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应室消毒管理对院内感染预防的作用分析
供应室消毒管理对院内感染预防的作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如何对供应室消毒管理以预防院内感染以及供应室消毒管理对院内感染预防的作用。
方法:根据消毒供应室工作情况,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效果进行检测。
结果:通过落实一系列管理措施及考评,提高了全科室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及时纠正各项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工作质量,有效地防止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结论: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供应室消毒的质量,能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对院内感染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供应室消毒管理 院内感染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62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87-01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保障科室,又是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科室。只有对消毒供应室进行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才能保障医疗安全、防止院内感染。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供应室人员管理
1.1 端正人员工作态度。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一切为患者的工作理念,确保所供应物品安全可靠,加强工作责任感,严格遵守无菌观念,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
1.2 重视人员培训教育。①岗前培训。对新进入科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准其上岗。②在职教育。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先进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规程,及时了解新技术、新经验、新设备,要求科室人员要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重视在职教育。③考试考核。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来不断提高服务技巧和专业水平。合理设置和布局
合理设置和布局是医院预防感染的前提条件。认真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办公区。各区标志醒目,均有相应的缓冲隔离带。做到四分开:回收污物与发放的净物分开,粗洗和精洗分开,未灭菌与已灭菌分开,工作间与休息间分开。人流、物流分开,人流由洁到污,物流方向由污到洁到无菌,做到人流物流不交叉,不逆行。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供应室的工作性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建立院内消毒隔离制度、感染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各级岗位人员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等。工作人员按职称上岗,使各岗位工作职责明确,使各级人员有章可循,分工明确,操作规范,责任到人。加强质量管理
4.1 回收。回收工作人员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到临床各科回收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并将器械物品分类放置于标明污染的盛装器中,然后放入密闭式不锈钢回收车中。回收后,交接物品数量,并清点、核对包内物品是否齐全。
4.2 分类。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供应室集中回收处理;被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标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科室,由供应室单独回收处理;损伤性废物投入利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投入黄色污物袋内。
4.3 清洗。清洗分为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其中手工清洗的基本流程:预洗,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对精细器械进行手工清洗,对特殊污染器械先进行消毒处理后,再进行清洗;对其他器械均采用机械清洗的方法。
4.4 灭菌。灭菌是供应室的工作重点,科室人员应严格遵循灭菌原则,规范操作程序。检查灭菌前的准备、灭菌物品的装载、灭菌操作、无菌物品卸载和灭菌效果监测是否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灭菌后将压力时间、监测数据、灭菌时温度及灭菌后原始资料留样建档保存。室内空气每日用紫外线灯消毒1次,每次1h。
4.5 包装。灭菌前注明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器械与敷料应分室包装;包装者首先检查包装质量,再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核对内容是否齐全,才能包装。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等采取保护措施;灭菌物品包装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所需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
4.6 存放。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物品放置应固定位置,设置标识。按灭菌日期的先后顺序排放,先入先出。应注意消灭菌物品储存有效期;超过有效期的物品,需取出重新清洗、包装、灭菌。每个月抽4~5个无菌包进行细菌培养,符合要求。
4.7 发放。发放者按要求着装并洗手或手消毒,再按使用科室需要发放。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时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过期物品不得发放。发放的无菌物品都应具有可追溯性。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发放应记录出库日期、名称、数量、规格、生产批号、生产厂家、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结果
通过落实一系列管理措施及考评,提高了全科室人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及时纠正各项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工作质量,有效地防止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班萍.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5):114-115
[2] 罗俊蓉,黄婷,王秋萍.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医学信息,2009(11):2559-2560
第二篇:探析消毒供应室与院内感染控制的几个环节.
