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消毒供应室与院内感染控制的几个环节.
探析消毒供应室与院内感染控制的几个环节
摘要:消毒供应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为全院提供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集中场所。所提供物品的质量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某一工作环节稍有疏忽或监控不严,就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甚至
摘要:消毒供应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为全院提供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集中场所。所提供物品的质量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某一工作环节稍有疏忽或监控不严,就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加强对供应室各环节质量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所以在院内感染的防控中,供应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虽然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职责和质量标准制定详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执行程度有差异,目前国内中小医院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工作体会将供应室在防止院内感染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关键词:
供应室;院内感染 培训人员
供应室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年龄偏大,身体欠佳的护理人员,供应室专业知识欠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概念不清,有些人员未参加过培训,直接上岗,即便培训也是走过场。严重影响了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入手,转变观念,明确消毒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全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应该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好坏与医院内感染、医疗事故、医院荣誉、患者生命密切相关。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各级各类人员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和目标。反复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书籍。使所属人员掌握开展工作的依据。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督促学习供应室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工作流程等相关知识。可采用自学、讲课、提问、检查指导、考核等方式促进学习。对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考核成绩不佳的人员要经常提问,给她们压力,甚至与评优、晋升挂钩,使其打消松懈念头。护士长应支持护理部及院内感染管理科等职能部门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要敢抓、敢管。对违反制度、职责、流程的人员不留情面,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合理布局
当前,特别是基层医院供应室,建筑面积小,坐落位置、布局、流程不合理是普遍现象。由于供应室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领导重视不够。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不愿多投入。人员编制少,工作岗位不固定。无相对独立的区域,甚至无菌区与公共走廊仅一门之隔。无菌物品的储存环境根本达不到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与中心供应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不相称。供应室应设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邻近临床科室。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建筑面积与工作量相适应。区域划分清楚,原则上要符合从污→洁→灭菌→储存的程序。人流物流分开,污染路线、清洁路线、无菌路线不交叉、不逆行,以免造成再污染。区域划分应有污物回收区、清洗消毒区、清洁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储存区、无菌物品发放区和生活区,区与区之间应该有实际屏障,过渡间两侧各设一门,内有洗手、更衣、换鞋设施。传递窗也要设双层,双门或双窗要分别开启,以防空气两区间流通,污染相邻环境。各岗人员要相对固定,确实兼顾其他区域工作时,跨区域时要洗手、更衣、换鞋,并要想办法尽量减少跨区次数。
及时回收
要求临床科室对使用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拒收带有血渍等污染的医疗器械。因为这些器械如果不及时处理,潮湿环境放置会有大量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自然环境存放超过1h污物变干或结痂,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清洗效果。实验证明,虽然这些器械按步骤清洗,但测清洗合格率仅为63.92%[3],达不到应有的清洗效果。由于临床护士工作忙,特别是班后使用的器械不能及时清洗,有的长达数小时或十数小时。给清洗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影响灭菌质量。初步处理即对使用后器械立即用清水充分冲洗,污染严重带有血渍、脓渍、体液的器械用多酶液浸泡5~10分钟,明确有传染性疾病使用过的器械首先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再按上述步骤处理。
