统的文化统治 —— 儒学进攻的冲锋号。他们积极倡导 “ 破除迷信 ” , 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此次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 鲁迅、陈独秀、胡适等成为了其中的代 表。民主和科学也成为了他们的口号。在开始时, 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共同影响着中国的先进 知识分子, 在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最终选择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也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 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开辟了一 个新的历史时代, 它构成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直接前提。五四运动爆发后, 极大的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五四运动中, 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 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 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在这时发挥了某种先 锋和桥梁的作用, 使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起来, 这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相结合的过程。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 到传播。为了使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 国兴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也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思想。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进一步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并使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表示了中国的先进 知识分子正式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一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的伟大 转折,它使中国政治和文化的重建有了可能,使民族和国家有了希望,使中国革命从 “ 山重 水复疑无路 ” 走向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使中国的革命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回顾历史,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偶然随意的, 而是在总结历史的经 验教训上不断探索而做出的决定。因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思想才是符合中国实 际情况, 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状况的革命方式。马克思主义正是中国不断经受挫 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