探析消毒供应室与院内感染控制的几个环节
摘要:消毒供应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为全院提供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集中场所。所提供物品的质量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某一工作环节稍有疏忽或监控不严,就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甚至
摘要:消毒供应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是为全院提供消毒灭菌和无菌物品的集中场所。所提供物品的质量与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某一工作环节稍有疏忽或监控不严,就可能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加强对供应室各环节质量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所以在院内感染的防控中,供应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虽然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职责和质量标准制定详细,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执行程度有差异,目前国内中小医院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我们结合工作体会将供应室在防止院内感染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关键词:
供应室;院内感染 培训人员
供应室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年龄偏大,身体欠佳的护理人员,供应室专业知识欠缺,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概念不清,有些人员未参加过培训,直接上岗,即便培训也是走过场。严重影响了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入手,转变观念,明确消毒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全员预防院内感染的意识。应该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供应室工作质量的好坏与医院内感染、医疗事故、医院荣誉、患者生命密切相关。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各级各类人员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和目标。反复学习《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书籍。使所属人员掌握开展工作的依据。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督促学习供应室工作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工作流程等相关知识。可采用自学、讲课、提问、检查指导、考核等方式促进学习。对不能准确回答问题,考核成绩不佳的人员要经常提问,给她们压力,甚至与评优、晋升挂钩,使其打消松懈念头。护士长应支持护理部及院内感染管理科等职能部门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要敢抓、敢管。对违反制度、职责、流程的人员不留情面,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合理布局
当前,特别是基层医院供应室,建筑面积小,坐落位置、布局、流程不合理是普遍现象。由于供应室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领导重视不够。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不愿多投入。人员编制少,工作岗位不固定。无相对独立的区域,甚至无菌区与公共走廊仅一门之隔。无菌物品的储存环境根本达不到院内感染管理的要求,与中心供应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不相称。供应室应设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邻近临床科室。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建筑面积与工作量相适应。区域划分清楚,原则上要符合从污→洁→灭菌→储存的程序。人流物流分开,污染路线、清洁路线、无菌路线不交叉、不逆行,以免造成再污染。区域划分应有污物回收区、清洗消毒区、清洁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储存区、无菌物品发放区和生活区,区与区之间应该有实际屏障,过渡间两侧各设一门,内有洗手、更衣、换鞋设施。传递窗也要设双层,双门或双窗要分别开启,以防空气两区间流通,污染相邻环境。各岗人员要相对固定,确实兼顾其他区域工作时,跨区域时要洗手、更衣、换鞋,并要想办法尽量减少跨区次数。
及时回收
要求临床科室对使用的器械进行初步处理,拒收带有血渍等污染的医疗器械。因为这些器械如果不及时处理,潮湿环境放置会有大量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自然环境存放超过1h污物变干或结痂,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清洗效果。实验证明,虽然这些器械按步骤清洗,但测清洗合格率仅为63.92%[3],达不到应有的清洗效果。由于临床护士工作忙,特别是班后使用的器械不能及时清洗,有的长达数小时或十数小时。给清洗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以至于影响灭菌质量。初步处理即对使用后器械立即用清水充分冲洗,污染严重带有血渍、脓渍、体液的器械用多酶液浸泡5~10分钟,明确有传染性疾病使用过的器械首先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再按上述步骤处理。
彻底清洗