彻底清洗
污物清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污物清洗不重视,认为一切被污染的物品只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就能达到绝对安全水平。清洗时随意性发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视过程,不重视效果,只重视表面,忽视了隐蔽部位,致使污物清洗不彻底。据资料报道,手术器械经高压灭菌后部分医院的灭菌合格率仅在70%~95%之间。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某些医院的手术器械存在着很多的清洗质量问题。弯盘、刀柄、持针器等器械经清洗后其隐血试验阳性,说明清洗不彻底。对接触血液未严格清洗的物品灭菌后进行抽查残留血阳性率35.9%,HbsAg阳性率2.86%,而彻底清洗后的器械灭菌后检测HbsAg为阴性。表明残留血对器械消毒灭菌的影响较大。另外,手术器械上污染的血液、脓液、体液等非水溶性污物,经常与微生物混合存在,如果不彻底清洗干净,将会影响化学消毒灭菌剂和物理灭菌法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所以护士长、质检员要对清洗环节经常指导、监督,定期检查污染物品的清洗质量。必要时抽查污染物品清洗后隐血试验,以判断清洗效果,确保清洗质量。当前最好最彻底的清洗方法是用多酶液机器清洗加手工清洗,机械清洗不能替代手工清洗。其基本程序是,带有血渍、污渍的器械用完后立即用清水清洗后加入多酶用机器清洗,对带有结痂的器械可增加多酶浓度和延长浸泡时间,使其完全软化后再清洗。管腔类物品用超声清洗机清洗。机械清洗可彻底清除肉眼看不见的有机物。复杂能拆开的部件必须拆开进行清洗,轴节、咬齿、生锈和复杂结构处应认真用手工刷洗和反复冲洗。在清洗中注意环节质量,以保证器械彻底清洗的效果。5 规范包装
现在的包装材料很多。有棉布、聚酯含碳纤维布、皱纹纸、纸塑包装袋和金属盒等。虽然棉布各方面性能欠缺(阻菌能力、保质期等),但大部分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传统观念、经济、便捷的原因普遍采用。棉布包皮必须用120支纱以上纯棉平纹细布双层制作,其它布料不能替代。大小尺寸要适宜,宜大不宜小,一用一清洗,使用期限为50次。由于无法计算使用次数,可以用肉眼观察,手感触摸和滴水的方法来检验包布是否超过期限。颜色青白,有毛边,手感发软发薄要注意。如果不能确定可采用滴水法,即在包布上滴水,水珠不散或散去较慢可以继续使用,水珠很快散去,包布湿点范围迅速扩大就不能继续使用,要弃掉。因为这样的包布阻菌能力已达不到要求。包布有破损不能用胶带粘贴将就,这样既不能保证阻菌的效果,而且还影响蒸气穿透。包布中心小的单个破损可采用专业机器缝补,不能用手工缝补。单个边缘破损,未缝补的可以包装较小的物品,并措开破损处。包装不能过大过紧,下排气灭菌器的包蔿大小不能超过20×20×30cm,真空型灭菌器的大小不超过30×30×50cm,且包的重量小于7kg。
严格灭菌
消毒员持证上岗,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蒸气输送管道必须全程外包保温材料,以保证蒸气的饱和度。未灭菌和已灭菌物品固定位置分别放置,要有标记。装载符合要求,包与包之间留有2.5㎝的空隙,以利于蒸气经过。下排气灭菌器装载量不能超过柜室容积的80%,真空型灭菌器不能超过柜室容积的90%和小于10%。消毒员应注意观察
(责任编辑:admin)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烫手又保证洁净。小包装物品最好采用不锈钢网丝筐分类盛装一起灭菌,利于蒸气穿透,保证灭菌质量,灭菌后装卸,下送也不用手直接触及无菌包,避免二次污染。油脂类和粉剂必须用干热灭,而且盛装厚度不能超过0.635cm,凡士林纱条厚度不能超过1.3cm,护士长要经常检查消毒员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指导、改正。
做好储运
无菌物品在储存、运输、发放的过程中会有被污染的可能,所以储存环境要适宜,无菌室最好要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无空气净化装置也应该安装相当功率的空调和紫外线灯以保证室内温湿度和消毒效果。室内温度18~26℃,湿度40%~60%为宜。无空气净化每日要开窗通风,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小时为宜,可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微生物生长。无菌物品有效期从5月1日~9月30日为1周,10月1日~4月30日为2周,储存环境未达到要求的相应缩短时间。无菌室的环境质量与卫生管理密切相关。卫生洁具专用,台面、柜架面、地面每天清洁。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最好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禁止入内,进出时应随手关门。无菌物品储存柜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屋顶50cm,以利于通风。转运过程要求密封,车内不与外界相通。运送车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车内外及扶手,放置于洁净的环境内并保持干燥。下送和下收人员出发时间错开,避免在同一科室同时送物和回收造成交叉污染。下送人员的手不能接触其它物品,开门时用身体其它部位。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无专用通道的,需要通过外界环境运送无菌物品时,可采用平车加简易车罩运送。简易车罩制作用双层平纹细布根据平车大小,做底垫和上罩两部分。底垫比平车面四周各大10㎝,上罩大小根据每锅最大灭菌量决定高度,长宽与平车面相同的长方体,一面开口。底垫边缘和上罩开口侧钉多个双层系带,使用时底垫平铺于车面上,上罩倒扣在平车无菌物品上后打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每次随物品一起灭菌,即可保证灭菌物品运送时不被污染,又节省人力,经济实惠,方便实用。
监测质量