污物清洗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污物清洗不重视,认为一切被污染的物品只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就能达到绝对安全水平。清洗时随意性发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视过程,不重视效果,只重视表面,忽视了隐蔽部位,致使污物清洗不彻底。据资料报道,手术器械经高压灭菌后部分医院的灭菌合格率仅在70%~95%之间。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某些医院的手术器械存在着很多的清洗质量问题。弯盘、刀柄、持针器等器械经清洗后其隐血试验阳性,说明清洗不彻底。对接触血液未严格清洗的物品灭菌后进行抽查残留血阳性率35.9%,HbsAg阳性率2.86%,而彻底清洗后的器械灭菌后检测HbsAg为阴性。表明残留血对器械消毒灭菌的影响较大。另外,手术器械上污染的血液、脓液、体液等非水溶性污物,经常与微生物混合存在,如果不彻底清洗干净,将会影响化学消毒灭菌剂和物理灭菌法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所以护士长、质检员要对清洗环节经常指导、监督,定期检查污染物品的清洗质量。必要时抽查污染物品清洗后隐血试验,以判断清洗效果,确保清洗质量。当前最好最彻底的清洗方法是用多酶液机器清洗加手工清洗,机械清洗不能替代手工清洗。其基本程序是,带有血渍、污渍的器械用完后立即用清水清洗后加入多酶用机器清洗,对带有结痂的器械可增加多酶浓度和延长浸泡时间,使其完全软化后再清洗。管腔类物品用超声清洗机清洗。机械清洗可彻底清除肉眼看不见的有机物。复杂能拆开的部件必须拆开进行清洗,轴节、咬齿、生锈和复杂结构处应认真用手工刷洗和反复冲洗。在清洗中注意环节质量,以保证器械彻底清洗的效果。5 规范包装
现在的包装材料很多。有棉布、聚酯含碳纤维布、皱纹纸、纸塑包装袋和金属盒等。虽然棉布各方面性能欠缺(阻菌能力、保质期等),但大部分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由于传统观念、经济、便捷的原因普遍采用。棉布包皮必须用120支纱以上纯棉平纹细布双层制作,其它布料不能替代。大小尺寸要适宜,宜大不宜小,一用一清洗,使用期限为50次。由于无法计算使用次数,可以用肉眼观察,手感触摸和滴水的方法来检验包布是否超过期限。颜色青白,有毛边,手感发软发薄要注意。如果不能确定可采用滴水法,即在包布上滴水,水珠不散或散去较慢可以继续使用,水珠很快散去,包布湿点范围迅速扩大就不能继续使用,要弃掉。因为这样的包布阻菌能力已达不到要求。包布有破损不能用胶带粘贴将就,这样既不能保证阻菌的效果,而且还影响蒸气穿透。包布中心小的单个破损可采用专业机器缝补,不能用手工缝补。单个边缘破损,未缝补的可以包装较小的物品,并措开破损处。包装不能过大过紧,下排气灭菌器的包蔿大小不能超过20×20×30cm,真空型灭菌器的大小不超过30×30×50cm,且包的重量小于7kg。
严格灭菌
消毒员持证上岗,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蒸气输送管道必须全程外包保温材料,以保证蒸气的饱和度。未灭菌和已灭菌物品固定位置分别放置,要有标记。装载符合要求,包与包之间留有2.5㎝的空隙,以利于蒸气经过。下排气灭菌器装载量不能超过柜室容积的80%,真空型灭菌器不能超过柜室容积的90%和小于10%。消毒员应注意观察
(责任编辑:admin)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烫手又保证洁净。小包装物品最好采用不锈钢网丝筐分类盛装一起灭菌,利于蒸气穿透,保证灭菌质量,灭菌后装卸,下送也不用手直接触及无菌包,避免二次污染。油脂类和粉剂必须用干热灭,而且盛装厚度不能超过0.635cm,凡士林纱条厚度不能超过1.3cm,护士长要经常检查消毒员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指导、改正。
做好储运
无菌物品在储存、运输、发放的过程中会有被污染的可能,所以储存环境要适宜,无菌室最好要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无空气净化装置也应该安装相当功率的空调和紫外线灯以保证室内温湿度和消毒效果。室内温度18~26℃,湿度40%~60%为宜。无空气净化每日要开窗通风,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小时为宜,可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微生物生长。无菌物品有效期从5月1日~9月30日为1周,10月1日~4月30日为2周,储存环境未达到要求的相应缩短时间。无菌室的环境质量与卫生管理密切相关。卫生洁具专用,台面、柜架面、地面每天清洁。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最好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禁止入内,进出时应随手关门。无菌物品储存柜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屋顶50cm,以利于通风。转运过程要求密封,车内不与外界相通。运送车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车内外及扶手,放置于洁净的环境内并保持干燥。下送和下收人员出发时间错开,避免在同一科室同时送物和回收造成交叉污染。下送人员的手不能接触其它物品,开门时用身体其它部位。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无专用通道的,需要通过外界环境运送无菌物品时,可采用平车加简易车罩运送。简易车罩制作用双层平纹细布根据平车大小,做底垫和上罩两部分。底垫比平车面四周各大10㎝,上罩大小根据每锅最大灭菌量决定高度,长宽与平车面相同的长方体,一面开口。底垫边缘和上罩开口侧钉多个双层系带,使用时底垫平铺于车面上,上罩倒扣在平车无菌物品上后打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每次随物品一起灭菌,即可保证灭菌物品运送时不被污染,又节省人力,经济实惠,方便实用。
监测质量
质量监测是检查灭菌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灭菌柜要做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真空型灭菌器还应该每日第一锅做B-D试验,确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化学监测每包执行,即外贴3m胶带,包内放置132试纸。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即对温度、压力、时间、程序记录的观察。生物监测是最重要最有权威性的监测手段。其方法是取在有效期内对热耐受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放置在标准包中心部位后,将此包放在灭菌柜排气孔上方,随物品一起灭菌后按无菌操作方法将菌片取出放置在专用培养管内送检。结果阴性为合格,阳性为不合格,不合格该灭菌器不能使用,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与厂方联系帮助解决,直至试验阴性方可使用。生物试验每月一次,如果灭菌柜出现故障修理后立即监测。新购置的灭菌器也需监测,合格后使用。每月还应做无菌物品无菌试验,以检测灭菌效果和存储环境条件是否合格,同时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试验必须按要求进行,否则结果不准确。物体表面必须取4个规格板的面积即100㎝2,不能随便涂抹两下。空培器皿必须充分暴露5分钟,差一分钟也不准确。哪一项检测不合格都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后复测。【参考文献】
[1] 张秀銮,何 萍,张 芳.消毒供应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11~1412.[2] 曾惠军.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与供应项目[M].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2004:6~17.[3] 魏静蓉,李 斌,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洁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4):412~414.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
每次灭菌全过程,灭菌过程结束后要检查灭菌纪录是否合格。装载车拉出后,根据装载密度凉5~10分钟使热气散发后再卸车。灭菌后物品应避免不洁的手触及,可采用线手套连同物品一起灭菌后戴上卸车。一次一灭菌,既防止烫手又保证洁净。小包装物品最好采用不锈钢网丝筐分类盛装一起灭菌,利于蒸气穿透,保证灭菌质量,灭菌后装卸,下送也不用手直接触及无菌包,避免二次污染。油脂类和粉剂必须用干热灭,而且盛装厚度不能超过0.635cm,凡士林纱条厚度不能超过1.3cm,护士长要经常检查消毒员的工作质量,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指导、改正。
做好储运
无菌物品在储存、运输、发放的过程中会有被污染的可能,所以储存环境要适宜,无菌室最好要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如果无空气净化装置也应该安装相当功率的空调和紫外线灯以保证室内温湿度和消毒效果。室内温度18~26℃,湿度40%~60%为宜。无空气净化每日要开窗通风,但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一小时为宜,可促进室内空气流动,减少微生物生长。无菌物品有效期从5月1日~9月30日为1周,10月1日~4月30日为2周,储存环境未达到要求的相应缩短时间。无菌室的环境质量与卫生管理密切相关。卫生洁具专用,台面、柜架面、地面每天清洁。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最好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禁止入内,进出时应随手关门。无菌物品储存柜距地面20cm,距墙5cm,距屋顶50cm,以利于通风。转运过程要求密封,车内不与外界相通。运送车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车内外及扶手,放置于洁净的环境内并保持干燥。下送和下收人员出发时间错开,避免在同一科室同时送物和回收造成交叉污染。下送人员的手不能接触其它物品,开门时用身体其它部位。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无专用通道的,需要通过外界环境运送无菌物品时,可采用平车加简易车罩运送。简易车罩制作用双层平纹细布根据平车大小,做底垫和上罩两部分。底垫比平车面四周各大10㎝,上罩大小根据每锅最大灭菌量决定高度,长宽与平车面相同的长方体,一面开口。底垫边缘和上罩开口侧钉多个双层系带,使用时底垫平铺于车面上,上罩倒扣在平车无菌物品上后打结。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每次随物品一起灭菌,即可保证灭菌物品运送时不被污染,又节省人力,经济实惠,方便实用。
监测质量
质量监测是检查灭菌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灭菌柜要做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真空型灭菌器还应该每日第一锅做B-D试验,确定合格后才能使用。化学监测每包执行,即外贴3m胶带,包内放置132试纸。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即对温度、压力、时间、程序记录的观察。生物监测是最重要最有权威性的监测手段。其方法是取在有效期内对热耐受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放置在标准包中心部位后,将此包放在灭菌柜排气孔上方,随物品一起灭菌后按无菌操作方法将菌片取出放置在专用培养管内送检。结果阴性为合格,阳性为不合格,不合格该灭菌器不能使用,立即查找原因,必要时与厂方联系帮助解决,直至试验阴性方可使用。生物试验每月一次,如果灭菌柜出现故障修理后立即监测。新购置的灭菌器也需监测,合格后使用。每月还应做无菌物品无菌试验,以检测灭菌效果和存储环境条件是否合格,同时每月做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细菌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试验必须按要求进行,否则结果不准确。物体表面必须取4个规格板的面积即100㎝2,不能随便涂抹两下。空培器皿必须充分暴露5分钟,差一分钟也不准确。哪一项检测不合格都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后复测。【参考文献】
[1] 张秀銮,何 萍,张 芳.消毒供应科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11~1412.[2] 曾惠军.供应室建筑布局、设施与供应项目[M].实用专科护士丛书供应室分册,2004:6~17.[3] 魏静蓉,李 斌,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洁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4):412~414.
第三篇:人流室医院感染管理消毒制度
人流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进入人流室内须穿工作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操作前用肥皂流动水洗手。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定时通风换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每季度做一次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