质量监测是检查灭菌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灭菌柜要做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真空型灭菌器还应该每日第一锅做B-D试验,确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化学监测每包执行,即外贴3m胶带,包内放置132试纸。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即对温度、压力、时间、程序记录的观察。生物监测是最重要最有权威性的监测手段。其方法是取在有效期内对热耐受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放置在标准包中心部位后,将此包放在灭菌柜排气孔上方,随物品一起灭菌后按无菌操作方法将菌片取出放置在专用培养管内送检。结果阴性为合格,阳性为不合格,不合格该灭菌器不能使用,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与厂方联系帮助解决,直至试验阴性方可使用。生物试验每月一次,如果灭菌柜出现故障修理后立即监测。新购置的灭菌器也需监测,合格后使用。每月还应做无菌物品无菌试验,以检测灭菌效果和存储环境条件是否合格,同时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试验必须按要求进行,否则结果不准确。物体表面必须取4个规格板的面积即100㎝2,不能随便涂抹两下。空培器皿必须充分暴露5分钟,差一分钟也不准确。哪一项检测不合格都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后复测。【参考文献】
[1] 张秀銮,何 萍,张 芳.消毒供应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11~1412.[2] 曾惠军.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与供应项目[M].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2004:6~17.[3] 魏静蓉,李 斌,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洁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4):412~414.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烫手又保证洁净。小包装物品最好采用不锈钢网丝筐分类盛装一起灭菌,利于蒸气穿透,保证灭菌质量,灭菌后装卸,下送也不用手直接触及无菌包,避免二次污染。油脂类和粉剂必须用干热灭,而且盛装厚度不能超过0.635cm,凡士林纱条厚度不能超过1.3cm,护士长要经常检查消毒员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指导、改正。
做好储运
无菌物品在储存、运输、发放的过程中会有被污染的可能,所以储存环境要适宜,无菌室最好要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无空气净化装置也应该安装相当功率的空调和紫外线灯以保证室内温湿度和消毒效果。室内温度18~26℃,湿度40%~60%为宜。无空气净化每日要开窗通风,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小时为宜,可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微生物生长。无菌物品有效期从5月1日~9月30日为1周,10月1日~4月30日为2周,储存环境未达到要求的相应缩短时间。无菌室的环境质量与卫生管理密切相关。卫生洁具专用,台面、柜架面、地面每天清洁。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最好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禁止入内,进出时应随手关门。无菌物品储存柜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屋顶50cm,以利于通风。转运过程要求密封,车内不与外界相通。运送车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车内外及扶手,放置于洁净的环境内并保持干燥。下送和下收人员出发时间错开,避免在同一科室同时送物和回收造成交叉污染。下送人员的手不能接触其它物品,开门时用身体其它部位。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无专用通道的,需要通过外界环境运送无菌物品时,可采用平车加简易车罩运送。简易车罩制作用双层平纹细布根据平车大小,做底垫和上罩两部分。底垫比平车面四周各大10㎝,上罩大小根据每锅最大灭菌量决定高度,长宽与平车面相同的长方体,一面开口。底垫边缘和上罩开口侧钉多个双层系带,使用时底垫平铺于车面上,上罩倒扣在平车无菌物品上后打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每次随物品一起灭菌,即可保证灭菌物品运送时不被污染,又节省人力,经济实惠,方便实用。
监测质量
质量监测是检查灭菌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灭菌柜要做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真空型灭菌器还应该每日第一锅做B-D试验,确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化学监测每包执行,即外贴3m胶带,包内放置132试纸。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即对温度、压力、时间、程序记录的观察。生物监测是最重要最有权威性的监测手段。其方法是取在有效期内对热耐受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放置在标准包中心部位后,将此包放在灭菌柜排气孔上方,随物品一起灭菌后按无菌操作方法将菌片取出放置在专用培养管内送检。结果阴性为合格,阳性为不合格,不合格该灭菌器不能使用,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与厂方联系帮助解决,直至试验阴性方可使用。生物试验每月一次,如果灭菌柜出现故障修理后立即监测。新购置的灭菌器也需监测,合格后使用。每月还应做无菌物品无菌试验,以检测灭菌效果和存储环境条件是否合格,同时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试验必须按要求进行,否则结果不准确。物体表面必须取4个规格板的面积即100㎝2,不能随便涂抹两下。空培器皿必须充分暴露5分钟,差一分钟也不准确。哪一项检测不合格都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后复测。【参考文献】
[1] 张秀銮,何 萍,张 芳.消毒供应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11~1412.[2] 曾惠军.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与供应项目[M].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2004:6~17.[3] 魏静蓉,李 斌,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洁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4):412~414.