3、手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4、人流器械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包、无菌盐水一经打开只能在24小时内使用。
5、人流术毕的各种器械、用具使用后应先进行初洗,再送至供应室高压蒸气灭菌备用。
6、灭菌物品应专柜贮存,按消毒日期顺序排放,标记清楚,按先消毒先使用原则,灭菌物品每月细菌培养一次。
人流室消毒隔离制度
1.凡进入人流室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 的隔离制度。
2.工作人员铺台、刷手、穿隔离衣、戴手套和手术配合均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3.凡患上呼吸道感染和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的工作人员禁止进入手术室。每个手术间参观人数不得超过5人。
4.清洁手术和污染手术严格分室进行,感染手术应在隔离手术间进行。5.对感染和特异性感染等手术认真执行隔离预防原则,所用器械、敷料等用物要严格消毒处理,不得与其他器械、敷料混合,并有标识。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严格消毒。
6.各种无菌敷料包、器械包,含一次性物品存放无菌物品间,标识清楚可辨,不可有过期物品。
7.人流室应定期清洁卫生,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每次术毕立即清理及擦洗,按手术室管理规范要求进行。
8.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的卫生用具要严格分开使用,并有 标识。
9.接送病人车及转换车每日进行清洗、消毒,接送感染手术病人应分 车处理。医疗废弃物按分类分装。
10.每季度定期对人流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不合格项目严格查找原因,重新检测至合格,并做好记录。
第四篇: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
【摘 要】加强供应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供应室医院感染;探讨基层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采取全员参与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使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424-01
消毒供应室是承担医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包括手术器械和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并实行下收下送等工作的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为此,我院于2011年重建了消毒供应室,使消毒供应室进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并于2013年12月顺利通过了等级医院评审。现就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浅谈如下:制度管理
1.1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应建立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每年对相关制度、流程等进行修订和整改。使人人掌握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1.2科室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质检员、区域组长等组成。质控组每月两次不定期抽查,并在科内设一兼职院感监督员和科护士长一起加强消毒隔离的管理,采取专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定期检测,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人员管理
2.1科室成立了继续教育培训小组,由护士长、区域组长、A级护士等组成。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培训计划,每月进行两次科内消毒灭菌等专科知识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每月进行一次理论、操作技能测试,建立业务档案,记学分制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与层级晋升挂钩,激发工作人员的进取心,拓宽知识面,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2消毒供应室应有一套完整的医院保洁运行方法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定期对保洁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掌握基础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同时对保洁员进行考核,提高工作质量,严格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环境管理
3.1建筑布局合理,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域之间设实际屏障,进出各区有缓冲间。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各区域人员相对固定,不得来回穿越。
3.2坚持执行清洁卫生制度,工作区每周一次大扫除,专人负责擦拭,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并记录在案,每月做好各项监测。物品管理
4.1耗材管理:首先严把质量关,设专人负责入库前检查其卫生许可证及有效期,妥善存放,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安全使用。了解各区耗材使用情况,掌握库存状态,保证及时供应。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统一由设备管理部门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设专人监管,入库前检查、产品名称、规格、质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期等,妥善存放,定期检查,保证安全使用。建立无菌物品质量追踪登记本,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及时上报并采样送检,不得自行作退货、换货处理。
4.3医疗器械及物品管理:
医疗器械由医院器械科统一采购、管理和维修。供应室设专人负责医疗器械请领和保管,严格使用管理。控制医疗器材的流向和实行分区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严格区分三类器材,即污染器材、清洁器材和无菌器材,从临床科室收回的所有器械,不论使用与否,均视为污染器械,只能进入消毒供应室去污区,进行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器械只能在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包装,灭菌后经确认合格的物品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储存和发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经高水平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例如湿化瓶、螺纹管、呼吸面罩、压脉带等,干燥后及时包装,存放在专柜或专架上,在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定位放置,不得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发放时从清洁物品传递窗发出。质量管理
5.1拟定工作程序及质量标准:健全岗位责任制,各区人员相对固定,对每个工作人员各岗位轮岗3个月,定人定岗,各岗位皆有明确分工,以熟悉各岗位的工作程序,便于督促和检查。同时制定出质量标准,增强质量意识,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质控组每月、护士长每周随机以环境、质量、流程、安全、文件记录、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督导。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形势分析会,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服务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要求进行改进,同时进行效果评价并及时考评改进效果,达到质量保证与持续质量改进。
5.2严把质量监测关:为保证供应室质量有序运转,应有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同时应对清洗、消毒、干燥、包装和灭菌的设备及耗材进行检测与验证,并进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踪。建立灭菌物品召回制度,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及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
总之,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感染管理是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第五篇: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体会(颜丽)
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预防与体会
【摘要】 目的 加强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方法 完善制度,制定流程指引,加强培训与监管。结果 科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大大提高,降低院内感染率。结论 感染管理科监控、护士长严管、医务人员自觉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新生儿室,院内感染,预防,体会
新生儿具有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差、对外界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早产儿、低体重儿常因使用暖箱、反复吸痰、使用呼吸机或侵入性操作、应用抗生素等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因此,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各环节管理,及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保障。
在预防新生儿室院内感染方面,我科主要从制度落实、流程指引、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大力度,规范了新生儿室的做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布局合理,设备配置齐全
2010年初,我院对新生儿室进行异地扩建改造。新建成的新生儿室区域独立,专用走廊,并设置了家属探视间,安装了电脑可视系统,家属可坐在探视间利用电脑观看其宝宝的一举一动,既满足了家属的需要,又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新生儿室还采用环保易消毒清洗材料,便于墙面、地面清洁消毒;安装了纱窗;安装了双制空调、空气消毒机、臭氧消毒机、电感应水龙头(洗手使用自动流注消毒皂液)、干手机等设施;每床、每箱、每枱放置了快速手消毒液;每台温箱配备了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吸氧及吸痰等设备,为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制度全面,流程指引明确
2.1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隔离新生儿室感染预防制度》、《院感监测与报告制度》、《手卫生制度》、《新生儿出入室制度》、《新生儿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
2.2制定了新生儿室相关的工作流程指引:如新生儿沐浴、配奶、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及运送,温箱、光疗箱、呼吸机等仪器的使用、消毒操作指引,使大家的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做法,管理措施到位