第二篇: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一、一般隔离要求:
1、医护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下班、就餐等应脱去工作服,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医疗器械(搪瓷管、治疗的镊子等)每周高压灭菌一次,消毒物品(切开包、敷料等)应有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病人被服,每周至少换洗消毒一次,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在消毒和灭菌。
3、发生可疑传染病人时,应按传染途径予以隔离,确认后的传染病人要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传染病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观察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5、传染病方应备有单人房间,如确有困难,没有传染病房,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单人病房,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
6、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倒掉,病员所在的病室,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器皿、被服、餐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7、消毒剂必须保持有效浓度,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因素。
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二、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房
(1)病员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进行卫生处理,如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等。
(3)病员用过的用具,如便盆、便壶、脸盆、餐具等应进行消毒并固定使用。
(4)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用湿拖把擦洗地面、床、床旁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用可靠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病员的衣服、被套、褥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所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7)病人出院后将所用的物品彻底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床头小柜及更换行李等。
(8)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染的衣物、被褥及书刊等,应用日光暴晒或其它方法消毒。
(9)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2、传染病室(或隔离病室)除严格执行病房的有关规定外:(1)传染病房的实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当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3)每一病房只能收治同一病种的传染病人,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亲,特殊情况须经医生或护士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须更换隔离衣。(7)胃肠道传染病的便盆、便壶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须视病种而异)。
(9)工作人员应定期做大便培养,大便常规检查,咽喉培养,工作人员患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须隔离观察,直到检疫期满为止。
第三篇:院内感染与消毒隔离技术培训
院内感染与消毒隔离技术培训
一、医院感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
法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2月1日起实施。
法规: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
规章:2002年《消毒管理办法》。2003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4年《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
2005年《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会诊管理办法》。2006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9
月1日。
规范及标准: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3年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年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
下发文件: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内窥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等等。
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6个标准:
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6、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二、医院内感染的定义:是指准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以开始或入院时以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告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染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单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呼吸系统:
1、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超过两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体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2、下呼吸道感染。
3、胸膜腔感染。,<二>、心血管系统
第四篇: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控制院内感染
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控制院内感染
医院供应室是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部门,在等级医院的验收中,供应室的验收也到了一票否决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供应室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医院消毒与灭菌工作质量,预防医院感染,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重视设备更新与维修
2003年,我科又增设了一台机动门卫生级灭菌柜,并对原来的灭菌柜进行了全面维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以往一台灭菌柜消毒灭菌相比,提高了质量,节省了时间,减少了消耗。
规范供应室管理
2.1 严格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做好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供应室各项指标全部合格,未发生医院感染。
2.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个环节有章可循,责任明确是杜绝医院感染的基本保障。供应室有质量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制度、无菌物品存放制度、热原反应追查制度、下收下送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材料进出库登记等。每个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检查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增强了岗位责任制。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经常召开讨论会,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工作人员能从文献资料中吸取知识,指导工作,使工作人员从单一的经验型走向科学型、思维型。
加强一次性用品的检测
4.1 一般检测方法(1)检查外包装箱表面有无破损。(2)内外包装标志是否清楚;(3)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是否断裂;(4)穿刺针头是否锐利,保护罩在使用时是否容易拔掉;(5)严格建立退货登记,如进货日期、出厂日期、产品批号、数量、厂家名称、各项检测结果、信息反馈等;(6)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生产许可证及卫生厅批准的入晋许可证;(7)内层、中层,外层包装完好,且标志清楚,书写内容一致;(8)每进一批产品都要进行抽样检查。
4.2 物理检测方法(1)双手挤压内包装有无漏气,塑料袋包装厚薄要适中;(2)输液器各连接处是否紧密牢固,调节器是否灵活;(3)注射器针栓及针管结构是否紧密,是否能形成负压。
4.3 生物检测 细菌培养鲎实验。
4.4 化学检测 用pH试纸直接试验。5 讨论
几年来,我们通过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第五篇: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四、工作程序
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确诊为传梁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1)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
①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控制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③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④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①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②医院感染控制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③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④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地区或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⑤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消毒灭菌与隔离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器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别是感染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
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要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甲醛气体灭菌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6)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洗手设备:
a、病房及各诊疗科室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有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b、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
c、可选用纸巾、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d、不便于洗手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
②洗手指征:
a、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脱手套后。
③洗手方法:
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10-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洗净。
④手消毒指征: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⑤手消毒方法:
a、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b、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⑥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具体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7)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1000ppm)拖洗。
②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4、消毒药械的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
(2)感染控制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3)药剂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灭菌药械选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4)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予以解决。
5、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1)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医院有健全的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②医院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③检验科和药剂科每半年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④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制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⑤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①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②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③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④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⑤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①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②以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迹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③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④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
⑤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⑥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参见<一次性用品、物品贮存监控管理制度>)
7、医院感染的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②医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③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④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⑤100-500张病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③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④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⑤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⑥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⑦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
(3)环境卫生学监测
①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
②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