3.1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是防止医院感染各个依赖因素最重要一环,责任重大;是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和各项措施执行者及监督者。新生儿室实施全封闭式管理,护士长具体负责,互相监督,感染管理科抽查。严格病区出入管理制度,入室前穿专用服装、鞋、帽子、口罩及严格洗手方可进入。重视手卫生管理,强调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手;工作服、入室鞋每日清洗。病区人员相对固定,每年体检,新进人员工作前体检。患有传染病、急性呼吸道感染、皮肤病变等暂停在新生儿室工作。
3.2设备物品管理
3.2.1使用中的暖箱、光疗箱,每日用清水擦拭内外面,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温箱使用达到七天,常规更换;湿化水使用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保暖箱、光疗箱、婴儿床做好终末消毒,先用消毒液擦拭,再用臭氧消毒机进行消毒。
3.2.2布类做到“三专”,新生儿衣服、被单用后专袋收集,专机清洗,专柜存放。尿布采用一次性,质量严格把关,用后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3.2.3在奶具清洗、灭菌、储存、配奶等环节中,应注意环节管理。奶具、垫嘴小毛巾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做到无菌保存和取用。
3.2.4空气消毒和通风,每天最少两次;地面、枱面、仪器表面、门把手、洗婴水池等每天清洁、消毒;听诊器、体温计等仪器物品尽量做到专人专用,终末消毒;院感科每月对新生儿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人员手等细菌检测。
3.2.5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使用中的呼吸机,其表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使用完毕,严格做好终末消毒。
3.2.6使用中的负压吸引器,其管道及储液瓶每天更换、浸泡消毒。
3.3医疗废物管理
3.3.1新生儿室的垃圾严格按规定分类放置,每部治疗车及垃圾存放点都设有有盖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及锐器盒,方便医护人员操作。
3.3.2垃圾严格做到班班清理,垃圾运离科室前,做好垃圾交接工作。
3.4隔离新生儿室管理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必须穿专用隔离衣,戴帽、口罩、手套,物品专用,实行双消毒灭菌,废弃物密封收集送焚烧处理。新生儿离室后严格终末消毒。加强培训,提高整体水平
4.1医务人员具备良好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和扎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是新生儿感染预防关键,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联合每季度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三基三严”、院感知识等培训和考核。
4.2科室根据医院的培训计划,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拟定科室培训计划。
4.3科室核心小组按照科室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实行院感知识岗前强化培训。加强质控,及时反馈整改
5.1医院感染管理科把新生儿感染预防作为重点工作,按照质量考核标准,每周小查每月大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责令改进;做好每次记录评分,纳入医院质量综合考核进行奖罚。
5.2护长、科室院感质控员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对各个环节进行质控,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及时进行整改,并把检查结果列入医疗质量考评范围,与个人奖金挂购。还利用科室早上交班或科会、周记等形式,反馈给科室的其他职工,引起大家的重视,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效果评价
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使我科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科新生儿院感率从2009年的2.8%下降至2010年的1.5%,新生儿室平均住院日从2009年的8天下降至2010年的6天,病人满意度从2009年的 90%上升至94%,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体会
7.1只有医务人员的法律和消毒隔离意识提高,工作中能自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的依从性提高,才能有效的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7.2管理者要注重环节管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关键性的细节。
7.3院感的发生与住院时间长短有关,住院时间越长,院感发生率越高,降低平均住院日,可降低院感率。住院日的降低,相应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病人家属的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科室的声誉。
【参考文献】
[1]芦岩,林自兴.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追踪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08).[2]胡小云,邓泉珍,肖伟秋.新生儿病房285例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3]李月君,曲松梅,彭小丽.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预防和消毒隔离管理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9.23(05).[4]周敏,丁爱苗.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8).[5]黄越芳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分析与预防对策 广东医学2004.25